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好的游戏为什么不做中国网络游戏排行榜的

我来告诉你:为什么一定要投资中国?_凤凰财经
& 财经滚动新闻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我来告诉你:为什么一定要投资中国?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我来告诉你:为什么一定要投资中国? 本文为景林资产合伙人、总经理高云程1月21日发表的演讲。
原标题:我来告诉你:为什么一定要投资中国?
本文为景林资产合伙人、总经理高云程1月21日发表的演讲。主题是:《Why invest in China?》,也就是为什么要投资在中国,内容很棒,分享给大家。
以下为演讲实录:
今天分享的主题是为什么要投资在中国,关于为什么想到谈论这样的话题,是因为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常常被问到一个问题,尤其是一些很有钱的朋友,会问我“我是不是应该更多的换一些美元,是不是应该把资产放到境外,甚至是不是应该办理移民,或者是让家庭都出去?”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选择,但是如果让我们做一个理性选择,我们应该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找到这个世界上最有机会的地方,在这个最有机会的地方大量布局我们的资产和投资,这可能才是最理性的选择。 所以我希望今天可以和大家聊聊“为什么要投资在中国”这个问题,谈谈在实践的过程中有哪些风险,同时又有哪些看上去非常有机会的地方?
常常在一些聚会上,有朋友会推荐几只股票。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有两类人,一类人常常会推荐很无聊的股票,比如这个礼拜推荐这两只,下个季度还是向大家推荐这两只,听着就很无聊,而我内心更近似这类人;还有一类人,每次都能推荐好多不同名字的个股,我得马上拿起手机看看这个是在哪里上市的上市公司,是干什么的。
因为中国A股市场有几千家上市公司,很多名字我也不记得,也不知道这个公司到底是干什么的,因为不是大市值,又不是这个行业领袖级的公司并不一定在我们的研究范围内。从过去几年个股的表现来看,结果挺有趣,有一个朋友总结了一句话,“这些无聊的公司听起来很无聊,但是他们的股价非常让人满意。很多有新意的公司听起来会让你觉得自己没有文化,总是不懂这些公司,但最后的股价证明你不懂一点都不遗憾”。
在变革的行业,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我愿意做它的消费者;而在那些格局稳定的行业,在那些消费者不得不为他们买单,甚至有时候还会抱怨产品涨价、商品不容易买到、服务也不尽如人意的行业,我愿意做它的股东。
大家仔细想一想哪些是竞争很激烈、行业格局变化大的行业,这些行业其实是在通过竞争不停的讨好消费者,而作为股东往往在这个过程中会很辛苦,不一定能获得股东回报。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用的投资方法是自由现金流贴现,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具体是怎么工作,怎么用方法论的。
在2017年11月中旬,A股市场的一批公司,出现过一波大幅的上涨,而且是非常快速的上涨,这个大幅的上涨是我们没有预测到的,但是当这件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既没有特别高兴,也没有特别焦虑,而是第一时间按照当时的股价对我们的模型做了调整。我们就做了一件事,就是让分析员把模型中的参数进行更改,在不同情境假设下重新调整了我们的DCF模型,分析标的公司应该值多少。
不管我们这个模型是保守的还是中性的,当模型得出的数字离当时标的公司的股价还有很大差距时,我们只采取了一个方法,就是以不变应万变,继续安静的做一个无聊公司的股东。很多人在面对股价大幅上涨和下跌时,在出现舆论压力时有很大的焦虑感,而我们做的事情就是回到工作方法论上,我们要知道它值多少钱。假如当你知道一个东西明明值100块,现在50块,那么从50涨到55块这件事并不值得你做任何的交易行为。
宏观视角: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由扩产能向效率型转变
在全球经济企稳的大背景下,由发达经济体企业的重新扩张和消费需求的企稳回升,驱动着全球经济的企稳及复苏。要注意到这种经济复苏不是一城一池、一省一市、也不是限于一两个国家,它是全球性的经济复苏。
中国是一个充分融入全球经济、全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由于全球复苏没有理由会在现阶段戛然而止,所以2018年中国还会处于全球经济复苏的过程中。
但是,乐观归乐观,我们也要看到很多客观的变化,具体有哪些变化呢?
