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贪玩蓝月位面怎么过过.玩几天了.好多次差一点就过去

88位世界富豪的成长记录之八&连载---------------东瀛巨人(1)---------------  东瀛巨人——堤义明  财富档案  日本是一个人多地少的经济发达国家。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堤义明以拥有大量土地作为经营发展的基础,依靠“稳步推进,综合开发”的经营信念,率领西武集团不断开拓进取,对日本经济的长久发展做出了贡献,他的度假饭店遍布日本,他曾是日本首富,也曾是世界首富。  企业类型  地产业、服务业。  成长记录  从妾生子到世界首富,堤义明的人生极具传奇色彩,20年间,他购买了日本1/6的土地,以1650亿美元的庞大家产,远远超过比尔·盖茨,是松下的10倍,洛克菲勒的4倍。由于他一贯的稳健经营作风,使其成为席卷东南亚的金融危机中惟一未受影响的亚洲巨富,被称为“富翁中的富翁,领袖中的领袖”。两度被《福布斯》杂志评为世界首富,他的奇言怪行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堤义明,一个神奇的人物,作为一个世界首富,他并没有像别的富豪一样的名气,几乎是默默无闻的,但在日本,在亚洲,在全世界,他的智慧和管理都以东方式的博大精深而闻名。作为一个富豪中的智者,作为一个商人中的哲人,他的经营管理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是内心思想的表达,为此,他成为一代人的楷模。而理解堤义明,或许就能理解中国的古老哲学。  长江后浪推前浪  与许多白手起家的企业家不同,堤义明有祖传家业。虽然他不是创始人,但却是真正把事业发扬光大的那个人。  1935年,堤义明出生在日本一个富有的“政商两通”之家。父亲堤康次郎创立了家族企业西武集团,在日本的政商两界,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来成为自民党的元老人物,曾担任过众议院议长。  虽然堤康次郎在政商方面都很成功,但在私人生活上,却是非常混乱的,他有3个妻子,堤义明是第三个妻子就是妾所生的,而除此之外,外面还有许多外遇。  在日本,子承父业的传统同中国是极其相似的,并且是嫡长子继承制。堤义明不是父亲的第一个孩子,也不是元配所生,但却能够继承祖业,这其中有一定的原因。当时,长子堤清,不满父亲的家庭观念,放弃了继承权,而次子堤清二,对于父亲做生意时那种手段很不以为然,深受西方影响,与父亲不是很和睦。  于是,堤康次郎把自己的精力都放在了小儿子身上。  只能说,堤义明和父亲相遇的时间很对,因为这时的堤康次郎已经是一个和蔼可亲的长者,一个成功的商人,一个“完美的人”。小堤义明从小便以父亲为自己的榜样,学习他,为将来做一个完美的继承人而努力。  可以说,堤康次郎对儿子的教诲是成功的,他处处用严格的标准来要求儿子,传授经营之道。从父亲的教诲中,堤义明明白了,做继承人不能把自己同于一般人,要性格坚强,学会忍耐孤独,独立思考;他还同时经常拜访各位政界要人,为将来打好基础。  就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中,堤义明不断地成熟起来。在这段日子里,他的成就让堤康次郎完全放心了。那是堤义明上大学后,就开始正式到公司里帮忙,他沿袭父亲“开发以提高地价”的思路,决定在轻井泽地区建一所大型的溜冰场、高山滑雪场、多功能游泳池,这一设想比父亲的思路更前进了一步,不仅仅是开发基础设施,还发展到了休闲娱乐项目。从这里,堤康次郎看到了儿子的远见。  而在这段时间,堤义明也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在继承父亲的商业思路之后,他认为,商场如战场,如果说古战场是靠蛮力厮杀,那么现代商战是靠智慧,这是脑力的较量。  一代中兴之祖  1965年,堤康次郎因病去世了,未满30岁的堤义明成为堤家的家长,是西武集团的最高掌权者。  当时的西武集团是一个中等规模的实体。在百货、化工、铁路、旅游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虽然堤义明上任了,但众人看到是这样一个貌不惊人的小毛头,并不是很信服。毕竟,同父异母的兄长堤清二先他工作7年,还掌握了西武百货的实权,还有那么多的元老。表面的平静是暗地的波涛汹涌。  堤义明是个孝子,他严格遵从父亲临终时的嘱托:“我死后10年内,不要投资任何新的不动产。”而这10年,堤义明确实遵从了父亲的教诲,表面上,事业好似没多大进展,但实际上,就当时的情况而言,随着不动产不断上涨,不投资是适宜的。然而,与堤义明深沉有耐心的性格相比,哥哥堤清二是反叛的,扩张欲极强,现在父亲去世了,就更要大展手脚了。于是,一时间,猛增了大批的连锁店和百货店。  堤义明十分明白这意味着什么,而这种分裂对集团也是十分不利的。于是,1971年2月,堤义明主动约请堤清二详谈,将西武集团一分为二,分为西武铁道集团和流通集团,彼此独立,这一行动对二人都是有利的。这标志着堤义明真正拥有了西武铁道集团的领导权,可以按照自己的思想来开创西武集团的新纪元。  1975年,沉默10年的堤义明开始出手了,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退出地产业,转向以休闲、观光为主的服务业。应该说这是非常明智的选择,退出地产业是大势所趋,而以前西武集团在服务业也曾经有所实践,这些都是有利的条件。但堤义明的想法并不就这样停止了。在进行休闲、观光的投资项目时,堤义明又有了自己的独特思考:一个孤立的娱乐项目很难吸引大众的眼光,只有当一个地方风景优美、交通便利、饭店舒服、周围娱乐项目多多,这才能够成为“热点”、“亮点”。---------------东瀛巨人(2)---------------  于是,购置大片土地,进行大规模、综合性开发,让这个地方成为旅游观光胜地,进行地区性开发,在堤义明脑海中形成了。首先第一个试验田是东京地区的品川地区,这时堤义明的品川王子大饭店已经修好了,但效益一般。而在增建了溜冰场、滑雪场这些娱乐设施之后,饭店效益大增,著名的索尼公司总裁盛田昭夫每次出国谈生意之前都要首先住进品川王子大饭店,来放松一下。以后更是形成了一批著名的固定客户。  这个试验一成功,堤义明又迅速出击,又相继在苗场、北海道富良野、岩手县霞石、箱根等地兴建起西武休闲饭店,并和“苗场”一样,实施“综合开发”。堤义明在北海道富良野兴建的滑雪场,是当时该地区第一座度假滑雪场,因而吸引了大批日本国民的光顾,西武休闲饭店也随之门庭若市。1981年,堤义明在岩手县的霞石地区,开发了一座与富良野一样的滑雪场。这里是岩手县内惟一最适合开发滑雪场的地方,因此,他可以享有独占市场的效应。  接着,堤义明又相继在其他一些旅游度假圣地,秉承稳健坚实的原则,实施综合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堤义明秉持着“一定以当地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绝不插手当地政治”、“造福当地”的原则,为开发地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与当时人们印象里商人的“惟利是图”大相径庭。为此,还有许多地方官员亲自拜访堤义明,希望他能去当地开发。  在堤义明的领导下,集团迎来了超额的丰收,地区开发成为西武集团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利益主要来源。为此,同一时代的松下幸之助称赞他:“堤义明君是集创业与守业于一身的第二代,他身上所特有的帝王素质,如果是在古代,他就是中国唐太宗那样的盛世明君!是中兴之祖!”  堤义明不会就此满足,在地区性开发兴起的同时,他看到了其中的雷同趋势,而随着时代的前进,年轻人愈来愈追求偶象,于是,他想从新的方面来挖掘一下,来满足大众的新要求。  1979年,堤义明收购了他的“狮子”棒球队。当时的他尽管不懂棒球,却看中了棒球这个普及的、具有刺激性和冒险性的体育项目,事实证明,后来棒球在日本几乎是“国球”。他把这支队伍按照企业来经营,接手的第一年,西武狮子队场场输球。但是到了第2年、第3年就跃升为第4名,1983年荣登日本职业棒球联赛的总冠军。与此同时,他又加强球场经营,要求“我们的球场必须有自己的特色,以‘服务质量第一’为口号”。他的纪念品销售每年达30亿~40亿日元,是销售量居第2位的10倍。沿着这个思路,他又在网球、滑雪等多项体育项目上耕耘、收获,成为日本体育界的巨腕人物,曾任日本体育协会副会长,并代表日本体育协会出席奥运会。  可以说,堤义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实现了父亲对自己的期望,无论是在财富上,还是在名誉上,他都是成功的。  世人瞩目的西武精神  今天的西武集团拥有上百亿的财产,大约10万名员工,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集团,堤义明是如何实现自己的领导呢?  堤义明对待员工的一项基本原则,就是绝对不开除员工。但他一直要求员工应该具备忠诚。与才能相比,更应该把重心放在如何忠实地依从公司的旨意来做事。  “感激和奉献”,这是堤义明从父亲那里继承而来的西武社旨,这不仅是员工对顾客的心境,同时也应该是员工对公司的一种感情。这种精神就是西武成功的原因,是员工不愿离开的原因,就是西武精神。  堤义明严格地施行条例分明的原则。如果职员对分配给予的工作忠心耿耿,知难亦进,就绝不会轻易地调动他的工作。一般的职员一旦被调回总社,就好像是飞黄腾达,顿时身价百倍。可是在西武,调动本身可以视为失职。这就是西武和其他公司的不同之处。  在堤义明的观念里,职员进公司三年以后才能做出评价,否则就不知道他真正的价值。有的人开始时工作很得要领,第二年起就开始动脑筋偷懒,而把不愿做的事推给别人去做。头脑灵活的人,总有这种倾向,爱耍小聪明,想逃避艰苦的工作。  堤义明很讨厌“聪明人”,对那些一上手工作便能干得十分出色冒尖的员工,从不轻易给予宠信。他的原则是“看人看三年”,不到三年不做评价。因为,他发现,干工作,一时干好并不难,难的是长期干好;少数“聪明人”头一年表现出色,第二年起就开始动脑筋偷懒,倒是起初成绩平平的人,一旦进入角色,便能坚持长久地埋头苦干。堤义明的这一主张源自他对公司职员的工作性质的独到见解:他们应做马拉松运动员,而非短跑选手。  相反,开始时动作迟钝的、缺乏表现力、又其貌不扬的职员,也许领悟力较差,不容易掌握工作要领,但一旦掌握就绝不会偷懒。