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瑜太极拳家传功夫架是否有实战功夫

如何练出 太极拳的实战功夫(三)
主讲名叫:陈式太极拳名家 康伟
太极拳是假的,还是练错了?
近一段时间,徐晓冬与雷公太极的事件搅动了武术界,也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并由此产生了许多问题和争议。徐宣称中国的太极拳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假的,是骗人的。徐晓冬对传统武术的肆意谩骂和全盘否定自然引起了公愤,令人所不耻。但由此事件的发酵而揭示出的诸多问题,也着实应该让我们武术界为之清醒反思一下了。面对传统武术,尤其是太极拳是真是假的问题,相关的专家和有关的机构都或迟或早地发出声音了,进行了回应。但我个人感觉,这些回应真的有些苍白无力,总是强调现今的社会武术搏击的功能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了,那么为什么又在大力推广和发展现代搏击呢?脱离了“武”这个核心的主题,还能称得上是“武术”吗?总说太极拳现在的价值体现已经是养生了,那么为什么许多人练太极练出了毛病?太极拳养生的机理到底是什么呢?总说太极拳运动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那么太极拳又是如何体现文化的呢?一个锻炼身体的拳术运动跟中国的传统文化扯得上关系吗?这些问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又依据什么来衡量和判断太极拳的真假呢?所以,我认为目前真正的问题不是争论真假的问题,而是澄清认识的问题。认识的对错决定了行为的对错,在错误的认识指导下的行为一定不会产生正确的效果。我相信雷公如果认为自己练的太极是假的,他一定不会去找打,但由于对真正的太极拳根本没有正确的认识,所以他自己骗了自己。
目前,我们虽然在太极拳的普及和推广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过度的艺术化、体操化,过分地强调外形的表演效果,忽视了对其内涵的挖掘和原理的正确理解,致使许多动作的习练已经严重背离了太极运动的真实原则,而在这些不正确的动作标准指导下,必然产生错误的结果而对身体造成伤害。众所周知,习练太极拳造成膝盖损伤的不在少数,而我们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却是主观臆断地归结为动作不标准,还不断地强调诸如膝盖要对准脚尖、小腿要垂直地面等等要求,但照此操作的习练者根本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为什么?其实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的双腿既负担着上身体重向下的压力,又承受着地面向上的反作用力,上下相对的力量作用于我们的膝关节上,再加之运动中不断地移动和拧转,岂有不损伤的道理?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你如何调正动作,不解决腿部上下受力被压缩的根本问题,任何的动作要求实际上都是没有作用的,而且对得越准,伤得越重。太极拳运动“开胯吊裆、脚向上松”的运动要点,就是解决腿部上下压力的有效方法,如能正确地实现上述要求,腿部上下两端的力量将会被有效地分解掉而不作用于我们的膝关节上。现在,能够真正理解并正确操作上述要求的,已寥寥无几了,总是把“挒胯”当“开胯”,至于如何“脚向上松”就更是一头雾水了。在诸多混乱不清的概念下进行太极拳习练,怎么可能产生正确的结果,又如何能体现真正的养生效果呢?符合正确要求的太极拳运动,不但不会损伤我们的腿,而且两腿会越练越轻松,真正实现“脚下轻灵、如履薄冰”的效果。
