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简介,北洋舰队的历史,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您现在的位置:&&>>&&>>&&>>&北洋水师正文
作者/编辑:佚名
清末的海军舰队北洋师(清末的海军舰队)北洋水师,或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是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政府建立的四支近代海军中实力和规模最大的一支,。实力曾是亚洲第一,世界第八。北洋水师日于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中全军覆没,它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清政府也因此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目录基本创建过程官制等级舰队详表 收缩展开基本介绍北洋水师,中国晚清时期建立的新式海军。同治六年(1867)创议,十三年(1874)筹划。清廷每年拨出400万两白银建设。中国海军分为三洋建设:北洋水师负责山东及以北之黄海,南洋舰队负责、沿海,水师负责福建沿海(福建水师又称船政水师,从南洋水师中独立出来的),水师负责南海。由于北洋舰队是负责守卫京师,故清廷特奏准优先集全力建造。 光绪元年(1875年),命北洋大臣李鸿章创设北洋水师,李通过总税务司R.赫德在英国订造4舰炮船,此为清朝海军向国外购军舰之始。1879年,向英国订造了两艘巡洋舰扬威号、超勇号。1880年,向德国船厂订造铁甲舰定远号、镇远号。1881年,先后选定在旅顺和威海两地修建海军基地。1880年在设立负责海军事务的机构――海军营务处。次年,派丁汝昌统领北洋海军。英人琅威、德人式百龄先后担任海练。又设立北洋水师学堂,修筑旅顺和威海卫军港。北洋舰队各主要战舰舰长及高级军官几乎全为福州船政学堂,大部分还到过英国海军。中法战争后李鸿章加速购置舰船,扩充北洋海军。 1885年,总理海军事务衙门设立,李鸿章遣驻外公使分别向英国、德国订造了两艘防护巡洋舰致远号、靖远号与两艘装甲巡洋舰经远号、来远号。日,北洋水师正式成军,同日颁布施行《北洋水师章程》。共有军舰25艘,官兵4,000余人。从此,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堪称当时全亚洲第一,世界第八的海军舰队。 1888年以后,舰队经费大幅减少,多被政府挪往他处,如修建颐和园工程等。当时正为海军技术突飞猛进之时,但北洋水师至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已多年未置新舰,部分应进行的更新工程亦未能进行。原有的战舰已开始落伍,无论航速、射速皆落后于日本。因而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后逐渐购置舰船,略有恢复。宣统元年(1909年)南、北洋海军被改编为巡洋舰队与长江舰队,从此北洋水师之名亦不复存在了。创建过程创建背景1874年日本派兵登陆台湾企图将之占据,清兵以仅有之战船赴台将之驱逐。事件引起朝野的警惕,恭亲王提出了“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六条的紧急机宜,原浙江巡抚丁日昌提出《拟海洋水师》章程入奏建议建立三洋海军,李鸿章则提出暂弃关外、专顾海防。在洋务派的一致努力下“海防”之论压倒“塞防”,清政府决心加快建设海军。过程日,下令由沈葆祯(抗英名将林则徐的女婿)和李鸿章分任南北洋大臣,从速建设南北洋水师,并决定每年从海关和厘金内提取400万两白银作为海军军费,清政府于是决定每年拨出四百万两作为经费(实际用在购置军舰款项只为每年一百万两),由二洋分解使用,南洋大臣沈葆祯认为“外海水师以先尽北洋创办为宜,分之则难免实力薄而缓”,清政府考虑到中国当时的主要假想敌是日本,北洋水师负责守卫京师,遂采纳沈葆祯的建议,先创设北洋一军,等北洋水师实力雄厚后,“以一化三,变为三洋水师”,决定了优先建设北洋水师,北洋的成军之由此开始。大清海军分为三洋:北洋水师负责山东及以北之黄海、南洋水师负责山东以南及长江以外之东海,福建水师负责福建、南海。 1875年,命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创设北洋水师。在山东威海刘公岛立军。1875年,李鸿章通过总税务司赫德在英国订造4舰炮船,开始清朝海军向国外购军舰的历史。1879年,向英国订造巡洋舰扬威、超勇。由于对在英国定造的军舰不满意,1880年,经过反复比较向德国船厂订造铁甲舰定远、镇远。1881年,先后选定在旅顺和威海两地修建海军基地。1885年,海军衙门成立,李鸿章遣驻外公使分别向英国、德国订造巡洋舰致远、靖远与经远、来远。创建完工日,北洋水师正式宣告成立并于同日颁布施行《北洋水师章程》。从此,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在当时堪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1888年以后,舰队经费大幅减少。时而正为海军技术突飞猛进之时,至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北洋舰队已多年未置新舰,部份应进行之更新工程如更换新式火炮亦未能进行。原有的战舰已开始落伍,无论航速、射速皆落后于日本。全军覆没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9月,中日海军在黄海北部展开了一场极具惨烈的遭遇战,即黄海战。北洋海军刚在运兵东北大东沟返航途中突遭日军,双方开战。日本海军终因远洋作战,且不熟海形,而首先退出。但是此后,李鸿章害怕被日军反击,提出所谓“保船制敌”“避敌保船”,将水师全军藏在威海卫的避风港中,将黄海、渤海的制海权白白送给日军。次年,日军发动威海卫战役,遭到陆上和水上四面包围的北洋水师,终因猝不及防而全军覆没于山东半岛。重建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海军精华尽失,原北洋舰队官兵被全部遣散,总理海军衙门及内外海军学堂全部撤停,清政府中的顽固派认为是办海军而招来了灾祸,主张韬光养晦,彻底停办海军,否则会“欲御侮反而适以招侮”。但在直隶总督王文韶等人的一力下,清廷于1896年下令重建北洋舰队,并准备原北洋水师总教习琅威理回华教练,1898年戊戌变法时光绪帝更是提出“非添设海军、筹造兵轮无以为自强之计”,经过数年努力,至1899年,重建后的北洋舰队初具规模,同年4月,清廷任命叶祖为北洋水师统领,萨镇冰为帮统。 此后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北洋舰队数艘军舰被掠走,海军建设再度波折。1905年,清政府在南洋大臣周馥建议下,命令统一南北洋海军,叶祖任提督,同年叶在军中去世,由萨镇冰接任。1908年宣统皇帝溥仪即位,次年任命载洵和萨镇冰为筹办海军大臣,把全国五支舰队(北洋、南洋、福建、广东、)统一改编,分为巡洋和长江两个舰队,由程璧光任巡洋舰队统领,沈寿胰纬そ⒍油沉欤虮魏>芩玖睢 1911年爆发,海军受命前往汉口镇压革命,但海军官兵大都同情革命,准备发动起义,海军提督萨镇冰默认了起义行为,11月晚11时萨镇冰发出“我去矣,以后军事,尔等各舰艇好自为之”的信号,黯然离开舰队,11月15日海军九江易帜,宣告了晚清海军灭亡,在晚清时期海军的基础上诞生了民国海军。 军旗纹章 清朝时中国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军旗,直到1881年9月在英国定购的“扬威”、“超勇”两艘巡洋舰回国后,为和国际接轨李鸿章经清廷批准制定了军旗、国旗的质地、章色。 黄龙旗为羽纱质地,正黄色,用羽纱镶嵌青色五爪飞龙,龙头向上,分为大小四号,头号横长1丈5尺6寸,宽1丈6寸5分;二号横长1丈3尺9寸,宽9尺5寸;三号横长1丈1尺5寸,宽7尺6寸;四号横长9尺6寸,宽6尺三寸。军旗提督用五色长方旗,诸将用三色长方旗,上角饰以锚形。官制等级官职全军设海军提督一员(相当于中将),统领全军,驻威海卫。总兵二员(少将),分左右翼,各统铁舰,为领队翼长。副将以下各官,以所带船舰之大小,职事之轻重,别其品秩。总兵以下各官船居,不建衙署。副将五员(大校),参将四员(上校),游击九员(中校),都司二十七员(少校),守备六十员(上尉),千总六十五员(中尉),把总九十九员(少尉),经制外委四十三员。管制等级北洋水师官制等级分为管带,帮带大副,鱼雷大副,驾驶二副,枪械二副,船械三副,舢板三副,正炮弁,水手总头目,副炮弁,巡查,总管轮,二、三等管轮,水手正副头目,一、二、三等水手,一、二等管旗,鱼雷头目,一、二、三等升火,二等管舱,一、二等管油,一等管汽,油漆匠,木匠,电灯、锅炉、洋枪、鱼雷等匠,夫役,文案,支应官,医官,一、二等舵工,一、二等雷兵,一、二、三等练勇,教习,学生。军衔等级由大至小依次是: 正都统、副都统、协都统、正参领、副参领、协参领、正军校、副军校、协军校。 舰艇编成 铁甲舰(战列舰):定远号战列舰、镇远号战列舰(定远级铁甲舰) 装甲巡洋舰:经远、来远 防护巡洋舰(穹面钢甲快船):济远、致远、靖远 撞击巡洋舰(碰快船):扬威、超勇 铁胁木壳巡洋舰(铁胁穹式快船):广甲 鱼雷巡洋舰(钢胁钢壳鱼雷快船):广乙、广丙 【注:广甲、广乙、广丙属于广东省海军,甲午战争时抽调北洋海防】 蚊炮船(炮舰):龙镶,虎威,飞霆,策电(最初北洋订购,后李鸿章见南洋的新购的镇字炮舰强于此级,将其借调,把镇字炮舰留下,把此级蚊炮船调去南洋) 镇东、镇西、镇南、镇北、镇边、镇中 【注:镇中、镇边属于山东省,抽调北洋海防,一应费用仍由山东省支付】 鱼雷艇: 左一、左二、左三、右一、右二、右三、福龙、 定一、定二、镇一、镇二、中甲、中乙、乾一、乾二 【注:以上所有鱼雷艇均属旅顺鱼雷营节制,战时由北洋水师提督向北洋大臣借调】 练船(练习舰):康济、威远、敏捷 辅助舰艇:海镜,湄云,利运,操江,犀照,飞霆,飞凫,超海,铁龙,飞龙,快顺,遇顺,利顺,捷顺,宝筏,导海,导河,快马,海马,杆雷,守雷,下雷,巡雷,水底机船,螺桥船,50吨运煤船,20吨水船。舰队详表主力舰队舰名 舰种 排水 (吨) 马力 (匹) 航速 (节) 火炮 (门) 鱼雷 (具) 乘员(人) 管带 制造地 下水(年) 定远 铁甲舰(旗舰) .5 22 3 331 刘步蟾 德国 1882 镇远 铁甲舰 .5 22 3 331 林泰曾 德国 1882 来远 巡洋舰 .5 16 2 202 邱宝仁 德国 1887 经远 巡洋舰 .5 14 4 202 林永升 德国 1887 致远 巡洋舰
23 4 202 邓世昌 英国 1886 靖远 巡洋舰
23 4 202 叶祖 英国 1886 济远 巡洋舰
11 4 204 方伯谦 德国 1883 平远 近海防御铁甲舰 .5 11 1 145 李和 福建 1889 超勇 巡洋舰
18 3 135 黄建勋 英国 1881 扬威 巡洋舰
