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三国志2霸王的大陆陆木美人怎么逼反

手残党 请赐教
自己真的、真的蜗居好久了根本不敢去打别人(好吧 别人也不敢来打我)自己只敢占空城然而到现在根本没有什么空城了为什么不敢打?不懂操作诶特地献上膝盖求大神赐教怎么样速成打手党
太史慈,孙策在一城,等属性好了去打人,远距离直接放计策,近距离直接怼。
你可以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啊,别人刚刚攻下来的城市你立马过去攻打,那个时候人家没有多少兵马的,然后一抓一个准,城市多起来武将也多起来了。
士兵难度一个吕蒙,就能砍光全天下了&
官方群有白兵战教程,一般同属性1000兵打1000兵只死300还是很简单的
你可以先去灭了袁绍,如果你一次灭不掉那慢慢来,多打几次,他的武将能俘虏就俘虏,不能的就杀死(不要开武将不死。)把袁绍慢慢耗死,如果灭掉了袁绍,那就去打孙坚,孙坚前期势力比较强,武将也比较多而且还强,不要以抢城为目标,多杀和多抓点孙坚的武将,消磨他的实力,孙坚手中强力武将较多,建议尽量去抓,抓不到读档重抓。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
一天一款全球精品游戏推荐,活跃的玩家交流社区
只收录官方包,不联运,支持安卓正版游戏购买
倡导真实评分评价,排行榜单来自玩家真实反馈
发现好游戏
二维码下载
请先后,再进行操作
微信&扫一扫&,点击什么都好就这个1是怎么回事(?o?)
不是你自己选的吗?
多刷几次吧,我用了6天休闲时间,刷到了4个9主将。最重要智力还是99,太爽了
怎么实力是魔???
你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
一天一款全球精品游戏推荐,活跃的玩家交流社区
只收录官方包,不联运,支持安卓正版游戏购买
倡导真实评分评价,排行榜单来自玩家真实反馈
发现好游戏
二维码下载
请先后,再进行操作
微信&扫一扫&,点击三国志霸王的梦想剧情怎么触发 三国志霸王的梦想隐藏剧情_超神玩家游戏网
三国志霸王的梦想剧情怎么触发 三国志霸王的梦想隐藏剧情
发布时间:
  来源:网络   阅读:
志霸王的梦想怎么触发,游戏中一些剧情是需要玩家达成某种条件之后才能触发,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带来触发这些剧情的方法。
三国志霸王的梦想剧情怎么触发
王侯将相:就是常说的亡者归来、鬼将军团、僵尸大军,游戏作者超大带领所有死亡武将讨伐玩家。触发条件:死亡武将总数超过60,有空城,玩家保持第一势力,游戏开始十年之后。都督难度取消了十年限制,可能20+将跑出来。
美人江山:木美人造反叛变,玩家手下部分太守响应木美人,玩家瞬间损失半壁江山。触发条件:玩家保持第一势力,木美人没死,木美人在玩家手里,木美人不是君主,木美人没有和汉献帝同一城市,玩家大部分城市不是女将做太守。
汉贼不两立:玩家突然红名,无法以任何形式获得武将,每个月武将掉忠诚,城市掉内政,AI联盟疯狂进攻玩家。触发条件:玩家保持第一势力,拥有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领土,没有汉献帝在手,游戏开始的十年之内。都督难度取消了十年限制。
献帝还京:触发条件:已经成为汉贼,拥有智力和德行都90
的军师,敌对势力有比较强力的城市。献帝会刷在AI战斗力最强大的城市,玩家君主带队出征营救献帝,保护献帝的同时,清光敌军野外战斗力,留下太守,献帝撤退,全军撤回,献帝加入,汉贼取消。不要去杀太守夺城市,这样容易发生bug,导致献帝隐身,汉贼无法取消。
上述剧情触发之后,还没有到下个回合,不想拥有!可以关闭然后读自动档
相关推荐:
更多资讯攻略,敬请关注
上一篇: 下一篇:
游戏数据库&img src=&/50/b9b393a85f89ccd08f5a3ee5a72cefec_b.jp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50/b9b393a85f89ccd08f5a3ee5a72cefec_r.jpg&&&h2&&strong&引言&/strong&&/h2&&br&&p&凉州是汉末三国军事化程度最高的地区。&/p&&p&凉州大马,纵横天下!凉州群雄,横刀立马!&/p&&p&除了之前隆重介绍过的董卓、马超、姜维等凉州出产的一线明星,笔者以为这一时期的凉州大地上还有很多人的故事值得玩味。&/p&&p&这些人,如果单独看其中任何一位的故事都没什么看头儿,充其量不过是历史的碎片、大戏的过场。然而集腋成裘的方法似乎也可以应用在历史上,若再加以蒙太奇式地处理,纵使是碎片也一样可以呈现出成激荡的史诗。&/p&&p&本期为您讲述汉末三国凉州地区二三线人物的史诗!&/p&&h2&&strong&序幕&/strong&&/h2&&p&&strong&马腾,字寿成,东汉开国功臣伏波将军马援之后。&/strong&&/p&&p&马腾的门第看起来显赫实则早已没落。马腾的父亲马老爷子和董卓的父亲董老爷子一样官至副县级公安局长。但董老爷子任职的是发达地区,董家二少爷可以云游四方、杀牛宰羊。马老爷子任职在老少边穷的地方,直到被免官为民连个汉族媳妇儿都娶不起,只好留在陇西,娶不要什么聘礼的羌族妹子为妻。年轻的马腾连二亩三分地都没得种,只能上山砍柴来养活自己。&/p&&p&《三国演义》中,马腾的儿子马超说自己家累世公侯显然是吹牛X。将门之后与羌族血统的结合使马腾长得高大威猛,长年卖柴又使他为人随和(这买卖全靠拉回头客),在街坊四邻里挣得了良好的名声,因而在从军之后迅速凭借战功和人缘儿升迁为军司马,成为凉州刺史的主要军事助手。&/p&&p&进入体制后的马腾顺风顺水、芝麻开花,但远有老祖宗的马革裹尸、死后蒙冤,近有老爹的两袖清风、楚楚可怜。马腾对大汉朝廷的感情显然是有些复杂的。&/p&&p&&strong&韩遂,字文约。曾用名韩约,祖上无人做官,根据其早年作为可以推测为地方豪强出身。&/strong&&/p&&br&&p&公元178年,对韩约有知遇之恩的金城太守死在任上,韩约主动将其灵柩送回千里之外的故乡并出资立下石碑为老领导歌功颂德。这一壮举为韩约赢得了巨大声望。&/p&&p&公元184年,已经是凉州刺史主要助手的韩约到京师洛阳出差,新任大将军何进久闻其名,在指挥平定黄巾之乱的百忙之余专门请他谈话。韩约要求诛杀宦官,何大将军当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但还是打算把他留在身边加以重用。当时何大将军刚刚上台,正是用人之际,多少官员、有志青年都盼着能得到这位政治新星的青睐,韩约宁肯不要高官厚禄也不愿依附何进,主动申请回到原单位工作。这一选择使韩约的命运发生了根本逆转,没过几个月他竟然就从一代名士韩约变成了大反贼韩遂,在其漫长的人生中再也没能踏上中原的热土,更不幸的是在京师期间,他还结识了一个叫做曹操的年轻干部。 &/p&&p&&strong&傅燮(音通谢),字南容。祖上是西汉著名勇士、外交家傅介子。&/strong&&/p&&br&&p&姓名的读音如同“腹泻”,表字的读音如同“难容”,以如今的眼光,这个名字真是难得的集搞笑与不吉利于一身啊。笔者的吐槽并非为了亵渎先贤,只是他的事迹知名度太低,本文涉及到的人物又太多,要是不找点儿噱头儿估计读者朋友很难记住他的名字罢了,罪过啊罪过。&/p&&p&傅燮是个高富帅,年少时就来到洛阳,拜知识水平最高的长者为师,举孝廉后听说推荐自己的官员去世,毅然辞官为其服丧。&/p&&p&黄巾之乱爆发后,傅燮被征召,随左中郎将皇甫嵩出征。军队开拔之前,傅燮上书汉灵帝状告宦官集团,遭到了十常侍第二号人物——被皇帝陛下亲切的称之为老娘的赵忠赵公公的记恨。&/p&&p&皇甫嵩是平定黄巾之乱的第一功臣,傅燮则是皇甫嵩麾下立功最多的军官。在论功行赏时,赵公公从中作梗并诬陷傅燮。谁曾想汉灵帝这个无道昏君居然难得的清醒了一回,在他这儿状告宦官的人多了去了,他从来都是一副烦死了烦死了的态度。可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傅燮给皇上留下的印象特别的深刻,出奇的良好。皇帝陛下先安排傅燮到凉州带了一阵子兵,听说他身体不好又专门调回中央做了皇家顾问。&/p&&p&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汉帝国在灵帝手里时虽然内忧外患但其实远没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如果这位皇帝能够多清醒两回一切都不样了。可惜事不过三的老话说的真是没错,汉灵帝一生恐怕一共就选对了两个人,除了傅燮,也就只剩下一个盖勋了。 &/p&&p&&strong&盖勋,字元固。出身于凉州官宦世家。&/strong&年轻时被举为孝廉,第一次出名是在汉阳长史(秘书长)的位置上。这是一个十分有前途的职位,因为凉州刺史和汉阳太守都在汉阳郡的冀县办公,因而盖勋想见到刺史大人是很方便的。&/p&&p&当时的凉州刺史是大书法家梁鹄,这位书法家因为作品失传的原因如今已经没什么名气了,但提起他的三个粉丝,读者朋友应该不会陌生。他们分别是汉灵帝刘宏、魏武帝曹操以及书圣王羲之。&/p&&p&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有了“字如其人”的观念,且不说宋代的蔡京、秦桧,单是这位梁刺史就足以证明以字论人的观念是要不得的。当时的武威太守仗着有权贵撑腰,恣意妄为、贪污受贿、横行不法。梁刺史的助手苏正和准备向朝廷检举揭发。刺史大人害怕得罪权贵竟然打算随便罗织一个罪名把苏正和弄死算了。&/p&&p&梁鹄毕竟是拿惯笔的不是拿惯刀的,杀人这么血腥的事儿需要找个人商量,刺史身边的人都是苏正和的同事,难保不会走漏风声。正好盖勋离得近,又是苏正和的仇人,找他商量再合适也没有了。&/p&&p&没想到盖长史不肯趁人之危,力劝刺史大人打消了这一邪恶而龌龊的念头。这倒也罢了,有趣之处在于,当捡回一条命的苏正和登门拜谢时,盖勋避而不见,还派人传话说老子是替刺史大人谋划,谁稀罕帮你!苏正和从此一如既往地憎恨于他。后来盖勋又劝梁刺史放过了另一个官员,当事人送来二十斤黄金表示感谢,盖勋又把人家教育了一通,面对唾手可得的巨款丝毫不动心。中国历史上有不少正直清廉的官员,但像盖勋这么有性格,把“当官儿不打送礼的”这一潜规则完全当做狗屁的属实不多。&/p&&p&笔者认为,盖勋是汉末凉州大地上最有人格魅力的人物,即便放到整个中国历史里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英雄。可好不容易有一部电视剧让他露了个脸,这部剧还被雪藏了(这部剧的名字叫做《英雄曹操》)。笔者写下本文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给这位被埋没了的英雄正名。&/p&&h2&&strong&第一幕:逆转,然后再见&/strong&&/h2&&p&公元184年,趁着东汉王朝忙于平定黄巾之乱,凉州地区爆发大规模叛乱,护羌校尉被杀。汉灵帝第一时间将自己钟爱的大书法家梁鹄从凉州刺史任上调回中央。新任凉州刺史叫做左昌,鉴于之后的凉州刺史变更得太过频繁,为了减少读者的负担,笔者依次给他们起了代号,比如这位左昌先生就可以称之为二刺史。&/p&&p&二刺史截取数千万军费中饱私囊,盖勋一再劝阻。