一是中国人口红利已经消失;
二是投资红利可能已经接近尾声;
三是与全球经济相关的贸易的红利虽然还在,但可能没有我们刚加入WTO的时候那么强了;
四是环境资源的承载力显著下降,我们已经不可能再像原来那样牺牲更多的环境资源,来换取经济的增长了;
五是居民储蓄转移的能力、加杠杆的能力都在下降。
过去十年中国的GDP呈台阶式下滑走势,现在可能会稳定在6.5—6.7%之间,但是从5—10年的维度来看,中国的经济增速一定会再下一个台阶。
在下台阶的过程中,中国经济在过去两年多时间发生了两个很重要的事情:供给侧改革和转杠杆。
供给侧改革引起了产能的收缩、价格的提升、企业现金流的改善和资产负债表的改善。具体来看,传统的逻辑下企业应该去扩产能,而当企业资产负债表改善之后,供给侧改革通过行政、环保等各种约束,让它不能够继续扩张产能。
因此,我们看到煤炭钢铁等很多周期性行业的资产负债率都开始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演进从高点回落,这不仅是救了这些企业,最重要的是给中国的金融体系卸掉了一颗很大的地雷,这就解释了供给侧改革为什么是必须要做的一个重要的事情,它不光是挽救周期性行业,更是排除了中国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的隐患。
同时,我们还做了一件事叫中国式的转杠杆。我们经常说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是一次去杠杆的过程,而中国不能简单的去杠杆,在去杠杆这个问题上我们更多采用的是杠杆转移而非信用收缩的方式。事实上中国也有能力转杠杆,因为我们的老百姓在过去的很多年,确实积累了大量的储蓄,所以我们居民部门是可以加杠杆的,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就可以通过这个方式来降低杠杆,所以这里我用了一个词叫“中国式转杠杆”。
行业机会剖析:智能制造、医疗、教育蕴藏很多投资机会
升级之路:中国制造转向中国设计,中国的龙头走向世界龙头
虽然从中国经济长期增长速度的变化来看好像没有那么乐观,但是从宏观入手,一旦落地到从中观和微观来看中国的行业和企业,就会发现其实有非常多的投资机会,比如医疗、教育、智能制造领域。尤其是教育,很多海外投资者不理解,为什么国内有新东方、学而思这样的公司?举例来看,现在很多家庭因为给孩子辅导作业产生了大量的矛盾,那给孩子的课外辅导对很多适龄家庭就是一种刚需,所以刚需不光是要买房、买车,教育、医疗、娱乐,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是非常刚性的需求,只要能满足这一部分人的需求,就能成就一家非常大的企业。
当前,很多中国的企业正在实行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的转型升级战略计划。以美的为例,美的已经不再是大家普遍印象中的那个做空调的家电企业了,而是一家国际化的家用电器和智能制造的综合性工业企业,空调只是美的一部分的利润和收入来源。美的的版图已经不光是家电,而是扩张到智能制造、工业制造领域。美的从今年开始,可能在海外收入的占比已经超过总收入的一半,这是中国的龙头企业变成世界龙头企业的一个典型的成长故事。
另一个例子,2018年在美国参加电子展的公司,按他们自己申报的所属地进行划分。第一个地名来自深圳,其次有东莞、北京、广州、宁波、上海、浙江等,来自日本的公司,我没记错的话只有4家,韩国一共是15家。可以看出在电子消费领域我们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很可能比一个国家还要强大,虽然这不能够完全证明中国的研发和制造能力有多么强,但是可以证明中国的企业走向全球的努力程度有多高,走向全球的欲望有多强。
