淝水之战前秦内部,秦怎么会输给东晋

战役简介/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又称肥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当时中国的欲灭南方的,并于淝水(现今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历史背景/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中国东晋在淝水(今安徽一段)击败前秦进攻的战役。东晋太元八年(383),前秦苻坚在统一北方后,强征各族人民,组成90万大军,挥师南下,企图一举灭晋。面对的强大攻势,内部矛盾暂时缓和,一致对敌。宰相谢安沉着指挥,令谢石、谢玄等率8万北府兵开赴淮水一线抗击。十一月,谢玄遣部将刘牢之率精兵5000夜渡洛涧(今洛河),大破秦军前哨,斩梁成等秦将10名,歼敌1.5万。晋以劣势兵力首战告捷,士气大振,于是水陆兼程,直逼淝水东岸。登寿阳城,见晋军严整,又望八公山(在今安徽淮南西)上草木,以为皆是晋兵,始有惧色。谢对秦军上下离心、各族士兵厌战的情况,及苻坚恃众轻敌又急于决战的心理,遣使要求秦军略向后撤,以便晋军渡河决战。苻坚则想待晋军半渡时用骑兵冲杀,于是下令稍退。然而秦军一退而不可复止,加以在襄阳被俘的晋将朱序趁机大喊秦兵败了,致秦军大乱。晋军乘机抢渡淝水猛烈进攻,大败秦军。溃兵逃跑时闻风声鹤唳,都以为是追兵,因而昼夜奔跑,饥寒交迫,死者十之七八。乘胜收复洛阳、彭城等地。苻坚身中流矢,单骑而逃。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
战争起源/淝水之战
前秦的在夺得帝位(357年),重用汉人之后,国力强大,在相当短的时间之内东灭,南取梁()、益二州,北并吞鲜卑拔拓氏之后代,西方兼并,远征西域,一统北方。在王猛死前,一直阻止苻坚的南进政策,且劝苻坚不要攻击东晋王朝,因为他认为前秦的国力虽比东晋强,但由于前秦刚刚才统一北方,时机未成熟,加上东晋有长江天险。但一心希望尽早统一中国的苻坚却嗤之以鼻,并说:“区区长江天险算什么?我拥有百万大军,只要我一声令下,叫士兵们把皮鞭投入长江,足可断掉流水了!”,此为成语“投鞭断流”之典故。王猛死后,苻坚认为时机成熟,决定攻击东晋。
兵力比较/淝水之战
前秦: 27万氐族兵(主力,投入决战者15万),20余万鲜卑等其他族兵力(主要在荆州战场),60万民夫(未投入实际作战)。号称百万 东晋: 8万,决战时,兵力为7万。
战役经过/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御敌准备太元元年〔376年〕,孝武帝司马矅开始亲政,谢安升中书监、录尚书事,总揽朝政,成为东晋的最后一个“当轴士族”。同年,统一了中国北方,前秦与东晋的战争已经临近。当时的东晋,长江上游由桓氏掌握,下游则属于谢氏当政,谢安尽力调和桓谢两大家族关系,以为即将爆发的战争作准备。战前准备377年,广乏良将防守,谢安不顾他人议论,极力举荐自己的侄子出任兖州刺史,镇守广陵,负责长江下游江北一线的军事防守。谢安则自己都督扬州、豫州、徐州、兖州、青州五州军事,总管长江下游。谢玄不负叔父重托,在广陵挑选良将,训练精兵,选拔了、何谦等人,并训练出一支在当时的整个中国最具有战斗力的精兵——。 第一阶段:淮南之战378年四月,征南大将军率步骑7万人进攻。又另派10万多人,分三路合围襄阳,总计投入兵力就是17万。襄阳守将朱序死守近一年后,于太元四年(379年)二月城破被俘。苻坚又派彭超围攻彭城,秦晋爆发。在建康布防,又令谢玄率5万北府兵,自广陵起兵,谢玄4战4胜,全歼敌军。谢安因功封建昌县公,谢玄封东兴县侯。 第二阶段:淝水之战淝水之战的经过太元八年(383年)五月,桓冲倾10万荆州兵伐秦,以牵制秦军,减轻对下游的压力,苻坚派、、和等人迎战,自己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以弟苻融为先锋,于八月大举南侵。临危受命,以谢石为前线大都督,谢玄为先锋,并谢琰、桓伊等人,领8万兵马,分三路迎击前秦军。十一月,谢玄遣刘牢之以5千精兵奇袭,取得洛涧大捷,秦军折损10名大将,5万主力。十二月,双方决战淝水,、和率领晋军7万战胜了苻坚和苻融所统率的前秦15万大军,并阵斩。淝水之战以晋军的全面胜利告终,然而,晋军的胜利并非因其军队较秦军精良,而是胜在秦军过于轻敌以及传令系统不够完善,当时两军太过靠近淝水岸边,两方无法于陆地上作战,恐将形长期的消耗战,晋军遂要求对方稍微后退以便双方交战,苻坚不顾将领反对下令后退,由于秦军人数过多,导致误传军令,后方军队一退不可收拾,军阵涣散,晋军这才借机趁乱进攻。
