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有没有超大型复杂小时候玩的毛线游戏戏推荐一下 前些

当前位置: >>
申论材料合集
申论材料合集01 月 06 日 01 月 07 日 01 月 13 日 01 月 19 日 01 月 22 日 02 月 02 日 02 月 03 日 02 月 04 日 02 月 06 日 02 月 10 日 02 月 12 日 02 月 13 日 03 月 04 日 03 月 17 日 03 月 18 日 03 月 19 日 03 月 20 日 03 月 24 日 03 月 25 日 03 月 27 日 03 月 30 日 03 月 31 日 04 月 02 日 04 月 03 日 04 月 07 日 04 月 08 日 04 月 09 日 04 月 10 日 04 月 13 日 04 月 13 日 04 月 14 日 04 月 15 日 04 月 16 日 04 月 20 日 04 月 22 日 04 月 23 日 04 月 24 日 04 月 27 日 04 月 28 日 04 月 29 日 如何过好“紧日子” 6 “恒爱行动”缘何激发慈善热流 6 切断低俗网站背后的利益链 7 在化危为机中考察干部 8 春运包车宜疏不宜堵 9 牛年,让我们再出发 10 大学生就业呼唤“治本之策” 11 农民工返乡也有作为 11 温暖的年后,该怎样关注灾区 12 旱灾,不仅是农民的事 13 大旱再次提醒我们 14 不应忽视的“法定程序” 15 尊重民意体现“四权” 15 学术丑闻折射制度缺失 16 “零容忍” ,能否前移至基础教育 17 值得关注的“汶川答卷” 17 公众“知情渴望”应予满足 18 放大文化产业的“口红效应” 19 让烈士陵园安宁些 20 高调问责,不能低调复出 21 中国人的心何以暖起来 21 引进人才正当其时 22 我们该“重点保护”什么 23 “取消公祭”背后的民生关怀 24 迈向“病有所医”新时代 24 假如没有批示 25 让职工董事用好“话语权” 26 如何面对网络批评 27 河南两驻京办&假茅台丑闻&背后的真问题 27 避免贪官如&割韭菜&,预防腐败是更大的政绩! 医改不是“速效针” 29 “民心工程”缘何让人伤心 30 如何高效解决群众诉求 30 关注农村孩子的“大学困境” 31 谁都无权为排污企业&保密& 32 读书究竟有何“用”? 33 让公共资源真正为群众享有 33 “减副” ,雨点要比雷声大 34 如何应对猪流感的“全球警报” 35 谁在为奥体公园“变脸”搭台 3628 04 月 30 日 05 月 04 日 05 月 05 日 05 月 07 日 05 月 08 日 05 月 11 日 05 月 14 日 05 月 15 日 05 月 15 日 05 月 20 日 05 月 21 日 05 月 22 日 05 月 25 日 05 月 26 日 05 月 27 日 06 月 01 日 06 月 02 日 06 月 03 日 06 月 04 日 06 月 05 日 06 月 08 日 06 月 09 日 06 月 10 日 06 月 11 日 06 月 12 日 06 月 15 日 06 月 16 日 06 月 17 日 06 月 18 日 06 月 19 日 06 月 22 日 06 月 23 日 06 月 24 日 06 月 25 日 06 月 26 日 06 月 29 日 06 月 30 日 07 月 02 日 07 月 03 日 07 月 06 日 07 月 07 日 07 月 08 日 07 月 09 日 07 月 10 日劳模精神如何引领时代 36 “基层一线是最好的课堂” 37 关键在治“官” 38 为猪“平反”与百姓饭碗 39 请珍惜,这数字的力量 39 让中医药成为国家优势 40 灾后第二年很关键 41 期待海峡西岸新图景 42 重点大学不是地方“自留地” 43 县委书记为何备受重视 43 让推优经得起考验 44 “惠农”不能打折扣 45 正视农民增收的“拦路虎” 45 期待社保早日“全国通” 46 掂掂人才金港的含“金”量 47 快乐是儿童最美的礼物 48 灾区孩子的特殊馈赠 49 论文抄袭为何难以杜绝 50 “后免检时代”如何监管 50 民意不只在网络 51 守护高考公平 52 怎样让悲剧不再重演? 53 “八小时之外”不可忽视 53 高考“舞弊战”的背后 54 “民心工程”为何失了民心? 55 “代征防洪费”的背后 55 我们失去文化创造力了吗? 56 温州“购房门”为何关不上? 57 别让环保部门“孤军奋战” 58 “替谁说话”与“为谁执政” 58 “国医大师”如何代有传人 59 为“鸟巢游”注入更多文化 60 突发敏感事件,政府如何避免缺语、失语、妄语 透过审计这道“铁闸”?? 61 注意有缝的鸡蛋 62 变味的“加分” 63 “陪访制”如何走出尴尬 64 群众满意度的分量 64 校舍安全怎样“问责到底” 65 高考公正需要信息公开 66 高雅艺术,请离大众再近些 67 幼儿教育何以成为“短板” 67 当民意成为考核“刚性”指标 68 “学术权力”如何畅通表达 6961 07 月 13 日 07 月 15 日 07 月 16 日 07 月 17 日 07 月 20 日 07 月 21 日 07 月 22 日 07 月 23 日 07 月 24 日 07 月 27 日 07 月 28 日 07 月 30 日 07 月 31 日 08 月 03 日 08 月 04 日 08 月 05 日 08 月 06 日 08 月 06 日 08 月 07 日 08 月 10 日 08 月 11 日 08 月 12 日 08 月 13 日 08 月 14 日 08 月 17 日 08 月 17 日 08 月 19 日 08 月 20 日 08 月 21 日 08 月 24 日 08 月 25 日 08 月 26 日 、 94 08 月 27 日 08 月 28 日 08 月 31 日 09 月 01 日 09 月 02 日 09 月 03 日 09 月 04 日 09 月 07 日 09 月 08 日 09 月 10 日 09 月 11 日“挂牌督办”怎能弄成“辞职不干” 70 文化创造拒绝“注水” 70 给文化留一份敬重 71 驾车者该如何尊重生命 72 取消文理分科“倒逼”教育改革 73 “雷”伤了群众信任 73 失语背后的隐忧 74 当日冕之光穿越心灵 75 解禁“路边摊”还需换理念 76 上海等地为何频频上演政府危机公关? 76 “开胸验肺”需要怎样的“督导” 77 被边缘化的安监机构 78 环保资金挪用背后的隐忧 79 打击暴力与倾听民意 79 通力协作救助流浪人员 80 “辟谣”根治不了乙肝歧视 81 忠诚事业的楷模 82 监督公款消费不是钻牛角尖 82 治理论文抄袭如何“零容忍”? 83 面对公众质疑不逃避不推诿 84 环境保护需要“管闲事” 85 让法律成为一种人民信念 85 给公众一份令人放心的 GDP 86 环评啃下了“硬骨头” 87 党政干部的读书愿望咋才能不成为沙滩流水 88 风雨无情 同胞有爱 89 力推问责,揽镜自照 90 “惠民”是最重的砝码 90 谁来疗治“戒网之伤” 91 判决书上网要避免“选择性” 92 教师的“批评权”为何遭遇尴尬 93 从“汶川加油”到“台湾加油” 93 城市管理应有长远眼光 94 如何不唯学历重能力 95 补习风为何越扑越“疯” 96 文化产品的价格能不能低些 96 在完善发布制度中推进国企工作 97 应对群体性事件不只是宣传部门的事 98 绩效工资要“敞开门、打开窗” 99 500 强不能总是“大老粗” 99 “3 元养老金”提供的历史视角 100 担起一份责任 坚持一份操守 101 切断“期权腐败”的“变现”之路 102 09 月 14 日 期待更多“三江奇迹” 102 09 月 16 日 压缩行政开支需要严格执行制度 103 09 月 16 日 工伤索赔为何这么难 104 09 月 17 日 新闻发布问责凸显责任意识 105 09 月 18 日 回应人民的期待 106 09 月 21 日 共和国历史的不朽丰碑 107 09 月 24 日 加强对配偶子女等人的管理,反腐出硬招! 108 10 月 09 日 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 109 10 月 12 日 司法如何面对舆论“陪审团”? 110 10 月 13 日 网络监督如何更有力? 111 10 月 14 日 由温总理的坦诚说开去 112 10 月 15 日 别让“加分通道”损害教育公平 112 10 月 16 日 征信管理,打铁尤需自身硬 113 10 月 19 日 钓鱼式执法,危害猛于虎 114 10 月 20 日 体育,也需要转变发展方式 115 10 月 21 日 基层是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116 10 月 21 日 “钓鱼式执法” ,还需继续回应质疑 118 10 月 23 日 “关闭网吧”与“保护网民” 119 10 月 26 日 专用采访证,舆论监督还是监督舆论? 120 10 月 28 日 从“一人一票”到“一票一值” 122 10 月 29 日 像呵护眼睛一样呵护善良 124 10 月 30 日网络反腐,剃头挑子两头都要热 125 11 月 02 日 我们对创业板抱怎样的期待? 126 11 月 03 日 政务公开当存敬畏之心 127 11 月 04 日 公共产品定价,涨落背后是民生 128 11 月 05 日 应试教育为何这样“顽强” 129 11 月 06 日 人格教育如何获得现实支撑 130 11 月 08 日 不涉足低俗场所,领导干部要把好欲望关 131 11 月 08 日 品文强“我什么都要说出来,大家就等着一起死吧!” 11 月 08 日 让吃喝玩乐的贪官到监狱里去享乐吧! 133 11 月 09 日 中国足球,别错过重整山河的良机 135 11 月 10 日 决策不能“千里走单骑” 136 11 月 11 日 “权力清单”背后的权利诉求 136 11 月 13 日 医患和谐不能只靠“理解” 137 11 月 16 日 规范明星代言尚需“末端落实” 138 11 月 18 日 防灾预案不能“没想到” 139 11 月 18 日 给北大招生改革多一点宽容 140 11 月 20 日 让善良成为善良者的通行证 141 11 月 23 日 电影票房“加减法”背后的期待 141 11 月 25 日 血的教训如何不再重演? 142 11 月 26 日 让公务员考录干干净净 143 11 月 27 日 手机贩黄,究竟谁当其责? 144 11 月 30 日 路桥收费岂可任意“创新” 145 12 月 01 日 当道德再次需要法律评判 146132 12 月 02 日 12 月 03 日 12 月 04 日 12 月 07 日 12 月 08 日 12 月 09 日 12 月 10 日 12 月 1 日 12 月 11 日 12 月 15 日 12 月 16 日 12 月 17 日 12 月 18 日 12 月 18 日 12 月 21 日 12 月 22 日 12 月 23 日 12 月 24 日 12 月 25 日 12 月 28 日 12 月 28 日 12 月 29 日 12 月 29 日 12 月 30 日 12 月 31 日 12 月 31 日 01 月 02 日清除艾滋病的道德歧视 148 不能漠视“少数人”的权益 149 “迪拜风波”给温州人的教训 150 拆除冲突,迁出和谐 151 当“网络举报”成为“网络诽谤” 152 谁来给深圳农民工“作证”? 153 为拆迁注入法治文明基因 154 检察长“借车”是否符合中办从严管理干部的要求? 155 一个中国公民致哥本哈根的信 156 让政府预算“晒”在阳光下 157 “小金库”如何标本兼治? 158 小医院,让我如何爱上你 159 从“干净不干事,干事不干净”说开去 160 品县长对钉子户的告诫“不要以卵击石” 161 从“代言门”看名人责任 162 消除有偿家教的诱惑 163 珍视政府与网络民意的良性互动 164 民生政策释放的信号 165 听证会不能让公信力“潜水” 166 给农民工子弟更多梦想 167 绕着走、躲着走、低头走, “三走干部”该歇了 168 不能忘了四千万贫困农民 169 温总理“年终小结” ,房价物价最牵民心 170 豪华校门前的教育之思 171 把歧视的“病毒”彻底删除 172 审计过后的思索:审计年年搞,咋问题年年出? 