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人物特点》中的哪些人物

当前位置:
>>>《三国演义》中下列故事分别对应哪个人物?①割须弃袍②单刀赴会③白衣..
《三国演义》中下列故事分别对应哪个人物?①割须弃袍&&&&&&②单刀赴会&&&&&&③白衣渡江&&&&&&④单骑救主&&&&&&⑤乐不思蜀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⑤__________
题型:填空题难度:中档来源:模拟题
①曹操(曹孟德)&②关羽(关云长)&③吕蒙(吕子明)&④赵云(赵子龙)⑤刘禅(阿斗)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三国演义》中下列故事分别对应哪个人物?①割须弃袍②单刀赴会③白衣..”主要考查你对&&课文理解,名著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课文理解,名著阅读
课文理解,名著阅读:主要考察对课内文章和中外名著的理解。包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相关的情节(事件)等。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名著阅读量;对课文有总体的把握能力。阅读即是对文本的加工和理解过程。我们学习任何一门课程都有对文本的阅读的过程。如果连基本的文字意思都看不懂,又何谈做题,又何谈提高成绩。 而语文的阅读理解又是重要之重要。阅读理解在整个语文考试中占大比重分值。这一块是我们拿分的重要阵地,也是我们失分的重点位置。知识点拨:一、问题设置:其问题设置大致分三个层次:直接源于原文,间接源于原文,超越原文。   
对第一层问题,需要认真感知原文,并稍作思考,如此即可直接从原文或自己的知识储备中觅得答案;   对第二层问题,需要反复强化、整体感知原文,对文意做到融会贯通,并积极分析,深刻思考,高度概括即可;   对第三层问题,需要高度领悟文意,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运行延伸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活动,才可形成答案。   
二、做好阅读理解经验:   1、读,且熟读阅读的理解的基础。要产生深刻透彻的理解,就必须反复阅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文章的主要观点、中心意思及写作思路、行文线索都是隐匿于文章之中的,因此只要反复阅读、强化感知,才能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   但有些同学却急于求成,忽视对原文的阅读,只"水过地皮湿"般泛泛而读,不求甚解,草草了事。因而对原文一知半解甚至形成错误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解,岂不是强为"无米之炊"?得出的结论,岂不成了"空中楼阁"?当然,熟读并不等于机械重复,在熟读的同时应给予思维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2、思、且深思只要深思,才有发现。所谓深思,就是读者应站在作者的高度,有机结合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主观意识,积极、高效、缜密地运行思维,深刻发掘文章深层意蕴的心理过程。任何文章都会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思维空间。因此,我们不应惰于思考,不应浅尝辄止,应深化思考,切中肯綮,惟其如此,问题的解决才如"庖丁解牛",迎刃而解。   3、取、忌断章取义文章是作者的意识整体。各部分之间,各个层次之间都是血肉相联,浑然一体的。因此,我们怎能忽视文章的整体性,怎能管窥蠡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断章取义呢?正确的做法是应从文章的整体出发,应于文章的高处大处着眼,由浅入深,层层深如,层层确定。惟其如此,我们的理解才不失之偏颇,谬误丛生。
三、阅读理解的常用解题思路:
