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上古卷轴5花瓣撕裂数字游戏。28个上古卷轴5花瓣撕裂,两个人轮流拿。每次可以拿1到4的任意一种。问,怎么才能拿到最后一瓣

时文选粹第一辑15篇作文2000字
作文摘要:该篇《时文选粹第一辑15篇》的作文为高三作文,由作者“花白象”与大家一起分享,体裁为其他作文,2000字作文,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全文,你觉得作文中哪段或哪句写的最好呢?同时,你发现哪里有错句或错别字吗?
篇一:《时文选粹》第一辑_第五篇(历史残简)_17300字目录1.圆明园残简2.沉重的漂流3.中断的琴声4.月光如泪5.行板悠悠,明净如歌6.悲怆,引发生命之张力7.猎豹夕阳8.鹤群翔空9.雨声10.瓦屋听雨11.树的情思12.小河殇圆明园残简一读圆明园,如同读一册简牍散佚的残简,断章残句,我无法标点。她原本是一篇美文,行云流水的音律,跌宕平仄的韵脚。诵之吟之,如痴如醉。读圆明园,如同读一串珠玑带断的玉链,遗珍散珠,蒙尘染垢,我捧玉心焚。她原本是一身珠光宝气,晶莹剔透,瑞光四射。抚之玩之,如梦如幻。雨果从巴黎圣母院走来读她,他如痴如醉了:“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的一切都汇集于圆明园。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假定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灿烂的宝窟,有宫殿庙宇的形象,那就是圆明园。如果不能亲眼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她……”如今我却不能读到她,不能在梦中看到她。1860年10月的一天,雨果看到“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一个强盗放火。”在历史的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1860年10月的这一天,简毁珠散,日月无光。我梦中的圆明园哟,我捧玉心焚的圆明园!二这儿叫“大水法”,那是老佛爷给它的称呼。西洋人叫“喷泉”,一个很文明的名词。大水法,圆明园最壮观的喷泉。那只威风凛凛的大铜狮,头顶喷出7层水帘;菊花形椭圆喷池中心的梅花鹿,鹿角喷水8柱;两侧10只铜狗从口中喷出水柱直射鹿身,溅起层层浪花;左右那两座13层的方形喷水塔,塔顶与四周88根喷管交织成网。若喷泉全部开放,有如山洪暴发,声闻许里。当年,老佛爷坐在对面的“观水法”观赏这个奇景。英国那个“文明”的使臣马戛尔尼,也在这儿瞻仰过大水法奇观。他觉得这奇观不应该在不文明的大清帝国,他觉得中国人不配享受这大水法。这大水法应该搬到英吉利去叫大喷泉,如同将香港掳掠到米字旗下,那美丽的海湾就取了那位女皇亚历山德丽娜的名字,叫做维多利亚湾。于是英吉利开来坚船利炮就这样做了。英法联军闯入这宫廷禁地,将珍宝财物抢掠一空,焚烧三天,烟尘蔽日。万园之园,顷刻化为劫灰。如今的大水法,孤寂在一片苇丛之中。如今的大水法,那石龛式门洞如同一颗不屈的头颅,如同一副不倒的铮铮铁骨,昂然屹立在翠绿的苇丛。它不会流泪了,喷泉早已干涸;它不会声如山洪了,它已喉干嗓哑。我百年蒙屈的大水法哟,我撕肝裂胆的大水法!三不知道应该怎样称呼你,一米见方的一尊大石雕。当年你应该嵌砌在那册简牍的哪一个部位?无论你嵌砌在哪一个章节,无论你组合在哪一个句子,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标点,你都是那样的和谐,那样的完美。我在天安门城楼上见过你,我在天坛祈年殿外见过你,还有华表,还有金水桥。你的学名叫一一—汉白玉。汉白玉,白如雪,洁如玉,一个多么圣洁的名字。一见到你,我就在心里呼喊,你是一位堂堂正正的中国汉子。你裂身为二,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你躺在大地母亲的怀里,你仰面朝天,经受着一个多世纪风风雨雨的洗刷,仍然棱角分明。你孤身自守,展示着百年前的。有小草与你为伴,绿茵衬托出你威武不屈的英姿,牵牛花爬进你撕裂的伤口,你就有了生命。你是一种精神,你是历史的铁证,你是中华儿女不屈的身子骨。我摄下你的身影,我把你珍藏在我的画册里,我把你嵌在我这篇简牍里,你是最美的一个标点,一个句子。我白如雪洁如玉的汉白玉哟,我宁为玉碎的汉白玉!沉重的漂流①在离虎跳峡不远的地方,我意外看见了一个朴素的纪念馆——-长江漂流纪念馆。②我屏着气踏进门,又屏着气看完所有的展品。③人们熟悉那种一般意义上的漂流:青山倒映,绿水长流,渔歌欢唱,竹排扁舟……这种漂流,很多人都经历过,很多人都喜欢;这种漂流,是轻松的漂流,闲适的漂流,女性化的漂流。④而我此刻看到的漂流,却是险恶的漂流,沉重的漂流,完全属于男子汉的漂流。这种漂流的分量,你只有到虎跳峡旁边去才能掂量出来。那落差几十米的长江之水,挟着一股寒气,奔腾而来;它含着天的威势,山的力度,以冲决一切的勇气,滚滚东去,激流飞溅,白浪滔天,雾满峡谷,声震九霄……在这个地方漂流,轰轰烈烈,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有人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漂流。⑤然而,这又是必须付出代价的漂流。男人们高起坚硬的头颅,向着急流和险滩挺进。有人在天与地的缝隙中,重新呼吸到了生命的空气;也有人在水和石的冲击下,永远沉入了另一个世界。生还的是英雄,而人们更愿意记取的,是那些死去的硬汉姓名:尧茂书、孔志毅、杨洪林……⑥我用凝滞的目光抚摩漂流者的照片。关于他们的漂流,一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一种说,这是盲目的冲撞,是无谓的牺牲,是狭隘的英雄主义;另一种声音说,任何时代都需要冒险精神,没有冒险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在这两种声音面前,我忘却了思索。我不知道哪一种声音是对的。我只觉得有关于此的全部呐喊,都是带血的。⑦不论世界怎样评判,此刻面对尧茂书他们的眼睛,我内心决不敢轻薄。我扪心自度,我哪里有他们那样的勇气!不要说长江漂流、黄河漂流,就是在家乡的黄浦江上,我也未见得敢划一只小船,去与风浪搏斗。也许白天敢,黑夜就不敢;人多敢,独身就不敢。我想,世界上的人,本来就分英雄与敬仰英雄的两类,而我,虽然身为男人,却只能属于敬仰英雄的那一类。⑧长江与黄河的漂流,在殉难者的名字刻下一排后,终于悲壮地沉寂下来。这些年,在浙江,在福建,在江西,在云南……我看到的漂流,都只是那种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清波荡舟。男的女的,穿的花花绿绿的,赤着脚,玩着水,还唱着情歌,喀嚓喀嚓按着照相机,坐在小竹椅上,催船工把竹排划得快些再快些。稍微有点浪涌过来,打湿了裙子和裤子,他们就尖声叫起来,把笑声洒得一江都是。⑨然而,要论诗,只有尧茂书他们的漂流,才称得上是一首诗。那是一首英雄的诗,悲壮的诗,生与死搏斗的诗,人与天争锋的诗。在那首诗里,男人嘶哑的喉咙,呼喊的诗征服自然的雄心;他们的一腔热血,染红了太过平淡的历史。纪念碑不会为轻歌曼舞红男绿女而立,纪念碑只属于那些把生死置之度外的战士。⑩长江水呼啸东去,纪念馆默默肃立。没有四波的轻,掂不出大山的重。在这里,打漂流的牺牲者口眼不闭。因而,只要站在江边侧耳谛听,你就会听到有一首无字的歌,震响天际,缭绕不息,,,,中断的琴声杰奎琳·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é)於一九四五年出生在英国一个充满音乐的家庭。当她四岁时,听到收音机里大提琴的声音,就要求要那样的乐器,从此展开了杜普蕾与大提琴之间的不解之缘。五岁时,她开始在Herbert Walenn’s 伦敦学校学琴。一九五六年,十一岁时,嬴得the Suggia Award,成为全英国最受瞩目的演奏家,当年的评审还包括了巴比罗里爵士(Sir John Barbirolli)。一九六五年,由杜普蕾担任大提琴,巴毕罗里(Sir John Barbirolli)指挥伦敦交响管弦乐团,演出英国作曲家艾尔加(E. Elgar)的大提琴协奏曲(Cello Concerto in E minor, op.85)。这张录音对杜普蕾非常重要,因为它奠定了杜普蕾在演奏舞台上的地位。钢琴家顾尔德曾经说过,杜普蕾的艾尔加协奏曲,呈现了无限的悸动与热情。后来她第一次听到那张与巴毕罗里合作的录音时,曾令人吃惊的说道:「这并不是我想表达的!」只可惜,她无法再录下更好的Elgar,到底她想表达什麼?我们永远无法得知。杜普蕾演奏的Elgar没有人会错过,很多人都喜欢听她的协奏曲录音,在管弦乐衬托下,她全身投入,充满朝气,又不失女性的细腻,也不是完全没有节制的放纵自己的情感演出,从她手指尖的传递出来的琴音,让人完完全全地被她的热情与音乐诠释所感染。杜普蕾诠释艾尔加的E小调协奏曲无人能出其右,直到现在,据说只有马友友的演出稍许企及她的境界,但仍然有一段不小的差距。到了一九七0年她的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迫使她不得不中断演出活动,一九七一年她正式停止演出,并完成她最后的录音作品:萧邦与法朗克大提琴奏鸣曲。一九七三年,廿八岁时,在伦敦最后一次公开登台,在祖宾.梅塔的指挥下,演奏的曲目就是与她渊缘最深的艾尔加大提琴协奏曲,从此因病告别音乐舞台。杜普蕾一生中拥有三把名琴,其中一把是现代制作师的作品,两把则是史特拉第瓦里古琴,其中大卫朵夫如今则为马友友所有。马友友曾经说过: 「这把戴维朵夫(1712 Davidoff Stradivari )对我而言,他是我演奏过最好的乐器,我真的相信这把琴是有灵魂的,而且也具有想像力。」世事总是不尽如人意,上天给予杜普蕾最完美的音乐天赋,又只给她在舞台上十年的风光岁月,如慧星般的短暂。幸好她成熟得快,这十年间她所留下的音乐记录,所达成的音乐成就,已经足够令她不朽,所有跟他合作过的音乐大师都对她赞誉有加。杜普蕾的音乐有一种令人无法抗拒的魔力,充满内涵,而且还会激发出同台演出者的潜力。Stephen Kovacevich甚至表示,自从杜普蕾退出舞台后,他再也没有与任何一位大提琴家合作过,因为「再也无法感受到那种超乎寻常的舞台魔力,自己也无法奏出与当时一样充满活力的音乐。月光如泪阿炳的一曲《二泉映月》,仿佛一缕月光流进我的心田,一淙苦涩的泪水在荡漾。 《二泉映月》象征了阿炳一生的命运---温柔、凄苦、文雅、愤恨、宁静、不安诸多情感相互交织,宛如夜之皓月般的乐曲;这是用泪水拉出的心曲,是对自己坎坷凄凉一生的感叹,听着这样的音乐,我的心灵无法不随之颤抖。阿炳双目失明后,命运在其眼前一片漆黑的一刹那,被确定了。他已没有了丝毫挣扎的余地。他开始走上了那条上街卖艺、乞讨为生的末路。他融入了中国普通百姓里命运最悲惨的那一类人的行列。乞丐常年不变的身份标志是:破衣烂鞋、骨瘦嶙峋、发黑的手。