恰逢叛军进击汉阳郡,恼羞成怒的二刺史派盖勋去驻守一个易攻难守的小县城。要是盖勋战败就将其军法处置,要是盖勋战死那就更省事儿了。可盖勋偏偏守住了县城,叛军转而进攻金城郡,金城郡大致上就是今天的兰州一带,在当时的重要性仅次于汉阳郡这个行政中心。盖勋劝二刺史派兵增援,二刺史一来怕死二来讨厌这个碍事儿的下属,真就敢玩忽职守,见死不救。&/p&&p&叛军在金城郡俘虏了一些人质,金城太守来到叛军营中商谈释放人质等相关事宜,被叛军所杀。叛军的两个羌族领袖北宫伯玉和李文侯在造反前都只是小兵(虽然出身贫寒,这两位的名字起得倒着实不错)。杀了朝廷的高官之后,北宫伯玉和李文侯感到不知何去何从,竟然从人质里扒拉出两个见过大世面的干部,胁迫他们进入叛军的领导班子。&/p&&p&无论是督军从事边允还是凉州从事韩约都没有舍生取义的觉悟,他们把心一横,加入了反政府武装。到底是有学问的人,造起反来就是不一样。在边允和韩约的带领下,叛军直奔二刺史所在的冀县而来。&/p&&p&二刺史惊慌失措,只能放下身段派人找盖勋救命。盖勋还是那么有性格,他把主张让二刺史自生自灭的同事们教育了一通并极速驰援,及时抵达冀县。面对叛军,盖勋毫无畏惧,大义凛然地斥责边允、韩约大逆不道、背叛朝廷。&/p&&p&边韩二人竟然被他训得放声大哭,可怜巴巴地回话说:要是当初二刺史听从您的建议救援金城,我们也许还能改过自新,如今我们已经罪孽深重,再也不能回头了呜呜呜呜呜。在盖勋的震慑下,叛军撤围而去。但撤围不等于洗手不干,他们很快就冲出凉州进入司州扶风郡,威逼长安,新任护羌校尉领兵迎战,遭到叛军包围,形势万分危急。&/p&&p&朝廷下令通缉边允、韩约。这二位掩耳盗铃地把名字改成了边章、韩遂,彻底向过去说了再见。&/p&&h2&&strong&第二幕:傲娇之王&/strong&&/h2&&p&盖勋终于盼到了二刺史被免职的这一天,可三刺史宋枭更要命。&/p&&p&这家伙不知道是读书读傻了还是大智若愚想装疯卖傻离开凉州这个是非之地。他对盖勋说:“据我所知,凉州人很少学习儒学经典,所以总是发动叛乱,如今我想让凉州人每家每户都来抄写《孝经》,或许这样可以让大家懂得讲道理。”&/p&&p&盖勋强忍着没抽他一个大耳瓜子,尽可能以不太以下犯上地态度劝阻道:“历史上那么多弑君篡位的恶行,难道当时就没有读书人了?现在不赶紧想办法稳住局势却在这儿扯淡,这主意要是传出去,凉州百姓肯定不爽啊,朝廷也会耻笑,您这个处理意见我实在理解不了!”&/p&&p&三刺史不听,坚持把自己的高招打成了报告。接到报告的朝廷一片哗然,在回复中严厉斥责,并派出杨雍接管凉州军政,成为四刺史。&/p&&p&四刺史相对来说还算比较靠谱,但他派盖勋救援护羌校尉的决策是否明智就见仁见智了,盖勋的确威望很高,两次防御战中的表现也都可圈可点,但要他与叛军野战这就太难为人了。被包围的那位护羌校尉对鲜卑和羌族作战都有着丰富的经验,连他都被包围了,盖勋的这点儿人马就更别提了。&/p&&p&连友军的人影儿都没望见就被叛军打得只剩下一百多人。盖勋就带着这最后的一百多人结成鱼丽之阵做最后的抵抗。鱼丽之阵由步兵和战车组成,在春秋时期曾展现过强大的威力,就盖勋所处的时代而言应该很久都没人用过了,但这个阵法能够牺牲防御力以提高攻击力,在绝境下作为同归于尽的打法还是比较合算的。&/p&&p&叛军的精锐骑兵发动冲锋,政府军死伤惨重,盖勋自己也留下三道伤口,但他立志殉国,指着身边的一棵树对士兵说:“我若战死,就将我埋在此树下!”&/p&&p&叛军中的一个羌族部落首领在造反前得到过盖勋的照顾,他拦在叛军士兵前面说:“盖长史是贤人啊,杀了他会遭雷劈的!”&/p&&p&盖勋继续发扬他用冷屁股贴别人热脸的风格,梗着脖子大骂道:“死反贼,你懂个什么?快杀了我!”羌族首领和他的小伙伴儿都惊呆了。这位首领好人做到底,干脆让出自己的马请盖勋随便去哪儿都可以,盖勋还是拒绝。叛军只好把他绑起来,但每个人都敬佩他的忠义和勇敢,谁也不敢杀他,最后竟然竟然竟然把他送回了汉阳郡去!千百年来,古今中外,如此傲娇又招人疼的角色,似乎并没有第二个……&/p&&p&回到汉阳的盖勋在四刺史的推荐下终于官升一级,成为汉阳太守。第二年,凉州发生饥荒。盖勋捐出家中存粮,得其救济而存活的灾民达到千余人。&/p&&h2&&strong&第三幕:超级演说家&/strong&&/h2&&p&公元185年,叛军打着诛杀宦官的旗号入寇三辅地区,在当时很多人看来,宦官集团就是万恶之源,因而叛军的旗号非常有助于凝聚人心。汉帝国的王牌战将皇甫嵩也未能阻挡敌人前进的步伐。叛军发展出了十几万人的队伍、实力和声势都进一步扩大。&/p&&p&汉灵帝主持召开紧急会议,司徒崔烈提出了放弃凉州的主张。崔烈是个值得一提的人物,他通过汉灵帝的保姆程夫人购买司徒这一职位时因为名声很大的缘故享受了五折优惠,他的儿子崔钧,字州平,是诸葛亮最好的朋友。诸葛亮年轻时整天给自己打广告,最早认可他才能的只有徐庶和这位崔州平。博陵崔氏从汉代到宋朝,单是宰辅级的高官就出了二十多个,是中国最源远流长的世家之一。&/p&&p&扯远了,接着说公元185年的这次紧急会议。崔烈贵为司徒,又有程夫人做后台,与宦官集团也相处的不错,一般人都不愿和他叫板。当时的汉帝国到处都有人造反,朝廷的兵力财力都已经捉襟见肘,拆西墙补东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最重要的是,寸土不可让的观念在当时远不像今天这么深入人心。&/p&&p&眼看着放弃凉州的决议就要通过,皇家顾问傅燮站了出来,要求杀崔烈以谢天下。笔者不得不指出,这种表达方式是违反规章制度的,当时就有人弹劾傅燮,告他在朝堂之上侮辱大臣。可汉灵帝对这位顾问实在是偏爱到了没有道理好讲的地步,他和颜悦色地请傅燮大人继续阐述自己的意见。&/p&&p&傅燮解释说:“当年匈奴单于写信亵渎吕太后,上将军樊哙夸口说给他十万军队就能横扫匈奴,如此忠君爱国,中郎将季布仍然说樊哙该杀。凉州是天下要冲,国家的屏障,高祖皇帝平定陇右,孝武皇帝开拓凉州,设立四郡,当时人都认为这样好比斩断匈奴人的臂膀。如今凉州治理混乱,出现反贼,天下为此骚动,陛下为此寝食难安。崔烈以宰臣的地位,不能为国分忧,却要割弃一方万里的疆土,臣对此感到不解。若让异族得到凉州,则会发动更强大的攻势,这才是最严重的后果!如果崔烈不知道这道理,那就是愚昧,如果他知道这个道理还这么说,那他就是对陛下不忠!”&/p&&p&这番鞭辟入里的演讲让崔烈哑口无言,最终汉灵帝采纳傅燮的意见,连京城的卫戍部队军都送上了战场。经过董卓、孙坚等将领的努力和流星雨的帮忙,勉强阻击了叛军。&/p&&p&崔烈威信扫地,先是转任太尉,没几个月又被免职。空出来的太尉职务由曹操的老爹曹嵩先生以高价买入。&/p&&p&傅燮成为政治明星,每当三公九卿的职位出现空缺,大家就纷纷推举。但汉灵帝的偏爱也是有限度的,在卖官鬻爵这件事上,五折优惠是他的底线。既然傅燮一个铜钱都不肯出,皇帝陛下总不能为一个人坏了行情。&/p&&h2&&strong&第四幕:魔道之争&/strong&&/h2&&p&公元186年,凉州四刺史杨雍因为平叛无功被免职,五刺史耿鄙上任。这位五刺史在征兵的工作上倒是非常积极,可他所信任的办公室主任是个十足的人渣,凉州士人都讨厌他。这种遭到所有同事反感,唯独主要领导喜欢的人是很难对付的,因为这种人能够集中优势兵力攻于一点,把所有的爱与可爱都展现在上司面前。&/p&&p&盖勋在之前的四任刺史手下开展工作时,私交好不好另说,至少都被当做主心骨。结果这位五刺史一来,对他是言不听计不从。傲娇的盖太守感到无法忍受,愤然辞官。傲娇之王走了,新的汉阳太守上任没多久,超级演说家傅燮就从中央被下派来接班儿了。&/p&&p&原来,宦官集团二号人物的赵公公眼看整不死傅燮,就派弟弟前去拉拢,表示只要肯合作,封万户侯一点儿问题没有。傅燮仿佛被盖勋的灵魂附体,夹枪带棒反正一句好话没有。怒火中烧的赵公公翻开官员名册,看看全国哪个职位最危险。于是傅大人就来到汉阳郡上班了。傅太守上任后,体恤百姓,发展屯田,很多叛乱的羌人都被他感动,前来归降。&/p&&p&这一年冬天,韩遂发动兵变,将边章、北宫伯玉、李文侯全部杀死。成为叛军唯一头目的他显然需要打一仗来立威,于是拥兵十余万包围陇西。&/p&&p&五刺史征召六个郡的官兵进击韩遂。官军人数虽多,但大都是训练不足的新兵蛋子。傅燮知道五刺史此战必败,一而再再而三地劝阻,刺史大人果然不听,然后军队果然就哗变了。五刺史和他的办公室主任都被杀死,军司马马腾率众投奔叛军。汉阳豪强王国自称将军,与韩遂联合,包围了凉州的行政中心冀城。&/p&&p&傅燮坚守着兵少粮尽的城池。叛军知道傅燮为人正直,有数千人在城外一起磕头,请求这位敌军的指挥官能够开城投降,并保证将其安全地送回家乡。&/p&&p&傅燮十二岁的儿子傅干知道父亲的性格刚烈,恐怕不会接受投降的建议,思前想后对父亲说:“皇帝昏庸,宦官当道,父亲都不为朝廷所容。如今凉州已经被叛军所控制,我们无法抵挡,不如接纳他们的建议,暂时先返回故乡,再招募勇士,等待时机,拯救天下苍生。”话还没说完,傅燮长叹一声说道:“儿子啊,你知道吗?爹爹今天必须死在这里啊。商纣王这样残暴的君王,尚且有伯夷为他绝食而死,孔子都称赞伯夷是贤人。如今朝廷还没有商纣王那样残暴,我拿着朝廷的俸禄怎能不替朝廷分忧?事情既然到了这一步,我就必须以身殉国。你很聪明,以后好好努力。秘书杨会将是我的程婴(不知道程婴是谁的读者请参见赵氏孤儿的典故)。”说到这里,傅干哽咽得泣不成声,旁边的人都哭得涕泗滂沱。&/p&&p&最终,傅燮率领仅有的士兵发起自杀式袭击,终于战死沙场,死得其所。此后凉州基本为叛军所控制。&/p&&p&傅燮的死讯传到洛阳,被汉灵帝追封为壮节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句话在傅家得到了印证。傅燮的儿子傅干后来得到了曹操的信任,官至扶风太守。傅燮的孙子傅玄在西晋官至司隶校尉,并写有《傅子》一书。&/p&&br&&br&&h2&&strong&第四幕半:傲娇之王重出江湖&/strong&&/h2&&br&&p&盖勋辞去汉阳太守之后,他的故事就和凉州的故事脱节了,但此人身上的奇迹实在太多,笔者忍不住要写一个插曲,交代一下他的下落。&/p&&p&公元188年8月,汉灵帝刘宏在设置西园八校尉的同时征召军事人才入朝为官.傲娇之王盖勋重出江湖,被任命为凉州武都郡太守,临行前,皇帝还诏令朝中两大派系的头目——大将军何进和上军校尉蹇硕一直送到城外,足见皇帝对盖勋的厚爱。傲娇之王还在赴任的路上,灵帝就改变了主意,将他征召回洛阳,担任讨虏校尉。 &/p&&p&公元188年10月,灵帝在大阅兵之后专门找盖勋谈话,问他天下为何有那么多叛乱?盖勋当着大宦官蹇硕的面说:还不都是宦官和宦官子弟闹的?灵帝转身就问蹇硕是不是这么回事儿,被吓得不知所措的蹇硕从此恨上了盖勋。灵帝又问盖勋:“我已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典礼,而且给士兵们发了很多奖金,你觉得怎么样啊?”盖勋板起脸孔,冷言冷语地给皇上讲大道理,扣大帽子。刘宏非但没有生气,反而称赞盖勋:“说的对,朕和你相见恨晚,那么多大臣没有人能像你这样说话的。”&/p&&p&盖勋后来对宗正刘虞、佐军校尉袁绍说:“我认为陛下是非常聪明的人,只是被左右宠信的宦官蒙蔽了,如果我们合力清除这些混蛋,然后提拔一些好干部,等到汉室兴旺,我们再功成身退,岂不快哉?”刘虞、袁绍认同,三人在一起谋划。不久,有人举荐盖勋到长安做京兆尹,刘宏不舍得让盖勋离开洛阳,但由于蹇硕等人极力撺掇,盖勋还是被升迁为京兆尹。在京兆尹的位置上,盖勋主要干了以下三件事:&/p&&p&1.
