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电视剧大元王朝优酷英宗不被刺杀,汉化改革成功,电视剧大元王朝优酷还能那么短命吗

阅读《中国御林军:辽金元明清北洋时期北京禁卫军》纪红建 - 免费试读 - 手机阅读 - 书评
手机扫描阅读
  兀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统一的王朝。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之初,挑选蒙古千户、百户、十户长及自身子弟80人为宿卫,70人为护卫散班,负责汗帐的警卫。成吉思汗建蒙古国后,从蒙古各千户中征召1万名精锐之士组成“怯薛”(蒙语为番直宿卫意),分编为宿卫千户、箭筒士千户、护卫散班八千户,分四番轮流宿卫大汗宫帐及管理汗廷的各种事务,号为“四怯薛”,由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4位开国功臣统领并以其子弟世任“怯薛长”。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改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今北京),而把原来设的都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作为每年夏秋季节消暑的行都。蒙古统治者建立了一个庞大的防卫专政体系,以保卫皇帝、宫廷和京都的安全。中统四年(1263年),忽必烈设枢密院掌全国军事机要,负责宫禁宿卫。在沿袭成吉思汗旧制以“四怯薛”轮番入卫宫廷的同时,另建了强大的侍卫亲军,分屯于大都、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周围,分别担负宫廷与都城的警卫。侍卫亲军初称武卫军,约3万人。后改称侍卫亲军,分置为前、后、左、右、中五卫。后又增设了由汉人、色目人、蒙古人等分别组建的唐兀卫、左右钦察卫、贵赤卫、西域卫、左右阿速卫、左右翊蒙古侍卫、隆镇卫、武卫、康礼卫、宗仁卫、龙翊卫、宣镇卫、宣忠斡罗思扈卫等近三十卫,各卫设亲军都指挥使司领率,统军万余人左右,直隶于枢密院管辖。此外,还有东宫、后宫侍卫亲军左右都威卫、左右卫率府、卫侯司等,专门担负东宫太子和皇太后隆福宫的警卫。随着禁军数量的愈来愈多,根据任务,元廷又创建了围宿军、仪仗军、扈从军、看守军、巡逻军等。围宿军主要担负皇帝游猎时的护卫和大朝会时的围宿,仪仗军担负皇帝举行祭告天地、宗庙等重大庆典时的礼仪,扈从军担负皇帝出行时的车驾扈卫,看守军担负皇室仓库的守护,巡逻军担负都城的治安巡逻。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虽然以军事上的优势取得了入主中原的资格,但是在它存在的98年中,御林军体系远不够完善,管理上存在许多疏漏,这对于元朝本身的巩固和绵延是极为不利的。  一、兀大都城池防御体系的新建  1.忽必烈为何迁都燕京  12世纪末、13世纪初的时候,中国北方的又一个游牧民族——蒙古族的势力越来越强盛。蒙古族在唐朝时候被称为“蒙兀室韦”,原来活动在今黑龙江额尔古纳河一带,公元8世纪的时候开始西迁,游牧于翰难河和怯绿连河之间(今外蒙古乌克巴托以东地区)。到12世纪的时候,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和畜牧业的发展,再加上辽金以来中原地区先进文化的影响,蒙古族的社会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金泰和六年(1206年),铁木真正式建立了蒙古政权,在翰难河上即位蒙古大汗,被各部尊称为成吉思汗。蒙古统一以后,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贵族就开始向南方发动大规模的战争。金大安三年(1211年),蒙古军队大举进攻金国。两年之后,他们又分三路南下,一度包围了中都城,还占领了中都城以南大平原上的一些地方。第二年,蒙古军队再次包围了中都。金朝为了逃避蒙古军队的威胁,无奈地将都城南迁到汴梁(今河南开封)。此时的金朝已经腐朽不堪,军队也是毫无战斗力可言了。贞祐三年(1215年),也就是金朝迁都汴梁的第二年,蒙古骑兵顺利地突破南口一带的天险,占领了中都城。不过当时的成吉思汗没有在这里建立都城的打算,因此在兵荒马乱之中,中都城内金代的皇宫被大火烧成一片废墟。只有中都南面的建春宫和东北面的万宁宫在蒙金战争中破坏不是很严重。  40多年后,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继承了汗位。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抱着消灭南宋、统一中国的勃勃雄心,从蒙古高原的都城和林(今外蒙古哈尔和林一带)来到燕京城。虽然此时城中的宫殿已经是一片废墟,但忽必烈还是十分喜欢这个有山有水、环境幽雅的地方,并决定将这里作为自己的行宫。于是忽必烈决定在旧金中都城的东北郊外选择新址,营建一座新都城。此时,忽必烈经常在万宁宫广寒殿召见官员,听取报告,决定军政大事,并接见来自海外的各国使节,此外,他还经常在这里举行重大的庆典活动。