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天仙相当于佛教和道教什么果位,金仙相当于佛教和道教什么果位

当前位置: >
【果位】-佛教果位是什么意思
发表时间:
作者:未知
果位(解释)
  佛教用语,在小乘佛教和中的内容有所差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指的是修佛所达到的境界。
  佛教用语,指的是修佛所达到的境界。
  小乘佛教
  共有四个果位,分别是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和须陀洹。
  大乘佛教
  共有三个果位,分别是佛、菩萨和阿罗汉。
  小乘佛教认为现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可能有第二个佛,可见佛在小乘佛教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大乘佛教认为皆有,人人皆可,个人的最高境界就是佛。
&&-&&大安法师
&&-&&圣严法师
&&-&&帕奥禅师
&&-&&玛欣德尊者
&&-&&李炳南
&&-&&阿宗白洛仁波切
&&-&&索达吉堪布
&&-&&大安法师
&&-&&帕奥禅师
&&-&&大安法师
&&-&&嘉扬彭措仁波切
&&-&&宣化上人
&&-&&如本法师
&&-&&帕奥禅师
&&-&&惟传法师
&&-&&如本法师
&&-&&如本法师
&&-&&达真堪布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 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佛法无边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
Copyrights reserved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联系方式:中国上海
联系人:释无边关于佛教果位的知识--学佛网
&关于佛教果位的知识
发布:明华居士&[ &]&& 日期: 11:12:00&&
一般学佛的行人,从努力修行,至因缘成熟时,就可觉悟证果。在佛教的证悟中,可分为小乘的果位与大乘的佛果。小乘的果位有四果;大乘菩萨的果位称为"地",菩萨十个果位称为十地,真正圆满菩萨六度万行,完成的证悟果位,称为佛果。一、声闻四果:  小乘又称为声闻乘,既是听闻佛法而觉悟的人。他们之所以被称为小乘人,是因为他们心量小,只求自己解脱。佛教的主要目标,是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既是除了自己修行解脱证果外,还要引导其他众生解脱生死轮回,走上涅盘之道。根据《俱舍论》中说:在小乘的声闻四果中,修行者因为根器与因缘的不同,快者三生,慢者则六十劫方可觉悟证阿罗汉果,证悟的果位有: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一、初果:  梵文称为须陀洹果,译为预流果,即初见真理,得入圣者之流。依论师说:"初果圣人是以智慧觉悟,见惑断除。"他们不为知见上的烦恼所迷惑,对佛法有绝对的信心。经中说初果圣人断除了我见结、戒禁取见结及疑结--三结。所谓"结"就是束缚的意思。有时候"结"又称为烦恼,断三结既是断除此三种烦恼。  ①、我见结:执著五蕴身心有一个我,认为这个我是真实的,称为我见。  ②、戒禁取见结:执著各种不正确的戒律来修行,而证初果的圣人就不会做这种事情了。比如有些人持牛戒、狗戒、羊戒……,这些都是邪行。  ③、疑结:对三宝,戒律,过去未来的因果,以及对十二因缘产生怀疑,证初果者无此烦恼。根据经典上说:初果圣者得到四不坏信:即佛不坏信;法不坏信;僧不坏信;戒不坏信。对此四不坏信的信心很强,任何人都不可毁坏。假如一个人对佛、法、僧以及戒有绝对的信心,一点儿也不怀疑,那他就是断了疑结,意经典说他已经证悟到初果了。  学佛者在修学的过程中,如果对佛、法、僧,以及戒律还会有怀疑,既是说他还没证悟到初果;如果他对佛、法、僧以及戒律绝对没怀疑时,那肯定可以证得初果了。证初果者又称为见道,既是见到解脱之道。他很清楚的确认八正道、四念处、三十七道品等是解脱之道,而且真正体验到此修行方法,才是真正解脱生死之道。我们没证悟初果的学佛者是凭着听闻佛法,分析、了解、推理、相信这些道理,但对于初果圣者来说,是真正的领悟和感觉到。比如有人从听讲中学习到一些游泳的技术,当他有机会跳进水中,就可体验到游泳只不过是如此罢了。虽是如此,然而他的游泳技术未必熟练。同样的,初果圣者虽然是见道,但他还有很多业习,故他需要继续修行。初果圣人由于断三结,绝对不会轮回到恶道去,并且最多天上人间来回七次生死,最后一生必证阿罗汉果。既是说,有些初果圣人的因缘好,烦恼薄,今生就可证悟阿罗汉果,未必一定要修行七世后才证得阿罗汉果。那些至第七次返回人间逢无佛法,居于家中也能证阿罗汉果,证果后必出家自然的比丘形相。二、二果:  梵文称为斯陀含果。证初果圣者断除三结后,必须继续修行,到另一阶段,贪_痴减薄,便证得斯陀含果,此果又称为"一来果"因为对欲界烦恼未完全断除,还必须在欲界的人间天上来往一次。