18 3 135 林履中 英国 1881 镇东 炮舰 430 350 10 3 - 55   英国 1879 镇西 炮舰 430 350 10 3 - 54   英国 1879 镇南 炮舰 430 350 10 3 - 54 蓝建枢 英国 1879 镇北 炮舰 430 350 10 3 - 55 吕文经 英国 1879 镇中 炮舰 430 350 10 3 - 55 林文彬 英国 1881 镇边 炮舰 430 350 10 3 - 54   英国 1881 鱼雷舰队舰名、舰种、排水量(吨)、马力(匹)、航速(节)、火炮(门)、鱼雷(具)、乘员(人)、管带、制造地、下水(年) 左一、鱼雷艇、108、、2、28、王平、英国、1887 左二、鱼雷艇、108、600、19、2、2、28、李仕元、德国、1887 左三、鱼雷艇、108、600、19、2、2、28、徐永泰、德国、1887 右一、鱼雷艇、108、900、18、2、2、28、德国、1887 右二、鱼雷艇、108、600、18、2、2、28、刘芳圃、德国、1887 右三、鱼雷艇、108、600、18、2、2、28、曹保赏、德国、1887 福龙、鱼雷艇、144、、2、2、20、蔡廷干、德国、1886 一、二、三、四、鱼雷艇、28、650、13.2、11、1、6、―、德国、1881 定一、定二、鱼雷艇、16、91、15、1、2、7、―、德国、1882 镇一、镇二、鱼雷艇、16、91、15、1、2、7、―、德国、1881 杆雷艇 中队甲 中队乙 舰队 舰名、舰种、排水量(吨)、马力(匹)、航速(节)、火炮(门)、乘员(人)、管带、制造地、下水(年) 湄云、练习舰、578、320、9、8、70、吴世忠、福建、1869 康济、练习舰、、12、11、124、萨镇冰、福建、1881 威远、练习舰、、13、7、124、林颖启、福建、1877 泰安、练习舰、、10、10、180、― 、福建、1876 敏捷、练习舰、700、60、―、―、―、戴伯康、英国、1888 操江、舰、640、425、9、4、91、王永发、、1865 海镜、运输舰、、9、3、180、―、福建、1873 利运、运输舰、 犀照、运输船、 镇海、运输舰、 捷顺、布雷舰、―、160、―、―、―、―、―、1891 宝筏、布雷舰、―、―、―、―、―、―、大沽、1890 飞霆、汽船、 守雷、下雷、小轮船、大沽、1888 巡雷、小轮船、 快马、小轮船、 飞艇、小轮船、 利水、小轮船、 超海、小轮船、 遇顺、拖船、―、―、―、―、―、―、―、大沽、1875 东澧、小轮船、 赶海、小轮船、 导海、挖泥船、 飞虎、通报舰、 伏平、勇平、开平、北平、运煤船甲午后的军舰快船(巡洋舰):“海天”“海圻”“海容”“海筹”“海琛”“肇和”“应瑞”“飞鸿” 驱逐舰:“飞霆”“飞鹰”“龙湍”“建威”“建安”“建康”“豫章”“同安” 鱼雷艇:“海龙”“海犀”“海青”“海华”“辰”“宿”“列”“张”“湖鹏”“湖鄂”“湖鹰”“湖隼” 炮舰:“鲸波”“江鲲“江犀”“永丰“永翔”“江元”“江亨”“江利”“江贞”“楚泰”“楚同”“楚豫”“楚有”“楚观”“楚谦”“舞凤”“联鲸” 练船:“通济”管理成员北洋舰队各主要战舰舰长及高级军官几乎全为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并多曾到英国海军学院留学实习,《》()。中层军官内多有原留美幼童,被召回国后到福建水师学堂学习海军后服役。舰队内一直亦有外国人担任军官作技术专家及指导。北洋舰队的军官多能操,内部指挥命令亦是以英语发号。 丁汝昌--水师提督(自尽),庐江人,1888年,52岁任北洋水师提督 刘步蟾--右翼总兵,定远号管带(自尽),福建侯官人,1888年,任水师右翼总兵 林泰曾--左翼总兵,镇远号管带(自尽),福建侯官人,1888年,37岁为北洋水师左翼总兵,加提督衔 邓世昌--中军中副将,致远号管带(战死),广东东莞怀德乡人,1888年,39岁以总兵记名简放,并加提督衔 叶祖--中军右副将,靖远号管带(革职),福建闽侯人,1889年,37岁任中军右营副将 方伯谦--中军左副将,济远号管带(处死),福建侯官人,1889年,37岁任北洋水师中军左副将 林永升--左翼左营副将,经远号管带(战死),福建侯官人,1891年,39岁总兵 邱宝仁--右翼左营副将,来远号管带(革职),福建闽侯人 黄建勋--左翼右营副将,超勇号管带(战死),福建永福人,1889年,37岁 林履中--右翼右营副将,扬威号管带(战死),福建侯官人,1891年,39岁 杨用霖--左翼中营游击,原镇远号帮带,林泰曾自尽后接任管带(自尽),福建闽县人,1891年,37岁,参将 萨镇冰--副将衔精练左营游击,“康济”号练船管带1992年冯小宁导演大陆电视剧北洋水师(1992年冯小宁导演大陆电视剧)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曾经威震世界的北洋水师是如何建立,成为亚洲第一位,如何葬身大海,从而走向覆灭。真实再现中日大血战、旅顺大屠杀、朝鲜平壤战争、辽东战役、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山东威海大战。目录基本信息主题歌表职员表 收缩展开基本信息制作方:中央电视台、深圳电视艺术中心、制片厂 出品日期:1992年3月 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国语普通话 集数:12集(VCD版本的分成16集) 单集集名:1.梦魂海军(上);2.梦魂海军(下);3.海葬;4.东亚战云;5.丰岛海战;6.左舷发现敌舰;7.黄海大海战(上);8.黄海大海战(下);9.困守孤岛(上);10.困守孤岛(下);11.最后的炮声(上);12.最后的炮声(下) 主要荣誉:荣获“飞天奖”电视剧奖主题歌东方有一片海 作词:冯小宁 作曲:王小勇 演唱:陈道明 歌词: 东方有一片海 海风吹来的梦 天外有一只船 请带我漂向那天边 东方有一片海 海风吹过五千年的梦 天外有一只船 船一去飘来的都是泪 洒在海边 再不愿见那海 再不想看那只船 却回头又向它走来 却又回过头 向――它――走――来演员表职员表编剧:冯小宁 导演:冯小宁 摄像:冯小宁 美术:冯小宁 副导演:杨健、袁苑 录音:关树新 录像:王晖 剪辑:冯小宁 化妆:穆禹 道具:王刚、马风菊 服装:马风菊。简宏旺 制片:张晓宁、牛建国、袁苑 历史顾问:杨志本、许华 军事顾问:杨守义 编辑:张志敏、郭玲玲 制片主任:冯小宁中央电视台编制纪录片北洋水师(中央电视台编制纪录片)历史顾问:姜鸣、许华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晚清秘史》之“纪录片《北洋水师》”,五集分别为:海上危机,铁甲北洋,初战丰岛,再战黄海和日落威海。《探索发现》以最详尽的历史,最权威的专家以及一年的制作过程,把清朝北洋水师从建立到灭亡的历史过程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从光绪皇帝的一纸诏书,到亚洲第一舰队的建成;从琉球国的几艘渔船,到威海卫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从几个字的秘密情报,到从未揭开的清朝财政档案。《北洋水师》将成为描述此段历史的最详尽的纪录片。目录海上危机铁甲北洋初战丰岛再战黄海 收缩展开海上危机1874年月,清政府藩属国琉球的几艘渔船,意外飘流到了台湾,渔民与当地高山族人发生冲突。这件清政府小小的事却引来了日本全副武装的军舰,但随后赶来的清政府兵舰竟将日本军舰吓了回去。自此以后,双方海上军备竞赛逐渐拉开序幕。铁甲北洋清政府300多万两白银加之德国伏尔铿造船厂5年的,终于换来了世界一等的两艘铁甲舰――定远号和镇远号。从此以后,这两艘巨大的铁甲舰不但成为北洋水师的象征和清政府的希望,更是带来了日本全国持续多年的恐惧。日,在旌旗飘扬的刘公岛上,清廷正式宣告北洋水师成立。此时,北洋水师的舰艇总数达到50多艘,排水量达4万多吨。加上其它地方军舰,中国的海军实力已经成为世界第七,亚洲之首。初战丰岛面对最的三艘日本军舰,面对国际公法不允许但随时可能发生的“不宣而战”,700多名清朝士兵在没有一门大炮的运兵船上默默地等待着日本人的决策。几分钟后,日本吉野号军舰打出了中日海面上的第一发炮弹,700多名清朝士兵几个小时之内几乎全部葬身海底。再战黄海日,中日两国正式宣战,9月17日上午10点30分,中日双方各十艘军舰在黄海碰面。费巨资,历经将近十年建立起来的舰队面临全面的实战考验。也许,定远号和镇远号会让日本舰队尝到铁甲舰的厉害;也许,清政府花费1000多万两白银建立的北洋舰队在几个小时之内就会成为永远沉没在海底的残骸。双方排出了海战史中从未出现过的不同队形,海战从白天进行到傍晚,双方不断变换队形,北洋水师与日本联合舰队轮番占据优势。2013年电视剧《北洋水师》北洋水师(2013年电视剧《北洋水师》)目录基本信息剧情概述基本信息剧名:北洋水师 题材:近代其它 集数:40 时间:2013年 出品:上海三元影视有限剧情概述一百年前,一批中国青年留学英国学习海军。刘步蟾、萨镇冰等人回国后出任北洋舰队各舰长,使北洋舰队成为亚洲第一强大舰队。日本加快海军建设,天皇带头捐款,使军舰质量增强。清政府贪污成风,为讨好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终于,日本对中国发动海上突袭,挑起了甲午战争。 北洋水师英勇抵抗,生死关头,致远号舰长邓世昌驾重伤之舰冲击敌舰,不幸中弹而沉。光绪皇帝亲书: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北洋舰队被困在刘公岛基地,刘步蟾等将领宁死不降,愤然自杀,而萨镇冰被人劝阻,为将来重振海军忍辱而降。光绪变法被慈禧镇压,八国联军使中国陷入更大的绝境,而萨镇冰率领北洋水师看着洋人军舰屠杀国人而受令不许还击。十年后,萨镇冰在武昌江面同意了官兵的请求,舰队调转炮口奋然起义,迎来了中国的一个新时代。
北洋水师2    〖预览〗北洋军阀北洋军阀(北洋军阀)北洋军阀,民国军阀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袁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在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故而在北洋军阀时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军阀政府(简称北洋政府)的称呼。历史上把长江吴淞口以北的军阀也称北洋军阀。目录概况势力简介统治冠名方法 收缩展开概况北洋军阀曾是历史书中的白脸奸臣,但随着如今民智渐开,重新引发民间的热议。在军阀二字的掩盖下,隐藏着一颗颗“爱国”、“自强”、“尊师”、“重教”的心。 1912年4月,袁世凯取得政权后,由于同盟会的内部分化,于是袁世凯便趁机拉拢部分革命党人与之“合作”,实现了中国短暂的“稳定”与统一。1913年的“宋案”和“善后大借款”后,李烈钧奉孙中山的命令,在江西湖口宣布独立,组织讨袁军,“二次革命”爆发。江苏、上海、安徽、湖南、广东、福建等地先后独立。由于国民党人仓促应战,缺乏统一领导,“二次革命”被北洋军打败。 袁世凯取胜“二次革命”后,便开始了发展实业的计划,同时也加紧复辟帝制的步伐。日,蔡锷在云南宣布独立,组织护国军兴师讨袁,发动护国战争。随后,贵州、广西、广东、浙江、陕西等省相继宣布独……【】
  〔北洋水师〕
  北洋水师所属栏目:〖 尚无数据〗
  “北洋水师”相关:
  〖〗链接地址:
  全科知识提供的北洋水师由网友原创或转发,若北洋水师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本站联系,谢谢!