万宁宫实际上已经成为蒙古统治者的临时皇宫。  但真正让忽必烈决心迁都燕京还是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的:  一是从军事战略价值考虑。这对于维系蒙古的统治地位相当重要。汗国的政治中心仍然是草原上的哈剌和林。但燕京却是蒙古统治者控制华北、中原的重要据点。这里地势十分理想,西北群山环抱,形势险要,易守难攻。而东南一马平川,便于调动兵力,控制中原的政局。当年忽必烈与留守在和林的弟弟阿里不哥进行汗位争夺的时候,忽必烈就是以燕京为基地,在东部诸王和汉人军将、儒士谋臣的支持下,打败代表草原贵族保守势力的阿里不哥。忽必烈认识到燕京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于是决定在燕京“修建宫室,分立省部”,以兼顾对华北、中原地区的统治。至元元年(1264年),忽必烈把燕京改名为中都,府名仍旧作大兴。  二是从经济环境考虑。燕京地区农、牧、手工业的生产也比较发达,矿产资源丰富,纺织业也发达。  三是从历史文化基础考虑。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周朝,燕国就雄踞在这里。后来,历经秦汉至隋唐的多次朝代更替,这里始终是北方最重要的军事重镇。特别是在辽、金时期,这里的地位更加重要。辽朝把这里作为四大陪都之一的南京,金朝更是在这里大力经营,扩建城垣宫室,立为中都,作为统治中国北方的中心。  四是从政治地位的特殊性考虑。忽必烈在战胜阿里不哥之后,要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仍然需要得到幽燕地区等中原人力、物力的大量支援。十分明显,忽必烈如果要向内地扩展自己的大本营和指挥部,也远比上都便利得多。  2.大都城池防御体系的新建  中统年间,大臣刘秉忠开始受命负责营建燕京的皇城、宫殿。刘秉忠等人经过周密的勘察、规划,最后确定以万宁宫为中心来兴建新都城的计划。大都城的新建,不仅要考虑到实际,还要充分考虑到以后禁卫军的防御。  为何最后确定以万宁宫为中心来兴建新都城呢?史料为我们提供了这个答案。  第一,在旧中都城内兴建皇宫,已经不可能,因为无法将大量居住在原皇宫区的老百姓全部迁走,即使能够强迫他们迁移,其拆迁工程的耗费也十分大,远远超过另建新宫城的费用,得不偿失。  第二,旧中都城的东面和南面,地势低洼,一片沼泽池塘,而西北面又有浑河(即卢沟河)经过,经常泛滥成灾,都是不利于建新城的因素。  刘秉忠在赵秉温等人的辅助之下,经过充分准备,将燕京地区的山川形势,新都城的规模大略等,绘成图册,又将修造兴建的方法写成条文,一起上奏给忽必烈,并得到了批准。  元大都的兴建,在北京城市发展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它放弃了莲花池水系上历代相沿的旧址,而在它的东北郊外选新址,重建新城。由此可见,元大都的兴建,标志着北京城址的转移,这在北京城市发展史上无疑是一件值得人们关注的大事。  元大都的规划蓝图十分宏伟,是在科学的调查、测量的基础上设计完成的。当时的设计者首先进行了详细的地形、地质和水系的勘探、测量,然后又按照《周礼·考工记》的设想进行了总体规划。元大都的规划是基于两点考虑的:一是水源。金代的大宁宫紧邻太液池。太液池北面有一个面积很大的湖泊,也就是今天的积水潭,这两个湖泊与高梁河相通,高梁河水比较充沛。以太液池、积水潭为中心建筑大都城,元朝政府从江南征收的数以百万石计的粮食就可以通过运粮船直接运到积水潭,以供应皇帝、官吏、军队的用粮。当然,充足的水源对于大都城的市民来说更是十分需要的。第二个考虑就是符合礼制。这一点对于一个大国的首都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周礼·考工记》中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按此说法,帝王的国都应该是一座正方形的大城,形成九条南北大道,九条东西大道纵横交错的布局。在朝廷的左方设立太庙,右方设立社稷坛,都城的正南方为朝廷所在地,正北方设立集市。这个设计方案集中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为中国历代王朝规划建设首都时所遵循。  至元四年(1267年),元大都正式开始营建。至元九年(1272年),改中都为大都,并定为元朝的京都。至元十三年(1276年),大都都城基本建成。至元三十年(1293年),最后完成了大都东连通州的通惠河,与贯通南北的经济动脉大运河相接,整个大都的营建工作才算最后完成。  3.大都城的防御设施  元大都城的平面布局基本上是一个正方形,城区南北长7400米,东西稍短,为6650米。周长28.6公里,城区面积50平方公里。元大都东、西城墙的位置与明清北京城东、西城墙的位置相同,只是在北端约延长5里,南端约缩短1里。元大都的南城墙在今天北京的长安街一线,元大都的北城墙,在明清北京内城北墙北面约5里处。元大都共有城门11座,其中东、南、西三面各三座,只有北面是两座。不过元大都城墙为土城,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部分北土城遗址。  