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了半天还是要重下 烦steam游戏重新安装就是蠢比

1. 新增扫二维码功能,可直接扫 VeryCD 网站影片页面的二维码,便能在应用上打开;
2. 新增支持 B 站视频(哔哩哔哩),满屏的弹幕更欢乐;
1. 新增支持 B 站视频(哔哩哔哩),满屏的弹幕更欢乐;
2. 在影片封面上展示在线视频的清晰度;
您的位置:
网友评论:
引用(nashatvc @ -22, 10:53 AM) 引用(allen390 @ -22, 08:18 AM) 引用(nashatvc @ -21, 10:59 PM) 引用(allen390 @ -19, 07:42 PM) 部分楼层已被隐藏,引用(allen390 @ -16, 09:46 AM) 引用(kuchieh @ -15, 02:35 AM) 奉劝诸位别在这种&教材&上浪费你的生命,它完全是误人子弟,学了也看不懂真正的英语.强烈支持这位朋友的观点,许老的教材真的是不敢恭维啊? 这个教材问世的时间是一个知识贫乏,信息封锁的年代,这个教程难免会打上政治的烙印啊?政治下产生的东西怎么能好? 许老对于中文的把握都真的让人不敢恭维,又何况是英文呢? 竟然还有这么多人支持这个教程。真的是奉劝诸位,教程太多了,随便选点就要比这个好的多。 真的想学好英语的话,就从走遍美国,新概念。。。。入手吧。二位太肤浅了 许老的中文把握不好??? 现在的年轻人 都是半瓶水出来乱晃荡 真是民族的悲哀大话不敢说,但是就这么告诉你前辈,许老的英语觉对的适合中国愚蠢的英语教学。我不再会成绩所以我也就不在乎他的教材有多么好的契合精神和中国教育。但是我敢绝对的相信,而且我也听过好多的,许老的口语真的是相当的恐怖。。。前辈您认为学半天都说不出来的英语是好的英语????口语训练归口语训练 我甚至认为可以试一下疯狂英语 按照您对许老口语的描述 李阳的口语应该比他好上千万倍吧 如果您说的是事实 那我绝对尊重事实但是看过许老文章的人应该知道 许老的英语确实是泰斗级别的许国璋英语是精读教程 不能指望一套教程做所有的事情中国的英语教学一度中断 一度受政治影响 现在又十分浮躁肤浅 误区确实很多 但是不愚蠢
在受政治影响的年代 全国上下都在做一些我们今天看来愚蠢的事情 各行各业 无不如此 不能单怪英语教学后来 我国的英语教学 多采用讲授语法 分析课文的方式 我也看不出这怎么愚蠢了 这是十分必要的啊! 不这样逐字逐句地细抠一些经典文章,英语的阅读表达能力如何提高 ?阅读能力不够 如何从有深度的英语文章中积累素材 ?没有这些素材 如何深入了解西方文化 对西方文化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对西方文化没有足够认识,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从何谈起?还有,没有从英语文章中积累的素材,如何口头表达一些较高层次的观点?现在很多年轻人认为,洋人就是用来练口语的,所以只要能和洋人交流,会一些日常寒暄的话,发音“纯正”,表达“流利”,就达到目的了.殊不知这口语练好了,是用来进行较高层次交流的。没有这种“愚蠢”的教学法中积累的东西,再漂亮的口语永远只是一个空架子!话说回来,我们以前口语练得少了,这一点是教学的疏漏,但是任何一个见过八十年代那一批优秀英语教材的人,都不会把我们那个时候的英语教学与“愚蠢”二字联系起来!现在情况如何呢?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好好坚持以前的那种“愚蠢”的教学法,才导致我们现在无法表达(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出真正有表现力的英语了!当然现在由于一些所谓的“江湖英语”强调纯正的发音,流利的口语,外教教学等等,不少人的口语架子漂亮了!客观的说,任何一个见识过那些培训班里出来的,操着流利纯正美语的学员的人,也不至于诟病他们“愚蠢”。我们似乎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中国人有时候不中庸!其实二者都不愚蠢,不可偏废。学英语有时候像在玩,比如看一些汉字谐音背单词,比如听歌看电影,有时候下的是死功夫,比如一字一句读莎士比亚,比如背新概念。有时候率性而行,有时候有比较功利,我能想出很多种学英语的状态来,唯独没有being stupid.我不知道我的哪句话触动了您老的三叉神经,我只是随便说说,结果就和踩着您尾巴赛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大放缺词。还什么BEING STUPID. 你就这种每天奉行这种垃圾教育的人太多了,中国恶性教育才像牛皮癣一样,总也治不好。还什么分段,研究。请问有这时间你多读基本世界名著好不好?语言是分析出来的? 看你最后的那些“玩”您不是智障吧?都学习了还这么“顽皮”? 学英语还学的PIA, PIA的。 你是每天的阳春白雪,看不上下里巴人,你学习就要搞什么荷塘月色,之乎者也。你不是缺心眼吧? 现在学英语的中国人,就和国外的婴儿一样是零基础。你要让他们怎么样,不学发音,学文学? 你搞清楚点,他们学英语时要生活。高雅的东西固然不错。我敢问阁下,您要是每天饿的前心帖后背,饭也吃不饱,您还有心思一个人坐在陋室中,潜心研究如何划分段落,概括主旨?学英语不用来交流用来干什么?用来显示你背了多少个单词?我真的摆脱你不要提你们八十年代的“英语人才”了。听的就恶心。英语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东西,在那个消息封锁的年代,你们学了半天中国英语,我不知道你这有什么可骄傲的啊?说一口标准的英语怎么了?谁不想说一口标准的的英语啊?就像谁不想漂亮一样?语言是用出来的不是研究出来的。你张嘴就和个傻子似得别的早都说到老远了,你还在那组织你的主谓宾定壮补呢?我干很有把握的说你绝对不是一个英语的高手,你也许就是一个考试的机器。每个人都在看你的可悲之处,只有你还在沾沾自喜。对了还有那个分段,摆脱以后你不要在提起那个分段好不好?全世界我发现也就是中国人每天分来分去的。你他妈的写作文的时候先想好分几段然后往里面填词?就是这种垃圾教学弄的现在中国文坛除了一堆分段大师以外一个正经的货色都没有了。请你仔细的在看看你的话,我怎么越看越感觉你把中国教育的垃圾之处全盘的肯定了。不要再说什么语法了,段意了。。。您先把你的口语说好吧。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你就那种我特别讨厌的知识分子系列,说白了就是现代的孔乙己。每天抱着“回”字的四种写法没完没了,还感觉自己是个景儿!不管什么知识也好,能力也好什么都好,要先化为生产力吧?你学英语不是要去交流?大千世界还是芸芸众生之多啊?你和别人谈高雅别人也要能听的懂啊?你一个人每天抱着高雅,一个人独孤求败啊?强调发音是江湖英语?就你不江湖,拿着中国英语巴拉巴拉的去吓唬人?你说的 没有交流内容这个不是英语学习的问题,是有些人的中文水平不够。这是知识积累的问题不是英语学习的问题,学一些精深的英语的确可以积累一些东西,但是那又有多少呢?这些交流的东西不管是靠书本的也要看日常生活去积累,就好比有好多作家,文章写的披荆斩棘,一张嘴就歇了菜了,哦差点忘了我不知道您是不是也是张嘴就歇菜啊,但是我知道您的文章写的的确是披荆斩棘。在努力一下子你老就可以披麻戴孝了。对了以后你不要用“洋人”好不好?你不是现在还在宫里工作?我怎么总感觉您就和一个兵马俑一样 啊?土的掉渣啊。最后衷心的希望您不是一个在职的英语老师。同时也千万不要从事什么教育行业之类的,真的你就好好的研究您的轻风,白雪,细雨。。。接着“顽皮”下去吧,只是恳求您不要在向任何一个人介绍您的自残式英语学习法了。孩子们是无辜的。祝您阖家幸福,万事如意。此致
敬礼我说得清清楚楚 学英语是用来交流的 您还问我“不是用来交流的是用来干什么的?” 我只是说 除了寒暄 还有更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领域的交流 需要通过阅读有深度的文章来积累素材还有那个“江湖英语”,我是用了引号的啊,就是说现在有些人这么称呼他们,胡敏自己也说他自己是混迹庙堂英语和“江湖英语”多年的。还有我说了,他们发音好,讲话流利,不能说“愚蠢”啊!我自己也想去参加口语训练营来着。您最早的评论说了中国的教学愚蠢,我还以为您认为传统教学和现在的“江湖英语”都愚蠢呢。我是在为“江湖英语”辩护来着。原来你喜欢这种模式,其实我也觉得这种模式很好啊。你的观点是新的注重口语教学的方法很好 传统的不好我觉得新的方法和旧的方法互补 从来没有攻击口语教学不好啊 你在看看我所放的厥词里头,我有没有反对口语教学。我一张嘴也歇菜的 说英语的确不是随心所欲 这一点我承认 不过和外国人交流交流 跟他们说一些中国历史文化里东西 也跟他们聊聊他们国家的东西 ,聊聊NBA。一起上课 做seminar ,做到这些没有问题。 我也深感传统的教学法比教片面 也在加强口语训练 。还有口语练得地道最好,我也想练得流利地道。但是有中国口音,只要外国人还听得懂,就不恐怖,从以前的林语堂到现在的哈金,都有中国口音,外国人都很崇拜。到是语法不好,容易引起交流障碍,说得时候还要手舞足蹈地乱比划。日常交流还行,如果是稍微正式一点的场合,恐怕不行。还有名著语言分析,中国本来不搞这些,这是英国语言学家leech倡导的。还有关于“分段”问题,中国文章本来不分段,分段式跟外国人学来的。为什么要分段?为了逻辑清楚。逻辑这个东西就是外国人的东西。外国人的写作教材里头,必有paragraph或者paragraph design这么一章。不能您看的顺眼的东西,就说是外国的。您看的不顺眼的,就是中国的。要实事求是。我想你说的分段,是指那种应试教育下的“填充式作文” 这个东西的确愚蠢。