然而阿炳每天外出,虽然衣服破旧不堪,但都经过缝补、洗干净了。他的手总要比别的乞丐干净。阿默默地放弃了一部分生命的嘈杂和欲念,在为自己的死亡作准备,他给人以这样一种心情宁静坦然的感觉。永恒的黑夜渐渐给予他一种新鲜而奇异的力量。他倚赖于这种清醒而孤寂的力量,支撑着自己伤残的身躯,一年一年地持续着那人类音乐史上最惊人的一个流亡者灵魂的杜鹃泣血般的吟唱。他行走在他那风雨飘摇的人生途中,他承受了一切人所可能承受的最离奇非凡的痛苦,这痛苦凝聚起来,最终成为他内心或灵魂世界里一种别人难以超越的境界,而在这一超常境界里,死亡慢慢地成了他手指间的一段和弦,一段纯美之极的歌声,那歌声直插云霄,萦绕在虚幻的九天这上。他拉得最多的乐曲是《二泉映月》,他在不断地修改它,对乐思、节奏加以润色,他在自己的遭遇上再追加一段遭遇:音乐的遭遇!同样,他也想在痛苦上再追加一种痛苦:音乐的痛苦。阿炳把自己的生命锤炼成了树阴下或广袤的荒漠中的一潭深水。夜晚的月光下,远看,黑乎乎的一片,无声无息;近看,或者在白天里走近,却是一汪泛动着无数微风和涟漪的澄澈明净的清泉……汩汩的清泉源自大地的深处,源自自然且深沉的怀抱。有关阿炳的生平是令人叹惋的,在他眼睛瞎掉后,命运为其酿造了一杯神话的苦酒,他笑中带泪的浅酌着;生活残忍地溶解着无尽的辛酸,他沉默着不去诉说,只是借着二胡,一点点抚慰他灼伤的记忆。一曲《二泉映月》,何止是映着月光的泉水,更是从一颗孤独寂寞的心灵中流淌出来的声音,凝聚了他一生复杂的情感,浓缩了他坎坷不幸的经历,更诠释了他悲凉凄苦的命运。十字街头,月光如泪,唯有那些流动的音符,陪着他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春夏秋冬,历尽了人间悲苦沧桑,体味了生命中火与冰的悬殊,他已经完全超越了生与死的界限,只为那持续着他那人类音乐史上最惊人的一个流亡者灵魂的吟唱。单纯凄美的声音,舒缓悠扬的旋律,淡淡的伤感在这个凄冷的夜缓缓游走着,漫过空气,漫过呼吸,漫过我的知觉和记忆。弦音停了,一片寂然。阿炳一袭黑衫,阖着双眼,一张疲惫的脸,一颗破碎的心,提着他的二胡,拖着斜长的背影,孤独的走着……行板悠悠,明净如歌萧伯纳说:“贝多芬的音乐是使你清醒的音乐,当你想独自静一会儿时,你就怕听他的音乐。”真乃精辟之语。对音乐的认同,原本带着感性色彩。当一个人静静处守,寻求音乐慰藉的心情,就像碌碌于尘世的教徒,终得暇跨入穹顶下的殿堂,沐浴宁静。萧翁独自衔着烟斗踱步于书房时,听什么音乐,无从得知。我一人独处时,常喜欢听那首大提琴独奏的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早先曾痴迷于老柴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钢琴协奏曲》,反复一遍遍聆听。也许是旋律优美浅显,适于入门,应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亦会吟”之说。随着选听曲目的开阔,对老柴的音乐渐乏冲动,唯这个短不到10分钟的迷人乐章,常是我清醒时,自甘湮没的一片梦境。有一段美丽的文字,为这首乐曲添上了一笔雾里看花般的朦胧色彩:1869年夏,柴可夫斯基只身来到风景宜人的乌克兰乡村妹妹家渡假。静谧的白昼,每当他静坐房中时,总听见不远处有个泥瓦工独自在哼唱一支乌克兰民歌。那美丽的旋律使柴可夫斯基惊叹不已,深深印入他脑中。他原想将这个主题写成一段钢琴二重奏。两年后,当他着手写《D大调弦乐四重奏》时,这段旋律却像轻柔的水波,止不住的悄然流泻于笔端,化作了第二乐章的主题《如歌的行板》。在弦乐四重奏里,柴可夫斯基也将这段优美的旋律托付给大提琴这重要角色来咏唱。可当第一次听见以色列籍俄国大提琴家麦斯基的独奏CD时,顿有一种错位感,觉得原版的弦乐四重奏反更应是改编曲。有些曲子,只能由一种特定的乐器来演奏,像圣桑的《天鹅》、舒曼的《梦幻曲》一般,天生就属于大提琴,钢琴奏来固然动听,但骨子里已走了味。肖斯塔科维奇说:“柴可夫斯基在获得慰藉的诱惑前让了步,这是他懦弱的表现”。故不论此语准确与否,但柴可夫斯基温柔痛苦的个性以及他曲调的天赋,却注定了其一生将与大提琴这最富咏唱性的乐器结下不解之缘。其实何止是《如歌的行板》,他作品中许多动人的旋律,用大提琴来表现,都极其感人。俄国的大提琴家,像卡尔.戴维多夫等细腻精致的演奏技巧,更将柴氏的作品,升华至一新的高度。艺术家对柴氏为大提琴所作的贡献难以言表,已故的波兰大提琴家韦茨波罗维奇,甚至冒着被传染霍乱的危险,俯身向柴可夫斯基的遗体深深吻别。那支朴素的旋律,就像空碧悠悠的蓝天下,弥漫在空气里一支恬淡的牧歌。大提琴缓缓低沉的咏唱,似剖露于自然下,灵魂深处发出的叹息,美丽得让人想掉眼泪,难怪托尔斯泰都被它惹哭了。是的,个性是音乐的灵魂。贝多芬式的命运博击固然英勇,然人之追求,却也未必都得以勃勃高昂的进取姿态来呈现,这是柴可夫斯基音乐给我的启示。悲怆,引发生命之张力苏牧羊①不懂音乐,故我一般也不为此走火入魔,但有一个歌手的歌,我却会把音响开得大大的,一连几个小时地听下去,且听得眼角湿润,如痴如醉。“醉”得不仅买了他的磁带,而且还“多余”地去买了相同的CD盘,以至被人揶揄:“如果出他的VCD、DVD,你仍会为商家做出一份贡献的吧?”确实,这还真不是虚言。眼下写这篇小文时,耳旁正飘荡着他那独特的声音——“你,是一面旗帜”。②这个歌手,就是刘欢。③我也曾分析过导致自己“失常”的原因。从音乐角度讲,他的音色并非已是至善至美,就说音域宽度吧,并没有“波澜壮阔”到帕瓦罗蒂、多明戈的地步。从文化角度来说,我对他所属的大类——通俗音乐,更是持敬而远之的态度。可这“失常”又是为什么?我反复问自己。 ④在再一次“如痴如醉”之后,我突然醒悟:这是因为在刘欢的歌声中,有一种生命的悲怆感。换句话说,我是为了这种悲怆所陶醉。⑤生命,不可避免地会有遗憾、缺陷、失败、打击……做学生,就有“马失前蹄”考砸了的时候;做工人,就有别人还在上班自己却被“判”下岗的时候;做科技人员,就有他人的研究成果超于自己的尴尬之时。如果宽泛地定义这一切,这就是我们所最忌讳的“悲”——悲哀、悲伤、悲苦、悲痛。⑥人们一般都不喜欢悲,否则那么多的喜悦怎么会被千万人所期望。但是,悲怆和悲哀、悲伤、悲苦、悲痛等不同,悲怆中隐含着一种力量。如尼采之语:“悲剧快感是强大的生命力敢于与痛苦和灾难相抗衡的一种胜利感”,而且,“一个人能否对人生持审美的态度,是肯定人生还是否定人生,归结到底取决于内在生命力的强弱盛衰”。因此,我们不妨学会将悲哀、悲伤、悲痛转化为悲怆。⑦悲怆,是正视“悲”的现实,又不被“悲”所压倒;悲怆,是在经历“悲”之后不放弃努力和奋争;悲怆,是体验自我的渺小脆弱又勇敢地超越自我。可以说,当你学会将悲哀、悲伤、悲苦、悲痛转化为悲怆时,你就会发现,悲中有喜,悲中有美。⑧盖因此,我陶醉于刘欢的歌。因为,这不仅是一个生命的低吟浅唱,在引吭高歌,在一抒胸臆,而且更因为,在他带有悲怆感的歌声中有一种壮美的余音在我耳旁不散。所以,他的歌声会感染我,感动我,甚至能——激励我。猎豹夕阳 作者路遥我第一次见到它,是在风雪的夜里。我不会抱怨这种天气,因为我是个优秀的登山探险者,我必须在这种天气下工作。我的帐篷扎在海拔三千多米处雪峰的腰上。冷极了。它从帐篷外面进来,一对冷傲的眼藐视着我。我惊呆了:它是一只多么优秀的猎豹!棱角分明的头颅、光洁柔软的皮毛、强壮发达的肌肉、稍稍卷曲的鞭尾,这些使它混身上下透出一股逼人的精气和孤独。天啊,在它身上也许集中了猎豹家族所有的优点!可,它是怎么到这来的?又是什么原因使它到这来呢?这个原因竟能使它暂时抛开对异类的藐视而同我呆在一个帐篷里!我由衷地对它产生了敬畏,也很想知道关于它的一切。我拨了拨火盆,炭火很旺地燃烧着。我想它不会伤害我,因为它不屑;更使我惊异的是,这只猎豹连怕火这种动物共有的本能都抛弃了。它一眼也不看我,卧下来凝视火盆,一动不动,像一尊冰雕。但,这是一只猎豹!我偷偷打量它,它的眼里忽然有了些暖意,好像在笑,不知道它在想什么。我知道我是无法理解它的,也许连它的同类也不会理解它。何况,想在这个地方生存下去是不可能的,可怜的猎豹,它到底要干什么?次日醒来,发现猎豹正用冷森森的眼光看着我。见我醒了,它一转身出了帐篷。我追到帐篷口,掀起了帐帘。雪地里,它以猎豹家族最优美的姿势向上跳跃攀爬。通常,猎豹是以这种姿势捕猎的。我见过那情景:几十只猎物飞逃而去,卷起滚滚尘烟。猎豹弓起腰,撑开四腿,闪电般刺入尘烟中,从猎物群中从容选定它胜利的祭品------它从不打伏击:不,它不会干那种卑劣的事。现在,那只猎豹就是以这种捕猎的姿势向上奔着。我回身时,发现火盆上放着一只已烤熟了的山鸡。一定是它弄的。为这只山鸡,它一定很早就出去,跑了很远的路,而且打到后撕掉猎物的毛,剖开它的腹,为我准备了早点。我不敢想象它是怎么不停地在火盆上翻转山鸡的,作为一只动物,它竟不肯欠人的一丝恩惠,而且居然有这样的胆量和灵性!我收拾好了行囊,也开始向上爬。我抛开了原先设想的登山路线。我不必担心前方会有什么不测,因为只要顺着猎豹的足迹走就不会有危险。——不知为什么我会这么信赖一只次于人的动物,但我是这样地坚决!我一定要在天黑之前登上山顶,否则我会被冻死。因为向上的坡度越来越大,我根本无法把帐篷背上去,上面也不会有让我扎帐篷的地方,更要命的是,山顶的夜风有足够的力量把我在十几秒内冻僵,登山服根本挡不住那寒气。我一边爬着一边还得检查我的登山服的纽扣、带子、拉链。到了中午,峭壁已经陡得使我看不见山顶了。这时候,我第二次看到了那只猎豹。它剧烈地喘息着,紧张地盯着我,足有十秒钟,然后掉头上了另一条路。我不知道上面发生了什么事让它折回来看我,但我知道必须跟着它,因为它长久地在自然中搏杀,感觉比人要灵敏得多。它一定察觉了什么危险而来阻止我——一定的!我必须快些,不然风越来越大,时间久了,雪会掩住猎豹的足迹,这会使我迷路,而且探险计划会搁浅。我大概上了山的另一边。这个鬼地方,正是风口上,雪几乎糊住了我的登山帽,我需要不断地清理它才行,风雪不断抽打在我身上,冰冷和孤独几乎窒息了我,但我无暇去想了,我必须快!我看着它的背影,目送它再次远去。因为陡的缘故,它已经不能跳跃奔跑,它把爪甲深深地抠进雪中或是岩缝里,身子紧紧贴着峭壁,向上滑进,像一只爬墙的壁虎那样灵捷和谨慎。我浑身忽然异样地充满了一股激情,这激情使我在一瞬间忘记了一切,我知道这是被猎豹所吸引着的!不久,我突然感到峭壁猛地震动了一下。凭经验,我知道另一边发生了雪崩。在这么高的地方,居然发生了雪崩!一般说,这里常年的厚雪早被风凝住了,又没有意外冲击,根本不可能雪崩的。上帝,要不是那只猎豹,我一定死了,伴着永远的雪峰,而且真与天地同在了,直到地球毁灭的那一天!临近黄昏的时侯,我终于到达了山顶。我第三次看到了猎豹。它迎着轰响如雷的厉风,蹲在这山顶亘古不化的积雪中。它身上均匀地撒着金色的阳光,像一尊金塑的雕像。这情景是那样凝重,那样庄严,连上帝也会被感动。它就这么一动不动看着远方。天地都在沉默,惟有风在鸣。这就是我们脚下的一切:云霞含着千峰万岭,吞吐着万象气息,在斜阳余辉映照之下,它们变换着橙红色的光华,从远天一直流到我们的头上;流云在疾风骤行中如千军万马,轰鸣驰过我们的头顶。五色的霞光泄出如遥远天边的玫瑰,点染得群山俱羞,唤来薄薄的雾遮住曾经伟岸的身躯。夕阳尽情挥洒天地间的风云,叱咤着万种豪迈与温柔;缤纷绚丽的光环交织着光与火的诗篇,燃烧天宇之外的恢宏;纤柔如指的光线弹奏着血色的交响,咏颂苍穹无限的壮美。