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88MM高射炮威力比105MM500毫米榴弹炮的威力威力大

帖子主题:说出您最喜欢的二战战车 多款精选大奖等您来拿 颁奖中
共&59875&个阅读者&
军号:825482 头衔:铁叉头号大魔王 工分:191452
/ 排名:4762
本区职务:值班编辑
左箭头-小图标
说出您最喜欢的二战战车 多款精选大奖等您来拿 颁奖中
文章提交者:小编N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172-0-1.html
首先,感谢众多网友对活动的参与和支持!下面公布本期《世界》回复活动中奖网友名单: 一等奖:哭泣的泪眼煞星咽二等奖4名:小苑小海是小孩儿qbz81qbz03玉梁鼓励奖:铁血痴情浪子草帽路飞hanxiao1983nninni=====================================================================================================重型、中型、轻型,TD,……在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爆发的中,参战的几大主要国家先后研发了很多,它们中有的成为了主力,更多的则是成了试验车,甚至图纸车。那么在出现的这么多中,您最喜欢的是哪一款?欢迎在本帖回复里贴上自己最喜欢的图片并用文字说明其数据及您喜爱它的理由,被网友顶最多或引用最多的前6名回复者将获得多款优质模型奖励(奖品详情看下方)。另外我们将在符合活动要求的回复中随机抽取四名幸运网友,赠出世界尊享卡或双管卡。[活动时间]<font color="#FF―6月21日伪装卡说 明:1、该卡仅限未注册过世界的用户使用2、该卡仅在世界注册页面使用,请务必注册账户时激活该卡。[活动奖励]一等奖2个FOV1:32M4A3/4(合金成品模型)或FOV80050新款1:32德军G型
合金模型二等奖4个
HM 1:72模型
T-55A MBT幸运奖4个:世界尊享卡2张,双管卡2张世界尊享卡内含:M系八级重坦M6A2E1一辆+50万银币世界双管卡内含:限量双管坦克一辆参加本活动且回复符合要求的网友都会有一定的工分和金币奖励!本活动由空中网提供赞助!受到全球瞩目的3D网游《坦克世界》,以压倒一切的惊人气势震撼登陆中国,掀起了坦克对战的全新潮流。凭借着精彩的游戏内容和广大玩家的支持,《坦克世界》在全球网游市场脱颖而出,斩获国内外多项热门游戏大奖!成为2011年最具人气、最不能错过的年度网游大作。《坦克世界》官方网站:《坦克世界》游戏截图本文内容于
10:43:19 被小编a20编辑
延伸阅读:
时光啊时光个地方阿登省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说出您最喜欢的二战战车 多款精选大奖等您来拿 颁奖中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038640 头衔:铁血培训部六期学员 工分:3109297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虎式重型坦克(Panzerkampfwagen VI Ausf. E Tiger I)即“虎I”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制造的重型坦克。虎I坦克自1942年进入德国陆军服役至1945年德国战败投降为止。在1943年3月虎I坦克起初名为Pzkw VI Ausf. H,但后来重新设计成为Ausf. E (Ausführung Ger. "version")。这名字同样跟Mark VI-E、Panzer VI-E、PzKpfw VI-E或Sd.Kfz. 181 (Sonderkraftfahrzeug 181)一样知名,尽管公众通常只知它们的名字是虎I或简单称为虎。虎这个绰号是由斐迪南德?保时捷所取的。虎I的基本设计概念同时延用到其他车辆上面,包括包括虎II(虎王)坦克和突击虎式突击炮。
虎式的乘员教范,虎式坦克乘员手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纪念品1937年春季开始研发于1937年春季开始研发,开发过程几经周折。到1941年亨舍尔和其它三家竞争对手(保时捷,MAN,和戴姆勒?奔驰) 分别提交上一款35吨左右,配备75mm火炮的坦克设计方案。然而德军在总结法国行动中遭遇到夏尔系列和圣莎蒙坦克的威胁后,发现地面防空部队的88毫米防空炮在一次违规操作中将来袭的20多辆英法联军坦克杀的大败而归,遂在1938年国会中强烈要求将88毫米炮装到新型坦克上。伴随着苏联T-34型坦克的诞生宣告了这些设计的必要与紧迫。据亨舍尔一位设计师埃尔温?阿德勒讲:“军事专家深为震惊,他们发现当时德军装甲部队竟无一款坦克能与T-34匹敌。”于是,定制标准立刻提高,包括车重增加到45吨,并配备一款88mm火炮。新坦克的原型车必须在日,阿道夫?希特勒的生日上亮相。由于研发时间有限,原先较轻的底盘设计被保留。增加的重量使得一些部件需承受更大的压力,因而该车可靠程度、稳定性相对降低了。不像豹式坦克,虎式坦克丝毫没有借鉴T-34坦克的设计经验:斜坡式装甲在防穿透方面的优势。但采用厚重、制造质量优良的直面装甲,实战中表现亦是毫不逊色。日希特勒要求保时捷(简称POR.)和亨舍尔(简称HEN.)提供重型坦克的设计方案。那时克虏伯(Krupp)负责为他们的方案设计炮塔。HEN.的设计方案基于早期VK3001(H)和VK3601(H)的设计,而POR.的是基于早期VK3001(P)的设计。这些早期设计方案都没有投入生产,但它们为设计人员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经验。最初,Krupp为保时捷公司的VK4501(P)设计了炮塔,该设计在经过修改后被亨舍尔公司的的VK4501(H)采用。1941年中期,亨舍尔公司决定制造VK4501(H1)和VK4501(H2)两种原型坦克。H1型装备88mmKwK36L/56炮,安装Krupp为VK4501(P)设计的炮塔。H2型装备75mmKwK42L/70炮,安装一种新设计的炮塔――当时还仅有木制模型。1941年末,亨舍尔公司决定集中力量研制H1型。日两家公司都生产出了它们的样车。4月19日,HEN.和POE.的样车都运抵拉斯登堡(希特勒的指挥总部--狼穴所在地)附近的一个车站,然后行驶11公里达到拉斯登堡。尽管途中不断出现事故,保时捷和亨舍尔按时提交了样车,在面见希特勒之前于拉斯滕堡作了比较测试。最终采取了折衷方案,亨舍尔的基本架构被采用,而换装保时捷的炮塔。日,希特勒生日,在东普鲁士的狼穴,这两辆样车都出现在了他的面前。1942年7月,在BERKA的坦克学校,两辆坦克都开始了进一步的测试。在测试期间,保时捷的样车由于经常抛锚而被淘汰,而亨舍尔的样车却非常成功。同月,亨舍尔的VK4501(H)定型,命名为"Panzerkampfwagen VI Ausf. E",别称"Tiger I”并且开始批量生产。虎式坦克正式定名为Panzerkampfwagen VI Ausf. E(六型坦克,E改型)批量生产开始于1942年8月。但是军方也同时订购了90辆保时捷设计的车体加装固定战斗室改装为坦克歼击车使用,即人们常说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库尔斯克会战后,残存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进行了细节改装并加装了前机枪,于日被正式更名为“象式坦克歼击车”。其中654重驱逐坦克大队还得到了一辆改装过的象式坦克歼击车,虎式坦克被匆忙投入实战,其实最初的产品漏洞百出。因此,所有大小改动,都直接在生产环节上完成。最为显著的改动是后期型号降低了炮塔,并为乘员提供更为安全、较易于逃生的驾驶舱。为降低成本,防水能力和空气净化/调节系统被取消了。
虎I在1942年8月开始生产,而在1944年8月生产了1,355辆后停止。开始生产时平均每月25辆,而1944年4月已增长至每月104辆。增长的顶峰在日的671辆。(由于英军轰炸机昼夜不停地对德军的兵工厂进行轰炸,导致虎式坦克的产量下降了一半多)一般而言,它用了“虎I”只有两种正式的型号――E型和H型,但在生产过程中,改进始终在进行。早期生产的型号炮塔上的射击窗在中期生产的型号中改为了逃生舱口(也可用来上载弹药);早期型炮手的两个视窗的窗盖的装甲在中期生产时得到了加强,在后期又改为了一个;早期的两个前灯在后期只剩了一个。后期生产的“虎I”的发动机也更换了。“虎I”装备了两种履带:窄履带,用于运输;宽履带,用于战场。为了方便“虎”式坦克的运输,加快装卸速度,还生产了它专用的列车。从1942年7月到1944年8月末仅生产了1,355辆“虎I”坦克。
在诺曼底登陆战中,虎式重型坦克的传说达到了巅峰,米歇尔魏特曼上尉驾驶虎式坦克把英军25辆坦克吃掉,这里包括克伦威尔坦克还有装备了先进的17磅炮和领先一个时代的APCR炮弹的萤火虫坦克给干掉了,同时还摧毁了28辆半履带车辆和卡车。同时,卡里乌斯也在东线(马里诺沃小村)一场战斗中干掉了20多辆包括先进的IS2重型坦克在内的苏军坦克,但是,当时这些苏联坦克正在小镇空场上热车,苏军车组完全没有想到刚击退的德国北地师(Northern land)。居然碰巧遇到了一个虎式小队的支援,而且这支小队里居然有3个是德国虎式王牌前五名中的。由于战术优秀,两台侦查进村的虎式坦克不到两分钟摧毁8辆还在热车的斯大林2型坦克。这里可以从侧面了解虎式坦克炮弹再装填的速度。
