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马与砍杀特洛伊神器中筹集到牛后如何交给村庄长老

骑马与砍杀特洛伊战争0.5中文版下载_骑马与砍杀特洛伊战争0.5下载地址_游戏堡
骑马与砍杀:特洛伊战争0.5
7.0分(已有4人评分)
大小:2.0 GB
《骑马与砍杀:特洛伊战争0.5》是《骑马与砍杀:战团》的一款MOD,由国外玩家制作而成,骑马与砍杀:特洛伊战争0.5讲述了古希腊的特洛伊战争,在这个MOD里你会与荷马史诗里的英雄人物并肩作战,此外还有更多名胜古迹等着你去拜访,例如特洛伊,迈锡尼,菲提亚等!
这个MOD关于古希腊的特洛伊战争,在这个MOD里面你会与荷马史诗里的英雄人物并肩作战,此外还有更多名胜古迹等着你去拜访,例如特洛伊,迈锡尼,菲提亚,甚至更多! &你还可以与阿基里斯,阿雅克斯和赫克托这样的英雄一同战斗。
1.重置了自定义战斗的故事和人物。
2.重制了异常垃圾的竞技大会翻译(我错了,扑通)。
3.更改帖撒罗尼迦的国名为色萨利,符合史实,帖撒罗尼迦是“色萨利的”之意。
4.将所有村落地名修改为希腊式地名(并没有一一对应地理位置,请不要用来做地理作业)。
5.修补了一些汉化错误。
一个不错的MOD,有兴趣的玩家就亲自下载感受下吧。
点击下载:(农耕文明大战游牧文明)
点击下载:(领导强大的罗马帝国征服世界)骑马与砍杀:特洛伊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骑马与砍杀:特洛伊
《骑马与砍杀:特洛伊》游戏中有三个分别亚加亚(希腊)、帖撒罗尼迦、特洛伊,加入了新的武器、盔甲、马匹,希腊及部分小亚细亚地图。
骑马与砍杀:特洛伊基本信息
游戏名称:骑马与砍杀:特洛伊[1]
《骑马与砍杀:特洛伊》游戏封面
骑马与砍杀:特洛伊游戏简介
《骑马与砍杀:特洛伊》游戏中有三个分别亚加亚(希腊)、帖撒罗尼迦、特洛伊,加入了新的武器、盔甲、马匹,希腊及部分小亚细亚地图。所有英雄随机出现在各个城市酒馆,而且3天换一次,要是想一下找全,建议开作弊模式,CTRL+X飞到每个城市进酒馆找。
操作方法:
ASDW--移动 
鼠标--改变视角
空格--跳跃
鼠标右键--防御
鼠标左键--攻击共48971个阅读者,29条回复 |
发表时间: 14:20
大陆藏宝图卷 &&
珠穆娜玛 发表在
华声论坛 .cn/forum-148-1.html
  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click="window.open(this.src);"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暴死的匈奴王和他的宝藏之谜
  匈奴人是一个历史的游牧民族。他们居无定所,不善农耕,常年在马背上生活。欧亚大陆北部广袤的草原是他们的故乡。他们自公元370年侵入欧洲东南部,在七十余年间以旋风般的速度劫掠了几乎整个欧洲,并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军事政权。
  公元4世纪中叶,原在中亚大草原一带出没的匈奴人在伏尔加河外出现,首先征服了伏尔加河和顿河之间的阿兰人,然后大举向东哥特人领地进攻,推翻了东哥特人在顿河和德涅斯河之间建立的帝国。约公元376年,他们击败居住在现罗马尼亚一带的哥特人,到达罗马帝国的多瑙河边界,由此拉开了中古欧洲史上持续了二百多年的民族大迁徙的序幕。
  匈奴人似乎个个是天生的骑兵,他们常年像胶粘在马背上一样,酷爱骑马打仗。匈奴人的骑战具有高度的机动灵活性,经常像旋风般吹来,转眼就席卷而去。凡是被他们的铁蹄践踏过的地方,必定留下一片废墟,大量人口被杀,财物被劫夺一空。
  匈奴人到来之前,东哥特人从未和骑兵交战过,也没见过如此迅猛的攻势。在匈奴骑兵排山倒海的打击下,东哥特人落花流水般地向西逃窜,直至多瑙河边。为了寻找新的生存空间,这些逃亡者又沿途打击西哥特人的部落,把他们连根拔起,驱赶到更向西的地方。
  很快,在西哥特人逃窜的路线上,汪达尔人、法兰克人、勃艮第人、盎格鲁撒克逊人,像滚动的雪球,接连不断地向西涌去。匈奴人的进攻几乎把所有的日耳曼部落都给驱动起来。
  在匈奴人的攻击下,大量日耳曼人蜂拥逃向西方,以期在罗马帝国境内寻求庇护。西哥特人后来经罗马皇帝瓦伦斯的允许越过多瑙河进入罗马帝国境内的色雷斯一带避难。令罗马人懊悔不已的是,这些涌入的西哥特人对罗马造成很多不安定因素和隐患,也为后来的罗马帝国灭亡埋下了祸根。
  匈奴人在给予欧洲第一次沉重打击之后,便停留在多瑙河沿岸一带,以匈牙利平原为中心,在中欧地区建立了一个匈奴帝国。入侵欧洲的匈奴王是阿提拉,他是匈奴最伟大的统治者。阿提拉时期的匈奴帝国是匈奴征服史上最辉煌的篇章。
  公元432年,各匈奴部族的领导权集中在鲁奥的手里,公元434年,鲁奥死后,他的侄子阿提拉击败了其长子布莱达,继任匈奴最高统治者。
  据历史记载,阿提拉虽表面粗野,但内心却被多年的外交、政治和军事角逐磨炼得十分细腻。阿提拉为人狡诈,野心勃勃,其残暴凶狠程度使整个欧洲都在他面前发抖。他的兵锋杀到哪里,哪里就意味着血流成河。欧洲人称他为“上帝的鞭子”,把他看成是专门来惩罚人类的煞星。
  公元441年,阿提拉对巴尔干半岛东部实施了一系列致命的打击。匈奴人摧毁了多瑙河畔的许多城市。数年之后,当罗马使者经过此地时,仍可见岸边累累白骨,城内尸臭熏天。此后,高卢地区许多城市都未能免遭厄运。他们侵占了多瑙河地区之后,于公元442年被著名的东罗马将军阿斯帕尔阻挡在色雷斯一带。
  公元443年阿提拉再次发起进攻,长驱直入帝国腹地,击溃了东罗马帝国的主力军,兵锋指向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万般无奈之下与阿提拉订立和约,阿提拉强迫东罗马帝国支付6000磅黄金,并将每年要缴纳的贡金增加两倍以上,即以后每年向匈奴人纳贡2100磅黄金。
  公元445年,阿提拉害死兄长布莱达,成为匈奴帝国的独裁君主。
  公元451年初,匈奴大军渡过莱茵河向西挺进。这时,罗马大将艾提乌斯与西哥特国王提奥多里克一世达成合兵抗击匈奴的协议。匈奴人的铁蹄踏过比利时,横扫高卢北部的阿拉斯、梅斯等地,这些城市均化为一片废墟。阿提拉亲自率领大军猛扑高卢中部要镇奥勒利亚尼,一连五周猛烈攻城,就在守城的罗马军队即将崩溃之际,罗马后期最伟大的统帅艾提乌斯率领罗马军队主力与西哥特联军赶来救援,及时挡住了匈奴大军的攻势。6月20日,两军在沙隆平原上相遇。
  这里是南下高卢纵深地区的一个大缺口,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阿提拉工于心计,想借着平原之势,利用骑兵优势把艾提乌斯及其联军一举歼灭在此处,然后顺势南下,一举攻下罗马。他把部队分为左、中、右三部分,采用中间突破的战术,亲自率领匈奴主力居中路,左、右两路则由匈奴军及其附庸的混合部队构成。艾提乌斯先按兵不动,待他看出阿提拉的战术后,便把罗马步兵方阵置于中间,而将罗马骑兵与西哥特军部署在两翼,并相应地做了两翼进击的部署。
  大战开始不久,阿提拉见战斗呈胶着状态,便令中路的匈奴骑兵全力冲阵。凭借骑兵的优势,匈奴军在苦战中稍稍占了上风。在这关键时刻,指挥作战的西哥特王提奥多里克正纵马驰驱,突然从自己队伍中飞来一支标枪,击中他的要害,他翻身落马,不幸被乱军踩踏而死。他的战死激起了西哥特人的愤怒和决一死战的决心。西哥特军像杀红了眼一般拼命战斗,从侧翼发动了猛烈的冲击。傍晚时刻,匈奴人渐渐招架不住,罗马与西哥特联军反败为胜。阿提拉见情况不妙,便借着黑暗的掩护冲出重围,狼狈逃回用战车围住的营地。根据历史记载,这次战役双方死伤达165000人。沙隆之战是阿提拉这条战无不胜的“天鞭”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惨败。有人评论说,正是艾提乌斯在公元451年沙隆大战的胜利使西罗马帝国免于灭亡,否则历史将可能改写。
  公元452年,阿提拉经过休养生息,死灰复燃,入侵意大利,劫掠包括阿奎莱亚、帕塔维翁、维罗纳、布雷西亚、贝加莫、米兰在内的许多城市。由于天灾和瘟疫,这才迫使匈奴大军的铁蹄未能踏平整个亚平宁半岛。
  阿提拉在连年征战中,每踏平一个城市,都要抢掠大批的金银财宝。到公元5世纪中叶,匈奴帝国已成为横跨欧亚两洲的当时世界上最豪富的大帝国,匈奴王阿提拉也是世界上拥有最大权势与最多财富的人。有人统计,在这近十年里,仅东罗马上贡给匈奴王的黄金就达21000磅之多。由于匈奴人一直保持着游牧民族的习惯,不事建筑,没有更多的开支,而阿提拉又有收藏珍宝的嗜好,因此匈奴人从各地掠夺来的金银和珍宝大多保持着原有的形态。“匈奴王的珍宝”早已是闻名于世的一笔巨大财富。而且阿提拉厉行严酷的专制制度,其臣民稍有不合其意者即遭严惩。因此在匈奴王国内部,他的珍宝除他本人和极少数亲信之外,根本无人敢过问,更无人知晓其所在。
  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一年之后,阿提拉在新婚之夜突然死去。据说是来自东罗马的新娘给他暗下了毒药。他死之后,匈奴人把所有参与埋葬阿提拉遗体和宝藏的工人全部处死,没有给后世留下一个活口。世人都不知道阿提拉的坟墓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他那巨额的珍宝藏在哪里。
  此后匈奴帝国一蹶不振,渐渐沦落灭亡。但是,一个有关阿提拉的陵墓和宝藏的故事却渐渐流传开来。人们传说,在东欧平原的某个不为人知的偏僻山区,隐藏着阿提拉的秘密墓穴,而举世闻名的匈奴王的宝藏,就埋藏在那地下墓穴之中。但是,它又埋藏在哪儿呢?