而且,这种人还担心如果不加紧努力就会被人赶上,所以努力不懈,即使别人不愿做的工作他也做。  出自于这种独特的思路,堤义明对经理和子公司的社长的提拔方法也别具一格,能言善道、思路敏捷而又自命不凡的人,基本上绝不会被安置在重要的岗位上。  堤义明表示,一项工作如果不做上20年,就不会成为真正的专家。西武体系的旅馆和高尔夫球场的经理,多半在同一职位上持续待了10年、15年。---------------东瀛巨人(3)---------------  在谈到自己的成功时,堤义明认为自己是从中国古代的哲人荀子身上,得到智慧的启发,经过几番涵养,终于成就他一生的事业和使命。他曾说:“我的成功来自两个人,一个是我的父亲,另一个是中国哲学家荀子。如果说堤康次郎是我的父亲,那么荀子就是我的教父。”  而他的行动和生活都是东方式的,荀子式的忍让和俭朴。  他拒绝参加任何形式的社交圈子,享受着自己的孤独。  他的妻子是一个普通人,他从来没有任何绯闻,总是尽可能和家人在一起过简单的生活。  他关心家人、即使是与他有竞争关系的兄弟。  索尼的盛田昭夫所说:“当今日本年轻的企业家中,没有多少人可以像堤义明那样有胆识,有才华,有决断力。”同时,盛田昭夫又不无感叹:“既生瑜,何生亮,我的最大不幸,就是我生在与堤义明同代。”  堤义明是一个智者,孤独是智者的伴侣,他认为,财富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剖析自己。这就是一个世界首富的选择,与别人不同,他要的是另一种更有意义的生活!  成功秘诀  视中国荀子为教父。  “感激与奉献”的人生信条。---------------最好的CEO(1)---------------  最好的CEO——杰克·韦尔奇  财富档案  全球头号CEO杰克·韦尔奇是于1981接任通用总裁的,在他的领导下,公司取得无数辉煌业绩,通用电气在《财富》杂志第三届“全球最受推崇的公司”的评选连续三年名列榜首,1998年位列《财富》排行榜榜首,《福布斯》500强和《商业周刊》1000名大公司首位。  企业类型  电子业。  成长记录  这本书看起来样子很平常,但是让所有的人都无法想象,它的稿酬竟高达700万美元,所有人都在翘首以待。而它出版之时,更是热销一空,几乎每个经理人都蜂拥而至,人手一册,几乎脱销。它是什么样的书,难道比圣经还珍贵,是的,它几乎就是圣经,不过是全球经理人的“圣经”,因为这本书就是世界最好的经理人、最成功的经理人——杰克·韦尔奇的著作,它的名字是《杰克·韦尔奇自传》,一个普通的名字,却响彻整个世界。人们可以不知道美国总统,但没有人可以不知道这位功勋卓著的CEO,他享受着与美国总统一样的尊荣和礼遇。  平凡却伟大的母亲  1935年11月19日,杰克·韦尔奇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萨兰姆市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性格沉稳,言语不多,他为波士顿与缅因铁路公司工作,早出晚归,所以培养孩子的任务就落在了母亲的肩上。杰克是家里惟一的孩子,身材矮小,还带点口吃,为此小时候很自卑。  对杰克影响最大的是母亲,虽然她很晚才有了这个孩子,但却从不溺爱,她知道儿子的自卑心理,并不打击他,她的关心更主要是逐步提高杰克的能力和意志力,杰克非常尊敬乃至崇拜母亲:“她是一位非常有权威性的母亲,总是让我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干,是母亲训练了我,要我学习独立。每次当我的行为稍有越轨,她就一鞭子把我抽回来,但通常都是正面而且建设性的,还能促使我振作起来。她向来不说什么多余的话,总是那么坚决,我对她心服口服。”  杰克到了成年还略带口吃,但母亲说,这算不了什么缺陷,只有面对现实,坚持与别人沟通,让别人了解你,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别人才会跟你做朋友。她把缺点变成一种激励,教会杰克正确看待自己的缺陷,在此之后,杰克再也不以口吃为耻,这是这个伟大而平常的母亲给予杰克的最大财富。  事实上,如果你自己不在意,那么那个缺陷也就不太重要了。略带口吃的毛病并没有阻碍杰克的发展,实际上在后来,注意到这个弱点的人大都对杰克很敬佩,因为他竟能克服这个障碍,在商界出类拔萃。  杰克从小就喜欢运动,尤其喜欢打曲棍球,经常到其他城市去参加比赛。母亲一直以一种宽松而包容的方式来教育他,她总是把杰克送上火车,让他独自去参加球赛。在中学的时候,杰克当上了曲棍球队的队长,这次经历让杰克受益匪浅,他开始初步对领导之术有了一点概念。  中学毕业后,正如其他学生一样,杰克想进入哈佛、耶鲁、斯坦福这些著名学校,但事与愿违,他只进了马萨诸塞州大学。开始时,他感到非常沮丧,尤其是很多往日的好友都得偿所愿,让他很是不甘,但母亲的“面对现实”理论让他打起精神,到了学校。  刚进学校没几天,他的沮丧就变成了庆幸,又一次体会到了母亲的先见之明。后来,韦尔奇说:“如果当时我选择了麻省理工学院,那我就会被昔日的伙伴们挤压,很难有出头之日,正是这所较小的州立大学,让我获得了许多自信。”而所有的管理都是围绕“自信”展开的,人生的成功也不例外。  大学毕业后,杰克接着攻读研究生课程,1960年他在伊利诺伊大学获得了化工博士学位,之后在许多可供选择的公司中,他把通用电气公司作为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直到现在。  成长的过程  1960年10月17日,杰克开始了在通用电气公司的职业生涯。他的第一项任务是找到一个制造PPO(一种用于化工的新材料)的示范场地,然后把工厂建立起来。在皮茨菲尔德的一座破败的楼房里,他与另外一名化学专家为了建立这座工厂,花费了许多心血和精力。  一年之后,这个工厂终于建立起来,杰克得到了很高的年度评语。但是,让他失望的是,通用电气公司只按照标准给他加了1000美元。因为无论表现得好与坏,每个人都获得了同样的加薪。在这一刻,杰克感到这个公司的官僚主义是如此严重,体制是如此僵化,和他以前想象的完全不同。于是,他准备辞职,去伊利诺斯州国际矿物化学公司工作。  当时,作为部门负责人的鲁本·古托夫听到韦尔奇即将离职的消息非常震惊,他决心不惜一切代价留住这位与众不同的年轻人。于是,他在告别宴会的前一天,邀请韦尔奇夫妇共进晚餐。在就餐之际,古托夫对韦尔奇展开4个小时的说服攻势。他保证,他将使韦尔奇不受官僚作风的纠缠,并将利用大公司的资源为韦尔奇创立一个小公司的工作环境。古托夫说:“相信我,只要我在公司一天,你就能利用大公司最好的部分进行工作,最差的一部分将离你远远的。”---------------最好的CEO(2)---------------  第二天,韦尔奇终于做出了肯定的答复。多年以后,鲁本·古托夫回忆说,我今生最成功的推销就是留住了韦尔奇,因为留住了韦尔奇,才留住了通用今天的辉煌。当然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鲁本·古托夫更大的功劳是留住了一种用人机制。在之后的几十年中,韦尔奇使大公司的实力和小公司的灵活性相结合的能力得到了验证。古托夫为韦尔奇创造了这种环境,韦尔奇又为更多的人创造了这种环境。  随后杰克成了PPO工艺开发项目领导人,虽然这种材料看上去不怎么起眼,并且它很难塑造成型,所以市场不为人看好。但杰克坚持了下去,终于制成了一种在高温下具有很高的强度,并且容易塑造的材料。这种塑料制品的商业名称叫“诺瑞尔”。  1965年,通用公司根据杰克的建议,决定投资1000万美元,建立一座诺瑞尔加工厂,但是“诺瑞尔”的市场如何,谁都无法预料,于是,在没人出头的情况下,杰克毛遂自荐,成为这个厂的负责人。  杰克非常清楚,这将是一场艰苦的战斗,但他对诺瑞尔充满了自信,当时所有的家用器具都是用金属制造的,用塑料代替金属能使产品变得既廉价又轻便,这将产生一次革命。为了保险起见,杰克推销的第一站就是通用的内部产业,但他们都对这个大胆的提法将信将疑。  于是杰克在他的工厂里用诺瑞尔制造出了电动罐头起子。他把起子向人们展示,让人们相信,塑料的用途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多,甚至可以制造汽车车身和计算机外壳等。1968年,因为推销诺瑞尔的成功,杰克成为聚碳酸胺脂和诺瑞尔两种塑料制品部门的领导人,成为通用电气公司最年轻的一位总经理。  为了让自己的塑料事业走向成功,为了改变人们对塑料的认识,杰克用尽了各种办法,他首先让那些婴儿奶瓶、汽车、小器具用品的制造商们了解,利用塑料来制造这些东西,不但便宜、轻巧,而且更加耐用。然后他别出心裁,用一则巧妙的广告来推销自己的产品:一对野牛冲进了一家瓷器用品店,结果店里所有的东西都摔得粉身碎骨,只有塑料制品完好无损。这个广告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聚碳酸胺脂的使用终于引发了制造业的材料革命,美国消费者对这种比金属和玻璃优点更多的材料十分青睐,它成了世界上最为重要的塑料。杰克负责的塑料企业首次升格为一个部级企业。  这次成功为杰克的事业奠定了根基。他说:“我这一生中最兴奋,同时也是最值得纪念的时光,就是那段与工作小组的同事们共同努力的岁月。”  最成功的经理人  1971年底,杰克成为通用化学与冶金事业部总经理。当时的通用总裁是雷金纳德·琼斯,这个擅长于科学管理的实业家做事总是一丝不苟。琼斯坚持,挑选继任总裁必须经过对每个候选人长期仔细的考察过程,然后再理性地选出最具资格的人选。8年后,杰克终于通过了琼斯的漫长而严格的考核,成为通用公司副董事长。2年后,1981年4月,杰克成为通用电气公司历史上最年轻的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那年他45岁,而这家已经有117年历史的公司机构臃肿,等级森严,对市场反应迟钝,在全球竞争中正走下坡路。  杰克深知官僚主义和冗员的恶果,从他第一年进入通用时,他就已经尝到这种体制的恶果,现在终于可以实施自己的计划了。首先,杰克改革的就是内部管理体制,减少管理层次和冗员,将原来8个层次减到4个层次甚至3个层次,并撤换了部分高层管理人员。此后的几年间,砍掉了25%的企业,削减了10多万份工作,将350个经营单位裁减合并成13个主要的业务部门,卖掉了价值近100亿美元的资产,并新添置了180亿美元的资产。  当时正是IBM等大公司大肆宣扬雇员终身制的时候,从GE内部到媒体都对杰克的做法产生了反感或质疑,这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应该做的吗?他是不是疯掉了?