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快速的掌握游艺GDmg电子游艺技/巧???

电子游艺技巧打法热新闻
澎湃新闻APP下载
电子游艺技巧打法:热门推荐&ul&&li&&a href=&///?target=https%3A///phodal/ek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phodal/eks · GitHub&i class=&icon-external&&&/i&&/a&&br&&/li&&/ul&&br&&ul&&li&嵌入式工程师&ul&&li&硬件核心(Hardware Core)&ul&&li&Controller(控制器)&ul&&li&CPU&ul&&li&AMD x86 x64&/li&&li&Intel x86 x64&/li&&/ul&&/li&&li&MCU&ul&&li&MCS-51&/li&&li&HCS12&/li&&li&AVR XMEGA&/li&&li&ESP&/li&&li&Coldfire&/li&&li&ARM&/li&&li&STM32&/li&&li&FreeScale K60 K40&/li&&li&PIC32 PIC12/14/16&/li&&li&TM4C123 TM4C129X&/li&&li&Stellaris lm4f120&/li&&li&CC3200&/li&&li&Renesas R-Car Boards&/li&&li&MIPS Creator CI20&/li&&/ul&&/li&&li&MPU&/li&&li&SOC&ul&&li&OMAP&/li&&li&BCM2835(Raspberry Pi A+、B、B+)&/li&&li&BCM2836(Raspberry Pi 2B)&/li&&/ul&&/li&&li&CPLD&ul&&li&Altera EPM7128S&/li&&li&Lattice LC4128V&/li&&li&Xilinx XC9500&/li&&/ul&&/li&&li&FPGA&ul&&li&Altera Cyclone&/li&&li&Lattice MachXO2 MachXO3&br&&/li&&/ul&&/li&&li&PowerPC&ul&&li&MPC505、821、850、860、&/li&&li&QUICC ⅡMPC826&/li&&li&QUICC Ⅲ MPC8560&/li&&/ul&&/li&&li&DSC&ul&&li&TMS320F28x&/li&&li&MC56 F83x&/li&&/ul&&/li&&li&MIPS&/li&&/ul&&/li&&li&Actuator(执行器)&ul&&li&直流电机&ul&&li&有刷直流电机&/li&&li&无刷直流电机&/li&&/ul&&/li&&li&交流电机&ul&&li&单相电机&/li&&li&三相电机&/li&&/ul&&/li&&li&步进电机&/li&&li&直线电机&/li&&li&舵机&/li&&li&伺服电机&/li&&/ul&&/li&&li&Sensor(传感器)&ul&&li&RIP(人体红外)&/li&&li&Temperature(温度)&/li&&li&humidity sensor(湿度传感器)&/li&&li&geomagnetic sensor(地磁传感器)&/li&&li&acceleration transducer(加速度传感器)&/li&&li&optoelectronic switch (光电开关)&/li&&li&pneumatic sensor (气流传感器)&/li&&li&current sensor (电流传感器)&/li&&li&soil sensor (土壤传感器)&/li&&li&llumination sensor (光照传感器)&/li&&li&laser sensor (激光传感器)&/li&&li&Motion(运动)&/li&&li&Moisture sensor (土壤温度传感器)&/li&&li&电压传感器&/li&&li&three-axis gyroscope(三轴陀螺仪)&/li&&li&Camera 感光元件(图像传感器)&/li&&li&baroceptor(气压传感器)&/li&&li&gas sensor(气敏传感器)&/li&&li&Dust concentration sensor(粉尘浓度传感器)PM2.5&/li&&li&Water level sensor(水位传感器)&/li&&li&Pulse sensor(脉搏传感器)&/li&&li&EEG sensor(脑皮质电位传感器)&/li&&li&Flex Sensor (弯曲传感器)&/li&&li&proximity sensor (近距离传感器)&/li&&li&Atmospheric Pressure Sensor (气压传感器)&/li&&/ul&&/li&&/ul&&/li&&li&Electronic Component(电子元件)&ul&&li&电容&/li&&li&保护装置&/li&&li&端子与连接器&/li&&li&电线&/li&&li&开关&ul&&li&Switch&/li&&li&Keypad&/li&&li&Relay&/li&&/ul&&/li&&li&电阻&ul&&li&Thermistor (热敏电阻)&/li&&li&Varistor(压敏电阻)&/li&&li&Photosensitive resistance(光敏电阻)&/li&&/ul&&/li&&li&电磁感应装置&/li&&li&network&ul&&li&电阻排&/li&&/ul&&/li&&li&忆阻器&/li&&li&压电装置、晶体谐振器&/li&&li&电源&/li&&li&二极管&/li&&li&晶体管&/li&&/ul&&/li&&li&MCU/CPU/DSP/SOC peripherals&ul&&li&ADC / DAC&/li&&li&RTC&/li&&li&Timer / Watchdog Timer (定时器)&/li&&li&Flash / NAND Flash&/li&&li&ROM / EEPROM&/li&&li&RAM&ul&&li&SDRAM&/li&&li&DDR1 DDR2 DDR3 DDR4&/li&&/ul&&/li&&li&Cache&/li&&li&PWM&/li&&li&I/O / GPIO&/li&&li&UART&/li&&li&Modem&/li&&li&DTMF&/li&&li&CAN&/li&&li&SPI&/li&&li&I2C&/li&&li&IEEE&/li&&li&CRC&/li&&li&Interrupt (中断)&/li&&/ul&&/li&&li&Communication(通信)&ul&&li&硬件间无线通信&ul&&li&Bluetooth&/li&&li&Xbee / Zigbee&/li&&li&Z-Wave&/li&&li&6LoWPAN&/li&&li&NFC&/li&&li&Wifi&/li&&li&Radio&/li&&li&IR (红外)&/li&&li&802.11&/li&&li&Sub-GHZ 1Ghz以下RF&/li&&/ul&&/li&&li&硬件通信&ul&&li&UART&/li&&li&I2C&/li&&li&RS232C/RS485&/li&&li&HDLC&/li&&li&SPI/SCI/SI&/li&&li&CAN&/li&&li&USB&/li&&li&FireWire&/li&&li&1-wire&/li&&/ul&&/li&&li&网络协议&ul&&li&HTTP&/li&&li&CoAP&/li&&li&MQTT&/li&&li&XMPP&/li&&li&WebSocket&/li&&li&UDP&/li&&li&TCP&/li&&/ul&&/li&&/ul&&/li&&li&软件编程&ul&&li&Common&ul&&li&ISR&/li&&li&Driver&/li&&li&DMA&/li&&li&I2C&/li&&/ul&&/li&&li&OS&ul&&li&uCOS&/li&&li&Contiki&/li&&li&TinyOS&/li&&li&VXWorks&/li&&li&FreeRTOS&/li&&li&mbed OS&/li&&li&emOS&/li&&li&Salvo&/li&&li&MQX&/li&&li&RIOT&/li&&li&rt-thread&/li&&li&Linux&ul&&li&uCLinux&/li&&li&openWRT&/li&&/ul&&/li&&li&Windows&ul&&li&Windows CE&/li&&li&Windows 10 IoT Core&/li&&/ul&&/li&&/ul&&/li&&li&non-OS&ul&&li&LwIP&/li&&/ul&&/li&&/ul&&/li&&li&电路&ul&&li&基础&ul&&li&焊电路&/li&&li&模拟电路&/li&&li&数字电路&/li&&/ul&&/li&&li&PCB设计&ul&&li&设计工具&ul&&li&Eagle&/li&&li&Cadence&/li&&li&Protel&/li&&li&Altium&/li&&li&Mentor&/li&&li&Kicad&/li&&li&gEAD&/li&&li&ZUKEN&/li&&li&PADS&/li&&li&FreePCB&/li&&li&Fritzing&/li&&li&PCBmodE&/li&&/ul&&/li&&li&布线/布线&/li&&/ul&&/li&&li&电路仿真&ul&&li&原理仿真软件&ul&&li&Multisim&/li&&li&Proteus&/li&&li&Pspice&/li&&/ul&&/li&&li&信号仿真软件&ul&&li&ADS&/li&&li&HFSS&/li&&li&HyperLynx&/li&&li&Sigrity&/li&&li&MATLAB&/li&&/ul&&/li&&/ul&&/li&&/ul&&/li&&/ul&&/li&&/ul&&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s%3A///phodal/eks%23%25E5%E5%25AE%25B9%25E8%25B4%25A1%25E7%258C%25AE%25E8%&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phodal/eks · GitHub&i class=&icon-external&&&/i&&/a&
嵌入式工程师硬件核心(Hardware Core)Controller(控制器)CPUAMD x86 x64Intel x86 x64MCUMCS-51HCS12AVR XMEGAESPColdfireARMSTM32FreeScale K60 K40PIC32 PIC12/14/16TM4C123 TM4C129XStellaris lm4f120CC3200Renesas R-Car BoardsMI…
做为多年DIYer,这个还是有一点发言权的。个人看法,欢迎来喷。
&br&&br& 赞同一楼的说法,AMD就是一跟班的,一直没有特别大的技术优势。从DIY角度来看,AMD的U就是性价比高,一般用用的话,还是不错的。AMD一直是价格优势来占领市场的。无论双核,三核,四核,AMD的性能都是一般,中低端的U都是各有千秋,高端平台绝对是Intel更厉害。哪怕是前两天刚刚发布的推土机U,也是性能一般,真的一般。只能靠性价比来吸引人。
&br&&br& 再来说Intel的U,Intel这么多年,在个人PC市场上,一直是领军人物,这个有目共睹。无论是U的制造工艺,还是指令的优化,都是绝对NB,尤其是Intel的Tick-Tock战略,更是强烈的影响着全球的PC市场。中低端平台,Intel和AMD的U各有千秋,但是,在高端平台,基本都是Intel的天下,尤其是到了Core时代,也就是酷睿时代。
&br&&br& 在笔记本领域,AMD的U的本子,基本都是中低端的配置,性能一般,价格占优。而且,各大PC厂商推出的很少。Intel的U就是绝对的主流了,从上网本的Atom到低端的Pentium/Celeron,再到中高端的Core/Core 2/Core i3/i5/i7等等。全面覆盖高中低平台。
&br&&br& 在X86服务器领域,AMD的U就是小众平台了。无论是成套的Server,还是推出的板子,都是小众。Intel Xeon,绝对的领军平台。中小企业的Server基本都是Xeon平台,用AMD的太稀罕了。IBM也感到了Xeon的压力,小机也表示,鸭梨很大。
&br&&br& Apple自从结束了Power PC之后,就全面转向了Intel平台,无论是本子,一体机还是工作站。和Apple的合作,除了Intel的U之外,也就是NV的板子,独显/集显。AMD唯一能参与的也就是集显/独显了。U,根本别想。
&br&&br& 回到重中之重的地方,台式机领域,品牌机和DIY。在中低端平台,基本AMD还是灰常NB的。Lenovo,Acer,DELL,HP等等,都推出了各个价位,各个定位不同的PC,办公/家用,都有。没什么,就是价格优势。很便宜的价格可以买到三核/四核,对于老百姓来说还是很有诱惑力的。Intel来说,相比起AMD,还是贵一点。但是Intel有更强大的品牌号召力,这个也是Intel比AMD占优的地方,除了性能。DIY领域,AMD和Intel定位分明。AMD主战中低端平台,U+板子,集成声卡显卡网卡,加上内存,硬盘,其他附件,19的显示器,入门平台,绝对的NB,价格便宜,性能能满足大众需要。Intel就是绝对的中高端平台的霸主,只要玩DIY,玩游戏,那么,Intel的U绝对没错,性能在那摆着。SNB平台的推出,中高端DIY游戏机,还有AMD什么事么?2600K,风冷,长期@4.5G,妥妥的。当然,A饭那种是例外,追求扯淡的3A平台,除了A饭,没人会买账。
&br&&br& (突然发现歪楼了,这个风气不好。打住,回到楼主的问题)
&br&&br& 在CPU综合应用技术上,Intel的东西比AMD多的多。从CPU内部的指令集,指令优化,还是配合Chipset,内存,硬盘的综合技术,Intel都是N0.1,AMD只有干看的份,没那技术和实力。但是,Turbo Boost技术,这个只有高端的i5/i7上才有,低端的i3是木有的。简单说,这东西就是个自动加速的技术,自动提高主频,主频高了,速度就更快,尤其是转码片子的时候。(这个地方肯定有人说为什么不用GPU,GPU如何强大如何如何。这个,转码的时候,纯CPU虽然速度没有GPU快,但是不会出现莫名其妙的出现乱码和颜色失真的情况。转变3的时候,G,还是慢,慢,慢。)超线程,Hyper Threading,HT技术,这玩意当年在P4时代很火,单核+HT,那就是双核心了,像双核U。包括现在的i3/i5/i7都支持HT技术,双核U,HT,就是四个线程。四核U,HT,就是8线程。八核U,HT,就是16线程。如果是Xeon U,双路,那么任务管理器里可以看到24线程的壮观场面.......
