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得到了世界的从一无所有到财富自由财富,又有什么益处

把入选《财富》世界500强看得太重,是中国企业的最大毛病|界面新闻 · JMedia界面新闻APP
7月份,一年一度的&世界500强&榜单出炉,中国有110家企业上榜,稳居全球第二。其中,三大房地产商万达、万科、恒大联袂首次入榜,京东则成了第一家入选500强的中国互联网企业。这张榜单中,依旧找不到阿里、腾讯的身影。
&世界500大&并非&世界500强&
阿里和腾讯不仅是当下中国乃至世界互联网领域的两座大山,在整个企业界也是&门面担当&,这样的两家王牌企业,为什么从来没有入选过&世界500强&?
解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得了解什么是&世界500强&。所谓的&世界500强&,是中国对于美国《财富》杂志每年评选的&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行榜的一种约定俗称的叫法。
全球做企业排行榜的不止《财富》一家,但《财富》榜单一直是衡量全球大型企业最著名、最权威的榜单。在中国,很多企业都将入选&世界500强&视为至高荣耀以及绝佳的宣传点,藉此彰显企业的强大。
但是,&世界500强&这个称呼并不准确。《财富》榜单的原名是&The World&s Largest Corporations&,其标准翻译应该是&世界500大&而非&世界500强&。
《财富》判断一家企业大不大的核心标准是其营业收入(revenue),即一共入账多少钱。这样的评判标准更倾向于能源、交通、金融、零售等重资产类型的企业,科技、互联网企业则处于天然弱势地位。
2016年的500强榜单中,排名前5的都来自传统行业,其中沃尔玛连续3年登顶,国家电网、中石油、中石化和荷兰皇家壳牌分列2-5位。
该榜单中的最后一位是英国耆卫保险公司,其年营收209.2亿美元,相较之下,阿里(146.01亿美元)、腾讯(158.41亿美元)离入榜尚有一段不小的差距。
那么,直接根据营收来判断&全球最强&的标准是否公允?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以营收评判的好处在于,其统计方式简单、数据相对客观不容易被操纵,另外营收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对于资源的掌握和市场的影响力。但是,这样的标准并不适用于高新技术和互联网催生的新经济模式,因为在新模式下,掌握技术、品牌的平台,其本身的话语权越来越大,甚至缔造了全新的产业链。
以阿里巴巴和沃尔玛这两家都与&交易平台&相关的企业为例,单看营收,阿里只有沃尔玛的1/40,但是从交易规模的角度看,刚刚过去的财年里,阿里的交易额突破3万亿,超越沃尔玛成为世界第一。
其中的差别在于,如果说沃尔玛是商场,那阿里就是交易中心或是批发市场,后者的交易额并不纳入营业收入。
模式不同,优势点也不一样。以运营效率为例,沃尔玛在全球共有220万名员工,而阿里从事&中国零售市场&与GMV(商品交易总额)的员工人数在一万左右,这些员工支撑了3万亿人民币的交易额,占中国零售消费总额的近10%。
看看就好 不必较真
企业的&强&是一个很综合的概念,仅数据部分就包括4大重要指标:营收、利润、市值、资产。而其他非数据的因素还包括品牌形象、企业文化、发展前景等。
在市值和利润这两项指标上,阿里和腾讯都是不折不扣的世界级强者。截至目前,阿里的市值为2416.93亿美元(约合16031亿人民币),腾讯市值则为19103.03亿港币(约合16337亿人民币)。过去的一年间,虽然全球股票市场起起伏伏,但这两家企业的市值从未跌出世界前20。
利润方面,2015财年,腾讯以158.41亿美元的营收创造了44.36亿美元的净利润,阿里更是以146.01亿美元的营收创造了56.43亿美元的净利润,是不折不扣的赚钱机器。
关乎企业&强&的数据很多,因此很难将企业的座次精准化。有的榜单以企业市值为核心标准,但是不同地区的资本市场对于企业价值的判断不一,这样的榜单很难真实反映全球企业的状况。
《福布斯》企业排行版虽然兼列营收、利润、市值、资产四项核心指标,但4项数据应当如何权重,其中必然夹杂主观标准,因此,&统筹兼顾&的《福布斯》企业榜单反而最受争议。
不论哪类榜单,都只能概括企业某些方面的成绩,拿榜单来判断企业孰优孰劣,是一种错误的类比方法。
即便是最简单的《财富》世界500强,近年来争议也越来越大,因为其统计数据来自各大企业的&自我报告&,某些未上市企业也以&不合常理&的营收排在了很高的位置。因此,对于这类榜单,看客们看看就好,不必过于较真,这样的观榜态度同样适用于个人财富榜。(想看看胡润如何制榜,点击阅读:胡润富豪榜,名利游戏背后的真实与荒诞)
2006年,马云曾称阿里巴巴将于10年内进入《财富》世界500强,如今,自营模式下的京东已经杀入榜单(年营收288.47亿美元,位列第366位),但&做平台,淘金子&的阿里何时入榜仍是一个未知数。
不过,马云已经很久没提及过&世界500强&,马化腾更是从未就这类榜单发表过看法。个中原因并不是马云没能兑现10年前的夸下的&海口&,而是阿里和腾讯现在干的事情,不少世界500强拍马都赶不上。
大而不强 盈利堪忧
强大如阿里、腾讯都入不了世界500强,那么入选的110家中国企业都有哪些?
