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记忆丧失母汉化版视频游戏的?发来一下

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恐惧症——你在害怕什么
&& & & &恐惧症(phobia)原称恐怖性神经症,是指患者对外界某些处境、物体、或与人交往时,产生异乎寻常的恐惧与紧张不安,可致脸红、气促、出汗、心悸、血压变化、恶心、无力甚至昏厥等症状,因而出现回避反应。患者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于是极力避免导致恐惧的客观事物或情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因而影响其正常活动。
& & & &目前恐惧症的病因尚不明确。研究表明,可能与遗传因素、素质因素、生理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等有关系。
1、遗传因素 。广场恐惧症具有家族遗传倾向,尤其影响到女性亲属。有研究表明,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的恐惧同患率更高。某些特定的恐惧症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如血液和注射恐惧。
2、素质因素。 前人认为患者病前性格多为胆小、羞怯、被动、依赖、高度内向,容易焦虑、恐惧,并有强迫倾向等。如果自小就受到母亲过多的保护,成人之后,也容易发生恐惧症。
3、生理因素 有人发现恐惧症患者的神经系统的惊醒水平增高,这种人很敏感、警觉,处于过度觉醒状态。其体内交感神经兴奋占优势,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的分泌增加。但这种生理状态与恐惧症的因果关系尚难分清。
4、心理社会因素。患者在首次发病前可能会有某种精神刺激因素,资料表明有近三分之二的患者都主动地追溯到与其发病有关的某一事件。19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用条件反射理论来解释恐惧症的发生机制,认为恐惧症状的扩展和持续是由于症状的反复出现使焦虑情绪条件化,而回避行为则阻碍了条件化的消退。即当患者遭遇某一恐惧性刺激时,当时情景中另一些并非恐惧的刺激(无关刺激)也可能同时作用于患者大脑皮层,两者作为一种混合刺激形成条件反射,所以今后重遇这种情景,即便是只有无关刺激,也能引起强烈的恐惧情绪。然而部分患者并无曾受恐吓的经历,有些患者恐惧的对象经常变换,这些都是条件反射学说难以解释的。
恐惧症患者所恐惧的对象多达数百种之多。通常将其归纳为三大类。
广场恐惧症(agoraphobia)
& & & 又称场所恐惧症、旷野恐惧症、幽室恐惧症等。是恐惧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60%。多起病于25岁左右,35岁左右是另一发病高峰,女性多于男性。主要表现为对某些特定环境的恐惧,如广场、密闭的环境和拥挤的公共场所等。患者害怕离家或独处,害怕进入商店、剧场、车站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因为患者担心在这些场所出现恐惧感,得不到帮助,无法逃避,因而回避这些环境,甚至根本不敢出门,焦虑和回避行为的程度可有很大差异。恐惧发作时还常伴有抑郁、强迫、社交焦虑、人格解体等症状,若不有效治疗,症状虽可波动,但一般会转入慢性。
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
& & & &又称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多在17-30岁期间发病,男女发病率几乎相同;常无明显诱因突然起病,中心症状围绕着害怕在小团体中被人审视,一旦发现别人注意自己就不自然,不敢抬头、不敢与人对视,甚至觉得无地自容,不敢在公共场合演讲,集会不敢坐在前面,回避社交,在极端情形下可导致社会隔离。常见的恐惧对象为异性、严厉的上司和未婚夫(妻)的父母等,或是熟人。可伴有自我评价低和害怕批评,可有脸红、手抖、恶心或尿急等症状,症状可发展到惊恐发作的程度。临床表现可孤立限于如公共场合进食、公开讲话、或遇到异性,也可泛化到涉及家庭以外的所有情境。部分患者常可能伴有突出的广场恐惧和抑郁障碍;一部分患者可能通过物质滥用来缓解焦虑而最终导致物质依赖,特别是酒依赖。
特定恐惧(specific phobia)
& & & &患者的恐惧局限于特定的情境,如害怕接近特定的动物,害怕高处、雷鸣、黑暗、飞行、封闭空间、在厕所大小便、进食某些东西、牙科治疗、目睹流血或创伤,害怕接触特定的疾病,促发惊恐的具体情境。特定恐惧一般在童年或成年早期就出现,如果不加以治疗,可以持续数十年。对恐惧情境的害怕一般不波动,导致功能残缺的程度取决于患者回避恐惧情境的难易程度。性传播疾病特别是艾滋病是疾病恐惧的常见对象。其中的血液&创伤恐惧与其他恐惧不同,它导致心跳缓慢,有时出现晕厥,而不是心跳过速。
& & & &恐惧是一种痛苦的体验,但并不是完全消极有害的,它跟机体的痛觉一样具有自我防卫的保护作用,在危险场合下产生恐惧可以促使我们迅速离开险境,显然对生存有利。如在黑暗的空旷中容易产生恐惧,这绝非仅仅是迷信的鬼怪观念造成的。在黑暗中,从环境中获取情报信息的主要途径&&视觉失去作用,这使我们对可能遭到的危害降低了分辨和防卫的能力。精神的恐惧和紧张便是一种很自然的代偿反应。恐惧症很多是与童年的心理发育有关的,因此从小就要注意培养儿童健康的行为模式,一方面教育其正视困难,及时地解决困难,不回避、不拖延;另一方面要理解孩子们的恐惧,不是冷酷地加以斥责,因为恐惧也是人类一种正常的情绪,过于鲁莽、胆大包天,什么都不怕,未必是健全人格的特征。故在理解和同情的基础上,支持鼓励孩子们去接受各种考验,克服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培养坚毅、顽强、沉着、豁达、坦然、勇于面对现实的性格,这对预防恐惧症是颇有裨益的。
电影推荐——精神分裂症 Skhizein
精神分裂症 Skhizein (2008)
&导演: 杰赫米&克拉潘编剧:
主演: 朱利安&波义塞利尔类型: 剧情 / 动画 / 短片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语言: 法语上映日期: 2008-05
片长: 13分钟
又名: 91公分之外(台) / 貌合神离 / 91厘米链接: &&& & & 《Skhizein》中一个150吨重的陨石飞向主人公Henry,砸中了他对面楼上的天线,结果他肉体上没有受伤,精神却出现了问题:他发现自己的意识与身体之间产生了91公分的距离,即他要接触某样东西必须在91公分之外!无论接电话、上厕所甚至开车,必须偏离肉眼中的实际。这让他非常恐慌,但即便是心理医生,也不相信他的话。于是他等待陨石的另一次来袭,希望能被精神能被砸回原位。但第二次被砸后,他不仅只是偏离91公分,又向下沉降了75公分,直到最后他的精神完全脱离肉体,漂浮在宇宙中的陨石之间。
& & &&这是一部有关精神分裂症的动画短片。从主角与医生所处的环境可以看得出来,医生所使用的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病人躺在躺椅上,医生坐在病人背后对病人进行问话。病人有严重的妄想,他有两个名字,医生叫他&Debrus&,而他妈妈在电话中叫他&Henry&,可以判断他的原名叫Henry,而他告诉医生的是他幻想中的自己的名字Debrus。
  Henry在影片中有一段自白:&他们说这种症状发生概率是1%,随机地发生在一个人身上&&他们告诉我的就这些,他们不告诉你有多疯,只告诉你,你迷失了自我,情绪失控,头脑有问题,多一点,少一点,就算知道了我偏移了自己多少厘米,又有什么意义呢?&最后此短片的画面在窗口处只留下一个空白的身形,画外音为:&现在我唯一确定的是,我在哪儿站已经不再是个烦心的事了。The only thing I'm sure about now... is that from where I'm standing, it's not a bother anymore.&
  从影片中不难发现,主角的精神分裂是来自外在的压力与打击,让自己感到无法适应这个社会,从此开始自闭,并最终爆发成精神分裂&&严重的妄想症。片中一直都是主角在自述,他与周围的一切都是格格不入的,妈妈,叔叔,医生,还有工作。这种不适应性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在主角的幻想中最终变成了一颗陨星击中了他并使他与他自己偏移了91公分。这种社会压力最终变转变成两种形式,一种是片中主角那样,抑郁症,自闭症,情绪极端的低迷。而另一种表现是,听疯狂的音乐,蹦的,谈恋爱,吃东西,抽烟,酗酒,玩游戏等,我们称之为发泄。  
  影片的两个题目《91公分之外》和《精神分裂症》各有千秋,分别指代表象和实质。91公分和75公分并没有明确的意义,它们只是表示你在离现实越来越远。亨利的精神偏离肉体,实际上是人偏离了社会,在孤独阴暗的房间里,在沉闷拥挤的公司里,没有人关注到你的内心。与此同时,自己的内心和自己的作为也在偏离,渴望要压抑,理想要埋没,要强迫自己做内心不愿做的事情,于是更多的偏离错位在内心发生。现实强加给个人的,是双重错位,乃至精神分裂。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灵魂的偏离
& & & &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病,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精神分裂症的终身患病率大概为3.8&-8.4&,美国的研究,终身患病率高达13&;我国1994年调查数据,城市地区患病率7.11&,农村4.26&。精神分裂症病因复杂,尚末完全阐明。多起病于青壮年,表现为感知、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多方面障碍,精神活动与周围环境和内心体验不协调,脱离现实。一般无意识障碍和明显的智能障碍,可有注意、工作记忆、抽象思维和信息整合等方面认知功能损害。病程多迁延,反复发作,部分患者发生精神活动衰退和不同程度社会功能缺损。
发病病因和发病机制
神经生物学因素
& & & & ①神经生化研究显示,患者存在有多种神经递质功能异常,主要涉及多巴胺、5-羟色胺、谷氨酸。中枢多巴胺水平增高,功能亢进,传统抗精神病药均为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受体的阻滞剂。中枢5-羟色胺水平异常,新型抗精神病药除了对多巴胺受体有拮抗作用外,还对5-羟色胺受体有拮抗作用。中枢谷氨酸水平低下,功能不足。②神经解剖和神经影像学研究显示,患者颞叶、额叶及边缘系统存在脑组织萎缩,脑室扩大和沟回增宽。③母孕期病毒感染,围产期并发症,幼年的不良应激和躯体疾病,与神经系统发育缺陷有关,在精神分裂症发病中有一定影响。
遗传学因素
& & & & &大样本人群遗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患者亲属中的患病率高于一般人群数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分子遗传学研究提示了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易感基因位。目前普遍认为,精神分裂症可能是多基因遗传,发病是由若干基因的叠加作用所致。