还有我说的是八十年代的英语教材 不是人才 您又没看清楚 粗体标一下吧,您说我智障,缺心眼什么的,我还是耐心看完你的文章,因为在别人说了什么都不清楚的情况下,是不能对别人所说的妄加评论的。说实在的 我“大放厥词& 只是要觉得 说中国英语教学 “愚蠢” 这个评价未免过火, 其实我有些想法跟你一样 比如要加强口语 不要因为我回了你的贴 你看了几句后 觉得有些地方跟你观点相左,就想当然的觉得我是在针锋相对。不能因为我分析语法,就想当然得认为我看不起口语教学。看完!先看完再说好不好。朋友,我看了你的回信,很认真的看了好几遍,你真的是一个执着的人,有耐心的人,这一点要比我强的多。你好像是自学的,但是你的只是量的确是很大的,这点我自愧不如。我没有你那么引经据典怎么怎么,我只是想说中国的英语教学对于百分之九十的人是不适合的。没有那么多人要当外交官,要当语言学家。我们都是普通人,既然是普通人就要有适合普通人的方法,而不是一味的站在一个语言学家的角度来探讨英语。而其话说回来没有一个英语初学者知道自己适合于干什么的学了英语之后,都是在一步步的摸索着,慢慢的发现自己适合怎么样了。其实你说的那些政治啊,经济啊,军事啊.....有些东西不是多学英语就可以学好的。拿军事来说你让我用中文白话我都说不好,更别说英文了,因为我压根就不懂,我不能随便胡涅几个太空武器和老外瞎侃吧?所以说英语聊天的内容是你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反而和英语没有太大的关系。我上大学的时候,我见过的你这种专业知识分子多了去了,四年没有谈过恋爱,没有旷课,自习场场不落,单词直逼两万,结果怎么样?到头来不是还是连一个工作都找不下?这个就是很可悲的。你说的只是非常高级的阶段了,你没听说过曲高和寡么?我只是代表普通人的观念来说这个事情。还有朋友我感觉你是一个有着极强的学习斗志的人,真的我能感觉到你自学能到了这个知识量是很优秀的,可惜你掌握了太多的回字的写法了!如果把你的精神换一种方法来进行学习的话我相信你真的会不一样的。我有宏伟的目标,但我更现实,我学英语就是要生存,不是要研究。我是要应用。至于以后我会在生存的路上提高充实自己然后在向生活的目标迈进的。还有我不是对你进行人身攻击,我只是看不惯你说我们年轻人怎么怎么。。。我们怎么了。我的思维是崭新的跳跃的,许国璋英语我们就是觉的不好。没有说他的人不好,他是一个好人,但不能说人好书就好吧?他研究英国什么文学研究的好,那是他在那方面做的好,但是这就怎么了?这他就听说读写译都好了?他那个方面好但是他编的书不适合学习英语使用,不是真正的英语教材,所以我就说他的教材不好,这没有什么冲突的吧?我不懂莎士比亚,狄更斯,但是很多老外都会问我是不是在国外的生活学习过?他们感觉我使用英语的方式和英语国家的人是很相似的。我想这种学习的效果不是靠中国教育能够实现的吧?对了我望了说了,我真的很庆幸我大学四年总是在旷课,去自习室自学,今天看来,虽然没有得到学士学位但是我真的感觉值了。让那些狗屁学位都见鬼去吧!我想您一定获得了不少的国家英语相关证书吧?不是说你就不好啊!一个人一个生活学习的习惯吧。祝你早日能够也成为英语界的泰斗,就像你一直推崇的许老一样。我的祝福是真心的。希望你的努力能够有回报。不要只是在一个小学校里,那样的地方会阻碍你的发展的。不过不管你怎么说我还是觉的许老的中文真的很不怎么地的,连母语还没有走到正规的人,英语怎么能讲好呢?也奉劝你多看看自己的母语,语言是相同的。说到这里我想到了我的另一个朋友,和我一样旷课的朋友,大学四年,他有百分之八十五的时间在看中国的书籍,只有很少的时间在学习英文,他就是那种快看中文的那种人,结果奇怪的是他的英文水平并没有因为他的学习时间减少而不好,反而对语言的把握要比那些每天研究英语的人好的多。这些例子真的值得您去好好的思考一下啊! 前辈希望你不要再说我们是国家的悲哀什么的,您留神国家的悲哀那天得吓您一跳。
引用(nashatvc @ -22, 03:09 PM) 引用(allen390 @ -22, 01:53 PM) 引用(nashatvc @ -22, 10:53 AM) 引用(allen390 @ -22, 08:18 AM) 部分楼层已被隐藏,引用(allen390 @ -19, 07:42 PM) 引用(nashatvc @ -19, 01:06 PM) 引用(allen390 @ -16, 09:46 AM) 引用(kuchieh @ -15, 02:35 AM) 奉劝诸位别在这种&教材&上浪费你的生命,它完全是误人子弟,学了也看不懂真正的英语.强烈支持这位朋友的观点,许老的教材真的是不敢恭维啊? 这个教材问世的时间是一个知识贫乏,信息封锁的年代,这个教程难免会打上政治的烙印啊?政治下产生的东西怎么能好? 许老对于中文的把握都真的让人不敢恭维,又何况是英文呢? 竟然还有这么多人支持这个教程。真的是奉劝诸位,教程太多了,随便选点就要比这个好的多。 真的想学好英语的话,就从走遍美国,新概念。。。。入手吧。二位太肤浅了 许老的中文把握不好??? 现在的年轻人 都是半瓶水出来乱晃荡 真是民族的悲哀大话不敢说,但是就这么告诉你前辈,许老的英语觉对的适合中国愚蠢的英语教学。我不再会成绩所以我也就不在乎他的教材有多么好的契合精神和中国教育。但是我敢绝对的相信,而且我也听过好多的,许老的口语真的是相当的恐怖。。。前辈您认为学半天都说不出来的英语是好的英语????口语训练归口语训练 我甚至认为可以试一下疯狂英语 按照您对许老口语的描述 李阳的口语应该比他好上千万倍吧 如果您说的是事实 那我绝对尊重事实但是看过许老文章的人应该知道 许老的英语确实是泰斗级别的许国璋英语是精读教程 不能指望一套教程做所有的事情中国的英语教学一度中断 一度受政治影响 现在又十分浮躁肤浅 误区确实很多 但是不愚蠢
在受政治影响的年代 全国上下都在做一些我们今天看来愚蠢的事情 各行各业 无不如此 不能单怪英语教学后来 我国的英语教学 多采用讲授语法 分析课文的方式 我也看不出这怎么愚蠢了 这是十分必要的啊! 不这样逐字逐句地细抠一些经典文章,英语的阅读表达能力如何提高 ?阅读能力不够 如何从有深度的英语文章中积累素材 ?没有这些素材 如何深入了解西方文化 对西方文化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对西方文化没有足够认识,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从何谈起?还有,没有从英语文章中积累的素材,如何口头表达一些较高层次的观点?现在很多年轻人认为,洋人就是用来练口语的,所以只要能和洋人交流,会一些日常寒暄的话,发音“纯正”,表达“流利”,就达到目的了.殊不知这口语练好了,是用来进行较高层次交流的。没有这种“愚蠢”的教学法中积累的东西,再漂亮的口语永远只是一个空架子!话说回来,我们以前口语练得少了,这一点是教学的疏漏,但是任何一个见过八十年代那一批优秀英语教材的人,都不会把我们那个时候的英语教学与“愚蠢”二字联系起来!现在情况如何呢?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好好坚持以前的那种“愚蠢”的教学法,才导致我们现在无法表达(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出真正有表现力的英语了!当然现在由于一些所谓的“江湖英语”强调纯正的发音,流利的口语,外教教学等等,不少人的口语架子漂亮了!客观的说,任何一个见识过那些培训班里出来的,操着流利纯正美语的学员的人,也不至于诟病他们“愚蠢”。我们似乎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中国人有时候不中庸!其实二者都不愚蠢,不可偏废。学英语有时候像在玩,比如看一些汉字谐音背单词,比如听歌看电影,有时候下的是死功夫,比如一字一句读莎士比亚,比如背新概念。有时候率性而行,有时候有比较功利,我能想出很多种学英语的状态来,唯独没有being stupid.我不知道我的哪句话触动了您老的三叉神经,我只是随便说说,结果就和踩着您尾巴赛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大放缺词。还什么BEING STUPID. 你就这种每天奉行这种垃圾教育的人太多了,中国恶性教育才像牛皮癣一样,总也治不好。还什么分段,研究。请问有这时间你多读基本世界名著好不好?语言是分析出来的? 看你最后的那些“玩”您不是智障吧?都学习了还这么“顽皮”? 学英语还学的PIA, PIA的。 你是每天的阳春白雪,看不上下里巴人,你学习就要搞什么荷塘月色,之乎者也。你不是缺心眼吧? 现在学英语的中国人,就和国外的婴儿一样是零基础。你要让他们怎么样,不学发音,学文学? 你搞清楚点,他们学英语时要生活。高雅的东西固然不错。我敢问阁下,您要是每天饿的前心帖后背,饭也吃不饱,您还有心思一个人坐在陋室中,潜心研究如何划分段落,概括主旨?学英语不用来交流用来干什么?用来显示你背了多少个单词?我真的摆脱你不要提你们八十年代的“英语人才”了。听的就恶心。英语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东西,在那个消息封锁的年代,你们学了半天中国英语,我不知道你这有什么可骄傲的啊?说一口标准的英语怎么了?谁不想说一口标准的的英语啊?就像谁不想漂亮一样?语言是用出来的不是研究出来的。你张嘴就和个傻子似得别的早都说到老远了,你还在那组织你的主谓宾定壮补呢?我干很有把握的说你绝对不是一个英语的高手,你也许就是一个考试的机器。每个人都在看你的可悲之处,只有你还在沾沾自喜。对了还有那个分段,摆脱以后你不要在提起那个分段好不好?全世界我发现也就是中国人每天分来分去的。你他妈的写作文的时候先想好分几段然后往里面填词?就是这种垃圾教学弄的现在中国文坛除了一堆分段大师以外一个正经的货色都没有了。请你仔细的在看看你的话,我怎么越看越感觉你把中国教育的垃圾之处全盘的肯定了。不要再说什么语法了,段意了。。。您先把你的口语说好吧。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你就那种我特别讨厌的知识分子系列,说白了就是现代的孔乙己。每天抱着“回”字的四种写法没完没了,还感觉自己是个景儿!不管什么知识也好,能力也好什么都好,要先化为生产力吧?你学英语不是要去交流?大千世界还是芸芸众生之多啊?你和别人谈高雅别人也要能听的懂啊?你一个人每天抱着高雅,一个人独孤求败啊?强调发音是江湖英语?就你不江湖,拿着中国英语巴拉巴拉的去吓唬人?你说的 没有交流内容这个不是英语学习的问题,是有些人的中文水平不够。这是知识积累的问题不是英语学习的问题,学一些精深的英语的确可以积累一些东西,但是那又有多少呢?这些交流的东西不管是靠书本的也要看日常生活去积累,就好比有好多作家,文章写的披荆斩棘,一张嘴就歇了菜了,哦差点忘了我不知道您是不是也是张嘴就歇菜啊,但是我知道您的文章写的的确是披荆斩棘。在努力一下子你老就可以披麻戴孝了。对了以后你不要用“洋人”好不好?你不是现在还在宫里工作?我怎么总感觉您就和一个兵马俑一样 啊?土的掉渣啊。最后衷心的希望您不是一个在职的英语老师。同时也千万不要从事什么教育行业之类的,真的你就好好的研究您的轻风,白雪,细雨。。。接着“顽皮”下去吧,只是恳求您不要在向任何一个人介绍您的自残式英语学习法了。孩子们是无辜的。祝您阖家幸福,万事如意。此致