&br&&br& 同样都是四核的U,AMD的一般来说,综合实力比Intel同级别的U要差一点点。哪怕AMD刚推出的推土机U,利用四核打双核,六核打四核,八核打六核的战术,还是不占优,充其量是半斤对八两。在需要绝对CPU计算的地方,CPU指令集和优化程度决定其性能强弱。但是,CPU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其他的应用场合,CPU就要协同其他单位作战了。CPU工作单位是主板,主板的核心是Chipset。U再好,没有好的Chipset配合,还是白搭。从当年的Intel自己的i Series芯片组,VIA,SIS,ALI等等的比较就可以看出来,Intel自家的U和芯片组配合,性能没得说,但是价格贵。所以才有了第三方的芯片组。AMD当年也是一样,自家的芯片组甚至没有NV给做的好,干脆直接都让NV做了。所以,简单综合,绝对CPU计算的地方,Intel和AMD各有千秋,Intel的U的性能,越是高端平台越是厉害。但是,在综合应用上来看,Intel的U+芯片组,那更是比AMD好的不是一点半点,大多数测试软件的跑分来看,Intel在大多数项目上占优。
&br&&br& AMD,做CPU里面,做显卡做的最好的;做显卡里面,做CPU做的最好的。
&br&&br& 所以说,中低端,AMD占优,中高端,Intel占优,高端平台更是没AMD什么事了。但是,无论如何,还是要感谢AMD,要是不他的存在,Intel这个坑爹货,价格更是贵,而且更是频繁的换接口。AMD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大宝,价格便宜量又足,好用。AMD,加油,AMD,刚刚的!!!
做为多年DIYer,这个还是有一点发言权的。个人看法,欢迎来喷。 赞同一楼的说法,AMD就是一跟班的,一直没有特别大的技术优势。从DIY角度来看,AMD的U就是性价比高,一般用用的话,还是不错的。AMD一直是价格优势来占领市场的。无论双核,三核,四核,AMD的…
高通份额大,技术也新,兼容性好,性能也是最强,包括跑分(小米的最爱),安卓厂商的第一选择&br&德州仪器,以前仅次于高通的性能,现在已经基本退出,双核时代很牛逼&br&英伟达,发热大,到第四代还没解决,为了性能不在乎功耗,图形处理可以&br&三星,自己用,顺带着帮苹果代工芯片,出货量大,性能也上佳,热量也大,工艺相对较落后,刚刚才上马28nm,之前用非主流的gpu导致不兼容问题,现在基本没了,处理器除了供应自家手机,还给魅族,联想,用的厂商不多,开发门门槛高&br&华为,纯属打酱油,发热量和兼容性惨不忍睹,用了最非主流的GPU,升级版后终于换了GPU,但是,我情愿它用联发科的芯片,参见荣耀和D2,海思害死人啊,性能比6589差不多了&br&联发科,从看不起到啧啧称叹,用的是最主流的GPU,最省电的A7架构,最完善的OEM方案,AP集成wifi,基带,蓝牙等等模块,最新的八核相当于高通600的水平,还特别省电,艹,普及智能机就靠他了&br&&br&------------------------------------&br&联发科90年代的发迹史,靠做DVD解码芯片起家,当时那个领域是是日系的地盘,联发科靠着整合芯片功能拉低价格,由于价格低门槛低,厂商们更愿意采购联发科的产品,由此淘汰了索尼为代表的日企,如今蓝光播放器上清一色的联发科芯片,可见,那些说联发科技术含量低的完全没有道理,甚至我觉得联发科比台积电鸿海华硕更牛,靠着自己的技术打出一片天,而不是满足的拿着代工费。&br&&br&&br&再举个例子,第三方rom如果要适配某个机型的话首先要搞定相关驱动,海思一直不肯公布驱动,导致第三方rom无法着手,意味着华为的那些换壳机器几乎失去了升级的权利,三星的猎户座也到后期才公布驱动,而联发科的芯片,因为方案完整,集成度高,几乎只需搞定一块芯片驱动就可以适配,使用MT6589的手机厂商众多,几乎做到同芯就可以通刷,这是不是一种硬件上的生态,就好比intel统治windows硬件生态&br&&br&&br&安卓手机能降到这个价钱完全拜联发科所赐,想想那些年高通用单核忽悠小白,现在看来,即使联发科性能不那么出色,依然可以完虐高通低端(小米都可以卖到1999也无所谓什么低端了,比高通双核还是无压力的),想想那些年英特尔的处理器堪比黄金价格,如今酷睿i3都白菜价了。步步高两代音乐手机X系列全部是联发科芯片,处理器是一方面,后期设计也至关重要,所以不要以为酷派的零元购机就代表了联发科垃圾,也就酷派才会设计出电阻屏安卓机,由于OEM厂商水平参差不齐,普遍捞完钱就跑的心态,导致大量次品出现,败坏了联发科的声誉,我姐用的步步高早期的非智能机宋慧乔代言,联发科芯片,用了四年依然好用,功耗低音质好非常适合不折腾的人用,最厉害的是MTK还提供了完整的嵌入式方案,让腾讯为其开发专门的嵌入式QQ,据统计在08年,百分之七十的QQ消息是来自于联发科手机,后期还提供了飞信,微博,可以说,2G时代推动互联网发展,联发科功不可没。还有津津乐道的双卡双待,在TD制式如此残疾的情况下,联通+移动是最完美的解决方案。所以不要动不动就说联发科垃圾,不值一提,想想那些在富士康打工的人,一个月才多少工资,不是每个人都买得起苹果三星,中国落后的大环境下,普及智能机的使命只能交给联发科,要知道,一个只会山寨的企业不可能达到如此高的成就&br&&br&&br&我很推崇联发科的基带,能在基带上抗衡高通的只有英飞凌和联发科,而英飞凌由于成本限制惨遭众人抛弃,4G时代只会剩下高通和联发科,靠着众多厂家发力,基带份额会在14年发生根本性改变。&br&&br&&br&有空的同学去体验下6589的手机,这芯片连1080p的屏幕都带的动,功耗比海思做得好,卡顿几乎没有,用过的人大呼流畅,软解这块相当给力,用的是苹果同系列GPU,A7架构是折中考虑,想想如果用的是A15,OEM厂商设计不好的话,散热是灾难性的。&br&&br&-------------------------------&br&有人指出6589带不了1080p,事实是这样的,除去极少数不要脸的山寨(X7等)目前带1080p的手机是mtk6589升级版6589t(联想有一款),提升了cpu和gpu频率,对于1080p联发科同样给出了方案,联发科下代gpu换了mali,接下来的八核才是普及1080p主力&br&&br&请大家试用过再评价。海思不是一块好芯片,因为它犯了几个不可原谅的错误,有知友也提出海思解码十分强大,华为提供了多数格式的硬解,但是游戏数据包实在不爽,华为完全可以用主流的gpu,后期换成了mali。。。。k3v2论跑分稍强于6589,但是效率明显差多了,荣耀使用中经常划屏卡顿,相比之下,6589的手机流畅多了,而且,海思的耗电实在坑爹,发热严重,同时开几个程序摄像头就发热。。可惜了p6和D2,换成高通的肯定不会是现在的情形。毕竟是中国芯片,它不该吹那么大牛皮,前期吹得比骁龙600还厉害,全球最省电,真机一出来傻了吧,勉强T3的水平,兼容性又渣,40nm的老制程。。老老实实做芯片,就不会出糗了&br&&br&---------------------------&br&三星的工艺真心不如台积电,漏电率高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iphone4s 是45nm,同时期的台积电已经普及32nm了,直接导致A5为了保证晶体管数量而形成巨大的封装体积,还有A5x这个过渡品,早早的结束了自己的使命,这就是为什么三星不敢贸然挺进新制程,说白了就是为了良品率。哪怕最新的28nm工艺依然问题很多,自家的猎户座版本比高通版的发热严重,不信的同学可以去体验一下,额,欧版港版是高通的&br&-------------------------------&br&我个人是不稀罕跑分的,跑分不代表水平,但是跑不了的肯定不会好到哪里去,目前多数cpu的水平已经到了临界点,即使提高也无法在使用上有明显感知,拉高频率只会让功耗指数上升,800和600有区别吗?实际小米三的移动版不如2s流畅,高通和谷歌有着系统底层最亲密的合作优化,是高通成就了安卓的崛起,但决定安卓未来走向的,会是ARM主导的多家芯片厂商,就目前来看,高通的芯片依然是顶级的,没有之一,但是方案昂贵,门槛较高,容易限制在高端,无疑给了联发科可趁之机。&br&------------------------------------------&br&欧了,我是联发吹,不喜欢按摩店&br&&br&&br&&br&以上答案撰写于&a class=&internal& href=&/question//answer/14-01-03&/a&&br&&br&——————————————————————————————————————————&br&那些说我被打脸的,你们能否在前找到性能比肩联发科的海思芯片,找得出麻烦再打我脸。&br&不信大家可以自己查一查华为D2,性能不如联发科,功耗简直感人,上市价4000,没人买账,最后1500清仓,余大嘴说海思跑分不重要,呵呵,那是那个时候跑不出高分,你以为他不想跑。从海思战略开始就一直坑消费者,从2012年坑到2015年上半年,海思才算是成熟了,这三四年间,海思性能和功耗都远不如高通三星,连联发科都不如。数据不会说话,你们可以问问以下产品使用者对其cpu的直观感受:&br&P6,P7,D2,mate,mate2,荣耀6,荣耀
高通份额大,技术也新,兼容性好,性能也是最强,包括跑分(小米的最爱),安卓厂商的第一选择 德州仪器,以前仅次于高通的性能,现在已经基本退出,双核时代很牛逼 英伟达,发热大,到第四代还没解决,为了性能不在乎功耗,图形处理可以 三星,自己用,顺…
我们先假设某人在音视频方面是零基础,也没学过任何数字信号处理相关知识,数学基础基本是高中水准,但是熟悉 C/C++ 开发,至少熟悉某一个平台下的编译调试IDE。&br&&br&着重研究两个开源项目 ffmpeg 和 webRTC,主要看ffmpeg的视频部分和webRTC的音频部分。&br&&br&首先,从视频解码入手,这个最简单,调用 ffmpeg视频解码的基本代码只有100行左右,具体可以参考 &a data-hash=&65ee22f587db90daf924a33& href=&///people/65ee22f587db90daf924a33&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overcard=&p$b$65ee22f587db90daf924a33&&@雷霄骅&/a&
的blog,有详细示例和说明。视频解码只要搞懂h.264就好了,80%+场景都是这个编码格式了,了解基本的 H.264 的 sps pps NAL等文件格式概念,了解YUV图像格式原理,了解YUV到RGB的转换,这样就可以做图像渲染,可以实现一个简单的视频播放器。 &br&&br&然后,学习视频编码,建议从x264入手,一个简单的调用x264的编码代码也不到100行。编码比解码复杂在于,解码是不需要配置什么参数的,而编码有大量参数需要配置,初期只要了解几个基本概念就好了,比如 帧速率, 常用流控方式
ABR CRF,GOP,I/B/P Frame分别是什么意思。&br&&br&音频部分的编解码和视频差不多,初期只需要了解两种编码器EAAC+和Silk,了解 声道,采样率等概念,了解 Wave文件格式。可以做一个简单音频播放器。&br&&br&音频复杂的地方不是编解码,而是音效,看下 webRTC里的 Audio Processing module,理解以下几个概念,去噪NS,消回声AEC,静音检测VAD,自动增益控制AGC,webRTC内置的这几个算法虽然不是最好的,但是可以解决90%+的问题了,值得学习下。&br&&br&学到了这里需要思考个问题了,自己是想走工程路线还是算法路线,如果是算法路线,那么必须要去学数学了,数字信号处理背后是大量的数学基础理论。如果是工程路线,那么要去学习跨平台开发,学习多个平台下音视频的采集,播放和处理,学习多平台下汇编语言优化。&br&&br&音视频是个水很深的领域,学一辈子都学不完,但这个领域有个好处,就是知识更新速度比较慢,学的东西不容易被淘汰,经验的积累非常重要。
