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哪里可以购买的ps软件七天没到到CEN.PK113-7D这个菌株

【精致长文,多图预警】&br&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br&&br&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发生了年轻女子超额借贷消费,无力还债,肉身偿还,还有甚者自杀&br&&br&早在资本主义发源地欧洲,1857年,法国作家福楼拜就写过一篇小说叫做《包法利夫人》这篇小说经过多次影视化,最近2015年苏菲巴瑟斯又指导该片走向银幕。&br&&br&—————————————————————————&br&最开始我们的女主角艾玛,是一位受过贵族教育的农家小姐。&img src=&/v2-cd9d1e9d9c6acf_b.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3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v2-cd9d1e9d9c6acf_r.png&&&img src=&/v2-aa6eabad33acb6dcdd5302_b.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3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v2-aa6eabad33acb6dcdd5302_r.png&&(是不是和那些进入高等院校的女生有些相像呢?)&br&&br&嫁做人妇后,看不起自己在乡镇当医生的丈夫。艾玛喜欢着奢侈品,认为应该充满品位。&br&&img src=&/v2-ee26c68e32dd_b.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3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v2-ee26c68e32dd_r.png&&(是不是和鄙视屌丝气质渴求高雅的“女大学生”有点像呢?)&br&&br&在随后的日子里,我们的女主角艾玛认识了一位奢侈品商人。这位商人不断的向艾玛推荐着各式各样的奢侈品,让艾玛认为只有这些高贵的商品才能符合自己的生活。&img src=&/v2-e36af00ffb_b.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3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v2-e36af00ffb_r.png&&&img src=&/v2-f15b9e4e4c4ff936f6cde0_b.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3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v2-f15b9e4e4c4ff936f6cde0_r.png&&(是不是和那些整天宣扬女生应该对自己好一点的人有点像呢?)&br&&br&可是我们亲爱的艾玛没有钱,该怎么办呢?对呀,可以借呀!&img src=&/v2-b71b41178cd09cdf8f61da26ec2f83e2_b.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3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v2-b71b41178cd09cdf8f61da26ec2f83e2_r.png&&&img src=&/v2-ab8bba835cb92ab48fa07bfe0f515e76_b.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3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v2-ab8bba835cb92ab48fa07bfe0f515e76_r.png&&&img src=&/v2-2bfde1b090ce3be14a56d095_b.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v2-2bfde1b090ce3be14a56d095_r.png&&(是不是和那些无良贷款商有点像呢?)&br&&br&当然,我们的艾玛小姐最开始是犹豫了的&img src=&/v2-91e43d2116f9a0560754_b.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3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v2-91e43d2116f9a0560754_r.png&&不过还是屈从于自己对首饰的渴望&img src=&/v2-d030a23f8c3d81043ee3_b.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3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v2-d030a23f8c3d81043ee3_r.png&&&br&日子一天天过去,艾玛越来越优雅,她的“信用贷款”也越累越多,终于,贷款期到了&img src=&/v2-b9c647bf1fe15fec51ec47a812b73ae5_b.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3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v2-b9c647bf1fe15fec51ec47a812b73ae5_r.png&&&img src=&/v2-8bbfcf797acadf7_b.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v2-8bbfcf797acadf7_r.png&&&img src=&/v2-20d766a192feb_b.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3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v2-20d766a192feb_r.png&&&img src=&/v2-c9d6a2a73cedfa976cb0_b.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v2-c9d6a2a73cedfa976cb0_r.png&&&br&艾玛没有那么多钱,该怎么办呢?&img src=&/v2-da69e70e266dd421a6f44e4b711f09d2_b.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3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v2-da69e70e266dd421a6f44e4b711f09d2_r.png&&债主找到了法院,判决了强制还款,艾玛丈夫的所有财产被查封。&img src=&/v2-624c6e7711ebfa5225032ed_b.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3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v2-624c6e7711ebfa5225032ed_r.png&&走投无路的艾玛该怎么办呢?她无法忍受这一切的发生。对了,艾玛依旧是个优雅的女人……她的身体依旧被男人所迷恋……她下定决心……&br&&img src=&/v2-fffaaea9e1d14ef3cf3877_b.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2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v2-fffaaea9e1d14ef3cf3877_r.png&&&img src=&/v2-878cbadf13f8352fca7f3b_b.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24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v2-878cbadf13f8352fca7f3b_r.png&&&img src=&/v2-a84c499dd2721fca26ae2c0d7f33dda1_b.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2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v2-a84c499dd2721fca26ae2c0d7f33dda1_r.png&&(是不是有点像肉偿的女生呢?)&br&&br&可惜,艾玛没有那么“幸运”,她没法“幸运”用肉体来还债,债主拒绝了她。&br&&img src=&/v2-9e37f15b38e7ef08a7e2_b.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3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v2-9e37f15b38e7ef08a7e2_r.png&&&img src=&/v2-8d9fe4fa18c15ce13fe5a8e182e3f400_b.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3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v2-8d9fe4fa18c15ce13fe5a8e182e3f400_r.png&&&img src=&/v2-401a26aae357be5ec72dd8_b.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v2-401a26aae357be5ec72dd8_r.png&&&img src=&/v2-4ec3a4acf3d02d_b.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v2-4ec3a4acf3d02d_r.png&&&img src=&/v2-7cbbdf32f0_b.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v2-7cbbdf32f0_r.png&&&br&走投无路的艾玛绝望了,她无法忍受一贫如洗的生活,她无法承受和丈夫从头再来的艰辛,她更无法忍受旁人的指指点点。她走向了死亡。&img src=&/v2-54b849fe547c6e603e35540_b.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3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v2-54b849fe547c6e603e35540_r.png&&最后,在丈夫焦急的呼唤中,在村民的火把光中,全剧终。&img src=&/v2-bdbde5f383f4c7cb4398f8_b.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3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v2-bdbde5f383f4c7cb4398f8_r.png&&&br&是不是和裸贷的女大学生如出一辙呢?