在城门外都筑有瓮城和吊桥。大城内为皇城。皇城以万岁山、太液池为中心。开始的时候,皇城并无城墙,仅以侍卫亲军环列守卫,后来以砖石修了一道长10公里的围墙,高度比大城矮,俗称红门阑马墙。  元朝大都军事防御体系集中体现在城墙、皇城等的修建上。虽然元大都的城墙是用夯土筑成的,但却修建得宽而高。城墙最下端,宽约24米,城高约16米,顶部宽约8米。在每个城门的上端,以及两门相隔的中间,都有一个漂亮的建筑物,也就是箭楼。所以每边共有5座这样的箭楼。楼内有收藏守城士兵武器的大房间。城门上的箭楼面阔3间,进深3间,地面用砖铺砌,旁边并有砖砌水池,主要是用来防御火攻。在城墙上端,沿中心线部分,还铺设了半圆形瓦管。  皇城内,在大小宫殿之间,都建有负责警卫的宿卫直庐。如太液池西岸的隆福宫后、兴圣宫前,也建有宿卫直庐40余间。此外,还有散置直庐20余间,分布在兴圣宫的四周,供负责守卫太液池西岸的士卒们居住。  这些都是基于防御而考虑的。  值得一提的是,元朝统治者在征调大批百姓从事宫室营造的同时,还动用了大量服军役的士卒,特别是常年驻守在大都附近的门卫汉军,更是经常参加宫殿、城墙的修造。每到兴工的时候,少则数人,多则数万人,成为兴建大都城的重要力量。特别是至元二十六年(12年),又抽调各卫汉军,共1万人,另立武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专职宫殿的缮工程。  二、元大都警备机构  1.大都留守司  大都留守司是大都城的守卫机构。  元朝定都大都后,仿照上都留守司的体制,于至元十九年(1282年)大都留守司,负责营建和修缮宫室,造作御用器物,掌守卫宫阙都城、门关钥启闭的事情。大都留守司下辖大都城门尉和武卫亲军1万余人及巡军,别负责门禁启闭、修治城隍、治安巡逻等任务。当皇帝离开皇宫出巡上都时留守司就负责皇城的警卫,派兵截断皇宫大内与隆福宫之间的水上桥梁,严禁闲杂人员乘虚而入,并指挥武卫亲军整修皇宫内苑。当皇帝驾回大都后,就立即停止修建工程。宫内外的警卫任务也由宿卫亲军接管。于是在元朝流传着这样的谚语:“闭门留守(指帝王出游,宫门关闭),开门宣徽。”  大都城门尉掌门禁启闭管钥的事情。大都有城门11座,南面为丽正(今天安门南)、文明(今崇文门北)、顺承(今宣武门北);西面为平则(今阜成门)、和义(今西直门)、肃清(明朝时废毁);北面为安贞(今安定门北)、健德(德胜门北);东面为光熙(明朝时废毁)、崇仁(今东直门)、齐化(今朝阳门)。大都门禁森严,早上开,傍晚的时候关,夜间要是有急事出入的,奉差官要携“夜行象牙圆符”和“组成圣旨”为凭据,门尉辨验明白后才能开门。如果只有“夜行象牙圆符”而没有“组成圣旨”,无论何人都不能开门,违者处以死刑。  同时,属大都留守司管辖的巡军还和大都路总管府所属的大都路兵马都指挥使司共同负责大都的治安管理。  至正十八年(1358年),红巾军毛贵部北伐大都,逼近京师。元廷为加强大都守备,于京师四隅都设大都分府,其官吏数比都府减少了一半。  2.大都路兵马司都指挥使司  大都路兵马司都指挥使司是京城的警备机构,主要负责盗贼、奸伪捕捉审讯的事情。隶属于大都路都总管府。设都指挥使2人,属于秩正四品官员;副指挥使5人。下属有知事、提控案牍及衙吏16人。  至元九年(1272年),元朝刚刚定都大都,元廷就决定由千户所改置大都路兵马司都指挥使司,隶属于大都路,以刑部尚书1人提调司事。凡刑名则隶宗正府,且为宗正府之属。五年后,大都路兵马司指挥使司分为南、北两司。北兵马司官衙所在地今仍称北兵马司,南兵马司官衙设在通真观的南边。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南、北两司设置都指挥使为长。  延祐五年(1318年),两兵马司各增置指挥使,色目人、汉人各2名。南北兵马司统领弓手1400人;北城兵马司统领弓手795人。  3.左、右警巡院和大都警巡院  左、右警巡院和大都警巡院是大都城治安管理机构。隶属于大都路都总管府。元朝在还没有定都大都时的至元六年(1269年),就沿袭金朝旧制,在中都城内设左、右警巡院,负责城市治安,设置达鲁花赤、警巡使各1人,副使、判官、典吏各3人,司吏25人。  至元十二年(1275年),大都新城完工后,在新城设大都警巡院。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左、右警巡院迁到了新城,分别掌管着东、西二城治安的事情,于是撤销了大都警巡院。左、右警巡院官衙位于鼓楼东大街大都路都总管府西边。大德九年(1305年),又在旧南城重置大都警巡院,主要用来治理都城南边的安全。大都警巡院设达鲁花赤、警巡使各1人,副使、判官、典吏各2人,司吏20人。其官衙位于延祥观之西的原教寺内。  至正十八年(1358年),元廷为加强都城治安,在大都城四隅各设警巡分院,官吏比本院减少一半。  三、元大都的中央禁军  1.怯薛  怯薛,是中国历史上蒙古大汗、元朝皇帝直接掌握的中央禁卫军。蒙古帝国在对外战争中之所以能够胜多负少,称雄漠北,南征西讨,扬威万里,他们依仗的就是强弓健马、骁兵悍卒。因此,他们对于军队的组织及管理十分重视。  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之初,他从蒙古千户、百户、十户长及平民子弟中挑选有技能、身材好的80人作为宿卫,70人作为护卫散班,合称为怯薛,即轮流值宿守卫,负责保卫大帐的安全。