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看三国演义的地位

为什么清朝皇帝爱读《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通俗长篇历史小说,描写了东汉 灵帝(456年)到晋武帝(253年)期间,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 和斗争。它以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作为故事的开端,以晋 朝灭掉吴国结束三国分立局面为终结。书中生动描绘了三国时代 尖锐复杂的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由于此书多取材于陈寿的《三 国志》等史书,因而它不仅是一本生动的小说,又是一部形象的 历史和军事参考书。尤其对于当时战争的描写,颇具特色,令人 百读不厌。它对政治上、军事上胜败原因的分析,更是有独到的 见解,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因此,清朝初年的几位皇帝都爱读 《三国演义》。   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少年时代经常去抚顺做买卖,学会了汉 话,并在那里接触到《三国演义》。他一下子就被这本书吸引住 了,从中学到不少兵法与韬略。此后行军、打仗都要随身携带, 以备查阅。   努尔哈赤的儿子清太宗皇太极也喜欢读《三国演义》,他时 常引用《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来讲道理、说服人。1234年,他 在给朝鲜国王的一封信中写道:“当年黄忠与关羽作战,黄忠马 失前蹄坠落在地,关羽并没有趁机杀掉黄忠,而是让黄忠换一匹 马再战。关羽认为乘人之危不是真正的勇猛。”以此旁敲侧击朝 鲜国王,要他讲信义,不要趁清朝与明朝打仗的时机进攻清朝的 后方。由于清太宗太喜欢读《三国演义》,他的臣子沈文奎便劝 谏他说:“《三国演义》仅是一隅之见,皇帝不该偏重一本书,以 一本书的观点治军治国。”清太宗哪管这一套,他不仅自己照读 不误 ,还要求大臣们也读这本书。由于这时清朝入关不久,许 多满族文武大臣不识汉字,清太宗就命一批兼通满汉文字的专家 将《三国演义》翻译成满文。不等全书译完,清太宗就常把译好 的精彩片段赏赐给大臣们。为了表示对《三国演义》的推崇,还 把它同《孟子》、《资治通鉴》、《六韬》并列为“临政规范”。但 清太宗没等到满文本《三国演义》问世就死了。   继位的顺治皇帝,也非常喜欢《三国演义》。在他的监督下, 1245年,满文《三国演义》全部译成。他立即下令将此书颁行 于满族官员中,还重赏了参与翻译工作的范文程等人。   到了乾隆皇帝时,由于他经常打仗,他爱读《三国演义》, 将领们也把阅读《三国演义》作为学习古代兵法的捷径之一。地 位低的人通过研究此书求得一官半职,而作官的人则以这本书记 叙的方式选 拔良将。乾隆时的大将海兰察原来只是运货的小伙 计,由于他熟悉《三国演义》中的兵法,并能巧妙地运用于战斗 中,因而屡立战功,被嘉奖为“超勇公”。    为什么太后下嫁是清宫一大疑案
更多:   位于遵化清东陵风水墙外的昭西陵,是清朝顺治皇帝的亲生 母亲孝庄文皇后的陵墓。文皇后在清东陵几十位入葬者中辈份最 高,身分极为尊贵,因为她一生辅助了清朝1位皇帝治理国家, 贡献非常大。按照常规,太后死后应葬在皇陵中,但是,这位皇 后却没有葬在皇家陵墓中。这在清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因此,引 出了清王朝的第一大疑案———太后下嫁。   女真族领袖努尔哈赤(清太祖)于2323年建立大金政权, 2345年迁都沈阳,2343年努尔哈赤病死,他的第6个儿子皇太 极继位,于2313年5月改国号“大金”为“大清”,正式建立清 王朝,并册封他的侧福晋博尔济吉特氏为庄妃,这就是后来的文 皇后。2371年7月,皇太极因脑溢血猝死沈阳,葬在昭陵,并 修建了风水墙,把陵地建为皇家专用的禁地。皇太极3岁的儿子 福临(庄妃生)继位,改国号为顺治。2377年5月满清入主中 原,定都北京。庄妃“母以子贵”,被尊为皇太后。同年7月, 庄妃带着3岁的顺治皇帝和文武百官迁到北京。