173 汇聚改变时代的力量,2010 让我们继续打拼 17401 月 06 日 如何过好“紧日子” 刘成友 经济困难时期,一方面是财政收入减少,另一方面,基础设施需要建设,企业需要扶持, 社会事业需要投入,要花钱的地方变得更多,迫切需要政府勒紧裤腰带,过过“紧日子” , 把节省下来的资金投入经济建设, 用于改善民生。 这是政府能为改变经济困难局面所作的直 接贡献。 “紧日子”怎么过?不少地方政府推出了新举措。例如,广东、浙江等省最近相继推出 今年公务购车和用车经费、会议经费、公务接待费用、党政机关出国经费预算等“零增长” 目标。这样的做法,恰恰传递出了政府部门过“紧日子”的态度。 政府过“紧日子”的实际效应和意义远非简单的“减法和加法” 。不管国家在什么样的 发展时期,有什么样的财力状况,政府的大手大脚、奢侈浪费总会触动社会的敏感神经。在 目前这样一个紧要时期,人们期望通过“紧日子”看到政府带领大家共克时艰的一种果决态 度,一种实际作为。 要不要过“紧日子” ,已经不是一个问题。问题在于能不能过“紧日子” ,会不会过“紧 日子” ,有没有切实有效的办法、措施和制度来保证把“紧日子”过好,可以说,这体现的 是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过“紧日子”的基本要求是努力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同 时服务质量不打折扣。不能说,裤腰带勒紧了,服务质量就下来了,该办的事情不办了。话 说回来,即使是过“紧日子” ,政府的用度相对来说还是要宽松得多,公务人员仍没有理由 不把工作做好。对政府来说,过好“紧日子” ,又何尝不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管理水平的 一个重要契机? 这里有必要强调拉动消费不等于鼓励浪费的观念。在公务交际中,经常看到以“拉动内 需”为名义的大手大脚。这样的借口和观念要不得。我们提倡的是健康消费、理性消费,而 不是奢侈浪费。拉动内需,扩大消费,大头在基础设施建设,在广大的农村,在有条件消费 的市民那里,而不在慷公款消费之慨。 财政支出应该公开透明。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经颁布, 这是推动政府管理改革的一个重 要杠杆。只要不涉密,不涉及公共安全,很多信息都应该对社会公开。我们的财政支出,一 直在强调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就应该让公众了解。财政支出的公开透明,既可以满足公众 知情权,也可以推动财政预算和支出更加科学、合理。 某些领域还可以依靠改革来推动过“紧日子” 。比如公车改革,在不少地方搞得有声有 色;比如公车工作日按号限行等,既节约支出,又减少排放。没有听说哪个地方因为车改、 限行等使得公务员变懒了,该办的事不办了。这样的改革只要有依据、有章法、有效果,就 可以尝试在更多的领域推行。01 月 07 日 “恒爱行动”缘何激发慈善热流 范正伟 1 月 6 日,当地震重灾区四川省都江堰市的孩子们穿上由“恒爱行动”捐赠的毛衣时,温 暖的不仅是孩子们自己。 由恒源祥集团免费提供毛线、 “爱心父母”无偿提供手工、各地妇联组织实施,为贫困 孤残儿童提供毛衣的“恒爱行动” ,自从 2005 年开展以来,不仅让全国 50 万余人次的孩子 受益,也吸引了社会各界的踊跃参与。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 “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露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 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 ”爱心毛衣在温暖贫困孤残儿童的同时,也温 暖着爱心父母自己。 下肢瘫痪的王风萍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却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在轮椅上 完成她的爱心毛衣。盲人余立新在领取毛线时说,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她觉得很开 心。让编织者体会到自己对他人的价值,让孩子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 “恒爱行动”延 伸了民间慈善的网络,凝聚起相互支撑的力量。 去年以来,从南方冰雪灾害到汶川大地震,众志成城、守望相助的民间慈善,让神州大 地充满了温馨与感动,也让我们看到作为一个普通人,是如何为这个社会贡献自己力量的。 正是这些浪花般的真情付出,最终汇聚成了浩荡的爱心江水,感动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这样的民间慈善不仅是灾害时需要, 也应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社会行为。 慈善的终极目的, 不仅在于捐出了多少款物,更在于困难群体的切实受助,在于国民心灵的净化升华。在这个 意义上,民间慈善才是慈善的根本品格。 从世界发达国家的情况看, 民间慈善是慈善事业发展的主体, 而我国慈善业的捐赠只有 10%来自普通百姓。这固然与经济发展水平、慈善机制以及慈善文化的发达程度有关,但同 时也提醒我们,发展壮大民间慈善刻不容缓。 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积德行善传统的文明古国, 我国民间蕴藏着巨大的道德资源。 如何 引导利用这座道德宝藏,怎样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常态的民间慈善运作机制,让人们有正 常的、畅通的、可靠的表达慈心善意的渠道,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无需复杂程序,无需雄厚资本,只要动手就可参与,参与的效果看得见,这是“恒爱行 动”的重要特点,正是这种平民化的“低门槛” ,让普通职员、下岗女工甚至残疾人都纷纷 加入到慈善行动中来;也正是这种看得见的透明爱心渠道,让人们在奉献爱心的同时,看到 了自己的“价值实现” ,形成了慈善的“良性循环” ,激发了奔涌的慈善热流。这也是为什么 “恒爱行动” 每年收到的成衣数量都远远超出预期, 为什么许多人甚至自己买毛线也要编织 爱心毛衣的重要原因。 人人皆可慈善。岁末年初,温州热心老人摆起了“施粥摊” ,让人们“有了一种久违的 感动” 。它与“恒爱行动”一起带给我们思考和追问:如何赓续中华民族扶危济困、乐善好 施的优良传统, 如何引导和保护公众参与慈善的积极性, 如何进一步完善我们的慈善管理体 制,如何培育更多的民间慈善组织,如何合力书写一个国家的爱心实力? 在这个意义上, “恒爱行动”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01 月 13 日 切断低俗网站背后的利益链 杨 暄 当前,对网络低俗的整治正向纵深进展。截至 11 日,已有 91 家传播淫秽色情和低俗内容的 违法网站被关闭。 日, 12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通报第二批被曝光网站整治情况, 并要求整治不力的网站对其低俗内容进行彻底清理。 整治网络低俗的重拳出击,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这充分说明,打击网络低俗,符合 人们的普遍愿望;而专项行动由国新办、公安部、文化部等 7 部门联手进行,则体现了监管 部门的坚定决心。 从目前情况看, 曝光、 清理、 关闭这几项举措取得积极成效。 但与此同时, 人们也期待, 在专项行动之外,还能有根治网络低俗的长效措施。 腐肉不剔,新肌难生。整治网络低俗既要关注当前,更要着眼长远。如果说曝光名单是 先手,督促清理是狠手,关闭网站是重手,那么要再打准“七寸” ,说到底还在于切断网络 低俗的利益链条,彻底清理其生存的土壤。 网络低俗泛滥难止的根本原因, 就在于其独特的利益链。 目前国内网站的基本营利模式 还是以广告收入为主。 广告主要选择具有一定浏览量和点击率的网站进行投放, 一些网站就 以此为标准,在吸引眼球方面做文章,甚至为了提高流量、争取广告,主动迎合少部分追逐 低俗信息的要求,增加低俗内容的制作、传播。网络低俗的利益链就此建立,网络低俗之风 也由此形成。 网络低俗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 危及了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造成他们道德意识淡薄, 是非观错置,更起到恶劣的示坏效果,诱导自制力薄弱的网民加入到制造、散播低俗信息的 过程中来, 反过来更加剧了低俗之风的流行, 形成一种封闭式的恶性循环。 要打破这套循环, 当务之急就是要阻止低俗网站的牟利路径。 因此,整治网络低俗,除了靠网站的自律、网民的自觉外,更需要加强对网络广告的投 放管理来控制网站内容,断绝低俗信息的生存空间。 清理低俗信息、打击违法网站,还需要出台法律法规,凡是存在制作或散播低俗信息的 网站,广告投放将受到限制甚至禁止,就会动摇其立身之本。除了广告投放,还可以在风险 投资、 上市政策等方面出台相应限制性规定。 此类长效举措可能有助于从根本上引导网站主 动自律,净化网络环境。 整治网络低俗,当从切断其背后的利益链着手,在专项整治之外,制定出适合经济社会基本 生态的策略, 形成制度化和常态化的长效机制, 这样我们的互联网空间将会更加和谐、 清新。 01 月 19 日 在化危为机中考察干部 汪晓东 把应对金融危机的表现纳入干部考察内容――这是日前江苏省组织部长会议上提出来的。 具 体而言,就是“善于从抗击国际金融危机、处理突发事件等关键时刻,看干部驾驭复杂局面 的实际能力” 。 把应对金融危机纳入干部考察内容,这个做法有新意、有突破。一直以来,考察干部, 考虑较多的往往是 GDP、财政收入、利用外资总额这样一些经济指标。最近几年,有识之士 大声疾呼“不要以 GDP 论英雄” ,一些地方在干部考核中,也尝试走出“唯 GDP”的窠臼, 增加了民生的指标、生态环境的指标。但总体上而言,经济指标在考核干部中仍占据非常重 要的地位。考察干部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可以看出一种干部考察导向的变化。 当然,把应对金融危机能力纳入干部考察内容,隐藏着另一个命题:怎么考核?应对金 融危机的能力,不像经济指标那样显性,它无法量化。这方面,人们期待江苏会有进一步探 索。 而前不久杭州的类似提法――处理重大危机表现突出干部可破格提拔, 已经被写进该市 《党政领导干部破格提拔暂行办法》 。 “现在干部难当了! 多次听到基层领导干部这样说。 ” 这是好事, 说明干部感到了压力。 压力从哪里来?因为经济社会的发展, 对领导干部的要求提高了, 一些干部感到 “本领恐慌” 。 前几天参加一个会,一位领导就这样问与会的干部: “你们有多少人懂金融?能上来给大伙 儿讲讲吗?” 这或许给我们这样的启示:经济社会在发展,新的课题不断出现,还会遇到各种难以预 料的突发事件。地震是突发事件,金融危机同样也是。这种情况下,对干部的考察和评价体 系也要与时俱进。以前一些群众说“数字出干部” ,这话常含贬义,是对传统干部考核体系 的一种揶揄。但如果说“实绩出干部” ,恐怕不会有人反对。数字固然是一种实绩,前提是 不掺水分;而应对眼下这样的危机,更是一种实绩,而且很难造假。 我们要让想干事、干好事、会干事、不出事的人受到重用。怎样才算会干事?重大突发 事件就是一把标尺。有道是,疾风知劲草。关键时刻,高下立现。现在都说“化危为机” , 某种程度上,这个“机”也是考察干部之机。