在这往返生死中,他必定能继续修行而证阿罗汉果,但是有些修行者不必证悟初果,可以直接证悟斯陀含果,那是因为各人因缘不一样,烦恼轻重不同之缘故。果位越高,烦恼就越轻。故证果并非得到什么,而是把烦恼放下。三、三果:  梵文称为阿那含果,译为不来果,三果圣人断除欲界所有的烦恼,故在欲界死后,生色界五净居天,永不来欲界受生,故名为不来果。在彼天继续修行,证阿罗汉果。三果圣人断除欲界的贪与_;欲界中有_,进入色界后就没有了。三果圣人断除欲界的贪,但还有色界与无色界的贪。因为有色界的贪,故今生舍报之后,就生在色界。&【备注】佛教把世界分成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欲指财、色、名、食、睡五欲。主要指男女色欲。&色界位于欲界之上。相传生于此界之诸天,远离食、色之欲,但还未脱离质碍之身。所谓色即有质碍之意。由于此界众生没有食色之欲,所以也没有男女之别,生于此界之众生都由化生,依各自修习禅定之力而分为四层,分别是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色界】分四禅十八天:一、梵众天、 二、梵辅天、 三、大梵天(初禅三天); 四、少光天、 五、无量光天、 六、光音天(二禅三天); 七、少净天、 八、无量净天、 九、偏净天(三禅三天); 十、福生天、 十一、福爱天、 十二、广果天、 十三、无想天、 十四、无烦天、 十五、无热天、 十六、善见天、 十七、善现天、 十八、色究竟天(四禅九天)。 大凡生到这色界十八层天的天人,只有男性没有女性。 自然没有男女情欲的存在。不过那些人的身体颜色和形状仍然可以看得见。【无色界】无色界为三界之一,又称无色天。“色”是质碍的意思,无色就是没有质碍,即指超越了物质世界的束缚,所得到的自由状态。是通过修习厌离物质的四无色定,或称四空处定而获得的天界果报。无色界中,也因修行的深浅而分四种差别,即一空无边处,二识无边处,三无所有处,四非想非非想处。此四处称为四空处,四空天,或四无色处、四无色天等。  三果圣人断除五下分结,既是我见、戒禁取见(邪行)、疑、欲界的贪以及_心。我们可试探证果的圣者,如果还有_(怒)心,那肯定他不是三果圣人。依经上说在家居士可证得三果,证果后自必绝男女之欲。证悟初果、二果、三果的圣人,他们虽然断除了一些烦恼,但还必须继续修学圣道,故称为有学圣人。(四)、四果:  梵文称为阿罗汉果。阿罗汉译义有三:一者、杀贼;二者、应供;三者、无生。&&& 意思是阿罗汉杀尽了一切烦恼贼,不再有生死业之生起,是应当受人天供养的圣者。由于已断烦恼和证得涅盘果,在修道上已无可修学,故阿罗汉称为无学圣人。此圣者断除的烦恼有:  ⑴、色界取:色界的贪。  ⑵、无色界取:无色界的贪。  我们凡夫有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贪,称为三有的贪。三果圣者断除欲界的贪,初果与二果的圣者都还没断除它;阿罗汉却完全断除了这三界的贪。  ⑶、我慢:阿罗汉断除了我慢,既是我们凡夫在心、境对立时,会认为外面所知的是境,能够知道的是我,这跟身心无关,这是一种知觉上面的执著,这个"我"称为我慢。  ⑷、掉悔:阿罗汉断除了不安--掉悔。学佛者在修行过程当中,每当他进入某个境界时,要把那个境界舍掉,才可以进入另外更高的境界。比如修禅定,进入初禅者,要舍掉初禅的境界后,继续修行,才可进入二禅。如果不放弃,他就会执著初禅的境界。在修行的过程中,当他放弃初禅,要进入二禅时,心退回初禅去的心理,称为"掉";另一方面,因为他放弃初禅想要进入二禅,当他还没进入二禅时,他很后悔放弃初禅,称为"悔",这两种心理合称为掉悔。同样的,我们世间人作了一件事情,过后一直怀念那件事情,也是掉悔的心理。  ⑸、痴:阿罗汉断除了痴的烦恼,所谓痴是无知的意思,既是不能明辨是非以及不明白事理。既是不知道因果,不能明辨是非称为痴。  阿罗汉断除色界的贪、无色界的贪、我慢、掉悔以及痴五种烦恼,它们称为五上分结。阿罗汉是在佛住世,有佛法的时候,听闻佛法而悟道的,有些甚至之听闻一句佛法就觉悟,故称为声闻。阿罗汉种类很多,普通可分为两大种类:  ⑴、慧解脱阿罗汉:依智慧永断一切有漏烦恼的阿罗汉,然而未能证得灭尽定乃至二禅,由于不能解脱定障,所以有些阿罗汉没有五通,只有漏尽通。  ⑵、俱解脱阿罗汉:能证得灭尽定的阿罗汉,于定、慧都究竟解脱,故能得"三明六通"。  不是所有的阿罗汉都有神通,在经典上记载:有一个阿罗汉比丘尼,她在睡觉时,有一个恶人进入她的房里,把她奸污了,同时把她囚困起来,她没有神通,逃不出去。莲华色比丘尼以神通去搭救她,并且教导她修神通,结果那个阿罗汉比丘尼修成神通后逃去见佛陀。佛陀告诉她并没有破戒,因为她当时并没有淫欲心。解脱是依智慧,并非依神通,也非依禅定。但是要有一定的定力,智慧才会生起,所以一般上阿罗汉都能够进入初禅,有些阿罗汉没办法进入灭尽定,他们被称为慧解脱罗汉。阿罗汉断除所有的烦恼,无需再修学,所做已办,故称为无学。在经典中又说阿罗汉不受后有,既是他再也不需要来这世间受果报了。三、辟支佛:  译为独觉;也作缘觉,此类圣者在修行过程是"不由他觉",多生于无佛、无佛法的时期,独自修行,因其根器很利,不必听闻佛法,只是观无常悟入缘起的寂灭(涅盘),既是观十二因缘而证得圣果。因其观因缘而觉悟,故称为缘觉。  