因为太过于强硬的铁腕裁员,杰克被人气愤地冠以“中子弹杰克”的绰号。  这就是杰克的经营理念——数一数二市场原则,在全球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只有在市场上领先对手的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任何事业部门存在的条件是在市场上“数一数二”,否则就要被砍掉——整顿、关闭或出售。  竞争,对杰克而言,已不只是获取成功的必由之路,它更是一种每天持续不断的工作状态。竞争越激烈,他的生活就越是充实。他认为:“我们每天都在全球竞争战场的刀光剑影中工作。而且在每一回合的打斗之间,甚至没有片刻时间休息。”  没有竞争,就不会有发展。不仅仅国家经济是这样,一个行业、一个企业乃至一个人都是如此。杰克非常明白这一点,才会有那样大刀阔斧的改革。市场变化多端,没有一个企业能够成为安全的就业天堂,除非它能在市场竞争中获胜。让杰克自豪的是:“在GE,我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终身就业,但能保证让他们获得终身的就业能力。”  在管理上,杰克更是独创了许多方法,最为著名的莫过于“聚会”、“突然视察”、“手写便条”了。杰克懂得“突然”行动的价值。他每周都突然视察工厂和办公室,匆匆安排与比他低好几级的经理共进午餐,无数次向公司员工突然发出手写的整洁醒目的便条。所有这一切都让人们感受到他的领导并对公众的行为施加影响。尤其是这些小小的便条,更给人以无比的亲切和自然。形成了一种无名的鞭策和鼓励。---------------最好的CEO(3)---------------  当然还有人才,这是杰克最重视的地方了。他说:“领导者的工作,就是每天把全世界各地最优秀的人才延揽过来。他们必须热爱自己的员工,拥抱自己的员工,激励自己的员工。”作为一个过来人,韦尔奇给公司领导者传授的用人秘诀是他自创的“活力曲线”:一个组织中,必有20%的人是最好的,70%的人是中间状态的,10%的人是最差的。这是一个动态的曲线,即每个部分所包含的具体人一定是不断变化的。但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必须随时掌握那20%和10%里边的人的姓名和职位,以便做出准确的奖惩措施。最好的应该马上得到激励或升迁,最差的就必须马上走人。  目前,通用公司每位员工都有一张“通用电气价值观”卡。卡中对领导干部的警戒有9点:痛恨官僚主义、开明、讲究速度、自信、高瞻远瞩、精力充沛、果敢地设定目标、视变化为机遇以及适应全球化。这些价值观都是通用公司进行培养的主题,也是决定公司职员晋升的最重要的评价标准。  杰克初掌通用之时,通用电气的销售额为250亿美元,盈利15亿美元,市场价值在全美上市公司中仅排名第十,而到1999年,通用电气实现了1110亿美元的销售收入(世界第五)和107亿美元的盈利(全球第一),市值已位居世界第二。  1981年的通用旗下仅有照明、发动机和电力3个事业部在市场上保持领先地位。而如今已有12个事业部在其各自的市场上数一数二,如果单独排名,通用电气有9个事业部能入选《财富》500强。就在韦尔奇执掌通用电气的19年中,公司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因此连续3年在美国《财富》杂志“全美最受推崇公司”评选中名列榜首。  所有的人都说,创业难,守业更难,但杰克·韦尔奇改变了这个说法,他创造了这个奇迹,将通用这个“百年老店”经营得重放光彩。而他的贡献也远不止于通用一家公司。他所倡导和实行的管理的革命,重新弘扬了为股东创造价值这一企业经营的根本原则,扭转了二战以来国际大企业普遍福利化的倾向,使企业获得了真正的动力;他创造了一个最有益于人才成长的文化,造就的不仅是一代企业家,更造就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今天的通用已经成为赫赫有名的“经理人摇篮”、“商界的西点军校”,全球《财富》500强中有超过1/3的CEO都是从通用走出;他的管理经验被越来越多的人采纳,几乎成为现代企业的一种典范模式。  人们对他顶礼膜拜,对他无比崇敬,但这个优秀的老人却在2001年事业的巅峰选择退隐,但是,他的精神还在公司继续发挥作用,他所努力创造出的企业文化还在通用等其他企业中产生更深远、更悠久的作用。正如沃特·迪斯尼公司董事长兼CEO迈克尔·埃斯特所说:“杰克不仅仅是一个商业巨子,还是一个有心灵、有灵魂、有头脑的巨人。”  成功秘诀  认定企业管理是企业存亡的关键。赴诸实践。  认定培养好了人才,便经营好了企业。屡试不爽。---------------神话的破灭(1)---------------  神话的破灭——大宇集团总裁金宇中  财富档案  “大宇”集团创始人,仅用了32年时间就把“大宇”发展为仅次于“现代”集团的韩国第二大企业,世界20家大企业之一,资产达650亿美元。在一代人的心目中,金宇中及其大宇集团是韩国的象征。在韩国陷于金融危机的1997年,金宇中甚至仍能借危机使大宇由排位第四提升到第二,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当年亚洲风云人物。1997年,“大宇”破产,金宇中现在他国避难。  企业类型  汽车制造业。  成长记录  2002年春节刚过,还沉浸在节日气氛中的韩国人不得不面对一个惊人而残酷的现实,他们引以为骄傲的民族企业家金宇中,竟成了韩国历史上最大一宗经济犯罪的嫌疑犯。整个韩国舆论都为之哗然。而韩国检察厅在调查中发现,在1997年10月至1999年8月期间,金宇中通过伪造盈利假账,集资贷款200多亿美元,转移到他在英国的秘密账户上,从而一手导演了全球头号会计诈骗案。而这个头号嫌疑人现在正在外国不知去向。  从全国人为之骄傲的人民企业家到全球头号诈骗犯,从全球500强企业之一到今日负债累累、不得不破产的命运,金宇中引起了所有人的兴趣,更是成为商界的一个典型案例。  创业多艰辛  1936年12月19日,金宇中生于韩国大邱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金容河是大邱师范学校校长,并兼任汉城商业大学教授。母亲全仁恒毕业于高等学府,他们婚后生有5子1女,金宇中排行第四,可以说一家人的生活是平和而安宁的。  但没过多久,朝鲜战争的爆发打破了一家人的安宁。随着战争的逐步升级,金宇中的家境日渐衰落。父亲在战乱中失踪,大哥、二哥在外读书,三哥也离家出走。家中仅留下母亲和金宇中,带着他的9岁弟弟和7岁妹妹,过着清贫的生活。生活的重担过早地压在了他那柔嫩的肩上。  当时母亲已经失业了,可家里还有2个小孩子,为了养家糊口,金宇中决定去卖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较远的防川市场更有利可图,尽管市场规模较小,但附近居住的是躲避战火的北方难民,他们要比当地人更爱看报,希望从中得到故乡的消息。于是金宇中不怕辛苦,专门来到这里。除此之外,为了独占防川市场,他除了预先准备好零钱外,还采取了先看报后收钱的办法,终于使一家人的生活得到了保障。  后来,金宇中成了大邱无人不晓的报童,并且成为10名卖报领班人之一。他每天取报分发给报童,收领班费,此外他还亲自外出卖报,实际拥有双份收入,后来金宇中回忆起这段生活时,总是自豪地说自己是一个贫困而又不平凡的少年商人。  但金宇中一直念念不忘的是上学,1956年,他考入延世大学商经学院经济系。由于家庭生活困难,母亲不惜卖掉了房子才筹到了报名费,而金宇中在大学读书期间的一切费用,都是由汉城实业株式会社社长金容顺提供的。金容顺是金宇中的邻居,也是他父亲的挚友,为了感谢金容顺的帮助,大学毕业后,金宇中来到汉城实业株式会社工作。  金容顺对金宇中极为赏识,本来想让他做部长,但金宇中却坚持从底层做起,主要负责纤维制品进出口业务。他大胆地从日本大量进口尼龙纤维制品,使汉城实业的进口额激增。他在汉城繁华的商业中心积极推销公司的商品,敢于与“第一毛纺”、“金星纺织”等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展开竞争。但好景不长,朴正熙上台后股票市场的混乱和货币改革的实施,使汉城实业株式会社陷入了困境,金容顺社长对此束手无策,让金宇中出国深造,而自己坐以待毙。  但就在金宇中出国深造的过程中,事情有了转折,在各国的考察中,他发现垄断新加坡服装和纺织品市场的是越南产品,其质量并不比韩国的毛纺织品高,而生产成本却比韩国高,由此他确信向新加坡出口纺织品是桩大有可为的买卖,并很快与新加坡商人签订了总额为34万美元的出口合同;就是这份巨额合同书使汉城实业株式会社起死回生,并进入全盛时期。而金宇中也成为了韩国的“纺织出口大王”,凭着自己的实力做到了部长的位置,这一年他才28岁。  “大宇”神话  但是金容顺是一个守成的人物,再加上年纪也大了,他不想继续扩大投资,而金宇中正是要大展手脚的时机,他已经无法再在汉城实业呆下去了,他要自己创业。  1967年3月22日,金宇中与大都纤维株式会社社长都再焕、以及挚友李雨馥、赵东济、金尚重共5人合伙创办了大宇实业株式会社。“大宇”的商号取自大都纤维会社的“大”和金宇中的“宇”二字合并而成。开创之初,设施非常简陋,办公室是一间借来的仅8平方米的房间,职员只有5名,金宇中自任贸易部长。那年他31岁。  金宇中对市场有着超乎常人的洞察力,他总是看准时机,先行一步。上任伊始,他就趁当时韩国实行“出口第一”的政策,以新加坡为中转站,向东南亚国家出口针织物原丝及其制品,当年就创汇58万美元。---------------神话的破灭(2)---------------  金宇中认为没有风险就没有机遇,他常对部下说:“对于开拓者来说,只有敢于冒风险,一步一个脚印地顽强开拓,才会使机遇变为成功,这种精神就是使大宇实业发展的根本。”1968年,韩国纺织业原材料需求激增,而绝大部分出口产品的原料仍需从美国和日本进口,这时,金宇中经过调查研究决定购买日本仓库中堆积的二等人造纤维。这些货主要是因为重量不足而处理,但却质优价廉,利润很大,但风险更大,若一旦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失败,大宇实业将彻底倾覆。但金宇中的冒险获得了成功,这些新产品由于质优价廉而供不应求,他们开发的新产品不仅垄断了东南亚服装市场,而且还打入了美国、取得对美输出垄断权。  1969年,由于创始人之一的都再焕退出商社,“大宇”解除了同大都纤维的合作关系,由此结束了初创期的合作体制,确立了金宇中一人的经营体制,金宇中也才真正当上了大宇实业会社的社长。  1971年,美国宣称要对进口设限,纺织品进口将采取配额制度。