惩处有宦官集团撑腰的的长安县令,威震京师。&/p&&p&2.
拒绝皇长子刘辨的不正当要求。每逢军国大事,灵帝都专门请教盖勋的意见。&/p&&p&3.
灵帝驾崩,董卓入京之后,盖勋致信董卓,又是谩骂又是诅咒。董卓愣是连脾气都不敢发。后来董卓以皇帝的名义征召皇甫嵩和盖勋入朝,盖勋手上兵少,坐拥三万军队的皇甫嵩又决定找董卓认怂,盖勋只好奉旨转任皇家顾问。当时公卿以下官员,见到董卓无不跪拜在地,而盖勋见到董卓,只是拱了拱手而已,在场的人无不吓尿。&/p&&p&司隶校尉袁绍与董卓翻脸后,董卓问司徒王允谁是做司隶校尉的合适人选,王允推荐了盖勋。董卓说:“这个人的确有能力,但是不能给他这么大权限。”在盖勋的人事安排上,董卓伤透了脑筋。此人人望高的没边儿,不提拔吧,里里外外都说不过去。提拔了吧,又怕他搞事儿,董卓只能频繁地给盖勋调整岗位,一会儿做武将一会儿做文官,一会儿在地方一会儿在中央,来来回回地折腾 。&/p&&p&在一次会议上,平定黄巾之乱的第二功臣朱儁向董卓汇报军情,并谈了谈自己的看法,董卓责难道:“老夫百战百胜,心中自有韬略,你那些不成熟的小建议就省省吧,别弄脏了老夫的刀!”盖勋在一旁见状,出来说道:“过去雄才大略的明君圣主,都主动征求别人的意见,何况是你呢!怎么,你还不让人说话了?”董卓给自己找个台阶下,说刚才是开玩笑呢。盖勋不依不饶:“哪有人用发脾气来开玩笑的?”硬是逼得董卓向朱儁赔礼道歉才作罢。史书上说,董卓因为朱儁人望太高没敢把他怎么样,但是和盖勋一比,朱儁活脱儿是个受气的小媳妇儿。&/p&&p&公元191年,盖勋病逝。遗嘱就一条:不接受董卓的任何馈赠。董卓为了向众人展示自己的宽容,上赶着赠送丧礼用品并将盖勋陪葬于皇陵。盖勋的儿子后来官至永阳太守。&/p&&p&盖勋是典型的有操守、有本事、有脾气、有性格的魅力型男。面对上门送礼的同事、攻城拔寨的敌人、九五至尊的皇帝、杀人如麻的魔王,他永远是既没好话也没好脸。&/p&&br&&p&后人有诗赞曰:&/p&&p&一生负气成今日,&/p&&p&四海无人对夕阳。&/p&&p&破碎山河迎胜利,&/p&&p&残馀岁月送凄凉。&/p&&p&(其实这诗是陈寅恪先生写自己的,笔者借来用用。)&/p&&br&&h2&&strong&第五幕:双头蛇&/strong&&/h2&&p&公元188年11月,被马腾、韩遂推举为叛军最高领袖的王国先生胆大包天地率军进犯历史名城,军事重镇陈仓城。汉灵帝派皇甫嵩、董卓率领四万军队驰援。叛军包围陈仓八十余日徒劳无功,反倒被皇甫嵩斩杀一万多人。&/p&&p&陈仓之战后,王国先生的领袖地位被废除,但马腾、韩遂实力相当,谁也管不了谁,只好又立了一位做过县令的名士阎忠先生当头儿。阎忠先生不愿助纣为虐,说死就死。此后叛军就从一根绳上的蚂蚱变成了以马腾、韩遂为派系首脑的双头蛇,诸将争权夺利,势力渐渐衰弱。照此发展,凉州叛军恐怕要不了多久就会被平定。但董卓之乱故使汉帝国境内的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董卓和他的凉州官军成了人人喊打的靶子,谁也顾不上找凉州叛军的麻烦了。&/p&&p&公元191,董卓向马腾、韩遂送出了橄榄枝,三位枭雄打算共同干一番大事。&/p&&p&公元192年,董卓遇刺,其继承者李傕控制朝廷招安了凉州叛军。马腾、韩遂摇身一变就成了朝廷认证的官军。&/p&&p&公元194年,马腾找李傕办点儿私事儿被拒绝,盛怒之下调集军队准备与李傕开战。汉献帝刘协派使者调解,马腾不听。前来劝架的韩遂被马腾说服,两军一起与李傕作战。朝廷里有几位官员想与马腾、韩遂里应外合推翻李傕。计划泄露,马腾、韩遂败走,朝中内应被杀。但马韩二人在战斗中升华了感情,在这一年结拜为异姓兄弟。&/p&&p&一山不能容二虎,除非一公和一母,这兄弟俩因为部下的不断摩擦,矛盾逐渐升级,终于反目成仇。马腾进攻韩遂,韩遂败走,又拉外援一起反击,杀掉了马腾的妻儿,二人连年交战,直到曹操势力崛起才派人稳住了他们。两人各派一个儿子到曹操控制下的朝廷做了人质。&/p&&p&官渡大战,马腾、韩遂持观望态度。曹操取得胜利后两人与曹操保持了十年的蜜月期。马腾把军队留给儿子马超,入朝准备安度晚年。韩遂则主动替朝廷平定了武威太守的叛乱。但对马韩两家来说,保住对军队和地盘的控制是对曹操亲善的前提。合作何以,并购免谈。&/p&&p&公元211年,曹操要跨过凉州地盘讨伐张鲁。为了追求独立自主,马超推举韩遂为都督,联合凉州各路小军阀,组成十万联军抗拒曹操。曹操亲自率军讨伐,潼关之战爆发。&/p&&p&马超可以不顾父兄的安危,韩遂却不能不顾在曹操手上做人质的子孙。仗着当年结下的友情,韩遂邀请曹操在阵前谈话。曹操趁机施展离间计,与韩遂一起追忆了27年来的往事与随想,感到快乐时还会拍拍手。韩遂见曹操如此热情,觉得子孙的安全有了着落。会面结束后,马超试探地问他刚才聊了些什么,韩遂想都没想就说了一句最遭人怀疑的话——没说什么啊。过了几天,曹操又给韩遂寄来了一封信,马超要来一看,信上多处涂抹,难免对韩遂更加怀疑。离心离德的联军焉有不败之理?马超与韩遂就此分道扬镳。&/p&&p&公元212年,马腾被曹操处死,马腾和韩遂的亲属,但凡是曹操能找得到的都悉数被杀。&/p&&p&公元213年,曹操的连襟夏侯渊以少胜多,大破韩遂,使其实力受到严重削弱。&/p&&p&公元214年,韩遂的女婿——曾痛扁过马超的猛将阎行背叛了老泰山,响应夏侯渊,谋杀岳父未果。&/p&&p&此时韩遂已经七十多岁了,儿孙早已被曹操杀了个精光,最器重的女婿还想要他的老命。造反三十周年,却混的这么凄凉,心灰意冷之下,他打算投靠刚刚占据蜀地的刘备。&/p&&p&如果韩遂能够依附于刘备,他就一定会和马超一样被《三国演义》洗白、包装,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目中留下光辉的形象。但韩遂的心腹给他灌了一肚子心灵鸡汤,鼓励他发挥余热、再接再厉。老糊涂了的韩遂倍受鼓舞,竟然真的相信自己还能大器晚成。&/p&&p&公元215年,风烛残年的韩遂回光返照,击败了自己的女婿,出了一口恶气。不久,韩遂死亡。他的死因存在争议,没有争议的是,他的人头和他留下的部队都落到了曹操的手里。凉州之乱衍生而来的叛军集团至此分崩离析。&/p&&h2&&strong&谢幕&/strong&&/h2&&p&读者朋友可能会感到奇怪,在本文的四位主要人物中,为何傅燮、盖勋的身影这么高大伟岸,马腾、韩遂却处处像个坏蛋?&/p&&p&原因在于,傅、盖两位在《后汉书》中有列传。在这两位的列传里,什么汉灵帝啊、董卓啊、叛军啊这种传统意义上的负面形象都展现出了可爱的一面,因而在黑白分明的民间艺术中,他们的故事是不符合宣传要素的。&/p&&p&马、韩两位的记载只是零散的出现在别人的列传里。没有列传说明史官不待见他们,史官不待见自然也就没什么好话了。诚然这两位总是被放到一起讨论,然而笔者认为他俩从头到尾都不是一路人。&/p&&p&马腾是从小穷怕,一生不择手段,只求功名富贵。他没想到自己养了个坑爹的白眼狼。他更不会想到,正是因为这个不孝子投奔刘备的政治正确,他的民间形象被连带着粉饰成了忠臣良将。&/p&&p&韩遂在《三国演义》中遭到了戏耍和揶揄,罗贯中先生说他被马超砍断了右手,投降曹操后被封为西凉侯。在笔者看来,韩遂从小衣食无忧、一生追求自我实现,做官时还算爱国,失去了爱国的资格之后别无选择地爱上了自由。&/p&&p&历史故事与历史的区别,就如同站在山顶看风景与站在悬崖边上凝视深渊的区别,而真相就在深渊之中,回以凝视。历史比真相单纯,历史故事又比历史单纯。对于很多读者来说,看看单纯的故事其实挺好的。但这世上总会有一些人嫌单纯的故事不过瘾,一时半会儿又不愿为晦涩难懂的古书伤脑筋。&/p&&br&&p&&strong&笔者正是为这样的一群人所服务的。&/strong&&/p&
引言 凉州是汉末三国军事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凉州大马,纵横天下!凉州群雄,横刀立马!除了之前隆重介绍过的董卓、马超、姜维等凉州出产的一线明星,笔者以为这一时期的凉州大地上还有很多人的故事值得玩味。这些人,如果单独看其中任何一位的故事都没什么…
&img src=&/d1bcd8e6b_b.jpg& data-rawwidth=&902&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2& data-original=&/d1bcd8e6b_r.jpg&&&br&&br&&br&&p&这一篇的准备工作极为痛苦,笔者所坚持的热情、客观、公正的原则这一次受到了良心的挑战。&/p&&p&痛定思痛,躲无可躲,终于在前所未有的艰难中写成。也许,之前所写的数篇列传,都是为了给这个复杂的题目铺垫吧。&/p&&br&&p&&b&人间失格&/b&&/p&&br&&p&东吴大皇帝孙权(公元182年-252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以“大”为谥号的皇帝,也是三国在位时间最久的帝王。然而以客观公正著称的晋朝史官陈寿在《三国志》中将曹操和刘备的去世冠之以天子专用的“崩”、“殂”,对孙权的死亡则仅仅称之为诸侯使用的“薨”,低调而微秒地表现出了他对孙权甚为不爽的态度。何也?&/p&&br&&p&由于吴国史官“为尊者讳,为贤者隐”的闪烁其词,后世无从得知孙权诸多见不得人的勾当究竟发生在何年何月。再加上孙权的一生相当漫长,若仍以履历的形式讲述则太过纷繁复杂,因此本文将从五个层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剖析孙权,尽可能地让读者了解此人真实的面目。&/p&&br&&p&&b&下班以后的私生活&/b&&/p&&br&&p&孙权崇尚节俭,从没有像魏明帝那样铺张浪费地建设亭台楼阁。至于奢侈品,除了送给曹丕就是做国际贸易。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的人生乐趣主要有三:&/p&&br&&p&一、开酒会&/p&&p&孙权是《三国志》里举办酒会最多的人物,高兴的时候甚至亲自给大伙儿斟酒。这些事儿之所以会被记录下来是因为他手下总有那么几个不懂事儿的人物。&/p&&br&&p&德高望重的老管家张昭看不惯少东家喝大酒,动不动就甩脸子。孙权拿他没辙只能哄哄算了。直到贴心人诸葛恪出现,在酒桌上对老张头儿频频奚落,孙权才不必再窝火。&/p&&br&&p&张昭可以倚老卖老,别人要敢扫兴就没那么容易混过去了。&/p&&br&&p&虞翻在孙权刚接班时保护他免遭堂兄孙暠的威胁,其人知识水平很高,是著名的经学家,曹操多次招聘都被他拒绝。但是虞翻成分不好、脾气又差,一直不招孙权待见。&/p&&br&&p&在大魏皇帝曹丕领导下做吴王时的一次酒会上,孙权又给大伙儿挨个倒酒,虞翻趴在地上装醉,孙权刚走开几步虞翻就爬了起来,这意思就是老子不想跟你喝。&/p&&br&&p&孙权早就想办他,只是碍于社会影响一直忍着,这回干脆借酒行凶,拔出剑来就要剁。