一曲未毕,天边的霞光已如点点的涟漪,散如落花,垂至心头,积成弯弯的彩虹,久久也不褪散------我忘记了人和动物的界限,和猎豹一起熔进这部不朽的天作之中。我忘情地把手搭在它的头上。它用尽全身力气,向太阳长啸一声,长啸声中迸发出冲天的激情,一直奔射到夕阳之外,拥抱天宇中的一切!我们都被凝固了,很久很久------不是风雪,而是此时此地。 天快黑了,我们必须下山了,我推了推猎豹,它不动,再推,还不动。这时我才发觉它已经被冻得僵硬了。可怜的猎豹,它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竟是为了看一次这样的美景!我回想着昨晚的情景,终于明白它为什么会钻到我的帐篷里:未达心志,它不愿死,它必须取暖藉以保持生命的延续!现在它真的如愿了,并报以生命中最后一声长啸。在它不瞑的笑目中,是否留下了永久的心境?它与天地同在了,而且永远,直到地球毁灭的那一天。它的心境永远比我的要壮美,因为它付出了它的生命。我应该记录下这一孤独伟大的精灵。我终于想起了我的照相机,并为它拍了张遗照。我知道我没有权利再占有猎豹的一切,我下了山。我把这个故事说给别人听,但没人相信。没人相信猎豹会出现在那种地方,更没人相信猎豹会欣赏夕阳。我辞去了登山的差使,因为想起那只猎豹,我便自惭形秽,加上这次登山没能完成我的主顾给我的任务。但,我一生中这最后一次登山已经嵌入了我的生命。我惟一的遗憾是关于那张照片。照片洗不出来了,那地方太冷,即使防冻相机的快门也冻住了,胶片根本没曝光。这故事,只有永远说给我一个人听了。猎豹那种”报以生命中最后一声长啸。在它不瞑的笑目中,向太阳长啸一声,长啸声中迸发出冲天的激情,一直奔射到夕阳之外,拥抱天宇中的一切!”的悲壮举动,不仅感动了天地,也深深地感动了我.它与天地同在,把生命最后的灿烂与夕阳融为一体.它死而无憾,在它生命的紧要关头,为追求它心中的梦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境界令我钦佩.我相信猎豹不会没人记起,这故事也不会没有人听,因为猎豹与日月同辉,浩气永存.这个故事我是相信的!!!!鹤群翔空江口涣不久,南侧群山的上空深处,浮现出一排黑芝麻粒般的小斑点,清晰可辨。今天第一个鹤群映入眼帘。当鹤群飞临山巅的上空时,位于队列最右端的大鹤,“哦哦”长鸣两三次,啼声悠扬,响彻天空。排成一字横队的鹤群以此为信号,排成圆形队飞旋。就在这时,一只大苍鹰,由雁回山的山阴处展开双翅,奋力滑行飞出。鹤群立刻发出嘹亮的“哦哦哦”的啼鸣声。这大概是因为发现可怕的苍鹰便互相报警,彼此关照。苍鹰飞到鹤群上空时,疾速翻身,“飕”地一声,飞箭似的冲进鹤群的圆形队伍之中。静静旋转的鹤群,阵势立即崩溃,惊恐万分,慌乱啼鸣,扑打双翅,陷入—片混乱。说时迟,那时快,有一只鹤被苍鹰抓住,痛苦地扑打着翅膀,落向下方。于是其他鹤更加狂乱啼鸣,一只紧跟一只,疾速转身,俯冲下来去追逐下滑的苍鹰。一场鹤与鹰的激战在长空中展开了。鹤分为几群,每群十几只不等,拧成一团,拼命向苍鹰扑去。在阳光下,鹤的双翅奋力搏击,银光闪烁。鹤群宛如暴风中飞转的云堆,迅速形成漩涡状,上下左右飞舞,光莹莹耀眼。苍鹰不知何时已湮(yān)没在旋转的鹤群中,踪影全无。战斗继续了好长一段时间。苍鹰虽然壮勇剽(piāo)悍(hàn),可是寡不敌众,只能束手无策,最后只好放开费了很大力气抓到的鹤,从飞舞啼叫的鹤群中钻了出去,凌空疾翔,一瞬间,消失在雁回山那边了。苍鹰消逝很久之后,鹤群仍然零乱飞舞,担心地啼叫,直到弄清苍鹰不会再来袭击,才放下心来,恢复了圆形队,向高空升去。鹤群变换队形为螺旋形长队,有如盘蚊香拉长的形状,静静地飞上高空。不久,一只鹤慢慢地落后于伙伴。这只鹤可能因为在方才的战斗中受了重伤,愈来愈落在伙伴的后面,似乎已丧失继续飞翔的力量。几次缓慢地扑打翅膀,终于迅速脱离开队列,身体飘飘摇摇,一直向下方落去。这时鹤群一齐发出了悲痛的啼鸣。静静飞翔的队列又陷入混乱之中。队列最前方很快翻身飞出两只健壮的大鹤,立即降到看来已精疲力竭、缓缓下坠的伙伴身旁,引吭高鸣,盘旋周围,好像为伙伴加油打气。然而无济于事,伤鹤虚弱地扑打着翅膀,愈来愈向下落去。这时,来救的两只大鹤。从左右两侧紧紧靠近伤鹤,各伸出一只长长的翅膀,将伤鹤架起来了。然后各自奋力扇动单翅,静静地把负伤的伙伴送回高空的队列。在这段时间里,其他鹤高声啼叫,盘旋高空,一齐等待伤鹤返回。待伤鹤归队后,才似乎放下心来,又排成圆形队,向高空飞去。缓缓盘旋上升的鹤群,愈来愈小。开始大小如麻雀,转眼间有如蝴蝶,不久像飞蛾,最后小如蚊。空气清澈如洗,一直可以辨认出鹤的体形。过了一会儿,由圆形队的先端开始拉长伸直,速变成竖线,停止上升。从排头依次掉头向北,敏捷地变为一缕长长的细丝,加快速度一路向北飞去。雨声夜来雨声大作,雨点打在窗外泡桐树叶上,发出滴答嘀嗒的响声。窗户开着,风刮着雨,打在窗棂上,飘进房间,于是,只有起来关窗。窗外雨声不断,我却因此睡意全消。不由得想起我在前的几年谷雨时节,小住一个有竹林的山庄写的诗句来:“夜半雷电雨夹风,吹弯竹影映窗棂。清梦已醒难入睡,似闻春笋破土声。”是的,这雨声给我大多的感受,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可以这样说,长在南方的我,是伴着雨声长大的。记得孩提时候,玩了一天的我,入夜洗完脚脸,脱衣躺在床上,那种惬意.舒坦甭说多带劲。有次我正睡意朦胧,突然传来瓦屋上豆大的雨点打在瓦上的声音。这雨声铿锵有力,清脆悦耳。在那万籁俱静的夜晚,听来格外舒心。静静地在雨声中,我步入香甜的睡梦。从那以后,我就喜欢上了雨声,特别是打在瓦上那铿锵的响声。雨声中我长大成人。其实看似平常的雨声,在一年四季有着不同的情趣,给人带来别样的感受。冬去春来,大地回春,而这春天的脚步,在我们南方往往是伴随着丝丝春雨而造访大地。记得八十年代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篇叫《春雨》的课文,其中写道,“,,,,大地下着春雨,,,,种子说,下吧,下吧,我要发芽;小树说,下吧,下吧,我要长大。,,,,”是的,这春雨苏润着大地,这春雨润滋着万物生灵。难怪多少文人墨客对春雨反复呤哦,寄托着太多感情。在“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和“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中,春姑娘在春雨的呼唤下,脱下厚厚的冬装,换上超短的春装,展现她那迷人阿娜多姿的身影。使人们荡漾在那融融的春光之中。待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春夏时节,在雨声中,春姑娘给人们展现的,是那难得觅见妩美的另类的风情。在夏天,这雨声,却寄托着人们太多的希望和愉悦。赤地千里,火烤大地,庄稼和生灵都受着大自然的煎熬。《水浒传》中买酒的白胜,为配合夺取十万贯生辰纲的晁盖,在黄泥岗挑着酒担唱道:“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内心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在白胜们看来,赤日炎热最好,不要下雨,更不想听雨声。在我看来,十万贯不义之财不取也罢。因为晁盖们取了十万贯钱,不财散于民,而是留给自己享用,要不留作收买人心的财资。这样说来,让天公下雨,让雨洒落在黄泥岗的树林中,让雨洒落在“半枯焦”的庄稼地中岂不更好。我想,当地的农人定会欢呼天降甘霖,而手舞足蹈。还是在宋朝,夏天的雨声,对市井文人,也同样是给人以喜悦和欢愉。写“凄凄惨惨戚戚”的李清照在《丑奴儿》词中写道:“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装。絳绡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她那种在雨后暂退炎暑,轻施淡装,秋波送君郎的生活写照,写得非常传神,也很感人。回想家用空调还未进入寻常百姓家的年代,遇有“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的时刻,听到悦耳的雨声,谁不会产生李清照这样的心境和情愫呢?所以说,夏天适时适当的雨声,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它定会给人们带来愉悦和希望。一年之中,秋季的雨声稀少.珍贵。秋高气爽,是收获的季节,给人以沉甸甸的感觉。记得八十年代,我和同事到柑橘产地去给单位买柑橘。到达橘林,只见一望无际的橘子树上,挂着红熟了的橘,微风吹过,带来阵阵橘香。这可是一片上千亩的橘林啊,可以说是橘的海洋。入夜,我们在橘林简单的看林间住下。睡到半夜,窗外下起了雨,唰唰的雨声打在密密的柑橘叶上,好象是春蚕在沙沙地吃桑叶,又象夜行人走在旷野的沙路上沙沙的脚步声。尽管雨声给我带来遐想,但我还是担心遇雨,会给我们采购橘子的任务带来影响。清晨雨停了,推门一看,橘林中飘荡着一股薄薄的雾气,似白纱,似镜花,给人一种似隐似现看不真切的感觉。太阳出来了,薄薄的纱雾慢慢地散去。雨后的橘林,墨绿的叶子被雨洗刷掉了叶上的灰尘,红橙的橘子,被雨一淋,显得更加鲜亮。就像商店里专供装饰用的塑料橘子一样鲜红透亮。透过晨阳看橘林,只见绿中有红,红上有绿,煞是好看。在这静静的清晨,橘林看不到人,只听到橘林深处传来阵阵咔嚓,咔嚓的剪刀声,偶尔还听到几声少女玲珑般的笑声。我站在高处举目四望,深秋的晨阳已倾泻在这片绿叶丛中,丛林中散发着湿湿的沁人心脾的橘和叶的香气,不由得使我多次深深吸气。这正是,“万碧林中橘正红,为何不见采橘人。觅得剪刀声响处,原来她在绿丛中。”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雨后橘林晨光图啊,它使我高兴的流连往返,竟忘记吃早饭。二十几年后,每当橘子上市,那美妙的图画,美妙的瞬间,就会呈现在我脑海里,她将成为我永久的记忆。当然,当时我们的汽车将红橙的橘子装得满当,满当。冬天的雨声,带来寒意,不使人喜欢。冬雨大都出现在春节前后。那种灰蒙蒙,透凉透凉的雨幕,似乎就意味着年的来临。没有阴晦的天空和霪霪的细雨,反而却没有了年味。不过,2008年初的冬雨,准确的说是冻雨,却给人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前几年我还在自我呤唱,“暖冬多年雪未扬,犹记儿时凌冰长。”可不想天公一反常态,将西北利亚那个大冰库门,接二连三打开,接连三次放出强冷气团,聚在江南与印度洋南来的暖湿气流交汇。使得大半个江南二十多天都笼罩在冰天雪地之中。当是时,春节临近,多少回家过年的人被冻在路途中。雨不停下着,遇着高空的冷气团,就变成冻雨小雪粒。落在电塔电线上,就变成冰甲,冰棍。使得塔倒线断,电路终断,水管冻裂,道路成冰场。当听到窗外沙沙不住的雨雪声,那有过年的快乐和向往。这就同不喜欢今年端午前后,江南的急暴.倾盆的雨声一样,后者带来的只是灾难和“人或为鱼鳖”,的堤垮屋淹的灾区困相。是啊,雨声,这一年四季都有的雨声,只有适合人们生存的,自然环境的雨声,才使人愉悦欢畅。难怪古人祭天.祭地.祭祖宗,求的是风调雨顺。风调者,调匀也,雨顺者,适度也。没有风雨的调匀适度,这雨声,风声就是灾难声,夺命声。