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觉得陈氏太极贴拳拳架包含哪些内容

乌鲁木齐武当赵堡承架太极拳馆-搜狐博客
乌鲁木齐武当赵堡承架太极拳馆
请稍候,正在下载...
提示:您需要开启Javascript
检测到您使用的浏览器不支持脚本语言(javascript),或该功能已被禁用。
提供了一套非常强大的用户界面,可以让您很方便地制作出属于自己的个性主页。
如果您想体验这些新功能,需要开启浏览器的脚本(javascript)功能,然后。正文法律资讯
[张三丰太极拳十三式]武当太极十三式 太极拳盘架子的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学到哪些东西才算练到位
 105人浏览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 16:10:45
导读:张三丰太极拳十三式武当功夫武当陈师行师行功夫馆视频点评:光阴似箭:感觉比较自然没完没了:太漂亮[赞]西门吹牛:无极之内生太急,太急之行虚缓相和,动静相加,下身如水如风如云而虚,上体如天渐变减缓。这才是真太急大道卸后重生:深细长匀讲的是呼吸,这你...
张三丰太极拳十三式武当功夫武当陈师行师行功夫馆视频点评:光阴似箭:感觉比较自然没完没了:太漂亮[赞]西门吹牛:无极之内生太急,太急之行虚缓相和,动静相加,下身如水如风如云而虚,上体如天渐变减缓。这才是真太急大道卸后重生:深细长匀讲的是呼吸,这你都能看出来?你是高手...//@耶稣降临:他练的这个很了不得了,普通地皮癞子三五十个空手打不过他!呵呵,慢慢专研你也会成为高手的,加油! //@我不是痞子我:动作还不够圆滑,不够均、匀、细、长。PS我不懂的太极拳也发表一下看法,jcch8888:哈哈没有电视上那般自然行云流水别逼我我有焚寂:求背景音乐jkjlxh:陈式就是由武当太极拳加入通背拳形成!为了恐怖片:感觉像迈克杰克逊的舞蹈//对道教表示敬仰.感觉陈氏太极拳最厉害.可惜不传外姓.武当功夫好像没失传吧.觉得可以试着去武当山学下功夫.如果遇到有真功夫的道长的话,说不定得蒙传个一招半式,够你一生受用,因为道家还传有缘人的吧.d:对道教表示敬仰.感觉陈氏太极拳最厉害.可惜不传外姓.武当功夫好像没失传吧.觉得可以试着去武当山学下功夫.如果遇到有真功夫的道长的话,说不定得蒙传个一招半式,够你一生受用,因为道家还传有缘人的吧.d:求背景音乐&&精彩内容:初学太极拳的爱好者,往往在学完一套拳架后就陷入了迷茫期:我就这么日复一日地练下去吗?这样反反复复地练拳架,我就会练成太极高手吗?&[张三丰太极拳十三式]武当太极十三式_太极拳盘架子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学到哪些东西才算练到位对此,我可以肯定地说,太极拳的练习,绝不是简单地重复,简单地重复,哪怕是每天重复一千遍、一万遍,也是练不成太极高手的。太极拳的练习,是必须一步一个台阶地往上走的。体现在盘架子上,我认为学练拳架最少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学规矩,二是学拳理,三是学心法。&第一,学规矩。初学太极拳,必须按照太极拳的规矩练拳,决不能率性而为,所谓循规蹈矩不逾矩是也。此时的规矩,主要是手、眼、身、步和方向角度必须按照要求认真操练。&第二,学拳理。把一趟拳中规中矩打下来后,就要学习拳理。此时的拳理,最要紧的是以松沉为牛鼻子、以培育内劲为目的的有关要领,如虚灵顶劲、沉肩坠肘、松腰开胯、分清虚实等等,逐渐找到松沉、以腰为轴、对拉拔长、节节贯穿等感觉。第三,学心法。心法的重点是内外兼修,内外相合,做到内不动外不发,达到意、气、力的高度统一。心法的修习,有老师的亲自传授是最好的。实在没有条件,也可以从以下经典中寻求。如张三丰《太极拳论》、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和《十三势行功心解》、杨班侯的《班侯九诀》、杨式太极拳老谱《三十二目》、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和《太极拳术十要》等。&当然,太极拳是体用之学。盘架子为体,推手和散手为用。体是用的基础,用,反过来又可以验证体之真伪。所以,盘架子虽然分为上述三个阶段,但每个阶段都要着眼于用,并以用来检验盘架子的成果,矫正盘架子中出现的问题。一般来讲,在学拳理阶段,就应该以推手来体悟一些太极拳的要领,这样才能得到顿悟。在学心法阶段,就更应该把推手与拳架结合起来练习,练完拳架带着练拳架的感觉去练推手,练完推手,再带着推手中的问题,回来练拳架。如此,方能把拳理和心法真正融进自己的拳架里,形成自己的真功夫。
声明:本网刊载内容均系网民撰写或采拍,由网民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本网刊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这篇文章很赞
>>相关图片
>>相关新闻
用  户:匿名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律法网保持中立
播放数:16播放数:100播放数:654
工作日:9:00-18:00
周 六:9:00-12:00
声明:网站所有信息均有第三方自动申请添加,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电告知,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TEL:400-048-8148零基础的人如何开始学习练习杨氏太极拳
一、训练方法
  ①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②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③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④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⑤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二、对人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
  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
  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张;
  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
  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
  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
  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
  背──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可弓驼;
  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
  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
  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称为“溜臀”、“敛臀”;
  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
  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三、打太极拳的要领
  太极拳十大要领: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沉肩坠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
  虚领顶劲:头颈似向上提升,并保持正直,要松而不僵可转动,劲正直了,身体的重心就能保持稳定。
  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指胸、背、肩、肘的姿势,胸要含不能挺,肩不能耸而要沉,肘不能抬而要下垂,全身要自然放松。
  手眼相应,以腰为轴,移步似猫行,虚实分清:指打拳时必须上下呼应,融为一体,要求动作出于意,发于腰,动于手,眼随手转,两下肢弓步和虚步分清而交替,练到腿上有劲,轻移慢放没有声音。
  意体相随,用意不用力:切不可片面理解不用力。如果打拳时软绵绵的,打完一套拳身体不发热,不出汗,心率没有什么变化,这就失去打拳的作用。正确理解应该是用意念引出肢体动作来,随意用力,劲虽使得很大,外表却看不出来,即随着意而暗用劲的意思。
  意气相合,气沉丹田:就是用意与呼吸相配合,呼吸要用腹式呼吸,一吸一呼正好与动作一开一合相配。
  动中求静,动静结合:即肢体动而脑子静,思想要集中于打拳,所谓形动于外,心静于内。
  式式均匀,连绵不断:指每一指一式的动作快慢均匀,而各式之间又是连绵不断,全身各部位肌肉舒松协调而紧密衔接。
  打太极拳要求松静自然,这使大脑皮层一部分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而得到休息。同时,打拳可以活跃情绪,对大脑起调节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练,越要“先在心,后在身”,专心于引导动作。这样长期坚持,会使大脑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消除由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各种慢性病。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有意地运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于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通过轻松柔和的运动,可以使年老体弱的人经络舒畅,新陈代谢旺盛,体质、机能得到增强。太极拳近百年来所以在国内外逐渐得到推广,就是因为它具有防病治病的功用,对神经衰弱、心脏病、高血压、肺结核、气管炎、溃疡病等多种慢性病都有一定预防和治疗作用。病情严重的患者,要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锻炼。
