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鹿王哈克狼王梦第四章主要内容的主要内容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读书心得体会《狼王梦》ppt
下载积分:1500
内容提示:读书心得体会《狼王梦》ppt
文档格式:PPTX|
浏览次数:17|
上传日期: 15:05:40|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5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读书心得体会《狼王梦》ppt
关注微信公众号第三章第五节
中学语文中的当代作家和学者
-==本章目录==-
第三节:□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本章特点==-
本章介绍的作家均为课本中涉及到的当代作家,按照大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儿童文学作家和台湾作家进行分类,有些作家属于某个文学潮流、文学派别,如该潮流、派别在前两章中未曾涉及,在此就有简短的介绍。多数作家附有照片。对重点作家设置了代表作品和评论的链接,评论者一般为相关作家的研究专家,所以本章提供了精彩的背景资料。
-==总目录==-
-==本章学习目标==-
  理解作家时能与相应文学潮流和文学派别相连,全面、正确的认识本章作家。没有潮流影响的作家要全面把握其创作特点,从而能对单篇文章作出合理、科学的评价。
欢迎光临本站!
第五节儿童文学作家
一、沈石溪与动物小说
动物小说最初涌现于80年代初,刘厚明的《黑箭》(1982)、蔺瑾的《冰河上的激战》&
(1982)、李子玉的《小岛上的雪碑》(1983)、沈石溪的《象群迁移的时候》(1980)和《第七条猎狗》(1983)等。可谓动物小说的第一道风景线。从中国作协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获奖篇目看,13篇儿童短篇小说中就有4篇是以动物为题材的。此后,动物小说以其强劲的发展势头,迅速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涌现了像沈石溪、李子玉、梁泊、乔传藻、乌热尔图、蔺瑾、朱新望、张征、姜利国、李建树等有一定影,向的动物小说作家,而以沈石溪的成就最高。
沈石溪,1952年生,原名沈一鸣。上海人。1968年在上海九江中学初中毕业。1969年赴云南西双版纳插队落户。1972年当小学教员。1975年应征人伍,在部队从事新闻工作。1984年考入北京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86年毕业后分配到云南省军区政治部任文职至今。他的文学活动开始于1973年,在发表了散文、小说及大量通讯类文字后,1980年以《象群迁移的时候》转向儿童文学创作,并一发而不可收,继续出版了短篇小说集《第七条猎狗》(1985)、《退役军犬黄狐》(1988)、《猎狐》(1991);中短篇小说集《沈石溪动物小说自选集》(1992)、中篇系列动物小说集《象王泪》(1995);长篇动物小说《狼王梦》(1990)、《一只猎雕的遭遇》(1990)、《盲孩与弃狗》等:其中短篇小说《圣火》获1990年“世界儿童文学和平友谊奖”,《第七条猎狗》获年中国作协首届全国儿童文学奖,《一只猎雕的遭遇》获年中国作协第二届全国儿童文学奖。
徜徉在动物世界里的沈石溪,其初期的创作,大多是“整理从猎手那里听来的动物故事”,如《第七条猎狗》《蠢熊吉帕》《戴银铃的长臂猿》和《在捕象的陷阱里》等。“那个时期的作品讲究故事性和趣味性,所涉及的动物品种繁多,有很浓的传奇色彩。但因过分注重故事,忽视了思想内涵,基本主题仍囿于动物忠贞报恩的旧模式,艺术上也显得单薄,缺少必要的心理描写和氛围渲染”。即便是1986年给作者带来“儿童文学园丁奖”的《退役军犬黄狐》,也仍然是《第七条猎狗》的平行延伸,只不过艺术上成熟完美些罢了。在动物和人的恩怨圈里打转了一阵之后,作者受到美国威尔逊的《新的综合》、奥地利洛伦兹的《攻击与人性》和英国莫利斯的《裸猿》和《人类动物园》等著述的影响,“觉得自己过去对动物的理解是很肤浅的,除牲畜家禽外,野生动物并不是为人类而活在这个地球上的,它们和人类打交道并不是它们生活的全部内容。