华商韬略(微信号:hstl8888)通过梳理发现,入榜的很多中国企业有两大特征:要么来自垄断或者准垄断行业,要么来自产能趋于过剩、利润严重下滑甚至亏损的行业。这些企业大多分布在石油、金融、电力、钢铁、汽车、煤炭、有色金属等领域,中国最早入榜的就是这类企业,经过多年发展,情况依旧没有变化。
曾经,中国企业将进入《财富》500强视为终极目标和莫大的荣誉,地区500强的数量甚至和政府的政绩直接挂钩。这样的思维和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在经济上追求速度、规模的理念一致,是GDP为先的体现之一。
而时至今日,仍然有大批中国企业将入选世界500强视为终极目标,这样的理念已经落伍。实际上,500强所体现的已经不完全是荣誉,仅从榜单上看,就暴露了中国企业的很多问题,其中最致命的一点就是大而不强。
企业的核心目标是盈利,而中国上榜企业普遍盈利能力不足。110家企业中,有15家是金融类企业(10家银行、5家保险公司),这15家企业的利润总和是2017亿美元,占据了上榜中国企业总利润的60%。
非金融类企业的平均利润只有14.5亿美元,远远低于世界入榜企业的平均盈利水平。一些低谷中的行业,如有色金属、钢铁等企业,则总计亏损21亿美元。作为唯一入榜的互联网企业,京东在2015年也交出了亏损94亿人民币的财务报表。
只有银行能挣&大钱&。2015年,全球最赚钱的公司除苹果外,2-5位分别是中国的&工建农中&四大行。银行的利润来自垄断,作为服务型行业,银行挣大钱对于经济、民生是一件大好事吗?未必。
在电子、互联网、现代制造业、医疗等代表未来经济的领域,中国的入选企业数量很少,而且普遍盈利能力不强。以联想集团为例,这家&国民级&企业在2015财年净亏损8.4亿人民币,更严重的危机则来自其PC业务正随着行业的低潮而下落,其移动业务、服务器业务同样无甚亮点。
Google正计划全数抛出其持有的联想集团股份,而摩根大通已经抢先和联想告别,其核心原因只有一点:不挣钱。
不挣钱不是联想的独家问题,而是中国企业的通病。科技是利润率较高的产业,相较其他全球领先的公司,中国大陆科技企业的盈利能力明显逊色一筹。
华为是大陆科技企业的代表,是&又大又强&的典范,2015财年,华为实现营收3950亿人民币,净利润369亿。而在海峡的另一端,台积电以1671亿元人民币的营收,创造了604.26亿的净利润。其营收不及华为的一半,但利润是华为的1.6倍。
科技业尚且如此,其他产业的全球竞争中,大陆企业的盈利能力更为尴尬。
变现式的低级产出与发展方式
中国企业喜欢讲规模:产品加起来绕地球多少圈,全世界每卖出多少台XX,就有一台是我的&&这些数据是中国企业最喜欢炫耀的成绩。
但是&大和不大&,并不是评判企业成功的标准。巅峰时期的苹果,以20%的市场份额,狂揽全球智能手机行业92%的利润;在PC领域,苹果也以不足7%的市场份额,独占全球近50%的净利润,联想、惠普、戴尔、华硕、宏碁五大巨头加起来都没有苹果挣得多。
追求&大&并不是问题,但是一味地追求&大&则成了问题。很多中国企业&大而不强&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其作为产品(服务)公司,却不是靠着做强产品(服务)为导向来扩大占有率。
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模式做了非常多的总结和评论,各种说法莫衷一是。华商韬略主编毕亚军曾以一句话来概括中国经济过去30年的核心逻辑:以兑现或变现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对发展机会的快速规模化兑现,对自然和人力等原始资源的低级变现。
如今,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还是来自以房地产和基础设施为主导的投资、以自然和人力资源低级变现为支撑的出口、以前两者所产生的财富来支持消费和需求的发展机会兑现。
500强榜单中,中国有17家专营地产或是和地产业务相关的企业入榜,这一数字冠绝全球。在某种程度上,这反应了中国经济对于房地产的依赖。
类似房地产行业的以兑现或变现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对自然、人力资源的低层次变现产生大量财富,但其中也蕴藏着危机:它不靠做强产品和服务为导向,进而变相地鼓励其他企业不靠产品为导向去做大公司,政府不以做强产业竞争力为导向去主导经济。