辟支佛之所以称为独觉,是因为在没有佛法的时候,众生的根器很差,在当时能觉悟是一件了不得的事。证果后的辟支佛必定自发过头陀生活,由于没有同等根器的众生,所以辟支佛没有师长、没有同学、也没有弟子,故称为独觉。此类的圣者不需要佛陀的教导,就可以觉悟,故他的智慧比声闻果位的圣者更高一筹。辟支佛过去世有修学的因缘,他们多数是佛陀住世时的初果或二果圣人,这些圣者投升天上,再回来人间时,多数佛法已经灭了。因为他们过去证果的善根,最后一生在人间,虽然没有佛法,然而会自动自发去修道,自发的觉悟,所以被称为缘觉。四、三藐三佛陀:&&& 既是佛,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所谓无上正等正觉既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前面所讲的四果圣者,断除烦恼证果,只是自己觉悟;而佛陀不但自己觉悟,而且也能令他人觉悟,不但如此,他的觉行最圆满。  一、自觉:佛陀自己觉悟,他觉悟一切法苦、空、无常、无我,觉悟万法皆空,故成为正觉。佛陀不只是智慧上觉悟而已,而且德行也圆满。  二、觉他:佛陀不但能自己觉悟,而且能令他人觉悟。比如证阿罗汉果的圣人,证果之后,知道觉悟是怎么一回事,但很多时候却不懂得教导人,使他人觉悟;而佛陀是具有智慧的觉者,能运用各种善巧方便,度化众生,令他人也觉悟,所以佛陀是自觉觉他的圣者。  三、觉行圆满:"觉"是智慧;"行"是德行。佛陀的觉行圆满,既是断除烦恼,智慧圆满,佛陀的众德具备,所以称为德行圆满。佛陀觉行圆满的果报是拥有一个佛土;有他所救度的众生;以及佛身相好庄严,佛陀能够令见到他的众生生欢喜心与尊敬心,这是因为佛陀具有世间人最圆满的三十二种好相,八十种随形好。佛陀的德行可分为智德、断德与恩德三种:  ⑴、智德:佛陀觉悟到一切法的法性与道理,并且能够毫无差错的随着众生的根器而说法。  ⑵、断德:佛陀断除一切烦恼,自由自在。  此两种德行阿罗汉也具有,但是不如佛。  ⑶、恩德:佛陀具有大慈大悲的愿力,誓愿度一切众生,对一切众生皆有恩德,而阿罗汉却没有,故说佛陀的觉行圆满。  佛陀有一切智智,既是世间一切无所不知。但是我们不要误会把佛陀当成上帝,佛陀是觉悟者,他无所不知,但佛陀不是无所不能。佛陀有三不能:&一者、众生度不尽;二者、无缘不能度;三者、定业不能转。&既是说佛陀不能违背世间的因果,佛陀成佛也是顺着世间的因果,所以佛陀是一位觉悟者,并非是主宰者。佛陀不是万能,不能使我们成佛,他只能慈悲的把觉悟的道理开示出来,教导依据佛法去实行,精进不懈,那我们就能与佛一样证悟涅盘,解脱生死--成佛。  五、证悟者的能力:  六通、三明与十八不共法。  一、六通:既是六种神通。  ①、神境通:能变多为一,一为多;大为小,小为大;入水入地不为山河石壁所障碍,且能凌空飞行自在,来去无碍。  ②、天耳通:能于近处、远处听闻与明白六道众生所说的言语。  ③、他心通:知道其他众生心之所想、所念。  ④、天眼通:能见远处、近处一切事物不被隔障,粗细表里皆能见,有能见众生的业,知道来世生在何处。  ⑤、宿命通:"宿"既是过去的意思。知道自己与众生过去世的业报,从何处来。  ⑥、漏尽通:"漏"既是还有烦恼的意思;"漏尽"既是断除所有的烦恼。漏尽通是知道自己与他人内心解脱生死烦恼的情形。  前五通外道也能修获,漏尽通是佛陀与一切阿罗汉必有;六神通有深浅不同,唯有佛陀才能究竟圆满。  二、三明:  宿命、天眼与漏尽三通在断除烦恼的阿罗汉才可称为三明。此三明是以智慧证得彻底究竟,清楚的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而"通"只不过有此种能力罢了。  ①、宿命通:具有三明六通的阿罗汉,他的宿命通不但很清楚的知道过去世的事,也能知其前因后果。  ②、天眼通:具有三明六通的阿罗汉,他的天眼清净,他能够看到未来一切世的前因后果,称为天眼明。  ③、漏尽明:阿罗汉圣者知道自己断除所有的烦恼,同时也知道他人的烦恼断除了。有漏尽通一定有漏尽明。  经典上常说,证悟阿罗汉的圣者有三明六通,但是慧解脱阿罗汉没有具足三明六通,他只有漏尽明,因为他没有宿命通与天眼通,只有漏尽通。凡夫也可从修学禅定中得到前五种神通。佛陀也有三明六通,与阿罗汉相比,佛陀的三明六通比较高明。另一方面,佛陀还有十八不共法,既是说佛陀成道,他所具有的能力与阿罗汉、凡夫是不一样的。  三、十八不共法:  ⑴、身无失:佛陀自无量劫以来,常用戒定慧、慈悲,以修其身,此功德圆满之故,一切烦恼皆尽,是名身无失。  ⑵、口无失:佛陀具无量之智慧辩才,所说之法虽众生之机宜而使他们皆得证悟,是名口无失。  ⑶、念无失:佛陀修诸甚深之禅定,心不散乱,于诸法之中心无所著,得第一一义之安稳,故名念无失。  佛陀身、口、意三业皆无过失;在日常生活中,佛陀的身口意行为一点也没有过失;阿罗汉的行为就没有那么清净。经上记载:有一个阿罗汉,他每天过一条河,河中有一位女河神,他每次要过河就说:"小婢,请让开,我要过河。"女河神以为这个阿罗汉轻视她,就去找佛陀论理。佛陀就问阿罗汉有说此话否?阿罗汉承认有,佛陀就叫他向女河神道歉。阿罗汉对女河神道歉说:"小婢,对不起。"原来这位阿罗汉前五百世都是婆罗门出身,因为种姓高贵,故有傲慢的业习。虽然今世证悟了阿罗汉果,他没有此烦恼,但业习尚存,这不妨碍他证悟,但口业还有过失。  ⑷、无异想:佛陀对众生一视同仁,没有所谓的这个好,那个不好,平等普度,心无简择,是名无异想。阿罗汉还有分别,佛经上有记载:佛陀的弟子须菩提尊者认为:穷苦的人家,生活难以维持,没有多余的饮食供养出家人,所以尊者专门乞富不乞贫,以免增加贫穷人家的负担;反观大迦叶尊者却认为:出家的沙门,守道行法,是人间的福田,受人间的供养,是给他们增长福慧的机会,故尊者专门向贫穷人家化缘,免除他们将来贫困。须菩提与大迦叶尊者有分别众生的因缘而度生,生起不平等之心。&&& ⑸、无不定心:佛陀没有出定或入定,行、往、坐、卧常在甚深的禅定中,是名无不定心。阿罗汉就有出定或是入定,他们入灭尽定或出灭尽定。  ⑹、无不知己舍:佛陀念念知道自己对一切法已经没有执著,是名无不知己舍。  ⑺、欲无减:佛陀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是名欲无减。  ⑻、精进无减:佛陀之身心,精进满足,常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是名精进无减。  ⑼、念无减:佛陀时时刻刻都在正念中,是名念无减。  ⑽、慧无减:佛陀具一切智慧,无时无刻不再观照智慧中,是名慧无减。  ⑾、解脱无减:佛陀时时刻刻都处在解脱之中,是名解脱无减。阿罗汉有时还会生起"苦"的感受。  ⑿、解脱知见无减:知道一切修行解脱之方法与道理,是名解脱知见无减。  ⒀、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佛陀现三十二种好相,八十随形好,调伏众生,以智慧演说一切诸法,教化众生使其解脱证果,是名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⒁、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佛陀以微妙清净之语随智而转,化导利益一切众生,是名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⒂、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佛陀以清净之意业,随智慧说种种法,灭除众生的无名迷惑,是名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佛陀无时无刻都用智慧度化众生;阿罗汉进入灭尽定后就没用智慧度化众生了。  ⒃、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佛陀以智慧照知过去所有一切法,悉能遍知而无碍,是名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⒄、智慧知未来世无碍:佛陀以智慧照知未来世所有一切,悉能遍知而无碍,是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⒅、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佛陀以智慧照知现在世所有一切,悉能遍知而无碍,是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此三种智慧称为正遍知,既是一切无所不知;阿罗汉未必无所不知,而佛陀是无所不知,称为一切智智。五、总结:  一切法都是因缘生灭,世间的一切都在因果之中,佛陀成佛也不离因果。我们凡夫要修行也和证果的圣人--初果、二果、三果及四果一样,都在因缘之中。所谓觉悟解脱生死就是觉悟因缘法性本空,没有自性,没有我们所执著的自体。当我们发现到一切法没有自性时,就会发现一切法本来不生不灭--涅盘,所以说觉悟就是证悟到涅盘,并不是说有一个涅盘的境界可进入,而是要发现到这世间的万法本来就是涅盘相,这才是真正的觉悟。有很多人听闻佛法后,认为这个世间很苦恼,他想要到个没有苦恼的地方去,就往此志向去追求,这是一种错误。真正的觉悟者,是要在世间的因缘法中去观察,缘起性空,万法无自性。因其本无自性,故无生灭可得,此就是所谓的涅盘。证果者涅盘之后,并没有到另一个地方去,也没有离开这个地方。他证悟到现前本来不生不灭--涅盘。修行者证悟涅盘后,就有所谓的果位。果位的圆满与否,那要视其修行、利益众生之行为、与他的福德圆满程度来决定。觉悟到不生不灭的境界是一样的,但是他的智慧与德行就不同。也因为如此,在小乘佛教的国度里认为佛陀与阿罗汉是一样的,他们把佛陀称为大阿罗汉。其实佛陀的智慧和德行与阿罗汉是决然不同的,这其中包括了十八不共法。&
声明:本站为在公安机关登记备案的互动式网站,文章、图片和视频均为网友上传,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
&&&&&&&&&&&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全部:)
点击查看本站五明频道类似内容:
(公众号:佛教为主)
(净土法门法语公众号)
(无量光公众号:素食等)
(学佛网个人微信号)
(微信打赏我们)
(无量光慈善公众号)[转载]无极全真道传承的佛、道、儒三家修持对比图
无极全真道传承的佛、道、儒三家修持对比图
悟 真 子 度 师&
