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覆土烧刃的剑快吗处理的刀剑真的比普通刀剑要好吗

刀剑的维度(三) | 兵器科学小组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36934人加入此小组
严正声明:本文中存在大量作者不负责任的个人臆测,但由于作者写得很辛苦舍不得删故在此保留。希望读者能在批判的过程中了解到历史的真相。另外,因不保证观点的正确性,为不误导他人本文谢绝转载。特此声明。刀剑的维度(三)刀还是剑刀还是剑,这是一个问题。剑的优势 剑都是直的,有直的刀,但几乎没有弯的剑(焰型刃暂且算它是比较纠结的直刃),直刃的剑剑身跟刺击的力量方向是一直的,剑身不弯的话力可不经损耗的完全传递到尖端,所以剑适合刺,刺是最具威胁的破甲攻击动作。其次同等重量的兵器直刃比弯的更长,攻击距离更大。剑有双刃,在硬碰硬的战斗中,剑有两面刃可以消耗,砍卷一边还有一边,而且双刃的攻击招式也更多,可劈可撩可挑。一般重心都靠后,用起来轻盈灵活。剑的劣势 劈砍和切割的动作都能完成,但威力不如刀,其次剑在格挡时劣势较大,首先重心靠后让其格挡无力,双刃的剑身很容易在格挡中伤到自己,我猜测这也是欧洲剑的剑格都很大的原因之一。最后,刺的动作很不好掌握,剑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才能熟练使用。刀的优势 刀只有一面刃,工匠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将重心往前调增加刀的劈砍威力,弯刀的切割性能出众,对轻甲单位的杀伤力远优于直刃。劈砍的动作很简单,所以刀不用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就能熟练使用。另外,刀在格挡中有优势,靠前的重心让刀可以用自身的动量抵挡斩击,单面的刀刃可以让用刀者用身体顶住刀背扛下大力一击。刀的劣势 弯刀的刺击的功能较弱或根本没有,劈砍和切割的攻击又不容易砍开重甲,所以刀面对重甲时比较无力。单面的刀刃经不起消耗,钝了还能磨,崩口了往往就废了。总结陈词:以我个人的观点,选刀还是剑,关键是看敌人的甲。重甲多的,用剑。防护差的,用刀。各文化中对刀剑的取舍中国 武侠中刀和剑的优劣被讨论了千百次,若列出绝世高手的花名册,我看还是用剑的居多。刀那是匪兵甲的标配,拿剑的才是高手。剑在中国的士文化里一直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祖师爷孔子佩剑,诗仙李白仗剑而行,词人辛弃疾夜里挑灯看剑,为摆脱文人只会写诗作赋纸上谈兵的娘炮形象,文人们都喜欢腰上挂一把宝剑,以示自己来硬的也是一把好手。刀则是士卒的武器,文人是瞧不起的,所以在上层文化中剑代表着雅,刀代表着世俗。青铜时代的中国是没有实战用的刀的,青铜刀都是日常家用品,餐刀啊、写错字了刮掉重写的刮刀这类,但在铁器时代以后刀成了主流,南朝梁陶弘景在《刀剑录》中描述,孙权在黄武五年造剑十口、刀万口。剑只有十口,已经成为配饰了。文献记载北齐时期用灌钢法制的宿铁刀,可以“斩甲过三十扎”。且不论它是一刀过三十扎甲,还是砍了三十扎甲刀口才损,可见当时的量产钢材做的刀是完全可以斩破中国的盔甲的。另外盔甲的普及率也是一个问题,由于成本的限制,往往只有重步兵才能得到很好的防护,远射兵、长枪兵这类兵种只能得到一切胸甲之类的简单防护。欧洲 记得以前玩魔兽的时候就有人问,为什么只有剑斧锤的分类,刀哪儿去了?扛着辛洛斯的战士望了一眼,这大一把砍刀也叫双手剑?这是个历史原因,在火器时代以前的欧洲战场上很少用刀。欧洲的护甲发展一直走在前列,在古罗马时期,锁甲已经是士兵的标配,到帝国的晚期还升级了熟铁片钉成的片甲。盔甲的制造工艺一直延续传承,到了中世纪除了普及的锁甲外还造出了全身防护的骑士铠甲,这种表面淬硬的金属板甲即使是强弩都射不穿。欧洲的气候寒冷,即使是地中海沿岸也不算无法接受的炎热,穿着重甲也能作战。其次,欧洲人的体格比较健壮,能负担得起几十斤的重甲,马匹也够高大壮实,能够驮着重甲骑士冲锋。