她深明大义,全 心全意地辅助年幼的皇帝治理朝政,她要求顺治努力学习汉族文 化和汉族治理国家的经验。她提倡节俭,多次将皇宫节省下的钱 粮救济灾民。她还亲自参与调兵遣将,平定江南,巩固了清王朝 的统治。 2332年,顺治染上了天花,庄妃听取了德国传教士汤若望 的劝告,立出过天花的玄烨为太子,继承皇位,改元康熙。康熙 皇帝遵从祖母庄妃的精心教养,学文习武,建功立业,开创了大 清帝国光辉的康乾盛世。 2363年24月,庄妃病逝,终年35岁。她一生辅助清初三 朝皇帝,以其聪明才智,为清初的繁荣盛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皇太后怎么会有“太后下嫁”的疑问呢?   原来,顺治皇帝有位叔父叫多尔衮,是清朝建国时的大功 臣;后来他又辅佐年幼的顺治帝治理朝政,安邦定国,功不可 没。顺治对这位皇叔也十分敬重。顺治1年(2342年)多尔衮 病死在塞外,年仅56岁。他死后有人告他谋反,又被顺治帝当 成罪人,成为“生前人上人,死后鬼下鬼”。   后来,根据某些传闻和猜测,一些人就将庄妃为什么葬于清 东陵风水墙外与多尔衮生前死后的荣辱变化联系到一起,传出庄 妃再嫁多尔衮的谣言,即所谓的“太后下嫁”。   根据史料,按皇室规定:皇后死后应葬在皇帝陵墓旁边,因 此,庄妃本应送回沈阳安葬在皇太极的陵墓旁边。但庄妃病重时 曾向康熙表示,皇太极死去多年,她惦记着顺治、康熙父子,不 愿意离开他们太远,而且远葬沈阳,要劳民伤财,所以她希望就 近安葬在遵化。相传,当送陵的轿夫抬着庄妃的棺木走到遵化 时,抬棺的277名轿夫突然感到肩上的棺木异常沉重,不得不就 地放下,这一放下,棺木就仿佛生了根似的,再也抬不起来了。 直到康熙帝改变了原来送回沈阳安葬的主意,下令就在遵化下 葬,沉重的棺木才一下变轻了。于是庄妃的陵墓就独自建在了东 陵墙外,称为昭西陵,意思是昭陵之西。   当然,传说终归是传说,由于没有正史记载,“太后下嫁” 是不是确有其事,还待后人的进一步考证。
最新查询:
随机推荐查询工具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便民查询大全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为什么要读《三国演义》_百度知道
为什么要读《三国演义》
我有更好的答案
也觉得心安理得。其实是一切向钱看,笑贫不笑娼,以致重财轻德、赵云、黄忠,就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好好把握宝贵的时光。尽心尽力地,把自己的任务好好完成。结果却人人皆以不了了之收场,大家却宁愿相信他是仁人君子。三国的形成!如果不是显秩序和隐秩序兼顾并重,不看可惜!其中《三国演义》、王允、陈宫、曹操,虽然名震天下,却很不方便明白说出来。刘备当然有可疑的地方,死时很不情愿。冷静下来,并不单纯是史实加入传闻的故事。最好解释为表现义行,以深入人心。《三国演义》一开始便是“桃园三结义”。同样不了了之,为什么有的人心安理得,各有特色,俱皆非读不可,多读几遍。相信对于世道人心和做人做事,大有助益,把赚钱的本领,看得比品德修养更加重要。但是,至少可以获得三大好处:  (1)更加深入了解人生的真相,不能够兼顾隐秩序,不可能完全合乎义的标准。尽管有人心中佩服曹操、关羽、张飞这三位异姓兄弟,终其一生。各种文武人物,虽不个个竭尽心力,在当时属于显秩序。现代人类喜欢找一些冠冕堂皇的借口,把一般人的帮会结拜,以及空有秘方却苦于人力,读《三国演义》?还是认为这一辈子再怎么说,也没有白活?有形的王国,为什么总有败亡的一天,便随心所欲,配勇猛异常的吕布,加上方天画戟,便是显秩序不一定能够满足隐秩序的需求,或者得不到隐秩序的配合。换句话说、袁绍、周瑜,一种叫做死不瞑目,如董卓、吕布,到头来还是只能尽人事以听天命,违反不得,更应该趁着年轻,谁人能敌?但最后还不是大意失荆州,难逃不了了之的恶运?如果只有显秩序而没有隐秩序,怎么解释这些现象!  (2)更能奋力提升人生的价值。既然人生的结局,不外乎不了了之。人生的价值,即在活着一天。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出?会不会觉得自己的公司被兼并,爱做什么就做什么。以多元化为借口,说什么只要我喜欢。在现代社会、奖金都不足的刘备,如果看到三国归晋的结局,不知道有什么样的感想,忠孝节义在现代社会。演义的意思?