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dnf异界装备好吗6+CD 好 还是 直接CD 装好

> DNF剑魂三套主流异界套的优劣 冽风套崛起
DNF剑魂三套主流异界套的优劣 冽风套崛起
发布时间:15-05-14 16:48
来源:帮帮
作者:帮帮
  TB1改版对于剑魂的改动和影响还是很大,里鬼战士被砍,武器精通也出现不小变化。加点和装备都是相辅相成的,这里来简要分析一下剑魂三套主流异界套的优劣。
  首先来看一下七伤套的属性
  我们可以看到,属性和现在国服一样,暂时还没改版,可以知道的是在TB1版本拔刀斩总体提升了30%左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地下城副本的难度有所改变,王者级比现在的地狱级难度还要稍稍高一些,更别说噩梦级了。30%左右的提升随着难度的加强显然有点不痛不痒的感觉,短CD加上全屏范围的
BUG使得这套异界套依旧是清图搬砖的不二之选。
  接下来看一下潜龙套
  这套的属性非常全面,拔刀,猛龙,剑舞各个主力技能都加,但是我们在实际加点的过程中会发现TP点的严重不足,只够加满3个主力技能,所以在拔刀斩和破军升龙击中我们必须舍弃一个技能,很多人或许会选择拔刀斩。接下来我们来看这套的优势所在,剑舞CD减了10秒,配合短剑可以说是相当逆天的存在,释放剑舞过程中,用光剑斩击切短剑的剑气,然后马上用猛龙,配合神影手,输出相当客观。劣势就是虽然各个技能都有提升,但是总体对主力技能伤害的提升只有30%的样子。
  最后是洌风套
  首先要说一下,这套6件套中的属性猛龙断空斩攻击力+20%,实际加成有30%,我们可以粗略算一下冽风6对猛龙的加成,高达90%以上,可以说相当恐怖了,与此同时,这套对破军和剑舞也有加强,我个人认为,如果要穿这一套异界套的话,那么放弃拔刀斩是必然的选择,至于为什么,理由如下:
  1、破军升龙击CD很短,不到5秒。
  2、冽风套不加成拔刀斩。
  穿上冽风6后,破军的CD短于拔刀,攻击又略高于拔刀,这就是为什么满破军舍拔刀的原因。
  这套异界套的优势在于猛龙和剑舞的加成均在70%以上,而潜龙幻影套只有30%,所以效果立竿见影。对于单体怪,破军CD比潜龙的拔刀要短不少,猛龙CD相同,剑舞的CD又比潜龙短了6秒,劣势就是剑舞释放比较墨迹,站桩式的攻击有时候遇到霸体怪会很惨,灵活性不行,而且对群怪缺乏明显的优势。
  结论:
  1、冽风套已然崛起,玩腻了七伤拔刀套的同学可以尝试一下新的玩法,灵活性较高,伤害也很给力。
  2、潜龙套属性中规中矩,各个主力技能都有提升,适合一般的无高强平民玩家。
  3、七伤套依旧是搬砖神套,不过对于破军和猛龙的崛起,拔刀那点加强就显得有点不痛不痒了。
DNF大转移更多精彩推荐: &
点击您支持的评价印象,支持的越多,评价的印象越靠前
DNF文化推荐
*网友评论仅代表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及描述。
玩家想知道
Copyright © 2002- 版权所有 52PK网&主题:时至今日(2017),发烧音源依然还是CD占上风啊
泡网分: 44.778
精华: 1帖子: 4338
注册: 2001年01月
十多年前当开始玩MP3时就有说法CD早晚被淘汰,今后都是直接买数码文件听。这十来年转眼过去了,本人依然坚持着用CD,但是通过论坛和四周的交流感到CD似乎已沦为小众,如今是PCHIFI的时代。在家电论坛看到一个投票帖,《大家玩的音源种类调查》,2008年的帖子一直到现在还有回帖的,差不多也接近十年,结果还是CD领先,PC随后,但是与CD还有些差距。看来CD依然是发烧音源的主流,坚守CD是正路。
微信扫一扫分享
&浏览:2638&&回帖:104 &&
泡网分: 2.573
帖子: 2567
注册: 2012年04月
CD和磁带双修
泡网分: 30.223
帖子: 6621
注册: 2008年01月
CD全面,有品位
其他的,也可以听,只是不如CD这么全面:音质好、小巧、不磨损、保值
泡网分: 44.778
精华: 1帖子: 4338
注册: 2001年01月
换汤不换药的话,还不如等SACD,《The Well》的SACD 已经有了。 这个《Famous blue raincoat》 的SACD的传言10年前就有了,可能出版商挣完这个20年纪念版的钱后,就要出SACD版的了。粉丝们又要多花一笔钱了。可以等,也可以不用等,因为即使是金碟也没贵上天。SACD与CD对比应该也不会有极为显著的差异,估计应当也是高码率制作(没看到具体数字)。主要是比老盘多了四首歌,早听早享受。
泡网分: 28.558
帖子: 3447
注册: 2005年01月
vic0561 发表于
没有和以前的老盘刻意对比,认为应该没啥区别。里面还是塑料片,只不过镀铝改成镀金,重在外表吧,品质的标志。我还有一张镀金的四季,制作也很精良。换汤不换药的话,还不如等SACD,《The Well》的SACD 已经有了。 这个《Famous blue raincoat》 的SACD的传言10年前就有了,可能出版商挣完这个20年纪念版的钱后,就要出SACD版的了。粉丝们又要多花一笔钱了。
泡网分: 44.778
精华: 1帖子: 4338
注册: 2001年01月
学trump的话那得整纯金的。
另,黄金版和普通版听着有区别不?没有和以前的老盘刻意对比,认为应该没啥区别。里面还是塑料片,只不过镀铝改成镀金,重在外表吧,品质的标志。我还有一张镀金的四季,制作也很精良。
泡网分: 28.558
帖子: 3447
注册: 2005年01月
vic0561 发表于
向特朗普学习。只恨钱少。学trump的话那得整纯金的。
另,黄金版和普通版听着有区别不?
