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为何会吸引目光 英文世界的目光?

为何“蛟龙”出征大海最深处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这神秘的大海——它的深处到今天为止人们还无法到达。”
19世纪时,作家凡尔纳在小说《海底两万里》中,借主人公之口,发出了这样的慨叹。百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深海早非绝地。
今天上午7时9分,在北太平洋西部,一具红白色的载人潜水器,缓缓沉入蔚蓝。
两小时四十分钟后,它到达预定的4811米深度。
喔对了,在这个深度里,它还做了长达9个小时的“作业”。
这对它来说,易如反掌。
我们常说:“我爱你,像马里亚纳海沟那么深。”
它的目标,正是世界最深处。这是一座珠峰都填不满的海底深渊,1万多米下,千里漆黑,万籁俱寂,水压是大气的1097倍,孤独、遥远得,好似另一个星球。
它叫“蛟龙”号。
中国人常说:“蛟龙出水,海底捞月。”
我们叫它“蛟龙”,承载着中华民族探索“世界深渊”的壮怀豪情。
须知,蛟龙出海,必有不凡!
深海潜航,有“面”更要有“里”。
人类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对马里亚纳海沟进行了载人深潜。美苏等国轮番出手,世界纪录“锁定”为海下10916米。
这一纪录,在2016年被中国“逼平”。
我们的“海斗”无人自主潜水器,首次下探10767米。
中国,成为美日之后,第三个拥有研制万米级无人潜水器能力的国家。
我们说,喔,这不算什么。
我们追求的,不仅是一次次刷新下潜纪录的“深水电梯”;我们更需要的,是能在水下活动和作业的一匹“蛟龙”。
国外“的里雅斯特”号,曾首探世界最低点。但也遭遇了舷窗玻璃破裂的险境,以至于在深海海底呆了20分钟,就不得不匆匆上浮。
探索深海,有“面”更要有“里”!
这条“蛟龙”,是为科学考察、深海探矿、地形测绘而存在。
它深入水下7000米,带回的不仅是纪录和数字,更有活生生的视频资料和地质样本。
今天,“蛟龙”号近5000米的深潜期间,在海底航行两三公里,9小时内采集的海洋生物、岩石样本和拍摄的深海视频资料,科研与经济价值,不言而喻。
(图:5月23日,“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北侧首次下潜遇到的“深海居民”。)
而这,不过是今年“蛟龙”号在西太平洋海沟区10次大深度下潜的“开胃菜”。
目前下潜能力最强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实至名归。
踏踏实实的实践家,这条“蛟龙”当之无愧!
以为这样就结束了吗?不。
当一个民族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蛟龙”,不过是万千传说中的一个。
世界上第一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让计算速度实现了
从自行车到飞机的飞跃。
人脸识别、交通预判、气象预测、移动通讯......
“智慧中国”,或将被璀璨点亮。
国产大型客机C919首飞成功,
“八亿件衬衫才换一架波音飞机”的尴尬,即将成为历史。
100多项关键技术的攻关突破,让C919无可置疑地打上“中国制造”烙印;
全球23家用户570架订单,将C919送上民航制造业的竞技场,
与波音、空客两强一决高下中,中国的“航空梦”正在翱翔。
如果将时间的刻度尺,向回推进,我们会看到更多——
2016年8月,
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
它将从千公里外的外层空间,以10kbps的速率为我国光纤无法覆盖的地区,
直接提供高安全等级的量子通信保障。
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发射升空。
七个月后,中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对接“天宫”,
完成了首次“太空快递”。
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落成。
这具“中国天眼”,能够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
科技的力量,让中国人无论是在太空还是深海,都行者无疆。
“天宫”九天揽月,“蛟龙”五洋捉鳖。
中国人,在实践着习近平总书记所说: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
星辰大海的征程之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以科技和创新的名义,中国,与未来相约。
加油,“龙”的传人!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西方媒体热议中国蛟龙号军事用途和战略意义_新浪军事
西方媒体热议中国蛟龙号军事用途和战略意义
西方媒体很关心“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战略意义及军事用途。
分析认为蛟龙号技术可用于军事贡献不亚于神九飞船。
  据中国官方新华社报道,北京时间6月27日11时47分,中国“蛟龙”再次刷新“中国深度”――下潜7062米。随之而来的是西方媒体对“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战略意义及军事用途的讨论。
  外媒热议“蛟龙”探海
  经过多次深潜试验之后,“蛟龙”号的性能和表现十分稳定,而且操作人员的技术越来越熟练。俄新社的报道指出,“蛟龙”载人深潜器在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区域正在频繁挑战新的纪录。下潜至7000米,标志着中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也标志着中国海底载人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蛟龙”号潜水器装有先进的水声通信和海底微貌探测仪器,可高速传输图像和语音,甚至探测海底的微小目标。这就意味着,“蛟龙”号的深海运行与作业,能完成水下各种矿产资源,海底地质、地貌,乃至水文洋流等的科学探测、考察与传输。