那些综合素质高的、创新意识强的、为民办实 事的干部,往往会在这个时候脱颖而出。 领导干部能否抓住此“机” ,在化解危机中亮出高招,拿出绝活,展示自己,证明自己?上 级组织在考察,更重要的是,人民群众有期待。01 月 22 日 苏显龙春运包车宜疏不宜堵 今年的春运因学生流、探亲流、民工流叠加现象严重,与往年相比,形势更加严峻,于 是,包车返乡在一些地方备受青睐。但包车也遇到了尴尬,有的城市的运管处组织专人到校 园劝说组织者放弃包车,原因是一些包车没有营运资质,属非法经营,且存在安全隐患。 政府对非法包车的准入限制, 目的是为了规范运营秩序, 维护公共利益, 当然值得肯定。 但对于依然“供需两旺”的春运包车市场,有关部门还是应该转变思路,因势利导。 在眼下春运高峰期, 包车返乡显然有其合理性。 有关部门若不正视春运包车 “供需两旺” 的现实, 要么致使黑车泛滥, 侵犯返乡乘客的切身利益, 影响合法客运公司的正常市场份额, 要么会因“一刀切”的封杀,堵死缓解春运压力的可行渠道。所以对春运包车现象,有关部 门宜疏不宜堵。 面对春运压力,各级交通运输部门和运输企业急需转变观念,广泛利用各方力量,增加 运力,确保在客流集中交织出现的运输高峰期间也能提供更方便、更安全的运输服务。 比如,主动到学校、企业等返乡人员集中的单位提供包车服务,扩大春运证临时审批的 范围,允许更多的社会车辆挂靠客运公司,满足春运一时之需。各高校、企事业单位也可以 将自有车辆组织起来投入到春运中。此外,还可以与旅游公司、汽车租赁公司合作,这些公 司驾驶团队素质高、车况好,安全系数也比较高。 同时,有关部门要加强乘客运输市场的监管力度,对车辆营运证、机动车驾驶证及包车 春运证不全的,以及不依线运营、超载、宰客、倒客、甩客等违法车辆进行严厉打击。 浏览近日的春运新闻,很多地方规范春运包车的工作已经开展起来―― 宁波大红鹰学院连续三年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由专职老师带队寒假包车送学生回家, 今年惠及近 1500 名学生;乌鲁木齐南郊客运站主动与新疆大学等大中专院校联系,准备了 十几辆发往和田地区的学生包车; 截至 20 日, 河南全省累计包车数 1556 辆, 加班车数 1689 辆,公路客运安全高效、平稳有序,没有发生一起道路运输事故。 今年春运供求矛盾十分严峻,有关部门也为春运做了充分的准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如 果更多开动脑筋,更加深入研究,应该可以找到更多便民、利民的好办法、好措施。包车其 实为我们拓展了解决春运难题的思路。各相关部门都应该积极作为,想方设法增加运力,科 学管理,这样才能使包车步入正轨,真正发挥作用,让更多的异乡游子春节期间顺利与家人 团聚。02 月 02 日 牛年,让我们再出发 姜泓冰 己丑年第一个工作日,不少地方官员都忙着下基层“拜年” :在机器已经启动的车间询问企 业生产、用工情况,在还有些冷清的招聘会上了解就业信息,在人头攒动的车站码头查访春 运问题?? 不同于往年例行的访贫问苦、嘘寒问暖,这一轮“拜年”主题,更多是在谋发展――年 前酝酿、 出台的一批新政策新措施, 现在真正开始实施了: 有引自各种渠道的企业贷款支持, 有即将上马的新项目, 也有实实在在的就业、 实习岗位和培训计划。 衬着喜洋洋的新春布景, 出现在镜头里的人们,眼中似乎都充满着希冀。 在全球金融危机、经济低落和大灾大难打击之下,己丑春节的热闹,恐怕出乎许多人的 预料:春运客流涌动,人们费尽周折也要返乡同家人团聚;商场里的年货柜、饭店里的年夜 饭毫无萧条迹象;除夕夜的春晚虽少新意,却比往年更显绚烂生动;全国的影院票房一片红 火,火的全都是动画片和喜剧贺岁片;媒体的节日话题是“孩子压岁钱太多怎么办” ;在牵 动众人的地震灾区,也洋溢着节日喜庆,活动板房的门上有春联、有“福”字,梁间悬着腊 肉,尽管仍有灾难和创伤记忆,仍有重建家园的繁忙和艰难,但灾区群众的脸上,依然泛出 一丝喜色。温家宝总理访问伦敦,在唐人街拜年,灿烂笑谈,只说“信心” 。 也许只有从创了新高的拜年短信里,才能读懂经历大灾大难、大波大折,仍在危机阴影 之下的中华民族的百姓心声。今年的短信实在做足了“牛”文章: “逢牛年,办牛事,做牛 人,走牛运,壮牛体,发牛财”“双角勾福气,一尾扫烦恼”“学奔牛之动则康强,使耕牛 、 、 之劲则事成”??“牛气冲天”的祝福底下,有的是股民盼股市涨,大学生望就业顺,农民 们关注在家种地能赚钱、出门打工有活干,人人都盼着中国经济不疲软、个人生活能安康的 种种心事。 度尽劫波情意在。善于从历史中体悟真理,善于在灾难后谨记教训以求新生,乐将新桃 换旧符,每一个新年,都有团圆狂欢之后蓄积力量重新出发的意味。其实,这正是中华民族 五千年波澜起伏的历史积淀而来的一笔文化财富。以往,多年高速发展的路上,我们往往多 看见这善于遗忘和换新符的负面,因而自我菲薄。这一回的春节,在经济发展低徊、前景不 明的场景里,我们却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对未来满怀乐观期许、自信而积极、努力从“危难” 中看到“机遇”和责任的大国风范。 这些渴望“牛年大牛”的百姓表情和眼神,这种乐观自信、齐心克服困难的积极精神, 这样视危机为转型良机、不放弃不懈怠的踏实态度,实在是中国眼下最可宝贵的财富,也是 己丑年中国经济能够逆市上扬的真正基础。如何涵养和保护它,少些人为的忽悠和折腾,也 是我们在规划未来发展时,需要认真研究、小心应用的一个重要课题。 30 年改革开放后,我们走进了又一个历史单元。在这个新的开始,让我们重新出发,一起 努力,筑造更美好的未来。 02 月 03 日 大学生就业呼唤“治本之策” 吴 焰 如果把 2009 年说成“就业年” ,相信反对者不多。 去年底,教育部在连续多年作出“就业形势严峻”的判断后,再次发出了“2009 年更 严峻”的重要提示。在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渐显露之后,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今 年的民生难题。春节前后,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部署,各地正在千方百计推出各种 措施,力促百万“待业”大学生和新增 610 万毕业生顺利就业。 团中央加大了对“大学生西部志愿计划”的支持力度,免除志愿者大学期间的贷款;军 队征兵加大了大学生入伍的比例;许多地方政府提出了“保就业就是保企业” ,通过对中小 非公企业的扶持,确保岗位的存活;大量“见习基地”应运而生,为毕业生们提供免费的技 能储备??这些措施,温暖着寒冬里的莘莘学子以及他们的家庭。 近期许多高校毕业生反馈的就业动向仍不容乐观。调研显示,尽管有种种鼓励之举,但 面对西部与基层、农村与中小企业等政府力推的就业去向,大学生们仍犹疑不定。而机关事 业单位、大型国企以及大城市,仍然是他们的就业首选。 与农民工找工作不同,在一个拥有 13 亿人口、劳动者队伍中受高等教育人口的比例却 不到 5%的大国,在一个正在快速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一年新增 600 万大学毕业 生,应该不至于难以消化。 问题在于,中国的城乡分割、东西差距、户籍制度、保障差异,让很多大学生不得不承 载改变自身乃至下一代“身份”的重任;高等教育的高成本投入,更让一个个大学生家庭就 业期望值“水涨船高” 。倘若无法实现这些期望值,甚至面临长期失业,对大学生个人及其 家庭的影响,可想而知。 拓展就业空间,除了要改变就业观念、调整产业结构外,更重要的,还是要逐步完善制 度,让大学生就业少承受一点附加的社会转型之痛。 为什么公务员考试能成为“第一考”?稳定的饭碗,规范的劳动关系,养老、医疗的保 障等,意味着公务员少有生活风险与各种后顾之忧。而如果是去农村,去民营企业工作,或 者个人创业,待遇不同甚至相差很大,在保障指数迥异的制度与社会背景中,就业的“广阔 天地” ,确实有很大的局限。 社会保障滞后所带来的转型之痛,因其复杂性、困难性,而常常不得不让人“绕行” 。 拓宽就业空间,确实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当务之急;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需要的是制度创 新,让大学生敢于走向更广阔的就业之途。 02 月 04 日 农民工返乡也有作为 张 铁 2 月 1 日,备受关注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 “三农”再次成为关键词。联系到当前国内 外经济形势,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格外意味深长。 经济困难中,企业破产、减员,农民工受的冲击有多大?2 月 2 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 一场新闻发布会上,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 锡文推算出一个答案:约有 2000 万农民工失去了工作。 失去工作后,返乡成为这 2000 万农民工的一个选择。但是,返乡之后,路在何方?有 人甚至称,农民工所拥有的,只是“回不去”的故乡:习惯了城市中便捷的生活,农村的交 通出行不便、 公共卫生缺失、 商业环境落后等, 使得这些在外务工的年轻人感到诸多不适应。 而更深层次的,是自身发展的困惑和选择:从事农业生产,有前途吗?在农村创业,从何着 手? 从另一方面看,农村人才缺口巨大,专业技术人才、公共服务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 都是破解“三农”问题所必需。而返乡农民工,正是农村发展的生力军。闯荡城市多年,经 过市场经济和现代产业的磨练,他们有技术、有能力,也有一定的经济积累,见识更广、思 路更活、视野更阔,是发展新农村、填补人才缺口的重要力量。 一方面是返乡农民工对前途的困惑, 一方面是他们拥有的技能和良好素质, 一方面是建 设新农村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我们发现,这三方面不仅不矛盾,而且可说是互为补充:返乡 农民工发挥自身优势,投身新农村建设,在家乡干出一番事业,打出一片天地。 但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留住这些返乡农民工?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农村生活和工作条件比较艰苦,城里人大多不 愿意到农村去工作,即便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大中专毕业生,也往往不愿回到农村。越是艰苦 就越留不住人才,越留不住人才发展速度就越慢,陷入了恶性循环。面对这样的状况,要留 住并用好返乡农民工,至关重要。 “一号文件”显示出党和政府解决问题的决心与思路。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农 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改善留住人才的物质环境;而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 营权流转市场、进一步增加农业农村投入等,稳定完善经营制度,则强化留住人才的政策信 心??更为重要的是, 连续 6 个 “一号文件” 字字句句总关农, , 让人看到农业的大有可为, 看到农村的天宽地阔。 “越是面临困难越要重视农业” 这是今年 , “一号文件” 释放出的强烈信号。 对于亿万农民, 尤其是那些失业返乡的农民工, 这或许也是一次选择。 期待返乡农民工看到留乡创业这个机 会,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开辟发展新路。 