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才共十斗,曹子建七步成诗独居八斗,我得一斗,他人共分一斗。

才高为什么是八斗,不是七斗,九斗呢?
我的图书馆
才高为什么是八斗,不是七斗,九斗呢?
12-08 10:16
  我们常常说一个人能才华横溢的时候,用才高八斗来形容。这就奇怪了,为什么是才高八斗,而不是九斗,甚至十斗呢?这个成语有一个典故的,这个典故出自于南朝。南朝有一个大文人,叫做谢灵运。  这个人很牛逼,是中国山水诗派的开创人物。不过要是你对古诗文不是很熟悉的话,似乎又说不出他的代表作是什么。不像李白杜甫的诗词,张口就来。这可能是魏晋南北朝很多大诗人的一个特点,都挺有名的,挺牛的,但是你对他的诗就是不熟。这可能跟我们小时候学的都是唐诗宋词有关,魏晋南北朝的诗学的很少,除了陶渊明。魏晋南北朝的诗人给人一个感觉就是都挺张狂的,放荡不羁。  扯得有点远。这个才高八斗,为什么跟谢灵运有关呢?有的人叫谢灵运为谢一斗。这是因为他曾经有一次喝酒的时候,他喝的比较多,就夸夸其谈说魏晋以来,如果天下的才华有一石的话,曹植一个人就占了八斗。我呢占了其中一斗。其他的一斗呢,就让天下人去分吧。一石等于十斗。  这本来是谢灵运夸自己的,但是大家都发现了一个问题——曹植简直就是神人啊!谢灵运这样放荡不羁的一个牛人,居然能够如此的称赞曹植,你很难想象曹植的才华到底有多高。谢灵运一般是不服谁的,单就服这个曹植。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七步成诗那可真不是浪得虚名啊。 阅读全文
12-08 23:25
斗是古代计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才高八斗,比喻极有才华。 至于为什么是八斗,而不是七斗,九斗呢,这里就有一个典故,是南朝诗人谢灵运称颂三国魏诗人曹植时用的比喻。南朝宋国 谢灵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诗作家。他的诗,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于刻划自然景物,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他写的诗艺术性很强,尤其注意形式美,很受文人雅士的喜爱。他的诗篇一传出来,人们就竞相抄录,流传很广。宋文帝很赏识他的文学才能,特地将他召回京都任职,并把他的诗作和书法称为“二宝”,常常要他边侍宴,边写诗作文。 一直自命不凡的谢灵运受到这种礼遇后,更加狂妄自大。有一次,他一边喝酒一边自夸道:“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曹植,曹操之子,自小非常聪慧,才十岁出头,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及先秦两汉辞赋,诸子百家也曾广泛涉猎。他思路快捷,谈锋健锐,进见曹操时每被提问常常应声而对,脱口成章。曹操曾经看了曹植写的文章,惊喜的问他:“你请人代写的吧?”曹植答道:“话说出口就是论,下笔就成文章,只要当面考试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作呢!”还有著名的《七步诗》有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下七步成诗的故事。后来人们便用“才高八斗”形容人文才高超。
04-29 12:13
人们常爱用“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来称誉或形容他人的知识渊博、才学高深。它们分别出自两个典故。 “五车”出自《庄子·天下》篇:“惠施有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说的是战国人惠施方术甚多,却杂乱不纯,而且言而不当。所谓“其书五车”是指他的藏书丰富可装五车。古时的书都是用竹简(片)制成的,每片上刻有字,串起来就成了书。当时的五车书虽与现在的五车书不可等量齐观,但拥有五车藏书也可谓“饱学之士”了。 “八斗”是南朝诗人谢灵运称颂三国魏诗人曹植时用的比喻。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后来人们便把“才高八斗”这个成语比喻文才高超的人。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在《可叹》诗中写道:“宓妃愁坐芝田馆,用尽陈王(即曹植)八斗才。”诗中就借用了“才高八斗”这个典故。
分享 & & & & & & & &&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版务处理]三国时期,张飞的智力才是第一。