除了动物和人类的恩怨圈外,动物还有一个属于它们自己的弱肉强食的生存圈。完全可以在丛林法则这个色彩斑斓的舞台上塑造动物的本体形象”,“应当在塑造动物的本体形象上下功夫”。同时,作者又进一步地认识到“人类社会的许多弊病和问题,人自身的一些缺陷与丑陋,例如战争、种族歧视、掠夺资源、两性差异、权力纷争、攻击行为、恃强凌弱等等既可以在大文化中寻找到合理的解释和答案,亦可在生物意义上破译出原始起因。,咽从这个意义上推论,作者意识到“动物小说的认识价值不仅可以超越科普知识,还可以超越‘人还不如动物’这样一种照镜式忏悔,完全可以同问题小说哲理小说相媲美。”基于上述认识,在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后的沈石溪,其创作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写下了被誉为是作者“摆脱旧创作模式的一次成功突破”的《象冢》。在这篇小说里,不仅通篇没有一个人类角色,“更主要的是,整个故事情节源自动物特殊的行为本身,而不是来源于人类的道德规范”。但野象父驱子、子弑父的权力悲剧又正好与人类某个生活层面遥相呼应,不是寓言式的牵强附会,而是一种艺术的自然折射。这就使得这篇作品具有较深的内蕴和较宽广的外延,成为作者“动物小说一个新起点”。沿着这个思路,作者又陆续写出了中篇小说《老鹿王哈克》《牝狼》《红奶羊》《暮色》《春情》《情豹》《狼王梦》《象王泪》和长篇小说《一只猎雕的遭遇》等。这一时期的创作,也都“一反过去动物小说把动物人格化的传统,追求动物的本体价值,把人类和动物、人性和动物性放在同一水平上来考察探幽”:“从动物身上折射出人性的亮点和生命的光彩,在动物王国中寻觅人类在未来征途上理应抛弃的恶习”,作品充满对生命哲理的新见解,不仅“开掘出了一个新的审美层次”,而且成为“老少咸宜”的“一种有超越价值的儿童文学”。
沈石溪从动物的特性与丛林法则来结构他的动物小说,都有一个震人心魄的故事,以情节取胜,以情动人,作品有着一种浓郁的悲壮美和象征意味J作者在以云南的山高涧深、林茂树密、坡陡路险、风情粗朴、充满原始野味的背景上,所描绘的是一个充满凶险、狂狷、痛苦与粗野的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沈石溪喜欢选择那些勇猛凶狠甚至残忍的动物如狼、狗、大象、金雕为主人公,即使是一向被认作温柔象征的羊,在沈石溪笔下也是一个“疯羊”形象。如《疯羊血顶儿》就是写盘羊与狼群的生死搏斗。一只叫“血顶儿”的盘羊,在诞生之际就遭遇了母羊被狼群噬杀的惨剧。那一片血光成为“待定式记忆”,永远笼罩在血顶儿的眼前,改变了它作为盘羊原本与生俱来的软弱温和的属性。它将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强制改变羊角生长的方向,痛苦而顽强地将本应随后盘曲的羊角,在石头缝里一点点扭转成向前生长的利角,而它忍受生理的痛苦、种类的歧视所要做的这一切,都只是为了一个信念:找杀戳母羊的狼群复仇!血顶儿的刚烈之美给人以深深震撼。值得注意的是,沈石溪笔下的那些强悍的动物,大多有着与盘羊一样的身世――弃儿,如《第七条猎狗》中的猎狗赤利、《一只猎雕的遭遇》中的猎雕巴萨查、《残狼灰满》中的残狼灰满、《混血豹白眉儿》中的混血豹白眉儿、《天命》中的黑雕等。这些,“弃儿”为在同类中找到自己的生存位置,在弱肉强食的动物王国里谋一席生存之地,它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充满悲剧的壮美。与“弃儿”形象相对的,还有一类“母亲”的形象,她们的故事也都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悲壮力量。《天命》中的母鹰为了自身和下一代的生存,面临着舍弃亲子还是抱养子的两难选择。亲子“红脚杆”有病弱之躯,抱养的“黑顶”却强壮有力。然而要熬过冰天雪地的倒春寒,它们之中必须有一个去担当引蛇出洞的诱饵使命,而且将一去不返。为了鹰类种族的繁衍,母鹰最后作出了抛出亲子红脚杆的痛苦抉择。在血缘亲情和种族繁衍的矛盾中,母鹰的种族之爱超越了母爱,以“大我”战胜了“小我”,作者赋予了母鹰一种甚至超越了人类的更高理性。在《狼王梦》里,作者还塑造了母狼紫岚的感人形象。母狼为了实现自己的狼王梦,它含辛茹苦地培养了黑仔、蓝魂儿、双毛等一匹匹公狼崽,然而命运却残酷地捉弄了这匹难酬壮志的母狼,她的梦想一次次随着狼崽的殒折而破灭,以致最终它不能不将梦想寄托在第三代狼种身上,而为了那未竟的梦想,它甘心情愿和凶猛的金雕在蓝天白云间同归于尽。沈石溪“在动物王国里发现了壮美”,这使得他的作品有着不同程度的悲怆与悲凉的情绪,但感染于人的不是沉沦更不是绝望,而是唤起了一种崇高感与向上的精神力量。