相关人物/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东晋和前秦前秦一意孤行的苻坚苻坚(338~385)中国十六国时期前秦皇帝。字永固,一名文玉。氐族。原籍略阳临渭(今甘肃天水东北),生于邺城。祖父洪,氐族酋长;伯父健,前秦创建者。苻坚博学多才艺,汉文化修养较深,擅长谋略,初封东海王,357年在氐、汉豪贵支持下,杀暴虐的苻生(苻健子),自立为大秦天王。即位前他就结纳人才,以图经国济民。即位后用人唯贤,励精图治。无才能的宗室外戚都遭摒弃,而等人有文武之才,均授以高官。氐族豪强多是跟随苻健入关的建国元勋宗戚,骄横不法,不称吏职。他支持王猛抑制豪强,整饬军政,强化王权,命地方官荐举孝悌、廉直和长于文学、政事者,进行考核。苻坚对于被征服的民族和地区的人采用怀柔政策,收用不少他族或投降的人为文官武将。同时,他企图在思想意识上以汉化融合各族,提倡儒学,广兴学校,令公卿以下子孙入学,还亲临太学考试学生优劣。关中为前秦的根本所在,因多年混战,生产废弛,他劝课农桑,行区种法,兴修水利,遂使关陇地区经济发展,国力充实。经过苻坚多年的经营,前秦国势日强,370~376年,先后攻灭前燕、前凉和代,统一了北方,成为十六国中最强大的政权,其疆域东极沧海,西并,南包,北尽。、、、等62国遣使通好,惟东南一方的东晋未下。苻坚渐骄,急于统一全国,不顾群臣劝阻,倾前秦之力,以图一举消灭东晋。383年大败于淝水(见淝水之战)。此后,前秦分裂,慕容垂和姚苌先后背叛,分别建立后燕和后秦,西燕主攻入长安,苻坚出走为所俘,被缢杀。他在位期间,致力于修明政治,统一中国北方,政绩显著,是十六国时期许多封建帝王中的杰出。东晋谢安(320~385)谢安(320~385)中国东晋。字安石。陈郡阳夏(今太康)人。其家族是流寓江东的北方世家大族。沉静有识鉴,少有名望。屡次谢绝征召,与王羲之、支遁等遨游山水,以音乐诗文自遣。年逾40才出仕,历任征西大将军桓温司马、吴兴太守、吏部尚书、中护军。桓温专擅朝政,太和六年(371)废皇帝为东海王(后改封海西县公),立为帝(简文帝)。次年简文帝卒,桓温因简文既未禅位于己,又未受命摄政,率大兵入朝将发动政变,慑于谢安等人,未果。司马曜(孝武帝)继位,桓温又求加九锡以准备禅让,谢安等故意拖延,至温病死,使东晋统治延长了47年。桓温死后,孝武帝年幼,谢安累官至侍中,独综朝政,政由安出。谢安为相施政宽和,不以察察为事。为了拱卫京师,培植朝廷军事实力以抗衡长江上游,将北来侨民征募为北府兵,由侄谢玄统率,改变了荆、扬两重镇的均势。前秦攻下梁、益,占领襄阳,又南进徐、淮。太元八年(383),苻坚以号称百万之众伐晋,京师震恐。谢安任征讨大都督,坐镇建康,运筹帷幄,指挥谢玄等取得淝水大捷。翌年九月,谢安请求北伐,令谢玄为前锋,收复徐、兖、青、司、豫、梁6州(今、、南部地区),但谢安父子叔侄稽王司马道子(孝武帝同母弟)倾陷排斥,未竟其功。自淝水之战后,进位太保、太傅,声望极高。荆、江2州刺史桓冲死后,朝议以谢玄继任。谢安为消除疑虑并调和荆、扬关系,任命桓石民为荆州刺史、桓石虔为豫州刺史、桓伊为江州刺史。但他仍不为司马道子所容,被迫以抵御前秦为名北赴广陵,筑新城留住。后病剧,死于建康。