1.明主旨文学作品往往通过故事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一本质方面,这就是主题。议论文总有一个中心论题,作者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对此观点加以论证,科普文章常指出某一个课题,通过实例或实验给以科学的分析解释,即使是新闻报道,也以某一事件作为报道的主要内容,将该事件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及结果等几方面交代清楚,从而引起读者的普遍关心。因此,迅速把握文章的主题、中心、大意很关键。   
2.抓要点   阅读理解短文的信息较为密集,考试时并不要求每句都透彻理解并瞬间强记所有信息,在领会短文大意之后,可根据试题迅速抓住有关段落或句子核查与分析,然后作出合理判断。   3.理顺序   事件的前后因果关系、地点的大小、方向方位、物品的贵重好坏、课程的内容时间、人物的思想品质等,必须根据试题要求进行重点的比较和整理,然后作出判断。   4.破疑点   快速阅读中,必定会产生许多疑点,如对某些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确切、人物事件的关系不清楚、作者的观点态度不明朗等等,有时读完一篇较难的短文,甚至有"如入云里雾中"的感觉。如何突破疑点从而改善阅读的心态呢?第一,借助试题破疑点;第二,比较用语的异同破疑点。
发现相似题
与“《三国演义》中下列故事分别对应哪个人物?①割须弃袍②单刀赴会③白衣..”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16036159556153955128320125295120301《三国演义》中的“三奇”、“三绝”
《三国演义》中的“三奇”、“三绝”
&& 阅读: 次
《三国演义》中的“三奇”、“三绝”
&&& 1.曹操:“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
&&& 《三国演义》第一回,曹操出场,善于“知人”的许劭这样评价他:“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听了大喜。崛起于汉末乱世的曹操正如许劭所言,他是一个当之无愧、如浮雕一般树立在历史长廊中的“奸雄”。
&&& 曹操复杂性格的核心是极端利己主义,由此呈现出虚伪、奸诈、残忍和凶暴等特征。第四回写出场不久的曹操杀害吕伯奢全家,给读者留下极为可憎的印象。曹操明知误杀吕家八人,还杀死买酒回来的吕伯奢。陈宫谴责他的负义行径,曹操竟毫不迟疑地说出了他信奉的人生“格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事实上,他在一生中就是按这损人利己的信条行事的。并非偶然,在曹操、刘备、孙权三个首脑人物中,曹操杀人最多,而且有各种各样的杀人方法,如疑而杀人:赤壁之战前夕,他中了周瑜的反间计,怀疑自己的水军都督暗降东吴,杀掉了蔡瑁、张允;梦中杀人:他怕人在他睡觉时行刺,就宣称自己“梦中欢喜杀人”,故意把一个热心服侍他的近侍一剑刺死;酒中杀人:赤壁大战前,他把酒临江,横槊赋诗,扬州刺史刘馥认为诗句不祥,曹操便佯装大醉,“手起一槊,刺死刘馥”;借刀杀人:祢衡击鼓骂曹,他极为恼怒,打发祢衡说降刘表,由黄祖杀之;伺机杀人:他平时嫉恨好耍小聪明的行军主簿杨修,以“鸡肋事件”扰乱军心的罪名将其除掉;大规模杀人:衣带诏事发,曹操将董承等五家老小七百余人斩杀,以及攻打徐州陶谦时,“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操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
&&& 尤为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小说第十七回的描写。曹操围寿春攻打袁术,军中缺粮,在军心浮动之际,竟向仓官王“借头”来稳定军心。这既写出他的奸诈,又写出他的残忍:
&&& &&&&却说曹兵十七万,日费粮食浩大,诸郡又荒旱,接济不及。操催军速战,李丰等闭门不出。操军相拒月余,粮食将尽,致书于孙策,借得粮米十万斛,不敷支散。管粮官任峻部下仓官王入禀操曰:“兵多粮少,当如之何?”操曰:“可将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曰:“兵士倘怨,如何?”操曰:“吾自有策。”依命,以小斛分散。操暗使人各寨探听,无不嗟怨,皆言丞相欺众。操乃密召王入曰:“吾欲问汝借一物,以压众心,汝必勿吝。”曰:“丞相欲用何物?”操曰:“欲借汝头以示众耳。”大惊曰:“某实无罪!”操曰:“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必变矣。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汝勿虑也。”再欲言时,操早呼刀斧手推出门外,一刀斩讫,悬头高竿,出榜晓示曰:“王重故行小斛,盗窃官粮,谨按军法。”于是众怨始解。