一般人不敢劝,只有前任扬州牧刘繇之子,江东孙氏用来标榜自己的活招牌,地位超然的大司农刘基将孙权紧紧抱住,劝他说“大王,不行啊,要杀他也得等醒了酒再说啊,要是酒后杀了大知识分子明早您就得上头条啊!”孙权怒吼到:“曹操尚且杀了孔融,我杀个虞翻又能怎么地?”&/p&&br&&p&不说这话还好,要是说了这话再杀虞翻就等于公开以曹操为榜样,那么孙权的权力合法性就动摇了。为了把面子找补回来,孙权下令:以后我喝醉的时候说要杀谁大伙都不要当真了。&/p&&br&&p&虞翻暂时安全,几年后被流放到了交州。&/p&&br&&p&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万不要在酒桌上偷奸耍滑,更不要在喝酒时携带管制刀具啊。&/p&&br&&p&二、娶老婆&/p&&p&原配谢夫人:在孙权看上自己亲姑姑的亲孙女徐夫人之前对这位结发妻子还是很不错的。&/p&&br&&p&侄女徐夫人:孙权第一任太子孙登养母。在孙权看上江湖人称步练师的步夫人之前,对她也是很不错的。孙权不畏惧伦理观念的束缚,对自己的侄女一视同仁。不仅如此,他还亲自做媒,把自己的外孙女嫁给了儿子孙休。&/p&&br&&p&步练师:孙权最有名的两个女儿孙鲁班、孙鲁育的母亲,也是孙权一生的挚爱,史称“宠冠后庭”。在孙权遇到琅琊王夫人之前,专宠她一个。&/p&&p&两个王夫人:比较受宠的是诸葛家族的老乡琅琊王夫人,她为孙权生下了第二任太子孙和。南阳王夫人为孙权生下了吴国第三任皇帝孙休。在潘夫人出现之前,她们都还混的不错。&/p&&br&&p&娇媚性感的潘夫人:孙权以六十高龄让小潘潘怀上了第三任太子,也是吴国第二任皇帝的孙亮。母以子贵,阴险妒忌、娇媚性感的小潘潘一度有机会成为吕雉式的实权太后,却在孙权病危时被饱受她虐待的宫女们合伙谋杀。&/p&&br&&p&另外还有为孙权生下鲁王孙霸的谢姬、生下齐王孙奋的袁术之女袁夫人,以及以第一任太子孙登的生母为代表的,广大不知名女同胞。&/p&&br&&p&在全体老婆们夜以继日的共同努力下,孙权有了七个儿子,四个女儿,使他不管怎么折腾都不怕后继无人。所以晚年的孙权才能大义灭亲、使劲儿折腾、至死方休。&/p&&br&&p&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夫多妻制是不利于家庭和睦的。&/p&&br&&p&三、打老虎&/p&&br&&p&老婆众多加上常年喝大酒的孙权竟然能够活到七十高龄,这要归功于他以打猎的方式锻炼身体的好习惯。&/p&&br&&p&孙权打老虎的名声仅次于武松。比如苏东坡先生就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专门写到:“亲射虎、看孙郎”。然而笔者怀疑,以苏东坡先生的才学,亲射虎时不看李广偏偏要看孙郎是在以隐晦的方式说笑话。&/p&&br&&p&孙权在一次打老虎的行动中险些遇难,好在他从小就吸取老爹和老哥的教训,走哪儿都带着保镖。但这次遇险让孙权发现光有保镖还不足以保卫他的安全,于是创造性地发明了工具——“射虎车”。他把自己关进可以移动的笼子里,从此高枕无忧、痛痛快快地打猎去喽。不知现代野生动物园里的观览车是不是受到了孙权的启发呢?&/p&&br&&p&这个故事告诉我们:&/p&&p&1.人类能够战胜动物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发明工具。&/p&&p&2.一定要注意锻炼身体。&/p&&br&&br&&p&&b&如何评价孙权的军事水平?&/b&&/p&&br&&p&一、击退山贼&/p&&p&公元197年,袁术与孙策翻脸。孙权以一千兵力击退袁术发动的六县山贼。&/p&&br&&p&注:孙权仓皇逃窜,刚跳上马敌人就已杀到眼前,兵器已经砍到了马鞍上。出身贫寒的别部司马周泰受孙权厚恩,以自己的身体保护领导,受伤十二处依然死战不退。其他人受周泰感召,奋力作战击退山贼。处于濒死状态的周泰在神医华佗的治疗下休养了很久才康复。&/p&&br&&p&二、二攻陈登&/p&&p&公元198年,孙策派孙权进攻广陵太守陈登驻守的匡琦城。前不久刚刚帮助曹操玩儿死吕布的陈登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镇定自若,主动出击,大败孙权。不久孙权卷土重来,重蹈覆辙。&/p&&br&&p&注:名重天下、有湖海之志的陈登早年患有重病,幸得华佗治疗得以不死,后来病情加重而华佗不在,无人可治,38岁死去。&/p&&br&&p&三、血洗皖城&/p&&p&公元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承江东基业。庐江太守李术在孙策手下时服服帖帖,对孙权全无半分好感,欲归附曹操。这时的曹操忙着与袁绍交战无暇兼顾。孙权杀李术,屠皖城,扬刀立威。&/p&&br&&p&注:由于江淮一带草寇众多,不利驻防。为集中力量报杀父之仇,孙权搬空皖城、撤出了江淮。&/p&&p&这一年,永远为合肥人民所怀念的扬州刺史刘馥奉曹操之命单枪匹马来到江淮,迅速招降所有草寇。随后刘馥及其部下庐江太守朱光兴修水利、大开屯田、广招流民、兴办教育,使合肥、皖城两地复兴。&/p&&br&&p&四、三征黄祖&/p&&p&公元203年-208年春,孙权三征江夏,得名将甘宁,杀黄祖、告慰孙坚在天之灵。&/p&&br&&p&注:黄祖出生年份不详,但根据曾在他手下混过的甘宁描述,黄祖被杀时已经七老八十。若是黄祖早点退休,真不知道孙权怎么跟死去的老爹交代。&/p&&br&&p&五、赤壁大战&/p&&p&公元208年夏,曹操轻取荆州、大破刘备并给孙权写信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p&&p&孙权下定决心,联刘抗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辉煌胜利。&/p&&br&&p&注:&/p&&p&1.周瑜要五万精兵,孙权说,“一时半会儿凑不出这么多,先给三万,你们先打着,要是打不赢就回来,我亲自和曹操一决雌雄。”周瑜要的数目不大可能是信口开河而是经过估算的。要是周瑜都打不赢孙权还一决雌雄个屁,多给自己留点儿兵,是投降还是逃跑到时候再说。&/p&&p&2.孙权故意安排老资历的程普做周瑜的副手,程普当然不服,若非周瑜以博大的胸怀一再包容,赤壁之战的走向真不好说。&/p&&br&&p&六、第一次合肥之战&/p&&p&公元208年,再造合肥的扬州刺史刘馥逝世,这一年十二月,孙权携赤壁大胜之余威,亲征合肥。百余日的围攻加上连降暴雨使合肥的城墙即将崩塌。此时曹操忙于稳定后方,曹仁镇守的南郡又遭到周瑜关羽的夹击。合肥军民望眼欲穿的援兵迟迟不来,城破在即,唯一的指望是使诈。结果孙权相信了扬州别驾蒋济放出的假消息,以为有四万援军即将到达,匆忙放了一把火之后撤退。&/p&&br&&p&注:从此合肥成为了孙权的眼中钉,当时的孙权还不知道这座城市将成为他一生的笑柄和噩梦。&/p&&br&&p&七、周瑜之死&/p&&p&公元209年-210年,周瑜赶跑曹仁占据江陵。刘备来到京口迎娶孙权之妹时提出借江陵一用。周瑜建议孙权扣押刘备,挟持关羽、张飞一起伐蜀。鲁肃则力主维护孙刘联盟,把江陵借予刘备。&/p&&br&&p&孙权既批准了周瑜、甘宁提出的伐蜀计划又采纳了鲁肃的意见。周瑜在回江陵的路上突然死在了巴丘(今岳阳楼一带)。患病多年的陈登尚且活到38岁,心胸宽广、雅量高致、多年来以音乐陶冶情操、以长槊书写情怀、以小乔常伴左右、官场战场情场场场得意的周瑜却在35岁突然病死,上哪儿说理去?而陈寿评价孙权时将他比喻成越王勾践更有暗示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嫌疑。&/p&&br&&p&注:在提出计划时周瑜先进行了一番剖白,希望和孙权的堂弟孙瑜一起出击,成功之后由孙瑜驻守联合马超,周瑜自己则回到江东辅佐孙权北伐襄阳。这是周瑜不甘于天下三分而提出的二分天下之计。&/p&&br&&p&从周瑜及其两个儿子的寿命来看,不排除家族遗传病的可能。但孙权当面批准伐蜀,背后却将伐蜀最大的筹码刘备放走并同意将入蜀的跳板江陵城外借,这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手段无疑会令周瑜心寒。&/p&&br&&p&周瑜死后,孙策时代的激昂路线彻底终结。东吴进入了以绝不冒险为指导思想的孙权时代。这一年孙权挥师南下,将天下十三州里最偏远荒凉的交州纳入东吴版图。&/p&&br&&p&八、儒须之战&/p&&p&公元213年,平定了马超、韩遂的曹操南征、欲报赤壁之仇。孙权以七万兵力在濡须坞击退了曹操号称四十万的大军。曹操留下了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评价,悻悻而去。&/p&&br&&p&注:儒须之战前后孙权无论战略还是战术上的表现都可圈可点。战前一年修筑的儒须坞起到了关键的防护作用。战斗中孙权还亲自乘船侦查,上演了史实版的草船借箭。而甘宁在此战中的表现更加耀眼,他率领百余名骑兵奇袭曹营、斩敌数十而还。&/p&&br&&p&九、皖城之战&/p&&p&公元214年,孙权决定稳扎稳打先拿下皖城再打合肥的主意。甘宁率领精锐士兵攀上城墙、速战速决,在合肥守将张辽驰援之前皖城就被攻下。从此庐江郡被孙曹两家一分为二。&/p&&br&&p&自周瑜死后孙权亲自指挥的两场战争都取得了胜利,大大提高了他的威信和自信心。&/p&&br&&p&注:东吴集团给将领们开出了远远高于曹刘两家的价码——世袭领兵制规定军事长官死后其部队由子弟继承。这种带有私人性质的武装在防御战中为保卫既得利益积极性非常高,孙权一生没有打输过一次防御战与这项制度息息相关。但这一制度也使养尊处优的军官在攻城拔寨时很少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甘宁没有根基,战略构想又与最高领袖背道而驰,只能沦为“斗将”证明自己的价值。&/p&&br&&p&十、第二次合肥之战&/p&&p&公元215年,孙权趁曹操西征张鲁之机,兴兵十万二攻合肥。&/p&&br&&p&惜字如金的《三国志》难得的以浓墨重彩的笔触记录了这一战役:兵力只有七千的张辽毫无畏惧,亲率八百敢死之士于黎明时分发动突袭。甫一交战,张辽就亲手斩杀敌将两员、敌兵数十人,豪气冲天地大喊:“张文远在此,以我之武,送汝升天!”(这句台词是游戏《真三国无双4》里的,借来用用,史书原文是“大呼自名”。)&/p&&br&&p&徐盛、宋谦两营将士被吓跑,张辽大展神威、直冲孙权营帐。孙权仓皇逃上山顶、列阵自卫,任凭张辽叫骂不敢回应。待到太阳升起,孙权终于发现敌人兵力极少,下令将张辽突击队重重包围。&/p&&p&可是张辽简直骁勇到了没有道理好讲的地步,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自己冲出包围还嫌不够,又杀入敌阵将敢死队成员全部救回。孙权大军士气尽灭、垂头丧气,有气无力地包围了合肥十几天之后灰头土脸地撤退。