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孜县塔吉乡塔吉村卓参演的av作品 藏文怎么写

6月30日下午, 临沂市政&为党旗增辉 为市政添彩&庆祝建党96周年、喜迎十九大演讲比赛决赛在辰坤国际三楼多功能报告厅举行。市住建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陈云祥出席并观看比赛。比赛特邀市直机关工委、住建局、临沂日报社、临沂广播电视台等相关领导、专家莅作者:刘海晨&& 地区 : && 查看次数21次祝贺齐齐发屋顶光伏发电项目顺利并网运行
  近日,由山东新帅克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承建的齐河县&齐齐发大市场屋顶光伏发电项目,经过为期三个多月的紧张施工,于7月20日全部成功并网运行。
  该项目建设面积10万平方米,建设容量10 兆瓦,项目总投资作者:&& 地区 : && 查看次数67次我们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中华儿女追本溯源,缅怀先辈的日子,也是对下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时机,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与临沂一小联合举办“传统文化在我身边——清明节”为主题的文化教育活动。作者:&& 地区 : && 查看次数96次7月1日至2日,为总结回顾上半年的工作,发现和分析存在的问题,促进下半年工作更好开展和全年工作计划的顺利完成,集团组织召开了现场观摩会暨半年工作总结会议。
  7月1日,在观摩会上,董事长、总经理庞玉坤带领集团领导班子成员、各部室单位主要负责人,到临作者:&& 地区 : && 查看次数35次
塔吉乡周边村庄
作者:佚名热度:18
作者:佚名热度:95
作者:陈菲菲热度:30
作者:佚名热度:19
作者:佚名力挺奥吉塔 “水货”标签别早贴_网易体育
力挺奥吉塔 “水货”标签别早贴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奥吉塔是泰达俱乐部跟踪了一年多的球员,本赛季加盟球队后,球队上下也对尼日利亚外援寄予了厚望,但与墨尔本胜利一战,替换登场的奥吉塔迟迟找不到状态,以至于被外界定义为“水货”,让泰达好生尴尬。“确实观察很长时间才签的,在塞浦路斯试训时也表现了不错的状态,这场状态不好,估计还是比赛少的缘故,不是很适应。”泰达俱乐部一位高层表示,要给奥吉塔一些时间。&
可以说,泰达在本赛季外援引进方面还是非常慎重的,俱乐部多人与老汉特意去过东欧考察,目的就是为了筛选高水平的外援。在塞浦路斯拉练期间,尼日利亚外援奥吉塔很快就得到了老汉的认可。不过,虽然球队上下对奥吉塔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但奥吉塔还是让大家失望了。5日与墨尔本胜利一战,尼日利亚外援并没有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登场之后迟迟找不到比赛状态,以至于泰达右路进攻哑火。不过,泰达内部并不认可外界的质疑,球队上下希望多给奥吉塔一些时间,“在塞浦路斯表现还是不错的,否则老头也不会很快就定下来,而且他在贺岁杯上也打了,大家也没这么多的质疑。”泰达一位官员认为,奥吉塔表现不佳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没有找到比赛的节奏,“刚开场没多久大宝就受伤了,这确实挺意外的,奥吉塔上场本身就有些突然,所以他上去以后进入状态有些慢,确实有些晕乎乎的。”这位高层表示,奥吉塔具备一定的实力,外界应该多给他一些时间,“下半场表现就好多了,不应该是实力问题。”&与俱乐部和教练组的态度一样,一些队员在谈到“水货”质疑时,也力挺队友奥吉塔,“训练情况还是不错的,不应该是 水货 ,可能比赛打得少的缘故,登场后不太适应。”一位队员表示,用一场比赛的表现来否决球员的能力有失公允。本报记者&李航
本文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佛教寺院和古迹
北京佛寺及佛教古迹
位于北京西四阜成门内。初创于宋末,僧且住的皈依弟子刘望云于故宅建立西刘村寺,元代改称报恩洪济寺。太祖十年(1221)万松行秀入主本寺,十九年,行秀应耶律楚材之请,于寺中著《从容录》,弟子林泉从伦继住于此。后遭兵火,寺宇尽毁。
明景泰年间()喜云普慧于故址得佛像、石龟、石柱等,遂于天顺年间()复建,赐额“弘慈广济”。万历十一年(1583)恒明信美与张守忠、张元善重修。清顺治十三年(1656)世祖幸此,建立戒坛,后改为律院,以弘律法。民国时期1932年元月复遭火灾,焚烧殆尽,寺中所藏明本大藏经亦焚毁。1935年住持现明得吴佩孚等人的资助重修,始恢复旧观。
寺宇占地35亩,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殿、圆通殿(又称观音殿)、藏经阁(又称舍利阁)等。西路院内有三层白玉石筑成的戒坛,乃清顺治皇帝幸此时所建。即今之“三学堂”。
寺内西路四***院,现为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地。三学堂后小跨院为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和《法音》编辑部。
妙应寺白塔
在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建于元至元八年(1271)。因塔身通体皆白,俗称白塔。当时,尼泊尔工艺术家阿尼哥曾参加设计与修建工程。白塔为藏式喇嘛塔,高50.9米。塔身为三层方形折角须弥座,其上为半圆突起莲瓣组成的覆莲座和承托塔身的环带形金刚圈,使塔从方形基座过渡到圆形塔身。塔身有七条铁箍围绕,顶端承托直径9.9米、上覆40块放射形铜板瓦的华盖,周边悬挂18对铜质流苏风铃。华盖顶的铜质小塔,高近5米,重4吨。这是现存元代喇嘛塔中最大的一座。1978年维修中于塔顶发现清乾隆时的一批珍贵佛教文物,现大部分陈列在白塔寺内文物馆中。
位于北京宣武门外法源寺后街,又称愍忠寺。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征辽东高丽失利,翌年大败于安市城,将兵士遗骨集葬于营州柳城,而于幽州建寺以吊其灵。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建成,赐名悯忠寺。明正统二年(1437)寺僧相瑢修葺,改名崇福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改名法源寺,自是传扬律宗。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大悲坛、藏经阁、悯忠台、大遍觉堂及东西廊庑等。寺中珍藏辽金碑碣甚多。法源寺在历史上是一座名刹。也是北京市内现存最古的寺宇,宋钦宗被掳,曾拘留于本寺内。金大定十三年(1173)曾以本寺作策试女真进士的考场。
新中国成立以来,本寺渐成为北京市佛教文化重镇,如1956年创办的中国佛学院,致力于僧才教育,培养了大批的弘法人才;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于1980年在此寺成立;同年12月为纪念弘一大师诞生100周年,举办“弘一大师书画金石音乐展”;1980年5月,曾举办“奉迎鉴真大师夹纻坐像从日本回国巡展”等。
佛牙舍利塔
位于北京西山八大处第二处灵光寺院内,原名招仙塔。为辽道宗咸雍七年(1071)丞相耶律仁先之母郑氏为安置佛牙舍利建造。1900年被八国联军炮火所毁,仅剩塔基。后在塔基中发现11世纪供奉于此的释迦佛牙舍利,1958年中国佛教协会于旧塔基西北重建新塔,1953年落成。塔高50.9米,八角十三层,第二层有纯金塔一座,内供释迦佛灵牙一枚。
灵光寺,建于唐大历年间(766—778),初名龙泉寺,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重修,改称今名。本寺殿宇宏敞,傍有水池,池上有亭榭,颇为幽致。其旁有归来庵,寺后原有韬光庵,毁于火灾。近年,寺内天王殿已修复,各殿堂亦正在修建中。
真觉寺金刚宝座塔
在北京海淀区动物园后长河北岸真觉寺内。建于明成化九年(1473)。塔一式五座,分五方拱立于金刚宝座之上,仿照中印度佛陀伽耶精舍建造。中间主塔高8米,四方小塔均高7米。塔身内部砖砌、外表甃的年代,石的砖石结构。金刚宝座前后辟券门,内有石阶梯,盘旋而上,可直达座顶。顶上除五座小塔外还有一座琉璃罩亭,塔身及金刚宝座上雕刻有佛像、足迹、梵文及宗教纹饰,颇富密宗内容。造型虽近似印度,结构和雕刻手法则具有我国传统的民族风格,是吸收外来文化的创造性作品。
广化寺位于北京德胜门以东鸦儿胡同。据“敕赐广化寺记”碑载,此寺建于元代,天顺元年(1328)有“灵济道号大舟”到庆宁寺住,至天顺五年在此寺住,发愿禁足二十年不出山门,一心念佛回向……十年后成此大刹。
寺占地面积13858.7平方米,殿宇329间,分中、东、西三大院落。正院是全寺的主体建筑,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楼和转角楼(现为藏经阁)。天王殿的两侧是钟鼓楼。大殿前,伽蓝殿和祖师殿相对;大殿后,首座寮与维那寮相望,院中苍楸古柏,幽雅恬静。东院由戒坛、斋堂、学戒堂、引礼寮等组成多重四***院。西院由大悲坛、祖堂、法堂、方丈院、退居寮等组成。院内树木披绿,花草飘香。院落之间,回廊相连,形成“院中有院”的建筑群;远离市廛喧嚣,真是一片清凉的庄严道场。
解放前,寺僧住众常达50余人,住持玉山和尚专注修持,实行禅净双修。1938年,在当时寓居该寺的溥心畲居士的捐助下,对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和万佛阁(也称后楼)以及东西配殿、配楼等进行修缮,为充实资金来源,复邀请当时知名书画家作书作画,并假座中山公园水榭展销义卖,以资工程圆满结束。1939年,广化寺创办广化佛学院,聘请周叔迦、魏善忱、修明、海岑、溥儒等佛教学者任教以作育僧材。尔后,玉山方丈联系缁素大德创办广化小学,学生一律免费入学,对家庭困难的学生还提供书籍及学习用具,直到1952年北京市教育局接办为止。
1952年9月,虚云老和尚及其弟子一行七人自武汉来京驻锡广化寺,当时在京著名佛教人士李济深、叶恭绰、陈铭枢、巨赞法师等及四众弟子纷纷前来参礼这位当代禅师。虚老的临时驻锡,使这座古老的清净道场,赋予了一股新生的活力。
落实宗教政策后,北京市佛教协会对广化寺自山门殿至藏经阁的四进殿堂以及东西配殿、配楼,全部油漆彩绘一新。从市文物部门请来一尊毗卢遮那大铜佛像,供奉在大雄宝殿中。天王殿内的二金刚、四大天王像已重新塑造;大藏经也已重新整理。这座北京名刹,正以它清净庄严的面貌,接纳十方佛子的归来。
