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玩带有风筝的歌词,除了带有风筝的歌词还带什么去

特技风筝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stuntkite)也叫运动风筝,起源于欧美,1992年左右传入中国,现在已经是国内风筝赛事中必不可少的项目之一。最简单地说,它是用至少两条拉线控制风筝,依靠眼、手、脑三者的配合,双手操控,可以在空中做出左旋、右旋、升降等各种特技动作,比如八字形、圆形等,有很好的视觉效果。可以锻炼身体的协调性。
特技风筝简介:
(stuntkite)也叫运动风筝,起源于欧美,1992年左右传入中国,现在已经是国内赛事中必不可少的项目之一。最简单地说,它是用至少两条拉线控制风筝,依靠眼、手、脑三者的配合,双手操控,可以在空中做出左旋、右旋、升降等各种特技动作,比如八字形、圆形等,有很好的视觉效果。可以锻炼身体的协调性。
它的玩法也不同于传统风筝,既可单人飞,让其上下、左右自由旋转,甚至可以让风筝在无风的情况下摆出pose,也可多人组成团队操作,变化出各种各样特技造型,变化莫测,向你展示出运动风筝独有的魅力。飞行时速最高可达150公里/小时,有驾驭风的感受,尤其是在急剧爬升和俯冲时,会发出类似引擎般的声音,刺激你的视听感受!   和中国传统风筝相比,运动风筝的造型非常简单,大多为三角形和滑翔翼形,以玻璃钢或碳钢棒为骨架,使用尼龙布材质的布料缝制而成,色彩鲜艳夺目。同时,比起传统风筝,也更结实耐用,更强调其运动功能。  除了比较容易操控的双线风筝外,还有四线、多线等运动风筝。按功能分,还有竞技型、芭蕾型、翻浪型、多向型等各种运动风筝。
特技风筝不同于普通的单线风筝,通常有两根线(或者四根线)操控,比的不再是飞的高,而是看谁的动作更漂亮。双线特技风筝由于可以在天空以很高的速度飞行,风力可以震动风筝声道的布料而发出声音,类似引擎一样的声音,所以很多人会以为特技风筝有遥控器或者马达安装在上面,其实仅仅是布料震动而已。[1]
特技风筝特技风筝的尺寸:
一般来说大家常见的尺寸有1.8、 2.2 、2.4、 2.5、 2.7、3.3,大小是以风筝支撑好后两脚之间距离来测量的。一般来说尺寸越小速度越快,越灵活。大了反而到好操控。说到这里说一点个人经验,个人觉得好多新手都先买一只1.8的百元左右的练手,但是我觉得,这种风筝要求风都要3级以上,速度又快。操控也不是很准,还很灵活,并不适合新手使用。新手应该用那种速度适中不能快,叫你有个反映的时间,而且最好事对风的要求不高1.5级左右既可以飞的。所以建议大家买2.4米以上的,骨架是碳杆的。(风筝材质的问题下面会提到,面料 杆子什么的)  一般就是大家说的碳杆,玻璃钢和树脂杆。碳素杆和玻璃纤维杆最直观的区别在于杆的强度上,用手弯曲杆材会感觉很明显,因为碳素杆有更好的强度,选择碳素杆骨架的机子空中受力变形小,回弹快,会有更好的操控性能,当然价格会高点。  
特技风筝风筝面料的材质:
大多数特技风筝用的是防撕裂格子布,但是也有区分。一般是国产,台湾产和日本产。在翻滚特技的里面更多的好风筝会用一种面料叫PC31,这种面料比格子布稍微轻一点,主要是面料更为光滑风走的更匀称。一般特技类和编队类都不用。国产多为pC40或格子布。
特技风筝风筝线的种类:
说到线再给大家说一个主要的误区,风筝不管好坏其实线最为重要,用好线很一般的风筝都可以玩起来,用不好的线再好的风筝你操控不好。现主要是弹性,光滑度,耐磨性。弹性越小,越光滑的越好!你要是用一付线感觉在啦皮筋一样弹弹的你觉得能控制好吗?一般市场的线主要以特技类的凯夫拉,斯百克,迪尼玛,闪电线,激光线。至于什么蓝线,黄线什么的就不讲解了新手用不到还属于死贵那种。以此类推弹性小,光滑度高分别为,凯夫拉,斯百克,迪尼玛,闪电线。
双线特技风筝用的腕带
特技风筝新手对风筝的选购:
首先说明一下这种风筝个人感觉属于奢侈品,打算花几十块钱玩玩的还是劝你别玩了,本来几个小时就学会的,到你那半个月都没啥情况。其实几十块钱的风筝也有可以飞的,好多配用买回去飞不了,主要是风不够好,更重要的是线的问题。所以既然打算玩先别说买好的但是也好买个差不多的!最起码风筝要是碳杆的,按照市场的配件价位可以估算出来一根杆子一般在30左右 一个风筝要用7根,这就是210,再加上面料 人工 配件!一只2.4的风筝成本一般在280左右!所以买一只2.4的 300元左右的风筝真的不贵!要是玻璃钢 一根三五块但是他的硬度支不起2.4的风筝!硬度不够!这就是风筝为什么这么贵的原因!越贵的风筝其实就是贵在杆子上!有的进口风筝的杆子好几百一根,随意人家卖2 3千一只也很正常了。建议新手买2.0以上!2.4左右的特技风筝风筝最好是微风版的,说道这个给大家在说一下风筝风力的版本问题一般为:标准,,微风,,强风&&英文为&&STD,,UL,,VENT&&这3种适合不同的风速的机子,且尺寸和样式完全相同。但尺寸和样式完全相同,,但这3种不同风速下的机子操作手法是有所不同的。一般微风和标准只要区别是在杆子上 标准的稍微粗一点,重一点,硬度也强一点。强风一般用的标准的杆子 但是风筝上有纱网或者窟窿。一般微风是1级到4.5级标准是2级到5.5级强风是3级到6.5,大致就这样误差也就0.5.所以你那风不好最好买微风的!你那风要大最要好是买标准的!但是一般这样的版本都出现在芭蕾编队和翻滚中,特技里没有这些版本只有一种。
特技风筝收起来,体积很小
特技风筝特技风筝控制的技巧:
特技风筝是以两条等距的线站在地面上操控,特技风筝就犹如一架缩小版的滑翔翼,飞行阻力很小,而飞行速度极快,一般3、4级风就可以让初学者玩得不亦乐乎,若是7级风以上,可能就要手忙脚乱了。  特技风筝和传统风筝除了速度上的不同外,传统风筝是以单线操控,最多仅能控制飞高、飞远,却无法随时令风筝改变方向;而特技风筝则突破单调、无刺激性的玩法,利用两条线连接风筝,施放时就借着这两条线来改变风筝承受的风压,藉以产生拉力,风筝便可在空中随着放风筝者的控制自由转向、左或右、或快或慢,作出多变的特技表演。  而特技风筝演出内容有:分列式、空中芭蕾、左右旋转、数字排列、交叉穿心、礼花、接龙、对映、横扫地平线、空中楼阁、万里长城、龙凤双飞等等。   如果风力许可,其中的龙凤双飞是最具有视觉的享受及听觉的震撼,因为它们饱和了整个天空的领域,及摇摆着长约一百公尺的尾巴,然而在急速爬升及俯冲的同时都会发出飞机掠过的引擎声音,十足的震撼效果是可想而知,空中飞舞变化万千,令人目不暇给。  在操控特技风筝时,人必须站立于背风,而让风筝迎着风,风筝便能够顶风升空,双手各控制一条线来操控风筝的方向,右手轻拉风筝往右,左手轻拉则往左,在一收一放之间,就可以在天空中作出旋转、起降的动作。