&次第和派别&&&
佛家(入门)
道家(根本)
儒家(应用)
以大觉佛陀释迦牟尼佛为主
以大罗金仙老子为主
以大智圣人孔子为主
大圆满、金刚禅、如来禅
全真道性命不二
全堂圣以众为心
以新佛学持明学派创始人—汉地的释迦真上师即悟真子度师传承的无极全真道(包含菩提心髓大圆满和莲师心髓大圆满等,在家修行)修持为主,以藏地的龙钦心髓大圆满和龙萨宁波大圆满(出家修行)等各种大圆满作参考。
以道家隐仙派传承的道德心髓大圆满、黄帝心髓大圆满、伏羲心髓大圆满修持为根本,以道家的北宗、南宗、东派、西派、中派等五派及伍柳派等作参考。
以大智孔圣人即至圣孔子的大学心髓大圆满修持为根本,以亚圣孟子做榜样,以复圣即理圣朱熹做基础,以新儒学各大家作参考。
如来藏经、无分别经、维摩诘经、胜鬘经、不增不减经、华严经之入法界品、涅槃经、大法鼓经、央掘魔罗经即利益指鬘经、自在王菩萨经即圣陀罗尼自在王请问经、究竟一乘宝性论等十六经五论
《道德经》、《黄帝阴符经》、《伏羲八卦演道经》、《南华经》、《黄庭经》、《周易参同契》、《吕洞宾全集》、《王重阳全集》、《张三丰全集》、《道家养生西派集成》等
以至圣孔子所有著作《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其中《乐经》(今佚)
]为主。参考《论语》、《大学》、《中庸》为主。
密乘五重如来藏学说
《道德经》中的全真道理论
《论语》的三主要道
藏、通、化、别、圆五字诀
施、敬、夺、德、道五字诀
仁、义、礼、智、信五字诀
以菩提心为主的生圆二次第
非常道由性入命
汉地八大宗派(禅宗、密宗、净土宗、唯识宗、天台宗、华严宗、三论宗、律宗),藏地八大宗派(宁玛派、噶玛噶举派、萨迦派、噶当派、格鲁派、觉囊派、希解派、香巴噶举派)
道家文始派、少阳派、北宗、南宗、东派、西派、中派、三丰自然派即隐仙派以及伍柳派等九大宗派、以及彭祖派、青城派、龙门派、剑仙派、睡仙派等。
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曾子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等。以亚圣孟子为主。
各种大乘经论及四部密续如弥勒五论《现观庄严论》《大乘庄严经论颂》《辨法法性论》《辨中边论颂》《究竟一乘宝性论》。龙树的《中论》等
九大派的各种经典如《西游记》、《吕洞宾全集》、《悟真篇》、《青华秘文》、《李涵虚全书》、《古书隐楼全书》、《方壶外史》等
孔子及弟子所著经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
大乘唯识中观和般若中观理论
《道德经》中的非常道理论
《大学》的四纲八目
常、乐、我、净、空五字诀
礼、义、仁、德、道五字诀
忠、孝、廉、耻、勇五字诀
平常道由命入性
以南传佛教上座部、大众部和汉传佛教的净土宗为主。出家人以小乘的苦、集、灭、道四圣谛、八正道和十二缘起为主,在家人以释迦真上师即悟真子度师传承的无极全真道的乐、明、无、念四圣谛以及八功德水、安心九妙法门为主。
参考学习道医即传统中医的九大学派(三世学派、医经学派、医方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伤寒学派、温热学派、扶阳即火神学派、圆真上人传承的三才学派即圆通学派)
以复圣即理圣朱熹为主。参考董仲舒、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王阳明等宋明理学以及陆九渊的心学和熊十力、杜维明等的新儒学
出家人以四部阿含经为主,在家人以四部阿含经和大乘无量寿清净平等觉经即无量寿经,以释迦真上师在甚深禅定中得到的由西方三圣赐予的清净心髓大圆满之传承为主
以《黄帝内经》、《黄帝四经》、《神农百草经》、《常清静经》、《太上老君感应篇》和《玉皇心印妙经》为主
宋明理学、心学及新儒学代表熊十力、梁漱溟、张君劢、冯友兰、方东美、牟宗三、徐复观、杜维明等所有经典
以小乘佛教的自续中观和传统的净土宗的极乐世界为根本
《道德经》中的平常道理论
《中庸》的一分为三理论
真、善、美、慧、平五字诀
慈、俭、让、德、道五字诀
温、良、俭、恭、让五字诀
对比上面的图表,我们必须明白的第一点,就是佛、道、儒三家的修持无论在纵向上还是横向上,都是完全可以进行比较的,都是有完整的性功修持、命功修持、性命不二的修持体系。或者从低到中再到高有类似于小学、中学、大学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导体系。这样进行对比之后,我们就会明白,并不存在有些西藏活佛或者汉地的法师所批评的道家和儒家没有佛性的修持以及大圆满次第的修持,汉传佛教没有圆满次第(即命功)和大圆满次第的修持;也不存在某些道家师父批评佛家没有命功的修持,身体差或者不能长寿自在,儒家只讲修心不讲修身(命功);同样不存在儒家的师父批评佛家不讲入世,或者道家炼丹、妖言惑众等等相互的诋毁。针对上面的错误看法,接下来我们会一一进行举例,逐一进行纠正。