后来,又从各部中选1000名勇士,作为护卫军。  蒙古建国后,成吉思汗将怯薛扩充为1万人。怯薛分为四番护卫大汗,每番值宿三昼夜,称为“四怯薛”。由于“四怯薛”负责成吉思汗的日常生活和人身安全,所以四怯薛分别由成吉思汗最亲信的将领统领。“四怯薛”刚刚组建的时候,分别由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统领,称为“四怯薛长”。  怯薛内部是如何分工的呢?  宿卫千户,由成吉思汗四大斡耳朵(四个皇后的宫帐)的侍从组成,规定不得超过1000人;箭筒士千户,由箭筒士1000人组成,担负蒙古大汗的护卫、环卫;散班8千户,由散班8000人组成。  到成吉思汗晚年的时候,怯薛已经发展成拥有12.9万人的庞大队伍,不仅担负着宿卫,而且还成为其亲自掌握的战略机动部队。后来,历代蒙古大汗都沿袭了成吉思汗的旧制,怯薛由大汗直接指挥,负责大汗的生活和警卫工作。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之初,由于在与他的弟弟阿里不哥争夺帝位的斗争中,原蒙古大汗的怯薛已经基本解体,于是对蒙古大汗的宿卫组织进行了重大改革。忽必烈从属下的蒙古各千户中征集一批宿卫士重建怯薛,使其达到了万人的定额,并设立武卫军为新的中央禁卫军。重建的怯薛仍实行四怯薛轮流值班制度,负责皇帝、后妃的安全,承担宫廷的各种服侍事务,只有皇帝亲自出征时才随从出战。全国统一后,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大量涌入怯薛,朝廷屡禁不止,怯薛万人定额常常被突破,有时多达一万五六千人,加上随行人员和私属人员,整个怯薛组织高达五六万人。后来虽然不断裁减,但到至顺三年(1332年)时,怯薛还有1.3万余人。  元廷为加强对怯薛的管理,除认真服侍皇帝和皇室人员外,还有一些必须遵守的规定,大致包括以下内容:(1)诸掌宿卫,三日一更直,掌四门之钥,昏闭晨启,毋敢不慎。(2)诸汉人、南人投充宿卫士,总宿卫辄收纳之,并坐罪。(3)随驾出行的怯薛歹,不得害稼扰民。(4)禁卫士不得私衣侍宴服及以质于人。(5)诸宿卫入直,各居其次,非有旨不得上殿,阑入禁中者坐罪。(6)四宿卫尝受刑者,勿令造禁庭。(7)累朝行帐设卫士,给事如在位时。但元廷对怯薛的管理成效不大,除了维护正常的番直宿卫外,对于怯薛的擅招私属人口、恃宠专权、欺凌乡里乃至于公开行盗,几乎无人过问。泰定元年(1324年)有人上奏朝廷:“比年游惰之徒,妄投宿卫部属及宦者、女红、太医、阴阳之属,不可胜数,一人收籍,一门蠲复,一岁所请衣马刍粮,数十户所征入不足以给之,耗国损民为甚。”又有人指出:“怯薛回家去,一个个欺凌亲戚,藐视乡里。”还有人作诗揭露怯薛行盗的行为:“怯薛儿郎年十八,手中弓箭无虚发。黄昏偷出齐化门,大王庄前行劫夺。通州到城四十里,飞马归来门未启。平明立在白玉墀,上直不曾误寸晷两厢巡警不敢疑,留守亲戚尚书儿。官军但追上马贼,星夜又差都指挥。都指挥,宜少止。不用移文捕新李,贼魁近在王城里。”  2.五卫亲军  武卫军是忽必烈改革蒙古大汗宿卫组织时新成立的中央禁军,也是五卫亲军的前身。  中统元年(1260年)四月,忽必烈征调中原汉军各万户手下精兵6500人赴京宿卫,所采用的就是金朝京师防城军的名称,定名为武卫军。两年后,忽必烈感觉武卫军存在老弱疲软的问题,决定改编武卫军。忽必烈命令都指挥使李伯祐裁汰老弱病疲军士,精选军中锐士进行补充,将武卫军扩充为3万人左右,设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统领,下置千户、百户等职。武卫军驻防在都城内外,负责整个京师的安全,并作为中央常备主力军。  至元元年(1264年)十月,忽必烈将武卫军改称为侍卫亲军,并分置左右翼,即左、右翼侍卫亲军。左、右翼侍卫亲军职官设置与武卫军的相同。武卫军改建为侍卫亲军后,陆续从各地汉军中抽调精锐士兵进行补充,总人数一度达到5万人。他们之中的一部分参加对宋作战,一部分主要担负屯田和京师巡逻。由此不难看出,侍卫亲军的兵员主要包括蒙古、汉族、女真族三个民族。  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对侍卫亲军进行了改编,将侍卫亲军分为右、中、左三卫亲军。各卫设有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统管,掌宿卫扈从,并兼营屯田,国家有大事的时候则守卫和打仗。这时,部队的民族成分和指挥管理也打破了单纯由汉军组成的卫军体系,蒙古军士、色目人、新附军都编入了卫军。不过,这时却是蒙古将领出任卫都指挥使,指挥权由汉人将领手中移到了蒙古贵族手中。  至元十六年(1279年)二月,忽必烈又在原左、右、中三卫军的基础上增置前、后二卫编成,于是亲军扩充为五卫。不过,封建时代的帝王总是带有一定封建色彩,增加到五卫,为的是“以象五方”。四月,五卫亲军补充了参加征宋战争的部分汉军和扬州行中书省选新附军精锐2万人。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十月,忽必烈决定增选巩昌总帅汪惟和麾下的锐卒1000人。此时,各卫定制设都指挥使3人,秩正三品;副都指挥使2人,佥事、经历、知事各2人,照磨1人及令史、译史、通事、知印等吏员。