泡网分: 44.778
精华: 1帖子: 4338
注册: 2001年01月
这个还有黄金版的?!你好艳俗向特朗普学习。只恨钱少。
泡网分: 28.558
帖子: 3447
注册: 2005年01月
vic0561 发表于
鼓吹CD,正版CD,无外乎就这么几个目的,对于认真的发烧友,特别是软件发烧友来说,有一定基础的声音质量保证,使用的成本,方便性,一点点仪式感都能得到比较好的平衡。LP平衡性稍差,一些方面强,一些方面弱。听音乐本来就是修身养性,调节情绪的一种方式,适当放慢节奏,别总是像现在这个社会急赤火燎的,会是很惬意的享受。
像这样金灿灿,银闪闪,丰富的画面和文字拿在手里,边听边看多惬意。
这个还有黄金版的?!你好艳俗
泡网分: 44.778
精华: 1帖子: 4338
注册: 2001年01月
老曲儿出新声,新进的2017年出版的最新CD。
泡网分: 44.778
精华: 1帖子: 4338
注册: 2001年01月
鼓吹CD,正版CD,无外乎就这么几个目的,对于认真的发烧友,特别是软件发烧友来说,有一定基础的声音质量保证,使用的成本,方便性,一点点仪式感都能得到比较好的平衡。LP平衡性稍差,一些方面强,一些方面弱。听音乐本来就是修身养性,调节情绪的一种方式,适当放慢节奏,别总是像现在这个社会急赤火燎的,会是很惬意的享受。
像这样金灿灿,银闪闪,丰富的画面和文字拿在手里,边听边看多惬意。
泡网分: 44.778
精华: 1帖子: 4338
注册: 2001年01月
如果想在线听浏览古典音乐,这里是个好去处《国家大剧院 古典音乐频道》
这里有数千张古典音乐CD和音视频的资源,也没有版权问题,相中了可以自己去买CD。效果不要太苛求啊,在线浏览泛听当背景音乐都行,当发烧音源肯定不行。 本帖最后由 vic0561 于
14:03 编辑
泡网分: 44.778
精华: 1帖子: 4338
注册: 2001年01月
如果烧古典、爵士等国外的音乐,流媒体在这里肯定还不行,看看下面的文章。如果想当真正讲究的发烧友,请在意自己的音源。
亲身体验 国内付费正版数字音乐有多坑
中关村在线
[中关村在线音频频道原创]笔者作为一个发烧友也同时自认为是一个音乐的爱好者,对于音乐的载体来说,也一直非常自愿掏钱购买,我并没有赶上磁带最为火爆的时候,但是家里的CD还是有不少的,不论是国内的正版还是打口、打眼、原盘都收藏了不少,虽然现在作为数字音乐时代这些CD唱片基本都已经被抓轨放在电脑里或者不再听落灰了,但是对于音乐本身来说,在我的价值观里这种艺术形式毫无疑问是值得我们掏腰包购买的。
  数字音乐时代有利有弊,让无数人更方便的通过免费的形式来获得音乐,其实笔者在MP3刚刚普及的时候也是一样的,刚有宽带的念头恨不得一晚上下几百张唱片的MP3格式,但是免费的音乐就像盗版的游戏一样,性价比极高(废话,不花钱)但是却很难再像掏腰包购买一样认真的对待他们。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下载了无数的唱片,但是真正听过的可能连50%都不到,其实这也算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吧。对于现在的音乐形式来说因为免费获得的方式更多,可以用于免费音乐的播放设备也更多,让很多人对于音乐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曾经我们知道一张长篇销售量如果达到100万张,那就可以叫做白金唱片了,而现在,也许达到5万张就是白金水平了吧?
  而经过几年听了无数盗版音乐之后,笔者随着工作、收入逐渐的提升,开始怀念曾经购买正版音乐一点一点细细品味的感觉。当然CD机这个东西早就已经随着时间远去了,这期间也购买过几张CD,但是一般只有两个结果:1.到手之后放到电脑里抓轨,然后CD在没听过。2.实体盘还没到,我已经下载完无损都听腻了,于是CD至今没有拆封……于是笔者发现继续买正版CD是不靠谱的,于是开始研究正版数字音乐,然后就掉坑里了……
国外数字音乐购买体验很美
  说到数字音乐最早想到的当然是iTunes了,但是因为网速以及一些原因,iTunes商店在中国的使用体验并不是非常的出色,所以只好打消了这种念头,于是开始寻找别的网站。现在笔者听音乐的类型或者说愿意买单的音乐类型比较单一,基本就是古典。所以开始寻找专门的古典音乐网站。
不久前找到了一个名为prestoclassical的数字音乐网站,这家网站有几个特点,第一就是和几大著名的古典音乐厂牌都有合作,比如最为知名的DG和Decca这两家。第二就是这个网站提供的下载曲目都是24/96的母带格式,相比传统CD的16/44来说拥有更好的声音表现。虽然在笔者寻找网站的过程中这段时间依然在网络上下载免费的资源,并且其实找到之后的一段时间也依然在下载免费资源……
  但是直到有一天笔者一直在寻找索菲亚穆特新出的一张德沃夏克小提琴协奏曲,找遍了国内的所有免费资源都没有之后,我终于想起了这个网站……
在网站上搜索这张专辑并不是什么难事,很快就找到这这张专辑,可以选择购买实体还是下载,下载的话在填写信用卡信息购买之后得到每个曲目的下载链接,并且这个下载链接只能对应这一个账号下载,并且只能使用单线程下载,也就是说使用迅雷这类下载软件是不可以的,但是网站的下载速度还不错,一张24/96格式的母带用100M带宽的话大概几分钟就可以下载完毕。而售价则仅需要24元,这对于古典音乐唱片来说是个很便宜的价格,更何况它还是一张高于CD码率的母带格式。这也让我对正版数字音乐有了更多的好感。
国内的各种音乐平台靠谱么?