&&& 这样一个曹操,是很难赢得读者好感的。然而,《三国演义》也写出了曹操的另外一面:他的精明、机智,他的雄才大略,即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卓越之处。从准纪事本末体注重历史经验的价值取向出发,作者塑造曹操的形象,旨在为“有志图王者”提供借鉴。作为“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曹操之奇,奇在智谋过人,即“智足以揽人才而欺天下”。
&&& 就“智足以揽人才”而言,首先是因为曹操本人就是英雄,他能慧眼识人并想方设法笼络人才。曹操具有雄才大略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在第二十一回“青梅煮酒论英雄”中,曹操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这说明曹操与那些色厉内荏、鼠目寸光、徒有虚名的碌碌之辈不同,他确有几分英雄气象。小说第五回,他对关羽的赏识恰与袁术、袁绍形成鲜明的对照。当时十八路诸侯会盟共讨董卓,董卓部下勇将华雄连斩盟军数将,威震一时。关羽请战,袁术听说他不过是刘备手下的一个马弓手,便大喝道:“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袁绍也羞于派弓手出战。怕被华雄耻笑。曹操却能慧眼识英雄,断定他“必有勇略”,极力推荐关羽一试,并为他酾热酒一杯,以壮行色。曹操不以贵贱论人,确实表现出高于袁术等人的政治家的风度。过后他又暗地派人送酒肉抚慰关羽等三人。其他如许褚、徐晃等,曹操见他们在战场上威风凛凛,便设计使他们归降。许褚、徐晃后来都成为曹操军中虎将,屡立战功。
&&& 其次,无论是武将还是谋士,只要为曹操效力,总能得到物质、荣誉、地位等方面的奖励。U水一战,曹操败于张绣。典韦为了掩护曹操逃命,死拒寨门,最后中箭中枪而死。曹操亲自为他祭奠,痛哭着对诸将说:“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回到许都,又立祀祭奠典韦,封其子典满为中郎,收养在府。事隔一年,行军途中路过U水,曹操忽在马上放声大哭。众人问其故,曹操说:“吾思去年于此地折了吾大将典韦,不由不哭耳!”随即下令屯住军马,大设祭筵,吊奠典韦亡魂。曹操亲自拈香哭拜,三军无不感叹。曹操哭典韦,也许确有深情在――典韦几次救了曹操的命,但也如毛宗岗所说:“哭一既死之典韦,而凡未死之典韦,无不感激。”目的还是为了笼络人才。
对于谋士,曹操格外注意尊重他们的意见,肯定他们的智慧,而这正是谋士们所追求的人生价值之所在。在战争中,曹操注意发扬军事民主,在采取重大的行动之前,往往要召集众将商议,听取各种意见,择善而从。曹操打败袁绍后,郭嘉主张乘胜进击乌桓,而大多数人反对。曹操采纳了郭嘉的意见,果然取胜。但回到易州,他却首先重赏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他说,这次远征,因老天保佑,侥幸成功。各位的意见,才是万安之计,应该重赏。以后还望多献良策。成功了,曹操能奖励曾持反对意见的人;失败了,他也能奖励曾有先见之明的人。诸葛亮火烧新野,夏侯芑匦聿O暮担畹洹⒂诮嵝盐乙乐怪罡鹆劣没鸸ィ婧蠡诿惶堑模〔懿儆谑巧痛屠睢⒂诙恕2懿俚男形∏∮肼啦肌⒃艿热诵纬上拭鞯亩哉铡B啦忌肀卟环玫哪笔浚浙棺杂茫啻尉苣沙鹿热说牧疾摺T芏阅笔扛油咦洹L锓岬脑庥黾词抢ぁL锓崃偎捞镜溃“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可以说,猛将谋士投奔曹操,是适得其所,选对了主人。而投奔袁绍之流,则是有眼无珠。“为明主(曹操)谋而忠,其言虽不验而见褒;为庸主(袁绍)谋而忠,其言虽已验而见罪,何其不同如此哉!”从“智足以揽人才”这个角度看,曹操是称得上明主的。毛宗岗多次称赞曹操为“可儿”,也正是立足于此。曹操重视人才,重用人才,这是他的王霸事业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