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智力最高的,其实,这个结论是基于误读三国而得出来的。一些人读书都读不到点子上,而且总会丢三落四,遗漏一些他认为无关紧要而事实上是很重要的信息。这样就会导致对人物能力的评述上存在误差或者说缺乏客观性。本人熟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央视的百家讲坛本来是请我去品三国的,后来我因为个人原因未能莅临,结果被易中天抢先了。今天我要说得是,在三国时期,智力最高的其实是张飞,为什么?我来慢慢论证。先来看看《三国演义》第三十五回,曹操打算讨伐刘备,旬彧说:“刘备不足为虑,但飞有王佐之才,不可等闲视之。我军虽众,然智无有及飞者,彼军粮草不如我军,宜且缓守。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自败矣。”这里,旬彧已经指出,曹操智囊团中没有一个比得上张飞的(当然也包括郭嘉),如果攻伐刘备,很可能中张飞之计,死无葬身之地。那么现在再跟诸葛亮比一下,我们看看《三国志》张飞传如何说得:“飞与孔明,徐元直和崔周平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飞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日:‘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飞笑而不言”。可见张飞之志不可量也。当然从这段话我们也可以看出,张飞的智慧是在诸葛亮之上的。可是,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张飞总是一个大老粗,这主要是因为他的长相,豹头环眼,燕颔虎须,让人觉得就是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还有,就是他们对三国的研究不够透彻,其实在据水断桥的时候,张飞就曾经用疑兵之计让曹操心惊胆战,取西川时又有义释严颜之举,毫无疑问,张飞是一个智力极高之人。在诸葛亮死后,司马懿曾经说:“吾观蜀汉,飞之智无人可及,然其不幸早亡。飞之后,亮继其志,征南战北。今亮已亡,蜀汉可灭矣!” 这样,从司马懿的谈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张飞才是蜀汉集团智力最顶尖的一个。然而,为什么大家都对司马懿这段讲话熟视无睹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再来看看诸葛亮自己是如何说得,诸葛亮出山时,刘备曾问诸葛亮“君之智比飞若何”,诸葛亮答道“亮安敢比飞?亮如萤火之光,飞乃皓月之明也。”-----诸葛亮本人也觉得自己与张飞的差距是档次上的。可是很多人在评论三国谋士时,似乎忘记了张飞的存在。在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时,我们不能够融入太多的个人喜好,更不应该搞盲目崇拜,只有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历史,我们才能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人物。就像对张飞的评价一样,这位三国时期最睿智的一个谋士,在众人眼里,却成为了一个大老粗,这反映了我们很多人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不够仔细,缺乏严谨的态度,这一点我们必须改正。(全文完)
三国时期智力最高的人是孙策
三国智力最高的是孟获。。只要把LZ帖子里的飞换成获就是了。
蒋干最NB!
抱膝长啸的是诸葛亮
应该是桃圆三结义的老大颜良吧!
怎么能忘了吕布
前段时间看到说三国时期武力最高的是刘备那时候差点晕倒今天看到智力最高的是张飞终于晕倒了~~~~~~~~~~~~
难怪现在的教授被人称为叫兽,为了哗众取宠,连证据都可以自己来制造。
最NB的是楼猪你啊,你大嘴一撇说谁牛谁就牛。
楼猪把亮改成飞
真是你自己家里的三国.别出来卖弄.
卖弄个啥??把亮改成飞
楼主是在讽刺易中天吗?
个人觉得智力最高的还属曹植,有一段资料是这样的,在评及才智之人当中,有这样一段.(已忘记三国中何人所说)天下十斗.植独得七斗.不知大家记得此段否?
汗,楼上的,那是两晋的时候谢灵运说的吧,而且也不是说智力吧,只是说的是文学上的才华,天下才共有十斗,曹子建独占八斗,谢灵运自己占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这也是才高八斗的由来,至于智力,该怎么说呢,可以说诸葛亮在政治上的智力是杰出的,而张飞在军事上的智力也是杰出的,别忘了他比诸葛亮更早的进川,而且他走的是陆路,亮走的是水路,他还两次打败有五子良将称号的张合,虽然楼主说的有点不靠谱,但是大家有凭什么看不起张飞,好好的去了解张飞吧,不要自己笑自己
作者:不是因为寂寞 回复日期: 15:23:01 
个人觉得智力最高的还属曹植,有一段资料是这样的,在评及才智之人当中,有这样一段.(已忘记三国中何人所说)天下十斗.植独得七斗.不知大家记得此段否?呵呵 这句话 不是当时的人说的 谢灵运评价曹植的话是:“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才高八斗”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谢灵运 南朝宋诗人
多谢楼上的.此前真的忘了是何时何人所说.时间长了.都忘了.才智才智,无才哪来的智呢.