盔甲制作所用的熟铁产量够高,而且工艺成熟,封建时期各领主也有财力负担起昂贵精致的盔甲,这都推动了盔甲的发展和普及。欧洲武器的必要功能就是要能破甲,所以剑、钉锤、骑枪成为了欧洲的主流。在面对重甲时,锋刃的磨损是非常快的,剑在欧洲是损耗比较大的兵器,像日本刀那种性能优异但价格昂贵且只有一面刀刃的武器是不适合欧洲的。在火器时代以后,精良的全金属铠甲也无法抵御枪炮的射击,护甲变成了鸡肋,象征着欧洲的长剑迅速没落了。这种没落是彻底的,很多欧洲剑的制造工艺和诀窍就此失传,凌厉刚猛的古欧洲剑术也无人继承,取而代之的是佐罗式的轻剑,剑也更多的沦为配饰。火器时代以后窄身的单手马刀开始涌现,这也是士兵只穿礼服不披甲引起的变化。锻造板甲赢得了冷兵器时代剑甲之争的最终胜利。但也并非无敌,比如射杀骑士的马,然后再用从容的干掉倒在地上动弹不得的重甲骑士。日本 武士刀是日本的象征,最早是承袭的隋唐刀的形制,直刃、尖头、大角度开刃,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日本刀也做了本土化的改进,刀体有了弧度,刃角变小。从平安时代中后期基本定型并一直传承至今。日本是个铁矿资源非常贫乏的国家,不像中国欧洲那样能竖一高炉一年产它十五吨,由于铁的珍贵,日本的盔甲很多都是用漆皮编扎而成,而且甲并不普及,这也解释了日本刀本土化改进的原因,护甲的薄弱让切割成为最具威力的攻击,所以日本刀改直取弯,减小开刃角度增加锋利度。盔甲的薄弱也让刀刃经久耐用,加上铁的相对珍贵,制作一把费工费时成本高昂但性能优异的刀变成一种相对合算的选择。从兵器的性能来看,日本刀确实是一种相对完美的武器。它可刺可砍,切割威力大。古刀上铭刻着“八臂、两胴”这样字的都是拿犯人和尸体试过刀的,表示这把刀曾经砍断过八个手臂,或两个躯干,都是要求一刀过。包钢工艺和局部热处理的技术让日本刀刚柔并济,且劈砍时震颤振幅小。日本刀的刀柄只用一根竹棍固定,这让刀在劈砍时的震动不容易传递到手上,震动的能量消耗也就小,手也不容易被震麻,用现在的话说叫用户体验好。一说到日本刀如何好就有大批唐刀粉丝捶胸顿足,问苍天为何中国刀剑辉煌不再。我认为,中国的护甲比日本要硬,刀不可避免的是快速消耗品,日本刀这种包钢刀崩口了就只能废,这让动则要供应数十万士兵的中国朝廷负担不起这样的成本。另一面,持盾的步兵和骑兵都不适用双手刀,这也是宋代改宽体单手刀的一个原因。一件实战武器的优劣不应只看其极限性能,生产成本和制造规模都是重要的衡量标准。德川家康所用盔甲的复制品,甲片是用涂了数层漆的硬皮编扎而成。影响形制改变的其他因素 在刀剑与甲的竞赛中,刀剑的形制会受到护甲发展的影响,但刀剑形制的改变并不是最优的选择,也有很多剑是用来劈砍切割的,很多刀是专门用来砍重甲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刀剑作为一种武器自然有驾驭这种武器的刀法和剑法,刀法和剑法的理论基础、使用方法、训练方式都截然不同,革命性的变化成本太高,在面对变化时人们往往还是倾向于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工艺上也一样,积攒了几百年制剑技艺的工匠转而去做刀自然也需要一段时间的摸索和试验。各泛文化体系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交流,拿着异族的武器是很普遍的现象,历史上不乏借鉴和模仿的例子,优秀的设计思想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本土化改进后完全融入本土文化之中。以上说的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这里只能泛泛而谈。工艺工艺和材质、形制是有机的一体,三者相互影响。对工艺的要求依然是刃部要硬,主体强度要大,要能经受住较大的形变而不断裂,还要易于生产成本低廉。在古代冶金工业还很原始的情况下,这对工匠们的要求相当于是用一筐烂菜叶子烧出一桌好菜。热处理 古人发现将烧得红热的剑放入水中冷却时剑刃会变得坚硬,这是工匠们的magic。简单描述淬火就是当钢在高温时,碳溶进了铁里,当急速冷却时,碳快速结晶成树枝状的坚硬渗碳体,这被成为马氏体,一种坚硬但没有弹性的组织。