可见,在我生命之中的雨声,是那种给人以生命力,以诗意,以音乐力,以愉悦和希望的洗礼的雨声。这样的雨声,才会永久地驻留在我生命的记忆里,这就是我对雨声的感悟和体味。瓦屋听雨断断续续下了几天的雨,到了黄昏又淅淅沥沥地下起来了。细柔的雨丝密密地斜织着,雨声便如春蚕咀嚼蚕叶一般,嘈嘈切切地将白昼的余光一点点啃啮殆尽。夜色渐渐浓起来,人家的窗户大都紧紧地闭着,朦胧的灯光影影绰绰,透过雨窗望去,模糊得像瞌睡人的眼睛。灯光照着的地方,依稀可见晶亮的雨丝倏忽而逝,天地也仿佛由无数雨丝连接起来了。本来想出去走走的,屋檐水霍霍地流下来,分明告诉我雨越来越大了。也罢,今夜就安心呆在屋里,独自享用这无边的雨意。我的居所是几间瓦屋。这种过时的建筑懒懒散散地分布在城市的一隅,恰好为喜欢怀旧的人们营造出古朴的意境,更何况我对原汁原味的雨声有着久违的想念。这些瓦屋据说很快就要被拆除了,这当然是一桩好事。但对于听雨而言,瓦屋却是难得的佳处。身居高楼的人,完整意义上的听雨是不存在的,雨是世上最轻灵的东西,能将那厚重的钢筋水泥敲响么?瓦屋就不同了,它不像高楼那样庞大而僵硬,雨滴敲在上面,立即会发出好听的声音。身居瓦屋的人也就有了在雨中亲近自然的福气。瓦似乎是专为雨而设置的乐器。平常里它们总是一言不发,一旦雨滴接踵而至,瓦的音乐就叮叮地奏响了。那声音酷似古筝,清脆,且韵味十足,在黑夜里向四面八方弥漫。雨势急骤,琴声就慷慨激越,如万马奔腾百鸟齐鸣,又如两军交锋擂鼓助阵。雨势减缓,音乐也跟着弱下去,像激战过后的短暂休憩,又像是怀春少女在花前低语。雨声大概是世界上最繁复难解的音乐,你听,那节奏,那旋律,以混乱不堪又似包罗万象,而那些尽职的瓦片只是专注地演奏着,听雨人的脑海中浸漫漶出不尽的情意。实际上,一个人愿意坐下来静静地听一回雨,他心中一定有了某种牵念和感喟。雨丝最能扯动昔日的情思,雨声也最易叩响感情的门环。垂老的将帅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回味,迟暮的美人有“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幽怨,多情的诗人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遐想。当然,在人的种种情愫中,应数爱情最令人心动勾人魂魄了。作为男性,我时常把雨声想像成顾盼生辉的少女在舞蹈,她们的舞步时而齐整,时而凌乱,时而轻盈,时而沉重,传出变化多端的情感体验。有时候,像在诉说喃喃的情话,有时候,又像在焦急地呼喊,想要答应,又辨不清是谁的声音,,,,那是谁在喊自己呢?“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古代民歌中描写单相思的诗句,竟然穿过千年的时空,伴随雨声跳入我的脑海。昨晚翻阅宋词,读到吴文英“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的句子,眼前的情景与之何其相似。在叹服词人把握情感的同时,一不小心便触响了自己的感情之弦。哦,此时所思念的人,一定也和我一样被淹没在无边无际的雨声中,听凭雨声传送着绵绵不断的呼唤。此刻的她是否芳容依旧笑容未改?此刻的她是否也如我一样思绪万千沉吟不已?一个女子在雨声里想必会是美丽动人的。林黛玉诗云“秋窗已觉秋不尽,哪堪秋雨助凄凉”,纳兰性德也有“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的佳句,原来这雨丝就是怀丝,斩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而瓦屋上的雨声,就该是伊人敞开心扉的倾诉吧。是雨使人变得敏感而脆弱,多情而感伤。我曾困惑于古人填词作诗,为何总喜欢运用雨的意象。今夜瓦屋听雨,算是有了一些了悟。听雨,就是听灵魂的对话,听真情的奔泻,听心灵的遥相呼应,听年华的淙淙流淌。南宋词人蒋捷词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秋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人生际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就各异。少不更事的时候,总不在意也无法理解雨的内涵,及到饱经世事历尽人间沧桑的暮年,方才生出“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慨叹。原来雨声所敲打的,除去岁月的回响之外,还有昔日难再的痛惜与欲说还休的惆怅。雨还在屋顶上轻轻的弹唱。在这座脚步繁忙的城市里,还有多少人能摈弃尘世的杂念,投入地听一回雨呢?一位写诗的朋友告诉过我,他回到阔别十余年的故乡时,曾独自坐在山顶与皎洁的月色交谈了一晚。我曾暗笑他的迂腐与痴情,现在想来,是大大的不应该了。听雨也便和与月色无声地交谈一样,没有一颗鲜活灵动的心,没有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就无法进入那诗意般的境界。而拥有这等境界,至少说明自己尚未完全被物欲包围,活得还不算太俗吧。树的情思(叶文玲)走过了山山水水,看多了花花树树,如今,我的内心深处,也蓬勃着一棵棵生机盎然的树。这些树,枝繁叶茂苍郁葳蕤,挺拔的树干如伟岸的身躯,虬曲的树桠似腾跃的苍龙,嫩生生的叶片织缀如网,每一片叶面都晶莹着一颗露珠,每一颗露珠都闪烁着我的一个梦。我曾到过南国边陲,游览着大理、瑞丽、深圳和三亚,那火红的凤凰树青青的荔枝树还有耸入云天的椰子树,早已在我脑海里生根,时不时还会有阵阵带着亚热带气息的海风拂掠心头;我也到过西藏,在浩瀚的沙海,我被那深埋地下的白茨木所震撼,于是,它那显示顽强生命力的黄白色的小花的虬根,更牢牢扎在我的心底;在中原,尽管是平原一样,但仍有各种品类的大树牵引我的目光,尤其是生长最为普通的杨树、榆树、槐树和泡桐。一到四月,那带刺的槐树首先飘起甜浓的气息。如果在农村,人们就会摘下那一嘟噜一嘟噜洁白的槐花,摘下那坚硬榆树上的略略泛黄的榆钱,尽情歆享大自然的赐予。久久地,一到阳春,我心里就摇漾起榆槐的倩影,鼻尖上缭绕荷崛立在盐碱地上的泡桐树的花香,,,,曾记得那年去泰山攀上南天门登极顶、铮铮硬骨傲然昂立的泰山松,令我油然生敬。于是,“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诗篇就在耳畔铿锵作响;去黄山峨嵋游历也一样,株株姿态各异神韵独具的松树是最美丽的风景,松涛阵阵起时,简直就是一曲动人心魄的交响乐。呵,还看,还有遍植江南“未曾出土便有节,纵使凌云仍虚心”的竹子;呵,还有,还有我们杭州的市树桂花和香樟,论姿形,论香溢四野的恣肆;论四季不凋的品性,它们足可荣获“树中之星”的佳称;呵,还有,还有愈寒香愈烈最喜漫天雪的梅树,一到冬天,灵峰探梅是杭州最引人人胜的去处;而有着是吴昌硕纪念碑的香雪海,更教我一到此处,就把对这位西泠印社创始人的敬意与眼前香梅如雪情景交融浮想联翩,,,,树是大自然最动人的道道风景,不胜枚举的名花奇树,在我心里细铺密排,组成了刚柔相济清气爽人的美的诗苑。怪不得我在去访友人或做客异地时,只要对方的住地或宅院有树,只要对方即使没有条件拥有自已的树,但他却是个爱树爱谈论树的人,我也便毫无例外地引以为“树知己”。怪不得我对曾经出访的几个国家拥有共同的好感,不是别的,首先是因为他们重视绿化,重视和珍爱遍布每道山峦每处乡村每个城市的树。怪不得我在我们省作协几经周折,最近终于搬家至南山路105号后,喜事冲心竟几夜难以入眠,人问我为何乐成这般模样,我眯着园里那满眼的草木葱茏,直觉得所有的答案都在园子里,都在那浓浓淡淡成一团绿云雾的树冠上头。难道是心生幻觉?我心中的树的含义,也渐生异变,愈来愈庞杂愈来愈奇特。那片片叶子竟散发出醇醇的墨香,细辨认,再思量,这些树竟不仅仅是树,而是书,浩如重洋的书,那微雕镌刻的古典诗词与世界名著:托尔斯泰、巴尔扎克、李白、杜甫,,,,这些肥腴的叶片所渗出的珠露,涓涓滋润着萌发在它下方的片片嫩叶,其中当然也有属于我们的叶子,不管是成熟还是不成熟的。就像那一条条鹅黄再现的柳枝;就像那一片片嫩中泛青的碧叶,,,,于是,好似被自然的精灵指引,我认定了:文学,就像树一样生生不息;文学,就是我们生命的常青树。关于树的话题无穷,对于树的情思也就无尽。年届半百,体力已不许我再天南地北地去寻觅奇花异树,条件所限,我也不可能拥有自己所钟爱的无数无数的树;但是,我仍可以不倦地耕耘细心地浇灌修剪已经存在的苗圃叶苑,我只希望心中的树碧叶青青,永远蓬勃。小河殇舒婷我们兄妹这一家,只有嫂嫂因长女照顾留城,其余五人都是知青。而除了我丈夫在另一个县插队外,我们四人均落户在上杭县一个绿色盆地里。我家小妹和准妹夫隔河相望。 河嘛,冬季里可以穿鞋着袜踩在卵石上跃纵而来。偶尔见一尾贪图淘米水的肥鱼,卡在石缝里,妹夫一鞠身顺手牵鱼。知青点里偌大的铁锅,许久不见油星,年轮似的锈了一圈又一圈,煎不成鱼。况且僧多鱼少。小妹便脸上很光彩地给我们氽鱼汤。春水泛滥,河恣意爬上两指宽的桥板,嬉闹着把它当跷跷板压垮。小妹一天好几次跑到窗前看河。我未来妹夫惘惘然的口哨声,在水一方。门前下几级石板,顺着碎石拼凑的小堤坝走两步,就到了河心。早晨我们在这里盥洗,淘米洗菜。下午收工以后团一把稻草刷锄板,颠晃着簸箕。簸箕里的番薯红艳艳,萝卜白生生,芥菜生动活泼。吃过晚饭冲过凉,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又下到河心,洗汗酸的衣服。邻队的知青在桥头拨吉他。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唱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河中有我们的望乡台哩。河是我们的避难所。中秋那天队里杀了猪,我们匀到两斤肉。分头去豆腐房割一板豆腐,房东家买几个青皮鸭蛋,讨一小把葱。大家团团围坐着喝着家酿糯米酒过节。忽然发现不知何时我们中间少了一人。拉开咿呀小木门,踱到晒坪上,听到河边苇丛有一支不成调的口琴。那个来河边寻求安慰的同伴刚刚失去了父亲,除了感情上的重创之外,他还面临经济来源的断绝,从此他连8分钱邮票的家信都要小心斟酌了。悄悄坐在他边上,我们无言盯着河面。那时我比他小,不懂如何安慰人。秋天的河流异常清澈,似乎要壁立起来,与山区剔透的空气融为一体。河风经苇叶淌到我们额上,溅出浪花如碎钻般晶莹。同伴的心情一点一点开朗起来,他眼里萤火虫一闪一曳。这才知道什么是夜凉如水,月色如洗。多少年过去,我们错将月饼当中秋,而把明月遗弃在哪一座高楼的屋顶了?深山砍柴或出山赶墟,农民总告诉我们:若是迷路了,只要侧耳听到水声,找到山溪或小河,顺着水流的方向,就能找到人家。当我孤身翻山越岭去邻县找同学,一二十里路鲜有人烟。只听见汩汩溅溅的水声,有时在足下,有时在肩旁,有时在涧草葳蕤的谷底。老朋友左右逢源,给我壮胆又解我途中辛苦和寂寞。伟大的河流是伟大民族文化的发祥地。那么小河小溪应是一方风水。我们去插队,其实是接受河的教育。在河两岸生养的人们展示给我们的善良、淳朴、乐天和无拘无束,正是沿袭了这一自然法则。口噙水龙头,我们无形中萎缩,逐渐丧失活力。因为水不仅仅是水。很多年以后我回到河边。老房东烧的是蜂窝煤,村民都到新掘的井挑水吃。河已不复当年“眼似秋波横,眉如青山黛”了。枯瘦如斯,污秽如斯,像负伤的动物苟延残喘。 祈求河的宽恕现在会不会太迟?