  武派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的《太极拳论》开头三句即是:"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这充分说明太极拳身法轻灵的重要意义。
  在教学中身法要特别重视:“习太极拳必须处处按照太极拳的原理要求完整丰富,无论是教与练必须从身法着眼,身法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必须严格要求。”练身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练外形,就是学习拳架注重身法,以尾闾正中为基准(在前进、后退、左转、右旋时,必须保持躯干的中正),强调步法上严格分清虚实,以正中为前提,变换时完全用内劲而不允许依靠身体的前俯后仰、左右偏倚,或者身体的起伏来借力;上下肢与身法必须配合好,如配合得不好会直接影响身法。既要支持身体的稳定,又要顾及分清虚实,对初学者来讲是比较困难的,但必须练好八条之后,全身的肌肉骨骼才能灵活协调,动作一致,随心所欲。只有周身轻灵,才能进而掌握行气运动的本领。
  第二阶段是练内形,也称内劲。先以意识作为指导,练成意、气、拳架三者合一,由外形至内形。身法是组织内形,产生内劲的关键环节。所以,平日行功走架,一举一动必须由内及外,达到内外相合统一。此即“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道理。身、手、步法一定要做到相互协调配合,达到以内形支配外形的目的。
  (一)武派(郝式)太极拳是用"起、承、开、合"四个要领贯串始终,因此在习练中不可因起、承、开、合节序的关系而产生继续的现象。应以求尾闾正中,将含胸、拔背、裹裆、护臀、提顶、吊裆、松肩、沉肘和虚实分清等法则,一个一个地逐渐掌握好。然后再求腰脊敛气,使气注腰间。脊骨之气能注于腰间,一身便有了主宰。一身能有主宰,身、手、步法才能联成一体。能联合一体,全身的肌肉骨骼才能达到灵活协调,进一步掌握行气运动的功夫。能做好以上这些要领,就能以意送气达于腹部,不便之上浮,就能气沉丹田。
  (二)练太极拳必须明确呼吸自然之理,千万不能闭气。练拳从开始就要思想意念集中,精神贯注,周身要空松,劲才能显得正,决不能用呼吸系统的运动来支配太极拳的开合运动。手法要气势腾挪,有预运之势,无散漫之意;神聚于眼,我意欲向何处,则眼神直射何处,周身也直射何处,一转眼则周身全转。视静犹动,视动犹静,总须从神聚而来,手法达于气势腾挪,即可气贯手指。
  (三)平时行功走架,既要沉着稳妥,又须轻灵自如。每一拳势必须分“起、承、开、合”四个字,但四字之间不可截然断续,必须做到连贯自如,不能呆板,要开中寓合,合中寓开。走架时要学会知己的本领,一动势/必先问问自己有何处不够,或有哪些要求不合度,只有不断纠正,才能不断进步。走架的速度要慢,但要防止呆滞,所谓身法轻灵,必须贯彻于走架之中。走架的目的在于运用,平日行功走架时,就要当做正在与人打手,在打手时又要当做走架,如是相辅相成,拳艺才能不断提高。走架成熟之时,全身似气球,身体犹如悬空,两手高低屈伸皆能灵活自如,两腿不论前进后退、左右旋转、虚实变换,无不随意所欲。太极即是周身,周身即是太极,日久功深,太极拳的精妙艺术得矣
  四、太极拳的规律
  学任何东西都一样,聪明人掌握规律,一般人学姿势。学练太极拳,掌握规律非常重要,否则容易陷入【请不要乱说话,词语被禁止】阵。
  (一)掌握规律:
  1、中正安舒,八面支撑。
  2、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
  3、运劲要有折叠,进退要有转换。进步必跟,退步必撤。
  4、腰为旗杆,手为旗帜。
  5、其根在脚,主宰于腰(实际是胯),形于手指。练胯、腰腿间求之。
  (二)主要问题:
  1、概念:搂膝拗步(掌),是太极拳标志性的动作,最具有代表性。“掌”是李雅轩专门加上的。我们平时往往是搂腰,因裆打不开。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上下相随,协调,右脚左手称“拗步”。手足到位,腰为轴,手为车轮。
  2、动作要领:接手挥琵琶式。
  (1)先旋腰右转,再打开手(肩肘手)成前后平衡状。
  (2)重心下沉出左胯膝足,左脚跟落地。
  (3)腰从右后方向左前方旋沉肩、肘、手,随腰落成搂膝拗步掌。
  3、定型:左弓步状、左手指第二关节与左膝尖平、跟膝于左边一拳远,右手与胸部同高向前一掌。
  4、要领:腰要旋,并带动肩肘手;腰要沉,用上肢下沉于两腿根上(胯)使腿根处向两边胀开。前7后3为标准(矛盾桩称歇步,前3后7)。
  (三)太极拳的三个阶段:
  一步功夫铁牛耕地,二步功夫如履薄冰,三步功夫行云流水。
  铁牛耕地,是基础功,四川李雅轩传的杨式大架里的基本功,目的达到扎实的腿功,练出的劲有弹性。24、40、42、、48、85式等根据传统套路结合所谓陈吴武孙四家精华编制而成,以杨式传统套路为主。
  (四)学习过程:
  1、推手:减掉了单推,直接进入双推(四正推手),掤捋挤按,达到浑圆的弹簧劲(掤)即向外撑的劲。
  2、做好开合、劲的均匀,最难匀,特别是转弯处断续。合(收)时,百会、会阴上下一条线;开(出)时,中轴线变粗,向外膨胀。
  3、传统的练法,从推开始(3年)——对拔(3年)——浑圆(3年)——虚无(1年),太极10年不出门。实际上方法恰当,直接进入浑圆阶段,不需要3年,进入虚无阶段。
  4、每个人起步有高低,不要一下子期望过高,只与自己比、与最接近的人去比较。
  5、求实态度,不唯名人唯真理,太极拳不在架式在气势,不求形骸似,但求神意足。
  五、练好太极拳的五个要点
  太极明师李正老师在讲解(怎样练好太极拳)的论述中,讲了五个要点。
  1、学拳
  这个阶段是指学太极拳的招数。
  2、修拳(指修正)
  如果你学一套拳用一个月的话,那麽修拳就要用十个月,这阶段让老师帮着纠正拳的身法和基本要领
  3、练拳
  拳打万遍,自然精。
  4、内外合一
  太极拳的中级阶段是懂劲
  这个阶段要把太极拳的开合,伸缩,起落和呼吸都结合起来,让丹田,腰肌发出的力量达到四稍。
  5、随心所欲,太极拳的神明阶段
  这也是太极拳的高层次,拳不仅在外形上舒展漂亮,从内劲呼吸上也畅通无阻,一气呵成,使人感到练得如春风杨柳,行云流水。
  六、如何练好太极步
  要练好太极拳,首先要走好太极步。太极拳要求运动如抽丝,要求连绵不断,讲究其跟在脚,发劲于腿,如不能正确走好太极步是达不到以上的境界。
  太极步包括前进、后退和左右移动。它贯穿于太极拳整个套路,只有正确走好太极步,太极拳才能体现出它真正的韵味。
  怎么走好太极步?
  第一,必须保持正确的身型、身法(即上虚下实)。不前俯后仰,左右歪斜,走路时要像鸭子游水一样,上体中正、安舒、沉稳,只有下肢运动。
  第二,迈步时须缓缓将重心移向一侧,其胯根内收,使腹部充实重心坐稳,然后缓缓提起另一侧腿,(必须由大腿蓄劲于膝,带动小腿,提脚跟,足跟自然下垂),慢慢迈出足尖由下垂变为上翘,足跟落地要轻点(迈步如猫行),然后过渡到足掌足尖,后身体有意识向下沉劲,重心稍压前腿,随后再重心后移做下面的动作。动作要点是速度不能有快有慢,无论下落和上翘,必须要有阻力感,不可随意,这样才能做到运动如抽丝,才符合如履薄冰的要求。
  第三,后腿向前上步时,必须把重心全移到左腿,并向下沉实后,才能缓缓提后腿。要防止重心还未移到位,后腿就蹬地上提。这样也保证了步伐的稳定性
  七、初学者怎样练好太极拳
  太极拳是非常有益的一項体育活动。它不受性别、年龄、场地环境、体质条件的限制。尤其脑力工作,长时间坐着工作、学习,以及体力活动逐渐减少的中老年人,体弱者,练后都能感觉到身体状况有明显的改善。首先它可以使人的身心得到放松,使人的精神得到锻练。又能使血气循环畅旺盛。对神经类疾病,如神经衰弱、失眠、高血压等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太极拳运动中,有一部分动作专门练习平衡能力的腿部受力增加,骨质的含钙量也会增加,骨骼就变得很坚固了。太极拳多以慢速走圆及弧,配以屈腿半蹲式运动,加上重心交替变换,通过绷、捋、挤、按、前进、等动作使肌耐力得以提高,使人的腰腿各关节的柔韧度增强。太极拳的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收腹敛臀等身法要求,使练习者的全身肌肉得到充分锻炼,练出良好的体型。还能通过正确的呼吸方去提高心肺功能。总之,经过中西方多面的科学化研究证实,长期坚持练习太极拳能对神经衰弱、高血压、心脏病、消化不良、风湿关节炎、糖尿病等有着一定的改善。
  常听一些朋友说想练太极拳,但觉不易上手。其实认识到太极拳的好处,对它产生兴趣,入门并不是件很难事。为了让您学得快一些,少走点儿我走过的弯路,告诉你一些我的学拳体会:
  首先要从简单的套路学起。比如24式简化太极拳就很好。它动作不多,时间短(4-5分钟),式子较全面。当时全国一些名家编这个套路时,还考虑到它的动作符合人的运动生理,既能得到锻练又不易造成运动伤害。然后再学些稍复杂一点的套路。再就是练过四、五套拳之前先不要急于练器械,有了扎实的功底,再去练刀剑枪棍就会简单一些,要循序渐进,不能着急。
  再就是要方法正确。买一些教学碟和书看看。找个自己觉得练得不错的老师学练会更快一些。多看,看碟或老师练,注意手、足、身的运动状态、轨迹及起始位置。最重要还得多练。练拳,练拳,多练才能出拳。俗话说:“拳不离手”,就是这个道理。以前说“太极十年不出门”就是叫人们耐心练习,所以武术又叫“功夫”。不过现在用不了十年就能练就了。现在的师傅开放多了,不像以前怕徒弟抢自己的饭碗。再说还有那么多书。买张光碟,你叫他给你练几遍他就给你练几遍。很方便的。学拳时要学习一些基本功。如压腿,踢腿,蹲马步等拉韧带和增加腰腿力量的基本功。有道是"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松”。
  学拳时一定要认真学习自我保护。练前做好功前准备;练后注意做一下整理放松活动;压踢腿时不要过猛,以免拉伤韧带;练拳过程中注意膝关节弯曲方向尽量和脚尖方向一致,并且注意膝盖前弯不要超过脚尖。还有大家在做其他体育运动时的一些保护措施都可以借鉴。总之,要搞清楚我们练拳的目的是强身健体,而不是让自己再受到伤病的缠绕。
  还得有恒心。有不少人练到半路放弃了,也不是不想练了,就是半路想偷个懒。可是放下时间长了就不太容易再拾起来。坚持练习,有空多练,没时间抽点小空琢磨一两个动作也可以。
  学拳的过程中要不断结合学一些太极理论。明白了拳式的用法和攻防意识,动作才会正确好看。并且越练兴趣越大。谪传大师杨澄甫的"太极十要"是为多数习练太极拳者熟悉的。
  既易记又比全面,其中讲述丁太极学习中必须掌握和熟悉的要领,包括必懂的立身中正、上下相随、连绵不断等要点。