不要当真,我是来搞笑的。
楼主,我是从一家跑来膜拜你的
作者:不是因为寂寞 回复日期: 16:01:25 
多谢楼上的.此前真的忘了是何时何人所说.时间长了.都忘了.才智才智,无才哪来的智呢.=========================================应该是无智哪来的才吧
真 人才 也!
大家还在看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滕王阁序》背景、人物大全(陈伟峰).doc 33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00 &&
《滕王阁序》背景、人物大全(陈伟峰)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滕王阁序陈伟峰〈滕王阁序〉之班超投笔从军
?? ?? ?? 班超投笔从军 ?? 清代诗人黄遵宪写道:“班超投笔气如山,万里封侯出玉关。”班超(公元 32年—公元 102年),东汉名将、政治活动家。字仲升,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是史学家班固之弟。永平五年(公元62年),班固任校书郎,班超和母亲随同迁至洛阳。班超以替官府抄写文书谋生。在伏案疲劳时,他曾投笔长叹:“大丈夫当仿效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岂能在笔砚间消磨岁月!”不久便投笔从戎。 ?? ??   清代诗人黄遵宪写道:“班超投笔气如山,万里封侯出玉关。”班超(公元 32年—公元 102年),东汉名将、政治活动家。字仲升,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是史学家班固之弟。永平五年(公元62年),班固任校书郎,班超和母亲随同迁至洛阳。班超以替官府抄写文书谋生。在伏案疲劳时,他曾投笔长叹:“大丈夫当仿效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岂能在笔砚间消磨岁月!”不久便投笔从戎。 ?? ??   汉光武帝建立东汉王朝以后,请了一个大学问家班彪整理西汉的历史。班彪有两个儿子名叫班固、班超,一个女儿叫班昭,从小都跟父亲学习文学和历史。 ?? 班彪死了以后,汉明帝叫班固做兰台令史,继续完成他父亲所编写的历史书籍,就是 ?? 《汉书》(一部记载西汉历史的书)。班超跟着他哥哥做抄写工作。哥儿俩都很有学问,可 ?? 是性情不一样,班固喜欢研究百家学说,专心致志写他的《汉书》。班超可不愿意老伏在案头写东西。他听到匈奴不断地侵扰边疆,掠夺居民和牲口,就扔了笔,气愤地说:“大丈夫应当像张骞那样到塞外去立功,怎么能老死在书房里呢。” ?? 就这样,他决心抛弃他的案头工作去从军(文言叫做“投笔从戎”)。 ?? 公元73年,大将军窦固出兵打匈奴,班超在他手下担任个代理司马,立了战功。 ?? 窦固为了抵抗匈奴,想采用汉武帝的办法,派人联络西域各国,共同对付匈奴。他赏识班超的才干,派班超担任使者到西域去。 ?? 班超带着随从人员三十六个先到了鄯善(在今新疆境内鄯音shàn)。鄯善原来是归 ?? 附匈奴的,因为匈奴逼他们纳税进贡,勒索财物,鄯善王很不满意。但是这几十年来,汉朝顾不到西域那一边,他只好勉强听匈奴的命令,这次看到汉朝派了使者来,他就挺殷勤地招待着他们。 ?? 过了几天,班超发现鄯善王对待他们忽然冷淡起来。他起了疑心,跟随从的人员说: ?? “你们看得出来吗?鄯善王对待咱们跟前几天不一样,我猜想一定是匈奴的使者到了这儿。”话虽这样说,毕竟只是一种猜想。刚巧鄯善王的仆人送酒食来。班超装得早就知道的样子说:“匈奴的使者已经来了几天?住在什么地方?” ?? 鄯善王和匈奴使者打交道,本来是瞒着班超的。那个仆人给班超一吓,以为班超已知道这件事,只好老实回答说:“来了三天了,他们住的地方离这儿三十里地。” ?? 班超把那个仆人扣留起来,立刻召集三十六个随从人员,对他们说:“大家跟我一起来到西域,无非是想立功报国。现在匈奴使者才到几天,鄯善王的态度就变了。要是他把我们抓起来送给匈奴人,我们的尸骨也不能回乡了。你们看怎么办?” ?? 大家都说:“现在情况危急,死活全凭你啦!” ?? 班超说:“大丈夫不进老虎洞,怎能掏得到小老虎(文言是‘不入虎穴,焉得虎 ?? 