辖镇抚所1个,行军千户所10个,弩军千户所1个,屯田左、右千户所2个,百户共250人,蒙古字教授、儒学教授各1人,统军1万余人。五卫归枢密院统辖,衙署位于枢密院官衙外仪门内,部队则分别部署在大都城的南面。  刚开始的时候,统治者还是想尽力提高亲军战斗力,并把元廷颁布的群众纪律当做军人的行为规范。当时的群众纪律主要有7条,(1)禁止军马扰民:随处军马,有久远营屯,或暂时经过,并从官给粮食,辄妨扰农民,阻滞客旅者。(2)禁止掳掠良民:军马征伐,掳掠良民,凶徒射利,掠卖人口,或自贼杀,或以病亡弃尸道路,暴骸沟壑者,严行禁止。(3)禁取吓取钱物:诸军官辄纵军人诬民以罪,吓取钱物而分赃自厚者,计赃科罪,名不叙。(4)坐视不救罪:民间失火,镇守军官坐视不救,而仅纵军剽者,从台宪官纠之。(5)辄断民讼罪:诸军官辄断民讼者,禁之,违者之。(6)挟仇犯分罪:诸军官挟仇犯分,辄持刃欲杀连帅者,杖六十七,职别叙。(7)求索酒食、践踏田禾罪:诸镇守蒙古、汉军各立营所。无故入人家,求索酒食,放纵马匹等食践田禾桑果者,罪及主将。但军队骚扰间,武备废弛的现象仍长期存在。元廷根据军队实际情况,颁布了一系列令法规,约束军队扰民行为,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军律体系。但是到元中后期,亲军军纪败坏,军官欺压士兵,官兵矛盾激化。元廷虽然制定了纪,但有效约束军队的手段极其有限,无法制止亲军的违纪现象。再加上来征入军队的新兵,大多为游手好闲、地痞流氓之辈,甚至出现了士兵“昼挥刀戟走市,怖人夺赀货”、“纵火焚庐舍,横甚,自郡守以下皆畏噤不治”的现象。虽然朝廷对亲军屡次进行整顿,但仍不能彻底整肃军政,以亲军放任自流,继续腐败涣散,难以整治。当然,这一现象在当时的元朝队中普遍存在。当时有人说:“元朝自平南宋之后,太平日久,民不知兵将家之子,累世承袭,骄奢淫佚,自奉而已。至于武事,略之不讲,但以觞为飞炮、酒令为军令,肉阵为军阵,讴歌为凯歌,兵政于是不修也久矣”  3.诸卫亲军  东宫侍卫  至元十一年(1274年),基本上已经稳定全国的忽必烈也开始为皇太子真金着想,为真金建立了东宫。至元十六年(1279年)七月,忽必烈从新扩充的侍卫亲军中拨1万兵力归皇太子真金,并设立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于是东宫侍卫军开始出现在历史上。由于东宫卫军大多是汉军和附军,所以“五卫”合称为“六卫汉军”。然而,真金还没有当上皇帝,就先去世了。不过这支保卫皇太子达十年之久的侍卫亲军并没有被撤销,而是在成宗即位后改为左都威卫,划归给了皇太后隆福宫,担任后宫卫军。  左都威卫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八月,东宫侍卫改称为左都威卫,担负皇太后隆福宫的后宫卫军。设卫使3人,秩正三品,副使2人,佥事2人,以及经历、知事、照磨等官。辖镇抚所、行军千户所、屯田千户所2个、弩军千户所及资食仓等,设镇抚2人、千户6人、百户60人,统领军队三四千人。衙署设在城内、宫城之西的隆福宫中。  到至正十三年(1353年)六月的时候,元朝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顺帝立爱猷识里答腊为皇太子,以左、右都威卫归属其下,左都威卫于是又复为东宫卫军,担负保卫皇太子的任务。  东宫蒙古侍卫  中统三年(1262年),以五投下探马赤军立蒙古探马赤总管府。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拨归皇太子东宫,作为东宫侍卫军。几个月后,改总管府为蒙古侍卫亲军指挥使司。但是宫蒙古侍卫仅保卫了皇太子一年时间,皇太子便去世了,它也被划归到皇太后隆福宫,担负后宫卫军,并改称为右都威卫。  右都威卫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八月,东宫蒙古侍卫改为右都威卫,担任皇太后隆福宫的后宫卫军。设卫使3人,秩正三品,副使2人,佥事2人,以及经历、知事、照磨等官。下辖镇抚司、行军千户所5个、屯田千户所、广贮仓等。共统军3000人左右。衙署也设在皇城内、宫城之西的隆福宫中。至正十三年(1353年)六月,右都威卫复改为东宫卫军。  左、右卫率府  至大元年(1308年),武宗刚刚当上皇帝,就立爱育黎拔力达(即后来的仁宗)为太子。同时,武宗命令从江南行省万户府选精锐汉军万人,立卫率府,为皇太子的东宫卫军,保卫皇太子的安全。  然而,当爱育黎拔力达由皇太子当上皇帝后,并且在已经立下硕德八刺为皇太子的情况之下,仍没有把东宫卫军交给皇太子,仍作为自己的私属卫军。  延祐四年(1317年)五月,卫率府改称中翊府,不久又改称御临亲军都指挥使司;第二年十月,再改称羽林亲军都指挥使司。  延祐六年(1319年)六月,又将羽林亲军拨给了东宫,设置左卫率府。七月,又以者连怯耶儿万户府,迤东、女真两万户府及右翼屯田万户府兵,合编设立右卫率府,隶属皇太子,充东宫侍卫军。左、右卫率府其长称率使,左卫率府额设3人,右卫率府额设2人,都是正三品。另设副使、佥事等官。左卫率府辖镇抚所、行军千户所10个、弩军千户所、屯田千户所3个,设镇抚2人,达鲁赤14人,千户14人,百户270人,蒙古字教授、儒学教授、阴阳教授各1人,统军1.5万人左右;右卫率府辖镇抚所、千户所5个,设镇抚2人,千户5人,百户45人,儒学教授1人,统军二三千人。  