位于北京东直门内之深巷中。始建于明,重修于清,是一座殿宇几楹、僧房数间的尼众道场。大雄殿为近年修葺,殿中奉弥陀像,大殿两侧为尼众宿舍,左前方为五观堂,右前方为念佛堂。寺内甬道通幽,碑刻庄重,果树成荫,花木扶疏,是一座清静幽雅的佛地。北京尼众佛学院设于寺内,住众近50人,晨钟暮鼓,过着清净无染的“六和”生活。
北京雍和宫是全国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原清帝雍正即位前的府第。雍正三年(1725)改名为“雍和宫”。乾隆九年(1744)以前,雍和宫一直为清帝供奉祖先的影堂,大部殿宇为喇嘛诵经之所,尔后改为藏传佛教寺院。
雍和宫位于东城区雍和宫大街东侧,建筑占地广大,规模宏伟,由影壁、牌坊、碑亭和天王殿、正殿、永佑殿、***殿、万福阁等五进主殿和三座牌坊组成;另有东西配殿、讲经殿、密宗殿、数学殿、药师殿。整个建筑布局完整,具有汉、满、蒙、藏民族的特色。
雍和宫素以雄伟壮观的万达拉佛、洞穴重叠的五百罗汉、金丝楠木的木雕佛龛以及各殿堂供奉的显密众多的佛像,造型优美,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而名闻遐迩。
万福阁内安奉的万达拉佛(弥勒像)是用整棵白檀香木雕刻而成的,佛像身高26米(有8米埋入地下),宽8米,是北京最高大的佛像。万佛阁全为木结构,造型独特,按辽金时代的风格建成。东西两侧各有飞天桥,西通延绥阁,东连永康阁,以悬空阁道相通,将三阁联成一体,成为一组宏丽轩昂的建筑群。
***殿内的五百罗汉山制作于乾隆年间,殿顶的五座镏金宝塔,是仿西藏风格而建,有浓厚的藏族建筑特色,是汉藏文化艺术的结晶。殿正面供奉着宗喀巴大师的铜像,后面就是高、宽都在3米以上的五百罗汉山。其“山”洞穴重叠,用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铸成的五百罗汉装点在“山”中,色彩鲜艳,造型优美,形态各异,呼之欲出。
万福阁的配殿——照明楼,原是乾隆帝母后(孝圣皇太后)自用的佛堂。楼内金丝楠木佛龛上供有铜质旃檀佛像,莲座和火焰背光全部用金丝楠木雕刻而成,内外两重,图文细腻逼真,形似娟秀楼阁,是我国罕见的雕刻珍品。
雍和宫的建筑布局,前半部疏朗开阔,后半部密集而起伏有致,殿阁错落,宇脊纵横。宫内的石碑都由满、蒙、藏、汉四种文字镌刻。正殿碑亭中所立石碑,高约2米,为乾隆帝所立。碑文记载有藏传佛教简史和“金奔巴”(金瓶掣签)创立达赖、班禅继承人选的制度,给人们以不少历史知识。
位于北京朝阳区安定门外西北黄寺路,与东黄寺并峙。建于清代顺治九年(1652),为西藏***、班禅额尔德尼驻锡之所。因寺顶全以黄色琉璃瓦覆盖而得名。外型异于寻常寺院,系一座藏语系佛教寺庙。乾隆四十五年(1780)六世班禅来京因病圆寂,两年后送其舍利金龛回藏,为缅怀六世班禅,于寺后楼建衣冠石塔,称清净化域之塔。整个塔型为印度伽耶式,即大塔四角建小塔,五塔同建于金刚塔座上,而中央的主塔结构为我国西藏喇嘛塔形状,四角为八角五层经幢小塔,雕刻精美,风格独特,而人物、花纹装饰又都是我国汉民族的传统风格。寺中有密宗诸尊像,为他处少见。蒙古人至北京,大都居留此寺,时人称为外馆。近年来,十世班禅生前在此寺创办高级藏语佛学院,为藏传佛教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弘法人才。房山云居寺塔及石经
在北京房山肥南尚乐水头村,距城75公里。寺原有五重院落,六进殿宇;南北两路有僧房客舍及行宫院落,为隋代幽州智泉寺静琬所建,抗日战争期间毁于炮火,仅存一座北塔及其四隅的小石塔。1986年大殿、天王殿竣工。石经,是静琬发愿创刻,从隋大业年间至唐贞观十三年(639)圆寂,30年间刻石不辍。尔后历代有人续刻,自隋至明在石经山共开凿经洞九个,收藏石经版4978块;辽金时又在寺南侧挖穴,埋藏经版10082块。辽天庆七年(1117)在穴筑薇塔,即云居南塔,也称压经塔。1956年,中国佛教协会将内和穴下石经版全部取出拓印、整理。计划编成56册,陆续出版,现已经影印出版二十余册。现存的北塔,名舍利塔或罗汉塔,高30米,塔身二层,锥形顶,为辽代所建,四角尚存的四座唐代方形小石塔,云居寺及石经山附近,还保存有唐代、辽代石塔及辽代砖塔共6座。这些佛塔和石经,都是研究中国书法和佛教历史、美术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上海佛寺及佛教古迹玉佛禅寺
此寺为上海著名的寺院,以供奉玉石雕刻的大佛而驰名。此玉佛为清光绪八年(1882)由普陀山僧人慧根自缅甸迎回;原奉祀于江湾寺,后寺毁于兵火,1918年,临济宗可成于今新址建寺,称为玉佛禅寺,落成后,即移玉佛供于此寺。
玉佛禅寺位于上海安远路,现为上海市佛教协会所在地。寺内重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天王殿、玉佛楼、卧佛楼等。方丈室楼上为玉佛楼,内供玉佛坐像,像高1.9米,楼上并藏有清刻大藏经7000余卷。西部院内的卧佛堂,供有释迦涅盘像。大雄宝殿内三尊巨大的佛像,均安置在1米高的须弥座上。
上海圆明讲堂创立于1934年秋,是圆暎法师的道场,由其皈依弟子顾莲成伉俪发心建造供养师尊,现为全国重点开放寺庙之一。
1942年圆暎在此举办圆明楞严专宗学院、上海圆明佛学院、圆明法施会。“文革”期间遭到破坏,1983年秋复修。堂内珍藏圆暎生前著作、墨迹、相片、遗教等资料200余件。
静安寺在上海静安区南京西路,是上海三大名刹之一。一进山门,便见黄色照壁上朱复戡老先生所书四个擘窠大字:“赤乌古刹”。赤鸟,是三国东吴的年号,迄今已有1700余年的佛寺了。
“赤乌古刹”,据宋代杨潜所著《绍熙云间志》说,静安寺初名沪渎重元寺,始建于赤乌十年(247)。寺址原在吴淞江北岸(现在的苏州河)。又据唐道宣《释迦方志》:“西晋建兴元年(313)有二石像浮于吴淞江,吴人朱膺迎至沪渎重元寺。像背一题维卫,一题迦叶。”这是静安寺创建年代的史据。当时江南流传有“经来白马寺,僧到赤乌年”之说。赤乌年间到江南传播佛教的第一位高僧名叫康僧会,他一到建康(吴国都会,今南京)就“为权(孙权)感得舍利,以示灵应”,孙权“因大起寺译经,由此江左大法郁兴”(《高僧传》)。这个寺就是大报恩寺,乃江南第一大刹。各地亦随之广建佛寺,静安于是应运而生。与静安寺同时兴建的名刹,今天尚存的除龙华寺外,还有苏州的北寺。到了唐代,改名永泰禅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始改称静安寺,以迄于今。南宋宁宗嘉定九年(1216),由于江水冲击,危及寺基,善男信女便把寺从吴淞北岸移至芦浦沸井滨——今静安寺所在之地。尽管元明各代屡兴屡圮,寺址却始终未移,留存到今的建筑,皆清光绪年间所建。
再就寺的规模而言,元明两代相当宏伟,明末清初逐渐衰败。清乾隆六年(1714)和四十三年(1778)大殿得到两次重修。与此同时,寺僧大海又将寺内一株曾经***的银杏古树,命工雕成十八罗汉和韦驮像。太平天国时寺院复毁于战火。幸存者惟大雄宝殿屋壳一具而已。光绪六年(1880),住持僧鹤峰苦行募化,积资重建,翌年完工。落成之日,恰逢农历初八日释迦牟尼佛诞辰,遂举行盛大浴佛节会欢庆开光。从此,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必兴庙会,历久不衰。光绪十年(1884)住持僧正生再次扩建,东西两廊即于此时建成。
后来上海市区愈益向西扩展,1919年,静安寺滨(沸水滨)被填没,辟作马路,遂命名静寺路(现南京西路),静安寺香火亦随着市区繁荣而日益兴旺。寺僧便在大雄宝殿东建修三圣殿,以供香客朝拜。40年代,由于拓宽马路和豪绅的巧取豪夺,大雄宝殿以西房屋,被改成商店,连山门也不能幸免。1945年后,住持德悟禅师又在原山门东首另建山门,并把著名的“天下第六泉”疏浚一通,又在涌泉旁建阿育王石柱,并设铁栅以为保护。1953年4月,住持持松法师在寺内建立真言宗(密宗)坛场,每年春秋两季,举行修法大会弘扬密法。十年***中,寺内佛像、藏经、文物等均荡然无存,房舍也被占用。1972年,占用大雄宝殿的印花品厂,又不慎失火,全部焚毁,仅存焦椽数根。落实宗教政策后,静安寺得到修复,逐渐恢复旧观。最近,洪武古钟、八大山人名画、文征明《琵琶行》行草真迹复归静安寺,又修复了大雄宝殿,象征了佛日重光,古刹复兴的朕兆。
龙华寺是上海三大寺之一,又名空相寺,亦称大兴国万寿慈华禅寺,明代又恢复龙华寺名,座落在上海南郊龙华镇。据传三国赤乌年间(238—250)古西域康居国高僧康僧会来江南弘传佛法。一天,他路过龙华荡,只见这里水天一色,荒草遍野。因此地是广泽龙王的故宫,会和尚遂于此地建寺。后来孙权又施资二万缗建塔,以供奉五色舍利。唐垂拱三年(687)武则天赐修塔钱五千贯、银千锭,建成圆通宝殿。唐末黄巢军兴,塔寺同毁。
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吴越王钱俶泛舟巡行江南,得知龙华寺的旧址,遂命工重建。建成后,寺、塔南北相领,雄伟壮观,香火极一时之盛。元末兵燹,寺院被毁,仅存古塔。塔身七级八面,高40.40米,砖木结构,各层均有飞檐曲栏,姿态雄伟美观。明永乐年间再建殿宇,成化十六年(1480)扩建,中为大雄宝殿,前普贤殿,左观音殿,右弥勒殿;五百罗汉堂、四天王殿皆居大殿旁。长廊峻宇,宝塔钟楼,交相辉映,为当时江南诸刹之冠。明万历年间,神宗为龙华寺御批“大兴国万慈华禅寺”额,被列为中国天台宗十刹之一。殿中“经夏无蚊,不知有暑”,时人题有:“山人避暑龙华寺,疑是天台策一层。宝树迷人无六月,金人注水坐三僧”的赞美诗句。
龙华寺几历沧桑,迭经兴废,完全改变了初建时的面貌;1978年重修,始恢复宋式建筑。寺院大殿、天王殿、钟楼、三圣殿则保留了明代的建筑风格。寺内珍藏文物有青铜古钟,铸于南宋绍兴二年(1132),已有850多年的历史;有代表印度早期佛像风格的旃檀铜质佛像,以及残断石柱上所刻的一部《心经》,它是宋代绍圣五年(1098)的经幢,也是上海市区内年代最远的一件出土文物,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寺内还新塑了高约4米多的西方三圣像,弥勒殿前添置了一对重达8000余斤的石刻雄狮。山门前新开的放生池,池上有石桥相通;九龙照壁和石刻牌坊更耀人眼目。
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为上海著名佛寺。已故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应慈法师道场,对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
天津佛寺及佛教古迹
清康熙年间()建造。为天津市佛教协会所在地,佛教徒主要宗教活动场所。
寺在天津河北区天纬路,是天津地区保存完好规模较大的佛教寺院。由旧庙和新庙两部分组成。旧庙为清康熙八年(1669)重建,新庙为1946年创建,由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配殿、耳房和回廊构成。殿内原供有玄奘法师灵骨,1956年已转赠印度那烂陀寺。1976年地震,部分房屋坍塌,1980年修葺一新。院内佛坛高筑,松柏参天,庄严静谧。