上一个文摘: 下一个文摘:
北洋水师相关文摘北洋水师访问新加坡的历史反思&-&兼谈甲午海战时期的北洋舰队
北洋水师访问新加坡的历史反思
---兼谈甲午海战时期的北洋舰队
  北洋水师,或称北洋舰队、北洋海军,是清朝后期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日于山东省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1]
  中国海军史上有两个亮点:一个是永乐三年(日的郑和下西洋;另一个是光绪十四年(日北洋海军的成军。尤其是后者,更是晚清历史上的一大盛事。北洋海军的成军显现了三大历史转变,那就是:(一)由木帆船转变为坚船利炮,(二)
由分散各省的水师转变为独立的军种,(三) 由只有海岸防御设置转变到了制海权 [2] 。
北洋舰队司令部--刘公岛上的海军公所
  这支舰队,威风凛凛,出没于七洲洋上,通过实施远洋航海练习, 来维护国家主权和宣扬大清国威[3]
。在1888年成军前后,北洋舰队就曾经三次到访新加坡,在当地社会引起极大轰动。有关北洋舰队访新的情景,余思诒的《航海琐记》
[4],陈育崧的 &甲午前夕北洋水师访问新加坡记& [5] 及孙建军的 &北洋水师三访新加坡&[6]
诸篇文章,可供参考。本文主要根据《叻报》报导,反思北洋水师访问新加坡的点点滴滴,文末对甲午海战时期的北洋舰队,提出新的解读。
海防之要 莫重于水师 ”
  早在鸦片战争时,中国 “海军” 力量之薄弱就已暴露无遗 ! 准确地说,那时并无真正意义的 “海军”,而只能说是
“水师”。这不单单是名称上的差异,而是性质和能力的不同。
  “水师” 并非为一支独立的军队, 它被置于各驻屯地的总督、巡抚管辖之下,
主要职责是从事取缔偷税、漏税船只以及“防守海口,缉捕海盗之用”,完全是一种消极的防卫行为,维持一般的海上治安尚可,若要对付大敌入侵,则是无能为力。
  近代海军的创建,始自19世纪70年代。尤其是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侵略台湾之后,建设一支能征善战的海军,才正式提到日程上来,清朝政府才逐步形成这样的一个认识
: “御外之道,莫切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 ” [7]。
  当时朝野上下,中兴迷梦正浓。清朝建设的南洋、中洋、北洋三支海军,还从国外---主要是英国、法国、德国购买战舰。从光绪元年(1875)到光绪十年(1884)这十年中,清朝海军拥有巡洋舰2艘、炮舰12艘、自产军舰14艘。中法战争
(法文: Guerre Franco-Chinoise )
后,又集中力量建设北洋海军,并向德国购买了“定远”、“镇远”等铁甲船[8],每年拨款200万两白银作为北洋海军经费[9]。
  为了培养一支近代化的海军队伍,清廷还从国外聘请专家。史载,在北洋海军中有不少洋员[10]。北洋海军将领几乎都是从福州马尾船政学堂挑选出来的,之后又分批送往当时世界一流的英国皇家海军学院
(即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 Greenwich
College)培训实习,他们全部使用英语交流[11]。这种做法主要是希望培养一批能打实战的高素质军官。日《北洋海军章程》颁布,完善了海军的规章制度,制定海军军旗,从此北洋海军于舰船、装备的强化,以及制度、组织层面上的整备,都进展到相当的程度,成了一支近代化的队伍,迎来了其最鼎盛的时期。[12]
  北洋海军阵容如下:大小军舰共25艘,其中铁甲舰2艘、巡洋舰7艘、运输船1艘,其他尚有练船、蚊炮船、鱼雷艇,总排水量3.7万吨,官兵共4000余人,号称“亚洲第一舰队”[13]。
停泊在刘公岛外的北洋舰队
1887年北洋军舰首访新加坡
  1887年11月(光绪十三年九月),即北洋海军成军的前一年,北洋水师第一次到访新加坡。前文述及,早在同治年间,清朝政府就开始建设海军,并从国外购买军舰。此时距海军初创,已过去十多年,北洋海军的筹建,大致成型。这次访问,其实是奉清政府之命,向英、德两国接收订造的“致远”、“靖远”,和“经远”、“来远”四艘巡洋舰回国,途经新加坡。负责驾驶这四艘军舰回国的是邓世昌(正卿)、叶祖珪(桐侯)、林永升(钟卿)、邱宝仁(彪臣)四位管带
(管驾) [14],他们都是福州马尾船政学堂的优秀学生,中国第一代海军干将。
  在北洋海军总查,英国籍海军顾问琅威理的带领下,四艘军舰过大西洋经直布罗陀、地中海 , 穿越苏伊士运河、红海,
然后横渡印度洋,进入马六甲海峡,在新加坡停留数日(日~17日)后才回到中国[15]。陪同护送四舰回国的驻英使馆随员余思诒在他日记体的《航海琐记》中,有精彩的描述,
其间不乏细节性的描绘,十分生动有趣[16]。
  《航海琐记》记载邓世昌抵新后,病情好转 (正卿病渐瘥),因此得以参加往后的一系列活动,还当了琅威理的华文通译。[17]
管带邓世昌在新加坡时为北洋舰队英文翻译
  参照 《叻报》的报导,北洋舰队是在日 (星期四) 下午三点余钟抵达新加坡。当时,“陞旗山施放礼炮十五门”
以示欢迎。[18]
“岸上观者如蚁,土人则举手扬巾,华人则额手称庆”。按规定,军舰是不准参观的。后经华社领袖再三恳请,琅威理与四管带才答应
“由领事给牌登船游览”
,开放供当地侨民参观。由于舰队停泊距岸约三海里,“于是,有人棹片舟往来各船间,日中至昃,纷纭不息者五日矣。较之江河竞渡尤为繁盛焉”。[19]
  当时新华社会领袖陈金钟 (Tan Kim Ching , 慈善家陈笃生儿子)
在树林园设宴款待北洋舰队四管带及琅威理[20]。 树林园可能就是今天的植物园 (Botanic Gardens)
[21]。根据日 《叻报》新闻 “公醼官兵” 的报导 :
此次公宴乃“本坡人士不忘宗国爱戴情深”而表谢忱。席间,陈金钟 “循西例起而敬颂中国大皇帝万寿无疆” ,接着陈明严
(应係陈明岩,慈善家陈金声儿子) “亦起颂英国大君主席斯百录,并颂柔佛苏丹千秋” [22]
  清朝驻新加坡领事官左秉隆当然也是座上嘉宾。此次公宴,冠盖云集,叻坡绅商几乎全部出动 : 李清渊、黄金炎、陈公锡
(应係陈恭锡)、陈若锦 (陈金声孙) 等名流均参与其盛,“而本坡《浮理不来士西报》之採访人亦与焉”,加上“英国鼓乐在园中演奏”
助兴[23],一时 “红顶缎鞋、服行装、操官音酬应宾官,为新嘉坡不数觏之盛会焉” [24]
  琅威理因身体不适,提早离席。辞前,他以英语致意,由邓世昌翻译。此次盛会 “尽欢至夜分三点钟时”始散。[25]
  旅新期间,四管带及琅威理亦会见了英国总督[26]、巫来由国苏丹 (柔佛苏丹) [27]、参观《叻报》馆、晤主笔叶季允[28]
及各国领事[29]。
  左秉隆的《勤勉堂诗钞》也有关于北洋舰队访问新加坡的诗作。诗钞第四卷内 &中国新购铁舰抵坡喜而赋此&
的七言律诗,就是这时期的作品。[30] 由于 “弱国无外交”,左秉隆领新期间的心情是郁闷的![31]
他是多么渴望看到祖国中兴大业的完成,以提高他个人乃至海外侨民的声望与地位。
  日 (光绪十三年十月初一日),《叻报》刊登 &会贤社十月课题& ,诗题是:
&詠鉄甲船&,形式
“不拘体,不限韻”。会贤社是一个成人教育机构,由左秉隆创办,每月出课题一次,他亲自评改课艺,且将自己的薪俸捐作奖学金,以勗士子。这是左秉隆为激励当地侨民
“内向之心” 的一种作法。[32]
  从记载上看,北洋舰队将领在新加坡时酬酢甚繁,用餐地点福如居,广东馆等,顾名思义,此乃闽粤风味菜馆, 原址已无从考证,相信是在豆腐街
(Upper Chin Chew Street )一带。这条横贯桥南路(South Bridge Road)及新桥路(New
Road)之间的古径,今天己不复存在。但早期这是一条繁华的街道,当年著名的酒楼、餐馆、戏园、妓院都集中于此。这里不仅是文人骚客常到之处,也是王孙哥儿闲荡的好场所,车水马龙,热闹非凡。[33]
  这是中国舰队第一次来到新加坡,史无前例。当地首家华文日报《叻报》郑重报导其事,连续几天刊载北洋舰队在新加坡的活动消息。
日《叻报》 新闻 “中国战船纪略” 热情洋溢地写道 :
“中国有此战具,行将宏猷大振,雄视中原矣。海隅百姓,得瞻宗国旌旗,无不欣欣然额首相呼,欢声雷动。战具若此,民心若此,则富强之业,不可企而待哉”,表露了海外侨民对祖国的复兴大业,寄以莫大的期望。
  北洋舰队此次来访,是在1886年8月 “长崎事件” 发生之后 (详见后文),可能受“长崎事件”
的影响,北洋水兵不敢再闹事。舰队停留新加坡期间,没有什么不良报导。[34]
  在新加坡停留一星期后,日 (星期四) 北洋舰队 “起椗启行,言往香港,汕头,厦门等处矣”。[35]
次年,四舰安抵大沽。日正式成军,正名为 “北洋海军”;而其位于刘公岛的“水师提督署”
亦改称“海军公所”。此为近代中国海军司令部,北洋舰队则是今天北海舰队的前身。
北洋海军军旗,正黄色,用羽纱镶嵌青色五爪飞龙,
1891年清廷升格新加坡为总领事馆
  光绪十六年闰二月,公元1890年4月,在距离上次访问的两年半后,北洋海军再度访问新加坡。此次是成军后正式奉命出巡,
专程宣慰南洋华侨。根据&丁汝昌年谱& 所载: “ 日
(光绪十六年闰二月初一日),丁汝昌率领“定远”、“镇远”、“济远”、“致远”、“来远”
五舰访问西贡、新加坡、小吕宋各口”。其实这支舰队早在日就从上海出发[36],日 (星期四)
抵达新加坡。[37]
  据《星报》新闻 “中国战船来访”(日) 报导:“中国之战舰六艘于…昨日 (日)
十一点半钟抵埠。于入口之际,燃炮二十一门以为贺埠之礼;而本坡升旗山即如其数燃炮答之”。由於
“英辖六十余年,中国之战船南来者,此为第一次。故本坡之华籍商民等互相欣慰藉,瞻故国军容,共知汉室之尊”。《叻报》亦云: “凡我华人
…瞻汉家之仪制,睹宗国之旌旗,殊足令人气宇为之一扬,…而瞻望者亦为之色舞眉飞。此为中国振丕之征,…华人虽异地栖迟,而其心志尚不忘故国”
[38] 当时新加坡市民张灯结彩,欢欣鼓舞,红灯码头一带, 万头攒动,争先恐后瞻仰新军雄姿, 十分兴奋[39]。
  此次来访的北洋舰队将官,除“北洋正统领海军提督丁禹廷军门汝昌”和“副统领提督衔纪名总兵良军门威理”外,尚有刘步蟾(子香)、林泰曾(凯士)、邓世昌、方伯谦(益堂)、林永升、邱宝仁等。在新加坡期间,丁汝昌暂借李清渊别墅停骖[40]。李清渊是华人义勇军李俊源队长的令尊大人,是当时新加坡富豪之一[41]。
  此时清朝驻新加坡领事左秉隆尚在任上,接待任务仍是由他负责。“驻叻之华领事官左都转(左秉隆)即于下椗之顷往船…”[42]。日,左秉隆联合商民在领事署举行宴会,欢迎丁汝昌及各舰管带[43]。《叻报》报道:“有中国乐队,排列署前鼓吹,此乐队为华人组织,而由西师教授,所奏系为西乐,其中或参奏以华调”
。席间,左秉隆致欢迎词,代表侨民对清政府之派舰访问表示感谢。丁汝昌则代表清政府对侨民加以慰问,并对“我中国旅叻之人一片忠爱之心,不忘君父”,深为嘉勉。其他叻埠英官及粤商、潮商、闽商也分别邀宴,热情感人。驻新期间,“凡我华人每日于八点钟以后,四点钟以前,均许到船游览”,准许侨民登舰参观。[44]
  此次访问,各舰将官还特地拜访了老师曾锦文 (Chan Kim Boon
)。曾锦文乃槟榔屿侨生,曾任福州马尾船政学堂英文教习,北洋水师初期学生都出其门下。日,北洋舰队将官们身佩长剑,全副武装,前往曾锦文任职的墨经梳律師樓(Aitken
& Rodyk,即 Aitken & Co,后易名为 Donaldson & Burkinshaw)
拜见他,并行三跪九叩首礼,以示不忘老师教导之恩[45]。
  与上次访问一样,《叻报》对此次北洋舰队的到来予以跟踪报道,并发表专论。日《叻报》社评
&观中国巡叻战船有说&
这样写道:“今日抵叻诸战舰,前者亦经过叻。然则出巡之举…实有不同也…致靖经来四舰曾于前年过叻…然此亦不过为督运回华,道经叻海,尚未经中国当道签收归队…至于今日诸战船,则经北洋大臣奏定,
奉天子命而巡阅重洋,并有北洋统领丁良两军门为之督带,是与前者过叻之时迥别…当日过叻诸船其数无多,不过三四艘而止,今则选其精锐巡阅外洋,计共有六艘之多,器械之精,旌旗之盛,已觉大非昔比”,说明了北洋舰队此次到访,性质和意义与上次大不相同。
  同一天的《叻报》新闻还特别报导海峡殖民地(Straits Settlements)总督丝丝金文泰史密爵士(Sir Cecil
Clementi Smith)亲临 “定远” 号拜会的情景[46]。报导中很骄傲地指出 :
“诸船内虽用有洋员数人,然不过以备料理不虞,并未在船中涉事。所有管驾管车各事,均为华员经理 ”
说明了北洋舰队中虽有不少外国顾问,但并无实际权力,具体日常事务仍然由中国官员处理。
  停留新加坡期间,北洋舰队的 “煤斤食水等” 补给事宜,由左子兴都转(左秉隆领事) 商办,並得华族社会支持 : “煤炭一项则归
‘义不怜佛洋行’ 承办,计共需煤一千一百九十五墩; 而食水一项则由本坡 “南生号”
承供”[47]。这是华族社会盼望祖国中兴大业成功的一种表态!
