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为确保汛期防汛来了,防汛“秘密武器”有哪些

今年的汛期来了,防汛“秘密武器”有哪些?

  本网讯 今年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极端天气不确定性大大增加,面临即将到来的防汛严峻形势,我市是否有足够能力做好准备应对?日前,记者跟随市水利局就多地防汛备汛情况进行采访,一路上见识了不少防汛“秘密武器”。
  科技来跑腿 雨情尽“掌握”
  “要下大雨了,请大家做好准备!”站在蜿蜒山路边的潘先权用手机拨了个电话,他的声音很快就从村委会4楼的大喇叭里广播出去了。今年50多岁的他是霍山县佛子岭镇通水灌村党总支副书记。
  山洪来得快,及时预警显得尤为重要。利用无线预警广播系统,潘先权随时随地就能通知大家做好转移准备,不用再赶到村委会喊话。“这是我们的全省山洪灾害防治无线预警系统,每个村都有,我们村里安装了10组喇叭,一旦发生洪水险情,一个电话,小喇叭就能立马发出预警。”潘先权笑着说,“山路弯弯绕,人家住得稀,险情发生时靠挨家挨户上门提醒那可来不及,有了高科技当跑腿,这可比我们两条腿跑得快多了。”
  潘先权告诉记者,自己是村防汛责任人,还负责柳林河上游团结水库管理,观察水位、查看库区、汇报信息,天天都有忙不完的事。“原来水库是手动测量,去年安装了自动预警系统,一旦超过水位,会自动报警。”
  由暴雨引起的山洪灾害,具有难预测、毁灭性的特点,是全市安全度汛工作的难点。市水利局副局长、防办专职副主任吕德志告诉记者,我市对山边、坡边、地质灾害隐患点、山洪灾害易发区等重点部位,进行网格化管理,实行县包乡、乡包村、村包户“三包”制度,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水库也是防汛工作重点,我们对全市1339座大中小型水库逐一进行‘体检’,严格落实水库安全度汛责任制,建档立卡,一库一卡,严格执行水库调度运用计划,严禁超蓄,病险库均降低水位或空库运行。”吕德志介绍,除此之外,还要突出抓好在建水利工程,强化城市易涝区风险分析和实时监测,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城市正常运行。
  “互联网+防汛” 精准发力
  千里淮河是温柔的母亲河,但是每到汛期,淮河就成为“防汛人”的一块“心病”。
  站在淠河隐贤堤防上,霍邱县水务局副局长靖周远指着西岸的千里沃野,“你可别小看这段加固的堤防,堤里是彭塔乡2万亩良田4万多人,一旦洪水来了,这就是最后的防线。”靖周远参加防汛工作已经20多年,常年和母亲河打交道。“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山里洪水来得快去得也快,可是淮河流域一旦发洪水,退去很慢,最长时候我在淮河民生堤上坚守了两个多月。”
  “淮河有10年未发生大洪水了,洪水机率在增大,防汛形势还是严峻的。”吕德志给记者分析,根据气象部门预测,我省今年汛期降水量较常年偏多,其中沿淮及淮河以南偏多1至2成。暴雨日数偏多,降水集中期有内涝,部分地区可能出现洪涝。
  面临即将到来的防汛严峻形势,作为全市防汛抗旱工作的“神经中枢”,早已进入了24小时备战状态。“防汛备汛的‘高科技’不止在基层,也在防汛工作的‘神经中枢’。”吕德志告诉记者,为适应防汛抗旱现代化管理需求,水利局综合利用自动和远程监测、通信及计算机网络、空间地理信息、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初步建成了由省水文遥测信息网、气象综合观测数据应用平台、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移动信息化平台等组成的“互联网+防汛”体系。
  记者走进值班室,当天正在值班的是谢大伟,他正在电脑上查阅最近的雨情情况。打开流域雨量分布图,密密麻麻的监测站点信息几乎覆盖了整个电脑屏幕。“以前雨情监测靠人工,现在各站点都是自动记录,数据实时上传,只要打开舆情监测网,就能对当前各地方的雨水量一目了然。”谢大伟用鼠标轻轻一点,全市各乡镇的雨量统计,各河道大闸的水位情况立即显示出来。“它与气象、水文的雨、水情自动遥测系统是相连的,通过无线自动传输系统,汇集到信息化平台上。一旦出现超警戒水位或者出现洪涝灾害,防办工作人员会第一时间掌握,并及时启动防汛应急预案。”谢大伟说,“互联网的应用有效提高了预报精度,延长了预见期,提高了指挥决策的科学性和主动性。”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在霍山县佛子岭镇,记者看到去年被洪水冲毁的柳林河支流河道已经修缮完毕,清澈的河水沿着河道欢快地流淌。
  “去年汛期,因为暴雨,这里山体滑坡,碎石和泥浆将原有的河道冲毁了,你现在看到的是我们今年水毁工程修复后的样子。” 霍山县防汛办副主任李云峰告诉记者,全县共计水毁水利工程294处,总投资1.52亿元,截至目前,水毁修复工程已基本完成。“防汛功夫在平时,平时功夫做足了,我们一点也不担心。”
  不止霍山县,全市都在紧张有序地防汛备汛。为确保灾后水毁修复治理到位,我市及时梳理、明确任务、挂图作战,全力推进灾后水利水毁修复与薄弱环节建设性治理。目前,全市累计完成小水库42座、堵口复堤4处、堤防护岸1751处286公里、农村安全饮水100处,水闸172座、机电泵站51座、水文设施13个、塘坝及灌溉设施2269处,累计完成投资10.9亿元,水毁水利工程全部修复完成。
  “提前谋划,细化预案,作好应对举措,打有准备的战。”在主汛期到来之前,我市做足“提前量”,各项防汛准备工作有序推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防汛必须有充足的物资保障。在市防汛物资中心仓库,记者看到种类齐全的防汛物资整齐有序在仓库“待命”。据了解,我市在储备冲锋舟23艘、橡皮艇54艘、砂石2.2万吨、袋类212.8万条、木材2410立方米等基础上,市县两级财政又安排900多万元,专项用于补充防汛物资,不断完善物资种类和数量。目前,已组建防汛抢险队伍98支、4678人,落实防汛抢险一二三线民工11.89万人,并积极开展演练,提高实战能力。(记者   真正的防汛“利器”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也是一部兴水利、治水患、除水害的历史。大禹治水舍小家、为大家,奉献精神感天动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洪英模振奋人心;“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利国利民……这些治水精神的核心内涵,无一不是为了一个宗旨——造福百姓。
  其实,百姓对丰收幸福的期盼,也是皖西人对安澜的渴求。关于防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记忆。在走访过程中,无论是潘先权叙述洪水已经齐腰的紧张时刻,还是靖周远两个月吃喝在淮河小舟上的难忘回忆,抑或是谢大伟与同事们在每年汛期坚守岗位的150多个日日夜夜,听了以后,都让人心绪难平。
  如果说每一个汛期都是没有硝烟的战场,那么造福百姓、保卫家园,就是“防汛人”心中的信仰。它藏在每位“防汛人”布满血丝却盯着雨情数据的眼神里,它藏在电话中沙哑着嗓子的每一声询问里,就这样藏在防汛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里,流露在举手投足之间最寻常、最微小,却冲锋在前、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的坚定里。洪水来临时刻,心中装着家园百姓在每一位“防汛人”身上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宋金婷)