  关于太极拳的要点有各种提法,我体会重点要求四个字,它们既是要求同时注意的,又有由浅到深的顺序,即:正、圆、活、松。正是根基;圆、活是要领;松既是一种状态,又是意念,是练武者需要始终追求的东西。
  “正”,是讲立身中正,太极十要中的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收腹敛等要领都含有这方面的意思。
  “圆”,就是指拳式中,一举手一投足其动作轨迹须走圆弧形,不可直来直去。所以有人说太极拳是圆的运动。有时看到一些老拳家发拳出脚,其线路似乎不太圆。你仔细观察其实他们走的是旋劲。
  在动作扎实熟的基础上,这个"圆"越走越小。这里有一个由生疏到熟练,由外圆到内旋的长期锻练修养过程,非一日之功,初练者一定得老老实实走圆。
  “活”,是指动作要灵活,不可僵硬。头项要虚灵,腰胯得松灵,手足要灵动。有一处僵硬则影响全身。
  “松”,要求全身放松,这种松是在意识控制中的,绝不是松懈软弱。松,既是初学者应注意的要点,又是习练太极拳的极高境界。很多大师们已经将拳修练到出神入化,仍不忘时常求松。
  总之,学习太极拳,要有信心,有恒心。
当前文章地址:http://www.lzztj.com/taijiquan-59175.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联系电话:
其他问题:
恭喜您提交成功!我们会即使与您取得联系林炳尧著《杨式太极拳架详解》
太极合老说
老子曰:“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其观其徼。”与之黏随,观其化之妙,忽然机发,是谓观其徼。
老子曰:“有无相生,前后相随。”是谓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老子曰:“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故太极无法,动即是法。
老子曰:“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绵绵若存者,内固精神;用之不勤者,外示安逸。
老子曰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后其身而身先者,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也。外其身而身存者,由己则滞,从人则活也。
老子曰:“上善若水,居善地,心善渊,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居善地者,得机得势;心善渊者,敛气敛神;事善能者,随转随接;动善时者,不后不先。太极之无敌惟不争耳。
老子曰:“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是谓极柔而至刚,万法而归一。
老子曰:“曲则全,枉则直。”是谓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老子曰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太极黏连绵随。不与之抗。彼张我歙。彼强我弱。彼夺我与。然后能张。能强。能夺。
老子曰:“反者道之动。”故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
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又曰:“不争而善胜,不召而自来。”是谓引进落空,四两拨千金也。
跟随微明先生学拳
一、学拳生涯的开始
我和太极拳已经打了整整五十年的交道,可算是有点缘分的了。但说起来,这缘分却是始于我小时候的爱生病。
我从小患有先天性支气管炎、风湿性心脏病等疾病,虽经多方求医服药,但收效甚微。我的父亲和姐姐,都因为患这种病分别在四十一岁和三十五岁就过早的离开了人世。我今年六十七岁,身体很好。在现在这个“人生七十不稀奇”的时代,活六十七岁根本不算什么。可是对我这个体弱多病的“药罐子”来说,却很不容易,这要感谢太极拳的功劳。
吃药当然能够治病,但是有些病就是不能光靠药物的。我小时候家里人千方百计为我寻医求治,却依然治不好我的病。后来我到一家商店里去当学徒了,有人劝我去学武术健身。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到宁波青年会的武术班向吴涵秋先生学习杨式太极拳。以后来到上海又到精武体育会向王凤岗老师学潭腿,向佟忠义老师学摔跤。可是我当时的体质实在太虚弱,运动量一大就觉得力不从心。学摔跤先得翻跟斗,我每翻一个前滚翻就头昏眼花、跌在地上起不来了。所以潭腿没学成,摔跤也没学好。正当我彷徨困惑,无所适从的时候,我有幸遇见了陈微明先生,知道拳术有内家拳和外家拳的区别。从我的体质出发,学习内家太极拳是比较适宜的,于是我就开始跟微明先生学太极拳了。
陈微明先生的大名,我仰慕已久,陈先生曾任清史馆纂修,早年在北京曾跟孙禄堂先生学习形意拳八卦掌,后来又跟随杨澄甫先生学杨式太极拳,功力极深。他虚心好学的精神,令人钦佩。据他自己说,年轻时曾听别人说起过太极拳,但“心慕之而未遇知者”。到了北京以后,他听到杨家太极拳的种种传闻,不经别人介绍,便直接去找杨澄甫先生。他问:“听说太极拳杨氏最精,但从不轻易传人,是不是这样?”杨澄甫笑了,回答说:“非不传人,愿得其人而传也。吾祖受之河南陈氏,今将归之陈,君如好之,吾不秘惜。”就这样,微明先生从1917年起向杨大师学了七年。他聘请杨大师到家里,同吃同住,刻苦学习,从不间断。可谓“祈寒袒衣,盛暑挥汗,未尝以为苦也;击撞创伤,屡起屡僵,未尝以为耻也”。在学拳的过程中,微明先生又帮助杨大师总结他丰富的实践经验,共同探讨太极拳的理论和规律,互补短长,两人因此成了莫逆之交。微明先生也真正得到了杨氏太极拳的真传。他根据杨澄甫老师的口述,笔录整理而成的《太极拳术》一书是一部杨式太极拳的权威著作。自从1925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以来,一向为广大拳术爱好者所推崇。
微明先生不但武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他对人真诚和蔼,教授拳术一丝不苟。他于1925年创办的致柔拳社设在上海西藏中路的宁波同乡会内,课程包括太极拳,不动步推手、太极剑、动步推手、大捋、长拳(藏拳)、散手、对剑、太极枪等。学完全部课程需要三年时间。学费是每月十元银元。当时社会上商、政、军、学各界的许多人都在那里学拳,但学完全部课程的毕业生并不很多。
我是1942年到微明先生那里学习的,那时我在一家绸布店里当店员,每个月的薪水不到十块钱,当然交不出学费。但微明先生对金钱并不计较、对于真心要学习拳术的贫寒子弟,他不但允许免去学费,而且教的特别认真,训练特别严格。他授课时一向是根据学员的不同年龄,不同体质以及领悟能力而采取不同的教法。
对于我这样的年轻人,他首先要求我站预备式,一站就是半小时一小时。我认为这是老师在考验我的决心,所以硬着头皮站了一个半月。然后,他才叫我单手堋式。我后来体会到。这其实是一种传统的训练基本功的方法。前辈拳术家常用这种方法训练初进山门的徒弟,其中有弓步桩,川步桩,马步桩,仆步桩等。站桩有基础了,太极拳的要领如:“虚灵顶劲”、“舒胸顺背”、舌舔上颚”、“沉肩坠肘”、“气沉丹田”等也就能自然掌握了。
微明先生教我打拳,对我的要求非常严格,一招一式地讲解得更为详尽。他的国学根基深厚,授课时喜欢引用“老子”的话来阐述太极拳的原理。老子哲学作为一个思想体系,当然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但《老子》一书中的许多说法,的确能恰到好处地表明太极拳的深奥含义。致柔拳社的名称也来源于《老子》的“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一语,这并不是偶然的。
微明先生教了我一段时期,应聘去外地旅游授艺。他怕我荒废学艺,又把我托付到南市珠宝公所开馆授拳的田肇麟老师处学习。后又承褚桂亭、叶大密等前辈老师赐教。我身受老师和各位前辈的教诲,兢兢业业,不敢稍有懈怠。由于坚持锻炼,我身体日见健康,前面所说的两种先天性疾病也得到了控制。微明先生对我们这些学生是寄托了很高的期望的。我记得,傅钟文老师在1944年成立永年拳社时,先生叫我代表他出席讲话,他嘱我到会上说一说这样一层意思:“希望大家同心协力,继续弘扬太极拳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世上每一位有本领的拳术家,应该把他的绝技或看家本领都无所保留地奉献出来,传之后世,服务社会。”微明先生还叫我“太极长拳(原称藏拳)”。澄甫先生的一套长拳是五十九式,微明先生“增加太极长拳”为一百零八式,为了便于记忆,我将长拳细目记录为一百六十式。杨氏虽以精拳术闻名于世,然深沉不露,尤善养气,绝无争雄竞长之心。微明先生更为谦虚礼让,认为高手之上有高手,不存在顶峰。所以五十九式较公开的八十一式为短。而称为长拳,或恐世人议论也。微明先生对大家的心愿,也是对我这个学生的谆谆嘱咐,是我不敢须臾或忘的。所以,我在坚持锻炼的同时也带了不少太极拳爱好者共同学习。这也算是我对先生谆谆教诲的一点报答吧!
二、师教、回忆和体会
我正式教人练拳是在1962年开始的,那时,我天天早晨去复兴公园锻炼,有两个面黄肌瘦的青年人,常常站在旁边看,看中了我的太极拳,上前来请我指教。他们说他俩都因生肺病而失业,也没有钱去看医生,听说打太极拳可以祛病健身,所以跑到公园里来看看,问我能不能教他们?我说:“我是自己练练身体,不是教拳的,也不会教。”他们就要求在我的身后跟着练习,我表示同意,就这样一同练了起来。他们的态度很诚恳,学习也挺认真的,可是我发现,有时逢月初他们总要缺课几天,起初也不明白是什么原因,后来经我探询,才知道他们无收入,经济上十分困难,我听了很同情,说:“月票钱不方便可以向我要,但是不能缺课。”经过几个月的锻炼,他俩的身体果然有了明显的好转,脸上也出现了红润的血色。他们一位姓杨,一位姓裘,肺病痊愈了,以后都分配到了工作。此后,我带的学生就越来越多了。其中有的还去了澳、美、英、法、日等国,因为他们会打太极拳,在谋生和交友方面还比别人多了一层方便。
近年来,许多学友都希望我能写点经验体会之类的东西,作为他们锻炼时的参考。我考虑了好久,觉得有关太极拳的书已经出版了不少,喜欢看书的人尽可以找来阅读。另一方面,我又觉得要把经验体会写得正确而实用也颇不容易。表达的不准确,往往会误人子弟。写得过于复杂细致,又会使人感到太繁琐。我想来想去,觉得还是把我跟从微明先生学拳时所见所闻并结合我自己的一些体会谈些想法。