消息传出,其他商社持观望态度,但金宇中却反应迅速,他马上就以闪电般的手法积极部署,确定以促进当年外销实绩的飞速增长作为争取未来配额保障的战略。当时,办理外销手续要一周左右,他则带着有关证件往返于汉城与釜山,一天就办好了全部手续,由此保证了美国的稳定的市场。  1974年,大宇对外出口持续高速增长,达1.2亿美元,获“1亿美元出口塔”的荣誉。大宇的资本比8年前创业时增加了800倍,达40亿元。  金宇中从一个普通的出口商,经过短短8年,就成为全国闻名的大财阀,震惊了整个韩国的财界和商界,“金宇中神话”众口皆碑。人们把大宇的迅速成长,比喻为“神话般突变”,把金宇中称作“速成财阀”。  但奇迹还在后面,金宇中的扩展步伐开始向其他行业迈进。  1976年初,为了发展机械工业,金宇中不惜冒巨大风险,收购了有40年亏损历史的大型企业韩国机械,并在一年后使之转亏为盈,被评为优秀企业。这次冒险是金宇中一生中最大的冒险,但他也因此而获“韩国最优秀经营人”的称号。  1978年,出于对金宇中经营才能的信任,总统亲自点名让大宇集团接管玉浦造船厂的修建工作,而当时那片土地还是一片荒滩。经过3年的奋战和努力,10月17日,这个造船厂正式宣告竣工,还被美国海运权威杂志评为最优秀的船厂,从此韩国每年的造船能力由280万吨一跃提高到400万吨,成为世界第五造船大国,使得整个韩国朝“造船王国”的梦想又迈进了一大步。  1978年7月,金宇中看到了汽车业的市场潜力,他买下了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有密切联系的新韩汽车的50%的股份,正式投身汽车工业。最初,经营权一直由美国控制,但由于通用汽车独善其身的经营无视中国的现实,使新韩汽车亏损严重,两次石油危机的打击,使汽车需求更是直线下降。到1982年9月,新韩汽车亏损额达到了845亿元。最终将公司的经营权让渡给了大宇。1983年1月1日,金宇中将新韩汽车株式会社改为大宇汽车株式会社。  为了让大宇汽车打入国际市场,金宇中认为,必须做到两点,一要质量高,二要价格低。为此他加大了技术投入和改革力度,在重视汽车生产的本身,还关注零部件的生产,从而大大提高了大宇汽车的整车自制率。1986年9月,大宇汽车会社的轿车工厂正式竣工投产,其年产汽车16.7万辆,平均每两分钟生产一辆汽车。从此,大宇汽车成为了集团的旗舰产品。  到了这一年,大宇集团已发展成为拥有27个系列产业的集团,它涉及服装、纤维、钢铁、机械、建筑、电子、造船、汽车、化工、金融、证券、保险、旅游、教育、科技等各个方面;职工人数增至8.5万人,海外分支机构67个。已经是韩国的第二大财阀,仅次于现代集团。  神话破灭  在战难中出生,仅仅用了三十几年的时间就把“大宇”发展为直逼现代集团的大企业,金宇中被韩国人民看作是韩国的民族英雄;英国《经济学家》称他为“伟大的冒险家”;大宇在商业上不断创造成功的世界纪录,其发展和管理的独创的方式成为美国大学MBA必修的课程;美国《财富》杂志曾把他选入“最有魅力的50名企业家”。  金宇中是一个典型的工作狂,从来都坐不住,对他来说,世界上最艰难的挑战就是没事可做。他认为,历史总是由乐意尝试者开创的。90年代,金宇中提出了“全球化经营”的口号。  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它展开了全球性大收购,大宇在海外的企业由15家增加到600多家,其中包括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不良企业。据报道,在大宇海外扩张最高峰时期,它曾创下每3天接管一家企业的纪录。要收购这么多的企业,就需要有大量的资金,于是大宇就大肆举债。到1995年,它的债务已高达190亿美元;而到了去年,更攀升至500亿美元,超过其净资产的5倍。  过度的扩张带来的是失败的伏笔,如果说亚洲金融危机是大宇倒下去的导火索,那么真正的危机是此前的债台高筑,大举扩张,却没有赢余入账,一旦失去银行贷款,就会陷入危机。---------------神话的破灭(3)---------------  而金宇中本人也承认:“大公司一旦动起来好像滚雪球般停不下来,如果处于亏损状态,最健康的做法是快刀斩乱麻。”一个停不下来的人,一个越滚越大的“雪球”,终于未能滚向健康的方向,也无法做到快刀斩乱麻。在勉强苦撑了两年、耗尽政府提供的无数救援贷款之后,逾期债务近800亿美元的大宇集团终于在1999年8月轰然坠地,爆出了韩国迄今最大的商业破产案。金宇中也开始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后路。  一个错误的决策可能会毁掉一切。正如金宇中自己所认为的那样:“做决定不只是在商场上很重要,对整个人生都很重要,生命是一连串的抉择,一个错误的选择可能毁掉一生。”对于公司发展的错误决策毁掉了大宇,而对于金钱的错误决策则毁掉了金宇中本人,曾经神话般的人物就这样跌下了神坛。  破产之后,为免集团破产案进一步冲击韩国经济,政府力促金宇中与大宇集团的债务人达成妥协:金宇中同意将其申报的10亿美元个人资产交出,而大宇集团的最主要资产——大宇汽车公司仍维持运营并寻找买家,集团的其余资产则在当年年底前尽数售出。达成重组协议之初,韩国媒体甚至将金宇中直呼为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民族英雄。  但随着对大宇集团内部账务的调查逐渐深入,笼罩在“民族英雄”金宇中身上的光环逐渐褪去,由他一手导演的财务黑幕大白于天下。在1997年10月至1999年8月,金宇中通过伪造盈利假账,集资贷款200多亿美元,然后又非法把这笔巨款转移到大宇在英国的公司“英国金融中心”他个人的秘密账户上,从而一手导演了这场全球头号会计诈骗案。但就在调查进入微妙关头,当事人金宇中却神秘消失了。据称其足迹遍及法国、德国、苏丹及摩洛哥4国。愤怒的韩国政府发出了全球通缉令,昔日的英雄已经成为了在逃罪犯。  金宇中曾经说过:“有些事情不应该疏忽,最重要的是声誉。……金钱损失固然可悲,但毕竟可以赚得回来,何况钱本来就是拿来用的;永远别让声名扫地,要把它当成生命般珍视。”但遗憾的是,他没有做到自己曾经的承诺,只能在追悔中忏悔过去的光荣和梦想。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哀,也是韩国的悲哀!  成功秘诀  敢于从冒险中抓机遇。  视声誉如生命。  一个错误的抉择,毁灭了一个大宇神话——血的教训。---------------永远的斗士(1)---------------  永远的斗士——杰里·桑德斯  财富档案  没有谁比桑德斯更能解释高科技竞争的残酷性,和竞争所创造的巨大价值。著名科技作家麦克尔·马龙说,在所有的高科技故事中,AMD的故事是最可怕,也是最英勇的,它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顽强地挑战这个星球上最成功、最著名、最具竞争力的公司之一。AMD在桑德斯领导下几经沉浮,以其出色的市场销售能力把AMD从一个办公室设在卧室里的小公司发展成为销售额超过24亿美元的国际大公司。  企业类型  计算机业。  成长记录  2002年4月27日,全球第二大个人电脑CPU?芯片?制造商AMD首席执行官?CEO?杰里·桑德斯正式脱下了“战袍”,他创造的与英特尔“抗战30载”的业界神话从此画上了句号。正如著名作家麦克尔·马龙所说,在所有的高科技故事中,AMD的故事是最可怕,也最英勇,它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顽强地挑战这个星球上最成功、最著名、最具竞争力的公司之一——英特尔。但桑德斯说这并不表明他要退休了,他说:“奋斗了33年以后,我将退居二线。我视之为人生中一个转折的阶段,而并非旅途的终点,我还要继续迎接挑战。”  作为AMD的创始人,作为英特尔在CPU产业中“垄断”地位的勇敢的挑战者,更作为整个CPU市场中不多见的奇迹般成功企业的领袖,他的离去给许多人带来了遗憾和思索。或许这意味着半导体产业那段史诗般的“西部英雄”时代的某种终结。  艰难的成长  1936年9月12日,桑德斯出生在美国芝加哥南温切斯特街的一间小屋里。那时母亲才15岁,也只是个大孩子,父亲是交通路灯修理工,整日里酗酒闹事,很少回家。  桑德斯不到5岁,父母就离异,有一段时间他随母亲生活,他们不断搬家,总是住在灰暗的低租金公寓里,后来母亲也离开了他。无家可归的桑德斯被祖父母收养,外祖母则收养了他的兄弟。  尽管生活如此苦难,但桑德斯却一直保持着热情和正直。他的祖父是美国电机工程最早的毕业生之一,他和爱迪生同一个时代,桑德斯对祖父十分崇拜,从小就对电子感兴趣,他的成绩也十分优秀,不但跳级提前一年毕业,而且还是在毕业典礼上致词的毕业生代表。  中学毕业后,桑德斯上了内维皮尔的伊利诺宜斯大学,攻读工程学,虽然他成绩优秀,但因为爱打抱不平,经常卷入打架斗殴中。然而一次突发事件改变了桑德斯的生活。  18岁时,他和同伴吉姆参加晚会,一帮当地的小痞子与吉姆打架。他打抱不平,拔刀相助。他觉得两个人联手,应该可以打赢。结果意想不到的是,吉姆自己居然拔腿跑了,把他最忠实的朋友留在那儿。桑德斯几乎被打死,下巴、脑壳和肋骨受到挫伤,面部被罐头刀划破。那帮家伙还把他抛入一个金属制的垃圾箱里。幸好一位邻居将他拖进车尾行李箱,送到了医院。他厚厚的外套使他得救了,但鼻子变形,从前额取了块骨头修补上去。因为这个意外,直到1958年他才从大学毕业。而从这件事中,他体会了“忠诚”的复杂涵义。  本来在大学毕业后,桑德斯想去当演员,但他的歪鼻子使这个梦想彻底破灭了。他在道格拉斯飞机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当一名空调系统设计师。仅仅工作几年他便发现,推销比工程师赚钱要快,于是又去摩托罗拉当销售经理。结果发现自己是一个天生的推销员。  桑德斯在摩托罗拉公司上升得很快,从普通推销员到地区销售经理只用了两年时间。接着,他的出色推销能力吸引了竞争者、硅谷新成立的仙童半导体公司的注意,总经理罗伯特·诺伊斯将他招了过去。  在硅谷的众多创业者中,仙童半导体公司是最具有传奇色彩的,Intel公司的三位创始人罗伯特·诺伊斯、戈登·摩尔、安迪·格鲁夫、国家半导体公司最高执行官查尔斯·斯波克,还有桑德斯这些著名人物都曾同在仙童工作。  虽然处于众多的领袖人物之中,但桑德斯并不逊色,他的推销工作十分出色,不久就成了仙童半导体公司负责西部11个州的销售经理,他的工资越来越高,他不再穷苦过日子,童年父母离弃的辛酸、青年的被人背叛的痛苦,似乎都已经远离了这个不幸的人。  