什么是以做强产品和服务为导向?通俗点来说,就是企业的产品(服务)比同行强,能靠产品挣更多的钱,而不是依赖其他因素(资本、政策、资源)。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只有以产品(服务)为导向,将其做到无可取代,客户才愿意掏腰包,企业才能持续挣钱,这是最基本的逻辑。但是过去30年间,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催生了大量机会,很多企业不靠更强的产品和服务就能赚钱。
其中的具体原因有很多。比如,在产品服务供不应求的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很多行业内,哪家企业的产量最大、人手最多,就最有话语权。时至今日,消费者对于某些产品的了解依旧很匮乏,部分企业不需要把产品做得很好,只需要将其&说得&很好,就可以做大规模。
再比如,过去的发展模式里,经济环境本身对产品和服务没有提出很强的要求。麦肯锡去年的债务研报《Debt and(not much)deleveraging》显示,中国有接近一半的债务和房地产有关,民间财富的积累,很大的比重由房地产支撑。房地产这种低级产出模式,需要很多产品和服务上的创新吗?同理还有能源、矿产等行业,这些产业里不仅巨头频出,还带动养活了一大批周边的企业。
另一方面,在特殊阶段、特殊行业,企业的管理者也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没办法将心思完全集中在做强产品和服务上,因为没有政策和批文,再强也拿不到入场的门票。这种情况不仅体现在垄断和准垄断产业,在充分竞争的行业里同样如此。
联想集团成立之初,柳传志最重要的课程就是研究批文和政策环境。联想很早就设立了外联公关部,专门研究如何跟国家各个部委打交道,研究如何才能尽可能得到国家的支持。柳传志说:&这是学问,是中国的特殊情况,是哈佛课程里不会讲的。&这种学问和投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不少中国企业脱颖而出的制胜之策。
聚焦产品 谋求长远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出于上述种种原因,在时代和产业更迭的变迁中缔造辉煌成绩的一大批中国企业,尤其是生产型企业,已然走到了非常危险的时刻,其基本表现就是盈利能力的持续下滑。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今消费者有机会选择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整体经济也需要更强的产品和服务来刺激消费,推动市场持续发展。在这样的竞争中,那些不以产品和服务为导向的企业,正面临难以为继的窘境,他们不得不将市场拱手让给那些具有更强产品的跨国公司和新兴企业。在一些特殊行业内,&大&反而成了累赘。
不少企业将危机归结于互联网的冲击或是全球经济的低迷,这并不是根本原因。中国企业要想摆脱困局,在做大的同时提升国际竞争力和盈利水平,通过创新来做强产品是唯一的出路。
政府实际上已经在为这样的出路提供政策和机会,比如倡导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句外界烂熟于心口号的背后,是和当年&发展才是硬道理&一个级别的历史机遇:它指明了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是要以创新为主导的创业,要靠更强的产品和服务、更强的产业来作为支撑。根据这一口号,政府还配套出台了一系列简政放权、激活市场的政策,目的就是让企业聚焦产品。
市场是企业家最好的老师,哈佛商学院不是,长江商学院也不是。想要在新的发展阶段取胜,企业的的途径应该是先强后大,在力所能及的市场内将产品和服务做强,再靠着产品去做大规模。
这样的逻辑适用于每个行业。即便是在媒体(新媒体)行业,真正能长远发展的也理应是两类人:一是原创,二是服务原创。
真正把产品和服务做好,不能指着一个主意就发大财,指着几页PPT和一个新鲜的点子就找融资,然后就是上市圈钱。资本市场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好&糊弄&,新三板排队和等待套现的市值是一个天文数字,而在美国,中概股也是水生火热,一家家企业等着退市回A股重新来过。
美国资本市场看衰这些企业,无外乎是出于对其产品和盈利能力的担忧,这种情况难道回归中国资本市场、再圈一波钱就能发生转变吗?同在纽交所的阿里巴巴,为什么能创造16260万亿人民币的市值?