篇二:《时文选粹》第一辑_第六篇(操守永恒)_15400字《时文选粹》第一辑_第六篇(操守永恒)目录1.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2.夏令营中的较量3.爱你而不是害你4.溺爱与断送5.腐败就是背叛6.不以利害移操守7.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8.生活就是99个回合9.人走茶凉属正常10.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11.失败的对面是成功12.困苦的环境让人奋进,但是——13.假如没有唐僧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杨曾宪有人说,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我却并不以为然。我是31年前读的鲁迅,1年前读的周作人,中间隔了30年,但鲁迅仍然离我很近,周作人仍然离我很远。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时代,是提倡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对于今后整整一代人也会产生很不同的影响。对今日中国青年,今日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还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 周作人与鲁迅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这不仅是从文学史角度的评价,而且是就他们对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而言的。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鲁迅所批评的不仅是那一种制度那一个阶段那一派文化现象,而且是在几千年封建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霉变畸形的民族灵魂。鲁迅积其一生之力铸造国人的灵魂。他自己也成为我们民族的不朽灵魂。周作人也曾是新文化的发言人,也曾是传统伦理文化的批评者。但很快,新文化只沦为他的工具;他仍然以传统士大夫心态用冲淡的白话语言去娴熟地把玩起中国器物文化来。悠悠5千年,中国的器物文化博大精深,世所罕匹;吃喝玩乐衣食居行,随手拈来就是文化,就是文明。这自然使周作人大有用武之地——今日提倡“玩文学”的青年哪能玩过周作人呢?玩物丧志,周作人最终几乎是自愿地出卖自己的灵魂成为民族的罪人,这并不偶然。如此一个周作人如何能与鲁迅相比呢?今天的周作人可以摆在地摊上大畅其销,因为它好读——茶余饭后,躺在沙发上,借周作人之笔触,摩挲一些小摆设,品位一些小感触,体验一下昨日的民族风情,未必不是一件乐事。何况今日玩风甚盛,有闲者甚众呢?而鲁迅是不能躺着读的,重读鲁迅,我仍然时时如针芒在背,为自己的灵魂所承受着的拷问。中国知识分子都应经受鲁迅的拷问——因为鲁迅本人已经千百遍地拷问自己。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积淀形成的某些劣根性,是难以自省自察自知的。但它却是妨害我们民族进取现代文明的痼疾。一个民族具有庸人气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人自卑自负又自慰的阿Q精神。德国在普鲁士时代曾经是庸人气息弥漫的民族,但经过包括马克思在内的一代代思想家哲学家的批判,经过贝多芬这样伟大的艺术家的陶铸,百年过后的德意志民族已是世界上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鲁迅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的当代意义正在于此。虽然今日中国的成就令世人刮目相看,据说已到了可以说“不”的时代,但从器物文明建设上处处散发出来的暴发户气息中,从种种时髦的学术论争和学术命题所暴露出的盲目的民族自卑与自傲文化心理中,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嗅出阿Q主义的味道--今日之新国粹主义不正是在国学热、国故热中疯长么?如果我们不能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培育出刚健峻拔的民族品格和自信自谦的民族精神,最终,精神的贫乏将使中华民族难以真正崛起。当然,我并不排拒周作人。今日中国毕竟处于歌舞升平的时期,有些人欣赏周作人也很正常。但不能以此排拒甚至贬低鲁迅。尤其作为民族精神体现者和创造者的知识分子,不能媚俗从众、丧失操守,不能靠作翻案文章靠出卖民族的良知,哗众取宠,谋利发财。在鲁迅的伟岸形象面前,周作人永远是一抔黄土.鲁迅,不应也不会离我们远去。夏令营中的较量孙云晓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来到了内蒙古,与30名中国孩子一起举行了一个草原探险夏令营。A中国孩子病了回大本营睡大觉,日本孩子病了硬挺着走到底。在英雄小姐妹龙梅、玉荣当年放牧的乌兰察布盟草原,中日两国孩子人人负重20千克,匆匆前进着。他们的年龄在11-16岁之间。根据指挥部的要求,至少要步行50千米路,而若按日本人的计划,则应步行100千米!说来也巧,就在中国孩子叫苦不迭之时,他们的背包带子纷纷断落。产品质量差给他们偷懒制造了极好的理由。他们争先恐后地将背包扔进马车里,揉揉勒得酸痛的双肩,轻松得又说又笑起来。可惜,有个漂亮女孩背的是军用迷彩包,带子结结实实,使她没有理由把包扔进马车。男孩子背自己的包没劲儿,替女孩背包不但精神焕发,还千方百计让她开心。他们打打闹闹,落在了日本孩子的后面。尽管有男孩子照顾,这位漂亮女孩刚走几里路就病倒了,蜷缩一团瑟瑟发抖,一见医生泪如滚珠。于是,她被送回大本营,重新躺在席梦思床上,品尝着内蒙古奶茶的清香。日本孩子也是孩子,也照样生病。矮小的男孩子黑木雄介肚子疼,脸色苍白,汗珠如豆。中国领队发现后,让他放下包他不放,让他坐车更是不肯。他说:“我是来锻炼的,当了逃兵是耻辱,怎么回去向教师和家长交待?我能挺得住,我一定要走到底!”在医生的劝说下,他才在草地上仰面躺下,大口大口地喘息。只过了一会儿,他又爬起来继续前进了。B日本家长乘车走了,只把鼓励留给发高烧的孙子;中国家长来了,在艰难路段把儿子拉上车。下午,风雨交加,草原变得更难走了,踩下去便是一脚泥水。 当晚7点,队伍抵达了目的地--大井梁。孩子们支起了十几顶帐篷,准备就地野炊和宿营。内蒙古的孩子生起了篝火。日本孩子将黄瓜、香肠、柿子椒混在一起炒,又熬了米粥,这就是晚餐了。日本孩子先礼貌地请大人们吃,紧接着自己也狼吞虎咽起来。倒霉的是中国孩子,他们以为会有人把饭送到自己面前,至少也该保证人人有份吧,可那只是童话。于是,有些饿着肚子的中国孩子向中国领队哭冤叫屈。饭没了,屈有何用?第二天早饭后,为了锻炼寻路本领,探险队伍分成10个小组,从不同方向朝大本营狼宿海前进。在茫茫草原上,根本没有现成的路,他们只能凭着指南针和地图探索前进。如果哪一组孩子迷失了方向,他们将离大队人马越来越远,后果难以预料。出发之前,日本宫崎市议员乡田实先生驱车赶来,看望了两国的孩子。这时,他的孙子已经发高烧一天多,许多人以为他会将孙子接走。谁知,他只鼓励了孙子几句,毫不犹豫地乘车离去。这让人想起昨天发生的一件事:当发现道路被洪水冲垮时,某地一位少工委干部马上把自己的孩子叫上车,风驰电掣地冲出艰难地带。中日两位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是何等的不同!我们常常抱怨中国的独生子女娇气,缺乏自立能力和吃苦精神,可这板子该打在谁的屁股上呢?C日本孩子吼声在草原上震荡经过两天的长途跋涉,中日两国孩子胜利抵达了目的地狼宿海。当夏令营宣告闭营时,宫崎市议员乡田实先生作了总结。他特意大声问日本孩子:“草原美不美?”77个日本孩子齐声吼道:“美!”“天空蓝不蓝?”“蓝!”“你们还来不来?”“来!”这几声大吼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中国人。天哪!这就是日本人对后代的教育吗?这就是大和民族精神吗?当日本孩子抬起头时,每个人的眼里都闪动着泪花。在这群日本孩子身后,站着的是他们的家长乃至整个日本社会。据悉,这次由日本福冈民间团体组织孩子到中国探险的活动得到日本各界的广泛支持。政府和新闻机构、企业不仅提供赞助,政界要员和企业老板还纷纷送自己的孩子参加探险队。许多教授、工程师、医生、大学生、小学教师自愿参加服务工作。活动的发起者、该团体的创始人河边新一先生与其3位女儿都参加了探险队的工作。他们的夏令营向社会公开招生,每个报名的孩子需交纳折合7000元人民币的日元。一句话,日本人愿意花钱送孩子到国外历险受罪。D中国孩子的表现在我们心中压上沉甸甸的问号日本人满面笑容地离开中国,神态很轻松,但留给中国人的思考却是沉重的。刚上路时,日本孩子的背包鼓鼓囊囊,装满了食品和野营用具;而有些中国孩子的背包却几乎是空的,装样子,只背点吃的。才走一半路,有的中国孩子便把水喝光、干粮吃尽,只好靠别人支援,他们的生存意识太差!运输车陷进了泥坑里,许多人都冲上去推车,连当地老乡也来帮忙。可有位少先队“小干部”却站在一边高喊“加油”、当惯了“官儿”,从小就只习惯于指挥别人。野炊的时候,凡是又白又胖抄着手啥也不干的,全是中国孩子。中方大人批评他们:“你们不劳而获,好意思吃吗?”可这些中国孩子反应很麻木。在咱们中国的草原上,日本孩子用过的杂物都用塑料袋装好带走。他们发现了百灵鸟蛋,马上用小木棍围起来,提醒大家不要踩。可中国孩子却走一路丢一路东西……短短的一次夏令营,暴露出中国孩子的许多弱点,这不得不令人反思我们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的问题。第一,同样是少年儿童组织,要培养的是什么人?光讲大话空话行吗?每个民族都在培养后代,日本人特别重视生存状态和环境意识,培养孩子的能力加公德;我们呢?望子成龙,可是成什么龙?我们的爱心表现为让孩子免受苦,殊不知过多的呵护只能使他们失去生存能力。日本人已经公开说,你们这代孩子不是我们的对手!第二,同样是少年儿童组织,还面临一个怎样培养孩子的问题。是布道式的,还是野外磨练式的?敢不敢为此承担一些风险和责任?许多人对探险夏令营赞不绝口,可一让他们举办或让送自己的孩子来,却都缩了回去,这说明了什么呢?是的,一切关心中国未来命运的人,都值得想一想,这个现实的矛盾说明了什么。全球在竞争,教育是关键。假如,中国的孩子在世界上不具备竞争力,中国能不落伍?1993年11期《读者》全文转自同年较量并未结束,现在的青少年与十多年前相比,并未有本质的变化,正如下文所述2004年的新较量中,中国的青少年仍然落败。