第一,对于太极拳需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它既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和技击功夫,又是一种防病强身的保健运动;既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武术体系,又是一种群众性的体育活动项目。作为武术训练,学习者的目的在于提高武艺、防身克敌,这种技艺,至今在军事训练中仍然有它的价值;作为一种健身运动,学习者的重点往往在于拳术的医疗功能,注重拳术对生理和心理的影响。两者是一致的,又是有差异的,他们一个是源,一个是流,一个是传统,一个是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学习太极拳的人对此应有全面的认识。
古人学拳是要吃大苦、耐大劳的。据说,杨澄甫的祖父杨禄禅在训练他的儿子和门徒打拳时就非常严格。结果,一个儿子要上吊,一个儿子想逃跑,幸亏都被及早发现而予以阻止了。我们大多数人当然不可能经受如此严格的训练。但是,我们不妨设想一下,要是当年杨禄禅老师不是那么严格训练他的门徒和儿孙,我们今天又怎会有杨式太极拳呢?即使在今天,要是没有一部分专业的拳术家继续研究和学习,那么,太极拳这一源远流长的民族遗产又怎能永久保存下去并不断地发扬光大呢?另外,我们现在练得拳势,动作缓慢,如行云流水,他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招式都是按武打的要求设计的,都是有来历的。如果我们懂得其中的道理,练起来也会更加饶有兴味,对拳术的要领也能加深理解,拳艺也会与日俱增。否则,学会了几式架子,就以为太极拳也不过如此,那么就很难理解太极拳有什么“博大精深”之处了。所以,我们一方面不妨把练拳当作一种健身运动,一方面也不要忘记太极拳毕竟是一种精湛的武术,是有着极其丰富深刻的内涵的,是需要进过长期锻炼才能达到较深造诣的,说到这里,我就想起了微明先生的一个故事。他创办致柔拳社是以“祛病强身”为宗旨的。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又非常重视发扬太极拳的传统拳术。致柔拳社的全部课程需要三年才能学完。他自己武艺精湛,所以才能够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他当年把太极拳单纯当作一种医疗手段来传授,没有留下那么多武术著作,没有培养出众多的功底深厚的学生,那么,杨式太极拳恐怕也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普及了。
在本世纪二十年代,人们对太极拳很不理解。微明先生在宁波同乡会底层大厅教拳时,四楼同时有两位教少林拳的武术家。一位是徐文甫,是一家热水瓶厂的老板。他身材高大,生性豪爽,练起扎杆来,白蜡杆往地上一摔,立即碎为细丝;百斤重的石担用脚踢上来再单手抓稳。他还每年正月初三到宁波江东立鹤庙摆擂台,属台柱五虎将之一。另一位是陈铎鸣,是华德钟表店(现中百一店对面)经理,也是位武艺高强的武林人士。他们两人在宁波同乡会四楼开馆授拳。看到微明先生所教的太极拳软绵无力,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有一天,他们就找上门来,要和微明先生“过手”。用现在的话来说过手就是较量。先生回答说:“要过手可以,你们先在我这里学三个月,不是学友不交手嘛”!徐、陈二人只得耐住性子学了一些时候,微明先生一面教拳,一面向他们宣传他办社的宗旨,一是“发扬国术”,一是推广“修身养性”之道,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对太极拳的全面认识。根据这一认识,他不赞成“与人争一日之短长”。但作为学友交手是可以的,这是为了切磋技艺、就好比今天说的“比赛”。老先生公开了太极拳技击法之后,就和徐、陈两人“过手”了。不管对方用什么方法进攻,他总是用“拦雀尾”的一式“挤”来对付,每次都把对方重重地挤向墙上。他们先在离墙只一步的地方比试,微明先生一发劲,对方就被“挤”到墙上,后来又在离墙丈把的地方比试,对方又被抛跌到墙上了。两个人屡试屡验,终于心服口服,领教到了太极拳的奥妙。从此他俩到楼上摘下了自己武术馆的招牌,辞退了原来的学生,偕同几个好友共同向微明先生学习杨式太极拳了。由于他们原来的基础好,领悟又快,达到了功夫极深的境界。
有一天,陈铎明的钟表店里,忽然闯进来两名强盗,声言买两只名牌的金表,等拿到手就拔出手枪对准陈的胸口,威胁不许动,企图夺路而逃。陈沉着冷静,是用太极拳中“採”的手法,瞬即将手枪夺了过来。那两个强盗还没有搞清楚是怎么回事,就被擒住了。他把强盗送到当时的老闸捕房,捕房的外籍警官还不相信,拿枪比划之际,陈当场又夺过警官的抢,表演了精湛的武术,使捕房警官们大为赞许。结果特地赏给陈铎鸣和其徒弟邬光明三百块银洋,以表彰他除霸治安的功劳。此事在上海曾被传为美谈。
第二,“拳不离手”,这听起来或许是一句唱烂了的老调,但做起来却很不容易。太极拳最基本的十三式是堋、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但同是一招一式,又有无数用法。要熟练地掌握其无穷的变化,除了长年坚持锻炼,悉心钻研以外,是别无他法的。有人喜欢研究,找了许多书来看。我认为,书应该读,文章也可以看,但想通过看书一跃而成为拳术高手是决不可能的。
说来也怪,在武术百花园中,文章发表得最多的恐怕就要算太极拳了。可是我还没有看见过一个单纯靠看书学好太极拳的人。这样说,绝不是贬低理论的重要性,相反,我认为我们对于太极拳的理论研究还非常不够。我的意见只是说书本知识或理论研究是代替不了练功的,功夫靠锻炼才能得到。致柔拳社的学员过去在宁波同乡会练拳时,夏天场地上天天都留下一滩滩汗水,冬天头发上总是汗气腾腾。微明先生是非常强调下苦功夫练功的。
记得有这样一件事情,有一天,拳社门前忽然来了一辆豪华的私人人力车,前面一个人拉车,后面一个人推车,坐在车上的身穿长袍,脚踏粉底鞋,一路上铃声叮当。微明先生闻声向窗外观看,见坐车的人已经走进门来,背后随着一个跟班,他对微明先生说,是来致柔拳社报名学拳的,说着就拿出十块银洋放到桌子上交学费。微明先生把那人从头到脚打量一番,摇了摇头说“学打拳是要吃苦的,我看你这一身打扮,根本不像能吃苦的人,空费钱财何苦呢?还是回去吧!”那人态度坚决地表明,他是真心实意来学拳的,一定能跟大家同样坚持锻炼。微明先生根本不相信他,把桌子上一叠银洋一推说:“这里学拳,一个月拾块大洋,一年要一百二十元,这笔数字不算小,你交了学费,学了几天就不学了,岂不是白白浪费吗?那人见微明先生坚决不肯收他,只得悻悻而回,可是,过了一晚,那辆金碧辉煌的人力车又叮叮当当地来到了拳社门口,车一停下,那人的跟班从车肚子里取出一包东西,重甸甸地放在桌子上,又去后面一辆车上取来一包,拆开来原来都是银元。他指着桌上拾元一叠共三十六叠,合三百陆十元大洋对微明先生说:“老师昨天不信任我,致柔拳社三年毕业,我现在把三年的学费都交齐了。我是做钱庄生意的,最会计算利息,我现在也不管利息了,你看我有决心吗?”经过他再三的请求,几个社员也代为恳请,微明先生最后才同意把他收下了。
此人名叫陆书臣,以后他果然说到做到,长年来拳社坚持锻炼,他的拳艺虽然不算精深,但他达到了祛病延年的目的,他过世那年已经是近百高龄了。
把太极拳作为祛病延年的健身活动来练习,有陆书臣这样一点“拳不离手”,长年坚持不懈的精神就难能可贵了。但如果要真正学到太极拳的精髓,那是还需要更刻苦的训练的。
微明先生一贯鼓励他的学生勤学苦练,要求极严。俗话说:“功夫不负苦心人”,凡是能够刻苦锻炼的学生,以后也都获得了较高的成就。先生曾经应邹鲁之聘到广州中山大学授拳。后因上海拳社事务繁忙,他推荐了杨澄甫先生去广州代替教职,自己脱身回沪。当时有一位名叫梁劲予的广东学生,决心弃学随先生到沪学拳,他刻苦锻炼,进步很快。又一次,他和一位师兄“推手”,师兄用猛劲发梁,梁即退化其劲。师兄一时收敛不住,重重地跌了一跤。当时,致柔拳社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两人推手时,师弟背对着墙,师兄发劲等于给师弟练排打,而师弟不准发放师兄。事后,这个跌跤的师兄便向老师诉说梁劲予的不是。微明先生回答说:“练功确实是梁劲予肯刻苦。”这位梁劲予以后到香港挂牌教授杨式太极拳,誉满东南亚。现在美国定居,并开馆教杨式太极拳,那位师兄以后另找师傅学艺,努力钻研也成了太极名家。实际上也是和微明先生对他的激励分不开的。
以上两个故事,讲的是坚持锻炼的正面例子。下面,我再讲一个反面的例子:我在前文中提到过叶大密先生。他功夫很深,解放后,还在黄浦区推拿门诊医院当医生,利用它的太极功夫治病,导引气血,疗效很好,受到广大病友的欢迎和信任。后来,他收了四个徒弟,传授导引推拿技术。可惜的是,那四个青年人都不肯下苦功夫练功,身手无内功,治病不管用。叶先生逝世后,他那一套医疗技术就因此失传了。
坚持“拳不离手”,并不只是单纯地动手动脚,锻炼要持之以恒、同时又要用心揣摩。除了动手动脚,还必须动脑,必须强调一个“悟”字。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说:“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按“双重”即在推手时用力顶抗,不懂走化)。所以应该“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有的人练拳年数不少,但不求精益求精。自以为功夫已经到家了,不肯“默识揣摩”,结果当然只能学到点花架子。有这样一个故事:某甲习拳多年,又是一位著名武术家的门徒,喜欢在公园里和人推手较量,而且经常获胜,他也沾沾自喜。另一位拳家某乙,陪甲推手二十年从未赢过,其实这位某乙是“唯与人不争耳”的哲学的信徒,每每故意让他。以后两人多年不见,又久别重逢,某甲邀某乙推手,某乙于无意之中失言道:“怎么老兄这些年仍旧没有进步!”某甲一听大为惊讶,反问:“何以见得?”某乙说:“你这样推法,我只要使用“挤”的招式就能把你发出去。”甲不信。两人就找了一处僻静的地方去比试,结果,某甲果然次次都被推向竹篱上。某甲迷惑不解,连连自言自语:“这是什么道理?!”甲和乙推手赢了二十余年也不知道是怎么赢的。最后输了也不明白是怎么输的。由此可见,他打拳不动脑筋,从来不在“默识揣摩”上用功夫。我们今天学太极拳,当然不是为了和人比试高下。问题是要提高练拳的质量,以便提高保健养身的功效。我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要说明,要学好拳,一定要多动脑筋,多一点“默识揣摩”的悟性。
由杨澄甫先生口授,微明先生整理的《太极拳十要》是对前人经验的完整、全面的总结,历来为拳家所重视。所谓“十要”,就是学太极拳的十条要领和规范。每一个学太极拳的人都必须要深刻领会,反复对照。但是由于理解不同,在实际上也常常各行其是。我现在根据平时练拳时看到的一些问题,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关于“虚灵顶劲”