社会心理学因素
& & & & &不良的生活事件、经济状况、病前性格等社会心理学因素,在精神分裂症发病中可能起到了诱发和促进作用。
& & & &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尚末完全阐明,目前可以确定的一些影响因素,对疾病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目前较公认的观点是,易感素质和外部不良因素通过内在生物学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 & & & &按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根据占主导地位的临床表现分为:偏执型分裂症,青春型分裂症,紧张型分裂症,单纯型分裂症,末定型分裂症;根据所处疾病的病期和预后分为: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精神分裂症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残留期,慢性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衰退期。
& & & & &精神分裂症的表现涉及多个方面,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表现,但每一位患者的表现仅是其中的个别症状,并不是要具备所有的症状。如何根据表现进行诊断,祥见疾病诊断。
疾病早期症状
& & & & & 大部分病人属慢性起病,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能力下降、学生学习成绩下降,对人冷淡,与人疏远,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对家人不知关心照顾,生活懒散,敏感多疑,性格改变等。部分病人可有失眠、头痛、头晕、无力、情绪不稳等不适感及神经症症状。部分病例可急剧起病,临床上多表现为突然兴奋、冲动,言语凌乱,行为紊乱,片断幻觉和妄想。
思维联想障碍
& & & & & 表现为思维联想过程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是精神分裂症最具有特征性的症状。
& & & & & 患者整段的谈话或写作内容缺乏逻辑性,叙述不很切题,不能围绕谈话的中心思想明确表达意义,与其交谈有十分困难的感觉,使人感到迷惑不解(思维松驰)。语句之间缺乏联系,言语凌乱。
& & & & & 患者在说话时联想突然中断,脑内一片空白,之后转换为新的话题(思维中断)。同时感到思维被抽走(思维被夺)。在脑中突然涌现一连串的联想(思维云集或强制性思维)。有时感到脑子里的想法不是自己的,是外界强加的,是别人借自己的脑子思考问题(思维插入)。上述情况下患者伴有明显不自主感,不受自己控制。
& & & & & 患者在思考时感到自己的思想同时变成了言语声,自己和他人都能听到(思维化声)。自己的想法被扩散出去,所有人都知道(思维扩散)。
& & & & & 患者的逻辑推理过程离奇古怪,荒谬离奇(逻辑倒错)。将一些普通的词句、动作、符号赋予特殊的意义,除患者外旁人无法理解(病理性象征性思维)。创造字、词或符号,并赋予特殊的意义(语词新作)。
& & & & & 慢性患者和以阴性症状为主的患者,语量少,言语简单,言语内容贫乏,缺乏主动言语(思维贫乏)。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构成了精神分裂症的阴性后状群。
思维内容障碍
& & & & & 主要表现为妄想。妄想是一种病理性的歪曲信念,这种信念与客观事实、所受教育水平、文化背景等不相符合,甚至荒谬离奇,但患者确坚信不疑,无法被说服,也不能亲身的经历加以纠正。
& & & & & 妄想是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出现各种妄想,部分病人妄想非常突出。在疾病初期,患者对某些明显不合理的想法可能将信将疑,随着病情的发展,与病态的信念融为一体,自己不能识别。
& & & & & 关系妄想、被害妄想是最多见的妄想,患者感到自己受到威胁,无根据地认为有人想陷害、破坏、谋害自己,进行跟踪、监视等(被害妄想)。患者感到周围发生的事都与自己有关,是针对自己的,认为周围的人都在说他、议论他(关系妄想)。患者感到自己的思维、情感、行为及躯体运动受外人或外界某种力量控制,不受自己的控制(被动体验,被控制感,影响妄想)。认为自己的想法和所做的事别人就都已知道(内心被洞悉感)。认为自己的父母不是亲生父母(非系统妄想)。坚信某异性对自己产生了爱情(钟情妄想)。坚信爱人对自己不忠,另有外遇(嫉妒妄想)。无根据地夸大自己的能力、地位、财富(夸大妄想)。突然发生,与患者的经历、现实环境无关的病理性信念(原发性妄想)。患者突然对正常的知觉体验产生妄想(妄想知觉)。
& & & & &幻觉指在客观现实中并不存在某种事物的情况下,患者却感知到他的存在,是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
& & & & &最常见的幻觉为幻听,周围没有人说话,患者却听到有说话声。以言语性幻听多见,内容为评论性、争论性、命令性或思维鸣响(患者想到什么,就有一个声音讲出他所想的内容)是具有特征性意义的幻听,较持续存在的言语性幻听也具有诊断价值。
& & & & 其它类型幻觉有视幻觉触幻觉、味幻觉、嗅幻觉、内脏幻觉等。
& & & & 患者对周围事物情感反应缺失,早期为细致的情感缺失,如对亲人的关心体贴(情感平淡),严重时对涉及自身利益的重大事漠不关心,对一般人都感到烦恼痛苦的事,患者无相应的情感反应(情感淡漠)。还可表现情感与周围环境不协调,无原因自笑,很难与患者进行情感沟通。上述症状为精神分裂症特征性症状。
意志行为障碍
& & & & 表现孤僻离群、被动退缩、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整日无所事事,生活懒散,无高级意向要求(意志减退),工作、学习、交往没有兴趣,能力明显下降,社会功能受损。还可出现愚蠢、幼稚、怪异行为。
& & & & 较轻时患者表现少语、少动,行为迟缓,严重时不吃、不喝、不语、不动,伴肌张力增高(紧张性木僵)。在木僵状态时,可以突然出现兴奋、冲动、行为杂乱(紧张性兴奋)。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组成紧张症状群紧。
& & & & 自知力指对自己疾病和表现的认识能力。
& & & & 患者对幻觉、怪异的想法和行为意识不到是病,患者不能认识到自己精神活动有问题,不能意识到自己的病态变化,否认有病,无自知力。
类型及表现
1. 偏执型 以妄想为主要临床表现,常常伴有幻觉。以敏感多疑、关系妄想、被害妄想多见。其次为影响、嫉妒等。绝大多数病人数种妄想同时存在。
2. 青春型 在青年期起病,表现兴奋、话多、活动多,言语凌乱,行为怪异、杂乱、愚蠢、幼稚,思维、情感和行为不协调。
3. 紧张型 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以紧张综合症为主要临床表现。
4. 单纯型 以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社会性退缩等阴性症状为主要临床相。起病隐袭,缓慢发展,病程至少二年,并逐渐趋向精神衰退。一般无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
5. 末定型 不符合以上四种类型,难以分型或为混合型式者。
6. 其它 如儿童或晚发性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或残留型、慢性衰退型等。
& & & & &如未获得及时治疗,疾病症状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患者日常学习、工作、生活能力受损,学生因学习能力下降而退学、休学,成人因工作能力受损而失去工作,对家人不知关心照顾,不能承担家庭的责任。有的发展到精神衰退状态,造成精神残疾。有时受幻觉、妄想、逻辑障碍、情绪障碍等精神症状的影响,患者可能出现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 & & & &需要特别指出:精神分裂症得到及时、规范的治疗,绝大部分症状都可以缓解,可以避免发生不良的结局。
& & & & &与很多其他科疾病不同,由于精神分裂症目前病因未完全阐明,至今还没有确切的实验室检查或者化验结果支持临床进行诊断,作为诊断依据。一些量表的评估和实验室检查,可作为医生辅助诊断和确定严重程度参考,并可作为鉴别诊断的依据,不能作为确切的诊断依据。诊断的确定仍然要靠病史,结合精神症状以及病程进展的规律。
& & & & &如果没有明显原因,表现出上述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多方面障碍,精神活动自身内部及与外界环境不协调,持续一定的时间,对异常的表现没有认识,要高度怀疑精神疾病的可能。
& & & & &目前在临床上常用的诊断分类标准: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精神疾病的国际分类法系统(ICD-10),美国分类法系统(DSM-Ⅳ)。
& & & & 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如下:
至少有下列 2项,并非继发于意识障碍、智力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单纯型分裂症另规定:
1.反复出现的言语性幻听;
2.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言语不连贯,或思维贫乏或思维内容贫乏;
3.思想被插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
4.被动、被控制,或被洞悉体验;
5.原发性妄想(包括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或其它荒谬的妄想;
6.思维逻辑倒错、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语词新作;
7.情感倒错,或明显的情感淡漠;
8.紧张综合症、怪异行为,或愚蠢行为;
9.明显的意志减退或缺乏。
自知力障碍,并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
①早发现,早治疗;②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绝大部分症状,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应作为首选的治疗措施,药物治疗应作为治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③治疗时需足量、足疗程,并积极进行全病程治疗;④精神分裂症治疗是长期治疗,药物选择考虑症状、副反应、个体耐受性,同时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和可获得性;⑤药物的剂量应个体化,并随不同的治疗阶段进行调整;⑥患者会面临心理和社会问题,是疾病表现的一部分,也是病后的心理应激反应,通常要进行心理社会的干预;⑦家庭对患者的治疗、康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属需要了解疾病知识,支持患者治疗,帮助选择正确的治疗途径;⑧精神分裂症治疗是长期治疗,患者和家属一定要掌握疾病的自我管理技能,防止反复发作,维持病情的长期稳定;⑨患者、家属、医务工作者建立良好的治疗联盟,共同应对疾病。