敬礼我说得清清楚楚 学英语是用来交流的 您还问我“不是用来交流的是用来干什么的?” 我只是说 除了寒暄 还有更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领域的交流 需要通过阅读有深度的文章来积累素材还有那个“江湖英语”,我是用了引号的啊,就是说现在有些人这么称呼他们,胡敏自己也说他自己是混迹庙堂英语和“江湖英语”多年的。还有我说了,他们发音好,讲话流利,不能说“愚蠢”啊!我自己也想去参加口语训练营来着。您最早的评论说了中国的教学愚蠢,我还以为您认为传统教学和现在的“江湖英语”都愚蠢呢。我是在为“江湖英语”辩护来着。原来你喜欢这种模式,其实我也觉得这种模式很好啊。你的观点是新的注重口语教学的方法很好 传统的不好我觉得新的方法和旧的方法互补 从来没有攻击口语教学不好啊 你在看看我所放的厥词里头,我有没有反对口语教学。我一张嘴也歇菜的 说英语的确不是随心所欲 这一点我承认 不过和外国人交流交流 跟他们说一些中国历史文化里东西 也跟他们聊聊他们国家的东西 ,聊聊NBA。一起上课 做seminar ,做到这些没有问题。 我也深感传统的教学法比教片面 也在加强口语训练 。还有口语练得地道最好,我也想练得流利地道。但是有中国口音,只要外国人还听得懂,就不恐怖,从以前的林语堂到现在的哈金,都有中国口音,外国人都很崇拜。到是语法不好,容易引起交流障碍,说得时候还要手舞足蹈地乱比划。日常交流还行,如果是稍微正式一点的场合,恐怕不行。还有名著语言分析,中国本来不搞这些,这是英国语言学家leech倡导的。还有关于“分段”问题,中国文章本来不分段,分段式跟外国人学来的。为什么要分段?为了逻辑清楚。逻辑这个东西就是外国人的东西。外国人的写作教材里头,必有paragraph或者paragraph design这么一章。不能您看的顺眼的东西,就说是外国的。您看的不顺眼的,就是中国的。要实事求是。我想你说的分段,是指那种应试教育下的“填充式作文” 这个东西的确愚蠢。还有我说的是八十年代的英语教材 不是人才 您又没看清楚 粗体标一下吧,您说我智障,缺心眼什么的,我还是耐心看完你的文章,因为在别人说了什么都不清楚的情况下,是不能对别人所说的妄加评论的。说实在的 我“大放厥词& 只是要觉得 说中国英语教学 “愚蠢” 这个评价未免过火, 其实我有些想法跟你一样 比如要加强口语 不要因为我回了你的贴 你看了几句后 觉得有些地方跟你观点相左,就想当然的觉得我是在针锋相对。不能因为我分析语法,就想当然得认为我看不起口语教学。看完!先看完再说好不好。朋友,我看了你的回信,很认真的看了好几遍,你真的是一个执着的人,有耐心的人,这一点要比我强的多。你好像是自学的,但是你的只是量的确是很大的,这点我自愧不如。我没有你那么引经据典怎么怎么,我只是想说中国的英语教学对于百分之九十的人是不适合的。没有那么多人要当外交官,要当语言学家。我们都是普通人,既然是普通人就要有适合普通人的方法,而不是一味的站在一个语言学家的角度来探讨英语。而其话说回来没有一个英语初学者知道自己适合于干什么的学了英语之后,都是在一步步的摸索着,慢慢的发现自己适合怎么样了。其实你说的那些政治啊,经济啊,军事啊.....有些东西不是多学英语就可以学好的。拿军事来说你让我用中文白话我都说不好,更别说英文了,因为我压根就不懂,我不能随便胡涅几个太空武器和老外瞎侃吧?所以说英语聊天的内容是你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反而和英语没有太大的关系。我上大学的时候,我见过的你这种专业知识分子多了去了,四年没有谈过恋爱,没有旷课,自习场场不落,单词直逼两万,结果怎么样?到头来不是还是连一个工作都找不下?这个就是很可悲的。你说的只是非常高级的阶段了,你没听说过曲高和寡么?我只是代表普通人的观念来说这个事情。还有朋友我感觉你是一个有着极强的学习斗志的人,真的我能感觉到你自学能到了这个知识量是很优秀的,可惜你掌握了太多的回字的写法了!如果把你的精神换一种方法来进行学习的话我相信你真的会不一样的。我有宏伟的目标,但我更现实,我学英语就是要生存,不是要研究。我是要应用。至于以后我会在生存的路上提高充实自己然后在向生活的目标迈进的。还有我不是对你进行人身攻击,我只是看不惯你说我们年轻人怎么怎么。。。我们怎么了。我的思维是崭新的跳跃的,许国璋英语我们就是觉的不好。没有说他的人不好,他是一个好人,但不能说人好书就好吧?他研究英国什么文学研究的好,那是他在那方面做的好,但是这就怎么了?这他就听说读写译都好了?他那个方面好但是他编的书不适合学习英语使用,不是真正的英语教材,所以我就说他的教材不好,这没有什么冲突的吧?我不懂莎士比亚,狄更斯,但是很多老外都会问我是不是在国外的生活学习过?他们感觉我使用英语的方式和英语国家的人是很相似的。我想这种学习的效果不是靠中国教育能够实现的吧?对了我望了说了,我真的很庆幸我大学四年总是在旷课,去自习室自学,今天看来,虽然没有得到学士学位但是我真的感觉值了。让那些狗屁学位都见鬼去吧!我想您一定获得了不少的国家英语相关证书吧?不是说你就不好啊!一个人一个生活学习的习惯吧。祝你早日能够也成为英语界的泰斗,就像你一直推崇的许老一样。我的祝福是真心的。希望你的努力能够有回报。不要只是在一个小学校里,那样的地方会阻碍你的发展的。不过不管你怎么说我还是觉的许老的中文真的很不怎么地的,连母语还没有走到正规的人,英语怎么能讲好呢?也奉劝你多看看自己的母语,语言是相同的。说到这里我想到了我的另一个朋友,和我一样旷课的朋友,大学四年,他有百分之八十五的时间在看中国的书籍,只有很少的时间在学习英文,他就是那种快看中文的那种人,结果奇怪的是他的英文水平并没有因为他的学习时间减少而不好,反而对语言的把握要比那些每天研究英语的人好的多。这些例子真的值得您去好好的思考一下啊! 前辈希望你不要再说我们是国家的悲哀什么的,您留神国家的悲哀那天得吓您一跳。不知道为什么,我给你留下一个专业知识分子的印象。我也旷课,去网吧打传奇,也谈恋爱,自习想去就去不想去就不去。也看中文书,从孔孟老庄看到诛仙鬼吹灯,这辈子最喜欢红楼梦,最近这几天喜欢藏地密码,学了英文就经常要翻译,中文不好肯定不行。英语中的现象,我经常拿中文中的现象做类比。我也试着去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我很自豪我们自己的语言更美,文化更高级(我从来都这么认为,但是这一点很多人不同意。)单词直逼两万不假,恐怕还不止,当年玩diablo记了一些,看电影记了一些,精读课上记了一些,听新东方的flash记了一些,和外国人交流记了一些。但是说到英语表达,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的,都要简洁明了。哪怕是写英语文章,也要求自己力求接近口语体。证书是学校规定要考的才考,从来不做准备,英文接触得多了自然能考出来。其实我最不屑的就是考证,所以同学们都纷纷考了BEC,高口,我都不屑一顾。vc上下了不少新东方和疯狂英语口语资料来练,看美剧、看电影、玩游戏,因为我清楚这些东西是我以前所受教育中缺失的。读过一点文学,看电影时能看出一点别的门道来。比如魔戒,算不上严肃文学改编的吧,但是魔幻的传统,却能追溯到最高雅的古典时期。就像诛仙一类的东西,不是横空出世的,在这之前有蜀山剑侠传,有镜花缘,有封神榜,再往前还有传奇志怪。莎士比亚狄更斯,我更喜欢,哈姆雷特就是值得一字一句地读,一遍一遍地读,但我清楚那些太小众、太理想化,我自己上课不怎么提到。他们的语言是有深度,但他们都是魅力四射的人物啊,为什么国内学英语的人,一说到莎士比亚狄更斯研究者,就跟那些穿着白衬衫,上衣口袋里插之钢笔,戴粗框眼镜的老雕虫联系起来呢?有一点我始终不明白的是,这些口语的东西,真的和传统的语言教学如此不兼容么?文学对大多数人来说是难了点吧,那么许国璋英语、新概念这些精读课呢?也完全不兼容吗,是误人子弟的东西吗?学这些就真的没用吗?我承认英语有很大一部分是玩出来的, 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下死功夫练出来的。看来我们想要说服对方是不可能了,都沿着自己的路走下去吧!感谢你的祝福,虽然我没有这么远大的目标,说来好笑,我想做的事情,是做网站。也祝愿你能以一种现实的方式,实现宏伟目标。朋友, 啥也别说了。我很欣赏你的执着。当然也还有你渊博的知识。五湖四海皆兄弟,相逢一笑泯恩仇。不嫌弃的话忘记我们说的那些过分的话,叫个朋友吧? 则何如?