辽宁佛寺及佛教古迹
沈阳般若寺
位于南关沈河区永德里。寺原为古庙,建于清康熙年间,曾出一古林禅师,很有名气,其语录载于《奉天志》。由于古林禅师后辈缺乏行持,在社会上站不住脚,把庙卖给小北门外永安寺老和尚,老和尚圆寂后,其后人名莲居者将庙卖给一尼僧,尼僧死后,停灵于大殿,因无人住持,寺遂荒废。
1921年发起重修般若寺,最初由王朗川居士经办,敦请倓虚法师住持。1924年,先后修起前殿、山门、大殿、两边配房各五间和大殿后面藏经楼上下五大间,僧房院宇,焕然一新。王朗川居士在寺内开办佛学研究会和佛经流通处。1929年,倓虚法师在寺办佛学院,1931年“九一八”事变停办。新中国成立后,寺陆续重修,日辽宁省佛教协会成立,会址至今仍设于寺内。
沈阳慈恩寺
寺始于清代天聪二年(1628),为东北著名寺庙。
吉林佛寺及佛教古迹
长春般若寺
位于长春市清明街,现为吉林省佛教协会所在地。1922年马靖东居士发起创修,寺基首由蒋洁珊居士捐赠30余亩,并捐私人住宅一所。大殿建成后,询寺名于倓虚法师,适倓虚法师正讲《金刚经》,遂以“般若寺”名以作纪念。寺经倓虚法师暨马靖东等护法居士的几年努力,各殿堂始告完工,临开光前,值日本人在长春修马路,被全部拆掉,遂迁来现址重建。1932年,澍培法师到长春,遂代倓虚法师经理建寺工程。般若寺的重建,澍培法师精心擘划,出力良多。1936年寺内各殿堂相继完工,当年举行开光典礼,倓虚法师担任首任住持,1936年开光后举行首次传戒,新戒1300多人,极东北佛教一时之盛。
长春地藏寺
寺为1926年尼僧祖圆创建,是长春市主要尼众道场。
吉林观音古刹
始建于清代乾隆三十五年(1770),为吉林市佛教四众宗教活动中心,在东北及香港等地佛教界中,有一定影响。
黑龙江佛寺及佛教古迹
哈尔滨极乐寺
寺在哈尔滨市南岗东大直街5号。1924年禅宗临济下四十四传弟子倓虚所建。分主院、东跨院、西跨院三部分,占地26000平方米。主要建筑1800平方米。有钟鼓二楼;殿分四重:一为弥勒殿,中奉弥勒,东西有四大天王;二为大雄宝殿,供释迦佛像;三为三圣殿,中奉弥陀,左右为观音势至二菩萨像;四为藏经楼。两侧尚有配殿。
创修缘起,1922年1月,倓虚法师劝请叶恭绰捐资开始筹建。由于发起创修人陈飞青居士笃信净土,遂定名极乐寺。翌年动工,先修起来三层殿及配殿各七间。嗣因资金匮乏,1924年,在朱子桥将军的大力护持下,由天台宗四十四代传人倓虚法师以“供养十方大众”的宏愿,力总其成。陆续修建了山门、大寮等,并在三门两旁修起十间瓦房。后来倓虚法师利用此房办起了极乐寺佛教学校。旋在大殿后面盖起五间客房,以供建寺有功的护法居士来寺静养及用功办道。复由陈飞青居士捐资在后殿正东面盖起了五间地藏殿,日举行落成开光典礼。1925年在寺旁设一公墓,以葬露地残骸。每年农历四月八日举行庙会,但禁止赶庙会的人杀生、贩卖、荤酒,后来演为庙会惯例。公墓和庙会,因而也成为极乐寺的经济来源之一。日,黑龙江省佛教协会成立,会址即设于寺内。
河北佛寺及佛教古迹
响堂山石窟
分南北两处:河北邯郸市峰峰矿区和村西鼓山之腰的山壁间为北响堂山石窟群,峰峰矿区西纸鼓山南麓与北窟相对,为南响堂山石窟群。此石窟群又称北响堂寺、南响堂寺。均凿于北齐天宝年间(550—559)。响堂山又称鼓山、古鼓、滏山。
北响堂寺,初是隋文帝仁寿二年(602),明芬奉敕而建的慈州石窟寺,北宋嘉佑年间改称常乐寺。其后屡经补修。至1912年,佛像之首多为袁世凯截卖。寺门外有宋代创建、明朝重修的八角九层大砖塔,寺后有石窟群,在鼓山中腹西面有南、中、北三大窟与四小窟、四小龛。南边大窟为刻经洞,洞壁刻有《维摩诘所说经》全卷、《无量寿经》等。洞外有摩崖,刻有《胜鬘经》、《孛经》、《弥勒成佛经》、特进骠骑大将军唐邕的刻经记等刻文,据此可知,乃成于北齐天统四年(568)至武平三年(572)比房山石经早约40年。中央大窟为释迦洞,洞广7.8公尺,深7公尺。外檐雕两层楼檐,外观略似楼阁,内壁有许多明代所造佛像、佛龛、造像记及浮雕花卉、珍禽异兽等。北边大窟为大佛洞,其正面坛上的坐佛,高近4公尺,虽经千余年风日侵蚀,依然光泽如新。四小窟即隋大业洞、唐倚像洞、明嘉靖洞、隋二佛洞;四小龛即唐铭洞、明五佛洞、宋洞、明三尊洞,均刻有铭文。
北响堂寺,有六角七层的砖塔,寺后西南面为石窟群,分上下两层,下层有华严洞与般若洞二大窟;其上层有空洞、拱门洞、释迦洞、力士洞、千佛洞等五小窟。二大窟均凿于北齐时代,与上述北响堂山的三大窟同与北齐王室关系密切,窟中并以唐代小佛窟居多。
承德普宁寺
在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之北。因寺内有巨大樟雕佛像,又称大佛寺。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占地约23000平方米,综***汉、藏寺庙建筑形式。中轴线上前有门殿、钟鼓楼、碑亭。过碑亭有天王殿和大雄宝殿,此后皆为藏式建筑。大乘之阁高36.75米,外观正面六层重檐,阁内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泥金立像,高22.23米,用松、柏、榆、杉、椴五种木材雕成,重约110吨。是国内现存最大木雕像之一。像顶上立有1.2米高的无量寿佛,两侧有善财、龙女侍立。阁四周有塔、台等小型藏式建筑,象征着四大部洲、八小部洲。阁之东西尚有妙严室、月光殿、日光殿和讲经堂等建筑,是清帝听经和休息之所。
承德普乐寺
俗称园亭子。在河北承德安远庙之南、避暑山庄东北的平岗上。占地24000平方米,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建筑布局分前后两部分,前部由山门至宗印殿为汉族寺庙的传统形式,山门前置旗杆,门内有钟鼓楼、天王殿、宗印殿等建筑。宗印殿后为阇城(坛城),城前门内有乾隆御制《普乐寺碑》,城有墙三重,最外层四面,正中辟门,墙内有围廊一周。第二层墙上有雉堞,台上四角和四面正中各置琉璃喇嘛塔一座。再上为平台,圆座上筑旭光阁,24间,重檐伞式攒尖琉璃瓦顶,阁中置一立体曼陀罗,内奉佛像。
承德普陀宗乘之庙
在热河避暑山庄正北。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至三十五年(1770),仿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形制而建。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的汉译,故又有小布达拉宫之称。建筑布局利用山势,自南而北层层升高。山门前有五孔石桥,门内建巨大碑亭。亭北为五塔门、三间四柱七楼式琉璃牌楼。殿阁楼台等建筑前后错落,大红台气势雄伟,是该寺主体建筑。台高达42.5米,宽57.9米。红台中部是万法归一殿,台东为落伽胜境殿和权衡三界亭,台北的最高点是慈航普渡亭。
承德须弥福寿之庙
在河北承德市避暑山庄之北,普陀宗乘之庙以东。清干隆四十五年(1780)仿日喀则扎什伦布寺而建。“须弥福寿”乃扎什伦布之汉译,故名。占地面积达37900平方米,建筑风格综***汉、藏建筑艺术之长,形式独特。是乾隆帝七旬寿辰,为班禅额尔德尼而建。寺自南而北,前有石桥,桥北为山门,上悬乾隆御书“须弥福寿”匾额,正北为碑亭。北上有月台,上筑三间四柱七楼式琉璃牌坊,胶有石像一对。坊后为大红台,台上四角筑小殿,外壁砌女墙,正南壁间有琉璃垂花窗39孔,共分三层。大红台内壁四周为三层群楼,中建妙高庄严殿,为六世班禅讲经之所。殿顶盖鎏金铜瓦,四脊各有金龙两条。大红台东南有东红台,西有吉祥法喜殿,为班禅寝殿。殿北有金贺堂和万法宗源殿,是班禅弟子的住处。再北有八角七层琉璃万寿塔,塔有九间楼、罡字殿、单塔白台等建筑。正定临济塔院
临济塔院位于河北正定县城东南隅的临济寺内。临滹沱河侧,因之遂得临济之名。建于北朝东魏孝静帝兴和二年(540),唐大中八年(854),我国佛教临济宗开祖义玄禅师驻锡此寺,大振禅风,四方学侣云集,为我国及日本佛教临济宗重要祖庭。唐咸通八年(876),义玄禅师圆寂后,其弟子建塔藏其衣钵,称之为临济禅师塔,又名澄灵塔。临济寺原在正定城东南1公里临济村,也随之迁入城内。寺早毁,塔在金大定年间重修,明英宗天顺年间()添置梵钟。塔身九层,密檐砖砌,立于二重基坛之上,高33米。1980年,日本日中友好临黄协会为缅怀祖德,先后捐资维修祖塔,恢复昔日庄严。临济寺大雄宝殿亦已恢复旧观,日,中日佛教界联***举行了佛像开光暨大殿落成典礼。
正定开元寺塔
在河北正定城开元寺内。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唐乾宁五年(898)重修。砖塔平面作正方形,密檐九级,高48米,最下层有圆洞门,但不能攀登,上八层皆有小窗。此塔虽经明清两代重修,仍保存唐代风格。
正定广惠寺花塔
又称多宝塔。在河北正定县城内生民街路东。始建于唐贞元年间,金、明、清等代皆有修葺。塔高40.5米。第一层平面为八角形,原在其四个正面又另加扁六角形亭状的单层套室,俗称小塔。第二层为平正的八角形,每面三间,当心间是门,梢间是假方格窗楼及长方尖形砖砌佛龛。第三层平座甚大,但塔身骤小,四面为方门、斜棂假窗。第三层以上呈圆锥形,上为塔刹,今已残损。塔原为广惠寺内之建筑,寺因有此塔又称为华塔寺。乾隆帝曾多次到寺拈香礼佛,并题额“妙光演教”。
赵州陀罗尼经幢
俗称石塔。在河北赵县城内。原系开元寺建筑之一,寺已毁,现仅存经幢。北宋景佑五年(1038),赵州人王德成所建。全部用石料砌成。共七级,高约18米,是我国现存石经幢中最高的一座。平面为八角形,建于方形石基上,石基周围刻有“妇女掩门”图案,四角刻有金刚力士。台基上是方形须弥座,周围雕刻伎乐、佛像、莲花等。经幢一至三层刻陀罗尼经,其余各层满刻佛教人物、经变故事、狮象花卉等装饰图案。幢顶以铜质火焰珠宝为刹,展现了宋代造型艺术的高度成就。
山西佛寺及佛教古迹
太原崇善寺
太原市著名古刹。山西省佛教协会所在地。
寺在山西太原市东南隅,建于唐,初名白马寺,后改延寿寺、宗善寺,明代改崇善寺。明洪武十四年(1381)扩建,占地约14万平方米,殿阁楼台、亭堂廊阁近千间。同治三年(1864)大部建筑毁于火。现寺布局,包括山门、钟楼、东西两厢和大悲殿,亦自成格局。殿内供千手千眼十一面观音及千钵文殊和普贤三尊巨像,像高8.5米。殿宇和塑像都为明初遗物。寺内还保存有宋、元、明版藏经,大多有确切的年代记载,为中国佛教中上的珍贵资料。山门前铁铸的唐狮子像与钟鼓楼等,亦是重要古迹。
大同为北魏及辽金的首都,文物古迹甲于全国,即以佛寺而言,其建筑之宏伟,结构之美观,幅度之宽广,气宇之轩昂,在佛教古迹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华严寺是辽金时期我国华严宗重要寺庙之一。时华严宗盛行,道宗亦曾撰《华严经&随品赞》十卷,且因寺内曾奉安辽代诸帝石像、铜像,当时还具有辽皇室祖庙性质。辽保大二年(1122)寺内部分建筑毁于兵火,后重修,明中叶以后分上、下二寺。上华严寺位于大同城内的清远街,下华严寺则在城内的市坡街;上华严寺为砖石所造,下华严寺纯为木构。二寺各具特色,皆堪称建筑史上的瑰宝。