02 月 06 日 温暖的年后,该怎样关注灾区 郝 洪 再过三天就是元宵节,按照中国传统习俗,过了元宵节,这个春节就算是过去了。工厂 开工,学校开学,乡民们开始准备行囊外出打工,城市和乡村渐次从春节的热闹中走出来。 一切恢复如常,在繁忙的工作中,在奔波劳碌中,开始牛年的生活。 这一年,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 对那些经历了 2008 年大灾难、大悲痛的地震灾区的人们而言,这个问题尤其现实。年 前, 从中央到地方, 从南到北, 从东到西, 大批建设者、 志愿者、 记者, 或坚守或赶赴灾区, 给灾区人民送上一个温暖的春节。而热闹过后,还需面对生活。一如甘肃灾区汉王镇村民刘 改顺所言, “重要的是过日子” 如何过好今后寻常 。 “日子” 才是灾区群众最关心的大问题, , 才是他们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原动力。 那么,在温暖的春节过后,我们如何关注灾区? 春节前后,不少媒体都开设了“灾区过年”的栏目,透过一个个镜头、一篇篇生动细腻 的报道,我们看到了灾区欢笑和泪水交织的春节。但是,透过这些报道,我们也发现,社会 关注的焦点多集中在固定几个区域或一部分人身上。但是,要真正了解灾区,了解那些正坚 强地从废墟上站立起来的城市和乡村, 了解从失去亲人的巨大苦痛中挣扎着新生的灾区民众, 仅有这些关注远远不够。 我们关注灾区的目光是不是可以更细致些――灾区偏远乡镇的民众生活状况如何?普 通人的心理状况怎样?新组建的家庭面临怎样的问题?失去土地的乡民未来生活之路如何 走?只有走入灾区民众的生活, 才会知道他们的真正需要, 才会将爱的温暖送达那些渴望安 定的心灵。 我们关注灾区的视野是不是可以更深入些――地震发生后,全国各省市迅速行动起来, 援建灾区,目前,灾区有多少项目在运行?这些项目资金的运转如何,是否公开透明?这些 项目是否符合灾区建设的长远科学规划?如此庞大的投入建设如何做到有序运转, 如何能服 务眼前、立足长远,兼顾区域利益和国家利益,这是需要所有参与建设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我们关注灾区的视角是不是可以更宽广些――我们关注过的那些千万志愿者们如今怎 样?那些奔忙于救援通道上的民间慈善组织今安在?那些在灾难面前挺身而出、 临危不乱的 临时党支部, 是不是仍是灾区民众心中的一面旗帜?那许许多多涌现在灾区的美好新生事物, 他们是不是随着这个春天的到来,抽出了嫩绿的新芽? 关注灾区,不仅仅是出于人性和爱,还因为,灾区恢复建设过程也是我们积累经验的过 程, 是国家和民族自我成长的一部分, 灾区恢复建设过程中每一细节所体现出的那些坚韧和 自强的精神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财富。 2009 年,让我们更深入地关注灾区,并与之休戚与共。 02 月 10 日 旱灾,不仅是农民的事 汪晓东 抗旱,抗旱! 一场历史罕见的旱灾袭击我国十多个省、区、市,全国耕地受旱面积近 3 亿亩,其中作 物受旱面积超过 1.5 亿亩,442 万人、222 万头大牲畜发生饮水困难。 对于不在旱区的人们,这些数字恐怕难以让人感同身受。但是,我们能做的,绝不仅仅 是对着镜头中那些开裂的大地、干枯的麦苗叹息。 如果以为,旱灾仅仅是旱区的事,仅仅是农村的事,仅仅是农民的事,那就错了。旱灾 关乎我们每个人。 最直接的,上亿亩冬麦受旱,对今年的粮食生长影响很大。这一方面会影响农民的经济 收入,另一方面也会间接影响到城市居民的吃饭问题。 “粮食是买来的,无非是贵一些或者 便宜一些。 话是不错, ” 但是, 地里如果种不出粮食怎么办?更何况,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 部分城市居民的就业和收入受到很大影响,粮价波动势必会使他们的生活雪上加霜。 同时,旱情对我们的发展方式也是一个严重的警示。何以见得?笔者身处沿海省份,经 常到各地采访,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无论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很难找到像样的河流 了。为什么?工业污染!过年回农村老家,看到家门前那条小溪,如今成了一条小臭水沟, 而以前,这条河可宽了,我们还在河里捕鱼游泳呢!如果这里发生旱情,怎么办?灌溉的水 从哪里来?没有忧患意识,忧患或许就离我们不远了。 对于此次旱灾的成因,是不是由全球变暖引起,专家说法不一。但它也从一个角度提醒 我们,必须下更大决心转变发展方式,下更大决心保护资源、保护环境。 此外,对于远离旱区、身处城市的我们,是否有必要检点一下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呢? 比如用水。虽然, “节约用水”被写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但是,是否真正做到了呢?小区 偶尔一次停水,会让我们慌作一团,不知所措。但在平时,多少人会想到,水并不是“取之 不尽、用之不竭”的?水是流动的,也是有限的,你用多了,他就少了;城市用多了,农村 就少了。 想到这些, 想到正在遭受旱灾的农民, 我们在用水的时候是否就会 “手下留情” 呢? 当然,旱情也无言地提醒我们,需要更加关注“三农” 。如果没有这次旱灾,我们或许 不会注意, “目前我国灌溉水利用率只有 45%,而发达国家为 70%左右” ;或许也不会知道, “目前全国一半以上的耕地没有水利设施,主要是靠天吃饭”?? 旱情不仅是“他们”的,也是我们的;不仅是农民的,也是城里人的。旱情可能是一时 的,但是,对于农民,还有很多很多需要我们长期关注。他们的命运、他们的喜忧,甚至是 他们的口袋、他们的粮仓,都和我们、和城市、和国家紧紧相连。 02 月 12 日 大旱再次提醒我们 张 毅 历史罕见的大旱正在考验着我们。当前,北方夏粮主产区农田叫渴,麦苗告急。河南近七成 麦田受旱,安徽近八成麦田受旱,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省麦田受旱面积均超过一半。 旱情就是命令。中央领导做出重要指示,各地各部门启动应急响应,全社会迅速动员起 来。黄淮、江淮、华北地区,田间地头,干部群众齐抗旱,各路专家齐会诊,机声隆隆,汩 汩清泉滋润着大地。 在旱区, 人们再次看到, 面对大事、 急事、 难事, 我们优越的政治体制、 有力的组织动员和高效的协调力度。 这次历史罕见的大旱, 也暴露出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尽管国家年年加大农田水利建设 投入力度,但远远跟不上农业发展的需要。淮河地区,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常年降雨在 八九百毫米,用不着太多机井。而遇到如此大旱,有水源的地方,农田还能得到及时浇灌, 离水源远的地方,就要现打机井,否则,只有望天兴叹。其它地区也凸显了基础设施薄弱的 矛盾,目前全国一半以上的耕地没有水利设施,仍然靠天吃饭。 干旱还如一场 “大考” 检验出了农业技术应用的差距。 , 在安徽省怀远县, 同样的旱情, 紧挨着的地块,麦苗长势大不一样。有的面黄肌瘦,有的却精神抖擞。咋回事儿?种田水平 不一样。 生产技术直接影响抗旱能力。 比方说, 播种均匀、 深浅适中的, 抗旱能力明显增强; 粗放生产的,苗情示弱。当然还有很多其它技术。这说明,只要农业技术措施到位,面对自 然灾害,仍然有可能在被动中抓住主动。近年来,国家在各地建设了一批高产攻关示范田, 在这次大旱中充分展示了技术抗灾的潜力。然而,目前示范面积还很有限,更多的先进适用 技术如何更加迅速、更加广泛地推广,显得十分迫切。 大旱面前,我们看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支农政策的力度。旱区一 位主管农业的副省长说,抓农业是责任,更要有感情。有些基层干部抱怨,如今农业生产难 组织,抗旱难发动。可后来,政府把水从江里河里引到田间地头,农民架水泵、接管子,马 上行动起来了。一些农民说,就因为一亩地几十元的补贴,大伙更珍惜那几亩田了。不是农 民难发动,而是他们的力量太单薄,他们的生产太分散,他们的产业太弱势,需要政府扶持 和政策引导,需要我们带着感情帮助他们。 在粮食连续 5 年增产,创历史新高的时候,2009 年这次北方大旱,再次提醒我们:我 国的农业基础仍然十分脆弱。因此,中央在连续发出 5 个一号文件,反复强调稳定粮食生产 和加强农业的基础上,今年又发出第六个一号文件,仍然强调稳粮、强基础。这不是语言的 叠加, 也不是条文的重复, 而是强农政策的不断完善和执政理念的持续推进。 工业反哺农业, 我们只是刚刚搭建起“支农大厦”的框架;发展现代农业,也只是刚刚打开一幅充满希望的 画卷。希望这次大旱能够从另一个角度促进我国农业发展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健全。 当前,旱情仍然没有根本缓解,抗旱仍在紧张进行,让我们全力以赴赢得主动。 02 月 13 日 不应忽视的“法定程序” 吴 焰 据报道,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近日已责令蒙牛公司禁止向“特仑苏”牛奶添加一种名 叫 OMP(即所谓“造骨牛奶蛋白” )的物质。 一家被国人寄予重振中国乳业希望的企业, 一个在很不景气的国内液态奶市场中仍占据 高端市场的“金牌”产品,一种 3 年来不断作为产品核心竞争力宣扬的高科技专利产品,难 道真的有了问题? 当然,下此结论还显过早。蒙牛此刻也在向相关部门提供各种材料,以证明 OMP 的安 全性。 OMP 是否致癌,蒙牛是否还值得信任,公众在迫切地等待一个权威说法。但是, “OMP 风波”中,令人吃惊地暴露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现象。 据媒体报道,在国家质检总局给内蒙古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公函中,有这样一段话: “由 于我国未对 OMP 的安全性作出明确规定,IGF―1 物质不是传统食品原料也未列入食品添加 剂使用标准,如人为添加上述物质,不符合现有法律法规的规定。因此,责令蒙牛禁止添加 上述物质。 ” 公函同时称: “如果蒙牛认为 OMP 和 IGF―1 是安全的,则需要按照法定程序直接向卫 生部提供相关材料,申请卫生部门做出是否允许使用 OMP 及 IGF―1 的决定。 ” 查阅 OMP 的“身世” ,可以发现,它在 2006 年 3 月正式亮相社会,作为一个“高科技 专利产品” ,添加到高端新品特仑苏牛奶中。与三聚氰胺躲躲藏藏的添加过程不同,蒙牛在 添加 OMP 时,大张旗鼓,理直气壮,并成为特仑苏的主要卖点。 要“发现”OMP 是否符合现有法律法规,轻而易举,无需支出什么“监管成本”―― 只要相关部门对照一下《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立即可发现该项物质不在《标准》之 列。一种食品新添加剂的出现,本该立即纳入监管。何以直到 3 年后才因有学者指出而被判 定“不合规定”? 3 年来,蒙牛策划了多起宣传,请了许多专家,以证明 OMP 是多么安全、优质。且不 说这些鉴定是否权威,但作为食品生产企业,及时获取官方“通行证” ,才应是当务之急。 看来,蒙牛压根儿就忘记了这项最基本的法定程序。 在食品卫生监管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标准较低,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 善,一些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更是薄弱。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人们发现竟然仍有不少环节 还在唱“空城记” ! 