[本帖最后由 珠穆娜玛 于
09:56 编辑]
----------------------------------------------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
回复时间: 14:29
  欧洲-犹太人的宝藏之谜
  犹太人的宝藏之谜
  如果单纯从人口比例来讲,犹太人对人类文明所做出的贡献与他们的人口是最不成正比的。
  他们不仅为世界贡献了一部流传千古的《圣经》,而且还为人类贡献了耶稣基督、斯宾诺莎、门德尔松、马克思、海涅、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卡夫卡等许许多多世界级的思想文化巨人,所以人们称犹太人为“智慧的民族”。
  从另一方面看,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过自己不幸和痛苦的历史,但没有哪一个民族遭受的苦难像犹太民族那样普遍、深刻和长久。三千多年来,不同的统治者:耶布斯人、埃及人、巴比伦人、波斯人、罗马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英国人等等,都在犹太人的圣地耶路撒冷留下了自己的足迹。有人做过统计,耶路撒冷曾先后十八次被毁,十八次被重建。然而,三千多年来,耶路撒冷始终有犹太人居住,始终是犹太民族的精神中心,是全世界犹太人梦魂萦绕的地方。所以又有人称犹太人为“不死的民族”。
  从古至今,犹太人似乎一直遭到歧视和迫害,只不过这种迫害有时较为隐蔽,有时较为公开,有时比较平缓,有时却突然、猛烈地爆发出来,有时表现为人们言行中的厌恶、歧视,有时则发展为大规模的暴力和屠杀。在对犹太人的迫害史上,除了像历史上有名的“巴比伦之囚”之外,二战时,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也施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德国人建在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令人毛骨悚然。有一段时期,那里平均每天有一万名犹太人被送进毒气室。仅仅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杀害的犹太人就达将近400万。据统计二战中被杀害的波兰人为530万,而犹太人则多达570万。
  早在几千年前,犹太人就在《圣经?创世纪》中记载了金钱的重要性,使金钱具有了双重功能,即他们赚钱是为了经济和宗教的双重目的,所以这种赚钱的目的比单纯的追逐金钱更为深沉,也使得犹太人总是和金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欧洲人有句口头禅:“世界的财富在犹太人的口袋里,犹太人的财富在他们的脑袋里。”犹太人的善于经商和富有是举世公认的。犹太人还是有名的节俭的民族,他们几乎家家都存有大批的财富。随着法西斯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犹太人世世代代积累的财富被德国人搜掠一空。
  二战结束后,这些被纳粹德国劫掠去的犹太人的黄金、珠宝、钱财和艺术品的去向,就成了人们关心的一个重要话题。不论是国际犹太人组织、有关国家政府、寻宝者、探险家还是遇难者的后人,都在怀着各自不同的目的,关注着这笔珍宝的下落。
  不久前,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神秘的男子前往希腊雅典犹太人总部。到总部之后,他指名道姓地说要见负责人康斯坦丁尼,并且说,假如他的要求得不到实现,他将什么也不说。
  这个神秘的人物是谁,他来干什么呢?原来,他见到康斯坦丁尼后表示他可以协助总部找到一批被德国法西斯沉入希腊海域的犹太人的财物,这批财宝价值达十多亿美元。
  听完这个人的诉说,康斯坦丁尼决定资助他的打捞行动。那么,他为什么能轻易说服康斯坦丁尼呢?原来在这个神秘男子的背后有一段传奇般的故事。
  据他自己介绍说,1957年,他因为犯重罪被判入狱,凑巧与在希腊落网的纳粹刽子手默登同囚一室。在囚室里,他发现默登没事的时候,总是一个人在地上用手画个不停,并总是自言自语地计算着什么。默登这种奇怪的举动很快引起了他的好奇,但无论他怎么问,默登就是一声不吭。后来,他想尽一切办法,终于得到了默登的信任。原来,默登在囚室里日夜琢磨的是一笔犹太人的价值十多亿美元的巨大宝藏。
  这个神秘男子再也坐不住了,他日夜和默登在一起商议怎么能尽快出来,怎么能把那笔宝藏弄到手。最后默登终于给他在地上画出了藏宝地图。
  听完他的诉说,康斯坦丁尼不由大吃一惊。原来,就在不久前原本被希腊军事法庭判处二十五年劳役的默登,于1959年以不妥的理由神秘获释,更为离奇的是德国有关方面竟然派来专机把他接回了德国。
  康斯坦丁尼马上联想到,默登是当年的纳粹入侵希腊后执行屠杀犹太裔希腊人的最高官员,他的主要职责就是集中“解决”希腊港口城市萨洛尼尔的犹太人。像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犹太人一样,在希腊的德国人在处决每一个犹太人前,先要拿来他们厚厚的钱包、行李箱,摘下他们的珠宝、戒指、宝石、项链、耳环、金牙和各种装饰。那时候,每天纳粹总部都会收到像小山一样的犹太人的珠宝和钱财。整个希腊,只有3%富有的犹太人侥幸逃过了纳粹的魔掌。
  康斯坦丁尼心想,难怪战争结束后,这批价值十多亿的财宝下落不明,难怪希腊政府曾多次搜寻始终一无所获。难道德国人急着使他“获释”,是想抢先一步得到这批犹太人的宝藏吗?
  但他转而又想,据后来逮捕的纳粹战犯说,凡是和默登在一块儿共事的人都知道,此人向来独断专行,贪得无厌,以他的独裁作风,应该已把财物私自收藏起来据为己有。
  康斯坦丁尼觉得此事非同小可,等这个人走后,他马上向自己的顶头上司做了汇报。他说:“我感到此人所说的一切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我必须承认他所提供的一切资料,例如该批宝藏的具体描述,以及默登个人鲜为人知的一些嗜好和日常举动,可信度非常高,只有和他常年在一起的人才会了解得这么清楚。因此,我决定依照他的指示进行打捞。”他的上司表示完全支持他的一切想法。
  于是,康斯坦丁尼制定了一系列计划,申请了一笔寻宝的经费,并很快把这些计划付诸为行动。然而,他们还没来得及组织寻宝队的人马,那个神秘人物却再次因犯欺诈罪而入狱。
  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开始了第一次遥控“探宝”,即这个神秘的男子被关押在监狱里,但他却通过必要的通讯设备来详尽地向探宝队提供地点和准确的资料。按照神秘男子提供的资料,那个埋藏着犹太人巨宝的地点应该在希腊中南部的卡拉迈海域。于是,整个打捞行动将完全听命于他的“遥控”,正因为这是一次遥控指挥,使寻宝行动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所以一时间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寻宝者的好奇。
  根据当初这个神秘男子与康斯坦丁尼签订的协议,假如这次寻宝行动一旦成功,那么这十多个亿美元的宝藏将先分成两半,一半归希腊政府所有,一半由当地犹太人的组织与这个神秘男子平分。
  那么,这批财宝是否能够找到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
回复时间: 14:31
  欧洲-荷马史诗中的宝藏之谜
  荷马史诗中的宝藏之谜
  在德国北部海克化堡邦一个小镇里,有个贫苦的牧师,艰难地养活着他的六个孩子,其中一个男孩名叫施里曼(1822年-1890年)。1830年的圣诞节,八岁的施里曼收到了他父亲的圣诞礼物,那是一本叶勒尔编的,名叫《世界史图画》的小书。施里曼打开书,就看见里面有一幅画,画的是特洛伊古城被希腊联军攻陷后焚城的情景。
  也许,连他的父亲也没有想到,这幅画引起了小施里曼强烈的关注,使他从此对描写特洛伊战争的荷马史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至影响了他的整个人生。他凭着荷马史诗的指点,在亚细亚半岛西北岸发掘出了湮没两千多年的特洛伊城遗址,找到了“普里阿摩斯宝藏”。又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一条山谷发现了迈锡尼王室的坟墓,打开了埋藏三千年之久的地下宝库,由此揭开了世界考古史上最为辉煌的一幕。
  公元前8世纪,希腊诗人荷马写下了两大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伊里亚特》讲述了特洛伊王子帕罗斯是怎样诱拐海伦―――这位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希腊斯巴达国王梅内莱厄斯的妻子,怎样带着海伦穿越爱琴海而到达特洛伊;梅内莱厄斯的兄弟阿伽门农是怎样集结希腊军队进行复仇,怎样率领这支军队到达特洛伊;希腊军队怎样围城、攻城,而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怎样奋力捍卫他的国家,守城达十年之久。《伊里亚特》以极为残酷的战斗场面结尾。这场战斗发生在特洛伊城外,而当时只有八岁的施里曼看到的插图正是特洛伊古城被希腊联军攻陷后焚城的情景。
  19世纪初,历史学家只能将古希腊文明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在那之前,爱琴海周围的土地似乎是居住着贫困、不识字的农民。荷马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虽然被视为文学的初期经典之作,但没有人相信这两部史诗的真实性,没有人相信诗中所描绘的繁华城市和英勇善战的国王。这两部史诗仅仅被认为是神话或者传奇故事。有的学者甚至怀疑到底有没有荷马这个人。
  从这个小男孩接触那一幅图画开始,在他幼小心灵中就牢牢地留下了特洛伊战争的影像。他念念不忘书中的情景,并暗自发誓,等自己长大后,一定要寻找特洛伊古城的废墟,要使沉睡地下数千年的普里阿摩斯王宫重见天日,以向世人证明,荷马笔下所描写的那场大战,那十年围城故事,并非诗人凭空杜撰,而确有其人其事。
  施里曼家境贫寒,十四岁时不得不辍学到一家杂货店当学徒。十九岁在开往南美的轮船上当勤工。后来这只船在一次风暴中沉入北海,他侥幸抓住一只浮在水上的木桶,才得以生还。再后来他当过职员,去过俄国。正是在俄国,施里曼靠做原材料贸易攒了不少钱。1850年,他去了加利福尼亚。那时的加利福尼亚正值淘金的大好时机,施里曼靠买沙金赚了将近五十万美金。他后来用这笔巨资投资房地产,在俄国克里米亚战争和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施里曼做军火生意,从而获得巨额利润。
  为了以后能够阅读荷马史诗的原文,1856年他开始学习现代与古代希腊语。施里曼有着惊人的语言天赋,在那个伟大梦想的鼓舞下,他一个半月就学会了现代希腊语,又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掌握了古代希腊语,精通了《荷马史诗》的六音步诗行的奥妙。到了四十岁出头时,他认为当初自己挣的钱已足够维持寻找特洛伊古城的费用,就宣布退休了。
  然后,他要求雅典大主教为他物色一位希腊女郎为终生伴侣。在选择伴侣时,天使般美貌的海伦早已在当初幼小的施里曼心中刻骨铭心,于是他要求必须四美具备:
  一要出自寒门;二要像海伦那样的美若天仙;三要终生不二;四要熟悉荷马的作品。说来也奇怪,也许连上帝都被施里曼的诚意所打动,主教还真的给他找到这样一个完全符合条件的希腊美女,雅典姑娘安加斯多米诺斯。
  1870年,四十七岁的施里曼带着他新婚的妻子千里迢迢前往达达尼亚海峡,来到近东沿海特洛伊平原,寻访他为之魂牵梦绕数十载的古城堡遗址。经过实地勘察,他最后选定一个名叫希沙立克的小丘作为挖掘地点。
  1870年4月,施里曼从土耳其官方领到了发掘的许可证,他雇佣了一百名工人。发掘工程从1870年4月破土动工,断断续续持续了三个年头。
  1871年挖了两个月,第二年又挖了四个半月。1873年3月中旬,他们又开始挖掘。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年的努力,施里曼在这里挖掘出了层层叠叠的古城遗址。其中倒数第二层的古城,有着厚实的城墙和高耸的城门,城内有一处昔日甚为可观的宅院,城墙上也有大火焚烧的痕迹。所有这一切使施里曼断定这就是他孜孜以求的特洛伊城,那个宅院也就是普里阿摩斯王宫。《伊利亚特》史诗中所提到的普里阿摩斯宝库即将呈现在世人面前。但事与愿违,他几乎挖空了古城的一半,却从没有发现一块金子。施里曼已身心疲惫,准备停止希沙立克丘的挖掘工作。
  1873年6月14日,施里曼和雇工们到工地做最后一次努力。当他站到28英尺深靠近普里阿摩斯王宫环形墙附近时,突然被废物层中一个形状很特别的器物所吸引,因为那东西后面似乎有夺目的光彩在闪烁。施里曼意识到那肯定是金子。他竭力压住内心的激动,让妻子告诉工人们:今天因为是他的生日,所以提前收工。
  民工们散去后,安加斯多米诺斯转回来站在丈夫身旁。施里曼蹲在强烈阳光照射的墙下,用手拨开灰烬后,土里展现出了象牙的光泽和金子的闪光。他的妻子取下红披肩,施里曼一件一件地把金银财宝取了出来,包裹在披肩中。在这批器物中,最珍贵的是两顶华丽的金冠,大的那顶由16353块金片金箔组成,还有一串精致的项链,可以围绕在佩戴者头上,并且悬吊着70根短的、16根长的链子,每根以心形的金片组成,短链子上的流苏垂在佩戴者的额前,长链子下垂到佩戴者的双肩,佩戴者的脸庞完全镶嵌在黄金之中。另一顶金冠类似前一顶,但链子吊在金叶带上,侧边的链子较短,只遮盖双鬓。两顶金冠的制作技艺精美绝伦。还有6只金镯、一只重601克的高脚金杯、一只高脚琥珀金杯、一件装有60只金耳环的大的银制器皿、8700个各种式样的金制物件,还有穿孔的棱镜、金扣子、穿孔小金条和其他小件饰物,以及银、铜的花瓶与青铜武器。
  施里曼喜极而泣,他觉得自己小时候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他激动地用双手把金冠戴在他美丽妻子的头上,拥抱着她说:“亲爱的,今天是我们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你现在就是海伦再世啦!