位于清远街的上华严寺,占地约二三十亩,建筑宏伟,金碧辉煌,雕梁画栋,美不胜收。寺始建于辽代重熙七年(1038),重修于辽清宁八年(1062),寺分三进,正面是大雄宝殿,殿高约17米,横阔50米,纵深五间,殿周均绘有许多不同的佛教故事古画,事态神奇,盎然有趣。殿内佛菩萨像甚多,神态各异,雕塑极为精美。
殿前高台约4米余,纵横数十丈,巨柏苍松,围植四周,枝叶茂密,古荫盎然。台旁丽阁处处,平添一种浓郁的美感。辽帝辽后铜像,祀于其内,辽服垂足,威威肃立,望之俨然。还有铜像五六尊,石像两双,侍奉帝后两侧,常服巾帻,宫粉之气,别有一番趣味。
寺中除陈设辽代所塑佛像外,对南北朝时代的遗物,亦有多处珍存,如壁画、彩色天花版及栏杆等,更具历史价值。
上华严寺大门,为朱丹油漆,光亮照人,寺内大香炉,终年香火缭绕;寺内钟鼓二楼,岿然耸立,其庄严雄伟气势,堪与五台山文殊寺比美。
下华严寺位于市坡街,以辽建薄伽教藏殿为中心,保存有辽代塑像、石经幢、楼阁式藏经柜及天宫楼阁。下寺砖雕二门以东,又有天王殿、南北配殿和山门,别为一院。此寺主要殿宇皆面向东方,这与契丹族崇鬼拜日、以东为上的民俗信仰和居住习惯有关。
薄伽教藏殿为存放藏经的殿堂,故名。辽重熙七年(1038)建,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整个建筑结构严谨,比例适当,犹存唐代建筑遗风,是我国辽代殿堂建筑的优秀遗构。宽阔的佛坛上布列辽代塑像31尊,技法娴熟,如出一手。四壁列重楼式壁藏,为国内仅见之辽代小木作,堪称艺术珍品。壁藏为双层楼阁式,故名重楼式壁藏,俗称藏经柜。共38间,分上下两层,内存明清藏经1700余函,计18000多册,完好无损。
殿为木构,在我国寺庙建筑史上,可谓一大创举,此殿为我国六大木殿之一,其它五座木殿,均因年久失修,或毁于风雨侵蚀,或毁于水灾火灾,唯此木殿为今之硕果仅存者,人民视为瑰宝,佛教徒视为圣堂,香火鼎盛,善男信女终年朝拜,络绎不绝。
交城玄中寺
玄中寺,又名玄忠寺、石壁寺,全称大龙山石壁永宁玄中禅寺。位于山西交城西北15公里处石壁山之南。北魏延兴二年(472),净土宗高僧昙鸾兴建,至承明元年(476)始告完成;是昙大师住持的净土宗道场。后来由其弟子道绰继承法席。寺在唐贞观年间重修,改名石壁永宁禅寺。贞观十五年(641)善导在此开创净土宗,并视玄中寺为祖庭。唐贞观十三年(797)比丘慎微在此建戒坛,敕赐“甘露无碍义坛”,与长安的灵感坛、洛阳的会善坛***称三戒坛。寺内主要殿堂有万佛殿、东西配殿,善法殿在清同治、光绪年间毁于火,千佛阁残存,1953年重建大雄宝殿、七佛殿、七佛阁等,翻修了天王殿和钟鼓楼。整个寺院为五进殿阁。大殿西侧最近新建祖堂,供奉昙鸾、道绰、善导三大师像。寺东山巅有八角白色秋蓉塔,附近新修日本营原惠庆长老舍利塔。
北岳恒山悬空寺
悬空寺位于大同东南的恒山,始建于北魏末期(约6世纪),由了然和尚所建,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全寺有殿宇楼阁40间,楼阁之间,有栈道可通。了然和尚利用深入10米的山岩,凿洞穴插悬梁为基,建筑成一座高达三层的主寺。两翼伸张,是仅利用伸出空间的横木作阵和几枝圆径不及4吋的木支柱,在空间搭架起另外几座楼高三层的悬空神殿。从主殿沿着悬空的殿宇登楼俯视,令人心为之虚怯。
悬空寺占地不广,却是我国有名的唯一的悬空寺院,其设计的巧妙,建筑的安排和空间的利用,处处都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艺术和智慧。了然和尚利用了巍峨的恒山,作为悬空寺的天然屏障,更采取了石岩的深入的地方作为遮风挡雨的有利形势。这两种地理上的有利条件,保障了这座悬空的寺院不受风雨侵袭。因此,这座中国唯一的悬空寺,能屹立于恒山之麓,1400年来没有变动。更证明了然和尚对建筑学上有过人的聪明和智慧。
寺内有各种铜铸、铁铸、石刻佛像80余尊,其中三圣殿的泥塑阿弥陀佛像、文殊师利菩萨和观世音菩萨像具有唐代风格。明代的护法韦驮像,姿态威武,衣褶精细,是铜、铁铸像的佼佼者。还有栈道上的石刻释迦佛像,气魄雄伟,比例匀称,是北魏石刻的佳作。寺内三教殿,中奉释迦,左为孔子,右为老子,集三教始祖于一殿,在寺观中也不常见。“三教同源”之说,首创于梁武帝,唐太宗亦比较注意三教之间的均衡,致力于调和三教。这座“三教殿”可作为当时历史的见证。
悬空寺像悬在空中的一轮明月,在漫长的岁月中,虽经历了阴晴圆缺,犹保持昔日的雄姿。以它地势之险要,面对恒山,背倚翠屏,风景优美,别具一格,令人领略艺术的享受。
五台山 显通寺
在五台山台怀镇北侧,为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规模较大,历史最古。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58—75),初名大孚图灵鹫寺;北魏孝文帝时扩建十二院,因寺侧有一花园,赐名花园寺;武则天时重建,庄严宏敞,倍于旧时,改名大华严寺;明太祖重修,赐额“大显通寺”;清代重修,形成今日规模。寺宇面积8万平方米,各种建筑400余间,中轴线殿堂七座,其中铜殿三间,铸造精巧;铜塔两座,高8米。门前钟楼内悬万斤铜钟,击声可及全山。砖构无量殿,宽七间深四间,内供无量寿佛。还有大雄宝殿、明版藏经、华严经字塔等。
在五台山台怀镇南侧,为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原是显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时始独立为寺,寺有阿育王所置的佛舍利塔及文殊发塔,因而改用今名。寺前有木牌坊三间,为明万历年间()所建。寺内主要建筑,大雄宝殿在前,藏经阁在后,东列禅院,舍利白塔位居其中,藏式,总高约50米(一说86米)。各殿塑像保存完好,藏经阁内木制转轮藏20层,各层满放藏经,供四众礼拜和诵阅。台怀诸寺,群山环峙,塔院寺位居在前,高大的白塔引入神往,人们把它看作五台山的标志。
在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北侧灵鹫峰上,是五台五大禅林之一。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菩萨顶传为文殊菩萨住处,故又名真容院,亦称文殊寺。创建于北魏,历代重修,明永乐以后,菩萨顶为五台山藏传佛寺(黄教)之首,清康熙、乾隆几次朝拜五台山,在菩萨顶住宿,书匾题名、撰写碑文,后即兴工重建。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形制手法及雕刻艺术,都仿宫制营造。寺居山头,地势较高,门前筑石阶108级,石级上有牌坊三间。山门内有天王殿、钟鼓楼、菩萨顶、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
在五台山台怀镇杨林街西南里许。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因寺内供文殊像而得名。始建于唐,元佑年间()重建,后毁于火,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再建。山门、天王殿为前列,廊庑配殿为两翼,禅堂、方丈室居后,正中建文殊阁五楹及钟鼓二楼。僧舍厩厨俱备。阁内塑像完成于明弘治九年(1496),明万历时曾局部修补,文殊阁宽五间,深四间,阁内佛坛宽大,文殊驾驭于狮背约高9米。龛背面塑药师、释迦、弥陀三世佛,两侧为悬塑五百罗汉。全部佛像皆为明代所塑。佛像居于龛背面倒座之上,颇为特殊。
位于五台山台怀镇东隅。为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唐时初创,明弘治五年重修碑记。万历年间李彦妃施资重建,占地15000平方米。相传文殊菩萨尝在此说法,后曾取名为“落佛寺”。清乾隆年间由青庙改为黄庙,常住藏、蒙喇嘛。康熙、乾隆、雍正多次朝礼五台,均予修饰。现存藏式文殊塔、山门、天王殿、文殊殿、大佛殿、藏经阁、配殿和禅院以及各殿塑像等,齐备无损,是五台山保存完好的大型寺庙之一。后殿中央,有一木制圆形佛坛,上雕水涛和十八罗汉过江图案,当中荷蒂上有木制大型莲瓣,“四方佛”分坐其上;另设中轴、转盘,绳索牵伸,莲瓣时开时***,“四方佛”时隐时现,名曰“花开献佛”,因而也出现了十八罗汉过江的景象;为五台山十大景观之一。
在五台山南台西北岭畔,距台怀镇15公里,为五台山著名佛寺之一。据《广清凉传》卷上载,五台山中,今之北台即古代的中台,中台即南台。故或谓本寺位于五台山的中台。唐开元二十四年(736)由道义草创,不久代宗命泽州僧道环起工事。时大兴善寺不空亦资助此举,作为密教弘布的道场。唐大历五年(770),代宗李豫诏高僧赴五台山修功德,建寺铸铜为瓦,金涂瓦上,饰佛阁为金阁,因名金阁寺。
今寺的大部分建筑物,如大殿、讲堂等,是清朝后所建造。寺内有代宗李豫像,虽经后人重装,仍不失唐风。寺内建筑布局,仍以观音阁为主体,山门前石狮雄健,庭院内高阁林立。阁身二层,宽七间,深六间,四周围廊,阁内观音铜像,高达17米,后人覆盖泥皮一层,铜像陷入泥内。观音像两侧,二十四诸天环侍,犹如仪仗。阁背面有毗卢殿、弥勒殿、观音殿、地藏殿、药王殿等;塑像满布,有近千尊之多。最后为大雄宝殿,供三世佛和十八罗汉,保存完好。广宗寺
在五台山台怀镇北侧营坊村山腰。明正德()初年始建,清代曾予补修。山门内供弥勒像;左右钟鼓二楼高耸,院内配殿厢房整洁,大佛殿位居正中,殿为铜瓦盖顶,俗称铜瓦殿;后为藏经阁和禅院。铜瓦殿正面三间,内供三世佛及十八罗?**瘛1躺剿?br/&又名普济寺,俗称广济茅蓬,在五台山台怀镇东北2公里北台山麓。是五台山最大的十方丛林。寺区林荫蔽日,水流潺潺。寺始建于北魏,高僧法聪禅师曾驻锡说法于此。明成化年间()重建,清代又予重修。建筑以牌坊、山门为前哨,方丈、禅堂、客舍、香积厨等套院为两翼。中线分为前后两进,前院有天王殿、钟鼓楼、毗卢殿(又名雷音殿)、戒坛及东西配殿、厢房;后院地势凸起,设垂花门、藏经阁,左右为经堂香舍。前院多为单层殿堂,后院全为重檐楼阁。各殿塑像全为清代重装。寺内有明成化、正德、嘉靖年间碑刻,记事甚详。
又名广仁寺。在五台山台怀镇北隅罗睺寺东侧,是蒙藏僧侣朝拜五台山挂锡之后。清代建造。建筑布局:山门、天王殿、钟鼓楼、中殿、后大殿、配殿、厢房等皆完备。中殿本名三宝殿,内供宗喀巴、药师、释迦三像,四周壁龛,供佛像千余尊,故亦称千佛殿。后殿供弥勒佛及宗喀巴像,两则依壁作经橱,存清版藏文佛经108卷,完好无损。
在五台山台怀镇东向山巅,距台怀垂直高度约400米,地势高耸,风景秀丽。寺区古柏参天,山花烂漫。寺建布局:山门、中殿各三间,左右配殿、正殿各五楹。殿内供菩萨像五尊,神态各异,象征着五个台顶不同形象的五尊文殊。寺内石刻,有清乾隆十五年(1750)御制黛螺顶碑记。
在五台山台怀镇以南3公里栖贤谷口岩畔。蒙藏僧侣朝山,多来此参拜。山岩石洞中塑观音像,故名。寺区流水潺潺,绿柳成荫。寺始于明,清代重修。寺居山麓,三院横列,中院为佛殿,偏院为禅堂僧舍。登山40米处,筑有香积佛殿,为达赖登台静修处。上岩百余米处,劈山凿石,建有观音殿三间,内奉观音、文殊。殿后石洞,滴水成泉,清洌可饮,洞内亦奉观音。