如果缓慢降温,则碳会结晶成片层状的渗碳体,这被成为珠光体,一种柔软但富有弹性的组织。如果说将一块钢敲打成刀剑的形状是赋予其肉身,那么淬火的那一刻就是赋予了刀剑灵魂。淬火往往是产生废品最多的一个步骤,体积膨胀的马氏体会导致刀体内部的结构应力,工匠手艺不到位很容易听见一清脆的崩裂声。文献说北齐时期的宿铁刀是“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意思是用牲口的尿和牲口的油脂来淬刀,尿液中含有盐分,在淬火时盐分突然在刀体表面析出随后炸裂开,避免在刀体表层形成气泡降低了冷却速度,古时候有取特定地区的水或井水淬火的讲究,大都是这个原因。油脂的冷却速度慢,能减小淬火时产生的剧烈形变,所以宿铁刀是用的双液淬火,在尿中淬一下马上提出来浸入油脂里缓冷,即能淬硬又能减少开裂。最早的刀剑都是整体淬火,这种刀剑很容易断裂,后来工匠们掌握了局部淬火的工艺,让刀刃形成马氏体的同时刀背形成珠光体,刀就刚柔并济了。这种被成为覆土烧刃的工艺从唐朝传到日本以后就一直被延续下来。覆土烧刃 在刀坯锻打粗磨完成后,用黏土、锻打产生的氧化铁皮、木炭粉、石灰按1:1:1:1的比例调制成泥(关于这个比例配方有很多,各制刀流派都有其秘方),然后用泥包住刀背留出刀刃,入炭火中加热,以前没有测温仪,判断温度只有通过刀体的颜色,淬火时要在晚上或关上窗户,以免日光影响工匠对颜色的判断,在刀体如初升的太阳时入水。淬火时刃部急速冷却了,背部有泥的隔热层缓慢冷却。由于刀刃的马氏体体积较之前大,所以背部冷却收缩时会将刃部拉弯,这也就是武士刀弧度的来源。由于刀从水中取出时刀背依然有不低的温度,这种余热会将刀刃加热,这也是一个自我回火的过程。烧刃泥中的木炭粉有一定的渗碳作用,石灰遇水放热可减缓冷却。背部承受应力的部分赋予刀体在劈砍的冲击中更大的强度。在精细研磨以后马氏体的反射率不如珠光体,所以会产生一种叫烧刃纹的纹理。摘自《话说日本刀》中的图片,这是一把幕府末期的日本古刀,刀刃的浅色部分即是淬火产生的马氏体,可见从刀剑到刀刃中部那一段覆土少一些,马氏体更厚实,这是因为这一段是刀用来劈砍的一段,需要坚硬锋利。中段以后覆土增多,硬质刀刃变少,这是考虑到刀体的吸震需要,以及刀需要更多的珠光体来应对应力导致的形变。刃的中后段又有一个刀刃的波峰,增大这一段硬度的目的是,武士需要用这一段去格挡对方的攻击。看似不经意的刃纹其实是有其实际的考虑的。现在的很多日刀已经不再重视实战的需要,刃纹的美观成了更重要的考量。结构工艺另一方面,含碳量高的钢材更坚硬弹性差,含碳量低的钢材柔软有弹性。用低碳钢为体,高碳钢为刃也可以达到刚柔相济的目的,通过调整结构达到工艺标准的方式不下三十种,为了追求极限性能各种复杂奇葩的方法都有。结构越复杂,则制作的难度越高,锻造焊接会产生焊接瑕疵,需要工匠有很高的手艺,成本当然是非常昂贵的了。下面是几种最常见的结构:嵌钢嵌钢就是“好钢用在刀刃上”的最好体现。将一块熟铁切一个口,嵌一块高碳钢进去,然后锻打成形。斧头基本都是这种结构,剑也大量采用这种结构,比如维京剑,中间用熟铁外围是一圈钢。在以前钢的产量很少价格昂贵,这种结构的最大优势是可以最大化的利用钢,而且工艺也不复杂,故易于大量生产。缺点是主体材料强度不够,劈砍突刺经常会导致主体弯曲。刃部磨损严重以后就要报废。夹钢用两块低碳钢夹住一块高碳钢,两边的低碳钢能提供足够的弹性,中间的高碳钢比较薄即使弯折也不会断裂。这种结构最耐磨损,工艺也不复杂,只是花费的高碳钢材比较多。主体的结构强度比嵌钢高。包钢夹钢是软夹硬,包钢就是硬包软。以上都是用日刀的截面图为示例的,剑当然也有包钢结构,。包钢结构用的高碳钢是最多的,成本也最昂贵。由于采用了高碳钢做主体,主体的强度是这三种类型中最大的,主体的高强度可以让剑刺不弯,突刺的力量更大,刀劈不颤,消耗在震动上的能量少了,劈砍的能量也就高了。这些优势都是包钢价格昂贵还有人用的原因(武士刀主要采用这种结构),一分钱一分货。另一个缺点是,刀刃容易崩口,而且崩了几乎以后就要报废,一旦磨出了芯材以后刀就没有斩切力了。
+ 加入我的果篮
楼主今天刚刚去拔了一颗智齿,忍着剧痛写完最后一篇,节操满满的吧!