  那么这些宝物是怎么到了古城墙下的呢?
  挖掘时,由于这些财物是紧挨在一起呈长方体,所以施里曼推断它们原来是装在一个木制箱子里的,后来木箱被战火焚毁,宝藏却保留了长方形状。他推断,可能在希腊人攻进特洛伊城后,城内一片混乱,王宫内有人匆忙地把一些财宝装进箱子,连钥匙都来不及拔下来就仓皇出逃。走到城墙边,也许遇上了大火,也许是敌人的追赶,使他被迫丢下箱子逃之夭夭,而箱子也马上被倒塌的房屋和城墙所覆盖。也有人认为,这些财宝原是藏在王宫楼上的箱子里的,后来由于大火烧毁了王宫才使宝箱掉落到了离城墙不远的地方,因为不久在离第一个宝藏只有几码远的地方又发现了另一个宝藏。可事情还没有终结,后来在邻近王宫的墙脚下又找到了三处宝藏。这样,又有人解释说,这可能是当希腊人破城而入的时候,宫廷侍卫情急之中把国王的财宝装进几个大箱子,故意放到即将倾塌的城墙下面的。
  那么,这些宝物在历史上究竟为谁所有?施里曼给她美丽的妻子戴的王冠到底是不是海伦的呢?
  施里曼至死都确信这是特洛伊王普里阿摩斯王宫的宝藏。他认为既然这是特洛伊城的遗址,那么,他相信,宝藏所在的倒数第二座城址就是荷马史诗中描述的特洛伊城,是斯卡安城门,是普里阿摩斯王宫的宫殿。
  但后来的一些考古学家却认为,施里曼的判断是错误的。他逝世后不到三年,这个论断就被推翻了。
  尽管施里曼判断有误,但他的发现却是无与伦比的。施里曼的助手和继承者赛普莫德依靠不懈的努力,终于挖掘出了第六座古城。
  今日的学者相信,荷马笔下的特洛伊古城约在公元前1200年就已被摧毁。经他们的鉴定,特洛伊城址就在废墟下面的第三层。而施里曼和他的工人一直挖下去时,实际已穿过了特洛伊古城的废墟。他所发掘的废墟并不是特洛伊城,而是另一座更古的古城。那顶金冠不是海伦的,而是公元前2300年的古物。这批财宝属于比普里阿摩斯早一千年的另一位国王。
  而考古学家德尔费尔德根据新的发掘材料,认为倒数第六座城才是荷马史诗所说的特洛伊古城遗址。本世纪30年代,英国考古学家布列经研究后进一步指出,真正的特洛伊战争遗址也不在第六文化层,而在第七文化层,因为导致第六文化层城堡毁灭的原因是地震而不是战争。
  事情越来越复杂,现下关于特洛伊就有了四个说法:
  一、 施里曼认为是倒数第二座。
  二、 他死后的学者鉴定为在废墟下面的第三文化层。
  三、 考古学家德尔费尔德认为是在倒数第六文化层。
  四、 英国考古学家布列认为真正的特洛伊战争遗址应在第七文化层。
  人们不禁想问:特洛伊古城到底在第几层?既然施里曼所谓的普里阿摩斯宝藏并非真正的普里阿摩斯国王的财产,那么它们的主人到底是谁?真正的普里阿摩斯宝藏又在何处?荷马史诗中的宝藏真的找到了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14:31:18编辑过]
----------------------------------------------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
回复时间: 14:34
  死海库姆兰山洞的稀世珍宝之谜
  死海位于耶路撒冷以东25公里和特拉维夫以东84公里处的约旦河谷南端,是世界上最低的内陆湖。死海的水具有全世界最高的含盐量和密度,比通常的海水咸十倍。因此,死海一带的空气中含有世界上含量最高的起镇定作用的溴。这样的空气不仅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和进行日光浴的绝好场所,也为古代人隐藏物品提供了最好的地点。死海西岸是典型的沙漠地区,以色列人就是在这里和上帝签约的。近半个世纪以来,死海之所以一直备受世人关注,并非因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床”,而是因为在死海的库姆兰发现了“死海古卷”。
  那么,“死海古卷”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贝都因在阿拉伯语中意为“住帐篷的游牧民”,阿狄布就是个十五岁的贝都因族小牧童。像大多数贝都因族人一样,他们家也是牧民,养着好多的羊群。1947年3月,为了寻找一只迷失的羊,他来到死海西北角的一个叫库姆兰的地方。他一边走,一边四处张望着,当他抬头时看到高处的悬崖绝壁上有一狭窄的洞口,这个调皮的小牧童就随手捡了几块石子扔了进去。突然他听到洞里好像有东西被击碎的声音,于是他便把小伙伴阿美?穆罕默德找来,两人一同钻进洞里。进洞之后,他们才发现里面的沙土下有一些高身圆陶罐和一些破陶罐碎片。这两个孩子急忙打开陶罐,但很快大失所望,因为里面并没有他们所期待的黄金和珠宝,而是一卷卷用麻布裹着的黑色发霉味的东西。其中有十一幅卷轴用薄羊皮条编成,外面盖着一层腐朽的牛皮。
  这些卷轴长3英尺到24英尺不等。他们把卷轴打开,发现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两个孩子不知道这到底是些什么东西,于是,便拿了几捆羊皮卷到耶路撒冷去卖,得到一点钱。
  原来,这两个孩子所发现的就是后来被称之为无价之宝的“死海古卷”。
  虽然当初巴勒斯坦文物部的一位官员认为那些东西“不值一文”,但几经周折,第二年这些东西到了耶路撒冷古城圣马可修道院叙利亚东正教大主教阿塔那修?塞缪尔的手中。他仔细研究了羊皮卷上的文字后大吃一惊。他认出来这是几篇最古老的希伯莱文《圣经》的抄本,便立即找到那两个贝都因族男孩,让他们把山洞里的羊皮卷都弄出来,然后全部买走。与此同时,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的考古学家E?苏格尼克教授知道这一消息后,也设法从一个贝都因人手里购买到了三卷羊皮古经书。
  很快,贝都因牧童阿狄布发现“死海古卷”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在世界各地传开。许多国家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宗教界人士闻讯纷纷前往库姆兰山谷进行发掘。其中最大的一次发掘是从1948年下半年起由法国天主教多明戈会和约旦文物部共同组织的。经过1952年、1953年、1954年的几次发掘,他们在库姆兰山谷又找到了大约四十个洞穴,其中十一个洞穴中有经卷,共发现古经卷六百多种,其中数十卷较为完整,另外还有数以万计的残篇碎片。
  后来,一些当地的贝都因族人也开始在死海沿岸展开搜索。到1956年时,他们又找到十个洞穴,发现了更多卷轴和残卷。因这些古卷都发现于死海的库姆兰地区,后来就被学术界统称为“死海古卷”。
  那么,这些古羊皮经卷是什么时候被藏在这里的?上面到底写了些什么内容呢?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考古学家威廉?奥柏莱博士在鉴定古卷的卷轴之后,认为其年代应在公元前100年左右。而芝加哥核子研究所的专家们,把第一个洞中包扎稿卷的麻布碎片经用碳14放射性同位素测试后,确定这些古经卷产生的时间是在公元前250年到公元68年之间,距现在已两千多年了!
  专家们发现这些古卷中大多数文件和碎片都用希伯莱文写成,少数是希腊文和阿拉米文,其中有些尺寸还不及一枚邮票大。这些古卷包括五百多种远古经书。内容主要是《圣经》抄本以及其他一些希伯莱文、拉丁文、希腊文文献。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希伯莱圣经》共有39卷,其中除《以斯帖记》外,其他各卷都有全部或者部分的抄本。这些抄本对于断定古卷的年代和研究《圣经》的翻译情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世纪在犹太人中广泛流传的经书,如《多比传》、《所罗门智训》、《以诺书》、《巴录启示书》、《禧年书》等。
  三、《圣经》的注释和评论。
  四、库姆兰社团法规。它们主要是记述当初居住在库姆兰的人们的宗教活动、遵守的行为准则以及举行的礼拜仪式等文献。
  五、感恩诗篇以及其他文献,包括文书、信件等。
  六、还有两卷特殊的古卷:一卷刻在铜片上,由于铜卷锈蚀严重,不得不将它锯开成条,上面记载的是耶路撒冷圣殿财宝的名称、数量和埋藏的各个地点。另一卷是长达28英尺,有66栏经文的《圣殿商卷》,详细记述了耶路撒冷圣殿的建造结构和装饰,以及有关献祭、守节、洁净礼仪方面的一些具体规定。
  除经卷外,在洞穴、遗址及周围一带还发现不少的陶器、钱币、武器、农具、生活用具等。在距离第一洞不到六百码的地方,发现了一座道院的废墟,里面有一张长写字台和长凳、两个墨汁瓶和一些陶罐。那么,是谁把这些古卷藏在库姆兰的山洞里,他们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经过专家们长期对死海古卷的整理和研究之后,提出了种种设想:
  有人认为,发现古卷的这一地带原来可能是古犹太人的一个图书馆,否则不可能藏有如此浩繁、包括各种派别的经籍。
  也有人认为,这里可能是一个抄经、写经的场所,后来大概遇到什么突发事件来不及转移,而使大批经卷保存在这里。
  还也有人认为库姆兰当时是犹太人的一个军事要塞,公元1世纪犹太人起义反对罗马人的统治,在同罗马大军决战时,为了防止这些重要经籍散失或被毁,就将它们集中存放在库姆兰一带。后来犹太人起义遭到失败,他们在逃亡之前就把藏有经卷的洞穴封起来。于是,这批经卷就在库姆兰山洞中保存了下来。
  另有一种意见认为,库姆兰是犹太教艾赛尼派社团的集中居住地。公元前1世纪,艾赛尼派因赞成弥赛亚运动,反对马卡比王朝而受到迫害,纷纷逃至边远山区。有些信徒来到库姆兰一带,他们过着一种公社式的宗教集体生活,并收集和抄写了大量的宗教文献典籍。罗马大军进入巴勒斯坦后,为了避免受到迫害和担心《圣经》抄本散失,就把它们装入陶瓮封藏在周围悬崖的洞穴中。后来犹太人被罗马人打败后,艾赛尼派也遭到杀戮,库姆兰社团被彻底毁灭,此地成为一片废墟。岁月流逝,那些存放在洞穴中的经卷也就湮没于死海的荒漠之中,直到近两千年之后才被人发现,重见天日。
  从发现的《库姆兰社团法规》等文书来看,大多学者也都赞同最后一种观点。
  什么是犹太教艾赛尼派社团呢?