回归正题,想要靠产品和服务实现持续盈利,就不能指望一蹴而就。创业者的出发点应该是研究比市场更强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大企业应该不再追求大,而是追求强,先抢利润、再抢市场份额。不论规模大小,都不要指着靠想出一个&点子&、吃透一项政策来一夜暴富,而应该像任正非那样,几十年对准一个城墙口冲锋。
任正非不接受采访、也不去拿各种奖项,有些人觉得他是谦虚到自傲。但实际上,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任正非在这些场合谈什么呢,谈&上头的意思&,还是谈&在风口上,猪也能飞&?
大批中国企业要像华为一样又大又强,需要长时间的耕耘与付出。如今科学在中国产生的原创性工作不多,能直接支撑的产业也不多。中国企业要想靠产品和服务来实现大笔盈利,一方面需要科学技术人才的支撑,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市场发展、待遇提升,来推动培育这类人才的成长。
只有从人才到企业,到产品和服务的链条摆脱低级变现为主导的模式,中国企业才能立足全球、持续发展,成为赚钱大户。那时候,中国企业所追求的荣誉,应该不再是入选《财富》全球500强,而是在充分竞争的行业里,成为全球最挣钱的企业。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评论 相关文章界面JMedia联盟成员推荐阅读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世界经典财富法则-上》陕西出版社.pdf 276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2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前摇言摇摇摇摇
《世界著名法则宝典》第三卷《世界经典财富法则》,是世界
上最伟大的财富拥有者们创造财富的法则,是他们获取财富的
真正的法宝和神奇的秘密。这些最有钱的人包括古巴比伦首富
阿卡德、当今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投资之王沃伦·巴菲特、股
市旋风乔治·索罗斯、石油大亨约翰·洛克菲勒、华人首富李嘉
如果你没有读过《世界财富法则》,也许有许许多多财富现
象会让你感到惊讶———为什么那么多硕士、博士为只有小学文
化程度的老板打工;为什么那么多才华出众的人一贫如洗,而才
智平平的人却腰缠万贯;为什么愈有钱的人就愈富,愈没钱的人
就愈穷;为什么通用电气的创始人托马斯·爱迪生、福特汽车的
创始人亨利·福特、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戴尔计算机的创
始人米歇尔·戴尔、苹果电脑的创始人斯蒂芬·吉布斯连大学
都没有毕业,却成为财富的象征。
如果你读了《世界经典财富法则》,你就会理解为什么赢家
通吃的马太效应、“财负”递减的多米诺骨牌现象和富人云集的
村庄理论以及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珠峰理论在财富领域特别灵
摇摇摇摇世界著名法则宝典
验的道理。你真正看懂了《世界经典财富法则》中富人致富的
法则,你就会相信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百万富翁,这真的不是一
如果你依照《世界经典财富法则》中的一些法则去做,你就
会从一无所有一步一步地走上财务独立、财务安全和财务自由
之路。你的钱包就会一点一点的鼓起来,你就会一步一步的富
起来,但要成为百万富翁,你还必须从投资做起,必须创办或拥
有自己的企业,这就是百万富翁———世界上最伟大的财富拥有
者给你的忠告。
《世界经典财富法则》里所说的法则,主要指的是一种规
律。这种规律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基本的规律,是具有