谈到会展,想到我有一个中学同学开了一家会展公司,专门帮别人组织会展。原来的生意是帮外企在中国,比如在上海参加会展。现在他常住在德国,因为他的生意主要是帮国内企业在德国、美国办会展,这是典型的在过去十年当中发生的变化,这也反映出中国最有活力的一批企业从中国的龙头走向世界龙头的过程。以汽车为例,中国整个汽车行业处于模仿、竞争到超越的一个过程中。当前有没有超越,或者说能不能超越,现在还是一个问号,但至少中国的汽车企业已经非常有竞争力。
调研某个中国的汽车企业,你会发现在它们整车厂旁边预留的土地或者是已经开始建厂的都是它的零部件企业,这跟当年东莞的故事一模一样。东莞一个富士康的周边都是零部件配套企业。在全球产业链竞争当中,中国这样的产业规划和产业链的布局是让竞争对手害怕的。
人工智能:下一轮浪潮
下一轮浪潮,或者说下一轮可以超车的地方在哪里?上一轮典型的是全球的移动互联网浪潮,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中有两个失意的国家,德国和日本,也有两个得意的国家,美国和中国。在这个浪潮中中国诞生了两家世界级的公司——阿里和腾讯。下一轮浪潮是什么?我觉得,下一轮浪潮是人工智能。我们在人工智能领域,在基础和技术层面,我们已经不输给美国硅谷最前沿的研究,同时在应用层面还有超过他们的可能,这要感谢中国的14亿人口的单一的大市场,要感谢这些大公司提供的各种各样的丰富的场景应用。
工程师红利:扩招带来了人才储备
本专科的扩招让中国的大学入学率迅速提升,我收集数据时发现高中升学率高达92.5%,这样的升学率是不是假的?是不是错了?后来我验证了一下,这个数字是对的,这个数字代表所有高中的学生获得更进一步学习和深造的机会。在高考的参与者当中,100个中大约有70多个考上中国的大学,部分进入民办的教育机构,还有一部分出国接受更高等的教育,所以中国100个高中生当中有90多个学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假设这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将来有很大一部分是工程师、科技人员或从事高端的服务业,则工程师、科技人员等的质量和数量都能得到有效的保证。
互联网:未来增长的可见性依旧较高
互联网对各行各业的改造还在持续进行当中,且对一些行业覆盖度已经非常高了,但还有很多行业覆盖度很低,最典型的就是金融行业。相信这个行业现在一定是产能过剩的,人员也过剩。我们当中的很多人将来都会被机器,或者说被技术所取代,甚至我们当中的很多基金都不可能跑赢指数基金,这在成熟的市场已经得到了很多年的验证,相信未来在中国也是这样,所以变革还在进行,我们要实时警惕。
企业剖析:寻找产品力强、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的龙头企业
主题一:产品力VS渠道力,前者愈发重要
以前我们一直说产品力很重要,但是也要有很强的渠道力。这是十几年前的教科书或者是MBA课程当中一直在强调的,但是这些年变了。以茅台和某家港股的公司为例,某家港股公司,主营业务是卖鞋,渠道力很强,据说每6、7位女性买的鞋就有一双来自于他们旗下的品牌,渠道力非常强。
但是在过去这些年,从股价上来看是非常直观的,茅台股价一直在上升,而这家渠道力很强的公司股价一直在下跌。第二个例子是家电龙头企业和渠道力很强的家电销售连锁龙头企业的毛利率和净利润率的变化,在2011年到2012年出现了一个拐点,在这之后家电销售连锁龙头企业的净利润率被拉到了接近于零的水平,而家电龙头企业的利润水平反倒一路走高,而这个时候正值当时新闻媒体炒的沸沸扬扬的京东跟苏宁竞争。所以我们要找到产品力强的极致单品,只有你有能力做出极致单品,才是最有效获得消费者的手段。
主题二:产业集中度的提升是正在发生的变化
各行各业的产业集中度都在快速的提升,不管是传统行业,比如钢铁、水泥、煤炭、房地产,还是新兴行业,或正在变革的行业,比如互联网、手机、智能设备制造等都有这样的趋势。