& & & & 需要全病程治疗和全方位治疗,持续的药物治疗和心理社会干预。①急性期治疗:缓解主要症状,足量药物治疗,疗程至少4-6周;②恢复期(巩固期)治疗:防止已缓解的症状复发,使用原有效药物和剂量继续治疗,疗程至少3-6月;③维持期(康复期)治疗:维持病情稳定,防止疾病复发,坚持药物治疗,根据个体病情确定维持药物剂量,疗程不少于2-5年。有许多学者提出,对于停药复发者,应长期维持治疗。对于难治性、有严重自杀企图或暴力攻击行为的患者,建议持续维持治疗。总之,维持治疗的剂量和时间应个体化,与病期、复发史、疾病严重程度、缓解程度、环境、病前性格、既往用药的剂量和时间等有关,需综合考虑。④如停药,需密切观察病情,如有复发先兆,尽早恢复药物治疗。
心理社会干预
①心理治疗:帮助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和危机干预;②技能训练: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和掌握疾病的管理能力;③家庭干预:建立一个有利于患者疾病治疗和康复的家庭环境;④社区服务:为患者提供各种可能的服务,使患者能够适应在社区中的正常生活,促进患者身心的全面康复。
①尊重、理解、接纳、关心、支持、帮助患者;②正确认识疾病,支持患者积极治疗、尽早治疗和长期维持治疗,以达到长期的病情稳定;③促使他们积极参加社会性活动,以期减少或防止发生残疾。在此过程中,对患者多给予鼓励、肯定,根据患者的能力,与患者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不能操之过急;④学习疾病知识和治疗知识,帮助患者观察病情,及时应对病情变化,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避免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⑤对于患者偏离正常的怪异想法、行为和幻觉等病态表现,通过治疗解决,避免强行争辩和校正,激怒患者或引起患者反感。
亚斯伯格症(Asperger syndrome,AS)
病因& & & &&亚斯伯格症候群(Asperger's syndrome,Asperger's,简称AS)是神经发展障碍的一种,可归类为自闭症 (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 其中一类。在外界一般被认为是&没有智能障碍的自闭症&。在精神病学常用的美国心理学会的诊断基准 (DSM-IV-TR) 当中,则称之为亚斯伯格障碍。致病原因目前尚未清楚,但研究显示,遗传基因、生物化学、过滤性病毒、妊娠期和分娩时出现的一些问题,都可能是亚斯伯格症候群的致病原因。亚斯伯格症候群的发病率为0.7%,即平均每一百名新生婴儿会有0.7名婴儿是病患者。本病多见于男生,发病率约为女生的十倍。&& & & & 人际关系的障碍,对他人情绪的推测力,也就是有心意理论(Theory of mind)障碍的特徴。对特定的范畴会表现出特别执著,运动机能也会显现出轻微障碍。但像自闭症一般带有语言障碍与智力障碍则较为少数。对视觉和背诵方面的表现普遍良好,许多科学家和数学家也患有亚斯伯格症候群。& & & &造成的原因目前尚未清楚,但研究显示,遗传基因、生物化学、过滤性病毒、妊娠期和分娩时出现的一些问题,都可能是阿斯伯格综合症的原因。罹患亚斯伯格症候群的机率为0.7%,即平均每一百名新生婴儿会有0.7名婴儿是患者。& & & 亚斯伯格症候群是以奥地利维也纳的精神病专家汉斯&亚斯伯格(Hans Asperger)命名。他在1944年首次作本病症的记录;与此同时,Leo Kanner亦独立地发现了这种病症。1980年代以前,社会普遍很少为自闭症患者分类,所以很多患者家属都不知道自己的亲人得到了亚斯伯格症候群。& & & 其病征包括人际关系的障碍,对其他人心理的推测力等。对特定范畴会特别执著,运动机能也会有轻微障碍,但不似弱智的自闭症一般带有语言障碍与智力障碍,但对视觉和背诵方面的表现普遍良好,许多科学家和数学家也患有亚斯伯格症候群。临床表现被诊断为阿斯伯格综合症,必须具有以下三种征状:1、社交困难 (Social deficit)2、沟通困难 (communication deficit)3、固执或狭窄兴趣 (rigidity or restricted interest)头两项可以综合为以下几个现象:1、对常规无法理解或僵化规则。2、对突如其来的转变感到不安,甚至出现不稳定的情绪。3、患者的情绪成熟度只有年龄2/3左右。4、执著一种或多种特定且不具功能性的行为。5、在分辨真实与虚拟世界上有困难。 而对于兴趣方面,患者一般会对一种或多种异常强烈的兴趣模式。& & & &另外,和自闭症光谱分类的其他状态一样,也与性别有相连阿斯伯格综合症关系,整体约有75%为男性。但是不能不考虑到不显现症状潜在化(非治愈)的时候、这个数值也留有部份程度的疑问。这一综合征的临床特征为:1.缺乏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力。2.不适当的单方面的社会交往,缺少建立友谊的能力,从而导致社会隔离。3.呆板单调的语言。4.非语言交流贫乏。5.在某些局限的方面如天气、电视节目表、火车时刻表及地图等表现出极强的接受能力,但只是机械地记忆,却并不能理解,给人以古怪的印象。6.笨拙不协调的动作(尤其是大动作)及奇怪的姿势。7.有非正常发音现象。& & & 尽管最初由阿思伯格报道这一疾病时全部病例是男孩现在也发现有女孩病例的出现。但是,男孩明显更易罹患此病。虽然大多数患儿具有正常智商,但仍有少数出现轻度发育迟滞。该病明显发作或至少被发现时往往比孤独症晚;因此语言及认知能力得以保存这种情况通常都很稳定。而且这种较高的智商提示较孤独症好的长期预后。治疗1.病症治疗& & & & 亚斯伯格综合征的治疗最主要是理解支持、同情和宽容。特殊教育服务是必要的在社交方面获得基本的技能以及在其他方面获得的适应能力应该受鼓励。让亚斯伯格患者参加强化的洞察性合作性的心理治疗通常是很困难,但着重于同情的问题社交困难和沮丧的综合症的支持性的心理疗法也是有用的。伴随的状态例如抑郁可以药物治疗。& & & & 在开始每一个治疗和干预的计划之前都需要做一个全面彻底的评估,以了解孩子的不足和已具备的能力。一个全面广泛的评估包括有对以前和现在的行为(或精神)方面的评估神经生物功能的情况,交流的模式(特别是用语言达到一些社交目的的能力,或语用学)以及适应性的行为(挖掘自身的潜力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最后的报告应该详细描述孩子在这些不同的方面的不足和已具备的能力。作出正确的诊断是这项评估工作的最后一个步骤每一个孩子都不一样。如果去观察一群阿思伯格患儿,你很可能会对他们的不同之处比他们的相同之处有更深的印象因此,至关重要的是基于全面广泛的评估而制定的干预的计划必须符合被施予的孩子的独特的需要和能力。& & & & 应该经过对一个孩子深思的讨论建立一套个体化的教育治疗方案。这个详细的指导方针应当被作为一套建议在为个案设置教育、治疗和职业训练计划时作参考。2.药物治疗& & & &尽管有关亚斯伯格综合征患者的药物治疗的信息很少,但建立于孤独症基础上的保守治疗很可能会被采用。一般的,应尽可能避免小儿进行药物介入治疗,在患者出现令其虚弱的抑郁症状,严重的妄想,强迫或思维混乱时可以给予特殊的药物治疗家长们应清楚知道,药物治疗只是针对于特殊的伴随症状,而不能针对疾病本身。3.心理治疗& & & &尽管现有的心理治疗对本病并没有显示出太大的疗效,但一定程度的集中的、结构化的咨询服务对患者,特别是对心情哀伤患有抗拒症、焦虑、家庭功能异常或在寻找职业和适应社会时遭受挫折的患者有很大的帮助。4.运动治疗& & & & 就是通过运动进行小脑刺激。也就是说,导儿方案是直接针对造成学习困难的问题根源--小脑发育迟缓,以运动刺激小脑的自动化机制,改善脑部管理阅读、书写、注意力、动作协调等特定区域的效率,而且一旦改善后,就不会退步,这种脑部生理特性改变的可能性,称为&脑神经细胞的可塑性(Neuroplasticity)&。
&&&PS:对于亚斯伯格综合症的病人,无法通过检查而诊断出该疾病,主要是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精神行为的观察积累,并注意有无特殊的表现,根据症状诊断中的六点要求来确诊。亚斯伯格综合症的患者,由于缺乏社交能力,在多次受拙之后可能产生抑郁症而需要药物治疗。&&
洁癖mysiphobia——难以清除的污秽
& & & &普通来说,洁癖就是太爱。 一个人爱干净是好事,但过于注重清洁以至于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特别是社会交往,就属于洁癖。 洁癖有轻重之分。较轻的洁癖仅仅是一种不良习惯。可以通过脱敏疗法、认知疗法来纠正。较严重的洁癖属于,是的一种。应该求助于。
& & & & 洁癖,很大部分原因来自,病人中有七成具有强迫性人格,这是洁癖的内在心理基础,另外外在的社会心理因素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致病因素。有些人在的基础上,逐渐出现洁癖的症状,特别是当进入时期,生理发育上的明显变化,与社会交往日益密切过程中的不适应,均可导致症状的出现和加重。还有一些人是在外界的不良刺激下诱发洁癖,包括长期的精神紧张,如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变换加重了责任,工作过分紧张,要求过分严格,或者处境不顺利,常担心发生意外等;此外还有严重的精神创伤,如近亲死亡、突然惊吓、严重的意外事故、濒于灾难性的破产等。
& & & & 值得注意的是,家庭教育对诱发或加重洁癖有着重要作用。有些病人的父母具有,对病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病人所受的家庭教育较严格、古板、甚至有些冷酷,于是病人谨小慎微、优柔寡断、过分琐碎细致,与人交往中过分古板、固执,缺乏人情味及灵活性。他们在生活上也过分强求有规律的作息制度和卫生习惯,一切务求井井有条,稍一改变就焦虑不安。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卫生要求过高过严,逼着孩子反复洗手。这种强烈的暗示作用,对那些具有倾向、内向的孩子影响更大。家庭搬迁、亲人亡故、父母或自己离异、性生活不协调等引起的心理紧张、情绪波动、自己或身边的人严重感染都可成为诱发的主要原因。
& & & & 父母管教太严孩子易患洁癖,心理病学教授巴津指出,在孩童时代受到家长的严厉管制而无法适时表达个人喜怒哀乐情绪的人,会很容易形成洁癖。洁癖并不是女孩的专利,一些男孩也会患上这种病,有的男孩甚至表现得更严重。
& & & 大部分患者能指出在他症状加剧前所发生的突发事件。如家庭的搬迁、亲人的亡故、父母或自己的离异、性的不协调等。由于上述原因引起的心理紧张、情绪波动都可成为诱发强迫症的原因。患者的性格特点在疾病的发生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据研究,大部分患者都有特殊的性格特征:青年患者大多数非常爱干净、爱整洁,他们是顺从、办事认真、严肃的;成人患者一般较强,遵守纪律和制度,生活习惯较刻板,遇事过于谨慎、优柔寡断,不少人可能很迷信。这种性格的人在过分强大的压力下易患。