【精致长文,多图预警】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发生了年轻女子超额借贷消费,无力还债,肉身偿还,还有甚者自杀 早在资本主义发源地欧洲,1857年,法国作家福楼拜就写过一篇小说叫做《包法利夫人》这篇小说经过多次影视化,最近2015年苏…
&img src=&/50/v2-5356e9aaffd9fad255f202c_b.png& data-rawwidth=&629& data-rawheight=&3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9& data-original=&/50/v2-5356e9aaffd9fad255f202c_r.png&&&img src=&/v2-6c99ac65ef2a2c7a47d038b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v2-6c99ac65ef2a2c7a47d038b_r.jpg&&&br&&p&
文 | 孙志超
授权发布&br&&/p&&p&链接:&a href=&/?target=http%3A//chuansong.me/n/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细思恐极!我们的宿命在幼年就已成型?这13种“人生脚本”请对号入座!_麦子熟了_传送门&i class=&icon-external&&&/i&&/a&&/p&&blockquote&&p&&strong&1&/strong&&/p&&p&A从小功课就名列前茅,在大学入学考试那天却重感冒,结果只能进入第二志愿的学校。找工作的时候也是一路过关斩将,却在最后一关的面试迟到,跟梦想中的公司无缘。工作上也是,看似一切都很顺利,却总是在紧要关头搞砸。&/p&&p&&strong&A认为是自己运气不好,每次在关键时刻就会失败。&/strong&&/p&&p&&strong&为什么A就是无法一帆风顺呢?真的是运气太背?还是天生就是虎头蛇尾的个性?&/strong&&/p&&br&&p&B从小就乖巧懂事,大学毕业后在大企业上班,婚后就辞职在家当贤妻良母。丈夫是知名企业的精英,生了一个小孩,生活幸福美满。但是B却被发现外遇,夫妻争吵多时后离婚,美好的家庭一夕之间崩塌。&/p&&br&&p&周围的人都很吃惊:“这么认真又乖巧的人,怎么会……”&/p&&br&&p&&strong&为什么B会亲手毁了自己的幸福?是对家庭有什么不满吗?还是出现了更理想的男人?&/strong&&/p&&br&&p&&strong&关于A、B,无需对号入座。但他们的境遇不是偶然,而是必然。&/strong&&/p&&br&&p&“我身上才不会发生这种事!”你可能这么认为。&/p&&br&&p&&strong&但是,人生脚本是在你不知不觉中写成的,而你无法逃离。如果写下充满不幸的脚本,很遗憾的,人生也只能照着脚本演下去……&/strong&&/p&&br&&p&“人生脚本”是美国心理学家Eric Berne提出的,他也是沟通分析理论(Transactional Analysis,TA)的创始人。&/p&&br&&p&&strong&人生脚本当然不是真的脚本,而是人在各种体验中所得到的感受,在心中写下“自己一定会这样过一生”的脚本。这一切都是无意识的,你完全没有发觉,然后人生就照着脚本发展。&/strong&&/p&&br&&p&&strong&人如果抱着某种想法或信念,就会无意识的配合行动,结果就变成现实,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自我实践预言”。&/strong&&/p&&br&&p&就像听到算命说“你一个星期内会发生事故”,而无意识的配合行动,让事故发生,应验占卜结果。或是听到“血型A型的人是这种个性”,就表现出那种个性的样子。&/p&&p&&strong&人生脚本可以说是你的“人生预言书”,你会在不知不觉中,依循着预言行动。&/strong&&br&&/p&&br&&p&也就是说,认为“自己运气不好”的人,是因为写下了运气不好的脚本;而觉得“自己运气好”的人,是写下了运气好的脚本。觉得自己“经常成功”或“关键时刻就会失败”,都是自己写下的脚本。&/p&&br&&p&&strong&实际上,机运不佳并非偶然,一切都是自己创造的故事。&/strong&&/p&&br&&p&&strong&2&/strong&&/p&&br&&p&“人生脚本”在七岁以前就开始撰写。&/p&&br&&p&&strong&来源可能包括来自父母“将来要出人头地”的训诫,或是周围的人“XX总是安静不下来”的评语,以及学校教育。&/strong&&/p&&br&&p&在学校被同学、朋友赋予“被欺负”、“搞笑”等角色,就会拚命的印证,自己的行为举止会为了配合角色而改变。受到同学欺负的孩子,大多从小就被欺负。在无意识中配合周围的环境演出角色,是因为配合演出比较不辛苦。&/p&&br&&p&&strong&脚本就如同“角色”,被赋予角色的孩子,就会配合这个角色来度过人生。&/strong&&/p&&br&&p&&strong&幼年时期写下的人生脚本无法轻易逃离,如果你的生活方式没有符合人生脚本,也会在无意识中配合脚本自动调整。人生脚本就是如此强而有力。&/strong&&/p&&br&&p&例如一开头提到的A,有可能是幼年时期事情做得好也不得到赞美,因此写下了“自己不可以有始有终”的人生脚本。所以,一切都很平顺的时候反而很焦虑。&br&&/p&&br&&p&而外遇的B,有可能是幼年时期家境清苦,所以写下了“自己不能拥有温暖的家庭、不能得到家人的爱”的人生脚本。好不容易创造了美满的家庭,内心也无法满足,所以才会自己破坏幸福,回到原本的脚本上。&/p&&br&&p&&strong&唯有发现人生脚本的存在,并加以改写,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strong&&/p&&br&&p&不管是哪种人生脚本,只要能给自己的人生加分,就是好脚本。但如果是会让自己不幸的脚本,即使再耗神费力也应该要改写。&/p&&br&&p&那么,人生脚本真的可以改写吗?当然,人生脚本十分顽强,很难改变也是事实。但是,只要有“这是人生脚本在作祟”的认知,就会产生巨大的效应。也就是说,不要沉浸在脚本里,以超然的观点,冷静看待“这只不过是脚本”,光是这样就大有帮助。&/p&&br&&p&&strong&那些失败、不幸(或是幸福),不是“运气”,而是“脚本”造成的,只要知道这一点,你就有操控人生的余地。&/strong&&/p&&br&&p&&strong&3&/strong&&/p&&br&&p&知道人生脚本的存在,你就能了解,以往认为“反正我不会出人头地”、“反正我不会受欢迎”等等的命运而自暴自弃的人生,其实只是自己无意识中演出的一出戏。&/p&&br&&p&&strong&那么脚本是怎么完成的?其实,一切都来自于“禁止命令”,顾名思义就是“不可以XX”的命令。&/strong&&/p&&br&&p&每个人在孩提时期,应该都接收过“不可以跟陌生人走”、“晚上十点以后不可以看电视”等等的禁止令。&/p&&br&&p&也有非语言的禁止令。例如妈妈总是告诫孩子“饭前不可以吃零食”。某天,晚饭前孩子耍赖要吃零食,妈妈很罕见的答应:“如果那么想吃,就吃吧。”但却是一副愤怒的神情,语气也很冷淡。&/p&&br&&p&这种状况下孩子也察觉到“不准吃”的信号,忍耐着不敢吃。孩子观察父母真正心意的能力,绝对超乎想象。&/p&&br&&p&&strong&像这样非语言的因素,也就是双亲的态度、表情、动作等等,传达出“不可以”的信号,也是一种“禁止令”。不只是直接说“不行”、“不可以”,父母也会对孩子下达非语言的信号。&/strong&&/p&&br&&p&被育儿、家事搞得团团转的时候,孩子还一直问:“这是什么?”父母可能会不自觉的冷冷回答:“不知道。”&strong&这个时候,孩子接收到的不只是“不知道”这个信号而已,还会被父母的态度吓到,感受到爸妈发出“不要靠近”的拒绝信号。&/strong&&/p&&br&&p&于是,孩子给自己“不可以靠近”父母的禁止令,命令自己“不可以”。为了不让父母不开心,孩子心里会想是不是不要撒娇比较好,有的孩子还会察颜观色,跟父母保持距离。&/p&&br&&p&&strong&这就是孩子的“成见”。通过限制自己的行动,来获得双亲的爱,这是生存本能。孩提时代形成的成见,长大成人后也不会消失。&/strong&&/p&&br&&p&&strong&有着“不可以靠近”禁止令的孩子,长大后就不擅长跟其他人沟通,过着总是一个人行动的人生。&/strong&&/p&&br&&p&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自己制造禁止令。有的孩子跟父母撒娇嬉闹,即使听到父母说“等一下”,被拒绝也不以为意,马上投入别的玩乐。每个人的认知方式都不一样,父母的反应,孩子会怎么接收也有很多种情况。&/p&&br&&p&&strong&4&/strong&&/p&&br&&p&下面就来介绍典型的十三种禁止令,你可以思考一下自己是否有受到影响。&/p&&br&&p&&strong&1、 不可以做任何事&/strong&&/p&&br&&p&这个禁止令容易发生在父母管教严格、过度保护、过分注意细节的家庭。&/p&&p&“不可以爬树,很危险!”“不可以踢足球,会受伤!”“不可以跟那个小孩玩!”像这样规范各种行动,会让孩子形成“什么都不要做比较好”的禁止令。&/p&&br&&p&&strong&有这种禁止令的人,一直当乖小孩的结果,长大成人后可能会欠缺积极性,容易顺从别人的意见。&/strong&&/p&&br&&p&&strong&职场上,等待指令型的员工,可能就是受到这种禁止令的影响。&/strong&从小就顺从父母说的去做,没有自己思考、行动的习惯。因此,如果没有主管或前辈的指令,自己就不知道该做什么。&/p&&br&&p&&strong&2、 不可以做自己&/strong&&/p&&br&&p&“本来想要女孩子的……”“女儿就是赔钱货啊……”像这样经常被父母否定自己的性别或人格,很容易会产生这种禁止令。&/p&&br&&p&身边很多异性朋友,同性朋友却没半个;或是对于社团、足球队这类只有同性的团体很不在行的人,受到这个禁止令影响的可能性很高。&/p&&br&&p&&strong&这个禁止令会让人对自己的性别或自我没有自信。缺乏自信,所以很容易受到外在评价、常识、社会氛围所左右。&/strong&&/p&&br&&p&&strong&3、 不可以孩子气&/strong&&/p&&br&&p&“你是哥哥,要有担当一点!”“你已经是姐姐了,不可以哭!”下有弟妹的人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而产生禁止令。&/p&&br&&p&&strong&聚餐时拚命帮大家挟菜、斟酒,一直忙着照顾大家,自己完全没有享受到的人,有可能是受到这种禁止令的束缚。&/strong&&/p&&br&&p&&strong&有这个禁止令的人,早早被催促着要长大,孩提时期不能自由自在的生活,性格上容易太过认真。“自己不做不行”的责任感过剩,也会成为一种累赘。&/strong&&/p&&br&&p&&strong&4、 不可以长大&/strong&&/p&&br&&p&跟上一种情形相反,“妈妈什么会帮你做好。”这种禁止令容易出现在被过度保护、宠溺的幺儿身上。&/p&&br&&p&&strong&这个禁止令会让人觉得“永远都当个孩子,什么都不会做比较好”。所谓的“恋母情结”就是这种情形。&/strong&&/p&&br&&p&&strong&长大成人后还无法脱离“不可以长大”的禁止令的人,最近是越来越多。由父母代替孩子参加联谊、帮孩子决定结婚对象的状况,也时有所闻。&/strong&&/p&&br&&p&&strong&5、 不可以有情感&/strong&&/p&&br&&p&跌倒了,因为疼痛忍不住哭泣,却被父母责骂:“不可以哭!”被迫要忍住。无法坦率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的人,可能就是有这种禁止令。&/p&&br&&p&&strong&这个禁止令会让人压抑自己的情感,对事物漠不关心、毫不感动,不会痛哭流涕,也不会勃然大怒,声音没有抑扬顿挫、表情贫乏的人,可能就是受到这个禁止令的影响。