桑德斯开始用物质满足自己,他买了一辆卡迪拉克敞篷汽车,在曾经梦想破灭的好莱坞山购置了一套漂亮房子,他那种天生的张扬本性开始肆无忌惮地显露,他留着长发,开着豪华轿车,甚至穿了一条“臭名昭著”的粉红色裤子,在“朴素”的60年代得到了浮华奢侈的名声,虽然在今天来看,这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  从一无所有开始  60年代,在别人的眼中,桑德斯不像硅谷精英,倒像好莱坞明星,挥金如土,但他一直过的是入不敷出的生活,收入永远赶不上花销的速度,但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期,仙童开始摇摇欲坠,桑德斯的处境开始艰难起来。  仙童人才纷纷外流,担任副总经理的桑德斯还不想走,他的部下也很稳定,但是这种忠诚并没有好报。不久霍根博士接管了仙童,桑德斯的不羁行为让霍根极为不满,也被解聘了,虽然后来霍根说,这个解雇是一个错误。---------------永远的斗士(2)---------------  突然的解雇使桑德斯一下子沦为贱民,4个月的大手大脚就把一年4.5万美元的工资花费殆尽。而他还有一家子人要养活,豪华的房子需要维持,桑德斯说:“老朋友突然不认识我了。我的自尊心被人践踏了,我也仔细考虑过自杀。”  最后,桑德斯决心重新自己创业,他联络了仙童公司的旧同事,因为他知道那种忽然之间没有依靠的感觉,1969年,AMD成立了,开始了伟大的、令所有人为之感叹不已的征程!  桑德斯是新公司的总裁,因为出色的推销技术,同时负责筹集资金。但是命运好像对待桑德斯特别不公,从童年一直到现在,他的成功比任何人都来得艰辛。  桑德斯去筹集资金,才发现他的出色推销毫无用处。“诺伊斯总是说英特尔只花了5分钟就筹集了500万美元,而我花了500万分钟只筹集了5万美元。这简直是残忍,但我坚持不懈。”  经过了极其艰难的筹资路程,几乎所有朋友的钱都借光了,桑德斯终于有了150多万美元的创业资本,AMD公司正式运转起来,主要业务是为其他公司设计生产数字电路,那些支持桑德斯的朋友得到了巨大的回报,1984年AMD的股票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公司已雇佣了2000人,销售额为4亿美元。桑德斯自豪地说道:“我们是一家真正的公司,有几千名员工,还有数百万平方米的厂房和产品。”  桑德斯对员工十分友好,他大大简化了公司结构,最高层与普通员工之间没多少中间环节。每年,他都将公司雇员全体拉到旧金山一处气氛幽雅的饭店,举办盛大的圣诞聚会。他的销售会议在夏威夷召开,边工作边玩乐,他在公司开展抽奖,里面的奖励是几十万的奖金和豪华住房。这些措施都极大地鼓舞了员工的士气。  在20世纪70年代,桑德斯创下了企业界的奇迹,这和李·艾柯卡在克莱斯勒公司创下的奇迹同样辉煌,当AMD公司还是一家为其他公司生产芯片而获利的公司时,桑德斯以他的独特魅力,狂妄自大,聪明才智和恰如其分的疯狂,独自使AMD成为公众注目的焦点。这个比现实生活中更具高大形象的桑德斯,使AMD也显得比实际更高大。  不老的英雄和传奇  1976年,AMD与英特尔公司签订了互惠的专利协定,两个电子巨头开始合作,也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争夺。  1976年的合作基础很简单:英特尔看重了AMD的微处理器生产能力,但没过多久,英特尔又推出了更新的8086处理器,他已不再需要AMD。气愤的桑德斯选择了Z8000作为和英特尔一竞天下的武器,但技术上看起来相当诱人的Z8000在正式推出后却是一个失败的产品。Z8000的兼容性非常差劲,而AMD已经为它花了大量的金钱和力气,包括改造生产线和全球性的宣传。AMD走到了一个生死关口,当时甚至有的经济分析家已经判了AMD死刑。  IBM给了新生的AMD一次机会,因为这个蓝色巨人的大量订单,英特尔不得不重新和AMD达成协议,使它成为第二供应商。但这时英特尔的实际领袖已经是性格暴躁并且对AMD充满敌意的安德鲁·葛洛夫了。他是一个傲慢又自信英特尔天下第一的人,时刻寻找机会把AMD甩掉。  386的推出成为了一个契机。在桑德斯还在因和英特尔的技术合作而自鸣得意的时候,英特尔方面已经准备撕毁同AMD的协议了。他为了不让AMD投入摩托罗拉的阵营,让桑德斯相信英特尔会把秘密武器386授权给AMD,但接着葛洛夫宣布只有英特尔才能独家制造386芯片,AMD被激怒了,它根据1982年的技术交换协定向法院上诉,历时3年,涉及近百名证人、几千件证物、几万页各种文书,双方都为此损失了几千万美元,极为惨烈……但事实上,英特尔并不计较究竟是谁获得了胜利。因为只要诉讼进行一天,AMD就一天不能生产386芯片。  在漫长的诉讼中,桑德斯意识到,不能再依靠英特尔了,只有拥有自己的私人武器,才能在激烈而残酷的芯片市场上胜利。1989年,AMD的专家们自行研究出386级别的芯片——AM386,1991年推出,从而打破了Intel公司在PC微处理器上的垄断地位。  而那场从1987年开始的诉讼在1994年有了眉目,胜利的还是AMD,可笑的是由于英特尔为了减缓AMD律师的工作速度,给AMD提供大量诉讼用的参考文件,但这并不妨碍AMD在如山的文件中找到了有利的武器并反戈一击,最终打赢了这场官司,并获得了生产486的权利。  与英特尔的战争有着激烈、快乐,但更多的还是挫折,这个路程何其漫长,直到90年代末期,桑德斯的挑战才有了回应,才出现了黎明的曙光。因为他碰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对手,而这个对手几十年来漏洞太少。  1994年,AMD推出了自己新的K5处理器,当AMD的官员夸耀K5将比Intel的奔腾处理器性能提高30%,这还只是仿真芯片比较得出的结果,实际的芯片还没有一片生产出来,等到AMD公司发现无法如期生产出来时,公司遇到了大麻烦。而实际上生产出来的芯片还是和英特尔有一定距离,这次挑战失败了。---------------永远的斗士(3)---------------  但就像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把那块巨石不断推起,不知疲倦,桑德斯依然不改初衷。他说:“只有在容许自由竞争的开放市场上,真正创新的技术才会有发展的机会。如果市场封闭,竞争受到限制,创新技术便难以发展。……虽然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但能为我们的生活增添姿采的创新技术则绝无仅有。这些所谓新技术都较为昂贵,也较为复杂,而且难以掌握及使用。它们配称‘真正创新的技术’吗?当然不配!”  AMD1995年收购了芯片设计公司,并在1997年4月推出了K6处理器,K6处理器和相同频率的奔腾II代处理器的速度不相上下,可价格要比Intel公司低25%,这赢得了许多小电脑制造公司对K6处理器的青睐,虽然这时格鲁夫被《时代周刊》评选为当年风云人物,但在低价PC和奔腾II代市场的失策使得Intel在1998年第一季度出现巨大亏损。  正如1997年桑德斯在微处理器论坛的讲话中表示的,竞争有利于新技术的产生,AMD开始迫使英特尔不断更新,生产出更多的新产品,而有的甚至不在公司计划之列。桑德斯不但丰富了整个高科技行业,而且让整个数字世界增加了一个新的选择,他使每一个数字化的人们都免受CPU的垄断之苦。今天每一个PC用户,即使是英特尔的忠实用户,也应该对桑德斯心怀一份感激。  1999年,AMD推出了当时最成功的产品——AMDAthlon微处理器。2000年该产品成为全球首款运行速度达到1GHz的PC微处理器。  到了今天,英特尔处理器不再是用户的必然选择,除戴尔之外,全球10家最大的计算机生产商中有9家采用了非英特尔电脑芯片。Gateway、康柏、索尼等公司过去从来只采用英特尔生产的电脑芯片,但是过去两年来,这些公司都在某些产品型号中采用了AMD的芯片。正如康柏公司官员所说:“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发现只要价格合理、性能稳定,消费者对用谁的芯片其实是根本不在意的。AMD的表现非常不错。”  成功是用巨大的代价换来的。桑德斯可能是硅谷放荡不羁的急流中,历经磨难最多的人。童年的不幸,少年的背弃,中年的离异。为了AMD,他失去了最好的朋友、妻子和他自身的许多东西。如今,当初的掘金一代,已经头发苍苍。与桑德斯同时代的所有对手和朋友,或者已经退休安享晚年,或者已经入土为安,只剩下桑德斯一人挺立,顶着一头雪白的头发。  桑德斯说:“我过去是一个愤怒的年轻人,现在是一个愤怒的中年人,我追求完美,这世界不完美,我要改善世界。”而如今,他是一个愤怒的老年人,他用自己的奋斗,用自己的一生,使这个世界更加多样化,更加完美。如今,这个斗士要离开AMD,但他说:“老战士永远不死,他们只是引退了。”  成功秘诀  “硅谷伟人中,他拥用最为才华横溢的头脑。”  追求完美,永不歇止。---------------达美乐”创始人(1)---------------  达美乐”创始人——汤姆·莫纳汉  财富档案  汤姆·莫纳汉是全美第二大比萨饼连锁集团创始人,1984年个人财产3亿美元,进入《福布斯》杂志美国400富豪之列,1984年哈佛商学院“年度企业家奖”,1999年世界上出售的达美乐比萨饼有3亿6千万个,现在世界上达美乐比萨连锁店超过1万家。  企业类型  快餐业。  成长记录  比萨饼,跟麦当劳、肯德基一样,都是著名的快餐食物,提起比萨饼,人们首先会想到的是必胜客,其次还会想到另一个名字——“达美乐”,虽然目前达美乐只是第二大比萨饼连锁集团,但它是在一个更短的时间里创造出来的传奇,历经磨难,从挫折中诞生!正如“达美乐”的创始人莫纳汉所说的:“在我的一生中,有很多时候我是你们所称的失败者。”但他被称为打不倒的“比萨虎”,每次又从废墟中站起,以更大的胜利面对观众!  孤儿院里的小可怜儿  1937年3月25日,汤姆·莫纳汉出生在美国密执安州东南部城市安阿伯,小时的莫纳汉很受父亲宠爱,但就在他4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母亲为了生活,就把汤姆和哥哥吉姆寄养在一个德国人那里。  但这家人不是很喜欢这对可怜的兄弟,母亲又把他们送进杰克逊市的圣约瑟孤儿院,本来说好只有1年就回来,但他们在那里一直呆了6年。对于一个还没长大的孩子来说,孤儿院的生活是痛苦,也是一种煎熬:难吃的饭食、修女的严格、教鞭的抽打。但就在这样悲惨的岁月里,莫纳汉遇到了一个善良的修女,他把她看作是自己的替身母亲,支撑自己度过了那段岁月,同时,他把收听“底特律老虎队”(著名棒球队)广播做为唯一的消遣。  在念书的教会学校,由于没有家人陪伴,莫纳汉十分自卑,为了不被别人看不起,他用更加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无论是学习,还是游戏,他都要做到最好,只有这时候,莫纳汉才感觉自己的价值,这是他最大的安慰。  