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吧里有多少人把三国志11值得培养的人和三国演

留日6年来,谈谈日本人对三国志的理解和中国人有哪些不同
留日这些年 经常能遇到对中国史感兴趣的日本朋友谈的最多必然是三国志 应该说日本男生极少有不读这本书的 而且日本女生读三国志的比例 远比中国女生读三国志的比例高!再厉害一点的叫“历女” 顾名思义 对历史热衷的日本女性。问他们为什么喜欢三国志 大部分会说因为《三国志》里的人物都有个性魅力,例如像关羽这样的忠义英雄,与日本人崇尚的武士道精神十分相近。大家有什么想知道的 也可以评论里问我。先从武将的角度来谈吧。曹操 以前在国内一直是极富争议的人物 从民间说书人到戏曲舞台 直到罗贯中写三国演义 曹操被塑造成了不择手段的奸雄形象 直到近10年(大概)学者不断为曹操平反 翻案 其中易中天的品三国算是最费工夫的 改变了不少国人对曹操的看法。在日本 曹操不管是文韬武略 都是三国第一人 绝对的正面形象 大英雄!日本人对于枭雄、强权政治的人情有独锺,而曹操就是这样的人,并且在日本人看来,曹操是忠于汉室的,他是在维护汉室的天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日本人读的三国志,并不完全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传到日本后,江户时代,出了一本叫《绘本通俗三国志》影响力非常大,受到当时很多人的喜欢。此书不仅只是以小说《三国演义》为基础,还加入了陈寿《三国志》裡的很多东西,也就是说,实际上这个《绘本通俗三国志》比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更接近于历史事实。夏侯惇 历史上本是曹操的贴身武将 自带大管家属性 没打过什么硬仗,还被射瞎了一只眼睛 是个独眼龙 。但日本人非常喜欢这种类似海盗的造型 这一点从日本的动漫游戏中就可以看出 经常有这样设计的角色 &所以 夏侯惇在日本的人气相当高!可以算做魏国的二号人物 仅次于曹操 而且带动了亚洲一大批惇迷。 也许是中日看法分歧最大的人物!中国人常以“背信弃义,三姓家奴”来形容吕布品性差 忘恩负义&但日本人不这么认为 觉得叛乱都是形势所逼 吕布作为三国第一猛将 身边还有大美女貂蝉 是他们眼里大英雄的存在 &应该这么说 日本人对三国的理解 就没有绝对的反派一说 都是乱世中的豪杰。袁绍 中国人对本初的看法 普遍较差 除了年轻时血气方刚的十八路诸侯盟主 中年之后 尤其到了官渡之战 袁绍被演义中描写成了 软弱无能 虚有其表 拿不定主意的昏庸君主 殊不知胜败本就是兵家常事 日本 三国志 对袁绍的描写还是很正面的 河北之主 平定张邈 公孙瓒的战绩 吸引了一大批人才 也是一方豪杰 没有因为官渡而描写成演义里那幅模样 但袁绍四世三公的贵族气质 还是比较明确的体现出来了ps:据说织田信长,德川家康小时候玩战争游戏时 两人把自己比作是曹操和袁绍赵云 中日云迷都多的一逼 但子龙在日本的地位 比在国内三国迷里还要高出很多&算是可以代表三国志历史的武将 不少游戏CG 动漫封面 都是以赵云而设计的。赵云,日本人读三国,除了谋略之外,本身还很喜欢里面的一种现象:一骑讨。在日本传统里,把一骑讨视为武将的至高荣耀,从日本历史上最出名的一骑讨故事,武田信玄和上杉谦信的第四次川中岛合战里面就看出梗概。日本人对赵云这个角色有如何喜爱,并不是因为他的忠义什么的这些附加值,而只是因为他在“勇武”这个方面达到了“一骑讨”成就get。诸葛亮 在日本通常叫做“孔明”东瀛民族特别崇拜智力高的人 在日本提起智将 大多数会脱口而出说“孔明”地位应该是和国内差不多一样吧,不管在哪里 诸葛亮的地位都是最高的,这点没什么好说的。国内经典“老三国”在日本人气并不高了解的人不多 即使看过的也会觉得表演形式太舞台剧了2010版三国人气最高 分三部发售 不管是购买还是租赁&连《曹操》这部很烂的电视剧都引进了(男主最近在新射雕演洪七公来着吧)
[&此帖被绅士游戏在 02:44修改&]
这些回帖亮了
大舅哥,你说什么都对
大舅哥,你说什么都对
引用1楼 @ 发表的:大舅哥,你说什么都对擦 还没忘那事呢?
