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精神,士气物资采购管理的重要性性重要还是武器,物资重要

杀出血路,士气比武器更重要
杀出血路,士气比武器更重要
战争年代,解放军的武器装备,物质保障等与敌人相比经常处于下风。解放军之所以能屡战屡胜强敌,夺取胜利,关键在于解放军有战胜一切敌人的信心和勇气,正如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的: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绝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在人类的文明进化史中,永远是暂时的落后,弱小者,最终战胜那些先进 强大者。因为没有这种战胜,就不会有历史的更迭,也不会有人类文明的进步。那些弱小和落后的组织为什么能最终战胜强大的敌人呢?因为这些组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靠武器靠士气”,他们具有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屈服的精神。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很有智慧的智者,很懂得成功之道,有许多人在这位智者的调教之下,都能走上成功之途。有位想要追求成功的年轻人便费尽千辛万苦找到了智者,当面向他请教。年轻人问:“智者,您可不可以教我如何做,或是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才能成功?”“你想成功吗?那跟着我走。”智者说完之后,也不理会年轻人的反应,朝海边走去。年轻人为了追求成功之道,自然是紧紧尾随其后。一直走着,走着,智者竟引导年轻人走进海里面,越往前走,水越深,水已经淹到胸部了,眼看着就要灭顶了。突然间,智者将年轻人的头用力的压入水面下。年轻人奋力的挣扎,急于逃脱困境,可是智者一点也不松手。约莫过了一分钟,智者才把手松开。年轻人立即跳出水面,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咆哮道:“老家伙,你想淹死我呀?”“如果你渴望成功的意志能够像你刚刚想呼吸般强烈的话,你就已经迈向成功之路了。”我近年来接触到不少的企业骨干,总感觉到他们身上缺少些什么。想来想去,是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精神。这也是今天企业急切需要的创业素质。有些人问我:“我不是企业老板,也需要具备企业家精神吗?”我明确的回答:“是!”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精神,并不专属于企业家。这种精神应该是企业中所有人都需要具备的创业精神。正式这种精神,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也正是这种精神,创造了社会的繁荣。自然,这种精神也是 骨干取得职业成功的必备素质之一。仔细想来,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精神,无不和骨干的工作性质和特点息息相关。对身处组织中的骨干或干部,公司已经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和规则,不仅仅规定了做什么,甚至连如何做 怎么做都写在了管理流程和规章制度中,创新的空间其实非常有限,整日忙于日常繁琐的业务,带队伍 占市场 冲目标,高密度 高强度的工作很有可能使骨干忽视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了解,创业冒险的事情,往往又被企业的领导者一手揽下,而作为执行层面的管理人员,他们发现自己对创立新业务 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等事情难以插手。当然,还有文化上的原因:中国人的性格比较内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层管理者冲出禁区 一往无前 靠前指挥的精神在某种程度上有所欠缺,因而也就容易缺失向上的动力。但是,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积累 创新 顽强,这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能打胜仗 靠业绩说话,必须有一种“狭路相逢勇者”的精神在军队中有句话:没有困难还要我们共产党员干什么?在市场的拼搏中,骨干要做到:“门难进你能进,脸难看你能看,话难听你能听,事难办你能办。”否则,还要我们这些骨干干什么?关注更多文章请关注小编,加小编回复方法,即可限时免费赠送价值198元的管理智慧光盘一张微信yy88090-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榆次财经专注分享那些事儿
作者最新文章可使用军网账号直接登录
未来战场精神较量和考验成制胜关键
军队要能打仗、打胜仗,固然要靠战略战术,要靠体制机制,要靠武器装备,要靠综合国力,但没有战斗精神,光有好的作战条件也是不能打胜仗的——
关注未来战场精神角逐
习主席指出,军队要能打仗、打胜仗,固然要靠战略战术,要靠体制机制,要靠武器装备,要靠综合国力,但没有战斗精神,光有好的作战条件也是不能打胜仗的。这一重要指示,为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敢战、能战、善战、胜战精神指明了方向。
未来作战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较量和考验
气为兵神,勇为军本。未来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不仅是物质因素的对抗,更是精神因素的较量。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十分注重军队士气状态,认为士气是决定战争胜负极为重要的因素,把士气提到了战略高度。毛主席指出,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志愿军打败了美国佬,靠的是一股子气,“美军不行,钢多气少”。
“四海频传风浪险,西极帐峙狼烟高”。当今世界范围,大国之间战略格局正处在一个战略相持或“新冷战”阶段,其鲜明特征是:大战难打、大国慎战,摩擦难免、小战不断。美国重返亚太,日菲与我领土纷争不断,看似不惜一战,实则都在管控战争,背后更多的是国力上的角逐、意志上的对抗和精神上的较量。我国边境战场大多环境异常复杂,高寒缺氧,生存条件差。在这种地区展开作战,靠的是精神、是士气、是意志。可以说,这种作战打的是保障,打的是信息,打的更是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国家的意志、民族的精神和军队的血气。有了这种精气神,就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重点新闻网群
主办:解放军报社 京ICP备号京公网安备
本网站刊登的新闻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军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 (C)1999- All Rights Reserved[转载]&原创&以势取胜:一句话解读中国谋略
物竞天择,强肉弱食,这是这个世界残酷的现实。每个人都在这里寻找着自己的生存空间,每个国家和民族都在努力避免被人淘汰的命运。朋友,您就生活在这种残酷的现实当中,如果您想成为物竞天择之后的天之骄子,请继续您的阅读,或许本书将对您有有所帮助。——黎玉平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这是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那么为什么一个篱笆需要三个桩、一个好汉需要三个帮呢?很明显,如果没有三个桩,篱笆就不能立起来,篱笆就不再成为篱笆了;如果没有三个帮,好汉就只能成为一个孤胆游侠,自然难成气候。一个巴掌遮不了天,一个光杆司令,纵使他有通天彻地的本领,他也无法纵横天下,称雄于世。我们知道只有当韩信被拜为大将之后,他才能亡魏灭楚,威震华夏;只有当拿破仑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和至高无上的权利时,他的铁蹄才能踏遍欧洲,成为一代名副其实的军事天才。当拿破仑被流放到圣赫勒那岛的时候,没有任他指挥的军队,没有任他挥舞的权杖,这位军事天才也只能默无声息地死去。是啊,一个光杆司令,他至多能杀死一两个敌人,一个孤独的剑客,他至多能拯救一两个灾难中的人们,一只没有羽翼的雄鹰它只配与鸡鸭为伍。
有人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还有人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不管是一个小小九品芝麻官还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他们总是在上台之后踩下一批自己的政敌,提拔一批自己的亲信。为什么要“一朝天子”之后要有“一朝臣”呢?为什么“一人得道”之后要让“鸡犬”升天呢?因为没有一帮新的朝臣,没有一帮自己提拔的鸡犬,他们的地位就无从巩固,这群“鸡犬”便是巩固他们地位的有力保障。
当周文王只有百里之地的时候,他就只能甘心做商的附庸,到他儿子武王与纣王牧野决战时,周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号令天下。为什么周文王的时候就只能做商的附庸而他儿子武王却能号令天下呢?
这就是势!势者,各种力量的综合!
水从山上咆哮怒吼,直奔而下,排除一切障碍,这是势。火山爆发,浓烟滚滚,熔岩铺天盖地,吞噬一切,摧毁一切,这是势。赤壁鏖兵,武将冲锋陷阵,谋士运筹帷幄,挥手之间,曹操百万雄兵顿时灰飞烟灭,这是势。9.11之后的伊拉克之战,美国万里袭人,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转眼之间,萨达姆政权即告倒台,这是势。
“桩”是篱笆的势,“帮”是好汉的势,“鸡犬”是皇帝的势。军官、士兵、装备、纪律等组成了军队的势。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地理等组成了国家的势。
力量既包括物质力量也包括精神力量。所谓物质力量是因为具备某种物质而产生的力量,这种力量多半时候是可以用数字进行统计计算的。比如军队的多少,武器的先进程度,经济的发达程度等都是属于物质力量。所谓精神力量是与精神、文化、宗教等有关的因素而产生的力量,这种力量多半时候是不能用数字进行统计的。比如在外敌入侵时,强烈的民族情感便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在伊斯兰国家,宗教信仰也是他们巨大战斗力的源泉。在古今中外的大量军事书籍中,他们都非常注重物质力量,强调物质力量上的领先地位,但对精神力量的关注普遍表现不足。其实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一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力量,它和物质力量一样能发挥出非常巨大的威力,也是在各种斗争场合中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
力量既包括正面力量,也包括负面力量。正面力量增强总体力量,负面力量削弱总体力量。很明显,改用先进的杀伤力强的武器能够增强军队的战斗力——正面力量;将帅及士兵的叛乱会削弱军队的战斗力——负面力量。势是各种力量的综合,就象凸透镜的焦点一样,是聚集各种力量的结果,它聚集的可以是正面的力量,也可以是反面的力量。不管是正面的力量还是反面的力量,这些力量一旦形成他们都将释放出无比巨大的能量,它既可以帮你击败所有的对手使你成为优胜劣汰之后的天之骄子,它也可以像发狂的火山,一旦爆发压倒一切、摧毁一切。