10岁的时候,母亲将兄弟俩接了出来,但是相隔时间太久,母子之间已经有了太多隔阂,不再有往日的亲密了。母亲又一次把兄弟俩送走了,让他们去北部的一个农场做工。  念高中的时候,莫纳汉搬了回来,但两个人的关系更僵了。一次,未经母亲的许可,莫纳汉使用了她的汽车,但他拒绝道歉。结果母亲报警,他被抓进了警察局,更不幸的是,他从警局出来后,母亲又把他送进了拘押少年犯的临时拘留所。后来,莫纳汉对记者说:“我原谅她(母亲)的一生,除了这件事。”  磕磕碰碰地念完了中学,1955年,莫纳汉进入费里斯学院,但只上了一个学期的课就退学了,因为没钱。不得已,他只有去参军。退役后的莫纳汉进入名校密执安大学学习,但是悲剧又重演了,没到一年,他又退学了,还是经济问题。接二连三的打击和挫折让莫纳汉对生活充满了失望。  1960年,哥哥吉姆给处于失望中的弟弟带来了希望。当时吉姆是一个邮递员,在送信的过程中,他无意中发现一家比萨饼店濒临倒闭。于是,兄弟俩借贷了500美金买下了这家店,开始了自己不平凡的创业生涯!  为了让生意好转起来,两兄弟都非常努力,莫纳汉更是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上面,无比用心,一周工作将近100小时。到了年底,努力总算有了回报,小店的生意还不错,他们终于开始有了自己的收入。但这时吉姆觉得经营太过于辛苦,决定撒手不干,继续回邮局工作,而莫纳汉购得了哥哥的股份,开始独自经营企业。  随着比萨饼店生意的好转,莫纳汉开始考虑给自己的小店取个名字,后来他决定用“DOMINO’S”这个单词,因为DOMINO翻译过来就是“骨牌”的意思,莫纳汉希望自己的生意形成一种骨牌效应,能开两家、三家、四家,为此他选用了骨牌的一点和两点作为商店的标志。“DOMINO’S”翻译过来就是“达美乐”。  在挫折中不断创新  1968年,莫纳汉碰到了他创业中的第一次挫折,正在达美乐的连锁不断展开的时候,一场大火不仅烧毁了店铺,还烧毁了所有的账册和凭证。更倒霉的是,因为莫纳汉没有缴纳保险费,不仅没有得到赔偿,还损失了15万美元。  但莫纳汉仍然抗住了压力,继续扩张他的连锁经营。到1969年,他已经有12家连锁店。这时,莫纳汉的雄心超越了资金的限制,他决心进行大扩展,把连锁店从12家扩展到44家。为此他独创出一种特殊的特许经营权制度,就是采取举债经营的办法,他与特许经营者对特许经营店共同投资。这种举债经营有利有弊,把握不好就会变成沉重的债务危机。  后来的事实印证了这一点,急速的扩张让莫纳汉的资金流通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在莫纳汉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达美乐已经是负债累累,拖欠1500名债主150万美元,其中有的人甚至对他提起了100多起连索债诉讼。此外,还有银行的借贷和巨额的税务。莫纳汉在后来回忆起这段经历,他这样说:“一天,我发现自己重新一无所有,从伊普西兰蒂一个年轻有为的企业家变成一个被人嘲笑的人,在表面上看来,我是完全失败的。”这次教训非常深刻,让莫纳汉明白了,要稳扎稳打,要盯住经营,而不是只顾着扩张。---------------达美乐”创始人(2)---------------  最终,银行接管了达美乐,本来他们要解雇莫纳汉,但是紧急情况下,实在找不到合适人选,而莫纳汉愿意以每周200美元的薪酬每天工作15小时,他又留了下来。一年之后,银行认为达美乐已经无药可救,要求莫纳汉申请破产,这应该是对他最有利的事情了,只要申请破产,就可以免去债务的苦恼。  可是,莫纳汉没有同意,他宁愿负债累累,也不愿意让这个新生的牌子倒掉。他记下所有债主的账单,记住他们所有人的地址,发誓将来会一分不少地还给他们。这个壮举感动了所有的人,在这个商业社会,已经很难见到像他这样把信誉当作生命来维护的人了。而这笔巨额债务直到1977年9月10日才还清。  莫纳汉不把这些挫折当成一种苦难,他开始学会从中学习。70年代,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摸索之后,莫纳汉终于自己摸索出一条比萨饼之路,虽然它很简单,但却非常有效。这种方式至今还在发挥着作用:莫纳汉尽量使比萨的菜单简单化,限制比萨饼尺寸。此外,他不断试验奶酪和加了配料的生面团,直到烤制出一种独特的达美乐式的比萨饼。同时,他还专门请来营养师,调配好热量表,让自己的比萨在营养学上符合要求。  质量上的准备工作完成得差不多了,莫纳汉又开始琢磨起别的事情。1973年,达美乐的连锁店只有75家,也许跟别人比起来,已经很多了,但与牢牢占据市场龙头地位的“必胜客”相比,他不过还是个小孩子,不值一提。当时的必胜客公司有3000多家连锁店,还有一些竞争对手也都拥有全国性的连锁网络。比名气,比市场,他都不行。  但这时莫纳汉想到的是另一个没有人做到的地方、或者说做得还不够好的事情,这就是送货。其实,无论是在实力上、还是在资金上,这些大公司都可以在“送货上门”上击败达美乐,但是他们成立的时间太长,资格太老了,已经产生了惰性。维持现状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要在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冒险呢?他们对创建一个需要庞大送货车队的全国性连锁公司保持怀疑,而这正是莫纳汉要努力的方向。  可以说,莫纳汉准确地把握了当时的方向,70年代的人更注重享乐,更注重自我,这是一个讲求快捷、速度的年代,所以,快餐是符合潮流,而莫纳汉就是要在“快”字上做文章,也正是这个字,让他赢得了市场,赢得了顾客,赢得了财富。  莫纳汉决定在全国推广“30分钟保证送到比萨饼”,他向顾客保证按时送货上门,只要没有准时到达,顾客就可以拒绝付款。这个消息一出,所有的人都为之震惊。这是哪个小店,竟敢夸下这么大的海口,有的人抱着好玩的心情,有的人则是为了那份可能“免费”的比萨,有的人是为了挑衅,有的人是隔岸观火,但事实证明了,莫纳汉是个讲究信誉的人,达美乐的比萨一叫就到,并且真的是在30分钟之内。  同时,他再接再厉,为了让顾客吃到准时到达而又热气腾腾的比萨,莫纳汉继续创新,他发明了生面团盘、比萨饼瓦楞箱、隔热纸袋、比萨饼隔板和送货烤箱。  这一次,莫纳汉再一次扩张自己的比萨店,但不再是盲目的扩张,而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了。他把扩张的重点放在大学城镇和军事城镇,那是有大量集体宿舍的年轻人的地方,他们是最大的比萨饼定户,而且也是未来最大的市场。  1975年是达美乐最重要的一年。因为这一年,达美乐的连锁店已经达到了100家,7年后则是750家。到了80年代中期,达美乐几乎是以每天增加一家连锁店的速度向前发展,到1984年,它已经有1900家连锁店了。这时,达美乐已经成为仅次于必胜客的全美第二大比萨连锁店,也是国内最大的比萨饼外卖公司。  他只是想弥补童年的缺憾  比萨饼的成功并没有让莫纳汉满足,他想做的事情还有更多。他想起了孤儿院时陪他度过漫长孤寂岁月的底特律老虎队,那曾经是他最美好的记忆,现在他有钱了,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1982年,当莫纳汉听说底特律老虎队的俱乐部老板想出售这个球队时,他立即前去购买,事实上,他没有砍价,甚至比当初承诺的付得更多,此外还有许多的苛刻条件。但莫纳汉都一一答应了下来。  1983年10月,莫纳汉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他拥有了这家球队,而他付出了5300万美元,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为一支球队如此大动干戈,很多人认为他是个疯子。当《福布斯》杂志采访莫纳汉,问他是否后悔时,莫纳汉平静地说:“不,我对于一个毕生的梦想来说,这根本不多。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物质性的东西比底特律老虎队更使我向往。”  而这个梦想后来证明是完全值得的。在1984年春训结束后,底特律老虎队一连赢了8场比赛。接着,他们赢了最初40场比赛中的35场,这是美国一级职业棒球队联盟的最好成绩。1984年,老虎队打遍整个赛季无敌手,赢得了联盟锦标赛和世界锦标赛的冠军。俱乐部赢利了800万美元,莫纳汉又创造了一个奇迹!而随着球队的节节胜利,作为球队新老板的莫纳汉变成了明星人物,连带着他的比萨更畅销了。---------------达美乐”创始人(3)---------------  1984年,莫纳汉的个人财产达到4亿美元,进入美国富豪排行榜,是哈佛大学的年度企业家奖获得者,还得到了6所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  但莫纳汉对自己的财富并不在意,他开始逐步实现曾有的梦想。童年时,他曾经想做个建筑师,弗兰克·赖特是他的偶像。1984年,他买下了赖特式住宅,然后又按照赖特50年代的设计,建造了一座耗资1.5亿美元的达美乐连锁集团总部大楼。  这都不算什么,早在60年代,莫纳汉甚至已经买了一架塞斯纳飞机,只是为了方便视察加盟店,不再浪费时间。  而在第一次拿到学习执照,也单独飞行过后,莫纳汉更做了个疯狂的举动,他没有任何飞行计划,就决定从底特律飞越阿帕拉契山脉,飞到佛蒙特州去,导航工具只有一张他到机场途中在加油站买的道路地图而已。中途因为天气骤变,莫纳汉只好降落飞机,这时救护车和救火车已经飞奔而来。而他像没事人似地,继续搭巴士旅行。还有一次他几乎机毁人亡。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行为,或许潜意识里,莫纳汉在满足自己曾有的缺憾,那些没有玩具的童年、少年时代,那些悲惨凄凉的孤寂岁月,可能会在底特律老虎队的胜利中、厮杀中,喧闹的建筑工地上,飞机的冒险生涯中逐渐远去,逐渐被忘却。而他,只不过在寻找一种不同的方式来补偿自己。  成功秘诀  莫纳汉曾说:“创造性是通过无拘无束的自由讨论培养的。人人都有创造力。问题在于允许创造力通过思想和行动自我表现。”而他的成功就在于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小甜甜”的传奇人生(1)---------------  “小甜甜”的传奇人生——龚如心  财富档案  龚如心女士是香港华懋集团前主席王德辉的妻子,籍贯上海。曾是香港最大的房地产商之一的王德辉十几年前失踪后,龚如心便继承了丈夫的家产。在她执掌下,华懋集团的业务得到迅速发展。龚如心在全球最富的女性中排在第50位。