虽然虎式为纳粹德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它最终还是被“虎II”所取代。虎式坦克是二战中令人畏惧的德军坦克的象征。1944年4月,“虎I”的月产量达到最高水平,生产了104辆。“虎I”被装备到一些独立的重型坦克部队,它一直服役到战争结束。日,“虎I”第一次出现在列宁格勒的502重型坦克营一连。1942年12月,在北非突尼斯附近,501重型坦克营的“虎I”式坦克参战。月,参加了柏林的防御战。虽然战争结束了,但是虎式坦克依然令人望而生畏――如果你在墙上画它,会把二战的盟军新兵给吓跑,足以见他在人们心中的“高大地位”。两次生产期(前期型及后期型)生产虎I(PzKpfw VI)和同期的德国坦克一样。当虎II(Tiger II Ausf B)开始在1944年1月生产时,虎I逐步淘汰。此车把固定战斗室改为了虎式坦克的活动炮塔,等于又重新拼出了一辆保时捷虎,估计这也是唯一的一辆实战用的保时捷虎。不过根据后来《被遗忘的士兵》这个采访传记中,德法混血士兵――服役于大德意志师的萨尔士兵曾回忆到自己所在部队曾经接受过20多辆保时捷虎式的支援:它们在空场上热车的发动机响声让你感觉就好像你身处在一个巨大赛车场一样。全世界机动性最好的重型坦克虎式虎式坦克的设计概念不同于德国早年大部份坦克,在此之前的设计强调机动性、防护和火力三方面的平衡。虽然德国早期的坦克火力往往不及其它对手,然而战术上的优势抵销这些不利条件。虎I坦克的设计呈现出不同的设计理念,着重火力和装甲的而适度牺牲机动性。但事实上,虎I的机动性只是没有提高,而和之前的III号、IV号相同,也就是仍然拥有德国中型坦克的机动性,虽然比不上M4和T-34,却是全世界机动性最好的重型坦克。重量足足是Ⅳ号坦克的两倍多虎式重型坦克的研制工作早在1937年就已经开始,但是当时因为没有该方面需要而没有制定具体的生产计划。真正刺激虎式出现的是德国在西欧和北非的战争,88mm炮在反坦克运用中显示了巨大的威力,于是德国人便试图为其配置一个战车载体。尽管大体上的设计和外型类似Ⅳ号坦克(中型坦克),但虎I坦克的重量足足是Ⅳ号坦克的两倍多,重量的增加来自于更厚的装甲,大口径火炮,以及必然产生的庞大燃料和弹药储存空间、较大的引擎、更坚固的传动及悬吊系统。厚度能够在正常交战距离抵挡绝大部分炮弹虎I坦克的车体前方装甲有102毫米厚,炮塔正前方炮盾有135毫米厚,相较之下四号坦克车身前方只有80毫米的厚度而炮塔正前方也只有57毫米厚,而虎I坦克的两侧和背面也有82毫米厚的装甲。这样的厚度能够在正常交战距离抵挡绝大部分炮弹,尤其是来自正面的反坦克炮弹,因为其135mm炮盾和102mm炮塔正面是重叠的(虎式的炮塔正面是一个矩形的框子,因此只有边缘部分和炮盾重叠,重叠部分的总厚度约为200mm),使得要从正面贯穿虎I坦克的炮塔几乎是不可能的。同时,虎I坦克的车顶也拥有25mm-40mm厚的装甲,比当时任何其它国家的重型坦克顶部都厚,和大多数中型坦克的侧面差不多(如III号、IV号坦克的侧面是30mm装甲,M4谢尔曼坦克的侧面是38mm装甲),能够抵挡远距离落下的大口径炮弹。虎I坦克大部分的装甲是垂直与其它结构相连接的,并采用了咬合连接形式,使其获得了良好的结构性能。同时咬合的装甲块之间都采用了焊接(而不是铆接),焊缝质量很高。可以涉水四米深虎I坦克对多数桥梁而言过重,因此它被设计可以涉水四米深。这要求特殊的机制来透气和冷却。潜水需有30分钟准备。炮塔和枪必须被固定于前方位置并且密封。而且在坦克后部需高高升起一只大型呼吸管。只有初期495辆虎I坦克装有潜水系统,所有的后期型虎I坦克都只能涉水两米。虎I坦克的引擎系统两个可对流隔舱置于两侧,每个隔舱都有油箱、散热鳍片、散热风扇。引擎最初是设计使用一具21公升12汽缸迈巴赫HL210P45汽油引擎650匹马力(实际测为641匹,478千瓦),虽然是一具好引擎,它提供的动力不敷使用,这很快被升级了到HL230P4523公升700匹马力(实际测为690匹,515千瓦)。引擎为直列式汽缸,汽缸间角度约为60°,惯性启动器安置在右侧,也可穿过坦克后部的洞口透过链条驱动,引擎可透过车顶的舱口吊起。
汽油引擎在后部下方并连结前方的齿轮箱,11吨炮塔使用由引擎供给动力的液压驱动系统推动,即使如此,自转一圈需要一分钟。悬吊系统使用了十六组扭力杆,为节省空间,负重轮摆臂一侧向前而另一侧向后,每只负重轮摆臂装有三个负重轮,提供更好的乘驾。负重轮直径为800毫米并且相互交错,要拆除内侧损失橡皮胎(这经常发生)的负重轮,得一并卸下数个外侧负重轮。这复杂系统有一定的缺点,负重轮间的间隙因下雪或泥土因为结冰而无法动弹。苏联于凌晨的攻击时偶然发现此时虎式是可能处于无法移动状态。之后,新的全钢制负重轮设计出来,橡皮胎制于内部,最终全面取代旧式负重轮。虎式坦克的履带725 毫米宽(是史无前例的)。铁轨运输有限尺寸大小时,于外侧负重轮必须被卸下,并且需更换较狭窄的520 毫米履带,即使优良的坦克乘员也须20分钟更换。内部布局具有明显的德国坦克特征前方是开放乘员组隔间,驾驶和无线电操作员分别坐于前方齿轮箱两侧。在他们后面地盘区绕着炮塔底部围拢成连续的平实表面,这可以帮助装弹手检查放在履带上方隔间内的弹药。二个人坐在炮塔内,射手在炮的左边,车长的后面,装弹手坐在一个折迭的位子在上,从炮塔底板到车顶仅有157公分高。虎式坦克采用88毫米口径电动击发炮KwK36L/56(L/56指炮管长度为口径的56倍),由克虏伯公司研发并生产,炮塔有一个圆型的底部。主炮的支撑及发射机制则发展自德国著名的88高射炮,其88毫米36L/56衍生型被用作虎I坦克的主炮,虎II坦克88毫米Kwk43L/71型主炮,也是出自该系列高射炮。是二战时杀伤效率最高的几款坦克炮之一。并配置了极为精确的卡尔蔡司TFZ 9b 瞄准器,精准度惊人,该炮可装载三种型号弹药:PzGr.39 弹道穿甲爆破弹、PzGr.40亚口径钨芯穿甲弹和HI. Gr.39型高爆弹(HEAT)。虎I的主炮发的炮弹可以依一非常直的轨迹而飞行,在一次试射时,坦克在1200码的距离外开火,而连续5发落在一个16英肌18英嫉哪勘晟稀6I坦克亦曾在大于1哩(约1600米)的距离外打中敌军的坦克,不过这作用并不太大,因为在二战中的战争距离是远比一哩近的。其它新特点虎式坦克采用液压控制可变速齿轮箱和半自动传动系统。坦克的重量增大意味着需要新的操控系统,衍生型的英国Merritt 布朗单齿轮系统被设计者使用,用于替代轻型车辆的离合器和煞车设计。虎式坦克的操控系统是双斜齿轮类型,有两个不同且固定的轴藉由不同斜齿轮相互扭动,它配有有八段速度齿轮箱,有十六种斜齿轮运作。在必要情况下,最小半径旋转要透过单边煞车来进行旋转。虎式的操控系统在它的时代来说是易于使用的。但是,虎式坦克的移动性能仍有待改进。当虎式坦克拖曳一辆抛锚的虎式坦克时,引擎经常过热,这有时会导致引擎故障或起火,因为这些原因虎式坦克被禁止用来拖另一辆抛锚的虎式坦克。如果履带发生故障,经常需要两辆虎式坦克拉拖动一辆。故障的履带对坦克自身也是很大的问题,由于履带是高度绷紧的,不能单靠移除履带插销来拆除履带,有时甚至是用炸药包来炸开几段。单辆德国Sdkfz9 Famo半履带拖车无法拖曳虎式坦克,需增加到三辆Sdkfz9 Famo 半履带拖车才能拖曳一辆虎式坦克。虎式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重型坦克,盟军坦克的一名强大的对手,主要优点是这种重型坦克火炮威力大,防御能力强。所以,“虎”式重型坦克在二战中,像一群钢铁巨兽,炮管里喷着火焰,耀武扬威地前进,曾经在欧洲战场上显赫一时。
它的主要缺点是油耗过大补给困难,在后勤运输线遭到前苏联红军的毁灭性打击以及严酷的作战环境面前,许多“虎”式重型坦克变成一堆废铁。同时,坦克的重量紧密压在悬吊系统上,导致后期维修困难,再耐用的悬吊系统也不堪如此使用。此外,它的生产成本非常高,对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生产了 49,234辆美国M4谢尔曼式坦克和50,000 辆苏联T-34系列坦克,德国仅生产了1,355辆的虎I 坦克和 500辆的虎II坦克,数量的悬殊比较也直接导致了虎式坦克的优越性能无法对战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虎式坦克的设计在时间、原材料和建造费用(德国马克)都非常昂贵,虎I坦克的成本相当于当时Ⅳ号坦克的两倍和Ⅲ号突击炮的四倍,相当于T-34坦克的三倍和IS-2(斯大林-2)坦克的两倍。树立了不可战胜的神话在战争中“虎I”击毁了大量的敌军坦克和其它装备,在对手心中树立了不可战胜的神话、留下了威力巨大的深刻印象。“虎I”装备的88mm炮威力巨大,这使它成为所有盟军坦克危险的对手,它那厚重的装甲使它几乎坚不可摧。1944年7月,506重型坦克团第三连的虎式坦克在3,900m的距离上击毁了T-34坦克。
但是虎I坦克也存在一缺陷,其中防护上最大的缺点是它位于车体后部的发动机顶盖装甲(而非谣传的“后部装甲”),仅由25mm的镂空钢板构成。机动性方面,虎I坦克的重量限制了其桥梁、道路的通过性,在基础建设较差的软土泥泞地质地区,如苏联,这个缺点尤为明显。火力上的缺点在于它以液压操作的炮塔机件转动的较为缓慢(转360度需要45秒),大多数时候德国车手需采用车体和炮塔同时转动的方式来加快不同方向上目标的切换。炮塔也可以人工转动,除了在对角度的微调外,极少在战场上做如此的动作。所以最喜欢的还是虎式坦克,虽然他最后被苏联的狼群打败了!在坦克世界游戏里面虎式坦克太渣了,跟实际数据不符啊!真失望!本文内容于
16:34:47 被哭泣的泪眼煞星编辑
(<span id="Wonderful1)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545615 头衔:唯酒无量,独色不乱 工分:1460115
/ 排名:107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喜欢德国 Mk. V Panther(豹式)坦克德国豹式坦克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对付苏联的T-34。一承日尔曼民族处处高人一等的作风,1942年下半年生产出来的豹式坦克成为二战中最为优秀的坦克。豹式为中型坦克,速度一流,性能可靠,斜面装甲厚80mm,火力凶猛。豹式的火炮为75mm口径L70加农炮,炮口初速高达每秒925米,可以穿透二战期间盟国所有型号坦克的装甲,使豹式成为德军最为致命的“杀手”。此外,豹式拥有世界一流的传动和悬挂系统,最高时速为28英里,拥有极强的越野能力,到战争结束时,德国共生产了4814辆豹式坦克。对美国、加拿大和英国装备的谢尔曼坦克来说,豹式更是他们的“噩梦”,因为谢尔曼根本无法与豹式匹敌。即使与德国的另一著名坦克虎式相比,“豹”的优越性也显而易见,它速度更快,更可靠,更易于操作并且越野能力也相对更强,在防护能力方面,豹式的斜面装甲也使其几乎与重型的虎式不相上下。豹式在二次大战的欧洲战场中备受瞩目。平均5辆M4雪曼被击毁才有一辆豹式坦克被消灭,就如德军的虎式坦克一样。加上其致命伤──发动机容易过热而焚烧──已经解决了,更使得它成为德军中最具效率的装甲坦克之一,只是后勤工作有些问题。在战争后期,苏军缴获了好些豹式坦克并纳入了对德作战之中,并把车上的操作指南译成俄语向全体人员提供。在IS-2推出后,苏方曾作测试声称122毫米穿甲弹能在700米击穿豹式首上,而德国人的报告说122毫米穿甲弹能在1500米击穿炮塔正面,却不能击穿豹式首上而豹式的火炮能在800米击穿IS-2的120mm炮塔正面,在一千米击穿首下。同时豹式的发射速度比IS-2快很多。(由于德国人作的总结报告对于敌我双方的坦克的首上倾甲都作了很高估计,很可能他们估计的是车体以30度角对敌时的击穿距离。)本文内容于
22:39:12 被咽勘嗉