&/strong&&/p&&br&&p&&strong&6、 不可以思考&/strong&&/p&&br&&p&“不要跟父母顶嘴!”“安静听我说!”不少父母会这样威吓孩子。在父母歇斯底里怒骂下成长的孩子,容易有这种禁止令。&/p&&br&&p&&strong&这个禁止令会让人放弃思考,无法进行逻辑思考、冷静判断。盲目迷信、相信卜卦算命的人,可能就是受到“不要思考”禁止令的支配。&/strong&&/p&&br&&p&&strong&7、 不可以靠近&/strong&&/p&&br&&p&“我现在很忙,等一下再说!”“安静一点!”父母总是这么说,很少有机会可以亲近父母,被迫跟双亲保持距离的人,容易会有这种禁止令。&/p&&br&&p&&strong&这个禁止令会人逃避和父母说话,不会说心事给父母听。长大成人之后,也不会跟别人诉说自己真正的想法。&/strong&&/p&&br&&p&&strong&即使工作上有烦恼,也不跟主管或同事讨论,自己一个人埋头苦干;即使遇到讨厌的事情,抱着“只要自己忍耐就好”的想法,都可以说是受到这个禁止令的影响。&/strong&&/p&&br&&p&&strong&8、 不可以成功&/strong&&/p&&br&&p&做得好的时候没有得到赞美,失败了反而能受到安慰和鼓励,这样的经验不断重复,就容易产生“不可以成功”的禁止令。&/p&&br&&p&父母对孩子的成功毫不关心,只有失败的时候才能得到父母的关心,孩子就会被灌输“不可以成功”的想法。&/p&&br&&p&还有,听到父母叹着气说:“这孩子每次在关键时刻就出包……”孩子就会认定自己是“无法成功的人”。&/p&&br&&p&&strong&不管创业几次都会失败的人,可能就是受到“不可以成功”禁止令的束缚。&/strong&&/p&&br&&p&&strong&9、 不可以有欲望&/strong&&/p&&br&&p&小时候因为生病或受伤造成父母亲经济负担,或是单亲家庭、看着父母亲为了子女一直含辛茹苦,就很容易产生这种禁止令。&/p&&br&&p&&strong&无法坦率说出自己想要什么,不仅如此,还会把机会让给别人,或是自己破坏幸福。&/strong&&/p&&br&&p&薪水很少、自己省吃俭用,却还要供养男友或女友的人;或是朋友开口说“借我钱”就无法拒绝的人,都有可能是受到这个禁止令的影响。&/p&&br&&p&&strong&和朋友喜欢上同一个人,却还帮朋友告白,也是受到这个禁止令的影响。&/strong&&/p&&br&&p&&strong&10、 不可以健康&/strong&&/p&&br&&p&只有生病时才能随心所欲的吃点心、喝果汁等享受自己喜欢的东西,或是看到父母只照顾体弱多病的兄弟姐妹,就容易产生这种禁止令。&/p&&br&&p&&strong&这个禁止令会让人通过生病或受伤博取同情,也会借由突兀的行为或奇怪的发言来引人注目。健康检查出一堆问题也不改变生活习惯、不断暴饮暴食的人,可能就是认为“自己不能身体健康”。&/strong&&/p&&br&&p&&strong&11、 不可以重要&/strong&&/p&&br&&p&考试得到好成绩被老师称赞,孩子很高兴的告诉父母,如果父母只是说声“嗯”,反应冷淡,孩子会因为没有得到认同而备受打击,长久下来就会觉得“自己不可以成为重要的人”。&/p&&br&&p&&strong&有这个禁止令的人,经常会费心让自己不要太醒目,也讨厌背负责任。喜欢朴素的打扮,话很少、说话声音也很小的人,可能就是因为这个禁止令的关系。&/strong&&/p&&br&&p&有些人当下属或队员很优秀,但是一旦当上主管、队长就无法发挥实力,也可能是受到这个禁止令的影响。当有机会升迁时,会因为“不可以成为重要的人”的心态,自己就停下脚步,不愿意使出全力。&/p&&br&&p&&strong&12、 不可以有归属感&/strong&&/p&&br&&p&父母帮孩子选择朋友,“不要跟那个孩子玩。”或是帮孩子答辩,“这个孩子很害羞。”这种例子屡见不鲜,这会让孩子和同世代的人接触的机会就越来越少。&/p&&br&&p&&strong&有这个禁止令的人总是单枪匹马,无法融入团体或职场中。团体出游或公司旅行时,虽然跟一群人一起出去玩,却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变成自己单独行动,还有总是回绝聚餐邀约的人,有可能就是因为这个禁止令。&/strong&&/p&&br&&p&&strong&13、 不可以存在&/strong&&/p&&br&&p&这是最痛苦的禁止令,幼年时期遭受虐待,或是听到父母说:“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离婚了。”被父母视为不幸原因的孩子,就会有这个禁止令。&/p&&br&&p&&strong&因为否定自己的存在,变得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和生命,酗酒或药物成瘾的人,有可能就是因为这个禁止令。&/strong&&/p&&br&&p&以上各种禁止令,有没有刚好说中你的情况呢?&/p&&br&&p&当然,孩子的认知方式是因人而异,并不能简化成“如果父母说了这些话,孩子就会变成那样”。但是,对于判断这世界“什么好,什么不好”,父母的禁止令有很大的影响。&/p&&/blockquote&&p&问:你相信吗?我们的“人生脚本”在幼年时就已经写好,而且无时无刻不在努力保持不偏离既定的轨道……是谁赋予了我们的角色?我们又该怎样才能突破?&/p&&p&~:幼年时期的禁止令,形成我们的“人生定位”,是我们认知、判断的基础,也决定了我们会如何看待这个世界,难道还不算细思极恐么?这个禁止令会让人通过生病或受伤博取同情,也会借由突兀的行为或奇怪的发言来引人注目。&/p&&p&特别推荐这首歌:成长的惆怅彷徨伴随我们长大,感谢一路陪伴的朋友。&/p&&p&&a href=&/?target=http%3A///%23/song%3Fid%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
不及&i class=&icon-external&&&/i&&/a&&/p&
文 | 孙志超 授权发布 链接:1A从小功课就名列前茅,在大学入学考试那天却重感冒,结果只能进入第二志愿的学校。找工作的时候也是一路过关斩将,却在最后一关的面试迟…
&img src=&/50/3f0a4077dec6cb81a706b_b.pn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50/3f0a4077dec6cb81a706b_r.png&&&p&&i&【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赛门喵Simon」,ID:nowenglish】&/i&&/p&&p&&i&---&/i&&/p&&p&常常在朋友圈看到每日单词打卡,诸如“今天完成了××个单词”等诸如此类,通过各种单词APP来背单词是很多人都在做的事情。可是我们似乎从没看到过一个Native speaker手捧单词书以一天完成几十,上百个单词为目标来扩充词汇量,那么问题是:他们是如何「背单词」的呢?&/p&&p&网站&em&&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em&从超过两百万份的测试中,得出了以下的结论:&br&&/p&&ul&&li&&p&&strong&绝大部分成年母语人士的平均词汇量在20,000 - 35,000&/strong&&/p&&/li&&li&&p&8岁母语人士的平均词汇量为10,000&/p&&/li&&li&&p&4岁母语人士的平均词汇量为5,000&/p&&/li&&/ul&&p&令人沮丧的结论是:&br&&/p&&ul&&li&&p&&strong&绝大部分外语人士的平均词汇量仅仅有4,500&/strong&&/p&&/li&&/ul&&p&8岁的外国小朋友的平均词汇量就已经有一万了,已经远远超过了国内大部分考试的词汇量要求——四级只要求四千,六级为六千左右,考研英语的大纲要求也不超过六千。而出国考试雅思托福的词汇要求甚至也都没有超过一万,这都已经让很多无数考生头痛不已了,更不要说达到绝大部分母语人士两万以上的词汇量了。&br&&/p&&p&如果我们以三万词汇量为目标,每天背30个词的速度,也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背完。再考虑到大脑的遗忘曲线,这个时间将会更长。而如果将要求提升到能够熟练运用这三万词汇量,那么所需的就远远不止三年的时间了。&/p&&br&&p&那么,成年母语人士20,000-35,000的词汇量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的呢?? &/p&&img src=&/50/86d5a6aefedadf283addf3_b.png& data-rawwidth=&506& data-rawheight=&5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6& data-original=&/50/86d5a6aefedadf283addf3_r.png&&&p&成年母语人士人士词汇量的绝大部分来源于&strong&4到15岁的阅读。&/strong&&/p&&p&这个结论告诉我们:&strong&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母语人士绝大部分的有效词汇量都是通过阅读来得到的,而并非通过单纯的背诵单词。&/strong&&/p&&p&如果阅读被证明是词汇量增长的决定性因素,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是:什么样的阅读材料是最好的呢?&/p&&p&如果我们将阅读材料简单的分为两类:小说类(fiction)和非小说类(non-fiction), 那么二者之间对母语人士词汇量起决定作用的便是小说类的阅读了。&br&&/p&&p&这是因为相比而言,&strong&小说类的作品词汇量更大,也更加多样化,这不但有助于词汇量的增加,同时也能让你从更多的角度“感性”体会英语语言本身,培养对英语本身的感知力。 &/strong&&br&&/p&&img src=&/50/ea8ceae7f160e4daba98f4be_b.png& data-rawwidth=&624& data-rawheight=&35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4& data-original=&/50/ea8ceae7f160e4daba98f4be_r.png&&&p&最上面深蓝色的线是大量阅读小说类作品的母语人士,在15-69岁的年龄跨度中,这一类人的词汇量要高于只读non-fiction的人群,同时远远高于完全没有阅读习惯的人。&/p&&p&这张图具有极强启示意义的图片揭示了一个被我们英语学习者忽视的真理:&br&&/p&&h2&
Reading is the key to building your vocabulary
&/h2&&p&Quora上面有个问题:How do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increase vocabulary? 高票答案中不约而同都强调了阅读是最最有效的扩大词汇量的方法:&/p&&img src=&/50/456bfb6d5fb5d1ad3fe40df6d2f587fd_b.png& data-rawwidth=&1919& data-rawheight=&8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19& data-original=&/50/456bfb6d5fb5d1ad3fe40df6d2f587fd_r.png&&2.&p&在朋友圈里,动辄一天背几十,上百单词的打卡经常可见,且不说这种扩充单词量的方法是极其错误的,以这种舍本逐末的“效率”本身就是反人类的。&br&&/p&&p&其实即使是母语人士词汇量增速最快的4-15岁,他们每天学会的新单词也不会超过5个:?