解放战争中,经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三次大战的胜利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力量得到了空前的增强,兵锋所指,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当百万雄兵横渡长江时几乎一夜之间就解放了长江以南地区推翻了国民党南京政府。9·11事件之后,美国依靠他强大的军事力量,仅仅几个大兵就能在顷刻之间颠覆阿富汗塔利班政权。这是正面力量形成的结果。
风雨飘摇的明末王朝,就象一栋被严重蛀蚀的大厦,随时都可能轰塌,再加上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的猛烈冲击,虽然明末崇祯皇帝有着勤政的美名,但他没法改变明王朝灭亡的命运。拿破仑是人们公认的军事天才,但他无法改写滑铁卢的悲剧,无法挽回已经衰败的法兰西帝国昔日的荣耀。这就是反面力量形成的结果。实际上,1814年拿破仑在俄国战败之后,法兰西帝国的衰败已不可扭转。在此之前,俄国、英国、奥地利、普鲁士等欧洲主要大国己结成反法同盟。因为不适应俄国严寒的气候,1814年拿破仑率领的45万大军被俄军杀得所剩无几,在同盟国的乘机反扑下,拿破仑被迫退位(第一次退位)。于是法国再一次受到波旁王朝的统治。因为同盟国的压力和法国财政上的困难,波旁王朝削减了大量拿破仑时期的军队。拿破仑日从厄尔巴岛返回巴黎再次发动政变,从波旁王朝手中夺回了政权。虽然拿破仑再次成功夺取了政权,但他所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困难,他面对的一切几乎都要从零开始:筹措资金,招募新兵,组建军队,制造和购买枪支弹药,提拔和任命将官(因为他第一次退位后,相当一部分将官不再为拿破仑效力了)……几乎一切都要从已经腐烂的死尸身上培养活肉。法国当时的总体情况是财政困难,优秀将官稀缺,部队缺乏训练,枪支弹药不足。再说从3月15日到6月份的会战所有时间都不超过三个月,可想而知,以当时法国的情况,各项准备工作不可能做得很好。而俄、英、奥、普等盟国的情况大不相同,财力上同盟国远胜于法国,兵力上同盟国比法国多出20多万士兵(四大同盟国各出15万士兵,其他盟国出兵数量不等。当时法国有新招募的40万青年近卫军),而且枪支弹药精良,部队训练有素。再者刚刚战胜法国不久,士气高昂。不管从哪方面相比,法国都处于劣势,两者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很明显,以两支这样的军队作战,纵使有拿破仑这样的天才也无法挽回失败的命运。
势是各种力量的综合,揭示了任何斗争的结果,都由斗争双方力量对比所决定。前面说到,只有百里之地的周文王在力量强大的商面前就只能俯首称臣,否则就有脑袋搬家的危险。等到周的力量强大之后,他的儿子周武王就能消灭商国,君临天下。难道周文王不想消灭商国,君临天下吗?国力不支啊。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与世界列强签订了许许多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这期间经历了无数次唇枪舌剑的外交交锋,但几乎没有一次谈判的胜利属于清政府。难道当时清室就没有一个优秀的谈判人才吗?难道那些代表政府谈判的大臣们都不愿为自己国家的利益据理力争吗?但积弱的中国,在列强强大的军事威胁下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屈服。1992年中东战争中,在美国先进的高科技武器的凌厉攻击下,几乎零伤亡就让伊拉克举手投降;2001年的反恐怖战争中,因为美国精锐的特种部队攻击,几个大兵就推翻了阿富汗塔利班政权,这些虽是美国将士英勇战斗的胜利果实,但更是美国与伊拉克、阿富汗国力的较量的结果。1997年和1999年中国政府之所以能成功收回香港和澳门,它依赖的不是谈判桌上的唇枪舌剑的交锋,而更多的是依靠中国与英国、葡萄牙在综合国力上的较量。
势是一个全局的概念,需要着眼全局,全面考虑各种与之相关的因素,不能管窥蠡测、见树不见林,不能只看到了个别而忽略了全局。抗日战争中,单一从军事方面来说中国并未占半点优势,但结合其它各方面因素,特别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成立之后,以全世界人民的力量,鼓噪而朴德、意、日区区三个轴心国,胜败之势,显而易见。另外我们需要放宽自己的视角,从各个角度来分析判断事物,不能把目光只放在某一个小小的角落。西汉时,在东南亚地区有个叫夜郎的小国(今贵州六盘水),但他的国人认为夜郎国很大,一次西汉的使者觐见夜郎国王时,夜郎国王问:汉帝国有夜郎国大吗?这就是夜郎自大的笑话。夜郎之所以会自大是因为他们的视角只限于夜郎国的自身,没有从当时世界的格局来评估夜郎国自身的大小。因此,要让我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更加完整、准确,我们就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考虑问题,要准确的知道中国现在的实力,就不能把目光只放在中国内部,必须把中国放在世界当中,与其他的国家进行比较。要知道鹤比鸡更美丽漂亮,就要把鹤立于鸡群之中。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看得更清、更准,才能切实做到知己知彼,事事成竹于胸,才能使自己处处显得游刃有余,挥洒自如。
第二章 势是各种力量的综合
势是各种力量的综合
建安初,袁绍依靠四世三公的资本,一步一步吞并了冀州的韩馥和幽州的公孙瓒,完全拥有河北。几年之内,他的势力急剧膨胀,兵多将广,地广粮多,在当时众诸侯中,数他的力量最强。曹操自陈留起兵,联合天下诸侯讨伐董卓。几年之内,南征北伐,苦心经营,逐渐拥有洛阳,许昌一带。且皇帝在他的庇护之下,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虽不及冀州的袁绍,益州的刘鄢和荆州的刘表,但也初具规模。且曹操素有大志,善于用兵,手下网罗了大批优秀的将帅和谋士。袁绍自吞并韩馥和公孙瓒后,下一个矛头就是直指曹操,希望一举吞并曹操,统一北方,夺回傀儡皇帝,然后号令天下。
关中各诸侯见袁绍和曹操之间必将难免一战,都中立顾望。有人问天水杨阜,“曹操,袁绍将谁胜谁败?”杨阜说:“袁绍为人宽厚但没有决断,喜欢谋划但很少决策;没有决断就会缺少威信,没有决策就会坐失良机。现在他虽然强大,终究难成大业。曹操有雄才大略,多谋善断。法令统一,士卒精锐。能大胆启用有才能的人,使他们各尽其力。他一定能成大事。”(原文“袁公宽而不断,好谋而少决;不断则无威,少决则后事;今虽强,终不能成大业。曹公有雄才远略,决机无疑,法一而兵精,能用度外之人,所任各尽其力,必能济大事者也。”)
刘表的属下韩嵩对刘表说“曹操善于用兵,贤士谋臣和英雄俊杰多归附于他,这形式是必然打败袁绍,然后兵锋指向长江、汉水一带,恐怕将军你不能抵御他啊!”(原文“曹操善用兵,贤俊多归之,其势必举袁绍,然后移兵以向江、汉,恐将军不能御也。”)
孔融对荀彧说:“袁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谋之士为他出谋划策;审配、逄纪忠肝义胆,尽心尽力;颜良、文丑勇贯三军,所向无敌;真是很难战胜袁绍啊。”荀彧说:“袁绍兵士虽多,但法令不一;田丰刚毅,容易忤逆上司;许攸贪吝,行为败坏,缺乏修养;审配专横无谋,逄纪刚愎自用;这几个人必将互不相容,一定会发生变乱。颜良、文丑只有匹夫之勇,可一战成擒。(言下之意:袁绍貌似强大,实无能耐。)”(原文“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逄纪果而自用,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成禽也。”)
后来曹操、袁绍在官渡附近进行战争,也正如杨阜、韩嵩、荀彧所预料的一样,袁绍一败涂地。曹操顺势统一了中国北方,一跃成为当时势力最强大的诸侯。
袁强曹弱,这是既定的事实,为什么杨阜、韩嵩、荀彧等人敢认定曹操必胜,袁绍必败呢?这是因为势是各种力量的综合。
单一从兵力、土地面积来说,那是袁绍强,曹操弱,但影响战争的因素不仅仅是兵力和土地,还有许多其它因素,比如人才,政治,经济,战略战术等等,要作出一个准确无误的判断,就必须综合考虑这些方面的因素,而不能只看到几个表面的东西,如果只看到几个表面的东西,那样得出的判断往往会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综合考虑其它各方面的因素后,“袁强曹弱”这一命题就必须进行重新评估了。正因为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杨阜、韩嵩、荀彧看出了曹操其实更占优势,相反袁绍处于劣势一方。正因为他们看出了其实曹操更占优势,在“袁强曹弱”的大氛围下,他们还敢作出“曹操必胜,袁绍必败”这一判断。正因为他们综合考虑了袁绍与曹操间的各种因素,才使他们准确地预测了袁绍与曹操之间战争的结果。
正如《三国志》中评价袁绍一样,“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袁绍虽然地广兵强,谋士猛将如云,但他
“志大才疏”,有人才他不懂得使用,有好的建议不懂得采纳。田丰,作为袁绍阵营内最优秀的谋臣,多次向袁绍提出非常适合当时“国情”的优秀军事建议,但袁绍一个都没有采纳,白白的浪费了一个又一个极佳的机会。到最后还因为田丰向袁绍进言,触怒了袁绍,反被袁绍杀害。再有袁绍阵营内部不够团结,为了立储问题,家臣一分为二,,一派支持长子袁谭,一派支持幼子袁尚,吵吵囔囔,互相倾扎,互不相容。势分则力弱,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表面上看虽有雄兵百万,但实际上毫无战斗力。而曹操这一边就大不一样,曹操善于用兵,谋臣良将各得其所,兵少但精良。谋臣有旬彧、郭嘉、旬攸、程昱,武将有张辽、徐晃、夏侯敦、夏侯渊、于禁、乐进等,上下一心,齐心协力,同仇敌忾。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袁绍其实并未占半点优势,相反优势在曹操一方。
正因为势是各种力量的综合,所以单一拥有某一方面的优势或某一局部的优势并不代表全局的优势,更不代表就拥有了胜利。更不可因为拥有某一方面的优势而盛气凌人,不可一世,四处树敌。只有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之后得出的优势,才是真正的优势。胜利,不管从表面看是“以强胜弱”还是“以弱胜强”,其原因只有一个,即是优势的综合力量挫败劣势的综合力量。
六十年代美国在越南的战争,单一从军事力量上来说,美国超强的军事装备和一流的信息化、机械化部队已远远超过了落后的越南游击队,但最后的结果呢?美国可谓是一败涂地。美国在越南的战争泥潭中越陷越深,进不能胜,退不甘心,最后不得不作出痛苦而艰难得决策——撤离越南。虽然单一从军力方面考虑美军占尽优势,但如果考虑到越南人民的民族情感,越南最适合进行游击战的地理环境,中国、苏联等大国的支援等方面的因素,越南人民的这些有利条件足以抵消美国军力上的优势。同时综合各方面的因素,美国不但不占优势,而且还处于劣势。主要有一下几方面的原因:1、战争的正义性和民族情感。美国士兵到底是为美国人民而战还是为越南南方的梅艳庭政府而战呢?这个问题恐怕连美国人自己也说不清楚。不知道到底为谁而战,这会严重影响士兵的士气和战斗力。越南人民则不同,为正义而战,抵抗侵略,救亡图存,誓死捍卫祖国领土不被侵略。这种强烈的民族情感和抵抗外来侵略的民族情绪,会造成长期的强烈反抗,这种反抗不仅非常顽强激烈,而且会非常的持久。2、越军占尽地利。越南地处热带地区,地形多变,丛林密布,气候潮湿,毒蛇猛兽遍布,最适合游击战,美军机械化部队在这样的环境中难以展身,无法发挥其威力。尽管在正规战场上美军几乎次次得手,但北越有意避开与美军正面交锋,转入对游击战有利的山区作战,再有他们熟悉地形地貌,能把游击战术发挥得淋漓尽致,让美军防不胜防。3、经济。越南是非常落后的农业经济国家,长期自给自足,经济封锁对它构不成根本性的打击。空中轰炸也阻挡不了人挑驴拉的原始运输方式的进行。4、外交。美国进攻越南,损害到中国、苏联等大国的利益,中、苏必将竭力支援(特别是物资支援)越南人民抵抗美军。5、越南利持久。持久战,这可是世界人民抗击侵略者的法宝,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已经试过它的威力了,可谓锋利无比,吹毛断发,见血封侯,无坚不摧啊。这个法宝越南人民当然不会弃之不用,而且还用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对于越南人民来说,抵抗侵略者,打上十年二十年都不为长,士兵、武器、粮饷(甚至连饷都不要了)等都是土生土长,就地取材,战争成本低廉,禁得起消耗,禁得起拖延。而对于美国人来说,战争打得越快越好,万里远征,转运艰难,战争成本高昂,一旦旷日持久,国内必将民怨鼎沸,甚至国家元首的总统宝座也会被人推翻。因此,只拥有军事上优势的美国,在综合其它方面的因素后,其实并没有占半点优势。所以美国出军越南数年,只能劳而无功。