  艾赛尼派社团的团员们自认为是真正的以色列后裔,他们忠实地信守以色列人与上帝订立的约定,一般都采取禁欲苦行的生活方式,包括大量的斋戒、经常举行洁净沐浴,并进行秘密修行。新成员要经过长时间的考察才能被吸收。公元1世纪时,著名的古罗马作家老普林尼就曾这样记述道:“在死海西岸的陆地上,居住着艾赛尼派的人们。他们孤寂独处,从不接近女人。他们摒弃了一切性的欲望。他们没有钱,以与棕树林结伴为乐。他们自己不生养儿子,却千秋万代永远长生。如今,他们的居住地早已成荒凉之地。此地离死海不远,犹太人的边界到此为止。”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与世无争、消极避世的犹太社团,也未能躲开罗马征服者的铁蹄,最后竟然消失在茫茫的沙海之中。只有他们在库姆兰山洞里留下的经卷,在两千年之后向世界揭示了他们的命运,以及他们独特的社团生活方式。
  正是由于这些文献被发现,人们才明白,有座相当规模的图书馆隐藏在库姆兰的旷野中,而手抄本不过是其中一部分藏品而已。
  那么,“死海古卷”的发现有什么意义,它的价值又在哪儿呢?
  首先,现在世界各国流传的《旧约圣经》最古老的全集抄本,时间是在公元1010年。最古老的单卷抄本是在公元9世纪才确定的“马所拉文本”。作为犹太教和基督教最重要经典的《旧约圣经》,在长期的口传和传抄中难免会发生一些错漏和谬误,而“死海古卷”中的《圣经》抄本却从未经后世修改、增删,保留了最古老的原来样式,因此可以作为更权威、更准确的文本来对现行的《旧约圣经》进行校订。因为谁都知道,假如没有权威的古文本为依据,任何人都不敢对《圣经》做任何改动。所以,世界上所有的信徒们都企盼着将来能在研究“死海古卷”的基础上出版一种新的校勘本。
  其次,由于“死海古卷”中有很多不同文字的抄本,对历史和语言学家研究古代语言文字的发展演变是非常珍贵的。
  还有,自古以来,人们对犹太教艾赛尼派知之甚少,人们仅仅知道该派是当时犹太人中的四大派别之一。然而,这次发现的“死海古卷”中有大量关于艾赛尼派情况的材料、社团法规、感恩诗篇,还有他们描写光明之子与黑暗之子战争的作品。这对以后了解和研究艾赛尼派的宗教思想和社团生活是非常珍贵的。
  再有,“死海古卷”对研究基督教与犹太教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在教义、经典、仪式、组织形式等方面的联系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对研究古代西亚地区的社会生活、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艺术、民族关系等许多方面,也都是极其珍贵的材料。
  有人也许会问,既然“死海古卷”这么珍贵,可谓无价之宝,那么,这些被发掘出的“死海古卷”现在流落在哪儿呢?
  最早的一批,也就是小牧童阿狄布偶然发现的那一批经卷,一开始就被耶路撒冷的叙利亚东正教大主教塞缪尔以教会的名义买走。但他并不是真正做学问搞研究的人,他买下这些古物,是想利用它来发财。于是,不久他就开始寻找买主。当时以色列政府倒是愿意出钱买,但由于以色列刚与阿拉伯国家打完仗,双方彼此敌视,互不往来,耶路撒冷城当时在约旦的控制之下,所以,这些东西是不可能卖给以色列的。
  1954年,塞缪尔来到美国,希望能在美国找一个买主。他在《华尔街杂志》上登了一条关于出售这批经卷的广告。碰巧的是,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考古学教授苏格尼克的儿子伊格尔?亚丁当时也在美国。此人不仅是以色列国防军一名著名将军,还是一位优秀的考古学家。看到广告后,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他也知道塞缪尔是不敢违反约旦政府的规定把东西直接卖给以色列人的。于是他立即通过中间人与塞缪尔进行联系洽谈,同时又通过纽约美国犹太人的戈斯特曼基金会筹集到了25万美元,最后将这批宝藏买了下来,送到以色列的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
  另一批较完整的“古卷”由法国和约旦文物部于1952年到1956年发掘出来后,存在东耶路撒冷的洛克菲勒博物馆里,因为当时东耶路撒冷是在约旦的控制之下,而发掘工作得到了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慷慨资助。然而,1967年6月,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大获全胜,一举占领了整个耶路撒冷和约旦河西岸。所以,这批经卷也就全部落入了以色列人的手中。
  这样一来,大部分“死海古卷”都到了以色列人手里,只有少量的残卷流散在西方国家。
  对所有关心“死海古卷”的普通民众来说,目前有几个谜等待人们去解开:
  第一,认真的读者一定不会忘记,我们在前面提到,在“死海古卷”里有两卷最为奇特的刻在铜片上的古卷,而在这卷铜片上恰恰记载的是耶路撒冷圣殿宝藏的名称、数量和埋藏的各个地点。如果人们能够准确地解读这两卷铜片,那就能找到人类历史上最具精神文化价值的那笔瑰宝―――圣殿宝藏。但因为这是两千年前的古铜卷,发现时已严重锈蚀,有关人员不得不将它锯开成条。万分遗憾的是,铜卷被锯成小条条之后,却再也无法完整地拼凑起来,以致人们至今尚无法识别宝藏的地点。
  第二,库姆兰地区已被发现的六卷虽然已数量惊人,但是未被发现的到底还有多少呢?
  第三,尽管以色列政府在1969年拨巨资在以色列专门建造了“死海文卷馆”,尽管来自世界各地参观的人们可以看到被置于玻璃展柜中的极少古卷的原件,尽管经过半个世纪的研究,专家们从“死海古卷”中发掘到许多珍贵的材料,但一方面因古卷浩瀚繁杂,许多经卷还有待于进一步整理和研究。另一方面,发现古卷时,它们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好多已支离破碎,现在学者还在竭尽全力地拼凑和研究数以万计的残篇断稿,因此,大部分“死海古卷”中的内容至今尚未公布。那么“死海古卷”里面到底有多少秘密呢?“死海古卷”的全部秘密什么时候才能公之于世?目前,这一切都是未知数。
  小贴士:
  举世闻名的死海实际上是个内陆咸水湖,南北长82公里,平均宽16公里,总面积1049平方公里,最深处409米,平均深度146米。
  死海湖面低于海平面407米,比吐鲁番盆地还低250米,是世界上最低的内陆湖,被称为“地球的肚脐”。湖水含盐量为23%-25%,最高达33%,是一般海水含盐量的十倍,因此水中和岸边无任何生物生存,故得名“死海”。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14:34:55编辑过]
----------------------------------------------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
回复时间: 14:37
  张献忠窑金宝藏之谜
  中国古代信用制度不发达,人们习惯于用窖藏的方式贮存财富。
  为了窖藏的安全,窖藏者都力求不使人知,甚至对亲人都要隐瞒。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他没有机会重新挖掘这笔财富,而又来不及将窖藏地点告诉他人就突然死去,窖藏的秘密就一直保持下去,除非有朝一日这秘密偶然地被人发现。古往今来,发现窖藏的事不知有多少,今后也依然会有人继续发现。
  明末农民军领袖张献忠东征西战,据蜀建立大西政权。可是不久即被清王朝所灭。据传张献忠战败之前,将其亿万金银采取窖藏办法埋于四川,以备东山再起。但随着张献忠的战死,这个秘密也就一直没有揭开。
  清朝文人的笔记、野史中也曾提到此事。成都一带还流传着“石牛和石鼓,银子万万五”的民谣。意思是说:只要找到锦江下的石牛和石鼓,就能找到张献忠窖藏的万万两银子。
  记载张献忠窖藏的书有多种。吴伟业(梅村)在《鹿樵纪闻?献忠屠蜀》中说,顺治二年(1645年),张献忠“用法移锦江,涸其流,穿数仞,实以精金及其他珍宝累万万,下土石筑之,然后决堤放水,名曰‘锢金’。”彭孙贻《平寇志》卷十二引查继佐的话,也说张献忠“用法移锦江而涸其流,下穿数仞,实以黄金宝玉累亿万,杀人夫,下土石填之,然后决堤放水,名曰‘水藏’”。两书中,一称“锢金”,一称“水藏”,当属于传闻异辞。彭遵泗《蜀碧》卷三也记有此事,作“锢金”,但没有提及窖藏的数量。
  上述三书都是私家著作,而清朝官修《明史》的编撰者对这条史料也持肯定态度。《明史?张献忠传》说:“又用法移锦江,涸而阙之,深数丈,埋金宝亿万计,然后决堤放流,名‘水藏’,曰:‘无为后人有也’。”经这样一记载,就更加被人们视为信史了。后来陈克家继他祖父陈鹤完成的《明纪》,也一字不易地抄录了这条史料。
  垂涎这笔巨额财富的自然大有人在,连清朝政府也动过一番脑筋。《清文宗实录》卷八十九记载:道光十八年(1838年),清政府曾派某道员到锦江实地勘察,因找不到窖藏的确切地点而中止。咸丰三年(1853年),翰林院编修陈泰初又旧事重提,由吏部尚书等代奏,呈请寻找这笔财宝。他说亲眼看到彭山、眉山居民捞到张献忠遗弃的银子,“其色黑暗”,听说“曾经查出归官,尚存藩库,有案可核”,以此来证明张献忠窖藏之事并非子虚乌有。当时正值太平天国革命高潮,清政府财政困难,咸丰皇帝于是动了心,命成都将军裕瑞“按照所呈各情形,悉心访察,是否能知其处,设法捞掘,博采舆论,酌量筹办”。但费尽心机,没能找到。
  几百年来尽管不少人垂涎这笔巨宝,但都劳而无功。看来这笔财富又是一个新的“天朝国库”之谜了。
  小贴士:
  发源于梵净山的锦江流经江口,由西向东横贯铜仁市全境,其上游的大小两江汇集于铜仁城中,并将城区一分为三,呈“S”状环城逶迤东去洞庭,汇入长江。沿江两岸奇峰林立,峭壁嵌绿,碧波粼粼,山色青青。还有丰富的自然景观、独特的人文景观、珍贵的文物古迹、雕梁的亭台楼阁等,宛如一颗颗珠宝镶嵌在锦江两旁,构成了一幅“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十里锦江画廊。游历过铜仁的诗人廖经天曾写下“四面青山楼外楼,新装巧扮最风流,多情最是锦江水,一步依依一回头”的绝句。
----------------------------------------------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
回复时间: 14:41
  楼兰宝藏之谜
  楼兰,位于新疆罗布泊附近,曾经是西域丝路明珠和著名绿洲,佛教文化鼎盛之邦。后来,由于环境和时势变迁,它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并最终淹没于自然和岁月的风尘之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探险家们的到来,它静谧的时空被打乱,神秘的面纱被撩开,但同时也揭开了它被污辱的历史。
  中国史籍中最早关于楼兰王国的具体记载,见于《史记?大宛列传》。根据记载,我们知道楼兰是一个西域小国,建国于盐泽边上,有城郭,然而“兵弱易去”。这里的“盐泽”,指的是罗布泊。到汉代史学家班固撰写《汉书》时,楼兰王国有1570户人家,共14100口人,国都名“打泥”。《汉书》进一步介绍了楼兰的生态环境:“地沙卤少田,寄田仰谷分国。国出玉,多葭苇(芦苇)、枝柳(红柳)、胡桐(胡杨)、白草(芨芨)。民随畜牧,逐水草。有驴马,多骆驼。能作兵,与S羌同。”
  汉昭帝时,楼兰改国名为部善,并请求朝廷驻军伊循。昭帝便在伊循城置都尉,行屯田。从此楼兰便成为中央政府控制西域的战略支点。东汉时,楼兰在丝绸之路上依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东汉政府在楼兰大规模屯田,开发楼兰。此后直至魏晋累几百年之久,楼兰一直是内地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枢纽,再后来,楼兰便很少见于史载,逐渐地神秘消失了。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在位于亚洲北部,一向寂寞荒凉、杳无人迹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之中,不时地闪现出西方冒险家的匆匆身影。使得这片广袤数万里、一直湮没无闻的区域,一时间为世人所瞩目。沉寂在沙海之中千百年前的古代绿洲遗址,逐渐被这些探险者所发现,一队队行色匆匆的驼队,打破了沉寂千年的大漠。
  年,瑞典人斯文?赫定沿克里雅河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到达罗布泊地区,沿途进行了艰苦然而极富收获的地质学、生物学和古代文物遗迹的考察,初步摸清了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重要古代遗址的大致情况。
  1899年9月,斯文?赫定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塔克拉玛干之行。这次中亚探险得到了瑞典国王奥斯卡和百万富翁伊曼纽尔?诺贝尔的资助。
  斯文?赫定在空寂而清冷的S羌县(今若羌)稍作停留,便继续向塔克拉玛干东端的罗布泊沙漠前进 。1900年2月29日,一个戏剧性的情节,导致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古代城址的发现。赫定一行抵达罗布泊北岸后,来到一处看来可打出淡水的地方,决定掘井取水时,发现唯一的铁铲丢失了,随同的一名向导被派回原路去寻找。此时暮色迫近,饥饿的向导寻得铁铲后连夜返回,不料路上狂风大作,漫天的风沙使他饥肠辘辘无法前行。沙暴过后,在他眼前突然出现了高大的泥塔和层叠不断的房屋,一座古城奇迹般地显露出它的面容。向导将这一发现做了汇报。斯文?赫定立刻来到这里。当他亲手从遗址中找出了几件精美的木雕时,他异常兴奋,断定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古城遗址。赫定后来回忆说:“铲子是何等幸运,不然我决不会回到那古城,实现这好像有定数似的重要发现,使亚洲中部的古代史得到不曾预料的新光明!”
