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上瘾或者以前孩子看电视上瘾怎么办有相似原因吗

&&&&&&正文
游戏成瘾成精神障碍 专家:觉得离不开就是上瘾
日10:57&&来源:科技日报
  视觉中国
  原标题:游戏成瘾是病, 如何自拔
  沉迷游戏、网瘾到底是不是病、该不该治?国内外学者曾对这个问题争执不下。近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做出了结论,将游戏障碍(即通常所说的游戏成瘾)首次在全球范围内列入了国际疾病分类(ICD)精神与行为障碍章节。虽然目前判定标准尚未正式公布,但越来越多青少年甚至成人沉迷于此,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成瘾是负责奖赏机制的脑区出了问题
  “所有成瘾行为,从专业上讲,就是成瘾性疾病,又称之为‘物质成瘾和非物质成瘾’。”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社会精神病学与行为医学研究室主任黄悦勤教授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物质成瘾包括俗称的毒瘾、处方药成瘾、酒瘾、烟草成瘾等;非物质成瘾又称之为“行为成瘾”,包括赌博成瘾、游戏成瘾、恋物成瘾、性爱成瘾等。“按照标准,游戏成瘾应归入行为成瘾范畴。”
  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障碍,并非首次提出。2013年,网络游戏成瘾诊断标准走出了世界性的一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第三章称,将网络游戏成瘾纳入研究并进行精神障碍诊断。今年11月8日,我国首部《网络成瘾诊断标准》通过专家论证,玩游戏成瘾被正式纳入精神病诊断范畴。报批国家卫生部后,将在全国各大医院精神科推广使用。
  世界卫生组织有相关规定,凡是精神障碍必须具备两点:第一,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第二,社会功能受损。“游戏成瘾是否属于精神障碍,要看这些人群的大脑生理和生化功能有无改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贵教授认为,游戏或网络成瘾和一些精神类的疾病一样,都是大脑负责奖赏机制的脑区出了问题。
  “离不开”是判定成瘾的关键点
  黄悦勤表示,网络游戏成瘾不可以随便下结论,如果只是单纯的玩玩游戏不构成成瘾,符合诊断标准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离不开”。
  “因为,网络游戏成瘾患者都有行为和心理的问题。” 黄悦勤进一步解释说,行为方面,就是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被迫停止使用网络就会产生严重的戒断反应;心理方面,表现为在情感、认知方面有偏差,因长期过度上网而对现实生活产生严重的不适应感,悲观、沮丧、社交恐惧、容易紧张。
  北医六院心理科主任李冰也给出了几大特征:在游戏上的时间花得越来越多;整天想着上网玩游戏,如果一段时间不玩,会觉得难以忍受;玩游戏已经影响到了正常的学习、工作及生活等;每当不能上网时,就会感到坐立不安、情绪低落或无所适从;多次想戒,却欲罢不能;游戏在生活中占据的位置越来越重,觉得在网上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快乐或者更能实现自我。“当你觉得越来越离不开它时,就意味已经上瘾了。”
  研究表明,青少年是易患高发人群。“对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一直是北医六院密切关注的课题,而且贯穿于青少年成长的每个阶段。”刚刚因“北京市高中生网络成瘾调查及干预效果评价研究”项目荣获2017年度华夏医学科技三等奖的黄悦勤解释说,只是去过网络游戏的普及性并不明显,所以不能说网络游戏过去被忽视了。
  黄悦勤认为,标准修订后,将从新的成瘾物质及行为、有害性使用、依赖的不同严重程度等进行全面分类更新。以往版本主要面向精神科医生与研究者,ICD—11将细化对成瘾物质的认定与疾病的分类,有效帮助非精神科医生在临床诊疗时及早辨别干预此类患者。
  “网瘾”患者多从网络游戏中找快乐
  英国某大学一项研究显示,所谓的网游成瘾可能并不是真正存在,长时间玩网游的人可能只是想暂时逃避现实生活中的不愉快。
  中国毒理学会药物依赖毒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广州日辉成瘾和心理治疗中心主任何日辉教授持相同观点:电子游戏的设计本身会让玩游戏的人快速获得快乐的感觉或者成就感,这满足了人们一种基本的心理需求。