应县佛官寺释迦塔
俗称应县木塔,塔内供有释迦佛像,故名释迦塔。在山西应县城佛宫寺内,辽清宁二年(1056)建。八角,外观五层,夹有暗层四级,实为九层。总高67.13米,底层直径30米,是国内外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塔式建筑。塔建成200多年后,至元顺帝时,曾经历大地震仍巍然不动。塔内明层都有塑像,头层释迦佛高大肃穆;内槽壁面有六尊如来画像。三层塑四方佛,面向四方。五层塑释迦坐像于中央,八大菩萨分坐八方。利用塔心无暗层的高大空间布置塑像,以增强佛像的庄严,是建筑结构与使用功能设计***理的典范。近年来修理塑像时,发现一批辽代写经、刻经和木板套色绢质佛像画等珍贵文物,在研究辽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活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天龙山石窟
天龙山原名方山,离太原西南约40公里,北齐时在山上兴建了天龙寺,自此称为天龙山。天龙山石窟包括北齐、隋和晚唐近四个世纪的作品,共25窟,分布于天龙山的东西两峰。东峰也称仙岩,有石窟20个。其中最早的开凿于北齐天保二年(557);西峰称为大佛,有石窟13个。雕像大部分是唐代作品。第九窟外原有木构漫山阁,分上下两层,下层中间奉观音,左为文殊,右为普贤;三像后壁,有无数化佛。上层为如来大佛,高约8米,虽双手已毁,仍不失为天龙山石窟群中唯一完整的造像。
洪洞广胜寺
位于洪洞县霍山南麓的广胜寺,是我国著名的佛教重点保护单位之一。它那山青水秀的优美风光,吸引着国内外的游人和香客前来观光、膜拜。
这座历史悠久的古代佛寺,建筑在群峰争秀的古柏丛中。寺分上、下两寺和水神庙三处,建于东汉建和元年(147),初名俱卢舍那寺,唐代改称今名。大历四年(769)重修,元大德七年(1303)地震毁坏。寺由山门、飞虹塔、弥陀殿、大雄宝殿、毗卢殿、观音殿、地藏殿及厢房、廊庑组成。现存建筑,是元代大德九年(1035)以后陆续兴修和重建的。
“一塔玲珑驾碧空”的飞虹塔,呈八角形,十三层,塔身用黄绿蓝三彩琉璃装饰,一二三层最为精致,檐下有斗拱、倚柱、佛菩萨像、金刚、花卉、盘龙、鸟兽等各种构件和图案,捏制精巧,彩绘鲜丽,至今色泽如新。塔中空,有踏道攀登而上,设计十分巧妙,是我国现存琉璃塔中的代表作。康熙三十四年(1695)临汾盆地遭八级地震,此塔却安然无恙。
原藏于广胜寺的金代《大藏经》,世称《赵城金藏》,现存5000余卷,是研究我国佛教文化的极其珍贵的史料,这部誉为举世孤本的经藉巨著,现珍藏于北京图书馆。但是,今人大多只知广胜寺藏经之可贵,却忽略了广胜寺建筑之珍奇。仅以寺内的毗卢殿为例:殿为廊殿式,殿内两山施大爬梁,结构奇特,是元代建筑艺术富有成就的实例。的确,广胜寺的奇特的建筑结构,对研究我国古代的建筑学和力学成就,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至于广胜寺的文物,更是美不胜数。千百年来,寺的建筑、藏经、壁画和飞虹塔被誉为“四奇”而驰名于世。
羊头山石窟
在山西高平县城东北18公里,高平、长治、长子三县交界处。山巅有一石雕方形石塔,塔座似伏羊,头尾清晰,故名羊头山。山上石窟40余洞,自山腰至山顶分布甚广,平面多为方形。凿于北魏太和年间(447—449),北齐隋唐间屡有凿造,窟内造像尚存。洞窟大小不等,其中第6窟最大,面积约10平方米。金灯寺石窟
在山西平顺县城东北65公里崖上。有大小洞窟14个,其中最大的称水陆殿,又名水罗殿,面积约125平方米,上置平顶,下面池沼泉水从石隙中流出,沼上凿有田字形石桥,人可沿之观赏。明间扇面墙前后均有融水面约50厘米的长方形佛台,正面并坐三佛像,背面列坐三大士。四壁浮雕水陆画,上部周围雕佛、菩萨、罗汉等像。此石窟群开凿于明嘉靖、隆庆、万历年间。
响堂寺石窟
在山西榆社县城西南5公里庙岑山。北魏至唐时依山造像并有千佛洞一区。坐佛高3.3米确为唐风。洞窟幽深,构思精巧,造像栩栩如生。窟内大小佛像达1090尊,沿袭印度佛教艺术风格,为北魏之作。
河南佛寺及佛教古迹
洛阳白马寺
位于洛阳市东10公里处;背负邙山,南临洛河,东望洛阳,为中原形胜之地。原建有二说,一为东汉明帝时,一为永平十八年(75)。相传为我国第一座佛寺。由于天竺的摄摩腾、竺法兰二僧以白马自西域驮经来我国(或谓于永平十年[67]至我国),明帝遂敕令于洛阳城西雍门(西阳门)外为之建造精舍,称之为白马寺。关于寺名的由来,据《梁高僧传》卷1载,相传天竺国有伽蓝名招提。国王尝破坏诸寺,唯招提寺未及毁坏,后因夜有一白马绕塔悲鸣,王遂停毁。并改招提寺为白马寺,后诸寺立,多取此名。故谓东汉明帝于洛阳城西始建佛寺时,系因依准这一典故而称白马寺。相传寺式是模仿印度祇园精舍,寺中有塔,殿内有壁画,摄摩腾、竺法兰二人曾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为汉译经典中最早的译籍。寺门两旁有摄摩腾、竺法兰墓塔。另于寺之东有齐云塔(或谓斋云塔),乃后唐庄宗(923—925在位)所建,其塔式为木造之九层塔,宋代靖康之乱毁于战火,金大定十五年(1175)僧彦公再建,清代嘉庆三年(1798)僧圆朗重修,现存为十三层砖塔,高24米。
本寺以年代久远,且屡毁于兵灾,故于唐代垂拱、宋代淳化、元代至顺、明代洪武年间迭经兴复。唐末五代时,禅宗大德弘化于此。金末时则为华严诸师弘教之所。曹魏时的康僧铠、昙谛、白延,西晋的竺法护,北魏的昙摩流支、佛陀扇多,唐代的佛陀多罗等高僧,皆曾于此寺译经。宋真宗亦尝临幸本寺,礼拜摄摩腾、竺法兰故迹。北魏以降,白马寺为北朝佛教中心。原建筑雄伟。住僧多达千人。今仅存天王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建筑。所藏唐代经幢、元代碑刻都有较高艺术价值。原有石刻弥勒像,已被盗往美国。1928年,寺为军阀冯玉祥所毁,1931年,由护法戴季陶及上海杜月笙等人加以重建。建国以后,全寺殿堂进行多次维修,己成为中原佛教胜地。中岳嵩山少林寺
建于北魏太和二十年(496)。我国佛教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此创立禅宗,为我国禅宗各派的共同祖庭,在国内外有深远影响。
寺在河南登封县城西北15公里的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唐初,少林僧人助唐开国有功,从此寺僧常习拳术,少林拳遂负盛名。寺内现存建筑有山门、客堂、达摩亭、白衣殿、地藏殿和千佛殿。千佛殿内有著名的明代五百罗汉朝毗卢壁画,约300多平方米。白衣殿内有少林拳谱、十三和尚救唐王(李世民)壁画。达摩亭传是二祖慧可在门外立候达摩,大雪没膝犹不稍动的地方,故又名立雪亭。寺西的塔林,西北的初祖庵、达摩西壁洞,西南的二祖庵以及附近的唐代法如塔、同光塔,五代时的法华塔,元代的缘公塔等,在建筑史上都有很重要的地位。寺内保存有唐以来的碑碣石刻约300余品,其中以唐王告少林寺主教碑以及苏东坡、米芾、赵孟(左兆右页)、董其昌、日本邵元撰书的碑刻最为珍贵。
开封祜国寺塔
俗称铁塔。在河南开封市东北隅。建于北宋皇佑元年(1049)。八角,十三层,高54.66米。外壁镶以褐色琉璃砖,近似铁色,故名。因黄河泛滥,塔基已淹没于地下。塔身细部的琉璃砖雕有飞天、降龙、麒麟、菩萨、力士、狮子、宝相等花卉人物50余种,为宋代琉璃砖雕艺术的佳作。历经地震、河患、狂风暴雨等自然灾害侵袭,仍巍然屹立。塔南八角亭内有宋金时期的铜佛一尊,高5.14米,重11.7吨。亦为珍品。
石窟寺石窟
在河南巩县城东北约8公里的大力山下。东西魏、北齐、隋、唐以及宋,相继在此凿窟造像。现存5窟、256龛,有7743尊佛像和数十篇题记。窟内中心柱,四周凿龛造像。第1窟门内两侧雕“帝后礼佛图”,其余三壁雕佛像和佛传故事。“帝后礼佛图”分3层6组。是我国现存浮雕中较完整者。
灵泉寺石窟
在河南安阳县城西南25公里的宝山。山有南北两峰,中有一东西向峡谷,石窟即在峡谷两侧。因中间旧有灵泉寺,故名。北峰为106窟,南峰64窟,共170窟。从东魏武定四年(546)开凿大留圣窟起至宋末,历时600余年。其中大住圣窟(凿于隋开皇九年[584])为北峰窟群造像杰作,面积5.8平方米,门两旁雕罗那延神王和迦毗罗神王像,东、西、北三壁皆有一拱券式龛,内造一佛二菩萨像,两旁雕坐佛14尊,门内刻二十四佛名。石窟多为浅窟,内雕各种塔式(隋唐各代名僧灰衣塔)和殿宇。
在河南浚县城1公里浮丘山的西北端。洞内外雕刻有唐代及以后的造像960余尊,故名。第一窟内,四壁雕有佛菩萨像和许多小龛,还有“大唐永隆元年”、“永隆二年”、“大唐开耀二年”等题记。此窟造像为唐代作品。第二洞窟内造像大部残毁。洞口的力士像较完好。
在河南偃师县城西南30公里水泉村南安山断崖上。现存洞窟一座,进深6.5米,宽4.8米,高约12米。窟内后壁原立佛像两尊,现仅存一尊,高约3米,左右壁雕大小佛龛400余个,龛内各雕一佛二菩萨或弥勒像。窟外北壁刻有唐代佛龛。现存有北魏普泰元年(531)、唐先天二年(713)等题记。
山东佛寺及佛教古迹
济南千佛山兴国禅寺
寺在山东济南市南约2.5公里的千佛山麓。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因岩石镌佛,遍布山岩,遂称千佛山。
寺始建于唐贞观间(627—649),寺内千佛岩有隋开皇七年(587)至唐贞观年间雕造的佛像多尊。岩下极乐、龙泉、黔娄等洞也多石佛造像,近年已大半修复。东院塑帝舜及娥皇、女英二妃像。
历城四门塔
在山东历城县柳埠村青龙山麓神通寺遗址东侧。建塔年代过去根据塔内造像题记认为不晚于东魏武定二年(544),1972年大修时发现塔顶内拱板上刻有“大业七年造”字样,确知为隋大业七年(611)所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塔。塔身为大块青石砌成,单层方形,高15.04米,每边宽7.4米,四面各辟一半圆形拱门,明清以来习称“四门塔”。塔顶用23行石板层层收缩叠筑,成四角尖顶锥形。顶端由露盘、山华、蕉叶、相轮等构成塔刹。塔室有方形塔心柱,四面各有后人移置的石雕佛像一尊。佛座上有东魏定二年杨显叔造像记和唐景龙三年(709)尼无畏等造像记,解放前已毁,今据原题记拓片重制。
青岛湛山寺
寺在山东青岛市东部湛山西南,太平山东麓。年建。为市区唯一的佛寺,面积23亩。山门有两石狮,寺前石砌莲花池,院内有大雄宝殿、三圣殿、天王殿及客舍,殿后为藏经楼,旧藏佛经6000余册及古代佛像。寺后东侧小山有八角七级砖塔。寺院南对大海,东西北三面,浮山、湛山、太平山屏列,烟岚变幻,海阔天空。青岛十景之一的“湛山清梵”即此。
原办有湛山佛学院,培养僧才甚众。因此,国外沿用湛山寺之名修建的寺庙甚多,影响较广。
云门山石窟造像
在山东云门山南崖壁上。窟龛10余座,大小佛像272尊,凿于隋开皇十年和唐开元十九年(590—602)。石窟两侧题记和历代名人题刻颇多。
驼山石窟造像