& & & &&的治疗多以为主,辅之以药物治疗。 :请患者把自己害怕的东西和场景、经常做的事情,从轻度到重度写出来,然后每天从最容易的事情入手控制自己的行为,如逐渐地减少洗手的次数和时间。
的主要说法:
1、事实根据:
①乡下卫生条件不如城里的好,但是乡下孩子身体更健康;
②适当地&脏&一下有助于提高免疫力;不经历风雨,哪里见彩虹,温室的花朵更经不起考验;
③人只要在这个世界上,就不可能与外界环境隔绝,致病的病原体是始终存在的,人的免疫机能阻止着疾病发作;频繁洗手/衣对预防疾病没有太大的用处,大多数病原体用肥皂是杀不死的;
④过于紧张和焦虑反而降低人的免疫力,容易惹病;
⑤其他病没得,但强迫症也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
2、洁癖所带来的危害超过益处。细菌是人类生活环境的必要组成部分,日常接触到的众多细菌对我们的生活与健康是有益的。如果不加选择地灭菌,就可能给那些抵抗力、适应性、侵袭力强的有害病菌开绿灯,破坏人体内及自然环境的微生物平衡,以致有害的超级细菌大量生存和繁殖。在门诊,就有许多有洁癖的人同时还易患口腔溃疡、腹泻、感冒、咽炎等疾病。
患者对自己的强迫症状尤其是强迫动作,一方面感到麻烦,希望医生能解除其理性上认为不合理的和行为;另一方面,内心又认为这些观念和行为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上述洁癖患者即便如此,也好像分裂成了两个人,一个能根据实际情况,照成年人的逻辑来分析、判断其病态表现,认为反复洗手、洗衣,费时费力,希望摆脱。另一个则认为,有传染上癌症的可能,有必要多洗几次,这种态度与其实际年龄及所受的教育很不相称。前者代表理性的成年人,后者不讲逻辑,一味盲目恐惧,具有幼稚的儿童心理特点。这两个人各抒己见,谁也统率不了谁。但患者对这个病理本质特点并无自知之明,若采用谈话方式的认知领悟心理疗法,启发患者认识外表症状后面的心理矛盾。揭露儿童心理部分的幼稚性,鼓励他用成人的态度来统率其整个行动,放弃儿童的行为模式,领悟到病理本质后是可以治愈的。
或行为时,便让他用橡皮圈弹自己的手腕数十乃至数百下,一直弹到消失,有为止,从而达到抑制强迫行为的目的。
在刚开始时把人推向焦虑的顶峰,但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焦虑会逐渐下降,强迫行为也会慢慢消退。
& & & & 道德洁癖与文明禁忌相关,最初起源于生物,后来抽象化为道德洁癖,最终又在个体身上表现为生理。古代女子因为男人拉过她的袖子就把胳膊砍了,这正是道德洁癖向生理性洁癖过渡的极端形式。道德洁癖最后变成了伪善,不愿承认人的基本欲望,只有通过阉割来实现&净化&。女性(包括女性化的男性)的洁癖很容易变成个人化的生理现象,也就是神经症。男人大部分很少神经症洁癖,而是转向话语权力或政治。男人的洁癖更抽象,甚至可怕。中国某些男人的洁癖是一种道德禁忌高度发展的产物。道德禁忌实际上是最无能的一种治理方式,&割了最省事&,这就是中国古代极权主义的。
& & & & 传统的道德洁癖是极有可能产生极权主义的心理根源。是洁癖,资本主义则是反洁癖。资本主义在个人生理层面上采用现代技术(消毒剂)阻止了生理洁癖的产生,通过社会制度阻止了精神&洁癖&的产生。
& & & & 从生理洁癖、心理洁癖到道德洁癖、美学洁癖,发展到巅峰就是权力&洁癖&(不容异端)。不少独裁者有洁癖,比如纳粹就是一种血统洁癖。
强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自我禁锢的囚牢
& & & &强迫症是一组以强迫症状(主要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强迫症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强迫症患病率大约为1%。结合临床实践,估计国内的强迫症大约有500-1000万,患病率约为5&~10&。80%的强迫症在25岁以前发病,男性比女性多。虽然强迫症是神经症的一种,属于轻的精神疾病,但实际上,强迫症的治疗比抑郁症、焦虑症都要困难一些,症状改善可能比较慢,服药剂量一般也偏大。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会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给患者及其家庭都带来巨大的痛苦和负担。曾有患者洗手要洗3~4小时,手都被洗破了;还有一位患者出门前要反复检查,3个小时都出不去门,为此就整日不出门。可以说强迫症患者非常痛苦,因患强迫症而造成无法工作的患者并不少见,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强迫症的治疗。
发病原因目前病因尚不明确,但有大量研究表明,焦虑症与遗传因素、个性特点、不良事件、应激因素等均有关系,尤其与患者的个性特点紧密相关,比如:过分追求完美、犹豫不决、谨小慎微、固执等,具备这些不良个性特征容易患强迫症。研究表明强迫症患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造成神经递质失衡,从而出现各种强迫症状。我们的大脑之所以能够实现各种生理功能,主要是通过各种不同神经递质的传递来实现,神经递质就好比是邮差,不同的邮差传递不同的信息,发挥着各种不同的生理功能。研究发现强迫症患者体内往往会有5-HT(5-羟色胺)、DA(多巴胺)、 Sigma(西格玛)受体以及中枢谷氨酸能神经元功能障碍,而抗强迫药可使失衡的神经递质趋向正常,从而使强迫症状改善。
疾病症状强迫症状一般包括:①强迫观念 患者反复思考一些想法,比如怀疑、回忆、穷思竭虑等;②强迫行为 患者反复做一些没有必要的行为,如反复检查、反复洗手、反复计数以及仪式性动作等等。强迫和焦虑就像一对双胞胎一样,强迫症患者往往会有明显的焦虑症状。强迫症状一般具有以下特征:1.患者明知强迫症状不对但无法控制,因为一旦控制不去做,就会出现紧张,心慌等严重的焦虑表现,为了避免焦虑的发生,患者只好去想、去做。这个特点称之为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2. 患者能够意识到这种强迫的意识和冲动来自于自我,而不是来自于外界,是自己的想法。新得病的强迫症患者一般都会有明显的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如果患者患病时间较长,那么他可能已经适应了这种强迫症状,因此自我的强迫和反强迫变得不那么强烈。这是诊断强迫症的关健点。因为从临床上看的话,有一些不典型的强迫症患者,发病一段时间后出现了精神病性的症状,诊断可能会因此被误改为精神分裂症。因此,及时识别强迫症状的特点,并加以合理的药物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有很大的帮助。还有一种广义的强迫障碍叫做强迫谱系障碍,这一类的疾病具有类似的特点:表现为反复出现的观念和/或行为,症状反复出现而且难以控制。包括:强迫型人格障碍,躯体变形障碍,疑病症,人格解体,进食障碍,冲动控制障碍,冲动控制障碍(拔毛癖),成瘾行为(病理性赌博、强迫性性行为强迫性购物、网络成瘾)
诊断鉴别诊断强迫症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精神科医生诊断强迫症的主要依据有:家属提供的患者病史(患病的时间、不好的表现等)、精神检查(通过和患者交谈得出检查结果)、体格检查、量表测查、实验室的辅助检查等。临床上常用的强迫量表是耶鲁布朗强迫量表,通过量表得分的多少来判断病情的严重和好转程度。
药物治疗一旦确诊强迫症,治疗上要考虑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虽然强迫症的发病原因至今尚不明确,但是有研究表明患者脑内神经递质失衡是造成其发病的重要原因,包括:①5-HT功能低下;②DA功能障碍;③Sigma-1受体不足;④谷氨酸含量升高等。抗强迫药物就是针对这几个环节发挥作用来治疗强迫症的。目前的抗强迫药物都是抗抑郁药,而抗抑郁药物往往也可以治疗焦虑,有些抗精神病药也可以治疗抑郁、强迫,因为这些药物都可以作用于大脑的5-HT、DA等多种神经递质,而这些神经递质和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的发生均有密切的关系。这样一说可能大家就好理解为什么抗抑郁药可以治疗强迫症,抗精神病药也可以用来治疗强迫症了吧,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抗强迫药物对治疗强迫症还是有着良好的疗效的。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指临床医师通过言语或非言语交谈建立起与患者的良好医患关系,应用有关心理学和医学的知识指导和帮助患者克服和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情绪障碍、认知偏见以及适应问题。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是帮助强迫症患者康复的两条腿,心理治疗也非常重要。适合强迫症的心理治疗有:行为疗法、认知疗法、森田疗法等等。首先解除对自己强迫症状的紧张和害怕焦虑,对自己的症状要采取不理、不怕、不对抗的态度,一定要顺其自然,这是打破恶性循环的关键。因为强迫症状之所以出现,正是由于患者不允许这种症状出现,非要和它对抗,这反而是在提醒、强化自己产生强迫症状。此时你越是强烈地强迫自己&不强迫&,实际上就越是强迫自己去&强迫&。其次是个性的重新塑造,改变自己的不良人格结构,树立起自信,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积极、乐观、无畏、果敢的思维方式,而绝不是一心一意地企图立刻消除症状。&带着症状,顺其自然&,这是森田治疗的核心。强迫症状要完全消失比较困难,患者和家属要接受强迫症状,带着症状去生活学习,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接纳强迫症状。焦虑严重时不要对抗强迫症状,可以去反复重复想或者做,一旦焦虑缓解,建议及时转移注意力,强迫症状会慢慢好转。 &顺其自然&不光是在症状到来时要&为所当为&,在平时更要去做有价值、有意义、富于建设性的活动。这包括树立目标,有所追求,增长学识,提高才干,建立起真的自信。积极地生活,培养广泛的兴趣,观察、发掘、体验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不逃避困难,正确对待挫折,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1)不理:不理是强迫症患者最为明智的策略。如果强迫症状并没有引起患者的焦虑反应,那么久而久之,它就会因为感到&无聊&而告退了。2)不怕:对于强迫症患者,其症状仅仅只是一种表象的东西,真正在后面起作用的是他们的不良个性和思维方式。强迫症患者的首要任务,是其个性的重新塑造,改变自己的不良人格结构,树立起自信,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积极、乐观、无畏、果敢的思维方式,而绝不是一心一意地企图立刻消除症状。这项工作首先就要从自己对症状的态度上开始。所谓&不怕&,并不是要抑制症状,你要想:症状出现就让它出现吧,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即使对我造成一点不利的影响,也是暂时的、有限的、可弥补的。如果我能不怕,不与之对抗,我的心理素质就会越来越强,那么从长远来看,我会越来越好,我也一定会成功和幸福的。可见,&不理、不怕、不对抗&这&三不&态度中&不怕&是最重要的,只有做到&不怕&,才能做到&不理&和&不对抗&。有些强迫症患者虽然暗暗对自己念叨着对症状不理、不怕、不对抗,但他们实则是希望这么一念叨,强迫症状就会立即消除。所以在内心深处,他们并没有做到真正的不怕,因而也就不会有什么疗效。3)不对抗:不对抗的意思是&顺其自然&。&顺其自然&不是症状出现后放任自流,无所作为,而是按照正确的方向,去行动和努力,坚持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顺其自然&不是让你想看就看,而是要让你忍受着一定的痛苦,坚持听课学习。你可以通过认真思考、积极想象、善于质疑等方式,让自己更加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一来症状就越来越不能对你的学习与生活造成干扰,你对它的恐惧与焦虑也就会逐渐减轻。&顺其自然&不光是在症状到来时要&为所当为&,在平时更要去做有价值、有意义、富于建设性的活动。这包括树立目标,有所追求,增长学识,提高才干,建立起真的自信。积极地生活,培养广泛的兴趣,观察、发掘、体验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不逃避困难,正确对待挫折,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今天是世界自闭症日