“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我有一次在外地看到一位拳友练拳时头上顶着一块铁板,我问他问什么,他说这是练“虚灵顶劲”。他那种严格锻炼的精神非常令人钦佩,但头上顶着一块铁板或一碗水,头容虽然正直了,头颈骨却非要用力不可了,这恰恰是犯了“用力则项强”之忌。
事实上,打整套拳路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铁板的平衡也是不可能的。如单鞭下势大意是用头或肩靠人,海底针、栽捶等目光虽前视但头应稍斜。“虚灵顶劲”的目的是为了把精神提起来,大家不妨留心观察松柏的嫩芽,它们挺拔而不僵直,郁郁葱葱,生气勃勃,那姿态就是“灵虚顶劲”最好的模式。
关于“含胸拔背”、“气沉丹田”
关于“含胸拔背”这四个字,历来的太极拳家都非常重视。有人专门就这四个字写过文章,有人为了练“含胸拔背”甚至把背也练驼了。这不是有点过分了吗?为什么要“含胸拔背”?《十要》其目的是使“气沉丹田”,即有利气血畅通,有利于发劲。所谓“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对这一要领,微明先生曾经特别关照过我:“含胸拔背”这一提法,其实应改为“舒胸顺背”的。但书已经出版,事后发现原来的提法引起了误解,产生了一些副作用,要想修改已经来不及了。微明先生指出,他当时使用“含胸”两字,主要是与练外家拳的“挺胸”相对而言的,以及不要使用练外家拳的方法练内家拳,如果“含胸”过了头,成为“缩胸”,仍旧会造成血脉不和,气滞于背,甚至会损害人的体型。所以“舒胸顺背”的提法比较准确。
与“舒胸顺背”紧密相关的是“气沉丹田”,即呼吸的方法。放松自然地练,就能气沉丹田,从顺呼吸到逆呼吸也应听其自然,不能勉强追求。发劲时自然逆呼吸,就能身稳劲整。身体虚弱或初练者,一个架式可以呼吸几次,日久呼吸就能深长,身体也日渐强健。还有一句话“舌舔上颚”,这当然是对的。但实际上,当你虚灵顶劲,嘴唇轻闭,在不知不觉中,舌尖必然微微上翘,这就很自然的是“舌舔上颚”了。如果你知道自己卷起舌尖,顶往上颚,那么就已经做的太过头了。
关于“上下相随”
所谓“上下相随”,无非是“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意思。不能机械地从字面上理解为每一个动作都是由上而下的。《十要》说:“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这不是由下而上吗?太极拳起式的动作顺序是:手动、臂动、肩动、腰动、腿动、脚动,这不是由上而下吗?如“抱虎归山”,则又是先沉腰,腰动再带动手足,这又是由中而上、由中而下了。再者,以人的四肢来讲,手臂也有上中下,手指也有上中下,指顶也有上中下,……或者说是前、中、后。
所谓“上下相随”,也包含每一局部肢体“一动无有不动”的意思。这些细致微妙的动作,只有靠我们在日常锻炼时用心体会,才能慢慢掌握。举一个例子:做搂膝拗步时的脚踵,先是足跟中着地,接着是脚外侧、脚前掌和脚趾着力;接着又是脚里侧着力。实际上使足阳明,足太阴,足太阳,足少阴,足少阳,足厥阴六个穴位都得到按摩,从而达到健身的目的。
《十要》中讲“上下相随”时还提到“眼神亦随之”的问题。有的人打拳,比如做“云手”时,眼神始终盯住自己的手掌,可能也是以这句话为根据的。其实,太极拳既是武术,与人交手时眼睛当然要盯住交手的对象,盯住自己的手掌看是毫无意义的。以前杨澄甫先生与人“交手”,言明不管对方怎样进攻,他只用“云手”这一招对付。他在“云手”时是决不会盯住自己手掌看的。又如,“单鞭”为什么先要看后侧呢?也是因为有人来进攻了。所以作为运用眼神的规律,“眼神随之”这句话应该改为“眼神领先”为好。当然为了某种特殊治疗目的,例如神经衰弱患者,经常心神不定,练拳时需要以眼视手,有助于镇静神经,那就又当别论了。
关于“内外相合”
太极拳特别讲究人的精神因素与生理因素的相互作用。“手足开,心意亦与之俱开;所谓合,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有人把这句话解释为每一次呼吸为一开一合。也有人认为“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我觉得这些理解太呆板了点,做起来也很困难。微明先生曾经向我指出:练拳时要注意精神、身体的内外结合,实际上是练身与养性的结合,待人谦虚,心境宽畅,讲究起居卫生,要站得正,坐得正,也就是“中正安舒”了。打拳要求全身放松,精神上当然也要放松,他自己正是这样身体力行的。
关于“动中求静”
“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一般练拳的人对此往往重视不够。太极拳的保健治病功效是大家公认的。但是,为什么有的人练了一个时期的拳,病情迅速好转,而有的人却收效不够明显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和打拳时的心境大有关系的。过去和微明先生在一起教拳的陈志进先生在《太极拳之品格功用》一文中说:“盖练拳之时,全身松开,顺乎自然,浑圆流利,气沉丹田,心中空空洞洞,思虑全无,如庄周之梦蝶,人蝶不分,练完之后,自己曾练与否,亦不之知。练太极拳到此境界,有何病不可去!”(见陈微明著《太极剑》一书附录)这一番话极有见地。
我有一拳友老邵,先前连走一层楼梯都感到力不从心,宁愿守候房中,不愿出门一步。他患的是严重的肺功能萎缩症,手臂还长了一个肿块,身体虚弱致使情绪消极,医生要给他化验他拒绝了;要给他吃药治疗也拒绝了。后来在家属亲友的劝导之下,开始向我学太极拳。他抱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想法,从站太极预备式开始,也到公园练拳,学了一阵之后,病情渐渐好转,心情也变得开朗了,打拳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我让他一人独自锻炼,原来是怕他跟别人同练体力跟不上,但后来发现,他独自锻炼时容易做到安静舒泰。他打一套拳约需一小时,速度缓慢自如,打的浑圆流利,虽动犹静,所以效果显著,身体很快恢复健康,肿块也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
最后,我想在引用一段微明先生在授课时说过的话作为本文的结束。
前面说过,微明先生是喜欢《老子》的,这是因为《老子》包含许多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用辩证观点最能够解释太极拳的原理,如阴阳即虚实、动静、刚柔、进退、内外、上下、屈伸、开合、攻守等等,无一不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微明先生讲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他接着就发出了一通议论。大意是这样的:“可以找郦道元著的《水经注》来看看,这本书是讲治水的。里面对水势的描述十分精彩。联系太极拳想一想,一定会得益匪浅。水能静如镜面,或缓缓流淌,逢高则澎湃,遇低则潜入,逢阻则绕,遇高滩陡坡,也能变成激流瀑布,逢到溶岩,又能细细渗透流成阴河。水有三态:水、气、冰,水和气是极柔软的,变成冰时又是极坚刚的。浇花用的水壶喷出的水形成细丝,高压水枪喷出来的水却威力无比。练习太极拳时,动作要尽可能的缓些、慢些、松些、柔些、圆些,绵绵不断,心静如止水,像在空气中游泳,要有天塌下来无惧色,山崩下来不慌张的气度,敛气定神,纯任自然。只有这样,才能练得体内气血顺达,动作灵活。发劲如巨浪翻滚,洪水奔腾,和人交手时能够迂回曲折,随机应变,避实就虚,无孔不入,无缝不钻,逐步达到先化后击,即化即击,不化而击的境界。”
虽然讲水较多,但五行中金木水火土都能变化,都可以作比喻,见仁见智,各自运用得当就可以了。
“人间正道是沧桑”,自1988年上海致柔拳社复社,宁波致柔拳社、日本静冈致柔拳社等相继成立,弹指间20年飞过。这20年间,在林炳尧先生的传带下,为实践复社宗旨,林炳尧先生禀承师训,严遵师传,在传承陈微明师门杨式太极拳拳架风格、总结陈微明师门太极文化遗存上做了大量工作,创造了一段辉煌。1999年林炳尧先生谢世,将军一去,倏忽十年,但沪甬两地依旧桃李天下,相互间联系密切,往来频繁,大事相商,小事相知,始终遵宗于陈微明师门,保持着传统本色。
21世纪的今天,随着我国经济的大发展,中外文化体育的广泛交流,武术迈出了国门,并在国外竞争激烈的体坛和文化体育市场中占了一席之地,同时,国外的武术观念、管理模式、市场需求都对中国武术产生了强烈冲击,提出了新课题。如何为中国武术的发展进行新的定位已经进入到“三岔口”。其中最大的焦点是如何发展中国武术的技击功能,用著名武术家张全亮的命题就是“提纯复壮”、“正本清源”。
令人感慨的是,林炳尧先生早在80年代就发出过这样的呼声,他在《太极拳归元》一书中说:“目前太极拳运动已在全国人民中广泛普及并正在逐步向全世界推广,这是非常可喜的,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太极拳爱好者中间,很多人的练拳动作粗糙散乱,不合规范,有的更是错误百出,背离内家拳的要求甚远。”他提出太极拳归元,便是希望太极拳习练者“归元”、“返真”,掌握精华纯正的拳理拳法,准确规范的拳架和推手技术。也正是在林炳尧先生这一呼声之下,致柔拳社长久以来保持着正宗的杨式太极拳拳架风格以及深厚的太极文化遗存。
感慨的同时,沉思张全亮先生的提倡:“我们研究中国武术主要是挖掘古老拳术的精华,这是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因此,我们不能不看到,研究、挖掘、整理林炳尧先生所传承的陈微明师门的太极文化遗存已是正当其时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
笔者只是林炳尧先生弟子的弟子,入门极浅,这里仅阐述自己有限的认知。
一、林炳尧先生传承的太极精髓
(一)正宗的杨式太极拳拳架风格
致柔拳社属杨式太极拳陈微明师门。陈微明先生1917年,拜杨澄甫先生为师,学习杨式拳、剑、刀、枪、推手、散手。1925年,在上海武昌路创办致柔拳社,推广杨氏太极,同年出版由杨澄甫先生口授,陈微明笔录之《太极拳术》,采用杨澄甫先生早年之拳照,为杨式太极重要参考资料。陈微明先生一直盛赞杨澄甫先生,称其架子气势大、正宗。在其《太极答问》一书中推崇:“练拳时其神态姿式应神凝气静,中正安舒,从容大雅,绵绵不断”成为了杨式太极拳正宗的准则。
林炳尧先生自1942年起追随陈微明先生学拳近十年,1988年任复社后的社长。他禀承师门遗训,严格遵照师传架式和传统拳理,传授正宗杨式太极拳,至今我们在他所著《杨式太极拳架详解》一书中以及尚未公开的演练录像资料中,可以看到先生的“神凝气静,中正安舒,从容大雅,绵绵不断”的拳姿。
最近,同济大学太极拳研究会石月明先生在《维护杨式太极拳的统一