再如中国的抗日战争。自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狂妄的扬言要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就中、日之间的军事力量而言,中国那落后的武器装备简直没法和日本比,在军事方面日本可谓占尽了优势。但结果呢?日本用了8年的时间,赔尽了血本,葬送了上千万的日本青年的生命,换来的是全世界人民的围堵,原子弹的硝烟,日本的无条件投降和军事法庭的审判!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日本要想三个月灭亡偌大的中国,只能是疯子说梦话,痴心妄想。相反,日本侵华本身就是一个天大的错误。因为综合民族情感、中国利持久、中国占地利和后来的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等方面的因素,仅仅拥有军事优势的日本,根本无法让侵华的野心得逞,它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1、民族情感。民族情感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精神力量,它能给侵略者带来最长期、最激烈、最顽强的反抗和打击。中国人民为了民族存亡和民族的延续,救亡图存,抵抗侵略,是正义的,能极大地激起民族力量的集中爆发。当民族情感被激发之后,不仅能保证士兵的来源,部队的士气,还能使无数仁人志士和爱国民众的自发抗击和牵制日军,同时能密切配合政府开展军事、政治、经济等工作的进行。2、中国利持久。中国国土面积是日本的若干倍,中国的人口是日本的若干倍,虽然经济落后,但幅员辽阔,经济的可塑性非常大,战时的物资征集面广,适合持久作战。日本弹丸之地,地窄物稀,虽然人口密度较大,毕竟人口有限,战时尤感兵力不足。且日军战线拉得太长,从满洲到太平洋纵深上万里,即使军力雄厚也很难保证每个地方都有足够的攻防力量。再者日本国内物资奇缺,禁不起拖延消耗,一旦旷日持久,靠弹丸之地支撑巨大的战争物资消耗,有如担沙填海,倍感饥渴。3、中国占地利。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完全可以依靠空间换取时间,完全可以依靠土地的广袤,充分发挥部队的机动优势,沿长江一线节节抵抗,日军占领了上海、南京等沿海城市,完全可以退入武汉、长沙等内地城市继续进行抵抗,日军占领了内地城市,中国又可以退入重庆、四川进行抵抗。越进入内地,地形越是复杂多变,对中国方面越是有利,特别是四川盆地,中间一马平川,周围群山险阻,易守难攻,且人口众多,兵源充足,土地富饶,物资丰富,最适合进行持久战和消耗战。事实也证明,直到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时,日军都无一兵一卒进入四川。另外因中国地形多变,适合游击战,虽然前方的正规战日本能占一定优势,但后方的游击战神出鬼没,防不胜防,足以拖得日本筋疲力尽。4、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日本侵华,损害到美国、苏联等众多国家的利益,他们必不能袖手旁观,即使不能直接出兵援助中国,也会设法对中国进行物资援助;日本赤裸裸地侵略中国,不得民心,不仅得不到国际社会的支持,还会受到国际社会的种种制裁。特别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成立以后,以不及世界十分之一的三个轴心国与世界为敌,除了败亡,别无他途。综合上述因素,日本不仅没有优势,恰恰还处于劣势,以劣势的日本对抗我优势的中华民族,日本的失败不足为奇,更是必然之势。想想日本人当初为了所谓的武士精神和天皇的荣耀,以及遥不可及的“东亚共荣圈”的迷梦,不仅让上千万的日本青年永远葬身中国,中国的大好河山成了埋葬侵略者的坟墓,而且还赔上了自己国家的灭亡,真是偷鸡不成反失一把米,赔了夫人又折兵。最可痛可恨的是,直到今天日本政府还执迷不悟,特别是前届政府首相小泉纯一郎更是变本加厉,三番两次的参拜靖国神社,接二连三篡改历史教材、美化侵华罪行。要知道以巴掌那么大的小日本要想与我中华为敌,除了灭亡,没有第二条出路。六十多年前你们的先人愚蠢的侵略行为不仅没有给你们带来任何好处,还让无数日本青年白搭了性命,还让自己的家园变成了别人卵翼下的保护地,还让自己的民众尝够了原子弹的硝烟滋味。你们应该为你们先人的蠢举感到耻辱,应该把他们的“鬼像”丢进茅坑任人拉撒,应该把他们的“鬼像”丢到路上任人践踏!
1992年的海湾战争中,军事上,美国联合了30多个国家,集结了近200万军队,6个航母集群的300多艘军舰,4000架飞机,12000辆坦克和12000辆装甲车;外交上全面孤立伊拉克,使伊拉克在世界上成为一个真正的孤家寡人,连中东地区的伊斯兰国家,不是与美国一道成为伊拉克的对手,就是袖手旁观;经济上美国全面封锁伊拉克;在军事上美军依靠他的空军优势,对伊拉克进行了为期38天的轮番轰炸,不仅全面摧毁了伊拉克的军事基地和防御工事,还把伊拉克的陆军炸得完全瘫痪,毫无还击之力。在技术上更是占尽优势,精确制导和“爱国者”防御导弹击毁“飞毛腿”等许多镜头更是让人瞠目结舌。最后才动用了100多小时的地面进攻就迫使伊拉克举手投降。海湾战争中美国打得异常的轻松,而且美军的伤亡几乎为零。但海湾战争的胜利决不是仅仅取决于38天的轮番轰炸和100多小时的地面进攻,而是经济、军事、外交、政治、科技、信息、战术等多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个胜利是综合力量上美国以明显的优势对伊拉克明显的劣势的挫败。再看一下2003年美国在伊拉克的战争,在外交上美国极力说服他的盟国参战,争取多数,避免单独行动。在经济上美国成功地对伊拉克进行了长达8年的经济封锁,使原本经济比较发达的伊拉克陷入了经济萧条人民困苦的泥潭,在军事上美国更是占尽优势。2003年的整个伊拉克战争中除了英军在巴士拉遭遇到了像样点的抵抗之外,其它各路军马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很快美军就占领了伊拉克的首都巴格达,推翻了萨达姆政权。同样,2003年美国在伊拉克战争的胜利不是单纯取决于二十多天的轰炸和几天时间的短兵相接,而是8年经济封锁,外交上的全面孤立,军事打击等等多个方面综合的结果。是综合力量上美国的绝对优势对伊拉克绝对劣势的挫败。
势的综合原理
势有三个基本的要素:力量、资源配置和时空。
力量不等同于势,力量只是势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已,你单一拥有力量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你只有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合理使用这些力量,力量才会真正发挥出它应用的威力。军队再多,不能合理使用,也只是乌合之众;钞票再多,如不能善加使用,它也只能等同于一堆废纸。在特定的环境中,合理使用力量,这正是是势的意义所在。
力量是可供人们使用的所有资源。力量包括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军队、武器、土地、资金等即为物质力量;士气、信仰、信念、文化等即为精神力量。物质力量当然就不用多说了,它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精神力量和物资力量一样重要,某种意义上来讲它甚至超过了物质力量,英国名将,蒙哥马利就非常注重激发士兵的精神力量,他到他的部队到处视察,不时时机地发表演说,不断地鼓舞士兵的士气,想尽一切办法使战场上受伤的士兵第一时间得到救治,使士兵们感觉到他们的将军实实在在尊重和关爱着他们的生命,从而凝聚着士兵们的心,使他们乐为所用。德国纳粹名将隆美尔他也是非常爱护士兵和注意提高士兵士气的。就从历史上来说,几乎所有名将都是非常注意激发士兵的精神力量的,想那些作威作福、动则打骂士兵的张飞式的人物他们是很难成为优秀将领的。
有人问为什么完全一样的棋子,不同的棋手间比赛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果呢?同样的一支军队,不同的人指挥,为什么有的人会百战百胜,有的人会一触即溃呢?棋子和军队是可供人们使用的力量和资源,尽管力量和资源完全一样,但不同的使用方法和技术,往往得出的结果大相径庭。这种使用力量和资源的方法和技术,那就是资源配置。
力量的获得和资源配置的过程都需要时间,同时还需要有给他们一个舞台——空间,在这里我们称之为时空。如果说力量是一台机器的零件的话,那么资源配置是将这些零件装配起来。制造零件当然需要时间和空间,装配机器同样需要时间和空间。因此时空也就成为了势的一大要素。
对力量、资源配置和时空这三个要素进行有机结合的过程,就叫做综合。势是力量、资源配置和时空综合的结果。力量、资源配置和时空被综合之后,它会得出一个合成的力,这个力就叫做“合力”。如下图所示:
合力是用来判断综合力量的唯一标准。合力大则综合力量强,合力小则综合力量弱。当存在对比时,合力大的一方则为优势方,合力小的一方则为劣势方,如果两者合力相同,则为均势。
正因为势有力量、资源配置和时空这三个基本要素,这三个要素都能极大的影响到“合力”的形成。只要他们中有任何一项发生改变,这个最终的合力都会随之发生变化。比如一支军队,增加武器或减少武器,增加人员或减少人员,这支军队的综合力量都会随之改变。不同的力量,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都能得出完全不同的“合力”。
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秦始皇曾经问他的将领李信说“要灭亡楚国需要多少兵力才够?”李信说:“不超过二十万人。”秦始皇又问他的大将王翦如果要灭亡楚国需要多少兵力?王翦说:“非六十万人不可。”
秦始皇说王翦老了,也胆小了,不如李信壮勇。于是秦始皇派李信率领二十万大军攻打楚国,结果在楚国强势兵力的反击下,秦军大败。这时秦始皇才相信王翦是正确的,于是改派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攻打楚国,楚国在秦国优势兵力的凌厉攻势下,很快土崩瓦解,很快楚国也宣告灭亡。二十万兵力和六十万兵力是一种力量上的差别,在不考虑其它因素的情况下,不同的力量,得出的合力是不一样的,因此拥有六十万兵力的王翦比只有二十万兵力的李信更有机会取得成功。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非洲战场主要是英军第八集团军和德军间的较量,在初期,英军在德国名将“沙漠之狐”隆美尔的攻击下,简直是闻风而溃,百战百败,最后英军被压缩在埃及境内的东北角落,几乎陷入了进退失据的绝境!为扭转战争局面,英国将第八集团军总司令里奇撤职,改任蒙哥马利为总司令。英军在蒙哥马利的率领下,很快就扭转了非洲战场的局面,并且击败了“沙漠之狐”隆美尔,收复了所有丢失的地盘。同样的一支军队,为什么不同的人率领,结果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使用这支军队的技术和方法,这使用军队的技术和方法就是资源配置,资源配置的不同,得出的合力也完全不同!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秦赵长平之战中,赵国任廉颇为将时,秦军几乎无隙可击,拿赵军无可奈何,在赵国改任赵括为将后,秦军很快就将赵军击败,活埋了赵军四十余万人。其实这里面也是同样的道理——资源配置的不同,得出的合力大相径庭!