&/p&&br&&p&途径逍遥津时,亲自殿后的孙权又被张辽突袭、险遭生擒,得甘宁奋战、凌统拼死护卫,孙权才以高超的马术技巧跳过断桥。&/p&&br&&p&此战奠定了张辽五子良将之首的地位,江东的孩子们闻其名而止泣。后人根据此战双方的表现称赞张辽为张八百,呼孙权为孙十万。&/p&&br&&p&注:笔者所写的是孙权列传而非讨伐孙权的檄文,在这里得稍微替孙权说两句公道话。&/p&&p&张辽的八百人面对的应该只是十万大军的先头部队,不然就算有八百个张辽拿着冲锋枪扫射十万头猪也不至于这么嗨翻全场。孙权在撤退时亲自殿后,也算是有所担当。所以笔者认为第二次合肥之战并非孙权一生最丢人现眼的表现。&/p&&br&&p&十一、白衣渡江&/p&&p&早在公元212年,孙权就把嫁给刘备的妹妹召回。孙小妹估计是很不愿意回娘家的,因为他在刘备家横行霸道、肆意妄为,过得不亦乐乎。&/p&&br&&p&公元217年,鲁肃病逝,孙刘联盟风雨飘摇。&/p&&br&&p&公元219年,孙权背叛孙刘联盟。吕蒙白衣渡江。关羽败走麦城。孙权得到了荆州的大部分地区。&/p&&p&注:对于孙权叛盟的原因,有人说是刘备集团势力膨胀的太快,成为了比曹操更强大的威胁。然而当时刘备集团只是同比增长较快、声势浩大,其真正实力仍与曹操相去甚远。关羽在得知后院起火之前就已经被曹操派出的徐晃击败,即使孙权不叛盟,刘备和关羽的北伐也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大可以再观望一段时间。&/p&&br&&p&有人说孙权对刘备占领的荆州西南部势在必得,这有一定道理。可是孙权对曹操占领下的扬州北部也有势在必得的野心。&/p&&br&&p&笔者认为,孙权叛盟有以下两个原因:&/p&&br&&p&1.孙权的原因:孙权被张辽打出了阴影,又不敢冒着被曹刘两家夹击的风险明刀明枪地和关羽正面对决。趁曹刘两家开战,偷袭盟友要比跨江北伐容易得多。&/p&&br&&p&2.关羽的原因:关羽对孙权一向很不尊重,他水淹七军时拿出来的战船更令孙权起疑,北伐中原准备这么多战船作甚?最重要的是关羽是刘备帐下仅有的熟悉水军的将领。一旦关羽顺江而下,东吴的水师虽强也会因为处在下游而非常被动。关羽遭到追杀时,孙权前所未有的坐不住,一再催问抓住关羽了没有。如此焦虑的表现,无论是之前的赤壁大战还是之后的夷陵之战都没有过。笔者分析孙权的心理是:关云长、荆州对我很重要,但是没有你,对我更重要。&/p&&br&&p&这一年,吕蒙死亡。孙权在其生前身后所表现出的关心和哀痛到了肉麻的程度,远远不是周瑜、鲁肃所能相比的。&/p&&br&&p&第二年,甘宁病逝,其死后待遇是东吴十二虎臣里最差的一个。对于孙权来说,功劳不重要,重要的是永远贴着领导的路线走。所以一辈子没打过胜仗的诸葛瑾可以步步高升、官至大将军,甘宁就只能是个杂号将军了。&/p&&br&&p&十二、夷陵之战&/p&&p&公元222年,刘备伐吴,所率兵力只有四万,加上封官许愿统战来的五溪蛮夷,也只有五万。而占据防守优势的吴军主帅陆逊也有五万人。没有了关羽,刘备只能弃舟登岸、以陆军强攻,终于在夷陵被火烧连营。&/p&&br&&p&夷陵之战并非《三国演义》里陆逊以二十万人战胜七十万人,阻止刘备一统江南的奇迹,而是刘备冒险夺回荆州行动的失败。当然,如果不是陆逊的指挥得当,刘备虽败也不至于败得那么血本无归。&/p&&br&&p&孙权无惧刘备,他最担心的是曹丕趁火打劫。为了防止最糟糕的状况发生,曹丕刚称帝他就放下身段儿投降,在政治上占据了优势的曹丕大方地封孙权为吴王。&/p&&br&&p&注:孙权的致命弱点被魏国杰出的战略家刘晔一眼看破,他力谏曹丕与刘备一起出兵瓜分东吴,这样的话魏国可以得到吴国的心脏地区,蜀国只能得到吴国的外延地带,到时蜀国也撑不了多久。反过来和孙权一起打刘备就不成了。因为刘备正在盛怒之中,孙权则处于清醒状态。一旦魏国出兵攻蜀,孙刘两家就有可能会罢兵言和。&/p&&br&&p&曹丕部分听取了刘晔的意见,没有出兵攻蜀,使夷陵之战没有消弭于无形。但曹丕又贪图孙权称臣给自己带来的政治优势,错过了灭亡吴国的大好机会。&/p&&br&&p&十三、抵抗曹丕&/p&&p&公元222-225年,由于孙权拒绝派长子孙登做人质,魏吴关系恶化。曹丕三次伐吴,完成了军队高级将领的大换血,收服了处于半独立状态的青徐豪霸,客观上帮助蜀国渡过了困难时期,但未能对孙权取得显著战果。&/p&&br&&p&注:曹丕第一次伐吴时特意把已经身患重病的张辽请上前线。孙权高度紧张,传令各军:“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吴军将士在保卫战中一如既往的积极踊跃,孙权本人中规中矩,无明显失误也未有突出表现。&/p&&br&&p&十四、石亭之战&/p&&p&公元228年,孙权与鄱阳太守周鲂联袂上演了一出苦肉计,赚得魏国大司马曹休中伏。此战由周鲂策划、孙权首肯、陆逊指挥、俘虏魏军一万人。曹休不久羞愤而死。&/p&&br&&p&注:孙权在战后的第二年称帝。从此直到孙权死亡,魏国再未对吴国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p&&br&&p&十五、第三、第四次合肥之战&/p&&p&公元229年,孙权因魏军有所防备临时取消了攻打合肥的计划。&/p&&br&&p&公元230年,魏国为了限制东吴水师,在合肥离水较远处修建合肥新城。筑城期间,魏国征东将军满宠申请到了重兵布防。连空虚时的老城都拿不下来的孙权自然无可奈何。&/p&&br&&p&公元233年,为试探新城虚实,孙权三攻合肥。&/p&&br&&p&因城远水,东吴水师二十余日不敢下岸。孙权领教到了新城的厉害,但是就这么回去太过丢脸,怎么着也得上岸放把火、抢点儿东西再走。孙权的心思被满宠识破,刚上岸就被早已埋伏在此的六千伏兵袭击。孙权退走。&/p&&br&&p&公元234年,响应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孙权以号称十万之众四攻合肥,同时派陆逊、诸葛瑾率兵万余攻打襄阳。(其实吴国此战是兵分三路,第三路没起什么作用,带兵将领大伙儿也不熟悉,笔者就略过不提了。)&/p&&br&&p&满宠征集数十名勇士顺风放火,烧毁了吴军的攻城器械。30岁的魏明帝曹睿也御驾亲征,准备会一会52岁的孙权。曹睿刚继位时,孙权对他最亲密的好朋友诸葛瑾说过这样一番话:“丕之于操,万不及也。今睿之于丕,犹丕不如操也。”言下之意是魏国一代不如一代了,区区曹睿算得了什么啊?&/p&&br&&p&如果孙权不是耍嘴的话,公元234年就会上演魏吴两国皇帝在东边针尖对麦芒、诸葛亮与司马懿在西边飙智商的华丽篇章。可是孙权竟然怂了……自顾自地带着吴国主力部队跑了。&/p&&br&&p&注:陆逊、诸葛瑾侥幸得脱、诸葛亮在五丈原与世长辞。笔者认为这才是孙权最丢人现眼的一回。此后孙权虽有小打小闹但再无大的动作。&/p&&br&&p&十六、总结&/p&&p&汉末三国,论作战经验之丰富,无人可与孙权相比。&/p&&p&古往今来,论作战水平之不稳定,也无人可与孙权相比。&/p&&p&综合评价:防御能力绝顶、进攻水平一般。&/p&&br&&br&&p&&b&如何评价孙权的治国水平?&/b&&/p&&br&&p&公元200年,孙权执掌江东,在张昭、周瑜的辅佐下逐渐稳定局势。孙权改变孙策时代的强硬态度,对士族阶层以安抚为主、招贤纳士。以鲁肃、诸葛瑾为代表的外来户和以顾陆朱张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当地士族都加入了孙权的幕府。这一切看上去都很美,可是特权阶层舒服了,平民百姓就难过了。孙权也学曹操发展屯田,由于民屯会妨碍士族大庄园主的利益,孙权的屯田以军屯为主。&/p&&br&&p&公元225年,建忠中郎将骆统上书孙权说:吴国的百姓已经穷苦到了生下孩子不敢养,活着的吃不饱、死了的没人埋的地步。孙权深受触动,考虑到此时国际局势相对平稳,军备开支可以暂时压缩,便下了道命令实行轻徭薄赋。&/p&&br&&p&公元230年,为增长人口、发展生产力,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上万将士漂洋过海,寻访夷州、亶州。&/p&&br&&p&船队到达夷州。(除个别“台独”学者外,多数学者认为夷州就是台湾。)吴国将士与当地高山族人先兵后礼,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但由于水土不服,缺医少药,病死的士兵越来越多。卫温、诸葛直决定返回,与当地人洒泪作别。&/p&&br&&p&船队回到吴国,连同随船到大陆开阔视野的高山族人一块儿算也只有几千人。得不偿失的孙权震怒,将卫温、诸葛直以“违诏无功”的罪名下狱处死。&/p&&br&&p&就这样,孙权建立了大陆与台湾最早的联系。&/p&&br&&p&公元233年,已经和东吴眉来眼去了三年的魏国辽东太守公孙渊向孙权称臣。孙权不顾众臣反对,派一万人远渡重洋去辽东宣旨,封公孙渊为燕王。这不多不少的一万人既不足以攻略辽东又令公孙渊起疑。于是公孙渊诱杀吴将、私吞了吴国的士兵。51岁的孙权气得连自己多大岁数都忘了,非说自己活了六十岁了,从没上过这么大的火,打算跨海远征辽东,总算是被大臣们拦住了。&/p&&br&&p&孙权与公孙渊的交往开辟了江东到辽东的航路、使江南与东北交换了特产、也促进了港口的繁荣。&/p&&p&公元236年,为应对通货紧缩,孙权下令铸造大钱,一枚大钱的币值相当于五百枚五铢钱。矫枉过正的金融政策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蜀国铸造的以一当百的“传形五铢钱”就成了吴国人民最喜欢的硬通货。等到孙权下令禁止铸造大钱,已经是十年之后了。&/p&&br&&p&公元241年,太子孙登在临终上书里希望他的父皇“博采众议、宽刑轻赋、以顺民望”,这是否说明他的父皇听不进去别人意见,而且严刑峻法加上繁重的徭役让民众很不爽呢?&/p&&br&&p&公元245年,孙权派三万多名屯田士兵开凿运河,以方便贸易。孙权一反重农抑商这一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在商业上取得了很了不起的成就。除了与魏蜀两国做国际贸易,还派出了商贸代表团远赴西域、古印度、罗马帝国等地广泛吸金。&/p&&br&&p&有人根据1958年南京清凉山吴墓中出土的青瓷羊说孙权使吴国的瓷器制造业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恕笔者眼拙,看不出能工巧匠的手艺与孙权有何干系?1996年长沙走马楼出土的吴国竹简倒是清清楚楚地记述了吴国基层干部和百姓不堪承受深重的压迫大量外逃的情况。&/p&&br&&p&在孙权及其子孙的治理之下,吴国只爆发了三十多次叛乱。(比吴国人多地广得多的魏国也是三十多次,蜀国两次,均未计算少数民族。)&/p&&br&&p&综合评价:孙权具有中国古代帝王中极其少见的商业头脑。他开辟新航路,以对外贸易发展经济的思路远远领先于欧洲的君主。