&br&&/p&&img src=&/50/c68e1d3859fbb6a5ebb677deb874d046_b.png& data-rawwidth=&531& data-rawheight=&1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1& data-original=&/50/c68e1d3859fbb6a5ebb677deb874d046_r.png&&&p&15岁之后,词汇量的增长速度进一步下降,增长降到只有一天一个,到中年时,母语人士的词汇量基本不再增长。?&/p&&img src=&/50/aaffad8c9a47a_b.png& data-rawwidth=&547& data-rawheight=&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7& data-original=&/50/aaffad8c9a47a_r.png&&&p&而我们“大跃进”式的背诵方法,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学习方法。这种背诵的效果却是极其差劲的,因为你并没有没有真正掌握它们。&/p&&p&其实在跨越了某个基本的单词量之后(初高中词汇量),单词量的扩大就不应该通过单纯背单词来进行了。如果将单词独立来背诵,那就真的把单词给背死了——如果不是从文章或者例句中所获得的单词,即使知道了意思,也往往不会用;不会用,单词就是死的,便是没有用的。 &/p&&p&&strong&词汇量的扩充不应该急于求成,对于成人而言,每天学习的数量不应该超过两个,而且最好是通过阅读来获取。&/strong&&/p&&p&啰嗦了一大堆,其实只是想告诉大家单词的积累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与其急于求成,不如就从现在开始积极培养自己阅读的好习惯。&strong&最好的扩充词汇量的方式,就是用和美国人一样的方法——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并且大量的阅读。&/strong&&/p&&br&&p&&em&Reference:&/em&&/p&&p&&em&&a href=&/?target=http%3A///blog/&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blog/&/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em&&/p&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赛门喵Simon」,ID:nowenglish】---常常在朋友圈看到每日单词打卡,诸如“今天完成了××个单词”等诸如此类,通过各种单词APP来背单词是很多人都在做的事情。可是我们似乎从没看到过一个Native speaker手捧单词书以一天完成几十…
&img src=&/50/046fc929cdbfe668ed1bf95c_b.pn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p&&i&【本文发表于本人微信公众号:赛门喵Simon(ID: NowEnglish)】&/i&&br&&/p&&p&&i&-&/i&&/p&&p&&i&请耐心读完,一定会对你有启发的!&/i&&/p&如果想要达到native speaker的水平,就要了解native speaker是如何组织他们的语言的,这种对语言的组织方式便可称为英语思维。 &p&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方式支配着语言表达,因此中英思维的差异是导致汉语和英语语言差异的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我们的学习英语的是要达到native speaker的水平,那么了解这种思维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有意识的避免中式英语,从而更快的写出地道的英文来。
&br&&br&在本专栏的上一篇文章中,我通过&a href=&/p/& class=&internal&&一个例子(戳我)&/a&揭示了&b&中文先铺陈背景,再摆出重点;英语先摆重点,再加背景信息的思维差异&/b&。这种差异体现在英语的方方面面,由小到大,贯穿在词汇,句子,段落甚至是文章的铺陈结构上。
&br&&br&当这种思维差异体现在段落和文章铺陈上,就导致了绝大多数中国人写的英语「没有重点」和「没有连贯性」两大典型的「中式英语」缺陷。 &/p&&p&这篇帖子谈一下这种思维是如何体现在段落铺陈上的。&br&&br&&/p&&h2&1,
&/h2&美国语言学家Robert B. Kaplan认为英语思维是「直线型」的,喜欢开门见山,把重点放在最开头,后面的意思都围绕着中心思想层层展开。于此相反,中文思维是「螺旋型」的,喜欢先描述背景信息,最后再给出中心思想。语文老师讲的「欲扬先抑,起承转合」就是典型。 &p&先来看一篇中国学生写的「是不是应该禁止黑出租车」,其中一段她是这样&u&&b&论证&/b&&/u&黑车的坏处的: &/p&&blockquote&&p&When I arrived in the airport last week, I decided to take a cab to my university. Upon entering the taxi waiting area, I met a cab driver who asked me where I was going. When I told him the address, he said that none of the taxi drivers would want to take me there as it was apparently too far. It was only when he told me, after we had started driving, that the trip would cost 200 Yuan, that I realised that I had been scammed into taking an unlicensed cab. I had no choice but to pay the price because I was so scared. &b&From this I have to say that unlicensed cabs are extremely dangerous. Therefore, it’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government to ban them.&/b&&/p&&/blockquote&&br&这段论述在语法,词汇方面都没有错误,而且这种「由故事引出结论」的写作习惯对我们来说再常见不过了。但是,这段论述是完全不符合英语思维习惯的。首先,作者以一个故事(anecdote)开头,就是典型的「螺旋型」思维,对于外国人来说,它们会觉得这是一种不必要的拐弯抹角——读到一半都还不知道你要表达什么。另外,在段落最结尾才引出了主题「From this I have to say that unlicensed cabs are extremely dangerous. Therefore, it'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government to ban them.」,这是和英语「直线型」思维相矛盾的。
&br&&br&我们在写作的时候要刻意避免汉语「螺旋型」思维的影响。
&br&&br&&h2&2,
&/h2&那么什么是直线形思维?&p&直线型的思维反映在文章段落上,就是「开门见山」。段落以主题句(topic sentence)开头,不绕弯子,直接就给出全段的重点,之后紧紧围绕着主题,层层展开。最后,在段落的结尾再次总结,呼应主题。这种和中文截然相反的段落铺陈方式, 在&a href=&/?target=http%3A//serwis.wsjo.pl/lektor/1074/MICHIGAN-Academic.Writing.for.Graduate.Students.pdf&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Academic Writing for Graduate Students&i class=&icon-external&&&/i&&/a&中有非常清楚的说明:&/p&&blockquote&We have chosen to begin with a type of text sometimes called &b&&i&general-specific (GS) &/i&&/b&because its structure involves &b&&i&general-to-specific movement&/i&&/b&. ...As their name implies, GS texts &b&&i&move from broad statements to narrower ones&/i&&/b&. &b&&i&However, they often widen out again in the final sentence.&/i&&/b&&/blockquote&&p&而对于topic sentence,Wikipedia的解释如下:&/p&&br&&blockquote& The &b&topic sentence&/b& is the sentence in an expository paragraph which summarizes the main idea of that paragraph. &b&&i&It is usually the first sentence in a paragraph.&/i&&/b&&/blockquote&&p&综合来说,英文的段落展开一般遵循三个步骤:中心思想(General)—细节(Specific)—总结(General)。这种三步骤的写作方式处处可见。通过图表来表示段落的关系如下:&/p&&img src=&/50/dd074a6b34_b.png& data-rawwidth=&653& data-rawheight=&27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3& data-original=&/50/dd074a6b34_r.png&&&p&如果按照这种英语思维,重新组织上面作文的内容如下:&/p&&p&(1) Unlicensed cabs cause many harms to the society and the government should ban unlicensed drivers from offering services. (2) First, there have been reported crimes of assaults, rapes and even murders committed by unlicensed cab drivers recently.
It's particularly unsafe for women to take such cars at night. (3) Besides, the genuine cab drivers will earn increasingly less money and eventually give up their jobs. The whole business will be spoiled, which harms the society. (4) Therefore, th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action to ban black cabs.&/p&&p&第一句话 (1)作为主题句topic sentence,开门见山给出了全段的重点。然后后面的 (2)和(3)紧紧围绕主题,层层分析和论述。结尾 (4)总结全段。如果我们将这段话按照前面「General-Specific-General」的步骤展示下来,就如下图:&/p&&img src=&/50/97e0d95a16c3c8b295fda8b_b.png& data-rawwidth=&603& data-rawheight=&4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3& data-original=&/50/97e0d95a16c3c8b295fda8b_r.png&&&p&为了展示这种三步骤的结构,我从8月12日《纽约时报》报道傅园慧的文章中随便找了一段:&/p&&blockquote&Instead, it is her exuberance out of the water that has endeared her to fans. Rather than mere happiness at her performances, Ms. Fu, 20, exhibits something closer to pure joy, bouncing around and making animated faces.