武王伐纣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了我们“时间”对战争的巨大影响。武王姬发即位后曾有一次在盟津召集天下诸侯,来会盟的诸侯共有八百个。这时诸侯们说“现在我们可以讨伐纣王了。”武王说:“时机未到,还不可以!”等了两年,纣王更加的昏乱暴虐,杀比干,囚箕子,逼迫太师疵、少师疆奔周。这时武王姬发看到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再次召集天下诸侯会集盟津,祭天誓师,正式讨伐商纣王。经过牧野之战,纣王被消灭,商也即告灭亡。为什么武王不在第一次召集天下诸侯时讨伐纣王,而要等两年后才讨伐纣王呢?第一,自身的力量不够,需要时间继续发展自己的实力;第二,商的内讧还不到位,需要等待商的力量进一步被削弱和被内耗。这两点对周武王来说都是他赚了,力量的天平都是向周武王那边倾斜的。很明显,与第一次召集天下诸侯会集盟津相比,两年后的周武王比商纣王拥有更多的比较优势,周武王比前一次更有胜算。这就是时间的不同,合力也会完全不同。当丘吉尔读完英法等国强加给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国德国的《凡尔赛条约》之后,他马上说“这不是和平,这只不过是二十年的休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也确实印证了他这一预言。为什么不是五年,或者十年,而是二十年的休战?因为没有二十年的时间,德国不足以恢复和发展足够的力量进行下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显然,这二十年是德国力量不断壮大的二十年,这二十年中,德国的力量是每一年都不一样的。
力量、资源配置和时空的理想结合
见下面那副漫画,四个人一起提重物,当四个人同时协力,方向一致时,这时候就能产生最大的合力,重物也能很轻松地被提起来。这是一种最理想和最完美的状态。这个团队并肩作战,亲密无间,当然这样的团队也是最有战斗力的。这些力量被有效地使用在同一个方向上和同一个点上,它就能产生出最大的合力。
改变资源配置:改变力量数量或者改变力量的方向,合力都会随之发生改变。现在让一个人去提重物,其它人站在远处旁观,或者是一部分人旁观,一部分人搞内讧——反向用力。这时候,合力不仅会大打折扣,甚至还可能会变成负合力。
由于力量或资源的变化而导致最终合力发生变化的情形在现实社会中是非常常见的,比如生意伙伴的突然退出,战争盟友的退出等往往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比如三国时马超联合他的叔父韩隧与曹操在长安附近进行战争。尽管曹操足智多谋,善于用兵,作战经验丰富,但因为西凉骑兵凶悍勇猛,开始时曹操也占不到半点便宜。后来曹操采用反间计,对马超和韩隧进行离间,马超终于中计,马超和韩隧反目成仇。韩隧直接从战场上退出,致使马超陷入孤军作战,最后被曹操击败。如果中途有人突然退出团体,那是非常忌讳的事情,不仅会削弱自身阵营的总体实力,还会极大得影响内部的士气,其危害之大可想而知。美国无疑是当今世界军事力量最强大的国家,但他的每次军事行动都避免单独行动。在行动中,美国一定会以联合国的名义或者北约的名义进行行动,并且极力说服他的盟国参战。朝鲜战争是这样,本世纪初的伊拉克战争也是这样。尽管很多盟国都只是象征性的参战,美国也要紧密地将他们团结在一起,任何一个盟国的中途退出都会让美国倍感紧张(在伊拉克战争中就有盟国中途提出退出行动),因为某个盟国的退出可能对军力影响很小,但对士气的影响极大,还可能会引起其他盟国的效尤,对军队的整体战斗力会产生极大的伤害。
改变资源配置,也可以不改变力量的数量和大小,而只是仅仅改变他的使用方法或使用方向,合力也会发生极大的改变。比如足球比赛,对球员的配置也是很值得教练们研究的,适合守门的人不一定适合做前锋,适合做后卫的人不一定适合做中锋,如果将守门员踢前锋,拿前锋去守门,要踢出高水平的足球,简直天方夜谭。还有一些事情,其实什么都不用改变,只要改变了一下前后次序,效果可能就大不相同。田忌赛马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其实这就是妙用资源配置的典型事例。齐国的大将田忌,有一次和齐威王赛马,开始时田忌将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得多,所以比赛了几次,田忌都失败了。后来田忌听从了孙膑的建议,先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第一局输了。再以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以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连胜二局。这下就三局两胜了,当然是田忌赢了齐威王。还是同样的马匹,由于调换了一下比赛的出场顺序,就取得了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时间或空间的改变,合力同样改变:从事任何事情都需要时间和空间,如果时间或空间发生了改变,合力也会随之改变。就像体育比赛一样,主场往往比客场更占优势。同样的队员,同样的比赛规则和方法,地点不一样,结果却大相径庭。美国军队可以在伊拉克长驱直入,所向无敌,可能在越南就会困难重重,举步维艰。这就是空间改变,合力也会改变。同样,当时间发生改变时,合力也会改变。1945年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对日作战显得异常艰辛,但到了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军队就已经能与美国军队打个平手。同样,刚建国时的美国,充其量只是一个三流国家,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时的美国已经成为了世界最强的国家。
总之,势是力量、资源配置和时空的综合。力量、资源配置和时空,这三个因素中任何一项发生改变,合力都将会随之改变。这就是综合原理。探究综合原理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在现实生活中,使各种力量得到合理的使用,使它们发挥出最大的功效,使它最大限度的为我们服务。
从上一章我们已经知道势有三个基本的要素:力量、资源配置和时空。这一章我们就重点阐述力量这一要素。
同时我们也已经知道,力量包括物资力量和精神力量。下面我们就这两种力量分别进行阐述。
第一节 物质力量
有两个方面的东西影响着物资力量,那就是:物资力量的数量和质量。个体的数量越多,质量越好,当然力量也会越大。装甲部队和普通部队在质量上当然是不一样的,同时,当质量都一样时,个体的数量越多,理论上讲力量也会越大。但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数量越大越好,而是大到一定的程度就好,过多反而有害。这就涉及到一个承载力的问题。就像一辆卡车一样,人们总是希望它装的东西越多越好,但它的容积有限,承载力有限,装到合适就行,装多了,卡车就要罢工了。军队也一样,你可以希望武器装备多一点,可以希望将士多一点,但你一定要保证能养得起这么多武器装备和人员,否则,过多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我们这里不讨论承载力的问题,而是讨论当力量还没有到饱和状态之前,如何去增大我们的物质力量。要增大物资力量,当然就只能从增大它们数量和质量方面着手。那么怎样才能增大它们的数量和质量呢?
那就是造势、削势和借势。
在会稽会战中,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手下士兵几乎死伤殆尽,自己也被围困在会稽山上。为了挽回局势,以图东山再起,于是越王勾践派出使臣向吴求和。就在这时候,吴国相国伍子胥坚决反对接受越国的求和,主张一举灭亡越国,彻底消除吴国南方的隐患。但吴王夫差听取了宠臣伯嚭的意见,接受越国的求和。于是吴越之间的战争就此结束,双方各自撤兵回国。
作为求和的一个条件,越王勾践作为俘虏去吴国服役。在吴国服役期间,勾践慎谨慎微,毫无怨言地做好每件事情。在谋臣范蠡的竭力辅佐下,越王勾践逐渐取得了吴王夫差的同情和信任。有一次夫差生病卧床,勾践甚至在探病时为吴王夫差尝粪便——就用这种方式勾践深深地打动了夫差。于是吴王夫差答应等病好后,马上送勾践回国。
越王勾践回到越国后,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发誓要灭亡吴国,洗雪战败之耻。勾践任用名臣文种,努力发展工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发展商业,使越国的经济逐步得到发展,为以后的灭吴战争打好坚实的经济的基础。在军事上任用谋臣范蠡,招兵买马,操练士兵,修建战备,直接为进攻吴国作好准备。为勉励国人,勾践穿布衣,吃饭不用肉,自己耕种田地,王后也得织布。越弱吴强,为了消灭吴国,勾践采用了文种的七条策略:
一是送货币,以悦其君臣;
二是高价收购粮食,使吴国存粮变得空虚;
三是送美女,惑乱吴王之心志;
四是送巧匠良材,让他们多修宫殿,以耗尽吴国的钱财;
五是派遣谀臣以搅乱他们的计谋;
六是设计逼迫吴国谏臣,让他被杀,以削弱吴国的辅佐力量;
七是自己积财练兵,避免对方弊病,为进攻吴国作好准备。
为稳住吴国君臣,越国左右使钱,年年月月贡献不绝,这样使吴国宫廷上下无不欢悦,争着帮越国说好话。为搞垮吴国经济,越王勾践选取国内各种奇材异木献给吴王,促使其大兴土木,修建宫殿。有一年越国收成稍微欠佳,越国便向吴国借粮。第二年越国把上好的谷物蒸熟后还给吴国。吴王见越国还的全是上好的谷物,便下令全国种植,栽种之后,却不生根发芽,这一年吴国发生大饥荒。把吴国的经济搞得差不多了,越国又开始使尽浑身解数搞吴国内部领导阶层。越国向吴王夫差进献西施和郑旦那样的大美女,使夫差从此迷恋于女色;收买奸臣伯嚭,使其极力排斥相国伍子胥,使吴国宫廷内部发生派系斗争,致使伍子胥被杀。各项准备工作都做好之后,越国灭亡吴国的脚步也在一步一步地逼进。
周敬王三十八年(公元前481年)穷兵黩武的吴王夫差率领国内精兵到中原与晋国争夺霸主地位。就在这时候,趁吴国国内空虚,越国起兵直捣吴国都城。等吴王夫差慌慌张张回国救援时,被严阵以待,训练有素的越兵杀得一败涂地。曾经多次打败敌国,吴国苦心经营了几十年的一支精锐部队在这场战争中损失大半。吴国经过这次战败之后,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不久,越国再次向吴发动进攻,完全灭亡了吴国。最后吴王夫差也只落得被迫自杀的可悲下场。
这就是越王勾践灭吴复仇的历史故事。
我们知道,经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物资基础,军队是国家安定团结和抵御外来侵略的有力保障,而优秀的人才则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维系着国家机器的良好运行。他们都是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一旦少了他们中的任何一环,它带来的将是一场灭顶之灾。回顾一下越国在灭亡吴国之前所做的一些事情:越王勾践任用能臣文种和范蠡分别担任内政和军事上的职务,他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努力发展经济,努力修造战备,操练士兵,使自己的实力一天一天得以壮大;对吴国则用送美女的办法惑乱吴王的心志,设法收买奸臣逼死谋臣伍子胥使吴国忠良路塞,高价收购粮食使吴国存粮空虚,设法使吴国大兴土木让它国库虚耗。其实整个过程中,越国所做的事情不外乎两个:一是让自己的力量变得越来越强大,二是让对手的力量变得越来越弱小!这就是下面要说的造势、削势和借势。造势和借势会使自己变得强大,削势会使对手变得弱小。
在两个对手之间,特别是在一强一弱的两个对手之间,弱小方要想战胜对方,靠的是什么呢?难道靠的是几个谋士的“奇谋”吗?谋士们的谋略固然非常重要,但最终依赖的还是自身的各种基础力量(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即通常所说的实力。俗话说“巧妇难做无米之炊”,纵使有识尽天机的谋士,如果没有一定的基础,那也是枉然。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遭犬欺就是这个道理。年青时的朱元璋尽管生得虎背熊腰,气粗力壮,但只能靠化缘(做叫化子)赖以活命;诸葛亮可谓算尽天机,在实力比他雄厚的魏国面前,他六出祁山(实际上是六出汉中)也只得无功而还。没有真正的物质基础,任何丰功伟绩的设想都只能变成无聊的谎言。小孩很难与大汉对敌,小军很难与大军争锋,小国很难与大国抗衡就是这个道理。9·11事件发生后,在世界霸主——美国的轰击下,弱小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权除了倒台已没有第二种选择;1992年的海湾战争中,几乎在零伤亡的情况下,美国便可以让伊拉克亡国。不是因为他们甘于认命,甘拜下风,而是实力使然。