互联网行业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整个社会大概有几百万的APP,真正常用的大概35个,我们的时间主要花费在了这几十个APP上。第一个是腾讯系,后面两个是阿里和百度系。我们每天每个人平均花2小时在互联网上,而这2个小时中有一半甚至更多的时间会花费在腾讯系的app上。
腾讯现在有多少用户?精确的数字是9.8亿。这近10亿的用户,假设每个月都要交给腾讯一笔钱,而且这个数字会随着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而提高,所以腾讯只要让我们继续粘在他的APP上,就一定会成为一个赚钱越来越多的公司。
除了互联网行业,各行各业都出现了寡头或者双寡头。无论是传统的,还是新兴的行业,安防、空调、白酒、还是游戏都出现了这个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我曾经买过一瓶水,我以为是康师傅,结果仔细一看叫“帅师傅”。类似的,我在一个旅游景点吃快餐,出来一看才知道不是肯德基,是山寨版。
以前一些区域性的品牌,或是山寨品牌会随着互联网带来的信息透明和购物可达性,被越来越多的挤出市场,这也是我们找到市场份额越来越向龙头企业集中的典型原因和背后的驱动力。
现在我们在北京、上海买一样东西,快的下午就到了,慢的第二天、第三天也到了。如果你在三、四线或者是县镇级别城市,就比我们多两天的时间,同样能够获得跟我们一样的商品。而且当你打开京东、打开淘宝,打开任何一个购物平台,看到的产品信息、评价、排名跟我们是一模一样的,也就是大家的购物平台、信息的可达性是一样的。
原来的区别是,在北京、上海的可以在一个大商场或百货公司购物,而很多县镇的居民只能去逢年过节赶集的地方买东西。这些都表明中国的快递业是一个伟大的行业,并且现在我们用这么便宜的价格还能让快递公司赚到这么多钱,证明我们快递行业的效率是极高的。
从估值看投资
从估值角度看,现在A股和港股的估值相对历史均值水平不贵,但也都不便宜,都到了历史均值水平,甚至比历史平均水平还略微高了一点;国际比较当中,通过沪深300和香港恒生指数对比,发现中国市场的估值处在国际中不贵也不便宜的状态。尽管估值不特别便宜,但我们看到上市公司的经营处于过去几年来最好的状态。2017年很可能是过去几年当中盈利增速最快的一年,2018年会是仅次于2017年,次好的一年。
改变目前A股市场定价权的最重要的驱动力量就是过去一年持续北上的资金,这大概也是过去一年A股市场上唯一的增量资金。各行业头部的公司被持续的买入,导致这些公司的估值水平恰恰被修复到了跟他们国际同行一样的水平,这是一件非常值得思考的事情。
中国的GDP仅次于美国,属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占到全球总GDP比重的15%左右,美国GDP占比大约25%。但是就全球资本配置来说,算上债券市场的话,全球资本配置到中国的比例只有1%左右,甚至不到1%,但这个数字一定会缓慢的、甚至呈台阶式的上升。
确定了投资在中国这个大方向后,具体到我们的投资策略,可以用四句话概括:
1、守住核心公司。依赖企业盈利的可持续增长是股价上升的主要因素,保持对核心公司深度研究和跟踪。
2、旁观风险释放。耐心等待风险出清,寻找公司治理优良,行业竞争优势显著,股价被低估的企业。
3、适度集中。市场上好公司不多,基于确定性适度集中持仓,提高绝对收益。
4、逆向投资。寻找市场的预期差,在合适时候进行有安全边际的逆向投资,实现最优的风险收益比。
来源:格上财富(gesafecom)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预期年化利率
凤凰点评:凤凰集团旗下公司,轻松理财。
凤凰点评:业绩长期领先,投资尖端行业。
凤凰点评:进可攻退可守,抗跌性能尤佳。
同系近一年收益
凤凰点评:震荡市场首选,防御性能极佳且收益喜人,老总私人追加百万。
中国新闻网
凤凰国际iMarkets
凤凰国际iMarkets
凤凰国际iMarkets
凤凰国际iMarkets
凤凰国际iMarkets
凤凰国际iMarkets