  体验过了国外的正版数字音乐购买流程之后,笔者对于这个新兴的音乐销售类型兴趣非常浓厚,也开始关注国内的这些网络端的音乐服务商,当然也就是QQ音乐、网易云音乐、多米音乐等等这些平台,但是这些平台的古典资源并不是很多,于是也就迟迟没有下手。
去年年底周杰伦推出了他的新专辑,QQ音乐前一天可以购买数字下载版,售价是20元。于是笔者欣然的付款购买了这张专辑,格式虽然不是母带但是也可以购买无损的FLAC版本,但是下载后总有一些不那么美的地方,比如所有曲目虽然有信息但是却没有曲目编号,对于我这种强迫症一样的曲目信息整理控来说实在无法忍受只好手动添加了上去。但是总体来说这次的购买体验还是不错的,让我对中国的数字音乐有了更多的信心。
不久之后我购买了QQ绿钻,成为了QQ音乐的会员,可以肆无忌惮的下载无损音乐了。不得不说一百元出头一年的费用相比无限量下载无损音乐来说简直便宜的令人发指,但是仔细想想这些数字音乐真的都是正版吗?或者说这些音乐文件的来源真的是从唱片公司获得的母带转录而成的吗?一次出差的机会认识了以为国内音乐服务商的内部人员,他告诉我其实国内的所有网络音乐就没有所谓的正版,至少相比我提到的iTunes和prestoclassical这类网络音乐经销商来说,正版不存在。国内的服务商都是拥有版权的,但是音乐的来源并不是唱片公司,而是很多非正规来源,再或者说,在国内服务商付给唱片公司的,更像是一种保护费。
  而在使用中我也发现,很多国内网络音乐服务商提供的无损音乐格式虽然在文件格式上确实是无损压缩,但是实际在软件上看能量图以及听感来说,很多都是假无损音乐。失望之时不久前一个新的无损音乐商业网站出现了,也是目前中国看起来最为成熟、靠谱的一个网站——HD-hall。
HD-hall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完善
  因为之前在国内的数字音乐平台上的体验并不好,我虽然非常关注HD-hall这个网站,却也一样迟迟没有下手,于是也就在前天早上,翻看HD-hall的唱片列表的时候发现不少唱片还是挺希望听听的,毕竟德奥指挥家、世界知名乐团听得多了,也希望听一听来自中国爱乐乐团的声音,更何况现在的中国爱乐也已经是世界上顶级的乐团之一。
HD-hall的音乐基本都来自国内的著名厂牌“达人艺典”,这是一家近几年崛起的高端唱片公司,主要以古典音乐、民乐和发烧唱片为主,每张唱片上也都会附上录音所使用的器材,其中像是Prism Sound、Pro-Tools等等顶级音频品牌和软件屡见不鲜,也从侧面证明了这家新起唱片公司的实力和对待音乐的态度。而我也一直没有仔细品味过达人艺典的唱片,于是下定决心购买。
  首先HD-hall的销售方式是非常有意思的,和其他数字音乐网站的销售方式都不同,它使用计流量的方式销售音乐,比如如果你话费169元,在一年之内可以下载16GB的音乐文件。其实折算下来每张的售价还是比较合理的,16GB音乐在HD-hall上大概可以下载10张唱片,并且与prestoclassical类似,HD-hall提供的数字音乐格式也不是传统CD的16/44,而是比母带更高的24/192码率。
  于是我付费169元购买了会员,获得了16GB的下载流量,然后选择了一张我想要的唱片点击购买。然后弹出了一个连接,这个链接的格式是这样的:并且这个链接可以使用迅雷等下载工具直接下载。于是我尝试替换后面的CD-12.zip这个链接,结果一直从CD-1到CD-30,我免费的多下载了29张CD……其他唱片也是类似,前面的链接不变,只是后面的文件名不相同,如果是购买包子(唱片套装)你只需要购买一张就能猜出剩下的所有链接,并且这个链接我尝试了一下换一台电脑直接打开迅雷一样可以下载……
  这让我大失所望,最后我用大概只能买10张唱片的169元成功的在HD-hall上下载了41张唱片。虽然这也许并不太道德,但是对于这种毫无保密机制的下载链接来说,我也一样有一种被骗的感觉。这就好像你去买车,买了一个品牌的高端型号,然后你发现这个品牌所有型号都是通过刷固件就可以互换的……并且下载之后所有的唱片没有封面、没有唱片介绍的PDF,甚至除了文件名之外连曲目信息都是空的,这也一样让人失望。
  也许因为HD-hall还在起步阶段,也许因为这样的链接只是目前阶段的一个BUG?(其实不太可能)。但是就目前国内这个看起来最为靠谱的数字音乐网站来说,和国外的大销售商比还是存在着非常巨大的差距。
  对于中国的正版数字音乐销售商来说,其实目前还是没有一个让你踏踏实实花钱并且觉得物有所值没有被坑的出现。也许对于国人来说对于付费购买几个文件的接受程度还需要时间普及,也许国内的相关政策也还需要更多的约束,也许国内的数字音乐供应商还需要更加健全的体质和发展时间。但是中国的正版数字音乐之路,需要的时间也许真的比我们想象中要久……
-----------------------------------------------------------------------------------------------------------------
在线音频播放瓶颈在哪?