(<span id="Wonderful0)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371716 工分:46677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看了半天发现没有苏系车啊 就发我最爱的苏系巨无霸――大方头KV2苏德战争初期,KV重型坦克在战场上的出现,使德国坦克相形见绌。德军装甲兵只要遭遇KV坦克便会被阻挡,接着就是一场恶战。KV坦克在阻止德军快速进攻中发挥了一定作用。KV重型坦克的研制继承了T-35、SMK、T-100等重型坦克的有益成果,也为后来IS系列重型坦克的研制奠定了基础。在苏联坦克发展史上,KV重型坦克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二战前夕,苏联西北方面军指挥部要求为4辆试验用的KV-11安装上152mm的榴弹炮。KTZ设计局最优秀的设计师被召集起来完成这个项目。两个星期后,一种新的试验车型设计完成了。一开始设计者决定安装152mm的mod型榴弹炮,最终更现代的152mm M-10 Model 型榴弹炮取代了它。新的更大的炮塔也被设计出来以适应这种重型炮,该炮塔被命名为MT-1。制造初期1941年初期,这种坦克被命名为KV-2。在这之前,KV-1被称为“装备小炮塔的坦克”,而KV-2被称为“装备大炮塔的坦克”。日,进行了第一次测试。当时苏联的设计师们并不具备设计如此重型坦克的经验。他们在榴弹炮的炮身上安装一个小盖子,这个小盖子的作用是防尘以及弹片和子弹。在第一次射击的时候这个盖子被撕裂了,之后就再也没有使用过。投入使用1940年,2辆KV-2坦克就被送至前线。不过据说在苏联卫国战争前KV-2并没有参加过战斗。这2辆KV-2坦克向已经被攻占的雕堡射击,射击效果很好。1940年后期,KV-2重型坦克正式装备部队。苏军坦克兵喜欢称呼KV-2坦克为“大胆的人”。生产过程中,坦克的炮塔被做过细微的改进并加装了DT机枪。缩短的M-10榴弹炮可以发射52kg的高爆弹。海军的1915/28型半-穿甲弹KV-2也可以发射,不过这种炮弹一般只有苏军海军使用,而且库存很少。KV-2的操作手册上还写着如何使用穿甲弹和反混凝土炮弹。KV-2坦克携带36发炮弹以及3087发机枪弹。6名乘员:坦克指挥员,火炮指挥员,第二火炮指挥员(装填手),炮手,驾驶员,无线电手。除了152mm榴弹炮,还有其他一些类型的火炮曾被设计安装在KV-2上。其中一种是长身管的106.7mm Gun ZIS-6型炮。从1941年5月至6月,安装ZIS-6型炮的KV-2进行了工厂测试,之后又被送去进行ANIOP测试,不过失败了。主要问题是火炮的弹药,该炮所使用的炮弹很重不便于一个装填手操作。41年3月的时候,另外一种85mm Gun F-39型炮也试图安装在KV-2上并进行了测试,不过似乎之后这方面的记录便很难找了。问题多多不过,KV-2坦克为了保留这些威力巨大的火炮和刀枪不入的装甲,也的确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由于车体一致,KV-2坦克继承了KV-1坦克在齿轮,传动系统及乘员舱等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在加上其重量的剧增(从53-58吨不等),而传动装置则仍然采用未经改进的373千瓦V-12柴油机,所有这些因素都造成了KV-2坦克在作战时机动性的严重缺陷。KV-2和KV-1一样在转动和底盘上有严重的缺陷。此外,大多数的KV-2坦克所携带的炮弹数量都不正常。尽管如此,KV-2坦克的出现还是给德军坦克手造成了可怕的心理恐惧。当时除了88mm高射炮,几乎没有任何武器能成功摧毁这种巨兽。下面有一段日德军第6装甲师第11装甲团关于遭遇KV-2坦克的战斗日记:“早晨,第11装甲团第2营沿着进军道路的右侧前进。整整一天,所有的部队都遭到俄军第2装甲师的进攻。不幸的是,俄国人的52吨重型坦克似乎对距离1米的射击毫无反应。1.5米处射中它的炮弹不是无效便是被弹回...劳斯集群的先头部队已经被阻挡...其间,一辆俄军的重型坦克隔断了和劳斯集群之间的联络,为了和劳斯集群联系上...到了晚上,指挥官召来了88mm 高射炮对付这辆坦克,和105mm火炮直瞄射击一样88mm炮对它也无效。突击队携带炸药试图去炸毁它的行动也失败了,因为它密集的机枪火力使我们不可能靠近这辆坦克。”大多数的KV-2坦克都是因为故障而损失的。例如第41坦克师损失了33辆坦克中的22辆KV-2坦克,只有5辆是被敌人击毁的,其他17辆都是因为故障或者燃料耗尽而被抛弃。1941年10月,KV-2坦克的生产被取消,苏联一共制造了334辆KV-2坦克。主要战绩在德国发动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的第2天,KV坦克即在立陶宛境内和德军坦克发生激战。当时驻守的苏联西北方面军司令F.I.库兹涅佐夫上将手里有两个兵力不足的机械化军:库尔金少将的第3机械化军拥有KV1、KV2坦克共52辆,而谢斯特巴洛夫少将的第12机械化军没有重型坦克。因此第3机械化军被分为若干个战斗集群,有KV重型坦克的第2坦克师(为了不和德军混淆,文中苏军称坦克师,而德军称装甲师,类推)跟随第12机械化军前往多比萨河方向(Dubissa river)阻击正沿干道奇尔基特-夏维利亚大街前进的德军,而第5坦克师则急行军赶赴亚里多斯市郊。E.N.索利亚良钦少将的第2坦克师在夏维利亚大街和正在猛冲的德国第4装甲集群属下第6装甲师正面撞击,苏军的80辆BT快速坦克在20辆KV坦克(各型)和T34坦克的支援下发起进攻,德军主力为35(t)轻型坦克和4号坦克(早期)。当时第6装甲师上司第41装甲军军长莱因哈特将军事后回忆道:“这此迎击战中,我军的坦克中有1/3是4号坦克,我们的坦克向步步开上街道的怪物(KV坦克)进行三方向射击,根本没有用,我们的坦克象骨牌一样被打倒!”德军开始调用炮兵轰击,但是KV坦克仍步步紧逼,一门德军150毫米榴弹炮在100米距离击中一辆KV(没有型号说明)坦克,它马上停下了,但是正当德军庆祝胜利时,KV坦克再次启动,并且在目瞪口呆的德国炮兵面前压扁了榴弹炮,继续前进。德军35(t)坦克的37毫米炮等同于儿戏,而德军一直信赖的4号坦克的24倍口径75毫米火炮也对KV坦克不起作用,从这仗之后,37毫米炮在德军中得到了“敲门砖”的谐称,而4号坦克的短身管火炮被骂成“舒岑梅尔”(木头桩子).次街道战斗中,苏联第2坦克师共摧毁40辆德军坦克,压毁、击毁德军37毫米和105毫米以上火炮共40门,还有一个情况令人惊讶:第2坦克师的一些KV坦克事实上没有炮弹,开出来就是专门压火炮的!为了和在拉斯叶尼亚北部的第12机械化军会合,第2坦克师在正午之前脱离战场,当时该师已经用完了几乎所有弹药、燃料,很多旧坦克开始故障,为了分配备用燃料弹药和进行维修,需要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为了防止德第6装甲师的追赶,他们开始向多比萨河上游行军。第6装甲师遂占领拉斯叶尼亚,并且在多比萨河构筑了2个以上的桥头堡。为了打破这些桥头堡,第2坦克师准备进行反击,为了切断拉斯叶尼亚市内德军和河边德军的联系,师长索利亚良钦少将调拨1辆带足弹药的KV2坦克和一些步兵前往阻截。德军的一个装甲营位于留得维莱北部的桥头堡,而另一个则在遥远的多比萨河下游,都装备35(t)轻型坦克。在6月23日下午,北部桥头堡的装甲营自作主张地认为苏军会发起背后袭击,因此调拨了第41坦克歼击营的一部分反坦克炮和第76炮兵营的105毫米榴弹炮防守自己的南侧。这时KV2插了进来,将这个营孤立在桥头堡一侧。6月24日清晨,德军的救援纵队从拉斯叶尼亚市出发企图和桥头堡联系,KV2坦克首先击毁了12辆德军卡车,它挡住了通往两个桥头堡的道路,同时第2坦克师主力正在和北部桥头堡的德军发生血战,在得到KV2坦克第一次阻击胜利的报告后,第2坦克师士气大涨,攻势进一步加强。德国第6装甲师立即呼叫友邻王牌部队-第1装甲师对阻挡道路的KV2坦克进行侧面袭击。24日下午,第1装甲师派出6门崭新的50毫米Pak38反坦克炮和精选炮手班组向KV2隐蔽前进,在550米距离架设阵地开炮猛轰,德军共射击7发,命中率100%,损害为零。KV2随后将这6门火炮全部摧毁。德军决定使用更大的火炮,位于拉斯叶尼亚近郊的第298高射炮营的一门88毫米炮经过精心伪装后,由牵引车托曳接近KV2,为了隐藏自己,德国人躲在卡车残骸后面慢慢前进,但是KV2的乘员凭借直觉将炮塔一直跟随他们活动。在接近到900米时,德军炮兵开始布设阵地,此时KV2连续两炮接连摧毁了德军火炮和牵引车。一些德军冲上来试图拖回伤兵,KV2的机枪顺便将他们也一并报销。24日夜间,德军出动工兵:第57装甲工兵营的一个特遣队趁着夜幕匍匐前进,用双倍于通常用量的炸药对KV2车体进行爆破。KV2没有被摧毁,反而机枪猛烈扫射,德军无法抬头只得爬了回去,只有一个工兵前往确认爆炸效果,发现炸药虽然炸断了履带,但是对装甲丝毫没起作用,他在离开前用小型炸药包对KV2的152毫米火炮进行爆破,但同样收效甚微。有必要提一下苏军主力最后的奋战:在德第6装甲师被一辆KV2弄得团团转的同时,扭回头赶来从东侧增援的德第1装甲师和苏第12机械化军、第2坦克师发生了大规模坦克会战。第1装甲师作为德国陆军的精英,装备的全都是较好的3号、4号坦克,但是同样无法撼动KV坦克的装甲。该师第1装甲团的一名士兵如此描述道:“6月24日,在通往列宁格勒的大路上遭遇了可怕的KV1和KV2坦克,我们连从800米距离开始射击,什么反应都没有。直到50米距离,我们的炮弹还是被弹飞,KV坦克根本不看我们,从我们身边开了过去攻击步兵。结果我们必须掉头在后面追赶!直到30米距离上,我们才能用Pzgr40钨芯穿甲弹从后面打破其中一些!”但由于苏军大多为老旧的BT坦克和T26坦克,加上第6装甲师也在高地配置火炮和35(t)坦克进行夹击,苏军最终在6月24日傍晚战败。德军调查后记录当地共有29辆KV1和KV2坦克被摧毁,但大多是陷进软湿地区等技术原因,其中一辆被击中70炮以上,无一贯穿!而德军第113装甲掷弹团第37坦克歼击营的37毫米反坦克炮全部被压毁。由于北侧的苏军已经失败,德第6装甲师派出一个35(t)坦克排在6月25日从桥头堡出击,开到了那辆孤独的KV2驻守的十字路口,并隐藏在灌木丛中。此时在十字路口另一侧,德军从拉斯叶尼亚市再次运来一门88毫米高炮,为了分散苏联坦克兵的注意力,35(t)坦克排在后面不断地向它射击,正面的88毫米炮趁机进入位置并连续6炮命中KV2坦克。坦克并没有燃烧,而35(t)上的德国坦克兵纷纷跳下来确认战果,令他们大惊失色的是:6枚88毫米炮弹只有2枚击穿了KV2的装甲,另外确认到7个很浅的凹坑,这是50毫米炮弹留下的,而37毫米炮弹连一个坑都没有留下。正当德军检查完毕登上KV2时,坦克炮塔开始旋转!结果德国兵不得不跟着炮塔一起跑,以免被机枪射中。最后,德军工兵撬开了KV2炮塔舱盖,投入几个手榴弹杀死了乘员。就KV那变态的跳蛋率和喷谁谁恶心的152炮 我就不信没人喜欢?喜欢你就顶个呗本文内容于
22:13:15 被小苑编辑