日本为什么对三国这么感兴趣?是因为日本接触中国最早的时期就是三国吗邪马台国?
引用2楼 @ 发表的:擦 还没忘那事呢?别的能忘,唯独这个忘不了啊。还有你的坐骑皮皮虾呢?
我想问问 日本人是读三国的还是玩三国?他们知道汉中吗?
引用5楼 @ 发表的:我想问问 日本人是读三国的还是玩三国?他们知道汉中吗?读和玩都有啊 大部分都知道汉中吧 战略要地毕竟
楼主厉害啊
引用2楼 @ 发表的:擦 还没忘那事呢?。lz你妹妹多少岁我想知道。那照片如今看怎么越来越大。。
我读过一本日本三国迷写的圣地巡礼游记,叫《三国志男》。
里面写到不少三国名人故地现在都极度缺乏开发。
给他们来一波mc子龙
看过《曹操》这部剧 觉得并不烂 感觉到导演和演员还是很用心的 只是小成本制作 比如汉灵帝和郭嘉竟然是同一个演员 还有草台班子的刘关张等 但是有的细节和主演还是很出彩的
梁太明先生写的《曹操》也是极好的,也获得过一些奖,不过估计看过的人很少。
关二爷在他们那得印象是什么
引用13楼 @ 发表的:关二爷在他们那得印象是什么忠义代表,有勇有谋,武士道精神
在日本人心里,曹操和织田信长的形象是不是十分相似?起码从他们做的游戏上来看是这样
引用9楼 @ 发表的:我读过一本日本三国迷写的圣地巡礼游记,叫《三国志男》。
里面写到不少三国名人故地现在都极度缺乏开发。别,不开发还好,开发一个毁一个
如果吕布真的被人们讨厌,真的那么烂,那为什么还会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说法?
引用5楼 @ 发表的:我想问问 日本人是读三国的还是玩三国?他们知道汉中吗?陈仓估计他们也知道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三国确实很有魅力,很多格局不仅反映当时的历史,在这种现代时期也表现出来,任何一个时代国与国之间都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请或者
199人参加团购298.00元&569.00元
392人参加团购348.00元&999.00元
304人参加团购948.00元&1399.00元
760人参加团购268.00元&799.00元
108人参加团购249.00元&399.00元
1374人参加团购248.00元&699.00元
1978人参加团购698.00元&1399.00元
85人参加团购149.00元&329.00元
100人参加团购479.00元&799.00元
143人参加团购388.00元&1499.00元
125人参加团购339.00元&499.00元
111人参加团购9.90元&49.00元三国演义坑了多少人?且看《三国志》里记载的那些人和事
我的图书馆
三国演义坑了多少人?且看《三国志》里记载的那些人和事
这是一部经典的连环画,画面构图、人物形象刻画什么得都非常讲究,不是现在那些没有文化的人画的漫画可以比的。没有明暗,没有光影,没有透视,就是黑色线条在白纸上游走。这套连环画所确立的三国人物形象,影响至今,光荣三国、央视三国都没少借鉴。其实要拍三国,画面构图什么的可以照着它拍,大多数那个时代的人认识三国竟然是从三国演义连环画开始的。小时候有一整套,翻来翻去看多少遍,拿薄薄的纸蒙着,画马、画将军、画美人,只可惜后来迷失了。是心里的一个痛!
