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119有人上黑赢了会所嫩模老头是谁过的吗.赢还是算

《龙珠超》119集;第四宇宙被淘汰, 隐身人太渣了, 上集_在线播放_最新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_ 爱酷网()友情提示&&&全部频道网站地图《龙珠超》119集;第四宇宙被淘汰, 隐身人太渣了, 上集0友情提示:该视频需要您手动点击播放播放源:发布时间:分类:动漫作者:有声动漫声明1、所有视频来源优酷网,我们只是进行分享,不存储任何视频。若对该视频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例如违规、侵权等),请与优酷网联系【反馈地址】,提供该视频ID号:XMzIyMDk2NDAyMA==,或提供链接该视频在优酷网的播放链接地址:/v_show/id_XMzIyMDk2NDAyMA==.html,若优酷网做出了删除操作,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自动删除;2、如果您的视频允许在优酷网播放,而不允许我站播放,请发送邮件到&&,并注明“不允许站外播放”,我们会在48小时内进行相关处理。&&&&(本文冗长。最后有一句话比喻,通俗易懂。)&br&&br&一句话:&b&因为在黑洞内部,光锥是永远向内的。&/b&&br&&br&&b&(一)&/b&&br&&br&&b&首先解释一个关键的概念,什么是「光锥」。&/b&&br&简单地说,&b&光锥就是光的时空路径&/b&——注意是「时空」,而不是「空间」。即,在某时某地发射&b&一闪光&/b&,此后光传播所经历到的&b&时空&/b&区域就是「光锥」。换句话说,就是能看到这个闪光的&b&时空&/b&区域。当然,这严格说是未来光锥。&br&&br&这样说还是很抽象,举个1维空间的例子。这个世界不妨称之为「1+1维」时空(因为是1维空间+1维时间)。简单起见,假设光速为常数 v=1。&br&时间 t = 0 时,在空间坐标原点 x = 0 处发生一闪光。这时,因为光以有限的速度 v = 1 传播,其路径就是 x = t 或者 x = - t。这里有&b&两条&/b&路径,因为在一维空间里,光能朝「前」、「后」&b&两个&/b&方向传播。&br&画在 (x, t) 平面上,光的时空路径 x = t 或者 x = - t 就是通过原点的45度角射线。这射线就是「1+1维」时空的光锥。如下图所示,红色射线就是光锥。&br&&figure&&img src=&/46f5cacc1bddab08a35c4a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58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46f5cacc1bddab08a35c4a_r.jpg&&&/figure&在这个「1+1维」时空里,只有在光锥上的点,才能看到闪光。比如 (x = 2, t = 1) 这个点,就不在光锥上,也看不到闪光。因为在 t = 1 秒的时候,光还没有传播到 x = 2 处。x = 2 处只有在等到 t = 2 时才能看到闪光,于是 (x = 2, t = 2) 这个点正好就在光锥上。&br&上面这个例子很容易推广到真实的「3+1维」时空(3维空间,1维时间),只不过这时候射线变成了锥子(当然是3维的锥子),所以叫光锥。&br&所以光锥是时空的一个截面,维度比时空少一维。光锥的存在正是因为光速有限。&br&&br&更物理地说,光锥是&b&时空&/b&的一个「界限」,即,能发生因果关联与否的区分边界。因为光速是最大速度,&b&光在光锥表面传播&/b&,其他信号在光锥内部传播,所以光锥内部就是可发生信号联系(因果关联)的区域,光锥外则是不可能有因果关联的区域。&br&以下图为例(引子wiki)&figure&&img src=&/dff3cbea1a_b.jpg& data-rawwidth=&390& data-rawheight=&6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90&&&/figure&这里展示的是「2+1维时空」:2维空间(横向)+1维时间(纵向)。A代表某时某地一「事件」,光锥内部(上图黄色区域)就是A事件未来可影响到的时空区域,比如B点(下部黄色区域代表可以过去可能影响过A的时空区域);而光锥外的其他区域,过去、未来都不可能与A事件发生关联,比如C点。&br&&br&&b&(二)&/b&&br&&br&&b&回到光传播的问题上。&/b&&br&广义相对论说,时空可以弯曲。于是在这个弯曲的时空里,光就不一定走 x = t 或者 x = - t 这么简单的直线了。比如在「1+1维」的时空里,光的路径可能就是这个样子:&figure&&img src=&/61fdfdbc0c8be42124f6c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58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61fdfdbc0c8be42124f6c_r.jpg&&&/figure&根据时空弯曲的程度,光可以走各种扭曲的路径。&br&上图中,虽然光的路径已经被扭曲,但是左边 x1(t) 还是在朝「左」传播,右边 x2(t) 还是在朝右传播。那么一个自然的问题是:有没有可能扭曲成这个样子:&figure&&img src=&/7ae24e1f00d858a84c49fc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58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7ae24e1f00d858a84c49fc_r.jpg&&&/figure&也就是说,无论光&b&自己以为&/b&在朝哪个方向传播,实际上都是在朝左传播?回答是当然可能!&b&这正是光无法离开黑洞的关键!&/b&&br&&br&具体而言:对于比较正常的时空里的正常的光锥,光可以(沿着光锥表面)向前后左右任意&b&空间&/b&方向传播。但是&b&在黑洞内部,光锥被扭曲,光锥的所有空间方向都朝向黑洞内部,使得光只能向内传播。&/b&&br&&br&&b&(三)&/b&&br&&br&&b&以最简单的不带电不旋转黑洞即「Schwarzschild黑洞」为例。&/b&&br&下图(引自wiki)中左边白色区域为黑洞外,右边黑色区域为黑洞内。在左边即黑洞外,光锥比较正常,光可以朝两个方向传播——比如朝左也就是背离黑洞,或者朝右也就是朝向黑洞。&br&&figure&&img src=&/6dc635fa5e334b7ef295c143f1fdc9b1_b.jpg& data-rawwidth=&409& data-rawheight=&10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9&&&/figure&如果我们靠近黑洞,如下图(引自wiki),光锥开始扭曲,明显开始朝黑洞倾斜。于是光倾向于向黑洞(朝右)内传播,只有少部分可以背离黑洞(朝左)。&br&&figure&&img src=&/a2238e2adcfda9ace3ba709ecd81d373_b.jpg& data-rawwidth=&409& data-rawheight=&10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9&&&/figure&如果我们进入黑洞内部(黑色区域),如下图(引自wiki),这时,光锥完全被扭曲,&b&光锥的任何方向都是指向黑洞内部&/b&。也就是说,&b&光无论怎么传播,都是在「朝内」传播。&/b&&figure&&img src=&/1cf0dfcf9528317afe025f0f6d0167c3_b.jpg& data-rawwidth=&409& data-rawheight=&10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9&&&/figure&&br&下图(来自网络)是个更形象的说明:&br&&br&&figure&&img src=&/923ab201fbca6_b.jpg& data-rawwidth=&320& data-rawheight=&23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0&&&/figure&圆柱代表黑洞视界,圆柱内是黑洞内,圆柱外是黑洞外。黑洞外光锥被扭曲的不厉害,光可以朝向黑洞也可以背离黑洞。黑洞里面,光锥完全倒向黑洞内,光锥的所有方向都指向黑洞内,于是光无论朝哪个方向传播都是在向内传播。&br&&br&总之,一句话,&b&在黑洞(视界)内部,时空被扭曲了——只有向内,没有向外。&/b&&br&&br&&b&最后,如果觉得还是很抽象的话&/b&,可以考虑这样的例子(虽然不严谨,但本质上一个道理):&br&你在坐高铁,你以为你可以来回走动,但是因为你不可能比高铁走的更快,所以在地面上的人看来,你只能永远在朝前走,就像光在黑洞内只能永远朝里走。
(本文冗长。最后有一句话比喻,通俗易懂。) 一句话:因为在黑洞内部,光锥是永远向内的。 (一) 首先解释一个关键的概念,什么是「光锥」。 简单地说,光锥就是光的时空路径——注意是「时空」,而不是「空间」。即,在某时某地发射一闪光,此后光传播所…
&p&&b&金星几乎没有任何价值开发,这是人类经历了幻想、探测和失望的真实体验。&/b&&/p&&br&&p&金星在各个文化里被人类寄予了极大的希望,中国很早便叫它启明、太白星,西方也用爱与美丽的女神维纳斯来命名。上世纪的科幻小说里,但凡是关于星际移民和星球殖民的,有一半都把金星选择了目的地。&/p&&p&&b&因为从表面看来,金星的情况的确非常合适:&/b&&/p&&p&a. 处在太阳系内宜居带上,只有金星、地球和火星三颗,金星距离地球更近;&/p&&p&b. 与地球大小、质量、密度都相近,重力加速度也接近,相差都不超过10%,比起火星好太多了;&/p&&p&c. 金星体积和质量较大,不像火星过小(地球十分之一左右),不至于快速冷却导致能量消失;&/p&&p&4. 金星也是个岩石行星,拥有大气,看起来资源是够的。&/p&&p&然而古人早就教育我们,得眼见为实啊,不能光在地球上观测,有本事自己去看看,鬼知道上述四个条件到底能不能用。&/p&&br&&p&在上世纪60年代,苏联在人类航天探索中取得了各种领先:第一个火箭、第一个卫星、第一个宇航员、第一个月球探测器,自然也不能放过金星,尤其是60年代末在登月中落败以后。押了大量赌注到金星探测上。&/p&&p&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金星计划(Venera),共计发射了26个探测器,是26个啊!加上后来两个维加(Vega),&b&总共发了28颗!&/b&&/p&&p&其中有11颗尝试着陆,&b&9个着陆成功&/b&,这是非常伟大的成就。&/p&&figure&&img data-rawwidth=&996& data-rawheight=&614& src=&/v2-1ecf361e8f55be_b.pn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96& data-original=&/v2-1ecf361e8f55be_r.png&&&/figure&&p&(苏联金星计划和维加计划的九个着陆点)&/p&&p&这9个着陆成功的,也仅仅是着陆成功而已,&b&最长的一个只幸存了110分钟&/b&,最短的几分钟就挂了,而且中间没有一个是不出故障的,这是为啥?&/p&&p&这是因为经过了这么多探测之后,苏联人发现,金星根本不像原来看起来的一样,&b&条件简直恶劣到上天了啊,太阳系内都找不到更加残酷的了:&/b&&/p&&p&a. 金星大气96.5%以上都是二氧化碳(剩下是氮气),空气中飘满了火山带来的硫化物,云就是稀硫酸烟雾,自带毁容效果啊,带啥面具都不好使;你们这些PM2.5都扛不住的生物来干啥?&/p&&p&b. 要知道地球上才0.04%二氧化碳地球人都哭着喊着温室效应了啊,96.5%是啥概念?金星强大的温室效应导致金星表面平均温度为462度。要知道中餐里大锅爆炒,就是那种大厨的锅里冒火的情况,也就才300度啊。到了金星,分秒间你就外焦里嫩了;&/p&&p&c. 由于硫酸云的存在,大量太阳光根本无法抵达地面,所以其实是黑漆漆的一片,跟地球夜晚一个样子;只能偶尔看到硫酸云里的闪电雷暴和火山爆发的光线。&/p&&p&d. 二氧化碳含量极高,意味着整个星球没有任何碳循环,那就别提生命了;有啥生命下场硫酸雨也就木有了。&/p&&p&e. 金星的磁场很奇怪也很弱,解释的理论有很多,但有一条是肯定的:目前这个磁场无法保护任何生命。离太阳这么近,啥生命都逃脱不了致命的辐射。&/p&&p&f. 金星由于稠密大气的存在,地表的气压是地球的92倍。咱们做个计算题哈,一个地球大气压是760毫米汞柱,92个大气压是多少?&/p&&p&是70米的汞柱啊!!!&/p&&p&这是个什么概念,大概相当于一个人身上背着(假设人的双脚面积为500cm?)一个47吨重的东西,这是背着一个坦克的节奏啊,双臂能走马神马的弱爆了!&/p&&p&所以金星无论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是没有价值去开发的,很快大家就放弃了,美国后来也发了几个探测器,比如大名鼎鼎的麦哲伦号,但后来也不玩了。&/p&&p&倒是苏联最可怜,花了那么多代价把金星研究了一遍,发现完全浪费了。同期的美国在重点攻克火星,现在火星已经成为美国的天下了。&/p&&p&真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啊,苏联败了一次登月,再败一次金星探测,再败一次航天飞机,然后就彻底败了。&/p&&p&所以现在假如全人类能选择,容错率更低,肯定选火星,那金星就完全靠边了。火星虽然也恶劣,但比金星真是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了。&/p&