引用(nashatvc @ -22, 05:08 PM) 引用(allen390 @ -22, 04:21 PM) 引用(nashatvc @ -22, 03:09 PM) 引用(allen390 @ -22, 01:53 PM) 部分楼层已被隐藏,引用(allen390 @ -22, 08:18 AM) 引用(nashatvc @ -21, 10:59 PM) 引用(allen390 @ -19, 07:42 PM) 引用(nashatvc @ -19, 01:06 PM) 引用(allen390 @ -16, 09:46 AM) 引用(kuchieh @ -15, 02:35 AM) 奉劝诸位别在这种&教材&上浪费你的生命,它完全是误人子弟,学了也看不懂真正的英语.强烈支持这位朋友的观点,许老的教材真的是不敢恭维啊? 这个教材问世的时间是一个知识贫乏,信息封锁的年代,这个教程难免会打上政治的烙印啊?政治下产生的东西怎么能好? 许老对于中文的把握都真的让人不敢恭维,又何况是英文呢? 竟然还有这么多人支持这个教程。真的是奉劝诸位,教程太多了,随便选点就要比这个好的多。 真的想学好英语的话,就从走遍美国,新概念。。。。入手吧。二位太肤浅了 许老的中文把握不好??? 现在的年轻人 都是半瓶水出来乱晃荡 真是民族的悲哀大话不敢说,但是就这么告诉你前辈,许老的英语觉对的适合中国愚蠢的英语教学。我不再会成绩所以我也就不在乎他的教材有多么好的契合精神和中国教育。但是我敢绝对的相信,而且我也听过好多的,许老的口语真的是相当的恐怖。。。前辈您认为学半天都说不出来的英语是好的英语????口语训练归口语训练 我甚至认为可以试一下疯狂英语 按照您对许老口语的描述 李阳的口语应该比他好上千万倍吧 如果您说的是事实 那我绝对尊重事实但是看过许老文章的人应该知道 许老的英语确实是泰斗级别的许国璋英语是精读教程 不能指望一套教程做所有的事情中国的英语教学一度中断 一度受政治影响 现在又十分浮躁肤浅 误区确实很多 但是不愚蠢
在受政治影响的年代 全国上下都在做一些我们今天看来愚蠢的事情 各行各业 无不如此 不能单怪英语教学后来 我国的英语教学 多采用讲授语法 分析课文的方式 我也看不出这怎么愚蠢了 这是十分必要的啊! 不这样逐字逐句地细抠一些经典文章,英语的阅读表达能力如何提高 ?阅读能力不够 如何从有深度的英语文章中积累素材 ?没有这些素材 如何深入了解西方文化 对西方文化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对西方文化没有足够认识,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从何谈起?还有,没有从英语文章中积累的素材,如何口头表达一些较高层次的观点?现在很多年轻人认为,洋人就是用来练口语的,所以只要能和洋人交流,会一些日常寒暄的话,发音“纯正”,表达“流利”,就达到目的了.殊不知这口语练好了,是用来进行较高层次交流的。没有这种“愚蠢”的教学法中积累的东西,再漂亮的口语永远只是一个空架子!话说回来,我们以前口语练得少了,这一点是教学的疏漏,但是任何一个见过八十年代那一批优秀英语教材的人,都不会把我们那个时候的英语教学与“愚蠢”二字联系起来!现在情况如何呢?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好好坚持以前的那种“愚蠢”的教学法,才导致我们现在无法表达(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出真正有表现力的英语了!当然现在由于一些所谓的“江湖英语”强调纯正的发音,流利的口语,外教教学等等,不少人的口语架子漂亮了!客观的说,任何一个见识过那些培训班里出来的,操着流利纯正美语的学员的人,也不至于诟病他们“愚蠢”。我们似乎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中国人有时候不中庸!其实二者都不愚蠢,不可偏废。学英语有时候像在玩,比如看一些汉字谐音背单词,比如听歌看电影,有时候下的是死功夫,比如一字一句读莎士比亚,比如背新概念。有时候率性而行,有时候有比较功利,我能想出很多种学英语的状态来,唯独没有being stupid.我不知道我的哪句话触动了您老的三叉神经,我只是随便说说,结果就和踩着您尾巴赛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大放缺词。还什么BEING STUPID. 你就这种每天奉行这种垃圾教育的人太多了,中国恶性教育才像牛皮癣一样,总也治不好。还什么分段,研究。请问有这时间你多读基本世界名著好不好?语言是分析出来的? 看你最后的那些“玩”您不是智障吧?都学习了还这么“顽皮”? 学英语还学的PIA, PIA的。 你是每天的阳春白雪,看不上下里巴人,你学习就要搞什么荷塘月色,之乎者也。你不是缺心眼吧? 现在学英语的中国人,就和国外的婴儿一样是零基础。你要让他们怎么样,不学发音,学文学? 你搞清楚点,他们学英语时要生活。高雅的东西固然不错。我敢问阁下,您要是每天饿的前心帖后背,饭也吃不饱,您还有心思一个人坐在陋室中,潜心研究如何划分段落,概括主旨?学英语不用来交流用来干什么?用来显示你背了多少个单词?我真的摆脱你不要提你们八十年代的“英语人才”了。听的就恶心。英语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东西,在那个消息封锁的年代,你们学了半天中国英语,我不知道你这有什么可骄傲的啊?说一口标准的英语怎么了?谁不想说一口标准的的英语啊?就像谁不想漂亮一样?语言是用出来的不是研究出来的。你张嘴就和个傻子似得别的早都说到老远了,你还在那组织你的主谓宾定壮补呢?我干很有把握的说你绝对不是一个英语的高手,你也许就是一个考试的机器。每个人都在看你的可悲之处,只有你还在沾沾自喜。对了还有那个分段,摆脱以后你不要在提起那个分段好不好?全世界我发现也就是中国人每天分来分去的。你他妈的写作文的时候先想好分几段然后往里面填词?就是这种垃圾教学弄的现在中国文坛除了一堆分段大师以外一个正经的货色都没有了。请你仔细的在看看你的话,我怎么越看越感觉你把中国教育的垃圾之处全盘的肯定了。不要再说什么语法了,段意了。。。您先把你的口语说好吧。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你就那种我特别讨厌的知识分子系列,说白了就是现代的孔乙己。每天抱着“回”字的四种写法没完没了,还感觉自己是个景儿!不管什么知识也好,能力也好什么都好,要先化为生产力吧?你学英语不是要去交流?大千世界还是芸芸众生之多啊?你和别人谈高雅别人也要能听的懂啊?你一个人每天抱着高雅,一个人独孤求败啊?强调发音是江湖英语?就你不江湖,拿着中国英语巴拉巴拉的去吓唬人?你说的 没有交流内容这个不是英语学习的问题,是有些人的中文水平不够。这是知识积累的问题不是英语学习的问题,学一些精深的英语的确可以积累一些东西,但是那又有多少呢?这些交流的东西不管是靠书本的也要看日常生活去积累,就好比有好多作家,文章写的披荆斩棘,一张嘴就歇了菜了,哦差点忘了我不知道您是不是也是张嘴就歇菜啊,但是我知道您的文章写的的确是披荆斩棘。在努力一下子你老就可以披麻戴孝了。对了以后你不要用“洋人”好不好?你不是现在还在宫里工作?我怎么总感觉您就和一个兵马俑一样 啊?土的掉渣啊。最后衷心的希望您不是一个在职的英语老师。同时也千万不要从事什么教育行业之类的,真的你就好好的研究您的轻风,白雪,细雨。。。接着“顽皮”下去吧,只是恳求您不要在向任何一个人介绍您的自残式英语学习法了。孩子们是无辜的。祝您阖家幸福,万事如意。此致
敬礼我说得清清楚楚 学英语是用来交流的 您还问我“不是用来交流的是用来干什么的?” 我只是说 除了寒暄 还有更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领域的交流 需要通过阅读有深度的文章来积累素材还有那个“江湖英语”,我是用了引号的啊,就是说现在有些人这么称呼他们,胡敏自己也说他自己是混迹庙堂英语和“江湖英语”多年的。还有我说了,他们发音好,讲话流利,不能说“愚蠢”啊!我自己也想去参加口语训练营来着。您最早的评论说了中国的教学愚蠢,我还以为您认为传统教学和现在的“江湖英语”都愚蠢呢。我是在为“江湖英语”辩护来着。原来你喜欢这种模式,其实我也觉得这种模式很好啊。你的观点是新的注重口语教学的方法很好 传统的不好我觉得新的方法和旧的方法互补 从来没有攻击口语教学不好啊 你在看看我所放的厥词里头,我有没有反对口语教学。我一张嘴也歇菜的 说英语的确不是随心所欲 这一点我承认 不过和外国人交流交流 跟他们说一些中国历史文化里东西 也跟他们聊聊他们国家的东西 ,聊聊NBA。一起上课 做seminar ,做到这些没有问题。 我也深感传统的教学法比教片面 也在加强口语训练 。还有口语练得地道最好,我也想练得流利地道。但是有中国口音,只要外国人还听得懂,就不恐怖,从以前的林语堂到现在的哈金,都有中国口音,外国人都很崇拜。到是语法不好,容易引起交流障碍,说得时候还要手舞足蹈地乱比划。日常交流还行,如果是稍微正式一点的场合,恐怕不行。还有名著语言分析,中国本来不搞这些,这是英国语言学家leech倡导的。还有关于“分段”问题,中国文章本来不分段,分段式跟外国人学来的。为什么要分段?为了逻辑清楚。逻辑这个东西就是外国人的东西。外国人的写作教材里头,必有paragraph或者paragraph design这么一章。不能您看的顺眼的东西,就说是外国的。您看的不顺眼的,就是中国的。要实事求是。我想你说的分段,是指那种应试教育下的“填充式作文” 这个东西的确愚蠢。还有我说的是八十年代的英语教材 不是人才 您又没看清楚 粗体标一下吧,您说我智障,缺心眼什么的,我还是耐心看完你的文章,因为在别人说了什么都不清楚的情况下,是不能对别人所说的妄加评论的。说实在的 我“大放厥词& 只是要觉得 说中国英语教学 “愚蠢” 这个评价未免过火, 其实我有些想法跟你一样 比如要加强口语 不要因为我回了你的贴 你看了几句后 觉得有些地方跟你观点相左,就想当然的觉得我是在针锋相对。不能因为我分析语法,就想当然得认为我看不起口语教学。看完!