诚意满满!大好评!!!
沙发板凳都给占了,只好抢个地板打个地铺了~~
引用 的话:诚意满满!大好评!!!抢地板,简直不能忍~
引用 的话:抢地板,简直不能忍~有本事你来砍我啊~~~
引用 的话:有本事你来砍我啊~~~宿铁刀呢,还是日本刀呢?
微电子专业硕士研究生,DIY爱好者
"中式剑那种细长的剑身刺砍割都很无力"细长舞起来弯的那是武术剑不是实战剑。“我自己拍的国家博物馆馆藏明代剑,这种薄铁皮子砍西瓜都怕它弯”你低估了钢铁的硬度。5~6mm厚的夹钢片子看起来不怎么厚,哪怕是对砍起来都不差。“古罗马时期,锁甲已经是士兵的标配,到帝国的晚期还升级了熟铁片钉成的片甲”论性能青铜肌肉甲还好些,可惜太重了。“凌厉刚猛的古欧洲剑术也无人继承,取而代之的是佐罗式的轻剑”轻剑的源流是刺剑,破甲剑。它们的祖宗就是马上对冲破甲用的。“比如像蒙古人那样射杀骑士的马,然后再用骑枪从容的干掉倒在地上动弹不得的板甲骑士。”蒙古人和板甲不在一个时代,如何比较。“日本的盔甲多是用竹木皮革编扎而成,少有金属件”谣传。日本战国时代以来的流传盔甲和记载都是铁甲,至少是皮甲,竹木的是江户时代的消防护具和剑道护具。
微电子专业硕士研究生,DIY爱好者
再补一个。江户早期的存世足轻铠甲里,甚至有和制南蛮胴,也就是铁胸甲,离点出板甲科技树不算太远。当然钢质,厚度尚可再议,但是既然小兵装备都如此,整体的防护水平也不能说太差,更是不至于用竹木代替。当时的剑道流派的发展也可作为佐证,招式里出现了专门的着甲格斗术,和欧洲同期异曲同工,都是想法对全身重甲的对手戳缝隙。
珠光体那里有一个别字。珠光体是碳素体和渗碳体层片状的机械混合物。400倍光学显微镜下,看起来像指纹。黑的渗碳体,白的铁素体。结晶时,一般是渗碳体先生长,再从两侧长铁素体,扫描电镜看,可以看到渗碳体长成片状,刨面图像树枝。缓慢冷却才可以得到珠光体组织。马氏体,碳在铁素体中的过饱和固溶体。在高温时,Fe可以溶解比较多的碳,然后碳被溶得比较多。因为它从室温的面心立方4个原子的结构变成了高温的体心立方2个原子的结构。2个原子,中间的间隙就比较宽,然后就可劲得溶解碳。一淬火,间隙变小,可是碳原子跑不掉,于是被固溶在Fe里面。所谓的淬火马氏体。完全的珠光体组织P含碳量是0.77,所以,钢范围内,少于0.77的,组织是铁素体+珠光体。大于0.77的,是珠光体+渗碳体。你不要一笔带过。刀口自回火,估计是低温回火,得到回火马氏体。硬度不变,韧性增加。但是回火时间也太短了吧,我查查。
谈一个个人观点。从兵马俑来看,秦军的普通士兵都能有金属片做成的铠甲护身,这说明古代中国工艺和材料可以做金属铠甲。但是汉以后无论士兵还是将军,铠甲上的金属越来越少了,到了清代就是金属用量很少的绵甲,我认为是因为其他材质铠甲更好。
微电子专业硕士研究生,DIY爱好者
引用 的话:一个个人观点。从兵马俑来看,秦军的普通士兵都能有金属片做成的铠甲护身,这说明古代中国工艺和材料可以做金属铠甲。但是汉以后无论士兵还是将军,铠甲上的金属越来越少了,到了清代就是金属用量很少的绵甲,我认...不是的。南北朝隋唐的甲骑,两当,明光,走的是人马重甲路线,甲也越来越重面积越来越大。最后的明光相当于西方后来的碟甲和板条+锁子甲,只是由于工艺和冶炼技术原因没能朝板甲方向走下去。到宋朝的时候,步兵盔甲相对过去最重,直到明朝还有郑家的铁人军,防护强度丝毫不减。清代的绵甲主要原因是气候原因兼顾防火枪,看上去外层是棉布,里面嵌的金属甲片不仅不少,而且很多。