金星几乎没有任何价值开发,这是人类经历了幻想、探测和失望的真实体验。 金星在各个文化里被人类寄予了极大的希望,中国很早便叫它启明、太白星,西方也用爱与美丽的女神维纳斯来命名。上世纪的科幻小说里,但凡是关于星际移民和星球殖民的,有一半都把金…
“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会用什么武器打仗,但第四次世界大战会用棍子和石头。”&br&
——爱因斯坦&br&------------------------------------------------------------------------------------------------------------------------&br&感谢点赞的各位,也感谢 &a data-hash=&c9b4c682d28b& href=&///people/c9b4c682d28b&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南望& data-hovercard=&p$b$c9b4c682d28b&&@南望&/a&给出的出处,在这里也借用一下供各位参考&br&&a href=&///?target=https%3A//zh.m.wikipedia.org/zh/%25E7%25AC%25AC%25E4%25B8%%25AC%25A1%25E4%25B8%%E5%25A4%25A7%25E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第三次世界大戰&i class=&icon-external&&&/i&&/a&&br&这个不能算是爱因斯坦的科学预测,让我印象深刻的原因是这让人看到一个科学家内心深处的良知。许多参与曼哈顿计划的科学家在战后都陷入世界文明将被核武器毁灭的忧虑中,这种担忧甚至伴随折磨他们一生,这样的人伟大的地方不仅是他们的科学成就,还有人性光辉的闪耀。&br&这里提供另外的一个典故:&br&1904年的今天,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诞生。奥本海默被称作“原子弹之父”,这是因为他曾担任“曼哈顿计划”的实验室主任,带领美国科学家制造出了原子弹。然而,对于原子弹的使用奥本海默却内心充满了愧疚,他曾对杜鲁门说:“总统先生,我双手沾满鲜血。”&br&知道杜鲁门怎么回应么?“你手上的血还没我手上的一半多呢,你不过是在无故抱怨。”总统先生还偷偷说自己再也不要见到这个“婊子养的家伙”。&br&出处:&a href=&///?target=http%3A///post/45416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4月22日,奥本海默的生日&i class=&icon-external&&&/i&&/a&&br&政客和科学家在对待人命态度上的差别上可见一斑。&br&至于那些成天嚷嚷“XX必有一战”唯恐天下不乱的愤青,坦白说这些人让我恶心,说出这种话不单暴露了他们的智商,还让人看出他们没有一丝对生命的敬畏。&br&但愿爱因斯坦的这个预测永远无法验证。
“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会用什么武器打仗,但第四次世界大战会用棍子和石头。” ——爱因斯坦 ------------------------------------------------------------------------------------------------------------------------ 感谢点赞的各位,也感谢 …
大犬座VY星是已知最大恒星,其质量约为太阳的40倍,半径约为太阳2000倍,比土星轨道还大。这么大的一个东西你居然谈什么“岩质”? 开玩笑啊,宇宙里哪有那么多物质给你随便当岩石?就算宇宙里东西多,咱银河系这个小家小业的地方也不能那么奢侈啊。&br&&br&我们日常生活中考虑物理问题,默认是忽略万有引力的,因为万有引力常数实在太小。但是,万有引力这个东西,一方面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另一方面和质量成正比。质量=密度x体积。体积是尺度的三次方,如果物体的密度不变的话,一个物理体系的尺度增加10倍,其中各个物体的体积就是原来的1000倍,距离的平方变成原来的100倍——,即万有引力相对其他效应增加10倍。尺度越大,万有引力的效应越明显,即便对于非常稀薄的低密度物质也一样。&br&&br&所以,两块石头之间不会互相吸引绕行,地球和月亮就被引力锁在一起。普通石头可以奇形怪状,直径到了上千公里就必定是球形——在引力作用下收缩在一起。等到尺度的数量级进一步增加,这堆石头(气体也一样)收缩成一个紧密小球的趋势将更强烈,会变成白矮星中子星乃至导致时空断裂的黑洞。你设想中的像土星轨道那样大的“岩石行星”必定早就收缩为一个黑洞了。&br&&br&那么,宇宙里各种星体、星系的尺度那么大,为啥至今没有被万有引力变成一群黑洞呢?因为宇宙的密度太小了,星体之间的距离太大了。我们地球是个密度特别大的奇特地方。你不能用奇特地方的物质密度去设想宇宙问题。我在&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假设以接近光速飞行在宇宙中,不会因为撞到宇宙中的某些物质而被摧毁吗?这个&/a&问题里谈到过宇宙的空旷。&br&&br&具体到到你提到的大犬座VY星,这东西质量是太阳的40倍,直径是太阳的2000倍,很明显体积是太阳的 倍,即80亿倍。密度是太阳的2亿分之一……太阳的密度是水的1.4倍,石头的1/2,和我们日常见到的东西密度差不多。这个大犬座VY星么,放到我们地球上有个更好的称呼——【真空】。实验室里一般的气泵甚至根本抽不出这么稀薄的真空。只是因为它稀薄的气体分子在高温乱撞,这才成为一颗炽热的恒星。(但这在宇宙里已经算是难得的高密度空间了)&br&&br&&figure&&img src=&/cce5ccacfd17e56c6cab5827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6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cce5ccacfd17e56c6cab5827_r.jpg&&&/figure&&u&可能不太清晰,总之太阳和这个恒星对比,体积上就是一只蚂蚁和一头犀牛的关系啦。但密度上是开山斧和一缕清风的关系。&/u&&br&&br&你现在要求【大犬座VY那么大的岩质星球】,这是什么概念?是把恒星的质量增加了4亿倍!让大犬座VY的质量相当于160亿颗太阳!你肉眼能看到的满天繁星和银河加起来,也堆不出你这块石头。整个银河系几千亿恒星的质量也只够你制造50-100颗这么大的“石头”。实际上,根据一般的估计数字,银河系中央作为星系核心的黑洞不过是你这块石头这么大——但银河系的主要元素是氢,重元素很少,而氢是不能用来造石头的。整个银河系的钙硅铝铁等重元素凑起来,或许勉强够造这么一块石头。但就算你造出来,这块石头立刻就会以超出你想象的速度塌缩成黑洞。&br&&br& 这里说一个简单的规律:一个物体的史瓦西半径(质量集中到这个半径的球体里就会变成黑洞)与其质量成正比。太阳的史瓦西半径大概是3公里,你这个东西的史瓦西半径是480亿公里——土星轨道半径约为14亿公里——换句话说,这么大质量,这么大密度的东西根本不需要塌缩时间,&b&它已经是个黑洞了&/b&。你如果站在你设定的这颗“岩质星球”表面,你已经身处黑洞内部。之后你会发生什么完全无法预测,因为你已经处于和我们不同的另一个时空了。任何物理学在黑洞内部都会换一套规律。即便是一颗中子星撞到这个黑洞里面,也会被瞬间吞噬。但动量守恒是放之宇宙而皆准的真理,所以你问“会发生什么?”&br&&br&唯一会发生的事情就是黑洞吃掉中子星,然后因为撞击改变一点点运动方向和旋转方向。没了。&br&&br&你可能会对黑洞的密度如此之低感到诧异——用石头就能堆成黑洞!但事实的确如此。你可以想象一个不太正确但很直观的几何模型——每一公斤物质制造一条“引力线”,每条引力线都从这公斤物质延伸到无穷远处,都必然穿过所有物质的共同边界。那么越多的物质聚集到一起,物质边界面上的“引力线”密度就越大。因为随着这堆物质尺度的增加,质量以三次方增长,物质边界面的面积只以二次方增长,单位边界面积的“引力线”就和尺度成正比。所以,物质越多,边界上的“引力线”密度就越大。“引力线”密度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制造时空断裂,从而促成黑洞出现。很明显,尺度越大,构成黑洞的物质密度就可以越低。整个宇宙的密度虽然很低,低到每立方米也许只有一个氢原子,但考虑到宇宙尺度之大。这完全可能构成黑洞的密度,即我们这个低密度宇宙或许就是一个巨型黑洞的内部!这也是我们无法“离开”这个宇宙的理由之一。&br&&br&回到最初的问题,你这里的错误不是随随便便在宇宙学中使用大犬座VY星这样的物理尺度,而是随随便便用了“岩石”这么骇人的密度。考虑到你的大脑也是一种宇宙中少见的高密度物体,我可以理解你的错误。但生活在物质如此“贫乏”的宇宙,还是要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勤俭节约设置科幻数据,否则全宇宙的物质也不够我们玩几次的。
大犬座VY星是已知最大恒星,其质量约为太阳的40倍,半径约为太阳2000倍,比土星轨道还大。这么大的一个东西你居然谈什么“岩质”? 开玩笑啊,宇宙里哪有那么多物质给你随便当岩石?就算宇宙里东西多,咱银河系这个小家小业的地方也不能那么奢侈啊。 我们日…
