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分二,二分三,三分改变世界的万物图典万物

国家智囊坦言复兴大战略:三分天下,中国取其一还要甘取其一而足_果乐头条
您的位置:
国家智囊坦言复兴大战略:三分天下,中国取其一还要甘取其一而足
摘自王湘穗新书《三居其一——未来世界的中国定位》中国正走在复兴的道路上。只要自己不犯颠覆性错误,就没有谁能够阻挡这一历史进程。然而,要不犯大错,我们必须对世界局势有正确判断,并据此确立国家的大战略。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来,世界格局出现了重大变化。全球超级强权美国和美国模式遭到巨创,莱茵模式与美国模式分道扬镳,大西洋核心圈一分为二,传统西方和一体化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趋于裂解;原本处于边缘地带的中国和中国模式崭露头角,带动亚太区域的整体性崛起。新中心的出现,推动世界从单一中心结构向多中心结构演变,世界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局面。1935年冬,毛泽东曾写词寄怀: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如今,天下三分正演变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天下三分并不只是世界空间结构的重大改变,它还催生了世界性质的变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一统天下已然破局,两超结构亦难以容纳多样性的发展,因而解决不了当代的全球难题。唯有多样化世界,方可安放多样化的生存方式和发展道路。天下三分,是复杂对简单的超越,是多样性世界对单一性世界的迭代进化,是人类发展多样性需求对资本积累唯一目标的胜利。在未来,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竞争,将超越国家间的竞争。因此天下三分的世界,将是多样模式竞争的大争之世。大争不是绝对排他、重归于一的对抗,而是多样性的竞赛。抓住未来世界发展的多样性特质,才能真正把握历史的大趋势。面对天下三分的大势,无论是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还是拥有14亿人口的当代国家,中国在多样化的世界上都应拥有一席之地。中国的战略目标应是“三居其一”,也就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多样模式有其一。中国不试图统治主导世界,不谋求全球霸权,既不会、也不愿承接美国成为另一个帝国。中国所求的“一”,在空间上是有限的区域;在模式上,则是提供另一种发展路径和生存方式。三居其一,就是中国道路和模式将成为与美、欧代表的西方现代化道路并存的一种模式。这种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摆脱依附发展和边缘地位的模式,在发展和生存方式上只是诸多模式之一。对不同文明的人们来说,多样性的选择代表着另一种可被接纳的启示、宗旨、福音或是神话,尽管它实际就来自数代边缘国家人民艰苦牺牲与胼手胝足奋斗的实践。
来源:大国军情
周一,日本海上自卫队“滨雾”号驱逐舰抵达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将参加俄日两...
原题:重温入党誓词...
央视网消息:21日,台湾空军一架IDF自制防御战机在新竹基地进行预演活动时...
众所周知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就是美国的F-22,它集超音速巡航、超机动性、...&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知识点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习题详情
13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67.6%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宋)范成大材料二材料三&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记载:从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占世界的比重也由22.3%增长到32.9%,创有史以来单一经济体占世界GDP合计的最大比重。在19世纪的前70年里,仅占世界人口2%的英国。一直掌控着世界工业生产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世界贸易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最高时其工业生产占世界总量的50%,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材料四&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英)亚当·斯密《国富论》读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1分)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有何特点?(2分)(2)从材料二的图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2分)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当时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2分)(3)比较材料三中不同时期中英两国的发展状况,概括说明经济规模曾居世界第一的中国为何没能成为“世界工厂”的主要原因。(4分)(4)材料四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2分)&
本题难度:较难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3-甘肃省甘谷一中高三第四次检测历史试题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宋)范成大材料二材料三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记载:从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GDP...”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据材料一“昼出耘田夜绩麻”,白天种地、晚上纺线织布,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小农经济的显著特征。(2)通过材料二柱状图的数字信息,分析清朝国家的总税收、农业税、工商税的变化趋势。农业税相对稳定、工商杂税逐步增长并超过农业税的趋势可以反映出的经济特征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商品经济活跃。(3)原因可以据下表分析:国家政治经济外交科技英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工业革命殖民扩张先进中国封建制度衰落小农经济为主闭关锁国落后(4)本题为开放型的为题,学生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但需史实正确,论证充分。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生产模式——精耕细作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宋)范成大材料二材料三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记载:从1700年至1820年,中...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经过分析,习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宋)范成大材料二材料三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记载:从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GDP...”主要考察你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与“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宋)范成大材料二材料三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记载:从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GDP...”相似的题目:
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选择了海洋”,中国却“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重视陆地忽视海防奉行“闭关锁国”政策积极发展国内市场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东周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从春秋到战国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其中最深刻的变革体现在&&&&礼乐崩坏,百家争鸣追求功利,实力竞争由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的革新和推广
孔子有两个学生的字号带有“牛”字,一个是冉耕,字“伯牛”;另一个是司马耕,字“子牛”。他们有趣的名字可以印证春秋时期的历史现象是农民可以接受教育牛耕的出现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铁器的产生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宋)范成大材料二材料三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记载:从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占世界的比重也由22.3%增长到32.9%,创有史以来单一经济体占世界GDP合计的最大比重。在19世纪的前70年里,仅占世界人口2%的英国。一直掌控着世界工业生产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世界贸易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最高时其工业生产占世界总量的50%,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材料四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英)亚当·斯密《国富论》读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1分)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有何特点?(2分)(2)从材料二的图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2分)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当时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2分)(3)比较材料三中不同时期中英两国的发展状况,概括说明经济规模曾居世界第一的中国为何没能成为“世界工厂”的主要原因。(4分)(4)材料四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2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宋)范成大材料二材料三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记载:从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占世界的比重也由22.3%增长到32.9%,创有史以来单一经济体占世界GDP合计的最大比重。在19世纪的前70年里,仅占世界人口2%的英国。一直掌控着世界工业生产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世界贸易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最高时其工业生产占世界总量的50%,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材料四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英)亚当·斯密《国富论》读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1分)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有何特点?(2分)(2)从材料二的图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2分)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当时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2分)(3)比较材料三中不同时期中英两国的发展状况,概括说明经济规模曾居世界第一的中国为何没能成为“世界工厂”的主要原因。(4分)(4)材料四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2分)”相似的习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华读书报-光明网
您想去哪里?
19版:国际文化
往期回顾 & && &
《老子》译话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中华读书报
&&&&第二章谈到老子的“无为”,主要是无私的意思。第三章更进一步,谈到不争名利的问题,一开始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责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三“不”和三“民”说明了老子的政治哲学。“尚”是崇尚、崇拜的意思,“贤”指贤德的人,有德有才之士。不崇拜有德有才的人,免得老百姓争名夺位,这是第一;不看重难得的货物,免得老百姓争财夺利、偷盗抢劫,这是第二;还要更进一步,从思想上解决问题,根本不让老百姓见到所想得到的东西,免得他们利欲熏心、你争我夺,这是第三。这三点可以翻译如下:&&&&Honor&no&man&so&that&none&would&contend&for&&value&no&rare&goods&so&that&none&would&steal&or&&display&nothing&desirable&lest&people&be&tempted&and&disturbed.&&&&以上是从反面说的,下面再从正面来讲:“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说圣人治理国家,要使百姓丰衣足食而不胡思乱想,身体健康但不贪图非分。这是往好处想,若往坏处想呢,那就是愚民政策了。这几句的译文是:&&&&Therefore&the&sage&rules&by&purifying&people’s&soul&(simplifying&or&emptying&their&minds),&filling&their&bellies&(satisfying&their&needs&of&the&stomachs),&weakening&their&wills&or&ambitions&(or&reducing&their&selfish&desires)&and&strengthening&their&bones&(or&keeping&their&health&in&good&condition).&&&&比较一下几种译文,有的往好处想。