我有个问题想请教大神,砍来的武器如何格挡啊。。经常看到电视里俩高手稀里哗啦拿着刀刃各种拼,自己拿着家里两把菜刀拼了一刀就是好深的豁。。。
引用 的话:我有个问题想请教大神,砍来的武器如何格挡啊。。经常看到电视里俩高手稀里哗啦拿着刀刃各种拼,自己拿着家里两把菜刀拼了一刀就是好深的豁。。。剑法刀法的问题留给大神们回答吧。我只能说一点我的理解和猜测。首先,实战用的刀剑并不是想象中的刃都磨得很锋利,比如欧洲剑,在剑刃二分之一以下,甚至三分之一以下都是不开刃的,可以直接握持。这种钝的剑刃可以经受住大力的劈砍而不损坏,对方砍来的刀大多是用刀刃前半段,那一段通常都很锋利,以钝刃对利刃,自然钝刃有优势。对于日本刀法来说,有不少的格挡动作是通过刀背来完成的。剑法刀法中还有很多截、绞、撩、压等动作,对于敌人的攻击也不是只有硬挡一招,通过改变攻击的方向,或卸掉对方的力量一样可以达到防御的目的。这些动作对剑刃的损害并不高。
引用 的话:光体那里有一个别字。珠光体是碳素体和渗碳体层片状的机械混合物。400倍光学显微镜下,看起来像指纹。黑的渗碳体,白的铁素体。结晶时,一般是渗碳体先生长,再从两侧长铁素体,扫描电镜看,可以看到渗碳体长...蘸火后利用余热回火,其实是有应用的。一般都是一件两件手工操作时采用。产生的组织结构待查,估计也就是回火马氏体一类。覆土中的碳粉产生渗碳作用我严重存疑。工业渗碳,都要在完全奥氏体化的温度(850+)保持若干小时(举例,固体渗碳900度6小时,深度2毫米,液体渗碳900度3小时,渗入0.4毫米),温度比一般碳钢蘸火温度要高;再者加热的几分钟十几分钟时间对渗碳来说,差的多了点;其三,刀剑热处理完成后,还有精磨开刃的步骤,此时把好不容易渗上炭的那一层,又给磨掉了
地下室也占了……好评!
据我查看的资料(The Craft of the Japanese Sword, Leon et al. ),蘸火(yaki-ire)和回火(yaki-modoshi)是分离的步骤,回火温度在160度左右,有时作多次回火。
引用 的话:剑法刀法的问题留给大神们回答吧。我只能说一点我的理解和猜测。首先,实战用的刀剑并不是想象中的刃都磨得很锋利,比如欧洲剑,在剑刃二分之一以下,甚至三分之一以下都是不开刃的,可以直接握持。这种钝的剑...那会不会有“削铁如泥”这样的刀剑呢
微电子专业硕士研究生,DIY爱好者
引用 的话:我有个问题想请教大神,砍来的武器如何格挡啊。。经常看到电视里俩高手稀里哗啦拿着刀刃各种拼,自己拿着家里两把菜刀拼了一刀就是好深的豁。。。不开刃。欧洲的大剑长剑经常后段故意不开刃,专门用来格档毁对方刀刃的,你拿菜刀刀刃刀背对砍就知道效果了。日本刀也有类似的做法,高手用的刀有专门的只有刀尖开刃的,其他部分完全不怕对砍,损失的攻击力靠技术弥补。
引用 的话:我有个问题想请教大神,砍来的武器如何格挡啊。。经常看到电视里俩高手稀里哗啦拿着刀刃各种拼,自己拿着家里两把菜刀拼了一刀就是好深的豁。。。参看李连杰版张三丰最后的拼刀戏……算是比较真实的了。
引用 的话:那会不会有“削铁如泥”这样的刀剑呢电锯。
微电子专业硕士研究生,DIY爱好者
引用 的话:那会不会有“削铁如泥”这样的刀剑呢Light Saber
引用 的话:我有个问题想请教大神,砍来的武器如何格挡啊。。经常看到电视里俩高手稀里哗啦拿着刀刃各种拼,自己拿着家里两把菜刀拼了一刀就是好深的豁。。。要闪避的。。用武器格挡是闪避不能时候的办法~闪避以后对方砍空重心前压,这时候就有机会
“在以前钢的产量很少价格昂贵,工艺也不复杂易于大量生产。”这句话感觉读不通,是要表达哪个意思?