起飞时的风筝姿态
起飞:   1. 人于背风处将风筝立起。  2. 准备一把起子,插于地面将把手套入,身体微后躺,风筝也就不再翻覆。  3. 双手套进手把,双手向前平伸,身体重心向后,双手同时后拉,将主线保持紧张状态,不可放松,直到风筝升高为止。此时风力足够的话,只要后拉风筝便会急速窜起;风力小时,后拉并向后行进,行进时不可再将主线放松。  左/右旋转:  1.初入门者,在操控特技风筝时,所面对的第一种操纵技巧,便是使您的风筝旋转,进而改变方向。   2.风筝转向切勿急拉猛放,正确的方式是微微拉动主线,风筝一但受左右主线牵动下,风筝左右两边所承受风面不同,进而转变行进方向。  3.当风筝转自您预定的方向时,只须将原先拉动的主线回归至原点,或者拉动另一手主线,使左右相等,风筝便又往前行进。  正方形直角飞进:  直角飞进在于正确将风筝转向90度,并于横向飞行时保持水平行进。初学者只要勤加练习,便能正确掌握。直角飞行以正方形8为行进路线,此行进路线将不致于使主线缠绕在一起。  1.停机方式有好几种,比较简单的,就是让风筝往您左右两侧飞行,直到超出飞行窗口,风筝因承受不到风力也便缓慢降下。  正面停机方式于风大时较为适合,让风筝往地面俯冲,离地面约1-2米处做一圈半旋转,待风筝转至正面时,双手同时向前,人一并往前,如放线速度和前进较慢,因主线依然为紧张状况,风筝便可能再窜起,所以前进速度是非常重要。  2.操控风筝要领  控制飞行方向时,切勿急拉主线一方,只须微微拉动风筝,一但改变行进飞行方向,如再往后拉便会造成风筝超出平飞角度而旋转,此时只要将另一方做同样后拉动作,便会回转至原位,勿因主线缠绕而紧张。一般主线可绕上数十圈还不致于绞死而到无法控制,谨记此一要点,往左拉左,往右拉右。  当你熟悉方向操控后,接下来便能令风筝随心所欲飞行。   以下几种飞行练习方式,是主要操控技巧,对往后团队飞行时非常重要,练习方式为8字飞行、正方形、三角形、降落等。  ∞字飞行:  是由中心点朝左上方以横8字,绕圈飞行,此练习为最基本飞行,再往后团体飞行中,你将发现此飞行是可测量飞行时,受风面空间大小,和主线左右交叉分开,风筝向下飞行时,相反的方向操控。   场地选择  选择一个好的飞行场地,对你的飞行技巧提高有很大帮助,特别是初学者、团体编队和个人翻滚,可以大大降低练习时间.飞行最佳场地是在海边,有沙滩或草坪,风是从海面吹向陆地,陆地周围至少一公里没有高山或大厦.  飞行场地直接影响到风的稳定性,对你的操纵和对风筝损害, 象在大厦、山坡、树林和悬崖底下,这些场地都会产生阵风和旋风,使风在不同环境产生不同变化,对你操纵风筝会带来困难和对风筝损害
玩风筝先要认识什么叫&风窗&。风窗是风筝操控、运行的基础知识,对风窗的理解非常重要,你需要了解风筝的力区、非力区。对风筝的操控都是建立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你也可以因此很轻松的明白安全起、落风筝的原理
特技风筝特技风筝放飞技巧
1、将两线一端套进插销,固定在地上(插销自备)。
2、开始放线,两线需平行分开且等长。
3、依绑线技巧,将两线绑到风筝铝圈上。
4、将风筝正对风向,人往后倾斜站立。
1、背风站立,双手拉紧双线。稍往后退,同时向后速拉双线,即可起飞。
2、风速不足时,人需急速后退,拉高风筝。
骨架:玻璃钢 也可以换全碳杆
当控线双手平行用力时风筝一直向前直线上升,当双手用力轻重缓急不同时,会出现不同的情况。缓缓用力时风筝的运动轨迹为弧线形,瞬间加力时轨迹呈棱角状。当双线相缠时,控制的风筝的拉线仍是向左、右拉向右。
1、左手后移,再归位,可向左水平飞行。
2、右手后移,再归位,可向右水平飞行。
3、左手后移,不归位,可向左旋转飞行。
4、右手后移,不归位,可向右旋转飞行。
它不象传统风筝那样收线降落,而是以风的大小来做迎风降落和侧风降落。这项技巧一定要好好掌握,不然风筝就会重重的摔在地上。
1、迎风降落:缓缓控制拉线,让风筝飞至离地面一至两米,将风筝机身拉正。人向前移,使风筝失去动力,有种空飘的感觉就可徐徐降落。
2、侧风降落:在风力强时,可将风筝拉至风向的侧面,降低高度,缓缓斜降。
.新浪微博[引用日期]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风筝简介、风筝的起源、传统风筝文化及风筝图片欣赏╭★肉丁网
风筝简介、风筝的起源、传统风筝文化及风筝图片欣赏
/ 可乐 / 69336℃
猜你喜欢:
风筝,古时称为「鹞」,北方谓「鸢」。风筝真正的起源,现在已经无法证明,大多数的人认为风筝起源于中国,而后广传于全世界,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南北朝,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的。有些民俗学家认为,古人发明风筝主要是为了怀念世故的亲友,所以在清明节开放时,将对故人的情意寄托在风筝上,传送给死去的亲友。
实际上,中国最早出现的风筝是用木材作的。春秋战国时,东周哲人墨翟(公元前478-392年),曾「费时三年,以木制木鸢,飞升天空...」。墨子在鲁山(今山东潍坊境内),「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这是说墨子研究试制了三年,终于用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是最早的风筝,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约纪元前300年左右),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