题主问了一个好问题,我想这个问题可能也是在许多科学领域里面让大家很困扰的问题:对于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是怎么研究然后又给出了许多那么笃定的答案的呢?&br&&br&其实很简单,任何一个天体、或者说任何一样东西(物体、人物、事件)在这个世界上都不能单独的存在。它总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周围的事物。在我们了解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我们会通过了解他周围的人来了解他(譬如说,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对于汪伦的直接记载,但我们却可以通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看出他的好客),而要想了解一个黑洞,我们可以通过它周围天体和物质的特性来探知它的奥秘。&br&&br&黑洞最早是一个纯数学上的概念,包括拉普拉斯在内的数学家通过计算,提出如果有一个物体的质量足够大而体积足够小,那它的引力就会大到连光都无法逃离。在爱因斯坦于1915年发表广义相对论一个月之后,德国物理学家史瓦西(Schwarzschild)得到了一个广义相对论方程的精确解,正式预言了这样一种天体的存在。&br&&br&正如题主问的一样,在黑洞的概念刚刚提出的时候,黑洞的观测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因为它本身既不发光,也不能反射光,而光几乎是天文学家所能依仗的唯一的工具。但随着物理学家们对广义相对论认识的加深,以及对各种极端情况下电磁运动的研究,我们现在能很确切的了解黑洞及周边天体的结构,并且能预言出这些结构会导致的种种可观测效应。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观测其他的天体现象来间接判断黑洞的存在。目前比较被接受的黑洞观测方法有三个:&br&&br&一、引力效应。太阳有巨大的质量,地球也因此受到太阳的引力。可是地球并没有坠入到太阳里去,而是绕着太阳一圈一圈的旋转。和太阳一样,黑洞也有巨大的质量并对周围的天体产生引力。而和大部分人想象的不同,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会被黑洞吸引到黑洞中心的奇点。如果有一个物体在黑洞的“事界”(event horizon)之外,那黑洞对于这个物体就会和太阳对于地球一样,让它绕着自己旋转。所以,如果我们观测到有许多恒星绕着某个似乎空无一物的区域旋转,那我们可以肯定的是那个空无一物的区域有一个质量巨大的天体。什么样的天体会质量巨大而又不可观测呢?除了黑洞,也就是遵循黑暗森林法则的外星生物了(参见《三体》)。鉴于后者是科幻小说,科学家们倾向于选择前一种可能性。下图是对于我们银河系中心黑洞的一个观测。在10年的时间里()科学家们观测到了这些恒星对于图中十字区域的圆周运动,证明了黑洞(候选)的存在。&br&&figure&&img src=&/d73eebc0da5c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6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d73eebc0da5c_r.jpg&&&/figure&&br&&br&二、引力透镜(gravitational lensing)。根据广义相对论,质量巨大的物体会弯曲周围的时空。而直接的结果,就是形成一种类似放大镜的效应。当有黑洞存在于我们和某些遥远天体之间时,来自遥远天体的星光会被途中的黑洞弯曲和汇聚。下图是引力透镜的效应观测到时的样子:&figure&&img src=&/da75b5dd8d995d8168fd7e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52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da75b5dd8d995d8168fd7e_r.jpg&&&/figure&&br&&br&三、活动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简称AGN,翻译可能不准确)。单独而孤立的黑洞几乎是不存在的。每一个黑洞附近,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天体,慷慨的奉献着自己的“血肉”养育着黑洞。黑洞这玩意吃东西的时候一点也不文雅,它不仅大快朵颐的汤水四溅,而且是名副其实的大款——吃一碗倒一碗。在这些物质被黑洞的引力捕获并吞噬的过程中,各种带电粒子由于互相之间的摩擦会辐射出大量的高能射线(汤水四溅);而由于动量守恒和磁场的扭曲,很大一部分的带电粒子本身也被黑洞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甩出来(倒的那一碗)。这些高能射线(主要是X射线和伽马射线)和带电粒子会遵循一个特定的方向(垂直于吸积盘,也就是accretion disk的方向。这些翻译过来的词听着都很奇怪)从黑洞向外喷射。而如果这些喷射出来的射线和粒子处于能被观测到的方向,我们就又能间接探测到黑洞的存在了。下图是一个AGN的模型(这个模型现在还没有直接观测结果的证实,但被物理界广泛接受和认可):&figure&&img src=&/fede133a00faa65c7ecb1_b.jpg& data-rawwidth=&429& data-rawheight=&47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9& data-original=&/fede133a00faa65c7ecb1_r.jpg&&&/figure&&br&&br&所以再总结一下对题主的回答:虽然黑洞吞噬一切,包括光,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去研究和探索,并且观测和感知到它的存在。&br&&br&也许直到人类灭亡的那一天我们也不可能“看”到黑洞究竟长什么样,也许我们永远也不会有黑洞的幸存者讲述劫后余生的故事。但是人类对知识的渴求,对宇宙的探索,会让我们的脚步越走越远,和黑洞中心的奇点无限接近。
题主问了一个好问题,我想这个问题可能也是在许多科学领域里面让大家很困扰的问题:对于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是怎么研究然后又给出了许多那么笃定的答案的呢? 其实很简单,任何一个天体、或者说任何一样东西(物体、人物、事件)在这个世界上都…
到了2020年,中国不是唯一一个拥有空间站的国家,因为还会有其他的空间站在太空中飞行&br&&br&&b&1. 国际空间站的工作时间将会延长到2024年&/b&&br&&figure&&img src=&/v2-ee2a301c9c5a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81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v2-ee2a301c9c5a_r.jpg&&&/figure&根据2014年美国宇航局(NASA)和俄罗斯宇航局(Roscosmos)达成的协议,从1998年开始建设,重达420吨,活动空间达到1200立方米的国际空间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运营时间将会至少持续到&b&2024年。&/b&&br&&br&它是人类历史上发射的第11个空间站,也是人类科技史上的奇迹。在长达18年的运行过程中,国际空间站目前已经接待了&b&224人,共计382人次&/b&的造访,在上面做出了无数科学实验成果。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未来人类建立大型空间/行星基地和长期的载人星际旅行(火星探测)积累了宝贵的数据。毕竟,近地空间相对比较安全,人类更容易营救。国际空间站话题比较大,就不再扩展。&br&&br&在日,Space-X执行了他们往国际空间站货运的第八次任务,在任务结束后,大家都在疯狂关注&b&Space-X火箭第一级成功在海上回收&/b&的消息。&br&&figure&&img src=&/v2-4ea194cb1ce5fa08b4ece8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68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v2-4ea194cb1ce5fa08b4ece8_r.jpg&&&/figure&&br&着实,Space-X最近两年吸引够了大家的眼球,以至于鲜有人关注他们这次发射任务所带的有效载荷--来自美国&b&毕格罗太空公司(Bigelow Aerospace)&/b&的可扩展活动舱段(Bigelow Expandable Activity Module),这一个重达1.4吨、内部体积达到16立方米的舱段已经成功对接到了国际空间站。从体积指标来看,已经和我国的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同级。&br&&figure&&img src=&/v2-30ba29e363b574a6d904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v2-30ba29e363b574a6d904_r.jpg&&&/figure&BEAM采用了最新的可扩展设计,在发射时保持缩小状态,进入太空后逐渐展开(来自NASA的TransHab理论),代表着一种先进的空间站舱段设计理念,也是未来极其有应用前景的空间站/星际旅行发展趋势。那么,现在着重介绍一下NASA的另外一个重点扶植对象,毕格罗太空科技公司,他们也将为美国运转下一代空间站。&br&&br&&b&2. Bigelow Aerospace的商业空间站也将在2020年左右成型&/b&&br&&br&伊隆马斯克和他的Space-X近些年大热大火,以至于大家鲜有关注其他美国的私人航天公司,比如这另一赫赫有名的毕格罗太空科技公司,他们主要业务就是做商业航天站,而且野心和能力都足以支撑起建立一个超过现有国际空间站的大型基地。这两个公司加在一起,便是NASA下放的一整套商业火箭发射+航天货运+航天客运+空间站+太空基地+星际探索的系统,足以与其他国家的整个航天实力相媲美。&br&&br&目测,在三五年内,毕格罗公司将会吸引整个世界航天界的眼球,不亚于今天的Space-X。在国际空间站发射的那一年(1998年),如今已经71岁的罗伯特毕格罗(Robert Bigelow)便建立了今天的毕格罗太空科技公司,他的目标非常直接--建立属于自己的太空旅馆,换句话说,便是大型空间站。&br&&figure&&img src=&/v2-e229c2fbb70_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6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v2-e229c2fbb70_r.jpg&&&/figure&&br&这都有他自身的影子:生在赌博之城拉斯维加斯,毕格罗以房地产起家,从旅馆事业中赚够了足够的钱。在他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将自己的眼光放到了如火如荼的商业航天领域,而且下手比伊隆马斯克更狠,他计划投资5亿美元做自己的商业空间站!&br&&br&事实上,毕格罗的成功率要超过Space-X,他们早在悄无声息间,已经将两个无人的商业空间站实验舱段发射入太空,分别是2006年7月发射的创始(Genesis)1号和2007年6月发射的创始(Genesis)2号。这种源于NASA的TransHab项目的空间站舱段,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压缩柔性设计--先收缩易于发射,再到空间中展开为大型舱段。&br&&figure&&img src=&/v2-be_b.jpg& data-rawwidth=&650& data-rawheight=&49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0& data-original=&/v2-be_r.jpg&&&/figure&带有7个“自拍”摄像头的创始1号在太空中的自拍&br&&br&由于只是实验舱段,设计寿命只有两年半,且两个创始号飞船都不能进入宇航员。重量虽然只有一吨,但内部大小却达到了11立方米,体现了设计的优势。也是因为不能进入宇航员,它们并没有被列为空间站的定义中。但这两个创始号到目前依然在轨飞行(下图是二者日的轨道)。&br&&figure&&img src=&/v2-ad72de448a388ca5f3f6_b.jpg& data-rawwidth=&716& data-rawheight=&70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16& data-original=&/v2-ad72de448a388ca5f3f6_r.jpg&&&/figure&&br&目前已经建造完毕、预计最早2017年(另说可能延迟到2020年)发射的毕格罗太空科技公司的鹦鹉螺可充气式空间站(Nautilus inflatable space habitat)即将发射,里面的容量达到了极其夸张的330立方米(对比天宫二号16立方米左右的体积)。