&/blockquote&&p&&img src=&/50/f1a7cd8e90_b.png& data-rawwidth=&619& data-rawheight=&29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9& data-original=&/50/f1a7cd8e90_r.png&&这段只有两句话,却依然符合上文提到的General-Specific的结构特点,开头用中心句点出傅园慧是靠着exuberance赢得粉丝的。细节在后面给出具体的解释,即exuberance是什么。这段话没有最后的总结句,但是依然符合英文先重点在具体的思维模式。&/p&&p&再看&i&Orwell&/i&小说&i&Animal Farm&/i&中的一段:&/p&&blockquote&Late one evening in the summer, a sudden rumour ran round the farm that something had happened to Boxer. He had gone out alone to drag a load of stone down to the windmill. And sure enough, the rumour was true. A few minutes later two pigeons came rac &Boxer has fallen! He is lying on his side and can't get up!&&br&&/blockquote&&p&第一句话交代重点:Boxer出事了!接下来才花篇幅去解释是怎么回事。&/p&&p&&i&&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i&上对Topic sentence的解释同样符合三步骤:&/p&&blockquote&A topic sentence is the most important sentence in a paragrah.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a focus sentence, the topic sentence helps organize the paragraph by summarizing the information in the paragraph. In formal writing, the topic sentence is usually the first sentence in a paragraph.&br&&/blockquote&&p&第一句话给出重点:TS很重要。后面再具体解释TS是什么以及有什么功能,自然也是在解释其重要性。最后,话题再次general,并结束全段:The topic sentence is usually the first sentence in a paragraph.&/p&&p&一个例子揭示的思维差异,体现在了段落了铺陈方式上,而且确实是有理可寻。我们无论是在准备雅思托福,还是日常工作报告,或者个人博客等等,不妨按照此原则铺陈你的段落文章,这样一定可以写出更加地道的英文。&/p&&p&The End.&/p&&br&&p&&b&往期关于中英思维差异的文章,请点击阅读:&/b&&/p&&p&&a href=&/p/?refer=PrivateClass& class=&internal&&这样才能避免中式英语&/a&&br&&/p&&p&&a href=&/p/?refer=PrivateClass& class=&internal&&你的中式英语是不是这样造成的?&/a&&br&&/p&&p&&a href=&/p/?refer=PrivateClass& class=&internal&&换一种方式理解英语时态&/a&&/p&&p&&a href=&/p/?refer=PrivateClass& class=&internal&&英语语法到底是什么&/a&?&/p&&p&&a href=&/people/simonlearn& class=&internal&&请关注我的知乎和专栏,获得更多的英语学习文章&/a&&/p&
【本文发表于本人微信公众号:赛门喵Simon(ID: NowEnglish)】 -请耐心读完,一定会对你有启发的!如果想要达到native speaker的水平,就要了解native speaker是如何组织他们的语言的,这种对语言的组织方式便可称为英语思维。 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语言是…
&img src=&/50/feb053b3db8fa1ce9b23101e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p&&i&【本文发表于Simon的微信公众号:赛门喵Simon(ID: NowEnglish)】&/i&&/p&&br&&p&英语和汉语在思维上肯定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体现在遣词,造句,结构,表达等方面。了解「英语思维」,一定要同时对比「汉语思维」,这样才能意识到两者不同,才能对你有所启发。&br&&/p&&p&我们的英语输出会不自觉的受到中文的影响,这一点大家应该深有体会。譬如,很多人不分she和he,常常是因为中文里面二者发音完全一样。然而,英语和汉语思维的差异导致的问题,相对于she / he不分的问题,前者更加抽象和难以察觉。&/p&&h2&1.&/h2&&p&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英语和汉语思维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常常导致的问题。&/p&&h2&&b&中文建情景,英文重结构。&/b&&/h2&&ul&&li&中文是主题优先的语言(topic-prominent),通过建立情景(topic)传递信息。句子结构很松散,有时候甚至没有主语。&br&&/li&&li&英文是主语优先的语言(subject-prominent),重视句子的结构。每个句子必须要有主语,即使主语没有语义上的作用,也要存在,例如形式主语it。&/li&&/ul&&p&(请多读几遍上面的话~然后再往下看)&/p&&p&上面两句话在下面的例子中体现的很明显:&/p&&p&中文:&u&我朋友&/u&孔女神很性感,&u&眼神&/u&很无辜,&u&声音&/u&很撩人,很有魅力。&/p&&p&英文:&u&My friend&/u&, Goddess Kong, is very sexy. &u&Her eyes&/u& are innocent. &u&Her&/u&&u& voice&/u& is arousing. &u&She&/u& is very charming.&/p&&p&你有没有看出些端倪?中文在建立了「我朋友孔女神」这个主题(topic)之后,后面可以直接谈「眼神」,「声音」等,句子的主语不尽相同(最后一句甚至没有),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我们的理解。&/p&&p&如下图,中文一旦提到「孔女神」,就在我们脑海中建立了这个主题(情景),我们自然默认后面的句子都是在这个情景内的。对句子结构的要求不严格,最后一句连主语都没有,但并不会影响我们的理解。&/p&&img src=&/50/2b694e72aa_b.png& data-rawwidth=&333& data-rawheight=&29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33&&&p&相反,英文重结构——每一个句子都必须有自己独立的主语(subject-prominent)。在上例中,「眼神」,「声音」等通过所有格her才和「孔女神」产生联系,句子是绝对不能缺少主语的。每个句子各自的主语,对应到大的话题,即「孔女神」。如下图:&/p&&p&&img src=&/50/edb648cdfc91e2e2f18e1b_b.png& data-rawwidth=&296&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96&&总结一下两个图——中文先建立话题(情景),后来的句子围绕这个主题进行;英语重结构,每个句子独立的主语共同指向一个主题。&/p&&h2&2.&/h2&&p&可是,了解这个差异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呢?&/p&&p&&b&既然英语往往由句子各自的主语共同指向同一个话题,那么这就意味着,句子的主语之间往往是高度相关的。&/b&&/p&&p&正是应为这一点,我们很容易写出来语法完全正确,但是完全是「中式英语」的句子,例如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英文:&br&&/p&&blockquote&我的家乡是西安。它有古老的城墙,是围城而建的。虽然它不是一个大城市,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非比寻常的美景。&/blockquote&&br&&p&汉语一开始就建立了情景,之后的句子都是围绕话题“西安”展开的,读起来并无不妥。如果翻译成英文,大部分人的翻译大致如下:&/p&&br&&blockquote&中式英语:My hometown is Xian City. It has ancient walls. The walls are built all around the city. My hometown is not a big city, but it has a long history and its unusual beautiful scenery.&/blockquote&虽然语法上并没有错误,但却是典型的中式英语。保证了英语「强调句子结构」的要求,但是句子的主语由My hometown -& It -& The walls -& My hometown -& it,角色转换频繁,读起来有一种「跳线」感。由于中文一开始建立了情景,这种「跳线」感在中文里完全不存在。&br&&br&那么地道的英语应该如何呢?如下:&br&&blockquote&地道英文:My hometown, Xian, is a city with ancient walls all around it. Although, not big, it has a long history and unusual scenic beauty.&br&&/blockquote&&p&两句相比,改写后的句子更加精炼,而且两个句的主语My hometown和it高度相关,衔接流畅。&br&&/p&&p&&b&所以,英语要尽量保持句子主语之间的连贯性,尽量使主语围绕在一个话题上面,让它们高度相关。&/b&&/p&&p&你看到了吗?即使语法正确,往往也不能表明你的输出就一定是符合native speaker的思维模式。不妨拿出来你最近写过的英语作文,读一读有没有这种「跳线」感,看看可不可以将它改的更符合「英文思维」一点呢~&/p&&p&如果你觉得有启发,那就点个赞喽~ &br&&/p&&br&&b&&br&往期干货:&/b&&br&&b&?&/b&&br&&a href=&/p/?refer=PrivateClass& class=&internal&&换一种方式理解英语时态&/a&&br&&a href=&/p/?refer=PrivateClass& class=&internal&&老外怎么&/a&「&a href=&/p/?refer=PrivateClass& class=&internal&&背单词&/a&」&br&&a href=&/p/?refer=PrivateClass& class=&internal&&试过无数次后,才知道什么是正确学英语的方法……&/a&&br&&a href=&/p/?refer=PrivateClass& class=&internal&&每天都读两小时的原版书,我这样坚持了一年……&/a&
【本文发表于Simon的微信公众号:赛门喵Simon(ID: NowEnglish)】 英语和汉语在思维上肯定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体现在遣词,造句,结构,表达等方面。了解「英语思维」,一定要同时对比「汉语思维」,这样才能意识到两者不同,才能对你有所启发。 我们的英语…