本质论意义的,比如做人要有的一些基本的准则。第二个层面
是方法和原则,是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比如做事的方式和方法。
第三个层面是“秘诀或窍门”,是具有实践论意义的,比如怎样
有效地利用时间提高效率。马克·吐温在读了富兰克林“做人
的十三个原则”后,慨叹地说:“伟人之所以伟大,并不是因为他
比别人多了些什么,而只是因为他有原则;常人之所以平常,并
不是因为他比别人少了些什么,而只是因为他缺乏原则。”贫穷
的人之所以贫穷,是因为他们不认识财富的规律,不通晓财富的
法则;富有的人之所以富有,就是因为他们具有财富智商,认识
和通晓财富的规律和法则。所以,要致富,首先要认识财富的规
律和法则,不认识这些规律和法则,就永远无法致富。
《世界经典财富法则》,全书猿愿万字,收录了世界上最著名
的近猿园园个财富法则,是致富秘诀中的秘诀、精髓中的精髓。每
一条法则后面都有一条探索的道路,每一条法则后面都凝聚着
一个不朽的成功故事;每一条法则都可能会产生改变你一生的
前摇言摇摇摇摇
力量。读《世界经典财富法则》可以让你少走员园年弯路,少经
历员园年坎坷,少付出员园年求索,因为坎坷求索的弯路,已经被
这些财富法则的创造者们所走过。
圆园园猿年圆月西安
目摇录摇摇摇摇
阿卡德:致富的七大守则
安德鲁 ·卡耐基:巨富的十点建议
本杰明 ·格雷厄姆:追求财富最伟大的两条法则
博多 ·舍费尔:成为百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这世界上1%的有钱人,拥有一半以上全世界财富这世界上1%的有钱人,拥有一半以上全世界财富第一财道百家号在太平洋的另一侧,美国人民和我们一样关注:吃喝拉撒、致富养家。所以美国的知乎上,也有一个问题常常挂在「热门话题」。有一个匿名的回答,得到了非常多的点赞。回答者说“世界前1%的财富榜,我进去过3次。”今天我们来听听这个男人的故事:80年代,我跟着爸妈离开大陆,到了美国。那时候根本没人在乎我们,就算在西雅图的华人也看不起我们。我们家没有技术,没有财产,也没有人脉背景。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体力活。爸妈原来是大学教授,可是在这个资本主义的世界里他们一点用处也没有。他们在美国只能做保姆和清洁工,在50多岁的时候一切从头开始。所以别特么说我有什么背景,我唯一的优势就是我手脚完好,而且生性顽强。01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超市打工,麦当劳也不肯要我,因为我英语实在太烂了。那年我16岁,像疯了一样工作。比任何人都盼着周末、假期,因为加班工资更高。西雅图总是下雨,冒雨骑车、遇冰摔跤也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有时下了晚班,到家就已经凌晨2点了。可是回了家,还有作业要做。我的高中不认可我在国内的课程,为了和同龄人一起毕业,所以我上的课也比正常人多。我2年就上完了4年的高中,在这密集的学习里我还要打三份工。晚上在超市上班,白天去呼叫中心接电话被人调戏,还跑去大学当实验对象,去血库卖血。只要来钱,我什么都干。所以评论里=抱怨自己要加班才能交得起房租的人,我完全理解你们。在那段时间里我每天都对自己说:这只是暂时的,只要我努力,我一定会离开这糟糕的处境。02在超市做了2年收银员后,我从家里搬出来了,因为我遇到了我的女朋友。那年我18岁,支出更大了,而且还得为大学存钱。所以我必须要找到收入更高的工作,虽然我只是个高中文凭。结果我发现,只有做销售挣得更多。我问相机店的经理,能不能给我一份销售的工作。结果就是,我首先要有销售的经验。于是我开始卖刀具,说白了就是挨家挨户地推销。我找到了一份中国工程师的名单,然后就挨个联系他们。我编了一堆故事,是这是学校作业,假装我叔叔是他们的熟人。当然了,不是每个人都会买,这教会了我一个道理:如果你不去索取,你就不会获得。