我们先假设某人在音视频方面是零基础,也没学过任何数字信号处理相关知识,数学基础基本是高中水准,但是熟悉 C/C++ 开发,至少熟悉某一个平台下的编译调试IDE。 着重研究两个开源项目 ffmpeg 和 webRTC,主要看ffmpeg的视频部分和webRTC的音频部分。 首先…
真的,我就是闲的,没事夸华为夸麒麟干什么,结果人家海军高级将领觉得你夸的不够花儿,来骂我了,真是挺呵呵的&br&我本来不愿意挂人的&br&&img src=&/v2-985f0e0d84d9dad4c9f8ba_b.jpg& data-rawwidth=&1077& data-rawheight=&27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77& data-original=&/v2-985f0e0d84d9dad4c9f8ba_r.jpg&&&br&&img src=&/v2-b049ac1bb_b.jpg&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58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v2-b049ac1bb_r.jpg&&&br&但是偏偏有这种人话不会说,张嘴闭嘴人参攻击的货,真是塔抹的知乎之耻。&br&&br&大家可以无视我的答案了,我在soc方面也是吃瓜群众,我推荐大家去看看另一个答案:&br& &a href=&/question//answer/?utm_source=com.miui.notes&utm_medium=social& class=&internal&&&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question/5631&/span&&span class=&invisible&&6664/answer/?utm_source=com.miui.notes&utm_medium=socia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br&&br&别被某些海军高级将领某些个投机取巧的截图骗了&br&&br&本来因为960和P10,对华为有一点好感转变,结果,生生的被你们这些海军给恶心回去了。&br&&br&领海军工资的时候悠着点,别弯腰弯大劲儿了把下巴杵了。&br&&br&———————无可奈何的更新—————————&br&谢瑶。&br&&br&其实你自己细心点可以查到&br&&br&1.首先核数不同&br&&br&麒麟960是4 A53+4 A73一共八核心&br&GPU偏弱是G71MP8&br&&br&骁龙821细说起来其实分节能版和性能版,就不展开说了,都是四大核,频率不同&br&GPU传统强项Adreno 530&br&&br&跑分图自己网上找吧。&br&&br&2.其次侧重点不同&br&说人话捡重点,就是都挺强的前提下,960更省电,而821gpu性能更强劲&br&话华为续航传统强项。&br&&br&3.意义不同&br&821只不过是820小改,820那当然是意义非凡,几乎以一己之力拯救者高通和半个安卓阵营。821说实话就差那么大点意义了。&br&而960,是中国移动端芯片,第一次站到了世界第一梯队,就算我不喜欢华为,但是也不得不承认这种意义。&br&&br&差不多了&br&以上&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_(?_`」 ∠)_&br&_(?_`」 ∠)_&br&_(?_`」 ∠)_&img src=&/v2-d6bbd95addf_b.png&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20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v2-d6bbd95addf_r.png&&
真的,我就是闲的,没事夸华为夸麒麟干什么,结果人家海军高级将领觉得你夸的不够花儿,来骂我了,真是挺呵呵的 我本来不愿意挂人的 但是偏偏有这种人话不会说,张嘴闭嘴人参攻击的货,真是塔抹的知乎之耻。 大家可以无视我的答案了,我在soc方面也是吃瓜群…
&p&高通的可以,联发科的不行。因为高通提供了Windows的驱动。&/p&&p&&br&&/p&&p&Win10桌面版在ARM上面不但可以运行ARM的桌面app,还可以运行x86的桌面app,还可以在ARM的exe里调用x86的dll,等。因为有这样的模拟结构和CHPE,x86指令会被JIT成ARM的执行。&/p&&img src=&/v2-c7d343bd5ee3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5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v2-c7d343bd5ee3_r.jpg&&&p&&/p&
高通的可以,联发科的不行。因为高通提供了Windows的驱动。 Win10桌面版在ARM上面不但可以运行ARM的桌面app,还可以运行x86的桌面app,还可以在ARM的exe里调用x86的dll,等。因为有这样的模拟结构和CHPE,x86指令会被JIT成ARM的执行。
为什么?&br&很简单,知乎是2011年建立的,那会AMD正处于弱势时期,CPU方面本想依靠模块化翻盘的Bulldozer架构却被冷不丁杀出的Sandy Bridge搞的措手不及(SNB也是intel挤牙膏的开始),从此CPU市场全面崩盘,在 Ryzen 出来之前只能靠低价和APU等来撑场面,高端市场只能拱手相让。&br&&br&显卡方面,Southern Islands和Hawaii勉强稳住了GPU战线,Hawaii本来是很好的一个架构,完全不输给Kepler和Maxwell,但由于供货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一手好牌打的稀烂,还是没有撼动NVIDIA的地位&br&&br&知乎上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AMD当年K8吊打P4的辉煌以及HDGTX一夜之间价格腰斩的神话,评价当然不好了&br&&br&贴吧则是目睹了AMD从k8吊打intel全家的辉煌到Core2架构后的衰落,调侃归调侃,一直期望着AMD能翻身,现在这个愿望已经实现了,从Core2架构的推出到 Ryzen 的发布,十年,沧海桑田,当年的很多AMD Fans如今已经到了而立之年,当了奶爸而逐渐地退去了往日的激情,但是当AMD Ryzen处理器诞生于这个尘世中,他们还是全款购买了Ryzen表示自己的支持。&br&&br&想了解AMD这段历的知友们,可以看看半岛的风车制作的AMD兴衰异闻录系列视频:&a href=&///?target=http%3A///video/av7813684&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video/av78&/span&&span class=&invisible&&13684&/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最后,你们不要以为AMD从没在市场打过广告,还是图样,请看下面的这幅海报就明白了:&img src=&/v2-a1cf1293bf80c_b.jpg& data-rawwidth=&538& data-rawheight=&7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8& data-original=&/v2-a1cf1293bf80c_r.jpg&&
为什么? 很简单,知乎是2011年建立的,那会AMD正处于弱势时期,CPU方面本想依靠模块化翻盘的Bulldozer架构却被冷不丁杀出的Sandy Bridge搞的措手不及(SNB也是intel挤牙膏的开始),从此CPU市场全面崩盘,在 Ryzen 出来之前只能靠低价和APU等来撑场面,高…
楼主很有想法。&br&&br&如果我们将所有的计算单元,输入输出,存储单元,授时看做&b&一个封闭的系统,除此之外不接受任何外部信息&/b&(比如真实世界的时间、网络数据等等),然后把这个系统按照一个固定的倍数X放慢,那么这个系统是可以完全复现真实世界的软件运行的,只不过它的复现速度只有真实世界的1/X而已。&br&&br&在现实的硬件制造中大家也会有这么一套系统。&br&&br&在CPU的电路设计好后,很大一部分的工作量就是验证数字电路的正确性。这个时候还没有真正的CPU,他们会将电路构建在一个巨大的FPGA上(构建在软件上也行,但是速度实在太慢)。这个FPGA上的CPU运行在一个较低的频率,比如30MHz。如果我们的设计目标是每秒钟3GHz,我们可以得出这个FPGA的CPU加速比是0.01。然后将系统时钟,IO(例如磁盘和网络)等等做同比例放慢(也就是大家的速度都是设计速度的1/100),就可以以相当的精度模拟出正常运行时的情况了。&br&&br&当然因为一些误差因素,做到100%还是很艰难的。比如,实际中Disk会出现未知的传输错误,模型也可能存在精准性问题,现实中CPU也会受到温度影响导致频率变化。这些都是模拟中难以预测的因素。&br&但是起码在大的逻辑上来说,放慢整个系统的速度并没有任何问题。&br&&br&注意,我这里一再强调的是“&b&整个封闭系统&/b&”一起放慢。如果不一起放慢会有很多潜在问题。考虑CPU只有1/100的速度,但是授时系统(例如Timer和时间戳)不变。此时我们的系统有杀超时进程的习惯,因为CPU变慢了太多,本来可以在预定时间内响应的应用程序假死,结果直接被系统杀了,这个时候就不能算是“正常运行”了。&br&&br&不接受外部信息也有类似的理由。假设系统中存在随机数发生器,这个发生器依据热噪声,或者依据现实世界的时间,那么被放慢后,系统在采集随机数发生器时获得的数据会和真实世界有所不同,这些多少会影响到应用程序的行为。
楼主很有想法。 如果我们将所有的计算单元,输入输出,存储单元,授时看做一个封闭的系统,除此之外不接受任何外部信息(比如真实世界的时间、网络数据等等),然后把这个系统按照一个固定的倍数X放慢,那么这个系统是可以完全复现真实世界的软件运行的,只…