为什么美国能够那么轻而易举地颠覆一个塔利班政权?为什么美国能够在几乎没有伤亡的情况下就能灭亡一个国家?这就是实力。这就是以大胜小,以多胜少,以强胜弱,以优势胜劣势的必然结果。以大胜小,以多胜少,以强胜弱,以优势胜劣势,这是长期以来人们总结的一条克敌制胜的基本规律。他要求在综合力量上与对手相比要形成一定的优势,从而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
在纷纭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不管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还是刀光剑影的职位竞争,不管是一场硝烟弥漫的产品促销大战,还是政治场合中的明争暗斗的官场角逐,我们很难有压倒一切的气势在角逐中处于绝对的优势。相反,我们所处的地位往往是我弱敌强,我少敌众。在这种情况下难道我们就只有坐以待毙吗?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更好的办法使自己反弱为强,反少为多,反劣势为优势而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
造势,简言之,就是创造发展自身的综合力量。这里面不仅需要增加力量的数量,同时也包括提高单个力量的质量。比如越王勾践如果想使弱小的越国变得更加强大,如果想使弱小的越国打败强大的吴国,那么他就得努力发展越国的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力量,募集士兵,训练军队,多多笼络人才,使越国的力量一日强于一日。造势是使自己得到不断发展壮大,使自己生命力不断得到加强,使自己的成果得到巩固的基本手段。
清康熙年间,雄踞云南的吴三桂按捺不住蓬勃的野心,最终起兵造反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战争后,吴三桂和康熙的兵力都主要集中在湖南岳州,双方僵持不下,这时福建的耿精忠,广东的尚之信,广西的孙延龄也心持两端。因此在湖南决战的胜败更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此战获胜,不但两广和福建都会归顺,还有可能让平凉(今陕西、甘肃一带)的王辅臣(吴三桂起兵后,王辅臣在西安起兵回应)不战而降。如果战败,清室版图将会缩小一半,叛军还将突破长江天险,挥兵北进,突入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无险可守,后果不堪设想。为了保证湖南的战局,北京的兵力已大量外调,此时的北京几乎是座空城。康熙也正和几位大臣商量准备御驾亲征,大臣们意见不一,有的反对,有的支持,双方吵吵闹闹,互不相让。正在这时,边将送来加急文书,说蒙古察哈尔王子叛变,乘京师空虚,带一万骑兵前来偷袭!
突如其来的大变让康熙和大臣们顿时惊恐万分,一时哑然失色,象挨了闷棍,头嗡嗡直响。一座空城,如何应付这突如其来的大变?
这时大臣中有位叫周陪公的年青官员站出奏言:“察哈尔王子叛变虽然近在咫尺但它只是癣疥之疾,不足为虑。目前湖南战局胶着,也不需要御驾亲征。”康熙顿时勃然大怒:“放屁,你就想说几句空话吗?”周陪公朗声说道:“等我把话说完。湖南战局僵持不下,那是因为有平凉的王辅臣牵制我方的兵力。如果王辅臣带领劲兵东下,支持湖南的吴三桂则我方局势岌岌可危。如果我方能有一支精兵先打败王辅臣,削除甘陕危机,然后挥师南下,全力对付湖南敌军,那么吴三桂必将闻风而溃。”
周陪公分析得精辟扼要,句句是理。“甘陕的兵力只能勉强与王辅臣周旋,察哈尔叛军又要袭击京师,哪来的兵力应付眼前的大变?”康熙问。
“臣请降御旨一道,”周陪公叩头道,“将在京诸王,贝勒,贝子以及旗主家奴全数征来,立时可得精兵三万,由图海统领,微臣辅佐,半月之内,若不能扫平察哈尔之变,请皇上治臣欺君之罪!”
封建时期王公贵族都养有奴才,为保护王公贵族的家人和财产,他们所挑选的奴才个个都身手不凡,随时都可以充当王公贵族们的贴身保镖。听到这里,康熙顿时眼睛发亮,脸上放出光来:“这些家奴都是八旗精锐,个个膘勇异常。如有宿将统御,察哈尔指日可平,然后挥师西向,平凉王辅臣立时可破。接着兵锋南指,会师湖南,打败吴三桂已为时不远矣!”
后来在图海和周陪公的统帅下,用三万旗主家奴不仅削平了蒙古察哈尔的叛乱,还打败了平凉的王辅臣,解除了甘陕危机,为湖南战胜吴三桂创造了良好的形式。北京一座空城,要应付察哈尔的叛乱,简直是天方夜谭,但因征集了三万旗主家奴,所有凶险都因而化险为夷。在这里,周陪公所采用策略的即是造势。
孙子总结了两种用兵的方法:即正兵和奇兵。正兵就是用常规的作战方法和一般的战争理论进行战争;奇兵通俗来说就是要出奇制胜,撇开常规的作战方法和一般的战争理论进行战争。在这里我们也可以从正兵和奇兵的角度对造势、削势、借势进行阐述。上面周陪公所用的策略即属于“奇兵”,而越王勾践使越国一步一步发展壮大即属于“正兵”。下面我们再从“奇”“正”两方面各举一实例来阐述造势。
汉高祖刘邦想废太子刘盈,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但还没有作出最终决定。这时皇后吕雉已是非常恐惧,不知所为。于是她向张良问计。张良说:“这件事不是靠口舌之争就能成功的。我看皇上一直都没有聘请到的人有四个。那四个人年龄都很大了,都认为皇上轻慢侮人,所以逃匿在山野之中,不愿致仕。但皇上认为这四人很有才能,是当世贤者。现在如果能不吝惜金银玉帛,太子亲自去请,他们必定前来听命。然后时时让他们伴随太子左右,故意让皇上看见,皇上看见了必然感到非常惊讶,这对巩固太子的地位是很有帮助的。”
汉二十年,刘邦打败了黥布的叛军回到了长安,但已经病得很厉害,这时他更想废太子。尽管群臣都来劝谏都无济于事。后来太子侍宴,有四人跟随他,都有八十来岁,须眉皓白,衣冠奇伟。刘邦大为惊异,忙问这四人姓名。这四人各道姓名后,刘邦说:“我多年来都在寻找你们,你们都躲避我,现在你们为什么反而跟随我儿子?”四人回答说:“陛下轻士善骂,我们都怕受到侮辱,所以都逃避山野。现在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人都愿意为他赴汤蹈火,所以我们就追随他了。”刘邦目送着这四人离去,指着四人对戚夫人说:“我想更换太子,有这四人辅佐他,羽翼已成,已经没有办法动他了。”
如果没有丰满的羽翼,即使是只雄鹰,他也无法搏击长空。刘盈的太子地位之所以能得到巩固,因为他已经有了丰满的羽翼。在这里张良的策略即是造势。
中国历史上爆发了许多次的农民起义,在他们起义之前,往往借助宗教的力量进行宣传和思想传播,如东汉末年张角的太平教,元末的明教和白莲教,清代洪秀全的拜上帝会等。他们不断的接纳和吸收各地教徒,笼络各方豪杰,当势力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就发动起义,用武力对抗封建朝廷。这个过程即是典型的造势。中国共产党由一大的十三名代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这个过程也是造势的过程。1921年召开一大前全国共产党员总数才50来个,经过秋收起义和南昌起义后,中国共产党已有了自己的军事力量,建立井冈山根据地后,共产党的力量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不但军事上连连取得巨大的胜利,而且根据地的范围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张,并且建立了中央苏维埃政权。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保存实力,红军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时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受到了很大的削弱,但还保存了一定的实力。进入陕北后,共产党的力量又开始得到了恢复,巩固和发展。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共再次合作,给共产党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整个抗日战争中,共产党既没有在正面战场与日军直接作战,也没有受到国民党军队的太多的钳制,共产党的力量得到了空前的壮大。抗日战争结束后,共产党的军队已发展到127万,国民党的军队也才300多万,在局部地区共产党的力量还占上风(如东北三省)。经过辽沈,平津和淮海三大战役的胜利后长江以北已无国民党的插针之地。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力量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当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攻破南京后,蒋介石除了偏安台湾一隅外,大陆已没有他的立锥之处,随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这整个过程就是造势的过程。
造势的目的是让自己的成果能得到巩固,让自己的力量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为自己的成长壮大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不能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实力,纵使开始的时候就有浩大的声势,最终也免不了失败和灭亡的命运。比如唐朝末年的黄巢所率领的起义军之所以会终归失败,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发展和巩固自己的胜利成果,没有让自己的力量在一个有效的政权和体制下一天一天成长壮大,即没有有效的造势过程。公元875年黄巢响应在山东一带活动的王仙芝的起义军发动起义。从此这支起义军在中原地带横冲直撞,他一面团结各行各业的破产农民和小资产者,一面感化官兵,使自己的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壮大,起义军人数也急剧膨胀。他从山东转战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所过之处攻占城池无数。公元879年他攻入广州,在军事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至此起义军人数达到50万。他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攻下无数城池,但他的力量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巩固,并没有一套有效的行政手段安抚百姓,劝课农桑,直接向基层人民收税来支持行政和军事上的活动,进而更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起义军的实力。而是纯粹以流寇的形式在各地出没,靠抢官府的钱粮供给军用,军粮用完了再抢,抢来了再用的流寇生活。也许和他造反的初衷有关系吧,他原希望唐王朝招安,给他一个天平节度使的官做做。但遭到了拒绝,于是他率领起义军向北进攻,从南京附近的采石渡江,然后西向攻入洛阳,最后攻入唐的京城长安(今西安),此时他已拥兵60多万。进入长安后他便做起皇帝来,谁知道进入国都之后,军队的给养陷入了极端的困境,再加上兵无纪律,在长安城烧杀抢劫,致使他与民众的关系日益恶化。在朱温等几个“效忠”唐室的军队的集中攻击下。公元883年黄巢被迫离长安东去。公元884年夏天,他和几个随从在山东境内被杀,这场浩浩荡荡的农民起义军便宣告失败。黄巢开始时的声势可谓浩大无比,起义军纵横南北,他四度长江,两度黄河,几乎所向无敌,但最终也免不了失败的命运。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没有一套有效的行政措施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力量,使自己一步一步做大,他所率领的起义军充其量只是一个庞大的流寇组织。毕竟起义军主要由走投无路的农民组成,在实在没法活命的情况下聚众铤而走险,也很难有什么远见卓识。不能用行政的手段,通过财政的措施支持军事上的行动,而是过着抢来就吃,吃完再抢的草寇生活。在有组织,有经济基础支持的官军的围剿下,能不失败吗?