  北洋舰队在新加坡受欢迎的程度,使丁汝昌踌躇满志[48],他在日 (光绪十六年闰二月二十五日)
从新加坡致电李鸿章报告:北洋舰队在新加坡锚泊,受到欢迎,更令当地华人兴奋异常[49]。
北洋军舰 “致远”
号曾于1887年、1890年及1894年三次到访新加坡
  电报发出的第二天, 日
(星期二),在新加坡前后停留了12天,北洋舰队启程前往小吕宋操巡阅历,结束了这第二次的访问[50]。四天后,《叻报》刊登
“会贤社三月课题”,竟是应时的题目:
“有文事者必有武备论”,“观中国战舰有作”[51]。由此可见,左秉隆领新期间,时刻不忘引导侨民关心中国时局[52]。
  北洋舰队此行的最大成效,就是丁汝昌在巡视东南亚各港,目睹芙蓉、雪兰莪、霹雳、槟榔屿的华人遭有关当局虐待,回国后上奏:以南洋各岛华侨“未设领事之处,多受洋人欺凌剥削,请求保护”,“拟请以新加坡领事改为总领事,其余各岛设副领事”。当时出使英法义比四国大臣薛福成乃以丁汝昌的报告为根据,向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献议。1891年7月,清朝驻新加坡领事馆升格为总领事馆,领事升为总领事,兼辖海门
(新加坡,槟榔屿,马六甲三地,统称海峡殖民地)等处。新加坡领事馆地位的升格,实受惠于此次北洋舰队的访问[53]。
甲午前夕最后一次访问
  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岁次甲午。这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中日甲午海战。战争前夕,日 (星期六)
,北洋舰队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访问新加坡[54]。南洋史学界泰斗陈育崧的
&甲午前夕北洋水师访问新加坡记&一文中,有一段很感性的文字:
“这一次的访问…最令人难堪的,是舰队离新北返,不数月,中日启衅,便全军覄没了!
这怎能不使千千万万的海外孤雏,椎心泣血呢…我们站在赤道上北望涨潮,南望落漈,不觉感从中来! ” [55]
  此次访问不如前两次那么轻松,场面亦比不上前两次来时的热闹。在国内,清政府的财政异常拮据。原有军舰旣已陈旧,朝廷没有能力再添购新的军舰。另一方面,国际风云瞬息变幻,中日关系已经吃紧,战事有一触即发的可能。
  海外侨民当然不可能知道这些内幕。北洋舰队“定远”、“镇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
六舰寄碇新加坡,宣慰侨民,华族社会依然盛情款待,连日酧酢甚劳。
  此次北洋舰队访问新加坡,有一个大的历史背景。1893年,法国侵犯暹罗(泰国),英、德等国纷纷派战舰前往保护本国商民。清朝出使英法义比四国大臣薛福成、驻新加坡总领事黄遵宪亦电请李鸿章,要求派“兵船赴暹海口,随同英德兵船进止”,以“慰舆情,尊国体”。但因有华商助暹,李鸿章担忧引起与法国的纠纷,举棋未定。然而,暹罗华商仍希望北洋舰队能前往,遂公举代表到新加坡请求总领事黄遵宪代为转达[56]。
  日,李鸿章去电丁汝昌:“据新加坡黄总领事禀,坡商盼望兵船前往游历,鼓舞人心。今冬南下,似可带数船往新加坡巡历一次,有领事照应亦便”[57]。
  此时,原驻新领事左秉隆经已离任,接任新加坡总领事的是黄遵宪(,字公度),即李鸿章电报中的“黄总领事”
也[58]。当北洋舰队于日下午二点余钟抵达时,“座驾定远战船即陞炮廿一门与本坡国家致礼,陞旗山亦即鸣炮答敬”。恰好此时英国巡驻东方战舰亦在港中驻扎,北洋军舰
“靖远” 号又陞炮十二门与英战船示礼,“英座驾亦陞炮答敬”[59]。
  “迨至六点余钟之际,中国驻叻总领事府黄公度观察 (黄遵宪)
偕同那华祝太守、何惠荃广文诸公乘舆至。于码头舍车而舟,欲到战船谒见。奈观察近来政躬时形弗豫,以至体殊虚惫。是日海风极厉,浪湧如山,故开行未远,观察以难胜浪不禁晕倒舟中。时那太守等诸君见此情形,谅观察即到战船亦必难于行礼,不得已将船仍驶回码头,扶观察登岸陞舆而返
  “翌日早八点钟时,观察再偕那何两君復到定远座船谒见。至下午二点钟之际,军门登岸即至总领事府署答拜,旋往…东陵振裕园中驻节。闻军门此来不欲重烦贱地绅商应酹,以省烦费,故是夕粤商万春园,醉花林等众设筵相请,均以足疾辞...”
  上述引文,摘录自日《叻报》新闻
“中国战船抵叻”的报导。报导中清楚记录了北洋舰队抵达时的情景。当时黄遵宪总领事原本计划亲登战舰迎迓,无奈身体欠佳,不胜舟车劳累,还晕了船,乃延至次日上午八时才到
“定远座船谒见 (丁汝昌) ”。抵达是晚,新加坡粤商本来要在万春园,醉花林设筵相请,丁汝昌由于不想给当地绅商破费,“均以足疾辞”
,没有前去赴宴,因此还得到《叻报》的赞许: “俭德清风若军门者,洵不愧为国家柱石矣”! [60]
  与第二次来访时一样,丁汝昌此行依旧在 “东陵振裕园中驻节”。振裕园 ( Mandalay Villa)
乃李清渊别墅,遗址在今天的基里尼路(Killiney Road) ,故居已不复存在 ! [61] 旅新期间,丁汝昌拜会的社会名流尚有
“安和号” 东主吴寿珍,“资政弟”主人陈宜敏,“大夫弟” 的佘蔚园及 “丰兴号”等,同时亦至 “佘氏园” 参观[62]。
  日晚,曾锦文在平安阁招待各舰管帶,为同学们洗尘。3月9日“寓叻闽粤绅商”
在同济医院公宴丁汝昌和各舰帶及麾下将官,济济一堂,盛况热烈[63]。 嗣后
(3月28日)“靖远”管带叶祖珪还为曾锦文翻译的《三国志》题写书跋[64]。当日宴请结束后,北洋舰队即转赴马六甲、槟榔屿各地巡游。至于暹罗,因其时与法国的纠葛尚未清结,未便成行。北洋舰队访问新加坡后,其他南洋各地华侨,也在热烈地期待着清政府派舰到其居留地访问[65]。
寓叻闽粤绅商在同济医院公宴来访的北洋舰队将官
  日(星期五),丁汝昌率舰队自新加坡北归,这是历次访新时间最长的一次,前后约一个月。4月27日北洋舰队抵达大沽。5月17日至27日舰队接受李鸿章的检阅。日(光绪二十年八月十八日,星期一),在舰队离开新加坡的六个月后,中日双方在大东沟发生海战,邓世昌、林永升等阵亡。直至日(光绪廿一年正月十八日,星期二)刘步蟾、丁汝昌等相继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为求一目了然,兹将三次访问新加坡的北洋舰队将领姓名,职位军衔及甲午海战后诸将领的命运,列表说明如下:
附表: 甲午海战后访新北洋舰队诸将领的命运
       资料来源 :1. “中国战船抵叻情形续录”,《叻报》新闻,日
            2. 陈育崧,&甲午前夕北洋水师访问新加坡记&,《天马杂志》,
              第2 期 (新加坡: 天马杂志社,日),页8-10
            3. “北洋水师”,&汉语iCIBA网&
/wiki/32589.shtml)
  从上表可知,当年参与访问新加坡的北洋舰队将领,几乎都在甲午海战中殉国了!
这支寄托了中华大地亿万人民期望,与千百万海外侨民骄傲的北洋海军,自1888年12月成军至1895年2月,仅仅6年的时间便烟消云散了!
难道这样庞大的舰队,而且经过国家多年的辛勤经营,就这么如此不堪一击?
甲午海战前夕,北洋舰队最后一次访问新加坡。当地首家华文日报《叻报》于日(星期六)发表文章〈寓叻闽粤绅商公醼丁禹廷尚书曁诸战船管驾及麾下诸将官纪事〉。六个月后,中日启衅,北洋舰队便全军覆没了!
如何解读北洋舰队三次访新
  综观三次访问,除第一次的时间是在年底外 (1887年11月),其馀二次都在年初 (1890年4月 &
1894年3月)。这是什么原因呢?