在山东益都县西南5公里处。造像集中在驼山主峰东南崖壁上,共有石窟5座,摩崖造像群一处,计大小佛像638尊。自北至南第三窟内阿弥陀佛造像高达5米,底座高1米,为北周时作品。旁立两尊菩萨像,高3.94米,具有隋代造像风格。
白佛山石窟造像
在山东东平县城西4公里焦村北白佛山。共三窟,平面呈马蹄形。隋窟在中,称大佛洞,正中圆雕释迦坐像高4.7米,东西两壁浮雕造像106尊,刻石近1000字;窟外有“大隋开皇七年施主王子华造像”题记。唐窟在西,称小佛洞,洞高3米,有浮雕弥勒及二供养人像;西壁有“唐齐州司马张颖造弥勒像”题记。东窟又称东廓,圆雕立像12尊,时代不详,其中一尊高与人齐。白佛山原名危山,因造像改今名。
千佛岩造像
在山东历城县柳埠村龙虎塔西白虎山上。南北长65米。大小窟龛100多个,佛像210余尊。造像大部分成于唐初,宋元明各代也有零星刻凿。造像题记共43条。较大的石窟五个,佛像均高2.6米左右,保存较为完整。
兴国寺石造像
俗称“丈八佛”,在山东博兴县东南12.5公里寨高村。像高5米,赤足立于巨形莲座上。莲座高1.35米,宽2.8米,长2.19米,面左右各雕有供养人六、比丘一。兴国寺建于东魏天平元年(534),造像年月无考,视其风格。当为南北朝时物,与文献“与兴国寺建立同时”的记载符***。
湖北佛寺及佛教古迹
武汉归元寺
清顺治十五年(1658),佛教禅宗的曹洞宗祖师白光创立。为长江中游名刹之一。
寺在湖北武汉市汉阳翠微街西端。清顺治初由白光禅师就明代王章甫葵园旧址创造,为武汉市四大丛林之一。因迭经战乱,屡兴屡废。现存建筑,系清同治三年(1864)、光绪二十一年的(1895)及民国初年所陆续重建。内有钟鼓楼、韦驮殿、大雄宝殿、地藏王殿、天王殿、五百罗汉堂、大士阁、藏经楼、念佛堂、斋堂、客堂、方丈寮及僧寮、素餐馆等建筑,有翠微峰、翠微古井等古迹和小亭、花坛、放生池等设置,布局严谨,设计巧妙。罗汉堂内释迦牟尼、观音大士等塑像,形象高大,神情肃穆。特别是五百罗汉,起伏坐卧,喜怒哀乐,各具姿态,各有特色,技艺极为精湛。藏经阁建筑绚丽,其中保存着贝叶真经、龙藏及象牙玉石雕刻、玉佛与珍贵文物。湖北省、武汉市佛协均设于寺内。
武昌宝通寺
兴建于北宋大观年间(1107—11lO),是武汉市四大丛林之一。
寺在武昌市洪山南麓。南宋端平年间(),由隋县大洪山迁此。原名崇宁万寿禅寺,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始易今名。现存殿宇,多系清同治四年(1865)至光绪五年(1879)建筑。其建筑特点,皆随山势而起伏,隐现自然,层叠有致。寺内有接引殿、东西厅、大雄宝殿、祖师殿、禅堂、斋堂、方丈寮和宋铸铁钟、明雕石狮等。寺后有洪山宝塔(又名临济塔)、法界宫,另有层台、奇石,掩映于苍松翠柏之间,益显其庄严雄伟、古朴雅致。
黄梅五祖寺
唐咸亨年间(670—673)佛教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兴建,是有中外影响的禅宗重要祖庭之一。
寺又名东山寺,在湖北黄梅县城东12公里的东山(一名冯茂山)。明万历年间重建,清咸丰四年(1854)毁于兵燹后又重修。现存殿宇有麻姑殿、圣母殿、千佛殿、真身殿,以及方丈、禅堂、僧寮、客堂、戒堂等。自寺前“一天门”达寺后“白莲峰”行程达3公里,遍布名胜古迹,著名的有:释迦多宝如来佛塔、十方佛塔、飞虹桥、大满禅师石塔、讲经台、授法洞、舍身岩、棋盘石、莲花洞等,其中大满禅师石塔为喇嘛塔式,建于石台之上,高5米,是瘗五祖弘忍真身之所。白莲池,相传是五祖手植白莲之处。
当阳玉泉寺
隋开皇年间(581—600)隋文帝为佛教天台宗祖师智顗修建。与灵岩、栖霞、国清并称为天下丛林四绝。
寺在湖北当阳玉泉山东麓。汉建安年间(196—219)普净禅师结茅于此,梁宣帝敕建覆船山寺,隋开皇时,智者大师继倡立法门,唐贞观中法甃又增建,宋天禧末,明肃皇后又重修,并改额为“景德禅寺”,使规模达到“为楼者九,为殿者十八,三千七百僧舍”,“占地左五里,右五里,前后十里”,被誉为“荆楚丛林之冠”。元、明、清都有所修葺。现存主要殿堂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殿、毗卢上方、东西二堂、般舟堂、藏经楼等,其中大雄宝殿,高21米,七开间,立柱72根,整个建筑结构犹具元代风格。解放后复经修葺。殿前有重1.5吨的隋代铁镬、元代铁釜、铁钟。寺侧观音石刻画像,为唐代吴道子的杰作。寺内古柏、根杏参天蟠地,并蒂莲开千瓣,月桂四季飘香,为“三楚名山”增添了无限光彩。
仙佛寺石窟
在湖北来风土家族自治县城东7公里的酉水河边佛潭崖上。始凿于东晋咸康年间。崖壁中部,并排三大石窟,各雕高约5米的大石佛一尊,两侧刻一至二对菩萨。下沿并排许多小石窟,中刻观音、地藏、诸佛尊者和供养人像共40余尊。窟左石壁有“咸康元年五月六日”等字样。造像具有唐宋特点,且富有地方风格。
湖南佛寺及佛教古迹
长沙麓山寺
建于西晋泰始四年(268),是历史悠久的著名佛寺,被称为“湖湘第一道场”。
寺在岳麓山半腰,是长沙最早的一座佛寺。明神宗时更名为万寿寺,民国初年复名为“古麓山寺”。1944年大殿被毁,仅存前门和藏经阁。阁前左右各有罗汉松一株,称为“松关”。寺内有玉泉,寺后有泉从石隙中流出,冬夏不涸,清冽甘甜,名曰“白鹤泉”。岳麓山下有“麓山寺碑”,为唐李邕撰书,碑全文1400多字,乃述晋至唐麓山寺历代建寺及禅师传法情况。
长沙开福寺
五代楚王马殷(907)建。殿宇宏伟,为著名佛教古刹。
寺在湖南长沙市湘春街外,楚王马殷建寺后,其子马希范又建会春园、嘉宴堂、祓禊亭于此。宋、明、清各代时修时毁。今寺殿宇有三圣殿、大雄宝殿、毗卢殿及山门。大雄宝殿1923年重建。山门额题“古开福寺”。寺内有康熙、光绪年间石碑各一座。
南岳衡山 祝圣寺
唐肃宗时(756—761)建。当时高僧承远于此宏扬佛法,为南岳著名古寺,信徒朝礼之地。南岳佛教协会所在地。
寺在衡山南岳镇东街,距南岳大庙半里。现寺为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重建,主要建筑有关圣殿、大佛殿、药师殿、说法堂、方丈寮、观岸堂、罗汉堂和山门等。罗汉堂内有青石阴刻五百罗?**袂蹲笥冶凇2鼐ゲ赜忻髂喜亍?br/&本寺慧思为开山,怀让、幻有正传、密云圆悟等皆曾居于此。唐代承远于此设立般舟道场,勤行念佛,故又称为弥陀寺。代宗大历(766—779)末年,赐“般舟道场”之名。后改为胜业寺。康熙十六年(1677)置行宫以来,改称祝圣寺,并沿用至今。
寺在衡山掷钵峰下,距磨镜台约半公里。创建于南朝陈废帝光大元年(567),初名般若寺。天台宗二祖慧思曾久居于此,宣讲《般若经》、《中论》等般若中观的经典,故于当时多被称为般若寺、般舟道场。唐代怀让禅师亦栖止此寺,故世有“南岳怀让”之称。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改称福严寺。现寺为清同治九年(1870)重建。有山门、过殿、大雄宝殿、岳神殿、藏经阁和僧寮等。寺后拜经台岩上刻“极高明”三字为唐李泌所书。寺右古银杏一株,腰围逾5米,迄今已有1400余年。寺前有“三生塔”,即慧思禅师墓。寺旁磨镜台,是六祖慧能大师弟子怀让传法于马祖道一的著名遗址。
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503—519)。陈高僧海印、唐无际大师希迁道场。日本曹洞宗尊为祖庭。
寺在衡山南岳西北4公里。天宝九年(750)石头希迁在此著《草庵歌参同契》。日僧晓梅送来日本印藏经一部,1911年《日本僧藏经记》碑文中,称日本僧六休为石头(希迁)四十二代孙。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二十八至三十二年()时重建。除关圣殿、大雄宝殿、说法堂和两侧祖堂、禅堂、客堂,山门外还有宋人石曼聊写的“释迦文佛”石刻以及“见相塔”等。
原为道观,隋大业年间(605—618)易观为寺。在祝融峰顶,为南岳名刹。
寺旧名光天观,在衡山祝融峰下。隋大业间改寺后历经重修,现仅存后殿。寺后山顶有望日台,山上有树龄在500年以上的古松。
江苏佛寺及佛教古迹
南京灵谷寺
寺在南京市中山门外中山陵东。前身是开善寺,原在钟山南麓独龙阜。南朝梁天监十三年(514)梁武帝萧衍葬宝志和尚于独龙阜,建开善精舍,并造志公塔,唐代称宝公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改称太平兴国禅寺,明初改名蒋山寺。洪武十四年(1381)明太祖为在独龙阜建明孝陵,将寺及塔迁此,并改名灵谷寺。原殿宇自山门至大殿,长2.5公里,寺内有无梁殿、梅花坞、宝公塔、八功德水诸胜。八功德水原在悟真庵,后寺迁水移,僧人用竹管引水入寺,名竹逆泉。清咸丰年间,灵谷遭到严重破坏,仅无梁殿未毁,现寺仅是原灵谷寺龙王殿的一部分,清同治年间重修,规模较小。
南京栖霞寺
南齐永明七年(489)创建。隋吉藏在此创立我国佛教三论宗。为国内佛教四大丛林之一。
寺在栖霞山中峰西麓。南齐永明元年(483,亦说七年)为隐士明僧绍住宅改建。唐高祖李渊改寺为功德寺,又增建殿宇、楼阁四十余所。与山东灵岩、湖北玉泉、天台国清并称“四大丛林”。寺在清咸丰五年(1855)毁于火,现存木构建筑如山门、天王殿、毗卢殿、藏经楼、摄翠楼等,大部为光绪三十四年(1908)和民国初年,宗仰上人得孙中山先生的资助重建的。寺内还保存有南朝石造像、五代五塔和唐代碑刻等珍贵文物。建国后,尤其落实宗教政策以来,中国佛教协会于1982年在此开办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于是,十方云集,声势重振,成为江南第一胜地。苏州西园戒幢寺
建于明嘉靖年间()。为江南名刹。
寺在苏州市阊门外留园路,明嘉靖年间西园与留园的前身东园同为太仆徐时仄的私园。后其子工部郎中徐溶舍园为寺,取名“复古归原寺”。明崇祯八年(1635),茂林律师住持该寺,弘扬律宗,更名为“戒幢律寺”。清咸丰十年(1680)寺毁于火,同治、光绪年间重建。现在西园是戒幢律寺及其西花园的总称,为一极完整的佛教建筑。主要有:天王殿、大雄宝殿、罗汉堂、观音殿、藏经楼等。罗汉堂,共48间,呈田字形。以佛教四大名山塑像为中心,泥塑金身罗汉五百尊,分单双号对列,还有樟木雕造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和济公等圣像。
苏州寒山寺
月落鸟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唐代诗人张继途经苏州,夜泊枫桥,听到寒山寺的钟声后所写下的一首《枫桥夜泊》诗。从此,诗韵钟声,脍炙人口。寒山寺亦因此而名扬天下,尤其风靡了邻国日本,几乎每个人都会朗诵这首诗。因此日本人到苏州来拜佛和观光的,无一不仰慕诗中的钟,一定要去参拜寒山寺。寒山寺钟,为明嘉靖年间僧本寂所铸并建钟楼,因诗慕钟,实始于此。但寺钟已经历沧桑,不是当年张继诗中的古物了。据传寺和钟元末早毁,明代重建寺院,钟亦重铸,至清末被盗
流入日本。后来康有为来游,曾题诗勒碑于寺:“钟声已渡海云东,冷尽寒山古寺风。勿使丰干又饶舌,化人再到不空空。”时日本伊藤博文使华,得知此事,回国后,另由日商筹资铸一钟送还,钟仿唐式而色黝,音量宏洪,今钟即伊藤博文所赠。