后来,英宗即位后,把左、右卫率府划归枢密院管辖,不再作为东宫军。左、右卫率府衙署位于枢密院官衙外仪门内。  卫侯司  这是一支典型的后宫卫军。  至元二十年(1283年),皇太子真金招集控鹤135人,由储政院府正司领,担任后宫宿卫。十年后的至元三十年(1293年),改隶家正司。第二年改隶于徽政院,并增加控鹤65人。这年七月,又立隆福宫卫侯司统领,兼掌东宫仪从金银器物,设卫侯1人,副卫侯2人,以及仪从库百户等官。  元贞元年(1295年),皇太后复以晋王校尉100人隶之。到大德元年(1298年),有控鹤700人。大德十一年(1307年),复增怀孟从行控鹤200人卫侯司升置为卫侯直都指挥使司,秩正四品。至大元年(1308年),又增控百人,总600人,设百户所6个。  至治三年(1323年),元廷废除卫侯司。不过到泰定四年(1327年)三复置,以控鹤630人归中宫位下。设达鲁花赤、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各2员等,辖百户所6个及仪从库。但是卫侯司刚刚复设了一年,又被废除。到天二年(1329年)九月,再立卫侯司,隶属于储政院。  武卫亲军  这是元朝中央禁卫军一支承担京师各项土木工程和屯田等事务的军队,相当于现代军队中的工程兵。  至元二十五年(1289年)十月,以六卫汉军中各抽1000人,共6000人,屯田军3000人,江南镇守军1000人,合兵1万人组成,在大都立虎贲司统领,主要进行屯田和修城池。尚书省想将他们划归大都留守司,专门修城池,到枢密院反对。  第二年正月,改虎贲司为武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主要进行京师各项土木工程和屯田的任务。武卫亲军都指挥使司设达鲁花赤1人,都指挥使3人,是正三品;副都指挥使、佥事各2人。辖镇抚所,行军千户所7个,屯田千户所6个,千户14人,副千户7人,百户200人,蒙古字教授、儒学教授各1人。衙署就设在枢密院官衙久仪门内。部队也驻在大都城的南面。  4.围宿军  围宿军是元朝中央禁军中担负皇帝游猎时警戒和大朝会时护卫围宿的部队。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七月,元世祖忽必烈从大都侍卫亲军中选取了1万名精锐士兵赴上都,作为皇帝游猎时的警戒亲军,称为围宿军。上都开平府是忽必烈最早即位皇帝的地方,他对此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定都大都以后,他每年都要到上都游猎,因此围宿军成为一支十分重要的亲军。  围宿军在创建之初,职责比较专一,只用于皇帝游猎时护卫营帐、随从狩猎。到元成宗时,围宿军除了护从皇帝游猎之外,主要用于大朝会时护卫围宿,后一种职能上升到第一位。  忽必烈时代,由于皇城没有修建城墙,大朝会举行时,朝廷调动大量的禁卫军作为人墙,护卫在外围警戒。元成宗即位后,皇城已经筑起了城墙,围宿任务相对减弱,只需围宿军承担。围宿军沿着皇城墙的南、北、西三面排列,而东面由于地域狭窄,无法排列卫士,便设立了戍楼,以供围宿和警戒。  后来,围宿军的职能又有所扩大,增加了护卫皇宫的职能。至大四年(1311年)正月,元朝第三任皇帝元武宗病逝,身为皇位继承人的受育黎拔力八达为了防止意外发生,下令在大朝会时,调拨蒙古、汉军三万人以备围宿。这年四月,受育黎拔力八达顺利即位,是为元仁宗。他即位后,又从山东、河南、河北、淮北各路军中精选锐士送往京师,以备入选围宿军,并命都府、左右翼、右都威卫等军士选充围宿军,整顿军容、器仗、车骑,以确保大朝会时军容雄壮,体现出王者之师的威仪。  延祐三年(1316年),元仁宗在诸侯王入朝拜见之前,围宿军由六千人增加到一万人。一万人的围宿军建成后,主要分为左右两部分,仁宗任命也了干将军和秃鲁将军分别统领。不久后,仁宗又决定从色目人中增选一万名壮勇入充围宿军,以备皇宫禁卫。这次调集入京的壮勇因地区较远,一部分人没能及时到达,人数没有达到皇帝的要求,枢密院又建议,从割苇草和建青塔寺的工役中选拔壮勇补充,同时再选各卫军士2.5万人,备好车马、器械到京师入充围宿禁军。仁宗同意了这一奏请,并任命官任知枢密院事的众嘉兼领扩建后的围宿军。但是,仁宗从当时的形势和维护皇权的考虑,对充围宿的规模仍不满意,于是又将五卫军卫士增补进围宿军中,负责朝会禁卫,以千户二人、百户十人统领。  后来的元英宗对围宿军也十分重视,待遇优厚,还在东内皇城营建了围宿军士房舍25楹。  5.扈从军  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从抄儿赤将军所领的河西军中选拔壮勇,组建了专门扈从的禁卫军,不久后,又抽调阿鲁黑将军手下的精锐士卒200人,增补扈从军。  元朝扈从军人数最盛时,是武宗年间。至大二年(1309年),武宗游幸上都,为此精选了6000名卫士组成的扈驾军,随同皇帝出行。此后,以这次的扈驾为参照,定为制度,规定今后以6000人备充皇帝车马仪仗,并增加步卒2000人扈从。于是,武宗年间扈从军猛增到8000人。  6.仪仗军  仪仗即指古代帝王、官员等外出时护卫所持的旗帜、伞、扇、武器等,也指国家举行大典或迎接外国贵宾时护卫所持的武器,以及游行队伍前列举的较大的旗帜等。