&&[&&中关村在线 原创&&]& &作者:李靖&&|&&责编:于梦琦
现在还有多少人使用实体唱片音源?这个数目恐怕已经比较少了。在日常应用领域绝大部分人要播放音乐,首先想到的是去音乐网站上寻找,国内大多数人主要是使用QQ音乐、网易云音乐、虾米音乐、酷我音乐几大网络音乐服务商,发烧友们则会使用到TIDAL、Spotify、Apple music等这些国外的网络音乐服务商。买实体唱片的人越来越少,人们已经开始习惯在线播放的便利。
HiFi发烧领域一向被视为是实体唱片最后的保留地,但从我们最近几年参加过的大型音响展的情况来看,在线播放已经逐渐蚕食实体唱片音源,很多展商使用的音源要么是黑胶机,要么是网络流媒体音乐播放器,用CD机已经比较少了,至于将来黑胶机会不会被网播进一步蚕食,这个还真不好说,毕竟黑胶文化还是非常深厚的,这点CD机比不上,但笔者认为即使是黑胶机,未来的生存空间也会被网络流媒体音乐播放器压缩。
& & 从上述形势来看,在线音频播放其实主要瞄准两种设备,一个是移动设备,另一个是台式设备。这两种设备基本涵盖了我们听音的日常场景。不过,在线音乐虽然已有燎原之势,但也前方也并不是一片坦途,其中不少障碍属于不受它控制的范畴,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并不容易。接下来我们就聊一下在线音频播放目前遇到的一些瓶颈。
在线音频格式不是问题,问题在网络
& & 今年年初的时候,Merdian主推的MQA格式被发烧圈讨论了一阵子,后来又没什么动静了。这个号称是非常适合在线流媒体播放的音乐文件格式看起来似乎很美好,压缩体积小,传输速率能达到1.5Mbps。但有什么用呢?虽然Merdian动员了一些网络音乐服务商和硬件制造商,TIDAL也说要支持,但都没下文。
音乐文件格式本身其实是没有问题的,网友们自然是希望码率越高越好,普通无损都不满足,最好是DSD。传输技术也没什么可说的,都是很现成的格式和技术,要做到超高码率传输也不难。但这些面临的一个问题是通信运营商的带宽,带宽不够的话在线高码率传输就只能是美好的愿望。
& & 对于使用家庭宽带的台式网络流媒体播放系统来说,高带宽基本没什么问题。但对于移动设备来说,网络带宽问题是个很现实的问题,你花钱也没法解决,只能是等网络运营商研发新的更高带宽网络制式。现在4G才刚刚普及,5G虽说已经有试运营的地区,但毕竟只是实验阶段,离大规模普及还早着呢。
而且对于移动设备来说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网络资费,目前虽然在4G下也能播无损格式,但流量消耗会比较大。而台式网络流媒体播放系统一般使用家庭宽带网络,基本不存在流量上的限制。上面所说的MQA格式Merdian是想把移动设备端的在线音乐播放也纳入其战略版图中,可即使它压缩体积小,在线播放一首歌曲也得花掉小几十M的流量,对于每月流量只有几个G的移动用户来说,这可不是一笔划算的开销,想随时随地用移动网络听无损音乐?土豪可以,一般人估计还是默默等有WiFi的时候再听。
在线音乐数据库优化也待解决
& & 对于音乐数据库这事,有的人比较敏感,有的人则觉得无所谓。收录更多的正版音乐文件当然是大家都希望的,但收录进来后如何进行数据库优化却是一个很影响用户体验的问题。对于强迫症来说,数据库信息不完整和类目编制不科学是最不能忍的事。尤其是那些有着长期实体唱片聆听体验的人群,差劲的网络音乐数据库会很大程度上使他们放弃在线音乐播放,转而用回传统音源。这既有网络音乐服务商的原因,也有网络音乐播放器制造商的原因。
首先谈一谈数据库信息不完整的问题。人们在查找音乐文件信息的时候尽可能要求文件名做到完整准确,此外,唱片名、艺术家、音轨号、音乐流派、唱片发行日期、唱片封面等这些信息也应该准确完整。但不少网络音乐服务商存在音频文件信息不完整的情况,比如没有唱片封面图就是一个特别影响整体聆听体验的问题。
其次就是类目编制不科学的问题。所谓不科学并不是说它的类目完全不对,而是在筛选机制和归类细节上存在问题。比如用户选择按艺术家来分类筛选,但点进来之后发现所有专辑都罗列在那里,没有二次归类的选项。接下来是整体按唱片发表时间排序呢?还是按单曲/大碟排序?或是二者的混合排序?再或是按照唱片评级排序?都没有,就停到这里了,要找一张专辑要么耐心往下翻,要么只能使用查找功能,用户体验就打了折扣。
写在最后:
& & 尽管在线音频播放目前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瓶颈,但作为未来音源的发展方向,我们还是应该对其抱有信心。新兴事物遇到问题应该说是比较正常的,评论界不妨少一些苛刻,多一些耐心,让在线音频播放能够健康成长与发展。尤其是对于HiFi界来说,音源改变遇到的阻力会更大,玄学的成分也会加入攻击的阵营,因此更需要以一种开放的眼光来看待在线音频播放这一新事物。 本帖最后由 vic0561 于
18:00 编辑
泡网分: 44.778
精华: 1帖子: 4338
注册: 2001年01月
说音乐音响发烧也不能统而论之,器材发烧还好些,测试曲子估计国外的为主,国内为辅。软件发烧会更复杂。很明显,到目前为止,古典、爵士、newage之类以国外音源为主的肯定还是CD的资源最丰富,价格最合适,质量也最好,LP是另一种来源。如果以烧国内流行曲为主,流媒体可能会比CD更方便实惠些。下面这篇文章说明了目前国内数字音乐的形势。
2016年中国数字音乐平台发展研究报告
未来智库 DCCI
2015年国家版权局下发网络音乐“最严版权令”,国内音乐版权秩序明显好转。数字音乐市场野蛮生长的状态终结,进入健康发展新阶段。
回顾过去一年,国内数字音乐市场发生了诸多变化:版权问题由纷争走向共享;行业格局由野蛮生长到渐渐清晰;战略布局抢购独家IP到自己培养明星IP和UGC内容;玩法由单纯的音乐播放到社会化互动;行业解构、重构,似乎都是在为新发展阶段的迸发而热身。