虽然各项功能达不到真正的空间站级别,但这种设计思路的下一步便是人类的太空基地。未来基于鹦鹉螺和更大的太阳舞者(Sundancer)建立的空间站将会达到惊人的2800立方米体积,轻松容纳超过20名宇航员工作,商业太空旅游不再是梦想。更长远甚至有8300立方米版本。(假设100平米房子可使用容积为300立方米)&br&&figure&&img src=&/v2-79daeb638c1faaf906a94a_b.jpg& data-rawwidth=&660& data-rawheight=&4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0& data-original=&/v2-79daeb638c1faaf906a94a_r.jpg&&&/figure&&figure&&img src=&/v2-3e0be2e25f77dc35eca84_b.jpg& data-rawwidth=&1125& data-rawheight=&78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25& data-original=&/v2-3e0be2e25f77dc35eca84_r.jpg&&&/figure&如果顺利的话,我们将在2020年附近见到这种空间巨无霸的身影。&br&&br&&b&3. 俄罗斯的下一代空间站将在国际空间站退役前发射&/b&&br&&br&可以说俄罗斯/苏联是最热衷发射空间站的国家,成系列的礼炮号空间站和著名的和平号空间站堪称人类征服近地空间的里程碑。国际空间站也有一半贡献来自俄罗斯,在近些年航天飞机退役后Space-X崛起前更是承担了其所有的维护和运输工作。在国际空间站退役前,俄罗斯人自然不甘落后,他们已经在建设新一代的俄罗斯空间站,叫做&b&轨道导航组合暨实验设施&/b&(俄语:Орбитальный Пилотируемый Сборочно-Экспериментальный Комплекс (ОПСЭК)。&br&&figure&&img src=&/v2-76614a48ccc63d23ada416b1_b.jpg& data-rawwidth=&371& data-rawheight=&26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1&&&/figure&这个预计重达100吨的空间站更像是国际空间站俄罗斯部分的复制,除了既有功能外,一个极其重要的工作内容便是支援可能的载人登陆火星或是重新载人登月。但目前还没有落到实际合同上,尚不知道未来情况如何。&br&&br&&b&4. 中国空间站&/b&&br&&br&当然必须把中国空间站列为重头戏!&br&&br&世界航天,从伊始便把中国远远甩开,中国多次示好,甚至在天宫一号发射前两年依然在谋求与国际空间站的合作,在欧盟和俄罗斯基本同意的情况下还是被美国以&b&防止太空技术“大规模扩散”&/b&为理由拒绝(而国际空间站已有近30个签约国,甚至包括马来西亚、南非、哈萨克斯坦这种国家),这是赤裸裸的技术打压。&br&&br&兔子逼急了也会咬人,一贯自力更生的中国航天人本就不愿寄人篱下,现在倒不如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从无到有,中国在极其有限的航天资金支持下(中国所有的航天经费估计在100亿美元左右,甚至远远抵不过一架航天飞机的花费),一步一步发展到了今天。而现在,我们在空间实验室建设方面,随着天宫二号的成功发射,正在取得快速瞩目的进步。&br&&figure&&img src=&/v2-c226c4f83eec90d177f53b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v2-c226c4f83eec90d177f53b_r.jpg&&&/figure&&br&在天宫二号退役之后,中国的空间站将会正式开建(大约2020年前后)。预计包括如下几个舱段:&br&&br&&b&天和号核心舱&/b&&br&&b&问天号实验一舱&/b&&br&&b&梦天号实验二舱&/b&&br&&b&巡天号太空望远镜&/b&&br&&b&天舟号货运飞船&/b&&br&&b&神舟号载人飞船&/b&&br&&br&由于组合空间很大,他们将形成一个60-180吨级别的大型空间站。&br&&br&&b&中国将会形成一个长征五号(重型火箭,运载能力25吨,预计2016年11月在文昌首次发射)、长征七号(中型火箭,运载能力14吨)和长征二F(中型载人火箭,9吨)搭配的空间站火箭发射体系,文昌(非载人)和酒泉(载人)配合的火箭发射场体系,遍布全球的测控站、远望系列测控船和空间中继卫星配合的全天候监控通讯体系,真正崛起为一个航天超级强国!&/b&&br&&br&&b&为什么需要世界范围内空间站建设发展在近些年逐渐加速,简单说两点:&/b&&br&&br&1. 在近些年,随着火星探测、重返月球、太空资源开发再次成为焦点,而从空间站作为起点或中继,将会大大节省从地球发射成本,也降低各种任务难度,科研价值和星际殖民价值极大。一旦发现重大应用或者资源,拥有大型空间站的国家将占有重大优势!&br&&br&2. 空间站技术带回的技术反馈和投资回报极高。以美国为例,可以说没有国际空间站长达18年的存在,美国目前发展异常迅猛的一系列私营航天公司(诸如毕格罗太空科技、Space-X太空科技、蓝色起源、轨道进步太空科技)根本没有潜在的市场,而这些私营公司的存在,又大大拓展了甚至直接垄断了有着无限潜力的世界航天市场,他们使美国建立了一个政府-NASA-私营航天的垄断体系,在人类的太空时代已经占据了制高点。崛起中的中国,必然不能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而空间站建设,便是带动整个国家航天技术、甚至未来我国商业航天的最好方式。&br&&br&所以到了2020年这个节点,将会形成各个国家、各个空间站彼此白热化竞争的局势。相信当初洋洋得意的欧美航天强国,根本不会想到中国在短短30年内,便迅速赶上,坐到了跟他们平起平坐、分庭抗敌的地步!&br&&br&&figure&&img src=&/v2-bbddcec6cce586bae22d6a_b.png& data-rawwidth=&914& data-rawheight=&45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14& data-original=&/v2-bbddcec6cce586bae22d6a_r.png&&&/figure&&b&此时此刻,两位中国航天员景海鹏、陈冬正乘坐天宫二号翱翔在浩瀚的太空中,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祝两位英雄圆满完成任务,凯旋归来!&/b&&br&&br&&br&&b&向所有航天人致敬!&/b&
到了2020年,中国不是唯一一个拥有空间站的国家,因为还会有其他的空间站在太空中飞行 1. 国际空间站的工作时间将会延长到2024年 根据2014年美国宇航局(NASA)和俄罗斯宇航局(Roscosmos)达成的协议,从1998年开始建设,重达420吨,活动空间达到1200立方…
题主这个脑洞开得好!&br&我认为唯一有资格成为硬通货的只有可能是:&br&&br&&b&熵!&/b&&br&&b&熵!!&/b&&br&&b&熵!!!&/b&&br&&br&或者准确的说,&b&“熵排放份额”&/b&。&br&&br&&br&&b&“熵”有价值的前提是宇宙以“热寂”方式终结。&/b&熵只能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熵达到一定临界值,宇宙中所有的物体达到相同的温度,所有需要能量的活动就被终结了,包括天体活动(发光发热,机械运动)和生命。&b&于是“熵”的另外一层含义就是宇宙的寿命,这也就是再说,这里的货币,你可以理解为“宇宙寿命”,&/b&&br&&figure&&img src=&/ab9e1d1beac0d3fc3f7c277_b.pn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81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ab9e1d1beac0d3fc3f7c277_r.png&&&/figure&&b&--------插播---------宇宙的终结---------&/b&&br&&br&有同学说道,热寂终结说不靠谱。前几年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我怀疑这些知友和前几年前的我一样,未关注最近的天体物理有关&b&“暗能量”&/b&的进展。暗能量理论现在也还是在假说阶段,但是它对宇宙终结的解释要比之前有说服力得多。这个理论提出了三种宇宙可能终结的方式,其中热寂是可能性最大的(按照奥卡姆剃刀原则)&br&&br&&b&1. 大撕裂:&/b&&br&宇宙是膨胀的,膨胀过程中,由于现在未知的原因(暗能量假说),空间凭空出现,均匀的分布在整个宇宙中。但是由于引力,我们观测到的地球,太阳系,银河系,还精密的团结在一起。这里,引力占主导(dominating force)所以我们没有感觉到自己在膨胀。然而,遥远的星系与星系之间,引力不占主导的时候,我们就观测到了它们在互相远离。然而不幸的是,按照现有的计算,宇宙膨胀的速度实在缓缓加速的,如果宇宙的密度小于“临界密度”,那么膨胀加速到一定界限,引力就不再占主导作用了。首先,是比较大的天体,如星系等引力松散得聚集的天梯,先散开;然后是巨大的恒星,黑洞;再到后面是比较小的恒星;最后行星也被撕裂;最后,质子和质子之间空间产生的速度超过了光速,原子就分解了,然而分解后的孤独质子永远触碰到其它质子。宇宙就这样永远的死去了。当然“永远”这个词是不准确的,因为空间膨胀的速度达到并超过了光速,根据广义相对论宇宙中各处的时间被冻结了,所以这是“时间”概念消失(timeless)的宇宙。&br&&figure&&img src=&/ab2bd147ba_b.png&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25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figure&&br&&b&2. 热寂&/b&&br&热寂和大撕裂只有一个不同,物质到最后不会被撕裂。它们最终在相当长但是有限的时间里面,通过热辐射,而转换成了热能。最后宇宙变成了了一碗均匀的热汤。但是这个结局比大撕裂稍微好一些,因为时间还在:在经过很长的时间后,某处随机由“量子隧穿”效应引发的熵减,新一次的大爆炸会因此被触发&br&&figure&&img src=&/c652c179e6e457a341a96e1_b.png& data-rawwidth=&824& data-rawheight=&4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24& data-original=&/c652c179e6e457a341a96e1_r.png&&&/figure&&br&&b&3. 大收缩&大反弹&/b&&br&如果暗能量是衰减的,或者比我们现在认为的少,总有一天,宇宙中引力会重回主导地位。宇宙便开始收缩,收缩达到一个界限,宇宙中出现了无数的黑洞,最终这些黑洞将组合成一个巨型黑洞,吞噬宇宙中所有的物质和能量。&br&大反弹认为这一刻,巨大黑洞会触发下一次大爆炸。“大反弹理论”认为宇宙一直就是这么过来的,周期性的膨胀,收缩,爆炸&br&&figure&&img src=&/a56e2d952ee6823cd6dda_b.png& data-rawwidth=&1267& data-rawheight=&6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67& data-original=&/a56e2d952ee6823cd6dda_r.png&&&/figure&&br&&b&========插播结束==========&/b&&br&&br&&br&&br&同时,熵也表征了宇宙总体的&b&“无序度”。&/b&然而&b&生命的本质是保持自我“有序”的实体,&/b&例如我们的新陈代谢。然而生命保持“有序”的代价便是把自己的“无序”排向四周的环境。理论上,你的生命品质更加“高”,你也就相应的对周边的环境排放“无序”就越多,在某种程度上讲,&b&你推进宇宙灭亡的速度更加快。&/b&用一种极端的表述方式就是:穷人请自行低熵,给宇宙&b&续s&/b&