仪仗队则指由军队派出的执行某种礼节任务的小部队。仪仗司礼是历朝历代中央禁卫军所担负的一项重要任务,故将仪仗与卫兵合称为“仪卫”。其主要任务是在皇室举行各种重大庆典、祭典、出行时及在殿廷之上,布列声势浩大的仪仗队,以昭示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及威仪,同时也起到保卫其安全的作用。  北京自辽代建陪都以来,其仪仗司礼频繁。辽会同元年(938年),后晋将中原皇帝的仪仗队用品呈献给辽,自太宗耶律德光始,使用汉仗卤簿。耶律德光两次巡幸燕京,均备卤簿仪仗。当时的卤簿仪仗由步行擎执、坐马乐人、步行教坊人、御马牵拢官、御马、官僚马牵拢官、坐官挂甲人、步行挂甲人,以及诸职官等组成,人数达到了4239人,马匹达到了1520匹。  金朝皇帝的仪卫模仿宋朝。仪仗由殿前都点检督摄,设宣徽院掌管。宣徽院设左、右宣徽使为长,同知宣徽院事为副。执掌仪卫的士卒有护卫、亲军、弩手等。仪仗分立仗、行仗。立仗有殿庭内仗、殿庭外仗,在举行大礼、大朝会时布列,每次人数少则3000人,多至7548人,马8198匹不等。  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以后,为了出行安全和昭示皇权的威仪,设跸街清路军,负责皇帝重大礼仪活动前的跸街清路。至元十二年(1275年)十二月,元世祖准备举行祭告天地、宗庙等重大礼仪活动,下令从左、中、右三卫中精选锐士50人组成清路军。  武宗时,又在清路军之外,增建内外仪仗军,用于布列殿廷仪仗。至大二年(1309年),朝中举行典礼,武宗接受文武百官奉上的尊号,百官向皇帝朝贺。这次,仪仗禁卫军有1000人参加了典礼。第二年,皇太后接受皇帝敬献的尊号,典礼上的内外仪仗军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其中还有五色甲马军200人,以壮威仪。  至治元年(1321年),英宗又对仪仗军进行了增补,选控鹤卫士、色目汉军中的壮勇充当卤簿仪仗军。仪仗军设万户、千户、百户等武官45人,统领精选的仪仗卫士2300人。文宗祭祀太庙时使用五色甲马仪仗军1650人,在皇帝生日的那天使用仪仗军1000人,在册封皇后时,使用仪仗军1200人。  四、元代宫廷内卫大事  1.王著刺杀阿合马  至元十九年(1282年)三月初的一天,忽必烈带着皇太子真金巡幸上都。忽必烈走的时候,把大都的安全保卫工作全部交给了他自认为“明天道、察地理、尽人事”的宰相阿合马。但是蒙在鼓里的忽必烈并不知道,他身边的这个宰相已经激起了民愤,并且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  阿合马的出现与财政管理有关。元朝刚刚建立的时候,财政大事分为两部分管理,中原地区的由耶律楚材主管;西域等地的则由麻合没的(即今天所译的默哈默德,是伊斯兰教宗教领袖的称谓)滑剌西速主管。此后,西域理财的各大臣,如忽都虎等人,也先后被调入大都,主管中原地区的财政。但西域与中原毕竟是有所区别的,不管是在生活习性上,还是在工作方法上都有所不同。众多的不同,又不善于求同存异,于是矛盾也就出来了,几乎是水火不相容。忽必烈即位后,西域地区的财政已转归诸汗国所辖,元朝政府真正管理的,也只有中原地区及漠北了。而且,忽必烈执政以来,多行“汉法”,理财的各大臣大多用汉人,以中书平章政事王文统主管财政。但中统三年(1262年),王文统因为他的亲戚叛乱,受到了牵连被杀,许多汉族大臣也因此遭到疑忌。于是,忽必烈又开始启用西域人中的大臣主管财政。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有了阿合马。阿合马是西域回回人,因为他办事干练,在王文统被杀后,开始接管全国的财政。并管辖着中书左右部,兼诸路都转运使,专以财政之任委之。此后,阿合马又先后奏请设立了制国用使司尚书省等机构,权势越来越大。只要是财政大事,并不上报中书省,而直接向忽必烈申奏。凡是任用理财的官吏,也不经过吏部的同意。阿合马虽然征敛财赋,但他的瞒上欺下还是做得相当之好。在征敛财赋的过程之中,为了得到忽必烈的赏识,他还不择手段,横加课税之额,并任用自己的亲信私党四处敲诈勒索,收受贿赂,为非作歹。他的手段还特别残忍,不管是谁,只要与他作对,必是死路一条。  阿合马的种种倒行逆施,自然受到了来自两方面的反抗。一是元朝政府上层的蒙汉大臣们,他们掌握着中书省、御史台的权力。在阿合马掌权后,自己手中原有的权力已经被剥夺殆尽,他们虽然看上去官位极高,但已经是形同虚设了。而此时忽必烈面对着各位大小官员的陈诉还不以为然。另一个是处于社会下层的广大人民,他们在阿合马及其亲信私党的横征暴敛下,倾家荡产的人不计其数。  王著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益都(今属山东)千户王著,为人沉毅有胆气,轻财重义,疾恶如仇。他的这一义举,与民间宗教首领高和尚极为相似。两个同样轻财重义的志同道合之人走到了一起,王著还秘密铸了一把大铜锤,准备谋刺阿合马,为民除害。王著和高和尚等人一直在等机会。忽必烈与皇太子的出巡自然给王著他们提供了极佳的机会。  忽必烈走后几天的一个夜晚,王著和高和尚等人秘密相聚在大都城郊的一间普通的房子里。他们在商量这次行动的可行性。