恋母Oedipus complex—— 俄底浦斯情结
& & 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中文翻译为&伊谛普斯情结&、&俄底浦斯情结&、&伊底庇斯情结&。俄底浦斯情结在精神分析中指以本能冲动力为核心的一种欲望,亦称&恋母情结&或&恋母症&。此说来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与传说。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把以本能冲动为核心的一种欲望称为&俄底浦斯情结&。&&&& (Oedipus或OEdipus,有时拼为Oidipous)是希腊神话中忒拜(Thebe)的国王,是国王拉伊奥斯(Laius)和王后约卡斯塔(Jocasta)的儿子,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娶了自己的母亲。杀父娶母的故事拉伊奥斯年轻时曾经劫走国王(Pelops)的儿子克律西波斯(Chrysippus),因此遭到诅咒,他的儿子出生时,神谕表示他会被儿子所杀死,为了逃避,拉伊奥斯刺穿了新生儿的脚踝,并将他丢弃在野外等死。然而奉命执行的牧人心生怜悯,偷偷将婴儿转送给(Corinth)的国王波吕波斯(Polybus),由他们当作亲生儿子般地扶养长大。长大后,因为德尔菲(Delphi)神殿的神谕说,他会弑父娶母,不知道科林斯国王与王后并非自己亲生父母的俄狄浦斯,为避免神谕成真,便离开科林斯并发誓永不再回来。流浪到忒拜附近时,在一个上与一群陌生人发生冲突,失手杀了人,其中正包括了他的亲生父亲。当时的忒拜被狮身人面兽(Sphinx)所困,因为他会抓住每个路过的人,如果对方无法解答他出的谜题,便将对方撕裂吞食。忒拜为了脱困,便宣布谁能解开谜题,从口中拯救城邦的话,便可获得并娶国王的约卡斯塔为妻。后来正是由解开了的谜题,解救了忒拜。他也继承了,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娶了自己的亲生母亲为妻,生了两女/两个儿子。后来,受统治的国家不断有灾祸与,国王因此向神只请示,想要知道为何会降下灾祸。最后在先知(Tiresias)的揭示下,才知道他是拉伊奥斯的儿子,终究应验了他之前杀父娶母的不幸。震惊不已的约卡斯塔羞愧地上吊,而同样悲愤不已的,则刺瞎了自己的双眼。&&&&& 弗洛伊德在神经症患者身上发现,对父母一方的强烈妒忌反映能够产生足够的破坏力。这种破坏力能产生,并因此对人格的形成和产生永久性的困扰和影响。由于时常在神经症患者身上观察到这样的现象,因此弗洛伊德假定这样的现象是一种普遍现象。弗洛伊德不仅假定是神经症的核心,而且试图在此基础上来解释其他文化中的复杂现象。&&& 弗洛伊德的《》一书中提出,男孩早期的性追求对象是其母亲,他总想占据父亲的位置,与自己的父亲争夺母亲的爱情。也就是恋母情结。弗洛伊德认为恋母情结是个人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并用来解释文化与社会的起源。&&&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在人类发展的早期,父亲拥有对其姐妹和女儿独占的性权利。于是儿子进行反抗,杀掉父亲并吃掉。由于感到罪孽深重,儿子压抑了对母亲、姐妹和他的女儿的。禁忌和族外婚就是这样产生的。&&& 弗洛伊德的这一普遍性结论遭到多方怀疑,几乎所有的都不能认同,因为没有任何证据来支持它。也有个别的学者认为(盖扎&罗海姆),紧张心理产生于恋母情结家庭状况。在这种家庭中,儿子对其父亲反抗并不得不抑制对母亲的乱伦欲求,这种情况在所有社会都有发现,是乱伦禁忌和族外婚产生的文化根源。按照他的说法,任何否认此事的人类学家都是在抑制自己的恋母情结。但是有学者的研究认为,这种情况在母系社会是不会发生的。本来(Electra complex)是形容,不过后来大多引用俄狄浦斯情结描述恋母/父两种心理。&&&& 恋母情结的本质是相似和互补。以男孩为例,他与同性,所以相似,而相似引起认同,使男孩以父亲为榜样,向父亲学习,模仿父亲,把父亲的心理特点和品质吸纳进来,成为自己的心理特征的一部分。男孩与母亲不同性,可以互补,取长补短,,这就是恋爱或对象爱。于是,男孩与自己的父母形成了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可以用&恋母仿父&来概括。恋母和仿父常常相互促进。父亲爱母亲,而男孩父亲,他就会越来越爱母亲;母亲爱父亲,男孩为了获得母亲的欢心,必须让自己越来越像父亲。&&& 恋母情结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早发生的人际关系,长大以后的各种人际关系都不同程度地受恋母情结的影响。可以说,后来的各种人际关系都是恋母情结的变形。我们把恋母情结及其变化进行,3-6岁出现的恋母情结是第一恋母情结,进入青春期后出现了第二恋母情结第二恋母情结的对象不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而是父母的替代者,即家庭之外的两位长者,可以是父母的朋友,也可以是自己的老师、历史上的名人或当红的明星。相似作用表现为与一位替代父母认同,模仿他,学习他,崇拜他;互补作用表现为爱上一位年纪比自己大许多的异性,这种现象叫做&之恋&。&&& 这个时期的孩子喜欢编造&身世幻想&,其特点是想象自己不是现在的父母所生,而是从小被领养的,&亲生&父母比现在的父母要高贵得多。身世幻想与英雄神话关系密切。于是告别养父母,踏上寻找亲生父母的,经过一番艰难险阻终于找到了亲生父母。不难看出,身世幻想和英雄神话实际上是第二恋母情结的反映,只是亲生父母被换成了养父母,而父母的替代者被换成了&亲生&父母。摆脱父母,为自己寻找父母的替代者是青春期的普遍心理。这种心理如果过分强烈,就会被导致&非妄想&,既毫无根据地认定自己不是现在的父母所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恋母情结的对象渐渐年轻化,终于被同龄人所取代。此时,相似作用表现为与同性的同龄人形成友谊,互补作用表现为与同龄异性相爱。真正意义上的友情和爱情产生了。这就是第三恋母情结。为什么恋母情结的对象会越来越年轻呢?这是因为,恋母情结的对象虽然来源于父母,但又不是现实的父母,而是父母的意象。心中的意象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老,因此,个体在长大,而父母意象不长大。相对于个人的年龄,父母意象越来越年轻,恋母情结的对象也越来越年轻。&形式&&& 第一恋母情结的相似作用表现为仿父和杀父两种相反的形式,第三恋母情结的相似作用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合作,一种是对抗。开始的时候,合作和对抗分别指向不同的人,即与某些人合作而与另一些人对抗,把他人分为朋友和敌人,爱憎分明,美其名曰&忠诚&。互补作用也是如此,分为精神恋爱和性两种形式。分别指向不同的异性,把女人分为女神和妓女,把男人分为君子和色狼。随着人格的不断成熟,许多人都能够把敌和友统一起来,人际关系中既有合作又有对抗和竞争,同时也能够把爱和性统一在同一个人身上。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一辈子也完成不了这种统一。&&& 第三恋母情结有两种特殊形式,分别称为&安提戈涅情结&和&该隐情结&。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她深爱自己的哥哥,哥哥死后,她不顾禁令埋葬了他的尸首,因此被活活地砌在陵墓中自杀而死。该隐是和的儿子,因为嫉妒而杀死了自己的兄弟。兄妹乱伦的主题见于许多神话故事,如中国的和、埃及的和、希腊的和。据说,埃及和的王室为了维持血统的纯洁而实行兄弟姐妹通婚。这种血缘婚姻是王室的特权,在民间是被禁止的。同胞相残的主题也到处可见,除了希伯来的和,还有中国的象和、埃及的和。另外,也总是伴随着同胞相残。 等待自己结了婚有了孩子,父母意象就被孩子取代了,恋母仿父变成了&恋女仿子&,这就是第四恋母情结。恋女情结也称&情结&。父亲偏爱女儿,母亲偏爱儿子,是普遍现象。&仿子&颠倒一下,变成了&子仿&,表现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以自己的标准教育子女,让子女成为自己这样的人或自己理想中的人。不难看出,第四恋母情结与第一恋母情结是相呼应的。儿子恋母仿父,而母亲恋子,父亲为儿子做示范,希望儿子模仿自己。跟第一恋母情结一样,第四恋母情结开始的时候,也是纯洁无瑕的,到了后期便掺杂进了性和暴力的成份。此时,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面对亭亭玉立的女儿,做父亲的将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而身强力壮的儿子不再对父亲唯唯诺诺,父子之间经常会发生一些小摩擦。对母亲来说,情况也是如此,女儿成了对手,儿子则成了诱惑。于是,第四恋母情结受到压抑,进入第五恋母情结。&&& 随着第四恋母情结的退场,子女之外的年轻人取代了亲生儿女。子女之外的年轻人范围很广,除了亲生子女都行。有些老人钟爱学生,有些老人喜欢认干儿子,有些老人爱人家的孩子胜过自己的孩子。还有一些老人溺爱孙子,经常为了孙子而跟儿子闹矛盾,也是第五恋母情结的表现,因为孙子也是&子女之外的年轻人&。&&许多人否认恋母情结的存在,因为他们没有发现自己有恋母情结。按的说法,这是压抑的结果,没有发现不能作为不存在的依据。英国人类学家虽然同意欧洲人有恋母情结,但不承认恋母情结的普遍性,原因是太平洋诸岛上的原始人没有恋母情结。这个结论是他在深入调查了原始人的生活以后得出的。他发现,在某些母系部落中,儿子从来不会与父亲发生矛盾,他们永远是好朋友,&杀父&的念头决不会发生。同时,他还发现,男孩对舅舅却是既敬又恨。显然,马林诺夫斯基误解了恋母情结。恋母情结中的父母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父母,而是心理上的父母。如果一个小孩一出生就被人领养了,他的恋母情结不可能指向亲生父母,只能指向养父母。在母系社会里,父亲是族外人,在家里没有任何地位,倒是舅舅在母亲的家里行使男主人的权力。家中的男主人就是心理上的父亲。男孩恋母仿舅、亲母疏舅或杀舅娶母,正是母系社会的恋母情结的表现。中国作为,进入父系社会的时间一定是非常早的。但是,母系社会的残余影响迄今为止仍然存在。例如,虽然舅舅是外姓人,但舅甥关系一般都比较密切,兄弟分家都要请舅舅来主持公道。中国人的恋母情结完全有可能表现为&恋母仿舅&。在&沉香救母&的神话中,沉香&抗舅救母&其实就是&杀舅娶母&的一种变形。由此可见,恋母情结是一种普遍现象。&