凤凰国际iMarkets
凤凰网财经
凤凰国际iMarkets
凤凰国际iMarkets
凤凰网财经
凤凰网财经
凤凰国际iMarkets
凤凰国际iMarkets
凤凰国际iMarkets
凤凰国际iMarkets
凤凰国际iMarkets
没有更多了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播放数:129401
播放数:5808920
播放数:288955
播放数:5808920为什么中国两大游戏巨头腾讯、网易还不撒币?_创事记_新浪科技_新浪网
为什么中国两大游戏巨头腾讯、网易还不撒币?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指北
  如果算上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在进入社交网络时代后,人们曾先后经历过两次所谓的“问答热”。
  第一次“问答热”的兴起来自于江苏卫视的《一站到底》。虽然赛制设置上依旧是以“物质奖励”作为选手参赛的驱动力,但得益于传统媒体曝光渠道的狭窄和公共视野对个人道德的放大,节目播出后的核心影响力被很好地控制在“记忆力训练”和“常识”掌握上。
  第二次“问答热”的兴起就发生在去年的《中华诗词大会》。在良好学术氛围的包装下,知识第一次彻底摆脱“物质刺激”的牵制,开始作为核心独立支撑起公共事件。
  然而到了芝士超人、冲顶大会们领衔的“第三次问答热”,“知识”和“脑力”们辛苦积攒下来行业基础却被“数据”荒诞地截胡:舆论关心趣店砸下的1亿广告费、人们感叹头条每日百万的大手笔引流、行业分析100万在线人数背后的意义——人们在过程中尽情地狂欢,让直播成为了套路、问答也成为了噱头,非常魔幻。
  所以作为一个正在从现象转型的新风口,基因紊乱的“直播问答”或许还没有找到最理想的产品形态。
  撒币:一场不及格的流量买卖
  在关于这次“撒币”式直播问答热潮的复盘文章中,“人口红利枯竭”和“获取用户成本”这两个词会作为逻辑疏导的关键词高频出现,用来解释产品运营者为什么会给用户设置如此“投入回报不成正比”的参与环境。
  还有很多细节佐证了判断的正确性,例如“撒币”最早只是一个短视频社区的营销事件,而问答又只是直播互动中可以实现的功能分支之一,因此最好解释就是“通过设置物质奖励驱动的参与路径,在拉大流量入口的同时让用户被动完成教育过程,从而达到产品即运营的效果”。
  然而即便是以流量为目的,即便体量仅仅局限在营销,这也依旧是一笔很不划算的买卖。
  一方面,虽然“撒币”模式为很多新用户寻找到了产品使用的驱动力,但本质上“看直播”+“做问答”+“提现到账”的组合依旧让“直播问答”成为操作成本不低的高级玩法。
  与此同时,不成正比地在运营闭环中为用户让利的策略,也注定只能被当做短时“KPI冲刺”工具,不会给“真萌新”们足够的学习时间,也并不会让所谓的“人口红利枯竭”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既然是纯熟用户之间的简单趋利流动,就不要怪人们用对待区块链的态度来对待你的撒币了:“我们在乎的只有参与过程,并不在于你最终达到的结果。”
  另一方面,入局者们其实没有机会把新用户们当成“白纸”任意涂鸦:问答互动显然不是直播/短视频在内容创作上的常态,高昂的奖金刺激也显然很难为创作者们的钱包。
  不难想象,当撒币模式开始进入细水长流,直播问答的主角换成普通UGC创作者,被非核心功能点被吸引而来的用户必然会经历大量流失。而那些幸存的留存用户,也需要运营方在日后花费更大的精力去矫正产品认知。
  从这两个层面来看,将“问答”以游戏的形式作为承载、将“撒币”作为游戏路径的终点进行设置,其实是更好的选择,至少能够减少很多与主线业务无关的运营成本。
  但让人感到意外地是,这个显而易见的逻辑推导不仅迟迟没有兑现,甚至中国两大游戏巨头腾讯、网易都没有出手。
  那么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呢?