&p&这个问题底下出现了一点小分歧,一个是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06f3b1c891d0d504eea8af& data-hash=&06f3b1c891d0d504eea8af& data-hovercard=&p$b$06f3b1c891d0d504eea8af&&@冷哲&/a& 说的「伺服电机其实是个系统」,另一个是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b60dafcae894& data-hash=&b60dafcae894& data-hovercard=&p$b$b60dafcae894&&@詹姆斯艾伦&/a& 说的「伺服电机确实就是电机」。&/p&&p&谁对呢?其实都不算错。这里的区别主要在于如何定义电机。&/p&&p&如果从原理角度来看,只把最核心的定子转子算作电机,那伺服电机当然是个系统,因为伺服控制电路是在电机之外的;&/p&&p&如果从设备分类来看,整个外壳里面都算电机,那伺服电机就是个单独的电机啦。&/p&&p&其实在工程上并不像做理论研究那样需要特别严格的定义,至少在伺服电机到底是什么东西这点上,大家都是没有分歧的,也不可能有人单独拿一个不带伺服电路的核心电机出来销售吧。&/p&&p&&br&&/p&&p&不跑题了,来说说这三者的主要区别。&/p&&p&其实三者不是并列关系,因为步进电机和伺服电机是可以在功能上对比的;而舵机指的是伺服电机在航模、小型机器人等领域下常用的一个特殊版本,一般来说比较轻量、小型、简化和廉价,并附带减速机构。&/p&&p&而步进电机和伺服电机本质上的最大区别在于,一个是&b&开环控制&/b&,一个是&b&闭环控制&/b&。&/p&&p&&br&&/p&&p&&b&步进电机&/b&接收的是电脉冲信号,根据信号数量转过相应的步距角。&/p&&p&通俗来讲就是你推一下,我动一下。动的角度就是步距角,是步进电机的固有属性。假如步距角是15°,表示每接收一个脉冲电机就转过15°。&/p&&p&所谓开环,就是只管控制,不管反馈。&/p&&p&步进电机接收脉冲后转动,但不保证一定能转到。比如脉冲频率过高或者负载较大,就会造成失步,也就是没转到位。&/p&&p&所以说使用步进电机的场合,要么不需要位置反馈,要么在其他设备上进行位置反馈。比如模型小车的车轮、光驱的光头、摄像机云台,以及各种行业机械设备等。&/p&&p&步进电机一般长这样:&/p&&img src=&/v2-4d4bfce980aad860ce3e26_b.png& data-rawwidth=&260& data-rawheight=&23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0&&&p&内部结构则是这样:&/p&&img src=&/v2-d417babaa1bcbc99928c7c_b.pn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p&步进电机与普通直流交流电机的原理均不同,步进转动靠的是定子线圈绕组不同相位的电流以及定子和转子上齿槽产生的转矩。&/p&&p&&br&&/p&&p&而&b&伺服电机&/b&则是闭环控制,即通过传感器实时反馈电机的运行状态,由控制芯片进行实时调节。&/p&&p&一般工业用的伺服电机都是三环控制,即电流环、速度环、位置环,分别能反馈电机运行的角加速度、角速度和旋转位置。芯片通过三者的反馈控制电机各相的驱动电流,实现电机的速度和位置都准确按照预定运行。&/p&&p&伺服电机能保证只要负载在额定范围内,就能达到很高的精度,具体精度首先受制于编码器的码盘,与控制算法也有很大关系。&/p&&p&与步进电机原理结构不同的是,伺服电机由于把控制电路放到了电机之外,里面的电机部分就是标准的直流电机或交流感应电机。&/p&&p&一般情况下电机的原始扭矩是不够用的,往往需要配合减速机进行工作,可以使用减速齿轮组或行星减速器。&/p&&p&伺服电机常用于需要高精度定位的领域,比如机床、工业机械臂、机器人等。&/p&&p&常见的伺服电机长这样:(里面有三环控制电路)&/p&&p&&br&&/p&&img src=&/v2-a056dfb0a4df7f1b6de3c834fdf2f121_b.jpg& data-rawwidth=&536& data-rawheight=&3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6& data-original=&/v2-a056dfb0a4df7f1b6de3c834fdf2f121_r.jpg&&&p&内部结构是这样:(这款是空心杯无刷直流电机)&/p&&img src=&/v2-c236e930cd63e9aecda260edd96a5f94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5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v2-c236e930cd63e9aecda260edd96a5f94_r.jpg&&&p&&br&&/p&&p&而&b&舵机&/b&则是国人起的俗称,因为航模爱好者们最初用它控制船舵、飞机舵面而得名。&/p&&p&伺服电机的英文是servomotor。舵机呢?有人也叫servomotor,有人简称为servo。大概就是「伺服电机」和「小伺伺」的关系吧。&/p&&p&从结构来分析,舵机包括一个小型直流电机,加上传感器、控制芯片、减速齿轮组,装进一体化外壳。能够通过输入信号(一般是PWM信号,也有的是数字信号)控制旋转角度。&/p&&p&由于是简化版,原本伺服电机的三环控制被简化成了一环,即只检测位置环。廉价的方案就是一个电位器,通过电阻来检测,高级的方案则会用到霍尔传感器,或者光栅编码器。&/p&&p&给模型用的舵机很多干脆就是塑料外壳加塑料齿轮组。比如著名的廉价舵机SG90,俗称9g舵机(因为重量是9g):&/p&&img src=&/v2-fb7f3ed089c9a501a15fa0_b.png& data-rawwidth=&550&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0& data-original=&/v2-fb7f3ed089c9a501a15fa0_r.png&&&p&稍一拆解就看到里面是这样的:&/p&&img src=&/v2-299d62dfa30b3a2effad13_b.pn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v2-299d62dfa30b3a2effad13_r.png&&&p&可以看到塑料齿轮组、电机、电位器、电路板等。&/p&&p&&br&&/p&&p&&br&&/p&&p&随着消费级小型机器人在近两年的热潮,小型轻量的舵机一下子成了最合适的关节元件。但机器人关节对性能的要求远高于船舵,而作为商业产品也比DIY玩家对舵机质量要求高得多。&/p&&p&作为一家有追求的消费级机器人公司,我们在六足全地形机器人HEXA上使用的19个舵机均使用了全铝合金外壳、金属轴承、钢齿轮组。全是为了保证这个小东西被买回家后也能一直活蹦乱跳下去而不是玩几天就坏掉。&/p&&p&不过这样的舵机成本不低,同品质的在市场上至少需要150元,况且我们自己实现的不受力时进入省电模式、超静音无抖动、360度无死角自由定位等特性,在其他舵机上根本是没有的。&/p&&img src=&/v2-aecee248ce5_b.png& data-rawwidth=&595& data-rawheight=&33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5& data-original=&/v2-aecee248ce5_r.png&&&p&(为了拍示意图特意拆了个舵机。手机拍摄,画质见谅)&/p&&p&&br&&/p&&p&如果对机器人有兴趣的话,我们的HEXA正在京东众筹,来看看吧:&/p&&p&&a href=&///?target=https%3A///project/details/89271.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可编程全地形机器人HEXA-京东众筹&i class=&icon-external&&&/i&&/a&&/p&&img src=&/v2-6bbac842be2827c_b.png& data-rawwidth=&790&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0& data-original=&/v2-6bbac842be2827c_r.png&&
这个问题底下出现了一点小分歧,一个是
说的「伺服电机其实是个系统」,另一个是
说的「伺服电机确实就是电机」。谁对呢?其实都不算错。这里的区别主要在于如何定义电机。如果从原理角度来看,只把最核心的定子转子算作电机,那伺服电机…
还好早生几年,我参加了第三届比赛,东北大学承办。那时竞争尚未如此激烈,规则也只是简单地把摄像头和光电方案分组比赛。想起当年我站在决赛场地里发车的场景,背后满是整个团队的鼓励和期待,大概是我等工科屌丝的人生巅峰了吧。&br&&br&这比赛确实将我从大学里整天傻玩混日子的状态,引入电路和程序的奇妙世界,从此不能自拔。也因为这比赛,认识了志同道合的一帮朋友,画图刷板采购焊接拼赛道调程序调程序调程序……调到天昏地暗没有出路,就在实验室吹牛扯蛋互相嘲讽,间或意淫女神~我们和所有普通的大学狗一样,在嘻笑怒骂中挥霍着金子般的时光,惊喜于0.1秒又0.1秒的进步,仿佛全世界的精彩都集中在这小车上。&br&&br&槽点当然也是很多的。每年的东道主院校一定会获得好成绩,同校两支队伍的车往往是完全克隆混名次,大量模仿强队方案以至于看上去一大片赛车都长一个样,不重视此赛事的学校参赛资金完全得不到支持,而过度重视的学校队伍内部又会有明争暗斗……有人就会有江湖,高校也不可能是完全的净土。站在今天回头看,种种弊端乱象,以当时的水平和规则,大都是必然出现也可以理解的,我个人认为瑕不掩瑜。智能车比赛的积极意义巨大,现在高度和影响力已经很好,希望越办越规范,成为高校电子、自控类比赛的标杆,引起各高校重视,让广大学子参与时不再受困于资金和场地,让水平顶尖的队伍有公平竞技的机会。良性的发展也会进一步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让赞助商更积极参与。&br&&br&现在我从事着完全不相关的行业,结婚生子早已回归一个普通屌丝的生活,媳妇到现在仍认为我上大学时追不到妹子才靠玩无聊的小车度日,拿了个小众比赛的边缘名次而已。确实那张国赛一等奖的奖状从来就没有过什么卵用,找工作也不是此行业连简历上都没写这一项,多年来除了偶尔翻出来看到时自嗨一下,只是永远压箱底而已。&br&&br&但是,嵌入式软件和硬件的技术,作为玩得最多最深最投入的一项业余爱好,已经刻在我的骨髓里。我想,万一将来失业了,凭着以前的基础再恶补充电一段时间,应该可以勉强混一个嵌入式民工的饭碗,算是多掌握了一项谋生技能?另外在青春最美好的时光里,陪伴我的不是妹子而是电路、代码、基友和奔跑的小车,想想就会从心底浮起笑容,又差点涌出泪水。那些在实验室里和基友们一起度过的金子般闪光的日子,是我一生回忆里的瑰宝。
还好早生几年,我参加了第三届比赛,东北大学承办。那时竞争尚未如此激烈,规则也只是简单地把摄像头和光电方案分组比赛。想起当年我站在决赛场地里发车的场景,背后满是整个团队的鼓励和期待,大概是我等工科屌丝的人生巅峰了吧。 这比赛确实将我从大学里…
&p&&b&声明:这篇文章是本人原创文章,转载请署名并附上出处,谢谢! &/b& &/p&&p&&b&站在发明者的角度来看三极管的发明和用途&/b&&/p&&p&我还是那个观点,一定要站在发明者的角度来看问题,只有这样,一切问题才都能迎刃而解。因为模电的内容就是发明---使用---发现问题---改进---再发明—再使用的过程,是我们学习前人发明和使用的东西。&/p&&p&我们就以二极管和三极管为例,二极管是控制导线中电子的流动方向,而三极管是控制导线中流动电子的多少。这也是“电子技术”的根本。理论搞明白了实验就简单了。&/p&&p&下面主要是以三极管为例来说明导线中电流的控制,要想控制一根导线中的电流,首先要把这根导线断开,断开的两端我们分别叫做C端和E端(C和E实际上是输出回路),如果我们在C和E之间加个器件,这个器件能使电流从C端流进并能从E端流出来,同时这个电流又能被我们控制住,那么这个器件就成功了。&/p&&p&为了实现上述要求,接下来我们就在C-E之间放一个NPN(或PNP)结构的半导体,可是,现在的问题是,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怎样在C和E之间加电源 (不击穿情况下) ,C-E这根导线始终都不会有电流。我们又知道,电子流动的方向与人们定义电流的方向相反(这是因为当时人们以为电线里流过的是电流),所以,我们将中间半导体引出一个电极(B极),在B-E之间(实际上是加在发射结上,见PN结特性)加一个正向电压,这时发射区就会向基区发射电子从而形成E极流出的电流,但是,要想实现这个电流是从C端入、从E端出,则必须要把发射区发射的这些电子都收集到C极去,这样我们需要在C和E之间加正向电压,使集电结处于反向击穿状态,使电子能顺利收集到C极,这个收集电子的能力要比发射电子的能力强,它就像一个大口袋,你发射区发射多少我就收多少(这样就能理解三极管输出特性曲线了,当B极电流一定时,随着CE电压的增加,C极电流就不再增加了,因为B极电流一定时,发射区发射的电子数量就一定了,你收集的能力再强也要不到多余的电子了),这样,这个器件就成了,可以实现电流从C端到E端(因为当初我假设它们之间是被我断开的导线两端),最理想的是流进C端的电流就等于E端流出的电流,同时这个电流又被一个BE电压(或信号)控制,但是,三极管不是一个理想的器件,因为C端电流不等于E端电流,有一部分电流流过B极,我们尽量使C端电流等于E端电流,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在工艺上要使基区浓度要低而且还要薄,同时集电结的面积还要大的根本原因。&/p&&p&&b&Uce电压的作用&/b&是收集电子的,它的大小不能决定Ic的大小,从三极管输出特性曲线可以看到,当Ib一定时(也就是Ube一定时),即使Uce增加,Ic就不变了,但是曲线有些上翘,其实这是半导体材料的问题。实际上,Ie是受从输入端看进去的发射结电压控制的(可以参见三极管高频小信号模型),加Uce电压的时候发射结已经处于导通了,它的影响不在发射结而在集电结,加Uce电压是为了让Ic基本等于Ie,所以说Ic受发射结电压控制,人们为了计算方便把这种控制折算成受Ib控制,就是因为说成这样,使得人们不太容易理解三极管工作的原理。&/p&&p&从输出回路受输入回路信号控制的角度来看,Ic不是由Ie控制的,但是,Ic其实是由Ie带来的,所以,也可以说Ic受Ie影响的,这也得受三极管制造工艺影响,如果拿两个背靠背二极管的话,怎么也不行。