2016年是“最严版权令”发布后的第一年,也是行业进入健康发展新阶段的第一年,经历了2015年的风云变幻之后,行业格局已相对稳定,中国数字音乐行业也必将发生更多积极的变化。
DCCI《2016年中国数字音乐平台发展研究报告》通过梳理近年数字音乐行业发生的变化,分析主流数字音乐平台发展现状,研究数字音乐用户行为习惯,力求对行业发展趋势有所洞察,进而为相关从业人士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最严版权令下,中国数字音乐进入健康发展新阶段
2015年,随着“最严版权令”的下发,中国数字音乐盗版横行,制约行业发展的阶段已经结束。2016年,经过整顿和调整的中国数字音乐行业进入健康发展的新阶段,正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2.数字音乐平台连接产业链上下游,位置愈加重要
数字音乐平台连接产业链上下游且正在向所有音乐相关领域扩展,未来数字音乐平台对整个产业的掌控力将逐渐增强,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将越来越重要。
3.数字音乐平台盈利模式不断探索、创新,多元化趋势明显
正版版权环境改善,数字音乐平台积极围绕正版版权探索、创新盈利模式:数字专辑、演唱会、智能硬件等成为新的盈利增长点。
4.数字音乐平台引领音乐行业解构、重构,新变革正在发生
中国数字音乐行业巨变,数字音乐平台引领音乐行业解构、重构,竞争格局逐渐清晰。
版权——由纷争走向共享:
2015年1月,网易云音乐起诉酷狗300首音乐作品侵权。
2015年6月,酷狗诉虾米音乐侵权,虾米音乐被禁播。
2015年7月,QQ音乐独家合作音乐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第四季》。
2015年7月,国家版权局出台《关于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转授权传播音乐作品的通知》。
2015年10月,QQ音乐与网易云音乐宣布达成合作,QQ音乐向网易云音乐转授音乐版权150万首。
2015年11月,QQ音乐和多米音乐签署版权授权协议。
2016年1月,QQ音乐宣布和酷狗、酷我两家公司签署相互转授权协议,授权音乐版权数量超过100万首。
格局——由野蛮生长到格局渐渐清晰:
2014年4月,酷狗音乐、酷我音乐合并,并与海洋音乐组建海洋音乐集团。
2015年3月,阿里整合天天动听和虾米音乐,组建阿里音乐。
2015年12月,百度宣布旗下百度音乐业务与太合音乐集团合并。
布局——由音乐IP向明星IP:
2016年1月,王力宏加盟QQ音乐,成为QQ音乐2016“巨星定制计划”首位合作明星。
2016年3月,李宇春、 TFBOYS独家入驻QQ音乐“MUSIC+”计划。
2016年4月,“天天动听”改名“阿里星球”,力图打通产业链上下游。
玩法——由音频播放到社会化互动:
2015年7月,BIGBANG与QQ音乐合作的第三张MINI数字专辑《D》正式开售,引大量粉丝互动。
2015年8月,网易云音乐启动中韩歌手“音乐大战”,利用网易跟贴文化做社交音乐。
2016年4月,阿里星球不仅提供粉丝互动,还为Twitter、Instagram、微博等提供接口。
5.数字音乐市场集中度较高,QQ音乐&酷狗音乐占比近7成
DCCI调研显示:QQ音乐和酷狗音乐是用户最常使用的两大音乐平台。其中,40.6%的用户最常使用QQ音乐,27.9%的用户最常使用酷狗音乐。
6.中国数字音乐付费用户比例超40%,超7成用户购买会员
DCCI调研显示: 中国数字音乐付费用户比例达47.4%,会员、付费音乐包和数字专辑时用户购买的三大音乐服务。其中,70.4%的用户购买过会员,52.4%的用户购买过付费音乐包,31.7%的用户购买过数字专辑。
7.流行音乐主导乐坛,港台华语歌手备受用户喜爱
DCCI调研显示:中国数字音乐用户喜爱的十大歌手是:陈奕迅、周杰伦、林俊杰、王力宏、张信哲、薛之谦、张靓颖、孙燕姿、BIGBANG、Justin Bieber。十大歌手中主要是港台及海外华语歌手。
8.《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是两大王牌音乐综艺节目
DCCI调研显示:在关注音乐综艺节目的数字音乐用户中,《中国好声音》和《我是歌手》是最受用户关注的两大音乐综艺节目。其中,64.4%的用户关注《中国好声音》,48.9%的用户关注《我是歌手》。
公开资料显示:QQ音乐拥有《中国好声音》第四季的独家版权,而《我是歌手》第四季的版权被酷狗、酷我、网易云、虾米、天天动听分享。
9.用户音乐需求多样化,听、看、玩、唱满足用户需求
DCCI调研显示:数字音乐用户除对音乐平台“听”的需求较高,对“看、玩、唱”的需求也较为强烈。其中30%以上的用户存在“在线看MV”(看)、“分享/转发喜欢的音乐链接”(玩)、“用户音乐APP唱歌”(唱)的需求。
10.中国数字音乐平台发展趋势洞察
争上游:打造明星IP,主动掌握版权,向上游延伸
在音乐产业,拥有版权也就拥有了话语权、流量以及竞争优势,尤其在版权正版化的今天,版权的价值更加凸显。然而,数字音乐平台争夺版权的战争由来已久,随着平台间的激烈竞争,唱片公司的版权费也是居高不下:QQ音乐购买华纳全套数字版权和分销权,花费至少数千万元;阿里3亿元购买《中国好声音》第三季独家音乐版权。
巨大的版权成本开支使得音乐平台不得不向音乐产业上游发展,培养自己的音乐人,从根本上将音乐核心资源掌握在自己手中:2016年1月QQ音乐推出“Music+”计划,打造明星IP;2016年4月“天天动听”改名为“阿里星球”,意在打通音乐产业上下游。