引用 的话:“在以前钢的产量很少价格昂贵,工艺也不复杂易于大量生产。”这句话感觉读不通,是要表达哪个意思?工艺也复杂不易于大量生产。楼主牙疼你又不是不知道。
引用 的话:工艺也复杂不易于大量生产。楼主牙疼你又不是不知道。哦。我想可能是“不”字写错位置了,但不确定,所以还是问了一下。同情楼主。
引用 的话:“在以前钢的产量很少价格昂贵,工艺也不复杂易于大量生产。”这句话感觉读不通,是要表达哪个意思?工艺也复杂不易于大量生产。楼主牙疼你又不是不知道。引用 的话:蘸火后利用余热回火,其实是有应用的。一般都是一件两件手工操作时采用。产生的组织结构待查,估计也就是回火马氏体一类。覆土中的碳粉产生渗碳作用我严重存疑。工业渗碳,都要在完全奥氏体化的温度(850+...我觉得你可能把覆土烧刃的重点弄错了。泥1:1:1:1的配方待考。自回火继续待考。它在900~950度保温的时间应该是以渗碳时间为主,6~8小时,然后再淬火。而不是淬火保温的几十分钟。渗碳了,刃口HRC60左右,2mm的厚度磨掉几个um不算什么的。我磨一个真空热处理后的,HV1100的Al,用2000目的砂纸磨,可劲得用0.5抛光泥抛光,磨了2天划痕只是变浅。最后放弃无划痕标准。多次回火,因为碳含量比较高,1左右,马氏体转变线下移,淬火后残余奥氏体比较多,所以要多次回火。听说德国的瑞士军刀深冷处理了额。有座雪山就是不一样啊。我们只能丢液氮啊。
: 日本 武士刀是日本的象征,最早是承袭的唐刀的形制,直刃、尖头、大角度开刃…………关于“唐刀”和日本武士刀的关系,个人认为作者说得有点草率了。“日本古坟时代中期(公元200~771年)已经出现铁制刀剑,当时的原料以炼铁为主,形状则仿造中国的剑而呈直形”,文物如“从稻荷山古坟出土的‘金错铭铁剑’制作于公元471年”(维基百科,时间早于中国隋唐(公元589~907年)。因此,至少直刃尖头不能算是承袭唐代刀剑形制(虽然说可能还是有中国的影响)。其实“唐刀”这个概念本身就极富争议,文物极少,证据不足,我不认为现在适合很肯定地使用这一概念。另附我见过的分析唐刀和日本刀关系的详细帖子一篇(该贴作者),虽然不是完全同意其中的结观点,但有相当多的对比分析和给出的大量证据我认为还是很有说服力的:
引用 的话:工艺也复杂不易于大量生产。楼主牙疼你又不是不知道。我觉得你可能把覆土烧刃的重点弄错了。泥1:1:1:1的配方待考。自回火继续待考。它在900~950度保温的时间应该是以渗碳时间为主,6~8...瑞士军刀有深冷处理吗?看来人家工艺规范到家。问一声,我一直想给手工刀深冷处理,拖了二三年都没做,估计内部结晶也差不多了,再深冷效果还明显吗?