  的确,几乎所有的游戏,哪怕是低龄游戏,都有很强的回应性,不管你做任何的操作。这对于青少年来说是一种非常渴望的状态,青少年在玩游戏时,不仅能体验到一种掌控感,还能得到成就感、归属感,以致获得心理上的安慰。李冰说判断一个孩子是否游戏上瘾,首先看他的社会功能是否受损——学习、社交、身体状况如何;其次要看他的人际关系是否受影响——和家长、同学、老师之间关系如何;还有要看他是否发展了不良癖好——是否熬夜、大量购买游戏装备;以及他的作息或性情突变——是否早上起不来、不吃饭、讲话烦躁。
  如果这个孩子喜欢玩游戏,但是他的学习、社交功能,包括身体功能都还是很好的,父母暂时可以不用太担心。如果发现孩子开始变得非常暴躁、易怒,或者变得特别的忤逆,就要有所警觉了,但是,也需要区分究竟这些是游戏带来的,还是因为青春期的特质。何日辉认为培养健康心理的良药是亲密的亲子关系。父母要多陪伴孩子,尊重他们的感受。
文章关键词:网络游戏成瘾;精神科医生;干预效果评价;成瘾行为;游戏装备
责编:李宜馨
根据目前技术与社会发展的趋势,我们还是能猜测一下未来可能出现哪些疾病,本文就设想了10种在未来可能出现的疾病。听上去,你也许觉得有点匪夷所思,但其实,它们距离你并没有那么遥远。
日前,由北京军区总医院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主任陶然教授领衔制定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被美国精神病协会纳入正式出版的《精神与行为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标志着该标准正式成为网络成瘾疾病诊断的国际标准。
专家表示,大中学生上网时长的增长是个“危险的信号”,这不仅关乎学生的视力健康、社交能力,更与他们的心理、精神健康息息相关。据了解,两次北京市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调查结果均已上报北京市卫生局和北京市教委,将为出台相关防控举措提供依据,提高青少年的身心素质。
文化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15部门17日联合发布工作方案,把“研制本土化网瘾预测和诊断测评系统”,作为实施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成瘾综合防治工程的一项重点工作。开创性地开展网瘾预测工具的研制工作,在未成年人出现网瘾症状前进行有效的事前干预,减少网瘾危害,降低诊疗成本。
七年前,媒体揭露山东省临沂市第四医院网瘾戒治中心主任杨永信限制“网瘾青少年”人身自由,用“电休克疗法”对青少年进行电击等身心虐待行为。七年过去了,人们发现杨永信用电击治疗“网瘾”的行为还在继续,全国类似的网瘾戒治中心依然在招生,依然在用“限制自由”“体罚”的方式来驯服“网瘾少年”。
新闻财经汽车体育娱乐健康科技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游戏成瘾成精神障碍 专家:觉得离不开就是上瘾|精神障碍|网络游戏|精神科_新浪新闻
  原标题:游戏成瘾是病, 如何自拔
  沉迷游戏、网瘾到底是不是病、该不该治?国内外学者曾对这个问题争执不下。近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做出了结论,将游戏障碍(即通常所说的游戏成瘾)首次在全球范围内列入了国际疾病分类(ICD)精神与行为障碍章节。虽然目前判定标准尚未正式公布,但越来越多青少年甚至成人沉迷于此,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成瘾是负责奖赏机制的脑区出了问题
  “所有成瘾行为,从专业上讲,就是成瘾性疾病,又称之为‘物质成瘾和非物质成瘾’。”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社会精神病学与行为医学研究室主任黄悦勤教授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物质成瘾包括俗称的毒瘾、处方药成瘾、酒瘾、烟草成瘾等;非物质成瘾又称之为“行为成瘾”,包括赌博成瘾、游戏成瘾、恋物成瘾、性爱成瘾等。“按照标准,游戏成瘾应归入行为成瘾范畴。”
  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障碍,并非首次提出。2013年,网络游戏成瘾诊断标准走出了世界性的一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第三章称,将网络游戏成瘾纳入研究并进行精神障碍诊断。今年11月8日,我国首部《网络成瘾诊断标准》通过专家论证,玩游戏成瘾被正式纳入精神病诊断范畴。报批国家卫生部后,将在全国各大医院精神科推广使用。