若说孙权治国有方,死去的吴国百姓恐怕是不答应的。可若说孙权治国无方,吴国的国祚又确确实实比魏蜀两国都要长,而且最强盛的时期正是孙权一手缔造的。这又如何解释?这个问题有点儿复杂,读者朋友如果不怕麻烦的话就请继续往下读。&/p&&br&&br&&p&&b&如何评价孙权的权术?&/b&&/p&&br&&br&&p&一、顾陆朱张四大家族&/p&&p&公元219年,陆逊与吕蒙在谋取关羽的策略上英雄所见略同。吕蒙向孙权推荐陆逊,说他才堪大用。&/p&&br&&p&公元220年,孙权问病危的吕蒙谁可以接替他。吕蒙虽病但还没有糊涂,孙权这么问就等于不露声色地否决了陆逊接班的资格,一生贴着领导走的吕蒙推荐了朱治的养子,从小和孙权一起读书的朱然。于是朱然出任吴国最高军事长官。&/p&&br&&p&公元222年,刘备出三峡进攻东吴。孙权却提拔陆逊做主帅,让朱然做他的副手。&/p&&p&受影视和游戏的影响,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陆逊是一个永远年轻的白面书生。其实陆逊只比孙权和朱然小一岁,出任大都督时已经虚岁四十了。两年前不用陆逊绝不是因为他太年轻,两年后用陆逊也不是因为朱然的能力不行。用与不用的关键都在于陆逊的成分——顾陆朱张四大家族中陆氏的带头人。&/p&&br&&p&四大家族世代通婚、同气连枝。多年以来孙权对他们从利益上笼络,从政治上防范,从不对他们授予重权,可四大家族的势力还是一天天膨胀,子弟、门生遍布朝堂。面临刘备的攻势以及曹丕趁火打劫的潜在威胁,处于危机中的孙权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后方再有一点闪失。用陆逊就能让四大家族看到操控朝堂的希望,与东吴政权共存亡的决心自然也就大不一样。&/p&&br&&p&公元223年,孙权委任选曹尚书(人事部长)、太子太傅、张氏族长张温为辅义中郎将,出使蜀国。张温在蜀国把刘禅和诸葛亮一通海夸,成了蜀国人民的老朋友。孙权听说后大为恼怒。&/p&&br&&p&公元224年,继任张温选曹尚书职位的暨艳因为激进的人事改革触怒了广大同僚,引起强烈的不良反响,被孙权逼迫自杀。张温也在这一年因为与暨艳朋党为奸的罪名被革去一切职务。&/p&&br&&p&公元225年,在《三国志》里连传记都没混上的挂名丞相孙邵去世。孙权提拔顾氏族长顾雍出任丞相。&/p&&br&&p&公元229年,孙权称帝。朱氏族长朱桓被封为前将军、青州牧。朱桓的从弟朱据娶孙权的女儿孙鲁育为妻、被封为左将军。&/p&&br&&br&&p&二、隐蕃、吕壹、潘濬(音通俊)&/p&&br&&p&隐蕃是魏国派出的高级间谍。公元230年,21岁的隐蕃来到吴国,与孙权谈了一次话之后就当上了廷尉监(司法部副部长)。与他交往的重要人物有:&/p&&br&&p&卫将军全琮(孙鲁班之夫)&/p&&p&廷尉郝普(司法部部长、曾是刘备部下)&/p&&p&左将军朱据(孙鲁育之夫)&/p&&p&骑都尉潘翥(太常潘濬之子),因父亲莫名其妙的坚决反对,与隐蕃断绝往来。&/p&&br&&p&公元231年,隐蕃为了向祖国传递关键情报壮烈牺牲。由于隐蕃誓死不肯供出同伙,孙权迁怒于与隐蕃交往密切的廷尉郝普和左将军朱据。郝普自杀。朱据是孙权的女婿,也被禁足了四年。&/p&&br&&p&吕壹是孙权设置的特务组织头目。与曹操设置的主要针对汉朝遗老遗少的特务不同,吕壹监视的是吴国所有大臣。&/p&&br&&p&吕壹一度陷害丞相顾雍,后来经人提点,考虑到顾雍一旦下台,最有可能接替丞相职位的潘濬会对自己不利就放过了顾雍。&/p&&br&&p&面对吕壹这个猖狂的狗腿子,上大将军陆逊默默流泪,大将军诸葛瑾一言不发。(孙权独创的上大将军职位恐有压制陆逊之嫌。)&/p&&br&&p&太常潘濬准备找孙权告状,听说太子孙登也劝说无果后干脆筹划办一场宴会、先斩后奏。吕壹得到消息之后竟然只敢躲,半点儿不敢报复。&/p&&br&&p&公元236年,吕壹陷害刚刚解除禁足不久的朱据贪污,将朱据的财务总监拷打致死。朱据为财务总监治丧的举动又被吕壹解读成了心虚。遭到孙权多次责问的朱据浑身是嘴也说不清楚,干脆认命,自我监禁,等待判刑。好在有一位名侦探式的小吏出现使真相大白。孙权给女婿发了一百万钱的抚慰金,下令追查吕壹的罪责。吕壹被处死,但特务机构要等到孙权死后才被诸葛恪取消。&/p&&br&&p&这两件案子疑点甚多。&/p&&br&&p&同样与隐蕃交往密切,同样是孙权的女婿,为什么全琮安然无事,朱据就被禁足四年?&/p&&br&&p&吕壹一个大特务头子,不害怕丞相却害怕太常,怕得人家要杀他他都连个屁都不敢放,这算什么特务头子?吕壹整的人不一定都是孙权授意的,但顾雍和朱据这样的人物,没有孙权授意他断然不敢栽赃,他只不过是孙权干脏活儿用的一只白手套罢了。&/p&&br&&p&吕壹栽赃不成反被杀之后,孙权向大臣们公开道歉,大伙儿也不怎么给面子,不管孙权怎么做出痛心疾首的样子都没人出来说句话。如果吕壹真的被潘濬先斩后奏了,孙权就可以批评两句然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把这一页揭过去了。&/p&&br&&p&最可疑的是潘濬。&/p&&p&潘濬是关羽镇守荆州时刘备留下的行政主管。公元219年,傅士仁、糜芳投降东吴,身为行政主管的潘濬就什么都不知道?&/p&&p&公元226年,骠骑将军步骘向孙权请求增兵。孙权询问潘濬的意见,潘濬说不给,孙权就真的不给。当时潘濬只是一个杂号将军,比骠骑将军低了好几级,而且步骘还是孙权一生挚爱步练师的亲戚,一直深受孙权器重。且不说潘濬反对增兵的理由有没有道理,孙权会去问他的意见就够蹊跷的了!&/p&&p&潘濬还是蜀国重臣蒋琬的表弟。公元234年十一月,蒋琬已经是蜀国的头号重臣,潘濬却在这时被委以重任,与陆逊共掌荆州。孙权手下高官、名将、皇亲国戚一抓一大把,为什么让邻国重臣的表弟分走了陆逊一半的权力?&/p&&br&&p&潘濬为什么强烈反对儿子和隐蕃交往?为什么在别人都对吕壹敢怒不敢言的时候比谁都强硬?潘濬其人,全身都是内幕,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既符合自己的利益又符合孙权的利益。&/p&&br&&p&公元239年,潘濬去世,未卷入后来的二宫之争。孙权与他的羁绊成为千古之谜。&/p&&br&&br&&p&三、二宫之争&/p&&br&&p&公元241年,太子孙登和大将军诸葛瑾去世。培养了三十多年的继承人和陪伴自己四十多年的知心朋友在同一年去世,孙权受到的打击可想而知。&/p&&br&&p&公元242年,孙权立孙和为太子,封孙霸为鲁王,给予鲁王的待遇与太子不相上下。从此朝中分成了太子党和鲁王党,史称二宫之争。&/p&&br&&p&孙鲁班因为孙和之母王夫人曾与她的母亲步练师争宠,成天上蹿下跳,不把太子拱下台誓不罢休。孙权生病时,孙和到宗庙祭祀,太子妃的叔叔张休住在宗庙附近,邀请侄女婿到家中坐坐,被孙鲁班派去监视的人看到。孙鲁班造谣说太子没有去祈福而是在丈人家里图谋不轨、王夫人还面有喜色。&/p&&br&&p&无端遭到孙权责骂的王夫人忧愤而死,太子也逐渐被孙权疏远。&/p&&br&&p&公元243年,孙权第七子孙亮出生。&/p&&br&&p&公元250年,孙权废太子孙和,赐死鲁王孙霸,立老来子孙亮为太子。在八年的二宫之争里,有一大片人倒下,也有一些人安然无事,笔者忽略掉比较小的角色,列出比较重要的人物名单:&/p&&br&&p&太子党受害者:&/p&&p&陆逊:孙权第三任丞相,因维护太子屡遭指责,忧愤而死。&/p&&p&顾谭、顾承:孙权第二任丞相顾雍之孙,被流放。&/p&&p&朱据:孙权第五任丞相,贬为郡丞,后被中书令孙弘矫诏处死。&/p&&p&张纯,疑似四大家族成员。被处死。&/p&&p&张休:张昭之子,因中书令孙弘陷害,流放后被处死。&/p&&p&吾粲:太子太傅,因屡次向陆逊传递消息被处死。&/p&&br&&p&太子党平安无事者:&/p&&p&诸葛恪:孙权托孤五大臣之首。&/p&&p&滕胤:孙权女婿,诸葛恪姻亲、孙权托孤五大臣之一。,&/p&&p&朱绩:朱然之子,后恢复本姓,称施然。&/p&&br&&p&鲁王党受害者:&/p&&p&诸葛绰:诸葛恪长子,孙权让诸葛恪好好教育教育这个儿子。诸葛恪的教育方式是毒杀。&/p&&p&全寄:全琮次子,不知是否为孙鲁班所生。被处死。&/p&&p&吴安:孙权母舅吴静之孙,被处死。&/p&&br&&p&鲁王党平安无事者:&/p&&p&孙鲁班: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握有实权的公主。后来成为托孤五大臣之一的宗室孙峻一直巴结着这位堂姑,两人有特别不正当的男女关系。&/p&&p&全琮:孙鲁班之夫,左大司马。二宫之争结束前已去世。&/p&&p&孙弘:非宗室。在《三国志》中无传,不知如何当上的中书令。其他人的列传里只能看到孙弘阴险狡诈地害人记录。孙权托孤五大臣中排名第二。&/p&&p&步骘:孙权第四任丞相,步练师同族。二宫之争结束前已去世。&/p&&p&吕岱:大将军、吴国最长寿的重臣,享年95岁。&/p&&p&吕据,大司马吕范次子,孙权托孤五大臣之一。&/p&&br&&p&笔者最在意的是二宫之争结束的时间。公元249年,魏国太傅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政变,到了公元250年,孙权肯定知道了魏国皇室已被司马氏篡权。&/p&&br&&p&二宫之争的发端或许只是因为孙权一时的糊涂加上孙鲁班的挑拨,但这场持续八年之久的风波偏偏在公元250年尘埃落定,有威胁的人和不顺眼的人全被干掉、辅政大臣的名单又呼之欲出,很难认为这一切都是孙权晚年糊涂的产物。&/p&&br&&p&最绝的是,孙权在清洗了四大家族的领军人物之后还能安抚住陆抗、朱异这样的青年将才,让他们到死都忠心耿耿地给吴国卖命。孙权成功地在消灭和妥协之间找到了平衡,以卑劣的手段完成了三国最难的手术——限制特权阶层的膨胀。&/p&&br&&p&孙权这个皇帝长期以来当的都挺窝囊。老臣们倚老卖老,他得忍耐;四大家族的膨胀他也得忍耐。为了完成这场手术,从一开始提拔三家打击一家的又打又拉到用特务栽赃陷害的小把戏,他始终小心谨慎地迂回着、试探着,一旦觉得阻力太大就收手另想办法。最后干脆豁出去两个儿子,支持鲁王就等于反对太子,有罪。支持太子就难免要批评皇帝,也有罪。孙权根本不在乎你是支持太子还是支持鲁王,无论你站哪边,他都既有整你的借口又有不动你的自由。&/p&&br&&p&公元252年,70岁的孙权死于中风。吴国的官方史书《吴书》里说孙权在病重期间曾经想过召回废太子孙和,被孙鲁班和中书令孙弘阻止。笔者认为这不可信。&/p&&br&&p&第一、一旦孙和回归,鲁王党就必然要和太子党血拼。孙权为了吴国的延续这么多年把不要脸、没人性的事儿挨个儿干了一遍,怎么可能这时候良心发现、推倒重来?&/p&&br&&p&第二、孙和之子孙皓在当上吴国第四任皇帝后,强迫史官修改史书,把孙和写成了一个完美无缺的人物。