根据《北洋海军章程》规定,北洋舰队每年夏季北巡,冬季南巡避冻,沿途熟悉风涛沙线、行船驾驶。按此规定,正式南巡时间必须选在年初的3、4月份进行。
  1887年11月舰队从欧洲接船回国,行驶缓慢,乃因
“拖有鱼雷船一艘,所以加意详慎,诚恐中途或有他虞”[66]。此行途经新加坡,稍作停留,不能视为正式访问。因此《叻报》在报导1890年4月的第二次访问时说:
“此次诸船抵叻是为第一次之盛焉”[67]; 《星报》亦云 : “中国之战船南来者,此为第一次”,[68]
两家报纸都不约而同地忽略了1887年11月的到访,原因即此。
  根据记载,北洋舰队访新的军舰,除第一次四艘外,其他两次都有六艘之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 这两次的访问, 北洋舰队 “定远”、
“镇远” 两艘旗舰都全部出动, 而且停留时间一次比一次长[69]。第一次停留一星期 ( 日--17日);
第二次停留12天 ( 日--15日) ; 第三次停留一个月 (
日--4月4日),其间亦转赴吕宋、马六甲、槟榔屿各地。由此可见此时清朝政府对海外侨民的政策,已由早期的摈弃转变为争取,尤其重视南洋群岛一带的侨民[70]。提升新加坡领事馆的地位,就是北洋舰队访问的结果。
  从历次访问新华社会盛情款待的情况看,说明了殖民时代的华族社会与中国社会一衣带水的关係[71]。海外华族人口虽然庞大,但却无本土意识。他们所祈望的是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作为后盾,以提高他们在海外的地位。因此在心理上遂有效忠国家领导层的倾向[72]。谁能把中国带强,便向谁效忠。巨舰列队而来的北洋舰队,
其慑人的威容与事实上所持有的远洋航海能力,激发了海外侨民的 “内向之心”,加强了华族社会的凝聚力与自豪感。因此, 每次北洋舰队耒访时,
“会贤社”与 “图南社” 都会在《叻报》刊登与舰队访问有关的
“当月征文课题”。然而,当甲午战争失败,这个大清王朝终於失去人民的信任,再过十多年就被革命推翻了。从此,海外侨民也就转向支持国民政府
  甲午海战爆发后,《叻报》并没有即刻报导。直至日,在大东沟海战发生后的一星期,我们才在《叻报》上看到一则
“首报海战: 中日海军交战电音”的新闻说: “两国海军已在高丽海中开战”。 新闻报导不及时,或许由於当年通讯不甚快捷之故。
  次日 (日) 在 “中日战电汇登” 新闻中 ,报导海战的消息是: “中国沉覆之战船系:
扬威,致远,超勇,经远四艘… 而致远沉没之役,船中无一人得庆生”。这则报导特别提到北洋军舰“致远”
号的沉没,无一人生还[74]。当日的社评 &虑患篇& 开始担心 :
“中国…十余年训练之海军,未尝一出而呈其效,坐使徒徒麋钜帑,亦洙可惜…此时水师之人材,是否皆堪胜任,亦在不可知之…
”,《叻报》对北洋舰队的作战能力,产生了怀疑 ! 如果对照较早前有关北洋舰队的表扬文字, 这样的评语, 显然十分严厉!
  初战不利,四舰沉没,但尚不致言败。北洋舰队实力并没有受到重创,只是稍处劣势而已。使日本海军忐忑不安的 “定远”、“镇远”
两艘鉄甲舰还在[75]。然而往后历史的发展,“避战保船” 的政策,加速了北洋舰队的覆灭[76]。
  在刘步蟾、丁汝昌相继自杀后 (日),北洋舰队可谓大势己去[77]。日 (星期日)
,日本舰队进入威海卫,北洋舰队将所剩军舰及所有军需物资,悉数交给日本,北洋舰队全军覆没[78]。
  《叻报》对此又有怎样的反应呢? 在刘步蟾、丁汝昌自杀的次日,一篇题为&论华军致败之由& 的社评在日
(星期三) 的《叻报》发表,但未提及他们自杀消息。延至2月21日 (星期四) ,《叻报》的 “中日电音”才刊出
“中国海军提督丁禹廷军门及刘公岛统领大员现均为自裁” 的报导。
  从日至25日一连五天,《叻报》发表了罕见的长篇社评: &和倭统策&; &续和倭统策&;
&再续和倭统策& ; &三续和倭统策& 及&
四续和倭统策&。这篇长文,基本上代表了《叻报》对甲午战争的看法。其中心思想在于
“中国非不能战之国也,而今日则受败于日人者,盖六误成之也…凡此六误,成兹不胜。然则非日人能胜中国,中国自不求胜耳”。文章进一步阐述了何谓
“六误” : “一误于中国积习,猥鄙苟偷 ;二误于国家立法,重文轻武; 三误于老成谋国,守备不裕; 四误于统帅将领,避敌畏死;
五误于军卒兵士,训练不精;六误于船械枪炮,缺憾尚多”[79]。同年2月26日(星期二) &急救中国之病论&
的社评,已开始对清朝政府颇有微词了:“呜呼惜哉…何京师衮衮诸公,不知古今之时局大不相同也 ! ”
  《叻报》创办人薛有礼此刻的心情如何,不得而知。但在10年前,也就是1884年的中法马江之役,他的弟弟薛有福就是在此战役中牺牲的。根据《东山薛氏家谱》所载
“(薛有福)于同治十三年(1874)在上海应出洋留学考试,名列优等,赏官费留美,进波时顿大书院学习工艺。光绪七年(1881)奉调回华,入福州船政衙门学习水师。八年派赴
“扬武” 轮船学习,十年七月初三日傍午法人寇福垣马江,见危授命,尽忠殉难,没于王事,仅廿三岁”[80]。
  此次甲午海战,结果比马江之役的失败还惨,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船政学堂毕业的学生为国捐躯的有十几位海军将领。日(光緒廿一年三月二十三日,
星期三)《马关条約》(Treaty of Shimonoseki)
的签署标志着甲午战爭的結束[81]。清朝代表為李鸿章和李经芳,日方代表為伊藤博文 (Ito Hirobumi
)和陸奧宗光 (Mutsu Munemitsu )。这是中国近代史的国耻篇 :
接下来就是一连串的屈辱,割地赔款,加速了中国进入半殖民化的历程。正如梁启超所说的:“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始也''!
甲午海战的历史反思
  中国文化向来缺乏反思的传统。在一些需要反思的时候,往往搪塞而过。一百多年来,中国学界有关甲午海战的失败,至今仍是热点话题。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意见很不一致,有的说朝廷腐败,有的说军纪不严,有的说炮火不佳,有的还集中在事件、人物本身的探讨,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然而,历史的真实情况又是怎样呢?
  近年来,有关甲午海战资料, 尤其是英文、日文方面的资料, 还有一些战争细节 (如战报等)
不断被发掘,使我们对海战场景更加清晰。这些历史细节的浮现,至为重要,它有助于学者们更科学地分析战争失利的因素。[82]
  其实,任何一场战争失败的原因当然是复杂的,单一的因素不足以解说其间的成败因果关系,甲午海战正是如此,它是由几个不同单一因素组成的复杂原因。然而在其复杂原因当中,必然有些主导因素。这里根据各派学者的研究,试图从文献资料中窥视其蛛丝马迹,从而对甲午海战失败的原因做综合比较分析,总结归纳为:管理理念,设备维修,及实战经验三个重点来探讨此问题。当然,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又是互为因果,彼此关连的!
  洋务派是十九世纪最后四十年里最有实力的政治团体,在晚清近代化的过程中,在洋务派分子里,集中了当时最有智慧的人物,其执行者当然是李鸿章,但如果没有慈禧太后及醇亲王的幕后支持,也很难成事。
  我们可以说,甲午战争时期的北洋海军无论从主力舰的排水量、速度、长度及武器装备等方面看都是不错的,甚至可以说是强大的。不幸的是,洋务派犯了历史上任何改革者所犯的错误,在一段时期的雷历风行后就开始松懈下来。
反思之一 : 管理理念
(management mentality)
  琅威理对北洋海军的贡献不容忽视。这位英国籍的军官有丰富的海军经验,他是在中英两国海军合作的协议下,于1882年秋天来华负责北洋海军的组织、操演、教育和训练。头衔是副提督衔北洋海军总查(他在英国的军衔是中校)。在琅威理治军期间,管理非常严格,完全按照英国海军的条令训练,为海军官佐所敬惮[83]。
  由于丁汝昌不熟悉海军事务,舰队训练多由琅威理主持。他日夜操演,官兵请假离船甚难。在他的作风影响下,无人敢出差错。军中流传着“不怕丁军门,就怕琅副将”的说法。在其任内,北洋海军的训练水平达到了颠峰[84]。
  然而后来由於内部意见不同,说洋人不懂中国国情,矛盾愈积愈深,最终由于一件意外的纠纷,导致了琅威理于1890年6月愤而离职[85],终止了中英两国海军这一合作,英国拒绝再派军官训练北洋海军,也拒绝中国留学生再赴英国学习。琅威理走后,北洋海军由丁汝昌接管,军纪乃由严转弛。
  中国自古以来就不是一个法制国度,没有一套总的管理理念,统治管理靠的是领袖的人格魅力,治军更是如此。精良的军队靠的是将领的才能风格,一些部队甚至冠以领导将军的名字,使敌人闻风丧胆,如杨家将、岳家军、戚家军等。即使到了近代黄兴领导的武装起义,还高举“黄兴到”的旗帜。解放战争时期的
“刘邓大军” 都是明显的例子。
  中华民族这种人性化的管理
(讲情面,讲法外情),在丁汝昌接管北洋海军后也就体现出来。因为是中国人管中国人,军官副将都是老乡亲戚朋友。这样一个人性化管理体现在北洋舰队上,使北洋海军染袭了过去中国军队那一套裙带关系,所谓
“上阵要靠父子兵,打仗还需亲兄弟”, 多数管带(舰长) 让自已的亲戚、朋友担任其舰船的文案、支应委员官(会计) 等职位,
培养自已的私党[86]。
  北洋舰队在人事管理方面旣存在许多弊端, 士兵的日常生活中恶习也不少。 玩忽职守,演习是做戏。平时在操練活动中极不活跃,
个个士气低下, 纪律松散。 这支由西方新式装备包裹着的舰队,骨子里仍是一支传统的家族式封建军队,整个体系还是旧的。[87]
  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是骑兵将领,对海军,尤其是按照西方近代化标准建设起来的北洋海军的管理,不甚精通。他上任后,虽然极力学习海战知识,但亦有限。丁汝昌在烟台、威海置有房产,出租以赢利,还在家里蓄养歌妓,生活骄奢淫逸,甚至发展到了和部下方伯谦“共溺一妓”的程度。[88]
  在这样的领导风气下,北洋海军在赶走了精明能干的英国顾问琅威理后,舰队的训练水平也随后落入低谷,迅速走向堕落之路。“济远”
舰管带方伯谦也在威海购置多处房产,他的两个太太忙于做生意。一些下级军官竟相仿效,中饱私囊。本来按规定,海军将士不得离舰上岸夜宿,但在这种上行下效影响下,有一半的人不在岗位。水兵们仍然脱离不了嫖娼、吸食鸦片与斗殴的恶习,以至於由于北洋舰队的驻节,导致了烟台、威海等地娼妓业的空前发展[89]。
  不仅如此,更令人惊讶的是: 一些北洋官兵竟然以军舰载客,
利用军舰豁免权,从朝鲜向国内走私“高丽参”赚钱。舰队平常训练亦敷衍了事,每逢军事演习,辄预先设定标靶,从而制造“百发百中”的效果,以便向上级邀功。[90]士气涣散至如此地步,一旦中日启畔,北洋海军怎能与朝气蓬勃的日本海军相抗衡?