保护杨式太极拳》一文中呼吁:“杨式太极拳的爱好者们,都应该以杨澄甫拳姿为标准,自觉维护杨式太极拳的统一,保护杨式太极拳。”致柔拳社是与之相合的。
(二)“抟气致柔”的行拳拳理
“致柔拳社”的“致柔”二字从字面上看,取自《老子》第十章:“抟气致柔”,但陈微明先生是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人,他绝不会简单地仅取“致柔”二字为其宗旨,请看《老子》第十章全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可见他在拳理上所悟之“道”是更高一层的“玄德”。在太极拳习练中推崇“抟气致柔”,是拳法之道,是陈微明先生对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的深化。
受陈微明先生的教诲,林炳尧先生步其后尘,在他言传身教中首要就是“玄德”:“第一要思想作风端正,人要正派。第二要谦虚谨慎。第三要持之以恒。思想作风端正,人要正派,是练好太极拳的首要,好勇斗狠,一则练不好太极拳,二则容易出事故。太极拳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不仅仅是在行拳中去贯彻太极拳的原则,更加重要的是通过锻炼,使这些原则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良好行为”;而在拳法上则更是言必谈“致柔”:“微明老师讲纯粹太极拳应是柔中寓刚,棉里藏针。我另外传你五个字‘绵,铁,胶,风,影’。”
(《林炳尧先生答弟子问》张志安)
林炳尧先生于1992年10月整理出版陈微明先生遗著《太极拳术》时在书中同时发表了附文:《初学太极拳十三字诀》,阐述五十余年练拳和教拳的体会,将其归纳为十三字诀:“静、意、慢、真、柔、正、连、匀、圆、松、随、恒、虚”,更进一步地深化了太极拳术的拳理拳法。这些“道”与“理”,不仅令林炳尧先生的拳艺阶及神明以致虚空粉碎的境界,而且也成为致柔拳社弟子们习练太极的准绳和法则。
(三)致柔拳社的太极藏拳
在致柔拳社中习练着一套“160式太极藏拳”,亦称“太极长拳”,这是在其他杨式太极拳师门中所鲜见的。
对于“杨氏太极长拳”的存在与否,太极拳界颇有微词。网载Post
By先生说:“现在传世的杨家太极拳,除有速度较慢的拳架外,极少见有演练杨氏太极长拳。傅钟文先生也说:‘总共只有这么一套大功架,没有第二套拳。’(《精武》)1998年第8期《杨式太极长拳》一文)。现在杨氏拳的一些传人也与傅先生持一样的看法,以为没有杨氏太极长拳,都把以快速度练习的太极拳称为杨氏太极长拳或快拳。”()
二水居士则评说:“陈微明先生,在致柔拳社时,确实传授过杨式太极长拳。当年田兆麟先生对长拳一说,多有微词,说在杨家多年,闻所未闻云。”()
持肯定说法的,比较详细的则有网载《一个名家对太极的理解》一文所记述:
“太极长拳:是杨澄甫由老架中的快架逐步演化而成并定型为七十余式的。其特点、要领参照班侯快架。”
“陈微明先生是杨澄甫先生的入室弟子,对杨式太极拳定性系列拳架理论整理、套路传播功不可抹。《太极拳说“十要”》、《论太极推手》皆以杨澄甫口述,陈微明笔录而传之于世。他还先后著有《太极拳术》、《太极剑—附太极长拳》、《太极答问—附单式练习》等书。陈文成先生在《陈微明太极拳遗著汇编》前言中写到:《太极拳术》一书,是先祖将杨澄甫先生口授内容笔之于书,赠给澄甫先生,以表达酬谢之意的。后来应弟子们的要求,征得澄甫先生同意,才刊印出版,并且一再强调是代澄甫先生笔述成书的。可见他的尊师重道,一丝不苟的严肃态度。”
“&陈微明先生在《太极剑—附太极长拳》一书的《太极长拳序》中说:‘澄甫先生传余太极拳,复传余太极长拳,其中有数式为太极拳内所无者,其余大概相同,惟转换之处前后略变易耳。’后陈微明先生在太极长拳原有几十式的基础上又发展成为108式(见《陈微明太极拳遗著汇编》143—144页)。”
“现今在社会上流传的太极长拳大都为陈微明先生增添动作后的太极长拳。其新增名称大都是一些太极拳系列拳架中所没有的名称,如“双托掌”、“猴顶云”等,为杨式太极拳的发展、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从资料中看,陈微明先生至少跟杨澄甫先生学得八五式太极拳和太极长拳两个套路。”
有说:“太极藏拳”的称谓在陈微明先生的遗著中未有所见,因而置疑。经查考,目前见诸文字记载的有《简明武术辞典》(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9月第一版,杨武、鲁生、晓剑、李茂编著),该词条全文如下(第24页):
“太极藏拳:太极拳套路之一。为杨澄甫先生门人陈微明所创造的一套发劲太极拳,又名动步太极。此拳技击作用较强。练习时从头到尾是用动步(即滑步)。”
“藏拳为一百零八式,整套动作可按各人年龄与体力进行缓慢与轻快两种练法。练习时须手脚并用,动作协调,以腰为主轴,以眼指挥,内外相合,刚柔相济。动步时,须气沉丹田,以腰及足跟发劲,其内劲自始自终不能丢失。”
“藏拳与太极拳虽有同名之处,但练法却有很多区别,例如:同名揽雀尾,均有掤捋挤按,但却有动静步之分;同名云手,却有左右之别;同是转身摆莲之势,却有藏腿奥妙之处。”
不仅文字有据,据知,与林炳尧先生同辈的陈文成先生、何连芳先生也是熟练太极藏拳的高手,只是他们深藏不露。
现在致柔拳社中所演练的“160式太极长拳(藏拳)”是由林炳尧先生亲传。对于这套长拳的受教经过,先生说:“微明先生还教我‘太极长拳(原称藏拳)。澄甫先生的一套长拳是五十九式,微明先生‘增加太极长拳’为一百零八式,为了便于记忆,我将长拳细目记录为一百六十式。”(《杨式太极拳架详解》第210页)”
对于太极长拳的习练,林炳尧先生严遵微明先生师训:“练拳顺序为太极拳(慢拳)、推手、动步推手、大捋,上述各法熟练后再练太极藏拳为宜。藏拳每一式后即练习用法,熟练后再学下式,顺序而进,切莫操之过急!”
至于太极长拳又被称之为“太极藏拳”,林炳尧先生说:“藏拳者,取藏而密不示人之谓也。”
称“秘传杨式太极长拳”的还有赵桂恒师门张楚全先生的《杨式秘传129式太极长拳》和崔毅士师门孙南馨先生的《杨式太极长拳》。这三家长拳的风格各不相同,令二水居士长叹:“不知杨式太极长拳始作俑者为何人?”(
http://blog.tianya.cn/blogger)然称“太极藏拳”的唯有致柔拳社,由此可见太极藏拳有着更深层次的蕴藏,有待于探究钩沉。
二、太极藏拳整理工作好一个难
(一)对太极拳功能的定位和取向
致柔拳社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一直有着探索、有着实践、也有着分歧,这些探索、实践、分歧,恰恰是大家从各个角度对致柔拳术乃至其他拳种的各个层面的探索,表现着大家对武术的健身功能、表演功能、技击功能、开智功能的不同理解,也恰恰在证明着致柔拳术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中国武术是一种身体运动形式,是人体科学的一部分,武术练功重视内在的“精气神”的锻炼,同时强调以内形于外、重在外在的攻防技击技术动作的演练,因而收到内外兼修、强身健体的健身效果。太极文化博大深邃,以太极文化理论来指导运动,能启迪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思维,对自身定位的思考。武术的技击动作本于生活本原,朴实简约,独具东方人体美学特征,极具表现力,因此成为了舞台艺术的不可或缺元素。从武术的本质特征来分析,武术核心是技击性,武术的健身功能、娱乐功能、竞技表演功能、教育功能等,都是通过以技击性为动作设计原则形成的各种攻防技术动作来实现的。因此,任何一方面的功能都应以技击学用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健身、悟道和表达思想,演译人生。
因此,我们无须对此争议,我们的定位应该是全面地,整体地发展我们致柔拳社的传统武术功能。
(二)太极藏拳的整理工作—好一个“难”字
林炳尧先生的弟子张志安曾说过:“纵观林老师留下的资料,他也曾努力想完成《藏拳》的写作,并且作了准备,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我手头就有他遗留下《藏拳》目录和开场白文稿……”,可见在这未了心愿中林老先生有着多少蕴藏、多少遗憾和多少寄托。然而,十年过去了,未见一纸一图一字面世,不由人不怅然若失。
难题种种,无过两类,一是客观上的难,一是主观上的难。
主观上有难:有两个“说不清楚”,一个是常言所说的“太极拳说不清楚”;另一个是林炳尧先生在教学过程中“因人施教”而形成其弟子们的个性差异。
1、“太极拳说不清楚”:这是太极拳所具有的强烈的随机性特征形成的一个表象。太极拳的随机性是其本身具有明确的含义,只是由于发生的条件不充分,而使得在条件与事件之间不能出现确定的因果关系,从而事件的出现与否表现出一种不确定性。模糊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概念的内涵反映着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概念的外延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它的外延是不清晰的,是模糊的。而所谓“说不清楚”就是指概念的模糊性。人们的认识模糊性是允许有主观性的,每个人对模糊事物的界限认定不完全一样,承认一定的主观性是认识模糊性的一个特点。我们深信对太极长拳(藏拳)的内涵是十分清楚的,同时我们接受由于太极长拳(藏拳)强烈的随机性所构成模糊性现象的事实。所以我们期望前辈们无须担心“说不清楚”,仍应以处理概念模糊不确定的事物为其研究目标,努力将太极长拳(藏拳)处理成数据信息留存于世。
2、师兄弟之间的不同风格所产生的歧义:其实这是每个时代、每个艺术领域、每个师门都存在的正常现象。我国古代文学评论家刘勰说:“……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人都有个性、个人风格,所谓“风格即人”,是个人的思想观念、审美理想、精神气质等内在特性的外部印记,所以不足为奇,加之林炳尧先生因人施教,其弟子各各不同也就是自然的事。然而不管怎么不同,其道乃一,其宗乃一,其师乃一,大同小异。
客观上有难:
1、“不能说”:我师父在这一点上曾和我说过:“林老先生传给我的藏拳,没有功底的人练不了,变化多端,招招杀招,先生不许我们说,更不许我们用,这怎么说?不能写!不能说!”这不能不说是个事。
2、工程的确浩大:就我所知之点滴为例,提手上势后接靠式就有多种变化,有前折靠、背折靠,前折靠又含上折靠和下折靠之变,靠中又有肩、肘、腕、腰、膝、胯之招,仅这一二两层若要一一说清,160式式式说开去那真是庞大之举,决非致柔拳社目前的组织状况、人力、财力所能完成。