沈石溪笔下的动物形象带有很强的理想化色彩,他的不少动物形象实是徒具动物之形的人类,而且是最完美最理想的人。作者自己也意识到“动物比人还伟大”的“艺术效果”违背了他“再现动物本体价值的初衷”。动物小说的童话化倾向是沈石溪创作中比较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但他有恪守着不让动物开口说话这一所谓的动物小说创作戒律,迄今为止没有让动物开口说话――这又是不合乎童话律的。创作中的这一矛盾,往往会影响到他对动物形象的深层次刻画和作品艺术感染力的充分张扬。在语言叙述上,沈石溪喜欢用富有节奏感的长句、排比句来表达,有时恰到好处地摘用一些方言土语,这使得他的语体特征显露出诗化倾向与乡土特色,但过长的句子或繁琐的表达有时会影响到情节的快速展开,不很适合儿童的阅读习惯。&&&
二、郭风的儿童散文创作
郭风,1918年生,他的第一部儿童文学作品是1945年由改进出版社出版的童话诗集《木偶戏》。此后,他每年都写有一定数量的儿童文学作品,这主要是儿童散文和童话。他先后出版了散文集近40种,共中近半数左右的散文集,收人儿童散文,而《搭船的鸟》(1955)、《会飞的种子》(1955)、《避雨的豹》(1956)、《在植物园里》(1956)、《蒲公英和虹》(1958)、《红菰们的旅行》(1979)、《洗澡的豹》(1980)、《蒲公英的小屋》(1988)以及《郭风作品选》等集收入的均是专为儿童所作的散文或童话,其中《红菰们的旅行》,1980年获全国少儿文艺创作奖;《郭风作品选》于1989年被译为俄文,由莫斯科儿童文学出版社出版。
冰心说过:“解放后,有风格的散文作者也不算太少,我自己最爱看的(以写作的篇幅长短为序),就有刘白羽、魏巍与郭风。”可见郭风的儿童散文是比较短小的,它与冰心散文在语体上还有一个共同的特色,即诗化,或者用郭风自己的话说,叫“儿童散文诗”。郭风一直在“试图把散文、散文诗和童话融化于一起”,探索一种适应他“个人性格(气质)的儿童文学的某种文体”。作为这一探索的代表性作品是获奖的《红菰们的旅行》,以其中最短的一章《送行》为例:
有蜜蜂来送行。有胡蜂来送行。
有画眉鸟来送行。
有两只小鹿跟着它们的母亲来送行。
小鹿和它们的母亲一起,站在林中的石头上送行。
有草兰来送行。有野菊和蒲公英来送行。野菊们站在草丛间,挥着淡黄的手巾,向她们送行。
野菊们一直站在草丛间,目送她们,走出林中的草径了。
由于作家采用了几乎是诗的分行的形式,使这一节散文颇具诗的情韵。它跳跃,节奏鲜明,有一种音乐的旋律复沓其间,让读者陶醉在酣浓的诗的氛围里。它已经十分地接近诗了。但是有一点却使它和诗区别开来,那就是它的写实性和为着给读者以“实感”,在叙写中不时采用的散文细节,如“有两只小鹿跟着它们的母亲来送行。小鹿和它们的母亲一起,站在林中的石头上送行。”这是典型的散文叙述、散文细节和散文的笔调。此外整章在语言的运用上是绝对的简洁,是散文的质朴。毫无疑问,这一切又使它靠近了散文,当然又并不完全是散文。对于这篇作品的创作缘起,郭风曾作过一些说明,他说:“我忽地异想天开,想作‘新品种’的‘实验’性创作;发表在《诗刊》1979年6月号上的《红菰们的旅行》等,可能是这方面的‘实验’的最初‘产品’,我想把自由体诗、散文诗和童话揉合在一起,为孩子们写点新的东西。”这种“新的东西”是既有别于儿童诗又有别于儿童散文的一种新的文体,或者说它是兼有儿童诗和儿童散文之优的一种独立的文体。所以,郭风多次指出:“散文诗决不是一种所谓两栖性的文学样式,决不是游移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文体,它是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所谓“儿童散文诗是我国儿童文学的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或样式”。