解离症——隐藏的自己
解离症,对大家来说这是一种较为陌生的精神疾病。一般来说,解离症的发生率也较其他疾病来的低,国外的发病率约0.01%。尽管如此,报章杂志、电影等媒体却常常以这类疾病为题材,或许是因为此类精神疾病的戏剧性较强。解离症包括解离性失忆症、解离性迷游症、多重人格异常、及自我感消失症`等等。
多重人格障碍是心理疾病的一种,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CM)中归类于第一轴的解离症的一种。多重人格具有超过一个的人格存在,就有如&在一个身体里住著好几个灵魂&。多重人格异常( 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 ),是指一个人同时拥有不同的人格,而这些人格会在不同的时间表现出来。依据美国精神医学会编制的手册,将解离症界定为个人的意识、记忆、身份、或对环境知觉的正常整合功能遭到破坏,因而对生活造成困扰,而这些症状却又无法以生理的因素来说明。
简单的说,解离性便是记忆不连贯,有暂时性失忆的现象。多重人格便是人格不连贯,不像一般人通常能跨情境、跨时间的表现完整的人格。我们可以从民间的信仰习俗中观察到某些类似的情况。例如乩童附身,在附身当下其本身的人格似乎暂时被取代;而近年来的医疗资料也指出,为数不少的精神病患有灵魂附身的现象。解离症的成因与治疗仍是个尚待进一步清的议题,也是精神医学中值得深入探索的领域。
1. 各有各自的年龄层,各自的性别,各自的价值观。每一种人格都是完整的,有自己的记忆、行为、偏好,可以独立地与他人相。
2. 有一些人格知道其他人格的存在,有一些则各行其是。在特定时段内,至少会有一两个人格处于&值班&状态,不会出现好几个人格争夺控制权的混乱。
3. 不同人格之间的变换过程通常是突然且戏剧化的,但再好的演员恐怕也难模仿得唯妙唯肖,也因此病人常被误以为在装病。
4. 病人常有失忆症的现象;或者感到时间过得很快,又或不记得曾经做过的事。
5. 病人受暗示倾向很高,即易被催眠。
6. 在接受检查时,除了几乎找不到什么异样的地方;前面所提到的失忆症现象,单一次的检查通常是无法看出病人的异样,必须有长时间的观察期才能发觉病人精神状态上的病症。
7. 多重人格障碍通常是漫长或一辈子的病程。
澳洲一名患有严重梦游症的妇人,不知从何时开始,每晚她会在睡梦中悄悄离家,到外头随便与陌生男子欢好。由于这名女子的同居人早已得知她患有梦游症,因此对她夜半时分起床走动的行径早就习以为常。不过后来这名同居人却发现,只要女友梦游的隔天早上,屋外总散布了一些使用过的保险套。为了一窥究竟,他选择一日女友再度梦游时,悄悄跟随观察,结果竟然发现女友不但梦游出门,还与屋外陌生男子见面,两人甚至就在屋外直接做起爱来。
虽然眼前景象十分惊人,不过这名同居人仍力求镇定,仅以数位相机将眼前所见拍摄存档。结束约半个钟头的性爱后,两人以吻别结束幽会,女子再若无其事地返家、然后上床睡觉。待第二天,同居人把照片给女方看,这名妇人显得相当吃惊,并表示自己完全不认识照片中的男子。
负责治疗这名特殊病患的睡眠专家布坎南博士在做了详细诊疗后表示,这名妇人应该是患了相当罕见的&睡眠性交症&,患了此病的病人会在睡眠中不自主、毫无知觉地与人发生性爱。布坎南博士说,这种病症相当罕见,大约仅有万分之一的罹患机率。
还有专家表示:如果不是骗局(女子以梦游作为外遇借口),那这名女子即有可能是精神&解离症&患者.这类的患者为了逃避会引发心理痛苦的事物,会将自己的意识活动或记忆从整个精神活动中&分解离开&出来,以达到防卫自我的目的。因为病人的意识、认同、或运动行为的正常协调功能突然改变下,对外人而言,就像换个人似的。不过这种现象一般都是在病人醒着、且有突发的特定事件发生时才会产生,和这名妇人在睡眠中且经常性地发生又不尽相同。
治疗方式1. 最理想的治疗方式为重整多重人格者的整个人格结构,比如让他们摆脱孩童期被虐待的创伤性经验的阴影,让他们学会用成熟的方式去面对压力,不要遁入较不成熟的人格特质或行为模式中。这样的治疗过程,通常是充满艰辛、挫折,需要无止境的包容、关怀与耐心,及高度的心理治疗技巧的。2. 有的多重人格患者身上,会具有一个叫做&自助者&的人格,此人格通常是积极的、正向的,类似患者本身的心灵导师,因此有些心理医生会试着找出这个人格,和其同时帮助患者整合人格,调整想法,使患者痊愈。3. 多重人格与催眠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催眠状态下,大多数被催眠者可以被诱导多重人格。原理在于通过催眠在大脑中枢可形成一个强兴奋点,从而抑制周围中枢系统的兴奋。多重人格便是由多重强兴奋点主宰的,人格间的转换便是多重兴奋点间的转换。但催眠不慎有可能诱发催眠后多重人格症,有时,患者还会出现新的人格类型,因此虽然多重人格者容易被催眠但是用催眠来证明患者具有多重人格的做法是有害的且消除这种治疗所引发之副作用是极其困难的。4.药物对一些较常见的症状(如:忧郁,焦虑)有相当好的效果,但对解离型认同障碍还是没有帮助。&
抑郁症(depression)孤独者的悲伤
& & 抑郁症(depression)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抑郁症至少有 10 %的患者可出现躁狂发作,此时应诊断为双相障碍。另外我们常说的抑郁症,其实是指临床上的重症抑郁症(major depression),人群中有16%的人在一生的某个时期会受其影响。患抑郁症除了付出严重的感情和社会代价之外,经济代价也是巨大的。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4大疾患,预计到2020年,可能成为仅次于冠心病的第二大疾病。
发病原因&&& 迄今为止,抑郁症病因与发病机制还不明确,也无明显的体征和实验室指标异常, 概括的说是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正因为抑郁症目前病因不明,有关假说很多,比较常见公认的病因假设包括:(1)遗传因素:大样本人群遗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与患病者血缘关系愈近,患病概率越高。一级亲属患病的概率远高于其他亲属,这与遗传疾病的一般规律相符。(2)生化因素:儿茶酚胺假说:主要指抑郁症的发生可能与大脑突触间隙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的浓度下降有关;由于很多抗抑郁剂,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或者选择性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等使用后,虽然大脑突触间隙这些神经递质的浓度很快升高,但抗抑郁的效果一般还是需要2周左右才会起效,因此又有了5-HT和NE受体敏感性增高(超敏)的假说;(3)心理-社会因素:各种重大生活事件突然发生,或长期持续存在会引起强烈或者(和)持久的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导致抑郁症的产生。[1-2]
疾病症状&&& 抑郁症临床症状典型的表现包括三个维度活动的降低: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另外一些患者会以躯体症状表现出为主。具体可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抑郁悲观,与现实环境不相称。程度较轻的患者感到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凡事缺乏兴趣,感到&心里有压抑感&、&高兴不起来&;程度重的可悲观绝望,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之感,患者常诉说&活着没有意思&、&心里难受&等。更年期和老年抑郁症患者可伴有烦躁不安、心神不宁、浑身燥热、潮红多汗等,而儿童和少年可以表现为易激惹(如不耐烦、为一点小事发怒)。典型的抑郁心境还具有晨重夜轻节律的特点,即情绪低落在早晨较为严重,而傍晚时可有所减轻。&&& 患者本人可能会反馈大脑反应迟钝,或者记忆力、注意力减退,学习或者工作能力下降或者犹豫不决,缺乏动力,什么也不想干,以往可以胜任的工作生活现在感到无法应付;患者不仅开始自我评价降低,有时还会将所有的过错归咎于自己,常产生无用感、无希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甚至开始自责自罪,严重时可出现罪恶妄想、反复出现消极观念或者行为。很多患者没有节食时会伴有食欲下降或者亢进、体重减轻或者增加(例如,一个月内体重变化超过5%),几乎每天都有失眠或睡眠过多,还有一些患者会出现性欲减退,女性患者会出现月经的紊乱。&&&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国文化的特点,一些患者的情感症状可能并不明显,突出的会表现为各种身体的不适,以消化道症状较为常见,如食欲减退、腹胀、便秘等,还会有头痛、胸闷等症状,患者常常会纠缠于某一躯体主诉,并容易产生疑病观念,进而发展为疑病、虚无和罪恶妄想,但内科检查却发现没有大的问题,相应的治疗效果也不明显。
疾病危害处于抑郁状态的患者本人承受着精神甚至躯体的极大痛苦,影响生活治疗,影响患者的家庭或者职业功能,并且抑郁症自杀风险很高,一旦患者疑似有抑郁症,需引起患者及家人的重视,及时去精神卫生机构进行专业诊断和治疗。需要特别指出的抑郁症一经识别最好接受及时、充分彻底的治疗(即急性期治疗获得临床痊愈,并有充分的巩固治疗和维持治疗),否则会导致疾病的慢性化、难治化。[1-2]
&【症状标准】以心境低落为主,并至少有下列4项:(1)兴趣丧失、无愉快感;(2)精力减退或疲乏感;(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4)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7)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8)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9)性欲减退。【病程标准】(1)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2周。(2)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分裂症的诊断。若同时符合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分裂症状缓解后,满足抑郁发作标准至少2周。