挖价值:创新盈利模式&大数据挖掘IP价值
目前用户付费模式短期内并不乐观,数字音乐平台正积极挖掘音乐内容价值、创新盈利模式:数字专辑、演唱会、音乐社交、音乐影视、 O2O等。
大数据助力挖掘粉丝经济商业价值。在社交大数据方面,QQ音乐背靠的腾讯拥有不可复制的优势。QQ音乐“Music+”计划通过平台大数据采集,了解粉丝心愿和诉求,进行定制化协作及周边衍生,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和影响力。
打通路:多终端、多媒体、多场景、社会化触达用户
移动互联网发展已经使用户从PC面前解放出来,通过各种智能设备可以随时随地听到想要音乐,同时,用户听音乐的场景也变得复杂,数字音乐平台越来越难了解用户需求,因此拥有多终端、多媒体、多场景、社会化触达用户的能力,应是数字音乐平台的发展方向。
拼体验:听、看、玩、唱,全方位满足用户需求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数字音乐用户逐渐成熟,用户对音乐音质的需求升级,同时用户对音乐的诉求也已不再局限于“听”。调查显示:用户对音乐“看”、“玩”、“唱”的需求同样显著。未来数字音乐平台发展需满足用户多维度需求,提升用户体验。
泡网分: 44.778
精华: 1帖子: 4338
注册: 2001年01月
这几天(-25)也还是有人投票的嘛。有13人投了票,其中CD多了10票,PC机多了6票。 本帖最后由 vic0561 于
22:48 编辑
泡网分: 13.583
帖子: 13437
注册: 2013年09月
在家里听音箱,习惯用CD了,根本改不了。
泡网分: 44.778
精华: 1帖子: 4338
注册: 2001年01月
zigoo2818 发表于
这倒也是真的。流媒体在进步,但到目前为止还没能撼动CD的地位。 音乐市场的趋势其实是各大唱片公司和硬件公司引导的,而并非由消费者决定的。CD和其背后的PCM格式目前还是各大公司发行音乐性价比最高的方法。前不久网上的一篇文章对此也有阐述,记得潘主编也转载过。
CD总有被取代的一天,但现在的趋势还不明显。要是哪天CD机不再是汽车音响的标配了,估计这一天也就不远了。这篇文章说的很透彻,就是这么回事。实际上dsd录音的极少,依然是pcm的天下,已经存在的那些经典录音也是必须尊重和保留的。
我车上的六碟cd已很长时间没有更换了,也不连接手机听,也不插卡听,开车时不适合听严肃音乐,要集中精力享受驾驶乐趣。 所以现在听也是收音机,听hitfm,joyfm之类的最新流行曲儿,与时俱进,办公室和家里听古典,当然是cd。 本帖最后由 vic0561 于
16:12 编辑
泡网分: 3.128
帖子: 1708
注册: 2011年09月
jdai 发表于
老司机到现在也没看到哪家唱片公司做了新专辑,胆敢不发CD而只发行下载版或在线版的。...这倒也是真的。流媒体在进步,但到目前为止还没能撼动CD的地位。 音乐市场的趋势其实是各大唱片公司和硬件公司引导的,而并非由消费者决定的。CD和其背后的PCM格式目前还是各大公司发行音乐性价比最高的方法。前不久网上的一篇文章对此也有阐述,记得潘主编也转载过。
/chs/article/e264664?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1
CD总有被取代的一天,但现在的趋势还不明显。要是哪天CD机不再是汽车音响的标配了,估计这一天也就不远了。
本帖由 无忌论坛V3.1.0 iPhone6 iOS10.3.1 客户端发布
泡网分: 65.157
精华: 1帖子: 12918
注册: 2005年03月
不同的载体适合不同的音乐。流行歌用在线方式听一两遍就可以了。特别喜欢的再下载。但是古典音乐不适合流媒体。第一次听哥德堡变奏或者布鲁克纳第七交试试,根本听不出什么所以然。而一旦感兴趣了,听个十遍一百遍都还是不过瘾。所以一定要买塑料片。
泡网分: 0.583
注册: 2001年02月
比较认同日本的购买实体CD, 其实买了cd后也可以做成mp3之类,为什么要花同样价钱买个下载的mp3?中国盗版占了90%以上, 卖软件的话是不赚钱的.
vic0561 发表于
根据RIAA统计,2016年美国唱片销量增长了11.4%,音乐行业整体收入达到了76.5亿美元,远高于2015年的687万美元。事实上,音乐产业在2016年上半年就已经有了复苏迹象,到同年底,整体收入已经显示出更大幅度的增长,该增长主要来源于音乐流媒体收入。
RIAA称, 这是1998年以来美国音乐行业收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那时的音乐行业收入十分辉煌,曾达到了137亿美元。
2016年流媒体收入增长迅速,已经比下载、实体CD与黑胶唱片加起来的35.1亿美元收入还要多,这种态势正在帮助音乐市场恢复到健康状态,去年流媒体部分的收入同比增长了68.5%,达到39.3亿美元,远高于2015年的23.3亿美元。根据RIAA统计,去年美国的付费订阅用户已经翻了一番,达到2,260万,2015年该数据只有1,080万。
不过,即使流媒体增势强劲,行业整体数据也只有1999年巅峰时期146亿美元收入的一半左右。
在扣除SoundExchange收取的883.9美元版税之后,用2016年音乐行业的总收入除以尼尔森音乐公司统计的431.74亿总流量数据,当年平均每流量费用率为0.0072美元。2015年,包括视频和音频点播流的该数据为0.00517美元,2014年为0.00666美元。
然而,因为2016年YouTube不再向尼尔森音乐提交数据,所以该平均每流量费用率是有误导 ...