首先,道家的全真道修持,就是佛家的大圆满、金刚禅修持,也就是释迦牟尼佛三转法轮的如来藏佛性修持部分。而在儒家,相同层次的修持则称之为“全堂圣”,所谓的“全堂圣”实际上就是指朝堂之上都是圣人。这一点会让人感到奇怪,为什么朝堂之上的都是圣人?因为有些朝堂之上的权贵完全是溜须拍马的小人,不学无术。这些看法对不对?对,但是从佛家三转法轮如来藏佛性的角度来说,它是没有错的。人人都有佛性,自然人人都存在“圣人”的一面,在大道看来,一切皆是大道的化现,自然其本性是没有善与恶的分别的,而且从佛家的因果来说,你怎么肯定这些小人也好,贪官污吏也好,不都是佛菩萨变化来给我们消灾、转业、加持、灌顶、赐福、增慧的吗?所以,从凡人的角度来看,他们都是“坏人”,都是“恶人”,但在佛陀的眼里,一切众生都是“佛”,提婆达多尚且都是发愿帮助释迦牟尼佛度化众生而来的,那么我们是不是该检讨一下自己,对比佛陀看看自己是什么胸怀?我们都知道,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讲三转法轮如来藏之时,当时就有五百罗汉说,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那么还要行善干什么?我们这么辛苦修行能成佛还好理解,那些作恶多端的恶人为什么也能成佛?佛陀是不是老糊涂了等等。如是之类的感慨和质疑充斥他们的脑海,最终当场退席,继续修持他们熟悉的四禅九定禅法。而佛陀当时就告诫后人,如果再讲如来藏教法之时,一定要看在场人的根器,如果不能理解三转法轮如来藏的人在场,一定不能宣讲类似的教法。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道家和儒家不讲这样的教法,不等于他没有这样的法!既然释迦牟尼佛都说过三转法轮如来藏佛性是有大根器的人听的,就连西藏活佛传讲大圆满都是看根器,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类似这样的究竟了义的传承,那么在道家和儒家,一样是在秘密传承,只有具备相应根器的人才能得到相应的传承,那就不可能公开传讲,不能以其他宗派没有讲过这样的教法进行抨击。讲过的都是公开的,而且公开的就没有秘密可言,藏传佛教的密宗到了现在,倒是全世界有名,原来的很多秘密本尊、护法、教言、窍诀修持都公开了,但是成就的人呢?相反还不如以前了。原因何在?就是不注重保密,按密宗的戒律来讲,不保密怎么能保证成就?而要想得到其他宗派的秘密的传承,首先就要虚心的向别人请教,能够放下自己的地位和面子,真正的为了自己的成就,或者为了能够度化更多的众生,向其他宗派的师父求学有什么不好?孔子生前是一派宗师,尚且多次向老子问道,并没有感到什么羞耻和丢人,我们现在那些批评道家和儒家的为人之师的修行人,只能做到给别人当师父,就做不到“以众为师”,怎么可能得到道家和儒家的真传?又怎么能够知道在道家和儒家一样有究竟了义的类似于大圆满的修持窍诀呢?
而汉传佛教的圆满次第修持(即命功)看看六祖慧能的肉身,以及后来汉传佛教其他祖师留下来的肉身,包括近几年九华山出的十三尊肉身比丘及比丘尼,河北香河的周凤臣老太太等等,都是和藏传佛教的圆满次第成就表现是无二无别的。而且汉传佛教之中高僧圆寂之后烧出来的舍利也是屡见不鲜,这充分说明汉传佛教是有圆满次第的。同时,也说明某些道家师父批评佛家修持没有命功的说法是错误的。至于批评佛家师父长寿的不多,也只是存在与他个人的修持方法有关系,并不能因此就推断佛家的修持没有道家修持圆满,这样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在逻辑推理上都是错误的。而在儒家来讲,不少道德高尚的老师和学者,到了晚年一样身体健康,一样长命百岁,这说明儒家不讲命功修持,并不等于说它没有命功修持的方法。而且道家一向提倡上善若水处下不争,提倡谦、恭、礼、让、和,凡是这样说的人,可以说与太上圣祖的教导背道而驰,是没有得到太上真传的修行人,并不能代表道家,甚至可以说是道家修行人中的败类。
而从儒家的批评来说,佛家《维摩诘经》之中的维摩诘大士、胜鬘夫人都是与佛陀同时代通过在家修行而成就的代表人物,都是入世修持的,而且历代知名学者之中不乏在家学佛有成的人,所以批评佛家偏于出家修行,荒废人伦也是以偏概全。至于说到道家的炼丹、妖言惑众,同样是以个别的案例代替全部的道家修行人,而且封建社会的皇帝迷信炼丹,本身就有其内在的因果纠缠,这些并不是道家炼丹的错,以此批评道家,其实恰恰说明自身没有参悟到大道,没有悟到人心即大道的至理,从而落入到下乘的表面现象之观察,没有深入到事物背后的本质和实质。
因此,我们无极全真道按照一分为三的玄极理论,从佛道儒三家平等、三位一体、三家相会的角度,把佛道儒三家的修持,归纳成为《易经》里的三五之道亦即三大五行规律的修持,即五行相生之道、五行相克之道、五行相和之道三种修持方法。而五行相生之道修持为基位修持,相当于小学阶段的入门修持;五行相克之道修持为道位修持,相当于中学阶段的深入学习修持;五行相和之道为果位修持,相当于大学阶段的高智商研究修持。而上述三个阶段的修持,也对应三种不同的结果,即毕业成就,其中基位入门成就佛家为罗汉果,道家为神仙果,儒家为贤人果;道位深入成就佛家为菩萨果,道家为天仙果,儒家为至人果;果位高级成就佛家为大觉佛陀果位,道家为大罗金仙果位,儒家为大智圣人果位。