  北洋海军管理混乱,纪律松懈,从1886年在日本发生的 “长崎事件” 及1891年的 “主炮晾衣”
这两件事情上,很能说明问题。
  日,丁汝昌率领北洋海军“定远”、“镇远”、“济远”和“威远”等四艘军舰抵达长崎港[91]。8月13日,北洋水兵上岸,前往长崎一家妓馆寻乐,不知何故与日本警察发生冲突,结果一名日本警察被北洋水兵刺重伤。两天后
舰队放假,又有数百北洋水兵上岸观光,遭到早有准备的日本警察的袭击,长崎的市民也加入围攻北洋水兵,结果北洋水兵当场被打死5名,重伤6名,轻伤38名,失踪5名。而日本警察也有1名被打死,伤30名,一些市民也受了伤。北洋水兵回到军舰上后,将炮口对准长崎,引起日本全国上下的恐惧。此事结果由国际法庭判决,在重炮威逼下,日本向中国赔款道歉,这就是著名的“长崎事件”
(日本文献记为 “清国水兵暴行”事件)[92]。
  “长崎事件”激发了日本举国,
上至天皇,下至民众对北洋海军产生反感和抗拒的心理,甚至激发其对大清的敌忾心。从此“一定要打胜‘定远’”,成为日本海军的流行语,甚至连小学儿童游戏,也把孩子分为两组,一组扮成中国舰队,另一组扮成日本舰队,进行捕捉“定远”、“镇远”的战斗游戏。[93]
  因嫖妓而引起冲突,虽是小事,但也反映了北洋海军军纪松散,士兵骄横。李鸿章本人也不得不承认,“争杀肇自妓楼,约束之疏,万无可辞”[94]。把“定远”、“镇远”送到日本修理,本来就含有威慑的意图,却没想到竟发生“长崎事件”,从而刺激了日本人的民族心理。
  “长崎事件”发生五年后,日,循日本政府之邀请,北洋海军“定远”、“镇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六舰再度访日。这次停放的地点是横须贺军港
(Yokosuka Naval Base)。日《东京朝日新闻》以“清国水兵现象”为题,报导了观感 :
“登上军舰,首先令人注目的是舰上的情景。以前来的时候,甲板上放着关羽的像,乱七八糟的供香,其味难闻之极。甲板上散乱着吃剩的食物,水兵语言不整,不绝于耳。而今,不整齐的现象已荡然全无;关羽的像已撤去,烧香的味道也无影无踪,军纪大为改观。水兵的体格也一望而知其强壮武勇。惟有服装仍保留着支那的风格,稍稍有点异样之感。军官依然穿着绸缎的支那服装,只是袖口像洋人一样饰有金色条纹。裤子不见裤缝,裤裆处露出缝线,看上去不见精神。尤其水兵的服装,穿着浅蓝色的斜纹布装,几乎无异于普通的支那人。只是在草帽和上衣上缝有舰名,才看出他是一个水兵。”日本记者的观察只停留在表面,然而有经验的日本军官却看到了北洋舰队的缺陷。[95]
  当时日本海军军官东乡平八郎 (Togo Heihachiro )
也是从英国学习海军回来的,他与北洋海军将领刘步蟾有同学之谊。当他视察“济远”时,看到舰上各处殊不清洁,炮管里没有擦干净,
一摸就是一把灰,甚至主炮上像洗衣坊一样,
还晾晒着水兵的衣裤[96]。他认为主炮是军舰的灵魂,对于军舰灵魂如此亵渎,而来往的军官们却熟视无睹,
说明北洋舰队在军械保养以及军纪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可见这是一支没有纪律的军队,是很容易可以被击灭的。
  有些学者认为“主炮晾衣”说未必可信,因为军舰主炮悬空,不易晾衣[97]。但笔者认为,晾衣的地点在何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
是否有这回事?
  笔者在中国工作多年,时常发现这样的现象:
中国人求知慾强,有很好的学习精神。开始向西方学习时,可以不惜重本,在硬件上狠下功夫。但又因民族的自尊,学习差不多就可以了,因此在软件的后继培训上往往跟不上。
  北洋海军虽号称“亚洲第一舰队”,拥有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其威力类似今日核动力航空母舰。但疏于管理,尤其缺乏对中下级海军将士素质的后继培训,造成上述《东京朝日新闻》所报导的“清国水兵现象”是完全有可能的。就如一些星级宾馆,虽硬件设备一流,但服务态度其差的道理一样。目前停放在威海,于2005年4月以一比一复制,供游客参观的“定远”舰,[98]才几年时间就有维修管理不到之处。将今论古,正也说明了疏于软件培训及设备维修的管理理念,至今犹然。《东京朝日新闻》所报导的实有其可信度。
  或许出于不愿“崇洋媚外”的民族自尊,北洋海军原有的英国顾问琅威理被排挤。反观曾作为日本海军顾问的约翰.英格尔斯上校(Captain
Ingles),日本海军可说是由这位来自英国的海军顾问一手训练起来的。英格尔斯回忆说,他在日本服役时,日本政府曾封以贵族衔,使他能有足够的权力和地位与日本高级将领接触。当日本认为有理由独立行走时,英国人便体面地告退。日本“坚持走着他们在英国的指导下踏上的道路,他们不仅使舰队保持着英格斯离开时的面貌,而且还更趋完善”
  这两位同是来自英国的顾问,分别在中日两国的海军中服务,他们个人不同的际遇,是否已为日后甲午海战两国的胜负,埋下伏笔?
反思之二 : 设备维修 (maintenance
  前文述及,北洋海军成军之际,为了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朝廷每年拨款200万两白银作为经费,还从国外购置军舰,比如“定远”舰就是向德国伏尔铿造船厂(Aktien-Gesellschaft
Stettin)订购的,排水量7335吨,主炮口径305毫米,在硬件上,“定远”可说是“亚洲第一舰”。[100]
  设备维修对这样一支近代化的舰队至关重要。设备维修不仅是对原有军舰设备部件 (components) 的维护检修,包括例常维修
(routine maintenance),周期性维修(cyclical maintenance)与预防性维修 (preventive
maintenance),更涵括了对军舰设备的更新 (renewal of
facilities),甚至添购新的军舰,以保持与时并进的军备设施,提高舰队的战斗力。
  然而,北洋海军长期缺乏维修,更准确地说是没有维修的概念 (maintenance concept),
有些洋顾问因此辞职。根据英文报章《字林西报》 (North China Daily)
日的报导,“济远”舰的“管机西人”,即德国人哈富门 (Gustaff Hermann Hoffmann)
因为“济远”舰的损毁被马虎地维修,他不愿意再跟随如此境况的“济远”舰,所以“跟济远舰结束了关系”,离开了服务约7年的北洋海军。[101]
  尤有进者,北洋海军原有每年200万两白银的拨款,清政府从来就没给足过。实际上,
北洋海军每年能够收到的只有100万两上下,但其每年需要的开销约为177万余两,
根本无力支付。[102]颐和园工程用去海防经费约为库平银860万两,另外三海工程
(即慈禧归政后颐养之地南海、中海、北海)用去海军经费也有库平银440万两, 两项合计达1300万两。当时,
北洋海军的主力是购自英、德的7艘战舰, 共花银778万两。如果能将园工用款用于购置新舰的话, 那么,
差不多可以再增添两支原有规模的北洋舰队[103]。从1888年成军到1894年甲午海战爆发,北洋海军竟然一艘军舰都没有购买。因军费不足而使舰队设备近代化的程度,落后于日本近7年。[104]
  与此同时,日本政府早已决定从1883年起,将酿造业,烟酒业税收2,400万日元作为海陆军军费,连续8年建造军舰。明治天皇更发布诏勅,甚至节省宫中费用,
拨内帑以为造舰经费,要不惜一切代价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105]正是在这样的动力下,日本国民纷纷捐款捐物,完成了海军扩展计划,其中包括专为对付北洋海军“定远”、“镇远”铁甲舰而购买的“吉野”(Yoshino)
与“浪速”(Naniwa)
这两艘当时世界上航速最快的巡洋舰。在往后的海战中,这两艘巡洋舰成了北洋海军的尅星[106]。到了甲午战争之前,日本的海军急速扩大,其快射炮以及船舰的行驶速度均超过了北洋海军。
  相比之下,在中日海军竞赛的关键时期,北洋海军的建设却松懈下来。[107]由于北洋海军看起来己成军,用李鸿章的话说 :
“就渤海门户而言,已有深固不摇之势” (即以渤海湾为重点的防御体系已初步形成)
,[108]并没有意识到海军是一个需要连续投入、不断更新的军种; 加之慈禧太后的
60大寿庆典、光绪皇帝大婚典礼、黄河河工等巨额开支,清政府的财政异常拮据。1891年,户部更决定暂停南北洋舰队购买外洋枪炮、船只、机器两年。这一决策,使清国海军的发展停顿了下来,也使日本海军后来居上。
  北洋海军军费是否充裕? 颐和园工程是否挪用海军军费?