:)&br&&figure&&img src=&/fdf833d2cabe349dc4d919_b.png& data-rawwidth=&460& data-rawheight=&2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0& data-original=&/fdf833d2cabe349dc4d919_r.png&&&/figure&&br&&br&你可以把“熵排放量”想象成气候谈判中的“碳排放量”。这两个概念非常类似,“碳”是指的温室气体,温室气体让我们的地球变成一个“温室”,也就是相对更加封闭的系统,从而让地球像周围排放自己的“无序”的能力原来越低。同时“碳排放量”也像货币一样在协议的多方之间互相交易,“碳排放量”的实际价值也是显而易见的,你可以在“碳排放量”和“发展”之间划上约等号。“发展”便是让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更加“有序”。&br&&br&&br&另外一个有趣的事实是,现今尺度下,生命的活动对熵变化的贡献跟随随便便一个天体比起来,都是微不足道的。我们享用87摄氏度的幼滑咖啡,并用调羹“谋杀”宇宙的时候,宇宙其实并不关心。如果生命活动的尺度(无论空间还是时间上)强大到个体产生“熵”的多少能真切影响宇宙寿命的时候,我们还没有找到一种方式和谐相处,还需要把社会建立在“货币”乃至“硬通货”这种剥削机制的基础上,那么生命的消亡可能早已发生。&br&&br&所以我觉得“熵”作为硬通货的形式,可能会更多得出现在文明与文明的贸易之间。而作为个体或者商业中流通的货币,要么消亡了,要么还是没有实值的虚拟货币。&br&&br&例如,存在这样一个《星际迷航》中的星际联盟一样的多文明共和组织,联盟中的科学家们计算出了由于大规模星际旅行以及其他的科技发展,生命的“熵”排放已经到了威胁宇宙寿命的地步,于是联盟规定了一个生命体所能排放的熵的阶段性的上限,所有联盟中的成员(文明体)依据各自生命体的特征(寿命,体型,生存方式),技术发展水平,社会结构,得到相应的“熵排放份额”。&br&&figure&&img src=&/d01ba8b5bb_b.png&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7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d01ba8b5bb_r.png&&&/figure&&figure&&img src=&/634a20c3cb17bd176e6a6c21a89986f7_b.png& data-rawwidth=&1600& data-rawheight=&9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00& data-original=&/634a20c3cb17bd176e6a6c21a89986f7_r.png&&&/figure&&br&&br&低科技水平(发展程度)的文明应当得到更多的份额,他们也可以用自己的份额去交换技术或者是其它资源。发达的文明体可以开发新的技术来控制诸如类星体,蒸发黑洞这样的巨大天然熵排放户,来像联盟申请更多的份额。如果有新的文明想要加入联盟,必须签订在熵排放熵的责任与义务条款。&br&&figure&&img src=&/e432b379cba397df373c87_b.pn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e432b379cba397df373c87_r.png&&&/figure&&figure&&img src=&/1e181b4f4f77e5a31f4fcc6f3c8f19f3_b.png& data-rawwidth=&1163& data-rawheight=&60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63& data-original=&/1e181b4f4f77e5a31f4fcc6f3c8f19f3_r.png&&&/figure&&br&这样,作为硬通货,“熵”具备非常好的抗通胀的能力,价格不容易被操纵,体系不容易被摧毁(布莱顿森林体系);同时可以作为政治手段,抑制某些扩张性极强的文明的人口,科技;形成一个具有不同发展程度的文明可以共存的联盟;同时,使得联盟有个相对共同的发展目标。&br&&br&至于有答案提到需要统一宇宙,这是肯定不需要的。可以参考京都议定书,需要它生效,只需要主要国家签字即可,其它国家不需要被纳入体系,因为他们的碳排放量微不足道。例如现在的人类文明,我们活动“熵排放量”对于宇宙寿命的影响能不能被测量出来(小于普朗克时间)我都是怀疑的。但是,人类寿命被大大延长、有大规模星际旅行、有多个殖民星球、有能力对星系、行星进行改造、人口继续指数爆炸之后,这种影响也许就是真真切切的了。联盟只需要负责和这样体量的文明谈判将其纳入体系即可。&br&&br&-----------&br&&br&至于题目里面有提到重金属元素的。我并不觉得这是好点子:&br&首先看题干,&b&许多文明共存&/b&:对你值钱的东西,对别的物种也许一无是处,只因为稀有度建立的“硬通货”体系非常脆弱(参考布莱顿森林体系);&br&另外,互相之间可以贸易。这就说明大规模星际旅行是默认的。按照现有观测的宇宙,不管什么元素,都没有生命来的稀有。钻石稀有,那是从地球来说的,宇宙中有着无数的钻石,只是我们够不着。你都能与其他星球的文明相沟通并贸易了,我不认为获取或者制备任何元素构成什么难题;&br&&br&同样的理由,认为能量可以成为硬通货的,也是忽略了“多文明共存”和“大规模星际旅行”这个两大前提。 &br&首先明白一个道理: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是守恒的,能量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凭空产生,只是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外一种形式。我们今天讲能源,举个栗子,说煤炭,石油,其实我们想要的是机械能(汽车)、光能(电视机)、热能(取暖器),于是我们把煤炭和石油中的化学能转化为了我们想到的这些能量。在这个过程中,能量没多,也没少。某些能量形式对人类来说更加有价值而已。但是多文明的前提下,你怎么保证哪种能量的形式对于各个物种都是同样有价值的呢?外星人挠挠头:你们人类为什么要点燃自己的屁呢?记得一个黑二战意大利军队素质的笑话:一个连的士兵用完了所有的火柴,只是为了想喝一杯热咖啡,他们一根接一根的点燃火柴来加热杯子。(好像是真事)换个角度想这个笑话:我们正常人觉得军用火柴要在关键时候使用,救自己一命,意大利人好傻!意大利人想:滚你丫的,一口热咖啡都喝不了,我活着有什么意思?&br&&br&现在我们地球上拥有的绝大多数能源的形式,归根到源头,来自太阳的辐射(少部分来自地热)。然而我们地球接受到的辐射只是太阳辐射出来的一小部分,还有大气层的衰减。宇宙中的能量实在太多,只是我们够不着而已。在大规模星际旅行实现的大前提下,按照宇宙中观测的能源VS生命的密度,我很难想象,能源会是一个大问题。即使能源是问题,“熵排放量”作为计量也明显更优,熵排放量综合了一个文明体转化能源的总量,和转化“质量”。这样作为一个准绳,不是比单一的“能源”要合理的多么?&br&&br&单一的物质,假如某种重金属元素,或者单一的“能源”形式,假如说是一种类似石油的物质,一种文明非常轻易得可以利用自己的科技优势,军事优势在贸易中获得压倒地位来扩大规模和占有这种物质(资源),最终主导所有事物(参考美国,然而美国最不想走到什么体系里面?对了,气候变化谈判。)&br&所以,我们希望多文明共存,最后还是走向社会达尔文主义?“熵排放量”明明可以作为一个更好的牵制,使得高等文明对低级文明有拉动作用。&br&&br&有些知友引用马克思的“货币天然是金银”来反驳。然而我认为这句话正证明了我的观点。&br&什么是“天然”?就是文明之初,自然形成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按照天然形成的规则,文明是会被毁灭的。&br&你用“&b&黄金白银不约而同成为各大原始文明的货币手段&/b&”这一事实来给自己的观点佐证是站不住脚的。那黄金白银这么合理,今天为什么大家用的不是黄金白银做货币,而是钞票呢?黄金还算是硬通货,但是地位也是越来越低,人们对黄金的信心也是越来越小。&br&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政府为了走出萧条,颁布购银法案,一举拉高银价好几倍,民国政府还在用足值白银做货币,中国刚刚萌芽的制造业、工商业被一举摧毁,白银凶猛外流,百业凋敝。直接导致日本侵华几乎遇不到阻力,中国也始终无法在一个被摧毁的经济体系里面组织有效的抵抗。&br&文明发展到之间可以互相贸易,可以探索宇宙的每个角落,还在使用足值的货币,或者是货币和足值的物体挂钩,无异于文明的自杀。“信用”、“责任”、“制衡”,应该是发达文明体货币体制的基石。&br&&br&&br&-----------------&b&插播“道德”&/b&-------------------&br&&br&我发现很多知友对“熵”这个概念不能成为货币的基石的反驳都基于我们现在对“文明”的认识。他们认为文明是凶恶利己的,这种乌托邦式的构想不现实。我对这种观点是持否定态度的,下面是我的观点论证:&br&&br&卡尔萨根认为外星文明必然存在:考虑到宇宙的尺寸,适宜生命出现的星球应该是个天文数字。而这些星球孕育出智慧生命几乎是一种必然。&br&&br&费米提出了“费米悖论”:他认为,假如智慧生命是存在的,按照萨根的理论,考虑我们星系的寿命,星系中应该已经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文明。人类从工业革命到现在不过100余年,已经把探测器送出了太阳系,我的探测器横跨银河系需要2000万年,而银河系的寿命已经至少100亿年了。如果智慧生命存在,为何天空如此寂静?&br&&br&这两种理论矛盾么?看起来是的,但是其实这两种理论可以被调和,只不过调和这两种理论的第三种理论更加让人沮丧:牛津大学哲学家Nick Bostrom:&br&&br&&b&生命出现的概率不低,但是之所以天空如此寂静是因为文明有个“过滤器”,当文明演化到一定阶段,文明灭绝的几率变得压倒性得大。&/b&&br&&br&这个理论是如此有说服力,我们只需要检视一下自己就可以发现成吨的证据:你现在可以在Google上找到许许多多的病毒完整的基因序列:埃博拉,天花,非典。然而生物3D打印技术的成熟与低成本离我们有多远呢?也许就几年吧。只要有宗教极端分子都不需要高门槛技术如“核武器”,就可以轻松地制造大屠杀; 1995年的时候,欧美科学家发射了一枚导弹研究极光,当时叶利钦就接到了电话,俄军方误认为美国向俄罗斯发生了核弹,叶利钦只有几分钟决定是否全面核还击。我们离人类灭绝,真的没有大家想得那么远。&br&&br&所以,我认为,如果文明的道德水平没有达到那种程度,不可能逃过“大筛选”。很多科幻作家认为,发达的文明体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把自己隐藏了起来,文明道德水平而不是科技水平足够了,才有资格发生第三类接触。&br&&br&也希望知友不要在引述什么“阴谋论”“政治斗争”“大国外交”等&b&“大战略”&/b&来反驳我了。我个人认为此类讨论意义不大,而且很肤浅。&br&&br&----------------&b&插播结束&/b&--------------&br&&br&有知友也提到,关于这个设想,潜在有欺骗,掠夺,战争,腐败的情况很难避免。那是必然的。社会体制的设计总是最难的部分,无论现实中还是科幻小说中。所以也希望有想法的同学一起讨论,让这个脑洞不仅仅是脑洞,有点实际意义。不像我的其他答案,这个答案的评论我会认真看。&br&&br&&b&感谢 &a data-hash=&228d8afbfc897ada33642& href=&///people/228d8afbfc897ada33642&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安亦原& data-hovercard=&p$b$228d8afbfc897ada33642&&@安亦原&/a&&/b&&br&&b&纠正了一个知识性错误&/b&