  问答:半社交半竞技的游戏内核
  问答的游戏化在前两次“问答热”中都进行过实践,当然也遭遇了很多困境。
  当年《一站到底》曾经做为手游端的移植,在环节设置、音效、题库等方面都非常贴近原版节目效果,甚至手游还可以作为选手选拔的渠道之一,然而但这个现象级的综艺并没有提携出现象级的手游,变成了一个纯粹的粉丝周边。
  有人将这个结果归结于缺少答题失败后意外坠落的“刺激感”,有人说是因为缺少奖品层层递进的抉择焦虑,也有人发现答题的乐趣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充足,总结下来就是五个字——游戏性不强。
  几年后出生的《中华诗词大会》也没有太多改善。除了节目热播期间基于武亦姝、董卿的人物特写进行话题营销之外,其官方App、App内的诗词问答游戏几乎成为了兴趣用户专属的垂直领域产品。
  更尴尬地是,“诗词问答”在仙侠类网游(手游)当中找到了最稳定的使用场景:运营方会不定时的在系统聊天频道里、在NPG的对话里、在任务系统当中设置诗词问答,玩家们通过C2C或B2C的互动获得相应的奖励。
  这些问题暴露了“问答”在互联网行业中应用的痛点:
  比如建立在陌生人关系中的问答行为,必然需要“物质奖励”或者“排名机制”让用户以炫技为驱动参与其中。但在这个过程中,炫技快感的放大也意味着越来越高的参与门槛,越来越高的参与门槛也意味着竞技性取代娱乐性,让浅层用户永远停留在浅层;
  又比如建立在熟人之间的问答行为,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竞技性取代娱乐性的尴尬,但触发条件又受到了诸如双方空余时间、游戏设备、网络状况等因素的干扰,产品的打开率与在线时间都成为了不确定因素。
  由此可见,问答作为游戏内核最尴尬的地方在于,其作为用户基础驱动力的“竞技性和社交性”会在产品纵向发展中此消彼长,需要运营方去支付一定地成本去完成改造。
  而面对这样的特性,腾讯、网易也必然会仔细审视自己旗下业务线的技能树,例如网易新闻客户端或刚刚上线仅200多天的网易薄荷、以及拥有天然社交场景的微信生态链,利用自带基因去弥补市场化移植中出暴露的短板。
  最后一个问题:网易还是腾讯
  当然产品出来之前,我们很难武断地去预测网易、腾讯两家游戏大厂的“问答”会有怎样的创新。当基因这种东西,会清晰地在过往产品线的每一步发展中留下清晰的脉络。
  所以网易和腾讯的问答会长什么样?会从哪里来?我们也可以做个简单而大胆的预测:
  -藏在网易产品系骨子里的是“内容基因”。这个基因让他们几乎在面对所有风口的时候都选择了慢慢去沉淀——例如电商中的慢慢严选、播放器中的文艺乐评、游戏中的IP先行,也常常因此错过了“风口中最容易起飞的红利期”。
  然而当网易选择入手时,其经济领域往往已经趋于稳定,用户需求、产品痛点都已经有了明朗的趋势,可以更好地基于问题“一对一”地定型产品,以此来押注这个领域的深度。
  所以“问答”接力棒到网易手中后,“让内容更好玩”这个任务很有可能交给网易传媒。而相比于旗下媒体属性更强的网易新闻,在上线百余天DAU破百万、与玩家标签深度绑定的网易薄荷可能性会更大。
  腾讯产品系骨子里的“社交基因”,让他们在入局“直播问答”可以节省大量搭建社交场景的精力,而那些在《斗战神》等游戏中叫好不叫座的细节打磨、在微信当中重体验、轻负担的核心价值感,可以抓住风口抬头的机会,在新产品中得到更集中的体现。
  不过另一方面,“社交基因”的自带流量也非常容易成为负担。例如,一旦腾讯选择借助小程序在承载“问答游戏”,势必也会动摇到微信用户本身的信息流纯净,从而形成不小的干扰。
  总之面对需要产品元素重新排列组合的破立挑战,相比起西瓜视频、映客、花椒、一直播、熊猫和斗鱼,或许我们应该将更多的希望寄托在网易、腾讯这些深耕过游戏产业的大厂身上,通过对问答本身游戏性的重新解构来寻找答案。