2004年8月,中、韩、日三国90名青少年组成国际草原探险夏令营活动又一次在内蒙古科尔沁草原进行。正值北方罕见高温,行程十分艰苦。日本少年仍然身背巨大行囊,为野外生存作了充分准备。中国孩子却叫苦不迭,队伍中手机铃声不断,都是在向家长诉苦。活动结束时,日本、韩国孩子对蒙古族文化、旅游资源大加赞赏,而中国孩子却只盼着早点回家。人们不禁要发出这样的疑问:存在这些道德缺陷的下一代,能否承担得起国家的未来?“孩子是社会的镜子。”有关专家指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社会必须予以重视。我们不仅要关心未成年人的智力发展,还要关注他们的生命、生活,培养孩子们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激情。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孙宏艳认为:要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应从尊重与体验两条原则做起。在体验方面,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提倡在实践体验中培养习惯。对此,他作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有行动之勇敢,才是真知的收获”等很多精辟论述。以自己的文明行动带动更多人 。爱你而不是害你世界因为您的存在而变得如此美丽,生命的辉煌因为您的加入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让我们珍惜这份情缘,携起手来走向永远。风雨人生中感谢上帝让您我相遇,谢谢您陪我走过了人生中最艰难、最痛苦的路程而又最值得回味的路程,我会铭记在心的一直到永远。认识您是一段玄妙的感觉也是上天有意安排的,您的加入使我的生活变得绚丽多彩,也因为您的加入更使我有百倍的信心走每一步、因为有您的陪伴我才不会感到自己是孤独的、又因为您的支持我才会坚定我的信念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更是因为有您在我才会有百倍的信心做好每一件事,我很感激您也很喜欢您,您对我的教育让我走向成熟、让我懂得自己的位置、让我知道人生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体会的东西。即使您对任何一个学生都是温柔只对我是严声厉色的,现在回想起来我到觉得您并非是对我不温柔而是在您的内心里对我的温柔和对别人的温柔是表现不同的温柔是爱我而不是害我,您有您的原则起初我定不会接受因为突然间有一个人对我的总总开始有所管束我,当然我会接受不了必定会有一些叛逆心理的我是不会一下子接受一个管束我的人,因为那时我根本没有真正的领会到爱你而不是害你的真正含义,我看到的只是表面并没有看到内在很草率的就下定论,当我真正领会到它真正的意义时,时间已经不允许我去体会它,不要因为失去才懂得珍惜就一切什么都晚了。当我做错事时您不会很快下定论来处罚我,您会观察我的走向不会惊动我的思路即使是错误的,您也会让我尝试的,记得我上课时我爱说话您都不会说什么只是不理任由我发展,其实您真正的意义是让我自己认识到自己犯的错误然后去更完美的解决,但是我并没有意思到错误的所在倒觉得是很正常的,而且当您指出我还是会为自己的错误狡辩,但是您不会任由我一错再错,您会用您很生气地表情来警告我的错误而且必须改掉不会再听我的狡辩,无论什么样理由都是不成立的因为这件事本身就是错误的,您用各种方式来教育我,因为您是爱我而不是害我。在上学期间您不会刻意的要求我去做任何事情只会引领我做每一件事情正因为您的引领我才不会走错路弯路,但是您也不会让我一路顺风的走下去您会让我学会摔倒更会让我学会怎样爬起来,才不会让自己变得遍体鳞伤只因为是爱我而不是害我,您的选择永远都会站在我的立场为我考虑问题然后做出自己的牺牲为的是不让我在叛逆期不做出叛逆的事情,让我有成熟而又理性的思想考虑任何问题让逐步走向成熟。正因为您的爱让我懂得人世间还有很多表面看上去并不温柔但是实际很温柔的事情,只是人们都把这种东西放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只有真正理解了才会读懂一切,不用心体会的人永远都不会读懂人的心思永远也不会认为人世间是美好的,其实在人与人交往中我们应该用心去体会每一件事,一定要真正的读懂它的含义不要只看表面,这样我们会很遗憾没有看到更美好的东西,正如我的老师内心深处是爱我而不是害我,她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对我有益的因为她是爱我而不是害我。在生命中,我需要一个人让我期待,我需要一个人让我依靠,我需要一个人让幻想,更需要一个人给我希望,那个人就是爱我而不是害我,我的老师我期待您的到来,您让我懂得太多您教会我太多您的善良让我看到您的另一面让我深知您是爱我而不是害我。不同的朋友陪我走过不同的岁月,和您相处是我最难忘的回忆,纵有千言万语也难表达我对您的思念,可知在遥远的天边,有一颗真诚的心在为您默默祝福.溺爱与断送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如果一个孩子,想得到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他就自以为是天下的主人,而当你在最后不得不拒绝他某种东西的时候,他就会把你的拒绝当做一各反叛,,,,当他踏入社会后,就会觉得所有的人都在反抗他,,,,这无疑是家庭教育的失败。”由卢梭的论述,我想起了我们中国的小皇帝。把独生子女称为小皇帝,这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由于“皇帝”总是拥有得天独厚的特权,所以,时时“坐享其成”处处“有应必示”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很自然地养成了“妄自尊大”、“目空一切”,既“依赖别人”又“骄傲任性”的坏习惯。尤其可怕的是,当他们步入社会后,仍然天真地以为社会也是这样一个有求必应的天堂、于是心安理得的等待着“成功”,踌躇满志地盼忘着“丰收”。由于他们全然不懂“只有耕耘才有收获”、“只有竞争才有生存”、“只有奋斗才能成功”、“只有付出才有收获”的道理,所以在连续碰壁之后很快心灰意冷,并很快陷入空前的困惑之中。至于结果,便是卢梭所说的,把社会看做一种“反叛”,“觉得所有人都在反抗他。”“反抗”一词很值得品味,因为“反抗”是双向的,实际上当一个孩子认为所有人都有在反抗他时,他已经陷入了可怕的孤独之中。换言之,如果他不能迅速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社会,他只会在以后的生活中出更多的苦头。雨果有句名言:“寄托有时意味着断送。”我们家长也许未曾注意到,正是上述这种无穷无尽的爱莫能助在悄悄折断孩子们搏击风去的翅膀,而且,这种“爱莫能助”的程度越是无心复加,这种“断送”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这正如勇敢的小鹰,如果它的父母总是让他养尊处优,总是让它呆在温暖的窝里坐享其成,而从不引导他去经历风雨,见见世面,它怎么可能在以后的日子里展翅高飞,翱翔千里?勿须讳言,对于当代中国的小皇帝们说来,最缺少的不是甜腻的爱,而是磨难与锻炼。这种磨难与锻炼。包括意志体力、生存能力和其它能力等等,没有这种必要的垂炼,将很难让孩子们得到全面的发展。达尔文说过,优胜劣态,这不公是自然的法则,也可以理解为人类社会的法则。既然如此,我们的家长必须明白:溺爱不是爱。而是对孩子的一种甜蜜的摧残,为了21世纪,快点,把小皇帝们从溺爱中拯救出来吧!腐败就是背叛问题是由孩子提出的。那天看电视,看的是革命历史题材的故事片《烈火中永生》。当看到由于叛徒甫志高出卖,江姐被敌人逮捕的镜头时,孩子说:叛徒真坏!随后又问道:现在还有叛徒吗?我没有思想准备,随口应道:叛徒是战争时期才有的,现在哪里还有叛徒呢!事情就这样过去了。前几天,看到胡绳同志在一次讲话中,涉及到孩子曾提出的这个问题。他说:携款外逃就是叛变,腐败是另一种形式的判党。叛变、判党的人是什么?还不就是叛徒吗?这么说来,现在还是有叛徒的。叛徒,乃指背叛祖国背叛革命的人。革命,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内容。战争时期,敌我营垒分明,本是革命阵营中的一分子,却临危变节,助纣为虐,就是叛徒。今天不同了,在和平环境下,没了投敌之说,然而却不等于说没有了背判行为。作为领导社会主义事业、旨在为人民服务的党的一员,不显人民谋幸福,而是窃取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损害人民的利益,这不是背叛行为是什么?说这种人是叛徒,不过分,不冤屈吧?战争时期,叛徒的产生,多是由于落入敌手之后,经不住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今天叛徒的产生,则往往是经不住金钱物欲的诱惑,拜倒在孔方兄的脚下。尽管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就放弃革命的信念和理想、背叛曾经宣誓为这奋斗的事业这一点说来却是共同的。叛徒是可恶的,其可恶之处在于他们曾经参加革命阵营,一旦倒戈,便出卖组织、出卖同志,起了其他同志起不到的作用,给革命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今天的叛徒,未必会有出卖组织、出卖同志的行为,然而,却有着另外一种出卖:出卖国家利益,出卖人民财产,这是有形的出卖;出卖原则,出卖理想,出卖信念,则是无形的出卖。现在,许多人还没有把腐败当作一种背叛行为,搞腐败的人也不把自己当叛徒看。腐败就是背叛,腐败分子就是叛徒。如果能这样认识问题,反腐败会不会进行得更坚决些?不以利害移操守据媒体报道,河南省浚县女高中生唐黎,以高分考进了北京大学。唐黎家中非常贫困,难以支付求学所需的各项费用,但当她面对某家生产口服液的厂家以1万元的报酬要她做虚假广告时,她却断然拒绝。唐黎此举,令各方人士备受感动,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圆了这位农家女的大学梦。看过唐黎的事迹,令我由衷感慨。其品行,表现了她“绝非分之想,拒非分之物”的优良品格,与那些没喝过的酒,却说“真好喝”,没吃过的药,却说“真不错”,甚至对不合格的产品胡吹乱捧一通的某些演艺界的明星们相比,实实在在地说应该是崇高、伟大。两者操行之高下泾渭分明,唐黎以“固穷而不斯滥”为本分;诸多做假广告的明星则以自轻自贱而自得。说到操守,我国历代多有名训。有的强调操守的重要,告诫人们“见利不忘其义,见死不更其守”。有的视名节为气之帅、人之本、水之源,劝喻世人“不重币而富,不轻冕而贵”。对身无操守的人“虽吐辞为经,不可信”。林则徐说:“观操守,在利害时”。