  世界卫生组织有相关规定,凡是精神障碍必须具备两点:第一,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第二,社会功能受损。“游戏成瘾是否属于精神障碍,要看这些人群的大脑生理和生化功能有无改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贵教授认为,游戏或网络成瘾和一些精神类的疾病一样,都是大脑负责奖赏机制的脑区出了问题。
  “离不开”是判定成瘾的关键点
  黄悦勤表示,网络游戏成瘾不可以随便下结论,如果只是单纯的玩玩游戏不构成成瘾,符合诊断标准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离不开”。
  “因为,网络游戏成瘾患者都有行为和心理的问题。” 黄悦勤进一步解释说,行为方面,就是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被迫停止使用网络就会产生严重的戒断反应;心理方面,表现为在情感、认知方面有偏差,因长期过度上网而对现实生活产生严重的不适应感,悲观、沮丧、社交恐惧、容易紧张。
  北医六院心理科主任李冰也给出了几大特征:在游戏上的时间花得越来越多;整天想着上网玩游戏,如果一段时间不玩,会觉得难以忍受;玩游戏已经影响到了正常的学习、工作及生活等;每当不能上网时,就会感到坐立不安、情绪低落或无所适从;多次想戒,却欲罢不能;游戏在生活中占据的位置越来越重,觉得在网上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快乐或者更能实现自我。“当你觉得越来越离不开它时,就意味已经上瘾了。”
  研究表明,青少年是易患高发人群。“对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一直是北医六院密切关注的课题,而且贯穿于青少年成长的每个阶段。”刚刚因“北京市高中生网络成瘾调查及干预效果评价研究”项目荣获2017年度华夏医学科技三等奖的黄悦勤解释说,只是去过网络游戏的普及性并不明显,所以不能说网络游戏过去被忽视了。
  黄悦勤认为,标准修订后,将从新的成瘾物质及行为、有害性使用、依赖的不同严重程度等进行全面分类更新。以往版本主要面向精神科医生与研究者,ICD—11将细化对成瘾物质的认定与疾病的分类,有效帮助非精神科医生在临床诊疗时及早辨别干预此类患者。
  “网瘾”患者多从网络游戏中找快乐
  英国某大学一项研究显示,所谓的网游成瘾可能并不是真正存在,长时间玩网游的人可能只是想暂时逃避现实生活中的不愉快。
  中国毒理学会药物依赖毒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广州日辉成瘾和心理治疗中心主任何日辉教授持相同观点:电子游戏的设计本身会让玩游戏的人快速获得快乐的感觉或者成就感,这满足了人们一种基本的心理需求。
  的确,几乎所有的游戏,哪怕是低龄游戏,都有很强的回应性,不管你做任何的操作。这对于青少年来说是一种非常渴望的状态,青少年在玩游戏时,不仅能体验到一种掌控感,还能得到成就感、归属感,以致获得心理上的安慰。李冰说判断一个孩子是否游戏上瘾,首先看他的社会功能是否受损——学习、社交、身体状况如何;其次要看他的人际关系是否受影响——和家长、同学、老师之间关系如何;还有要看他是否发展了不良癖好——是否熬夜、大量购买游戏装备;以及他的作息或性情突变——是否早上起不来、不吃饭、讲话烦躁。
  如果这个孩子喜欢玩游戏,但是他的学习、社交功能,包括身体功能都还是很好的,父母暂时可以不用太担心。如果发现孩子开始变得非常暴躁、易怒,或者变得特别的忤逆,就要有所警觉了,但是,也需要区分究竟这些是游戏带来的,还是因为青春期的特质。何日辉认为培养健康心理的良药是亲密的亲子关系。父母要多陪伴孩子,尊重他们的感受。
责任编辑:张义凌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66被浏览3,500分享邀请回答0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  2012年2月初,一位名叫Chen Rong-yu的狂热游戏玩家死在了台湾的一家网吧里。此前,他一直通宵达旦地玩游戏。电脑屏幕上显示,他死前玩的就是时下大热的在线多人战斗游戏《英雄联盟》(《LOL》)。
  Chen从周二晚上10点开始玩游戏,一直玩到第二天的正午。网吧的服务员注意到他打电话时还不忘继续玩《LOL》。他的死亡悲剧源于多个原因,其中包括他无视自己明显的身体异常信号。这个抵抗警报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他的死亡。
  另一个促成悲剧的原因是,当死神正在逼近Chen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没有注意到。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里,网吧员工和顾客居然没有觉察到一个活生生的人已经变成了一具冷冰冰的尸体?居然不会想到一个正常人怎么可能呆呆地坐在电脑前长达9小时?