《三国演义》是根据史书三国志改编的,原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有很多虚构成分,但历史主线是真的。很多人都把《三国演义》当成了史书,历史上真实的三国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1.桃源结义:正史并无写到三人有结拜只提到情若兄弟(年龄:关羽>刘备>张飞)
2.温酒斩华雄:实华雄死于江东猛虎孙坚刀下,三演反把孙坚写成是华雄的手下败将,这对孙坚太不公平了。
3.三英战吕布∶吕布实被孙坚击退(公孙瓒没有参加讨董联盟,所以刘 关
张三也未曾参加,也就不会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
4.关公斩颜良,诛文丑,温酒斩华雄:斩颜良确有其事,诛文丑的却是曹操的部下所为,华雄为孙坚所杀,而且被枭首。
5.张飞鞭督邮∶实乃刘备所为 ,因督邮拒见刘备,刘备大怒下鞭打督邮。
6.关羽降曹∶无特别记载应为自愿(在三演所编造的关羽投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保护二皇嫂”,但这是与史实不符的。根据史书记载∶刘备到徐州后,屯兵小沛,命关羽守下邳。刘备的夫人应该随刘备住在小沛,而不是住在下邳。曹兵进攻小沛时,刘备战败逃走,夫人在小沛被俘,而不是随关羽在下邳投降的。也就是说,关羽在投降时,身边并没有什么“二皇嫂”。)
7.过五关斩六将∶此五关相距甚远也无联系虚构剧情(关羽离开曹操后,直接从许昌南下往汝南投奔刘备,并没有经过五关,而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和秦琪都不见史书记载,而这几个人都不见史书记载,连名字也是虚构的。他们的出场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挨关老爷一刀)
8.孙坚之死∶孙坚死于砚山...由于单骑轻出,只带几名随从遭黄祖设伏以落死及流矢射死
9.庞统连环∶记载连环是曹操之决策,庞统未曾参与过赤壁之战。
落凤坡落凤∶庞统进攻雒城时中箭死去,并非死于落凤坡。
10.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这是作者为丑化曹操,树立关羽的高大形象而虚构的。在华容道拦截曹操的是刘备,但是他去晚了,所以被曹操跑掉了。
11.战长沙:刘备南征荆南四郡,四郡守望风而降,黄忠便随长沙太守韩玄同降,并未发生战斗。
12.诸葛三气周瑜∶周瑜当时并未注意过诸葛亮。。。极少碰面…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至于周瑜病逝后,蜀国吊唁的代表是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13.马腾讨董卓∶马腾和董卓等是一路人马,不但没有参加讨董联盟,而且还帮助董卓镇守长安。
14.取蜀攻略∶由法正庞统完成。
15.韩遂几岁∶演义中,曹操问韩遂几岁,韩逐答四十,此处错误,此时韩遂已经七十多岁了。
16.关羽单刀会∶按照《三国志?鲁肃传》和韦曜《吴书》的记载,并不是关羽到鲁肃那里去赴会,而是鲁肃到关羽那里去赴会,“单刀赴会”的孤胆英雄不是关羽,而是鲁肃。而三演本末倒置,“单刀”乃军士之兵器佩刀,而非大刀。
17.关羽与同僚∶关羽与同僚的关系很不和谐
(1)马超∶听说马超归附,对其不服,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的才能可与什么人相比?”(《三国志·马超传》)
(2)黄忠∶听说黄忠为后将军,愤怒地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三国志·费诗传》)
(3)糜芳∶“为南郡太守,与关羽共事,而私好携贰(私人关系不和),叛迎孙权。”(《三国志·麋竺传》)
(4)傅士仁∶“与羽有隙,叛迎孙权。”(《三国志·杨戏传》) (5)刘封孟达∶二人镇守上庸,关羽在襄樊之战中请二人发兵相救,二人坐视不救。
(6)廖立∶在丞相掾李邵蒋琬面前评论关羽“怙恃勇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耳(凭恃英勇的名声,带兵没有章法,简直是主观蛮干。”)(《三国志·廖立传》)
(7)潘∶“亦与关羽不穆(不和)。”(《三国志·杨戏传》)
关公好女色: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与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公。公疑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如此看来,关圣大帝也有七情六欲;关于貂蝉,正史上没有记载。
《三国演义》在吕布死了以后,也未对貂蝉作交代。关公月下斩貂蝉,大多史学家认为是虚构。如果是真事,关羽也太不配做男人了。
关羽麦城凛然拒降:孙权使人劝降,关羽诈降,在城头虚插旌旗,从别门撤退,被吕蒙算到,半路截杀之。
关羽亡命:《三国志?关羽传》说关羽“亡命奔涿郡(郡治涿县,今河北涿州市)”那么,他作为山西人,为什么亡命到了河北呢?史书并没有交待。三演中,关羽自述说∶“因本处势豪仗势凌人,被吾杀了。”
18.五虎将:刘备并没封什么【五虎大将】,只不过上面五人的军职是最高的,关羽(前将军),张飞(车骑),马超(骠骑),黄忠(后将军),赵云(翊军将军,最低),而且自从关羽伐魏,建安二十四年到章武二年短短四年间,关张马黄都死了......