题主这个脑洞开得好! 我认为唯一有资格成为硬通货的只有可能是: 熵! 熵!! 熵!!! 或者准确的说,“熵排放份额”。 “熵”有价值的前提是宇宙以“热寂”方式终结。熵只能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熵达到一定临界值,宇宙中所有的物体达到相同的温度,所有…
&p&&b&上次被怀疑为“戴森球”的那颗星,它那难以解释的变暗现象如今又再次出现了。&/b&&/p&&p&前情提要:&/p&&p&2015年:&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可能发现了一个戴森球是怎么回事? - 知乎&/a&&/p&&p&2016年:&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之前那个疑似戴森球的消息现在怎么样了? - 知乎&/a&&/p&&p&去年的文章里提到过,这颗“神秘恒星”(KIC 8462852)的发现者,Tabetha Boyajian 在过去一年里一直用 LCOGT 的小望远镜组成的网络对这颗星进行持续观测。&/p&&p&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日,她发现这颗星再次出现了预计当中的变暗,在两天之内下降了大约 2%:&/p&&figure&&img src=&/v2-fed59bdd90cbb_b.jpg& data-rawwidth=&1608& data-rawheight=&11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08& data-original=&/v2-fed59bdd90cbb_r.jpg&&&/figure&&p&因此她立即向众多同事群发了电子邮件请求帮助进一步观测。&/p&&figure&&img src=&/v2-b1ee47e4aa1_b.jpg& data-rawwidth=&930& data-rawheight=&67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30& data-original=&/v2-b1ee47e4aa1_r.jpg&&&/figure&&br&&p&紧接着,正在世界各地天文台工作的天文学家纷纷启动了机动目标观测时间(缩写ToO,Target of Opportunity)对 KIC 8462852 进行了观测。&/p&&p&下图是 APO 3.5米望远镜的一部分高分辨光谱观测结果。黑色是 KIC 8462852,红色是模型拟合光谱。&/p&&figure&&img src=&/v2-9b7bc7eafe6e_b.jp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10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v2-9b7bc7eafe6e_r.jpg&&&/figure&&p&上:一次电离钙在 390nm (Ca II HK)的吸收线。从图上可以看到线心不存在来自恒星色球层的发射线, 表明 KIC 8462852 是一颗不活跃的恒星。&/p&&figure&&img src=&/v2-ce27ac54bf3df8ec58ad9a_b.jpg& data-rawwidth=&2144& data-rawheight=&7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144& data-original=&/v2-ce27ac54bf3df8ec58ad9a_r.jpg&&&/figure&&p&上:Hα与Hβ 部分的光谱(黑色)。同样不存在明显的发射。&/p&&figure&&img src=&/v2-7cb8c955ff_b.jpg& data-rawwidth=&1102& data-rawheight=&7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02& data-original=&/v2-7cb8c955ff_r.jpg&&&/figure&&p&中性钠原子(Na I)的 D 线光谱可以看到明显的两个尖峰结构,代表我们和这颗星的视线连线上存在不止一团的星际物质,而恒星本身的 NaI D 吸收线则因为自转很快而变得非常扁平。这是之前就已经知道的。&/p&&br&&p&同样正在用 Keck 望远镜工作的天文学家也用高分辨光谱仪(HiRES)拍摄了光谱,得到类似结果:&/p&&figure&&img src=&/v2-e27ae1e2e0d282b651d1a_b.jp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6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v2-e27ae1e2e0d282b651d1a_r.jpg&&&/figure&&p&到了 5月21日,LCOGT 的光变曲线显示这颗星的亮度又开始回升:&/p&&figure&&img src=&/v2-d9217ccc9fd33e8459a5cea99bd5f1c8_b.jpg& data-rawwidth=&1566& data-rawheight=&16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66& data-original=&/v2-d9217ccc9fd33e8459a5cea99bd5f1c8_r.jpg&&&/figure&&p&很快大家就发现,最近刚刚出现的这次亮度下降和上升的变化过程与开普勒望远镜在4年前探测到的那次亮度变化基本上符合。&/p&&figure&&img src=&/v2-9bd92ddf02b1ff2c2c55ea35c7619723_b.jpg& data-rawwidth=&2048& data-rawheight=&132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48& data-original=&/v2-9bd92ddf02b1ff2c2c55ea35c7619723_r.jpg&&&/figure&&p&如图所示,不同颜色的点是这次用不同地面望远镜测量到的结果。黑色虚线是开普勒望远镜4年前的曲线。地面望远镜不像开普勒望远镜有那么高的测光精度,但是可以看到虚线基本落在了误差棒的范围之内。&/p&&p&艾伦望远镜阵列(ATA)也已经开始了对 KIC 8462852 的监听:&/p&&figure&&img src=&/v2-68aa2bcfda3dee_b.jpg& data-rawwidth=&680& data-rawheight=&4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80& data-original=&/v2-68aa2bcfda3dee_r.jpg&&&/figure&&p&Liverpool 望远镜的中分辨光谱观测结果:&/p&&figure&&img src=&/v2-c70a1374e5daad_b.png& data-rawwidth=&2884& data-rawheight=&9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884& data-original=&/v2-c70a1374e5daad_r.png&&&/figure&&p&红色是去年7月的光谱,白色是5月20号变暗 2% 之后的光谱。至少从肉眼上,在几条明显的吸收线上看不到明显差别,符合几何吸收体的特征。小的差别是由于仪器(CCD 的干涉条纹)引起的。&/p&&p&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里,KIC 8462852
让很多天文学家和爱好者都非常忙碌。很多天文台都将望远镜指向了这颗不平凡的星星,在美国变星观测者协会(AAVSO)的网站上可以看到活跃的业余爱好者的数量也迅速增加。后续观测才刚刚开始,目前下结论还为时过早,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让我们拭目以待。我会在本文里实时更新有关KIC 8462852的进展。&/p&&br&&p&&b& 更新:&/b&&/p&&p&从Jason Wright 在推特上贴出的最新光变曲线来看,这次变暗结束了,恒星的亮度恢复正常。本次事件持续了大约5天,最暗的时候亮度下降了2%。不过从4年前开普勒望远镜观测到的光变曲线来看,近期还有可能会出现更大幅度的变暗。&/p&&figure&&img src=&/v2-ac4a5abc8b059_b.jpg& data-rawwidth=&1178& data-rawheight=&8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78& data-original=&/v2-ac4a5abc8b059_r.jpg&&&/figure&&p&&b& 更新:&/b&&/p&&p&Brooke Simmons (&a href=&///?target=https%3A///vrooje&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span&&span class=&visible&&/vrooje&/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 给出了 5 月 20 日 Lick 天文台的光谱,“看上去没有什么异常”。&/p&&figure&&img src=&/v2-357c3fa4a433259fcaf81e5a3e8113fe_b.jpg& data-rawwidth=&2048& data-rawheight=&5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48& data-original=&/v2-357c3fa4a433259fcaf81e5a3e8113fe_r.jpg&&&/figure&&p&B. L. Gary 表明这颗星在 2015 年以来已知在持续变暗,速率为每年 0.76 %,变暗速率是开普勒望远镜前1000天得到的数据的2倍。&a href=&///?target=http%3A//www.brucegary.net/KIC84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KIC 846&i class=&icon-external&&&/i&&/a&&/p&&figure&&img src=&/v2-eaf35e93955faa0d9dfa3_b.jpg& data-rawwidth=&1009& data-rawheight=&63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9& data-original=&/v2-eaf35e93955faa0d9dfa3_r.jpg&&&/figure&&p&在昨天新张贴的一篇 paper 里,西班牙的一组天文学家提出带环行星+特洛伊小行星群的假说(&a href=&///?target=https%3A//arxiv.org/ab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Will the Trojans return in 2021?&i class=&icon-external&&&/i&&/a& ),具体见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75f89d69c4d4b90b41d815cea0ec3e73& data-hash=&75f89d69c4d4b90b41d815cea0ec3e73& data-hovercard=&p$b$75f89d69c4d4b90b41d815cea0ec3e73&&@黄崧&/a& 在本问题下的回答:&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2017 年 5 月有哪些关于 KIC 8462852 疑似戴森球的最新消息?&/a&