  Chen(和其他在网吧中游戏的玩家)如此强烈地沉迷于游戏是否应该算是完全的上瘾?还是说是这类型的游戏让他们无法抗拒?
  game addiction(from lista)
  游戏成瘾的定义
  精神病学家Philip Tam是澳大利亚的网络调查与研究组织的主席和联合创始人。他认为,电脑游戏成瘾和网络依赖现象呈上升趋势:
  电脑、网络和游戏已经是大多数人生活中的必需品,特别是年轻一代—-这个论断已经是陈腔滥调了。在人类短暂的历史上,网络的力量和影响范围大大超越了几乎所有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网络滥用/成瘾正是21世纪的后现代终极灾难。
  与网络成瘾一样,游戏成瘾的概念也很难定义。《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游戏邦注:在心理学领域被称作“精神病学的《圣经》”)并没有将游戏成瘾纳入疾病的范畴。该手册的第五版也没有明确为网络和电子游戏成瘾划分出一个“网络游戏成瘾”的类别,而认为其有待进一步研究。
  欧美国家将游戏成瘾定义成一种强迫症,即当玩家通过电脑、游戏机、掌机或手机等设备玩游戏时,出现的一系列异常行为。游戏的种类与设备一样五花八门,常见的类型包括FPS、社交游戏(如Zynga公司的产品)、MMO和MMORPG、策略游戏和跨媒体游戏等。
  在《美国精神病学杂志》的一篇文章中,作者Jerald Block概括的以下一系列条件有助于我们定义游戏成瘾:
  1、过度使用,没有时间感或无视基本动机。
  2、当无法用到电脑时,会产生诸如愤怒、焦虑和/或沮丧的心情。
  3、希望得到更好的电脑设备、更多软件或更长的使用时间。
  4、出现争论、说谎、成绩下降、社交障碍和疲乏等消极反应。
  在Chen Rong-yu的案例中,他便在游戏中肆意狂欢,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可能拯救自己生命的身体警报。
  《游戏玩家理论》的作者McKenzie Wark是一名理论学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即长时间使用电脑是否可以被归类为成瘾:
  “成瘾”是正确的用词吗?或只是一种比喻?为什么我们要给一些人强行贴上不同于其他人的标签?当我的孩子一整天都沉迷于阅读时,我和我妻子是很高兴的。可当他一整天都在玩游戏时,我们却感到担忧。谁能说前者的沉迷比后者的成瘾更好或者更差?