有了这份经历,我终于当上了相机销售。为了拿到offer,我必须不拿工资工作1个月,而且我对经理说:要是月底没完成销售任务,我就走人。后来不管在哪家,我都是销售冠军。我会去其他商店了解他们的产品,我会跟在别的销售身边,听他们是怎么卖的,我会去书店读杂志上的产品评测。我就是想比其他人更清楚我在做的事。这一年我挣了4万美刀,刚好20岁。在成本价和标价中间,销售可以自由定价。我很喜欢这份工作给我的自由,并且我学会了与人谈判的技巧。后来我也教会了我的员工这些技巧。我从来不参加社交party,把能存的钱都存了下来,并且买了第一套房子,这样我就能省下租金。为了在销售上更上一层楼,唯一的方法就是:增大销售的频率,或是增加销售的产品价值。所以我想到了房产经纪人、股票经纪人。可是我没有人脉,基金经理都不会雇我。于是我开始不停地骚扰本地几家券商,每天在券商的大厅里等待着,希望能够遇见招聘经理。这样一天天,我坚持了3个月,终于被一个证券公司录用了。金融、会计、年报、业务结构...这些天书一样的东西,我全啃了下来了。每天对着泛橙色光的屏幕,我就特别的兴奋。几年内,我的年收入达到了六位数,按90年代初的标准,我已经是前1%的土豪了。031996年,我结婚了。那时候在线股票交易开始火了,每笔交易手续费110刀,而网上手续费才20刀,我意识到我可能要失业了。于是,我辞职了—我想自己炒股。辛苦攒下来了20万本金,这20万在前6个月里几乎赔光了。我不得不节衣缩食,为了弥补亏损,我需要更多的资金。于是我刷爆了所有的信用卡,幸运的是,行情变好了,不但把亏损填上了,还小赚了一些。这时候我有5万的资金,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一年要挣10万,所以回报率达到200%的。想找一个能翻倍的股票是不可能的,但是有很多股票每天上下浮动。只要我能抓住这个波动,就不需要持股过夜。一年有200多个交易日,也就是每天1%的回报。我完全能做到。这个计划的关键就在于止损。实施计划一年以后,我的年收入达到了50万刀。没错,我又回到了1%的群体。04因为交易只占用了早晨的几个小时(西雅图比纽交所晚三个小时),所以我每天早上10点就下班了。这时我有点迷茫了,我开始买各种东西。我买了好多辆车,还有好几套房子,最后我的支出没有底线了。很快,我每个月的支出达到了5-10万刀。也就是每天开盘,我必须赚足够多的钱才能保持现状。这时我还不到30岁,我开始控制不了情绪,越来越自大,而且发现金钱没有带来快乐,我开始想周围的人发泄。为了挣更多的钱,我开始找有钱人募资,开设了我自己的对冲基金。所以我要在合伙人的监控下操盘。那种感觉太难受了,感觉时刻都有人监视你。我没办法保持以前的操作风格,回报率开始下降。有几年我一直在和抑郁症斗争,好几天什么都不干,整天地上网。我的婚姻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儿子的出生也没有给我带来什么快乐。因为表现太差,人们纷纷退出了基金,于是我的操作风格越来越激进,什么风险管理的原则都被顾不得了。到了2003年,我彻底完蛋了。我把所有的资金亏完了,同时还背着几套房贷和其他负债。现在想起来,那段日子真的很黑暗,孤立无援。豪宅被银行收走了,我们从别墅搬到了出租屋,然后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学会了怎么躲讨债电话。05逃避和伤感,不会解决我的问题,那些年入百万的日子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全家只能靠我妻子的工资来维持生活。2004年我加入了一家科技创业公司当销售总监,不管怎样,我还是会做销售。我们在西雅图南边一个工业区的仓库里上班,车进进出出,根本没法好好打电话。每次客户问起来,我就告诉他们因为我们的生意太好,卸货的卡车源源不断。这个创业公司没有投资人,我加入的时候只剩下最后两个创始人,因为没有客户,公司也没有收入。于是,我把所有一切可以获得收入的渠道列了出来。公司只有我们三个人,我同时当起了销售、会计、财务、商务拓展和市场营销,不停地出差。