在郭风的儿童散文中,有相当一部分,“可以说是自己的传说,是叙述自己的生活”。比如,以1971年至1972年全家旅居闽北一个小山村时的生活和心态为背景,写了一些与孙悟空和安徒生童话中的人物一起,在“我家”、在“我们村里”(作者旅居的松坊村)同时出现的童话散文。这就是以散文体的童话来表达个人和女儿在山村生活――自传的尝试。《松坊村纪事》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松坊村是郭风的家乡,他儿时生活的地方,也成为他幻想的世界,那里的树木、岩石、果园、鸟雀、花草,都刻印着他童年生活的印记,也寄托着他童年时代的幻想,都会引发出童年的情趣,从而构成《松坊村纪事》系列散文的一个个片断:柏树和松鼠、竹鸡们、青蛙、石水牛、石蒜的灯等。作者用散文的笔调回忆童年时的所见所闻以及所幻想的,把儿时的生活环境的情景与由此幻化出的童话情景揉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半真半幻、时真时幻的风格。而乡村的景色、闽南的风土,被郭风有机地织进作品后,随着作者充满亲切乡情的叙述,呈现出浓郁的乡土民情的色彩,给人以风俗画的美感。
郭风曾明确指出:“儿童散文诗和其他儿童文学一样,要顾及儿童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特征”。“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但未见得就是儿童散文诗”。因为“写的是儿童生活,但从中生发出来某种深奥的人生哲理,成人读了,以为很好;但少年儿童以其受年龄和生活经历的限制,未必能够读得懂,未必能够领受作品的深切含义,这样的散文诗,不应视它为儿童散文诗”。基于这样的认识,郭风的儿童散文常以儿童的思想感情为出发点,写景、叙事与抒情都是用儿童的口吻。比如《丝瓜和瓢瓜》这样写道:“今天,我很早起身。天空是蔚蓝的,这是明朗的早晨。我看见校园里的竹丛,每片叶尖上都缀着一颗珍珠,比水晶还晶莹。几万颗的珍珠,映着太阳闪亮闪亮的发光”;“我们在植物园里种了丝瓜,也种了瓢瓜。我们搭了瓜棚,丝瓜和瓢瓜一起爬到瓜棚上来了”。“我梦见我种的树,长大了。我梦见它们已经长得很高很高,已经高过我们的屋檐,长得比烟囱还高。上面张开的枝杈和绿叶,交织在一起,好像一团绿色的云朵。”像这样浅易而明畅、天真而精练的语言,合乎儿童的口语与思维习惯,读起来琅琅上口,感到分外亲切。
  郭风是一位对儿童文学事业有着一种自觉意识的作家。在为儿童笔耕了半个多世纪后,他曾深挚地说:“我想流露一点隐秘于心底的衷情:我要是听见有人称我为儿童文学作家,或赞成有志于儿童文学创作之道时,往往深感宠幸;心中或正生出一种儿时受母亲称赞一般的欢喜之情。真的有这种心情。我自己勉励自己,不要小视儿童文学作品,要多多为孩子们认真写出作品。我亦视温柔敦厚为美德。但凡有意贬损儿童文学者,我欲投以轻蔑。”很少有人像郭风那样深情地表达过自己对儿童文学的爱和尊崇,郭风自己也以一个儿童文学家的职责来严格要求自己,“经常思考两个问题:一是自己的作品能够给予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以什么样的道德力量?能够给予他们的心智的发育以什么样的启示吗?或者其他等等。二是自己的作品能否对于儿童文学本身的丰富性和发展作出什么贡献?”郭风也正是从上述两个方面来积极实践与探索,终于以自己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促成了儿童散文这一文体形式的发展及儿童文学的繁荣景象。
三、贾祖璋与科学小品
科学小品以散文随笔的形式表达科学内容。这是一种语言生动、形式活泼、篇幅短小的科学文艺体裁。它能敏捷而明快地反映科学领域的新事物、新思想、新动态,深受广大成人读者和少年儿童的欢迎。
科学小品题材十分广泛,不拘一格。自然科学的各门学科、各种内容,都可以不同程度地通过它来表现。科学小品还适于论证科学的思维方法,探讨科学与人生的关系,反映科学的发展等等。