  l901年3月,斯文?赫定对这座古城进行了发掘。他迫不及待地发出了悬赏,若是有人能最先找到任何形式的人类文字,便重重有赏,发掘现场不断有小块毛毡、红布、棕色发辫、钱币、陶片等出土。随着发掘的不断展开,终于有大批的汉文、亻去卢文木简、纸文书和一些粟特文书以及精美绝伦的丝、 毛织品, 别具风格的木雕饰件出土。古城遗址面积很大, 比斯文?赫定以前到过的各个古城都更丰富,建有官署、寺庙、僧舍、t望塔、马棚和街市,在城外,与之相关联的遗址还相当多。最具兴味的是,在古城附近,还能清楚地看到一条东西向的官道,那显然就是张骞、班超路经的古丝绸之路。也许是建筑基址起了一个固沙作用,附近的土地都已被千年朔风切割得远低于地面达数米,仅有这个楼兰古城,仿佛建筑在一块雅丹的顶部。
  整整一个星期,斯文?赫定除了进行发掘外,还调查了古城的寺院遗址和居住遗址。他发现古城出土的亻去文简牍上多次出现“Kroraina”一词,根据在遗址内发现的汉文简牍将此城称为楼兰,因而推定楼兰是“Kroraina”的译音。
  3月10日,斯文?赫定心满意足地带领满载包裹的驼队离开了古城。
  斯文?赫定后来在他的学术报告《年中亚科学考察成果》第二卷《罗布淖尔》中,曾这样抒写自己在罗布泊的感受:“这里的景物一片死寂,就像来到了月球。看不到一枚落叶,看不到一只动物的足迹,仿佛人类从未涉足于此。”
  在新疆探险史上,名声、影响、地位与斯文?赫定大致相称的是英籍匈牙利人奥利尔?斯坦因。
  l900年开始赴西域探险时,斯坦因正在印度旁遮普邦任学监。19世纪末正是地理大发现的余波―――从事中亚探险的准备阶段,久在与新疆相邻的印度任职,使斯坦因在起步前就处在一个有利的位置上。
  当斯坦因手不释卷地拜读了斯文?赫定几年前探索西域,并获得重要成果后出版的《穿越亚洲》后,立即产生了步斯文?赫定后尘,赴中国探险的冲动。
  l900年,斯坦因利用年假,自筹资金,开始了他的第一次西域探险之旅。这一次,他的目标非常明确,按照斯文?赫定的探险记录,重走和考察斯文?赫定的发现,只不过他做得更细致、更彻底。但也有意外收获,就是他找到了尼雅古城的精绝故地,并发掘和窃取了大量的亻去卢文字木简或木牍。
  当获悉斯文?赫定找到了楼兰古城时,斯坦因凭借直觉立刻断定楼兰古城附近还会有未被探访的其他遗址,于是他便着手准备第二次中亚探险。
  1906年4月,斯坦因开始了第二次中亚考察,目的为调查“赫定l900年那次难忘的探险所发现的罗布淖尔北面的遗址。”此时,斯坦因还获知了德国探险队的勒柯克和法国探险队都将要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寻宝的消息。他认为罗布淖尔也是其他探险队瞄准的靶子,他要赶在其他人之前到达那里。
  在对喀什、和田、尼雅、安得悦等遗址进行考察窃取之后,他于当年12月初到达了S羌,随即开始了对楼兰遗址的探险。
  在凑齐了当地所能找到的所有骆驼之后,斯坦因带上五十余名雇工,踏上了去楼兰的征途。
  12月17日,斯文?赫定在图上标注的楼兰遗址开始出现在斯坦因面前了。硕大的@堵坡遗址在瑟瑟的寒风中巍然矗立,使得空旷的沙漠更显得荒凉、寂静。斯坦因在它的脚下扎下了帐篷,第二天即开始了发掘。
  “我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我们清理的一连串遗址所得到的,要比我对遗址的数量或保存完好程度所期望的还要多。地面受到了严重的侵蚀,最沉重的大梁木也被破坏殆尽。这个甚至比尼雅遗址还小的古代居民点处于交通干线上,目睹了贸易的兴盛,所以构成主要遗址的一打左右的房间中,每一间都出土有丰富的文书……仅一个巨大坚实的垃圾堆中就有二百多件写在木头和纸上的汉文、亻去卢文书,各个遗址中出土的亻去卢文书足以决定性地证明,这里也像尼雅一样,当地的官方语言是一种古老的普拉克特语。公元3世纪印度影响到达如此远的东方是一个新的重要事实,具有广泛的历史意义。……所有艺术品和丝织品与尼雅发现物有着惊人的相似。健陀罗风格在所有的木雕与浮雕中颇为流行。发现物种类并不丰富,只装了一骆驼或两骆驼的建筑木雕、漂亮的毛毯碎片、刷漆的家具、妇女精美的绣鞋、青铜艺术等等,但这点东西足以代表……”
  楼兰古城位于罗布泊西北,距罗布泊约28公里,其地理坐标是东经89°55′22″,北纬40°29′55″。古城的四周大多是风蚀的“雅丹”地貌。遗址在两条古河道的中间,古河道是双向注入罗布泊的河流,古城中间有一条水渠与这两条古河道相连,从西北向东南斜穿古城遗址。
  楼兰古城的平面略呈长方形。若以复原的城墙计算,东城墙长约333.5米,南城墙长约329米,西城墙和北城墙均长约327米。面积达10余万平方米。南城墙和北城墙因顺东北风势,故保存较长,而东城墙和西城墙因受东北风的强烈风蚀,保存很差。
  古城城墙用新土与红柳枝或芦苇间杂建筑,红柳枝层约20~30厘米,粉土层则厚薄不一。
  楼兰城内的建筑遗迹,若以斜穿城址的水渠为界,可大致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部主要残留四座建筑遗迹:佛塔与三处房址。佛塔采用夯筑方法,呈八角形,用土坯砌筑,塔身内有崮尽
  比较集中的房址有三处:在佛塔东南约60米的台地上,尚可见有三间房室残迹,地表周围还可见到许多散布的木框构件,以及用红柳枝编织的涂泥的残墙。
  城内渠道之西遗迹较密集,在楼兰城中略西南处,建筑遗迹规模最大。这是一座大院落,残存房间六个。在西城墙下,也有一组较大的建筑,是由许多房间组成的一组建筑。在城西侧的北郊和南郊也有大量的建筑遗迹,可见,在楼兰城被废弃之前,城内建筑是非常密集的。
  斯坦因在城中发掘的一处范围近100平方米的垃圾堆,埋藏着大量汉文简牍和少量的亻去卢文简牍,以及陶、铜、木器、漆器、丝、毛织品等。
  从出土的汉文简牍分析,城中西南的大院落为长史衙署遗址,其附近为长史衙署的附属建筑。建筑形式一部分具有内地建筑的特点,一部分则保持了当地的建筑形式。城内渠道之东的一组房屋建筑,规模宏伟,是高级官吏邸宅和客馆。散布在城内的其他建筑,可能是当地土著与汉族的寄居区,而南城似乎为军事驻地。
  斯坦因指挥民工和助手们在古城夜以继日地挖掘了十余天,获得了大批文书、简牍,仅在一个垃圾堆中就挖出二百余件写在木片和纸上的汉文、亻去卢文文书,“其上面所记载的日期表明了这个神秘之城大约是在公元3世纪至4世纪时就被废弃了。”
  迎着晨风,站立在斯文?赫定发掘过的官署遗址内,斯坦因体验了一下这位瑞典人当时的心境。他甚至发现了斯文?赫定在l901年遗失的一把金属卷尺!后来,他在伦敦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举行的一次宴会上将它还给了赫定。
  当斯坦因伫立在@堵坡(佛塔)遗址的高处,打量这座异常荒凉而又至为珍贵的遗址时,仿佛是在体验着岁月的魔力所创造的悲凉。眼前的一切,几乎使人难以相信,过去这里曾孕育了一个充满生机和繁荣的社会。
  当发掘进人最后几日,处境逐渐艰难起来,从外面带来的雇工连续患病,淡水也越来越少,12月29日,斯坦因决定离开这里,向敦煌进发。这天早上,骆驼队装满了楼兰的“发掘品”,在寒冷的东北风中,离开了楼兰。
  米兰是一座早已失去繁华的古城,甚至连它那令人倾心的名字也已消失了。米兰古城在古代又称磨朗、密远,靠近今天的青新公路,南临米兰河,处在自敦煌沿疏勒河到楼兰、昆仑山北麓西行的古丝绸之路南道上,是著名的伊循屯垦古城遗址。
  米兰古城是楼兰国最早的王城。始建于东汉时期。公元5世纪中后期,因楼兰国为丁零(高车)所破,民众尽散,城池废弃,其地为吐谷浑所占。唐初,吐蕃势力进入西域,讨伐吐谷浑,随之占据了此地。
  早在公元前77年,楼兰国内发生事变,汉王朝册封的新王因久不在国内,担心继位后统治国家力不从心,于是,请求汉兵到伊循城(米兰)屯垦戍边,米兰自此繁荣起来。而楼兰城便日渐衰败。据斯文?赫定在楼兰发现的有关文书记载,楼兰周围有军事扰乱和战争的威胁,而驻守楼兰的官兵却忠于职守,拼死保城。兵士们照常给朋友们写信,丝毫不为即将到来的危险所惊扰。赫定感叹道:“这些中国人用这样大的毅力和勇气竭尽他们的责任,真令人感慨不已。由此可以看到这个奇异的民族是怎样统治半壁亚洲的。这并不是幻想力的创造物,也不是诗,这是赤裸裸的事实。”直到后来他还“高兴地梦想着它的伟大”,并自问:“我很奇怪,我们瑞典怎么就没有一块比我在楼兰发现的竹简和纸片更古老的石头?”就在楼兰彻底荒芜之时,米兰屯田戍堡则空前强盛,不仅富庶而且安全,于是近在咫尺的楼兰与米兰,就成了逃离点和接纳点。这或许可以为探索楼兰消灭之谜打开一个窗口。
  1907年新年伊始,斯坦因在去敦煌之前,发现了“从未报道过、完全出乎意外”的米兰壁画。后来他记述道,他在去米兰的路上感到神秘和荒凉,其神秘就在于它与世隔绝,数个世纪以来从来没人去打扰。更令他激动的是出土了“一堆藏文文书。它们是从守卫着玄奘和马可?波罗都走过的去沙洲路上的古堡垒里出土的。”早些时候,他曾中止挖掘,奔向楼兰,现在他回来了。他在给朋友的信中描绘了米兰丰饶的文物,“比藏文书更让人感兴趣的是一打一打的藏族漆皮鱼鳞战甲残片。各种残片都有,他也许能制成一套战甲……”
  “我一直认为堡垒附近一些宝塔和寺院建得更早些,我所希望的事被一种使人眼睛一亮的发现所证实。从一座破坏严重的寺院里,我找到了几个完好的涂垩粉的头像,与热瓦克发现物相比一样好或更好些。其中一些体积庞大,运输不安全,但我希望另一些能完整地运到你那里。同一寺院还出土了约公元300年的贝叶书,我还是第一次发现这种书写材料。”他一口气挖掘出的一件又一件稀世珍宝,足以使斯坦因富甲天下了。然而,他做梦也没想到,更大的幸运像天使般向他飞来。