连著名企业都不把“法定程序”当回事,连在公众面前炫耀的新添加物都被有关部门忽 略,看来食品安全生产与监管的病灶,确实需要来一剂“猛药” 。03 月 04 日 尊重民意体现“四权” 张铁 30 余万张投票、 万余条留言??这是今年人民日报国内政治部和人民网联合开展的 4 “您最 关注的两会热点问题”网上调查吸引到的“人气” 。这样的数字,反映出网民对两会的高度 关注,也反映出公众参与两会、表达意愿的强烈。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 “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而每年一次 的两会,正是公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行使“四权”的重要契机。 每年两会,议题都会紧扣百姓关心的话题。代表委员来自全国各地各条战线,带着人民 的重托,也带着公众的关切。各种调查、走访,深入学习、研究,网上“晒提案”“摆摊” , 听民意??我们看到代表委员聆听民声、反映民意的积极努力。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是民 意的浓缩;他们的审议讨论,是民声的传达;他们的所思所感,是民情的体现。认认真真履 职、积极参政议政,是对人民表达权、参与权的尊重。 每年两会上,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总是以请人大代表“审议” ,请政协委员“提 出意见”为开头。实际上,全国人大代表是代表全国人民在听取政府的工作报告。同样,他 们也是代表全国人民在审议“两高”报告、审查预决算案。认真听取报告、进行讨论,勇于 发表意见、提出质疑,是代表委员的职责所系,也是人民知情权、监督权的题中应有之义。 然而,代表委员人数毕竟有限,而且多是兼职,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之余,深入走访调研 的时间和机会并不多。 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健全与完善科学的沟通交流机制, 让两会成为实 现人民“四权”更好的渠道。 两会前,共青团中央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座谈会――“共青团与全国人大代表、全国 政协委员面对面” ,青年代表和部分代表委员面对面沟通交流,青年反映问题,代表委员吸 收意见。我们期待,能有更多这样的沟通交流机制,让代表委员听到更广泛的声音,让更多 的人能够参与到这样有序的政治表达中来。 两会前,全国政协委员施杰将“监督灾区重建资金”的提案挂到了网上,两天之内就收 获了 300 多条跟帖,跟帖中甚至包括农村土地流转、应对金融危机的讨论。我们期待,代表 委员不仅利用网络征集议案、提案,也能让网络成为他们日常倾听民声的固定渠道。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众政治参与的热情也必然会越来越高。我们期待,在两会上,人民 的知情权、 参与权、 表达权、 监督权能够得到进一步体现; 我们也期待, “四权” 对 的保障, 能推动两会开得更好。 03 月 17 日 学术丑闻折射制度缺失 郭立场 最近一段时间,某些高校学术不端和学风失范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浙大公开对“贺海 波论文造假事件”进行了处理,贺海波因 8 篇论文存在剽窃、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被开除 出教师队伍。3 月 15 日,教育部召开加强高等学校学风建设座谈会,教育部部长周济提出 要像体育界反兴奋剂一样,敢于对学术不端“下猛药” 。为整治学风,教育部正逐步将学术 道德建设纳入高校课程,并将把学风表现作为教师考评的重要内容。 学界向来被视作不染尘俗的象牙塔, 学术道德理应为每位学术研究人员所遵循。 但令人 遗憾的是,如今学界中也有一些人功利思想严重,学术丑闻时有发生。这固然与当前科研评 价体系重数量、 轻质量, 重短期效应、 轻长期积累的取向有关, 也还有更深层次的利益驱动。 近年来,诸多大学为了抬高声誉,也为在相关评估“数字”上有更好的表现,聘用了一 些“学术大腕”来撑“门面” 。一些学者、研究人员也出于个人利益考虑,不顾自身时间、 精力的限制而多处兼职。这种“不良兼职”现象的产生,归根结底是它能给个人和学术机构 带来利益,因此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应在于利益链的断除。 名和利作为社会客观存在, 本身不具有道德判断上的意义, 但名和利一旦与人们谋取它 的思想行为结合起来,便开始成为一个道德范畴。也就是说,名和利是人的客观需要,追求 名和利无可厚非,但怎样获取名和利就存在着“当”与“不当”的问题。倘若学术研究不再 是一项高尚而严谨的事业,而仅仅是获取个人名利的一种手段,无疑是非正当的。 学风表现将成为教师考评的重要内容, 教育部的做法无疑是要从制度上加强学术道德建 设,规范学术行为,维护学术活动的应有规则,最终保证学者和学术切实发挥其社会功能。 过去,反对学术腐败,大多是以道德谴责为主,并想当然地以为,防止学术腐败也应从道德 入手。事实证明,效果并不理想。 从经济学角度看,加大学术腐败成本,从而使学术腐败者变得无利可图以至彻底破产, 是有效遏制学术腐败的治本之策。对于学术腐败者如果只是取消资格,解除合同,追缴相关 经费,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处罚不应该只是“补损” ,而应该体现惩罚性,这样才有威慑 力。有腐必究,严惩不贷,才是真正遏制学术腐败现象的得力措施。 学术腐败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现象,学术腐败的产生与当前学术成果评估上的重量不重质、 用人制度上的急功近利以及学术规范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依现时的国情,防止学术腐败, 不能囿于学术规范自身的变革, 还需辅以相关的配套改革, 才能彻底革除根深蒂固的功利意 识,最终还学界以清净。 03 月 18 日 “零容忍” ,能否前移至基础教育 李泓冰 越是看似神圣的所在, 曝出的丑闻也越令人震惊。可是, 震惊之后, 我们需要问一声“为 什么” 。 浙江大学曝出牵连院士在内的学术造假事件,教育部部长周济说: “对学术不端行为要 像体育界反兴奋剂一样,像对待假冒伪劣产品一样‘零容忍’??” 事件的来龙去脉似乎很复杂,除了造假,还似乎牵涉到企业的商业利益。姑且拂去这些 云山雾罩,细细端详一下“学术不端行为” ,比照一下此前曝光的一些知名学术造假案例, 我们甚至能听见暗自的叫屈声。是的,这可能不算是最过分的学术腐败,毕竟他没有全文粘 贴,也不是主干部分剽窃,只是局部作假。 类似贺博士的“不端” ,在学术界并非罕见,包括有的高校及研究所在拉项目之中的明 争暗斗甚至使一些“不端”手段,几成学界潜规则。所以,周部长说的“零容忍” ,让人忍 不住要拭目以待:这些“不端” ,如何去发现?“花瓶”导师现象如何杜绝?制度性的揭假、 打假如何成为现实?更有必要轻轻问一声: 对造假行为的 “零容忍” 能否前移至基础教育? , 学术不端的贺博士们叫屈, 可能还有这样的话外音: 能全怪我们吗?有的学校和老师不 是在或明或暗地默许甚至鼓励着我们,在作文中编造动人情节,哪怕有明显的纰漏,也会被 老师当成范文,表扬为“合理想象” ,以至于中考、高考作文中,母亲病亡、自己如何励志 的比例高得吓人;每逢上级来检查学生减负,有的学校便叮咛学生瞒报作业量、夸大体育锻 炼的活动量;至于在升学中,给简历弄点小手脚、多一些“锦上添花”的经历,甚至老师连 推荐信的内容看也不看,就署上大名的故事,更比比皆是?? 至于不那么明显的造假, 更几乎成了孩子们中的潜规则: 根本不是发自内心的作文中的 假大空思想,被当成拿考场高分的“秘诀” 。相反,如果作文中写了真话,上级检查之际不 肯为学校圆谎,这个孩子肯定会被视为“行为不端”――不是有一个孩子傻乎乎地在作文中 说了“真心话” ,表示讨厌春天,因为春天容易流行疾病,便被判为零分吗? 在说“真心话”就意味着“大冒险”的潜移默化中长大的孩子,成年后犯一些如贺博士 一般的“不端” ,会是很奇怪的事情吗?他们的道德感原本就极其脆弱,才会在些微的名利 之饵诱惑下,一触即溃。 探究“假”花开放的原因,须决然掘开土壤。因此, “零容忍” ,更应前移到基础教育。 那样的话,非但学术造假会失去滋养的土壤,连雨后春笋般的“假冒伪劣”商品,可能也会 被扼杀于摇篮之中。 果如此,则幸甚。 03 月 19 日 值得关注的“汶川答卷” 郝 洪 这是条非常不起眼的新闻――去年 7 月由北大教授何志毅等人在四川安县黄土镇方碑村发 起的“一帮一”灾区重建计划有了新进展。据当时的参与者、一位知名经济专栏作家透露, 到目前,已有 170 多人成为了这项重建计划的借款者,受惠于该项计划的灾区农民达 215 户。 所谓“一帮一”灾区重建计划,是一个城市家庭以 1 万至 2 万元的无息借款,帮助一户 受灾家庭重建倒塌的房屋,专款专用,受助家庭在 5 年内逐年还清这笔借款。出借人、借款 人需签订借款协议,而方碑村的村委会则作为第三方担保。项目有详尽的制度设计,设计的 原则是,灾后重建依靠村民自救,在各方帮助的基础上,使村民们有自信、有尊严地重建家 园,获得更加美好的未来。 与国家上亿元的救灾投入、企业上千万元的慈善捐赠相比,这个项目实在是微小,加之 项目的制度设计又有颇多学术上的探索,理性有余,煽情不足。因此,项目启动之时,媒体 报道寥寥。今天,人们几乎淡忘了这样的一个灾区重建实验,淡忘了一个“以市场化方式调 动民间力量进行灾后重建”上的探索。 很为这样的淡忘而惭愧不安。 一直以来,我们对灾区重建的关注多集中在投入多少资金、启动多少项目、建成多少房 屋上,而对重建模式的思考和探索,对民间力量和智慧的关注,有所欠缺。我们习惯于为一 些宏大思路击掌,却忽视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有可能带来制度影响的小变革。 在有选择的关注中,我们可能将这些同样有价值的变革淡忘了。方碑村不是重灾区,也 没有更多媒体的关注, 何教授们之所以选择方碑村, 纯粹出于学术标准――作为中等受灾区, 它不大不小,不穷不富,是四川灾区的典型样本。在一个渴望“速成” 、期待“速生”的社 会,一个需要三五年才能见效的“典型”如何能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 诚然,如果何教授们懂得炒作,事情可能就会向另一个方向发展,这场实践非但不会被 淡忘,还有可能成为某一类典型,甚至会有利于该项目的完善和推广,调动起更广泛的社会 力量,造福更多的灾区民众。比如,他们可以视项目的进展有节奏地展开宣传――组织几场 新闻发布会,请领导和媒体参加签约仪式,把“我和农民兄弟”的故事演绎成话剧甚至十几 集的电视剧,将受惠农户请到某某晚会现场等等。 何教授们没有选择炒作, 他们只是在自己的学术刊物上刊登了专题, 以这样纯粹学术的 方式, 做了除捐款之外所能做的最符合本职的贡献。 倘若这样一份立足长远, 用自己的良知、 能力和远见所给出的“汶川答卷” ,也需要商业化的炒作才能被发现、被关注,那是我们的 失职。 再过一个多月,就是汶川大地震周年祭。回望之际,我们希望,除了看见大量成效显著的数 字以及好人好事之外,还能对灾后重建模式,对民间机构的发展、对政府的重建责任和角色 定位等等,能有更多的关注和认识。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汶川问卷” 。 03 月 20 日 公众“知情渴望”应予满足 李晓亮 人们对化学添加剂的恐惧,最新的例子,就是“强生风波”了。 强生卫浴产品在美国查出有害物质后,一个与之有关的 QQ 群在网上迅速建立,一桩桩 使用强生产品导致的疑似病例浮出水面。