&/p&&p&尽管三极管不是一个理想器件,但是,它的发明已经是具有划时代意义了。由于它的B极还有少量电流,因为这个电流的存在意味着输入回路有耗能,如果我不耗能就能控制住你输出回路的电流,那这个便宜就大了,所以,后来人们发明了场效应管。其实,发明场效应管的思想也是与三极管一样的,就是为了用一个电压来控制导线中的电流,只是这回输入回路几乎不耗能了,同时,器件两端的电流相等了。&/p&&img src=&/9fa11baac4_b.png& data-rawwidth=&364& data-rawheight=&30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64&&&br&&p&&b&从使用者的角度(非设计者)来看看三极管的应用:&/b& &/p&&p&&b&三极管的两个基本应用分别是“可控开关”和“信号的线性放大”&/b&。&/p&&p&&b&可控开关&/b&:C和E之间相当于一个可控开关(当然。这个开关有一定的参数要求),当B-E之间没有加电压时,C-E之间截止(C-E之间断开);而当B-E之间电压加的很大,发射区发射的电子数量就多,C极和E极的电流就很大,如果输出回路中有负载时(注意,输出回路没有负载CE之间就不会饱和),由于输出回路的电源电压绝大部分都加到负载上了,CE之间的电压就会很小,CE之间就处于饱和状态,CE之间相当于短路。在饱和情况下,尽管C极电流比基极电流大,但是,C极电流与输入回路的电流(基极电流)不成β的比例关系。&/p&&p&以最简单的电路为例,我们家里都有手电筒,手电筒有三个要素(具有普遍意义):电源、灯泡(负载)和开关,这里的开关需要直接手动进行合上与断开,用三极管代替这个开关我们就能实现用信号来控制,计算机在远端就能控制这个回路。控制高压、大电流的还请大家看看IGBT等功率芯片及模块,那是真震撼。 &/p&&p&&b&从另一方面看饱和:&/b&从输出特性曲线可以看到,IB一定时VCE电压不用很大,那个输出特性曲线就弯曲变平了,这说明收集电子的电压VCE不用很大就行,其实不到1V就行,但是,实际上我们在输出回路都是加一个电压很大的电源,你再加大VCE也没有用,我们看到,IB一定时VCE增加后对IC的大小没有影响(理想情况),所以要想把发射的电子收集过去,VCE根本不用很大电压。&/p&&p&但是,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在输出回路加入一个负载,当负载两端电压小于电源电压时,电源电压的其它部分就加在CE两端,此时三极管处于线性放大状态。但是,负载两端电压的理论值大于电源电压时,则三极管就处于饱和状态,这种情况IC不用很大也行。&/p&&p&所以不要以为VCE一定很大三极管集电极才能收集到电子,可以看到收集电子的电压很小就行。对于饱和的问题来说,除了上一段文字中说到的电流很大引起饱和外,我们还可以从电压的角度来看,假设三极管&img src=&///equation?tex=%5Cbeta+%3D50& alt=&\beta =50& eeimg=&1&&,电源电压为12V,基极电流为40微安,则集电极电流就是2毫安,如果集电极接一个3K&img src=&///equation?tex=%5COmega+& alt=&\Omega & eeimg=&1&&电阻,则VCE=6V,而这个电阻换成30K&img src=&///equation?tex=%5COmega+& alt=&\Omega & eeimg=&1&&时,VCE趋于零了,这种情况下三极管也是饱和了,所以从电压角度来看,集电极电流不一定很大,在选择合适负载电阻的情况下,三极管也可以处于饱和状态,所以,饱和与负载有关,如果电源电压很大,那饱和时VCE就这么一点点电压而言那当然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很多地方就将它约等于零了,但是并不能说它没有电子收集能力。&/p&&p&&b&信号的线性放大&/b&:这种情况下,C极电流与B极电流成线性比例关系IC=βIB(BE之间电压要大于死区电压,同时,VCE不趋于零),而且,C极电流比B极电流大很多,前面已经知道,C极电流的大小受BE电压控制(人们为了分析问题方便,将这种控制关系说成是C极电流受B极电流控制,因为B极电流与Ube成比例)。实际上,马路上到处跑的汽车就是一个放大器,它是把驾驶员操作信号给放大了,它也是线性放大,是能量的放大,而多余的能量来自于燃烧的汽油。&/p&&p&模电这门课从三极管小信号模型开始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讲小信号放大问题,共射极、共集电极、共基极的4个电路是基本,其它的是由他们组合而成的,它们的电路组成、电路交直流分析、电路性能分析是关键。&/p&&p&其它的就是功率放大的问题、模拟集成运算放大器内部结构设计问题、运放的应用、如何减少非线性失真和放大稳定问题(负反馈)、正弦波产生(正反馈)等等。&/p&&p&模电从细节和总体上把握。&/p&&p&&b&模电的学习:&/b&&/p&&p&从使用者的角度来看,其实,模电这门课并不难,学生往往被书中提到的所谓少子、多子、飘移、扩散等次要问题所迷惑,没有抓住主要问题,有些问题是半导体材料本身存在缺陷导致的,人们为了克服这些缺陷而想出了各种解决办法,所以,模电中有许多是人们想出的技巧和主意。从三极管三个电极连接的都是金属的角度来看,金属中只有自由电子的定向流动才有电流,金属中哪有什么空穴之类的东西,如果把人们的视线停留在三极管的内部,那一定使人们不容易理解,如果你跳出来看问题,你就会理解科学家当时为什么要发明它,也会使你豁然开朗。但是,从设计者角度来看,需要考虑的问题就很多了,否则,你设计出来的器件性能就没有人家设计的好,当然也就没有市场了。如果谁能找到一种材料,而这种材料的性能比半导体特性还好,那么他一定会被全世界所敬仰。所以,学习模电的时候,一定要用工程思维来考虑问题,比如,为什么要发明它?它有什么用途?它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它有哪些不足?人们是如何改进的?等等。&/p&&p&&b&再谈可控开关:&/b&&/p&&p&三极管要工作在饱和或截止状态,此时C和E之间相当于可控开关,B极加输入信号,为了防止三极管损坏,B极要接限流电阻,余下的问题就是,所控制的负载应接在C极还是E极?它的功率有多大?驱动电压多大?电流多大?你选的三极管能否胜任?不胜任怎么办?改用什么器件?低压和高压如何隔离?等等。&/p&&p&&b&再谈信号的线性放大:&/b&&/p&&p&这种情况下,C极电流是B极电流的β倍,以三极管放大电路为例:&/p&&p&(1)&b&直流工作点问题&/b&,为什么要有直流工作点?什么原因引起工作点不稳定?采取什么措施稳定直流工作点?&/p&&p&为什么要有直流工作点?是因为PN结只有外加0.5V以上电压时才有电流通过(硅材料),而我们要放大的微弱的交变信号幅度很小,将这个信号直接加到三极管的基极和射极之间,基极是没有电流的,当然,集电极也不可能有电流。所以,我们在基极加上直流后, 以NPN管子为例,共射、共基、共集电极三个电路的直流都是一个方向。无论三极管电路的哪种接法,它们的直流电流方向都是一样的,输入(发射结)加入微弱交流小信号后,只能使这些输出回路电流发生扰动,总体上不能改变这些电流的方向,但是,这个输出回路电流中有被输入交流信号影响的扰动信号,我们要的就是这个扰动的信号(输出交流信号),&b&这个扰动的信号比输入信号大,这就是放大,也可以说,放大其实是输出回路电流受输入信号的控制&/b&。&/p&&p&如果直流工作点设置合理时,那个扰动信号就与输入交流小信号成比例关系,而且又比输入信号大,我们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p&&p&(2)&b&交流信号放大问题&/b&,共射极、共集电极、共基极电路的作用、优点和缺点是什么?如何克服电路的非线性?为什么共射--共基电路能扩展频带?为什么共集电极放大电路要放在多级放大电路的最后一级?多级放大电路的输入级有什么要求?人们在集成电路中设计电流源的目的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如何克服直接耦合带来的零点漂移?为什么要设计成深负反馈?其优点和问题是什么?深负反馈自激的原因是什么?什么是电路的结构性相移?什么是电路的附加相移?什么情况下电路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之间出现附加相移?等等。&/p&&p&&b&(3)集成运算放大器&/b&,为了克服半导体器件的非线性问题(不同幅度信号的放大倍数不一样),人们有意制成了高增益的集成运算放大器,外接两个电阻就构成了同相或反向比例放大电路,这时整个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就近似与半导体特性无关了(深负反馈条件下),放大倍数只与外接的两个电阻有关,而电阻材料的温度特性比半导体材料好,同时线性特性也改善了。在计算的时候注意运用“虚短”和“虚断”就行了,模电学到这里那就太简单了,所以,如果不考虑成本时谁还会用三极管分立元件组成的放大电路,还得调直流工作点。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其它应用还很多,如有源滤波器、信号产生电路等。&/p&&p&&b&负反馈自激振荡与正弦波产生电路的区别&/b&&/p&&p&负反馈自激振荡是由于某个未知频率信号在反馈环路中产生了额外的180度的附加相移,负反馈电路对这个频率信号来讲就变成了正反馈,同时,对这个频率信号的环路增益又大于1,这种情况下,负反馈电路就自激了(对其它频率信号,此电路还是负反馈)。而正弦波振荡电路是人们有意引入的正反馈,可以说对无数个频率信号都是正反馈,既然这样,环路中就不用有附加相移了,但是,这样的信号太多了,所以,人们需要在反馈环路中设计一个选频电路来选择某一个频率信号,当然,对被选取的信号来讲,这个选频电路就不需要有额外相移了。&/p&&p&以上大致总结了以上一些问题,仅供参考。&/p&
声明:这篇文章是本人原创文章,转载请署名并附上出处,谢谢!