先看完再说好不好。朋友,我看了你的回信,很认真的看了好几遍,你真的是一个执着的人,有耐心的人,这一点要比我强的多。你好像是自学的,但是你的只是量的确是很大的,这点我自愧不如。我没有你那么引经据典怎么怎么,我只是想说中国的英语教学对于百分之九十的人是不适合的。没有那么多人要当外交官,要当语言学家。我们都是普通人,既然是普通人就要有适合普通人的方法,而不是一味的站在一个语言学家的角度来探讨英语。而其话说回来没有一个英语初学者知道自己适合于干什么的学了英语之后,都是在一步步的摸索着,慢慢的发现自己适合怎么样了。其实你说的那些政治啊,经济啊,军事啊.....有些东西不是多学英语就可以学好的。拿军事来说你让我用中文白话我都说不好,更别说英文了,因为我压根就不懂,我不能随便胡涅几个太空武器和老外瞎侃吧?所以说英语聊天的内容是你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反而和英语没有太大的关系。我上大学的时候,我见过的你这种专业知识分子多了去了,四年没有谈过恋爱,没有旷课,自习场场不落,单词直逼两万,结果怎么样?到头来不是还是连一个工作都找不下?这个就是很可悲的。你说的只是非常高级的阶段了,你没听说过曲高和寡么?我只是代表普通人的观念来说这个事情。还有朋友我感觉你是一个有着极强的学习斗志的人,真的我能感觉到你自学能到了这个知识量是很优秀的,可惜你掌握了太多的回字的写法了!如果把你的精神换一种方法来进行学习的话我相信你真的会不一样的。我有宏伟的目标,但我更现实,我学英语就是要生存,不是要研究。我是要应用。至于以后我会在生存的路上提高充实自己然后在向生活的目标迈进的。还有我不是对你进行人身攻击,我只是看不惯你说我们年轻人怎么怎么。。。我们怎么了。我的思维是崭新的跳跃的,许国璋英语我们就是觉的不好。没有说他的人不好,他是一个好人,但不能说人好书就好吧?他研究英国什么文学研究的好,那是他在那方面做的好,但是这就怎么了?这他就听说读写译都好了?他那个方面好但是他编的书不适合学习英语使用,不是真正的英语教材,所以我就说他的教材不好,这没有什么冲突的吧?我不懂莎士比亚,狄更斯,但是很多老外都会问我是不是在国外的生活学习过?他们感觉我使用英语的方式和英语国家的人是很相似的。我想这种学习的效果不是靠中国教育能够实现的吧?对了我望了说了,我真的很庆幸我大学四年总是在旷课,去自习室自学,今天看来,虽然没有得到学士学位但是我真的感觉值了。让那些狗屁学位都见鬼去吧!我想您一定获得了不少的国家英语相关证书吧?不是说你就不好啊!一个人一个生活学习的习惯吧。祝你早日能够也成为英语界的泰斗,就像你一直推崇的许老一样。我的祝福是真心的。希望你的努力能够有回报。不要只是在一个小学校里,那样的地方会阻碍你的发展的。不过不管你怎么说我还是觉的许老的中文真的很不怎么地的,连母语还没有走到正规的人,英语怎么能讲好呢?也奉劝你多看看自己的母语,语言是相同的。说到这里我想到了我的另一个朋友,和我一样旷课的朋友,大学四年,他有百分之八十五的时间在看中国的书籍,只有很少的时间在学习英文,他就是那种快看中文的那种人,结果奇怪的是他的英文水平并没有因为他的学习时间减少而不好,反而对语言的把握要比那些每天研究英语的人好的多。这些例子真的值得您去好好的思考一下啊! 前辈希望你不要再说我们是国家的悲哀什么的,您留神国家的悲哀那天得吓您一跳。不知道为什么,我给你留下一个专业知识分子的印象。我也旷课,去网吧打传奇,也谈恋爱,自习想去就去不想去就不去。也看中文书,从孔孟老庄看到诛仙鬼吹灯,这辈子最喜欢红楼梦,最近这几天喜欢藏地密码,学了英文就经常要翻译,中文不好肯定不行。英语中的现象,我经常拿中文中的现象做类比。我也试着去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我很自豪我们自己的语言更美,文化更高级(我从来都这么认为,但是这一点很多人不同意。)单词直逼两万不假,恐怕还不止,当年玩diablo记了一些,看电影记了一些,精读课上记了一些,听新东方的flash记了一些,和外国人交流记了一些。但是说到英语表达,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的,都要简洁明了。哪怕是写英语文章,也要求自己力求接近口语体。证书是学校规定要考的才考,从来不做准备,英文接触得多了自然能考出来。其实我最不屑的就是考证,所以同学们都纷纷考了BEC,高口,我都不屑一顾。vc上下了不少新东方和疯狂英语口语资料来练,看美剧、看电影、玩游戏,因为我清楚这些东西是我以前所受教育中缺失的。读过一点文学,看电影时能看出一点别的门道来。比如魔戒,算不上严肃文学改编的吧,但是魔幻的传统,却能追溯到最高雅的古典时期。就像诛仙一类的东西,不是横空出世的,在这之前有蜀山剑侠传,有镜花缘,有封神榜,再往前还有传奇志怪。莎士比亚狄更斯,我更喜欢,哈姆雷特就是值得一字一句地读,一遍一遍地读,但我清楚那些太小众、太理想化,我自己上课不怎么提到。他们的语言是有深度,但他们都是魅力四射的人物啊,为什么国内学英语的人,一说到莎士比亚狄更斯研究者,就跟那些穿着白衬衫,上衣口袋里插之钢笔,戴粗框眼镜的老雕虫联系起来呢?有一点我始终不明白的是,这些口语的东西,真的和传统的语言教学如此不兼容么?文学对大多数人来说是难了点吧,那么许国璋英语、新概念这些精读课呢?也完全不兼容吗,是误人子弟的东西吗?学这些就真的没用吗?我承认英语有很大一部分是玩出来的, 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下死功夫练出来的。看来我们想要说服对方是不可能了,都沿着自己的路走下去吧!感谢你的祝福,虽然我没有这么远大的目标,说来好笑,我想做的事情,是做网站。也祝愿你能以一种现实的方式,实现宏伟目标。朋友, 啥也别说了。我很欣赏你的执着。当然也还有你渊博的知识。五湖四海皆兄弟,相逢一笑泯恩仇。不嫌弃的话忘记我们说的那些过分的话,叫个朋友吧? 则何如?争论到耳红面赤的时候 是容易言辞激烈一些 人之常情么说实在的 你说外国朋友会说你像在国外生活过一样 这点我也很羡慕 交个朋友!
引用(allen390 @ -22, 07:52 PM) 引用(nashatvc @ -22, 05:08 PM) 引用(allen390 @ -22, 04:21 PM) 引用(nashatvc @ -22, 03:09 PM) 部分楼层已被隐藏,引用(nashatvc @ -22, 10:53 AM) 引用(allen390 @ -22, 08:18 AM) 引用(nashatvc @ -21, 10:59 PM) 引用(allen390 @ -19, 07:42 PM) 引用(nashatvc @ -19, 01:06 PM) 引用(allen390 @ -16, 09:46 AM) 引用(kuchieh @ -15, 02:35 AM) 奉劝诸位别在这种&教材&上浪费你的生命,它完全是误人子弟,学了也看不懂真正的英语.强烈支持这位朋友的观点,许老的教材真的是不敢恭维啊? 这个教材问世的时间是一个知识贫乏,信息封锁的年代,这个教程难免会打上政治的烙印啊?政治下产生的东西怎么能好? 许老对于中文的把握都真的让人不敢恭维,又何况是英文呢? 竟然还有这么多人支持这个教程。真的是奉劝诸位,教程太多了,随便选点就要比这个好的多。 真的想学好英语的话,就从走遍美国,新概念。。。。入手吧。二位太肤浅了 许老的中文把握不好??? 现在的年轻人 都是半瓶水出来乱晃荡 真是民族的悲哀大话不敢说,但是就这么告诉你前辈,许老的英语觉对的适合中国愚蠢的英语教学。我不再会成绩所以我也就不在乎他的教材有多么好的契合精神和中国教育。但是我敢绝对的相信,而且我也听过好多的,许老的口语真的是相当的恐怖。。。前辈您认为学半天都说不出来的英语是好的英语????口语训练归口语训练 我甚至认为可以试一下疯狂英语 按照您对许老口语的描述 李阳的口语应该比他好上千万倍吧 如果您说的是事实 那我绝对尊重事实但是看过许老文章的人应该知道 许老的英语确实是泰斗级别的许国璋英语是精读教程 不能指望一套教程做所有的事情中国的英语教学一度中断 一度受政治影响 现在又十分浮躁肤浅 误区确实很多 但是不愚蠢
在受政治影响的年代 全国上下都在做一些我们今天看来愚蠢的事情 各行各业 无不如此 不能单怪英语教学后来 我国的英语教学 多采用讲授语法 分析课文的方式 我也看不出这怎么愚蠢了 这是十分必要的啊! 不这样逐字逐句地细抠一些经典文章,英语的阅读表达能力如何提高 ?阅读能力不够 如何从有深度的英语文章中积累素材 ?没有这些素材 如何深入了解西方文化 对西方文化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对西方文化没有足够认识,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从何谈起?还有,没有从英语文章中积累的素材,如何口头表达一些较高层次的观点?现在很多年轻人认为,洋人就是用来练口语的,所以只要能和洋人交流,会一些日常寒暄的话,发音“纯正”,表达“流利”,就达到目的了.殊不知这口语练好了,是用来进行较高层次交流的。没有这种“愚蠢”的教学法中积累的东西,再漂亮的口语永远只是一个空架子!话说回来,我们以前口语练得少了,这一点是教学的疏漏,但是任何一个见过八十年代那一批优秀英语教材的人,都不会把我们那个时候的英语教学与“愚蠢”二字联系起来!现在情况如何呢?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好好坚持以前的那种“愚蠢”的教学法,才导致我们现在无法表达(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出真正有表现力的英语了!当然现在由于一些所谓的“江湖英语”强调纯正的发音,流利的口语,外教教学等等,不少人的口语架子漂亮了!客观的说,任何一个见识过那些培训班里出来的,操着流利纯正美语的学员的人,也不至于诟病他们“愚蠢”。我们似乎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中国人有时候不中庸!其实二者都不愚蠢,不可偏废。