同时她还在全英国所有女富豪中排名第一,其财产超过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5倍之多。  企业类型  地产业。  成长记录  提起龚如心,可能大陆许多读者还不是很熟悉,但是在港台,她却是大名鼎鼎的传奇性人物。尽管已经60多岁了,龚如心却有一个鲜嫩的绰号“小甜甜”。她总是微笑地出现在大家面前,她不仅喜欢将头发染成蓝色,并配衬年轻女孩常穿的牛仔布“迷你裙”,而且还经常扎着两条长长的红色发辫出入于社交场所。  1999年6月,龚如心被美国财经杂志《福布斯》评为香港十大富豪之一,当时她的身家已达320亿港元;2001年,英国的《星期日邮报》公布了英伦三岛排名前300位的富豪名单。结果,香港华懋集团主席龚如心女士以24亿英镑(约合300亿港币?的巨额家产名列第三;同时,她还在全英所有女富豪中排名第一,其财产超过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5倍之多!被人们称为“亚洲第一女富豪”!  看看这些炫目的成绩,再看看龚如心本人的照片,实在很难将这个叱咤风云的女中豪杰和图片上那个微笑的扎着辫子的老婆婆联系起来。也许,这就是她最初的样子,从一个懵懂的少女到一个大集团主席,微笑没有变,但是却承载了更多的内容,这是人生的历练和岁月的痕迹。  龚如心是香港华懋集团前主席王德辉的妻子,现在则是华懋集团的当家人。在最开始,华懋并不像今天拥有丰厚的资金和世界性的盛誉,从集团的发展历史和成长轨迹,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女子的成长过程,一个商海女性的奋斗路程。  初出茅庐  1937年,龚如心出生于上海,于上海中学毕业。龚如心的父亲也曾在华懋公司供职,是王德辉父亲在上海的结拜兄弟,因此她与王德辉可谓青梅竹马。在学历上,龚如心并不是很出色的,她曾在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就读一个学期,后因病辍学;来香港后在玛利诺读了一年中五。毕业后到会计师楼任秘书。因为打英文信件拼错单词,遭老板斥责便辞职回家。1955年,当时只有18岁的龚如心与王德辉在香港结婚。龚还有两妹一弟,二妹龚中心是一位医生,四妹龚欣心在“华懋”工作。弟弟龚仁心排行第三,也是一位医生。  王德辉祖籍浙江温州,1935年出生,王家几代经商,父亲王廷歆于上海成立华懋公司从事漂染及西药进口业务。抗战胜利后,王举家迁香港。王德辉来港后,入读赤柱圣士提反中学,后来由于赴美升学不成,因而加入华懋工作。  60年代初,王德辉自立门户,与龚如心联手创办了“华懋置业”,龚如心为了协助丈夫王德辉发展华懋,在商场上助丈夫一臂之力,特地跑到家居附近的易通英专学英文。在创业过程中,夫妇俩勤奋努力,事必躬亲,不多时就由经营西药、化工原料发展至代理世界著名品牌的新兴石油工业产品、农业产品及饲料等,成为世界有名的大公司。在协助夫君经营的过程中,龚如心充分发挥了她潜在的才能,主动把握市场经济动向,和王德辉一起做出正确的决策,并逐渐形成华懋集团独有的经营风格。  华懋在两人的合力经营下,名气越来越大。但是夫妇二人却并不就此满足,虽然化工很赚钱,但是单单的以此为经营支柱,能够应付未来的经济局势吗?不约而同,两个人都把目光投向了房地产,这是一个冒险也是个英明的决策,毕竟,家是人们的心灵港湾,是所有人在繁嚣的生活中必需的东西。虽然当时的房地产业还很不发达,但是要做就要做最好的,他们看准了地产业的发展前景,将业务的主要方面转向地产。其实在地产界,房子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而华懋很聪明,抓住了一个没有多少人注意的空档,就是盖给普通老百姓住的房子,因为独具慧眼,摸准了最底层和最广大的消费者的需求,这次转型是非常成功的,他们开发新界地区,在沙田建造了大量大众住宅。并且充分发挥善于经营的特长,由买地、建房至销售、租赁、管理、设立财务,一家独揽,而且向买方提供按揭分期付款服务。可以说,华懋在地产界的这种经营方法,在当时开了香港地产界先河。这一成功举措使华懋集团飞速发展,奠定了在香港地产界的地位。  到70年代,华懋集团已成为香港最大的私营地产商之一,集团参与香港700多个地产项目的开发,有华懋集团标志的楼宇几乎随处可见。80年代“华懋”更是如日中天,1987年曾安排公司上市,最终因未能与包销商达成协议而告吹。但此时的龚如心还只是站在先生王德辉身后的女人,虽然很多重大决策是她和王德辉一起决定的,但龚如心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  独撑大局  虽然华懋在夫妇二人的努力之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付出的代价也是沉痛的!俗话说“树大招风”、“祸不单行”,尽管王德辉、龚如心夫妇生活作风一直都很低调,但他们却引起了匪徒的注意。1983年年初,王德辉与龚如心在山顶百禄径独立花园洋房驾车上班途中,被几名匪徒手持刀、枪绑架。匪徒把王德辉放进一个大冰箱内运返匪穴,把龚如心释放回家,让她准备巨款赎人。等到龚如心将1100万美元汇到指定的一家台湾银行账户后,王德辉获得释放。此案由于绑匪计划周详,案情错综复杂,在当时轰动了整个东南亚。王德辉和龚如心一夜成名,真正成为公众焦点人物。这次的绑架虽然没有造成什么伤害,但却给夫妇二人留下了心理创伤。但是灾难并没有因此而结束,1990年4月,王德辉于跑马地马会打完壁球驾车回家途中再次被劫。两日后,“华懋”接到绑匪要求6000万美元赎金的勒索电话,龚如心按绑匪指示先将3000万美元存入了一银行户头,随后即向警方报案求助。但至今音讯杳无,据警方拘捕的绑匪供认,王德辉早已被抛下大海。从此再无音讯。---------------“小甜甜”的传奇人生(2)---------------  尽管这样,和丈夫情深意重的龚如心始终相信,王德辉一定还活在人世,只是暂时离去了,既然这样,她要把华懋建设的好好的,缔造出一个更完美、更壮大的集团。  于是,她开始学着走出幕后,走入公众的视野,出现在社交圈里。起初,人们不能不对龚如心持怀疑态度。从她的迷你裙和T恤穿着来看,她显然是位不屈从传统的女性。而人们无法把她与电影、电视中的商界女强人形象相提并论。《资本家》杂志曾这样形容她:“在上海出生的龚如心,身高仅5尺,穿着银光闪闪的短裙,发上结了两条辫,活像蹦蹦跳跳地赶往商场的时髦少女。”传媒因此冠之以绰号“华懋小甜甜”。  这样一个看起来不起眼的女孩子,像是邻家小妹的样子,是否能真正承担起一家大型公司呢?  龚如心自己又何尝轻松,她知道自己身上背负的重担,多少人在等着看她的笑话,公司里的员工也在怀疑新任主席的能力,还有自己对自己的期待。后来龚如心回忆自己当时的情景,曾说过:“我做得好的时候,人家说都是因为我有先生打下的基业;事情不理想时,他们说我拖垮了我先生的公司。”但是,尽管这样,她还是迎头而上了,并且,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换来了业内人士和社会的承认。  事实证明,她完全有能力运作华懋,是一位出色的女总裁。她对工作一丝不苟,每天亲自聆听下属汇报业务发展情况的时间都要超过1个小时。经过几年奋斗,华懋比王德辉在世时更加有影响力,发展势头也越来越大。几十年来,华懋集团参与了香港约700多个地产发展项目。集团发展至今日,已成为香港土地和物业储备最多的公司之一,是香港最大的私营地产发展公司。  龚如心的奋斗得到了业内人士的承认,也被普通香港人誉为“神奇女”,目前最保守估计,她在全香港最大私人地产公司华懋集团的财产约260亿港元,在香港地产界排列第4位。华懋在香港拥有的大厦逾200幢,业务遍及英国、美国、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经营方向由地产发展至财务金融、物业管理、娱乐饮食等各种领域。有的人把她称为香港的“楼宇皇后”和“香港女首富”。而她的脚步并没有就此停下来,随着内地经济的发展,她又把发展的眼光投向了大陆这个广阔的市场。  焕发青春  时至今日,龚如心已经年近7旬,按说,是可以好好地享受一下晚年了,可是龚如心却一直不曾停止过自己的脚步,1994年龚如心宣布,要在荃湾杨屋道投资100亿元,兴建高518米、108层的“如心广场”。最后,因大厦设计影响飞机航道,大厦最高只可建324米,龚如心做出让步,将地盘一分为二,建一幢纯酒店和一幢商业酒店两用大厦。龚如心在“华懋”担任主帅后,全力投入工作。她曾说:“我每日早9点前到公司,下午5点钟收工。星期一到星期六,天天如是,礼拜日不是去公司就去地盘巡视,一个星期要做足七日。”真正做到了以事业为人生。  不仅仅如此,龚如心并不像很多老式企业家那样故步自封,面对现在的科技浪潮勃兴,她又一次及时地调整了路线,在专注本业的前提下,将目光投向了生物科技行业。目前在美国投资了7个生物科技项目,其中4个已经上市。比如美国上市公司“基因实验室”,她就持有13.2%的股权,是该公司最大的单一股东,而这家公司是美国著名的生物制药企业。  龚如心称自己最开心的事就是投资。她说,“我觉得现在还有许多事情可做,需要做。但在很多事情上没时间,用不上力。用不上力的地方就该出钱,这样赚钱就很有用。要赚钱才能帮助更多的人。还有,我是做生意的,生意也就是我的事业,事业能成功,才能很开心,才有成就感。所以要奋斗!要成功!”  她不是一般60多岁的老人,她天性开朗,喜欢青春的装束,她觉得自己很年轻。在公司里,她也不摆上级长者的架势,很喜欢也很容易与年轻人沟通。她每次出现在大家面前,总是“甜甜的笑脸”。她不像一般的富豪,出入有名车,吃的是豪华海鲜,住的是别墅大屋,穿的是世界名牌,相反,她一切只是随兴而为,她透露,自己每月的个人支出不足3000港元。她平时不上街也不买东西,有好多朋友亲手做衣服和皮包给她,头发自己剪,护肤品也只用非常简单和普通的产品,甚至都不会到美容院去洗面。她经常工作到凌晨二三点钟才睡觉,早上9时前又到了公司,“根本就没有空闲时间可以花钱!”她只是在周日放假时稍稍起晚一点,但是下午会重新开始工作。至于消遣,她觉得工作本身已是“最好的消遣”。  的确,全球著名公司的老板,很少有像龚如心这样率性而为的。由于华懋不是上市公司,她无须向股东交待,所以做生意也任意而发。她曾把自己的做事风格与丈夫王德辉做比较。她说:“他做事比较计算成本效益,我就没有,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罗!”她不高兴的话,可以把豪景花园、碧涛花园等新楼和王德辉住过的豪宅空置十年八载;高兴的话,又会在楼价高峰期,以55亿元的港币现金扫走浅水湾地王。  人们对龚如心的独特发式屡有非议,但龚如心自己并不觉得独特。