疾病治疗诊断一旦确立,即应制订合理的整体治疗方案:在急性期时,首要的是采取有力措施,尽早地减轻患者的痛苦,缓解症状,控制发作;在急性发作期控制症状达到康复后,应长程治疗,包括防止复燃、预防复发,改善预后。抑郁症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的特点是起效相对较快,疗效比较确定,适合于中度、重度抑郁症患者。抗抑郁药是当前治疗各种抑郁障碍的主要药物,能有效解除抑郁心境及伴随的焦虑、紧张和躯体症状,有效率约60%~80%。&&& 1、目前一线的抗抑郁剂包括SSRI类药物,如帕罗西汀、舍曲林、氟西汀、西酞普兰、氟伏沙明等,俗称&五朵金花&,SSRI类不良反应较少而轻微,尤其是抗胆碱能及心脏的不良反应少。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厌食、便秘、腹泻、口干、震颤、失眠、焦虑及性功能障碍等。&&& 2、SNRI类药物,如文拉法辛、度洛西汀,SNRI疗效肯定,起效较快,有明显的抗抑郁及抗焦虑作用。对难治性病例亦有效。常见不良反应有恶心、口干、出汗、乏力、焦虑、震颤、阳痿和射精障碍,大剂量时部分患者血压可能轻度升高;&&& 3、NaSSAs类(NE和特异性5-HT能抗抑郁药),如米氮平,有良好的抗抑郁、抗焦虑及改善睡眠作用,口服吸收快,起效快,抗胆碱能作用小,有镇静作用,对性功能几乎没有影响,常见不良反应为镇静、倦睡、头晕、疲乏、食欲和体重增加;&&& 4、安非他酮,去甲肾上腺素、 5-羟色胺、多巴胺再摄取的弱抑制剂,对单胺氧化酶没有抑制作用,适用于抑郁症以及双相抑郁,优势为对体重以及性功能影响小。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激动、口干、失眠、头痛或偏头痛,恶心、呕吐,便秘、震颤、多汗。&&& 5、对于一些焦虑明显、伴有睡眠障碍的患者,可以短期使用一些苯二氮卓类(安定类)药物或者一些新型的助眠药物,如唑吡坦、佐匹克隆。对于一些症状严重,甚至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可以合并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合适于急性期无消极观念的轻中度抑郁症、以及各类抑郁症急性期症状控制后的巩固和维持治疗,可以与药物治疗同时进行。心理治疗要求患者有一定的理解领悟能力,能够持之以恒,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忍受治疗过程中症状带来的痛苦,其实不是任何人都适合,但若能坚持会增加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有效的预防抑郁症的复燃复发。
物理治疗&&& 包括改良电休克(MECT)治疗以及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MECT对于有严重消极自杀言行、抑郁性木僵患者MECT治疗应是首选的治疗,对于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可采用MECT治疗。MECT治疗见效快,疗效好。6~10次为一疗程,但电抽搐治疗后仍需用药物维持治疗。 常见副反应包括短期内记忆力减退、头痛、恶心、乏力等。&&& rTMS治疗是一种新型的物理治疗方式,国内近年来逐渐在精神科开始应用,适合于一些难治性抑郁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合并rTMS),对于一些无消极观念的轻中度抑郁症适用,可以与药物治疗同时进行,但接受过MECT治疗过的患者,至少MECT停用1月后才可接受rTMS治疗。附表是根据不同疾病严重程度临床常用治疗方法的选择。
疾病预后&&& 大部分抑郁症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程迁延,反复发作,所以首次抑郁发作治疗及时彻底至关重要。第一次抑郁发作且经药物治疗临床缓解的患者,药物的维持治疗时间多数学者认为需6月~1年;若为第二次发作,主张维持治疗3~5年;若为第三次发作,应长期维持治疗。维持治疗的药物剂量多数学者认为应与治疗剂量相同,亦有学者认为可略低于治疗剂量,但应嘱患者定期随访。
专家观点(1) 重症抑郁症诊断解读,防止重症抑郁症诊断的扩大化。抑郁情绪每个人都会有,但并不是有了抑郁情绪就是得了抑郁症。重症抑郁症首先一组症状群,不是单有某个症状就能诊断了;另外抑郁症的一组症状需要在至少在同样的2周内每天的大部分时间内都反复出现才会考虑重症抑郁症的诊断;再有重症抑郁症需要符合一定的严重程度,即社会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对于只有几个抑郁症状(不足CCMD-3要求的4个症状)或者抑郁症状出现时间不足2周或者严重程度较轻的情况,临床把这类情况归于亚综合症性抑郁(SSD),也应重视,建议还是去专业精神卫生机构咨询,与医生一起商量讨论应对措施。(2)接受抑郁症,及时接受正规的治疗。国内研究显示,有92%的抑郁症不寻求治疗,全国地市级以上非专科医院对抑郁症的识别率还不到20%。不少患者内心认为一旦被诊断为抑郁症就像被戴上了精神疾病的帽子,因此抗拒到专业的医疗机构诊治,其实抑郁症就像心理感冒,不应为患了一场感冒而感到羞耻;也有患者认为自己的很多抑郁症状,比如一些悲观消极的想法仅仅是思想观念的问题,身体的乏力、精力减退等也是生活习惯不健康的原因,希望通过自己调节来纠正抑郁症,但其实这些抑郁症的症状就像患了肺炎,会难以克制的发热、乏力、咳嗽、咳痰一样,是自己难以控制的,也像肺炎并不是仅通过好好休息、多喝开水就能治疗,而是需要及时接受抗感染治疗一样,抑郁症需要及时接受抗抑郁治疗,否则可能酿成不良后果。(3)消除顾虑,接受抗抑郁剂治疗。很多患者对抗抑郁剂治疗有很多顾虑。常见的顾虑之一为担心药物副反应。不少患者喜欢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或者在网上查阅各种相关内容,但由于一知半解会觉得说明书上写的所有副反应,甚至包括一些罕见反应都有可能一一发生在自己身上。其实很多常见副反应比如胃肠道反应、头痛副反应仅是在治疗初期会有,一般坚持服用几天后会慢慢适应,到了药物开始发挥抗抑郁作用时,各种副反应会减轻消失。而且服用某种药物有一些副反应,并不代表服用另一种药物也会有副反应。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患者抑郁症状本身就以躯体各种不适为主,服药初期会对原有躯体不适更加敏感,并不一定就是药物副反应;另一个常见顾虑担心服用抗抑郁剂后会成瘾。其实抗抑郁剂是没有成瘾性的,一些患者减药停药后出现一些不适,首先是因为治疗本身不充分,减药停药后出现了症状的复燃或者复发;或者减药停药方法不正确,如一下子剂量减少太多、停药太快,产生了撤药反应。因此减药停药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还有部分患者及家属会理想化的寻找某种完美的治疗:没有任何副反应、一吃就见效、治疗后保证不再复发,在这种期待下很容易受骗上当。(4)遵医嘱维持治疗,定期随访的重要性。临床上很多患者治疗一两个月后便自行停药了,或者症状减轻后便自行减少药物剂量,这样很容易导致病情反复发作,最后变成慢性或者难治性的抑郁症;还有部分患者治疗2周或者一个月后症状减轻,便偷懒不再去门诊随访,自行购药,其实抑郁症治疗的目标不是症状的减轻而是临床治愈,定期随访可以便于医生判断,及时调整治疗。另外临床还会出现有些患者服用抗抑郁剂后出现躁狂或者轻躁狂的表现,但往往这时患者本人会感觉状态很好,无法觉察出自己的变化,只有定期随访才有助于医生的观察和判断,一旦发现患者转躁,需要调整治疗方案。(5)建立治疗联盟,共同抗击抑郁症。抑郁症的成功治疗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家属、亲友对患者的支持鼓励,对治疗的正确认识,及时与医生的沟通,会使治疗更加有效。因为门诊时间毕竟有限,而且在与医生交流时患者可能会选择性的展现自己的某些方面,而家属亲友提供一些对患者观察认识的补充资料,会使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以及治疗情况,做出更加正确的判断。&&
断层失忆——解离型歇斯底里官能症Hysterical neurosis
日常生活中,一些人遭遇重大的精神刺激后,会将有关这段精神刺激的记忆丢失掉,通常这就是&解离型歇斯底里官能症&Hysterical neurosis的表现。
&解离型歇斯底里官能症&指的是一个头的意识、记忆、情感、智能,甚至运动行为等的正常整合功能发生突然而暂时性的改变,以致这些功能的某些部分丧失的情形。
弗洛伊德认为,在解离状态中,患者失去的常是他无法接受的精神内涵,他借一种特殊的精神力量&&&潜抑作用&将他们驱赶到潜意识领域,而无法为意识心灵所忆起,换句话说,它是一种主动的心灵作用。离解症状对患者形成保护作用,使他免于因回忆过去那些无法接受的精神内涵而产生悲痛。患者无法接受的精神内涵有两种,一为外在的恼人事件,一为内在的心理冲突。目前对解离型障碍的解释,大都采用弗洛伊德的动力心理学理论,但并非每一个面临外在恼人事件或内在心理冲突的人,都会或者可能产生意识的解离,因此,意识解离可能含有冉涅所说的&体质&因素。
&心因性丧失&既是心理因素造成的,它的&记忆丧失&因此也具有选择性,也就是说,病人只选择遗忘会带来痛苦的经验。某为女士为了自己曾经生下一个小孩的经历,但对临盆前后发生的与小孩不相干的其他经历却又记得一清二楚,关键在于生下那个小孩乃是她&悲痛的根源&。
&心因性神游&的特征是患者会在意识解离的状态中离家出走,通常是游离到很远的地方,而且一去就是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在这种状态中,他会完全忘记自己过去的一切。他和&心因性记忆丧失&最大不同点是他并不知道自己丧失了记忆,因而经常会以一种新的身份和形态在社会上生活,其言行举止在外人看来&与常人无异&,而他通常也不会做出象征过去创伤经验的行为。
B女士来自一个狂热宗教信仰的家庭,父母虽然都在福音交通力担任职务但却非表里如一的&好人&。他们只是勉力维持着道德的门面,私下却经常彼此愤怒地指责对方不贞,因此,B在小小年纪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身世。更不幸的是,貌合神离的父母将他们相互的敌意一股脑儿发泄到她身上,使她在禁锢而又暴虐的教养方式中,不知道什么叫做快乐。
在苦闷的孤单中,唯一可以依靠的是她的姐姐。她从小就跟姐姐很好,两人在不幸的境遇中相濡以沫,使得有一些难得的安全与慰藉。但令人扼腕的是,姐姐在她17岁时突然过世,仿佛失去了人性唯一的支柱,她陷入极度的哀愁与沮丧中,过了一年都无法复原。
高中毕业后,在父母的安排与命令下,她进入位于R镇的某学院攻读,准备将来从事传教的工作。大二时,机缘凑巧,她和一个迷人、温馨而又有才气的女孩露丝同住一间寝室,露丝很热情地接纳她,并进一步引导她进入另一个崭新的世界,培养新的兴趣,结交各式各样的朋友,也鼓励她发挥以前被忽略的才华&&露丝说她有音乐天分,将来可以成为一个出色的钢琴家。
B很喜欢露丝,也很感谢露丝,她对露丝就像过世的姐姐一般。同时也因为露丝的友谊,而使她过了一段颇为快乐的青春时光,这种快乐是从前没有过的。
当她念到大三时,露丝和一位年轻的牙医师订婚。露丝经常邀请B和他们一道旅行,而B也快乐相陪。但旅途中B竟不由自主地爱上了牙医师,牙医师对害羞、笨拙的B了无爱意,不久和露丝结婚,两人到加拿大共筑爱巢。虽明知会有这种结果,但B仍深受打击,变得极度忧郁,竟辍学回家,不过并未向父母透露她的心事。在父母的坚持下,她又重返学院,取得学位,又进入海外传教的预备学校。
在完成最后的学业后,经由父母安排,她和一个传教士缔结没有爱情的婚姻,随后远赴缅甸和中国,在那里度过六年并不快乐的海外传教生活。最后,夫妻和两个孩子回到美国,定居在西部某个小镇牧师公馆里。