直至东汉期间,蔡伦发明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相传“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有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墨子把制风筝的事业传给了他的学生公输班(也称鲁班),<墨子?鲁问篇>中说,鲁班根据墨翟的理想和设计,用竹子做风筝,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更而演进成为今日多线风筝。鲁班把竹子劈开削光滑,用火烤弯曲,做成了喜鹊的样子,称为「木鹊」,在空中飞翔达三天之久。<鸿书>上说:「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
最初风筝常被利用为军事工具,用于三角测量信号、天空风向测查和通讯的手段。就如春秋时期,鲁班『制木鸢以窥宋城』。
公元前190年,楚汉相争,汉将韩信攻打未央宫,利用风筝测量未央宫下面的地道的距离。而垓下之战,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军队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作风筝,上敷竹笛,迎风作向(一说张良用风筝系人吹箫)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涣散了楚军士气,这就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
在正史中也有关于风筝的记载,时间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的〔侯景之乱〕,梁武帝被侯景围困,城墙被包围。曾放风筝向外求援,据南史卷八十「侯景传」中所述,在梁武帝萧衍大清三年(公元549年)时,侯景作乱,叛军将武帝围困于梁都建邺(即今南京),内外断绝,有人献计制作纸鸦,把皇帝诏令系在其中,当时太子简文在太极殿外,乘西北风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军发觉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梁朝从此也衰微灭亡。这是简文施放风筝向外求救不幸失败的故事。
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鸢”就指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赐筝的生动景象。
相传在公元前五世纪时,希腊的阿尔克达斯就发明了风筝,可惜后来失传。直到公元十三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从中国返回欧洲后,风筝才开始在西方传播开来。
又从其它考据证实,约第十世纪传至韩国再至日本,十三、四世纪才传至欧洲。
美国也有放风筝的故事,当时的人们以为雷电与闪光,是宗教上神的怒吼而生恐惧,富兰格林则利用风筝,证明了雷电与闪光是空中放电的现象,而发明了避雷针。
风筝的传说:
关于风筝的起源的传说,大体有四种传说。一是斗笠、树叶说;二是帆船、帐篷说;三是飞鸟说;四是李邺说。
但就风筝起源于中国的结论,则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
斗笠、树叶说
斗笠是一种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当人类由渔猎转为耕作时就开始使用,特别在热带亚热带是必不可少的,那时的斗笠制作很简单,系绳也就地取材,多用柔软的树皮纤维。据说有一农夫正在耕作时,忽然狂风大作,卷起了他的斗笠,农夫赶紧去追,一下抓住系绳。恰巧这系绳很长,斗笠便象风筝一样在空中飞行。农夫觉得非常有趣,以后便经常给村民放斗笠,后来演变成放风筝。树叶说来自于中国南方一带。据说古时候人们对风卷树叶满天飞的现象十分崇拜,便用麻丝等拴树叶放着玩,逐渐演变成放风筝活动。中国台湾的高山族、海南岛的黎族人,早些时候就是用面包树的叶子做风筝。
帆船、帐篷说
人类使用木舟的历史以久,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被用于生产。后来又有了帆船。传说禹时船上已有了风帆。帆是借助风力的机械,人们便 仿照帆的原理,扎起风筝放飞。还有人说,风筝起源于北方的帐篷,最早的风筝是人们模仿大风刮起帐篷在空中飘扬的现象制造出来的,之后逐步演变成了一种游乐活动。
从历史记载和发现的古代风筝看,其结构、形状、扎绘技术等,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以鸟的形状多。因而得出结论:最初的风筝问世,是受飞鸟的启发,模仿飞鸟而制造并以飞鸟命名的。人们崇尚飞鸟、热爱飞鸟、模拟飞鸟而制作风筝,是人们对美好的追求。风筝因此而生,是天经地义的道理。 风筝起源于中国,着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结论。中国最早的风筝是有古代的科学家墨翟制造的。据中国的史料《韩非子 外储说》载: 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是说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
第四种说法是:风筝由五代时期的李邺发明的。所见文著有明代陈沂在《询刍录 风筝》中这样写道: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如鸣筝,故名风筝。
中国风筝历史:
十三世纪时,意大利马可·波罗自中国返回欧洲后,始传到世界各地。
据古书记载:“五代李郑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故而不能发出声音的叫“纸鸢”,能发出声音的叫“风筝”。