科学小品没有幻想或虚构的成分,没有曲折的情节,也不要求刻画人物形象。然而,它却雅俗共赏,具有巨大的魅力。原因概如高士其所述:“以小品之微而蕴科学之巨,盖因著者独具匠心妙笔生花,于小中见大,结页成册而包容万象,其能量不谓不大矣……以小品之浅而绘科学之深,盖因著者苦心结虑,巧比妙喻,有深入浅出以通俗之普及而旷于世”。
好的科学小品往往善于从生活中选题,小中见大,赋予新颖的立意,巧妙的构思,优美的文辞,因此读来兴味盎然,引人入胜。例如贾祖璋写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作者提出的是一个人们司空见惯而又不全了解的问题。他先由花青素的酸碱变化、光波的长短与颜色和温度变化的关系等方面去说明花儿色彩的化学、物理性质;又从花儿由绿色变红色、由风媒到虫媒的发展过程,介绍了有花植物的进化历史。最后进一步指出:牡丹、菊花等花卉之所以出现万紫千红、千姿百态的观赏品种,是人工选择和改造的结果,全篇通过阐述与花儿颜色有关的种种有趣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去回答提出的问题,写得活泼生动。&&&
科学小品一般都短小精悍。不少是千字文,也有篇幅较长,字数较多的,但语言必须精炼、生动、明快。
四、金波的儿童诗创作
金波,1935年生,河北冀县人。自幼在母亲的影响下,受到儿歌的熏陶。上小学以后,又阅读了像《寄小读者》《鲁宾逊漂流记》这类文学名著,爱上了儿童文学。小学四年级时他的一首短诗受到老师的夸奖并被抄写在壁报上,促使他对儿童诗情有独钟。但真正开始文学创作,还是在1956年他比较用心地读了一些像艾青、普希金、莱蒙托夫的诗以后。60年代初,他出版了第一本儿童诗集《回声》(1963),“以清悠动听的韵律、轻柔婉丽的风格走进儿童诗苑”,马上“引起人们的瞩目,咽。此后,他又陆续出版了儿童诗集《林中的鸟声》(1979)、《会飞的花朵》(1980)、《我的雪人》(1982)、《绿色的太阳》(1984)、《金波儿童诗选》(1984)、《红苹果》(1985)、《雨铃铛》(1986)、《在你我之间》(1987)、《林中月夜》(1991)、《妈妈的爱》(1991)等。另有《追寻小精灵――金波儿童文学评论集》(1995)。1992年,金波被国际儿童图书联盟中国分会推荐为国际安徒生儿童文学奖候选人。
金波是“从写儿童诗开始文学创作的”,他“每创作一首儿童诗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这首诗的读者对象,并根据读者的年龄特征来构思和写作”,有着明确的读者意识。他的全部儿童诗可以分作“幼儿诗’(包括儿歌和幼儿诗,主要读者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和低年级的小学生)、童年诗(主要读者对象是小学中年级学生)和少。年诗(主要读者对象是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三大部分。给年龄较小的幼儿写诗,金波通常采用儿歌的形式,在内容上比较贴近幼儿的日常生活,讲究风趣、幽默的情调,具有浓郁的民间童谣风格。如他的《轱辘轱辘圆》:“轱辘轱辘圆,/滚铁环,/摔了个跟头,/捡了一分钱,/买块糖,/想解馋,/吃到嘴里也不甜!”作者选择了幼儿游戏的题材,引起孩子们听赏的兴趣,进而写了一连串的动作(滚、摔、捡、买),结尾结在一个与幼儿生活常识相违背的生活现象上,以启发幼儿思考:“这是为什么?”这首儿歌讲究声韵节奏,易唱易记,而且作者“还把儿歌学习语言,锻炼听觉的功能考虑进去”,易于婴儿唱。如果给年龄稍大的幼儿写诗,金波通常采用幼儿诗的形式,在内容上偏重表现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所激发的感情的和心理的变化,如愉快的情绪、美丽的想象、理想的抒发等等。由于这是给年龄稍大的孩子(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低年级)欣赏和朗诵,作者有意识地写得优美,有丰富的想象,也讲究意境,讲究语言的精炼、生动,适当地教会他们掌握一些新的词汇。如幼儿诗《云》:
&蓝天蓝,像大海,
白云白,像帆船。
云在天上走,&&&
好像海里漂帆船。
帆船,帆船,&&&
你装的是什么?&&&
走得这样慢。&&&
不装鱼,&&&
不装虾,&&&
装的都是小雨点。
雨点,雨点,
请你快下来,
帮我浇菜园。