19.六出祁山:诸葛亮伐魏五次,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到了祁山。
木牛流马:其实,木牛就是独轮车,流马就是今天很常见的四轮小拉车。一说木牛是四轮车,流马是一种头部比较尖的船。
诸葛亮用兵如神:诸葛亮擅长内政治理,用兵并不是强项。
空城计∶虚构灵感应该来自赵云的空营计(诸葛亮只是在最后一次北伐时才与司马懿相持于渭水。但作者写空城计又是有所本的,这个“本”就是《三国志》中的裴松之注所引“郭冲三事”,但它是假的。因为诸葛亮屯兵汉中阳平时,司马懿还是荆州都督,无缘与诸葛亮抗衡。当时诸葛亮驻今陕西安康县,司马懿屯今河南南阳,如此之遥远,何谈空城计?)
20.死诸葛吓跑活仲达:确有此事,但并非诸葛亮遗计,而是司马懿心虚。“死诸葛走生仲达”的依据是《汉晋春秋》,但是作者又加了工。《汉晋春秋》的记载是:诸葛亮死后,蜀军秘不发丧悄然撤退,司马懿有所发觉,驱军追赶。两车相近时,蜀军长史杨仪命蜀军“反旗鸣鼓,欲向魏军”,司马懿“不敢逼”,只好退兵。
当时在魏军中就传开了“死诸葛走生仲达”的笑话。蜀军“入谷然后发丧”。但是在《三国演义》中却成了蜀军推出一辆四轮车,车上端坐着诸葛亮木偶像,司马懿疑诸葛亮未死,故而退兵。
21.曹真∶病死于洛阳,并非被诸葛亮写信骂死。
22.张翼德∶真名张益德
马超战张飞∶正史上,是马超私自写信给刘备~~请求投降,并无二人大战~李恢劝降。
粗人张飞∶其实张飞一手好书法精通美工画文武全才高硕书生形象吧(所以火凰燎原修改他为桃园画家也不为过)
23.魏延反叛∶其实魏延才是受害者,被马岱诛杀:魏延与杨仪不和,相争失败、兵败被杀。
24.关于年龄:几个主要人物的年龄,从大到小的排列是,曹操→吕布→赵云→关羽→刘备→张飞→鲁肃→周瑜→诸葛亮→孙权→陆逊。一些资料表明,赵云至少比刘备大二岁,赤壁之战那一年,赵云已经五十上下了;张昭比孙坚小一岁;关羽比刘备还要大一岁。
25.周仓∶历史上没周仓之人…似乎是个虚构的人物。
26.关兴∶一介文官…年轻的时候就死了。
关兴复仇∶据《演义》所写,关羽死后,在刘备伐吴的夷陵之战中,关羽之子关兴和张飞之子张苞,都为其父复了仇,与史实并不相符。在《三国志》以及裴注所引诸书中,都没有关兴参加夷陵之战和擒获,处死仇人的记载。(另据《三国志?潘璋传》∶潘璋在夷陵之战中为孙权立了战功,拜官平北将军襄阳太守,死于吴嘉禾三年(公元234年),在夷陵之战后还活了十多年。马忠是小人物,他的下落史书绝载。
27.张苞∶早夭
28张合∶张合先后败于赵云马超等人之手,这在高手动辄大战数十回合平手的演义中实在是少见的。只能说,罗贯中好像颇不喜欢张合….(猜想跟三国志里那句蜀军自孔明以下都惧怕他(张合)脱不了关系)而正史中张合也不是中伏,而是追击孔明时膝盖被流箭射中,跟庞统一样死的满衰的。
29.刘皇叔刘备:三国演义为了显示刘备的地位,把他塑造为继承汉室正统的君主,而为刘备编造了一份完整的十八代家谱,排一排刘备就变成了皇叔,而这个称号正是刘备用来对抗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法宝。史实上,刘胜的儿子刘贞,因为没有按朝廷的规定献纳酎金,而失去侯爵资格,后来又经历战乱及政治纷争,早已家世式微,族谱不明,只知刘备是汉室之胄,辈份不得而知。
30.长板坡七进七出:应为长坂,赵云只是护送刘备家小撤退,没有七进七出此事。
馆藏&1483412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11人已关注