简单来说,行星的轨道周期是12年,开普勒观测到的T=800天的光变是行星本身,1540天是特洛伊小行星群,刚刚看到是行星躲到恒星背后的事件,也就是所谓的“次食”(secondary eclipse)。如果该假设成立,那么2021年会看到另一群特洛伊小行星,2023年看到下一次行星凌星。&/p&&figure&&img src=&/v2-b8f7d7cab1e82cfa9e762ba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69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v2-b8f7d7cab1e82cfa9e762ba_r.jpg&&&/figure&&p&在另一篇 paper 里,华盛顿大学的 J.I.Katz 提出,这次事件和上一次的间隔 750 天恰好是开普勒望远镜公转轨道周期的2倍,因此遮挡物位于太阳系外围柯伊伯带中,可能是类似行星环的结构,我们下一次会在正好一年后再次观测到遮挡。(&a href=&///?target=https%3A//arxiv.org/ab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 Tabetha's Rings&i class=&icon-external&&&/i&&/a&)&/p&&br&&p&&b& 更新:&/b&&/p&&p&Tabby Boyajian 给出了这次变暗事件的完整光变曲线:&/p&&figure&&img src=&/v2-67da1e39b0f338dbf12e8_b.jpg& data-rawwidth=&1199& data-rawheight=&84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99& data-original=&/v2-67da1e39b0f338dbf12e8_r.jpg&&&/figure&&p&从这次曲线上看凌星的形状很不规则,其下降过程比较平缓,上升过程比较缓慢,而且有反复,暗示遮挡物的形状不对称。&/p&&p&&b& 更新:&/b&&/p&&p&评论里提醒说前几天亮度又增加了,实际并没有。&/p&&figure&&img src=&/v2-221b8cb85fcf76e100b72ab4983830ce_b.jpg& data-rawwidth=&1053& data-rawheight=&6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53& data-original=&/v2-221b8cb85fcf76e100b72ab4983830ce_r.jpg&&&/figure&&p&这是Bruce Gary 的测光数据。来自 &a href=&///?target=http%3A//www.brucegary.net/KIC846/%.10_r-ban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KIC 846&i class=&icon-external&&&/i&&/a&
亮度上升是由于 r' 波段的测量误差引起的。下面是LCOGT得到的亮度数据:&/p&&br&&figure&&img src=&/v2-e71b8a1cee7d73e4e20bdc_b.png& data-rawwidth=&1260& data-rawheight=&50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60& data-original=&/v2-e71b8a1cee7d73e4e20bdc_r.png&&&/figure&&p&6 月 2 日来并没有任何证据显示有什么异常。最左边 x =1 对应 6月 3 日。Bruce Gary的曲线明显是“过度拟合”了。&/p&&p&我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继续关注新的消息,如有重大变化一定会更新。&/p&&br&&p&&b&日更新&/b&&/p&&p&Bruce Gary 报告 6月11 日起这几天又出现了快速下降,截止目前已经下降了2%。&/p&&figure&&img src=&/v2-e348b83f317d0fa8c085f2e0a0cb2033_b.jpg& data-rawwidth=&1050& data-rawheight=&63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50& data-original=&/v2-e348b83f317d0fa8c085f2e0a0cb2033_r.jpg&&&/figure&&p&下降得到了 TRAPPIST 的证实:&/p&&br&&figure&&img src=&/v2-5f68b40fcb1e413ec7f58a14e694f874_b.png& data-rawwidth=&715& data-rawheight=&5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15& data-original=&/v2-5f68b40fcb1e413ec7f58a14e694f874_r.png&&&/figure&&p&但是 LCOGT 的数据表明下降并不显著( = )&/p&&br&&figure&&img src=&/v2-b63ef25f25a2b8e15bf1ddba_b.png& data-rawwidth=&1260& data-rawheight=&6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60& data-original=&/v2-b63ef25f25a2b8e15bf1ddba_r.png&&&/figure&
上次被怀疑为“戴森球”的那颗星,它那难以解释的变暗现象如今又再次出现了。前情提要:2015年:2016年:去年的文章里提到过,这颗“神秘恒星”(KIC 8462852)的发…
美国会帮我们救走顶尖技术专家&br&俄国会帮我们拆走各种高端机械设备&br&英国会帮我们推进香港民主发展&br&日本会帮我们照顾台湾人民&br&韩国会帮我们看管东北&br&印度会帮我们改造西藏的宗教事业&br&越南会帮我们经营南海的几个油田&br&菲律宾会帮我们铲平危害珊瑚生态的人工岛&br&清真的国王和酋长们会帮我们创造新疆的地上天国&br&……&br&我们沉浸在无限的民主与自由中,快乐的窝里斗。
美国会帮我们救走顶尖技术专家 俄国会帮我们拆走各种高端机械设备 英国会帮我们推进香港民主发展 日本会帮我们照顾台湾人民 韩国会帮我们看管东北 印度会帮我们改造西藏的宗教事业 越南会帮我们经营南海的几个油田 菲律宾会帮我们铲平危害珊瑚生态的人工岛 …
我和他坐在Y9872星上的自由大厅里,随意聊天。&br&&br&“我们以为科学能解决一切,的确,我们发明了机器,电脑,互联网,人工智能,我们甚至发现人类永生之谜,只要把意识体植入冷冰冰的仿生机械体中,就不会有肉体消亡的危险,这带来了社会的巨大变化,既然人不会死,有限的空间不能容纳源源不断的新生人口,于是我们在解决了永生之后,开始大范围限制生育,事实上几十年后自然生育早就消失了,因为人人都换上了永不会衰老的机械体,只有极少数人还享受原始的性,绝大多数都采用VR直接刺激脑部相应区域了,到后来干脆把仿生体的性器官也当成累赘去掉了,真有被批准的生育——大多数是为了星际殖民,也都是采用试管体外的方式造人或者直接克隆。后来星际间的超距通信解决后,发现用智能机器人就可以实现星际探索和殖民,再也不需要新生人口,于是我们把所有残存的精子卵子都冷冻封存了起来。由于整具仿生机械体采用电能驱动——后来使用真空零点能,所以人类根本就不需要摄入食物,所有的田地都被建成了大型实验室,太空舰队生产基地,机械人工厂,我们根本无惧环境问题,因为我们连呼吸都用不着,我们体内能源系统能产生脑活动所需的所有要素。所以我们的大量生产和实验都毫无防护,包括大量的核子实验——为了获得可控核聚变。在我们雄心勃勃发展科技的同时,自然生态在迅速的崩溃,但我们毫不在意,我们只选取了少量的物种,把它们放入我们的封闭式生态公园中观赏,我们迫不及待的向太空进发,扩张领地,向太阳系外的行星系探索,我们先去了半人马座α星,接着又去了巴纳德星,伍尔夫359星,勃兰得2147星等等,半径在10光年内的星系都去了,不出意外,那里的行星都是和水星木星一样的原始荒凉,我们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因为星球的环境已经不是障碍,我们靠着仿生机械在任何环境下几乎都能生存,只要有相应的能源矿石,我们就以之为基地,再向银河系各处进发。公元历10980年,我们已经探索了超过8000个行星系,扩张成了天性,背后的原因却无人追问,或许是因为孤单,所有的地方都一样的荒凉,贫瘠,死气沉沉,没有任何生命迹象,而我们自己的母星地球,也变成了和火星同样荒芜的一片赤红,这时我们才觉察到了一丝不安,于是下决心恢复生态,可地球早已是毒气密布,辐射漫天,由于长期的生态灭绝,生物早就死绝了,连细菌都大量消亡,自然界最基础的有机质不足,而恢复环境是需要一整套生态链的,从基础的各种细菌开始,然后再是以之为食的微生物,浮游等简单生命,孕育积淀亿万年才有丰富的有机质可供植物动物这样的高级生命生长繁衍。&br&&br&“什么是有机质?”我插问道。&br&&br&“就是肥沃的土壤,”他停顿了一下,“这么说吧,森林里有各种动物,植物,构成了生态圈,他们都有生老病死,也产生各种排泄物,这些排泄物和生物死亡后的尸体都会被相应的细菌分解,重新变成可供整个生态运行的养分,所以整个生态是可循环的,而荒芜没有生命的星球,是无菌环境,连基本的降解都完成不了,有机质无法积淀,所以永远贫瘠。”&br&&br&我听得目瞪口呆,问道:“难道科技发展了这么久,连细菌都合成不了?”&br&&br&“生命是神圣的,你难以想象我们可以克隆一个完整的人类出来,却造不出一个鞭毛菌,最最可笑的是,我们打着寻找生命的旗帜,却毫不尊重自己身边的生命。”&br&&br&“等等,你刚才提到克隆,为什么不大量克隆动植物呢?”&br&&br&“因为有机质的匮乏,克隆是要消耗大量营养物质的。”他摇了摇头,仿佛那段岁月不堪回首。&br&&br&“我们也不是什么都没做,发现不对以后,我们把地球上残余的细菌精心呵护,快速培养,这点技术难不倒我们,然后送到适宜碳基生命生存的星球上去改变生态基础,但是这项工程要看到成果是以百万年计的,公历358473年,宇宙文明历的&a href=&tel:&&&/a&纪年,在探索了大半个银河系后,我们终于找到了另一类智能生命,他们也是碳基生命,而且从科技的角度,比我们更先进,他们引导我们加入了宇宙文明联盟。”&br&&br&“等等,不是应该有什么黑暗森林法则的吗?”&br&&br&“肤浅,”他露出一个奇怪的戏谑表情:“探索未知才是永恒的追求,当无尽岁月孤单常伴时,只剩下对生命的无限敬畏。”&br&&br&他叹了口气:“其实很早我们就知道,熵增是这个宇宙的基本规律之一,宇宙的终极走向是混乱失控,而生命的诞生是违逆这条基本法则的,那是亿亿亿分之一的概率,小到几乎不可能,幸而宇宙足够广阔,留给生命孕育的时间也足够长,所以才能诞生出一些奇迹,也不是所有的生命最终都能产生智能,像一些硅基类生命的信息传导速度太慢,根本不足以产生灵智。”&br&&br&“结账!”他喊了一声,突然拿出一个透明盒子,里面有一坨黑黄长长的东西,在我面前晃了晃,小心翼翼的放在桌上。&br&&br&“这是什么?你用它结账?”我不明就里。&br&&br&“这是称之为‘屎’‘翔’‘粑粑’的东西,是我们的财富标志,”他拿起盒子深深的吸了口气,好像醒鼻烟壶一样,满脸陶醉:“结账不用它,我们都是电子虚拟结算的。”&br&&br&我被雷得半天合不拢嘴:“等等,为什么不是黄金宝石什么的?不是更易储藏交易吗?”&br&&br&“呵呵,有太空技术,就不存在储藏的问题,当你探索了亿万个行星系后,也不存在稀有的宝石金属矿藏,只有生命才是这个宇宙最稀缺的东西,只有和生命相关的东西才真正有价值,而宇宙文明法则又不允许我们掠夺生命体,所以,生命体的排泄物成为了宇宙尺度的硬通货,而又以智慧生命的固体排泄物为贵——因为稀缺,我们自身无法生产,事实上宇宙文明联盟内的所有智慧生命都和我们类似,早已丧失了排泄的功能,而在碳基生命中,排泄物本身就是最肥沃的有机质,所以它更显珍贵,”他露出一丝不屑的表情:“黄金宝石神马的,那都是浮云。”&br&&br&“道在屎溺!”我盯着那坨屎,庄子说过的话在我脑中如闪电般划过,照的我双眼放光,心跳猛然加速:发财了。&br&&br&下一秒,我的额头青筋暴起:@#¥%……老子有便秘!