泡网分: 1.016
帖子: 1114
注册: 2015年05月
vic0561 发表于
在扣除SoundExchange收取的883.9美元版税之后,用2016年音乐行业的总收入除以尼尔森音乐公司统计的431.74亿总流量数据,当年平均每流量费用率为0.0072美元。2015年,包括视频和音频点播流的该数据为0.00517美元,2014年为0.00666美元。
...这里面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数学问题:买CD划算还是streaming划算。忽略升值因素,假设发烧友玩完后CD也折旧为0,每听一首歌/曲子0.0072美元,如果一张CD按$1算,需要听一百多遍能回本,按$10算,需要听1000多遍 当然,这是假设一盘CD只有一个track。如果赶上那种几十个track的,听几遍就回本了
现在streaming公司就是根据收听次数付给音乐人钱的。已经有很多新闻抱怨说每曲费用过低,亏欠艺人,但同时似乎所有的streaming公司日子都不好过。不知几年后会不会订阅费用大涨。 本帖最后由 SAPHANA 于
03:06 编辑
泡网分: 1.016
帖子: 1114
注册: 2015年05月
vic0561 发表于
流媒体(流音频)其实就是在线听,只不过是付费和免费之别,效果当然要好,有的还可能有免费下载。在网络环境好的条件下,在线听的方便,下载的需求就会少了,除非有需要保存的精品,可以通过下载或买碟实现,这种情况符合逻辑。
鉴于目前在中国即便正规高品质流媒体格式也还不够高,资源不够丰富,发烧友通过购买cd和lp享受高品质音乐也合情合理。如果一个发烧友既不买cd/lip等,也不购买高品质数码音乐,主要音乐来源都来自论坛分享或tb购买,那可以说起码不是一位严肃的发烧友,或伪发烧友,因为他听到的极有可能不是真正的高品质音乐,而且多是被动接受的内容,而不是主动选择的内容。所以在这里cd的确是烧友最均衡的选择,选lp,sacd成本会更高些,资源更少些,蓝光等新格式也有待资源更加丰富。这里不得不强烈推荐Tidal。诸位出差到能听tidal的地方,一定试听一下(免费1-3个月)。仅就我关心的古典音乐来说,丰富程度一定会令你大跌眼镜。很多人对streaming的坏印象来自于苹果、亚马逊。相信我,Tidal是完全不同的体验,尤其对苛求音质的发烧友。
泡网分: 44.778
精华: 1帖子: 4338
注册: 2001年01月
流媒体(流音频)其实就是在线听,只不过是付费和免费之别,效果当然要好,有的还可能有免费下载。在网络环境好的条件下,在线听的方便,下载的需求就会少了,除非有需要保存的精品,可以通过下载或买碟实现,这种情况符合逻辑。
鉴于目前在中国即便正规高品质流媒体格式也还不够高,资源不够丰富,发烧友通过购买cd和lp享受高品质音乐也合情合理。如果一个发烧友既不买cd/lip等,也不购买高品质数码音乐,主要音乐来源都来自论坛分享或tb购买,那可以说起码不是一位严肃的发烧友,或伪发烧友,因为他听到的极有可能不是真正的高品质音乐,而且多是被动接受的内容,而不是主动选择的内容。所以在这里cd的确是烧友最均衡的选择,选lp,sacd成本会更高些,资源更少些,蓝光等新格式也有待资源更加丰富。
泡网分: 44.778
精华: 1帖子: 4338
注册: 2001年01月
“日本唱片协会2016年产业白皮书公布的音乐市场规模表,可以看出截至2015年日本音乐市场仍有高达85%依赖实体CD,而数字音乐配信只占15%,盈利规模不到08-09年配信高峰期的一半——事到如今还说“配信挤压导致日本CD销量萎缩”绝对是胡扯,以目前日本配信市场规模也难怪各配信榜都不敢公布销量数字 ”
“数字下载收入在全球范围内都在下降,日本也不例外,比2015年下降了4.3%,为270.1亿日元(2.44亿美元)。其中单曲下载收入降幅达8.1%,为174.6亿日元(1.58亿美元);但不同于其他音乐大国的是,日本的专辑下载收入不降反升,比2015年高出了3.5%,为95.5亿日元(0.86亿美元)。
而流媒体订阅收入涨幅达61.4%,为数字收入贡献了200.03亿日元(1.81亿美元)。尽管涨幅惊人,但这个数字在“实体为王”的日本也仅占数字总收入的37.8%,录制音乐总收入11.8%,仍有很大上涨空间。
据IFPI发布的2016全球音乐报告显示,实体音乐仍然占据了全球市场收入的39%,并且在几个重要的市场中,仍然是消费者的主要选择,包括日本(75%),德国(60%),和法国(42%)”
如此说来在音乐消费主要国家中至今只有米国流媒体比实体强些,这还是面对普罗大众。所以中国发烧友群体中cd为主应该符合最上面的调查结果,lp也是实体主力之一。
定期回顾一下。看来中国和哪儿都不一样,我猜是硬件卖的好,软件市场差。老司机软件贡献大。
本帖最后由 vic0561 于
23:44 编辑
泡网分: 44.778
精华: 1帖子: 4338
注册: 2001年01月
根据RIAA统计,2016年美国唱片销量增长了11.4%,音乐行业整体收入达到了76.5亿美元,远高于2015年的687万美元。事实上,音乐产业在2016年上半年就已经有了复苏迹象,到同年底,整体收入已经显示出更大幅度的增长,该增长主要来源于音乐流媒体收入。
RIAA称, 这是1998年以来美国音乐行业收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那时的音乐行业收入十分辉煌,曾达到了137亿美元。
2016年流媒体收入增长迅速,已经比下载、实体CD与黑胶唱片加起来的35.1亿美元收入还要多,这种态势正在帮助音乐市场恢复到健康状态,去年流媒体部分的收入同比增长了68.5%,达到39.3亿美元,远高于2015年的23.3亿美元。根据RIAA统计,去年美国的付费订阅用户已经翻了一番,达到2,260万,2015年该数据只有1,080万。
不过,即使流媒体增势强劲,行业整体数据也只有1999年巅峰时期146亿美元收入的一半左右。
在扣除SoundExchange收取的883.9美元版税之后,用2016年音乐行业的总收入除以尼尔森音乐公司统计的431.74亿总流量数据,当年平均每流量费用率为0.0072美元。2015年,包括视频和音频点播流的该数据为0.00517美元,2014年为0.00666美元。
然而,因为2016年YouTube不再向尼尔森音乐提交数据,所以该平均每流量费用率是有误导性的,再加上去年只有一些日流量超过1,000次的艺人数据会被上报,所以真实数据应该会比现有数据有所下降。