古代多有贤明之士,正是在个人利害攸关之际,表现出“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的高尚情操。清代举人丁腹松博学多才,参加进士考试屡试不中,心灰意冷之余,受武英殿大学士明珠之聘,做他儿子成德的家庭教师。后又逢会试之期,明珠明里怂恿他去应试,暗里却为之打通关节,使他高榜得中。丁腹松得知真情后大哭道:“我一生名节扫地以尽了!”立即打点行装,返回老家隐居起来。行前明珠派成德带万金汇券前来送行,被他一把火烧掉。与古人相比,成克杰、胡长清等一些党内蛀虫,放弃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丧失了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追求腐朽的生活方式,把权力作为自己捞取好处的工具,无休止地索贿受贿,数额巨大,简直到了寡廉鲜耻的地步,结果身败名裂,被人民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正身直行,众邪自息。今天,人们最为注目的就是我们的党员和领导干部,特别是执掌国家审判权的法官,更要弘扬正气,不负百姓厚望,树官员楷模,传民族精神,勤政爱民。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多一些质朴民气,少一些官气霸气,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正确运用人民赋予我们的审判权,为人民服务,正其身,守其志,行其德,敬其业,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牢记“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的古训,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叶永烈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真理的勇气。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就拿洗澡来说,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由于地球不停的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所以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所以是朝逆时方向转的,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向顺时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种见解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是完全正确的。无独有偶。在六十多年前,一位叫密夫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返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了当时正在研究大阱和海洋起源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分裂了,分成了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他看到儿子睡觉时,忽然眼珠子转动起来,他感到有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一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于是他从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真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然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 ,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更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生活就是99个回合辛彬最近读到了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最新回忆录”,这位总统因“水门事件”而下台,但他在回忆录中却以坦然的态度回顾了“水门丑闻”。其中有位先生曾经在他辞职之后给了他这样一句忠告:“不管你是已经被打倒,还是快要支持不住了,请你时时刻刻不要忘记,生活就是99 个回合。”据说就是这样一番话使尼克松下决心在数年以后又头生公众舞台。生活就是99个回合!因为——生活就是不断地面对新的挑战,当你的一帆风顺势如破竹的时候,切勿得意,切勿大意,几个回合的胜利并不可靠,生活还有90多场考验。生活,就是要面对失败和挫折,当你一蹶不振悲观丧气的时候,切勿自暴自弃,几个回合的碰壁又算得了什么?后边还有90多个机会。生活,就是要正式错误与果实,当你后悔莫及,情绪低落之时,切勿钻牛角尖,切勿背包袱,一失足又何必成千古恨呢?前路还有90多个山峰!天才作曲家贝多芬在他26岁那年就耳聋了,“耳朵日夜作响,内脏也受着剧烈痛楚的折磨,听觉越来越衰退”。在这肉体的痛苦上,又加上失恋的打击,使他几乎已经到了崩溃的关头,然而,贝多芬还是顽强的生活了31年,而他的许多作品都是耳聋以后写成的。这靠他的坚强意志与信念。请看他当时的内心独白:“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噢!能把人生过上千百次该多美!”贝多芬没有在头几回合就心身崩溃,他坚持要“把人生过上千百次”,他赢了那90多个重大回合。我们再来看一个普通的孩子。他是一个12岁的法国儿童巴卡,他在游戏时发现了一颗二次大战时留下的地雷,结果地雷爆炸,这孩子双目失明。小小过失也许就毁了他的一生。然而,不!31年过去了,这位“盲人”却成为了轰动欧洲的摄影家。尽管看不到自己所拍的照片,他却能够靠声音对焦来拍出一些杰出的作品,尤其擅长拍摄优美,轻松的照片。原来他从小就喜欢拍照,决心成为一名摄影家。一个大的挫折(对他人来说也许是毁灭性的)并未粉碎他的梦想。“两眼瞎了并不是说我必须放弃摄影,事实上在暗房工作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区别。”巴卡又奋起拔身到那90多个回合中去,他经历了常人想象不到的种种困难,甚至失败。但他毕竟还是使自己的夙愿得以实现。一个诗人写道:“岁月伴随着落叶渐渐枯黄,生命能不能再伴枝条发绿?你等待着吧,你要等待,总有一天还会有繁花。”这里说的是信念,除了信念,更重要的也许是行动,是“99个回合”的周而复始的战斗。 99个回合,当然不可能百战不殆,有失败,有挫折,有错误,又过失,并不奇怪,而且这失败,挫折,错误,过失,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人生组合元素。只要善于品味,酸甜苦辣麻,皆可入宴席!歌德曾吟叹道:“痛苦留给你的一切,请细加品味!苦难一经过去,苦难就变为甘美。”人生重体验。从这个角度来说,99个回合又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人们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它,吸取它,批判它。对人生的重大回合,关键时刻,认真总结,反复剖析,将会给自己,给历史留下宝贵的启示!“人走茶凉”属正常范敬宜一直想就“人走茶凉”之说发点议论,但心存顾虑,因为那时还在“台上”,怕遭“站着说话不腰疼”之讥。现在角色转换,到了“台下”,似乎可以“叟言无忌”了。“人走茶凉”,是对炎凉世态的一种艺术概括。特别是阿庆嫂的一句“人一走,茶就凉”唱开之后,经常被人用来慨叹有些领导干部离退之后处境的变化。常言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老同志们的感受当然是真实的。比如,过去家里门庭若市,现在车马稀少了;过去请示、汇报、问候的电话不绝于耳,现在可能几天听不到一次铃响了;过去邀请出席各种庆典、宴会、研讨会、论证会的应接不暇,现在难得收到一份请柬了;过去生病住院,花篮、水果、营养品随着探望都纷至沓来,现在病房里变得冷冷清清了……凡此种种,抚今思昔,焉能无“人走茶凉”之叹!然而,我倒认为,对于“人走茶凉”也需作一点具体分析,未可一概而论。“势利眼”者固然大有人在,但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我想说的是另外一些因素,如果不加区别,就容易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陷入无穷的烦恼之中。依我看来,“人走茶凉”其实是一种自然现象。何以见得?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曾有一个妙喻,原话已不准了,大意是说:友谊好比一壶开水,一旦离开炉子就逐渐凉下来了。朋友尚且如此,何况是一般的工作关系?在位时朝夕相处,自然交往频繁,离岗后相见日稀,没有那么多要事向你请示、商量,“茶”的降温便成为一种必然。如果哪位领导干部退下以后,依旧宾客盈门,酬酢不绝,倒有点反常了,对本人而言,也未必是件轻松愉快的事。再说,你退下之后,当然比较清闲,而在位者工作都很忙,哪有那么多时间老是向你嘘寒问暖?如果还期望人家“早请示,晚汇报”,未免有点近乎苛求。记得前几年有篇小说叫《电话》,写的是一位老首长离休之后,因为每天再也接不到那么多电话而闷闷不乐,日见消瘦。了解他心境的老伴只好偷偷关照旧部每天打个电话“汇报工作”。这样做了果然灵验,老首长恢复了奕奕神采,家庭城也重现融融气氛。这样的人为“保温”,又有什么意义呢!当然,领导干部离退休以后,某些待遇或礼遇确与在位时有某种反差。我觉得这也正常。“一视同仁”不等于不分轩轾。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汉代大将军李广,在位时声名显赫,退休之后,有一天出城喝酒,回城时天色已晚,城门紧闭。扈从喊话要求打开城门,说是“故将军李广”回来了。不料城门官偏不买账,回话说:“今将军尚不得夜行,况乃故也!”把李广气得够呛。后来李广被重新起用,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那位势利的(也许是很坚持原则的)城门官宰了。我看这位大将军的器量未免太窄了些,“故将军”就是“故将军”,硬要和“今将军”攀比,岂非自寻烦恼!我还有一个看法:“茶”和“保温”是双向问题,要靠双方努力。