战争评论/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前秦军被歼和逃散的共有70多万。唯有鲜卑慕容垂部的3万人马尚完整无损。苻坚统一南北的希望彻底破灭,不仅如此,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权,鲜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等他族贵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苻坚本人也在两年后被姚苌俘杀,前秦随之灭亡。此战的胜利者东晋王朝虽无力恢复全中国的统治权,但却有效地遏制了北方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淝水之战也成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载入军事史,对后世兵家的战争观念和决战思想产生着久远影响。淝水之战确定了南北朝的长期分裂。以后南朝宋的刘裕于公元417年入长安,但是部队将领在关中发生内讧,得而复失。450年北魏的拓跋焘从北岸一路穿插,推进到长江北岸,但是北人难以适应南方气候,将士染病甚多,不能久驻。侯景反复叛变,先叛北齐而投奔南梁,后又叛梁自立为主,也曾于公元548年陷建康,不久即为部下所杀,都去统一全国的目标甚远。直到公元589年才有继承北周的隋文帝杨坚的“天下大同”“区宇一家”。至此已去淝水之战206年。淝水之战也成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载入军事史,对后世兵家的战争观念和决战思想产生着久远影响。五胡十六国时期,基本完成北方统一的前秦与盘踞江左的东晋政权于公元383年在淮南淝水展开了一场“规模惊人”的大战。这是一场北国勇武雄健之风与江左雍容散淡之气的世纪对决,也是一次决定五胡时代中国命运的交锋。这场战争的结果完全出乎当时很多人的意料之外,告诉我们,东晋军队以少胜多,八万晋军战胜了号称九十七万的前秦大军。 这场令人错愕不已的战争,所引发的影响和余波远远超出了战争本身,中国中古时代三世纪、四世纪的政治格局因此发生了改变。淝水之战直接导致了前秦统治的分崩离析,后来前秦主苻坚也被叛乱者姚苌缢杀。而偏居江左的东晋,则赖此战得以继续维持其政权,汉文化正朔也藉此传承下来。大分裂、大混乱的局面不但未能终结,还愈演愈烈,南北统一,被整整推后了两个世纪。可以说,没有前秦在淝水之战后的崩溃,就不会有拓拔氏北魏的崛起,长达一百六十余年的南北朝也无从谈起,更遑论承袭于北魏北周的隋唐时代了。 淝水之战的历史影响是如此的重大,人们便热衷于传奇性的记述而忽略真实的历史。千百年来,“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成语令人耳熟能详。苻坚的刚愎自用,谢安的纹枰谈兵,都已成了无数文人和史家的谈资。不少人认为,淝水之战是一场偶然性压倒必然性的战争。然而,淝水之战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欲了解淝水之战的动因和影响,过程和细节,不能离开五胡乱华以来南北历史的总进程。本文试图探讨“偶然性事件”背后的必然性因素,并着重过程解析而不轻易给出简单的结论。
战争影响/淝水之战
战后的中国合肥中国南北分立的局面继续维持。东晋乘胜北伐,收回黄河以南故土,但不久,因丞相去世和前线主帅谢玄退隐而转为守势。前秦元气大伤,苻坚于公元385年被羌族姚苌所杀,各族纷纷独立,中国北方重新陷入分裂混乱的局面,先后成立了十国。直到439年北魏重新统一北方。而东晋则延续了数十年,直至公元420年被刘裕篡位,改国号为宋;中国的时代开始。一直持续到公元589年,才被统一。衍生成语这场战役为日后带来了三句四字:“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投鞭断流投鞭断流:当苻坚决定南侵东晋时,遭朝中大臣劝谏,指出东晋由汉族人建立,受国人拥戴;而且有长江天险,不易攻下,但骄傲的苻坚却不屑地回应:“我坐拥百万大军,只要我一声令下,所有士兵把他们的鞭投入区区长江,足可把江水断流,长江天险还有什么好怕的?”后人以“投鞭断流”形容军队阵容鼎盛,或实力强大的机构人才辈出等。出处:“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典出˙卷一一四˙载记下。草木皆兵草木皆兵:前秦的先头部队在附近被晋军偷袭,被击败得溃不成军,不但令秦兵士气受挫,亦令一向骄傲的苻坚信心动摇。他得知晋军正向前进,便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观察晋军动静。