谈到诸葛亮,想必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会是三国演义里的那个借东风,祈天星的诸葛形象。但对比三国志中的诸葛形象,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个形象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别的。现将几条个人意见 分析如下:第一,真实的诸葛形象并不是如此的可以“逆天象”。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量关于诸葛祈天的段子,如在赤壁之时的借东风,在临终之际的观自己之本命星,至于其中如在关赵等一干人等的死去之时可以通过将星的陨落来推测出来,在我们现在看来,则更是天方夜谭。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状诸葛多智而近妖。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我们细读,便很难发现这种字眼,这固然体现了正史与小说的不同对待历史的方式。但无疑,三国志中的诸葛亮的形象更符合事实。而在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则更多是服务于作者的忠君思想。第二,真实的诸葛亮并不像三国演义中的一般用兵如神。就大多数现在的观点来看,诸葛亮实际上更加偏向于政治家而非军事家。按三国志中所述: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可做此说的一个重要依据。而在三国演义中的诸葛战绩,所有的军事成就大多需要加以辨别,几乎除了失街亭和北原渭桥外未尝败绩,这明显有着夸大的成分。是作者有意尊刘而为之。在三国志中,诸葛的军事才能并未到达鬼神莫测的程度,而是相对三国演义来说,相当客观的。只是属于上等水平而已。第三,诸葛亮的地位问题。在三国志中,诸葛亮的地位,个人感觉,并不是十分突出,诚然,这可能是和正史的体制有关,但更多的原因,我感觉是陈寿理性的分析占据主要地位,他并未如同后世罗贯中般存在着强烈的尊刘意识,故能保持更多真相。而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作为刘备集团的头号谋臣,当然这点我是无疑的,尽管有学者提出法正等人之说但终归不如此传统观点之固,我个人也持诸葛为刘备集团第一谋士之说。在三国演义中,诸葛既然作为刘备集团的头号谋士,并且我们都清楚全书的基调是尊刘为正统。故而为作者所大幅渲染,以致我们有诸葛亮之智慧空前绝后,世所无匹之感,当从正史中分析,曹操集团中的荀彧,郭嘉,贾诩等人,孙权集团中的周瑜,陆逊等人则恐未必逊色。我个人以为陈寿在做三国志之时,并未料到后来人对诸葛的推崇如此备至,故而比较客观 ,或者说是对其他谋士而言相对公平。总之,个人认为,诸葛作为刘备集团第一谋士当无疑问,做三国之最,则应存而不议众谋士的时期事件不同,难以作比,各种排行终归无聊,无用之功而已。第四,诸葛的政绩的重视程度问题。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关于诸葛治国的记载,如:“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此条评价。而对比三国演义中,对诸葛的政绩描写实在少之又少(个人在这十来年读三国演义的印象中就是没有,此说可能过于绝对了)。可能也是出于服务读者的需要,毕竟战争的场面更加吸引眼球。而政治方面的描写则会比较无聊,难以令人引发兴趣。但作为严谨的历史来讲,则实在是说不过去。书中对诸葛的战争的各种描写,宏大等词已被后人用尽,自是不必赘述。个人感觉在第二条中已经提到,我更倾向于把诸葛作为一个政治家而非一个军事家。故而对比这两书中对于诸葛的不同侧重点,可以明显体会出两者对于诸葛形象的不同要求,即陈的记载更加符合史实,而罗书则更多的服务于自己的目的,如服务读者。后者相比更为学者所诟病。诸葛的政绩个人以为,应该在现在的基础上更加被人们广为所知,相比较而言,个人以为我们更应该重视他对蜀国的政治之治。在政治经济的基础上,才会有进一步的军事行动。综上所述,诸葛亮在两书中的形象差别还是相当大的,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无疑更应该参考三国志中的记载,理清自己的思路,辨明自己的观点,在自己的研究中找到自己的方法并为自己所用。还原历史上一个真实的诸葛亮。谈到诸葛亮,想必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会是三国演义里的那个借东风,祈天星的诸葛形象。