学英语有时候像在玩,比如看一些汉字谐音背单词,比如听歌看电影,有时候下的是死功夫,比如一字一句读莎士比亚,比如背新概念。有时候率性而行,有时候有比较功利,我能想出很多种学英语的状态来,唯独没有being stupid.我不知道我的哪句话触动了您老的三叉神经,我只是随便说说,结果就和踩着您尾巴赛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大放缺词。还什么BEING STUPID. 你就这种每天奉行这种垃圾教育的人太多了,中国恶性教育才像牛皮癣一样,总也治不好。还什么分段,研究。请问有这时间你多读基本世界名著好不好?语言是分析出来的? 看你最后的那些“玩”您不是智障吧?都学习了还这么“顽皮”? 学英语还学的PIA, PIA的。 你是每天的阳春白雪,看不上下里巴人,你学习就要搞什么荷塘月色,之乎者也。你不是缺心眼吧? 现在学英语的中国人,就和国外的婴儿一样是零基础。你要让他们怎么样,不学发音,学文学? 你搞清楚点,他们学英语时要生活。高雅的东西固然不错。我敢问阁下,您要是每天饿的前心帖后背,饭也吃不饱,您还有心思一个人坐在陋室中,潜心研究如何划分段落,概括主旨?学英语不用来交流用来干什么?用来显示你背了多少个单词?我真的摆脱你不要提你们八十年代的“英语人才”了。听的就恶心。英语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东西,在那个消息封锁的年代,你们学了半天中国英语,我不知道你这有什么可骄傲的啊?说一口标准的英语怎么了?谁不想说一口标准的的英语啊?就像谁不想漂亮一样?语言是用出来的不是研究出来的。你张嘴就和个傻子似得别的早都说到老远了,你还在那组织你的主谓宾定壮补呢?我干很有把握的说你绝对不是一个英语的高手,你也许就是一个考试的机器。每个人都在看你的可悲之处,只有你还在沾沾自喜。对了还有那个分段,摆脱以后你不要在提起那个分段好不好?全世界我发现也就是中国人每天分来分去的。你他妈的写作文的时候先想好分几段然后往里面填词?就是这种垃圾教学弄的现在中国文坛除了一堆分段大师以外一个正经的货色都没有了。请你仔细的在看看你的话,我怎么越看越感觉你把中国教育的垃圾之处全盘的肯定了。不要再说什么语法了,段意了。。。您先把你的口语说好吧。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你就那种我特别讨厌的知识分子系列,说白了就是现代的孔乙己。每天抱着“回”字的四种写法没完没了,还感觉自己是个景儿!不管什么知识也好,能力也好什么都好,要先化为生产力吧?你学英语不是要去交流?大千世界还是芸芸众生之多啊?你和别人谈高雅别人也要能听的懂啊?你一个人每天抱着高雅,一个人独孤求败啊?强调发音是江湖英语?就你不江湖,拿着中国英语巴拉巴拉的去吓唬人?你说的 没有交流内容这个不是英语学习的问题,是有些人的中文水平不够。这是知识积累的问题不是英语学习的问题,学一些精深的英语的确可以积累一些东西,但是那又有多少呢?这些交流的东西不管是靠书本的也要看日常生活去积累,就好比有好多作家,文章写的披荆斩棘,一张嘴就歇了菜了,哦差点忘了我不知道您是不是也是张嘴就歇菜啊,但是我知道您的文章写的的确是披荆斩棘。在努力一下子你老就可以披麻戴孝了。对了以后你不要用“洋人”好不好?你不是现在还在宫里工作?我怎么总感觉您就和一个兵马俑一样 啊?土的掉渣啊。最后衷心的希望您不是一个在职的英语老师。同时也千万不要从事什么教育行业之类的,真的你就好好的研究您的轻风,白雪,细雨。。。接着“顽皮”下去吧,只是恳求您不要在向任何一个人介绍您的自残式英语学习法了。孩子们是无辜的。祝您阖家幸福,万事如意。此致
敬礼我说得清清楚楚 学英语是用来交流的 您还问我“不是用来交流的是用来干什么的?” 我只是说 除了寒暄 还有更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领域的交流 需要通过阅读有深度的文章来积累素材还有那个“江湖英语”,我是用了引号的啊,就是说现在有些人这么称呼他们,胡敏自己也说他自己是混迹庙堂英语和“江湖英语”多年的。还有我说了,他们发音好,讲话流利,不能说“愚蠢”啊!我自己也想去参加口语训练营来着。您最早的评论说了中国的教学愚蠢,我还以为您认为传统教学和现在的“江湖英语”都愚蠢呢。我是在为“江湖英语”辩护来着。原来你喜欢这种模式,其实我也觉得这种模式很好啊。你的观点是新的注重口语教学的方法很好 传统的不好我觉得新的方法和旧的方法互补 从来没有攻击口语教学不好啊 你在看看我所放的厥词里头,我有没有反对口语教学。我一张嘴也歇菜的 说英语的确不是随心所欲 这一点我承认 不过和外国人交流交流 跟他们说一些中国历史文化里东西 也跟他们聊聊他们国家的东西 ,聊聊NBA。一起上课 做seminar ,做到这些没有问题。 我也深感传统的教学法比教片面 也在加强口语训练 。还有口语练得地道最好,我也想练得流利地道。但是有中国口音,只要外国人还听得懂,就不恐怖,从以前的林语堂到现在的哈金,都有中国口音,外国人都很崇拜。到是语法不好,容易引起交流障碍,说得时候还要手舞足蹈地乱比划。日常交流还行,如果是稍微正式一点的场合,恐怕不行。还有名著语言分析,中国本来不搞这些,这是英国语言学家leech倡导的。还有关于“分段”问题,中国文章本来不分段,分段式跟外国人学来的。为什么要分段?为了逻辑清楚。逻辑这个东西就是外国人的东西。外国人的写作教材里头,必有paragraph或者paragraph design这么一章。不能您看的顺眼的东西,就说是外国的。您看的不顺眼的,就是中国的。要实事求是。我想你说的分段,是指那种应试教育下的“填充式作文” 这个东西的确愚蠢。还有我说的是八十年代的英语教材 不是人才 您又没看清楚 粗体标一下吧,您说我智障,缺心眼什么的,我还是耐心看完你的文章,因为在别人说了什么都不清楚的情况下,是不能对别人所说的妄加评论的。说实在的 我“大放厥词& 只是要觉得 说中国英语教学 “愚蠢” 这个评价未免过火, 其实我有些想法跟你一样 比如要加强口语 不要因为我回了你的贴 你看了几句后 觉得有些地方跟你观点相左,就想当然的觉得我是在针锋相对。不能因为我分析语法,就想当然得认为我看不起口语教学。看完!先看完再说好不好。朋友,我看了你的回信,很认真的看了好几遍,你真的是一个执着的人,有耐心的人,这一点要比我强的多。你好像是自学的,但是你的只是量的确是很大的,这点我自愧不如。我没有你那么引经据典怎么怎么,我只是想说中国的英语教学对于百分之九十的人是不适合的。没有那么多人要当外交官,要当语言学家。我们都是普通人,既然是普通人就要有适合普通人的方法,而不是一味的站在一个语言学家的角度来探讨英语。而其话说回来没有一个英语初学者知道自己适合于干什么的学了英语之后,都是在一步步的摸索着,慢慢的发现自己适合怎么样了。其实你说的那些政治啊,经济啊,军事啊.....有些东西不是多学英语就可以学好的。拿军事来说你让我用中文白话我都说不好,更别说英文了,因为我压根就不懂,我不能随便胡涅几个太空武器和老外瞎侃吧?所以说英语聊天的内容是你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反而和英语没有太大的关系。我上大学的时候,我见过的你这种专业知识分子多了去了,四年没有谈过恋爱,没有旷课,自习场场不落,单词直逼两万,结果怎么样?到头来不是还是连一个工作都找不下?这个就是很可悲的。你说的只是非常高级的阶段了,你没听说过曲高和寡么?我只是代表普通人的观念来说这个事情。还有朋友我感觉你是一个有着极强的学习斗志的人,真的我能感觉到你自学能到了这个知识量是很优秀的,可惜你掌握了太多的回字的写法了!如果把你的精神换一种方法来进行学习的话我相信你真的会不一样的。我有宏伟的目标,但我更现实,我学英语就是要生存,不是要研究。我是要应用。至于以后我会在生存的路上提高充实自己然后在向生活的目标迈进的。还有我不是对你进行人身攻击,我只是看不惯你说我们年轻人怎么怎么。。。我们怎么了。我的思维是崭新的跳跃的,许国璋英语我们就是觉的不好。没有说他的人不好,他是一个好人,但不能说人好书就好吧?他研究英国什么文学研究的好,那是他在那方面做的好,但是这就怎么了?这他就听说读写译都好了?他那个方面好但是他编的书不适合学习英语使用,不是真正的英语教材,所以我就说他的教材不好,这没有什么冲突的吧?我不懂莎士比亚,狄更斯,但是很多老外都会问我是不是在国外的生活学习过?他们感觉我使用英语的方式和英语国家的人是很相似的。我想这种学习的效果不是靠中国教育能够实现的吧?对了我望了说了,我真的很庆幸我大学四年总是在旷课,去自习室自学,今天看来,虽然没有得到学士学位但是我真的感觉值了。让那些狗屁学位都见鬼去吧!我想您一定获得了不少的国家英语相关证书吧?不是说你就不好啊!一个人一个生活学习的习惯吧。祝你早日能够也成为英语界的泰斗,就像你一直推崇的许老一样。我的祝福是真心的。希望你的努力能够有回报。不要只是在一个小学校里,那样的地方会阻碍你的发展的。不过不管你怎么说我还是觉的许老的中文真的很不怎么地的,连母语还没有走到正规的人,英语怎么能讲好呢?也奉劝你多看看自己的母语,语言是相同的。说到这里我想到了我的另一个朋友,和我一样旷课的朋友,大学四年,他有百分之八十五的时间在看中国的书籍,只有很少的时间在学习英文,他就是那种快看中文的那种人,结果奇怪的是他的英文水平并没有因为他的学习时间减少而不好,反而对语言的把握要比那些每天研究英语的人好的多。这些例子真的值得您去好好的思考一下啊! 前辈希望你不要再说我们是国家的悲哀什么的,您留神国家的悲哀那天得吓您一跳。不知道为什么,我给你留下一个专业知识分子的印象。我也旷课,去网吧打传奇,也谈恋爱,自习想去就去不想去就不去。也看中文书,从孔孟老庄看到诛仙鬼吹灯,这辈子最喜欢红楼梦,最近这几天喜欢藏地密码,学了英文就经常要翻译,中文不好肯定不行。英语中的现象,我经常拿中文中的现象做类比。我也试着去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我很自豪我们自己的语言更美,文化更高级(我从来都这么认为,但是这一点很多人不同意。)单词直逼两万不假,恐怕还不止,当年玩diablo记了一些,看电影记了一些,精读课上记了一些,听新东方的flash记了一些,和外国人交流记了一些。