他看见对岸的晋兵,排列整齐,战船密布,心中觉得晋兵训练有素。再望向北面的八公山,山上长满无数草木,北风吹过,草木晃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即时大惊地跟苻融说道:“晋兵是一支多么强大的对手,你怎么说他们是弱旅?”后来,人们以“草木皆兵”形容人神经过敏及疑神疑鬼。出处:语本晋书˙卷一一四˙苻坚载记下:“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勍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风声鹤唳风声鹤唳:前秦苻坚的军队在淝水一战中大败,苻融战死;苻坚中箭,率领余兵拚命逃回北方。当他们听到风吹过的声音及飞鹤的鸣叫,都以为是晋兵仍在后穷追不舍,于是他们日夜逃跑,饥寒交迫,结果当他们回到时,百万大军已失去了十之七八。后人便以“风声鹤唳”形容人在受过刺激后,心灵变得脆弱不堪,一旦风吹草动都会受不了,或者亦可形容岌岌可危的处境。出处:典出晋书˙卷七十八·谢安传。
战争意义/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遗址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争,发生在公元383年(东晋太元八年)8月至12月。这场战争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并给后人留下有意义的历史和历史。如“,”、“授鞭断流”、“围棋”等成语,一直脍炙人口。
秦晋两军隔淝水为阵,谢用激将法,派人对苻融说:要秦军稍向后退,在淝水岸边让出一片战场,以便两军决战。当时秦军诸将都认为应坚守淝水,不让晋军过河。但苻坚却认为可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近而杀之。苻融按照苻坚的命令,号令三军后退,不料命令一下,全军立即骚动,人心惶惶,朱序又在阵后大呼:“秦军败矣!”于是,苻坚的几十万大军不战自溃。谢玄指挥八千晋军乘机渡河,挥刀砍杀,秦军争相逃命,苻融企图稳住阵脚,但混乱中马被绊倒,被晋军杀死。秦军大败,自相践踏而死者“蔽野塞川”,侥幸不死者,“”听到“风声鹤唳”,以为晋军追到。一路上“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苻坚也身中流矢,舍弃了乘坐,单骑逃回淮北,搜集残部,溃退洛阳,百万大军,只剩十余万残兵了。至此,苻坚南侵的美梦彻底破灭,回到,不久也就国灭身亡。而八公山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则成为战争史上的奇观为后人所传颂。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江西社会科学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黑龙江史志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33次
参与编辑人数:19位
最近更新时间: 18:17:40
贡献光荣榜
扫码下载APP阅读正文 :
让人跌破眼镜的淝水之战 为何80万人会败给8万人
淝水之战,是发生在南北朝时期东晋与前秦之间的一场著名战争。这场战争,以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以其诸多的戏剧性细节,以其出人意料的战斗结果,生动展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要素、偶然性因素。
公元383年,雄居黄河流域、国力强盛一时的前秦决定南侵东晋。
前秦王苻坚下诏全国总动员,"每十丁遣一兵",得步兵六十余万,骑兵二十七万,又令富家子弟"有材勇者皆拜羽林郎",得三万余骑。其时,东晋政权以谢安为相,用以迎战的除去地方防守力量,只有谢石、谢玄率领的步骑八万。
双方军力对比如此悬殊,战争结果似乎不言而喻。无怪乎苻坚战前即志在必得,提前为东晋皇帝、重臣安排好官职、修建起宅第。