  考虑到精神病临床医生和游戏专家都无法为电子游戏成瘾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大多数人对其概念感到困惑就不足为奇了。
  另一个揭示了过度游戏有危险的例子发生在2012年7月。一名18岁的台湾玩家Chuang在网吧里连续玩了40小时的《暗黑3》以后倒地身亡。Chuang的情况与Chen Rong-yu的惊人地相似:二人在积极游戏时,长时间保持身体姿势不变,并无视由此产生的生理和心理上的过重负担。
  这两名玩家在各自的游戏世界中流连忘返,都忽略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如吃饭和睡觉。在这两个案例中存在一个明显的区别:尽管Chuang也是在网吧里玩游戏,但为了使游戏不被网吧员工或其他玩家干扰,他自己租了一个隔间。
  “乐趣失败”和强迫循环
  究竟是什么导致Chen和Chuang等玩家不断地沉迷于过度游戏?单机游戏设计师和骨灰级玩家Andrea Phillips认为不同的游戏类型会产生不同的强迫症状:
  FPS和MMORPG通常都需要较长的游戏时间;而Zynga式的社交和休闲游戏则要求更频繁的游戏次数,即鼓励玩家尽可能经常上线。我确实认为Zynga式的社交、手机游戏更加邪恶,因为许多这类游戏的玩家更可能陷入强迫循环。而这些游戏其实不能带给玩家社交、竞技、剧情或探索方面等有意义的价值。
  我现在玩的一款游戏名为《Jetpack Joyride》(不是Zynga的游戏!)。在游戏中,你每一次做的都是同样的事:驾驶喷气飞机避开陷阱如激光和导弹。游戏机制会产生微小的变化,以吸引玩家不断游戏。当你游戏的时间足够长后,你可以升级小道具,使飞机更容易避开一些陷阱,或收集更多金币……为了“升级”,你要不断完成游戏提供的任务……但事实上,每一次游戏,你做的都是一样的事:在一两分钟的时间内飞过随机产生的通道。除了这种循环反复,别无它物。
  Phillips还解释道,这种强迫循环与过度游戏产生的循环是类似的。他提出导致这两种成瘾特征的强化元素如下:
  另外也有一种强迫循环(游戏邦注:出自斯金纳理论的术语)的肆意和蓄意使用……赌博的核心吸引力也是强迫循环。玩家焦虑地感到自己可能得到奖励,但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时间,为了等到这个时刻,他就会一直玩下去。就这样,玩家产生了几乎不可动摇的信念,认为他一定会在游戏的某个时刻大获成功。
  等到这个时刻,一切就得到回报了,即使在此之前已经出现了无数次似乎是“就是这时候”的时刻。再来一次就是这个时刻。再下一分钟就是这个时刻。但再也没有这样的时候了……很大程度上,我已经与多人游戏、MMO等东西划清界线了,因为我就是无法相信自己了。至于有故事有结尾的游戏,我知道我会放纵地玩,以此回避废寝忘食和时限的后果;所以除非我有一整周空闲的时间,否则我甚至不会开始玩那种有剧情的游戏。
  通过零星奖励积累而成的“大获成功”,这种强迫性的冲动应该不会让大多数硬核玩家感到陌生:MMORPG利用这种间歇性强化使玩家在游戏中的沉浸感异常地高。以MMORPG《魔兽世界》为例,玩家如身临其境,会在游戏世界中呆上极长的时间。
  甚至《魔兽世界》中的人物或玩家角色之间也会通过基于激励机制的游戏环境产生交互活动。玩家们执行任务和与其他玩家组队,以获得高级游戏道具和高级“奖励”。但某些奖励是不确定的,如不同的怪物掉落装备和武器的概率各不相同。
  看似随机的奖励方式导致了Tam所谓的“乐趣失败”:
  根据新闻报道,许多“网络游戏致死”的案例(通常发生在台湾、日本和韩国)与MMORPG和玩家的竞争者有关—-玩家感到有必要延长游戏时间,因为要与世界各地的其他玩家竞争……
  我们都知道,成功的游戏总是包含强烈的满足感(实现目标之类),以及“乐趣失败”,即当玩家几乎要达到关键目标(导致玩家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的时候,以及玩家如何取得进步的清析反馈。
  “乐趣失败”与另一个心理学概念“注意力偏向”拥有直接的关系。注意力偏向即,一个人不断地将自己的注意力优先放在“情绪主导的刺激物上,无视其他相关信息”。听起来很耳熟?像Chen和Chuang这样的玩家,正解释了他们的无力或勉强地协调自己的日常需求,而将游戏放在注意力的优先层次上。
  游戏公司应该为成瘾行为负责?
  注意力偏向可能部分解释了为什么玩家乐意花无数时间于在游戏世界中追求非玩家看来那么幼稚且不切实际的目标。但设计这些导致成瘾或强迫行为的游戏的公司,难道就可以撇清责任吗?