引用 的话:“在以前钢的产量很少价格昂贵,工艺也不复杂易于大量生产。”这句话感觉读不通,是要表达哪个意思?楼主今天脸肿成小馒头了,喝水都要歪着脑壳。这句话我已经改过来了“在以前钢的产量很少价格昂贵,而且工艺也不复杂,故易于大量生产。”是这么个意思。
引用 的话:蘸火后利用余热回火,其实是有应用的。一般都是一件两件手工操作时采用。产生的组织结构待查,估计也就是回火马氏体一类。覆土中的碳粉产生渗碳作用我严重存疑。工业渗碳,都要在完全奥氏体化的温度(850+...其实渗碳效果是很差的,但是配方里确实是有木炭粉。所以我在表述的时候也很注意的加上了“一定的”。在百炼钢的整个锻造过程中,从木炭里向刀体里渗碳的作用都微乎其微,与其说渗碳不如说减少脱碳更准确一点。
引用 的话:楼主今天脸肿成小馒头了,喝水都要歪着脑壳。这句话我已经改过来了“在以前钢的产量很少价格昂贵,而且工艺也不复杂,故易于大量生产。”是这么个意思。我的意思是说,“这种结构的最大优势是可以最大化的使用钢,在以前钢的产量很少价格昂贵,而且工艺也不复杂,故易于大量生产。”这句话里“在以前刚的产量很少价格昂贵”貌似最好放到“这种结构的最大优势是可以最大化的使用钢”的前面,以免歧义。
水处理研发工程师
学到了好多知识。
引用 的话:我的意思是说,“这种结构的最大优势是可以最大化的使用钢,在以前钢的产量很少价格昂贵,而且工艺也不复杂,故易于大量生产。”这句话里“在以前刚的产量很少价格昂贵”貌似最好放到“这种结构的最大优势是可以最...改了
黑白纵横小组管理员
引用 的话:我有个问题想请教大神,砍来的武器如何格挡啊。。经常看到电视里俩高手稀里哗啦拿着刀刃各种拼,自己拿着家里两把菜刀拼了一刀就是好深的豁。。。刀就用刀背挂 剑就用剑脊挂挂就是用刀背或剑脊将对方的兵器拨向一侧,并不是硬接,而且还可以顺势攻击对方。
黑白纵横小组管理员
比如刀法中的缠头裹脑
引用 的话:关于“唐刀”和日本武士刀的关系,个人认为作者说得有点草率了。“日本古坟时代中期(公元200~771年)已经出现铁制刀剑,当时的原料以炼铁为主,形状则仿造中国的剑而呈直形”,文物如“从稻荷山古坟出土...冷吧里的那片文章我之前也看过,确实提出了不少反证。关于日本刀是不是唐刀发展来的,这个讨论的非常多。首先唐刀到底是指什么,是指一种特定的直刃、包钢、切刃、一手半柄的刀,还是指唐朝人的刀。如果是指后者,那么这句话没有错。日本刀的包钢、折叠锻打、烧刃工艺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而且从奈良时期到平安中期的日本刀都是仿造的唐刀式样。正仓院和四天王寺藏的那个时代的刀都明显的带有隋唐刀的风格。我还是比较倾向于日本刀是脱胎于隋唐刀的观点的。
引用 的话:瑞士军刀有深冷处理吗?看来人家工艺规范到家。问一声,我一直想给手工刀深冷处理,拖了二三年都没做,估计内部结晶也差不多了,再深冷效果还明显吗?干冰加酒精,可以一战!
引用 的话:瑞士军刀有深冷处理吗?看来人家工艺规范到家。问一声,我一直想给手工刀深冷处理,拖了二三年都没做,估计内部结晶也差不多了,再深冷效果还明显吗?碳氮原子偏聚在位错线附近了,钉扎位错,奥氏体得到强化。切变阻力增加,马氏体转变困难。只是困难额,不是不可以。有条件你就做呗,打下硬度看变硬多少。
辛洛斯·诸界毁灭者
第一段,“所以剑适合与刺”,于打错了吧?。。。
引用 的话:工艺也复杂不易于大量生产。楼主牙疼你又不是不知道。我觉得你可能把覆土烧刃的重点弄错了。泥1:1:1:1的配方待考。自回火继续待考。它在900~950度保温的时间应该是以渗碳时间为主,6~8...固体渗碳要6小时才渗的到两毫米,这里指保持900度渗碳温度6小时。淬火加热时间不算。我没有在任何地方读到日本刀专门在高热下渗碳的记录。“一定”的措辞更加妥当,只是我个人还是对效果存疑,减缓氧化或者说作为一种传统配方可能更靠谱。举一略微关联的例子,铅炉加热之前工件要在碳粉里蘸一下,但这里的碳粉不认为起渗碳作用,而是用来防止熔铅附着在工件表面再者,渗碳钢一般都用0.1%-0.2%的低碳钢或者低合金钢,这样渗入以后皮层硬度才在合理范围,以日本刀0.6%的皮铁含碳量去比,高了不止一点引用 的话:其实渗碳效果是很差的,但是配方里确实是有木炭粉。所以我在表述的时候也很注意的加上了“一定的”。在百炼钢的整个锻造过程中,从木炭里向刀体里渗碳的作用都微乎其微,与其说渗碳不如说减少脱碳更准确一点。请见上面回复,我个人倾向减少脱碳的理论。