  这天,他来到一座大佛寺,在长方形的基座走廊上,发现了一个呈穹顶的圆形建筑。在这里他意外地看见了美丽的壁画―――带翼天使的头像。其绘画时间,斯坦因断定不会早于亚历山大之前。他认为:“在我看来,壁画的整个构思和眼睛等等表现,纯粹是西方式的。残存的带有亻去卢文的题记的祷文绸带,高度可信地说明,这座寺院废弃于公元3至4世纪。”他终于找到了渴望已久的与尼雅同时期的绘画作品。
  “此外,还找到了从上面上滑落下来的大片壁画残片。移动这些壁画残片中最精美的一些天使像成了很棘手的问题。我整天忙于包装这些又松又脆的壁画。幸运的是树林很近足以供应木头做箱子,还有芦苇等做填充材料。”
  2月5日,斯坦因在另一个围绕宝塔的穹顶寺庙的墙上发现了精美的壁画。“其外侧已变成一堆不成形状的残骸。只是部分上部板片和下面的护墙板没遭破坏,但这些均堪列入最好的犍陀罗雕刻品之列。持花的蒲蒂和周围装饰的快乐的男青年和其间的女郎头像,看起来是希腊―――罗马式的,这是一幅多么好的中国边疆佛教寺院里的喜悦的生活场景。”他还以轻松顽皮的语调描述了这个场面:“这些漂亮的女郎从哪里得到玫瑰花冠?这些男青年哪来的酒杯和酒碗?这一切奇怪得像是用魔法在卡尔顿周围创造出了沙漠及其滚滚的沙丘,而一伙迟到的饮宴者正在为之惊奇。”
  斯坦因原计划在米兰挖掘四天或五天,但实际却呆了十八天。盗取的文物之多令人惊诧不已。特别是“带翼天使”的发现令他激动不已:“这真是伟大的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安琪儿在这里找到了。她们大概在两千年前就飞到中国来了。”米兰壁画是新疆境内保存最古老的壁画之一,这里的“带翼天使”可以说是古罗马艺术向东方传播的最远点。
  驱赶着六峰装载着米兰文物的骆驼,斯坦因心满意足地离开了这里。
  1914年1月,第三次中亚探险考察的斯坦因再次来到米兰,他对这个令他魂牵梦绕的神秘古城仍心存幻想,幻想着攫取更丰富的、令人痴迷的文物。
  2月10日,斯坦因率领大批驼队在天黑时抵达米兰遗址。此刻,这位身材矮小的探险家,由于前两次塔里木盆地探险“功绩卓著”,而在1912年夏季被印度的英国总督授予印度帝国高级骑士头衔。授爵仪式于10月12日在克什米尔的斯利那加举行,也是在此地,斯坦因将前两次考察的情况整理出来,并将报告定名为《两战》,与第一次探险时相比,斯坦因此时颇有功成名就的得意感。
  当功成名就的斯坦因开始他的第三次考察时,他已完全受到了一种与以往历次考察完全不同的意识观念和心态的影响。这种影响纯粹出于个人立场,即他对英国帝国主义及其合理性的充分信服。在女皇王冠上最灿烂的宝石―――印度度过的岁月,使他坚信英国的统治有利于次大陆的福祉,真心实意地赞扬由此而给印度带来的利益。对于他来说,英国的出现,本身就是文明进步的象征和标尺。这种文明当然是西方文明,它就好像一只绵羊角,满盛着由其创造的科学和技术。沿西北边境的旅行更加强了这种观念。他亲眼看到威胁英国统治秩序的部落相继臣服,部族仇杀被制止,卫生、教育和贸易得到发展。他的思想被一种不可动摇的信念所支配,那就是西方学术的无比优越,一切都应以此来加以衡量。 
  斯坦因在做好各种考察探险准备后,便向英印、政府打报告,要求批准他的这次在中亚,主要是在中国新疆境内的考古和地理考察旅行,并列出了44500卢比的资助经费,还提出需要获得中、俄两国签证,并且彬彬有礼地要求尽快答复,因为“中国政府至今尚未对外国人在这个地区考察古代遗存设置障碍。但这种有利的形势能延续多久无法预测”。为了给自己辩护,他宣称中国新疆是“印度完全可以宣布拥有主要兴趣”的地方,根据是“佛教及其文献在中亚的传播和流入远东是个最大的成就。借此,印度过去曾长期影响着亚洲的历史。”
  在接近米兰遗址的沙漠中,斯坦因又找到了几处古代遗址。城墙由树枝和泥土混合筑成,他们在那里清理出了许多建筑木构件和其他钢铁之物。在另一处比较小的堡垒附近,斯坦因又发现了一些用亻去卢文、婆罗谜文及汉文书写的简牍。他认为这几处遗址大都是公元4世纪初叶以前的建筑。
  斯坦因在米兰遗址清理了一段时间后,将工作重点转移至距米兰遗址四英里的一处孤立的台地上。在那儿,他们找到了一批古代墓葬。各种随葬器皿及丝织物,令斯坦因眼花缭乱:花纹繁缛的各种丝、毛织物和铜镜、汉文文书等,清楚地表明是属于汉代的遗物。织有“韩仁绣”字样的汉代织锦,色彩斑斓,艳丽如新。毛织物的风格明确无误地表明了中西方的交往标志。在一片毛毡残片上,织有典型的罗马风格的人物头像,斯坦因认为是赫密士。
  在孤台的东北,斯坦因找到一个城堡,他认为是汉代的卫戍所。城堡的建筑方式与沿途所见的堡垒相同。在北墙附近,发现了有纪年的汉文文书,年代在公元3世纪以后。在这个堡垒附近,他们又找到了另一处墓葬,发现了干尸。“从饰有羽毛和其他猎获物件的毡帽、旁边的箭杆、粗纬的毛衣织物、织得很干净的盛食品的小篮之类看来,都可以推断这是一个半游猎的种族。”这是斯坦因后来做出的研究结论。
  小贴士:
  楼兰位于东径89°55′22″,北纬40°29′55″,地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境,孔雀河道南岸七公里处。楼兰古城与附近城镇的直线距离为:西北距库尔勒市350公里,西南距若羌县城330公里。古城现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略呈正方形,边长约330米,用泥土、芦苇、树枝相间修筑的城墙仍依稀可辨。一条大致西北东南走向的古河道斜贯城中,将古城分成东北、西南两区。往东则是罗布泊,整个遗址散布在罗布泊西岸的雅丹群中。
----------------------------------------------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
回复时间: 14:43
  清王朝行宫宝藏之谜
  清末,大清王朝已是风雨飘摇,原有的封建纲纪土崩瓦解,北京紫禁城内太监宫女偷窃文玩屡禁不止。终清后,废帝溥仪也加入了偷窃的行列,故宫文物因而流落民间者多矣。而此时,远在天边的宿迂皂河龙王庙行宫,僧人们也屡屡盗取宫中文玩变卖,据称当时行宫旁经常有古董商人光顾,行宫中珍藏的文物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流散和毁坏的。
  大型古建筑群“龙王庙行宫”位于江苏省宿迂县皂河镇,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直至清末历朝修缮、扩建,规模宏大,雄伟壮丽,气象万千,吸引了众多观者。然而,游客们每每在赞美它壮观之余,对于该行宫的缺失都会慨叹万千。天灾人祸,使这座本应堆金砌玉、满目繁华的皇家禁苑中,无数宝藏流失湮灭,让人扼腕长叹。
  明清两代,一直都把河工、水运看作国家头等大事,而祭祀河神则被认为是水运畅通、御灾捍患的必要保障。在运、黄两河的沿线,祭祖河神、水神、龙神的祠宇很多。但其中规模最大的则是皂河龙王庙行宫。该庙始建于明初,自清以来逐代增饰。清帝多次亲临祭祖。庙中原有的匾额、碑刻、书画多出自清帝手,各殿中供奉神祉的陈设用具,无不遵循皇帝礼制,爵、豆、觚、尊,三设六供,一应俱全。一切银器、铜器乃至瓷器、玉器均为朝廷御赐,其他的木器、雕像、石刻、清供用品,其数量之丰,工艺之精,无不流光溢彩,精巧奢丽,远非一般民间庙宇所能比肩。
  随着清朝皇帝多次临幸,加上岁时祭祖封赏,龙王庙行宫的珍藏不断增多,有些在今天看来价值连城的东西,在昔日行宫中都司空见惯。据行宫中最后一任方丈戒明和尚回忆,当时各殿神祉前供奉均用铜制宣德炉,总数不下三十个。按现在拍卖价格,每个宣德炉均在十万元以上。除正殿神像之外,僧人斋舍内供奉的都是一两尺高的銮金铜佛。这种铜佛的价格如今约在三十万元左右。至于各种官窑瓷器,包括戒明在内的和尚们还俗以后,还都保留了许多,作为农家盆罐。而一件官窑青花瓷,如今卖上百万元已不是新闻了。另外像乾隆帝五次题诗的真迹,康熙、雍正所题的匾额、楹联、赞语,加上历年所接圣旨、御赐藏经计二百余件,俱由方丈亲自珍藏。
  今天,站在这些金碧辉煌的殿阁楼台前,依稀还是往昔的香烟缭绕,而数百年的沧桑,已让繁华落尽。那些曾经让我们骄傲和景仰的文化遗产,那些琳琅满目的珍藏,大部分都已散佚流失在一个个恶梦里。笔者仅能凭着当地老人的回忆、蛛丝马迹的线索来追寻那些扑朔迷离的宝藏遗存。
  民国初年,社会动荡,行宫几遭兵匪。如1929年,国民党岳继竣部队来宿迂镇压刀会,烧杀抢掠,肆无忌惮地抢劫走行宫中文物无数。其中一个营长还看中了龙王庙寺院慈善堂中供奉的一尊大型玉佛,指示手下将其抬走,谁知抬到镇中火神庙附近,却怎么也抬不动了。镇中父老乘机求情,并说玉佛显灵了,不愿离开皂河。那军官有些害怕,只好作罢。而那玉佛一直放在火神庙里,解放后火神庙一度成为文化活动中心,有人将玉佛放倒,坐在上面拉琴唱歌,后玉佛又被人掀翻到庙内池塘中。镇卫生院在此成立后,又在池塘处垫土,盖成了宿舍。
  土改后,龙王庙行宫的庙产湖田全被分给农民,僧人们坐吃山空,更加变卖庙中各种文玩古董。当时庙里一件红木条几,只卖二三元钱,一把硬木太师椅还卖不到一元钱。庙周围的农户中至今仍有人保存着当年购买的木器家具。
  在此期间,最令人痛惜的是乾隆龙床的被毁。在临被赶出庙门的那个冬天,戒明方丈和几个小和尚到处找不到烧火的柴禾了,能烧的已经烧完,总不能拆殿上的檀条吧,于是戒明只好狠狠心,亲手将龙床从后宫墙上取下(原来龙床是挂在后宫墙上的),用斧头劈开,当柴禾烧锅做饭了。戒明生前每忆至此,自己也叹惜不已,据说那龙床极其熬火,做了近十天的饭才烧完。这和后来庙里的大禹王神像的遭遇是一样的。“文革”前后,神像全被摧毁,泥塑的被捣掉,石雕的被砸碎,木刻的大禹王神像也被拉下神坛,用斧头劈坏,扔到了街东村部。村部冬天开会,天冷便劈一块神像来烤火,据说一烧满屋香气,一直烤了一个冬天才烧完。