我和他坐在Y9872星上的自由大厅里,随意聊天。 “我们以为科学能解决一切,的确,我们发明了机器,电脑,互联网,人工智能,我们甚至发现人类永生之谜,只要把意识体植入冷冰冰的仿生机械体中,就不会有肉体消亡的危险,这带来了社会的巨大变化,既然人不会…
因为人类变成值得发现的文明生物,最多10000年时间。作为最强势的捕食者也就是冰川期以来的几万年。这和上百亿年的宇宙历史比,实在是太短了,短到甚至可能低于最强探索者的平均到访间隔。 打个比方,星期二雨后迅速长出了一个小蘑菇,到周三蘑菇产生了自我意识,期待着小女孩上山来摘,可小女孩只有周日才上山。周四,一个兔子跑过来把蘑菇吃了,蘑菇临死抱怨自己运气不好,没有生在一片有小姑娘的草地上,这显然是错误的判断。要碰到小姑娘,我们这群蘑菇一定要注意今后几万年不要给自己种蘑菇云。&br&&br&&figure&&img src=&/31bf3019d98eadb671bc61c03ed0d32a_b.jpg& data-rawwidth=&1100& data-rawheight=&71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00& data-original=&/31bf3019d98eadb671bc61c03ed0d32a_r.jpg&&&/figure&&u&希望是一个善良的小姑娘先发现我们。当然最好我们才是那个善良的小姑娘。&/u&&br&&br&还有,人类有可靠的历史记录与天文观测不过几百年的历史,你又怎么知道之前没有探测队以小孩子看蚂蚁搬家的心态掠过我们的世界呢?我们千万不要把地球这个穷乡僻壤太当回事,觉得别人就该天天盯着我们长大。更何况来的未必是探测器,完全可能是杀虫剂甚至抗生素……我们这个小菌斑还是祈祷自己能低调地蔓延几十万年吧(兴许就是星际保洁在悬臂上兜一圈的时间)。&br&&br&&figure&&img src=&/779f1083425dffb377393aefc6f880aa_b.jpg& data-rawwidth=&900& data-rawheight=&63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0& data-original=&/779f1083425dffb377393aefc6f880aa_r.jpg&&&/figure&&br&&br&&b&刘慈欣:《三体》和中国科幻小说&/b&&br&&blockquote&三年前,中国出现了一本奇怪的书,首先它有一个奇怪的书名:《三体》(本书共三部,全名是《地球往事》,后两部的书名分别是《黑暗森林》和《死神永生》,但在国内人们还是习惯把三部曲统称为《三体》)。这是一部科幻小说,科幻小说在中国是一个处于十分边缘位置的文学体裁,被认为是低幼的少儿文学,不受关注。而《三体》的主题:外星人入侵,在中国同样是一个虽不陌生,但很少有人关心和提及的话题。这样,《三体》在中国所发生的事确实有些出人意料,它出版后引起了中国各阶层的广泛关注,引发了大量的讨论,对于科幻小说来说,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事情。&br&&br&在以在校学生为主的科幻读者圈之外,首先关注《三体》的是IT企业界,企业家们多次在论坛和其它场合谈到《三体》第二部中创造的宇宙“黑暗森林”原理,以及第三部中外星文明对太阳系降低一个空间维度的攻击,以此来类比国内互联网业界的竞争状态。接着《三体》在文学界产生了影响,中国文学一贯以现实主义小说为主流,《三体》像一个突然闯入的怪物,让评论家们不知所措又不得不正视。《三体》的影响也在渗入在科技界,研究宇宙学和弦论的理论物理学家李淼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书:《三体中的物理学》;在航天领域,《三体》也拥有大量读者,国家空间技术研究机构邀请作者进行咨询(尽管在《三体》第二部中,国家航天系统被描写为极端保守和僵化的形象,以至于多名航天高级官员和科学家被一名激进派军官在太空中狙杀。)这种事情在美国可能司空见惯,但在中国却绝无仅有,这也与官方舆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对科幻的打压形成鲜明对比。在网中流传了多首为《三体》谱写的音乐和歌曲,人们殷切盼望《三体》电影的出现,以至于网友用已有的影视视频材料剪切成《三体》的虚假的电影预告片。在微博(相当于twitter)上,突然涌现出大量《三体》中的人物名字的ID,最后所有的人物的ID都在网上出现了,形成了一个网上的组织,以书中人物的视角给出对现实问题的看法,继续演绎着《三体》的故事,以至于有人推测,《三体》中外星入侵者在人类中的第五纵队:地球三体组织(ETO)已经在现实中出现了,网上甚至在销售ETO的徽章。在去年国内最大的主流媒体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一次以科幻为主题的访谈节目中,演播室中的上百名观众突然高呼《三体》中ETO的口号:“消灭人类暴政,世界属于三体!”让两位著名的主持人错愕不已。&br&&br&在这些事情发生时,科幻小说在中国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历史。&br&&br&中国的科幻小说诞生于20世纪初的清朝末年,当时西方的科学技术在在中国引起了广泛的好奇与向往,被认为是国家摆脱贫弱落后的希望,涌现了大量对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想象,其中也包括科幻小说。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就写过一篇名为《新中国未来记》的科幻小说,其中想象了百年后才变为现实的上海世界博览会。&br&&br&与其它文学体裁在中国的经历一样,科幻小说在中国也一度被工具化,即服务于某一很现实的目的。在其诞生初期,就成为中国人强国梦的宣传品,在清末民初的科幻小说中,中国无一例外地成为富强先进的国家,让全世界向往和朝拜。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上世纪五十年代,科幻小说则成为向大众普及科学的工具,所面向的读者主要是少年儿童。这时的科幻小说中的幻想以现实技术为基础,并且从已有的技术基础上走得不远;作品大多以技术设想为核心,没有或少有人文主题,人物简单,文学技巧即使在当时也是简单而单纯的,小说中所描写的空间范围基本上没有越出火星轨道,时间也都在近未来。在那一时期的中国科幻小说中,科学和技术都是以完全正面的形象出现,科技所带来的未来都是光明的。&br&&br&回顾这一段中国科幻小说的历史,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有趣的现象:当时,中国国内的政治氛围十分浓重,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教育充满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未来社会为描写对象的科幻小说应该成为描绘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有力工具,但实际上这事却从来没有发生过,几乎没有出现过以共产主义为主题的科幻小说,甚至连简单的宣传性图解都没有。&br&&br&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西方科幻对中国科幻小说的影响逐渐显现,中国科幻作家和评论家开始了一场科幻小说是属于文学还是科学的争论,最终以文学派的胜利告终,这场争论对中国科幻文学发展方向产生重大影响,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西方科幻小说新浪潮运动在中国迟来的影响,科幻文学开始摆脱科学普及的工具性使命,向新的方向发展。&br&&br&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至今。中国科幻小说进入新的活跃期,新时期的中国科幻从作家到创作理念都是全新的,与上个世纪几乎没有联系。在日益多元化的科幻创作中,中国科幻也正在失去自己的曾经有过的鲜明特色,越来越趋同于世界科幻,在美国科幻小说中出现过的所有题材和风格,都能在中国科幻中找到对应的作品。&br&&br&值得注意的是,上个世纪中国科幻中的科学乐观主义几乎消失了,对科技发展的怀疑和忧虑在中国科幻小说中得到了大量的反映,未来景象变得阴暗和飘忽不定,即使光明的未来时有出现,也是经历了难以想象的曲折和灾难。&br&&br&在《三体》出版之际,中国的科幻界正处于焦虑和压抑之中。科幻文学长期处于边缘化状态,科幻小说的市场很小,只有一个很封闭的读者圈子。中国的科幻迷一直是一个顾影自怜的群体,他们一直认为自己生活在孤岛上,感到自己的世界不为别人所理解。而在这时,科幻作家们正在为吸引科幻迷圈子外的读者做出巨大的努力。他们认为,要想吸引圈子外的读者并获得主流的承认,必须抛弃坎贝尔式的“科幻原教旨主义”,提高科幻小说的现实性和文学性。&br&&br&《三体》的前两部也体现了这种努力。第一部描写了文革的故事,在第二部中,在抗击外星侵略的近未来,中国仍处于现在的社会体制之下。这些,都是试图增加读者的现实感,为科幻的想象找到一个现实的依托和平台。也正因为如此,作者和出版商都对即将出版的《三体》的第三部失去了信心。因为随着故事的发展,第三部不可能再与现实接轨,只能描写遥远的未来和更加遥远的宇宙,而这些,被认为是中国读者不感兴趣的。于是作者和出版商达成了一致意见,认为既然第三部不太可能取得市场上的成功,就开脆抛弃科幻圈外的读者,写成一部很纯的科幻小说,这也算是对身为铁杆科幻迷的作者的一个安慰。于是,第三部成为科学幻想的狂欢,描写了多维和二维世界、出现了人造的黑洞和小宇宙,故事在时间上一直到达宇宙末日。但出乎作者和出版商的预料,正是只写给科幻迷看的第三部造就了《三体》三部曲的巨大成功。&br&&br&《三体》的经历让科幻作家和评论家们重新思考中国科幻和中国本身,他们发现自己以前忽略了中国读者的思维方式正在悄然发生的变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新一代的读者不再像他们的父辈那样把思想局限于狭窄的现实,而是对未来和星空产生了更多的兴趣,这一时期的中国,很像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美国,科学技术使未来充满神奇感,机遇和挑战都同样巨大。这是科幻小说生存和成长的肥沃土壤。&br&&br&回到《三体》本身上来,科幻小说是一种展示不同的可能性的文学,宇宙也有多种可能性,对人类来说,有最好的宇宙,有中性的宇宙,而《三体》所展示的,是最糟的宇宙,在这样一种可能的宇宙中,生存的严酷和黑暗达到极限。&br&&br&不久前,加拿大科幻作家罗伯特.索耶来中国,在谈及《三体》时,他给出了作者选择最糟的宇宙的原因:他认为这同作者的民族和国家在历史上的遭遇有关,而他作为一个加拿大人,对人类与外星文明的关系就持一种乐观的态度。其实不是这样,&b&在上世纪的中国科幻小说中,宇宙是充满善意的,外星人大都以慈眉善目的形象出现,以天父般的仁慈和宽容,指引着人类这群迷途的羔羊。金涛的《月光岛》中,外星人抚慰着经历文革的中国人心灵的创伤;童恩正《遥远的爱》中人类与外星人的爱情凄美而壮丽;郑文光的《地球镜像》中,人类的道德的低下,甚至把技术水平高出几个数量级但菩萨心肠的外星文明吓跑了!&/b&&br&&br&但反观地球文明在宇宙中的地位,人类做为一个整体,在宇宙中不像现代的加拿大,倒更像500年前欧洲移民到来之前的加拿大土著人。当时,由不同民族组成并代表至少10个语族的上百个部落,共同居住在从纽芬兰省到温哥华岛的加拿大。他们面对外来文明的遭遇,显然与《三体》中的描述更为接近。在不久前的出版的由加拿大土著人作家乔治斯伊拉兹马斯和乔桑德斯所著的书《加拿大的历史:一位土著人的观点》引起广泛关注,其中对此有着刻骨铭心的叙述。&br&&br&&b&在《三体》这样的科幻小说描写最糟的宇宙,是为了能有一个最好的地球。&br&&/b&&/blockquote&&br&&figure&&img src=&/12f6af258b9eedb1b14882c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59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12f6af258b9eedb1b14882c_r.jpg&&&/figure&&u&&a href=&///?target=http%3A///Scienc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个黑人爵士歌手老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