(<span id="Wonderful3)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007228 头衔:死啦死啦 工分:33807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本人喜欢德军的怪物“突击虎”自行炮。能一炮击毁3辆谢尔曼的能力估计虎王也没有,但是“突击虎”他有!简直太帅了,只有德国天才的设计师才能造出这样的人间杀器。附其图片几张。模型装甲兵为其装弹突击虎的炮管“突击虎”也叫“强虎”,是一种自行重迫击炮(臼炮),主要用于城市巷战,设计思想源自于1942年秋斯大林格勒的残酷巷战,苏军利用断壁残垣的地利给予德军重大杀伤,而普通火力很难有效杀伤其中的目标。日德军提议使用虎一车体开发新型的自走炮,用于城镇战中对坚强据点建筑的攻击。Alkett公司受命设计并建造原型车。日Alkett公司完成第一辆原型 并展示给希特勒与参谋人员,之后设计获得批准,由Alkett公司改造回笼待修的虎一车体,Brandenburg Eisenwerke负责上部车体的建造,由Alkett公司的柏林Spandau工厂完成组装。原型车在Kumersdorf进行长期的测试。
但是为了避免影响虎一的生产,突击虎的计划并未认真执行,一直到1944/8虎一停产,希特勒下令利用回
1943秋天原型车的虎1车体改装突击虎,突击虎的生产计划才真正开始。突击虎总共生产了18辆(另有数据说只有10辆)。
由于是利用回收的虎一车体,因此几乎辆辆不同。 1943秋天原型车,车身没有zimmerit(防磁装甲,中期型车身 ,软钢路轮,装运输履带。原型车的另一照片 注意猪头炮盾和机枪座开口形状 炮座旁的装甲突出物 辅助装甲板用钉具固定。
突击虎最大特征是装备一门380mm Stu M RW61 L/5.4臼炮,身管长度仅为5.4倍口径,这种“矮脚虎”的尊容,在世界自行火炮中是十分罕见的。更绝的是,它的炮管有两层,可以更换烧蚀重的内层炮管。这是由于迫
击炮的膛压较低才能行得通的。弹药基数为14发,弹种为榴弹/火箭弹,炮弹的重量达324千克,补充弹药是要利用车体后部的吊架,也算是一绝。火箭弹体就长达1.5米,弹头为125公斤的高爆炸药或者是成型装药(shaped charge);如果目标是强化据点或碉堡,380毫米的成型装药弹头可以深深地贯穿2.5米的水泥墙(理论上这种火箭弹对防空塔“Flak tower”上3.5米的外墙同一个点射击两次就会有个大洞出现)。火箭迫击炮使用高爆炸药弹头的射程可达5,650米,弹体重达345~351公斤。发射时的发射药会将弹体以每秒40米的速度推出炮管,弹体本身40公斤的燃料点燃后再将弹体推送到每秒250米的速度飞向目标。“突击虎”重达65吨,装备一门380mm Stu M RW61 L/5.4臼炮。“突击虎”式自行火炮虽然威力强大,但出现时间过晚已无法影响战争历程,在整个二战中一共只生产了18辆。突击虎使用380毫米专用火箭弹,内装阿玛托炸药和TNT炸药各50%,威力足以完全摧毁建筑物。
突击虎在实际作战中只编成过第1000突击炮连和第1001突击炮连,第1000连参加过镇压华沙起义的战斗,发射过2枚炮弹,一枚没有爆炸,一枚将起义者据守的一处房屋直接震碎。
第1001连参加了德国的阿登反击作战,在攻打一处美军村落时,发射一枚火箭弹将在村落中休息的美军的3辆谢尔曼坦克炸毁,威力比重型轰炸机还厉害,引起了一定的恐慌,但是因为美军有绝对空中优势,加之突击虎的机动能力差,第1001连还是损失了车辆。突击虎确实是一件绝佳的武器,叵耐第三帝国当时已经快油尽灯枯了,不然我觉得它确实能有很大的作为。本文内容于
1:01:55 被小海是小孩儿编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336576 工分:35217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首先我声明,本人不玩《坦克世界》,只玩《英雄连》,所以下面说的一切,请玩《坦克世界》的朋友勿喷。之所以在这里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二战坦克装甲车辆,完全是处于兴趣爱好。奖不奖的无所谓(拿一二等奖的几率渺茫,其他奖项我又用不着)……看了一下楼上很多人的回复,只要是说道二战德军装甲战车,很多人都在说“虎”式和“豹”式坦克。事实也确实如此,这两种坦克的威名太盛,深入人心。作为一个坦克手,当然是喜欢火力猛,装甲厚的坦克了,比如“虎”式。但是从德国战略整体来讲,其实如果让我选择,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III号突击炮的。III号突击炮外形低矮,虽然装甲比较薄,但是采用隐蔽伏击的战术,再加装长身管火炮,还是可以和盟军的坦克较量一番,结构简单,机动性较好,有一定防护力,自身车身低矮不易被击中,而且产量也很高。由于没有炮塔,它可以节约大量的制造时间,所以德国各军工厂生产的数量非常高。二战时期,德国总共制造了大约9500辆III号突击炮就可以说明这家伙确实很不错。比如从III号突击炮衍生出的IV号突击炮,就是我在《英雄连》里面的最爱。总的来说,突击炮凭借它低矮的外形成为盟军难以捕捉的目标和危险的对手。突击炮的乘员们可以被认为是炮兵部队的精英,很多德国坦克手都曾经在突击炮部队中服过役,比如大名鼎鼎的米歇尔.魏特曼(III突击炮A型)。在1943年1月的1日至4日间,下级军官霍斯特?纽曼在德米扬斯克地区与苏军交战,并击毁苏军12辆坦克。统帅部为其颁发一枚骑士铁十字勋章,以褒奖他击破苏军27辆坦克的优异战绩。最著名的是党卫军二级突击队大队长华尔瑟?克纳布的战绩,他所率领的党卫军第2SS“帝国”装甲师旗下的第二突击炮营,就曾经在日至日之间击破苏军129辆坦克,只损失了2辆突击炮。截止1944年初,突击炮手们击毁的坦克总数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20000辆,其中绝大多数应为III号突击炮的战功。此外,光是独立667突击炮营,自1942年8月到1943年11月,就累计击毁了1,000辆战车。其实如果德国没有去制造消耗大量资源和生产力的“虎”I、“虎”II、“猎虎”等重型坦克(歼击车),而是把资源用于生产长身管的III(IV)号突击炮和IV号坦克,再加上一定数量的V号坦克(黑豹),完全可以缩小和盟军在装备数量上的差距,但是突击炮无法完全替代坦克!!!1944年的时候,它常被用来代替Pzkpfw III, Pzkpfw IV, 甚至Pzkpfw V(豹式)装备坦克营。实践表明这是一个错误,但绝望的形势和总体上坦克的短缺使得这种做法成为必要。Stug III 3式突击炮 - 编号Sd.Kfz. 142A型 - 75mm StuK 37 L/24B型 - 75mm StuK 37 L/24C型 - 75mm StuK 37 L/24D型 - 75mm StuK 37 L/24E型 - 75mm StuK 37 L/24F型 - 75mm StuK 40 L/43G型 "Fruhe" - 75mm StuK L/48G型 "Spat" - 75mm StuK L/4833型自走重步兵炮B型 - 150mm sIG33 L/11 (11.4倍口径的150毫米重步兵炮)42型105毫米自行榴弹炮F型 / 编号Sd.Kfz. 142/2 - 42型28倍口径的105毫米榴弹炮33型自走重步兵炮F/8型 - 150mm sIG33 L/1142型105毫米自行榴弹炮G型 / 编号Sd.Kfz. 142/2 - 42型28倍口径的105毫米榴弹炮Stug IV 4式突击炮 - 编号Sd.Kfz. 163/167Stug IV 4式突击炮 - 75mm StuK 40 L/48制造时间 制造数量A 1940年1月- 1940年5月 30B 1940年6月- 1941年5月 320C 1941年5月- 1941年9月 50D 1941年5月- 1941年9月 150E 1941年9月- 1942年3月 272F 1942年3月- 1942年9月 360F/8 1942年9月- 1942年12月 334G 1942年12月- 1945年3月 7893StugIII 3式突击炮性能参数型号: A
G重量: 19600kg
23900kg乘员人数: 4
4引擎: 迈巴赫Maybach HL 120 TR / 12缸 / 300马力
迈巴赫Maybach HL 120 TRM / 12缸 / 300马力速度: 40km/h
40km/h行程: 路面: 160km
路面: 155km车长: 5.38m
6.77m车宽: 2.92m
2.95m车高: 1.95m
2.16m武器: 75mm StuK 37 L/24
75mm StuK 40 L/48
2 x 7.92mm MG 34 or MG42弹药: 75mm - 44 发
75mm - 54 发
7.92mm - 600 发装甲厚度: 11-50mm
11-80mm本文内容于
17:06:30 被qbz81qbz03编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488094 头衔:法庭之王 工分:423751
/ 排名:1204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反法西斯利剑--T34中型坦克如果我是一个坦克车长,要开着一辆坦克去和敌人的坦克单挑,我希望我开的是一辆无敌的虎王;但如果我是一位营长,要带领一个装甲营去守住某个缺口,我希望我的营装备的是豹式坦克;但如果我是一位元帅,要统帅一支大军去攻占敌人的国土,去赢得战争,那T-34系列就是我的不二选择。――题记 二次世界大战成就了无数武器的威名,而坦克,无疑是借着二战的舞台登上了“陆地之王”美誉的宝座。马克1型的设计者怎么也不会想到,短短20年,当年那个笨重的、仅用于支援步兵的“水柜”在20世纪人类最大规模的战争中成为了王牌,并且最终大大影响了战局。二战期间更多的坦克战理论被开发,坦克由单纯的步兵支持武器演变成威力强大的中坚突破力量,而坦克战的形式也由掩护步兵发展成多种多样的坦克对坦克的对决。苏联和纳粹德国无疑是坦克战的主角,尽管美国在战争后期投入了大量的谢尔曼坦克,然而那时战局已定。德国坦克注重坚固厚重的装甲,威力强大的火炮,在“移动堡垒”这个词中更偏向于“堡垒”。而苏联坦克品种繁多,既有如IS这样的拥有BUG级别装甲的怪兽,也有BT-7这样的轻型小精灵式的坦克。而这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T-34(T-34-85)系列坦克。二次世界大战成就了两样武器:坦克和航母。航母帮助日本人名扬天下,而航母也是美国人在战争后期称霸的资本。离开广袤的太平洋,繁忙的大西洋上的海战,则是U艇和战列舰的对抗。德国人有限的资源不允许他们生产出庞大批量的战列舰,即使他们生产出了单舰性能顶尖的双子星――俾斯麦号和沙恩霍斯特号,然而无法阻挡皇家海军和空军联合打击。在陆路,德国人却从战争一开始就一帆风顺。精良的装备和严谨的战术素养使得纳粹的军队横扫整个欧洲。而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德国战车”家族。