但对比三国志中的诸葛形象,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个形象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别的。现将几条个人意见 分析如下:第一,真实的诸葛形象并不是如此的可以“逆天象”。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量关于诸葛祈天的段子,如在赤壁之时的借东风,在临终之际的观自己之本命星,至于其中如在关赵等一干人等的死去之时可以通过将星的陨落来推测出来,在我们现在看来,则更是天方夜谭。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状诸葛多智而近妖。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我们细读,便很难发现这种字眼,这固然体现了正史与小说的不同对待历史的方式。但无疑,三国志中的诸葛亮的形象更符合事实。而在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则更多是服务于作者的忠君思想。第二,真实的诸葛亮并不像三国演义中的一般用兵如神。就大多数现在的观点来看,诸葛亮实际上更加偏向于政治家而非军事家。按三国志中所述: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可做此说的一个重要依据。而在三国演义中的诸葛战绩,所有的军事成就大多需要加以辨别,几乎除了失街亭和北原渭桥外未尝败绩,这明显有着夸大的成分。是作者有意尊刘而为之。在三国志中,诸葛的军事才能并未到达鬼神莫测的程度,而是相对三国演义来说,相当客观的。只是属于上等水平而已。第三,诸葛亮的地位问题。在三国志中,诸葛亮的地位,个人感觉,并不是十分突出,诚然,这可能是和正史的体制有关,但更多的原因,我感觉是陈寿理性的分析占据主要地位,他并未如同后世罗贯中般存在着强烈的尊刘意识,故能保持更多真相。而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作为刘备集团的头号谋臣,当然这点我是无疑的,尽管有学者提出法正等人之说但终归不如此传统观点之固,我个人也持诸葛为刘备集团第一谋士之说。在三国演义中,诸葛既然作为刘备集团的头号谋士,并且我们都清楚全书的基调是尊刘为正统。故而为作者所大幅渲染,以致我们有诸葛亮之智慧空前绝后,世所无匹之感,当从正史中分析,曹操集团中的荀彧,郭嘉,贾诩等人,孙权集团中的周瑜,陆逊等人则恐未必逊色。我个人以为陈寿在做三国志之时,并未料到后来人对诸葛的推崇如此备至,故而比较客观 ,或者说是对其他谋士而言相对公平。总之,个人认为,诸葛作为刘备集团第一谋士当无疑问,做三国之最,则应存而不议众谋士的时期事件不同,难以作比,各种排行终归无聊,无用之功而已。第四,诸葛的政绩的重视程度问题。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关于诸葛治国的记载,如:“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此条评价。而对比三国演义中,对诸葛的政绩描写实在少之又少(个人在这十来年读三国演义的印象中就是没有,此说可能过于绝对了)。可能也是出于服务读者的需要,毕竟战争的场面更加吸引眼球。而政治方面的描写则会比较无聊,难以令人引发兴趣。但作为严谨的历史来讲,则实在是说不过去。书中对诸葛的战争的各种描写,宏大等词已被后人用尽,自是不必赘述。个人感觉在第二条中已经提到,我更倾向于把诸葛作为一个政治家而非一个军事家。故而对比这两书中对于诸葛的不同侧重点,可以明显体会出两者对于诸葛形象的不同要求,即陈的记载更加符合史实,而罗书则更多的服务于自己的目的,如服务读者。后者相比更为学者所诟病。诸葛的政绩个人以为,应该在现在的基础上更加被人们广为所知,相比较而言,个人以为我们更应该重视他对蜀国的政治之治。在政治经济的基础上,才会有进一步的军事行动。综上所述,诸葛亮在两书中的形象差别还是相当大的,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无疑更应该参考三国志中的记载,理清自己的思路,辨明自己的观点,在自己的研究中找到自己的方法并为自己所用。还原历史上一个真实的诸葛亮。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