&&& 至于“智足以欺天下”,可从两个侧面来观照:一是曹操的某些举动“有似乎忠”。比如,曹操虽然不把汉献帝放在眼里,目无君上,但始终未僭至尊之号。第二十回,曹操请汉献帝到许田围猎,百官随驾。荆棘丛中跳出一只大鹿,献帝连射三箭不中,命曹操射。曹操要过献帝的宝雕弓、金t箭,扣满一射,正中鹿背。群臣将校见了金t箭,以为是献帝射中的,都踊跃向献帝齐呼“万岁”。这时,曹操纵马直出,拦在献帝前迎受,众皆失色。曹操把宝雕弓留作己用,献帝、百官都无可奈何。如此欺君罔上,却一直未僭帝号,这便是曹操权术过人之处。他远比袁术聪明。袁术一意孤行,于建安二年称帝于寿春,建号仲氏。从道德上说,这是不忠;从权术上说,这是无谋。结果是天下英雄群起而攻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让汉献帝拥有天子的名分,而自己操纵天子的实权,比空有其名的袁术“实惠”多了。曹操晚年,孙权写信给他,说:“臣孙权久知天命已归王上,伏望早正大位,遣将剿灭刘备,扫平两川,臣即率群下纳土归降矣。”曹操看了大笑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众人劝他“早正大位”,他表示自己绝不做篡逆之事。化“忠君”为“欺天下”的权术,曹操绝非等闲之辈。
&&& 二是曹操的某些举动“有似乎爱民”。曹操深知民心向背乃事业成败的关键。曹操打败袁绍,陈兵于河边,当地百姓带着饮食前来慰问,其中几位须发皆白的父老,说袁绍“重敛于民,民皆怨之”,称颂曹操“官渡一战,破袁绍百万之众”,“兆民可望太平矣”。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号令三军:“如有下乡杀人家鸡犬者,如杀人之罪。”“割发代首”也是一个著名的例证。第十七回,曹操进攻张绣,正当麦熟之时,曹操下令:“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因此官军经过麦田,都下马扶麦而行。不料,曹操本人的马突然受惊,窜入麦田,踏坏了一大片麦田。曹操立即召行军主簿给自己定罪,主簿感到为难。曹操说,我自己制法,自己违法,怎能服众!拔剑自刎,被左右救住。郭嘉说,《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丞相作为统帅,岂可自杀?曹操沉吟良久。拔剑割下自己的头发,命人传示三军:“丞相践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于是三军悚然,无不凛遵军令。曹操是善于行爱民之举以获取民心的。
&&& 《三国演义》通过描写“智足以揽人才而欺天下”的曹操,刻画了一个纯用霸术的“奸雄”形象,一个成功的领导者的形象,其基本特征是:他的行为虽以权谋为出发点,但却符合中国传统的道德原则,比如忠君、爱民、赏识和重用人才等。他的成功是合情合理的。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看,曹操的奸诈和智谋有机统一,从而完整地表现了曹操的性格,使得这位“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血肉丰满,富于艺术生命力。&&&
&&& 2.诸葛亮:“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
&&&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着力刻画的又一重要人物。《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共写了一百十一年的事情。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活动虽然只有二十七年,但这二十七年却在小说中占了一半以上的篇幅,即从第三十八回的“隆中决策”,到第一百零四回的“丞相归天”,共有六十六回,这还不包括诸葛亮出山前水镜先生对他的赞美、离世后“魏都督丧胆”、“定军山显圣”等有关章回。在这近七十回中,有大半的回目是专门写诸葛亮事迹的。如此着力刻画的人物,在全书中还没有第二个。郑振铎曾在《三国演义的演化》一文中说:“一部《三国志通俗演义》虽说的是叙述三国故事,其实只是一部‘诸葛孔明传记’。”作者用这样多的篇幅,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诸葛亮呢?