3、资料封锁,这句话本不该我说,好在张志安师父说在之前:“林老师的遗作并不是不可以公开,林老师一生为人光明磊落,好施于人,但是他的确说过,不要将他的录像流传出去。我想这同他平时的为人的风格有关,他讲究认真负责,不成熟的东西,绝不会误人子弟,所以要谨慎从事。我认为当务之急是成立专门机构收集,整理,出版林老师之遗作,完成老人家之遗愿。”()
(三)尽管难,还是有人在做
其实这话更不该我说,我说了也不能算数。据知藏拳的整理工作还是有人在做,比如林老先生的弟子尉志祥就写过一个初稿,我看到过,但我感到只是一个框架;还有某某某也在做着艰难的资料准备;还有人在做一些局部的论证。可见诸弟子的心愿是何等与先师息息相通。但无论如何个人做总是势单力薄,还是张志安师父说的真切:“我认为当务之急是成立专门机构收集,整理,出版林老师之遗作,完成老人家之遗愿。”
张楚全先生的《杨式秘传129式太极长拳》1997年就正式出版了,可是我们的太极藏拳至今还不太为人所知,难怪有人在2001年就说:“……其关门弟子林炳尧于前年逝世。历史悠久之致柔拳社,终于后继乏人”(《&杨门传人简介》作者翟世镜http://blog.sina.com.cn/)。其实致柔拳社不乏继承人,是工作没有做到位。
我们盼望着致柔拳社的新局面。
我与林炳尧老师&
&&&我叫朱光炽,与林炳尧老师同庚同属猪,又是同乡宁波人。两人先后在由陈微明老师于1925年上海创办的致柔拳社同练杨式太极拳,至今已近六十个春秋。为了继承陈师遗愿,发扬中华国粹,所以两人分别传授杨式太极拳已四十余载。遵师嘱练拳必须先练拳德三戒,即不可哗众取宠而欺骗别人;不可三心二意而随心所欲;不可时断时续要坚持勤练。两人虽然同属陈师门下,由于体会与钟爱不同,因此锻炼方法也就有分异。林炳尧老师保留传统练法,以体用技击强身为本,所以形成轻、灵、快的拳路;而我以运气防病为本,所以形成重、敛、慢的拳路。总观杨式太极拳的特征,以松、静、慢为基础,以腰部灵活为主宰,以虚实分清轻重为重点,以阴阳结合为条件,以缓匀不断为要求,以由里及外内动为宗旨,以内气养身之功才是目的。因此万变不离其宗,练好腿功、腰功和气功称之谓三功合一的内家拳术,为广大拳术爱好者所喜爱。值此书即将付印之际写序以飨读者。&&&&&&&&&&&&&&&&&&&&&&&&&&&&&&&&&&&&&&&&&&&&&&&&&&&&&&&&&&&&&&&&&&&&&&&&&&&&&&&&&&&&&&&&&&&&&&&&&&&&&&&&&&&&&同门朱光炽写于沪
&&&本书所介绍的拳架是传统的杨式太极拳。林炳尧老师所传授的拳架和推手完全是当年杨澄甫先生和陈微明先生一脉相传的杨式拳法。笔者追随林老师学拳多年,深知其欲将毕生心得贡献于世的心愿。他采用“详解”的原意,是要使广大的太极拳爱好者通过此书掌握纯正精华的拳理拳法,准确规范的架式和推手技术,帮助一些同志摆脱姿势不正、僵硬散乱等违背内家拳准则的毛病。这里所谓的“详解”,也可以说是“返真”,无非是真正把传统的太极拳学到手、学到家的意思。
太极拳这项运动,自传世以来经过一代又一代拳家的努力,渐渐由北方流传到南方各地。特别是解放以后,由于政府的大力倡导,更进一步在全社会得到极大的普及。
&但是在另一方面,我们也不难看到,不少人尽管练拳多年,但对于太极拳基本功法了解得很少,拳姿也不规范,不符合要求。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良好的师传和严格的训练。他们中间,许多人是自己摸索无师自学的;有的只参加过短期训练班,以后又没有机会深造;有的人只是在公园或是街头巷尾顺便跟人模仿,而给他示范的人自己并没有经过专门训练。教的人只会其表,不知其本,学的人亦是依着葫芦画瓢,没有机会得到指正或咨询,结果自然便以误传误,误涉“旁门”而不自知了。这些同志虽然有着很高的热情,坚信太极拳能祛病强身,却不知道,祛病强身的效果好坏是与练拳的质量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的。《详解》便是针对以上所说的情况而苦心设计的。尤其书中附有数量众多的图片,以便利读者对照研究,文字说明力求清楚详尽,并对常见的错误着重加以提醒。
但文字说明越是细致,阅读起来也越费神,所以,使用这本书的读者也必须有点耐心和苦心才能有所得益的。
要学好真正的太极功夫,还有一点必须加以注意,即不少人总以为练拳无非是动动胳膊动动腿,没有什么值得“穷研究”的。这种观念是需要改变的。打拳,当然要动腿动胳膊,但怎么动法,首先还需要动脑筋。太极拳是一门从理论到实践都有着极丰富内涵的功夫。太极拳的功理和指导练拳的一些准则都是渊源于中国的哲学和中医学,如中正安舒;极柔软而后极坚刚;如阴阳虚实与五行;经络与气血理论等。作为一种武术,要学得好,得花时间下功夫。从前有种说法叫:“太极十年不出门。”就是说,学太极拳的人拜师十年还出不了山。这里说的是古人,是学武功。现代人学拳主要是为了锻炼身心,学习的时间当然可以短些。在本世纪20年代陈微明先生来上海创办致柔拳社,已经明确以养生健身为办学宗旨了。当时制订的全部课程也仍需要三年时间才能学完,而且在师传和训练都非常正规的情况下学完的。
现在的太极拳爱好者,正如我们上面所说的,多数人都不具备这种条件。如果对这项运动的基本原理都茫无所知,那是绝对不可能达到“归元”或“返真”的目的的。所以学拳的人除了“动手动脚”坚持锻炼以外,还必须学点拳理拳法,对太极拳的特点和奥妙之所在多加留心,多加琢磨,这实在是有志于学好拳艺的人所必不可少的。
什么是太极拳的主要特点或奥妙呢?陈微明先生认为主要的一条是“专气致柔,以弱胜强”。清代的太极拳家李亦畬先生则把太极拳的精妙之处概括为“能引进落空,能四两拨千斤”。两种说法的实际内涵是完全一致的。这种太极功夫当然是经过艰苦长期的锻炼才能达到的。而基本的训练方法就是盘架子和推手。那么,怎样才能打好太极拳呢?请先看一看李亦畬先生的推论:“欲要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欲要舍己从人,先要得机得势;欲要得机得势,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有缺陷;欲要周身无有缺陷,先要神气鼓荡;欲要神气鼓荡,先要提起精神,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气收敛入骨;欲要神气收敛入骨,先要两股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劲起于脚跟,变换在腿,主宰在腰,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劲由内换,收便是合,放即是开……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
这段论述,读起来似乎唠叨,但如果细心体会,你就会恍然大悟:原来我们打拳时所必须遵循的种种规范,都是为了把身体锻炼得非常柔软,非常轻灵,非常敏感。这样,就能够在上阵和人推手或打手时发挥出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功夫来,就能够做到“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我们练拳时讲究虚灵顶劲,虚实分清,用意不用力……等等。讲究来,讲究去,无非是为了上面所说“专气致柔,以弱胜强”的目的。明白了这一层道理,做动作时,就能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就多了一份“悟性”,就能够较快地达到“归元”或“返真”的境界。
盘架子本来是武术的基本功,术语又叫“知己功夫”。把这种功夫应用到推手技击上去,那就叫做“知人功夫”了。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盘架子同时也是一种健身运动。按照同样的要求和方法锻炼,就能达到疏通经络,气血流畅,内气充足,延年益寿的功效。
学点拳理拳法,能够提高学拳的兴趣,至于具体的练法和招式,当然还是需要老师指点的,在缺乏教师指点的情况下,找书本当辅导老师或许也不失为退而求其次的办法。本书的读者不妨利用所附二百多幅图片对照演习之。林炳尧老师的拳姿中正安舒,神凝气静,轻灵自然,气势腾挪。学练者反复细心研究体会,必有大益可受。文字说明,对身法、脚法、手法、指法直到眼神都作了细致的描绘。这些具体的“小技术”看上去似乎琐碎,但却都是要做到拳姿准确,符合规范的有效方式。例如,太极拳中有许多前进后退、转身以及单腿独立等动作,要做好这些动作,脚步的位置,脚跟、脚掌的运用,腰腿和手脚的协调配合都有很多讲究。如做“双峰贯耳”时,身体由面向东北转向东南,左脚以脚跟为支点,同时是以右膝带动腰胯及身体的。紧接着“左蹬脚”以后,身体由面南转向面北时,独立的右脚是以脚掌(脚后跟踮起)为支点,以左腿带动身体的。一个用脚跟,一个用脚拳,不可随便互换,否则就要不稳。《太极拳论》云:“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腰腿的毛病又要靠上述这样的“小技术”来克服。再举一个例子,如做“左右分脚”的动作时,双手先做“十字手”然后分开,与此同时做分脚动作,但分手与分脚之间须有点“时间差”,即手先到位,虽然相差仅仅一瞬间,但很重要。因为在技击上,这里的分手动作实际上是掩护,是手段,分脚才是目的,是实质性的进攻。但如果对方识破我的意图,我也可以变化,把沉肘分手也变成实质性的进攻然后再踢脚。盘架子时手脚不同时分开,这就体现了技击上随机应变之意。陈微明先生说:“虽动腰腿,而内中有知己知彼,随机应变之意在。若无意,虽动腰腿,亦乱动而已。”所以,手脚一起到位是错误的。本书的说明中许多这样的提示,对有志学好传统杨式太极拳的读者应该是极有帮助的。这也是本书的特色之一。
读完了以上所言,再解释一下,这套拳架为什么是九十九式而不是如原来陈微明先生著的《太极拳术》目录所载的七十九式呢?这是因为拳架的式数可因计算方法不同而有所出入的。如“左右搂膝拗步”原来只算为一式,而本书则把左、右式分开计算,二左一右便是三式了。其他如“左右倒撵猴”、“左右野马分鬃”、“左右伏虎”等均依此类推,所以式数便多了一些。
除此之外,陈微明著《太极拳术》目录中的“金鸡独立”仅算一式,本书则在“左金鸡独立”后增加了反方向(面北的“下势”),然后再接“右金鸡独立”。本书又采用“太极藏拳”中的“左右弯弓射虎”式取代了原来过于简单的“弯弓射虎”式。所以式数又增加了一些。(藏拳本称长拳,是练习散打的套路,过去杨家只传入门弟子,不向社会公开)。
按照上述计算方法,全套便变为九十九式了。拳式虽然增多了,却便于记忆习练。同时,所增加的个别拳式原也是杨氏拳中所固有的,绝非杜撰,这也是需要向读者交代清楚的。&&&&&&&&&&&&&&&&&&&&&&&&&&&&&&&&&&&&&&&&&&&&&&&&&&&&&&&&&&&&&&&&&&&&&&&&&&&&&&&&&&&&&&&&&&&&&&&&&&&&&&&&&上海&&赵自&
林炳尧先生著的《杨式太极拳架详解》已定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弘扬传统太极拳的精辟之作,此书曾冠名以《太极拳归元》在致柔拳社内部影印,后逐渐流传社外,爱好者争相索借传阅,以作学习悟解太极拳的范本。