寒山寺在苏州阊门外枫桥镇,始建于梁天监年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唐贞观时高僧寒山曾住此寺,后人因以为寺名。宋太平兴国初(976),节度使孙承祜在寺建七级浮图,元末,寺塔俱毁,明洪武中重建,永乐及正统间再修,万历十四年(1586)添建藏经楼。清康熙五十年冬(1711)大殿火起,毁部分殿宇,咸丰十年(1860)寺塔全毁,现存建筑,均为宣统三年(1911)重建,有大殿、藏经楼、钟楼、枫桥夜泊楼、碑坊等。山门题额“妙利宗风”,入门即见御碑亭,镌清帝诗于其上。大殿供释迦佛。寒山、拾得两高僧却无塑像,但殿后有碑,刻寒山,拾得二像于其上。寒山寺规模并不太大,但很整齐,唐以下名人题刻甚多,除张继所吟名诗外,还有宋名将岳飞联语“三声马喋阏氏血,五伐旗枭可汗头”。以及文征明、唐寅所书的《枫桥夜泊》诗碑,均一一嵌入壁间,虽年深岁久,字迹漶漫不清,但仍为士林所珍视。
寒山寺《枫桥夜泊》诗碑,原由明代才子文征明所书,因年久,文多剥落,不易辨认。现在张继的诗碑,是由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俞樾所书。抗战时,此碑他移,胜利后,当时因国史馆馆长张继(溥泉)与原诗作者同姓名,便请他重写,置于寺内,一时传为佳话。
苏州灵岩山寺
东晋末年(5世纪中叶),太尉陆沅舍宅为寺。为近代我国有影响的净土宗道场。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设于寺内。
寺又名崇报寺,在江苏吴县木渎镇灵岩山上,是净土宗著名道场。寺基原为春秋时馆蛙宫遗址,自东晋陆沅舍宅为寺后,梁天监年间名秀峰寺,唐代改称灵岩寺,明弘治间寺毁,清康熙时后重建,咸丰时又毁于战争。现灵岩寺殿宇除一塔外,都为1919年一1932年重建,有弥勒楼阁、大雄殿、多宝塔、藏经楼、香光厅、钟楼等建筑。多宝塔俗名灵岩塔,梁代初建,五代吴越时重建,后又毁。现塔是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重建的九级八面砖塔。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塔遭雷击,腰檐焚毁,仅存砖砌塔身,1977年重修。灵岩寺全堂佛像,出自近代能工巧匠之手,惜已毁。现经修整,殿宇、佛像逐步恢复旧观。
苏州云岩寺塔
俗称虎丘塔,在江苏苏州虎丘山上。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平面八角形,七层,砖建仿楼阁式。从南宋建炎年间至咸丰十年(1860),曾七次遭火灾,顶部和层檐均毁坏,仅存砖砌部分。塔身由底向上逐层收小,每层每面用檐划分为三间,中为塔门,左右是砖砌直棂窗。塔身由外壁、回廊、塔心三部分组成。外壁塔门回廊有一过道;廊内是塔心,八角,四面开门;从塔门经过道进入塔的中央小室。塔身结构复杂,色彩瑰丽,砖砌部分因多模仿木构形式,有白石灰粉和红黑二色绘制的彩画,彩色调和,图案优美,是国内较早的建筑绘画之一。
常熟兴福寺
寺在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齐年间(480一502)初名大慈寺,梁大同五年(539)大修时,在大雄宝殿内发现一块隆起的大石,左看像“兴”字,右看像“福”字,故改名兴福寺。又因寺居破龙涧下,相传有黑白二龙相斗破山而出,又名破山寺。寺前原有唐、宋二经幢各一,现仅存唐幢。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殿和藏经楼。中轴线东有白莲池、龙王殿、救虎阁、法堂和禅堂等,均明、清两代重建。高僧殿内奉四高僧像,殿前有唐桂、宋梅,每年秋冬,香气四溢,殿后米芾亭内碑刻,乃宋代著名书法家米南宫所书唐代常建作《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一首:“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此诗后为清代襄阳郡守言如泗所得,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勒石,并在寺内立碑,并立此亭。中轴线以西有僧寮、斋堂、五观堂、对月谈经亭、印心石屋、日照亭等以及空心潭、君子泉、破龙涧、罗汉桥等名胜。为江南著名风景区之一。
镇江金山江天寺
位于江苏镇江郊外之金山。寺宇依山而造,使山和寺混为一体,独具风格。前临长江,与焦山、北固山同为江南文人雅士游历之处。慈云塔、江天一览亭矗立山巅,留玉阁、大小观音阁围绕山腰,七峰亭、妙高台、楞严台等建筑联缀山腰,寺院各殿堂及紫竹林等建筑依傍山根,通过曲廊、回檐、石级的有机串连,形成楼上有楼、楼外有阁、阁中有亭的精巧建筑。据传创建于东晋元帝或明帝之时,初称“泽心寺”。梁武帝于天监四年(505)设水陆大会于此。宋真宗咸平初年(998)帝遣内侍蓝继宗敕赐大藏经,大中祥符五年(1012)改称“龙游寺”。元代以后则称为金山寺。此寺历代住僧颇众,有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等大德驻锡于此。其中佛印了元住寺期间,苏东坡常入寺叩问;高丽的义天亦来此参学。此外,杨歧宗的圜悟克勤及天台宗山家派的南屏梵臻等尝住于此。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曾一度改为道观,未几复改为佛寺。宋、明之际,迭有兴废。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更名为江天寺,与高旻寺、天宁寺***称临济三大丛林。因地处金山之西,故一般多称为金山寺。咸丰三年(1853)于太平军兴时焚毁;光绪初年重建,1943年又遭火焚。近年得海内四众的资助,大雄殿已修复落成。
镇江焦山定慧寺
原名普济庵,与金山寺同以风景秀丽而闻名,位于镇江焦山。焦山,又称樵山、谯山、浮玉山。传说后汉处士焦光隐居于此,现有焦仙岭,故一般皆称焦山。寺始建于后汉兴平年间(194—195),初名普济寺,宋代重建,易名焦山寺,圜悟克勤、枯木法成、佛印了元等曾住此寺。元代时烧毁。清康熙南巡时赐匾额,改名定慧寺,并重修寺院。曹洞宗瑞白明雪之法孙古樵智光住此40年,改披剃子孙制为十方传贤制,振兴曹洞宗风。定慧寺与福州鼓山涌泉寺同为近世中国曹洞宗的主要道场。寺前有天王殿,中为大雄宝殿,后为藏经楼;还有斋堂、大寮、念佛堂、方丈室等。大雄宝殿建于南宋景定年间(),后来历代屡兴屡废,建国后几经维修,仍保持明代建筑风格。寺内墨宝轩碑刻为有名的寺宝,并搜集有六朝至明清碑刻260余方,魏法师碑、澄鉴堂法帖及《瘗鹤铭》残刻拓片墨宝,颇为著名。其它如周鼎、道德经幢等皆为寺藏名贵古物。
常州天宁寺
寺在江苏常州市内。寺址原为东晋谢安的别墅。始建于唐天复年间(901—904),名广福寺,北宋政和元年(1111)才称天宁寺。原有殿8座,堂、楼各25座,大小建筑群500楹,占地面积达130亩。现存主要殿宇有大雄宝殿、金刚殿、普贤殿、文殊殿、观音殿、罗汉堂等,都为清代建筑。大雄宝殿高达33米,进深约27米,殿内铁梨木柱高30米。有“栋宇摩霄汉,金碧灿云霞”之称。现存寺院建筑和石刻五百罗?**竦然就旰谩N嫌忻蟠粤帧?br/&南通狼山广教寺
位于江苏南通市南郊长江之滨的狼山。狼山海拔106.94米,其东为军山、剑山,其西为马鞍山、黄泥山,总称五山或狼五山。宋淳化年间地方官以狼字不雅,改狼为琅;又因山岩多紫色,故别名紫狼山。狼山正当江面最宽处,水天一色,风光绮丽,堪称江山胜揽。山顶庙门有对联:“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四顾,海阔天空。”山上建筑群总名广教寺。建于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寺内法乳堂,有当代画家范曾所绘十八高僧像,并烧制成瓷砖贴于堂的四壁,形象生动庄严,为现代佛像壁画艺术杰作。十八高僧是:安世高、道安、鸠摩罗什、法显、慧远、智顗、吉藏、玄奘、道宣、法藏、菩提达摩、慧能、善无畏、一行、鉴真、怀海、寄禅、弘一。
扬州高俶寺
高俶寺始建于隋唐年间,为扬州八大刹之一,有“邗江胜地”之称。位于三汊河西岸,有塔名“中天”,塔高七层,康熙三十八年(1699),为两淮盐商捐金修建。当时寺内大殿五楹,供三世佛像,殿左右建御碑亭、多佛殿,殿后中天塔,塔后为方丈室及僧僚。
高俶寺在清代经过顺治、康熙、咸丰、同治、光绪等五朝的修建。顺治间曾受破坏,后由河南总督吴惟华修建;康熙间两次重修三汊河宝塔,并建行宫;咸丰二年(1852)遭受火灾,塔毁于火,寺后被火烧,募化重修未峻,旋遭兵燹,经寺僧募化,陆续建成。十年浩劫期间,寺大部分殿堂拆毁,天中塔基又拆除,许多文物遭受破坏。迄至近年,落实寺庙管理体制,寺塔交僧人管理后,并得到海内外大德的资助,大殿、宝塔始得逐步修复。
又称西寺,别称平山堂。唐代鉴真法师曾于此弘律。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457—464)年间,称为大明寺。隋仁寿元年(601)于寺中建九级塔,称栖灵塔。会昌三年(843)塔遭大火,栖灵寺之名渐晦。宋欧阳修于寺右筑平山堂。清初复名栖灵寺。乾隆三十年(1765)赐名法净寺。民国初年再重修,成为颇具规模的巨刹。现为鉴真法师东渡事迹的陈列馆;是中日佛教文化关系史上著名重刹。
句容隆昌寺
隆昌寺在江苏句容境内的宝华山,始建于梁天监元年(502),初名宝志公庵。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妙峰大师得到朝廷的资助,造铜殿三座,分供峨眉、五台、普陀三山。其中供普陀的铜殿,运行中因风受阻,遏于金陵,遂安奉于宝华山,内供观世音菩萨像,以供内地四众礼拜。明神宗赐藏经一部及“护国隆昌寺”额。
寺依山而建,规模宏伟,原有房屋999间半,兴盛时,常住僧众300余人。隆昌寺主体建筑尚有房屋数百间,大雄宝殿、大悲楼(即韦驮殿)为主的四***院占地面积达7200多平方米,戒台、斋堂、无梁殿、铜殿、文殊院等主要建筑也都保存完好。
建国后,宝华山常住僧众130余人,自耕水田138亩,管理山林2660亩。拨乱反正后,隆昌寺落实管理体制,寺院得到了全面修复。
孔望山东汉摩崖造像
在江苏连云港市南2公里孔望山上。造像依山崖的自然形势而凿,画面东西长15.6米,高9.7米。共有108个人像,大者1.54米,小的头像仅10厘米。内容有涅盘图、饲虎图以及立佛、坐佛、供养人等,是我国最早的石窟寺艺术雕刻。整个摩崖画像的雕刻手法大部分属汉画像石中“拟浮雕”的一类,以平面浮雕为主,也有一部分弧面浮雕,是后世白描绘画的楷模。
吴县保圣寺罗汉塑像
在江苏吴县的水乡角直镇保圣寺内。塑像原有18尊,相传为唐开元时雕塑家吴县杨惠年之作。1927年寺遭火灾,大殿半壁坍塌,塑像受损,后经蔡元培、叶恭绰、顾颉刚等筹建古物馆,将残存的9尊移入馆内。塑像附于塑壁之上,构成以山水为背景的罗汉?**瘛?br/&浙江佛寺及佛教古迹
杭州灵隐寺