这首诗实际上是由一连串的想象构成的,表现幼儿对于蓝天、白云浓厚的兴趣以及由此激发起的天真的想象。在语言上舍弃了“顺口溜”形式,而注意用比喻,节奏变化大,句子参差不齐,适合幼儿欣赏和练习表情朗诵,从而体会到诗中所表现的一种意境和情调。待到给中年级的小学生写诗,金波又特别注意“情节”、“动作’’与“戏剧性”,不论写事、写景、写情,都带有这一年龄段孩子的好奇心及独特的想象力。如组诗《春的消息》中的《风筝》就带有一定的情节:“春天,在我敞开的窗子上,/挂着一只断线的风筝。那根闪光的尼龙丝,/在春风里飘动、飘动。”这引发了作者一连串的想象与探求:“风筝,风筝,/谁是你的小主人?”为了“找到风筝的小主人”,“我摘下这只风筝,/意外地发现了小主人的姓名;/风筝是用一张试卷糊成的,/我还发现了那不及格的考分!”原来这位小主人,“他是我的一位小邻居,/就住在对面楼的第三层。”既然是相识的朋友,于是进而想帮助他,而帮助的方式又很奇特:
明天我要约他去春游,
顺便送还他这只风筝。
当然还要谈别的事情……)
&&& 这首诗的情节与联想都是与儿童生活紧密相联的,但又不是押韵的故事,充满于情节之间的仍是浓郁的抒情性。“写得热情、明快、引人人胜,讲究巧妙的构思,有时甚至在情节的安排上来点戏剧性”(金波语),这是金波童年诗的主要特征》与童年诗相比,金波的少年诗“特别注意以平等、理解、尊重的态度对待”少年读者。他“常常体验自己少年时代的种种感受,回复到少年时代的精神状态下,然后才进入到创作状态”。他的少年诗给予少年读者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加,还意味着智力眼界的扩大,从而推动着他们逐渐深刻的思考”。因而他少年诗的主体是“容易引起共鸣的抒情诗和启发思考的哲理诗”。如短诗《记忆》,写的是作者少年时代铭刻在心的不幸一幕,由此引发了一种哲理的思考。小诗以成人回忆的口吻,叙说童年的“我”看见一条蛇“慢慢、慢慢地/攀上一棵古树,/变成了一根枝条,/在绿叶间隐没”;“而小鸟,/还在枝头唱着歌”。于是,不幸的一幕发生了:“突然,那蛇,纵身飞去,/擒住了小鸟,/也吞下了/小鸟没唱完的歌。”面对这场悲剧,抒情主人公惊愕不已,记忆中留下了永远抹不掉的一幕:“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有星光,有月色,/也有春天的花朵。/然而,我,/永不会忘记:/那鸟儿没唱完的歌……”这首小诗将一瞬间的悲剧定格于永恒的记忆里,它启示少年人要懂得“生活的血泪”,懂得“没有丑,就没有美,丑和美互相斗争,又互相依存的辩证法。美只有在和丑的对比中才更给人以强烈的印象。为了创造美的生活,就要不断警惕生活中隐没着的丑恶”,所以,这首童年题材的小诗又“是一首哲理诗”。&&&
&综观金波的儿童诗:是“爱”与“美”的艺术品。金波说过:“诗人的天赋是爱。诗人要用自己的爱让孩子们也懂得爱:爱祖国,爱人民,爱亲人,爱朋友,爱一切美好的事情。从小唤起孩子们心灵上的爱,我们的未来才是光明灿烂的。”将儿童与未来同构对应,使得金波的儿童诗蕴涵着十分丰富的“爱”的主题,其中最突出的是母爱、友情、热爱大自然这些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儿童散文诗集《妈妈的爱》最有代表性。近60首的诗篇分作五辑,第一辑是对母爱的歌颂。《照镜子》写“我”因在人前受窘而哭,妈妈笑着将“我”抱到镜子前。于是“我”从妈妈的笑脸上,记住了:“永远不该懦弱地哭泣”。《夏夜》是写在炎夏的夜晚,妈妈不停地为“我”扇扇子,偶尔的瞌睡,却使她在儿子面前,露出了“抱歉”的笑来。可那懂事的孩子,却心疼着母亲,于是,就“一动不动地躺着,装作睡得很香很甜的样子”,希望妈妈能够踏实地睡一觉。从这两首小诗可以看到,金波诗中的母爱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即母爱的双相性:妈妈爱孩子,孩子也希望能给母亲以安慰和温存的报答。所以,他笔下的母爱亲情,真实而感人。第二辑《二月兰》是友情的颂歌。这一辑里的每一篇都是写兰花,而同时又是通过写兰花与“我”以及与邻家一位小姑娘的“情感交流”。作者以象征的艺术手法,表现了“我”对“二月兰”的美好印象与纯洁的挚爱,抒写了少男少女美好善良的心灵世界。