从修行模式上,可以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修持为渐悟渐修,也可以采取由上到下的方式修持为顿悟顿修。由于传统的佛道儒三家往往针对大多数人都是采取渐悟渐修的模式,少数特殊根器的人才采取顿悟渐修的模式,只是针对极少数人才采取顿悟顿修模式。而我们无极全真道则是三种模式都教,能够做到上等根器的顿悟顿修就从顿悟顿修修持入手,能够做到中等根器的顿悟渐修就顿悟渐修入手,上面两种都不能,就渐悟渐修入手。一般来说,顿悟顿修根器者是7-49天或1-3年成就,顿悟渐修根器者是6个月或3-5年成就,渐悟渐修根器者是7-12年成就。
我们无极全真道与传统的佛、道、儒三家修持相比,在修持方法、次第和窍诀上有明显的不同,首先是从人生观、世界观和方法论上有明确的不同,亦即我们主张的人生观是按照佛道儒三教圣人先成就后度众生的人生观来规划,世界观是以释迦真上师悟出来的乐明无念四圣谛为根本,以释迦牟尼佛悟出来的苦集灭道四圣谛作参考,从观察所有众生的功德、优点、长处入手,不从观察众生的罪过、缺点和弱点入手,方法论是按照意、气、息、形、神之五停心观的修持法来修炼。其次就是我们根据在家人的实际情况,将所有经书修炼的方法简化成浓缩了所有经书精华的经论,进而又将各种经论简化成人人都可以实际操作修炼的五行的相和、相克和相生之道三大窍诀。第三就在于我们是从破除分别障入手,破除分别障就能够做到不起宗教、宗派分别见,不起宗派相争的因果,不起宗派纷争苦,这就好比传统的佛道儒三家的修持一般只是得到本宗派的祖师加持,或者得到本宗派的本尊、空行、护法、金刚、财神加持,而在我们无极全真道这里,却是包含了佛道儒三家各宗各派的祖师加持,佛道儒三家的本尊、空行、护法、金刚、财神加持,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般来讲,修持无极全真道得到了佛家的藏传佛教八大宗派、汉传佛教八大宗派、南传佛教的上座部和大众部,以及宁玛派莲花生大师独传的莲师心髓大圆满和禅宗独有的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菩提心髓大圆满(即正法眼藏)等佛家各宗派的传承加持,得到道家八大门派、隐仙派独有的全真道修持、中医九大学派等道家各宗派传承加持,得到至圣孔子所传的全堂圣修持、孔子弟子所传的八大宗派(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曾子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以及后来历代大儒所传的修身养性等等儒家各宗派的传承加持,所以从法源的殊胜来讲,无极全真道就比传统的佛道儒修持殊胜。同时,无极全真道承担了正本清源,平息佛道儒三家纷争苦,三家相会天下平的重担,所以要求我们的弟子不论是佛道儒三家那一种宗派的根器,都必须尊重其他宗派,学习和了解其他宗派,进而忏悔和消除自己三生往世所造的分别宗派、制造宗派纷争的矛盾,以及打击、诽谤、排斥其他宗派的因果,这样就最大限度发挥了自己的本觉佛性,不就能够尽快的成就?而且,我们无极全真道要求向佛陀一样必须是发愿自己先成佛后度众生,要发愿先成佛、成大罗金仙、大智圣人,而不是像传统的佛道儒三家修持要求只是发愿先度人,先成就菩萨、天仙、圣人的发愿,所以从愿力的“因”上就决定了未来的“果”,那么成就快就是必然的。
从修持上来讲,我们是以佛家为入门,道家为根本,儒家为应用的三位一体的修持。而传统的佛家修持一向比较注重佛性(或道性)的修持,偏重于五行相生之道(慈悲心为戒)的入手修持,而传统的儒家一向比较注重德性的修持,偏重五行相克之道(克制欲望为定)的入手修持,只有道家是道性和德性都注重(参考《道德经》,即符合大道本性开启本觉智慧),是以五行相和之道为究竟的修持。由于佛性(道性)属于水,是偏重阴性智慧的修持,所以佛家好谈佛性,偏重出家修持;而德性属于火,是偏重阳性行为的修持,所以儒家强调人的品德修养,偏重为人处世的在家修持。道家的《道德经》则是道德兼修,水火既济,不仅有出家的清净孤独修(无为之道修持),也有像黄帝阴符经这样的治国、带兵、打仗的入世富国强兵之类的修炼,更有《道德经》之中蕴含的无为无所不为的全真道修炼,所以我们无极全真道以道家为根本,原因就在于此。而佛道儒三家的修持其实都是针对大自然(佛家称为法界,道家称为天地)、效仿大自然的“人天合一”的修炼之道,而这种人天合一的修炼之道就包含为五行相和之道、五行相生之道、五行相克之道。而五行相和之道为性命不二全真道、金刚禅、大圆满遵循的原则,五行相克之道为性功修持所遵循的原则,五行相生之道为命功修持所遵循的原则,
这样一来,我们就把佛道儒三家的修持高度的统一、高度的归纳为一体,这样就避免了佛道儒三家相互进行的攻击、误解和诽谤,这不正是“正本清源回先天,三家相会无极乡;和谐社会无纷争,大同极乐在眼前。”正确地把握佛道儒三家修持的异同,就能够“不分宗派广弘扬”,真正做到万法归宗、重德为本、得道多助、团结至上、三家相会、三教合一、忘我为公、天下为公。
首先,我们来了解佛家修持的几个宗派,他们是代表初转法轮小乘教法的南传佛教,分为大众部和上座部两种不同的修持,大众部偏向人民大众为对象进行的教育修持,而上座部则是偏向于富贵阶层为对象的教育修持,但两者都是以自我解脱和以戒为核心的断欲生慧的成就阿罗汉果的修持。二转法轮的大乘教法以汉地八大宗派(禅宗、密宗、净土宗、唯识宗、天台宗、华严宗、三论宗、律宗),藏地八大宗派(宁玛派、噶玛噶举派、香巴噶举派、萨迦派、噶当派、格鲁派、觉囊派、希解派)为代表,大乘教法以菩提心为核心的转烦恼为菩提、以定为主的菩萨果的修持。三转法轮密乘教法的修持,只有汉地的释迦真上师即悟真子度师传承的无极全真道(包含菩提心髓大圆满和莲师心髓大圆满等,在家修行)、藏地的龙钦心随大圆满和龙萨宁波大圆满(出家修行),是以佛陀果位为核心的以慧为主的烦恼即菩提的修持。这三转法轮以初转法轮对应化身修持,二转法轮对应报身修持,三转法轮对应法身修持,这样三身之中再有三身,就是九身修持,即对应九法界和九唯识的修持。