站在发明者的角度来看三极管的发明和用途我还是那个观点,一定要站在发明者的角度来看问题,只有这样,一切问题才都能迎刃而解。因为模电的内容就是发明---使用---发现问题---改进---再发明—…
我来补充一个吧,不是768p的分辨率反人类,而是768p的屏幕反人类。&br&768p屏幕大量的40%色域,300对比度,可视角度30度的残废品,你去看看大部分所谓的高性价比的学生本,哪个不是屏幕泛白,颜色惨淡,可视角度惨得没法看的,现在肉眼不用对比都能看出明显色差,打死我下辈子都不愿意用这种分辨率的屏幕。
我来补充一个吧,不是768p的分辨率反人类,而是768p的屏幕反人类。 768p屏幕大量的40%色域,300对比度,可视角度30度的残废品,你去看看大部分所谓的高性价比的学生本,哪个不是屏幕泛白,颜色惨淡,可视角度惨得没法看的,现在肉眼不用对比都能看出明显色…
&p&接下来讲一下各个方向工作的优劣势、特点等。&/p&&p&先简单介绍一下我自己,曾经在大三暑假自己揣着简历到某电网公司大楼找实习,后被分配到某运维检修班实习一个多月。毕业后先是到厦门某私企当硬件工程师,工作一年后辞职,到上海某外企继续做Power。&/p&&p&如果要问外企,国企,私企的区别的话,我相信自己有一定的话语权,但个人经历尚浅,如有不妥之处,欢迎指正!&/p&&p&&b&平均的角度,从待遇来看,应该是外企>私企>国企,从福利来看的话,应该是国企>外企>私企,从职业发展来看的话,应该是私企>国企>外企。&/b&&/p&&p&&b&先说说外企。&/b&在外企工作过的人都知道,福利好待遇佳。一般来说,一天八小时,双休,不鼓励加班、偶尔加班,工作氛围轻松愉快,待遇比国企,私企的平均水平高,有些外企的年病假很多,上下班也不打卡,有班车,能练英语,见识广,企业文化好,能有国外出差的机会,这些都是在外企工作的优势。但是劣势也是众所周知:职业天花板,以及最核心技术都在国外,所以工作几年之后,可能工资和经验能长一些,但是职业发展不会太得意。如果想去外企最好能好好学习英语,因为外企有时候会用英语和外国人开会。&/p&&p&&b&再说说国企。&/b&在国企的经历不多,所以大致说说。传统的观念是福利好,闲,待遇不错。根据我在某电网公司的实习经历,他们的平日工作确实不多,连着wifi玩手机,有人来要一些实验报告,其实他们都在玩手机,但是却对别人说明天再来拿实验报告……偶尔加班到晚上,但是第二天上午他们可能就直接不来了。但是因为地域的关系,他们的待遇一般。但是据一些同学说,在一些城市,电网的待遇就是好,不仅清闲拿的工资也很高。但也有人说在电网很累的,你不是名校毕业吗,你不是积极主动吗,所以脏活累活都给你做,最好能找到你想进的电网部门的师兄师姐问问。再说说劣势,在电网工作久了的话,可能很难走出围城,一生安逸但不会特别精彩。在许继这样的国企的话,和电网会不太一样,没去过暂不评论。&/p&&p&&b&最后说说私企。&/b&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的话:累。为什么说职业发展私企最佳呢,因为它既没有外企的天花板,也没有国企的安逸生活,私企必须时刻处于创造价值的角色,做的多学的多自然也就累了。每天早上上班打卡,晚上加班,周六加班,法定节假日加班,就算加班到很晚第二天照常准点打卡。做的事情也会比较多比较杂乱,所以很多私企的离职率高居不下,有些企业堪称人才培养中心,每年把大学生招来培训一年,第二年就都走了……也有些私企员工工作了六七年得不到提升的而辞职的,也有人工作才几年就到达了管理层。我工作的私企是个小企业,待遇也一般,加班特多,从来没有Team Building,除了工作还是工作,感觉没有自己的生活,更别说Balance工作和生活了。。。&/p&&p&小马过河,试试才知深浅,但我写这个回答,是希望我能用自己的微薄之力,让大家少走弯路,或许还能发现一座过河的桥呢?&/p&&p&上述回答首发于&a href=&///?target=http%3A///Jishu/show.html%3Fid%3D1323&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还剩9元红包)电气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去向对比、优劣分析-NE牛顿眼-电气知识交流与技术合作平台&i class=&icon-external&&&/i&&/a&,里面还有别人的一些答案,也有和我意见稍微不同的,相对比较全面,建议大家去看看。&/p&&p&上述回答同步发表于我的公众号:&b&电气小青年&/b&。欢迎大家关注,希望对大家有用!&/p&&p&— — — — — — 分割线号 — — — — — —&/p&&p&作为一名电气老鲜肉,我认为,电气专业的主要去向可以分为以下几类:&/p&&p&一、做个学霸,读个博士搞科研,进高校或研究所。&/p&&p&二、选择电力系统方向,不挂科,进个电网。&/p&&p&三、搞社团积人脉练口才,以后转行创业或销售。&/p&&p&四、大一好好学习,大二争取转专业。&/p&&p&五、进个企业安安心心当一个小小的工程师。&/p&&p&当然,这对小鲜肉来说,可能太过宽泛了,所以我从自己的经验以及网络上搜集的一些资源再进行整合,列举如下:&/p&&p&主要有以下一些就业途径:&/p&&p&&br&&/p&&p&&b&一、从企业类型方面&/b&&/p&&p&&br&&/p&&p&&b&1、国企&/b&&/p&&p&1)两大电网: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包括了各个地市的供电公司和电气设备研发供应单位,也涵盖了诸如鲁能集团等企业。&/p&&p&2)五大发电:华能、大唐、华电、国电、国电投(中电投和国核合并)。从事电能的生产,曾隶属于电网公司,后剥离。&/p&&p&3)电力设计院:曾隶属于电网公司,后剥离,主要从事电力工程的设计工作&/p&&p&4)两大辅业集团(设计和施工):中国能建(电规总院和下面的省级电力设计院)和中国电建&/p&&p&5)核电企业:中核、中广核&/p&&p&6)水电企业:长江电力&/p&&p&7)电气设备公司:哈尔滨电气、上海电气、东方电气、西电电气、特变电工、XX电气设备公司等&/p&&p&&b&2、外企&/b&&/p&&p&通用电气、施耐德电气、ABB、西门子、阿尔斯通、爱默生等&/p&&p&&b&3、私企&/b&&/p&&p&汇川技术、思源电气、四方继保、远景能源、华为等太多了,一般是设备研发之类的,也有新能源发电的&/p&&p&还有一些其他的就业方向:&/p&&p&1、建筑电气:建筑设计院、房地产公司&/p&&p&2、航空电气:科研院所&/p&&p&3、铁道电气:中国中车、铁路系统、轨道交通、科研院所(可以研究高铁 、磁悬浮之类的)&/p&&p&4、研究电动汽车:各大车企(如特斯拉、通用汽车、大众汽车等,主要研究电动汽车)&/p&&p&5、研究家用电器:格力电器&/p&&p&6、到银行做电气相关的基金或者咨询&/p&&p&7、创业&/p&&p&8、转行&/p&&p&&br&&/p&&p&&b&二、从电气五个小方向方面&/b&&/p&&p&&br&&/p&&p&五个二级学科分别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电机与电器、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只要一级学科是电气工程都可以进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p&&p&&b&1、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b&&/p&&p&这个小方向是目前电气工程相关学科中研究生报考最热门的一个,竞争比较激烈,是因为这是进电网最对口的一个小方向。&/p&&p&&b&2、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b&&/p&&p&电力电子专业的同学毕业后一般进入企业或研究所,如世界顶尖的电力电子公司,如Emerson、GE、Simens、ABB、Philips、Oslang等,当然还有一堆国内的公司,一般从事开关电源、UPS、变频器、无功补偿、及有源滤波等等。&/p&&p&&b&3、高电压与绝缘技术&/b&&/p&&p&这个小方向的就业主要分布在网省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设计院,以及省市级电力公司等等。&/p&&p&&b&4、电机与电器&/b&&/p&&p&电机与电器方向的同学可在电力系统相关单位从事大型电机运行分析、监测控制或故障诊断等相关技术工作,也可在其他行业从事电机设计及运行控制和节能技术开发工作,或从事与电机及其运行控制相关的管理工作等等。&/p&&p&&b&5、电工理论与新技术&/b&&/p&&p&由于其涉及面广,其就业前景就要看具体的研究方向,不过一般来说就业面还是比较广的。&/p&&p&&br&&/p&&p&部分内容整理自&a href=&///?target=http%3A///Index/Jishu/show.html%3Fid%3D86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已结题)学电气以后大致工作方向有哪些?-NE牛顿眼-电气知识交流与技术合作平台&i class=&icon-external&&&/i&&/a&,可自行查看完整内容。&/p&&p&&br&&/p&&p&最后推荐你看我之前写在我的微信公众号电气小青年上的文章:&a href=&///?target=https%3A//mp./s%3F__biz%3DMjM5NDUyMTE5MQ%3D%3D%26mid%3D%26idx%3D1%26sn%3De3cceddafd524c6a59cd7aa%26chksm%3Dbd714d638a06c475baabce8cf5f6aacadac7bf95d0c3d4f%23r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对于即将步入大学的电气小学弟,给你三条建议&i class=&icon-external&&&/i&&/a&。希望看完能对你有所帮助。&/p&&p&&br&&/p&&p&时间不早,就业方向的特点和优劣势对比的话,我会从外企、国企和私企三种类型的企业进行对比,后面再更,谢谢,晚安!&/p&
接下来讲一下各个方向工作的优劣势、特点等。先简单介绍一下我自己,曾经在大三暑假自己揣着简历到某电网公司大楼找实习,后被分配到某运维检修班实习一个多月。毕业后先是到厦门某私企当硬件工程师,工作一年后辞职,到上海某外企继续做Power。如果要问外…