位于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山麓飞来峰前。又称灵鹫寺。东晋咸和元年(326),印度沙门慧理来此,见飞来峰叹曰:“此天竺灵鹫峰一小岭,不知何年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遂面山建寺,名灵隐。唐大历六年(771)曾整修,会昌年中寺毁。五代吴越忠懿王重建,全寺有9楼18阁,73殿,房舍1300余间,僧众3000人,极盛一时。宋景德四年(1007),改称景德灵隐禅寺。宋建炎末年,毁于胡乱,绍兴年中始复旧观,慧远禅师主丈席,教化大行。元至正十九年(1359)毁。明洪武年间再建,改今名。清康熙年间,赐名云林禅寺,而民间仍称旧名。
该寺自创建以来,历1600余年,曾十四度因兵乱、天灾而遭摧毁,今日所见大抵为近世重建。大雄宝殿前面有两座座八角九层石塔、天王殿前两座石经幢,皆五代吴越国时期的遗物。寺前飞来峰岩石棱层奇秀,中多洞窟。山岩壁及石洞内外有五代及宋、元之石刻佛像338尊,中以元代造像最多,又因元代造像人信奉藏传佛教,故多作密宗佛像。
现浙江省佛教协会和杭州市佛教协会会址皆设于寺内。
杭州六和塔
又名***塔。在浙江杭州市城南钱塘江边月轮山上。北宋开宝三年(970)吴越王钱为镇江潮而建。塔身九层,高64米。塔上装灯,江上夜航船只赖以引导。宣和三年(1121)毁于兵火。现存砖构塔身系南宋二十三年(1153)重建,塔刹系明代遗物,外部木构檐廊系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重建。今塔高59.89米,八面,七级,每层中心都有小室,四周廊子都有踏磴,可通顶层。每层廊子两侧都有壶门,内通小室,外通檐廊。塔内的须弥座上。有砖雕神像、飞天、花卉、鸟兽等图案。与《营造法式》如出一辙,是我国建筑史上珍贵的实物资料。
杭州净慈寺
位于杭州市南屏山慧日峰下,原名慧日永明院,周显德元年(954)吴越王钱俶建。钱俶自衢州迎请道潜前来住持,为开山第一祖,钱俶助建罗汉堂;建隆二年(961),道潜示寂,王礼请杭州灵隐寺的永明延寿禅师住持本寺。延寿居此15年,大弘净土法门,王为设香严殿以酬其志。宋太宗时改称寿宁禅院,南宋绍兴九年(1139)改今名。其后毁于火,南宋高宗重建,更塑五百罗汉。明洪武年中铸一巨钟,号称2万斤重,此即西湖十景之南屏晚钟。寺分前、中、后三殿,中为大雄宝殿(1960年重修)。寺内西首原有济公殿,供奉道济塑像;东首原有运木井,是从济公运木建寺神话而来。明万历二十年(1592)莲池大师曾于此寺驻锡开法,大弘净土法门。该寺经清顺治、康熙、雍正重建以迄于今。寺有宗镜台、延寿墓塔与仅存五级的七级砖塔(雷峰塔)等,宋代的五百罗汉,惜今已不存。该寺诸殿堂正在全面修复中,昔日庄严,不久将再现于世。
宁波天童寺
天童寺位于浙江省鄞县天童山太白山麓。距离市区30余公里,为全国著名禅宗丛林、浙东名刹。晋永康元年(300)义兴祖师来此结茅开山。至今已有1680多年的历史,唐开元二十年(732)僧法璇始建寺,至德二年(757)因东谷地狭,另辟新址,其废址今称古天童。同年僧宗弼等择地另建新寺,即今天童寺址。乾元二年(759)赐名天童玲珑等。咸通十年(869)更赐名天寿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又赐名景德禅寺,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册定天童寺名。寺建成后,屡兴屡废,最严重的一次是明神宗万历十五年(1587)山洪为患,寺舍尽圮。崇祯四年(1631)由密云禅师重修。不数年间,佛殿、天王殿、法堂、先觉堂、方丈室、云水堂、应供堂次第落成。寺宇恢宏,名重朝野,传灯海国。寺内现存千僧锅,为崇祯年间所铸,可作天童寺中兴时期实物稽考。
天童寺为禅宗十方丛林,历来僧才荟萃,宋嘉定宗十六年(1223)日本道元禅师远渡重洋来太白山礼天童寺住持如净禅师,得法后回日本创立曹洞宗。至今日本曹洞信徒,尊道元禅师为宗祖,视天童寺为祖庭。天童寺环境殊胜,为禅意深远的佛教圣地。整个建筑为群山环抱,前有“万松夹道”直通少白岭,令人脑际浮现宋王安石诗句“二十里松行欲尽,青山捧出梵王宫”诗境。山上奇峰异石,绿树清泉,与山下高楼峻阁,相映成趣。寺周有双池印景、玲珑天凿、太白生云、南山晚翠、东谷秋红、天岗修竹、深径回松、清关喷雪、西涧分钟、平台铺月等十大景观。寺内珍藏文物有宋碑和竹禅画十八罗汉碑,八指头陀石刻画像等,均保存完好。
寺现在建筑为清代重建,1979年经过全面整修。寺院建筑布局,经“琵琶石”拾级而上进入天王殿,“其高八丈六尺,纵九十尺”;再进为全寺主殿——大雄宝殿。大殿“为间者七,其高九丈六尺,纵十一丈,广十三丈五尺。东掖则有伽蓝堂,西掖则有祖师堂,为楹各三”。法堂“间与佛殿同,惟偏又各一楹,六丈六尺者,其高也;八丈六尺者,其纵也”。先觉堂,“为间三,其高三丈,纵五丈,广六丈”;左侧有楼二间,曰“司香藏阁”,“凡七间,高四丈六尺,纵七丈,广十有一丈”。西禅堂,崇祯十年(1637)建;东禅堂,崇祯十三年(1640)建。同年还建有钟楼,有又堂名曰新新阁、回光楼、返照楼。还有五观堂、库房、客堂以及方丈楼等,总共建筑计达999间。
宁波七塔寺
七塔寺,位于浙江宁波市江东百丈街,是浙东的四大丛林之一。寺处闹市,无深谷洞石之奇,无茂林修竹之幽,然而梵宫深邃,气度宏伟。其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中兴法堂、藏经楼、大钟楼、方丈殿、玉佛阁等。大殿内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高5米多。为香樟雕刻,极具庄严形象。玉佛阁一派古朴典雅,上供玉佛一尊,庭前假山玲珑,秀竹婆娑,月季飘香,盆菊争秀,令人心旷神怡。
七塔寺的历史悠久,始建于唐大中十二年(858),距今已有1100余年。当时由任景求舍宅为寺,名东津禅院,敦请天童寺的心镜禅师主持。不数年,有兵昼入,禅师宴坐如常,神色溘,众兵惊悸,作礼而退。郡绅旌表师德,故名为“栖心寺”。到了宋代大中祥符元年(1008)再赐名为崇寿寺。明洪武二十年(1387)因海上不宁,朱元璋手下名将信国公汤和,把海岛居民迁至宁波江东,并将昌国宝陀寺内徙,故又改名为补陀寺。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建寺前七浮图,故欲称七塔寺。光绪十六年(1890),该寺由慈运长老主持,改造天王殿、大雄宝殿,新建法堂、藏经楼,如是梵宇一新,衲僧云集。1895年,慈运法师晋京请颁藏经,并蒙赐寺额为“七塔报恩寺”。长老盛弘临济禅风,传有四十八法嗣,遍及全国。如南方的圆瑛法师,北方的道阶法师都是长老的及门弟子。后人为报师恩重振宗风,设立“慈荫堂”以示不忘师德。1935年,太虚大师曾在寺内创设“报恩佛学院”讲学;弘一大师亦曾多次莅寺驻锡。民国年间常住僧众300余人,现住70余众,香火佛事尚称兴旺。
七塔寺大雄宝殿所奉千手观音像,这是七塔寺的最大特点。其历史渊源为明代信国公汤和于内徙宝陀寺时,将原寺的观音像也迎请过来,所以又名“补陀寺”,时人则呼之为“南海普陀”或“小普陀”。这也表明了七塔寺与普陀山有其历史渊源关系。
七塔寺现存古迹文物有唐心镜禅师(该寺开山祖师)之塔。此塔原置方丈室中央,上刻“唐敕赐心镜禅师真身舍利塔”,咸通十四年(873)癸已六月甲午朔廿八日立,清光绪丙午(1906)住持慈运重修;有大铜钟两口,一口为北宋时铸,一口为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铸;有明代古木槎一座,迄今400多年,木质、色泽未变;有湘刻五百罗?**瘢队诖笮郾Φ畋谏希登骞庑鞫&#5)所刻,刻工精巧,神态飞扬,为国内稀有壁刻佳构。还有清龙藏等经籍,均保存完好。
宁波阿育王寺
阿育王寺,地处浙江东海之滨的宁波市郊,始建于东晋太康三年(262),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建筑结构古朴,楼阁轩敞,飞檐雕栋,宏伟壮观,富有民族风格,是我国禅宗名刹之一。其所以远近闻名,不仅因其山光秀丽,殿宇巍峨,更由于寺内拥有一座举世瞩目的舍利宝塔。
供奉舍利宝塔的殿堂,全用黄色琉璃瓦覆盖,金碧辉煌。四周参天松樟,苍翠挺拔,正如宋代胡宗愈诗句所云:“长松偃地蛟龙卧,古殿摩空星斗寒”。笔砚池中波光粼粼,鱼乐国里钟楼倒映,晨奎阁外修竹荫翳,碧梧杆前苍松挺然,具见幽雅清静之情趣,处身其中,令人怡然自得。沿着阿耨达池边缘,绕一大匝才通天王殿,殿额“八吉祥地”为赵朴初会长手书,通过天王殿而进入主殿——大雄宝殿,再进为舍利塔宝殿。
阿育王寺在建寺之初的西晋太康年间,有一猎户刘萨诃(即该寺开山祖师慧达)在病中梦受梵僧指授,遍求舍利宝塔,行至会稽一山中,忽闻地下有钟磬之声,即诚心祷告,越三日,果见舍利宝塔从地下涌出。其色青,似金非金,似石非石,高约0.47米,广0.23米,灵盘五层,四角飞腾,光明照耀,眩人心目,内悬宝磬,中缀舍利,传即是印度阿育王所造84000塔之一,内贮释尊涅盘后的真身舍利,分布世界各地,凡遇“八吉祥六殊胜地”,就派神护送安放一座宝塔,为了保护释尊真身舍利,晋义羲元年(405)始建塔亭覆护,宋元嘉二年(425)建三级木浮图,并创建殿宇,规模初具。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又修建殿堂楼阁,并赐寺额为“阿育王寺”(原名阿育王山广利禅寺)。
阿育王寺至今较完整地保存着珍贵的古代建筑和历代碑碣、石刻以及经藏古籍等文物。如始建于唐、重建于元的上下两塔,有唐范的“常住田碑”,宋苏轼的“宸奎阁记”,宋张九成的“妙喜(上日下水)铭”和元明清历代碑额,更雕有四天王石像,唐贯休画十六尊者石刻,以及宋高宗御书“佛顶光明之塔”,宋孝宗御书“妙胜之殿”,清乾隆御笔“觉行俱圆”;许多匾额和十大橱“钦赐龙藏”,经卷7242卷等历史文物。
新昌大佛寺
建于南永明有年间(483—493)。寺内有“三僧石佛”。为国内外佛教徒瞻礼胜地。
寺原名宝相寺。在浙江新昌县西南南明山。大殿依山崖建造,正面外观五层,内有依岩雕成的弥勒佛一座。石佛于南齐永明四年(486)开雕,梁天监十五年(516)完成。主持者历护、俶、佑三僧,所以有“三僧石佛”之称,即源于此。像作全跏坐式,高13.23米,掌心向上,可容十余人。像原为立式,元统二年(1334)用条石砖块砌成双膝,改作现状。寺附近有智者大师圆寂处等古迹。
普陀山 普济寺
普济寺亦名前寺。在普陀山白华顶南,灵鹫峰下。初建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称宝陀观半日寺,后几经兴废。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三月重建大殿,并赐寺额“普济群灵”,故名。现存大殿为清雍正九年(1731)奉敕重建,有殿阁廊庑200余间,为山中供奉观音大士之主刹。建筑面积达14000平方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吉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