经过一番争论,王著认为,还是有机可乘。于是,他们又研究了具体实施计划,他们准备以皇太子要回京做佛事为由进宫,对阿合马进行刺杀。  三月十七日下午,王著和高和尚等人率80余人准备进入大都城,但是城门警戒森严,他们在城门口转了一圈后,决定:为了不影响计划,乘晚上禁卫军值宿松懈之时潜入大都。  在当时,元大都的警卫还是相当严格的,自从忽必烈即位后,为加强宫廷警卫,对禁卫军体制进行了改革。设枢密院掌全国军事机要,负责宫禁宿卫。在重建怯薛的同时,组建“五卫”等侍卫亲军,部署在大都内外,分别担任宫廷与都城的警卫。并且守城的宿卫三日轮番一次,掌管四个城门的钥匙,黄昏的时候关门,早晨的时候开门,特别小心谨慎。如果打算上书言事的人擅自闯入宫殿,则杖107下,并且流配远方。如果是登皇城角楼进行偷盗的人,立即处死;擅自出入禁卫盗金玉宝器的人,也是处死。擅自入禁苑盗杀官兽的人,为首的人杖87下,罚服劳役2年,随从的人减罪一等,脸上还要刺字。对于这些情况知情不报的人,笞47下。守卫的侍卫亲军如果收受财物,而有意纵容别人犯罪的,笞57下。守卫的侍卫亲军对擅入禁苑的人不盘查诘问,则笞27下。要是汉人、南人投充宿卫士,总宿卫官擅自收纳的人,也要株连治罪。夜晚有急事要出行大都城门的人,派官员持夜行象牙圆符与织成圣旨启门,门尉验查明白,才可以开城门,只有牙符而无织成圣旨的人,不论何人,都不得开启城门,违者死。就连当时来大都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也在他的文章中记载:大都街头每夜有三四十人为一队的巡逻兵不断巡逻,查看是否有人在第三次钟声敲响以后离家外出,如有被查出者,立即逮捕监禁,天亮后送给专职的城防官吏审理,如查明是因为行为疏忽,便按情节轻重处以笞打屁股的刑罚,而这种刑罚,有时也会使人丧失性命。  三月十七日深夜,王著和高和尚等人利用自己不凡的身手顺利进入了大都城。  三月十八日,两个西番僧人模样的人小心翼翼地来到宫城门,准备进入宫城。此时,正守卫皇宫的侍卫亲军高觹等人把这两个西番僧模样的人挡住了。高觹问两个西番僧模样的人:“入宫何事?”两个西番僧模样的人对高说:“皇太子要回京作佛事,让我们先进宫作准备。”高觹是一个有着丰富验的侍卫亲军,大大小小的警卫事件也经历过不少了,他不动声色地观察着两个西番僧人的言行举止。但高觹越看越觉得这里面有问题。首先,这两个人神色慌张,有点心神不安的样子;其次,若是西番僧人,北方话说得不会这样好。不过,囿于他们自称是要给皇太子作佛事,高觹自然不敢怠慢,但他还是觉得其中有诈,决定采取一定的办法来找出破绽。  这时,高觹严厉地对这两个人说:“你们从哪儿来?”这两个人一听傻眼,好半天还没有憋出一句话来。高觹果断判断,这两个人根本就不是什么西番僧人,而是来宫中另有他图。高觹一声令下,几个侍卫亲军把高和尚的两个徒弟抓了起来。  数个时辰过去了,还没有得到高和尚两个徒弟的消息,王著和高和尚猜到情况不妙,不得不采取进一步措施。王著派崔总管带着假圣旨去找留守大都的枢密副使张易。此时,大都禁卫军的军权都在枢密副使张易的手中,只要他一声令下,禁卫军就会立即行动起来。能不能把张易懵住是刺杀能否成功的关键。  崔总管经验丰富,心理素质极好,他带着王著等人准备好的一张假圣旨匆匆地赶到张易的住处。崔总管当场宣布了圣旨,要他发动禁卫军,于二更的时候汇集在东宫前听令。由于崔总管是宫内人员,所以张易没有任何的猜疑。  与此同时,王著亲自去见阿合马。阿合马一见是素不相识的王著,开始有点不理采。但王著说得头头是道,并对阿合马说,他是皇太子临时派过来给宫内送信的官员,皇太子马上回京,要阿合马率省、院、台等官员到东宫前迎候。阿合马没有任何怀疑,立即叫下人通知各官员,准备迎接皇太子回来。  三月十八日夜二更时分,王著等数十人拥立着假皇太子自城北健德门进入皇城,然后进到宫城前。由于是深夜,加之假皇太子四周拥立着所谓的侍卫亲军,守城的禁卫军无法看清假皇太子的面容,再之一般的禁卫军还不认识内宫深处的皇太子呢。  此时,阿合马等文武官员已经在东宫外等候了,张易也把禁卫军布置在了东宫外。  看到假皇太子等人进入宫城,阿合马等文武官员急忙迎了上去。这时,假太子令阿合马前来,阿合马来到了假太子跟前。假太子两目怒视着阿合马,显得十分生气。不容阿合马抬头看一眼假皇太子,王著便大声地对阿合马说:“见到皇太子还不下跪?是不是要造反啊!”阿合马一时无话可说,立即跪了下来。这时,王著急忙走过来,用大铜锤将阿合马击死了。接着,王著又用同样的方法将阿合马的私党郝祯杀死。  面对着这一突如其来的情况,枢密院、御史台、留守司等官惊愕得不知所措。他们一时间还没有弄明白,为何皇太子会深夜回宫,回宫后又突然杀了阿合马等人?  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时,守卫在皇宫里的张九思、高觹等侍卫亲军发现情况有点不对劲,加上联想到扮作西番僧人之事,他们立即断定一定是一场有预谋的刺杀事件。张九思、高觹立即调遣守卫在宫禁的侍卫亲军冲出皇宫,乱箭齐发。顿时,东宫前乱成一片,叫喊声、搏斗声交杂在一起。大臣们也纷纷逃命。宁静的大都宫城一时间变得喧闹起来。大都留守博敦乘机上前将假皇太子刺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元王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