虽然“强生疑案”不属食品领域,但因牵涉冷僻的 化学名词,自然容易挑动公众的神经。 与此相呼应的是, “强生被查出有害物质”的消息甫一报道,某网站调查就显示,一半 受访者表示,从此不会再买强生产品。虽然此类“用脚投票” ,未必是明智之举,但错不在 消费者,他们只是本能地规避风险。因为真相没有呈现之前,每一次购买都可能暗含风险。 消费者的恐慌情绪,在于他们尚未得到一个权威定论。 “强生疑案”曝光以来,人们再 一次把信任和渴望的目光投向专业检测机构, 但直到日前上海药监局才正式介入调查, 至今 仍未见检验结果。 与检测部门的沉稳持重相比,强生公司和其相关的公关公司,倒是心急如焚,接连发表 公告声明: “强生产品质量合格,有毒物质含量均在安全范围之内” 。但公众当然更愿相信国 家的权威论断,而非强生的自证清白。 日常生活中许多产品都可能含有低剂量的有害物质, 这似乎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必要代价。 但这些有害物质的含量是否在安全值之内,是否会影响健康,却是公众难以掌握的信息。化 妆品防腐剂究竟有哪些类别?微量甲醛究竟是否会影响健康?风波骤起后, 如果相关部门能 主动普及这些基本知识,消费者的情绪也会更为平和。 公众享有知情权,公众的知情渴望能倒逼有关部门认真履职,及时公布重要信息。以强 生事件为例,除了被动接受相关消费知识,公众还可主动追问:婴幼儿卫浴产品中是否都含 甲醛; 《化妆品卫生规范》中的甲醛浓度限量是多少;对微量甲醛如何准确检测,是否只靠 生产厂商提供的标明含量的产品分析报告等等。 虽然强生是否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检验,但希望此事能成为强化公众知情渴望的一个契机, 并以此推进相关部门主动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03 月 24 日 放大文化产业的“口红效应” 谢卫群 本报 3 月 23 日、24 日连续报道了深圳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这一报道对各地文化产业的发 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思路。 深圳已经提出, 未来 5 至 10 年内, 将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提高到 10%,这一比例与文化产业大国英国相当。 此时关注文化产业的发展,其意义不仅在于文化本身,对于保增长、扩内需还有着特殊 的意义。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仍未见底, 应对这一危机需要信心, 也需要创新思 维,寻找更多的经济增长点。而文化产业完全有可能成为新的增长点。 首先,文化消费具有“口红效应” 。一般而言,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人们的物质需求会紧 缩,而精神文化需求会膨胀。当购车、买房成为困难的时候,人们会转向相对廉价的消费, 文化消费既能满足精神需要,又符合其承受力,就有可能成为一种大规模的需求。这种效应 被称为“口红效应” 。今年初,全国贺岁片票房超过 5 亿元,出现井喷式增长,就是一个例 证。腾讯网增值服务收入 50 亿元、同比增长 95.5%, “QQ 空间”活跃用户量突破 2 亿,是 另一个例证。 其次,从历史经验看,经济危机时期,恰恰是文化产业兴旺的黄金时期。上世纪 20 年 代末,美国爆发经济危机,引发全球大萧条。可就在经济最糟糕的时候,电影产业却迎来了 发展。亚洲金融危机时,日本和韩国的文化产业再次印证了这一规律。日本的动漫产业、电 子游戏业,韩国的影视剧业、网游业迅速崛起,并成为支柱产业。 再者,文化产业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与我国当前的调结构、扩内需的要求也高度 契合。而且,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其它产业的发展不同,它的投入相对都比较小,但创造的就 业岗位却很可观,影响的受众面也很大。同时,如果能很好地输出文化,还可能改变出口产 品的结构,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速发展文化产业、以文化产业拉动内需,需要有非常之策。中国的文化产业尚处于成 长期,国际金融危机对文化产业的影响还处于渐显阶段,此时推出重大举措,有利于将它的 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并推动其进一步发展。我们已经出台了十个产业的振兴计划,能否再增 加一个“文化产业振兴计划”?与之相配套,我们是否可以考虑,能否再设立“文化产业引 导基金”和“国家文化产业担保基金” ,以满足文化产业的融资需求? 从过去的经验看,实施重大工程带动战略,往往有助于提升文化产业水准,有助于短期内拉 动文化内需。2008 年,北京奥运会、 “神七”升空、纪念改革开放 30 周年等重大活动对中 国的文化产业是一次重大提升。 在未来的日子里, 我们同样可以借助国庆 60 周年、 世博会, 以及其它重大事件,推出一大批具有民族和时代特色以及世界水平的文化精品。同时,结合 “电影周”“文化行”等国民文化消费计划,使文化产业获得更长足的发展。 、 03 月 25 日 让烈士陵园安宁些 姜泓冰 多少年后, 那些烈士的陵寝, 是否终将被活人的楼宇挤占?我们越来越被实用功利壅塞的心 灵和头脑,会不会随着土地的“寸土寸金” ,而终于一叶障目,到了敢于喝令烈士们为“社 会发展”腾地儿的一天? 这样的疑问与担忧,近年每至清明便会生出。而当此之时,各地总有关于烈士陵园的新 闻。 今年,这新闻出自河南泌阳。一则该县人大、纪委占用县烈士陵园土地集资建豪华别墅 的消息通过网络流传甚广。 “为盖别墅群,扒掉烈士坟”和侵占陵园修路直通别墅的说法, 让看帖的网民情绪激愤。3 月 24 日本报刊发记者调查,别墅已从当初的政府部门集资建房 转成商业房产, 侵占陵园土地的只是那条按规划建设的新路而非房产本身。 实地调查报道对 于偏激的网言网语或有一定冷却和矫枉作用,但事件本身所引发的思考并未结束。 近年来这类消息频频出现:前年底是“洛阳市烈士陵园砸碑,让位商业墓地” ,虽然后 来证实野蛮砸碑是为“保护性修缮” ,但公众由此得知的另一真相更触目惊心:该烈士陵园 的商业开发已做了 15 年,6 个保护区只余下两个,其余全转换成商业墓地。重庆歌乐山烈 士陵园的保护区里建起了别家单位的房子, 批准建设手续齐全, 陵园用地规划却扯皮多年难 以确认,是去年初曝出的旧事。重庆江津的艾坪山烈士陵园,被改造成了热闹的麻将馆和养 鸡场,是今年的新闻。而烈士陵园“变脸”或被蚕食,成了晒衣场、烧烤园、卡拉 OK 角或 商贩集市,或被道路分切不可辨识,更是时有所闻。 在如许现象的背后,是原本多半处在郊区乡野的烈士陵园,如今多成了黄金地段, “身 价”暴涨,惹人惦记。不论是陵园管理者自己搞活经营,还是土地规划管理者和商人的开发 牟利,都透着难以遏抑的利益诱惑和冲动。做得过分,被曝了光,有人怪管理体制不顺、怪 经费投入不足,有人检讨“对严肃性认识不足” ,也有人腰杆挺直地辩解:城市中心做陵园 不吉利;当年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的不就是咱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这解释,实在是 实用功利主义思维的反映。 无论检讨、辩解还是诸多借口,都难掩其灵魂深处有一种东西已经缺失。今天,在不少 人那里,对于革命烈士,对于历史传统,已失去深深的敬畏、景仰与尊重,更遑论以其所蕴 含的精神价值涵养自己、教育后人。而连一群长年漫步于陵园青松翠柏间、熟知烈士英雄事 迹的人,竟也不能自觉认识烈士陵园管理的严肃性,缺乏对烈士应有的尊重,本身同样值得 我们深思。 一个懂得尊重英雄先烈、善于用其事迹和精神教化后人的民族,必能赢得世人的尊重。 反之,则会让世人鄙视。 许多人都还记得,少年时年年清明集体肃立在烈士墓前,含泪鞠躬,听老师介绍烈士事 迹,内心涌动崇高情感,立志要为祖国为人民贡献一生。今天的我们要真正保证烈士陵园万 古长青,仅有一代或几代人的情感远远不够。至关重要的,是要守护并涵养我们民族珍重历 史真实、珍重理想信念的精神信仰,这样才能在我们的心底,为故去的历史和生命,为崇高 的精神和理想,腾个地儿。 03 月 27 日 高调问责,不能低调复出 何 勇 去年发生在贵州省瓮安县的“6?28”群体性事件震惊中外,原县委书记王勤因对事件处置不 当而被撤职。日前,新华社披露,王勤已“复出” ,调任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财政局副局 长一职。 作为被问责不久、尚在处分期的官员(依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 ,撤职处分, 有效期两年) ,王勤的“复出”履新,顿时在社会上引起一阵波澜。 近来,官员被问责处分后,在本地或异地任职的并不在少数,如因“黑砖窑”事件被处 分的山西洪洞县原副县长,进京抓记者被撤职的原辽宁西丰县委书记。他们复出后,毫无例 外地遭到了社会公众的质疑。这些官员有相似的经历和遭遇:都曾被高调问责,又低调进行 了“复出” 。 事实上,对被问责官员复出的必要性,公众并无太多质疑。焦点主要集中在不公开,不 透明,不知情。 伴随着我国政治文明的推进、行政问责制的完善,越来越多的官员因过失而被问责。对 于违纪或承担行政责任的官员,不能“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更不能一棒子打死。这不符合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和惩戒的初衷。在公开、透明、公正的前提下,安排合适的 职位,让昔日的被问责官员在新的岗位上,吸取前车之鉴,发挥热量,体现着社会的理性和 进步。 毋庸置疑的是,这个过程应当公开透明,给公众一个交代和解释,而不应和公众“躲猫 猫”――问责官员复出过程的隐蔽,可能使此前严肃的问责风暴被误解为避风港、躲风头, 不仅背离了对失职者进行惩罚的初衷,弱化了对他人的警示,也会损害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然而,目前一些被问责的官员都是悄然复出。什么样的官员可以复任,怎样任命,为什 么任命?在被处分期间, 被问责官员对所犯错误有无深刻认识?这些公众应当获知的信息并 没有公开。在一些地方的领导观念里,经过一段时间“冷处理” ,等社会焦点转移了,该任 用的人也就悄悄复出了。 应当注意的是, 这些人被免或者辞职时多因公共事件, 所以被问责官员自身也不可避免 地成为公众人物, 社会关注度高。 因此, 对这些官员的任命使用, 要有充分的理由和说服力。 这既体现了对民意的尊重,也体现出对干部的爱护和负责任。 信息公开才能疏导公众情绪。 以王勤为例, 复出的原因、 条件和程序, 公众均一无所知, “静悄悄”上任。这种方式,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这也是官员“低调复出”容易 引起争议,形成新的社会热点的主要原因。 站在被问责官员的角度,低调上任,也不利于重新走上领导岗位的官员开展工作。由于 社会舆论的敏感, 任命时又缺乏合理的解释和基本的沟通, 被问责官员履行新职时小心翼翼, “名不正言不顺” ,不能心无旁骛地开展工作。 目前,我国已逐步完善官员问责制度,官员因过失而被问责已成为常态。应该尽快建立官员 复出机制,加强对被免职官员的跟踪考核,经过严格程序,达到一定条件,组织部门再重新 起用,向社会公示,使官员复出更加制度化、规范化、透明化,给群众一个交代,还干部一 个明白。 03 月 30 日 中国人的心何以暖起来 陈家兴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扩散和蔓延, 中国经济已出现回暖迹象, 海外舆论对此十分关注并称 “令人鼓舞” 。