是年八月,苻坚兵发长安,以苻融(苻坚之弟)、慕荣垂统军三十万为先锋,诸路大军"旗鼓相望,前后千里",水陆并进,兵锋直指江北颍口等东晋军事要塞。东晋举国震恐,唯有谢安强作镇定,令谢石率军迎敌。
十月,苻融攻克寿阳,慕荣垂攻克郧城。东晋守将胡彬被迫退守硖石。前秦将领梁成率军五万进抵洛涧,阻绝东晋援军,胡彬所部陷入重围。
谢石率军增援,惧前秦军势大,距洛涧二十五里即停滞不前。胡彬书告谢石形势危在旦夕,信使被前秦军捕获。苻融得此情报,立即驰告苻坚,请其速至前军一举破敌。苻坚留大军于项城,自引轻骑八千与前锋会合。
苻坚派朱序劝降谢石,朱序心念民族大义,尽将前秦军部署相告,劝谢石乘前秦诸路大军尚未汇合,迅速击破其先锋。
谢石见苻坚己到寿阳,知情势危急,终于下决心主动一战。
十一月,东晋骁将刘牢之率军五千进攻洛涧。梁成军沿洛水严阵以待,刘牢之毫不犹豫渡水进击,东晋军杀声震天,前秦军被击破,梁成死,数万人马瞬间崩溃。
首战告捷,谢石挥军水陆并进,与前秦军隔淝水对峙。苻坚、苻融在寿阳城头观东晋军容严整,叹"真劲敌也"。前秦军心生惧意,竟草木皆兵,连淝水对岸八公山上的草木也怀疑是东晋军阵。
谢石约前秦军渡淝水决战,苻坚欲乘东晋军半渡之时以铁骑掩杀,同意后移阵地。前秦军刚刚后撤,朱序即在阵后大呼"秦军已败",前秦军心大乱,后撤很快变成奔逃。苻融大惊,领亲兵约束军队,竟马倒死于乱军之中。前秦军陷入混乱,东晋军乘机渡河攻击,前秦军毫无抵抗之力,很快崩溃。东晋军乘胜追击,收复寿阳,前秦全军动摇,一溃千里,百万雄师一时竟成惊弓之鸟,风声鹤唳,奔逃四野,尸横遍地。苻坚中箭,匹马逃到淮北,回国后很快被部将姚苌所杀,前秦覆灭。
当初,苻坚在王猛辅佐下,二十年间纵横黄河上下,造成前秦王朝一时之盛。王猛临终一再嘱咐他不可南侵,是看到前秦表面强盛之下,其实危机重重。兵者凶道,可因一战而兴者,亦可因一战而亡。一国真正之强大,在民心不在军力。苻坚不明白这个道理,认为拳头才是硬道理,以前秦百万之众,取江南易如反掌。结果仓促用兵,落得丧师辱名、身死国亡的下场。
精彩科技视频
科技产品报价
厂商投稿 产品评测/网站合作/010-84383 友情链接:029- 京公网安备55号
Copyright@
www.qudong.com 驱动中国 All Rights Reserved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淝水之战中,东晋为什么胜利,前秦为什么失败.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你好前秦之所以败,有这么几个方面:1.前秦是个各个民族融合起来的国家,人心不齐,如果胜利,大家可以都拥护你,可是一旦失败,那就是墙倒众人推了.2.前秦当时主力还没有到,当时记载前秦只有符坚带领先锋骑兵部队来到了战场,其他各路大军,都还在向战场的移动之中,所以在兵力上,前秦其实不但不占优势,反而是弱势3.北方不擅长水战,所以急于将战场转移到陆地上来,因为这样,所以中了东晋之计,引出了草木皆兵的尴尬局面,先锋战败,导致了其他各地的大军还没有投入战场就纷纷撤回了.考试的话就这样回答: 原因: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从交战双方分析:①从前秦方面讲,前秦军队人数众多,苻坚先后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但军心不齐,内部矛盾重重,如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士兵不愿为前秦打仗,甚至希望前秦失败,加上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以至于草木皆兵、一溃再溃;②从东晋方面看,虽只有八万兵力,军队数量远少于前秦,但统治阶级内部意见较一致,同时有正确的战略战术,军队战斗力强,所以取胜.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淝水之战的东晋丞相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