&&& 历史上的诸葛亮,本来就为士大夫文人所推崇。其原因有二:第一,诸葛亮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即杜甫《蜀相》诗所吟咏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第二,他才具不凡,即杜甫《咏怀古迹》之五所谓“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三国演义》对这两个方面都写得很透彻。
&&&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即忠贞,集中表现在他对蜀汉事业的态度上。他忠心耿耿,兢兢业业,为创立蜀汉基业殚精竭虑,义无反顾。刘备死后,他继续忠心不二地辅佐孱弱的刘禅。尽管刘禅昏庸,“是扶不起的阿斗”,尽管刘备当初白帝城托孤时曾说过:“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主。”但是诸葛亮却从未萌生过任何野心,始终克尽人臣之职。在大厦将倾、独木难支的情况下,他执著理想,力撑危局,顽强进取,坚忍不拔,“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为了蜀汉事业,他南征北战,不是运筹帷幄,就是临阵督战,甚至“亲校簿书,自理细事,食少事烦,汗流终日”。部下关切他的健康,劝他不要过度劳累,他却感慨地说:“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唯恐他人不似吾尽心也。”司马懿得悉这种情形,对诸将说:“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果然,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在伐魏前线的五丈原。《三国演义》细致描写了他临终时的情形:
&&& &&&&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视各营。自觉秋风扑面,彻骨生凉。孔明泪流满面,长&
&&& 叹曰:“吾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这是一个伟大的终结。人格是诸葛亮生命的基石。
&&& 诸葛亮的足智多谋,首先表现在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有卓越的政治眼光。他上晓天文,下知地理;深谙政治,精通军事,善于外交,具有经天纬地之才。早在隆中隐居时,他就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初见刘备,就透辟地分析形势,提出了占荆、据蜀、联吴、抗魏的战略思想。正是依据诸葛亮《隆中对》中的战略决策,刘备集团才由被动转为主动,蜀汉事业蒸蒸日上。刘备后来背离了联吴抗魏的国策,为了给关羽报仇,大举伐吴,彝陵之战,蜀汉事业遭到极惨烈的摧残,诸葛亮不由哀叹:“汉朝气数休矣!”
&&& 诸葛亮的智谋还表现在他那高超的军事艺术上。诸葛亮不仅有隆中高论,而且料事如神,善于用兵。“博望坡初用兵”便出奇制胜,以区区九千人马,火烧夏侯虼缶ぷ肆醣讣懦て谝岳丛诰律系谋欢置妗5背醵运溲叟怨邸⒉⒉环墓赜稹⒄欧桑膊坏貌还文肯嗫础“拜服”再三。诸葛亮很快就在刘备集团中树立了威信,站稳了脚跟。接着是火烧新野,把曹仁、曹洪的大队人马烧得焦头烂额。
&&& 诸葛亮的主要对手是曹操、司马懿。在与他们的较量中,诸葛亮一再展示自己智力的优势。诸葛亮不仅懂兵法,而且善于结合对手的性格,结合实际情况予以创造性地运用。第四十九回。诸葛亮在华容道设伏,吩咐关羽:“于华容小路高山之处,堆积柴草,放起一把火烟,引曹操来。”这是用“火烟”明告敌人此处有埋伏。即所谓实者实之,是反用兵法之道。诸葛亮如此用兵,是因为曹操深知兵法。后来曹操见到火烟,果然这样分析:“岂不闻兵书有云:‘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诸葛亮多谋,故使人于山僻烧烟,使我军不敢从这条山路走,他却伏兵于大路等着。吾已料定,偏不教中他计!”曹操这个判断按照常理当然是正确的,然而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上了诸葛亮的当。与此相似而又相反,空城计却是以虚者虚之而取胜的。此次诸葛亮的敌手是老奸巨猾的司马懿,他深知兵法而又对诸葛亮一生谨慎行事十分了解。