落后就要挨打,要想生存,就得发展,这是人们血的经验的总结。造势,就像一棵树苗一样,慢慢生根发芽,慢慢展开枝叶,逐步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虽然每一件事物都有他的发展规律,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古板。三国时的曹操他靠的是把青州一带(现山东西部)的黄巾兵改编成“青州兵”而起家的。在官渡之战中,他又吸收了几十万袁绍的军队,在短短几年内,曹操的阵营急剧膨胀,曹操的势力也达到了空前的鼎盛。在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也改编了上百万国民党部队,为推动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句话,造势就是让自己的力量得到巩固和发展,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
削势,顾名思义,就是分化削除对手的力量。使对手变得越来越弱小,进而有利于己方对对手取攻势。比如越国高价收购粮食以使吴国存粮空虚,进献奇材异木诱使吴王大兴土木修建宫殿,以耗尽吴国的钱财,用计迫使伍子胥被杀以去其辅佐等等就是削势策略的具体应用。削势,它要求我们从对手的角度考虑问题,要求我们充分地了解对手的具体情况,寻找对手的空隙和“软肋”,进而用各种方法诱使对手内部发生分化,使其力量内耗。当时机成熟时再对其致命一击。这样一来往往能取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公元211年,马超发兵二十万直取长安,准备为其父马腾报仇。这是三国演义的说法,实际上曹操并不想杀马腾,只想留马腾在许昌做官以稳住西凉,防止西凉拥兵造反、对抗朝廷。西凉即是现在的陕西甘肃一带。马超不顾父亲马腾还在曹操手中做人质,背父起兵,迫使曹操杀死马腾。这时曹操也率领大军在长安附近和马超对峙,因为西凉骑兵膘悍勇猛,且有叔父韩遂带着一支西凉劲旅为助(马腾的结义兄弟,长期在西凉一带作乱的乱军头目),曹操虽然擅长谋略,作战经验丰富,但战争初期并未占到半点便宜。经过几个月的拉锯战后,曹操采用谋士贾诩之计,要求双方暂时罢兵休整。一日曹操于阵前与韩遂会话,谈了一个多时辰以往旧事,谈到高兴时还拊掌大笑。早有人把这事报告了马超,马超于是开始猜忌韩遂。又一日曹操给韩遂写信,在紧要的地方故意涂抹改易。马超知道韩遂收到曹操的书信后,便向韩遂索要书信。见书信的紧要处全被涂抹改易,马超只当韩遂怕他看破其中机密,故意加以涂抹,于是叔侄互不相容,互相攻击,迫使韩遂带着自己的部队离开马超,改投曹操,致使马超力量大为削弱,陷入孤军作战的境地。这时曹操的大军象劈西瓜一样前来攻击马超军。马超被杀得一败涂地,最后不得不投奔汉中的张鲁。本来很有资本和曹操一较高下的马超,在曹操的离间,分化之下顿时分崩离析。在这里曹操所采取的策略即是削势。
崇祯时,满洲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虽然早就垂涎中原,但一直没有机会入关。虽然当时明朝就像垂死的病人,但边将得人,尽管努尔哈赤,皇太极足智多谋,用兵如神,但仍然无计可施。特别是袁崇焕抚辽时,置戍屯田,修城筑堡,满人更是无可奈何。满人视袁崇焕为心腹大患,不除袁崇焕,则无缘涉足中原。袁崇焕曾经和满洲有过通使,有意议和,后因其它原因,和议破裂。朝中一班大臣,完全不懂边情,统说和为大辱,且诬称袁督师通款满洲,欺君卖国!又因袁崇焕部下有一个叫毛文龙的将领,势大官尊,跋扈难驯,不服崇焕节制,为整军纪,袁崇焕遂将毛文龙斩首。朝中大臣又说崇焕擅杀大臣,居心叵测,搞得崇祯恼怒异常。皇太极毕竟多智,侦得这两条消息,遂写好两封秘密书信,暗投北京德胜门外和永定门外。可巧被太监拾得(从拾得二字,便已知是满人在使反间计),呈与崇祯。仔细读来是满洲国主遗书袁督师麾下,无非是说两下和议之事,偏又写得模模糊糊,隐隐约约,可解不可解,崇祯遂大为震怒。(可见崇祯昏庸,难道没读过曹操反间马超的典故?)后来有个杨太监被满人抓去,私下逃回,入谒崇祯,报称:“督师袁崇焕,已与满洲主子,潜订和约,将为城下之盟了!”崇祯沉着脸说:“可真么?”杨太监道:“敌将高鸿中等,自行密谈,由奴才窃听得实,所以乘夜潜逃,特来奏闻。”(满洲人都懂用群英会蒋干中计的典故,偏偏崇祯无知。崇祯虽贵为天子,比山野村夫还蠢,能不亡国?可恨的是,崇祯到北京煤山自缢前还说自己“非亡国之君”,真是至死不悟。)崇祯忍无可忍,遂召入崇焕,不容辩白,即打入死牢。没过多久,即把袁督师处以极刑。可怜这位足智多谋,赤胆忠心,功勋卓著的袁督师冤沉碧血。崇祯昏庸,自毁长城,袁崇焕一死,满人弹冠相庆。真是亲者痛,仇者快。从此满洲铁骑横冲直撞,肆无忌惮,中原已无宁日,明朝的灭亡也指日可待。在这里皇太极所采用的即是削势策略。
面对一个强大的对手,我们往往会显得束手无策。这时就要求我们能冷静的思考,认真进行分析,看对手是不是一个团结的,无隙可击的团体。往往当对手有盟友或者上下关系不和时,很容易对其进行分化和离间。战国时秦国的连横策略,就是对其他六国的盟友进行分化,然后再各个击破,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削势。
削势,不仅仅指削弱分化对手的有生力量,而且还指控制或去除对手赖以生存的物资,经济基础。一个骑马奔驰的人,如果把他的马射死了,那么那人也会摔倒,这就是所谓的“射人先射马”。国家机器要能良好运行,就需要有良好的经济运行状况,否则往往会因为经济的危机而带来政治的危机,轻者国家治安秩序一片混乱,国家动荡不安,重者则可能带来内战爆发,政权颠覆与更迭,国家四分五裂。维系战争的顺利进行也必须依赖于良好的物质和经济基础。否则往往会因为国内经济的不振和战略物质的匮乏导致战争的失败。因此,在敌我双方之间如果能有效地控制和去除对方的经济和物质命脉,不管对手看起来多么强大,他都会不攻自破,脆弱得不堪一击。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官渡之战中,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当时曹弱袁强,且曹操兵粮将尽。战事胶着,胜败未决,人心惶惶,百姓惊扰不已,前途一片灰暗,曹操深以为忧。这时袁绍的谋士许攸向袁绍献计,不被袁绍采纳,于是许攸心怀怨望,另有许攸家人犯法,被袁绍手下将领审配收捕。许攸怒,遂投奔曹操。这时曹操苦无破袁绍之计,又有头风病不时发作,他的日子显得异常难过。听说许攸来投奔他,他猛地从床上爬起来,连鞋子都来不及穿,光着脚出来迎接许攸,抚掌大笑说:“子卿(许攸字)来了,袁绍可破了。”许攸对曹操说:“您孤军守官渡,外无救援,并且粮谷将尽,这是非常危险的。现在袁绍的辎重粮草全部在故市、乌巢,屯军防备不严,如果出其不意,用轻兵偷袭它,烧毁他们的积聚,不过三日,袁军必将自败。”曹操大喜,亲自将兵五千,人衔枚,马缚口,夜袭袁绍屯粮之所,杀其守将,尽烧袁军粮谷。行军无粮,袁绍八十万大军顿时陷入绝境。于是全军惊扰,军心大变,将士纷纷出逃。曹操趁势出击,袁军大溃,作鸟兽散,袁绍只与八百骑兵渡河逃走。这一战,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袁绍的彻底失败告终,袁绍从此智力俱困,悲愤交加,不久即吐血而死。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在苏联战场上投入了约800万军队(德国总兵力约1000万),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苏联感觉到对付德国非常吃力,压力非常大。这时苏联要求美国、英国在法国北部地区开辟第二战场,实现东西两线(苏联战场为东线,法国战场为西线)对德作战,迫使德国从苏联战场抽调部分兵力加入西线。开辟第二战场,不仅实现了对德国的夹击,使德国面临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同时也减轻了苏联战场的压力。迫使德国从苏联战场抽走兵力,这也是一种削势。自从盟军着手开辟第二战场之日起,苏联战场压力顿减,苏联很快就对德军发起了反攻,等到盟军诺曼底登陆成功之后,面临东西两线夹攻的德国很快就土崩瓦解,很快德国的首都柏林就被苏军攻占,希特勒被迫自杀。
美国和苏联争霸期间,进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军事上苏联逐渐领先于美国。进入七十年代后,美国又开始处于领先地位。经过几十年的冷战之后,美国在所谓的“混合经济”体制运行下,经济一日强似一日,而苏联在一套生硬的缺乏弹性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所有的弱点全被暴露无遗,在经济上苏联明显处于下风。这时美国看准时机,依靠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推出一套耗资巨亿的“星际大战”行动。为不使示弱,苏联不得不也加入“星际大战”行动与美国争夺太空资源。原本国力不支的苏联加入星际争霸行列后,国内经济进一步恶化,再加上国内分裂势力的抬头,虽然苏联末代总统戈尔巴乔夫力推改革以图缓解国内外危机,但大厦将倾,难以力挽狂澜。不久,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解体了。这里美国所采取的策略也是削势。和平演变,不战而屈人之兵,从敌人的内部瓦解敌人,不得不佩服美国的高招。
苏联解体后,美国很自然成了世界霸主。这位世界霸主几乎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找不到可与它匹敌的对手,用古龙的话说,没有对手很寂寞。正如人们戏称美国打个喷嚏,整个世界都要感冒。虽然美国的影响力几乎延伸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但它并不是手提大棒,缺乏头脑的莽汉。现在它动不动就拿起“制裁”这个法宝,从经济上封锁,从军事上打击对手,使“不太听话”的国家更加无力与它对抗。南联盟在它的经济制裁下最终不得不屈服。海湾战争后,伊拉克在它的经济制裁下由原来比较富裕的国家变得满目疮痍,连解决国内老百姓衣食住行都已困难重重,如此情境,哪还有多少力量在战场上和美国一决雌雄。2003年美英联军进攻伊拉克时萨达姆政府很快就告倒台,虽然美英军队装备精良,将士作战机智勇猛,但也不能因此抹杀美国多年对伊拉克经济封锁的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武器在战争中发挥着巨大的威力,历史上不乏依靠武器的先进赢得战争胜利的事件。尽管鸦片战争中许许多多英雄豪杰,仁人义士为了自己的民族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精神着实可嘉,但大刀长矛终究抵挡不住洋枪洋炮的轰击。威力巨大的武器不仅有助于赢得战争胜利,而且能给对手巨大的震慑作用。现在,国际社会要求一些国家销毁核武器,控制核的扩散。控制核扩散,实际上就是大国垄断核武器,小国就靠一边乘凉吧。对于有核的大国来说,垄断核武器就能长期保持自身的优势,如果小国也拥有的核武器,那就等于小国也与自己平起平坐了。控制核扩散,不给小国制造核武器的机会,就能长期保持自身的优势。当然,控制核扩散,能减少全世界核武器的数量,这对人类来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这些都是从物资命脉上采取削势的策略,尽管有时不尽人意,但它确实是削势的策略的具体应用。对于内部凝聚力比较强的对手,如果能从削弱对方的物资、经济方面下手,往往能取到意想不到的功效。