第三辑《风景》从对美好大自然的讴歌,来表现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在《对大自然的爱》中写道:“钟情于大自然,就能把一片叶子培育成一棵盛开着鲜花的大树”,深情的礼赞中蕴含着哲理。在第四辑《给老师的悄悄话》里是对师生之情的赞美。第五辑《雨天小札》则是以纯朴的童心唱出的生活的赞歌。金波就是这样将“爱”看作“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在他看来,爱可以使一片普通的树叶变成一株参天大树。他歌咏母亲的爱和对母亲的爱。他珍视朋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他感染着每一个人,使他们从童年时代起就对周围的世界倾心……他相信爱的情感诉诸行动的时候,就会使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变得更美”。
&说到“美”,金波的儿童诗就是他用“爱”精心经营的一个“属于孩子”的“美”的世界。金波说:“儿童诗的美是具体的。它依附于艺术形象之中。正如&
‘红’依附于朝霞、苹果、花朵;‘绿’依附于春草、翠柳;&
‘蓝’依附于大海、晴天。儿童诗不应有抽象的美。”金波儿童诗艺术的最大特点,就是“美”。正如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语文教育科教授邓萧敏女士(GloriaTang)在给国际儿童图书联盟(IBBY)主席罗纳德?乔布先生的信中所指出的:“作为安徒生奖的候选人,……他的诗歌有哪些特点呢?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些特点,那就是‘美’。他的诗是‘美’的具体再现:从内容到形式,亦或题材,题目,遣词造句,语言风格,主题观点(思想和情感)。他使我们置身的世界变成一片更加美丽的生活乐土。他启迪了孩子们的美好思想和情感。他塑造出陶冶心灵的优美形象,无论是四行一节还是六行一节的诗,无论是否能被配乐谱曲,这些作品都那样富于节奏鲜明的韵律。”这一评价是中肯而全面的了,但值得强调的是金波作品的“韵律美”,或者说“音乐美,这是金波从一开始创作就着力追求的。金波曾自述过“说起写诗,也许是受了学音乐的朋友的影响,我最初写的诗歌几乎都和音乐有联系,也就是说,我写的短诗几乎都可以谱曲,例如50年代写的《小红花》,60年代写的《在老师身边》,及至到了70年代写的《林中的鸟声》,80年代写的《海鸥》《白帆》等等,这些都是诗,又是歌词。后来我把这些诗结成歌词集《林中的鸟声》出版。”乔羽在为《林中的鸟声》作《序》时也指出:“这些泉水一般清亮,鸟语一般婉转的诗行,难道当它离开了音乐之后,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了吗?我看不会的……它具有自身的美,这就使它获得了独立存在的价值。”所以,有人称誉金波的儿童诗是“响着清音的风铃”,“使得孩子们在诵读时体验到一种自然的韵律”,“进入一个幽美的音乐天地”中。
&& “金波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他的确是通过美给予人们以指导和快乐”。由于他在诗作中所表现出的独特的诗美理想与艺术追求,以及对儿童世界的深广开掘,将儿童诗的成就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又以其独特的风姿吸引着读者,使人们正视这样一个现实:儿童诗是真正的诗;儿童诗不仅仅属于儿童,也属于每一位热爱诗的成年人。
 参考书目:
蒋风、韩进著《中国儿童文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浦漫汀主编《儿童文学教程》,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年5月出版
<font color="#、
简述沈石溪“动物小说”的特点。
简述郭风散文诗的特点。
简述科学小品的特点。
简述金波儿童诗的特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游记第四章主要内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