她说,请人到家里来做头发,既麻烦又浪费时间;而每天自己洗头、梳头是目前国际流行的自我保健方式,何乐而不为?---------------“小甜甜”的传奇人生(3)---------------  遇到盛大的日子,龚如心还在脑后加编一根小辫,并在头顶上别一枚鲜红的小发卡。  “哎,你知道自己多少岁吗?”最反对她扎两个小辫的妈妈常这样唠叨她,“像什么样龚如心的兴趣很多,但时间很紧,做事、坐车、吃饭、睡觉,生活得有些单调。偶有余暇,她喜欢跳舞、看话剧、看艺术展览。除话剧外,中国传统的折子戏也是她钟爱的。她喜欢读鲁迅的小说,认为简洁而深刻。  成功秘诀  不枸于传统,不泯灭的童心。  视工作为“最佳消遣”。  率真如一、随兴而为的性格。****************PAPT4***************  提起李嘉诚,在华人世界里,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从一个一文不名的学徒到超级富豪,他的奋斗过程是所有梦想成功的人的一个最好的范例。他的成功不是继承于祖业,而是真正的靠自己的双手打拼,一点一滴赚下来的江山。---------------华人世界的骄傲(1)---------------  华人世界的骄傲——李嘉诚  财富档案  香港地产业巨子李嘉诚经营业务包括:地产、酒店、石油、货柜码头,任长江实业集团董事局主席,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国际城市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曾荣登1999年著名财经杂志《福布斯》世界十大富豪榜,连续六年荣膺世界华人首富称号,是华人世界的传奇,从一个初中毕业生、推销员到知名的全球富豪,被香港大学、北京大学授予了名誉博士学位,他白手起家的经历是所有华人的楷模。  企业类型  地产业、工业、服务业。  成长记录  提起李嘉诚,在华人世界里,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从一个一文不名的学徒到超级富豪,他的奋斗过程是所有梦想成功的人的一个最好的范例。他的成功不是继承于祖业,而是真正的靠自己的双手打拼,一点一滴赚下来的江山。因此,无论是在华人世界,还是在全球富豪企业家里,他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经济强人”,他的事业经历了许多的变化、岁月风云的洗礼,无论是亚洲金融风暴,还是全球经济不景气,他都挺立过来,屹立不倒,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李嘉诚所领导的集团已经是香港经济繁荣的一个象征。  自古英雄出少年  1938年7月,李嘉诚出生在潮州一个书香之家,父亲李云经是当地的小学校长,饱读诗书的他对儿子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孩子以诚为本,以诚待人,因此给儿子取名为“嘉诚”,一家人的生活虽不富足却也安静平和。  但好景不长,由于日军侵华,李云经一家只好迁往香港,来到香港不久,由于生活的重压,不到三年,李云经就因肺病去世了,一家人的重担压在了年仅14岁的长子李嘉诚的身上,这时的他还在上中学,命运为什么总是那么残酷呢!一个14岁的少年又能干些什么呢?  舅父庄静庵的中南钟表店接纳了小嘉诚。小小的孩子,从学徒做起,当客人来商店看货时,还能得体地向客商介绍一些产品。因为他的机敏和才干,才15岁就在分店做了店员。但是,少年心事当拿云,李嘉诚心中想的绝不是做一个小店员,他要干的是更大的事业,在17岁的时候,他辞去了钟表店的工作,开始做一家五金制造厂的推销员。  刚开始做推销工作的时候,李嘉诚因没有工作经验而屡屡碰壁。为了做得比别人出色,他只能“以勤补拙”。他说:“别人做8小时,我就做16小时。”那段时间,他每天都要背一只装有商品的大包,长途跋涉,挨家挨户推销产品。一次,李嘉诚推销镀锌铁桶。他跑到中下层居民区专找老太太卖桶,因为李嘉诚知道,老太太一般都喜欢串门聊天,如果她们觉得铁桶好,会自然而然四处宣传,这样,只要卖出一只,就相当于卖出了一批。结果不出所料,他的推销,大获成功。事后,李嘉诚得出如下结论:“做好一名推销员,一要勤勉,二要动脑。”当时工厂里有7个推销员,都是年纪大、经验多的,但是一年后,李嘉诚是最年轻的部门经理,两年后又当上了总经理。  短暂的成功并没有冲昏李嘉诚的头脑,他开始又把目光投向了新的领域——新材料塑胶。1950年,他开办了“长江塑胶厂”,工厂的主要产品是玩具和家庭用品,如他所预料一样,市场对此种产品需求量很大。李嘉诚运筹帷幄,初战告捷。1957年,李嘉诚突然决定,塑胶厂不再生产玩具和家庭用品,改为生产供家庭装饰用的塑胶花。李嘉诚的料事如神,使他的商业神话得以延续。当塑胶花在各大商场刚一露面,就被顾客抢购一空,有人买花布置客厅,有人买花馈赠亲友,香港一时形成塑胶花热。为了生产出更多样式的塑胶花,他还跑到意大利的工厂去偷师学艺,放下大经理的身份,做个小工人,就是为了学会更多的技术。  在李嘉诚刚开始生产塑胶花时,曾有一个外商希望大量订货。为了确信李嘉诚有供货能力,外商提出须有富裕的厂家做担保。李嘉诚白手起家,没有背景,他跑了几天,磨破了嘴皮子,也没有人愿意为他做担保,无奈之下,李嘉诚只得对外商如实相告。他的诚实感动了对方,外商对他说:“从您坦白之言可以看出,您是一位诚实君子。诚信乃做人之道,亦是经营之本,不必用其他厂商做保了,现在我们就签合约吧。”没想到李嘉诚却拒绝了对方的好意。出乎意料的是,外商决定,即使冒再大的风险,他也要与这位具有罕见诚实品德的人合作一把,李嘉诚值得他破一回例。终于几度波折,“长江”成为香港塑胶花行业的龙头老大。而在李嘉诚的带动下,香港也成为世界塑胶花生产的最大基地,李嘉诚被人们称为“塑胶花大王”。  进军房地产  李嘉诚是个非常聪明的人,虽然塑胶花行业正蒸蒸日上,但是他已经觉察到了这个领域孕育着盛极而衰的危机。他又有了新的想法,思考着下一步的投资方向。  有一天,当他驱车经过郊区时,他忽然发现远郊特别的荒芜冷清,和市区的繁华热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时的香港的繁荣引来了许多著名财团,他们需要什么呢?人生的几个基本需要——衣食住行,他想到了“住”上,这么多可供开发的资源还在这里空置着,这就是商机啊!在香港这个弹丸之地,地少人多,寸土寸金。其他都可以通过进口解决,只有“住”必须通过自己,所以房地产行业将会是最稳健、最有投资潜力的新兴产业。---------------华人世界的骄傲(2)---------------  1958年,李嘉诚在香港北角购买土地兴建了一座12层高的工业大厦,开始插足地产界,兼营房地产。1960年,李嘉诚在柴湾购地兴建了两座工业大厦。这两座大厦的面积共12万平方米。而在香港经济迅速发展的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香港的港岛和新九龙中心地段地价猛升。洞察先机的李嘉诚,统率“长江”先人一步跨入地产界,并成为其中最积极的一支劲旅。  他将自己的经济发展方针定为:“稳健中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尽管是小心翼翼,不轻易冒险,但他还是技高一筹地将经营塑胶花工厂所赚取的利润,以及第一幢工业大厦源源不断的巨额收入,全部投资到房地产经营上。  几年以后,由于香港局势的动荡不安,香港的房地产一次一次不由人意地显示了它大起大落的特色。在这个人心浮动、百业萧条的大动荡中,李嘉诚再一次显示出他独具慧眼、远见卓识的才能:他一方面加紧稳固大后方“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继续使之在塑胶工业中独占鳌头;一方面不紧不慢、胸有成竹地用现金、用最低价格收购那些急于脱手的地皮和楼宇。事实证明,待到70年代初,这些地皮和楼宇后来又起死回生,重新升值。李嘉诚大大赚了一笔。一举超过香港头号地产大王英资置地公司。  70年代后期,李嘉诚雄心勃勃,开始谋划与实力雄厚并享有种种特权的老牌英资财团一争高下。  李嘉诚经过多年积蓄力量,精心策划,首先瞄准了老牌英资财团太古洋行下属的青洲英泥公司,他暗中大量购进青洲英泥的股票,终于坐上了这个香港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水泥公司董事局主席的宝座。不仅如此,他心里始终在盘算着如何吞下和记黄埔集团这头大象。  “和黄”属于著名的英资银行汇丰的属下,当时经营不善,盈利不佳,汇丰银行正在暗中物色一个胜任的经营者,在1979年9月,汇丰就主动将和记黄埔22.2%的股份割让给李嘉诚的长江实业有限公司,使长江实业成了“和黄”企业集团的控股公司。轰动整个香港并令股市狂升。香港新闻界轰动到极点,各报刊杂志纷纷用醒目的标题,形容李嘉诚这次“蛇吞大象”式的成功收购,有如在香港上空投放了一颗原子弹,其石破天惊的能量,惊动了整个香港并令股市狂升。这是香港历史上第一次由一家华资财团吃掉了英资财团,它是香港华资财团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香港华资财团与英资财团平分天下的局面已初步形成。  击败英资置地公司,吞并了“和记黄埔”,终于出了多年来华人在港的一口闷气,在商业上打赢了一场仗,所以当时许多人称李嘉诚为“华人的骄傲”,“华资地产的光辉,值得开香槟祝贺”。  李嘉诚潇洒自如地挥舞着集资收购战的魔棒,进行了一系列的收购行动。1986年,李嘉诚财团趁石油价格处于低潮时期,收购赫斯基石油公司52%的控股权,同年12月初,李嘉诚私人斥资港币1000万元,收购英国伦敦上市的克拉夫石油公司4.9%的股权。1988年6月,李嘉诚将扩张的目标回首注目于腾飞之中的亚洲地区。奠基了他在地产业龙头老大的位置。  以诚待人、以情感人  时至今日,李嘉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可是在谈起自己的成就时,李嘉诚认为自己最大的资产是“诚”,他的许多部下也认为他今日的成功靠的也是“诚”字。李嘉诚说,假以时日,如果没有那么多人替我办事,我就是有三头六臂,也没有办法应付那么多的事情,所以成功的关键是要有人能够帮助你,乐意跟你工作,现实中他与长江实业的人同甘共苦,齐心协力,即使事业有成之后,他还是宽厚待人,使得与他合作过的个人或团体,全都对他印象深刻。他的真诚与善待,令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暗影之王2玩具怎么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