德国人的装甲传奇始于速度,也止于速度。阿登山脉的奇迹性跨越使得三号坦克成为陆上霸主,法国人仰仗的马其诺防线和厚重装甲的“雷诺”坦克在速度和队形的冲击下不堪一击。装备了37mm口径的三号坦克和对法战争后期装备的75毫米短管四号坦克使得德国人大获全胜。然而,德国的装甲设计思路一直以来都是以更厚重,更坚固的理念为指导原则。而当时德国虽掌握了最先进的装甲钢技术,然而穿甲弹的研制却让他们的优势渐渐消失。很快,在北非战场上他们的四号坦克遭到了来自英国的“瓦伦丁”和美国的“M4 谢尔曼”坦克的挑战。倾斜装甲使得大口径的德国炮无所适从。而德国坦克垂直的装甲设计又令己方坦克轻易被击穿。然而,训练优良的德国装甲兵们利用自己的操控技术和经验,使得这两个战场上的德国坦克依旧威风。当德国人还沉溺于大口径火炮,厚重装甲和中央集群突破战术的时候,远在东方的苏联人开始着手于全新的坦克理论研究。Bt-7型坦克的高速性能使得苏联专家们欣喜若狂。因为他们深喑一个道理:在广袤的东欧平原上,长途奔袭和快速突破才是王道。转眼间,西线战事渐进尾声,而希特勒的野心使他下定了一个足以改变战争进程的决定:进攻苏联。初期的战斗十分顺利,德国优良的装甲部队和训练有素的地面部队配合默契,很快,便逼近了莫斯科――红色政权的首都。希特勒甚至宣称,两个月就可以灭亡苏维埃政权,占领整个欧洲。然而,德国的装甲部队在12月5日遭遇了空前打击。德国军事史专家和战争研究者称之为“T34危机”。一种纳粹们从未见过也从未听说过的怪物出现在了战场上。当德国人用自己的3号坦克配备了50mm口径火炮对他们射击的时候,居然毫无反应。而当德国人想利用集群和队形步步逼近时,这些怪物以极快的速度迂回到两翼,然后,用他们令人恐怖的57mm主炮,轻易的击穿四号坦克薄弱的侧面。如此大量的“怪物”坦克令德军措手不及。纳粹统战部经过研究被步兵击毁的T34残骸后竟然发现:没有一种现有的德国坦克可以击穿它的主装甲!而这个创造了“奇迹”的坦克,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T34坦克。45mm的主装甲,5位坦克乘员,57mm主炮,配置并不算当时的顶尖配置(英国的丘吉尔步兵坦克以及瓦伦丁坦克都有更厚重的装甲和强大的火炮),然而是什么让这些不起眼的因素组成了令德国装甲师闻风丧胆的T34呢?倾斜。机动。火力。没错。二战时期,装甲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为了解决装甲厚度不足的缺陷,T34采用了革命性的设计――倾斜装甲。同样厚度的装甲,如果施以角度,那么它的受力点和受力方向发生极大地改变。这就可以解释为何50mm主炮却击穿不了45mm的装甲。而炮弹在击中倾斜装甲后由于惯性会顺着装甲的表面滑行直到离开车体,这个过程被称为跳弹。机动性。的确,重型坦克的猛烈火力和超强防护令所有坦克手和步兵震撼,然而中型坦克才是决定一场战斗的中坚力量。一方面,重型坦克超重的装甲使得他们移动缓慢,因而发射弹丸之后易被发现而集火攻击。另一方面,重型坦克装弹时间较长,瞄准过程复杂,射击周期长,因而他们只能担当阻击或者火力支援的任务,但是在坦克战中它们却不能直接暴露在短兵相接的战斗第一线,因为猛烈的炮火准备以及空中打击力量都会让这些移动缓慢的家伙成为废铁。二战中出现的轻型坦克,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的划分其实正是依据了T34的战术指标。中型坦克通过快速的突破在战场上形成一道移动的火力屏障,同时这道屏障还能够深入敌人腹地,打击敌人中央集团薄弱的侧翼。T34不仅拥有强劲的动力系统,它的物理外形和设计也是当时无人能出其右的。宽履带适应东欧沼泽遍布的地形条件,而炮塔小型化也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发动机有足够优良的散热环境。战争后期,虽然德国人研发了威力无敌的“虎式”坦克和名扬天下的“豹式”中型坦克,然而在速度上的劣势使得他们依旧摆脱不了被T34从侧面近距离击毁的境况。可以说,T34这样著名的坦克,倚仗的正是它那无与伦比的速度优势,让它成为了保卫红色政权的轻骑兵。57mm主炮无法击穿拥有超厚装甲(100mm)的虎式以及拥有倾斜装甲的豹式正面,然而毕竟德国人在二战中投入使用的这两型坦克加起来只有区区6000辆,而T34却生产了数倍于敌的庞大数量。在对付除这两款单兵作战能力极佳的坦克之外,T34可以通吃所有德系坦克。毕竟,德系坦克直到4号前装甲也只有不到50毫米。而后期加装了76毫米主炮的T34改以及战争末期为了对付超级坦克“虎王”而研发的T34-85型坦克更加让它有了“大火力,高机动”的优势。T34的工艺十分简单,这也是能够量产的必要条件。相比于虎王坦克35万马克的造价和20万个工时的生产周期,连拖拉机厂都能制造的“便宜货”T34可以形成数量上巨大的优势。然而工艺简单的背后却是车乘人员极不舒适的作战环境。没有自动变速箱、没有空调、没有自动退弹器,可以说完全手动的操作对于新征入伍的苏联坦克娃娃兵来说是极大地挑战。然而,如果坦克兵们是去度假,或许应该让他们开着老虎去,因为老虎还有盛放帐篷的架子;但是如果是去作战,那么还是开一辆永远不会坏掉的T34吧。简单的结构造就了极低的故障率,而简单的结构同样也意味着修复的容易。英勇的德国人曾经描述过战场上的一个情况:“第一天白天,我们有10辆老虎,他们有20辆T34,我们在2000m外击毁了他们的一半,他们撤退了;第二天早上有40辆T34冲过来,我们只能后退,但是我们依靠密集的阵型击溃了他们;第三天早上,战场上有了100辆T34,我们突然发现我们击毁的T34都不见了,一定是他们趁着晚上偷偷拉回去修好了。于是我们最后只好放弃了那里。”如果被击毁的是德国人的豹式或是虎式,有什么坦克能拖得动那一堆废铁,之后还有哪个工程师能把如此复杂的钢铁怪物还原呢?速度,火力,廉价,耐用,造就了坦克史上的传奇――T-34。在那个厚度决定防护,口径决定攻击的时代,它用独一无二的设计思路以及战场上的适应性成为了战争的主宰。后面的这两张图片是我上个月在抗日纪念馆拍摄的,战车实物“帅”。真想爬进去,看看车内是啥样子的!速度,火力,廉价,耐用,造就了坦克史上的传奇――T-34。喜欢您就顶一下哈本文内容于
16:16:40 被玉梁编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068724 工分:60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内构图极初期型号雪地斑驳迷彩后期型号,标准德军三色迷彩虎式坦克 战斗全重:56吨乘员:5人全长:8.45米高:2.93米主要武器:一门88m毫米KwK36L/56火炮辅助武器:3挺7.92毫米机枪弹药基数:炮弹108发,机枪弹装甲值:炮塔正前113毫米9度,炮塔侧面〈82毫米,炮塔后方〉82毫米。车体正面111毫米8度,侧面〈83毫米,后面〈100毫米。发动机:HL 230型功率700马力最大速度:37-45公里/小时最大行程:110公里介绍:虎式坦克是典型德国思维的产物,没有受加大装甲倾斜以增加实际厚度的苏联设计影响,外观成平直的堡垒型,其设计几乎完全是不拐弯直线硬派作风,尽管带来驾驶与内部空间的宽敞与大载弹量,却给生产运输带来了许多麻烦,至于说波尔舍虎和亨舍尔虎的差异,主要是在传动方面,波尔舍的电传动的技术之超前与复杂,让一向追求完美技术装备的德军也只能退避三舍。仅从性能比较来说,要与黑豹坦克相比,虎式坦克决不是不可取代的。是什么让德国人在确定黑豹坦克为主力的前提下,仍然保留了虎式坦克的生产呢?答案恐怕只能够从虎式坦克外观说起,从外观看它相当的具有力的美感,据说希特勒与好友军备部长斯佩尔都是建筑与美术艺术爱好者,他们也从美学的角度对虎式坦克的雄壮外表欣慰有加,善于使用宣传手段的希特勒已经觉察虎式坦克外观对人的强大震撼力,在这点比黑豹坦克坦克绝对更胜一筹。虎式坦克是可以让普通士兵在战斗中一眼望去就能够对胜利充满信心的武器,而对敌人而言是极具震慑的恐怖的坦克“开罐器”。在列宁格勒不成功的小试牛刀后,43年7月的库尔斯克是虎式坦克真正发出第一声虎啸的地方,200辆虎式坦克登上了战争舞台,在库尔斯克战役证明了虎式坦克强大的火力与优质重装甲的生产力,但是战役的结果也证明,即使是如此优秀的重型坦克,如果用来进攻严密设防立体火力防线也必然是得不偿失和损失惨重的,许多坦克仅因为技术故障无法修复而放弃。毫无疑问虎式坦克在库尔斯克的使用方式是错误的。在43年9月后,德国对虎式坦克的使用做了调整,他们被编入直属重坦克营,在德国43年后不断败退的战局中充当危机救火队的角色。随着坦克成员对虎式坦克性能的熟悉与磨合,虎式的威力日益发挥出来,在编制虎式坦克的部队中涌现出德军最耀眼的装甲兵王牌。1.德军头号坦克王牌--奥托.卡尔尤斯,击毁坦克178辆,各种火炮100以上。2.约翰尼斯.鲍尔特,击毁139辆坦克,火炮不详。3.米切尔.威特曼,击毁坦克138辆,132门火炮。因波卡基村的战斗,阻止了英军对德军侧翼的包抄,被授予佩剑橡叶十字勋章,一时名气大燥。4.沃尔特.伦道夫:击毁106辆坦克,火炮不详。5.阿尔博特.科舍尔,击毁100辆坦克,火炮不详。6.赫尔慕特.文德罗夫击毁坦克95辆。7.卡尔.布雷曼尼,击毁92辆坦克,火炮不详。8.埃里希.雷茨克,击毁76辆坦克,火炮61门。9.约翰尼.穆勒是第502大队的第3小队长,在日的北部战线,该中队3辆“虎”I一次战斗共击毁41辆苏军坦克,其中穆勒“包办”25辆。10.海因兹.毛斯泊格:击毁57辆坦克,火炮不详。仔细分析这有几个原因:虎式坦克不再扮演进攻中一马当先冲锋陷阵的角色,对机动性并不突出的老虎来说,伏击偷袭,坦克间的对射是它可以充分发挥精准火力与体现坚固装甲防护的拿手戏。在盟军坦克火力的有效射程外,虎式坦克可以轻松得用火炮点名,虎式坦克其实并不胜任长途奔袭的角色,因其速度缓慢,油耗大,行程有限,机械故障频繁,但非常擅长停驻状态下的远距离对射,在防守战斗中反而能充分发挥潜力。德军通常是三、四辆虎式坦克为一组,各自依托地形隐蔽,等到盟军坦克接近以后突然开火,以交叉火力杀伤敌军,然后迅速撤退另选伏击地点。虎式坦克的成员本身就是德军中挑选的装甲兵精英,象在1944年诺曼底登陆以后,奇袭波卡基村击毁了48辆坦克的坦克王牌魏特曼中尉,在43年使用虎式坦克以前就已经在3型突击炮上战绩赫赫,德军指挥系统在二战中对个体战斗成员的能动性发挥,基本是持灵活态度的,在战术层面上虎式坦克部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相对自主性,优秀的成员素质加上近乎游猎的作战方式是虎式坦克的战果巨大的主要原因。综合统计虎式坦克与盟国坦克的损失之比可以达1:10以上。虎式坦克是德国工业技术和科技打造的精品!这种精工细作的强大兵器充分展示了德意志民族严谨,勤奋,追求技术完美的性格。仅就战场表现而言虎式坦克是成功的作品,它诞生初期曾经是超级战术武器,但是由于所有重型坦克在实际使用中受环境和产量的限制,而且战场的格局早已进入多维立体时代,空中的火力是老虎的真正克星。