作为一个写了两年CUDA,发了若干GPGPU水文的学渣, 我只想说就目前的计算机架构,GPU只能称作是小众。GPU作为后来者,出现的太晚了,计算机架构已经定型,不太可能撼动 Intel 的霸主地位,而且Intel 一定会借着先天优势打压其他竞争对手。 最近bitcoin被媒体炒作的太过了,出现在了公众的视野中。媒体写新闻的那群人只要是写点和技术沾边的文章,就能暴露他们的无知,倒霉的还是无辜的群众。&br&&br&我简单提一下为什么GPU只能算作是小众。在计算机上运行的程序从性能的角度来说大致可分为三类:&b&(1) I/O (2) Memory intensive&/b& 以及&b& (3) Compute-intensive&/b&。&br&&br&&b&(1)I/O intensive&/b&的程序其性能瓶颈是I/O,也就是说程序运行的大部分时间花在了硬盘读写/网络通信上,而I/O处在计算机体系结构金字塔的最底层,速度非常慢。最近炒的很火的big data 讨论的就是这一类应用程序。几百TB 甚至到PB级别的数据往哪搁,只能放在硬盘上。一台机器容量太小CPU太少怎么办,搞几百台甚至上千台机器用网线连起来分布处理。所以这块全是I/O, 现在大的互联网公司不多搞几个上千节点的集群肯定撑不住。&br&&br&&b&(2)Memory intensive&/b&的程序其性能瓶颈在内存访问,程序中有大量的随机访问内存的操作,但是基本没有I/O,
这类程序已经比第一类程序快一个数量级了,但是和寄存器的速度还是没法比。目前大部分应用程序都属于这类。个人电脑里装的的各种软件基本就是这类,如果有点I/O,
立刻就会非常得卡。&br&&br&以上提到的这两类程序的应用最广泛,涵盖了大部分有用的计算机软件,但遗憾的是&b&GPU在这两块毫无用处, GPU只有在计算密集型的程序有些作用。&/b&I/O是瓶颈的程序,花在计算的时间可以忽略不计,再怎么用GPU加速也没用。 含有大量内存随机访问的程序也不适合在GPU上执行,&b&大量的随机访问甚至可以使GPU的行为由并行变为串行。&/b&&br&&br&&b&什么类型的程序适合在GPU上运行? &/b&&br&&br&(1)计算密集型的程序。所谓计算密集型(Compute-intensive)的程序,就是其大部分运行时间花在了&b&寄存器运算&/b&上,寄存器的速度和处理器的速度相当,从寄存器读写数据几乎没有延时。可以做一下对比,读内存的延迟大概是几百个时钟周期;读硬盘的速度就不说了,即便是SSD, 也实在是太慢了。&br&(2)易于并行的程序。GPU其实是一种SIMD(Single Instruction Multiple Data)架构, 他有成百上千个核,每一个核在同一时间最好能做同样的事情。&br&满足以上两点,就可以用GPU做运算了。 不过你还得先用CUDA或者Open CL 把能在GPU上运行的程序写出来, 这也是很麻烦的,写一下就知道了。 而且GPU的架构比较特殊,要想写出高效率的程序,要花很多很多时间。我想说写GPU程序是一件很蛋疼的事情。&br&&br&GPU在某些地方很有用,但应用面比较窄,远远没有某公司声称的那么有用。当今还是Intel的天下, 现在计算机的速度已经很快了,计算其实已经不是什么大问题。I/O才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记得曾经看过N家的GTC峰会,黄某人吹得神乎其神,连我都被感动了,多少多少T FLOPS的计算速度。 &b&程序运行时间从100 秒 变成 1秒 其实没多重要,你倒杯水的功夫就100秒了。运行时间从100天缩短到1天才是大贡献。 前者就是GPU做的事情,后者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b&&br&&br&p.s. 在公司的hadoop上跑任务慢得跟狗一样,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就想说你们这些在top conference 灌GPU paper的来用GPU加速一下?
作为一个写了两年CUDA,发了若干GPGPU水文的学渣, 我只想说就目前的计算机架构,GPU只能称作是小众。GPU作为后来者,出现的太晚了,计算机架构已经定型,不太可能撼动 Intel 的霸主地位,而且Intel 一定会借着先天优势打压其他竞争对手。 最近bitcoin被媒…
&ul&&li&百度干了什么&br&&/li&&/ul&ImageNet只允许参与者每周向测试服务器提交2次测试结果。可是在3月份的5天时间内,百度却提交了40次结果.ImageNet表示,百度还使用了30个不同的账号,在过去6个月中提交了约200次测试结果.百度采用了密集测试的方法以提高成绩.&br&&ul&&li&ImageNet的处罚措施是什么&br&&/li&&/ul&ImageNet已经要求百度在今后一年停止递交ImageNet测试结果.&br&&ul&&li&百度是怎么回应的&br&&/li&&/ul&证实此事.但称个人行为与百度无关,加强员工教育。&br&&ul&&li&百度作弊了吗&br&&/li&&/ul&作弊了&br&&ul&&li&对百度的处罚正常吗&br&&/li&&/ul&正常&br&&ul&&li&百度反思自己了吗&br&&/li&&/ul&并没有&br&&ul&&li&百度声明全推给个人对吗&br&&/li&&/ul&不对&br&&ul&&li&百度有责任么&br&&/li&&/ul&有责任&br&&ul&&li&百度的回应不要脸吗&br&&/li&&/ul&是的&br&&ul&&li&真正的责任人是谁&br&&/li&&/ul&-只看成绩的人&br&-明示并要求作弊刷榜的人&br&-推说个人责任,百度没有责任的人&br&-只会公关洗地、不知道反思的人&br&&ul&&li&楼下的认为就是个人责任的人要脸吗&br&&/li&&/ul&___&br&附送&br&百度牌全自动洗地机&br&欢迎使用~&br&随机输出&br& 1.%事件是个人行为&br& 2.%事件是[beiheiguoname]自己干的&br& 3.有关%这个项目(情况)我不了解,但我知道[xiditext]&br&4.%事件其实没有媒体说的那么严重。 &br&5.现在网上对百度的评论简直是无脑黑,你看看最高票的逻辑多差啊&br&6.%明明是正常的好吗,根本没有那么严重。&br&7.%这个问题其实别家也都是这么做的,很正常好吗?&br&8.我看到现在的答案简直脑残好吗,没有逻辑&br&9.不认识当事人,没有利益关系。&br&10.你说百度洗地,你看见公关了吗&br&11.[websitename]药丸&br&12.我来这是为了好好沟通的&br&13.%和百度其他团队没有任何联系。&br&14.有些评论真是无脑,真的不想回复。&br&15.呵呵&br&如:&br&有关 ImageNet这个项目我不了解,但我知道我的项目中是绝对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事件其实没有媒体说的那么严重。我看到现在的答案简直脑残好吗。ImageNet和百度其他团队没有任何联系。我来这是为了好好沟通的。 ImageNet事件是吴韧自己干的。不认识当事人,没有利益关系。这个问题其实别家也都是这么做的,很正常好吗?你说百度洗地,你看见公关了吗。现在网上对百度的评论简直是无脑黑,你看看最高票的逻辑多差啊。ImageNet事件是个人行为。&br&知乎药丸。&br&又如:&br&呵呵。下载捆绑事件是个人行为事件,其实没有媒体说的那么严重。 有关下载捆绑这个情况我不了解,但我知道百度里是不大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我看到现在的答案简直脑残好吗,没有逻辑。你说百度洗地,你看见公关了吗?知乎药丸。下载捆绑和百度其他团队没有任何联系。你在捆绑这个问题其实别家也都是这么做的,很正常好吗?有些评论真是无脑,真的不想回复。
百度干了什么 ImageNet只允许参与者每周向测试服务器提交2次测试结果。可是在3月份的5天时间内,百度却提交了40次结果.ImageNet表示,百度还使用了30个不同的账号,在过去6个月中提交了约200次测试结果.百度采用了密集测试的方法以提高成绩. ImageNet的处罚…
在学习嵌入式Linux之前,肯定要有C语言基础。汇编基础有没有无所谓(就那么几条汇编指令,用到了一看就会)。&br&C语言要学到什么程度呢?越熟当然越好,不熟的话也要具备基本技能。比如写一个数组排序、输入数字求和什么的。&br&学C语言唯一的方法是多写程序多练习,编译出错没关系,自己去解决;执行出错没关系,自己去分析。以前我是用&br&VC来练习C语言的,经常去尝试着写一些C语言竞赛的题目。它们是纯C、纯数学、纯逻辑的题目,不涉及界面这些东西,&br&很适合煅炼你的编程能力。&br&&br&回到主题,首先我们要明白你的目的是什么,大概来说所谓嵌入式Linux可以分为两部分:底层系统、应用开发。&br&&br&如果你是想做应用开发,那么你去把C语言、数据结构、JAVA什么的学好吧。嵌入式应用开发和PC上的&br&应用开发并没有什么特别要注意的。也许你说在嵌入式上要做些优化,是的,要优化,但是未经优化的程序&br&和PC上的程序开发没什么差别。另外,当你有能力去优化时,你已经不用来问这个问题了。具体到某个例子,&br&比如说开发界面,在PC上我们用VC;在嵌入式Linux里也许我们用QT也许用Android,这个时候你应该去学学QT、&br&Android的编程。但是基础还是C或JAVA,在此基础上去熟悉它们的接口。你学过VC的话,也是要花时间去了解&br&那些类、控件的。&br&
如果你的目的是想学习底层系统,这是我的专长,倒是可以说一点。&br&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回答:不少人问我,到底是学驱动还是学应用? &br&
我只能说凭兴趣,并且驱动和应用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br&1. 我们说的驱动,其实并不局限于硬件的操作,还有操作系统的原理、进程的休眠唤醒调度等概念。 &br&
想写出一个好的应用,想比较好的解决应用碰到的问题,这些知识你应该懂 &br&2. 做应用门槛低,特别是现在的ANDROID,纯JAVA。做应用的发展路径个人认为就是业务纯熟。&br&
比如在通信行业、IPTV行业、手机行业,你了解行业的需求。所以,当领导的人,多是做应用的。&br&3. 做驱动,其实我不想称为“做驱动”,而是想称为“做底层系统”,做好了这是通杀各行业。我工作几年,&br&
做过手机、IPTV、会议电视,但是这些产品对我毫无差别,因为我只做底层。他们的业务跟我没关系。&br&
当应用出现问题,他们解决不了时,我就会从内核角度给他们出主意,给他们提供工具。 &br&
做底层的发展方向,个人认为是技术专家。 &br&4. 其实,做底层还是做应用,之间并没有一个界线,有底层经验,再去做应用,你会感觉很踏实。&br&
有了业务经验,你再了解一下底层,很快就可以组成一个团队。 &br&&br&
回到怎么学的问题上。嵌入式Linux底层系统包含哪些东西?不要急,举一个例子你就知道了。&br&1. 电脑一开机,那些界面是谁显示的?是BIOS,它做什么?一些自检,然后从硬盘上读入windows,并启动它。&br&
类似的,这个BIOS对应于嵌入式Linux里的bootloader。这个bootloader要去Flash上读入Linux内核,并启动它。&br&2. 启动windows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上网聊天什么的了。这些上网、聊天工具在哪?&br&