诸葛亮面对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席卷而来,弹丸之地的西城仅有老弱残兵两千五百人,战、守、逃都不行,便命“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自己“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使得司马懿满腹狐疑,不敢冒进,最终“两路兵尽皆退去”。兵法上所谓“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的原则,被诸葛亮运用到了化境,连司马懿也不得不承认诸葛亮是“天下奇才”,“吾不如孔明也”。
&&& 《三国演义》在着力表现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和足智多谋外,其准话本体部分,还用大量笔墨赋予他“超人”色彩,突出了另外几个侧面:
&&& 第一,强调孔明是刘备之师。古代的士大夫文人,其最大的奢望只是做丞相,不能做皇帝,但在心理上则充满以道自任的尊严感,常提“一编书是帝王师”的话头。黄石公赠张良兵书,就指出:“持此可为帝王师。”汉代刘向编的《说苑》卷一中,郭隗请燕昭王以师礼尊贤,理由是:“帝者之臣,其名臣也,其实师也;王者之臣,其名臣也,其实友也;霸者之臣,其名臣也,其实仆也;危国之臣,其名臣也,其实虏也。今王将东面,目指气使以求臣,则厮役之材至矣;南面听朝,不失揖让之礼以求臣,则人臣之材至矣;西面等礼相亢,下之以色,不乘势以求臣,则朋友之材至矣;北面拘指逡巡而退以求臣,则师傅之材至矣。如此,则上可以王。下可以霸,唯王择焉。”《三国演义》之写诸葛亮,正是以“其名臣也,其实师也”为前提的;写周瑜、鲁肃,则“其名臣也,其实友也”;写荀、贾诩、郭嘉,则“其名臣也,其实仆也”;写沮授、田丰等人,则“其名臣也,其实虏也”。这也同时显示了刘备、孙权、曹操、袁绍的高下。如此处理当然不乏合理性。刘备“三顾草庐”以师礼聘请孔明,文章写得极好;但准话本体的其他若干部分则写过了头,比如第五十回,孔明要刘备去东吴“就亲”,刘备担心周瑜乘机陷害,孔明竟大笑道:“周瑜虽能用计,岂能出诸葛亮之料乎!略用小谋,使周瑜半筹不展;吴侯之妹,又属主公;荆州万无一失。”口吻如此轻薄,哪里还像臣子?
&&& 第二,过分渲染孔明的名士风度。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裴子语林》卷上曾引司马懿的一句话:诸葛亮“可谓名士矣”。而诸葛亮也确曾在隆中隐居,《蜀志》还记载他“好为《梁父吟》”。《三国演义》据此写他:“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这种风度在特定场合中是适宜的。“空城计”中的诸葛亮,以“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的镇静退走司马懿也恰到好处,但反复使用,夸张过甚,就不免给人做作之感了。
&&& 第三,把“人谋”写成“神机”,把富于智慧的诸葛亮塑造成神仙。祭风祭水,他俨然是位方士;对每次战役的进展,连时间、地点也预料得丝毫不差;他摆的石头阵让陆逊大军迷路,他制的木刻巨兽吓退蛮兵,他造的木牛流马能搬运粮米,他会“缩地术”,他能“变”出几个“簪冠鹤氅,手摇羽扇”的空明。这些都令人难以置信。
&&& 虽然准话体渲染诸葛亮的“超人”形象略有过头之处,小说中的诸葛亮仍是极富魅力、光彩动人的。在他身上,几乎集中了忠臣贤相的所有美德,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的胆、识、才、智。诸葛亮作为“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赢得了读者的崇敬和喜爱。
&&& 3.关羽:“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
&&&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对关羽的崇敬之情仅次于诸葛亮。书中叙事,对关羽一般不直呼其名,而是称其字“云长”,或者尊称“关公”、“关某”。关羽作为“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成为小说中最具风采的人物之一。关羽的“义绝”,与诸葛亮的“智绝”、曹操的“奸绝”,鼎足而三。