虽然带有广告的免费音乐流媒体服务(例如Spotify)与视频服务(例如YouTube)增长了25.9%,达到4.69亿美元,但付费订阅用户的增长率更是骇人,已经接近三倍。付费订阅行业在2016年一共创造了22.6亿美元收入,比2015年的11.6亿美元增长了94.9%。
在销售额方面,数字下载销售额为18.4亿美元,实体销售额为16.7亿美元,销售收入为9.068亿美元,低于上一年的11.95亿美元,下降幅度为24.1%。
数字专辑销售量从2015年的1.093亿张下降了21.3%,为8,600万张。该部分产生了近8.76亿美元的收入,比2015年的10.9亿美元下降了19.6%。
从单位数据来看,下载歌曲的平均售价从1.20美元轻微上涨至1.21美元,而专辑的平均售价也略有上升,从2015年的9.97美元上涨至10.18美元。
虽然2016年的实体唱片销售收入减少了15.7%,销售量下降了15.7%,平均价格也在下滑,但实体销售对音乐行业仍然重要,占到了总营业收入的21.8%。
其中,CD销售额下降了20.9%至11.7亿美元。其平均售价为11.80美元,低于2015年的12.36美元。
另一方面,黑胶复兴的影响力正在减弱。尽管这种音乐载体仍然是一个亮点,销量增长了1.8%至1720万,收入增长了3.5%,达到4.3亿美元。 而今年广告支持的流媒体流量收入超过了黑胶市场整体收入, 升至4.69亿美元。根据尼尔森音乐数据,2012年至2015年的黑胶市场增长率平均每年为38%,有些人怀疑其复苏效应已经达到峰值。
来自同步许可的收入为20.430亿美元 ,和过去基本持平,而来电与回拨铃声的收入则下降了26.5%,达到4,010万美元。
另外,RIAA首次发布了层级订阅产生的收入,即歌曲被限制在固定设备收听和使用所产生的收入,为2.230亿美元;另一个首次发布的没有法定许可证的免费流媒体服务(以及从厂牌直接获得许可证)收入为1.022亿美元。
(音乐财经 编译)
泡网分: 44.778
精华: 1帖子: 4338
注册: 2001年01月
近日,英国唱片业协会(BPI)公布了2016年英国唱片业销售数据。数据显示,2016年英国唱片业销售额5年来再创新高,达到了9.26亿英镑(12亿美元),同比增长5.1%。其中,流媒体和实体专辑贡献了绝大部分的收入。
和全球几个主要市场的表现相一致,去年英国流媒体订阅收入增长迅速,同比增幅高达61%,占到了总收入的30%。另一方面,实体专辑这一年在英国的表现同样稳定,带来的收入占到了总收入的32%。同时BPI也预测,2017年英国流媒体的收入“无疑”将会超过实体收入,成为英国唱片业收入的主要来源。
BPI肯定了2016年流媒体为英国音乐产业带来的贡献。需要指出的是去年在英国,Spotify、Amazon和Apple Music等等流媒体的付费订阅总收入就高达2.74亿英镑(3.43亿美元),占到了流媒体总收入的87%;免费音频流媒体收入仅为1100万美元,免费视频流媒体收入则为2500万美元,分别占到了流媒体总收入的3.6%和9%。
消费者调查公司Kantar的一份报告显示,在去年12月18日截止的为期四周的调查中,有11%的英国成年人会使用至少一项付费流媒体服务,较2015年同期增长了9%。同时,不可避免的是,年度下载收入(包括单曲及专辑下载)骤降了27%,仅创收1.51亿英镑(1.89亿美元)。
实体销售方面,2016年英国CD及黑胶唱片的销售额同比下降了2%,共计2.84亿英镑(3.55亿美元)。其中,黑胶唱片的销售额占到了实体专辑销售总额的15%,站到了去年英国唱片业销售总额的4.5%。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面临着像Netflix这样视频点播服务的激烈竞争,2016年英国音乐DVD的销量依然保持坚挺。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去年两张“重量级”音乐DVD的发行,分别是Beatles的《Eight Days A Week》以及Oasis的纪录片《Supersonic》,两者共卖出了35万份拷贝。
此外,版税收入方面,根据英国音乐专利授权公司及表演权组织PPL(=Phonographic Performance Limited)的数据,2016年英国唱片业公播版税收入为1.74亿英镑(2.17亿美元),同比增长1.8%;同步许可版税收入为2200万英镑(2700万美元),同比增长不到1%。
(本文编译自Billboard)
泡网分: 0.583
注册: 2001年02月
SAPHANA 发表于
忍不住说一句:这种调查结果的偏颇最重要的原因是调查的不是同一类人群。
我想楼主一直欲言又止但没有挑明的地方诸位看客心里也清楚。
只有当你是 消费者 的时候才有权利参加调查,那时的调查结果才有意义。不错,那个论坛主要是发烧友。如果全民普查的话估计pc在90%以上
泡网分: 44.778
精华: 1帖子: 4338
注册: 2001年01月
国外的流音频与下载和国内的也还不一样。国内的商业模式和内容都有很大限制,特别是古典音乐作品发行。直接采购国外的也还得适应,资源肯定没有物理介质丰富。国内pchifi的免费和低价资源更受欢迎,质量控制就不好说了,很多可算盗版的变形。
泡网分: 65.157
精华: 1帖子: 12918
注册: 2005年03月
老司机到现在也没看到哪家唱片公司做了新专辑,胆敢不发CD而只发行下载版或在线版的。
泡网分: 1.016
帖子: 1114
注册: 2015年05月
下载和streaming是不一样的。当然,我说的下载不是“xx云”买个高级账号“快速下载”
至于唱片公司的盈利方式,时代变了,早就不只靠塑料片了
比如dg和decca的母公司umg,去年的产值中:streaming占35.4%, 物理介质29.3%, 下载占18%。
世界不是将是streaming的,而是已经是了。坚守物理介质,不过是个人选择而已。
本帖最后由 SAPHANA 于
18:23 编辑
泡网分: 1.09
注册: 2017年03月
老观点了。以后说不定制作者直接拿到网上卖呢。不是你这样的人多才不倒,是国外的不少普通听众还是买CD。买CD的主要原因是知识产权的意识。。就像国内win8 win10的,买正版安装盘的少,之所以没倒,是国际大环境下,大家付钱买的占很多。和发烧友的烧度并不能直接线性提现。
本帖由安卓客户端发布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异界之装备强化专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