除了练习方法的错误外,我们对前辈留下的太极拳理论的理解也是有错误的。太极拳习练者对许多拳理拳论都十分熟知,“沉肩坠肘、松腰落胯、气沉丹田、虚领顶劲、立身中正、虚实分明、开合呼吸、掤劲不丢”等句子,张口即出,但深究起来,又有多少人真正明白其中的真实含义呢?在我们奉为经典的拳术理论中,有许多概念看起来是晦涩难懂的,甚至好像是完全违反科学规律的,比如我们经常说,练太极拳要“动中求静”,最终要“动静如一,动即是静,静即是动”,这当如何理解呢?这些要求一看就明显违反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常识,运动就一定不是静止,静止就一定没有运动,动中如何求静呢?“动即是静,静即是动”就更无从谈起了。当我们在运动学的理论中无法解释时,就又产生了“这里的静是指我们的肢体在运动,但我们的心要静”的说法。那么试问哪一种拳术不要求心平气静、沉着冷静呢?在央视《体验真功夫》节目中,雷公对太极拳有这样的表述:“太极拳要守中用中。守中,就是要守护住我们身体的中线;用中,就是要打击对方身体的中线。”如果太极拳的“守中用中”是这样的解释,试问哪一种拳术不是“守中用中”呢?拳击的两臂总是牢牢地挡在身体的中间,那不是比太极拳守得更好吗?所以,这种望文生义的理解,与太极拳“守中用中”的真实含义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实际上,我们拳论中所说的“动静”,完全不是我们所理解的“运动”和“静止”的概念。《道德经》中说:“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我们传统文化中所说的静,是“归根”,是“复命”,意思就是回复到事物最本原的性质上。也就是说,事物的现象可以千变万化,但事物最根本的性质是恒常不变的,所以,要在纷繁复杂的变化中,能够真正找到那个根本的、恒常不变的性质。而这种千变万化中永恒不变的根本性质,就是我们传统文化中“静”的概念。再解释得清楚一点,就好比我们看到的水,有平静不动的水,有潺潺流动的水,还有波涛汹涌的水,水的形态可以千变万化,但无论怎样,水的性质则是恒常不变的。这种既柔软又蕴含强大力量的性质是水的天然根性,是恒常不变的,不变的性质就是“静”。水静止时是那个性,水流动时还是那个性;动也是水性,静还是水性,所以动和静都是那个东西。在这个概念下说“动即是静、静即是动”就好理解了。那么,练太极拳就是在求一种不变的性质和根本的状态。在拳式运行的整个过程中,都要保持身体各部位始终处于完全放松柔顺的状态,而不使这种状态随拳式的运行产生变化,这就是在动中求静。如果动静之中都能保持这种状态恒常不变,那你就真的能达到动静如一、动即是静、静即是动的层面了。但我们想想,这是多难的一件事情啊!我们一动,不是这里僵了,就是那里硬了,真的要经过千锤百炼的过程,才能达到动静如一的状态。所以,不是我们的前人不科学,而是我们现在没“文化”了,已经听不懂我们的祖先在说什么了。还有,如今我们把“虚实”错误地理解为两脚的“轻重”,把“开合”错误地理解为动作的张开与合拢,把“呼吸”错误地理解为口鼻的呼气和吸气,把“顺逆”错误地理解为肢体的左右旋转,把“中正”错误地理解为身体竖直不歪斜……等等,以我们现代的语言概念和文字意思“望文生义”,基本上完全曲解了传统文化本原的意思表达内含,在诸多已经完全理解错误的概念指导下,必然导致完全错误的行为和方法,致使现在的太极拳运动已经偏离了正确的轨道而大失其真了,还造成了许多不良的效果。因此,我们就越来越感觉前人留下的东西糟粕太多了、太不科学了、已经过时了、故弄玄虚了……等等,实则是我们多年来对自己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含的远离和缺失,使我们对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拳理拳论已经产生了重大的曲解,以至于我们已经把真正的太极拳弄得面目全非了。这样的太极拳,说是假的也并不为过。所以我们真的到了该醒醒的时候了,不要让前人历尽艰辛、集尽智慧开创的宝贵民族文化财富,由于我们的自大和无知而葬送,最终使优秀的传统武术只剩下一具没有了灵魂的躯壳。(完)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太极拳能否实战? - 知乎352被浏览191122分享邀请回答231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264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4 个回答被折叠()太极拳是否有实战功夫?来看珍贵的太极老视频_新浪视频
太极拳是否有实战功夫?来看珍贵的太极老视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极拳功夫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