引用 的话:工艺也复杂不易于大量生产。楼主牙疼你又不是不知道。我觉得你可能把覆土烧刃的重点弄错了。泥1:1:1:1的配方待考。自回火继续待考。它在900~950度保温的时间应该是以渗碳时间为主,6~8...自回火的应用,可以去翻看略有一点年头的热处理书或者钳工书,因为有时用在工具比如钳工錾子的热处理上。书里还有专门部分讲述如何通过回火色来判断回火温度(碳钢适用,合金钢偏差较大)。我个人觉得这样的方法,对经验依赖较高,并且不太容易得到均匀的结果,还是单独回火比较可靠日本刀匠和一般的铁匠,采用的温度辨识方法,是通过在工件上滴水,观察水沸腾的情形,同样依赖较多经验。
引用 的话:自回火的应用,可以去翻看略有一点年头的热处理书或者钳工书,因为有时用在工具比如钳工錾子的热处理上。书里还有专门部分讲述如何通过回火色来判断回火温度(碳钢适用,合金钢偏差较大)。我个人觉得这样的方法,...求热处理书书名。。我看见的,大多是”金属及热处理”,从晶格,讲到相变相图,合金元素,热处理,工艺曲线等等。没有自回火的介绍。看到了干冰酒精负70度冷处理的一点点内容。
引用 的话:求热处理书书名。。我看见的,大多是”金属及热处理”,从晶格,讲到相变相图,合金元素,热处理,工艺曲线等等。没有自回火的介绍。看到了干冰酒精负70度冷处理的一点点内容。现在市面上的有些热处理书,作者自己都没搞明白,相互抄来抄去真是不看也罢,描述了自热回火的操作,并且描述了回火色的情况
关于那个链接里提到的回火色(黄火蓝火),是技术工人之间用的俗语,这里有一段文字说明,供参考
引用 的话:求热处理书书名。。我看见的,大多是”金属及热处理”,从晶格,讲到相变相图,合金元素,热处理,工艺曲线等等。没有自回火的介绍。看到了干冰酒精负70度冷处理的一点点内容。比如钢厂生产钢板,会在钢板红热的时候往上面喷水,表面的钢急冷产生了少量马氏体,然后钢板自身的余热又将表层加热,达到调质的目的。烧刃刀也是这个原理,只是这个效果可能并不是很好,但是古代的工艺有这个效果就很不错了。
热处理 古人发现将烧得红热的剑放入水中冷却时剑刃会变得坚硬,这是工匠们的magic。简单描述淬火就是当钢在高温时,碳溶进了铁里,当急速冷却时,碳快速结晶成树枝状的坚硬渗碳体,这被成为马氏体,一种坚硬但没有弹性的组织。如果缓慢降温,则碳会结晶成片层状的渗碳体,这被成为珠光体,一种柔软但富有弹性的组织。如果说将一块钢敲打成刀剑的形状是赋予其肉身,那么淬火的那一刻就是赋予了刀剑灵魂。淬火往往是产生废品最多的一个步骤,体积膨胀的马氏体会导致刀体内部的结构应力,工匠手艺不到位很容易听见一清脆的崩裂声。文献说北齐时期的宿铁刀是“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意思是用牲口的尿和牲口的油脂来淬刀,尿液中含有盐分,在淬火时盐分突然在刀体表面析出随后炸裂开,避免在刀体表层形成气泡降低了冷却速度,古时候有取特定地区的水或井水淬火的讲究,大都是这个原因。油脂的冷却速度慢,能减小淬火时产生的剧烈形变,所以宿铁刀是用的双液淬火,在尿中淬一下马上提出来浸入油脂里缓冷,即能淬硬又能减少开裂。最早的刀剑都是整体淬火,这种刀剑很容易断裂,后来工匠们掌握了局部淬火的工艺,让刀刃形成马氏体的同时刀背形成珠光体,刀就刚柔并济了。这种被成为覆土烧刃的工艺从唐朝传到日本以后就一直被延续下来。-----------------------------------------------------------------------------------------------------------------------------------这段楼主要重新写过,几乎是每句都错。讲刀剑而不修热处理知识是不行的。
引用 的话:处理 古人发现将烧得红热的剑放入水中冷却时剑刃会变得坚硬,这是工匠们的magic。简单描述淬火就是当钢在高温时,碳溶进了铁里,当急速冷却时,碳快速结晶成树枝状的坚硬渗碳体,这被成为马氏体,一种坚硬但...麻烦你帮我写一下,我只有这个水平了。
大翻页术?
(C)2017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举报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覆土烧刃的真实配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