古代风筝,曾被用于军事上之侦察工具外,更进行测距、越险、载人的历史记载。
南北朝——风筝曾是被作为通讯求救的工具。梁武帝时,侯景围台城,简文尝作纸鸢,飞空告急于外,结果被射落而败,台城沦陷,梁 武帝饿死留下这一风筝求救的故事。
北齐——文宣帝高洋,将人绑上翅膀,令人从高塔跳下摔死,名为“生”。
汉代——楚汉相争,韩信曾令人制作大型风筝,并装置竹哨弓弦,于夜间漂浮楚营,使其发出奇怪声音,以瓦解楚军士气。
唐代——将被用于军事上的风筝,已渐转化为娱乐用途,并于宫庭中出放风筝.
宋代——把放风筝做为锻炼身体的功能,百姓在清明节时,将风筝放的高而远,然后将线割断,让风筝带走一年所积之霉气。
明代——以风筝载炸药,依“风筝碰”的原理,引爆风筝上的引火线,以达成杀伤敌人之目的。
清乾隆——即有双纸控制风筝详图尺寸与解说。
日据时代——因军事的理由禁止放风筝,因为鲜艳的风筝可传递给敌方讯息,并提供飞机轰炸的目标。
二次世界大战美军曾用特技风筝做活动靶,训练打靶。
1980年,风筝开始广受喜爱,除原来双线外,并演变成三线,四线的技术风筝或特技风筝。
民间风筝的特点:
其一:没有经过专门训练农民和艺人作为民间风筝的制作者,他们按照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审美习惯制作风筝,寄托人生乐趣和理想。这类风筝造型、用料、色彩、风格充满着浓厚乡土气息。
其二:民间风筝主题鲜明,配合传统节令,装饰性突出。
其三:民间风筝风格粗犷,淳朴,一般就地取材,蔑扎纸糊即成。
其四:民间风筝古老传统,受地域文化、经济、风俗等因素影响,制作者祖传世袭,相互观摩,有集体创作的性质。
风筝图片欣赏
风筝分类:
软翅风筝:
即一般常见的禽鸟风筝,造型多数是禽鸟或昆虫。鹰、蝴蝶、蜜蜂、燕子、仙鹤、凤凰、蜻蜓、寒蝉、螳螂等皆属此类风筝。为放还有一种可拆装的软翅风筝,把传统的上下分开的蝴蝶翅膀,改为活翅膀,固定骨架,便于折叠,放飞效果逼真,或顶的翅膀一张一弛,保证了风筝的稳定性。
硬翅风筝:
常见的元宝翅任务沙燕风筝即属此类。它的特点是升力片(翅)用上下两根横竹条做成翅的形状,两侧边缘高,中间凹,形成通风道。
翅的端部向后倾,使风从两翅端部逸出,平着看象元宝形。如北京流行的米字风筝,、花篮、鸳鸯、喜鹊、鹦鹉等,这种风筝的硬翅 是固定的形式,而硬翅范围以外的造型与骨架结构,则随内容题材的不同而变化。
龙型风筝:
主要以龙头蜈蚣风筝为主,是潍坊风筝的一大特色。
板子风筝:
即人们传说的平面形风筝。从结构和形状上看,它的升力片就是主体,无凸起结构,风筝四边有竹条支撑。此类风筝较多见,扎制容易,飞升性能好,又适合表现多种题材,是少年儿童最喜爱的一种。板子风筝,京津地区也叫拍子风筝,有八角菱形或者瓢虫形,这类风筝一般都拖着个长长的尾巴或穗子,这对起飞有逸出。板子风筝中,最简单的一种是“瓦爿”块,方方的一片,南方农村叫它“二百五”,北方俗称“筝子”,又叫“屁帘儿”。
立体风筝:
一般采用折叠结构的骨架,由一个或多个圆桶或其他形状的桶组成,如宫灯、花瓶、火箭等
桶行形风筝:
由一个或多哥圆桶或其他形状的桶组成的风筝,象宫灯、花瓶、火箭、酒瓶等皆属此类。
自由类包括跨种类,运用新技术,吸取外国风筝之长的风筝。跨种类的如"鹊桥会",把串式、立体、板子等几种方法集于一体;运用新技术的如长120米的串式风筝"梁山一百单八将"、"百鸟朝凤"等,不仅能迎风转动,还能敲锣打鼓、喷烟冒火,"孙悟空"还能在放飞中七十二变。
中国传统风筝文化艺术由传统风筝艺术和传统风筝文化两部分组成。风筝文化是在风筝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而又促进了风筝艺术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进而形成了独具东方艺术特色的中国传统的风筝文化艺术。
风筝图片欣赏
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风筝,一直融入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受其熏陶,在传统的中国风筝中,随处可见这种吉祥寓意之处:“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百鸟朝凤”、“连年有鱼”、“四季平安”等这些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吉祥图案运用人物、走兽、花鸟、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间谚语、吉语及神话故事为题材,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构成“一句吉语一图案”的美术形式,赋予求吉呈祥、消灾免难之意,寄托人们对幸福、长寿、喜庆等愿望。它因物喻义、物吉图案,将情景物融为一体,因而主题鲜明突出,构思巧妙,趣味盎然,富有独特的格调和浓烈的民族色彩。例如一对凤鸟迎着太阳比翼飞翔的图案,称为“双凤朝阳”,它以丰富的寓意、变化多姿的图案,体现了人们健康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对美好幸福的追求。
中国吉祥图案内容丰富,大体有“求福”、“长寿”、“喜庆”、“吉祥”等类型,其中以求福类图案为多。
人们对幸福有共同的追求心理。蝙蝠因与“遍福”、“遍富”谐音,尽管它形象欠美,但经过充分美化,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以蝙蝠为图案的风筝比比皆是,如在传统的北京沙燕风筝中,以“福燕”为代表,在整个硬膀上,可以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其它的取其寓意的风筝有:“福中有福”、“福在眼前”、“五福献寿”、“五福捧寿”、“福寿双全”、“五福齐天”、“五福献寿”等,周代《洪范》篇载“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攸好德”谓所好者德,“考终命”谓善终,不横夭。按五福寓意,福已包含富和寿。其他的求福吉祥图案还有“鱼”和“如意”(如意原是竹木制的搔杖,专搔手够不到的地方,因能尽如人意而得名)。与此有关的吉祥图案与风筝有:“连年有鱼”,“喜庆有余”,“鲤鱼跳龙门”,“百事如意”,“必定如意”,“平安如意”等。