至今仍为学术界讨论热点。不过,从当时舰队内部的腐败程度和管理机制的层面看,北洋海军即使军费充裕,再多添购几艘铁甲舰,是不是就可以打败日本的联合舰队?笔者认为答案未必是肯定的。
  经费不足,没有添购新的军舰,这些因素大大地减低了北洋舰队的战斗力。甲午战争前夕,鉄甲舰 “定远”、 “镇远”和巡洋舰
“济远”服役都将近10年, 巡洋舰 “经远” 、“来远”、 “致远”
、“靖远”将近7年。长时间高强度的使用,对军舰的锅炉系统产生极大的损坏,使军舰的速度变慢。丁汝昌曾向李鸿章多次申请大修,更换锅炉,
李鸿章也多次向清政府申请,均无下文。
  战舰长期缺乏维修,一旦战争爆发,船身容易震裂。譬如“扬威”、“超勇”两艘巡洋舰是1880年下海的陈旧军舰,舰龄已达14年,老蚀不堪,速度迟缓,一开炮就震得炮上的铁锈纷纷落地。黄海海战中,日舰四艘快速巡洋舰集中火力攻击,“扬威”、“超勇”先后中弹起火后沉没。[109]这就是平时不保养、不检修所造成的后果。
反思之三 : 实战经验 (practical
experience)
  接下来要谈的是实战经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陆军大国,陆战经验丰富,但缺乏海战经验。在历史上,陆战罄竹难书, 海战则屈指可数
(如赤壁之战,鄱阳湖大战等) 。
  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系陆军出身,他与李鸿章同乡,都是安徽合肥人。丁汝昌早年可能是长江水师 (附属刘铭传的铭军)
的军官。其后水师改为马队, 丁汝昌又成为骑兵将领。 因此, 丁汝昌是以骑兵将领称著, 但他的水上经历, 在淮军将领中却极为罕见,
所以被委为海军提督,[110] 职务类似今天的海军司令。[111]北洋海军由骑兵将领统领,
有些历史学者因此责怪李鸿章用人不当,李鸿章当然不能回避这个责任。但丁汝昌在甲午海战到底有什么影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及其上级领导的战略思想与理念。
  上文所述,丁汝昌接管北洋海军时已年逾不惑 (时年52),没有近代科学的基础,更不懂英文。试想:
一个骑兵将领,带领一支西式军备包装且满脑子封建思想的中世纪军队,可以打赢19世纪的海战吗?[112]我们只要比较一下当年北洋海军与日本海军所留下的历史照片,就不难发现日本海军不论从士兵的军服、仪态、气势等方面,更给人予深刻印象。
左图为日本海军官兵的合影,右图为北洋海军官兵
  李鸿章把这支近代化海军舰队的命运寄托在一位骑兵将领的手里,一旦战争失利,“一死以报君恩”,其悲剧结果,实非意外。虽说“在海军创建初期,出现以外行统领海军的情况即断言为失误,未免有失公允”,[113]然而当年中日关系已吃紧,国际风云瞬息变幻,战事一触即发。更何况日本早有准备,北洋海军面对的是一支训练有素,觊觎中国己久的精良舰队
  李鸿章虽然是推行洋务运动的北洋大臣,但对海战具体观念的理解,非常有限。李鸿章的基本主张是“陆战为主,海战为辅”,深通洋务的他也没有意识到19世纪已经是海洋的时代,[114]海军战略早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显然他缺乏通过舰队决战的方式,争夺制海权的作战思想。
  就是这种思想,构成了“避战保船”的政策,朝廷在战争与和平之间游离摇摆,没有做好战争的具体筹备。另一方面,日本早己有随时作战的决定。在明治天皇的《日清两国宣战之诏》中鼓励部下
“赖汝有众之忠实勇武,而期速克平和于永远,以全帝国之光”,诏书显得霸气十足; 而此时光绪皇帝的宣战《上谕》却说:
“变诈情形,殊非意料所及”,暴露了清政府直到战争开始,仍然没有做好准备的窘态,很不情愿地匆匆上了战场。[115]
晚清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罗伯特.赫德 (Robert Hart ) 也说:“对于战争毫无准备,实在令人可惊
!”[116]。
  北洋海军没有实战经验,李鸿章也承认,他说:“各船管带由学堂出身者,于西国船学操法固已略知门径,而战阵实际槪未阅历,必得久经大敌者相与探讨砥砺,以期日起有功,缓急可恃”
  中国留学生没有实战经验,当时的日本也没有实战经验。然而日本毕竟是岛国,有渊源流长与海洋为伍的历史背景。明朝中叶以来,日本就能跨海作战。远赴中国东南沿海骚挠的倭患,读史者早已耳熟能详。[118]而明朝却是实施海禁,“片板不许入海”
[119],中国内陆文化一旦与朝气蓬勃的海洋文明相碰撞,其结果可想而知。
中日海军的较量
  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培养,始于马尾船政学堂。这是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1866年在船政大臣沈葆祯 ()
的主持下于福州设立,初建时称为“求是堂艺局”
。[120]差不多与马尾船政学堂创办的同时,日本也在广岛县濑户内海南端的江田岛设立海军学校 (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al Academy) 。[121]所不同的是这两所学校的训练方式。
  船政学堂分为前后两学堂。前学堂为“制造学堂”,目的是培育船舶制造和设计人才,设有造船专业,优等生被派往法国学习深造。[122]后学堂为“驾驶学堂”,旨在培养海上航行驾驶人员和海军船长,主要专业为驾驶专业。以后增设了轮机专业,[123]学习优异者选送英国留学。1867年为了培养工程绘图人才,在前学堂内附设“绘事院”。1868年又在前学堂内增设技工学校(艺圃),培养技术工人。艺圃的艺徒半天上课半天学习,学习期限3年,毕业后择其优者随“前学堂”学生赴法国各大船厂实习,其余分配于船政各厂。
  根据当年洋人留下的笔记,船政学堂的学生性格内向 ;
而江田岛海军兵学校的日本学生在学习近代海军战术、技术、西式外交礼仪的同时,其日常训练和管理也特别严格甚至残酷,并且非常注重武士道精神教育,突出忠于天皇和侵略扩张意识。这种教育被称为“江田岛精神”,它是日本海军的精神支柱。江田岛海军学校为日本海军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通过严峻的军训,使日本海军可以在任何恶劣环境下生存。[124]将来中日开战,结果仍见明晓。
  没有实战经验,平时的演习操练又流于形式,于是海战一旦开启,就注定了北洋舰队不可能发挥有效的作战能力。北洋海军主力舰最初排列成两列纵队,而后以舰队中的两艘主力舰“定远”
、“镇远”
为核心,其他各舰分别往两翼变阵展开,形成了一个略似人字型的横队,并最终以这个阵型与排列成单纵队的日本联合舰队展开激战。[125]
  採取这个阵型与日本联合舰队开战, 最关键的因素就是航速。 北洋舰队必须赶在日本联合舰队的纵队出现在自已正前方的最佳时刻,
及时冲锋、靠近、通过近距离肉搏一般的撞击战,以弥补北洋舰队在航速、火炮型号等方面的劣势。
  可是北洋舰队参战军舰舰龄老化, 锅炉接近报废,
用的又是劣质燃煤,竭尽全力也无法获得需要的高航速。如此一来,当日中午12时50分发现日舰的第一游击队正以高速度向已方右翼运动,很快就要脱离发起乱战的最佳目标区时,北洋舰队旗舰
“定远” 乃于6000米的远距离,首发主炮攻击正在驶离目标区的日本第一游击队, 揭开了大东沟海战的序幕[126].
  海战开始不久, 丁汝昌就在飞桥 (flying-bridge或称舰桥)
上受伤。[127]由於丁汝昌在战前没有明令指定代理指挥人或旗舰,[128]即没有“作战指挥链”(operational chain
of command)
的机制,因此当他负伤后,已来不及采取任何补救措施,整个舰队立即失去统一指挥,各舰怕违抗命令,没有及时分兵对付日本两个分队的战术,终于被日本击败。
  军舰缺乏维修,丁汝昌负伤失去指挥职能,各舰协调不一,整个舰队处于群龙无首而各自应战的被动局面 ;
管理不当,没有“作战指挥链”的机制,平时把训练当儿戏,凡此种种,于是又出现了在海战中令人啼笑不得的场景。
  当时日本海军大臣桦山资纪 (Kabayama Sukenori ) 乘坐代用巡洋舰“西京丸”(Saikyo
随行督战。[129]日午后2时40分桦山资纪乘坐的“西京丸”被划出阵外,遭到北洋军舰“平远”、“广丙”及鱼雷艇“福龙”号的包围。
  北洋军舰用猛烈的炮火向“西京丸”轰击(当时北洋海军并不知晓此为桦山资纪的座舰,而误判为日本的运兵船),“西京丸”中弹起火,同时北洋舰队鱼雷艇(雷击舰)“福龙”号逼近“西京丸”,于400米处连发两枚鱼雷,第一枚偏右,被“西京丸”舰首犁出的浪花改变了方向,未中;
第二枚从“西京丸”舰尾3米处擦过,亦未中
;接着“福龙”号又于40米处右转,用艇尾的旋转鱼雷管射出最后一雷,但鱼雷却从“西京丸”舰底钻过,由右舷逸出,又未击中,桦山资纪逃过一刼,绝尘而去。[130]
  为什么连发三枚鱼雷,尤其是致命的第三枚鱼雷, 在如此近距离亦未能击中“西京丸”呢? 原来是鱼雷的设定深度 (定深) 搞错了。
倘若不是平时训练流于形式,当不致发生这样的现象。假设黄海海战中能击毙日本海军大臣,历史可能改写。当然历史是不能假设的。
  甲午战争失败,使千百万中国人民椎心泣血。中国学者在研究这段历史的时候,往往喜欢打悲情牌。甲午海战前的种种缺憾,是为埋下战后国耻的契因。一旦战争爆发,颓败之势必不能避免。于是就以邓世昌等一批爱国将领的鲜血作垫底,挽回民族的尊严与颜面,固然悲壮伟大,实属可悲!
读史者只看到邓世昌的英勇壮烈,杨用霖的军人气概,[132]丁汝昌的无奈,却掩盖了此事件背后更值得反思的问题。
  甲午海战失败后,在接下来半个世纪的悠长岁月中,中国再也没有能力建立一支与北洋海军相媲美的舰队了。这局面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改观。[133]
  不知是否是历史的巧合,就在北洋海军成军120周年之际,
日至23日,一场展示各国海军共同构建“和谐海洋”决心的海上大阅兵,在青岛附近的黄海海域展开。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多国海军检阅活动。有来自14个国家的21艘海军舰艇参加此次盛典。中国海军于此阅兵式上,展现了自已的海军实力。[134]
  日,中国海军东海舰队舰艇 “舟山”号导弹护卫舰, 在圆满完成赴亚丁湾、索马利亚海域执行护航任务后,
应邀抵达新加坡进行为期3天的友好访问。访新期间,中新双方海军官兵互相参观舰艇、进行护航经验交流等一系列活动。这是东海舰队舰艇首次访问新加坡。此次访问,距最后一次北洋舰队来访时,历史又过去了115年!
原载 &&南洋学报&&,第65卷 (新加坡: 南洋学会, 2011年8月), 页
_________________
[1] 有关中国近代海军之研究, 日本学者田中宏巳的
&淸末海军的消长(一) 、(二) 、(三)&, 载《防卫大学校纪要》(第63、64、65辑),
1991年9月、1992年3月、9月一文, 是至今为止, 对甲午战争以前清朝的舰队, 尤其是北洋舰队的创建过程,
作出详细论述的唯一论文. 该论文打破中国学界认为北洋海军于1888年成军的说法. 提出1879年自英国购入 “龙骧” 等四艘炮艇后,
北洋海军就编成了一支舰队, 这一年应是成军之年. 之后则为北洋海军增强其实力的时期. 至1888年, 北洋海军停止扩建活动,
实力达到最强盛. 如果兼顾到拥有人才的状况, 则总查琅威理(Captain William Metcalfe Lang
)在职期间, 及其所发挥的作用等,1890年是为其顶峰期.---. 资料引自冯青,
&甲午战爭前北洋海军的对日交流与日本的对抗性竞争&,《北洋海军成军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册》(中国:
威海,2009年5月),页 152-170。
[2] 张序三,&海军是维护海防和海权的核心&,《北洋海军成军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册》,页 3。
北洋舰队日常出巡任务极为繁重,每年都要执行从北到南,沿中国海岸线巡逻和宣扬主权的行动。其巡防区域最北端到海参威,中经朝鲜、日本各港口,最南端到达南海诸岛以及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地。
《航海琐记》共四卷,是作者余思诒()于光绪年间受命前往护送北洋舰队四艘巡洋舰返国,沿途所见所闻的详细实录,资料丰富而具体,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余思诒的生平事迹鲜为人知,笔者在日《叻报》新闻
“战船再述” 中看到有关余思诒的简介,弥足珍贵,兹录于后 : “查水部 (即余思诒,《叻报》作余易斋)
係江苏常州人,家世书香。而君幼诵儒书,即留心大局。三余之暇兼治扁鹊,青鸟家言;而于易义为尤精。咸丰间因助饷报效事,议叙以主事用。九年铨工部虞衡司主事。而君素饶大志,自束发受书时,即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因恥步司马长卿之后,因请假赴苏为从戎计。祇以堂有双亲,不欲君之远涉,因促归里。由是闭门潜脩者垂二十年。于读书事亲外毫无所求,既而封翁及太夫人相继寿终,君遂读礼家居。服闵后乃重至京师办理私事。旋经吏部告以铨选到班,君乃赴部销假供职冬曹。时光绪壬午年也。是时正在法燄披猖之际,君满腔热血,即拟奋袂从戎。因恥奔竞之风,乃上疏条陈时弊;
并上书当道痛陈利害,一时见者莫不知为识时务之豪杰。当时中国各报竞将君稿登录报中,海内之人,无不知君之名者。去岁刘芝田廷尉奉使英俄,知君之才,因奏调出洋用,资臂助现在致远等船报竣,而中英缅甸之约又己议成,故特委君赉送约章并护送诸船回华缴纳也。海忠介谓读书不务科名,为学须求实用,君其有焉
[5] 陈育崧, &甲午前夕北洋水师访问新加坡记&, 《天马杂志》(新加坡 : 天马杂志社,
日),第2期, 页8-10。
[6] 孙建军, &北洋水师三访新加坡& ,《威海晚报.刘公岛之声》(日)
[7] 清朝创建与发展海军, 有一个过程. 当时的 “海防” 主要以防御自南方海上入侵而来的敌人为其目的,
所以海军建设的重心也置放于南方, 即呈现所谓 “重南轻北” 的现象。1866年7月, 清廷设置福建船政局,
开始了创建近代福建、广东海军的历程。 1870年代初,
中国近代海军的嚆矢---闽粤海军得以成军。1870年中叶以后,在以往的西洋诸列强之中,
又增添了日本这个新敌人。为了对付日本这个来自东方海上的新威胁,作为近邻又是永久之串的紧张感,日本於是成了中国海军的假想敌,
也是建设北洋海军的推动力。 筹建一支强有力的海军, 以对付日本的海上之敌,
便成为清政府的当务之急。在这种背景下,清政府遂决定构筑拥有北洋、南洋、闽粤三支海军的防卫体系。作为中国近代海军代名词的北洋舰队的创建,
因此得以实现。 日, 清政府发布《建造鉄甲舰令》。 同年底,
向德国伏尔铿造船厂(Aktien-Gesellschaft Vulcan Stettin) 订造了 “定远”
舰(7430吨,1882年下水), 年又陆续向该公司订购了 “镇远” 舰(7430吨,1883年下水)、 “济远”
舰(3055吨,1884年下水)。三舰同时于日抵达大沽,被編入北洋海军。“定远” 、“镇远”
两舰乃当时最新式且为亚洲第一巨舰。 从此, 清朝海军从沿岸防御阶段, 跨入了具备外洋作战能力的新阶段。 ---参阅冯青,
&甲午战爭前北洋海军的对日交流与日本的对抗性竞争& (同注1)。
[8] 铁甲舰是当时最先进的军舰,
每艘造价约163万两。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清廷亦曾花150多万两白银从英国购置15艘配置先进武器装备的舰艇。
所谓北洋海军经费,指的是根据清政府的划拨,用于维持北洋海军以及附设的学校、机器局、修理厂等机构的日常经费。根据笔者在虎门炮台的考察,北洋海军军舰多以此处炮台名称命名
(如 “威远” 、 “镇远” 、 “靖远” 等),或许是用以纪念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因海军衰弱,致使虎门被攻陷的历史事实。
洋员是清朝公文中对外国雇员的称呼,本来并没有褒贬的意味,但这个词在传统的中国近代史中,却绝对是个带有贬义的词语。北洋海军到底聘请了多少洋员作为舰队的轮机员、炮术教官及各种实用技术教官等,
至今没有一个确实的统计数字。加拿大籍学者王家俭长期研究北洋海军洋员,许多北洋海军洋员资料均出自其手。洋员中如琅威理,马吉芬,哈富门等都是名气比较大的。在大东沟海战中,也有8名洋员参加海战。根据《叻报》新闻
“中日汇电” ( 日) 报导 : “ 经远一船则有西籍炮手尼高劳士(一作尼格路士,即英国人Nichols)
经已阵亡”(日,李鸿章向清政府奏请,增发尼格路士三年薪水,支付给其在英国的家人,作为抚恤);
而“镇远”舰的洋帮带马吉芬 (Philo Norton McGiffin ) 在战后悲愤自尽,颇有专业精神。参阅
---陈悦著,《沉没的甲午》(北京:凤凰出版社,2010年2月第1版),页 187-201;
---孙建军 ,&参加甲午海战的洋员都是谁&,
《大连近代史研究》(第5卷),(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版),页108-114。
[11] “公醼兵官”报导 :
“…查战船诸公均深识英文英语,或曾在欧洲肆业,...故不惟深识西国文字语言,且于驾驶戎机均无不习之纯熟也…”, 《叻报》新闻,
[12] 《北洋海軍章程》是以英国海军规制为蓝本而制定的, 共14款, 目前有多种版本传世。从《北洋海軍章程》规定中可知,
北洋舰队自提督以下设置了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经制外委等计315名各级人员.