  本文来自微信公共帐号“互联网指北”(hlwzhibei)。转载必须保留作者、公共帐号信息,必须与本文严格一致,不得修改/替换/增减本文包含的任何文字和图片,不得擅自增加小标题、引语、摘要等。如有疑问请联系作者微信:melodyfu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互联网指北
一群有趣青年的互联网新方向
从这两个层面来看,将“问答”以游戏的形式作为承载、将“撒币”作为游戏路径的终点进行设置,其实是更好的选择,至少能够减少很多与主线业务无关的运营成本。
从这两个层面来看,将“问答”以游戏的形式作为承载、将“撒币”作为游戏路径的终点进行设置,其实是更好的选择,至少能够减少很多与主线业务无关的运营成本。
在微信现行社交生态之下,电商消费的自然场景太少了,导致了小程序电商生态的孱弱。
如果有一个互联网盛典的琅琊榜,谁又担得起榜首之名?
在美国,政府、电信运营商、通信设备制造商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利益捆绑极深,一时之间难以由外力打破,政府对运营商的影响力与掌控力极大。
Copyright &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微信:doyo_game
中国为什么做不出好游戏?细数种种业界原因
&&【逗游原创文学组独家专稿 转载还请注明来源 QQ交流群号:】
&&作者:我在右
&&从业几年来,我一直在寻找一个问题的答案——中国为什么做不出好游戏?为此我曾玩过每一款新出的PC国产游戏,即使后来坑爹的页游遍地,我始终未曾放弃。直到手游时代来临,面对每天几十个打榜新作,我放弃了,我太累了。
&&不久前,《愤怒的小鸟》之父皮特·维特斯巴卡在杭州参加某活动时公开表示:“从品牌角度来看,中国尚未出现成功的游戏”,并指出虽然腾讯和网易的游戏很博关注,但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大公司在广告上投入很多。
&&(网络选图,纯属衬托气氛,与文章内容无关)
&&国际友人这脸打的,啪啪啪响彻云霄,不知道腾讯网易的高管们听了会作何感想,会不会有那么一丝丝的羞愧?
&&其实这位愤怒的小鸟之父已经很给面子了,他只是委婉的说腾讯和网易的游戏很博关注,并没有直白的说“很赚钱”。
&&毕竟在别人的地盘上,不好那么露骨的表现出“你们这群战五渣,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游戏市场又能如何,做出来的游戏全是渣渣”的嚣张气焰。
&&虽然很委婉,脸还是打的生疼不是么?当然了,某些人脸皮已经厚成一堵墙,并不怕这区区几点暴击,他们都是赚大钱做大事的人。但是作为边缘化的从业者,我还是感觉到歪果仁浓浓的嘲讽之意,并羞愧难当!!!
&&早在二十年前,就曾有日本玩家嘲讽中国做不出好游戏,而且中国玩家很穷酸,只配玩他们生产的盗版游戏。
&&十几年前,韩国玩家嘲讽中国做不出好游戏,只能玩他们不屑玩的垃圾产品。
&&没有办法,那时候我们要技术缺技术,要人才缺人才。对于这种轻蔑与嘲讽,我们只能隐忍。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然而十几年过去了,这句老话始终没有在游戏行业应验。
&&如今,我们可以自豪的宣称——中国游戏市场份额牢牢占据全世界第一的位置,我们有全世界最多的从业人员,有全世界最多的玩家,有全世界最多的游戏。
http://www.doyo.cn/article/327431
阅读本文后,您的心情是:(选择后可查看结果)
今日关注游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来生不做中国人全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