  离龙王庙行宫不远的北边有两座小庙,一为佛家,供观音,称观音堂;一为道教,供天后娘娘,称惠济祠。因道姑和尼姑都是女人,老百姓便统称两个庙都叫奶奶庙。龙王庙行宫被粮食部门征用后,汗牛充栋的经卷、碑帖都被运到了这里存放。当时奶奶庙正殿和两庑中都被塞满,无人过问。四周的农户起初都去扯回来当手纸,因为多是宣纸,毛边纸,纸质绵软,所以很受欢迎。后来渐渐发展到扯回烧锅,火旺而无烟,村民争先效仿,日久天长竟然一空。街头村老会计一日做账,因无演算纸,想到奶奶庙拿些经本,可是一开门才知已是空空如也。
  20世纪90年代中期,原宿迂市文化部门在着手对龙王庙行宫进行建国后第二次抢修的同时,也开始了对龙王庙原始文物流失去向的追寻工作。文博人员通过开座谈会,拜访知情者,下田头、进农户调查了解,取得了不少第一手资料。1997年夏,在调查过程中,一个姓蒋的民间鼓乐艺人提供了一个线索。他在附近某镇的农具厂厂长家吹喇叭时,曾看过一座铁鼎,鼎上的铭文表明这是皂河龙王庙的遗物。该厂长自称是1958年大炼钢铁时,皂河镇卖给该农具厂的。文博人员非常兴奋。须知当年龙王庙行宫的铁鼎可算是宫中一绝,它以精铁铸就,两米多高,状如玲珑宝塔,雕龙刻凤,多层飞檐,烫金主顶,如果其能回归,无论是从文物保护角度,还是从行宫历史资料的研究角度,都将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在得到了有关部门同意后,文博人员决定正面接触该农具厂厂长。几次谈话,那厂长却一口咬定从未见过什么千斤铁鼎,并带着文博人员在厂区巡视了一番,的确不存在此物。
  文博人员并不气馁,决定主动依靠当地的党组织,对该厂长加强国家文物法规知识的教育,经反复宣传,耐心说服,该厂长终于承认自己的确藏有龙王庙行宫的一件铁器,这是自己买断农具厂产权以后,从农具厂仓库中搬回家的。但这件铁器绝不是文博人员所说的千斤铁鼎,只是一个状如铁盆的东西,因为不认识就马虎地称之为鼎。该厂长从家中搬出此物。这是一个直径二尺左右的大型铁磬,呈盆状,四壁铸有铭文,为光绪年间皂河龙王庙方丈绪控监铸。文博人员试着敲击一下,音质悠长舒缓,非常优美,可谓保存完好。所有的文博人员都十分高兴,那厂长亲自开了卡车,运着铁磬,回到它阔别了四十年的龙王庙行宫。
  1983年,省市有关部门对皂河龙王庙行宫进行了解放后首次大抢修。这个新闻在报端公布不久,当时的宿迂县文化部门就收到了一封来自上海闸北区的信。写信人自称解放前在龙王庙行宫里做和尚,解放后还俗,到上海做了一名普通工人,写信之时,已退休在家。
  这名退休工人在信中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在宿迂第二次解放的前夕(即1948年6月),当时做小和尚的他奉命和其他几位师兄弟,将庙内方丈珍藏的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皇帝的御笔真迹、几大包圣旨,和一些当时认为价值较高的字画、账本等物品全装入箱中,埋入地下。信中指证,埋藏的地点是在后大殿内楼梯拐弯处的正下方,靠墙边向里第九块罗底砖下,中心深度五尺到六尺左右。
  阅信后,县宣传部和文化部门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个无稽之谈。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头脑中“左”的东西仍占据相当位置,另一方面,文物意识淡漠,认为此事即使是真的也不过是一些“封建糟粕”而已。但当时有一位负责新闻科的同志却留了心,他会同了当时负责文博工作的图书馆长,一同来到实地考察。令他们失望的是,后大殿早已面目全非了。原大殿是重楼结构,但二楼被解放初期粮食部门拆掉,已不存在楼梯,所以楼梯拐弯处就无从找起。另外,地面上早已打上了厚厚的水泥层,第九块罗底砖就更无法确认。最重要的是:当时殿内满满地贮存了几百吨粮食,想见到地面都不可能,更别提挖五尺六尺了。所以,他们二人只好作罢。
  直到1999年,省市文保部门决定对龙王庙行宫进行第三次大规模修复,而重修后大殿也在修复计划之内。恰巧,当年在宣传部工作的那位同志已是宿迂县主要领导之一,同时负责此项工作。他回想起当年的那封信,便明确指示,在这次修复过程中,一定要多方配合,注意寻找当年可能匿存的文物。
  2000年夏,皂河龙王庙行宫后大殿重修工程动工,地基挖掘工作刚刚到一半的时候,工地上便传来了鼓舞人心的好消息:施工人员在东墙根处挖出一块残破石碑。文博人员在清理现场后,没发现其他物品,便指挥工人小心翼翼地将石碑抬出。
  经初步研究,这是块记载着龙王庙行宫当时庙产土地情况的纪事碑。这块石碑的发现对于研究龙王庙行宫的源起、经济供给。发展状况,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然而,接下来的施工过程,却给热切期待的人们泼了盆冷水。在历时两个月、深挖了近三米的地基清理过程中,文博人员及施工人员过滤普查了所有取出的土层,除了发现大量的瓦砾、瓷片、木炭、石灰等文化层之外,可谓一无所获,令人大失所望。
  事后,建筑技术人员和县博物馆同志就此事做了认真分析。他们认为:即使没有发现上海来信中所说的“御书圣旨”之类的宝藏,也不能就认定当年的上海来信是凭空捏造。根据古建工程人员分析,尽管后大殿地基挖得很宽,涉及面很广,但毕竟殿中央地面仍没动土,说不定该宝藏正是埋在殿中央了。因为不是正式挖掘文物,所以不便专门深挖。根据博物馆人员的比较和分析,发现挖出的文化层中有大量的和此殿原地面建筑相一致的砖瓦石灰等建材碎片,这说明在1957年左右,粮食部门拆掉大殿上层时,已经挖掘过殿内地下部分了。也许,那批宝藏在当时已遭厄运了。
  1998年底,与皂河镇仅一河之隔的王官集镇某村的一位田姓老人,在临终前告诉他的儿子,他当年曾是龙王庙里的守门僧人。在1948年6月,他奉命和其他几位师兄弟,将庙里的银元、银器和一部分金器收拾好,装入木箱中,埋在禅门前的大戏楼东侧。老人去世后,他的儿子立即将这一消息报告了刚刚组建的宿迂县博物馆。馆里的同志非常重视,在征得有关领导的同意后,按照田姓老人所讲述的,找到了大戏楼的墙基遗址,在向东若干米,向北若干米的位置开始挖掘,挖了不长时间,就发现了松软的土层,还有一部分可能是用来作标记的石灰粉,但接着往下挖,便空空如也。富有经验的古建筑队技术人员,经认真检查后判断:这里已经被人盗挖过了,而且盗挖的时间起码在四十年以上。也就是说:很有可能是当初参予埋藏的僧人,后来偷偷地盗走了这批宝藏。
  结合一部分历史事实,文博人员分析:在1948年6月,龙王庙的僧人出于对我党政策的不理解,曾窖藏金银细软和一些有价值的古玩字画等物品。在这样一个拥有上千顷良田、几十处房舍的皇家庙宇中,众多的珍藏财物不可能由某一个人单独行动,埋于某一处,而是一次多个小组分头行动窖藏的,所以导致窖藏地点线索多样,且不确切。
  小贴士:
  龙王庙―――乾隆行宫,原名为“敕建安澜龙王庙”,座落于宿迂市西北二十公里处的古镇皂河。该建筑群始建于清代顺治年间,改建于康熙二十三年。后经雍正、乾隆、嘉庆各代皇帝的复修和扩建,形成了现在占地36亩,周围红墙,三院九进封闭式合院的北方宫廷式建筑群。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五次留宿于此,并建亭立碑,帑金修缮,故又俗称为“乾隆行宫”。1983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
回复时间: 14:48
  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click="window.open(this.src);"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
  羊皮卷宝藏之谜
  宛如一串晶莹璀璨的珍珠,星星点点地镶嵌在烟波浩淼的印度洋上,这便是被誉为人间“伊甸园”的海上绿洲―――塞舌尔群岛。
  塞舌尔群岛位于马达加斯加岛以北,由四十座花岗岩岛和八十座珊瑚岛组成。由于它地处亚非两大洲交通要冲,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探险者和冒险家的青睐。公元7世纪初,葡萄牙人来到塞舌尔群岛。随后英国人又来到此地。这里1756年为法国占领,1794年又被英国占领,1903年成为英辖属殖民地。直到1976年塞舌尔才宣布独立,成立塞舌尔共和国,但仍留在英联邦内。
  18世纪初,荒无人烟的塞舌尔岛对于外界的人们来说有着太多的空白。那里的珊瑚礁岛和花岗岩岛一切还保持着原始的状态。岛上有大量的五彩缤纷的珊瑚,处处布满存在达两亿年之久的古老花岗岩。岛上椰海蕉林,遮天蔽日,以盛产椰子、肉桂皮、肉桂油和香草而闻名于世。
  由于塞舌尔群岛远离大陆,独特的自然环境把它造就成举世无双的“天然动植物园”,其中普拉兰岛是世界上唯一保存海椰林的地方。海椰树可生存千年,雌雄异株,相依而生,经过七八年的漫长时间,才能结果成熟的海椰子,即“爱情果”。它不仅是上等的酿酒原料,又有治疗中风之效,因此被塞舌尔定为国宝。
  然而,在1716年至1730年的十几年间,塞舌尔岛因其特殊的地理特征被法国海盗拉布斯及其他印度洋上的海盗当做路标后,这个长满了“爱情果”的小岛从此失去了浪漫气息。那些在欧洲和印度之间从事贸易的英国人、荷兰人以及葡萄牙人为之闻风丧胆,这个岛成了他们在印度洋上无法绕过的一块心病。
  日下午,被捕后的法国海盗拉布斯拖着沉重的锁链被带到断头台下,望着眼前被海风吹得荡来荡去的绞索,在临别这个世界之前他好像有话要说。当刽子手们往他脖子上套上绞索的最后时刻,拉布斯突然向蜂拥围观的人群中“哗啦”一下扔出一卷羊皮纸,并大声喊道:“有谁弄懂我的羊皮纸,谁就去找我的财宝吧!”