影响一个人发展的,与智商其实关系不大,而是思维和眼界。穷人最大的问题在于短视,不懂得投资,只顾眼前,不管长远,他们守住自己已有的财富,但却在慢慢贬值;富人会用投资的思维考虑问题,他们懂得如何让现有的财富不断增值,慢慢地会变得更加富有。&br&&br&昨天本人专栏新增加了一篇文章:&a href=&/p/?refer=career001& class=&internal&&一张图看清穷人思维: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a&&br&&p&作为一名无关系、无背景的职场小白,我们常常渴望逆袭,于是我们努力工作。但这样就足够了吗?不是。你越努力,往往会陷入越贫穷的状态。那么,贫穷与忙碌背后,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解决问题的核心关键点到底在哪里?如何才能实现职业生涯的正循环状态?本文将着力解决以下4个问题:&br&寒门弟子真的有逆袭的机会吗?&br&穷人思维的本质到底是什么?&br&有了钱就一定能解决问题吗?&br&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穷忙问题?&/p&&p&以下是正文:&/p&&h2&&b&寒门再难出贵子,因为贫穷是祖传的&/b&&/h2&&p&几年前,网上有一篇流传很广的文章叫《寒门再难出贵子》。据说文章作者是某个国企银行的HR。文章讲的是一群将要毕业的大学生进入银行实习、以及后来出路的事情。不出所料,那些没有背景的学生,最终没有实现留在银行的愿望,而有背景的人早已被内定。&/p&&p&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以非常极端的方式反对无关系、无背景的人进国企的,因为在这样以裙带为基础构建的人际圈中,无论再怎么努力都无法获得同等待遇(技术性极强的单位可以区别对待),这样的事情早已是司空见惯。你不属于那个圈子的人,即使有一天进去了,也依然会视为一个圈外人。所以,对于没有背景和关系的普通人来说,选择进入靠能力吃饭的外企或优质民营企业,在相对公平的环境下,靠自己的能力实现命运的逆袭,也可以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p&&p&但是在现实中,这样的寒门逆袭的事情往往很少。绝大多数人依然在重蹈他人覆辙,沿着一条又一条失败的道路,曲折前行。你会看到,原本贫穷的人,进入社会之后,会依然贫穷(相应的例子就不举了,大家可以看看自己身边人的例子,非常普遍);而那些富有家庭的孩子,会得到更多的资源,让他们变得更加富有(我们可以看一下经常出现在公众视野的王健林父子,典型的“老子英雄儿好汉”)。&/p&&p&前段时间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你经历了哪些思维上的转变?我一直以为我以往所坚持的思维都是正确的,我坚定地认为,对于贫穷家庭的孩子来说,只要选择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进入以能力为衡量标准的圈子,就可以实现命运逆袭(因为我本身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但直到看了一本叫《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书,我的这种想法彻底改变了。对于寒门弟子来说,95%以上的可能会世袭祖辈的贫穷,这辈子也别指望摘掉“屌丝”的帽子。&/p&&h2&&b&“穷人思维”到底是怎样炼成的?&/b&&/h2&&p&为什么穷人会一直穷?仅仅是因为他们缺钱,所以在起跑线上就落后了吗?真相并非如此。在弄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穷人到底是怎样思考的。在此之前,我们先来了解几个概念:&/p&&p&&b&&u&稀缺&/u&&/b&&/p&&p&指“拥有”少于“需要”的感觉。比如,你手头上拥有1万元存款,但遇到急事,需要5万元救急,你会出现金钱上的稀缺。再比如,领导交给你一大堆任务,至少得需要一个星期才能完成,而他却只给了你3天的时间,你就会出现时间上的稀缺。以此类推。&/p&&p&&b&&u&稀缺心态&/u&&/b&&/p&&p&在稀缺状态下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你缺什么,这种所缺乏的东西就会在潜意识里牢牢俘获你的注意力,并改变你的思维方式,影响你的决策和行为方式。比如,你原本想好好挑选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不想再走弯路了,但在缺钱的压力下(比如下个星期就要付房租),你可能会放弃这种想法,转而随便选择一份工作(比如电话销售)。尽管这份工作并不适合你,但可以解燃眉之急。相反,不缺钱的人,则会花时间认真挑选一份适合自己的好工作。&/p&&p&&b&&u&带宽&/u&&/b&&/p&&p&即心智的容量,也就是同一时间内我们思考问题的数量。其包括两种能力: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在稀缺状态下,我们的带宽往往是降低的,因为被眼下的紧急事务占据了。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的思考就会缺乏前瞻性。比如,在选择工作时,前瞻性的思考逻辑应该是:1)、这份工作是否能够充分发挥我的优势?2)、它能够给我带来怎样的能力提升?3)、这家公司的晋升空间怎么样?是否值得长期发展?4)、这家公司在行业内的竞争力如何?是否是一个值得加入的平台?5)、我是否认可这家公司的价值理念,能否融入这家公司?而在缺钱、下个月就要付房租的情况下,你只会关心一个最重要的问题:这份工作的薪水有多少?能否够我支付房租?&/p&&p&&b&&u&管窥&/u&&/b&&/p&&p&即短视,以极窄的视野去看待和思考问题,从而让我们忽略了其他可能更重要、更长远的事情。比如,我们为了生计而选择一份电话销售的工作,但你可能不会想到,6个月之后再次跳槽时,这份工作会为你的职业发展带来怎样的负面影响?同样,只考虑薪水而不考虑其他因素(比如优势匹配度、晋升空间、公司/行业选择等等),也属于典型的管窥(短视)表现。( 点击可查看大图,下同)&br&&img src=&/v2-318be966b85bc1199a09bab_b.png& data-rawwidth=&588& data-rawheight=&3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8& data-original=&/v2-318be966b85bc1199a09bab_r.png&&&/p&&p&&b&&u&认知能力&/u&&/b&&/p&&p&我们解决问题、获得信息、进行分析和决策的能力。这属于智商的一部分。稀缺状态下,会导致我们的认知能力的下降(即智商降低)。如前例所述,当他有时间回顾自己从事电话销售的这一经历时,他自己都会觉得这种选择很蠢。事实上,对于我们所咨询过的绝大多数客户而言,当他们在回顾既往的工作经历时,绝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当时的选择并不明智,并为此而后悔。这属于典型的由于稀缺而导致的智商降低状态下做出的短视行为,并在现实工作中屡见不鲜。&/p&&p&&b&&u&执行控制力&/u&&/b&&/p&&p&我们管理自身的能力,包括计划、关注、行动和控制。在稀缺状态下,我们的执行控制力也会下降。比如,在职场上你往往会发现,那些对工作抱怨越多、越不满意、天天想着要换工作的人,往往只是嘴上说说而已,他们很难通过高效的计划及执行来改变现状。&/p&&p&&b&&u&杂耍&/u&&/b&&/p&&p&时刻忙于处理紧急事务的状态。你就像一个杂技演员,马不停蹄地处理一项又一项的紧急任务,从而导致你更没有时间来思考重要的事情。你刚刚辞去了一份十分糟糕的工作,再也不想重复那种工作状态,于是希望好好规划一下未来的职业生涯。但你下个月要交房租了,要用到钱;好朋友要结婚了,又要准备礼金;晚上睡觉不小心冻着了,去一趟医院又要花去你几百块;手机欠费了,又要充话费……总是有各种各样紧急的事情进入你的视线,你无法摆脱,于是,你又在思考着得抓紧时间再找一份工作,投了一个星期的简历都没有得到回应,于是你着急了。好不容易有一份电话销售的工作,要不要接?算了,急用钱,接吧。以后的职业生涯怎么办?先不管了,以后再说吧!&/p&&p&&b&&u&借用&/u&&/b&&/p&&p&也可以理解为透支,无论时间还是金钱,皆可以透支。在稀缺状态下,我们可以通过借用来应对突发事件,但从长远来看,会进一步加剧稀缺的状态。比如,你每个月薪水3000块,是个月光族,只够养活自己,但某一天家人突然生病,需要5000块救急,但你没钱,只能从信用卡上透支。眼下的问题虽然解决了,但你下个月就要把这笔贷款还掉,到时候你缺钱的状态会变得更加紧急,你的日子会过得更加拮据。&/p&&p&&b&&u&余闲&/u&&/b&&/p&&p&我们可以用来支配的多余资源。&b&余闲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可以让你有能力应对突发事件,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b&比如,当我们手头上拥有10万元存款时,即使当下因病急需支出5万元,我们依然可以游刃有余,从容应对。当手头的工作只需要3天就能完成、但领导却给了你一周的时间期限时,你就不必承受那么大的压力。&b&当我们拥有过硬的一技之长时,就不怕因为找不到工作而随便接受一份稳定但并没有前途的工作。&/b&&/p&&p&&b&&u&稀缺陷阱&/u&&/b&&/p&&p&当你的某种行为会导致或加剧稀缺的形成时,这种行为就是稀缺陷阱。比如,当你因为要付房租而随便选择一份电话销售的工作时,一旦这份工作不适合你,你半年或一年后再次跳槽,就会跳入早就埋下的陷阱,因为用人单位会根据你以往电话销售的工作经验,只会给你销售方面的offer,你想转行的想法也最终无法实现。而避免落入稀缺陷阱的唯一方法,就是要拥有余闲,这样才能建立起应对突发事件时候的缓冲机制。&/p&&p&各种类型的稀缺(无论是缺钱还是缺时间)都有着相同的组合元素:管窥、借用、余闲缺乏、带宽负担。&b&尤其是管窥心态,会让你搁置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务。当我们为了解决眼下的难题而付出了太多的精力时,就无法有效地规划未来。&/b&&/p&&blockquote&“稀缺,不仅仅会令我们入不敷出,不知如何分配资源,而且还会让我们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手足无措。稀缺会使人变笨,变得更加冲动。我们不得不在流体智力和执行控制力被减弱的情况下,依靠更为有限的脑力去勉强度日。生活,就这样变得举步维艰起来。”——稀缺,P76。&/blockquote&&p&我们可以用一张图来表现穷人的思维方式:&br&&img src=&/v2-1be328a8f71a95cd1f3afd4_b.png& data-rawwidth=&588& data-rawheight=&2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8& data-original=&/v2-1be328a8f71a95cd1f3afd4_r.png&&&/p&&h2&&b&透支只能解决眼前,但未来你要加倍偿还&/b&&/h2&&p&无论稀缺以什么形式呈现,都会导致借用。但由于借用而产生的后果和代价也是显而易见的:&/p&&blockquote&“将一件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务搁置一旁,与借用无异。&b&你通过不去做这件事情,而为今天赚到了时间,但却增加了未来的成本,因为你早晚要借用其他时间(很可能是更多时间)来处理这件事。&/b&”——稀缺,P135。&/blockquote&&p&表面上看,借用是因为某种资源的稀缺而导致的。比如,缺时间的人会说,再给我一些时间,我就能保证任务进度;缺钱的人会说,再给我3000块钱周转金,下个月的情况就会好转。&/p&&p&而事实真是如此吗?原书作者或许早就看透了这一点,所以他特意指出:&/p&&blockquote&&b&稀缺陷阱尤其会令人感到辛酸的就是,它会让人产生一种感觉:只要再多一点资源,就能摆脱欠下的所有债务,就能逃脱这个恶性循环。&/b&——稀缺,P150。&/blockquote&&p&而当真正给你资源的时候,你能否摆脱这个恶性循环呢?未必。作者特意进行了实验。印度市场有一些小贩,因为负债而导致日子过得非常拮据,也没有现金用于扩大生意。作者对数百名小贩进行了跟踪研究,将他们分成A、B两组:A组维持现状,没有对他们进行资金救助;而对于B组,作者为他们提供了一次性的资金补充,帮他们还清了所有债务,让他们逃离稀缺陷阱。在经历了长达一年的跟踪研究之后,大家可能会觉得B组的日子会过得更好一些。而事实并非如此。跟踪研究发现,对于B组无债一身轻的小贩们,在最初的几个月里,并没有将现金随意花掉,也没有再次借债,生活状态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在随后的几个月中,这些小贩们又一个接一个地回到的最初的状态。等到一年结束之时,他们所有人累积的债务量都等同于没有得到现金救助的那一组。&/p&&p&我们都会惊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问题在核心关键在于余闲的缺乏。虽然没有债务,但这些小贩们日子依然并不轻松,一旦遇到突发事件时(比如婚礼、生病等),他们就无力应对,只好再次借债,从而陷入稀缺陷阱,重蹈覆辙。&/p&&blockquote&“&b&任何一点小小的不稳定都会威胁到生存于稀缺陷阱边缘的人,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余闲去吸收这些不稳定因素,只能任由其影响自己的生活。&/b&”——稀缺,p154。&/blockquote&&h2&&b&现实案例复盘:我们是如何亲手将自己推入绝境的?