Breath And Life&三国志是正史,三国演义是演义小说,而且作者的倾向不同,陈寿尊魏为正统,罗贯中尊蜀汉为正统。首先看一下陈寿的《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总结起来,《三国志》中的诸葛亮擅长于内政民生,行兵打仗,谋城略地非其所长;而且先主刘备出征,不是法正就是庞统,诸葛亮一般是看家,不是诸葛亮不行,而是他是战略家,不是战术上的谋士,出奇计之类的有点勉为其难了,毕竟诸葛一生唯谨慎。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他寄托了自己的读书人情怀,为了突出诸葛亮,各种战绩往他身上套,算无遗策,军事才能特别突出,一个锦囊一出,就是一个改变形势的BUG道具了。鲁迅先生评价三国演义的“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句话是说演义对于刘备和诸葛亮的塑造确实因为过太过脸谱化而苍白无力了。但毕竟三国演义是三分实七分虚,罗贯中为了让诸葛亮更受大家的喜爱,总不能就让诸葛亮长于政治吧。&三国志是正史,三国演义是演义小说,而且作者的倾向不同,陈寿尊魏为正统,罗贯中尊蜀汉为正统。首先看一下陈寿的《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总结起来,《三国志》中的诸葛亮擅长于内政民生,行兵打仗,谋城略地非其所长;而且先主刘备出征,不是法正就是庞统,诸葛亮一般是看家,不是诸葛亮不行,而是他是战略家,不是战术上的谋士,出奇计之类的有点勉为其难了,毕竟诸葛一生唯谨慎。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他寄托了自己的读书人情怀,为了突出诸葛亮,各种战绩往他身上套,算无遗策,军事才能特别突出,一个锦囊一出,就是一个改变形势的BUG道具了。鲁迅先生评价三国演义的“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句话是说演义对于刘备和诸葛亮的塑造确实因为过太过脸谱化而苍白无力了。但毕竟三国演义是三分实七分虚,罗贯中为了让诸葛亮更受大家的喜爱,总不能就让诸葛亮长于政治吧。
我对三国的历史了解并未很深,所以如有误读请多多包涵哈~以我的理解来看,《三国演义》里孔明擅长军事,其诸葛亮军事才能的定位,虽与《三国志》有出入,却可能贴近于历史真实。若说最大的差别,刨去各种艺术夸张,大约便是史料记载中的诸葛亮多半以独立统帅的身份出现,而非在大耳朵身边摇羽毛扇的角色。记得有前辈学人曾经曰过:孔明治蜀,功莫大于经纶济世,演义偏说他用兵如神,实在是贬抑了孔明的身份。三国志里的诸葛亮是内政专精,战略次之,战术不太强,而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则是战略战术内政三项专精,有点太过完美了……历数些战例吧:火烧博望坡,新野是虚构,草船借箭是孙权所为,赤壁大战与孔明几乎没啥关系,曹操先到了华容道大耳儿带兵追没赶上。三气周瑜更是虚构,荆州是大耳儿亲自请求借的。入蜀之战:捉张任是刘备所为,刘备诸葛亮会师于成都,讨伐汉中时法正是最高军事参谋。北伐时多次被曹真、张郃等打败,并非只有司马懿是孔明的对手。但是,联孙抗曹、西定巴蜀、荆益两州同时出兵等伟大战略是曹操提出的。治理西蜀,不负托孤重任,使刘禅稳坐皇位四十年才是诸葛亮的功劳。所以,诸葛亮名垂宇宙,靠得是人才选举,内政管理。诸葛孔明,是丞相,不是大将军。以上仅为个人拙见,欢迎讨论~我对三国的历史了解并未很深,所以如有误读请多多包涵哈~以我的理解来看,《三国演义》里孔明擅长军事,其诸葛亮军事才能的定位,虽与《三国志》有出入,却可能贴近于历史真实。