经济出现回暖迹象,这是从数据与事实中分析得出的结论,其背后则是中国 人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 有人感到奇怪,在世界仍然还很迷惘、世人普遍信心不足的时候,中国人的心何以开始 暖起来了? 危机来时, 坚定信心的前提就是怎么看待危机。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对机遇与挑 战的精辟论断,体现了中央对国际国内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在江苏代表团,总书记 用两句话做了高度概括, 一句话是挑战确实严峻, 另一句话是机遇依然存在。 在广东代表团, 总书记进一步指出: “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在给我们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带来加快发展方 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机遇,带来发挥自身优势、消除发展瓶颈的机遇,带来立足新起点、形 成新优势的机遇。 ”进而强调要“使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过程成为推动发展上水平的过 程、成为为更长时期发展打基础的过程” 。正是有了如此清醒的认识和明确的方向,中国人 的心逐渐转暖。 面对危机,坚定信心的力量来自于妥善的应对之策。国际金融危机来袭,中央见事早、 行动快,提出了一揽子应对计划。这些应对挑战、着眼长远的政策举措,在几个月以来的切 实施行中已见到了成效,这也同时表明决策具有预见性、针对性、科学性。而在记者会上, 温家宝总理说: “我们已经准备了应对更大困难的方案,并且储备了充足的‘弹药’ ,根据形 势变化,随时都可以提出新的刺激经济的政策。 ”有了这样科学的决策和充分的准备,中国 人的心自然会趋暖。 迅速地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迷惘, 变得信心十足, 其关键原因在于, 中央克服困难、 战胜挑战的信心始终坚定。 从对形势的判断和把握到出台一系列应对之策, 已充分显示中央 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智慧和能力,充分显示中央驾驭各种复杂局面的自信与成熟。这正是 中国人信心的“定海神针” ,极大地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同舟共济、锐意进取、敢于战胜前 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和勇气。 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这是当前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从中人们清楚地看到,困难 面前,人民利益被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被作为工作的头等大事。可以说,坚定地朝着这个 目标完成各项任务的过程, 就是不断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过程, 就是不断降低国 际金融危机不利影响、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凝聚信心、提振信 心、传播信心的过程。 心暖则经济暖, 为民则民心暖。 “希望全体中国人都以自己的暖心来暖中国的经济” 总理 , 人民群众必将继续以高度信任和实际行动做出回答。 03 月 31 日 引进人才正当其时 朱 虹 3 月以来,广西利用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在全球范围内招聘 50 名高校和企业领导人才;从今年起,浙江启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将用 5 年时间引进 1 万名优秀海外创业创新人才和 10 万人次外籍专家,实施 2000 个重点国外引智项目?? 在金融危机的非常时期,这些消息令“市场供大于求”的人才困局激起阵阵涟漪。大规 模延揽人才的方式,也让人在化“危”为“机”的呼声中看到了希望。 从全球历史来看,危机往往催生科技革命,促使产业、市场和结构重新整合。目前的这 场全球性金融危机也加剧了人才资源的全球性流动。 金融风暴导致诸多跨国公司大幅度裁员 或者破产倒闭,大批高级人才正在寻求就业出路,这给中国优秀的企业进行技术、人才和品 牌价值积累、提高创新能力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危机之中,中国虽然不能独善其身,但由于我国经济正处于健康向上发展的格局,受到 的冲击相对较小,中国政府也在这场危机中反应迅速,对症下药,采取了很多振兴计划,出 台了一系列推动经济发展的措施, 很多实质性措施也渐显效果。 可以说中国企业的外部环境 明显优于国外很多国家, 对海外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不小。 不少国内公司已经收到了很多来自 华尔街的求职信。 “人才是最好的投资。人才市场供大于求,对企业来说可选择优秀人才的机会多;对求 职者来说, 一定会更加珍惜岗位并努力工作, 不会随意跳槽, 这样企业才不会白白培养人才。 ” 天士力集团总裁闫希军的话道出了不少企业趁机吸纳人才的玄机: 全球金融危机确实给企业 带来很大挑战,但是危机总会过去,人才终会升值。多多吸纳储备优秀人力资源,借机“逆 势而上” ,企业才有机会在更大的市场中夺得一席之地。 如今, “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也成为国内人才最有力的呼声。近年来, 我国制定了支援西部建设的人才输入计划, 鼓励和引导高层次人才到西部去; 西部各省区市 也采取了积极措施吸引人才。今年,旨在建立农村教师补充机制的“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中 央项目规模扩至 5 万人, 实施范围也扩大到中西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通过引进 和吸纳更多高层次人才,拓宽了发展空间与活力。西部将成为更具发展潜力的地区。 危机,带来新的机会。而解决人才之困,引进只是第一步,善加利用才会长期收效。 灵活的用人制度和对未来机遇的良好预期是吸引人才的主要因素。 如何营造良好的用人 环境,建立让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也是要考虑的重要问题。选择到西部发展的人才,要对自 身价值、实际环境有清醒认识;引进人才的单位,更要多了解这些人才的想法,帮他们解决 面临的现实困难,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施展才华的机会。 可以设想,大批优秀人才充实到中国企业,充实到西部、中部地区,贡献智慧与激情,必将 成就一个朝气蓬勃的美好未来。04 月 02 日 我们该“重点保护”什么 郁 晓 近日,一些媒体报道了河南民权大沙河砷污染事件。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事件中,造成污 染的企业成城化工有限公司是受到“重点保护”的企业,不经县里批准,所有执法部门都不 准到企业检查。这是造成大沙河砷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 近几年,一些地方为了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来投资,对有发展潜力、贡献大的企业予 以“重点保护” 。但是,许多时候,这种临时性的保护措施,不仅没有改善当地投资经营环 境,反而给社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像造成砷污染的这家企业,每年仅给民权县财政贡献 上百万元,而治理污染的投入已高达数千万元。这些巨额损失往往要让社会来埋单。 有“重点保护”的企业,自然就有“少保护”或“不保护”的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这是明显的不公平待遇, 可能会造成未受保护企业遭受更沉重的负担和干扰, 增加更多经营 之外的成本。该办的事情办不成,不该收的费用也要交。这几乎相当于默认一些政府部门对 未保护企业的违法行政行为。 而有些受到“重点保护”的企业,不仅拥有特殊待遇,还可能会超越于法律监管之外, 进而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近几年发生的一些矿难、环境污染、食品安全事件,不少都 发生在“重点保护”企业。 因此,保护是对合法经营企业的保护,是依法的保护。目的是让企业的合法经营不受乱 收费、乱摊派等行为的滋扰,保证企业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下生产和经营,而不是一进入“重 点保护” 范围, 就能凌驾于法律法规、 社会道德之上, 可以污染环境、 破坏资源、 违章开采、 偷税漏税、欺诈消费者等,而不受惩罚;保护应当是对所有企业的保护,而不是局限于一些 纳税大户,漠视更多的中小企业利益,这是对市场环境的破坏;保护是对整个投资环境、经 营环境的保护,是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是让所有守法的企业和个人都不受干扰。不是 仅仅保护了一些企业就万事大吉了。 应当承认,目前许多地方投资环境、经营环境不尽如人意,各种乱检查、乱收费、乱摊 派、乱罚款等屡禁不止,给企业增加了不少额外经营负担。但解决这一问题,仅仅依靠对一 些企业“重点保护”无异于舍本逐末。近几年,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一些地方已经对 “重点保护”企业主动摘牌。但仍有一些地方以推行此类政策为政绩,以挂牌保护为工作抓 手。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也是法制经济。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尤其需要规范政府行 为,转变政府职能,减少一些审批,减少一些干预,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让所 有的企业,所有的经营行为都能一视同仁地受到保护,同时受到监管。不能为了一时的财政 收入就背离科学发展观, 更不能为了一时的发展就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这是政府工作的 职责所在,也是改革的当务之急。 04 月 03 日 “取消公祭”背后的民生关怀 肖 华 因灾后重建任务十分繁重,甘肃省政府近日决定,暂停举办 2009 年甘肃省公祭伏羲大典活 动。经组委会研究,除原定的公祭大典,节会其他的文化、旅游、商务等活动继续举办,各 承办单位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落实责任,组织实施。 同样因 “全市干部不分昼夜进行灾后重建” 都江堰市将停办已经连续举办 19 年的都江 , 堰清明放水节,全市将全力进行灾后重建工作,发扬抗震救灾精神来共克时艰,解决民生问 题。 公祭的主要目的就是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因此,在条件允许的 情况下,举行一些适当的公祭活动无可厚非。