但此时的北洋海军尚未导入近代的海军官阶制度。章程亦阐述了北洋海军船制、官制、升擢、事故处理、招考学生、俸饷、恤赏、工需杂费、仪制礼节、钤制、军规、简阅、武备、国旗、将旗、通语旗、水师后路各局等事项。这是中国第一个海军条令,规定得很具体,有些规定到今天还有用。比如,海军舰艇官兵不得到岸上住宿,只能在舰艇上居住。这些章程在世界上也是先进的。--参阅《北洋海军章程》,
&中国船政文化网& (http://www./ )
及冯青,&甲午战爭前北洋海军的对日交流与日本的对抗性竞争& (同注1)。
北洋海军在世界海军排行榜上到底名列第几,至今研究学者还没搞清楚,有的说是第四,也有说第六,第七或第八的。本文不在此问题上纠缠不清。因为这
“世界海军排行榜” 到底依据的是什么标准,为何如此不能确定? 不过,当年北洋海军在亚洲乃首屈一指是无疑的。
[14] “战船再述” 《叻报》新闻, 日 。
[15] 根据 《叻报》 新闻 “战船坚利” (日) 报导,此次 “致靖经来四战船抵叻”,主要是为装添燃煤 :
“因购办煤斤装载粮食等件,须暂为停泊…闻此四船须在叻暂泊约至十月朔日始行展轮东渡云 ” 又根据该报次日(11月16日) 新闻
“战船再述” 的报导 : “现查得 (四船管驾官)…至英德两国验收诸船驶回华海,而邓协戎 (邓世昌)
兼理营务处,以便督率诸船将弁并管理饷项以专责成; 而船中復派有提督衔英国教习龙军门 (琅威理)
同驶回华。盖缘诸船东归之际,沿途所过之埠要皆他国属土,诚恐诸将弁兵丁等人地生疎,于聘办煤粮等事或形未便,故派龙君同行以便沿途照料一切
”,说明了邓世昌是此次舰队回华的主要负责人; 派遣英国教习琅威理同行的目的是为方便在“他国属土” “聘办煤粮等事”。
[16] 兹将《航海琐记》中的精彩描述摘录于下 (引文录自孙建军,&北洋水师三访新加坡& , 同注 6)
  “二十五日
(日),晴,…正卿病渐瘥。丑正过马六甲灯塔。…巳初遥见新加坡,单鱼贯阵。岸上观者如蚁,土人则举手扬巾,华人则额手称庆。未刻停轮下椗。新嘉坡距岸约三海里,偕四管驾同拜领事左子兴太守名秉隆。晚,随员左树南请福如居便酌。亥刻回船。”
  “二十六日
(日),晴,…早督船令各船晒晾衣服。午后偕四管驾拜英国总督。回至领事府闲谈,偕来远船管驾邱彪臣,在广东馆小酌。亥刻回船,知琅总理接丁军门电:奉北洋大臣李谕,新船至厦门与北洋水师同阵过冻等因。”
  “二十七日
(日),晴,…早英国总督来答拜。午后登岸,绕市游一周,至吴丕球所开药店内少坐,偕薛骏卿、都雅村及靖远船中学生洪桐书、温朝义同在广东馆晚饭。洪、温两生亦天津学堂高材生也。亥刻回船。是晚,英国总督请琅总理及四管驾饭。”
  “二十八日
(日),晴,…早四管驾至巫来由国苏丹府午饭,因昨日在英署同席面订也。左领事请晚酌,遂与琅总理、四管驾往。同席巫来由国苏丹、中国董事陈金钟、黄江永及各国领事皆络绎而至,英国总督辞未来。”
  “二十九日
(日),晴,…午后登岸,乘铁道火轮街车至新闻馆,晤叶君季允,馆中之主笔也。…是晚,四船管驾公请于广东馆,同坐左领事竹林。亥刻回船。昨邓参戎赴巫来由国苏丹府宴,苏丹赠以巫来由国地图一帧,水陆地名皆详。亟按度抄录之。”
  “十月初一日 (日)
甲申,早晴晚雨,…午后登岸,在领事府闲谈。近晚,偕四船诸君赴山芭树林园星坡众商董公宴。亥刻散,至码头,将唤渡回船,而船主邓正卿及方竹舫、解秀珊皆至。…未几,云高雨至,…及返而衣履湿透矣。
  树林园者,坡之山芭地方,闽商游燕之所也。一路树木荫翳及园四维,花木中建洋式房屋一,分内外堂。是日,外堂张各种旗,中悬龙旗,左右列座皆华式。左设柜如西式,中西茶酒果饵皆备;正面扎高台,结彩悬灯,有广东女优演戏,台下陈西乐数十名,夹道皆悬灯。…是日,同座者巫来由国苏丹、中国领事、中国提督衔总理接船事宜琅威理及四船管驾、大副、二副、正副管轮及学生、文案、司事、医官、洋大副二副、洋管轮、洋翻译咸集,而主人则闽帮董事二品衔候选道陈君金钟为首也。是日,红顶缎鞋、服行装、操官音酬应宾官,为新嘉坡不数觏之盛会焉。”
  “初二日
(日),晴,晚小雨,…早雇升火土人八名,分派各船,病故升火、水手甚多,故也。惟致远独无之。晚广东商人罗奇生独四船管驾夜宴,同席左领事竹林。
  兵船例不准人窥探。四船抵新嘉坡,众商吁领事请船仰瞻新式,爰与琅总理、各船管驾商准,由领事给牌登船游览。于是,有人棹片舟往来各船间,日中至昃,纷纭不息者五日矣。较之江河竞渡尤为繁盛焉。”
  “初三日 (日),晴,…辰初,督船有令起锚。午初开行,双燕行阵,船微宕,向东行。”
[17] “公醼兵官” ,《叻报》新闻, 日。
[18] “中国战船纪略” 《叻报》 新闻, 日 ; 又据该报次日(11月15日) 新闻 “战船坚利” 报导:
“前日中国致靖经来四战船抵叻后…日来华人之赴船游观者实繁,有徒无不啧啧然,叹为中国海防利器 ”。
[19] 《航海琐记》“二十五日 (日)” 及 “十月初二日 (日) ”条陈。
[20] “ 公醼兵官 ”, 《叻报》新闻 ,日 ; 又 “漏述补登”亦记录了陈金钟当晚的谈话摘要:
“我大清自开基以来二百余年,尊尚王道,乃日久而弱,故数十年来海疆多事。但有文事必有武备,惟今作始,必先治内而后外患不入,非一朝一夕可以为之夫!中国能自振兴,共享太平,自是朝廷之福,而我辈亦可共乐尧天。兹遇诸君皆抱異才,际遇风云,可作公侯千城之选,将来精忠报国,共勋昇平,敬望诸君有以尽欢于今夕也…”,
《叻报》 新闻, 日。
[21] 新加坡植物园有悠久历史,早在1822年就已具雏型。目前位于古鲁尼路 (Cluny Road)
的植物园,1859年始建,至今也有150年了--参阅 “Singapore Botanic
Gardens”(http://www.sbg.org.sg/aboutus/ourhistory.asp)
[22] “英国大君主席斯百录”即英国首相沙利斯伯利 (Lord Salisbury, Robert Cecil
)。此公时常更换名字。 Lord Robert Cecil为其原名。用的名字是 Viscount
Cranborne,后又改为 Arthur Talbot Gascoyne-Cecil。此公三度任英国首相(1885 -
- 1892 及 1895 - 1902)。北洋舰队访新时他在任上,当时所用名字是: Marquess of
Salisbury 或 Lord Salisbury --参阅 “Robert Cecil,3rd Marquess of
Salisbury” ,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Robert_Cecil,_3rd_Marquess_of_Salisbury)
[23] 《叻报》新闻 “公醼兵官” ( 日) 提及的 “本坡《浮理不来士西报》之採访人”
指的就是《新加坡自由西报》 ( “The Singapore Free Press” )
记者,可见当晚亦邀请了英文报人参与其盛。
  《新加坡自由西报》 系继《新加坡纪年报》 ( “The Singapore Chronicle” )
后的第二家英文大报,日由William Napier 与 G. D. Coleman, Edward
Boustead 及 Walter Scott Lorrain联合创办. 1869年曾一度停刊, 1884年由Charles
Buckley再度复刊直至1946年为《海峡时报》( “The Straits Times” )收购. 1962年并入《马来邮报》(
“The Malay Mail” ), 至此《新加坡自由西报》遂不复存在矣 . 参阅 “The Singapore Free
Pres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