  从那时到现在的几百年里,这个小岛一直被“海盗宝藏”的迷雾所笼罩。拉布斯的羊皮纸成了世界各地寻宝者们最为瞩目的焦点,也成了他们前仆后继永不放弃的眩目天堂。
  那么,拉布斯(真名叫奥利佛?勒瓦瑟尔,拉布斯是绰号,意为“隼鹰”)究竟是何等人物?为什么这卷断头台上扔出的羊皮纸至今还如至宝般珍藏在法国图书馆?为什么他所遗留下来的神秘图表被后人破译成无数种解释?为什么他的藏宝图能让一些人付出毕生的精力和时间穷追不舍,能让寻宝者几百年来如痴如醉?拉布斯到底掠夺了多少宝藏?他的宝藏又埋藏在哪里呢?
  让我们先从拉布斯本人说起。17世纪欧洲各国为了争夺海上霸权,明争暗斗,不惜使用“鼓励海盗袭击它国船只”的卑劣手段。表面上海盗们接受皇室的“委任状”,实际却以执行“保护”商船的名义,在海上干着打劫非本国商船的勾当。1690年,拉布斯就出生于法国加来一个这样的海盗家族,可谓天生的海盗。他的父亲年轻时曾被法国官方正式批准从事海盗行径,在加来海峡一带很有名气。拉布斯出生后,其父望子成龙,让他从小受到上层社会的良好教育,但拉布斯对所谓上流社会的优雅生活不屑一顾,对惊心动魄的海盗生涯却情有独钟。二十六岁那年,他同样得到法国官方批准的“委任状”,其活动范围是印度洋。
  然而,不知当初出于何种原因,拉布斯夺得财宝之后,不但不履行与法国政府达成的协议,拒绝将战利品交给法国政府,而且很快和两个英国海盗勾结在一起,去袭击和抢夺来往的法国船只。这样一来,拉布斯便被法国政府宣布为国家的头号敌人。
  “隼鹰”是一种凶猛的鹰,其喙(嘴)是一个巨大的钩状,用以撕裂猎物的肉。其眼呈球形,视网膜上有两个凹窝,分辨率为人类眼睛的八倍,听觉和移动能力极佳,能在空中或海面迅速、准确地捕捉猎物。拉布斯真的像“隼鹰”一样终日在印度洋上密切注视着洋面。每当有货船出现,拉布斯就驾驶着他那灵活敏捷的小船,架起他那几乎百发百中的大炮,飞快地追上前去,先是向货船开射测舷炮,然后带领海盗们在烟雾弥漫中迅速冲上甲板。他们分工明确,各就各位,毛瑟枪手站在船头,其余人则站在甲板,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把所有值钱的藏宝和货物抢夺一空。货船上的人大半被他们捆绑起来当做人质,稍有反抗,不是顷刻间丧命于马刀之下,便是被咣当一下扔进大海里。
  拉布斯和他的英国伙伴每次都干得得心应手,屡战屡胜。
  最令这位“隼鹰”炫耀的一次战绩,是他和英国海盗们抢夺的一艘葡萄牙船。那是一艘拥有72个舱室的三桅帆船,上面装载的不仅有葡萄牙摄政王加冕时所佩戴的镶有珠宝的宝剑、用红绿宝石和钻石装饰的十字勋章,还有数箱金银珠宝和无数未经打磨的钻石,其总共价值约300亿旧法郎。
  十四年间,他们共劫夺了五吨黄金,600吨白银,再加上不计其数的钻石等各类宝藏。
  “隼鹰”毕竟是个文明人,也许他对那种整天在洋面上的“盘旋”感到疲惫,也许他想换一种生活方式。总之,日,拉布斯向伯尔宝岛当局递交了一份书面申请,表示想结束自己的海盗生涯,并请求政府赦免。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和对掠夺行为的道歉,他还附上了几件价值不菲的礼物,包括金质圣餐杯和钻石。但是法国人无法忘记这位“隼鹰”在此前犯下的罪孽,并表示决不对其赦免。随后,拉布斯便消失了。
  据说,他生命中最后的五年可能隐藏在塞舌尔岛上。因为不论从任何角度考虑,塞舌尔岛都应是海盗们藏身的首选之地。这不仅因为它的宁静、原始和美丽,最主要的是岛上有生存所必需的淡水、丰富的果实和遍地爬行的大海龟。海盗们到了岛上,不用费任何事,就可以随时美餐。同时,那茂密的、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也可为海盗们维修损伤的舰船提供必需的木材。
  有人推测,也就是在几年间,拉布斯劫来的成吨的黄金和财宝被他用各种方式匿藏于从塞舌尔群岛到马达加斯加海岛的印度洋海区。至于那些藏宝人,则被他以各种手段杀人灭口。
  1730年12月,可能拉布斯实在无法忍受那种与世隔绝的荒岛生涯,一个偶然的场合,他在安东吉尔海湾出现,随即被捕并被处以极刑。
  拉布斯被绞死前留下的那卷羊皮纸,上面是一封密码信构成的藏宝图,画有17排古怪稀奇的图样,每个图样代表一个密码。拉布斯自幼到青年时代都一直受到良好的教育,才华横溢,知识渊博。这使得他以后在绘制藏宝图时采用了希腊文化中的隐喻作为标记,这可不是一般盗匪想像得出来的,这也使他的藏宝图看上去像天书一样晦涩难解。
  拉布斯写在羊皮纸上的藏宝图如今珍藏在法国国家图书馆里。人人都明白,谁能把它破译出来,就能得到那笔巨大的财富。以至在随后的二百多年间,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人们前仆后继,试图寻找拉布斯隐埋的财宝。但无奈他的图表是以一种复杂难解的密码记录,只有当人们破译了源于希腊神话的那十二种符号之后,才有可能找到打开这座金库的钥匙。寻宝的热情一直持续到19世纪,在一次次绝望之后,他的传说几乎已被人们遗忘殆尽。
  直到1920年,萨维家族的一位老妇人才又重新想起“隼鹰”来。这归因于一次意外的发现。一天,夏尔?萨维女士在沙滩上散步时发现几块岩石形状怪异,仿佛固定在沙堆里的柱子,潮落时便显露出来,涨潮时又被海水淹没。萨维家族对此事极为敏感,并很快在此处发现了几具人类骨骼。骨骼的附近藏有当时常被海盗用做装饰品的耳环。在尸体不远处,萨维家族幸运地找到了拉布斯密码藏宝图的副本。但萨维家族的人并非什么名门望族,一是没有寻宝所需的资金,二是也觉得无法破解这个地图中图表和密码文所隐含的意义,不得不放弃寻找。
  1949年,萨维女士结识了来自非洲东部的英国人可鲁斯?维尔金斯。此人当年三十八岁,是个冒险家和珠宝鉴定家。他来马埃原本是为治疗自己的疟疾,无聊之际为了打发时间,躺在床上听萨维讲拉布斯羊皮纸的故事,立刻被这个故事所吸引,当场宣布自己的病已完全好了,要马上开始“工作”。
  随后,萨维女士向他介绍了石头标记,其中有两块引起了他的兴趣。一个标记是带有开缝翼的苍蝇,这是一个很特殊的细节,因为在密码文中有一个拉丁语单词也是苍蝇的意思。另外一个标记是一个洞穴的图案,这在拉布斯的图表中也频频出现。因此,可鲁斯?维尔金斯认为它是找到马埃西北部宝藏的极有价值的提示。
  经过一段深入研究后,可鲁斯?维尔金斯带着从萨维女士那里得来的拉布斯文件的复印件返回了北非,到达内罗毕之后,他便立即着手“翻译”这些陌生的文字。其间,他参阅了大量神话书籍、古老的星图以及17世纪的德语和法语辞书,经过半年的悉心研究,他自己觉得终于掌握了这些神秘文字中所蕴含的秘密。
  首先,他发现了各种不同的数字所代表的意义,它们是表明航海的经纬度以及航程长短的定向指示,并最后终于成功地破译出了羊皮纸卷上的所有文字,随之又找到了原文与天文学以及希腊神话间的联系。
  可鲁斯?维尔金斯坚信,他通过将天文学和古代神话联系起来,由此破解了二百多年来未被破解的拉布斯宝藏之谜。他相信,当所有的密码被揭开之后,他就可以找到打开拉布斯宝藏的有力证据。
  经过多年的准备之后,可鲁斯?维尔金斯终于启程,向飘扬着绘有拉布斯头像旗帜的塞舌尔岛的马埃进发,开始了具体的寻宝工作。
  很快,他们在地下的岩石上找到了两个高2.5厘米的字母,这在拉布斯所遗留的文字中也出现过。因此,可鲁斯?维尔金斯相信,他寻宝方式的思路是正确的。终于,可鲁斯?维尔金斯发现了一块石头,尽管这石头在风力的作用下已经变得十分光滑、平坦,但上面罗盘指南针的图形依稀可辨。可鲁斯?维尔金斯认为,这就是拉布斯做图表和地图的地方,找到宝藏埋藏地所需的一切说明似乎都是以此地为基准点。
  不久,以罗盘石为基准点,可鲁斯?维尔金斯做了一次重要的测量,用绳索量出它距两块石头之间的距离是630英尺。他所破译的图表说明中也有“630”这个数字。在他看来,这个数字是给他指出了一个秘密的通道,到达所谓的“高水位线”后面四米处的沙滩上。于是,他赶紧命令工人们日夜不停地挖掘,并找到了一个用来抵挡汹涌的海浪侵袭的水坝。
  在水坝这个至关重要的地带地下一米多深处,他们找到了一个女人的石塑。石塑长2.4米,双臂俱无,仰卧在地上。可鲁斯?维尔金斯断定,这就是安德洛墨达。因为在藏宝图上,他曾多次看到安德洛墨达的塑像与拉布斯所记载文字的前几行之间的联系。
  不仅如此,他还首次认清了拉布斯的说明中各个地名之间的联系。这时所有参加挖掘的人都坚信,离宝藏已经很近了。
  很快,人们在挖掘的水泥岩石层再次找到岩石雕刻图案。这些图案在拉布斯的文字里同样有所涉及。岩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骑马与砍杀村庄修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