虎式不可能是一件影响世界大战进程的武器,尽管它在3年的时间里缔造了战争史上的传奇。但是在绝对的物质数量决定战争命运的二战时代,区区2000辆的虎式坦克尽管创造了许多战术奇迹,最终无法挽救失道寡助四面受敌的纳粹德国,被洪水般的盟国装甲铁流所淹没!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465908 工分:10203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六号坦克 虎I(德语:Panzerkampfwagen VI Tiger I,或简称为虎式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使用的一款著名重型坦克。虎式坦克自1942年开始生产,特别设计用于反制德国在巴巴罗萨作战初期遭遇的苏联优秀坦克―特别是T-34和KV-1,之后更参与了欧洲战场各重大陆上战役。虎式坦克的主要武器为已在防空和反坦克中表现优良的88毫米高射炮衍生型―88毫米坦克炮,但其极为重型的装甲使得其速度变得极慢,为德军第一种将机动力顺位置于火力与防护力之后的坦克。即便虎式坦克的性能颇受敌人畏惧,其复杂的设计、昂贵的成本和费时的生产作业使得它在1942年8月至1944年8月中仅生产了约1347辆。虎I坦克的车体前方装甲有100毫米厚、炮塔正前方有120毫米厚,两旁和背面也有80毫米厚的装甲,而当时被定位为主战坦克的四号坦克车身前方只有80毫米的厚度,且炮塔正前方也只有50毫米厚.这样的厚度能够抵挡在大多数二战时期接战距离,尤其来自正面的反坦克炮弹。炮塔的四边接近垂直,炮盾和炮塔的厚度几乎相等,使得要从正面贯穿虎I坦克的炮塔几乎是不可能。在近距离下,车身两边和车顶较容易受到损伤,因为虎I坦克车顶的装甲只有25毫米厚(1944年3月增加至40毫米)和当时大部分的中型坦克没太大分别.虎I坦克大部分的装甲角度是垂直的与其他结构相连接,并采用榫接结构。,装甲采用焊接而并不是铆接,且焊接点品质很高 。为了制造方便,使得外型的设计极为精简,沿着履带的上方有一长盒型的侧裙虎I坦克对多数桥梁而言过重,因此它被设计可以涉水四米深。这要求特殊的机制来透气和冷却。潜水需有30分钟准备。炮塔和枪必须被固定于前方位置并且密封。而且在坦克后部需高高升起一只大型呼吸管。只有初期495辆虎I坦克装有潜水系统,所有的后期型虎I坦克都只能涉水两米。车子的履带则是史无前例的725毫米宽,然而当铁轨运输有限尺寸大小时,于外侧负重轮必须被卸下且更换成较狭窄的520毫米履带,但这程序即使是优良的坦克乘员也须花20分钟来更换。虎I坦克后部有个引擎室,两个可对流隔舱置于两侧,每个隔舱都有油箱、散热鳍片、散热风扇。引擎最初是设计使用一具 21升 12汽缸 梅巴赫 HL210 P45汽油引擎 650匹马力(实际测为641匹,478千瓦),虽然是一具好引擎,但它提供的动力仍不敷使用,这引擎之后于1943年被升级到HL230 P45 23升 700匹马力(实际测为690匹,515千瓦)。引擎为直列式汽缸,汽缸间角度约为60°,惯性启动器安置在右侧,也可穿过坦克后部的洞口透过链条驱动,引擎可透过车顶的舱口吊起。虎式坦克在马路上的极速是38km/h,比其最相称的盟军对手-苏联IS-2快上1km/h,两者都比绝大部分的中型坦克还要慢,早期的虎式还有45km/h的极速,但在1943年11月时,全面安装了引擎调速器之后,极速便降至38km/h了。汽油引擎在后部下方并连结前方的齿轮箱,悬吊系统则使用了十六组扭力杆。为节省空间,负重轮摆臂一侧向前而另一侧向后,每只负重轮摆臂装有三个负重轮,提供更好的乘驾。乘载系统采复式路轮设计,负重轮直径为800毫米并且相互交错,这设计使其行驶起来十分舒适,但也带来维修的困难,交错的负重轮以致当要拆除内侧损失橡皮胎的负重轮时(经常发生此事),得一并卸下数个外侧负重轮。而这复杂系统尚有另一重大的缺点,负重轮间的间隙常因下雪或泥土导致两轮子被冻结在一起且卡住履带,而无法动弹;苏联偶然发现凌晨的虎式可能处于无法移动状态,故常在此时发动突击。为了解决这一设计缺陷,新的全钢制负重轮被设计出来,最终全面取代过去的橡皮胎。其它新特点是液压控制可变速齿轮箱和半自动传动系统。由于坦克的极端重量,意味着虎式需要新的操控系统来替代原先用于轻型车辆的离合器和煞车设计,而所使用的便是英国梅利特 &#8231; 布朗(Merritt Brown)单齿轮系统的衍生型,并搭配梅巴赫场的预选式变速齿轮箱。虎式坦克的操控系统是双斜齿轮类型,意味着有两个不同且固定的轴借由不同斜齿轮相互扭动。坦克配有有八段速度齿轮箱,因而共有十六种斜齿轮运作。在必要情况下,最小半径旋转要透过单边煞车来进行旋转。相对而言,虎式的操控系统在它的时代来说算是容易使用的。但是,虎式坦克的移动性能仍有待改进。当虎式坦克拖曳一只抛锚的虎式坦克时,引擎经常过热常导致引擎跟着故障或起火,因为这些原因,单独一辆虎式坦克是被禁止用来拖另一只抛锚的虎式坦克。但单辆得德国 Sdkfz9 Famo 半履带拖车并无法拖曳虎式坦克,需增加到三辆 Sdkfz9 Famo 半履带拖车才能拖曳一辆虎式坦克。如果履带真的有故障的情况,标准程序中要求使用两辆虎式坦克拉拖动一辆。而故障的履带对坦克自身也是很大的问题,由于履带是高度绷紧的,经常都不能只单靠移除履带插销来拆除履带,有时甚至是用炸药包来炸开几段的。内部布局是德国坦克的一个特点,虎式共搭载五名成员。前方是开放乘员组隔间,驾驶和无线电操作员分别坐于前方齿轮箱两侧。在他们后面地板区绕着炮塔底板围拢了形成连续的平实表面,这让装弹手可检查放在履带上方隔间内的弹药数。车长和射手二个人坐在炮塔内,射手在主炮的左侧,车长在他之后,装弹手有一个折叠的位子在炮塔内。炮塔采垂直设计,且从炮塔底板到车顶有157厘米高,可以算是宽敞;但在装满92发88毫米的炮弹后,空间仍略显不足。由于炮塔本身装甲的重量及大型主炮的影响,导致这将近11吨的炮塔旋转十分缓慢,平均自转一圈需要一分钟,其主要动力来源由引擎供给动力的液压驱动系统推动 ;也因此当引擎熄火时,就得只能靠手来转动了。炮台有一个圆型的地板,主炮由一具装置在炮塔左侧得管装强力弹簧所支撑。而其主炮的支撑及发射机制,则发展自德国著名的88毫米高射炮,其88毫米36 L/56 衍生型是被用作虎I坦克的主炮,而在二战时更有效率且可怕的虎II坦克 88 毫米 Kwk 43 L/71型主炮亦是出自该高射炮的。虎I的主炮所发射的炮弹能轻易贯穿毫米的装甲(按一千米实测对30度倾角的靶板射击时穿深99毫米推算得),且可以依一非常直的轨迹而飞行,并配置了极为精确的蔡司TFZ 9b 瞄准器。在一次试射时,坦克在1200码的距离外发炮,而连续5发是落在一个16英迹18英嫉哪勘晟稀6I坦克亦曾在大于1哩(约1600米)的距离外打中敌军的坦克,然而实际作用并不太大,因为在二战中的战斗距离远小于一哩。虽然虎I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当中一个重武装和重装甲的坦克,盟军坦克的一名强大的对手,但设计过于保守且有一些严重缺点。平的钢板面明显的没有参考到T-34的倾斜钢板的设计,要求结实增强重量已提供充足的保护。坦克的重量紧密压在悬吊系统上,导致于维修困难,再耐用的悬吊系统也不堪使用。虎I坦克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它的非常高生产成本。对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生产了 40,000辆美国M4谢尔曼和 58,000 辆苏联T-34系列,1,355辆的虎I 坦克和 500辆的虎II坦克比较。德国的设计在时间、原材料和费用(帝国马克)都是昂贵的。虎I坦克的成本相当于当时四号坦克的两倍和三号突击炮的四倍虎式坦克原计划部属于军或军团司令部底下的直属坦克营,并各由30辆坦克组成。但仍有些装甲师拥有自己的虎式坦克营,特别是武装亲卫队。虎式坦克第一次参与作战是在1942年9月的列宁格勒(今圣彼德堡)附近。因为来自希特勒的压力,很多虎式坦克在比预期还要早的时间提早参与了战斗,也因此有很多早期型号被证明在机件上是不可靠的。在日的第一次战斗中, 很多虎式坦克毁坏了,其余的虎式坦克则大多被藏在掩体的苏军反坦克炮击毁,且有一辆虎式坦克在大部分完好无缺的情况下被苏军缴获了,这给了苏军一个机会去研究虎式坦克以及预备遇到该坦克时的应变方法。 而在北非战场的第一次战斗中,虎式拥有在开阔地形压倒所有盟军坦克的能力,但是机件上的不可靠使得虎式坦克很少参与战斗。在一次列宁格勒经验的重演下,最少有一辆虎式坦克被英国人的牵引式6磅反坦克炮(QF 6 pounder)击毁了。这两次经验很简单地解释了这一种“超级武器”在战术层面上并非无可替代的。虎式坦克能够在1600米内有效摧毁绝大多数对手,比如T-34、M4谢尔曼式坦克或是丘吉尔坦克(包括丘吉尔IV)。相对的,采用76.2mmF-34坦克炮的T-34使用APBC在任何距离上都不可能击穿虎式的前装甲,同样任何距离也不能击穿虎I坦克的侧面。但如果使用HVAP(BR-350P型穿甲弹),可以勉强在近距离(大约300米内)击穿侧面。德军实战记录的《The New Generation of Soviet Armor vs Tigers》一文指出,T-34/85 85mm火炮的APBC穿甲弹只能在800米击穿虎I坦克的车体侧面,并只能在600米击穿虎I坦克的炮塔侧面,也就是说即使是零距离也无法击穿虎I坦克的正面装甲。但如果是使用HVAP(BR365P型穿甲弹),估计可以在500米击穿虎I的首上装甲,并在300米击穿炮盾装甲。苏联另一型重型坦克IS-2其上的122毫米火炮,在理论上可在1000米左右无论击中什么位置(但角度必须刚好适合),就可能一发击毁虎式坦克。但实战中也有IS-2坦克在100米内开火但被虎I的首下装甲弹开的记载(恰好有一倾斜角度)。另一方面,美军的M4谢尔曼式坦克75mm火炮只能在100米内击穿虎I坦克的侧面装甲,在零距离时也无法击穿正面。M4谢尔曼式坦克的76mm火炮理论上是可以在600米击穿虎I坦克的首上装甲,在300米处击穿炮盾,或在1300米击穿虎I坦克的侧面。理论上如果发射HVAP弹药(在战场时经常短缺),甚至可能在1200米左右击穿虎式的首上。但是由美国士兵撰写的《死亡陷阱―M4坦克》一文中指出,M4/76也不能在正常距离击穿虎I的正面,没有任何M4坦克可在273米以外击穿虎I坦克正面的记录。英国人的谢尔曼萤火虫所装备的17-pounder炮,如果发射APDS弹,理论上可以在1500米的距离左右击穿虎式的前装甲,但是据传英国的APDS远距离射击时精准度会严重下降,目前也没有看到该火炮在远距离正面击毁虎I的实战记录。虎式坦克主炮拥有的强大穿甲能力意味着它能够在大多数对手无还击之力的距离击毁对手,这是双方一样在开阔地型作战时的主要战术优势。为了击毁虎式坦克,对方的坦克有时被迫进行一次侧击以求得到击毁虎式坦克的机会。虎式坦克的重量限制了能通过的桥梁,而且当穿越具有地下室的建筑物时,因为其重量,而可能有陷入地下室的危机。