&/b&&/h2&&p&在进行生涯咨询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客户在犯了错误之后,都能够清晰地认知到以往的生涯道路上所犯的错误所在,并深刻总结了教训与经验。一位客户在经历了7年的弯路之后这样写道,“一定要通过各种方法,让自己尽快成熟起来,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事,需要做什么事,选择胜任和适合自己的工作很重要,不然会很累还没有成绩,也无法成长。”另一位毕业3年、换了4份工作的客户写道,“对于职业生涯还是要提早做规划,多想想自己适合什么,应该怎么努力,有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不能得过且过,时间都是在不经意间流逝掉了。”&/p&&p&&b&一定要从长远考虑。这个道理看起来浅显易懂,但在稀缺和管窥心态的影响之下,执行起来并不容易,因为此时你的执行控制力是降低的。&/b&对于那些职业发展不顺、一直在走弯路的人来说,他们的很多行为,比如先就业再择业、追求稳定、缺乏长远的职业规划意识,都是属于典型的借用行为。这种行为的后果不会马上显现,往往会在2、3甚至3、4年之后才会显现出来。等到事情陷入危机之后再去想补救办法,要比事前控制困难得多。但遗憾的是,很多人并没有在步入职场之前就进行前瞻性思考,从而导致他们犯了一个又一个错误,并将自己推入万劫不复的境地,然后又要花大量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来弥补错误。&/p&&p&我们可以通过一张图来复盘这些职场loser们的生涯发展历程:&img src=&/v2-d64b3bf8c7c_b.png& data-rawwidth=&618& data-rawheight=&3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8& data-original=&/v2-d64b3bf8c7c_r.png&&&/p&&p& 在《稀缺》的143页,有这样一段话:&b&一直靠借贷为生的人,并没有在他想要的东西上花什么钱,许多收入都用在了偿还贷款上;工作一直赶不上进度的人,并没有用足够的时间来完成需要完成的工作,而是将许多时间用来追赶早就应该完成的工作。&/b&&/p&&p&同理,&b&对于那些正在走弯路的人而言,他们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未来,而是将许多时间用来走了一段又一段弯路,重复原来已经犯下的错误。而导致所有这一切恶性循环的根源,都是因为稀缺心态而导致的管窥行为,让你搁置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务。&/b&相比较下个星期就要支付的房租而言,思考未来的职业生涯虽然重要、但并不紧急,可以向后推,等半年以后有了时间和精力的时候再说。而真正等到半年以后,那时候还会有其他紧急的事情缠着你,于是,这件事情又不得不再次向后推。一而再、再而三,如此推迟,不知不觉间,两三年过去了,你本该早就思考的重要问题,直到此时才因为实在无法忍受之前的短视选择而带来的重重的压力,最终决定痛下决心,一定要从长远角度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而此时,往往是为时已晚,因为你所面临的压力更大:年龄的压力、买房的压力、结婚生子的压力、缺乏一技之长的压力、世俗观念的压力……让你无法呼吸。更要命的是,在这些重压之下,你的执行控制力也在下降,你已经没有了当初的勇气和激情。你脖子上卡着一把枷锁,你拼命地想取下来,但却无能为力。于是,你只能被迫接受现实,苟延残喘,痛苦无比。&/p&&p&有人在知乎上救助,真实地描述了这种痛苦挣扎的心理状态:&/p&&blockquote&……最近刚经历了很多,比如刚生了孩子,比如父亲刚出院,比如对自己的现状很不满。以前没觉得压力很大,可能是父母和老公帮自己分担了些许,但是自从父亲生病,感觉生活似乎一下子紧凑起来,经济上的不宽裕更将这种现状展现的淋漓尽致!我萌生了换工作的想法,然后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一孕傻三年,在没有找到新工作时候就辞掉了现在的工作,找了一个很累但是也许薪水很高的地方,但是发现结果不尽人意,然后辞职,然后又回原来的工作,可是却更加糟糕!不知道以后的路怎样走,应该等待时机成熟再离职还是一直在这里坐吃等死?希望有人能帮我指条明路。&/blockquote&&p&很多人都期望稳定。但真正所谓的稳定,不是指的找一份永不被辞退的工作,而是能够让你构建起强大的根基,在你遇到突发事件时,拥有足够的抗风险能力。否则,一旦风险来临,你的余闲不足,你立马就会陷入稀缺陷阱,生活从此进入一团糟的恶性循环状态。&/p&&h2&&b&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b&&/h2&&blockquote&“&b&稀缺陷阱……根源在于对资源的错误利用,从而出现了实际的短缺。&/b&稀缺陷阱就是一直在落后一步,一直在偿还上个月的支出。用这种方法管理并使用资源,会让我们感觉所拥有的资源变得更少了。对稀缺进行放大的行为,就像复利一样,会使最初的稀缺变本加厉。”——稀缺,p143。&/blockquote&&p&稀缺让我们变穷,我们缺钱、缺时间;而管窥则导致我们往往只顾及眼前的紧急事务,让我们陷于杂耍的境地,越来越忙。于是,穷忙由此而产生。更要命的是,穷和忙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越穷则越忙,越忙则越穷。&/p&&p&&b&稀缺陷阱的根源在于对资源的错误利用,从而出现了实际的短缺。&/b&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贫穷的问题,只需要一个办法:&b&重新分配自己的带宽资源,在带宽充裕时及早将重要的事纳入到你的考虑范围当中&/b&,为未来的选择创造足够的余闲,这样即使面对危机,你也能够游刃有余,拥有足够自由的选择权,不会再被“杂耍”和“借用”推着走,这样你的职业发展才会步入良性循环。&img src=&/v2-f3c62bc0aeee5_b.png& data-rawwidth=&618& data-rawheight=&3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8& data-original=&/v2-f3c62bc0aeee5_r.png&&&/p&&p&那么,“及早”是什么概念?什么时候思考这些重要的事才最合适的时间呢?就是在你带宽最充裕的时候。我认为有两个重要的时间段:&b&一是大四之前(最好不要超过大三),二是你毕业后步入职场的前3年。&/b&大学期间思考,因为此时是你的经济压力最小的时候,不需要去考虑租房、水电、买房、结婚、生子等问题。步入职场的前3年思考,是因为你的经济压力相对较小,年龄还有优势,对于职场也有一定的认知,深刻理解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还可以通过前瞻性的思考,选择最合适的方向及路径,及早回到正轨上。一旦错过这两个最佳时机,则意味着你不仅要承担巨大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还很可能陷入由于短视而导致的一个又一个稀缺陷阱当中,无法自拔。&/p&&h2&&b&警惕稀缺的另一个极端:由于余闲太多而导致的拖延&/b&&/h2&&p&由于余闲的缺乏而导致稀缺陷阱的出现,所以,我们要在带宽充裕时及早将重要的事情纳入到考虑范围当中。但这是否意味着有了余闲就万事大吉了呢?坚决不是。&b&这里要警惕稀缺的另外一个极端:由于余闲太多而导致的拖延。&/b&&/p&&blockquote&“拖延,就是对眼下之事的过分关注,是&b&阵发性的盲目乐观。我们将需要去做的事情搁置起来&/b&,我们将本应存下的金钱挥霍出去。&b&我们错误地分配了自己充裕的资源&/b&,存储下来的金钱和做完的事情太少,无法免于那些可能会威胁到我们的稀缺。”——稀缺,p156。&/blockquote&&p&比如,你因为忍受不了上一份随便找的工作,而产生了坚定辞职的念头,并下决心要好好规划一下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但现实的压力让你产生短视,于是就随便接受了第二份工作。但幸运的是,虽然这份工作只是随便找的,但薪水和工作状态都远远好于你的预期。于是,你产生了盲目乐观的心态,以为这份工作就是最适合自己的。于是,好好规划未来职业生涯的想法再一次被抛之脑后:“以后再说吧。”于是,下一个稀缺陷阱就这样被埋下。&/p&&p&&b&但它并未消失,只是被推迟,静静地在将来的某一天等着你。&/b&&/p&
影响一个人发展的,与智商其实关系不大,而是思维和眼界。穷人最大的问题在于短视,不懂得投资,只顾眼前,不管长远,他们守住自己已有的财富,但却在慢慢贬值;富人会用投资的思维考虑问题,他们懂得如何让现有的财富不断增值,慢慢地会变得更加富有。 昨…
题主对我国税法误会很深,&br&所以我总说科普,尤其是税法科普的道路任重道远。&br&&br&(某次蹲坑的时候想到,题主可以合理避税,拿到6%左右的综合税负,而且完全合法,所以我下面的和其他答主答的,没错,也不是扯淡,但看看就好,觉得还凑合就点个赞,方案已私信题主,题主已在评论区表示肯定)&br&&br&我一条条的答&br&&br&1,增值税,教育咨询,说的太粗,学历教育全免,幼儿园等全免,非学历教育可以适用简易征收3%征收率。而且你这个默认是小规模纳税人,直接3%。&br&&br&2,所得税,小微企业,有优惠。20%税率,符合规定所得额免一半。(具体以条文为准,所得税这块很烦人,经常一年一个文件,规定优惠日期)。而且如果你是特殊教育,也免。或者申请核定交纳,税负3%以下。&br&就算任何优惠全无,所得税避税太容易了。&br&&br&3,小税及附加。 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水利建设基金月营业额不足10万,免。&br&&br&&br&4,个人所得税,怎么说呢,你这种,其实没人管(地税的同学别打我)。&br&
&br&&br&总之,郭嘉对于小型创业企业,优惠大大滴呦。&br&&br&至于题主怀疑的重复征税,可以看我的一个税法科普:&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从本质上说企业的增值税和所得税是不是重复的? - 麦托什的回答 - 知乎&/a&&br&如果喜欢看干货,可以点我资料,读读我的税收类的科普回答(都是干货),其他类的,是段子。&br&&br&最后,&br&话说,某个国家税收,实行的是以票控税,就是开了发票才交税,你懂吗?&br&当然,在我国,你可不能这样!&br&&br&(一本正经脸),依法诚信纳税,共建和谐社会。&br&???&br&&br&题外话,一般工业企业增值税税率17%,但税负2% 3%就很高了,一般1多点。&br&中国税其实并不高,题主这个企业如果完全照章纳税,在美帝的话,更重,重到开飞机撞大楼。&br&撞大楼的帖子在这里。&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哪些真实的故事离奇得让人无法相信? - 麦托什的回答 - 知乎&/a&&br&&br&关于避税,下面有链接。&br&===============================&br&干货满满的税务科普系列:&br&推荐看帖子后的评论,有评论比原文更精彩。&br&&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中国的税真的很高吗?在世界上排第几名? - 麦托什的回答 - 知乎&/a&&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对普通消费者而言,中国的税负相对其他国家如何? - 麦托什的回答 - 知乎&/a&&br&&a href=&/question//answer/?group_id=985920& class=&internal&&像肖申克中安迪为狱卒避税的例子在国内是否也有类似?能举一两例吗,运用的方法是? - 麦托什的回答 - 知乎&/a&&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为什么很多中小企业家都说「在中国不“偷税”基本都赚不到钱」? - 麦托什的回答 - 知乎&/a&&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看待曹德旺说中国增值税过高,是企业最大负担,建议改成所得税? - 麦托什的回答 - 知乎&/a&&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发票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会用那么多类发票,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 麦托什的回答 - 知乎&/a&&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所谓的「虚开发票」是怎么回事? - 麦托什的回答 - 知乎&/a&&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代开发票是靠什么牟利的? - 麦托什的回答 - 知乎&/a&&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从本质上说企业的增值税和所得税是不是重复的? - 麦托什的回答 - 知乎&/a&