削势策略确实有它非常神奇的效果,在对对手采取削势的同时,也要防止被对手分化了自己,防止自身力量内耗,以免给人可乘之机。强大的对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力量被内耗。对手还没出动,内部就发生了内讧,这是兵家大忌。三国时曹操与袁绍经过官渡之战,仓亭之战后,袁绍病死。袁绍让小儿子袁尚继承家业。袁谭是长子,按照当时习惯理应由长子继承父业。于是兄弟反目成仇,为争继承权袁氏分裂为袁尚和袁谭两派。按照当时情形,曹操刚刚在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时刻都想着吞并袁氏势力,这时正是兄弟同心协力,共赴国难之时。如果兄弟能同心协力,鹿死谁手还未可知,曹操也未必能顺利吞并河北。但他们为了个人小利,忘了存亡大利,互相攻伐,使曹操借机从中渔利。袁家兄弟被曹操各个击破,最后闹得袁氏兄弟无一幸存,身死国灭。合则力强,分则力弱,这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袁氏兄弟不知天下大势,只知争权夺利,袁氏固应灭迹中原。所以,成事者,必能纵观天下大势,不会因为个人私利而忽略全局,造成力量内耗,给人可乘之机。太平天国由盛到衰也是因为杨秀清的叛乱和石达开的出走,致使太平天国从此一蹶不振,酿成失败的悲剧。当时摆在起义军面前的最大敌人是清王朝,起义军本应同心同德,一致对抗清政府。太平天国本来力量就不如清政府,这更不容力量内耗。只因为几个人为了个人私利争权夺利,同室操戈,给人拣到便宜,最后大家一块完蛋。因此,必须把握全局,防止力量内耗,防止因个人利益冲昏了头脑,做出力量内耗的愚蠢之举。
借势,借助第三者或者第三物的力量。我弱敌强,没有致胜的把握,这时我们可以考虑借助第三者或者外物的力量来对付对手。因为单方的力量有限,尤其是对付强敌时更加显得力不从心,这时如果能成功运用借势策略,解决难题有如破竹之势,迎刃而解。
战国初期,晋的四大家族:智,韩,魏,赵。其中数智氏最强。智宣子死后,智伯便成了智氏的继承人。史称智伯坚毅果敢,聪明灵巧,但贪残不仁。为了削弱韩、魏、赵三家的实力。智伯用晋候的名义,要韩、魏、赵三家各献地一百里给智氏。韩、魏因害怕智氏的强大,忍气吞声献出封地,唯独赵氏不肯献地。于是智伯纠集韩、魏攻打赵氏,把赵的晋阳围得铁桶一般,用晋水灌入晋阳城,约定灭亡赵氏之后,三分其地。因为韩、魏迫于智氏的压力,其心其实不服。于是赵国君主赵无恤对韩、魏两家进行离间,阐述韩、魏、赵为唇亡齿寒的关系,赵灭亡后,智伯攻击的下一目标必然是韩或魏,直至把韩、魏、赵全部吃掉为止。不如韩、魏、赵联合,一起剿灭智氏,三分其地,以绝后患。韩、魏最终被赵氏说动,联合赵无恤反攻智伯,用晋水反灌智伯大营。形式急转直下,智伯仓卒应战,就这样在韩、魏、赵的联军轮番攻击下,叫嚣一时的智氏很快便告灭亡。开始时赵氏并没有战胜智氏的把握,但赵无恤抓住韩、魏迫于智伯的强权并非心服的关系,对他们进行离间,并且再借助韩、魏的力量来灭亡智氏。在这里,赵无恤既用了削势的策略,同时也用了借势的策略。
抗美援朝战争中,当朝鲜人民无法战胜美国(所谓的联合国军)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向中国求援(当然也会求老大哥苏联的,但大哥很忙,没空理他),借助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力量对付以美为首的联合国军。春秋末期,齐简公派国书率军攻打鲁国(鲁国是当时小国)。鲁国是孔子的父母国,自然不愿意看到自己的祖国遭受他人屠戮。听到这个消息后,孔子立即派弟子子贡四出游说。子贡首先来到齐国,以“忧在外则攻其弱,忧在内则攻其强”(隐忧在国外就攻打弱小的敌国以树立本国的威信,隐忧在国内就攻打强大的敌国以借助强敌之手铲除异己)的道理说服田常要他转而攻打力量强大的吴国,以借助吴国之力铲除异己。当时田常正急于取代齐国姜氏的统治地位,让那些不怎么听话的将领带兵,并借助强敌之手消灭他们正是他求之不得的事情,自然满口应承。然后子贡来到吴国,说服吴王夫差联合鲁国攻打齐国,理由是如果齐国攻破鲁国则会危及吴国的安全和利益。公元前484年,齐国在吴、鲁联军的攻击下大败而归。国力弱小的鲁国本来无力战胜强大的齐国,但因为借助了吴国的力量,使自己掌握了主动,并且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借助力量,以壮大自己,这是借势的宗旨所在。在纷纭复杂的外交场合中,借势的策略几乎随处可见,也充分体现了外交场合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的游戏规则。美苏争霸时期,进入六、七十年代时美国并没有占据多少优势,相反在某些领域,如军事甚至力量还落后苏联。苏联自从赫鲁晓夫上台后,中苏关系顿时变得异常紧张,双方边界屯兵百万,剑拔弩张,大有刀枪相见之势。中、美、苏三国中,中国最弱,美苏力量大致相当。如果能争取亚洲的大国中国,与苏联抗衡的信心必然大增,与苏联的竞争也必然更有胜算。中国刚建国不久,百废待兴,需要一个安稳平和的环境进行经济建设,在世界各大国之间也需要寻找可靠的战略伙伴,保证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看中了这个楔机,通过几次乒乓球竞赛的外交对话和后来中美间高层官员的来往,直至尼克松的访华,中美之间终于建立了友好合作外交关系。1992年苏联解体之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对立阵营随着苏联的解体而变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单级世界。苏联解体之后,美、俄、中之间的关系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已完全确立。中国和俄罗斯已明显没有力量单方面和美国抗衡。如要挑战美国的单级世界,中、俄两国完全有必要投入同一个阵营并肩作战。这时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合作也自然成为两国高层领导的重要议程,九十年代后,中、俄两国又重新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借势,也可以借助于外物的力量来打击对手。14世纪初鞑靼人(即蒙古人)在进攻卡法城时遭到了俄罗斯人的顽强抵抗,虽然采用了各种方法攻城,但还是久攻不下。后来鞑靼人暂时停止进攻,休整部队,积蓄力量。却暗中把一具死于鼠疫的死尸投入城中。果然不出所料,没过多久,城中的俄罗斯人大部分死于瘟疫。正在这时,鞑靼人再次发动了进攻,城池很快落陷。这就是借助瘟疫的办法攻击对手。虽然这种做法极不人道,但它是借势的很好例子。另外在16世纪的“宗教战争”期间,瑞典大将理查德沃德在攻打吉根城时,敌方放出无数蜜蜂。虽然士兵们早有防范,头上都套有纱巾。但马匹挡不住蜜蜂的进攻而造成阵脚大乱。混乱之中,占绝对优势的理查德沃德竟然大败而归。这就是借助蜜蜂的力量打击对手。三国时曹操与孙吴的赤壁之战和刘备与东吴大将陆逊的荑凌之战中,那是借助于火的力量。关云长(关羽)水淹七军,那是借助于水的力量。借助外物的力量攻击对手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功效,可以做到事半功倍,让人防不胜防,真可谓奇之又奇,神乎其神。
第二节 精神力量
当你很恨某个人时,你就搞巫术、念咒语,想把他咒死。你可能会想,这是精神力量。错了,这不是精神力量,这是迷信,这是臆想,这种活动和精神力量完全不着边际。
什么是精神力量?精神力量是由于人的情感、心理、思维、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等精神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力量。不管是精神力量还是物质力量,他们都存在正面力量和负面力量。正面力量,取加强作用的力量;负面力量,取减弱作用的力量。愤怒的人和满腔仇恨的人,比一个心平气和的人更具有攻击性和破坏性;心存感激的人比心存怨恨的人工作更加快乐、高效、积极和主动;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人,比没有爱国主义精神的人更忠于自己的祖国,更愿意为自己的祖国献身;信奉佛教的人,比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往往更有爱心和更不愿意伤害他人;悲伤的人,情绪低落,效率低下,态度消极;恐惧的人,瞻前顾后,萎缩不前。等等这些,都是精神力量的具体表现。
司马穰苴和吴起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优秀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们带兵打仗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关心爱护士兵,体察士兵疾苦。像司马穰苴将自己的饭菜都分给士兵们,士兵们有病,他就问疾送药。在他出兵打仗时,连生病的士兵都请求出战,个个奔赴战场,奋不顾身。吴起就更厉害了,他行军时与士兵们同吃同住,同甘共苦,和士兵们一样睡觉没有席子,走路没有车马。有士兵生病长疽,他就为士兵们吮疽,有个士兵的母亲听到这件事后就忍不住哭了。别人问她:“你的儿子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士兵而已,将军为他吮疽,那是莫大的荣幸,你为什么还要哭啊?”这个士兵的母亲说:“不是这样的。往年吴公也为他的父亲吮疽,他的父亲战不旋踵,于是战死疆场。现在吴公又为我的儿子吮疽,我知道我的儿子也很快就会要战死疆场了。这就是我哭的原因。”从这里看,精神力量是多么的巨大。如果说物质力量是有形的力量的话,那么精神力量则是无形的力量,它无色无味,但威力巨大。司马穰苴和吴起等等这样的伟人之所以伟大,就是他们能将有形的和无形的力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将它们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精神力量包括文化的精神力量,心理的精神力量和情感的精神力量。
文化的精神力量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的精神力量是人类的文化现象所表现出的力量。人类的文化现象主要表现有:民族文化,如民族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宗教信仰,如伊斯兰教、基督、佛教、犹太教等等;政治信仰,如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等。这些文化现象都会产生相应的精神力量,并且这些精神力量都显得异常的强大。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些精神力量所产生的影响力都是物资力量无法比拟的,它甚至还超过了物质力量的作用。