另一个缺点在于以液压操作的炮塔机件转动的十分缓慢,炮塔可以人工转动,除了在对角度的微调外,极少在战场上做如此的动作。在服役期间,虎式一直有可靠度上的问题,配有虎式的单位常常由于抛锚问题而在战力不足的情况下投入战斗,而且,也没有纪录说有哪个配有虎式的单位在没有抛锚损失一台虎式的情况下完成行军转进运动,同时,虎式也有着作战半径小的问题。令人惊讶的是,虎式居然配备了比虎式小的坦克还要小的负重轴承,最值得让人注意的例外是苏联T-34。然而,虎式的对手们还是因为虎式的装甲及火力而畏惧著,在战术上防御来说,虎式极差的机动性并不会构成任何使用问题。盟军与虎式接战的战术则是以团体战为主,先以一辆坦克吸引其虎式乘员的注意,而其他的坦克则是攻击虎式的侧边或后方。由于弹药及油料配置于虎式的两侧,侧边的攻击常常能成功击毁虎式,然而,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战术,而且常常导致损毁数辆盟军车辆方能击毁一辆虎式,故击毁虎式仍需要极高超的战术技巧。虎式通常在陆军将领的指挥下,会以不同的重装甲营投入作战,这些装甲营不论是突围行动或是更常见于反击时,都会部署于关键区域。在当时有几个表现突出的营队,像是 大德意志营和几个低位数编号的党卫军装甲营就编制有少量的虎式坦克。另外常与虎式坦克一并提及的人物:党卫军上校米歇尔?魏特曼(所属 第101 SS-重装坦克部队),他被后世誉为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杰出的坦克指挥官之一。他从基层做起,指挥过各式各样的车辆,直到他成为一位专职的虎式坦克指挥员。 日诺曼地登陆以后的一星期,6月13日由魏特曼领导的第101独立重型坦克营的第二连,在波卡基村遭遇英军,当时魏特曼为首的多辆虎式击毁盟军超过24辆军用车辆,其中当然包含了不少英军的主战坦克,其结果导致了盟军一次迅速结束诺曼地战役尝试的彻底流产;不过波卡基村战役也证明了虎式并非所向无敌,包括魏特曼座车在内的数量虎式都在混乱的村内交战中被击毁(魏特曼本人以靠虎式的装甲保护而毫发无伤,但于8月8日死于英军的萤火虫或加军的多辆谢尔曼近距射击,虽有说法称是受空袭而死,但已被NO HOLDING BACK一书证伪)各位喜欢老虎的就顶一啊!!!!!!!!!!!!!!!!!!!!!!!!!!!!!!!!!!!!!!!!!!!!!!!!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371716 工分:46677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以下是引用lwj815
在第271楼的发言:
极初期型号
雪地斑驳迷彩
后期型号,标准德军三色......小伙 这活动已经结束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26010 工分:6393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我最喜欢的是二战德军的追猎者坦克歼击车不多说先上图先是数据型号Jagdpanzer 38(t) Hetzer
绰号应该是追猎者 主要性能数据
战斗全重 15750kg
车长 6.38m
车宽 2.63m
车高 2.17m
引擎 Praga EPA AC/2
最大速度 公路/越野:42/16 km/h
最大行程 公路/越野:178/97 km
火力装备 75mm PaK39 L/48 ; 1x7.92mm MG34/MG42
弹药 75mm:41发 ; 7.92mm:1200发
装甲 8-60mm
爬坡度 25~37度通过垂直墙高 0.65m
越壕宽 1.31m
涉水深 0.89m要问我为什么喜欢这个车 原因就在于 实用首先要说的就是追猎者创造性的装备了可以遥控的MG34机枪虽然重新装子弹需要打开舱盖但是集群作战的时候可以让其他车辆进行火力掩护来弥补这个缺点。遥控机枪在战斗中的作用看看现代坦克就知道了。生产简单
火力不俗 长身管的75MM炮 威力不错 机动能力在反坦克车里来说还不错 适合用来打伏击。这车生产简单不说可靠性还很高客观的说 追猎者名气没有猎虎大 性能没有猎豹好 但是可靠性以及其便于生产等因素完全可以拟补这些缺点最最最让我惊奇的是,捷克斯洛伐克将其更名为SF-1生产了249辆,而瑞典的追猎者则服役到了六十年代,并且以其为蓝本设计了其第一代S系列坦克,而永远的中立国瑞士也对追猎者情有独钟,在1947年前后共以G13的编号购买了158辆(火炮改为75毫米STUK40型),作为其反坦克力量的核心,直到70年代才退伍。 不仅德军自己对追猎者评价很高 盟军对追猎者也是有很高的评价。可以说,追猎者在百年战车史上有着其独特的地位和功绩,虽然西方将其喻为希特勒最后的希望可能言过其实,但却道出了只有性能与产量的结合才是装甲车辆生产的真谛,而追猎者正恰恰是二战德国唯一符合这个信条的战斗车辆,只可惜德国人醒悟的太晚,追猎者也来得太迟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371716 工分:46677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lwj815
在第271楼的发言:
极初期型号
雪地斑驳迷彩
后期型号,标准德军三色......小伙 这活动已经结束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068724 工分:60
左箭头-小图标
内构图极初期型号雪地斑驳迷彩后期型号,标准德军三色迷彩虎式坦克 战斗全重:56吨乘员:5人全长:8.45米高:2.93米主要武器:一门88m毫米KwK36L/56火炮辅助武器:3挺7.92毫米机枪弹药基数:炮弹108发,机枪弹装甲值:炮塔正前113毫米9度,炮塔侧面〈82毫米,炮塔后方〉82毫米。车体正面111毫米8度,侧面〈83毫米,后面〈100毫米。发动机:HL 230型功率700马力最大速度:37-45公里/小时最大行程:110公里介绍:虎式坦克是典型德国思维的产物,没有受加大装甲倾斜以增加实际厚度的苏联设计影响,外观成平直的堡垒型,其设计几乎完全是不拐弯直线硬派作风,尽管带来驾驶与内部空间的宽敞与大载弹量,却给生产运输带来了许多麻烦,至于说波尔舍虎和亨舍尔虎的差异,主要是在传动方面,波尔舍的电传动的技术之超前与复杂,让一向追求完美技术装备的德军也只能退避三舍。仅从性能比较来说,要与黑豹坦克相比,虎式坦克决不是不可取代的。是什么让德国人在确定黑豹坦克为主力的前提下,仍然保留了虎式坦克的生产呢?答案恐怕只能够从虎式坦克外观说起,从外观看它相当的具有力的美感,据说希特勒与好友军备部长斯佩尔都是建筑与美术艺术爱好者,他们也从美学的角度对虎式坦克的雄壮外表欣慰有加,善于使用宣传手段的希特勒已经觉察虎式坦克外观对人的强大震撼力,在这点比黑豹坦克坦克绝对更胜一筹。虎式坦克是可以让普通士兵在战斗中一眼望去就能够对胜利充满信心的武器,而对敌人而言是极具震慑的恐怖的坦克“开罐器”。在列宁格勒不成功的小试牛刀后,43年7月的库尔斯克是虎式坦克真正发出第一声虎啸的地方,200辆虎式坦克登上了战争舞台,在库尔斯克战役证明了虎式坦克强大的火力与优质重装甲的生产力,但是战役的结果也证明,即使是如此优秀的重型坦克,如果用来进攻严密设防立体火力防线也必然是得不偿失和损失惨重的,许多坦克仅因为技术故障无法修复而放弃。毫无疑问虎式坦克在库尔斯克的使用方式是错误的。在43年9月后,德国对虎式坦克的使用做了调整,他们被编入直属重坦克营,在德国43年后不断败退的战局中充当危机救火队的角色。随着坦克成员对虎式坦克性能的熟悉与磨合,虎式的威力日益发挥出来,在编制虎式坦克的部队中涌现出德军最耀眼的装甲兵王牌。1.德军头号坦克王牌--奥托.卡尔尤斯,击毁坦克178辆,各种火炮100以上。2.约翰尼斯.鲍尔特,击毁139辆坦克,火炮不详。3.米切尔.威特曼,击毁坦克138辆,132门火炮。因波卡基村的战斗,阻止了英军对德军侧翼的包抄,被授予佩剑橡叶十字勋章,一时名气大燥。4.沃尔特.伦道夫:击毁106辆坦克,火炮不详。5.阿尔博特.科舍尔,击毁100辆坦克,火炮不详。6.赫尔慕特.文德罗夫击毁坦克95辆。7.卡尔.布雷曼尼,击毁92辆坦克,火炮不详。8.埃里希.雷茨克,击毁76辆坦克,火炮61门。9.约翰尼.穆勒是第502大队的第3小队长,在日的北部战线,该中队3辆“虎”I一次战斗共击毁41辆苏军坦克,其中穆勒“包办”25辆。10.海因兹.毛斯泊格:击毁57辆坦克,火炮不详。仔细分析这有几个原因:虎式坦克不再扮演进攻中一马当先冲锋陷阵的角色,对机动性并不突出的老虎来说,伏击偷袭,坦克间的对射是它可以充分发挥精准火力与体现坚固装甲防护的拿手戏。在盟军坦克火力的有效射程外,虎式坦克可以轻松得用火炮点名,虎式坦克其实并不胜任长途奔袭的角色,因其速度缓慢,油耗大,行程有限,机械故障频繁,但非常擅长停驻状态下的远距离对射,在防守战斗中反而能充分发挥潜力。德军通常是三、四辆虎式坦克为一组,各自依托地形隐蔽,等到盟军坦克接近以后突然开火,以交叉火力杀伤敌军,然后迅速撤退另选伏击地点。虎式坦克的成员本身就是德军中挑选的装甲兵精英,象在1944年诺曼底登陆以后,奇袭波卡基村击毁了48辆坦克的坦克王牌魏特曼中尉,在43年使用虎式坦克以前就已经在3型突击炮上战绩赫赫,德军指挥系统在二战中对个体战斗成员的能动性发挥,基本是持灵活态度的,在战术层面上虎式坦克部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相对自主性,优秀的成员素质加上近乎游猎的作战方式是虎式坦克的战果巨大的主要原因。综合统计虎式坦克与盟国坦克的损失之比可以达1:10以上。虎式坦克是德国工业技术和科技打造的精品!这种精工细作的强大兵器充分展示了德意志民族严谨,勤奋,追求技术完美的性格。仅就战场表现而言虎式坦克是成功的作品,它诞生初期曾经是超级战术武器,但是由于所有重型坦克在实际使用中受环境和产量的限制,而且战场的格局早已进入多维立体时代,空中的火力是老虎的真正克星。虎式不可能是一件影响世界大战进程的武器,尽管它在3年的时间里缔造了战争史上的传奇。但是在绝对的物质数量决定战争命运的二战时代,区区2000辆的虎式坦克尽管创造了许多战术奇迹,最终无法挽救失道寡助四面受敌的纳粹德国,被洪水般的盟国装甲铁流所淹没!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371716 工分:46677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qbz81qbz03
在第269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小苑
在第267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qbz81qbz03
在第266楼的发言:......