  Andrea Phillips认为有些游戏开发商确实有意制作鼓励过度行为的游戏,因为“游戏设计领域普遍认为使游戏‘更加令人沉迷’是一种积极说法,也是游戏达到‘高度沉浸感和乐趣’的标准。”
  当质问游戏制作公司是否故意生产导致失调或不健康的游戏行为时,另类游戏实境游戏设计师Jan Libby以设计师和玩家的身份回应道:
  总之,是的,但我认为那些设计师的初衷不是“嘿,我将设计一款不健康的游戏!”,而是他们一直都在努力研究能让玩家享受游戏,并不断返回游戏世界的方法。
  我知道总有一些机制吸引我们不断返回游戏。我玩了许多让我不能自拔的社交游戏和MMORPG……我不能肯定地说我的项目就是为了刺激玩家“上瘾”,但我确实在想办法通过剧情和角色吸引玩家,让他们不断返回我所创造的世界。
  McKenzie Wark认为,一般来说,媒体创造者—-包括游戏公司,始终在与一个抓住和保留注意力的问题作斗争:“与任何其他媒体类似,游戏迎合了我们的嗜好和渴望……杂志或小说或电影也是如此。吸引和留住受众正是媒体创造者的职责。”
  从纯商业的角度看,开发具有高度沉浸感、“乐趣失败”和让玩家保持高度忠诚的游戏是完全在理的。然而,如果公司开发游戏时只着眼于这种意图—-故意牺牲其他东西以突出致瘾的游戏元素,那么这可能会太过偏离游戏设计的轨道,最终减少游戏的整体乐趣,导致可怕的“刷任务”。
  “刷任务”或乏味无趣的游戏玩法,通常暗示着游戏中存在为了进度而不断地升级。许多忠实玩家顺从这种游戏玩法,认为为了获得来自间歇性强化的奖励必然要经历这一段过程。只有极少数人认为“刷任务”是整体游戏体验的一部分,将这种单调的活动作为焦点游戏玩法—-而不是强迫性行为:并非所有在游戏中花大量时间的玩家都上瘾了,并最终导致悲剧的结果(如Chen和Chuang的死亡)。正如Tam所说的:
  是否可以说游戏设计师鼓励“不健康的”游戏,取决于你是将大量玩游戏当作积极的“热情”(如硬核玩家)还是不健康的沉迷。
  应对强迫性游戏行为
  中国和韩国对网络和游戏成瘾的应对措施是,将症状最严重的人送去戒瘾训练营。这些训练营有不同的治疗范围,处理过度游戏或过度上网(接近病态的程度)的人,特别是青少年的方法也各有不同。
  许多训练营通过军事课程来矫正游戏成瘾的行为。在这些训练营中,参与者禁止使用网络和手机,要经常参加户外活动和身体锻炼。不幸的是,这些训练营中有那么几个惹上了争议,反对者谴责训练营的某些经营者虐待(甚至折磨)参与者。
  美国等国家还有他们自己的治疗中心,用于帮助那些想戒掉游戏瘾恢复正常生活的人。像澳大利亚的网络调查和研究组织便采取了另一种处理办法,即提供教育资源和针对性信息、组织专家论坛以“分享和讨论这个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发展。”
  还有其他组织注重发挥游戏本身的有益作用,即通过日常活动的游戏化,创造良性反馈循环,或开发能产生有益影响的游戏(如Jane McGonigal的《Superbetter》)。大型开放网络课程如Udacity为了提供新的教育平台,也采用了类似于某些游戏的机制,尽管严格地说来并不算游戏。
  也许这些游戏式元素的选择性利用表明了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游戏的普遍意义,而不是不断地强调其消极方面(如使人上瘾)。也许我们可以制定出一套有关玩家行为的严格标准,包括玩游戏的害处和益处:甚至最终从临床定义和治疗的角度,质问游戏成瘾的修辞是否有必要。正如Tam提出的:
  “控制”或“治疗”21世纪的弊病如网络成瘾或电子游戏成瘾,并不存在简单的单一的办法。只有所有利益相关者(父母、学校、意见领袖、游戏和技术公司、青少年)之间进行完全、开放的探讨才能对解决这个困难带来持久的影响。纯粹的“心理健康”观点是不够的;将有关社会、进化、技术、教育的和越来越多的政治的和哲学的因素考虑进去,这才是重点。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岁半宝宝看电视上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