古往今来人们都希望健康长寿。寄寓和祝颂长寿的图案很多:有万古长青的松柏,有据说能享几千年寿命的仙鹤及色彩缤纷的绶带鸟,有据说食之可以长命百岁的“仙草”灵芝和能够使人长生不老的西王母仙桃等。追求和表达长寿的“寿”字有三百多种字形,变化极为丰富。源于佛教的“万”字纹样,寓“多至上万”之意。在沙燕风筝中,腰部的图案就多为回转“万”字纹样。与此有关的吉祥图案与风筝有:“祥云鹤寿”,“八仙贺寿”等。
表达人们美好、愉快、幸福的心情。喜字有不少字形,“喜喜”是人们常见的喜庆图案。喜鹊是喜事的“征兆”,风筝中有“喜”字风筝,“喜喜”风筝碰等,与此有关的风筝和吉祥图案有:“喜上眉梢”,“双喜登眉”,“喜庆有余”,“福禄寿喜”,“双喜福祥”。喜庆图案颇具情趣的还有百蝶、百鸟、百花、百吉、百寿、百福、百喜等图案,如“百鸟朝凤”。寓间美满婚姻、夫妇和谐有鸳鸯图案风筝等。
龙、凤、麒麟是人们想象中的瑞禽仁兽。龟在古代是长寿的象征,后来以龟背纹代替。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关于龙的话题,中国是个尚龙的国家,在我们国家里龙是有着特别的意味,龙有着鹿的角,牛的头,蟒的身,鱼的鳞,鹰的爪的神奇生物,被视为中华古老文明的象征。以瑞禽仁兽及其它物象构成的传统吉祥图案有:“龙凤呈祥”,“二龙戏珠”,“彩凤双飞”,“百鸟朝凤”等。中国传统风筝——龙头蜈蚣长串风筝,尤其是大型龙类风筝,以其放飞场面壮观,气势磅礴而受人喜爱。
(一)风筝文化艺术源于人类进化本能的意识形态
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来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来表现作者思想情感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劳动实践,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风筝的起源”主要有“飞鸟说”;“斗笠树、叶说”;“风帆说”。从风筝的“起源的说法”分析,风筝起源于人类进化本能的娱乐需求;源于人类对大自然的渴求与探索;源于人类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与想往;是人类进化本能的意识形态的表现。
(二)风筝文化艺术是多种文化艺术集合的产物
从风筝的结构、选材用料到绘画裱糊制作工艺等分析,风筝涉及到的艺术学科和门类极为广泛。如美学、色彩学、空气动力学、气象学及造型艺术、绘画艺术、等多种门类和学科。在实际制作中风筝的扎制、裱糊、绘画、放飞又涉及到更多的门类工艺技巧。所以说风筝艺术是多种艺术集合的产物。
(三)风筝文化艺术的形成是风筝自身功能的反映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又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艺术又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风筝文化艺术的形成也离不开这一原则。风筝文化艺术的形成源于风筝本身功的表现。因为对风筝第一功能的要求是放飞性能,因为只有能放飞的风筝才能寄托人类对自由、对宇宙无限空间探索的追求与向往;才能实现人类对自已美好理想追求的寄托与自我的宽慰;用放飞风筝的形式来放飞自已的理想、愿望与寄托。当然各阶层人士的理想与愿望和寄托不同,但是人类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性是共同的。正因为有这一共性的存在,风筝才被历代的劳动人民、文人墨客,甚至皇室贵族所接纳并发展形成了一种文化艺术的氛围。如历代少年儿童所喜爱的风筝图案多是动物、飞禽;商人等则喜爱 “财神增福”;文人墨客则喜爱 “功名富贵”;而老年人则喜爱“鹤寿延年”;达官贵族则喜欢象征权势的“龙凤呈祥”等。特别是历代的文人墨客、借风筝抒发自已不同的情感,从而丰富了风筝文化艺术的内涵。不同社会阶层的社会人士对风筝文化艺术不同的要求,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有浓厚东方艺术色彩的、内涵极为丰富的中国传统风筝文化艺术。
由于风筝文化艺术的形成源于人类进化本能的意识形态的反映,而且风筝经历代的革新进化又形成为多种民间艺术的集合,从而使它更具有社会实践应用的普遍性。在社会应用实践中,风筝的自身功能又在不断地革新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如健身功能、有利于儿童手脑并用和智力开发的功能、陶冶情操、抒发情怀、增进交往友谊等功能。今后其功能和应用还将不断拓展和丰富,因而它更被社会的各阶层所应用和喜爱,使它具有了广泛地不衰退的社会基础。
二.中国传统风筝文化艺术的内容
中国传统风筝文化艺术的内涵极为丰富,它的发展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与丰富的。它的内容及表现形式多彩多姿。从历史资料记载和现实发展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风筝的诗,词,画及文学艺术作品中国风筝文化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同时中国风筝文化艺术的内容及形态的表现首先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文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丰富与改进的。风筝,唐代已入诗,宋初已入画,元代已入戏。明清代时代已入小说。翻开中国文学历史的画卷,浏览那浩如烟海的文化艺术宝库,从汉赋唐诗宋词,到元曲明画清代小说,以风筝为题材者不计其数。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写风筝、画风筝、咏风筝、放飞筝。风筝已成为文人墨客笔下广泛的题材。人们给风筝以深刻的寓意,用风筝来描绘人间的悲欢离合,以风筝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艺人在制作风筝骨架