合肥市区却基本未遭受洪水灾害,

包括社长在内,很多人不明白,

为什么合肥能“抗淹”?

“合肥曾经也内涝严重”

很多老合肥人可能还记忆犹新:2010年之前,只要24小时的降雨量达到100毫米时,合肥市就会出现严重的内涝情况。

比如当年的7月12日,合肥市普降大到暴雨,地势较低的望湖城区域内涝严重。此外,淮河路步行街、中菜市、当涂路、张洼路、一环路下穿桥、二环路下穿桥,在当时都是常见的内涝点。

上个世纪80年代,合肥的排水标准是抵御每小时15毫米的降雨量,2006年合肥大建设对28个排涝点进行改造,排水标准达到每小时40毫米的降雨量,这在当时已经是国家标准中的最高标准了,但实际上当时合肥市老城区很多地方都达不到这个标准。

二、当时城市历史欠账较多

在 合肥人的记忆中,老城区特别是步行街一带,以前每到夏天暴雨季节经常发生管道堵塞、积水内涝。专家表示,除了当时暴雨强度大外,老城区一带排水管网配置不 合理、年久老化等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比如:淮河路步行街容易被淹,就是因为没有搞雨污分流,“不是不想搞,而是道路下面已是管线密布,没有空间再设置新的 管道了。”