  中国一直坚持“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是用于科学研究目的,但美国《华盛顿时报》认为,
  “蛟龙”号在通信遥控、电子、机械等方面取得的技术突破,完全可以用于军事用途,尤其是用于未来深海潜艇的研制。美国人此时的心情多少有点嫉妒和羡慕。因为早在1960年,美国就利用深海潜水器“的里雅斯德”号,将两名潜水员送入距离地面11034米的马里亚纳海沟底谷。美国海军曾经拥有三艘载人潜水器,但在1998年“海崖”号潜水器退役后,美国就没有发展新的潜水器。对于“蛟龙”号的军事作用,前美国海军军官多恩?沃尔斯认为,这台潜水器可用于截获或剪断海底通信线缆,回收位于海底的外国武器,或者是维修或救援海军潜艇。
  对“蛟龙”颇为关注的还有日本,因为中日两国在东海海域有着严重的主权纷争。《日本时报》的文章称,“蛟龙”据称能为解放军海军和国家安全机构执行关键的任务。其中包括打入外国海上光纤通信电缆以拦截外交和商业机密,以及绘制高精度海床地图以协助中国日益强大的潜艇舰队的行动。
  海底资源争夺战已经打响
  德国媒体认为,“蛟龙”号就像海洋深处的狩猎者,中国日益活跃的“探海”活动将掀起一场海底资源战。中国经济持续增长要求获得更多的资源,若未来陆地资源供应不足,可能会导致重大危机。所以,中国领导人必须将目光转向海上和海底资源。
  印度媒体称,中国已获得批准开采印度洋西南部国际海床区域,面积达1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硫化物矿产。因为2011年11月,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在北京签订了国际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矿区勘探合同,该合同为期15年。据了解,多金属硫化物主要包含铜、铅、锌、金和银。这种矿藏主要分布大洋中脊区域,具有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和良好的开发前景,其赋存的环境对于人类认识海洋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美国一些专家指出,马里亚纳海沟是世界海洋最深的地方,中国此次选在这里进行海下深潜试验就是为了发现更多的问题和不足,然后在将海下深潜运用到实际应用之前解决掉这些问题。所以《华尔街日报》感叹道,伴随着深海矿藏越来越有利可图,中国在太平洋的深潜计划或将在开发世界海洋潜藏的矿产资源方面超越美国。
  中国雄心勃勃的深海勘探和开发计划仅始于2002年。《日本时报》的文章透露,该计划资金雄厚,涉及100多家研究所和公司,是一项重中之重的事业。中国希望利用先进的深海技术,增加其在东海及南海领土纠纷中的影响力。此外,中国还希望开发其声称拥有主权的近海以及国际水域的油气资源。
  据悉,“蛟龙”号未来的主要任务包括在国际海底管理局指定的区域内,采集海底图片和录像片段,并探测海下的地势和地质情况。在国际海底管理局的许可下,一旦技术成熟,中国将能够在该区域勘探矿产和其他资源作商业用途。
  南海海底未来不平静
  早在2010年5月和6月,“蛟龙”号就曾进行了17次潜水(最长一次历时9个多小时),其中一次还使用机械臂将一面中国国旗插在了南海的海底。当时就有西方媒体解读称,“此举象征着中国要对南海海底资源进军”。
  根据英文维基网站的数据,目前南海被探明的石油储量大约为77亿桶,而有关方面估计南海石油总量大概在280亿桶。此外,天然气的储量估计大约在266万亿立方英尺。根据菲律宾环境与自然资源部作出的调查,南海具有世界上第三大海洋生物多样性,使得南海成为世界渔业资源非常重要的地区。《亚洲时报》的文章指出,一旦中国载人深潜技术可以投入实际运用,南海很可能会成为第一个“练兵场”。
  而就在今年5月底,中国深海空间技术研发部门首次向公众展示了他们最新研制成功的中国深海空间工作站系统。这个系统与“蛟龙”师出同门――都是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研制。“蛟龙”号载人深潜器虽然能潜入7000米的海底,但乘载的人数较少、工作时间短,科学试验性强。相比之下,深海空间站可以让12人的科研团队可在1500米以下的海底逗留数十天。
  深海空间站是一类不受海面恶劣风浪环境制约,可长周期、全天候在深海域直接操控作业工具与装置,进行水下工程作业、资源探测与开发、海洋科学研究的载人深海运载装备。如天际空间站是航天领域的核心技术一样,深海空间站代表了海洋领域的前沿核心技术,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
  目前,中国正在研制小型深海移动工作站,计划“十二五”末完成。该工作站外形类似一艘小型潜艇,但工作潜深远大于一般的军用潜艇,可达1500米;采用电池动力,可在水下连续逗留15至18个昼夜,水下航速4节,最大载员12人。该工作站研制成功后,可为中国深水油气田开发、海洋观测网络建设与运行维护、海洋科学研究提供深海作业装备。
  【注】:见6月30日《法制文萃报》4版;原题《中国“蛟龙”的战略意义》作者:武居玄
  相关报道:
(编辑:SN015)休闲娱乐生活服务其他类别
下潜4811米作业9小时!为什么“蛟龙”出征大海最深处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图:5月23日,“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北侧首次下潜遇到的“深海居民”。)而这,不过是今年“蛟龙”号在西太平洋海沟区10次大深度下潜的“开胃菜”。目前下潜能力最强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实至名归。踏踏实实的实践家,这条“蛟龙”当之无愧!以为这样就结束了吗?不。当一个民族的目标是星辰大海,“蛟龙”,不过是万千传说中的一个。
3共6页热门新闻更多
热门游戏热门视频发现好货
阅读下一篇视频推荐与“蛟龙”号有关的试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与“蛟龙”号有关的试题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技 世界领先 蛟龙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