1、风筝的诗词文学
唐代诗人元稹的诗题为《有鸟》:“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去地渐高人眼乱,世人为尔羽毛全。风吹绳断童子走,余势尚存在天。愁尔一朝还到地,落在深泥谁复怜”。所描绘的就是群童放纸鸢的动人情景。这首诗后来收在《元氏长庆集》里。《全唐文》卷154杨誉《纸鸢赋》:“相彼鸢矣,亦飞戾天,问何能尔,风之力焉。余因稽于造物,知不得于自然。原其始也,谋及小童,征诸哲匠,蔡伦造纸,公输献状。理纤篾以体成,刷丹青而神王”。同书卷953唐荣《纸鸢赋》:“代有游童,乐事未工,……动息乎丝纶之际,行藏乎掌握之中”。可见,唐代少年儿童不但熟练地放风筝,有的还能参与制作,并扎糊成形,作画于上。唐宋明清时有许多诗都是借放风筝以寄意。李声振的《百戏竹枝词》:“百丈游丝放纸鸢,芳郊三五禁烟前。风筝可惜名空好,不及雷琴张七弦”。是说后来由于纸鸢不常安笛,故徒有风筝之名了。宋仁宗的宰相寇准的《纸鸢》诗说::“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宋王令的《纸鸢》则描绘出放纸鸢的后动情景:“谁作轻鸢壮远观,似嫌飞鸟未多端。才乘一线凭风去,便有愚儿仰面看;未必碧霄因可到,偶能终日逐为安。扶摇不起沧溟远,笑杀捕鹏似尔难”。宋代的潍坊高密人侯蒙(1054——1121)《临江仙.风鸢》词:“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借风筝表达自己的崇高志向。明清时有许多诗都有描写儿童放风筝,表现了放风筝受人们欢迎的情形。如宋伯仁《纸鸢》诗:“弄假如真舞碧空,吹嘘全在一丝风。惟渐尺五天将近,犹在儿童掌握中”。清人张大复《梅花草堂集》写道:“风筝,一名纸鸢,吴中小儿好弄之”。得硕亭《草珠一串》诗云:“堪笑儿童无见识,偏于此地放风筝”。庞垲《长安杂兴效竹枝词》中:“儿童竞放风鸢起,仔细风高断线时”。北京竹枝词有声有色地描绘放风筝,“风筝放出万人看,千丈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样巧,一行飞上碧云端”。清代女诗人陈长生在《春日信笺》中写道:“软红无数欲成泥,庭草催春绿渐齐。窗外忽传鹦鹉语,风筝吹落画檐西”。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曾在潍县即现在的潍城区做过七年的知县,在《怀潍县二首》之二里,曾用“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彩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的诗句来形容潍县春天风筝活动的盛况。在《罢官作》诗二首中写道:“老困乌纱十二年,游鱼此日纵深渊。春风荡荡春城阔,闲逐儿童放纸鸢”。由此可见当时潍城春天放风筝已成习俗。潍县当时的一位诗人郭麟在《潍县竹枝词》里也描绘了放风筝的盛况:“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争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乱比新来春燕多”。清孔尚任写的一首竹枝词里也写道:“结伴儿童裤褶丸,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笑我风筝五丈风”。
风筝图片欣赏
2、风筝的书画艺术
北宋时代,我们潍坊诸城的张择端在中国著名的风俗画卷《清明上河图》中,就将东京汴梁儿童引线放风筝的情景画在了自己这一著名的传世作品上。给我们后代留下了研究风筝的宝贵资料。同时我们从《清明上河图》中的风筝造型可以看出,北宋时代的风筝艺人已从单一的鸟类造型向多种类型发展。北宋初画家郭忠恕把民间放风筝作为创作的一种题材。山东省潍县真武祠中有苏东坡的一段记载:“郭忠恕,洛阳人,善书画,尤善山水.因与监察御史争朝堂,被贬乾州司户……有富家子喜画,日给美酒,待之甚厚,久乃以情言,且致匹素。郭忠恕先为画小童持线车放飞鸢,引线数丈满之……”苏轼不仅记叙了郭忠恕的刚正不阿,而且形象地描写了他作画时的情景。宋人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一书的《纪艺》篇中,也记录了画家郭忠恕用大纸画风筝的一段付佳话:名画家郭忠恕有次被人请去当场作画,展轴一看,卷长数丈,观者皱眉。只见画家以笔舔墨三五下,即从容挥毫在卷首画上了个稚气可掬的童儿,随之,从童儿手中牵出一条墨线,一气延至卷尾,又画上了小小风筝。此画落墨不多,首尾兼顾,以一墨线控制全局,观者叹绝。南宋宫迁画院待诏苏汉百所画《百子图》中,已生动地描绘了宋代民间放风筝的动作和工具。明万氏墨的《九子图》中,也有民间放风筝的图景。明代画家徐渭,在晚年时常以风筝作为绘画的题材,留下了当时放风筝的形象史料。他在浙江创作的三十七首咏风筝的题画诗,生动有趣,广为流传。他的《纸鸢图》诗是很有名的,“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我亦曾经放鹞嬉,今年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春风语燕泼堤翻,晚笛归的稳背眠。此际不偷慈母线,明朝孤负放鸢天”;“村庄儿女竞鸢嬉,凭仗风高我怕谁。自古有风休尽使,竹腔麻缕不堪吹”。他在题放鹞图中写道:“风鸢牛鼻孰坚牢,总是绳穿这一条。借与老夫穿水牯,沩山和尚不曾烧”;“纸鸢是真还是假?鸢绳是线还是绦?今日饶君禽与鹞,他年难逃鼠和猫”。