在C盘、D盘上。所以, windows要先识别出C盘、D盘。在Linux下我们称为根文件系统。&br&3. windows能识别出C盘、D盘,那么肯定能读写硬盘才行。这涉及的东西称为驱动程序。当然不仅仅是硬盘,还有网卡、USB等等。&br&
嵌入式Linux能从Flash上读出并执行应用程序,肯定也得有Flash的驱动程序啊,当然也不仅仅是Flash。&br&&br&
先说到这里吧,&b&嵌入式LINUX里含有bootloader, 内核, 驱动程序、根文件系统这4大块。&/b&&br&&br&一、bootloader:&br&它就是一个稍微复杂的裸板程序。但是要把这裸板程序看懂写好一点都不容易。Windows下好用的工具弱化了我们的编程能力。&br&很多人一玩嵌入式就用ADS、KEIL。你能回答这几个问题吗?&br&1. 一上电,CPU从哪里取指令执行?&br&
答:一般从Flash上指令。&br&2. 但是Flash一般是只能读不能直接写的,如果我用到全局变量,这些全局变量在哪里?&br&
答:全局变量应该在内存里&br&3. 那么谁把全局变量放到内存里去?&br&
答:长期用ADS、KEIL的朋友,你能回答吗?这需要&重定位&。在ADS或KEIL里,重定位的代码是制作这些工具的公司帮你写好了。&br&
你可曾去阅读过?&br&4. 内存那么大,我怎么知道把原来存在Flash上的内容读到内存的哪个地址去?&br&
答:这个地址用链接脚本决定,在ADS里有scatter文件,KEIL里也有类似的文件。但是,你去研究过吗?&br&5. 你说重定位是把程序从Flash复制到内存,那么这个程序可以读Flash啊?&br&
答:是的,要能操作Flash。当然不仅仅是这些,还有设置时钟让系统运行得更快等等。&br&&br&先自问自答到这里吧,bootloader这一个裸板程序,其实有3部分要点:&br&1. 对硬件的操作&br&2. 对ARM体系处理器的了解&br&3. 程序的基本概念:重定位、栈、代码段数据段BSS段什么的。&br&&br&对硬件的操作,需要看原理图、芯片手册。这需要一定的硬件知识,不求你能设计硬件,但是至少能看懂; 不求能看懂模拟电路,&br&但是要能看懂数字电路。这方面的能力我是在学校里学到的,微机原理、数字电路这2本书(书名忘了)就足够了。但是我怀疑你有无耐&br&心把这2本书看完。我不知道现在有没有更快捷的书。想速成的话,就先放掉这块吧,不懂就问GOOGLE、发贴。&br&另外,芯片手册是肯定要读的,别去找中文的,就看英文的。开始是非常痛苦,以后就会发现那些语法、词汇一旦熟悉后,&br&读任何芯片手册都很容易。&br&对ARM体系处理器的了解, 看杜春蕾的&ARM体系架构与编程&吧,里面讲有汇编指令,有异常模式、MMU等。也就这3块内容需要你了解。&br&程序的基本概念,王道当然是去看编译原理了。可惜,这类书绝对是天书级别的。劝你若非超级天才还是别去看了。就看我写的&br&嵌入式Linux应用开发完全手册和第1期视频吧,别担心,不用花钱。照着视频把硬件相关的实验做了,这些概念就清楚了。我还没有&br&发现第2套讲这些概念的书或视频,允许我盲目吹嘘一回。&br&&br&对于bootloader,我学习时是先看了ARM体系架构与编程,然后自己写程序把各个硬件的实验都做了一遍,比如GPIO、时钟、SDRAM、UART、NAND。把它们都弄清楚了,组台在一起就很容易看懂u-boot了。总结一下,看懂硬件原理图、看芯片手册,这需要你自己去找资料。剩下的,就按嵌入式Linux应用开发完全手册和第1期视频的章&br&节目录去学习吧。&br&&br&&b&二&/b&、内核:&br&想速成的人,先跨过内核的学习,直接学习怎么写驱动。&br&想成为高手,内核必须深刻了解。注意,我说的是了解,我没奢望去写出一个内核。&br&要对里面的调度机制、内存管理机制、文件管理机制等等有所了解。&br&推荐两本书:&br&1. 通读linux内核完全注释.请看薄的那本(浮燥的社会讲求速度, 呵), &br&2. 选读Linux内核情景分析; 想了解哪一块就读哪一节&br&&br&&b&三&/b&、驱动:&br&驱动包含两部分:硬件本身的操作、驱动程序的框架。&br&又是硬件,还是要看得懂原理图、读得懂芯片手册,多练吧。&br&&br&说到驱动框架,有一些书介绍一下。LDD3,即Linux设备驱动;老外写的那本,里面介绍了不少概念,值得一读。但是,它的作用&br&也就限于介绍概念了。我基本上是入门之前用它来熟悉一下概念,入门后就扔掉了。&br&驱动方面比较全的介绍,应该是&a href=&///?target=http%3A///n/%25E5%25AE%258B%25E5%25AE%259D%25E5%258D%258E%25E7%259A%2584linux%25E8%25AE%25BE%25E5%25A4%%25A9%25B1%25E5%258A%25A8%25E5%25BC%%258F%%25AF%25A6%25E8%25A7%25A3%25E4%25BA%258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宋宝华的linux设备驱动开发详解了&i class=&icon-external&&&/i&&/a&,老实说我只看过目录,有不少人说好,这里推荐一下。&br&要想深入了解某一块,Linux内核情景分析; 绝对是超5星级推荐。你别指望把它读完,1800多页,上下两册呢。我是某一块不清楚&br&时,就去翻一下它。任何一部分,这书都可以讲上2、3百页,非常详细。并且是以某个目标来带你分析内核源码。它以linux 2.4为例,&br&但是原理相通,同样适用于其它版本的linux。&br&&br&还有没有其他介绍?呵呵,当然有了,韦东山Linux视频第2期。嵌入式Linux应用开发完全手册里对驱动讲得不多,不够深入。&br&于是我录制了这期视频。不仅仅教你怎么写怎么改驱动,还教你为什么这样写这样改驱动。&br&每一个驱动都是现场编写: &br&1. 用绘图板画图讲解──相当于学校里老师在黑板上画图讲解,很直观&br&
绝对不是对着PPT念。&br&2. 用source insight当场写程序,从第1行开始写,每一课都是这样。我讲了20多个驱动,就写了20多个程序。&br&3. 写完就编译、测试。&br&4. 很全面,字符设备驱动、块设备、网卡驱动3大类齐全,硬件介绍、驱动框架分析、测试3大类齐全。&br&
培训机构里教的内容,远不及这期视频丰富。我在多个培训机构讲过课,从没看到哪个老师敢每一课都当场讲解当场编写代码&br&当场测试,除我之外!也没看到哪个培训机构讲完这些内容──因为时间不够,讲完起码要一个月,但是这部分基本只有2周授课时间。&br&&br&把你手上的开发板所涉及的硬件,都去尝试写一个驱动吧。有问题就先痛苦地思考;思考的过程中你会把很多不相关的知识&br&串联起来,最终贯通。&br&&br&四、根文件系统:&br&大家有没有想过这2个问题:&br&1. 对于Linux做出来的产品,有些用作监控、有些做手机、有些做平板。那么内核启动后,挂载根文件系统后,应该启动哪一个应用程序呢?&br&
答:内核不知道也不管应该启动哪一个用户程序。它只启动init这一个应用程序,它对应/sbin/init。&br&
显然,这个应用程序就要读取配置文件,根据配置文件去启动用户程序(监控、手册界面、平板界面等等)&br&
这个问题提示我们,文件系统的内容是有一些约定的,比如要有/sbin/init,要有配置文件&br&2. 你写的hello,world程序,有没有想过里面用到的printf是谁实现的?&br&
答:这个函数不是你实现的,是库函数实现的。它运行时,得找到库。&br&
这个问题提示我们,文件系统里还要有库。&br&&br&
简单的自问自答到这里,要想深入了解,可以看一下busybox的init.c,就可以知道init进程做的事情了。&br&
当然,也可以看嵌入式Linux应用开发完全手册 里构建根文件系统那章。&br&&br&&b&说一下我的学习经历吧&/b&。&br&1. 我在学校时读的是物理电子专业,其实课程里没有教怎么设计电路,只是教了些电子电路方面的知识。PCB的设计&br&
是在实验室里自学的,只设计过2层板,现在忘记得差不多了。但是保留了看原理图、看芯片手册的能力。&br&2. 选修了软件学位,对软件设计挺感兴趣,但是也只是学了C语言、数据库而已。凭着兴趣做了不少竞赛题。没能力去&br&
参加竞赛,但是把C语言练得很扎实。&br&3. 在实验室、在第1家公司,就是设计些简单的PCI卡,写一下windows的驱动程序&br&4. 在第2家公司,用51单片机做车载电话,开始走上纯软件的道路。&br&5. 开始感到单片机的不足,辞职半年闭门学Linux,从red hat怎么操作开始。步骤就是先看ARM体系架构与编程;&br&
再自己写裸板程序操作硬件,接着到分析u-boot。同时看&linux内核完全注释;,对LINUX框架有所了解。&br&
在写裸板时,建议各位加强对中断的理解,内核就是用中断来完成各种功能的。&br&6. 分析完u-boot,就开始进行简单的驱动编程了,这时候,能力还很弱。&br&7. 开始去中兴上班,工作2年,编写各类驱动、解决各类问题(驱动问题、帮助定位应用问题),能力得到煅炼。&br&&br&&b&总结一下:&/b&&br&1. 硬件方面的书: 微机原理、数字电路,高校里的教材。毕业多年,忘名了。&br&2. Linux方面的书:&br&
ARM体系架构与编程;&br&
嵌入式Linux应用开发完全手册&br&
Linux设备驱动 老外写的那本&br&
linux设备驱动开发详解&br&
linux内核完全注释&br&
Linux内核情景分析&br&
----来自某大神语录,觉得不错
在学习嵌入式Linux之前,肯定要有C语言基础。汇编基础有没有无所谓(就那么几条汇编指令,用到了一看就会)。 C语言要学到什么程度呢?越熟当然越好,不熟的话也要具备基本技能。比如写一个数组排序、输入数字求和什么的。 学C语言唯一的方法是多写程序多练习…
研究生阶段开始用单片机的,从零开始自己学的。简单回答下你的问题,顺便说下我的学习过程,希望能帮到你。&br&&br&1. 如果你没有任何基础的话,建议买一块开发板,先在上面运行一些简单的程序,比如说让LED灯亮灭,用UART通讯之类的。当然,我觉得用开发板学单片机其实啥都学不到,最好还是找一个项目,哪怕是自己想要做的,从头开始自己画板子,这样学习才最快最好。&br&2. 简单来说,晶振就是提供时钟的,单片机的任何一条指令都需要一个或几个时钟周期,没有时钟单片机就无法工作,任何串行执行的CPU都是同理。中断就是你的程序需要临时处理一些其他的功能的时候,CPU暂时停止手头的工作,保护好现场,执行中断程序,执行完了再回来干之前的事情。存储器就是存储程序和数据的地方。这些其实都是最基础的东西,找一本书看看就好。&br&3. 汇编指令这东西得熟能生巧,用的多了就记住了,千万不要死记硬背,因为每种单片机的指令集都不同,初学可以暂时不用考虑这些。&br&4. 外围电路需要你有一定的硬件基础,其实外围电路主要也就是电源(给单片机供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子游艺娱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