以2010年7月12日望湖城的这次内涝为例,后来经合肥市城乡建委等多部门的实地调查发现,其内涝的原因是望湖城区域开发,大量土方占压、填埋、淤塞排水箱涵,造成该箱涵排水不畅。

秘诀一:规划先行 防洪排水有章可循

针对当时有些地方出现的内涝现状,在2010年9月,合肥市城乡建委及时出台了《合肥市排水设计导则》,对合肥市规划区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涉及排水设施的建设项目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排水管渠设计单位应根据道路沿线排水情况,合理设置支管及检查井,将道路沿线雨污水分别接入道路雨污水管渠。道路改建、扩建必须同步完善排水设施。雨污水管宜设置在快车道以外;机动车道下雨污水检查井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等。”

根据住建部《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合肥市又于2013年7月启动了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的编制确定了合肥城市防洪标准和城市排水防涝规划标准,为构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提供了科学依据。

秘诀二:高标准建设设施补齐短板

2011年,雨污分流工程覆盖全市,重点对菜市场、农贸市场、摊群点、沿街商业门面的雨污水无序排放,及河道排口排放污水的问题进行了排查,当年4003处主要问题被解决。

2012年开始实施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将排水管网建设和雨污分流改造作为重要内容同步实施,到去年底已经整治小区299个。

近年来,合肥市还先后对中心城区南淝河、板桥河、四里河、二十埠河、十五里河、塘西河、许小河、关镇河等主要河道进行了综合整治,保障市区河道汛期行洪畅通。西二环排水系统改造、茗香路排水系统新建,同时,新建红旗、枞阳路等8座排涝泵站,扩建杏花等4座排涝泵站,这全面提升了城市整体排涝能力。

目前,合肥市已建立了城市防洪指挥调度平台,实现了卫星云图、气象雷达及雨量自动采集的数据共享、气象会商和调度视频会商,完善了泵站运行调度和河道水位采集功能。而在下凹式立交、排水泵站关键部位安装视频监控,畅通一环下凹式立交安装电子水尺监测报警系统,也能实时掌握重要设施运行信息。

秘诀三:管理跟上 提高防范和处置能力

这几年,合肥定期开展管网、箱涵、河道清障清淤以及泵站设备检修工作,确保了设施完好和功能发挥。比如,明确每年对排水管网执行不少于四个周期(每周期一般为2-3个月)的清疏。

专家介绍,目前合肥市已经多次对《合肥市城市防洪应急预案》进行修编,各区和相关单位也同步修编了应急预案。建立了各区、各部门联防联动的防洪排涝应急机制。

秘诀四:多重对策应对强降雨突袭

在今年进入汛期之前,合肥市防洪办等多部门进行了准备,应急队伍(含河道巡堤、除险加固)是否组建,防汛物资是否到位;箱涵、管网、出水口等排水设施有没有清淤,泵站等排涝设施检修怎么样了,都是必查的项目。

而在暴雨当中,合肥市排管办、市政管理处等多部门,也启动了防汛预案,及时打开高架桥梁收水井盖,加速排水;一环路、二环路各下穿桥四人一组值守,并重点加大易积水路段的防范,随时排除险情。

秘诀五:城市防涝标准不断提高

按照规划,合肥市内涝防治标准确定为:有效应对罕见大暴雨,居民住宅和工商业建筑物的底层不进水,保证道路中单向至少一条车道的积水深度不超过15cm。“就合肥目前的防洪能力来看,已经处在全国一线水平,下一步还要提高标准。”

专家表示,按《合肥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规划,“十三五”期间,合肥市将计划新建调蓄设施48座,相当于建了361个标准游泳池。

秘诀六:海绵城市理念渗入城市骨髓

根据《合肥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合肥市正在全面贯彻落实和推行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和理念,滨湖森林湿地公园、岸上草原,高新区王咀湖、柏堰湖生态湿地已建成,老城区杏花、逍遥津调蓄工程已完工,蜀山汊东、汊西两座雨水调蓄池已开工建设。

作为安徽省首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之一,目前,新站区少荃湖片区,高新区大蜀山片区,经开区、肥西县产城融合示范区,已被确定为合肥市“海绵城市”建设第一批示范区,积极开展试点建设。

合肥还花了120万巨款,

引进了一个相当霸气的秘密武器:

这款抗洪神器特别能吸水,

长50米、宽20米、水深

小区办事 | 邻里活动 | 生鲜到家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下载万家社区app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确保汛期防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