俗话说得好,“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我见过一位老同志,退下以后,始终如一地热情支持、帮助在位者的工作,结果“茶”不但不凉,反而更热了。这虽属特例,也给人以启发。有位年轻同志,在我“下岗”之前向我诚挚表示:请您放心,我决不会“人走茶凉”的。我当即口占一首打油诗相赠:人走自然茶就凉,不凉反而不正常,只要留得真情在,纵然成冰又何妨?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①20世纪,人类最爱说的就是“征服自然”,还爱说“……展示了人类的力量”。征服自然,怎么叫做征服了呢?爬上去踩两脚,这就是征服了吗?十几二十个人准备上一年半载,满负物资装备,还得有人为他们打好一个又一个前站营地,之后,仍惴惴不安地躲避暴风和雪崩,侥幸爬到了山顶插上旗子就可以说征服高山乃至征服自然了?②意大利有个女探险家独自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当她走出沙漠之后,她面对沙漠跪下来,静默良久。有记者问她征服沙漠后为何还要跪下,她极为真诚地说:“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我是在感谢塔克拉玛干允许我通过。”③同样的道理,登山是可以的,但登山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是征服了高山,而是应该感谢山允许人攀登。其实反过来想想,那么多的人不遗余力地要去爬高山,那么执著那么强烈地要登顶,当他们抒发“壮志”的一瞬间,是不是已经被高山的魅力征服了呢?④至于通过登山来展示人类的力量,更是大可不必。我们的“力量”大自然早已经领教过了。几百年长成的大树,人可以只用三分钟就让它倒下;几万年才长成的一片热带雨林,人可以几天之内将其变成一片赤土;大自然要花几百万年才能生成的物种,人可以用几十年就让它消失。山,可以炸平;湖,可以填满;海洋,可以当作自家后院的垃圾场;天,都可以戳个窟窿……还有什么我们办不到的?⑤老子说:“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用力量征服别人仅说明孔武有力,靠自知之明和自律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⑥从古猿到现代人,人类在千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一直都是在使用自己的智慧而不仅仅是力气。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继续使用自己的智慧来消除自身的“征服欲”,做一个真正有力量的强者呢?⑦什么是真正的力量?这不禁让人想起电影《辛德勒名单》中的一个片断。辛德勒问纳粹军官为什么要杀掉这么多无辜的人?军官回答:“因为我们有权力。”辛德勒说不对,这不叫权力。军官很惊讶,追问什么是真正的权力。辛德勒告诉他,有一个小偷犯了盗窃罪,他被带到国王面前,国王本可以处死他,但国王对他说,我赦免你。这才是权力!⑧一棵参天古树,本可以用来做家具,但人们没有伐倒它;一只珍稀野生动物,本来将被投进汤锅,但人们保住了它;一块如茵的绿地,人们没有让推土机隆隆地开进;一片清澈的湖水,人们让工业的废水远离;一座圣洁的高山,人们放弃登顶,而停下来欣赏她的神秘和美丽,并把她的神秘和圣洁代代相传,,,,这,才叫做力量。失败的对面是成功保罗·迪克的祖父留给他一座美丽的森林庄园。他一直为此而自豪。可是不幸发生在那年深秋,一道耀眼的雷电引发了一场山火,无情地烧毁了那郁郁葱葱的森林。伤心的保罗决定向银行代款,以恢复森林庄园以往的勃勃生机。可是银行却拒绝他的申贷。沮丧的保罗茶饭不思地在家里躺了好几天,太太怕他闷出病来,就劝他出去散散心。保罗走到一条街的拐角处,看见一家店铺的门口人山人海,原来一些家庭主妇在排队购买用于烧肉和冬季取暖用的木炭。看到那一截截堆在箱子里的木炭,保罗忽然眼前一亮。回去后,他雇了几个炭工,把庄园里烧焦的树木加工成优质木 炭,分装成1000箱木炭,送到集市上的木炭分销店,结果,那1000箱木炭没多久便 被抢购一空。这样,保罗便从分销商手里拿到了一笔钱,第二年春天购买了一大批树苗,终于他的森林庄园又绿浪滚滚了。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失败,失败的往往是我们对待问题的方法态度。所以,很多时候,失败只是滔天大水上的一座恐吓人的独木桥,走过去,等待你的就是成功。困苦的环境让人奋进,但是——李玉世在某杂志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某村庄的东头住着一户富人,西头住着一户穷人。富人住着楼房,穷人住着草房,两家的男孩在同一班上读书。穷人的孩子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优异;富人的孩子调皮厌学,很让老师头疼。以后,穷人的孩子上了大学,富人的孩子回到了农村。几年后,穷人的孩子摇身一变成了富人,住起了楼房,而富人的孩子沦落成了住着破烂房子、受人歧视的倒霉蛋。他们演绎着同样一个故事:穷人的孩子勤奋上进,富人的孩子懒惰而不求进步。穷人以后变成了富人,富人变成了穷人……我能理解这个故事所要讲述和表达的意思:困苦的环境让人奋进,优裕的条件让人堕落。但是我认为,这只是作者的一相情愿,是在自欺欺人。稍有生活常识的人都能明白,艰苦的环境固然能磨砺一个人,使他用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意志,但我们不要忘了,苦难同时也会消磨人的力量和斗志,它也能让人悲观绝望。我常常想起我在内地从事教师职业的时候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由于家境贫寒考上学而上不起学的学生,不得不过早地离开学校去外省的煤矿或金矿从事重体力劳动,有的甚或因事故死亡、伤残……他们的环境在短期内根本不可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无法想象和相信,人只有在困苦的环境里,才会有理想和上进的动力,而且短时期里就会有贫困飞跃到小康。在中央的《对话》节目里,我看到了这样的故事。北京市某小学的一位小女孩,在没有父母陪同的情况下,独自来参加美国宏道公司老板——台湾人陈丕宏做嘉宾的现场活动。她与大人说话时的镇静、沉着,她的指挥和远大理想让现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叫好,也让电视机前的观众赞赏不已。很明显,她的家境一定很不错,她的父母一定有着受过良好教育背景的人。现实中,这样的家庭很多。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会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就有优裕的环境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有着美好的理想和健康的人生之路,我们每一个人都不会让自己的努力成了下一代腐化、堕落的理由,更何况历尽艰难和困苦的人呢?国家也是如此。依故事作者的逻辑,富国一定是腐化堕落、不思进取,而穷国一定奋发进取。其后穷国变富,富国变穷。现实无情地告诉我们,这样的逻辑和推论是很可笑的。假如没有唐僧闲来无事,翻看<西游记>解闷,这一翻不打紧,竟翻出一个奇怪的想法来----假如没有唐僧.一部<西游记>洋洋洒洒写了整整一百回,其中的干货不过两个字:取经.派人取回真经,交与大唐圣主,便大功告成.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件事,却弄得曲曲折折,受尽九九八十一难折磨,历时一十四载,取回来的却是一部残经.其实,孙悟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眨眼间就能飞到雷音寺;八戒和沙僧虽然笨点儿,但也是腾云驾雾,日行千里的好汉.若要派他们去,亦可以"谈笑凯歌还".可是,至圣至尊的如来佛祖和至贤至明的观音菩萨,偏要组成一个取经的班子,由唐僧出任要职,带领着徒儿们拔山涉水,奔向远方.唐僧这个人,有没有别的本事,我们且不去管他.反正领导一到,就要配一匹专马,就得弄一挑子应该享受的"待遇".于是,徒儿们也就有事干了,"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还有负责警戒兼化缘的.而且,只能追随左右,靠两片脚底板儿,一步一步往前磨蹭.慢一点累一点倒也无妨,徒儿们既然投身于取经事业,就有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可因为有了唐僧,招引得妖魔鬼怪垂涎三尺,耍花招施阴谋设诡计,争吃唐僧肉.为了保护唐僧,徒儿们出生入死,浴血奋战.流血负伤倒也无妨,只要伤得其所,领导心理明白,就值.可是唐僧偏偏不辩美丑,不识人妖,且自以为是.你打了真妖非但无功,反而有罪,他念起紧箍咒,疼得你遍地打滚,翻脸不认人,把你赶回老家去......假如没有唐僧,可以省去多少麻烦,减去多少曲折,节省多少金子般珍贵的时间?!我以为,这事本也怨不得唐僧,他就这个水平,没辙.主要责任恐怕还在如来佛祖与观音菩萨身上,是他们用人不当.仰或有意用人不当,以增添艰难险阻和劫数,因而更显得事业之伟大?诚然,他们这样做,"吾主圣明",自有他的道理在里边:其一,唐僧与如来佛祖的关系非同寻常,取经之事,一旦成功,便修成正果,得到成仙,此等好处,怎能让那刁滑的猴头儿,呆傻的老猪,愚讷的沙僧白白地拾得?其二,唐僧这个人可靠,办事稳当,不会招惹是非,能忠实执行领导意图,不会另搞一套.其三,对不安分的喉头儿,放心不下,怕他再闯出什么乱子,于是,既要用他的本事,又要弄紧箍咒管束他,由唐僧监督执行,这样就可以万无一失了.我觉得,倒不如放手让孙悟空去取经,快去快回,将经文交给唐僧,由他做翻译诠释的工作,如此一则免得唐僧碍手碍脚,耽误旁人的工夫;二则也发挥了唐僧的特长和优势. 取经毕竟是务虚劳动,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如果是搞经济建设,在一个企业里安上一个唐僧,孙悟空们再有能耐,怕也枉然.当然,作为文学作品<西游记>是不能没有唐僧的,有了唐僧才有"戏".我们只是希望在生活的舞台上,少一点"唐僧戏".
篇三:《时文选粹》第一辑_第三篇(走近崇高)_25600字目录1.享受人生2.一个譬喻3.春天的第一朵鲜花4.一路放歌5.崇尚愚蠢6.书的征服7.冬季小语8.秋颂9.我的四季10.说勤11.默契12.信任无价13.败者的起点14.失败者的魅力15.一只碗 一张纸 一颗心16.伴你一生是心情17.谈生命18.光阴19.简洁是美德20.一片树叶21.我很重要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撕扯花瓣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