&&&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勇武是重点描绘之处,“温酒斩华雄”、“斩颜良、文丑”、“单刀赴会”、“刮骨疗毒”等情节向来脍炙人口。“温酒斩华雄”是关羽的一次光彩照人的亮相。董卓部下勇将华雄扼守汜水关,构成诸侯联军的心腹之患:先是斩了鲍信之弟鲍忠,继而打败联军先锋孙坚,接着又势不可挡地到联军寨前挑战,连斩袁术部将俞涉和韩馥部将潘风,众诸侯大惊失色,倒是身为小小马弓手的关羽挺身而出奋勇请战,片刻之间便斩了华雄。小说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没有正面描写关羽斩杀华雄的过程,收到了更好的艺术效果。第二十五回写白马之战,袁绍大将颜良连斩曹操部将宋宪、魏续;勇将徐晃出战,斗了二十回合,也败归本阵。就在“诸将”,曹操“心中忧闷”之时:
&&&&&&& 关公起身曰:“某虽不才,愿去万军中取其首级,来献丞相。”张辽曰:“军中无戏言,云长不
&&& 可忽也。”关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山来,凤目圆睁,蚕眉倒竖,直冲彼阵。河北军如波开&
&&& 浪裂,关公径奔颜良。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
&&& 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忽地下马,割了颜良首级。拴于马项之下,飞身上马,提&
&&& 刀出阵,如入无人之境。河北兵将大惊,不战自乱。
关羽的本领高强,主要是通过他杀敌时间短促、动作干净利落来表现的。这些特点也体现在“过五关斩六将”等情节中。
&&& 关羽的英勇还表现在他有超出常人的胆量和坚强意志。“单刀赴会”和“刮骨疗毒”是读者熟知的经典情节。第六十六回,先写东吴摆下“鸿门宴”,为关羽与鲁肃的见面设置了严峻的背景;然后写关羽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单刀赴会,在充满杀机的环境里从容不迫,谈笑自若;再写关羽随机应变,一面让周仓发出接应信号,一面挟持鲁肃到江边,安然坐舟返回,使东吴方面的精心策划化为泡影,鲁肃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关羽乘风破浪而去。第七十五回,关羽中了曹仁的毒箭,“毒已入骨,右臂青肿,不能运动”,名医华佗提出这样的治法:把关羽的臂膀捆在柱子上的铁环中,用被蒙头,再用尖刀刮去骨上的剧毒。关羽笑道:“何用柱环?”一边下棋,一边伸出胳膊令华佗医治。“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华佗感叹:我行了一辈子医,从未见过这样的病人,“君侯真天神也”。
&&& 关羽的勇武不同于匹夫之勇,而是伴随着智慧和谋略,相得益彰。他单人独骑护送两位嫂嫂,过险关隘口,视曹营名将如无物;他水淹七军,生擒于禁,斩杀庞德,令曹军胆寒。关羽既骁勇善战又足智多谋的特点,经由这些战役表现出来。
&&& 关羽在历史上以勇武知名,《三国演义》对其勇武性格的描写一方面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另一方面又有所夸饰,使之更加出类拔萃。而我们要强调的是:在《三国演义》中以超群佚伦的面目出现在读者面前的关羽,在勇武之外,准话本体所增饰的人格及性格素质所占的比重无疑大得多,也更具有小说史意义,尤其下述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 第一,突出关羽的“义”。毛宗岗将关羽的这一品格概括为两句话:“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报主”表现的是“忠”,“酬恩”表现的是“义”。关羽当初死守下邳,兵败被围,巧妙地以“降汉不降曹”为策略,“身在曹营心在汉”,千方百计寻兄报主。曹操尽其笼络之能事,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以高官,给予厚俸,赠美女、馈锦袍、送名马,都不能使他违背桃园盟誓。曹操赠他赤兔马,他想的是此马一日千里,“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见面”;曹操赠他锦缎战袍,他仍把当年皇叔赐的旧袍罩在外面,说是“新总虽厚,旧义难忘”,“穿之如见兄面”。一旦打听到刘备下落,马上“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关斩将”,寻兄报主。