但一些地方把公祭办成“烧钱”活动,动不动 就是投入上亿元、几亿元,与此同时,还有群众生活困难,这样的公祭既失去其原来承载的 意义,也因为漠视民生广受诟病。 清明临近,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同样有勤俭节约的美德,节俭祭祀应当成为中华祭 祀文化的主流方向。祭祀祖先,重要的是精神层面上让人达到平衡,得到安慰。公祭,是需 要真正用心祭祀,而不是仅仅用钱和仪式祭祀。 今年我们国家保增长促发展的压力很大, 为此国家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厉行节约不能铺张。 虽然公祭活动花钱不属于党政机关方面的开支, 但是公祭大多数花的是财政的钱, 公祭活动 也是由政府主导的。 因此政府的导向至关重要, 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下, 如何把 “保增长、 保民生、保稳定”同弘扬传统文化的公祭活动结合起来,值得思考。 从这个角度看,甘肃省暂停举办已连续举办 19 届的公祭伏羲大典活动,都江堰市停办 连续举办 19 年的都江堰清明放水节,很有现实意义。其实,公祭不应当仅仅停留在公祭的 仪式层面,还应当和国计民生紧密联系起来。经济“寒流”来袭,政府过“紧日子” ,对公 祭活动也应节俭,把钱花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只有这样,公祭文化才能深入人心,得到绝 大多数人的认同。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在灾区重建的重任面前,暂停举办公祭其实也是一种纪念方式。这样 做,并不代表祭祀文化的暂停和终止,而是用另一种形式让文化传承、让情感延续。在很多 人的心里, 这一年的伏羲公祭并没有暂停, 或许过很多年, 我们会想起这一次耐人寻味的 “暂 停” ,想起为了灾区重建而取消的公祭。这样的“暂停” ,不仅彰显了我们这个时代以人为本 的民生关怀,也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 04 月 07 日 迈向“病有所医”新时代 白剑峰 4 月 6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在广纳群言、 广集众智的基础上,新医改方案终于亮相,为全体国民描绘出一幅病有所医的新图景。 30 年来,我国的医改从未停步。但是,与人民群众的期望和要求相比,医疗卫生事业 还有很大差距,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呼声依然强烈。因此,医改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细读新医改方案,可以发现很多新亮点。尤其是三年内推进五项重点改革,更是切合实 际,令人鼓舞。新医改方案的突出亮点,可以概括为两个关键词:公益和公平。 维护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是本次医改的鲜明特征。新医改方案提出: “从改革方案 设计、 卫生制度建立到服务体系建设都要遵循公益性的原则” 、 “公立医院要遵循公益性质和 社会效益原则”“完善公立医院经济补偿政策,逐步解决‘以药补医’问题” 、 。这表明,公 益性成为医改不可动摇的方向。 而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 是我国医 疗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变革。 医疗卫生事业具有公益性,这是由医学的特殊性决定的。不管是什么社会制度,医疗卫 生行业都应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现代临床医学之父奥斯勒曾说:无论走到哪里, “ 医疗所遵循的规矩相同,所怀抱的志向相同,所追求的目标也相同。 ”近年来,我国医疗卫 生事业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教训之一就是,政府在公共医疗卫生领域严重缺位。很多公 立医院为了生存和发展,过度治疗,盲目趋利,加剧了群众的看病就医负担。有的地方政府 甚至为了“甩包袱” ,把医疗机构一卖了之,完全推向市场,放弃了政府的责任。这些做法 违背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宗旨。 只有让医疗卫生事业回归公益性, 才能真正解决看病就医 难题。 促进国民健康公平,是本次医改的又一个鲜明特征。新医改方案提出: “建立覆盖城乡 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覆盖到全国所有困难家庭” 、 。同时,还对农 民工、异地安置退休人员的医保作出安排。这些举措凸显了政府对困难群体的关怀,体现了 政府对公民健康权的尊重。 健康权是一项基本人权。 健康公平常常被看成是一个社会核心价值的体现和公平正义的 象征。一个国家文明与否,不在于拥有多少高楼大厦,而在于是否最大程度地维护了大多数 人的利益,让社会成员公平地享有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国际经验表明,在国民的基本医疗卫 生上花钱是物有所值的,因为它不是消费性支出,而是人力资源投资,最终将换来丰厚的回 报。这种回报不仅是经济意义上的,也是人的生活品质上的。因此,健康公平与人的幸福尊 严息息相关。 千百年来, “病有所医”一直是中国百姓的梦想。今天,新医改方案提出了“人人享有基本 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标志着中国人将迈进一个“病有所医”的时代。尽管医改是一个渐 进的过程,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但我们依然充满信心,因为这毕竟是一个梦想的新起点。 04 月 08 日 假如没有批示 郝 洪 据报道,贵州习水县嫖宿案 4 月 8 日在当地法院开庭审理。人们相信法院能够秉公执法,还 受害者一个公道。 但是, 对这一事件的追问远未结束, 那一串串与此案相关的数据不容回避――这一有组 织的嫖宿案,前后达 2 个月甚至更久;11 名受害女生均未满 18 岁;而涉嫌嫖宿者有 5 人为 当地公职人员。 作为近年来地方官员集体犯案的一例,此案反映出的对法律的漠视、对道德的践踏,令 人震惊;而此案调查过程之曲折艰难,也令人深思?? 如果不是省委领导同志做出批示, 此案或许仍未水落石出, 遵义公安局专案组的秘密调 查取证也很难顺利进行;如果不是迫于上级命令和舆论压力,如此恶劣的刑事案件,很容易 被当成“一般卖淫嫖娼”案件处理。 这一连串的“如果??”让人警醒。基层官员直面百姓,代表政府形象,本该是百姓利 益的代言人。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基层官员的行为举止,直接影响着社会信心。 案件发生后,报案人屡催案件进展未果,不得已带着饱受伤害的女儿走避他乡;另一受 害者则选择自我放逐; 回到校园的受害者依然惊魂未定。 他们为什么选择沉默和逃避?原因 不言自明。 近年来,党和政府一再加强对基层领导干部的规范和约束,从严选拔基层干部。这是以 史为镜,对民众吁求强有力的回应。 “郡县治,天下安” ,治郡县,当先治郡县之官。百姓究 竟需要什么样的基层干部?焦裕禄 “亲民爱民、 艰苦奋斗、 科学求实、 迎难而上、 无私奉献” 的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思想动力和精神财富。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对于中国千万个 县乡的基层干部而言,焦裕禄理应是永远的榜样。 也许, 对一些地方官员而言, 焦裕禄精神难以企及, 但是, 至少把最基本的 “亲民爱民” 当成为官之道、为官之本。心中装着“民众” ,才会有健全的道德认知、法律规范和责任意 识。我们期待习水县干部如此,更期待千万个县乡基层干部如此。 在习水案件曝光后, 当地政府曾作了三点表态, 大意是要加大对涉案干部的查处和打击力度, 吸取教训,加强管理,杜绝类似案件再次发生。但这样的表态,能否抚慰受害者饱受折磨的 心?能否消除当地百姓内心的不安全感?至少,以“亲民爱民”的标准来看,未触及当地干 部管理体制之弊。也许,我们需要更深刻的反省。 04 月 09 日 让职工董事用好“话语权” 徐立凡 国资委近日下发《董事会试点中央企业职工董事履行职责管理办法》 ,就职工董事代表和反 映职工合理诉求、 维护职工合法利益等特别职责作出详细规定, 赋予职工董事在包括薪酬制 度和职工切身利益相关制度的制定时独立的表决权。 在国际金融危机还未退潮的今天, 职工董事制度的创设颇具现实意义: 在重大挑战面前, 央企如何强化危机管控能力,如何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起到带头作用,关系重大。有效运行 的职工董事制度,正是平衡出资人、管理层和企业职工之间的利益关系和情感关系,增强央 企的凝聚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保证。 可以说, 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职工董事履职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管理办法的出 台为职工董事依法履行职责、提高能力水平、切实发挥作用、促进职工董事制度健康发展提 供了制度保障,也有利于推进央企的发展以及中国的微观经济建设。 而从更长远的战略意义上讲, 央企要走出国门、 在海外发展壮大以及适应海外的企业经 营环境,需要在公司治理方面与国际通行企业规则靠拢,这也是必需的前期准备。有效运行 的职工董事制度是强化央企品牌形象和专业形象必要和有益的补充。 制度的生命在于实施。授予权力并不代表一定能用好权力。在现实中,如何保证职工董 事真正履职,这是管理办法能否实现其预期效果的关键所在。目前董事会试点央企中,职工 董事多为企业高层和工会主席担任的现实,就留下了这样的疑虑。 由于央企高管多属上级任命,其主要负责对象是上级部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职工董 事由高管担任,如果发生出资人利益和企业职工切身利益不“咬合”的情况,职工诉求很容 易被忽视。从一定意义上说,职工董事的资格问题,是贯彻好管理办法不可绕过的环节。 职工董事的素质与能力,也关系到管理办法的贯彻。从企业职工中产生职工董事,能否 理解管理层的战略意图, 能否关注和反映职工合理诉求、 代表职工利益以及维护职工合法利 益, 切实协调好公司利益与职工利益的相互关系, 至关重要。 可以说, 职工董事如何用好 “话 语权” ,也是贯彻管理办法的一个重要方面。 央企多为行业“排头兵” ,是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规模、实力、影响力均远超一般企 业。作为“标杆” ,央企在公司制度设计上的每一步推进,既事关自身的发展,也事关整个 行业乃至社会的经济发展,同时对于其他企业组织的文化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 落实好职工董事这一制度, 让职工董事真正为职工的切身利益说话, 进而推动央企公司治理 的完善,还需精心打磨制度的细节。 04 月 10 日 如何面对网络批评 李泓冰 眼下, 对网络爱恨交加的人不计其数。 但谁也不像青年王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毛线游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