犹太民族很早就创造出了灿烂的文明,希伯来语、犹太教、《希伯来圣经》等始终放射着灿烂的光芒。但犹太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几千年来他们没有自己的国家,到处迁徙,过着流浪的生活,也遭受了许许多多的迫害和压迫,特别是二战期间,在战争魔王希特勒的残酷杀害下,犹太民族几乎遭受了灭顶之灾。但犹太人并没有屈服,他们尽管分散在世界各地,到处流亡,但犹太民族所创造的高度发达的文明却时刻把他们的子民紧紧的凝聚在一起。19世纪末,欧洲犹太资产阶级发起“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并于1897年成立了“世纪犹太人复国主义组织”。在国际联盟的支持下,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正式成立,曾经消亡了2500多年的以色列国奇迹般的得到复活。这是伟大的犹太文化的精神力量具体表现。
中华民族在她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曾受到了多次外来入侵,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却始终放射着光芒,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五胡、北魏等少数民族尽管在军事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他们在文化上却全部被高度发达的汉文化所征服和同化,元的蒙古族,清的满族,同样是最后被汉文化征服,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几千年来都焕发着青春的气息,散发着巨大的生命力。如果说军事力量会随着朝代的兴衰而兴衰,但民族文化却能始终保持巨大的生命力。如果说刀剑是刚性的力量,那么文化则是柔性的力量,尽管某些时候,刀剑的力量会暂时处于上风,但这个柔性的力量终究能将它慢慢克制和熔化。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民族主义也是一种民族文化。因为对自己民族文明的热爱,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着非常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因为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使得这些民族在抵抗外来侵略抵制外来文明入侵时,自己民族内部表现得异常的团结,抵抗程度也表现得异常的激烈。如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越南人民抵抗美国的入侵,只有弹丸之地的落后的越南硬是将美国拖得精疲力竭,最后美国也不得不放弃越南,撤军修复创伤。再如八十年代苏联入侵阿富汗,尽管当时力量在全世界数一数二的苏联,在阿富汗人民和游击队的顽强抗击下,泥足深陷,最后不得不于1989年全部撤离阿富汗。再如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人民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从前线到后方,从官方到民间,无数的仁人志士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最后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种民族情感所表现出来的力量是枪炮和原子弹所无法比拟的。
&在中国古代的军事文化发展上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陆战水平远高于水战水平,同时陆战的兵法兵书也远远多于水战兵法兵书。《孙子兵法》《司马法》到毛泽东的游击战论述,比较有影响力的兵书几乎都是陆战兵法。至于海战水战方面的兵书,其影响力就要逊色许多。曾经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国际上的大战役,无一例外不是在陆地上完成。汉武帝时打匈奴,唐太宗平突厥,蒙古骑兵横扫欧亚大陆(既然蒙古曾经也是中国的一部分,就算它是中国的吧),通通都是陆地战。至于在国际上大规模的海战就只能算忽必烈时期征日本和中日甲午战争了,但都失败了。康熙时代,施琅平台湾,那是内战,不算数。郑和下西洋,规模太小,影响力太小,至多只能算打群架,不算数。至于74年和88年在南海的海战,级别太小,不算数。为什么历史上的中国陆战是巨人,水战是侏儒呢?这与中国的地缘有很大关系。中国幅员辽阔,虽然海岸线很长,但海岸线周围的邻国相对较弱,可能发生海战的国家只有日本和东南亚小国,他们不仅小,而且很弱,也离中国的海岸线较远,根本对中国构不成威胁。别看今天的日本很强,六百年前,在中国人眼里,他们充其量只是一个小瘪三。水战对古代中国人来说,发生的机会不多,当然也没有受到太多重视,因此它的发展也受到限制。但陆地上就大不一样了。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匈奴、突厥、鲜卑等等那可都是马背上的民族,异常彪悍,时不时南下中原抢劫一番,搞得中国北方边界烽火连天,长期让中原统治阶级非常头疼。为了应付少数民族的危机,中国人不得不在陆战中下足功夫,各种军事理论研究,武器研究,军队训练都得到了极大的重视,这样一来陆战水平相对较高也不足为奇了。至于海军嘛,长期得不到重视,市场不大嘛。特别是对于一个统一的王朝而言,海战发生的几率更是微乎其微。就是到了明朝戚继光抗击倭寇的时候,还是只能在陆地上解决问题,倭寇打过来了,只能把海边陆地让给人家,再在陆地上进行战斗。只有等倭寇打到家里了,才有能力进行抵抗,根本就没有能力将倭寇挡在家门之外——海上。再不行,皇帝就说,中国地大物博,海边我不要了,海边的P民们,你们都搬到内地来吧。然后又无奈地对海寇说,玩不起,我不玩了,我们闭关锁国了,海上的事情就给你们了,你们爱怎么玩就怎么玩吧。想想明清两代,都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偏偏个个都是选择逃避,而不是实实在在的组建一支强大的海军,将海寇阻挡在国门之外。当然,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国的皇帝,说的不好听点,是农民兄弟的头头。他们最关心的是农业问题,至于海上的事情,他们没有兴趣,也没有能力管好。这无疑严重抑制了古代中国海军的发展。
但欧洲的国家就不一样了,如英国、荷兰、葡萄牙等它们都有发展海上力量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拿英国来说吧,英国是一个岛国,离欧洲大陆的海岸线较远,因为海上交通比陆上交通要困难得多,在工业革命之前,陆地上的国家根本就没有能力去骚扰英国这个岛国。没有外侮,英国人的小日子还过得相当滋润。如果他们不满足于永远都生活在这个小岛上,要走出去,没有陆路,那就只有依靠坚船利炮了,因此他们就只有下大力气发展海上力量了。因此大英帝国的海军厉害也不是没有原因的,是被大海逼出来的。陆地国家普遍不重视海军,陆地国家根本没有能力进攻英国这样的岛国,但英国有着过硬的海上力量,它完全有能力进攻其它陆地国家,并且英国的殖民地绝大部分都是当时非常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如美洲、澳洲、非洲、印度等等,对付那些地区,对大英帝国来说,当然是小菜一碟了。大英帝国海上力量的强大,与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大英帝国的殖民地能够遍布全球,也完全在情理之中了。工业革命之后,大英帝国就没这么幸运了,因为法国、德国、俄国等国的海上力量不仅已经追上,还大有超越之势。这时候的英国已是风光不再了,不仅自身国力日见衰败,还有其他列强的干涉,不是其它列强抢夺殖民地,就是殖民地纷纷闹独立,大英帝国从此力不从心了。美国人马汉写了一本书叫《海权论》,主要思想就是要组建起强大的海军,将敌人阻挡在海上来确保美国本土安全。是啊,海军强大,别人根本就没有能力登上美国的本土,同时还随时可以出海干上一票,顺便捞点好处。这种思想,正是岛国思想理念的延伸,不得不承认,就目前而言,这种思想理念仍然是非常先进的。
宗教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可谓非常深刻。像伊斯兰教,自从穆罕默德创教之日起,它就和血与战争联系在一起,穆罕默德借助它不仅统一了阿拉伯世界的宗教信仰,而且还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建立了阿拉伯帝国。直到今天,许多伊斯兰教徒都还信奉着“圣战”,用“圣战”的方式从事着各种各样的斗争活动。特别是“圣战”被恐怖主义组织利用之后,更加让人触目惊心,为达到某些特定目的,人肉炸弹他们也往往在所不惜。这实在是一种非常可怕的力量,是其它有形物体所无法达到和比拟的力量。再如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农民运动,它们往往都是通过借助一些宗教活动兴起的,像东汉末年的黄巾兵起义,就是借助“太平教”,清的太平天国就是借助“拜上帝会”,义和团运动就是借助可以让团民们“刀枪不入”的“神符神水”而闹得轰轰烈烈。这些信仰虽然不被官方认可,但早已深入那些不被主流社会重视的下层百姓的骨髓,在乱世中,下层贫苦百姓也只能从这些所谓的“神”那里得到精神寄托,从而因为这种相互间的强烈共鸣而走到了一起。这个“神”就是他们的精神力量的源泉。
有的人信奉资本主义的政治理念,有的人信奉社会主义的政治理念,还有的人信奉其它的一些政治理念,这些都是政治信仰。政治信仰与宗教信仰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是深信奉某些特定的理念而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不管是资本主义革命,还是社会主义革命,斗争都是异常的激烈,无数仁人志士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像英国和法国的资本主义革命,中国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三民主义革命等斗争都异常的激烈,影响范围也深刻而广泛。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无数先烈无不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即使在最艰苦的岁月里,我们的先烈们都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即使面对死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物资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