第一年我们收入是50万,第二年达到了200万。在这时候我被推举成了CEO。我们觉得是时候找风投融资了,可是在西雅图,没有人相信我们的故事。和20多岁的创业者们比,我们三个人年纪太大,而且没有名校和技术背景。作为CEO,我连大学都没毕业。所以即使公司收入不错,我们还是融不到资。投资人反复问我们一个问题:你们有什么竞争优势是别人没有的?这个问题我根本无法回答,因为我们实际上没有任何确切的优势。如果换成现在的我,我应该会说:激情,内心充满激情。这些天使投资人,通常是微软或谷歌的早期员工、从大公司退休的管理层,大多数人从来没有开过自己的公司,却总是有着大公司的傲慢。每次在他们吃饭喝酒的时候做演示,我觉得自己就像个小丑。我对自己说,如果真的能挣到大钱,我会尽我所能改变创业者们的待遇。06虽然我们没能获得风投,但还是决定开始转型。换句话说,我们想爬上更高的价值链,不再和千万级的公司较量,而是盯上了十亿级的对手。创始人和我从来没有领过工资,因为我们决定把所有的收入全投入到企业里。这一年我的婚姻彻底完蛋了,没有收入的我,再也不是家里的梁柱了。我被赶出了以前的房子,为了省租金,我搬到了公司的储藏间。离了婚,卡里只剩20000刀了,但我还是得想办法发工资。有时候儿子会来看我,他从来没有觉得爸爸丢人,就好像知道我能再爬起来一样,我们在储藏间跳来跳去的胡闹。员工们也都知道我住在这里,我不断地告诉每个人坚持住,在商场上,只要活下来就是成功,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活下来!想存货就需要资金,我只能重新开始做交易。07这是2009年,市场非常动荡的一年,我必须加倍小心不要套牢。好我以前的几把刷子还在,很快我就能用交易的获利支付员工工资了,至少可以留住骨干员工。我与我们的房东、银行、供应商重新谈判,让我们再多坚持一会。我的直觉告诉我,这种五十年不遇的经济危机会帮我们解决掉很多竞争对手,我们只需要存活下来,我必须尽我所能做到这点。也就是在这时候,我找到了一个因经济危机被裁员的技术支持——老王。我们两个把他以前的老客户全部联系了一遍,还真有几个客户答应合作了。半年后,我从储藏间搬了出来,2万的股票本金变成了25万,这给了公司一点喘息的空间。这时候我们还找到了一个大客户,遍布全球的大公司。可是我们公司才6个人,怎么为这么大的客户提供支持?于是我用上了以前当销售时的一招:免费给他们使用我们最好的产品。为了更好地服务,我们把执行任务外包给了别人,以保证更好的体验。而且监控客户端所有的运营,一旦出现bug,就会实时传回到我们这里,在客户意识到问题前就解决掉了。我们的员工,大多数没有高等学历,甚至有家庭问题和多次失败的经历。我们深知大家是一条绳上的蚂蚱,这个强凝聚的团队让公司走到今天。公司的利润率达到了80%,估值大概在1-1.5亿美元之间,我终于支付给我自己100万刀工资。老王买房子的那天,我和他坐在会议室里,看着买房用的支票,四目相对,我们哭了。等销售额达到3亿美元,公司估值达到10亿美元也是迟早的事。现在我能告诉自己,我又回到了1%的人群。这一次我希望能一直保持下去。08看完这些的财主,是不是有所感慨。这样的人生经历丰富到比电影还精彩,你想成为世界1%的富豪吗。那起码你有这些特质:顽强的心性,不背失败经历打倒。有一颗冒险的心,老板之所以成为老板,因为其承担了员工大几倍的风险。保持学习,天天学习,不懂不怕,就怕你不学习。学会利用你的钱去赚钱,文中男主是炒股,但如果你承担不了高风险,那你也应该学会理财,固定收益理财,如旺理财,收益8%左右的固定收益理财。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第一财道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第一财道(macd289)各大财经网站名博!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cf财富值从哪里得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