此书是林师积五十余年习练太极拳经验之大成。林师祖籍宁波,自15岁起学武。1942年起追随陈微明先生习练太极拳,迄今五十余年,修得太极上乘功夫。林师自80年代为恢复陈微明先生创办的致柔社而奔走,继之出任复社后的第一任致柔拳社社长。1994年以来专志于此书的著述。作为弟子,我们深知林师晚年的夙愿就是:“弘扬传统太极拳术”。他常对弟子说:“太极拳是民族瑰宝,不能失传于吾辈之手。”今书已付梓出版,众弟子偕致柔拳社同仁为林师圆了夙愿而同庆,亦为太极拳爱好者有了一本弘扬传统太极拳术的新作而共贺。
传统太极拳是以意行气,用意不用力的内家拳,具有以下特点:“动中求静,与道相合,纯以神行,不尚拙力,呼吸根蒂,气沉丹田;循环无端,绵绵不断;不离不距,随机应变;专气致柔,以弱胜强;纯任自然,无几微勉强。”这些可与武林拳谚相印证,拳谚曰:“太极拳是先有道才有拳,惟悟道,拳法方能至臻上乘。”由此是言,太极之练,得道而习拳,则事半而功倍,得拳不悟道,则事倍而功半。这里说的“道”是指源于老庄学说的太极拳理。练太极拳不能寓拳理为内核的练架,就不是传统的太极拳,枉费多年苦练而仍修不到太极之上乘功夫和境界。缘于此因,林师在此本书中,从一招一势开始,寓拳理于招式中,把神态、心意、身形相互关系,具体要求逐一详述讲解,使读者不但知晓招式身形之动态,更清晰功理身法之涵义,使功理和招式,外形和内在融汇一体。
林师对太极拳理的阐解还体现在《学好太极拳13字诀》。例如对“意”的阐述,“以意行气,练架的一招一势,一举一动都是以意来领先的。心意动而后手足动,且动得愈轻灵愈好。用意则轻灵自如,用力则僵硬迟滞。”的确,唯有以意行气,可由外形到内枢,从有形到无形直至内外相合,心意相合,形神并茂。唯有以意行气,才能虚若空无飘渺,实似巍巍山岳,唯有以意行气,才能犹如庄周之梦蝶,人蝶不分。
又如对“静”字的阐述:一即平心静气,二指安静的环境。此意是讲习练太极拳的内外部条件。“静”即是扫除杂念,而除杂念是第一着筑基练己之功,所谓去其轻浮刚猛之气是求心平气和,心平则神凝,气和则息调。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虚是虚无,极是中极,静是安静,笃是专笃,其意致吾神于虚无之间,而准其中极之地,守其神于安静之心,尽其专笃之功。所谓入于清静无为之域,身心必先守静,静久则心自定,此乃入定之功也。可见练太极拳“静”之重要,唯有内外条件具备了,此时以意领拳,以心行气,沐日月之精华,浑天地之灵气,安舒以怡悦身心,中正以泉生琼液,气沉丹田而壮血脉,太极之精微由此得矣。
再看“松”字诀。林师的释意是松要达到松净,此“净”即是无的意思,无丝毫僵硬之处,拳论云:“由着熟渐悟懂劲,由懂劲阶及神明。”着熟是第一层功夫,懂劲是关键的第二层功夫,而神明则是第三层高级功夫,微明先生说:“着熟不难,懂劲最难,懂劲后方谓入门。”林师告诫:“欲求懂劲,唯以轻灵。”所谓“轻灵变化求懂劲。”专指学练过程中唯有走轻灵之路,松求轻,轻则灵,灵则变,变则通也,松是习练之基石也。
太极拳既是一种武术,又是健身术,且蕴涵着养心修性的处世哲理。作为武术,太极拳招招有御敌之功能;作为健身术,又式式具有通经舒络畅血之效果。作为处世之道,太极拳理与道相合,大之可以应付曲当,小之可以全身远害。赵朴初先生在《陈微明太极拳遗著汇编》题词中说:“太极拳不仅运动健身,且有习定增智之妙,其有止有观,盖兼佛道两家之妙用。”这些要言,实质皆指传统太极拳对拳理的重视。而且正因为太极拳是传统的,故所以有其纯正性。因此要求学者先练其身,次练其心,再练其神。此乃习练传统太极拳之本质也。林师授教时深恐泛滥而失其本源,流动而忘其规矩,溷杂而违其精意,故一再提倡:“学拳不能求快,要慢工出细活,且还要精工细雕。”由此可知,如若教者无精密之教法,学者无缜细之研练,何能得太极之精微。因此,林师在其著作中唯恐一招一势交待不周,例如预备势,就此式中两脚站位,神态姿势,眼光手势,口舌呼吸,全身重心及意识感觉都从拳理出发,讲得清清楚楚,窍诀处指点得明明白白,把常人认为十分简单的预备势,述其形姿,揭其内核,详其精细,警其要害,点明了开好头起好步的重要性。由此可以举一反三,读者可边细心研读边反复揣摩,在演练拳架中悟解掌握拳理并融会贯通。练太极拳若只从动作姿态上去追求外形的完美,忽视了内在及心性上的修炼,那是取其末而忘其本也。太极拳练的乃是精、气、神,即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养虚灵以生智慧之功夫。动动手踢踢脚,充其量只能称太极操之类,安知其中之玄妙耶。
总之,从招式神态中去知晓拳理,又从拳理中去融会把握拳式,这是学习太极拳的正确途径,亦是林师此作之本意。以上抛砖之言是我们几位弟子的理解和体会,是为序。&
&&&&&&&&&&&&&&&&&&&&&&&&&&&&&&&&&&&宁波市致柔拳社
&&&&&&&&&&&&&&&&&&&&&&&&&&&&&&&高载君
&&&&&&&&&&&&&&&&&&&&&&&&&&&&&&&&&&&&&林国富
&&&&&&&&&&&&&&&&&&&&&&&&&&&&&&&&&&&&&邬建国
&&&&&&&&&&&&&&&&&&&&&&&&&
&&&上海交通大学对体育健身活动极为重视,学校领导尤其关心传统太极拳的教学。早在20年代,交大就设中华国技传习所,聘专职武术教师任教。1991年末,黄翼夫先生介绍林炳尧老师来交大传授杨式太极拳,林老师是微明先生的弟子、致柔拳社社长,交大的太极拳爱好者都为能学到正宗的杨式太极拳而兴奋不已。第二天,我们很早到操场,林老师却已在那里等我们了,他虽年近70,却依然身手矫健,行拳神凝气静,中正安舒,绵绵不断,从容大雅,使人赏心悦目。林老师对我们说:“学太极拳不仅能健身祛病,而且有陶冶性情、平衡神经系统的作用,对于从事脑力劳动的研究人员特别有好处,所以愿意把太极拳这一国之瑰宝带入高校,望大家练习后能精力充沛,多为国家做贡献。”这一学不觉过了5年,通过学习锻炼,大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益,当年的学员如徐文胜、张鹏、庄勇、高维树、李有宏、汤浩、幸云、王智泉、周健军、李浩、杨毅、黄英杰、陆森等和笔者现在都在坚持锻炼,平时碰到一起还交流心得体会。
针对我们知识分子的特点,林老师除了给我们讲解动作外,还讲述拳理拳法,对同学的疑问总是有问必答。我们喜欢看古典拳论,但理解其深奥含义有困难,林老师就不厌其烦详细讲解示范,对于一些长期有争议的,林老师的精辟阐述常使我们豁然开朗,如“含胸拔背”,很多同学不很理解,什么是“含胸”?“含”到什么程度?有什么用处?常见杂志上发表各种见解,林老师指出:“含胸拔背”是“太极拳十要”之一,当时杨澄甫先生没有详细说明,致以后许多人望文生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造成混乱。事实上提“含胸”主要是要和外家拳之“挺胸努气”相区别,微明先生曾对他说:其意应是“舒胸顺背”,这样练起来就自然了。林老师说:“含胸只有在推手时当对方挤来,我胸微含可使敌落空。”大家按林老师的要求去做,一套拳下来身心舒展,身体、精神一天比一天好。
除了太极拳套路,林老师还传授了太极拳推手等技艺。在跟林老师学习推手时,我们真正感到了太极拳“动之至微,发之至骤”的特点,见识到了“仰之弥高,俯之弥深”的神技,不管你怎么推,林老师都能从容化解,他人在你前面,可你怎么也找不到他的实点,一用力自己就脚跟上浮,如临深渊,而林老师只是笑眯眯看着你,有时一推如推在山上,自以为找到点了,正想继续用力,却不得劲,迟疑间,已腾空跌出。在交大,林老师一高兴,有时连续几十次发劲,每次都把我们重重掷抛在水泥楼墙上,楼上老师以为地震,都探头出来看个究竟,有的说:“轻点,轻点,不要把人打坏了。”可我们知道林老师是用长劲发放,被发者相当于练排打。时间长了,大家的身体结实,一般人的拳脚就可以承受了。推手教学中,林老师对我们要求很严,要我们“听”对方劲,不妄动,要求相挨的地方皮肤不皱,随势走化,不丢不顶,看到我们有了进步,林老师十分高兴,有时也跟我们讲解拳架的使用。林老师说以前杨家和人打手时,讲好只用一个“云手”,随对方如何进攻都可以一一破解反击,林老师给我们示范拳架的使用确实招招锐利,拳拳服膺,一挨身,不是跌出的问题,而是逃都没地方逃。林老师解放前除了跟微明先生学习外,在微明先生离开上海去外地授拳时还由微明先生介绍跟田肇麟、褚桂亭等前辈学艺,另还向同辈师兄如陈铎鸣、叶大密、徐文甫等,还有比他早的“小字辈”讨教,谦能得益。这些大师的技艺特色林老师都能给我们一一示范。
我们还有幸跟林老师学习了部分太极长拳动作,太极长拳,也称太极拳、太极藏拳,过去杨家只传入室弟子,不传外人。原来的59式,经微明先生加入他从孙禄堂先生那里学来的形意、八卦部分功式,增为108式。林老师在不改变原有套路的基础上为了教学需要,细分为160式。太极长拳侧重于技击,每式除作为单操反复练习外,还需对打训练,能在任何情况下随心所欲使用,方可学习下一式,虽动作稍快,然不离太极宗旨,每式动步发劲,运动量大,特别适合青年人练习。林老师和我们演练左堋(Peng)的用法,不管你从何处来,是什么劲,他都能堋接后顺势干净利落将你掷抛而出,功夫阶及神明。当时和我们一起学习太极长拳的还有陈友红、郑涵青。得林老师藏拳传授的上海传人有濮冰如、徐叔宝、李品银、许优德等。
在抗战胜利初期,崔毅士老师的徒弟和西卿(河南人)从四川到上海,林老师因经商结识了和西卿,相处甚厚,所以也将太极藏拳教给和西卿。后崔毅士来上海期间,和曾在太仓路太仓旅社介绍老师与崔毅士老师相识。
据林老师说:“藏拳精华宁波致柔拳社弟子所获甚广,主要学习肯下苦功,因同乡关系教育时言语通顺,容易接受的原因。
除了教学,林老师平时还整理撰写一些资料。在写作时,林老师非常认真,一丝不苟,资料反复查校,用词常推敲数遍,还常征求拳友意见,怕写出的和要表示的不一样。一些内容,陆森和我按林老师的要求在电脑上不知修改了多少遍,林老师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使我们这些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都感到汗颜。
近年,林老师潜心著述,1992年整理出版了陈微明的《太极拳术》一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为庆祝致柔拳社成立70周年内部印刷发行了《太极拳归元》讲义,今新书《杨式太极拳架详解》又将付印,林师嘱为序文,谨承师命略述缘起于上。愿大家都能掌握太极真谛,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为社会多做贡献。&
上海交大黄林鹏谨序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氏太极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