《吴书》里甚至说孙登在世时就觉得自己不如孙和,常有让位之心……&/p&&br&&p&孙权留下的领导集体实际上有七个人:&/p&&p&9岁的小皇帝孙亮。&/p&&p&四名外姓大臣,分属太子党和鲁王党并且各有一文一武。其中诸葛恪是首辅,主管军政要务,但没有被授予生杀大权。&/p&&p&宗室出身的孙峻掌管禁军。&/p&&p&公主孙鲁班,不知具体掌管什么。后来孙亮要干掉权臣孙綝(音通琛)时参与密谋的人就有孙鲁班,足见她绝不仅仅是一个公主。&/p&&br&&p&孙权对后事的安排不像魏国那样让宗室受气,也不像蜀国那样让大臣权柄过重,从理论上看,很不错。从后来发生的事实来看,再不济孙家的肉也只会烂在孙家的锅里,不会便宜了外人。大皇帝处心积虑的安排,果然不同凡响。&/p&&br&&p&这一届领导班子在四年内决出了胜负:四名外姓大臣全部死于内讧、第二任皇帝孙亮被废、孙鲁班被流放。吴国进入了孙峻及其继承者孙綝的权臣时代。&/p&&br&&p&第三任皇帝是孙权第六子孙休,他结束了孙綝的权臣时代、也杀死了被废掉的弟弟孙亮。蜀国遭逢灭顶之灾时,孙休派兵打着救援的旗号落井下石。蜀国巴东守将罗宪憎恨吴国的不义之举,愤然向魏国投降,将吴国侵略者全部击退。孙休29岁去世,他骄纵多年的两名重臣转眼就背叛了他,迎立废太子孙和的长子孙皓继位。&/p&&br&&p&吴末帝孙皓的身上贴满了残暴的标签、但他和祖父一样颇具整人的手段和识人用人的眼光。孙休不敢惩处的两大重臣被孙皓轻松解决。对陆凯、陆抗的重用也使孙皓取得了两次对晋作战的胜利。&/p&&p&孙权去世28年后,晋发动灭吴之战。吴国最后一任丞相战死,孙皓投降。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异彩纷呈、风云激荡的三国时代宣告结束。&/p&&br&&p&综合评价:&/p&&br&&p&孙权忍辱负重、玩弄权术、外阻强敌、内驭权臣、执政五十二年屹立不倒,大帝之号名至实归。&/p&&p&然、封孙策以王爵、嫁小妹复骗回、待功臣以凉薄、开特务之恶例、立太子而宠鲁王、联刘备而攻关羽……为弟不恭、为兄不慈、为君不仁、为父不严、为友不义。除了一个孝字,人格全无亮点。&/p&&p&“生子当如孙仲谋”,恰如其分。&/p&&br&&br&&p&&b&斜阳&/b&&/p&&p&公元1162年,文武双全的辛弃疾“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率领五十几人的队伍袭击几万人的敌营,生擒义军叛徒,归附南宋朝廷。一心想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p&&br&&p&然后就是四十多年的忧心如焚、报国无门,“可怜白发生”。&/p&&br&&p&公元1203年,他来到了京口北固亭(孙权曾在京口建都)。&/p&&br&&p&63岁的辛弃疾老泪纵横,感慨万千:“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两年后,他再登北固亭,这一次对孙权的评价更高——“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p&&br&&p&一开始,笔者以为他凭吊孙权是假,发泄对南宋小朝廷的不满才是真。但是再一想,不禁迟疑了。孙权到底算不算英雄?&/p&&br&&p&以曹操、刘备做参照的话,两面三刀、阴险刻薄的孙权是那么的令人厌恶。&/p&&br&&p&可要是与刘禅、袁谭、袁尚、刘琦、刘琮这些守业者相比,孙权简直是顶天立地,一身的英雄气概。&/p&&br&&p&如果放在中国历史上的几百位帝王里,比孙权强的也就是闪闪发光的那么几位。&/p&&br&&p&千古江山,的的确确在大多数时间里都是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只是当我们回望历史时,往往都只把注意力集中在那几个雄才大略的人物身上。&/p&&br&&p&有多少人都和辛弃疾一样悲剧,盼了一辈子也没盼到一个孙仲谋?&/p&&br&&p&乱世出英雄,但不是每一个乱世都能出英雄。孙权的不幸在于,他偏偏生在了一个最是英雄辈出的时代,逼得他在几十年里干了一大堆恐怕连他自己都觉得恶心的事情。整天算计人的日子,好过吗?&/p&&br&&p&乱世的悲哀,孙权尚且深受其害,那么普通人呢?&/p&&br&&p&遥想我们的祖先,都是十室九空时代的幸存者。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缺医少药、说不定哪天就要上战场,说不定哪天就遇到到某个军阀屠城的悲惨生活。正是这样一群没有人权、没有自由、整天担惊受怕的人顽强地生存了下来,繁衍生息了我们。&/p&&br&&p&小时候,老师总对我们说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不以为然。我们要考试、要找工作、要养家糊口、要劳碌奔波。幸福似乎永远是生生不息而又难以触及的远。一开始读三国,读的都是铁马金戈、算无遗策。再读三国,开始思考调整社会结构的改革。读着读着,千年以前的历史画面逐渐清晰,才明白了那些我们从未见过的祖先为我们能够来到这个世上付出了多少艰辛,遭受了多少苦难。&/p&&br&&p&看了那么多的材料、思考了那么多的问题,最后总结出来的却只有老生常谈的两个字:珍惜。&/p&&br&&p&&b&实在不好意思。&/b&&/p&
这一篇的准备工作极为痛苦,笔者所坚持的热情、客观、公正的原则这一次受到了良心的挑战。痛定思痛,躲无可躲,终于在前所未有的艰难中写成。也许,之前所写的数篇列传,都是为了给这个复杂的题目铺垫吧。 人间失格 东吴大皇帝孙权(公元182年-252年)是中…
-3-&br&&br&开不开脑洞,这是个问题。&br&算了,还是别开了。&br&&br&刘封作为刘备的养子,肯定比刘禅年长,因为刘备收养子时提到了老刘当时没有子嗣。&br&刘备逃到荆州是建安六年的事儿,刘禅出生于建安十二年,过继刘封当在这六年之间。&br&这六年老刘在荆州基本没闲着,招揽讨好当地名士大族的事儿没少干。&br&刘封本家寇氏按照三国志的记载,是罗侯寇氏,长沙刘氏之甥。&br&&br&罗侯寇氏何许人也,无可考,这罗侯的属地是否和先秦时期一样,也一无所知。&br&长沙刘氏又是什么人呢?从汉景帝的庶子刘发开始算,历经两汉绵延二百八十多年的诸侯国宗室。&br&这一支宗室在荆州根深叶茂,影响力非常大。东汉光武帝刘秀就是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代。&br&老刘和他们的表亲攀上关系,一副势利的小嘴脸简直昭然若揭。&br&&br&&img data-rawheight=&234& data-rawwidth=&241& src=&/b1bb6ccc50193a82caf478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41&&土豪,友乎?&br&&br&作为汉朝宗室的长沙刘氏对于曹操的态度,可能也是呈两极分化的情况。&br&刘表在荆州的势力,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当地豪族的支持。&br&蒯越、蒯良代表的蒯氏,以蔡瑁为首和刘表结亲的蔡氏,这几家对曹操都是鸽派。&br&而在东线长期防守孙家并立场鲜明地支持刘琦的黄祖应该属于另一支大族黄氏,他们则是鹰派。&br&&br&刘备对曹操的态度简直不用去猜测了,他就是不死不休一定要和老曹玩命的反曹铁杆。&br&罗侯寇氏与长沙刘氏也许就是相中了老刘对曹操的强硬态度,所以愿意和他建立亲密关系。&br&顺便说一句,别忘了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他的老婆是刘表家蔡夫人的亲姐姐,也出自蔡氏。&br&蔡瑁这另一位姐夫黄承彦,连带他女婿这一家子,也都是不折不扣的鹰派。&br&&br&所以寇封改名成刘封这件事儿,一来可能刘备真怕自己无后,二来也更多是一种政治势力的联合。&br&悲剧的是在刘备得到诸葛亮的那一年,刘禅呱呱落地,这两件事儿估计不会有什么联系。&br&但对刘封来说,不见得是个好消息。&br&后继有人的老刘就是在那一年状态大勇,一把火烧了夏侯惇。&br&&br&如果根据乳名阿斗和刘禅这个名字,还无法判断老刘在初期的态度,那刘禅的表字足够说明问题。&br&刘禅表字的时间有两个可能性,一个是刘备进位汉中王的时候,另一个就是刘备称帝。&br&刘备进位汉中王时刘禅十二岁,加封王太子。&br&&br&“其冠之年,即天子、诸侯十二而冠。”&br&参考刘备的志望,他在自己儿子十二岁时为其举行冠礼,是非常可能的。&br&刘禅的表字是公嗣,嗣禅的意思很明显,要继承刘备的帝位。&br&刘封同学的悲剧大概于建安二十四年这一连串的重大仪式时就确定了。&br&&br&不过他到底是不是因为这个死的呢?&br&刘封死前的事件很简单,刘备不放心孟达独自进攻上庸,派刘封合军节制。&br&随后上庸和西城的申耽、申仪投降。不久后刘封和孟达拒绝了关羽要求援军的命令。&br&在这期间刘封和孟达不和,刘封的职位较孟达低一些,却反而欺凌后者,造成孟达不满。&br&&br&后来关羽身死,孟达担心被老刘追究责任,率四千人叛投北边。&br&曹丕开心的加封孟达建武将军、平阳亭侯,派他和夏侯尚、徐晃南下攻打三郡。&br&申耽、申仪这两个家伙则不失时机的反叛,刘封兵败,败退成都。&br&&br&在成都老刘责骂了刘封一顿,据三国志说,这时候还没有杀他的打算。&br&但是呢,诸葛亮先生干了这件事儿:“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br&老刘最后狠下心,赐刘封自尽,并为之流涕。这是三国志中刘备很少数的几次掉眼泪之一。&br&&br&刘封的死因,可以简单归咎于其自身的刚猛,担心老刘死后难以驯服。&br&虽然这历来都是很稳妥的观点,不过总是有些牵强。&br&参考另一个义子曹真,在曹操死后就混的顺风顺水,非常受重用。&br&&br&曹真亲爹死的时候曹丕大概三岁左右,曹真的年龄很可能还较曹丕年长。&br&在老曹过世后,也并没有把这个干儿子怎么样。&br&事实上,因为血缘上的疏远,曹丕对这个干兄弟的防范比亲兄弟要宽松很多。&br&所以说,义子不一定必然会威胁到继承人,以这个为理由判死刑,说服力不足。&br&&br&再看刘备那边,是否老刘死后,就肯定钳制不了刘封呢?&br&最简单的例子,强武桀骜的锦马超入蜀后是怎么样的?一直夹着尾巴做人,老实的不得了。&br&虽然马超比刘备还早死一年,但若说诸葛亮压制不住一个区区刘封,他对自己也未免太没信心了。&br&&br&刘封临死前,说了一句话:“恨不用孟子度之言!”&br&孟达这个反叛成性的二五仔之前跟刘封说什么呢?&br&目前可考证,他给刘封最后的言语是一封信。&br&&br&我把重要的信息摘录如下:&br&&p&“古人有言:‘疏不间亲,新不加旧。’……今足下与汉中王,道路之人耳,&b&亲非骨血而据势权&/b&,义非君臣而处上位,征则有偏任之威,居则有副军之号,远近所闻也。