面对这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舍利取义的忠义之举,曹操也不得不赞美:“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与写“报主”之“忠”相比,准话本体写得更富于生气、更为感人的似乎还是“酬恩”之“义”。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一节里,关羽的“义”外化为一种复杂的、充满人情味的英雄气度,超越了政治利益和个人生死(关羽与诸葛亮立有军令状)的考虑。当关羽率领的五百校刀手挡住去路时,曹操“止有三百余骑随后,并无衣甲袍铠整齐者”,而且人困马乏,毫无斗志。在此绝境下,曹操只得动之以情,软语央告。此时的关羽,置身于一种典型的悲剧情境中。从忠于汉室、忠于刘备集团的立场来看,曹操是图谋篡逆的“汉贼”,是刘备集团的死敌,绝对不能放过;但从个人关系来看,曹操又是关羽的人生知己,恩深义重,他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回报:
&&& &&&&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
&&& 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于是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曰:“四散摆开。”这个分明是放曹操的意
&&& 思。操见云长回马,便和众将一齐冲将过去。云长回身时,曹操已与众将过去了。云长大喝一声,众军
&&& 皆下马,哭拜于地。云长愈加不忍。正犹豫间,张辽纵马而至。云长见了,又动故旧之情,长叹一声,
&&& 并皆放去。
作品描写关羽感情的起伏变化,真是一波三折,宛曲有致。嘉靖元年本《三国志通俗演义》颂扬道:“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毛宗岗在其修改本中也称赞道:“拼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华容道义释曹操”为塑造关羽这个“义绝”的人格典范写下了最浓重的一笔。道德比政治更重要,这或许是准话本体所透露的一点重要意思。
&&& 第二,光明磊落,胸怀坦荡,凡事皆明明白白地做。像“降汉不降曹”、“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等,所表现的都是中国民间所推重的大丈夫气概,亦即毛宗岗《读三国志法》所称道的:“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身在曹营的关羽千方百计打听兄长的下落,一日得到刘备书信,虽急着回到兄长身边,但不愿背着曹操离开。他的人际交往原则是光明磊落,一定要来去明白。他说:“人生天地间,无终始者,非君子也。吾来时明白,去时不可不明白。”曹操深知关羽,故意躲避不见。关羽一连去了数次,见不到面,只好写信辞谢,“一面将累次所受金银,一一封置库中,悬汉寿亭侯印于堂上,请二夫人上车……率领旧日跟随人役,护送车仗,径出北门”。曹操赞叹:“不忘故主,来去明白,真丈夫也。”曹操的赞叹也可以视为作者的赞叹。
&&& 第三,风度儒雅。关羽精通《左传》,涵养极深,举止豁达而不粗野,言语磊落而不莽撞,甚至其容貌也给人风流儒雅之感:那一绺美髯,那酒后绰髯的动作,是何等潇洒豪宕!第二十七回,受命谋杀关羽的胡班,曾在极为特殊的情境中打量关羽:
&&& &&&&胡班潜至厅前,见关公左手绰髯,于灯下凭几看书。班见了,失声叹曰:“真天人也!”
关羽的外貌引起暗杀者赞叹,命运由此逆转:暗杀者成为救助人,关羽得以跳出陷阱,死里逃生。也许有必要指出,除了关羽和诸葛亮,《三国演义》对其他人物很少表现出铺叙外在风采的兴趣。
&&& 总之,关羽终生守“义”,以身尽“忠”,是一个集忠义、勇武为一身的“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在民间,关公是影响最大的民俗神,“孔庙”、“文庙”远不如“关庙”、“武庙”多。关庙遍天下,香火满人间,这是《三国演义》传播接受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事实,也是我们解读《三国演义》的一个重要参照。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