但是说到英语表达,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的,都要简洁明了。哪怕是写英语文章,也要求自己力求接近口语体。证书是学校规定要考的才考,从来不做准备,英文接触得多了自然能考出来。其实我最不屑的就是考证,所以同学们都纷纷考了BEC,高口,我都不屑一顾。vc上下了不少新东方和疯狂英语口语资料来练,看美剧、看电影、玩游戏,因为我清楚这些东西是我以前所受教育中缺失的。读过一点文学,看电影时能看出一点别的门道来。比如魔戒,算不上严肃文学改编的吧,但是魔幻的传统,却能追溯到最高雅的古典时期。就像诛仙一类的东西,不是横空出世的,在这之前有蜀山剑侠传,有镜花缘,有封神榜,再往前还有传奇志怪。莎士比亚狄更斯,我更喜欢,哈姆雷特就是值得一字一句地读,一遍一遍地读,但我清楚那些太小众、太理想化,我自己上课不怎么提到。他们的语言是有深度,但他们都是魅力四射的人物啊,为什么国内学英语的人,一说到莎士比亚狄更斯研究者,就跟那些穿着白衬衫,上衣口袋里插之钢笔,戴粗框眼镜的老雕虫联系起来呢?有一点我始终不明白的是,这些口语的东西,真的和传统的语言教学如此不兼容么?文学对大多数人来说是难了点吧,那么许国璋英语、新概念这些精读课呢?也完全不兼容吗,是误人子弟的东西吗?学这些就真的没用吗?我承认英语有很大一部分是玩出来的, 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下死功夫练出来的。看来我们想要说服对方是不可能了,都沿着自己的路走下去吧!感谢你的祝福,虽然我没有这么远大的目标,说来好笑,我想做的事情,是做网站。也祝愿你能以一种现实的方式,实现宏伟目标。朋友, 啥也别说了。我很欣赏你的执着。当然也还有你渊博的知识。五湖四海皆兄弟,相逢一笑泯恩仇。不嫌弃的话忘记我们说的那些过分的话,叫个朋友吧? 则何如?争论到耳红面赤的时候 是容易言辞激烈一些 人之常情么说实在的 你说外国朋友会说你像在国外生活过一样 这点我也很羡慕 交个朋友!邮箱: 这个是我的邮箱,不嫌弃的话给我回一个邮件。共同进步。
有些错误只能说是时代的错误我现在也在用感觉很好希望下的人自己判断不要看到前面一点评论就跑了
英语从英国到了美国变成美语,到了加拿大成了加拿大式英语,到了印度成了印度式英语,到了韩国成了韩国式英语,更糟糕的是到了日本成了日本式英语。唯独我们中国要什么纯正式英语,太过分了,浪费了大量的财力。有点走极端。其实根本做不到,再努力一千年估计也做不到,语言是要受到当地人发音习惯影响的,就跟全国各地普通话都带有当地口音一样,中式英语是必然的。所以一开始尽量学比较纯正的英语发音,如果学了五年了,仍然不纯正,不妨就大胆的讲中式英语,外国人是不会笑话我们中式英语的,就跟我们不会笑话美国人讲汉语一样,只有我们中国人自己笑话我们自己人。
You can say that this resource has supplied a gap~
引用(jiankfirst @ -26, 01:13 AM) 英语从英国到了美国变成美语,到了加拿大成了加拿大式英语,到了印度成了印度式英语,到了韩国成了韩国式英语,更糟糕的是到了日本成了日本式英语。唯独我们中国要什么纯正式英语,太过分了,浪费了大量的财力。有点走极端。其实根本做不到,再努力一千年估计也做不到,语言是要受到当地人发音习惯影响的,就跟全国各地普通话都带有当地口音一样,中式英语是必然的。所以一开始尽量学比较纯正的英语发音,如果学了五年了,仍然不纯正,不妨就大胆的讲中式英语,外国人是不会笑话我们中式英语的,就跟我们不会笑话美国人讲汉语一样,只有我们中国人自己笑话我们自己人。有道理,没有必要对小问题吹毛求疵。最重要的是不要影响交流和沟通。但是在条件允许的时候,还是有必要经济求精。英语就是英语,人家是有规则的。
不管用什么教材,学了能交流能用就好了,关键是自己怎么学。感谢LZ发资源。另外我们的英语教育确实很有问题,去看下08年的雅思平均分统计就知道了,中国排倒6.。。。
引用(jiankfirst @ -26, 01:13 AM) 英语从英国到了美国变成美语,到了加拿大成了加拿大式英语,到了印度成了印度式英语,到了韩国成了韩国式英语,更糟糕的是到了日本成了日本式英语。唯独我们中国要什么纯正式英语,太过分了,浪费了大量的财力。有点走极端。其实根本做不到,再努力一千年估计也做不到,语言是要受到当地人发音习惯影响的,就跟全国各地普通话都带有当地口音一样,中式英语是必然的。所以一开始尽量学比较纯正的英语发音,如果学了五年了,仍然不纯正,不妨就大胆的讲中式英语,外国人是不会笑话我们中式英语的,就跟我们不会笑话美国人讲汉语一样,只有我们中国人自己笑话我们自己人。不错 语言产生地域变体是正常的 中国人在国际上就是对自己要求高啊 胳膊肘往外拐 不像美国人 胳膊肘往里拐
引用(jiankfirst @ -26, 01:13 AM) 英语从英国到了美国变成美语,到了加拿大成了加拿大式英语,到了印度成了印度式英语,到了韩国成了韩国式英语,更糟糕的是到了日本成了日本式英语。唯独我们中国要什么纯正式英语,太过分了,浪费了大量的财力。有点走极端。其实根本做不到,再努力一千年估计也做不到,语言是要受到当地人发音习惯影响的,就跟全国各地普通话都带有当地口音一样,中式英语是必然的。所以一开始尽量学比较纯正的英语发音,如果学了五年了,仍然不纯正,不妨就大胆的讲中式英语,外国人是不会笑话我们中式英语的,就跟我们不会笑话美国人讲汉语一样,只有我们中国人自己笑话我们自己人。忍不住再支持一下 不仅发音习惯 跟整个发音器官都是有关系的中央九台那帮播音员 都是在用腹部运气发音 结果也只是稍微接近而已 还是不伦不类的
谢谢,支持
想请问一下有没有新编许国璋 的MP3 ?有或者没有请联系谢谢
没有最好的教材,也没有最差的教材,因为核心思想不同,那么走的路也不同呀,许国璋英语和新概念虽然都有一个相同的目标——学会一门语言。对于这两个教材我不敢有评价,不过我想说一下我学英语的过程。首先我要学英语是工作中需要,因为我是项目经理,公司是做外包的,所以英语是很重要的,但是在这之前我的英语是连初一的水平都达不到,那么我应该怎么在短期学会,而且还要懂得应用。我去咨询过那些培训机构,时间太长且很贵,如果想达我要求的水平,最贵的是华尔街的,要5万(说是打个折都还要4万多),英孚的还行,才两万多。不过这些我都给否了,不是我信不过,而是认为没这个必要,因为现在网络这么发达,没有英语环境可以上网找,其他的都不重要了。那么在教材我选择什么呢?首先我在大学时就买了许国璋,学过第一册,不过现在全忘了。所以当时我没再选择许国璋,然后看现在很流行新概念,所以在工作后重新拿起英语就是看新概念,不过在两周后,我发现有一点问题,就是感觉知识点不够集中,很简单和同一知识点都分开几课讲,我认为实在没这必要,当时我也很迷茫,不过有一天在网上随意点开了一个网站,也是评价许国璋的,我又重新拿起许的英语看了一下,把第一册用一天时间看了一遍,这时心里有点开窍和有底了,我决定还是看许国璋的英语,在教材上没有过时不过时的,语言不断的在发展,可是语言不会过时,只是出现新词汇,那么我的学习方法做了一个小规划,就是:1、每天一课许国璋英语,电视教材(有得下载)2、口语入门教材3、走遍美国4、看英文报纸和杂志、电影等。可能大部分人会说我这样有点浪费时间,重复教材去学。但是我这样安排是有目的的:第一点学许英语首先是踏实的把基础打好(我是做软件开发,基础比什么都重要,其他都是扯蛋),把语法和每课学会的句型,短语等都日积月累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还有就是我把每一课的课文和对话都能够背出来,不过我不是背,而是把自己当做一个演讲者一样,用一种讲故事的语气去描述这课文,这样做的目的是我们说话是轻松的,有感情的,不是机器人读字发音。那么这样做,我从来是不记单词的,因为我在讲的时候就已经学会了这单词了,而且我还会用,这样是不是比记单词很丰富的人要好,到用时却想半天也说不出一句话。而且这是在书面用语中很重要的一点,当学到许的第三册就知道这点的重要性了,工作中的合同,文档这些不是口语去写的,我想大家都明白。第二点是学口语,我想会有人问“你学了许英语还不会说吗,那学来干嘛”,因为许的英语有课文和对话,那么其实我都不需要去学口语这课程了,但是换个角度去看,课文能让我学会纯正的书面语,对话可以让我能了解口语的习惯用法,但是这样是不够的,毕竟时代在进步,语言也不断更新,所以除了这些我还需要去接触更多新的东西,还要学会英美国家真实的表达方式,所以学这些口语都是应该的,但不是必须的,看各人而定。第三点就是我把走遍美国当小说来看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里面的句子和对话都是生活中,如果各位有留意的话,基本我们看西片的对话基本都可以在这里面找到,所以我就当小说来看。看多了自然会用了。呵呵。。。只不过只限于说,还不足以写。为什么在这里我不做听呢,因为我没那么多时间去看视频,不过可以听MP3对不对,我也不想天天塞着耳机,因为这样对耳朵不好,而且连做事边听MP3,效果好到那里去,如果为了培养语感,那我的选择是看电影,因为那样可以把自己溶入到角色中去,那样会更容易运用英语去对话。第四点就不用说了,就是用,这时不是学了,除了用还是用。不用还学来干嘛,有病吧。啰嗦这么多了,那到底这样的安排有结果吗,好还是坏?我现在基本能够和老外正常沟通,而且能写出让老外看得懂,地道的文档。而我这学习计划所花的时间是半年,到现在我应该要深入的去学的,只不过平常应用就可以了,再学我也不想当学者呀。呵呵。。。还有的就是,许英语我只学到第二册,第三册只是翻了一下,第四册根本就没动过。口语只学了初级(使用出真理,非要学到高级才能说话,那不如死了算,因为我们不是高级口译,何必自己为难自己呢),走遍美国我确实是看完了,不过记得也不多,最多是常用的,很多的都忘了,不过在相应的环境就自然会说出来(这就是语感,我认为的),那些报纸我只看了几份,杂志也不多,乱七八糟的,不过小说就是看了《灰姑娘》,还有《白雪公主》。到这里了,我想应该没人还想再说有什么教材过时,浪费时间吧。送给大家一句话,“不把自己的心和思想放宽一点,好东西就会从你身边溜走”。这句话是我说的啊,盗版必究!好晚了,睡觉!!!