3、风筝的戏剧与小说
元代的杂剧家关汉卿以风筝为题材的杂剧《绯衣梦》,以一个少年书生“买一个风筝放着玩耍”作引端,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清代李渔的传奇剧本《风筝误》,就是描写书生韩世勋题诗于风筝上,风筝落在詹家,詹淑娟和诗其上,因而结成良缘的故事。清代著名作家曹雪芹,是我国的“风筝大师”和“风筝圣人”。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看,全书有许多章节都涉及到风筝。在第七十回里,对放风筝有详细的描述。在第二十二回里,曹雪芹又通过探春出了一则风筝谜:“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这是以断线风筝暗示探春远嫁不归。这个谜语把放风筝的人和放风筝的季节,以及放风筝断线后的情景写得极为生动。现实生活中的曹雪芹,不仅对风筝非常喜爱,而且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朋友敦敏曾在《瓶湘懋斋记盛》中说:“芹圃所扎风筝,罗列一室,四隅皆满,致无隙地,五光十色,蔚为大观”。可见他扎糊的风筝数量是很多的,品种也是丰富的。曹雪芹还“旁搜远绍,以集前人之成,写成一部描写风筝的著作—《南鹞北鸢考工志》。这本书里每种风筝均有彩图,并配一首讲扎法、一首讲画法的歌诀,也有考证源流的文字,是我国不可多得的一部有关风筝的专著工具书。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写过一首风筝的词:“寻常竹木无奇骨,有甚底,扶摇相?系长绳,撒向春风里,顷刻云霄上。多少红尘客,望天际,一齐瞻仰。念才同把握,忽凌星汉,真人世,非非想。得意骄鸣不了,似青冥,无穷佳况。我从人心,凭空翘首,将心情质问。不识青云路,去尘寰,几多寻丈?得何时,化作风鸢去啊,看天边怎样?”。鲁迅先生的散文《风筝》,说的是他的弟弟儿童时期非常喜爱风筝。在这篇散文里,鲁迅先生生动地勾画了弟弟幼年痴爱风筝的情景。现代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里,也有一段有趣的用风筝越城破燕京的故事。
传统风筝图片欣赏
传统风筝图片欣赏
风筝图片欣赏
传统风筝图片欣赏
风筝图片欣赏
(二)现代的风筝影视音乐艺术作品
由于中国历代风筝文化艺术内容的丰富多彩,进入现代后,现代文学艺术与风筝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从而进一步丰富了风筝文化艺术的内容,推动了风筝文化艺术的发展。
1、风筝的电影艺术
以风筝为题材的现代电影文学艺术片主要有以下几部:195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法国加朗斯艺术制片公司联合摄制的彩色故事片《风筝》。此片当时曾轰动了全国的教育界;1961年山东电影制片厂摄制的记录片《潍坊风筝》;1981年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彩色记录片《天津风筝》;1984年山东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彩色记录《潍坊国际风筝会》;1985年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彩色记录片《风筝之乡》;1986年10月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彩色记录片《中国风筝》(8种语版);1986年3月美.汤姆森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彩色艺术片《翼的探索》;
2、风筝的电视剧
以风筝为题材的电视剧主要有以下几部:《风筝情》山东省艺术研究所电视部1986年4月制作;《风筝的故事》烟台电视台1987年4月制作;《风筝误》长春电影制片厂电视部1988年4月制作;
3.风筝的音乐歌曲风筝音乐歌曲主要有:
《扎风筝》中国唱片M—2983“月光下的凤尾竹”;《彩色的梦》献给中国、潍坊、国际风筝会。中国录音录相出版总社出版中国潍坊录音磁带厂制作、发行。《风筝之歌》1987年4月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宋希焕作序。这是一本中国潍坊国际风筝会歌曲集。
(三)现代的风筝图书杂志文化艺术作品
由于全国各地风筝爱好者、研究者、群众性风筝活动组织及各种形式的风筝活动越来越多,有关风筝研究、制作、放飞等方面的图书、杂志也越来越多。比较著名的有以下几部:《潍坊风筝》1985年3月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是在1984年潍坊国际风筝会后,由齐松涛、孙立荣、柴茂智、曲立秀四位作者协作写成的。《风筝》1983年9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作者汪耆年、吴光辉、毓继明。《中国风筝》1983年10月在中国台北宏圳彩色印刷有限公司出版,作者谢金监。 《风筝制作》1987年1月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作者韩 春圃、柴茂智、曲立秀。《中国风筝》1987年2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作者蒋青海。《中国哈氏风筝》1986年5月中国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出版。作者哈魁明、哈亦琦。《风筝技艺与创新》1988年3月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了版。《潍坊风筝》1988年3月文物出版社出版。孙立荣编、刘福聚、题字张汀。《风筝的传说》1992年4月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作者柴茂智《中国风筝》1994年9月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作者王鸿勋、徐淑燕《风筝的制作与放飞》1999年2月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作者柴茂智、刘忠。《风筝制作指导》1999年10月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作者冷世祥。