我也是,就是不知道在哪填信息……
给小编A20回信息啊!他没给你发吗?
现在搞定了……给你发奖品了吗?走的是哪个快递啊?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336576 工分:35217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小苑
在第267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qbz81qbz03
在第266楼的发言:......
我也是,就是不知道在哪填信息……
给小编A20回信息啊!他没给你发吗?现在搞定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336576 工分:35217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小苑
在第267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qbz81qbz03
在第266楼的发言:......
我也是,就是不知道在哪填信息……
给小编A20回信息啊!他没给你发吗?每次回复信息,都是“发送失败”……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371716 工分:46677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qbz81qbz03
在第266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小苑
在第265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qbz81qbz03
在第263楼的发言:......
我也想问这个问题……
啊哈 发奖品了 二等奖啊~~!!
我也是,就是不知道在哪填信息……给小编A20回信息啊!他没给你发吗?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336576 工分:35217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小苑
在第265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qbz81qbz03
在第263楼的发言:......
我也想问这个问题……
啊哈 发奖品了 二等奖啊~~!!我也是,就是不知道在哪填信息……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371716 工分:46677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qbz81qbz03
在第263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小苑
在第262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小编N
在第1楼的发言:重型坦克、中型坦克、轻型坦克,TD,自行火炮……在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战的几大主要国家先后研发了很多装甲战车,它们中有的成为了战场主力,更多的则是成了试验车,甚至图纸车。[B]那么在二战时出现的这么多战车中,您最喜欢的是哪一款?欢迎在本帖回复里贴上自己最喜欢的坦克图片并用文字说明其数据及您喜爱它的理由,被网友顶最多或引用最多的前6名回复者将获得多款优质坦克模型奖励(奖品详情看下方)。[/......
嘿嘿 啥时候发奖品
我也想问这个问题……啊哈 发奖品了 二等奖啊~~!!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484714
左箭头-小图标
没说的,在下喜欢豹子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336576 工分:35217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小苑
在第262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小编N
在第1楼的发言:重型坦克、中型坦克、轻型坦克,TD,自行火炮……在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战的几大主要国家先后研发了很多装甲战车,它们中有的成为了战场主力,更多的则是成了试验车,甚至图纸车。[B]那么在二战时出现的这么多战车中,您最喜欢的是哪一款?欢迎在本帖回复里贴上自己最喜欢的坦克图片并用文字说明其数据及您喜爱它的理由,被网友顶最多或引用最多的前6名回复者将获得多款优质坦克模型奖励(奖品详情看下方)。[/......
嘿嘿 啥时候发奖品我也想问这个问题……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371716 工分:46677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小编N
在第1楼的发言:重型坦克、中型坦克、轻型坦克,TD,自行火炮……在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战的几大主要国家先后研发了很多装甲战车,它们中有的成为了战场主力,更多的则是成了试验车,甚至图纸车。[B]那么在二战时出现的这么多战车中,您最喜欢的是哪一款?欢迎在本帖回复里贴上自己最喜欢的坦克图片并用文字说明其数据及您喜爱它的理由,被网友顶最多或引用最多的前6名回复者将获得多款优质坦克模型奖励(奖品详情看下方)。[/......嘿嘿 啥时候发奖品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057156 工分:8910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简介其第一次命名为Jagdpanzer VI,后来改成Jagdtiger,其设计编号为Sd.Kfz.186。原计划于1943年12月开始生产,不过最后改成在1944年7月开始,又由于需要优先生产PzKpfw V “黑豹”坦克而推迟。到了1945年1月决定优先生产“猎虎”坦克歼击车的时候,德国恶劣的形势已经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生产了。
德军“猎虎”重型坦克歼击车“猎虎”坦克歼击车是基于虎II坦克的底盘以及部件,它安装了一门128mm的PaK 44 L/55型火炮(取自“鼠”式超重型坦克)以及两挺用于防空和自身保护的MG34/MG42机枪。其火炮是二战中威力最强大的反坦克炮,它可以轻易地在盟军绝大多数火炮的范围以外击毁盟军的坦克。火炮被固定在重装甲防护的车体上部中央。其上部舱室侧面是由单片斜角装甲连接在车体侧面的。火炮可以左右各转动10度,俯仰角为-7到+15度。使用的穿甲弹威力相当大,在1000m的射击距离上,命中法线角为30度时,可击穿167mm厚的钢装甲,在2000m的距离上,可穿甲148mm。弹种有两种:穿甲弹和破甲弹(均为分装式弹药)。这种128mm反坦克炮本来有炮口制退器,装车时,为了减少射击时炮口焰,以免暴露自身,取消了炮口制退器。“猎虎”坦克歼击车的防护性能相当不错,战斗室正面的装甲厚度达到了250mm,不仅超过了“虎王”坦克炮塔最厚部位的装甲厚度,也超过了“鼠”式超重型坦克的最厚部位的装甲厚度,堪称是二战期间最厚的装甲了。“猎虎”坦克歼击车从总体布局上看,和“虎王”坦克相同,但是由于取消了旋转炮塔,侧装甲板一直延伸到车体顶部,再加上乘员增至6人,使得舱门位置有了相当大的变化,特别是在固定炮塔的后部开了一个较大的双扇舱门,便于乘员上下车和补充弹药,但对防护有一定影响。从外观看,“猎虎”坦克歼击车和“虎王”坦克区别很大。“猎虎”坦克歼击车个头要大,火炮口径也大,侧装甲板一直延伸到车体顶部构成其炮塔体的一部分,火炮的防盾也显得硕大无比。车体两侧各安放2排2列共4组8块履带板,既是备份履带板,又起到辅助防护的作用。不过它那糟糕的机动性使强大火力和坚固的装甲防护性大打折扣。
“猎虎”坦克歼击车需要6名乘员操纵,车体前部为驾驶员和机电员,战斗室中有车长、炮手和两名装填员,可见其弹药装填任务是相当繁重的。内部空间可以携带38至40发炮弹。
德军“猎虎”重型坦克歼击车它也如同虎II坦克一样过重,耗油量也很大,这些原因导致“猎虎”坦克歼击车速度很慢。它的这些致命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乘员经常抛弃整车或者将其炸毁以免落入盟军手中。1944年晚期,克虏伯公司建议为“猎虎”坦克歼击车安装更长身管的128mm KwK L/66型火炮,不过这个方案没有被接受。之后他们又设计用88mm的KwK 43 L/71型火炮取代原来的128mm Pak 44 L/55型炮。1945年4月,有4辆被安装了88mm Pak 43 L/71型火炮,取名为“安装88mm Pak 43/3的虎式坦克歼击车”,设计编号为Sd.Kfz.185,而装备128mm Pak 44 L/55火炮的设计编号则为Sd.Kfz.186。“猎虎”坦克歼击车安装有两种不同类型的运转齿轮,亨舍尔型(74型)以及波尔舍型(11型,这个型号是从1944年2月至9月生产的),这两种行动装置不仅扭力轴的布置形式不同,负重轮尺寸也不一样,亨舍尔公司制造的负重轮直径为800mm,而波尔舍公司制造的则为670mm,形状也不同,这给部队的维修保养和备件供应带来不便。波尔舍型的比亨舍尔型便宜一半价格,制造更节约时间。“猎虎”坦克歼击车是由圣瓦勒汀的工厂生产,它的测试则是在奥地利的道勒沙姆进行。希特勒自己的想法是把“猎虎”坦克歼击车改成火焰喷射坦克,不过他的愿望并没有实现。从1944年7月至1945年4月,一共只生产了85辆“猎虎”坦克歼击车,而原计划是生产150辆。其中从1944年7月到12月生产了49辆,1945年1月到1945年4月生产了36辆。
“猎虎”坦克歼击车装备了两支部队,一支是第653重型坦克歼击营,另外一支是第512重型坦克歼击营。第512重坦克歼击营组建于1944年夏季,由两个连组成(1连指挥官是阿尔博特.安斯特,最后这个连演变成“安斯特”战斗集群,2连则是由奥托.卡利欧斯指挥),这个营的指挥官是沙夫少校。第512重坦克歼击营作为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的部分参加了德军在匈牙利的战斗,之后被拉回德国参与东西两线的防御作战。而第653重坦克歼击营则是在1945年春天组建的,其兵力不满员。它参与了德军的阿登攻势,然后被使用在西线莱茵河以及卡尔舒赫地区。1945年夏天,美军对缴获的“猎虎”坦克歼击车进行了测试,发现它能在2100米的距离上击穿美军M26“潘兴”坦克的前部装甲板。“猎虎”坦克歼击车战后幸存的很少,英国的波维顿坦克博物馆有一辆作为展品的“猎虎”坦克歼击车(保时捷),另外美国的阿伯丁试验场也有一辆(亨舍尔),而且苏联的库宾卡博物馆也有一辆(亨舍尔)。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060200 工分:50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介其第一次命名为Jagdpanzer VI,后来改成Jagdtiger,其设计编号为Sd.Kfz.186。原计划于1943年12月开始生产,不过最后改成在1944年7月开始,又由于需要优先生产PzKpfw V “黑豹”坦克而推迟。到了1945年1月决定优先生产“猎虎”坦克歼击车的时候,德国恶劣的形势已经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生产了。德军“猎虎”重型坦克歼击车“猎虎”坦克歼击车是基于虎II坦克的底盘以及部件,它安装了一门128mm的PaK 44 L/55型火炮(取自“鼠”式超重型坦克)以及两挺用于防空和自身保护的MG34/MG42机枪。其火炮是二战中威力最强大的反坦克炮,它可以轻易地在盟军绝大多数火炮的范围以外击毁盟军的坦克。火炮被固定在重装甲防护的车体上部中央。其上部舱室侧面是由单片斜角装甲连接在车体侧面的。火炮可以左右各转动10度,俯仰角为-7到+15度。使用的穿甲弹威力相当大,在1000m的射击距离上,命中法线角为30度时,可击穿167mm厚的钢装甲,在2000m的距离上,可穿甲148mm。弹种有两种:穿甲弹和破甲弹(均为分装式弹药)。这种128mm反坦克炮本来有炮口制退器,装车时,为了减少射击时炮口焰,以免暴露自身,取消了炮口制退器。“猎虎”坦克歼击车的防护性能相当不错,战斗室正面的装甲厚度达到了250mm,不仅超过了“虎王”坦克炮塔最厚部位的装甲厚度,也超过了“鼠”式超重型坦克的最厚部位的装甲厚度,堪称是二战期间最厚的装甲了。“猎虎”坦克歼击车从总体布局上看,和“虎王”坦克相同,但是由于取消了旋转炮塔,侧装甲板一直延伸到车体顶部,再加上乘员增至6人,使得舱门位置有了相当大的变化,特别是在固定炮塔的后部开了一个较大的双扇舱门,便于乘员上下车和补充弹药,但对防护有一定影响。从外观看,“猎虎”坦克歼击车和“虎王”坦克区别很大。“猎虎”坦克歼击车个头要大,火炮口径也大,侧装甲板一直延伸到车体顶部构成其炮塔体的一部分,火炮的防盾也显得硕大无比。车体两侧各安放2排2列共4组8块履带板,既是备份履带板,又起到辅助防护的作用。不过它那糟糕的机动性使强大火力和坚固的装甲防护性大打折扣。
“猎虎”坦克歼击车需要6名乘员操纵,车体前部为驾驶员和机电员,战斗室中有车长、炮手和两名装填员,可见其弹药装填任务是相当繁重的。内部空间可以携带38至40发炮弹。德军“猎虎”重型坦克歼击车它也如同虎II坦克一样过重,耗油量也很大,这些原因导致“猎虎”坦克歼击车速度很慢。它的这些致命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乘员经常抛弃整车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榴弹炮的威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