道家的修持宗派初级阶段以常道命功为核心修持,代表就是中医的九大学派(三世学派、医经学派、医方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伤寒学派、温热学派、扶阳即火神学派、圆真上人传承的三才学派即圆通学派),追求的是由命入性成就神仙果位,也就是外丹成就,以达到身体健康不生病长寿为标准。中级则以非常道性功为核心修持,代表教派有道家文始派、少阳派、北宗、南宗、东派、西派、中派、三丰自然派即隐仙派以及伍柳派等九大宗派为核心,追求的是由性入命成就天仙果位,成就五行神丹、五行大丹等等的尽性、了命的内丹成就。高级则以道家隐仙派传承的道德心髓大圆满、黄帝心髓大圆满、伏羲心髓大圆满为根本,采取性命不二的全真道修持为核心,以五行相和之道成就无极自然大丹,彻底回归大自然,自身即为大自然即无极道母,从而做到人天合一,自己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内圣外王成就真神,获得大罗金仙的圆觉成就。道家的这三个阶段的修持,命功为自身阴阳的修持,性功为虚空阴阳的修持,性命不二为同类阴阳的修持,这三种阴阳双修之中,每一种再包括和光同尘修、清净孤独修、男女双修,这样就有九种双修大法的修持,正好对应上三界(时间、空间、因果规律)、中三界(天、人、地)、下三界(人、事、物)的九界修持,与佛家的九唯识、九法界修持一致。
儒家修持三主要道:三皈依圣人、经书和儒士,以《论语》第一章“学而”中的“以众为师”、“以众为亲”和“以众为心”十二字窍诀为三主要道,以《大学》的四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八目“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准绳,以《中庸》一分为三哲学体系作指导。以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和复圣朱熹为主线,以当老师教书育人、当医生救死扶伤、经商发展经济、当兵保家卫国和当官为和谐社会作应用,以回报家庭、学校、社会和宇宙。首先是以众为师的修持,以复圣(理圣)朱熹为主。参考董仲舒、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王阳明等宋明理学、陆九渊的心学和熊十力、杜维明等新儒学为代表,注重温良俭恭让五德,遵循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谦虚好学精神,努力完善自己的德心、德性、德行,以达到贤人的标准。其次是以众为亲的修持,要求参考孔子弟子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曾子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等八大儒家为代表的修持。以亚圣孟子为代表,注重忠孝廉耻勇的五德,遵循走向天下一家亲的“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从而达到至人的标准。最后是以众为心的修持,要求以至圣孔子为代表,以礼义仁智信五德为根本,遵循团结至上的原则,牢牢地把各个教派、宗派、学派的同学都聚拢在一起,汇集在一起,形成合力,为党和国家构建和谐社会而奉献和服务,并最终共同为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整个世界的和平,为整个宇宙和全人类的解放做出积极的贡献。儒家的这三个阶段的修持,以初级的以众为师对应易经的简易之道,以众为亲对应变易之道,以众为心对应不易之道,这样简易、变易、不易的三种易道配合三种窍诀就是九种修持,同样与佛家的九唯识、道家的九界一致。最后再彻底粉碎虚空,融入十方法界,与无极道母、菩提佛母、大智圣母真正相应,成为大道菩提的化身。
对佛、道、儒三家的各大宗派的各种修持大法了解完之后,我们就要以五行相和之道、五行相克之道、五行相生之道三个层次,结合上三界(阴鱼部分)的时间、空间、因果规律,中三界(太极弦部分)的天、人、地,下三界(阳鱼部分)的人、事、物,再结合九法界、九唯识来进行统一的对比阐述,就能够更好的掌握和把握佛、道、儒三家的修持见地、修行方法和修行窍诀,成就大觉佛陀、大罗金仙和大智圣人的最高果位,真正做到“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家相会,三家归一”。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教十二金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