当丈夫越来越专注教会工作后,她无法忍受牧师太太呆板的生活,沉浸在大学生活的美好回忆中。
她37岁时最钟爱的小儿子突然病故,翌日她不告而别,离家出走。
离家后她四处游荡到R镇,她忘记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及记忆,只觉得自己是叫露丝的女孩。
她在R镇定居,靠弹钢琴和教钢琴谋生,不到两年她成了当地一所音乐学校的指挥。她在R镇建立了一个新的社会身份,不再需要对生活有所回顾。
直到一天,一个旧识认出了她,旧识是B 和露丝大学时代的朋友。B满头雾水,否认自己是B,也不认自己的家人。最终在医生和B家人的帮助下,B同意接受催眠治疗,拾起了曾经的记忆,并且学会正确地去面对过往的经历,B的丈夫和家人也同意尊重B目前的爱好和生活方式,B的病最终得到治愈。
&心因性丧失&的产生可能是某阶段巨大心理创伤造成的,也可能是某阶段创伤的累加造成,&心因性神游&通常产生的背景更加复杂,时间更长。虽然患者忘记的是不愉快的记忆,但心理学上通常认为,通过催眠等记忆唤醒的方式,使得患者记起这段经历并学会正确看待和处理心理创伤,才能促使患者得到康复,更加健康地生活。
妄想症Delusional disorder——充气娃娃之恋
皮格马利翁与他的雕塑& & & &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国王,善雕刻。他不喜欢塞浦路斯的凡间女子,决定永不结婚。他用神奇的技艺雕刻了一座美丽的象牙少女像,皮格马利翁把全部的精力、全部的热情和爱恋都赋予了这座雕像。他像对待自己的妻子那样抚爱她,装扮她,为她起名加拉泰亚,并向神乞求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被他打动,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
& & & &在日常生活中,&&成为一个人只要对艺术对象有着执着的追求精神,便会发生艺术感应的代名词。后来被用在教育心理学上,也称&&、&效应&。但实际上,皮格马利翁对他塑造的雕像的爱情,正是典型的妄想症的代表。但实际生活中,妄想症患者的需求并不会因为打动神灵而得到满足,在电影《充气娃娃之恋》中,男主角拉斯就是一个更加鲜活的妄想症的代表。
电影《充气娃娃之恋》
& & & 拉斯是一个性格憨厚,寡言少语的人。拉斯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平时他也只和家人来往,几年来都没有人上门拜访过他。突然有一天拉斯跑到哥哥格斯家说有个在网上认识的叫比安卡的女孩来家里拜访他了。又惊又喜的格斯夫妇请拉斯去家里一起派对,但事实让格斯夫妇大吃一惊&&原来所谓的来访网友是拉斯从网上订购的一个真人大小的充气娃娃。但拉斯却跟她说话、讲笑话,好像这个充气娃娃真的是真人比安卡一样。& & & 本片剧情建立在拉斯畸形的童年生活上,由于拉斯幼年的家庭变故:母亲生下他后难产而死,随后父亲开始少言寡语,哥哥也离开了家。拉斯因为得不到别人的认同和情感上的关照,封闭自我,而他的自我封闭又进一步导致人们对他的漠视,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这种畸形的成长经历在不断改变着拉斯的内心世界,直到矛盾到达极点,拉斯的内心世界终于爆发。他被迫为自己提供了他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情感需求,并将这种情感转嫁到比安卡的身上。& & & 比安卡的角色设定是拉斯按照自己的想象和需求妄想出来的。拉斯需要人陪伴谈心,因此比安卡下身残疾、语言不通,只能和拉斯进行交流,并且不能离开拉斯。拉斯的母亲因难产而死,因此比安卡身体虚弱,无法生育。比安卡的角色满足了拉斯关心照顾他人和得到他人认可依赖的需求,同时她也不会因为难产的困扰而离开拉斯。比安卡的言行只有拉斯可以真正感受到,而比安卡提供的情感弥补的正是拉斯之前所需要但是缺失了的部分,而缺失的这部分本应是家人和小镇上的人们给予的。& & & 拉斯在达格玛医生和小镇朋友们的帮助下,对于与他人接触的恐惧感逐渐减轻,他也开始尝试去帮助别人。拉斯对同事玛轲的感情也逐渐得到了发展。拉斯的情感需求和被他人认可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因而拉斯的妄想症也逐渐治愈。最后充气娃娃比安卡的死亡象征着拉斯找到了真正的情感归属,之前情感的缺失得到了充分弥补。&
& & & & 妄想症(Delusional disorder),又称妄想性障碍,是一种诊断,指&抱有一个或多个非怪诞性的妄想,同时不存在任何其他精神病症状&。妄想症患者没有病史,也没有明显的幻视产生。但视具体种类的不同,可能出现触觉性和嗅觉性。尽管有这些,妄想性失调者通常官能健全,且不会由此引发奇异怪诞的行为。对于妄想症的概念,曾使用一词。现代中,此词的用法发生了极小的变化,但已极少被用来指代妄想症。& & & 妄想内容一般都与个人经历、社会和文化背景有关。有时明显反映现实生活内容。妄想有时容易和正常人坚持的一些错误想法,如偏见、迷信、误解相混淆,但后者这些想法主要是由于思想方法、认识水平、环境作用以及个人情感影响,缺乏科学知识等等因素所造成。他们随着知识的掌握,通过教育和生活经验的积累,是可以纠正过来的。& & & &妄想症的发病率大约是每1万人3宗,但有很多个案仍未被诊断出来,所以实际数字应不止如此。女性和男性的患病机会似乎均等,而发病年龄范围十分广。虽然大多数病人都是未婚人士,但有部分在发病前已经结婚。发病前的性格特症多为孤僻、不合群。& & & &以上案例都是情爱妄想症的代表。情爱妄想症(Erotomanic Type)也叫钟情妄想症。妄想症是变态的一种主要表现,妄想是一种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病态的推理和判断。这类患者大部分在18至25岁阶段,且在女性中较为常见,但也可在男性身上发生,钟情妄想症的前提是患者首先认定自己被钟情,一口咬定是对方先爱上自己。&临床表现1.主要障碍为缺乏对人之基本信赖,其特点乃在于使用&否定作用&&外射作用&来处理其心理困难,而导致系统化之妄想构造。  2. 敏感且较自私自利以自我享乐为目的富于猜忌、斗气。3.通常毛病是无法看清自我界限,分不清自己与他人之看法。4.有不少妄想的病人内心确实有一些他个人认为不可告人之秘密,内疚非常,很怕人知道。5.缺乏认识自己动机与态度之能力。6.缺乏对他人信赖,总报以&别人总是凶恶的敌人&之,而且自我内心攻击的冲动,故与他人关系不善。7.有些病人发病乃因处于特殊环境如处身异地等。8.妄想内容除受个人因素影响,还受到社会文化诸因素影响。&治疗
药物为主。治疗妄想症主要依靠药物,但对不同类型的妄想症,应选用不同的治疗方式。一般来说,要想使妄想症完全康复需要中药和西药配合使用才可以,而且需要专业的心理疏导的配合。
下常会影响妄想强度,针对个案情形教导适当的适应技巧,或者配合,可以减少个案对压力的不当反应。如果病人同意,应鼓励其家人一同参与治疗计划,对治疗进度有帮助。
团体治疗配合上述治疗进行。有些病人可即时好转,但有些则较难治理甚至可持续终生。如若不予适当治疗,大部份病人仍可维持相对正常的社会生活,但也有病人不能自我照顾,情况严重。
自恋——那喀索斯Narcissus情结
& & 自恋(narcissism)一词见于欧美文学作品中,直译成汉语是水仙花。这来自一个凄美的古希腊神话:美少年那西斯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便爱上了自己,每天茶饭不思,憔悴而死,变成了一朵花,后人称之为水仙花。精神病学家、临床心理学家借用这个词,用以描绘一个人爱上自己的现象。
& & 河神刻菲索斯娶了水泽神女利里俄珀为妻,生下一子名叫那喀索斯。那喀索斯出世以后,他的父母去求神示,想要知道这孩子将来的命运如何。神示说:&不可使他认识自己。&可是谁也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 不知不觉那喀索斯已经长到十六岁,成为一个十分俊美的少年。他的父母因为记住了那句神示,一直不让他看见自己的影子。所以那喀索斯并不知道自己长得是什么模样。他常常背着箭囊,手持弯弓,从早到晚在树林里打猎。树林中有许多神女在游玩,她们都很喜欢那喀索斯的美貌和风姿,都愿意与他亲近。其中有一个神女,名叫厄科(Echo,即回声女神),一见了他立刻便爱上了他,紧紧地追随在他的左右。厄科在遭到拒绝后,躲进了树林里,却无法埋藏自己的爱怜,于是辗转不寐,形容消瘦,最后只剩下了声音,骨肉都消散在风中,如果你去山谷里呼唤她,只有声音来回应。& & 那喀索斯拒绝了所有向他求爱的神女,于是神女们举手向众神祈祷说:&但愿他有朝一日爱上一个人,却永远也得不到她的爱!&听见了这个祷告,便答应了她们。& & 有一天,那喀索斯又到林中打猎,他发现了一片清澈的湖水。那喀索斯低下身去喝几口清凉的水,却突然看见了自己水中的影子。这影子是那么美丽,他想这一定是水中的神仙在向他窥视。他心中喜悦,竟然爱上了自己水中的倒影。他想伸手去拥抱水中的情人,当他的手一触到水面,那影子便悄然不见了。他用嘴去吻一吻他的朱唇,当他的嘴一接触水面,水面便化作一片漪涟。过了好一会儿,那水中的神仙才又重新出现。他只得站在湖边,望着自己的影子,过了一天又一天。他不吃也不喝,痛苦异常直至倒在地上,永远地闭上了他那双被人赞赏,又被他自己深深地爱着的眼睛。& & 神女们闻讯赶来悼念他。她们深深的悲痛感动了宙斯。几天后,在湖边的草丛中,在那喀索斯倒下的地方,长出一株株娇黄的水仙花,它散发出淡淡的幽香。它斜生在岸旁,在晶莹的湖水里清晰地映照出它美丽的影子。它就是那喀索斯的化身,是宙斯为了抚慰那些深情的神女们而创造出来的。今天,在,水仙花就叫那喀索斯。&& & 自恋(narcissism)又称那喀索斯情结,形容自我陶醉的行为或习惯。如果没到极端的情况,自恋被视为健康心理的重要元素。在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上,过度的自恋可以变成病态,或者会有严重人格分裂或不正常的表现,例如自恋人格分裂。& &&曾给出&自恋&定义是自己对于自我投注力比多(,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即弗洛伊德认为的&性&,这里的性不是指生殖意义上的性)兴奋的。有这一表情况的个体称之为自恋人格障碍患者。从力比多的方式来说,也就是他将本来应该投注于自我的对象的力比多,反向投注到自己身上,这样病人就无法和别人建立有效和融入的人际关系,并且经常沉浸在自己不切实际的中。自恋性人格障碍的成因& & 经典理论认为:患者无法把自己本能的心理力量投注到外界的某一客体上,该力量滞留在内部,便形成了自恋。现代客体关系理论认为,自恋性人格障碍者的特点是&以自我为客体&,即&你我不分、他我不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患者在早年的经历中体验过人际关系上的创伤,如与父母长期分离、父母关系不和或者父母对其态度过于粗暴或过于溺爱等等。有这样一些经历,使得患者觉得自己爱自己才是安全的、理所应当的。& & 在科胡特看来,可以追溯到童年的婴儿时期。每一个个体在其婴儿期都是有自体自大、夸大倾向的,例如婴儿稍稍不得到满足就会大哭等等,在婴儿的心理世界中,他或她是全能的上帝。当其被养育者所满足时,则获得快乐。如果不满足,则因为自己的全能感遭受挫折无法而暴怒。这一不被满足的情况其实是在婴儿养育中经常偶然发生的,但如果养育婴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记忆丧失のお母さ种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