题主对我国税法误会很深, 所以我总说科普,尤其是税法科普的道路任重道远。 (某次蹲坑的时候想到,题主可以合理避税,拿到6%左右的综合税负,而且完全合法,所以我下面的和其他答主答的,没错,也不是扯淡,但看看就好,觉得还凑合就点个赞,方案已私信题…
皮洛士打败了罗马人,皮洛士又打败了罗马人,皮洛士双败了罗马人,皮洛士死了。&br&汉尼拔攻入意大利,汉尼拔打赢了坎尼会战,汉尼拔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汉尼拔死了。&br&拿破仑打垮了反法联盟,拿破仑又打垮了反法联盟,拿破仑打赢了四十多场会战,拿破仑成了军神,拿破仑去了圣赫勒拿。&br&罗伯特·李打赢了北军,李将军连战连捷,李将军向葛底斯堡进军,李将军投降了。&br&&br&楚霸王项羽巨鹿打垮暴秦,彭城打垮56万联军,霸王斩将夺旗非战之罪,霸王垓下落泪乌江自刎。&br&关羽北伐中原,关羽水淹七军,关羽威震天下,关羽让曹公有迁都之虑,云长公别来无恙?&br&诸葛亮北伐,郭淮退避三舍、曹真避其锋芒、郝昭龟缩守城,司马懿惊为天人,武侯病死五丈原。&br&国军1946年6月到1947年初,攻占土共几乎所有中等以上城市,在黄土高坡追得李德胜同学颠沛流连,两年后王师顺利转进台湾。&br&&br&&b&战场上的胜负,从来不是战争胜负的全部。&/b&&br&&b&皮洛士的胜利,不是胜利,而是自取灭亡。&br&&/b&&br&欧洲封建时代领主们的贵族战争,一次战斗就能结束;&br&中英鸦片战争这种大国间的有限度战争,战场的胜负决定谈判桌上的成败;&br&普法战争这种中等国家的决战,战败方的一纸合约可以让双方共同止损;&br&美国内战、解放战争这种兄弟内战,双方将不死不休,直到一方彻底消灭另一方,妥协就意味着双输(例如朝韩,另外,台海问题实际上意味着46年内战并未彻底结束);&br&&b&日本侵华战争、二战这种两个民族、两个阵营之间的总体战,战役层面的胜利&/b&&b&不是结束,而恰恰是开始。&/b&&br&一时的胜利,如果不能&b&持续改变、扭转、扩大&/b&双方的&b&力量对比,&/b&那胜利将毫无意义。&br&&br&日本作为一个技术、装备、制度、经济、管理全面领先的入侵者,在战场上可以轻易击溃中国政府军队,可以用一支万人部队占领东三省上百万平方公里,可以无脑猪突冲垮中国将帅绞尽脑汁布下的战场阵地,可以在开战一年内占领中国东部精华的膏腴之地、封锁中国的两万公里海岸线,可以打得凯申物流丢盔弃甲远赴巴蜀,&br&——然后呢?&br&&br&它得到了一个打烂的上海,&br&得到了900多个萧条的城市,&br&得到了遍地开花、遍地麻雀的农村,&br&得到了东北的树,得到了华北的煤,&br&得到了中国的大米、小麦、棉花。&br&(这些物资,后来大量堆积在港口和车站,运不回闹饥荒的日本本土。)&br&&br&&b&作为代价,也得到了全中国四五亿民众的彻底仇恨。&/b&&br&&b&杀人父母,断人财路,鬼子之所以叫鬼子,因为他们把这两件事全干了。&/b&&br&哪怕是当时遍地文盲的中国农村,也会将鬼子视为生死仇敌,原因不是虚幻的家国天下、民族情怀,而是近在眼前的、切肤之痛的血缘与利益的仇恨。&br&土共在敌后战场做的,正是将这几亿人的仇恨,以近现代的组织制度,结成高效反抗的合力,持续不断地以柔克刚。&br&&br&为了应对这种仇恨与反抗,日本不得不承受:&br&越来越多的伤亡;&br&越来越多的碉楼、壕沟;&br&一轮又一轮无休止的扫荡、清乡;&br&越来越长、深入中国腹地的前方战线;&br&越来越分散的广阔占领区的驻军;&br&越来越少的机动兵力;&br&真金白银的军费,消耗着日本财政的大半;&br&实实在在的钢铁、水泥、橡胶、石油、黄金等战略物资—绝大多数,日本需要用不多的外汇储备与黄金来购买,无法赊欠;&br&本土四岛近7000万人,前后动员的900万青年参军;&br&最终,日本不得不把每一个儿子、女儿,每一粒大米、每一块钢铁都投入战争等泥潭,在旷日持久的漫长前线与广阔敌后的汪洋大海中,一点一滴悄无声息却又持续不断的损耗掉,却看不到大海的点滴波澜。&br&&br&军事胜利,没有给日本带来足够多的正收益,而是将日本拖入了入不敷出的无底洞。&br&这些胜利,最终变成了日本绞死自己的枷锁。&br&为了这些胜利,日本凭借自己更高效的组织动员能力,成功将自己整个国家敲骨吸髓般压榨出最后一滴血。丁男从军、丁女慰安、老弱妇孺负责生产,全体准备玉碎以报天皇。&br&&br&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br&大炮一响,黄金万两。&br&多读点《孙子兵法》、《战争论》,少看点《三国演义》,日本人也许能少一点点对武力的迷信。&br&&b&战争是政治经济的延续,是战争服务于政治、战争服务于经济,而不是相反。&/b&&br&&br&侵略者发动征服战争,从来不是为了学雷锋做好事,带领落后国家的老百姓脱贫致富,而是彻头彻尾的为利益而战。&br&&b&以战争获取利益,持续的收益才能让战争继续,并最终赢得政治的胜利、经济的收益。&/b&&br&如果颠倒了逻辑顺序,总是让经济服务于战争,将战争是为目的而不是手段,靠赔本来打仗,越打越赔,越赢赔的越多,那么这种胜利必然不可持续,再多的胜利也毫无意义。&br&这就是为什么孙武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br&&br&&br&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开始;&br&日,淞沪会战日军号称“三个月灭亡中国”;&br&日,日军占领南京;&br&1938年10月,日军占领武汉、广州....&br&作为回应:&br&国民政府日正式迁都重庆,指挥数百万大军继续节节败退;&br&土共在延安遥控指挥敌后战场,继续用游击战、麻雀战,持续给日军基层放血;&br&几亿占领区民众或明或暗的不合作,让日军无法有效利用占领区资源,甚至在城市收的税不够占领军的维持费,在农村抢的粮还不够军队自己吃。&br&仗打到这个份上,日本已经输了。&br&整个战争的胜负,在南京陷落后凯申物流没有投降,而是迁都重庆时,就已经最终落定了。&br&&br&整个中国的国共双方精英阶层,以及他们所代表的五亿民众,以反抗侵略的民族大旗,真正形成了合力。&br&常凯申、李德胜,以及千千万万以他们为领袖的军人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们不会投降,不会再有人做汪兆铭第二。&br&&br&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满清几十万人可以征服中国,日本却不行?&br&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满清给顺民留活路、日本不给;满清懂得跟汉人上层让利,日本则不懂得谈判与博弈的意义。&br&相应的,满清有孔友德、洪承畴、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李永芳、李国英....等一大批精英级内奸配合,有各地地头蛇势力投靠、地主武装合作,可以越打越强、越打越多。&br&而日本只能吸引殷汝耕、汪兆明这等货色,只能供养50万既无战斗力、也无忠诚度的伪军。&br&&br&&br&&br&至于说美国参战是关键的,忽略了一个前提:&b&美国为什么会对日宣战&/b&&b&?&/b&&br&↓&br&美国对日宣战,直接原因是日本偷袭珍珠港,根本原因是两国在西太平洋的地缘利益严重对立;&br&↓&br&日本偷袭珍珠港,是为了先下手为强,夺取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为进攻东南亚乃至印度、澳大利亚创造条件;&br&↓&br&日本进攻东南亚,不惜触动美国、英国、法国、荷兰的奶酪,是为了夺取当地的战略资源,特别是石油、橡胶、锡矿等;&br&↓&br&&b&日本夺取这些战略物资,是为了弥补中国战场上的巨大消耗。&/b&&br&即使没有美国1941年的收紧制裁,即使美国继续对日本有限度出售战略物资,日本也很难继续把战争进行下去了。&br&因为日本已经没钱了,靠战争从中国掠夺的财富,已经不足以抵消其开销。没有钱,又想要资源,就只有抢了。&br&&br&如果没有中国持久而顽强的抵抗,日本不需要讨论“南进”、“北进”,安心消化、整合中国市场,足够让日本走出经济危机,获得足够多的“生存空间”。&br&没有北进,就没有诺门坎;&br&没有南进,就不会马上激化与英美之间的矛盾。&br&&br&&br&另外,如果日本的扩张到中国为止,美国很可能会默许、绥靖,专心欧陆对付德国,正如美国年十年间的所作所为。&br&&br&&u&假如日本军部当初能够控制住下层军官,拒绝1937年后的一个个轻而易举的军事胜利的诱惑,将扩张止步于山海关,那么他跟美英的矛盾也不会激化,比较容易让欧美列强承认与接受。&/u&&br&&u&然后,花一两代人的时间消化长城以北的地盘,用奴化教育搞去中国化,同时支持和怂恿中国军阀、国共之间的内战,设法让汉地十八省分裂......&/u&&br&&u&我们恐怕没有很好的破解之策。&/u&&br&&u&(个人看法,谢绝喷。)&/u&&br&&u&&br&甚至,如果日本政府及时退出三国轴心、与美国结盟、对德国宣战;&/u&&br&&u&二战后再次站在美国一边,或者在美苏之间左右逢源......&/u&&br&&u&我们恐怕再无翻身之日,日本持续称霸东亚并不是梦想。&/u&&br&&u&(同样是个人看法,谢绝喷。)&/u&&br&&br&感谢日本军部特别是少壮派蠢猪们的短视与对国家的绑架,才能把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半个多世纪积攒下的一手好牌,用四个二带俩王出牌的神技,一次性全部葬送。&br&&br&当然,以当时日本国内尖锐的阶级矛盾,指望底层士兵不抢中国老百姓、指望下层军官保持克制理性,是不可能的。当年很多日本鬼子是来到中国以后才第一次吃到白米饭、鸡肉,前方士兵在以命搏杀,后方家人却在丢掉最后一寸耕地、最后一瓦房檐,好不容易节省点津贴、积攒点抢劫来的赃物,能不能寄回国内、被层层卡扣贪污后还能留给父母多少?&br&上面的石原莞尔高瞻远瞩,可允许你石原搞柳条湖,就不许别人有样学样搞卢沟桥么?只准精英鬼子下克上上台,不允许屌丝鬼子给老家的父母姐妹谋条活路么?&br&哪个高层决策者敢这么来,分分钟有小兵天诛他全家。&br&非不为也,实不能也。&br&&br&&br&&br&拥有足够广阔的战略纵深、足够多人口资源等基础的民族(比如中、俄、美)是几乎不可能被征服的,除非科技代差大到西班牙与印加的程度。中美俄这种民族,即使一时处于弱势,遭遇军事手段无法打败的入侵者,也可以在战场之下,用经济账本拖着对方陪自己一起双输。&br&只要不自己向入侵者投降,他们打赢反侵略战争几乎是必然的。&br&代价,当然是极为惨痛,但是别忘了——&b&战争不是由被侵略国人民发动的,我们作为弱者,只有自己输和与对手一起双输(也就是所谓的惨胜)两个选项,从一开始没有全胜的可能。&/b&&br&&br&感谢当年常凯申、李德胜、李宗仁、白崇禧、阎锡山、胡宗南......选择了跟人民一起抵抗到底(哪怕只是貌合神离,实际上,国军相当多将领的最大功绩就是没有投降而已,但纵然如此,也很难得了)。&br&感谢我们的无数前辈,无数次在3:1、5:1,甚至10:1的兵力对比的战役都很可能会一溃千里的绝境中,没有放弃。&br&&img src=&/v2-4aaad18c28ff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v2-4aaad18c28ff_r.jpg&&“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br&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br&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br&&br&————————贴一个评论区的评论,不是挂人,而是他代表了相当多网友对抗战的一种看法,所以有必要专门谈一下————————&br&&br&&img src=&/v2-0b8b8bbfd3e27acef2a69a_b.png& data-rawwidth=&519& data-rawheight=&57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9& data-original=&/v2-0b8b8bbfd3e27acef2a69a_r.png&&首先,我赞同的一种说法是,&u&不同的历史时段很难拿来直接对比,表面的相似性往往有质的差别&/u&。&br&&br&然后让我们来仔细对比一下所谓的蒙古、满清入主中原与日本侵华的区别。&br&&br&如果只看所谓政府军的表现,那二战中国是断然没有打赢的可能的。常凯申所率领的国府,表现简直比南宋、朱明还要不如。从31年开始,6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米预约到店购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