&b&自立阿斗为太子已来,有识之人相为寒心。&/b&……私怨人情,不能不见,恐&b&左右必有以间於汉中王&/b&矣……今足下在远,尚可假息一时;若大军遂进,足下失据而还,窃相为危之。……以足下之才,&b&弃身来东,继嗣罗侯&/b&,不为背亲也……若足下翻然内向,非但与仆为伦,受三百户封,&b&继统罗国&/b&而已,当更剖符大邦,为始封之君。……今足下勉之,无使狐突闭门不出。”&/p&&br&这里面有个很重要的事儿,既是刘封如果回到本家寇氏,是有资格继承罗侯爵位的。&br&孟达这家伙是个有智计但没什么廉耻的碧池,叛刘璋、叛刘备、叛曹丕,最后被司马懿干掉。&br&对他这一次的反叛究竟是临时起意,还是有蓄谋的行动,我们今天不讨论。&br&只分析孟达这封信里对刘封透露出的信息,显然罗国属地此时在曹魏境内,这也包括刘封的本家。&br&&br&换言之,刘封那边有亲爹亲妈等一干人质握在曹魏手里。一下子刘封的立场就变得可疑了。&br&与刘封不睦的孟达这封劝降信未必存了什么好心,但如果说服刘封来降,肯定是大功一件。&br&陈寿对于刘封的反应,写的是“封不从达言。”没听丫的挑唆。然后就悲剧了。&br&那么刘封临死前所指的,应该就是这个归宗寇氏,继嗣封国的可能。&br&&br&这样一看,赐死刘封的理由就更丰满了。&br&他不仅仅是刘备死后,可能威胁到刘禅继承权的竞争者。&br&更多是作为一颗有人质在外,随时会爆炸的定时炸弹。确实是很难令人放心的身份。&br&但我觉得问题应该不单单如此。&br&&br&妈的,一不小心又写多了。看烦了就直接点右上角吧。&br&&br&陈寿在三国志蜀书里,没有把刘备放在第一,而是刘二牧传,刘焉刘璋父子。&br&盖因为对于蜀国来说,刘焉、刘璋其实有奠基的作用。&br&仅从刘备称帝后重用的班底中有一大票刘璋旧部就可以证明。&br&他的皇后吴氏是东州军统领吴懿的妹妹,更曾经是刘焉的儿媳妇。&br&&br&那么我们不妨来参考一下刘二牧在荆州的事迹吧。&br&事实上,刘二牧与先主、后主在益州的事业轨迹,有一种意外的相似性。&br&我觉得诸葛丞相应该是看到了某些相似之处,才做出了杀死刘封的决定。&br&&br&为了省事儿,我直接列个简表。&br&&br&1、刘焉入蜀。&br&2、&b&刘焉成立东州军&/b&作为心腹武装。&br&3、刘焉为三子刘瑁讨了&b&东州军统帅吴懿&/b&家有贵气的吴家妹子做媳妇。&br&4、刘焉攻击李傕失败,&b&长子、次子挂点&/b&,病卒。&br&5、&b&益州大族赵韪贪刘璋暗弱&/b&,拥立刘璋。&br&6、&b&东州军&/b&反叛,赵韪讨伐东州军。&br&7、赵韪反叛,刘璋利用&b&东州军&/b&杀死赵韪。&br&8、曹操加封刘瑁平寇将军,不久后刘瑁&b&突然得狂病,病故&/b&。&br&&br&看懂了吗?在刘二牧的事迹里,益州大族一直在虚以委蛇地投机。&br&刘焉原本属意的继承人很可能是和他一起入蜀的刘瑁,所以让他和亲厚的东州军联姻。&br&刘璋本来是和刘范、刘诞一起在长安的,刘焉初期在益州的经营他全都错过了。&br&后来刘焉兵败,刘范、刘诞被杀,刘璋居然幸免于难,逃回了益州。&br&&br&从任何方面来看,刘焉也不可能把位置留给这个没参与过任何工作,也没势力依靠的幼子。&br&而赵韪等益州本地豪族就是贪图这一点,在刘焉死后架空了刘瑁,拥立刘璋。&br&于是引起了东州军的兵变,不知是因为刘瑁的妥协还是战事失利,最后以赵韪胜利告终。&br&&br&此后刘瑁一直没有任何作为,直到突然不明不白的病死。&br&曹操加封刘瑁显然没按好心,是要挑起益州内乱的可能性很大。&br&只是刘璋其人比他懦弱的外在要心狠手辣的多,能干掉把自己当傀儡的赵韪,也能干掉亲哥哥。&br&&br&参考刘二牧的殷鉴,再看看刘备势力当时的情况吧。&br&刘备旧部、荆州派、益州派、东州军、巴氐人、南中人,粗略一算就是六个派系。&br&巴氐人和南中人都是小势力,对季汉中枢起不到太大影响,顶多发动点叛乱。&br&但此后季汉一直在荆州派和益州派的揪扯中虚耗能量。&br&&br&好玩的是刘备干了和刘焉一样的事,就是和东州军结亲。&br&这只武装的战斗力先不提,其成员以当初随刘焉入蜀的三辅士人为主。&br&考虑到日后对陇西的攻防,东州军的人物必然能发挥不小的作用。&br&&br&只是如果在刘备死后,留下刘封这样一个强武有军功的义子,会引起什么样的事端呢?&br&毫无疑问,益州大族如果不对此善加利用,从中取利,那简直太对不起他们了。&br&诸葛亮很可能是参考赵韪操纵刘璋,导致两兄弟的对抗,决定提前消灭祸根。&br&&br&刘备的另外两个儿子刘永、刘理都还年幼,刘禅性格仁厚。&br&如果益州大族没有这种政治投机的毛病,刘封本可以像曹真之于曹丕一样成为刘禅的助力。&br&可惜的是益州豪强的前科和当时的局势,不容许有这种乐观的判断。&br&&br&诸葛公的性格有个特点,就是容错率低。&br&他面对事物时的权衡,总不会放任任何的风险。&br&处死刘封的考量,恐怕脱不开对益州政治局势平衡的目的。&br&把那些土著大族心里长草的机会提前断绝,减少一切引起祸乱的可能。&br&&br&综上所述,导致刘封悲剧的死因有两条。&br&一是有反叛的嫌疑,毕竟其本宗的亲属事实上成为了曹魏的人质。&br&二是根绝别有用心者政治投机,首鼠两端的可能性。&br&再考虑刘封有不救援关羽的过失,或许也有杀鸡儆猴的用意。&br&&br&顺便说个有趣的事儿。&br&三国志蜀书里有一章《刘彭廖李刘魏杨传》。&br&刘封、彭羕、廖立、李严、刘琰、魏延、杨仪,这七个人全是政治犯。&br&除了魏延和杨仪,前五个都是诸葛亮时期被处罚的。&br&咱们来看看他们的成分。&br&&br&刘封,刘备义子,荆州派。刘备在世时赐死。&br&彭羕,刘璋旧属,益州广汉人。谋反,下狱死。&br&廖立,刘备嫡系,荆州派。废为民,徙汶山郡。&br&李严,刘璋旧属,荆州人属东州军。废为民,徙梓潼郡。&br&刘琰,刘备旧部,豫州人。被处分者中资历最老的,被刘禅杀了弃市。&br&&br&看出来了吗?基本上各派系分别整治一人,各打一棒子,毫不偏私。&br&要靠这种手段维持,由此大概可见季汉时期蜀中局势的错综复杂。&br&刘封确实很可怜。&br&诸葛亮也真挺不容易的。&br&&br&事实上,如果考虑到刘封和孟达的关系,这个问题还可以说的更复杂一点。&br&不过今天就言尽于此吧。
-3- 开不开脑洞,这是个问题。 算了,还是别开了。 刘封作为刘备的养子,肯定比刘禅年长,因为刘备收养子时提到了老刘当时没有子嗣。 刘备逃到荆州是建安六年的事儿,刘禅出生于建安十二年,过继刘封当在这六年之间。 这六年老刘在荆州基本没闲着,招揽讨好…
=_=&br&&br&我其实挺纳闷的,为什么每次在评论刘禅时,总会变成两个极端。&br&要么说此人愚蠢透顶,不可救药;要么说他大智若愚,韬光养晦。&br&现在有种反对一切《演义》观点的潮流,只是有时纯为反对而反对,乃至极端,这样不好。&br&&br&刘禅其人,说句实话,别想那么多,就是个一般人。&br&不算什么坏人,也不是弱智,能明白事儿,但放不下自己的私心。&br&现在的人和过去心态不一样,我们其实挺崇尚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所谓生存智慧。&br&所以不太理解以前对刘禅这种亡国之君强烈的不满由何而来。&br&&br&说刘禅贤明的,除了给投降洗地说他爱民,还拿诸葛亮给杜微写的信说事儿。&br&认定刘禅昏庸的,就是什么杀刘琰、投降、拖后腿的老段子。&br&于是拿住这两点,拔河一样奋力揪扯,刘禅都快被拉成穆铁柱了好吗……&br&事实上你们把这两个极端打个对折,正好能得出来一个普普通通的正常人。&br&&br&&blockquote&&b&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坚则为昏暗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b&&/blockquote&其实就是陈寿说的这么回事儿啊……&br&和所有资质一般的普通人一样,有个好人影响就变好,有个坏人影响就变坏。&br&&br&说起这个话题,我还是要嘚吧两句蜀国内的形势。&br&忘了之前在哪个帖子里,我说过看先主和后主的事迹要比照刘二牧看。&br&真的有一种诡异的相似,这就和蜀中的局势有关。&br&&br&刘备与刘焉一样,都是野心勃勃带着一票人马入蜀的外来户。&br&并一直热衷以蜀中为根据地,向外的扩张。刘焉因兵败李傕猝死,刘备为陆逊所破后于白帝病亡。&br&刘焉死后,蜀中大族们导致了一次与东州军的内斗,之后东州军妥协。&br&刘璋时的益州,东州人势弱,蜀中的大权一直被益州本地豪族所左右。&br&&br&对比刘禅时期,很不一样的一点就是,刘备死后,益州局势没有马上崩盘,产生动乱。&br&这都是因为有诸葛亮,调和了益州豪族与荆州士族之间的矛盾,没有发生赵韪之乱那种事情。&br&我看过很多人指责诸葛亮过于强势,打压异己,行事跋扈。&br&必须说,希望大家仔细看《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br&&br&诸葛亮是个人臣本分守的很严的人,这不单单是因为他自己的操守,也是对局势的考量和谨慎。&br&葛公在世,绝非没有政敌。他常驻汉中,不得不防刘禅身边转悠的那些人见缝插针。&br&《刘彭廖李刘魏杨传》提到的是七个政治犯,其中四个被诸葛亮亲自处理。&br&仔细看刘封、彭羕、廖立、李严的成分,四个人分属不同派系,一边一个,不偏不倚。&br&&br&如果自己荆州派的人都要处理,马谡都要下狱死而不能容情,这也叫跋扈,那也跋扈的太窝囊了。&br&在他这种平衡与维系之下,季汉按照诸葛亮留下的权力结构与政治方针平稳前进。&br&派系矛盾绝对不是没有,但靠诸葛亮的维持与平衡,把内耗的可能压到了最小。&br&参考一下廖立和李严在诸葛亮死后的反应,不难推测大部分人都他都是心服的。&br&&br&经常有人说,诸葛亮辅政十一年,剩下三十年都是刘禅维护的,这话很偏颇。&br&因为疏忽了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既诸葛亮死后的两个大将军录尚书事的政府首脑,都是他选好的。&br&在蒋琬死后,才有所谓刘禅亲政的说法,却依然脱不开费祎的影响。&br&这两人自认不具备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因此对北伐缺乏热情,但其他方面依然因循诸葛亮的制度。&br&&br&蒋琬、费祎为领导,能够维持贯彻诸葛亮的施政主张,由这两个人先后管理外朝。&br&而内朝中,有董允内侍历年,翼赞王室。更曾是刘禅的太子舍人,又统领禁卫军。&br&这个内朝、外朝表里一心的三人组,才是诸葛亮死后很长时间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志2霸王的大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