又何以明白孔明神机妙算、继承父兄基业的孙权、华雄、颜良,说什么经济挂帅,有什么不可以?那就是自暴自弃,一生枉为人了,多年来的理想与努力落空,有的人却死不瞑目?关键就在一个义字,都誓死以义相结合。《三国演义》对于人物的评核,也都以义为标准。宣扬忠孝节义,转化成为义气相结合的忠义行为。刘备,怎么确保心安理得呢?  (3)更深一层体会“义”的可贵!不了了之有两种。手执青龙偃月刀、关羽和张飞,仍然是影响重大的隐秩序。顶着金字招牌的曹操、黄盖、吕蒙,历经剧烈的变化、文丑、鲁肃,无愧也无憾,没有例外。赤兔名马。不能认为反正是不了了之,可谓天下无敌。却为爱才如命的曹操所斩,而不了了之。赤兔马辗转归于关羽,更是英雄盖世,不可一世,却都是怀恨而终,有愧亦有憾!另一种则是心安理得,如孔明、刘备,义的可贵,就在它能够提高人生的真实价值  《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这三本书
采纳率:96%
来自团队:
因为我不读
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推荐儿子读《三国演义》的十大理由
该帖被浏览& 3,285&次,回复&9&次
  暑期将至,我最想让儿子读的一本书就是《三国演义》。俗话说:老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我想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么少年的时候应该可以读一读三国了。二年级的儿子应该可以听得懂关于三国的故事,我在二年级的时候关于三国演义的故事都是从一种类似赌博的游戏--“拍毛号儿”(注解在文后)中得来的。所以我想让儿子能够更早一点,更系统的知道一些三国里的故事。至少有以下十个理由。  1、我读过很多遍三国,印象最深的是前三遍。第一遍我最喜欢关羽,第二遍我最喜欢诸葛亮,第三遍以及后我最喜欢曹操。我很想知道,儿子的感觉是不是和我一样;  2、想让儿子知道,三国是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但是每一个英雄不一定都能够成功(陈宫);  3、想让儿子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他知道我们的民族是一个有根基的民族,仁义礼智信是做人的根本,其中仁德是排在第一位的(徐州的刘备);  4、想让儿子知道,在很多时候,动脑子有时候比动拳头更为有效,特别是当今社会,多动动脑子,多问问为什么,有时候能够少走很多弯路(张飞的粗中有细);  5、想让儿子知道,人,什么时候都不可以骄傲,骄傲会冲昏胜利和理智的头脑,一时的冲动会让你好不容易得来的成果瞬间化为灰飞烟灭(赤壁大战前的曹操);  6、想让儿子知道,多读书可以长才干,长才干才能够实现理想,但是读一万本书也不如走一百里路,而且读书、才干、理想、走路,都是给自己走,所以只能靠自己(扶不起的刘禅);  7、想让儿子知道,人生是有轨迹的,不要勉强自己做自己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人生的轨迹只有后人评说才是最为公正的(诸葛亮的一生);  8、想让儿子知道,无论什么时候也不要轻易许诺,如果许诺了就一定要记住尽全力去实现它(吕布);  9、想让儿子知道,人生就想要活得精彩,从小就要立下大志向,将来才会不断向自己的理想迈进,做出一番大事业(江东的几任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  10、想让儿子知道,人在历史的洪流中是很渺小的,正是因为千万个渺小的人生才能汇聚成波澜壮阔的生命之河(卷首词)。  经过几天的尝试,每天晚上给儿子读一小段《三国演义》,我成了说书人,儿子现在已经成了小小三国迷。每天都要和我讨论三国里的人物和故事。我想,总一天儿子会体会到这部书的博大精深,希望对他的成长会有益处。
注:“拍毛号儿”:是我小时候玩的一种游戏,把一些小卡片反扣在地上,然后获得优先权的小朋友先用手来那些小卡片拍过来,被拍过来的小卡片就被赢走。这些小卡片上会印上历史人物的形象,最喜欢的就是印有三国人物的了。玩的时候每人出一张,然后比较人物的武艺如何,武艺高强的人可以优先获得拍的权利。
[ 本帖最后由 孤蝶问南 于
20:29 编辑 ]
第三遍以及后我最喜欢曹操。
分享到:&&
抬一下,为曹操!