有的不那么好,很难说谁是谁非,可能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第三章最后说:“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关于“无知无欲”,如果孤立地讲,理解为没有知识,没有欲望,那就是愚民。如果联系上下文来讲,“无知无欲”是指“虚其心”(不胡思乱想),“弱其志”(不妄图非分)来说的,指的是没有做坏事的思想,没有违反客观规律的欲望。联系下文“使夫智者不敢为”,就是使聪明人都不敢做坏事。所以结论是:“为无为,则无不治。”只要天下都没有人做坏事,那国家还治理不好么?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无为而治”。在第二章,“无为”指不为我,不为私利;在第三章,指不做坏事,不犯错误。这段可以翻译如下:&&&&He&always&keeps&them&knowledgeless&and&desireless&so&that&the&clever&cannot&induce&them&to&do&wrong.&Where&nothing&wrong&is&done,&there&can&be&no&disorder.&(Act&in&accordance&with&the&principle&of&inaction&and&the&world&will&be&kept&in&order.)&&&&括弧中的译文不好理解。“无知无欲”还和第一章的“有欲无欲”有联系,无欲才能了解内心世界,有欲才能利用外部世界。&&&&“道”存在于内心世界,但表现于外部世界。所以第四章开始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冲”字是冲虚平和的意思,一说是“盅”,就是说:道是空虚的,像一个空的盅子一样,但是用处却无穷无尽,像一个永远装不满、永远倒不完的盅子;或者不如说,道是一个无底深渊,万物都是按照天道生育成长的。怎见得?老子在后面说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二三四直到无穷无尽的万物都有生成的道路或道理,所以说“道”好像是“万物之宗”。这就说明了虚实的关系,道是虚的,万物是实的,无穷无尽的实物都是按照看不见、摸不着的道理成长发展的。这段可以译成英文如下:&&&&The&divine&law&is&formless&(invisibly&empty,&a&void,&empty&like&a&bowl);&its&use&is&inexhaustible&(extremely&plentiful).&&It&is&endless&(profound,&an&abyss,&bottomless&like&a&valley),&whence&come&(spring)&all&things&(1ike&the&originator&or&ancestor&of&all&things&in&the&universe).&&&&“冲”字解释为“无形的”似乎比“空洞的”好一些,因为前者指外在的形式,后者可能引起对内容的误解。“渊”字解释为“无底深渊”似乎不错,但是带有贬义,不如简单说是“无穷无尽”更好。最后一个“宗”字解释为“祖宗”也太具体,而原文是两可的,所以不如从简。&&&&下面一段(马王堆本所无)说:“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似乎是说:“道”是冲虚平和的,如果万物中有尖锐刺人的,就要挫平;有纠缠不清的,就要解开;有光彩夺目的,就要温和;有留恋尘世的,却要同情对待。总之是要冲虚平和,译文如下:&&&&Let&the&sharp&be&blunted,&the&knot&be&untied&(unentangled),&the&glare&(brillance)&be&softened,&and&all&be&humble&as&dust.&&&&最后一段说:“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据注解说:“湛”是“空明”的意思,看起来似乎是存在的,就是第21章说的:“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道就是恍恍惚惚的物象,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但根据老子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在天之先,自然在天帝之先了。这段可以翻译如下:&&&&Apparent,&it&seems&to&exist.&I&do&not&know&whence&it&&it&seems&to&have&existed&before&God&(Emperor&of&Heaven).&&&&天帝可以借用西方的上帝,《圣经》中说:上帝开天辟地,所以上帝先于天地。但是西方没有“天法道”的说法,上帝只是人所取法的具体形象,而老子却抽象化为“道”了。这是中西方的不同。&&&&第四章谈道,道是冲虚平和,不偏不倚的,“道法自然”,天地法道,人法天地。所以天地人都要法道,都要法自然,都要不偏不倚。因此第五章开始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是说天地对人和对万物一样,不偏不倚,没有偏爱,把人和万物都一视同仁,对人像对其他动物和植物一样。“刍”是一种植物,是用来喂牲畜的草;狗在这里代表动物。“刍狗”还有另外一种解释,说是用草束成狗形,祈雨时当祭品,祭祀后就不用了。那天地对人就像对祭品一样,只是利用而已,并没有什么仁心。这种解释不如前一种好。第五章接着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一点老子和孔子就大不相同。孔子重仁。老子却说“圣人不仁”。为什么呢?因为人法天地,既然天地“不仁”,那圣人要法天地,对百姓也要不偏不倚。这就是儒家入世、道家出世的不同之处。这两句可以译成英文如下:&&&&Heaven&and&earth&are&indifferent&(merciless,&inhumane,&show&no&bias);&they&treat&everything&like&straw&or&dog&(straw&dogs,&worthless&straw-dog&sacrifices,&let&all&things&grow&naturally).&&&&The&sage&is&&he&treats&everyone&like&straw&or&dog&(let&the&people&develop&themselves).&&&&比较一下几种译文,“不仁”可以解释为:l、冷漠不关心,2、无情,3、无人性,4、没有偏见。可能第一种和第四种译文更符合不偏不倚的精神。“刍狗”的理解是:l、刍或狗,2、刍狗,3、没价值的刍狗祭品,4、让人自由发展。可能第四种最能传达原文的意思。&&&&第五章接着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橐是风箱,龠是箫管,中间都是空的。老子把天地比作风箱和箫管,因为天和地之间也是空的,空虚的。“虚而不屈”的“屈”,据严复说是“掘”的意思,“不屈”就是掘之不尽、用之不竭。“动而愈出”是说你越拉动风箱,风箱出风越多;你越吹箫管,吹出的音乐也越多。天地法道,老子把“道”比作风,说“道”在天地之间,虽然空虚抽象,但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最后八个字“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和上文联系不大,湖南马王堆出土的《老子》没有这八个字。勉强解释,元吴澄说:“数,速也。”这就是说:话说得越多,就穷竭得越快,所以不如保守中庸之道,或者学习中间空虚的风箱和箫管,说话不要太多。但是这和上面说的“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空虚却发掘不完,动嘴说话越说越多,没完没了),不是矛盾了吗?现在看看翻译能不能解决问题:&&&&Are&not&heaven&and&earth&like&a&pair&of&bellows&or&a&pipe?&Empty,&air&will&not&be&&forced,&more&will&come&out.&If&more&is&said&than&done,&it&would&be&better&to&take&the&mean&(the&void).&&&&&外文社译本没有译这八个字,可能是更好的解决办法。
光明网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的世界万物之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