子’)?现在只有一个办法,趁着黑夜,到匈奴的帐篷周围,一面放火,一面进攻。他们不知道咱们有多少人马,一定着慌。只要杀了匈奴的使者,事情就好办了。” ?? 大家说:“好,就这样拼一拼吧!” ?? 到了半夜里,班超率领着三十六个壮士偷袭匈奴的帐篷。那天晚上,正赶着刮大风。班超吩咐十个壮士拿着鼓躲在匈奴的帐篷后面,二十个壮士埋伏在帐篷前面,自己跟其余六个人顺风放火。火一烧起来,十个人同时擂鼓、呐喊,其余二十个人大喊大叫地杀进帐篷。匈奴人从梦里惊醒,到处乱窜。班超打头冲进帐篷,其余的壮士跟着班超杀进去,杀了匈奴使者和三十多个随从,把所有帐篷都烧了。 ?? 班超回到自己的营房里,天刚发白。班超请鄯善王过来。鄯善王一看到匈奴的使者已被班超杀了,就对班超表示愿意服从汉朝的命令。 ?? 班超回到汉朝,汉明帝提拔班超做军司马,又派他到于阗去。明帝叫他多带点人马,班超说:“于阗国家大,路程又远,就是多带几百人去,也不顶事。如果遇到什么意外,人多反而添麻烦。”结果,班超还是带了原来的三十六个人到于阗去。 ?? 于阗王见班超带的人少,接见的时候,并不怎么热情。班超劝他脱离匈奴,跟汉朝交 ?? 好。他决定不下,找巫师向神请示。那个巫师本来反对于阗王跟汉朝友好,他装神弄鬼,对于阗王说:“你为什么要结交汉朝?汉朝使者那匹浅黑色的马还不错,可以拿来给我。” ?? 于阗王派国相向班超去讨马。班超说:“可以,叫巫师自己来拿吧。” ?? 那巫师得意洋洋地到班超那儿取马。班超也不跟他多说,立刻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八斗才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bā dǒu cái]
本词条缺少信息栏、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八斗才出自宋 『释常谈×』,用来赞美曹植的才华。
八斗才典源
宋 『释常谈×』:尝曰,“天下才共一石,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奇才博识安足继之。”
&&南史·谢灵运传&&中谢灵运云:“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奇才博识安足继之。”
八斗才释义
谢灵运以材,天下才共一石,独占八斗。后用八斗才.才高八斗.才八斗..多才子键.才论斗.才当曹斗等比喻高才.有才学;用一斗才.才无一斗等之才能平庸一般。[1]
谢灵运虽是赞誉曹植,但自负才高之情溢于言表。旧时以“八斗才” “才高八斗”称赞才华出众,有时用作对文人学士的。
八斗才示例
【八斗才】李商隐《可叹》诗:“宓妃愁坐芝田馆,用尽陈王八斗才。”徐夤《献内翰杨侍郎》诗:“欲言温署三缄口,闲赋宫词八斗才。”柳亚子《誓墓行》:“沈孔张韩俪侣双,陈思八斗才宁后。”
【才高八斗】厉鹗《晓行苏堤作》诗之二:“价重十千春易买,才高八斗景难摹。”张景《飞丸记》第二二出:“我味此词,描情写意,宛然在耳,不让长门洛阳,闻得前日易生,他才高八斗,想必是他。”
【才八斗】陈师道《古墨行》:“明窗净几风日暖,有愁万斛才八斗。”《今古奇观·宋金郎团圆破毡笠》:“虽无子建才八斗,胜似潘安貌十分。”
【八斗陈思】李宗谔《馆中新蝉》诗:“八斗陈思饶赋咏,二毛潘岳易悲凉。”
【多才子建】刘筠《代意》诗之一:“纵使多才如子建,只能援笔赋惊鸿。”
【才论斗】管鉴《水调歌头·同子仪韦之登舟青阁》词:“坐间客,才论斗,气如虹。”
【才当曹斗】陆龟蒙《江南秋怀寄华阳山人》诗:“才当曹斗怯,书比惠车盈。”
【一斗才】蒲松龄《八月为毕载老复颜山赵启》:“至小儿分一斗之才华,单寒慧业;抛半窗之风雨,辜负藏书。”又《八月为李大厅复孙俊服启》:“生无一斗之才,慵开书卷;坐受五穷之累,羞掷莺花。”
【才无一斗】蒲松龄《又复孙孝堪启》:“小儿量过人之才,并无一斗;入司城之室,犹是诸生。”又《又与邹平张启》:“才调无能一斗,头颅犹是当年。”
于石 王光汉 徐志成
.《常用典故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曹子建文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