都是见仁见智,视个人需求了。
关于《许国璋英语》的版本。小弟有些许不明。希望各位前辈不吝赐教!现在一般书店所出售的《许国璋英语》就是emule所提供的。但是在旧书店里有旧版的《许国璋英语》1--8册!包括徐燕谋与俞大姻的!也有《许国璋英语自学手册》。两个系列都是黄色封面的!也是商务印书馆的!我的问题就是和现在黑色包装的许国璋英语有何分别?黑色的说重印1992!可是旧的都是1979的呀!黄与黑的究竟那才是许老和俞老,徐老他们的心血啊!我对那套旧的很感兴趣啊!但就是不知道与现行的黑色版本有何异同?各位大虾请指教!
Thank you so much
许国璋英语确实不错
引用各位好关于《许国璋英语》的版本。小弟有些许不明。希望各位前辈不吝赐教!现在一般书店所出售的《许国璋英语》就是emule所提供的。但是在旧书店里有旧版的《许国璋英语》1--8册!包括徐燕谋与俞大姻的!也有《许国璋英语自学手册》。两个系列都是黄色封面的!也是商务印书馆的!我的问题就是和现在黑色包装的许国璋英语有何分别?黑色的说重印1992!可是旧的都是1979的呀!黄与黑的究竟那才是许老和俞老,徐老他们的心血啊!我对那套旧的很感兴趣啊!但就是不知道与现行的黑色版本有何异同?各位大虾请指教! 其实都是许老的,不过,那个旧版的1-8册的是比较原始的,比较珍贵,特别是后4册,92年出的新编,是做了一些调整的~~~但也是许老的东西
对藐视 许老教材的朋友。我想问一声?你们真的从头至尾彻底的通读了吗?或者你们说。新概念好!。这个好字。是你听别人说的。还是自己通读的体会?还是从外表看好呢?其实不管是那一套。都很经典的。
值得怀念的教材啊
文本+MP3 LZ你真的太好了 我太谢谢你了
不会吧?这是本有争议的教材!菜鸟徒弟偶学校的老湿还推荐呢?亏了,VC上都有了!买了浪费银两。感谢楼主师傅分享!楼主师傅发布资源辛苦了!农历庚寅年快乐!
经典教材!
评价国璋眼界不开阔的或许不了解他的背景:国璋学外语的环境比现在大部分人都好,20世纪初的清华-&西南联大-&伦敦大学牛津(不知道有没有毕业)~。。。我相信国璋的英语功底和西方文化眼界是很好的-- 但是,编教材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不是从易到难把一堆材料放在一起就可以了的,不是自己熟读莎士比亚乔叟狄更斯乔伊斯就能编出来的~语言教材不是散文集,编的好最关键的功力是二语习得(SLA)和英语语言教学(ELT)的功底,一个好的教材后面一定遵循SLA和ELT的规律,才能让学习者顺利的获得语言技能。我从别的地方下了国璋的教材 —— 把体系看过了下,又重点挑了些课文看了下—— 说实话在教材质量上,和新概念八是一个量级的。教材好坏的衡量标准,说来话长,要扯入太多专业知识,大家只需要比较下两个人的背景(根据我查到的资料):亚历山大是伦敦大学毕业的母语者,国璋是在伦敦大学呆过的非母语者;亚历山大是欧洲理事会现代英语教学委员会的会员,国璋受的教育是英美文学方向。不推荐大家学这套教材,下下来看看还成~
我是来看评论的。其实大家都有一个意思。无关教材,自己努力才是最主要因素。加油,一起学习。
我也是来看评论的,不同的声音可以让我学到不同的内容。谢谢参与评论者,可惜没有了
引用(nashatvc @ -21, 03:21 PM) 引用(极易激动 @ -20, 12:44 AM) 拜托!这可是一个连最正统的初中英语课本里都充满了李雷,韩梅梅和双胞胎的时代呀!牛糠!我来了!这句太有才了 佩服得五体投地 不知道韩梅梅结婚了没结了。请参照网络牛贴《韩梅梅结婚了,新郎不是李雷》
nashatvc 真是个有智慧的人,不知道有没有好的英文学习方法可以借鉴。比如怎样才能提高口语和听力,谢谢,您的评论我每篇都看了,真是精彩!VC上牛人不少呀,呵呵!
真是没看过
我买过许国璋的全四册,不过最后还是学的新概念,主要是因为新概念周边辅助教程非常丰富,光视频我就收集了裕兴,新东方,东田3套。许国璋除了光秃秃4本书似乎没别的了。
北大张祥保老师曾经说过无论什么教材都可以把英语学好。因为英语最基本的组成和结构是一样的。所以它承载的内容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落后于时代,但结构是不会变的。张祥保--圣约翰大学毕业的。
以下是许国璋的英文序
WHEN Li Xiaoju launched her communicative approach from her Guangzhou base in 1979 or earlier, all her friends voiced support but did so with fingers crossed.
After all, a text-based, teacher-centered learning pattern had dominated China for so long that although everybody thought a break was long overdue few believed that(break) to be possible.
It was too deeply entrenched, in curriculums and books and educational thinking, to be pulled down by a handful of teachers, however inventive as experimentalists, and however devoted.
It wasn’t that China had remained static socially or educationally (although this has been our post-facto view), for between 1950 and 1976 there was a centrally inspired teaching reform once every three years, each with an enthusiastically acclaimed new method lasting an average span of about six months or slightly longer.
It was on when a political movement was on, off when it was off, begun with fanfare and terminated as a rule with a sigh of relief.
Whatever new method was adopted, in the center of it was the teacher delivering knowledge from a text and the student receiving it notebook in hand.
Each reform promised a get-away from our stereotyped education but in the end invariably surrendered to tradition which was thought dependable though uninnovative.
Then something truly different came on the scene — in 1964, that mid-year in the lull before the storm.
It was the audio-lingual method, or in plain Chinese, the listen-and-speak method.
Some literature came along with it which gave the semblance of a rationale in TEFL.
Language being in its primary state spoken language, the printed text was in some cases deliberately done away with and in most cases withheld from the students until audio-lingual drills had been thoroughly done.
The lesson began with a story told by the teacher, who after rehearsals did it with skill and charm.
The students listened avidly, knowing well they were to be questioned on the content after the telling was over.
Then came the questions, all carefully structured, each with a statement followed by a tag question.
Using the built-in answer for his response, the respondent was both quick and accurate.
Classes were filled from beginning to end with an orchestrated pattern play, and the occasional visitor would be amazed and delighted — but for the first hour only.
The second hour entertained him with much the same orchestration — that of word or phrase substitution in a given slot.
It would then be seen that the whole performance was but a demonstration of Bloomfield’s Stimulus-Response Theory, fashionable during the last war and for some years immediately afterwards, but already thought antiquated by the mid-1960s.
Now why was it that the S-R theory could have been so unquestioningly embraced in China, and went on well in to the 70’s and this after Chomsky, after the two scathing reviews of B. F. Skinner, after the Colorado experiment, and after our own discovery that the 1964 — 66 experiment failed to provide a sound foundation for a learner’s first two years?
It is, I think, not difficult to give an answer.
The audio-lingual method, in spite of its oral-approach novelty, fitted in well enough with the country’s centuries-old tradition of teacher-centered education.
It went one step further, and for worse.
In the old type of education, teaching was at least meaning-related, and a student would be asked to pre-read a text, to make sense out of strings of printed forms, before coming to class, where he was expected to answer questions, generally on points likely to have escaped him.
A thoughtful student did educate himself that way and speed away on his steam.
Under the pattern drill orchestration, however, language was taught in formulas or patterns, and every exchange between student and teacher was pre-structured to perfection.
Every sentence was made to be predictable although unpredictability was the very essenc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With automatic response as the aim, the student was being trained as an automaton, who in actual communication finished his stock of drilled responses in a matter of minutes.
The early seventies saw the advent of Pingpong diplomacy and Kissinger and Nixon — and a variety of TEFL targets and the means to get there.
Teaching began to be split into listening, reading, speaking and writing — no doubt a welcome change, but the Bloomfieldian S-R stayed on, and the teacher-centeredness remained unchallenged.
And there were other methods, each with a theory and a book to substantiate that theory.
Then came Xiaoju’s Communicative Approach, which differed from the rest in two important ways. 1.
Because the method was new in every way, it met with considerable resistance from the start.
It not only proposed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it actually viewed language itself as communication.
What role was then left for the teacher, or for that matter, for examinations?
How about grammar, which strings words into meaningful utterances, and general knowledge, which provides matter for communication?
Your adult learners will of course be interested — but where are they going to learn the means for appropriateness and pointedness?
Questions were followed by discussions and these by patched-up agreements — hardly a concerted effort aided by an unshaken faith which was so important to any innovator. X she thought and read and re her work went on as s gradually, a feasible model evolved of itself, receptive to modifications but never losing sight of its original goal.
The devotion she was known for now became infectious, and in time there grew up a core of devotees, loyal to the experiment, to its initiator and leader, to each other.
One and all, they were the designer and writer of the book which is now before us.
What was even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formation of a core of devoted teachers was the formulation of a language-teaching theory, and I believe it was this that really distinguished Xiaoju and her group. I love to read Xiaoju’s theorizings.
These sometimes assume a tone of finality which some may not like.
But there is in-depth reasoning all through, and it carries conviction.
She quotes sparingly if at all.
The theory is from her own experience, and from her own pen.
Without using quotes, I shall now represent Xiaoju’s position as I see it. 1st query: The student has got to have some foundation prior to communication.
What would you say that foundation is? I would not presume they would be ready for communication on the first day.
Nevertheless we’ll put them on communication right from the start.
We don’t believe in teaching students to learn.
Rather, we believe in having students learn how to learn — by themselves.
Of course the first lessons are going to be difficult — the students have to undergo a process — and language learning is a process, not an event — of reorientation from grammatical correctness to sociolinguistic acceptability. 2nd query: Sociolinguistic acceptability involves a good many things — perhaps too many to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光明重影steam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