若说最大的差别,刨去各种艺术夸张,大约便是史料记载中的诸葛亮多半以独立统帅的身份出现,而非在大耳朵身边摇羽毛扇的角色。记得有前辈学人曾经曰过:孔明治蜀,功莫大于经纶济世,演义偏说他用兵如神,实在是贬抑了孔明的身份。三国志里的诸葛亮是内政专精,战略次之,战术不太强,而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则是战略战术内政三项专精,有点太过完美了……历数些战例吧:火烧博望坡,新野是虚构,草船借箭是孙权所为,赤壁大战与孔明几乎没啥关系,曹操先到了华容道大耳儿带兵追没赶上。三气周瑜更是虚构,荆州是大耳儿亲自请求借的。入蜀之战:捉张任是刘备所为,刘备诸葛亮会师于成都,讨伐汉中时法正是最高军事参谋。北伐时多次被曹真、张郃等打败,并非只有司马懿是孔明的对手。但是,联孙抗曹、西定巴蜀、荆益两州同时出兵等伟大战略是曹操提出的。治理西蜀,不负托孤重任,使刘禅稳坐皇位四十年才是诸葛亮的功劳。所以,诸葛亮名垂宇宙,靠得是人才选举,内政管理。诸葛孔明,是丞相,不是大将军。以上仅为个人拙见,欢迎讨论~答主是《三国演义》的忠实粉丝,对于《三国志》当中关于诸葛亮的部分答主也有所了解,对于这两部书中诸葛亮形象答主准备从以下的几个角度进行分析。第一,影响人物形象的很大的原因在于书的种类的恶原因,关于这个问题,首先要来看一下《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作品不同表现在什么方面。从这两本书的对比中不难发现,《三国演义》的题材是历史演义小说,它是基于《三国志》的基础上,加上一些夸张、虚构的手法进行创作的,而《三国志》是属于“二十四史”之一的一部史书,先不论史书中所记述的史实是否都是属实的,但是就其记述的方法和初衷来看,可以确定的是,史书的内容在记述的时候会尽量的采用记述的方法,不会对一些东西进行过分的渲染,所以在记述事件或者是人物的时候都会注意一些内容的。第二,在了解了两本书的不同点之后,对于这诸葛亮在这两本书当中有什么不同应该也是有了一定的了解了。《三国演义》既然是小说,所以在记述的时候,里面涉及到了很多的人物的逸事,而且因为作者对于《三国演义》中的蜀国是褒扬的态度,而且对于诸葛亮的描写也进入一种几乎神话的描述,但是在《三国志》中,对于诸葛亮的描述篇幅并不是很大,而且基本上在记述的时候是基于原著进行的,没有什么过多的渲染和夸张。答主是《三国演义》的忠实粉丝,对于《三国志》当中关于诸葛亮的部分答主也有所了解,对于这两部书中诸葛亮形象答主准备从以下的几个角度进行分析。第一,影响人物形象的很大的原因在于书的种类的恶原因,关于这个问题,首先要来看一下《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作品不同表现在什么方面。从这两本书的对比中不难发现,《三国演义》的题材是历史演义小说,它是基于《三国志》的基础上,加上一些夸张、虚构的手法进行创作的,而《三国志》是属于“二十四史”之一的一部史书,先不论史书中所记述的史实是否都是属实的,但是就其记述的方法和初衷来看,可以确定的是,史书的内容在记述的时候会尽量的采用记述的方法,不会对一些东西进行过分的渲染,所以在记述事件或者是人物的时候都会注意一些内容的。第二,在了解了两本书的不同点之后,对于这诸葛亮在这两本书当中有什么不同应该也是有了一定的了解了。《三国演义》既然是小说,所以在记述的时候,里面涉及到了很多的人物的逸事,而且因为作者对于《三国演义》中的蜀国是褒扬的态度,而且对于诸葛亮的描写也进入一种几乎神话的描述,但是在《三国志》中,对于诸葛亮的描述篇幅并不是很大,而且基本上在记述的时候是基于原著进行的,没有什么过多的渲染和夸张。
后可以回答该问题
相关标签:
相关标签:
关注我们咨询服务合作法律法规京ICP备号
下载申请方APP
即刻拥有你的学业规划助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志9多人探索补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