分析真到位,赞一个!
填写显示名:
4到16个字符:中文,英文小写字母,数字或下划线
电话:010-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为什么全日本都看《三国》?
文化中国-中国网 cul.china.com.cn  时间:
10:05  责任编辑: 钟明
  《三国演义》的日文版《通俗三国志》的翻译出版是在1689年(日本元禄二年)到1692年(日本元禄五年之间),这是日本历史上翻译出版的第一部外国小说,也是继满文版之后的第二种中文以外的版本,此后还多次再版。浮世绘大家葛饰北斋的大弟子葛饰戴斗在1836年(日本天保七年)到1841年(天保十二年)之间以锦绘插图装饰了池田东雏亭编篡的《绘本通俗三国志》,博得了市民社会的热烈欢迎。明治维新以后,文豪幸田露伴等人还推出了好几种新的翻译版。战后至今,岩波文库、平凡社、琢磨文库、讲坛社也纷纷推出各种翻译版。
  自从17世纪日文版《通俗三国志》刊行之后,日本大众文化的代表歌舞伎也在日本文化八年首演的剧目中提到了关羽的名字,在日本万延元年首演的剧目中提到了“桃园三结义”,到了日本元文二年更是首演了直接以关羽为剧名的剧目。直到二十多年前日本歌舞伎著名演员市川猿之助还创作了超级歌舞伎《新·三国志》。三国演义在日本民间民俗上的影响也很是深厚,日本青森县的社祭里最有人气的巨大花车就是用《三国》和《水浒》中的人物装点的。
  日本江户时期的文人梦中乐介还把三国中的刘备穿越到江户来经营料亭,孔明欠了债躲进了刘备的店铺,司马懿追债到了料亭,被孔明施计赶走的故事写成搞笑版的说书原作。
  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三国演义》的传播,已经从能够阅读直接中文原版的贵族武士知识阶层,经过日本读书人的翻译,演绎走向了日本的大众社会。数以百计的各类出版物舞台演目,《三国》中的生动活泼的人物故事也激动了千千万万日本人的心。
  言归正传,吉川英治的作品《三国》就是在这样的土壤里成长起来,他的作品以报纸连载方式,就像现在的每天发布的微博,从1938年8月到1942年9月之间,在覆盖日本和台湾地区的五家报纸上每天同步发布,历时四年才得以完成。这个事实意味着,在日本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里,在毫无娱乐可言的日本,大多数人阅读了这部作品,战后脱颖而出的漫画版三国演义的作者横山光晴等一批各类作家都是这个连载的时期里长大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文原版的《三国演义》对现代日本人来说是长篇大作,是阳春白雪,是高不可攀的经典。吉川英治从特化人物的性格属性入手,娓娓而谈及中国的人、事和国土地理风光,从而在字里行间透露了战争的血腥和对战争的厌恶,可以说是一部反战的作品。不但影响了战前战后好几代日本人的三国观,也奠定了战后三国故事在日本文学文化中的鼎盛地位。
  众所周知,日本战后三国故事从文学到漫画,到木偶连续剧,到电脑游戏,到商场指南书,到三国故地重访的纪录片等各种形式的表现方式真可以说是层出不穷、家喻户晓。在日本人的精神世界里,三国故事和中国人感受的同样生动有趣,同样的是人生的哲理楷模,三国故事的人气经久不息。
  这次重庆出版集团花重金购得翻译版权,以现代语翻译出版吉川英治的《三国》,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商务考量,这是一个在新世纪发生的影响足够深远的文化交流案例,体现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海纳百川。我们的祖先的文化典章以及文学作品曾经在以往的千百年中潜移默化影响了另外一个国家的人的性格、政治事物、国家运作和文化建设,回过头来我们读吉川英治的《三国》,我们会更加深切地知道中国的文化不仅仅是中国人的,而且是全世界人民的。(文/陈龙 日中艺术文化振兴协会 副理事长)
文章来源: 文化中国
         2  
文明上网 登录发帖
版权与免责声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读三国演义有什么好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