(四)风筝的邮票,首日封,明信片等集邮文化艺术作品
我国的风筝邮票最早出现在1963年。6月1日发行的“T54《儿童》邮票”。在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自1984年以来,我们潍坊已连续成的的举办了二十五届国际风筝会。全国性的风筝大赛举办了十二届;中国风筝协会在国内组织举办了七届国际性的风筝会;在这些大型的风筝活动中,邮电部门都配合发行风筝的特种邮票、首日封、明信片等风筝集邮文化艺术品。
在此仅列举1987年以前的部分代表作品:
日邮电部发行风筝特种邮票。第一种雏燕、第二种瘦燕、第三种半瘦燕,各为1500万张,面额为八分。第四种比翼燕100万张,面额为七角。日山东省潍坊市邮电局发行第一套风筝明信片四种,内容是龙、蝴蝶、凤凰:仙鹤童子,共8万套。日,山东省潍坊市邮电局发行第二套风筝明信片十种。日邮电部发行第二种特种邮票。第一种龙头蜈蚣,第二种鹰,面额为八分,第三种八卦,第四种凤凰,面额为三角。日山东省潍坊市邮电局发行第三套风筝明信片十种。日山东省潍坊市邮电局发行第四套风筝明信片10种。日山东省潍坊市邮电局发行首日封。
(五)潍坊举办的国际风筝会和各地举办的风筝会是风筝文化的新发展
潍坊作为中国传统风筝的发祥地,潍坊的国际风筝会对全国风筝文化艺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全国各地风筝的爱好者、研究者、群众性风筝活动组织及各种形式的风筝活动越来越多;在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风筝在中国已发展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多姿多彩的昌盛局面。潍坊已连续成的的举办了二十五届国际风筝会;全国性的风筝大赛举办了几十次;中国风筝协会组织的国际性风筝会举办了若干届。各地都围绕着自己的风筝会开展了相关的、丰富多彩地风筝文化艺术活动。全国各地举办的各种风筝活动推动风筝文化艺术的发展。各地的风筝不断创新发展,新品种、新风格和传统的流派,不断发展和挖掘,喜爱风筝的人们也越来越多。北京、天津、潍坊、南通等城市,已把风筝发展成了工艺美术商品、出口创汇产品,并形成了风筝产业经济。很多省、市地区开展了规模不同的风筝比赛活动。同时“风筝文化搭台,经贸活动唱戏”,也促进了各地招商引资和地方经济的发展。风筝文化艺术活动的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建设,特别是在对外宣传联谊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在相互促进的作用下,风筝文化艺术也得到了相应的、更加蓬勃的发展。
三.风筝文化艺术的特点及开发潜力
(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中国传统风筝可扎制表现的体裁内容非常丰富,可谓“竹丝纸绢演乾坤万物,扎糊绘放抒人间情怀”。乾坤万物皆可扎制放飞。
(二)形象逼真,喜闻乐见风筝的扎制种类和方法很多,由于它是我国民间多种工艺技术的集合,它做到了题材内容与结构造型绘画处理的统一,因而不论什么样的风筝,都具有形象逼真大众喜闻乐见,便于接受的特点。
(三)风筝文化艺术具有与其它艺术相结合融会的特点风筝是民间工艺品,对风筝的扎制材料、造型、色彩等没一个固定的格式要求,任由作者发挥创新,只要能放飞上天的就叫做风筝。所以它便于与其它艺术工艺的结合。四.风筝文化艺术具有不朽的生命力的特点 从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只风筝诞生近二千五百年以来,风筝不断革新发展,其内容形式也在不断地丰富完善。喜爱、制作风筝;参与放飞风筝活动的人越来越多。目前世界上以有十几个国家举办过近百次国际性的风筝交流动。每到春天,人们就想到放风筝,风筝活动已与人民的生活规律习俗融为一体了,因此它具有不朽的生命力。
五.风筝文化艺术具有深层次开发潜力的特点
风筝文化艺术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为社会各阶层所接纳,并且不断地被社会所革新运用,因此风筝文化艺术在地方政治、经济、文化、体育、旅游、工艺品开发等方有深层次的开发潜力。我国加入WTO以后,具有东方特色的中国民间艺术将在世界舞台上做出更高的精彩展示。中国传统风筝文化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通过宣传展示中国传统的民间风筝艺术,加强与国内外友人的了解与联系,加强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与合作,对促进我国经济技术、文化的发展将一定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引文来源 中国传统风筝的文化艺术
→ 肉丁网微信公众号:【肉丁网】 ←
关注肉丁公众号用手机浏览此文
上一篇: 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远去的风筝 吴若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