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求推荐一款网络游戏游戏,是在岸上打飞机的,前期准备有一段音乐,后来敌人来袭有

(独家)前央视名嘴曲向东转型上市公司老板  新三板有这样一个老板,他曾经是央视著名主持人,十多年前放
(短标)美油主力期货合约(3月期货)日内冲高回落波幅有限,市场聚焦有关减产的消息  [短标]美油主力
#(文化)(2)江苏南通“两岸文创生活节”开幕  新华社照片,南通(江苏),日  
(短标)日本央行:将对贷款支持计划和资金供应操作实施零利率  [短标]日本央行:将对贷款支持计划和资
(短标)韩国总统朴槿惠:全球对朝鲜的反应应该是不同的;反朝广播是最有效的心理战  [短标]韩国总统朴
恒信贵金属:白银缓慢下行 16将受考验  白银周线收阴,最低至16.112,收于16.177。周五收
来源:网络 11
罗志祥激吻黄渤 网友称画面太美不敢看了(图)据中新网消息 5月28日晚,罗志祥在北京举行演唱会,黄渤
来源:网络 11
“非典”时期的典型性格作者左一在重点项目一线向跨国企业招商引资  2003年的春天比往年都要冷,然而
来源:网络 11
顺德黄镜财获佛山“厨王”称号巾帼不让须眉。  美味的鹭湖水库鳙、酥香的三洲黑鹅、爽滑甘甜的合水粉葛…
来源:网络 11
膳食营养补充剂研发商善元堂新三板挂牌上市膳食营养补充剂研发商
年终回顾与展望 远特的虚商黑马之路日,主
乌镇网事  水乡、小桥、石板路,桨声、灯笼、乌篷船。推开那扇
王宝强发表声明:弟妹遇害 希望大家能理解我的悲伤王宝强发表声
9:13:00-9514  本文将探讨从2014年到2300年的未来战争。  第一节 化异为己:完全统一是一切战略的终极目标  本章将围绕化异为己、化敌为友、不战而胜和一战而胜进行论述。  曾大江认为军事谋略的最高境界是化异为己,第二境界是化敌为友,第三境界是不战而胜。威慑和遏制在实际上很难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反而会增加敌意。要获得战争的全胜就必须在战争的第一时间取得战争的决定性胜利(即一战而胜),实现双方零伤亡或己方零伤亡。无人战争为实现双方零伤亡提供了可能性。防区外打击为实现己方零伤亡提供了可能性。  基本观点:统一是消除战争的基本方法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曾大江认为在一个已知范围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利益体就一定会存在利益冲突。利益冲突是战争的直接原因。没有利益冲突的双方不会发生战争。  原始部落相互兼并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国家。一个国家的诞生标志着一个区域内的部落战争的消亡。国家之间相互兼并出现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民族国家的诞生标志着一个区域内的民族战争的消亡。全人类的统一则标志着人类内部战争的消亡。人类文明与某个外星文明的统一,就标志着人类文明与该外星文明之间的战争的消亡。曾大江认为在一个已知范围或一个区域内,多个利益体统一为一个利益体是消除该已知范围或该区域内的战争的基本方法。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启中华民族的新纪元。公元43年,罗马征服不列颠,罗马帝国统一欧洲。毫无疑问,秦始皇统一中国和罗马统一欧洲都是人类文明的进步。2120年,全人类有望实现统一。2500年人类文明可能与一个外星文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3000年,人类文明可能与三个外星文明融合,建立文明联盟。  基本观点:军事力量的统一是消除战争必要条件  曾大江认为一个利益体只能拥有一支统一指挥的军事力量。如果存在两支或两支以上的由不同政治派别领导的军事力量,那么不同政治派别之间的利益冲突仍然有可能导致内战的爆发。一个国家只应该拥有一支统一指挥的军事力量,人类文明统一之后也只能拥有一支统一指挥的军事力量。  多个利益体构成的一个共同体只能称为同盟,不能视为一个统一的利益体。同盟的基本特征就是军事力量没有统一。同盟成员之间现实的利益冲突不足以引发战争,但同盟成员各自拥有一支军事力量。只有同盟成员愿意时,盟主才能指挥和调遣各同盟成员的军事力量,而且同盟成员在理论上随时可以退出同盟,甚至加入敌对联盟。  分封制最致命的缺点就是军事力量没有统一。夏商周都是被其分封的诸侯国所灭。公元前154年,汉朝的“七王之乱”再次证明了军事力量不统一的后果。公元395年狄奥多西去世,他把罗马帝国一分为二,东部分给长子阿卡迪乌斯,西部分给幼子霍诺里乌斯。从此,分封制就使得欧洲不断地分裂出新的国家。从公元476年欧洲进入中世纪起,欧洲就形成了“宣布独立”的惯性思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宣布独立”的惯性思维更加活跃。从395年到2008年的1613年就是欧洲不断分裂的1613年。现在,欧洲有44个独立国家、3个准独立国家(科索沃、南奥塞梯、阿布哈兹)和2个地区。曾大江预计到2050年欧洲的独立国家可能将由现在的44个增加到60个左右。  古今中外,一个朝代灭亡后或一个新朝代建立之初往往会出现内战。其直接原因就是军事力量没有统一。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的中国楚汉战争,1861年到1865年的美国南北战争和1945年到1949年的中国解放战争的基本原因都是军事力量没有统一。  基本观点: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是消除战争的充分条件  曾大江认为军事力量没有统一时,政治的统一只能是暂时的或阶段性的。军事力量统一之后,政治的统一才可能长久。但是,政治的趋同将推动军事力量的统一,经济一体化又是政治趋同的催化剂。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包括统一货币在内的一系列统一措施,使得中国始终能够在“和久必分”之后实现“分久必和”。1833年,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建立为1871年德国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欧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联合自强的巅峰之作。从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生效到日欧元在11个国家开始正式使用,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经验值得未来的人类文明共和国借鉴。从2000年开始的包括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等方面的全球化浪潮,为人类文明的统一照亮了一盏明灯。  军事力量统一之后,才能实行一国两制或多党制。即使是在军事力量已经统一的条件下的一国两制或多党制都是阶段性的,而不是永久性的。中国开创的一国两制为建立人类文明共和国扫清了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障碍。未来的人类文明共和国在2300年之前都将实行一国多制和多党制。  曾大江认为从多党制到一党制,再到无党制,政治统一的程度在不断加深。多党制最致命的缺点是容易被外部势力干涉内政,容易造成国家政治动荡,甚至导致国家的分裂。日本频繁更换首相和泰国多次政治动荡的基本原因就是多党制。希特勒能够掌握德国政权也是多党制的功劳。从文明进步的大趋势上看,至少是在消除战争的角度上看,一党制是比多党制更先进的政治制度。当所有的人都拥有相同或相似的政治信仰时,一党制就进化成了无党制。君主制度是无政党的,但不是无党制,是权力世袭制。  人类文明的战争、阶级和政党都是要消亡的,战争、阶级和政党都将伴随着剥削的消失而消亡。从权力世袭制、多党制到一党制,再到无党制,就是剥削逐步减轻直到消除的过程。  民主与否与几党执政没有任何必然的关系。多党制是政治不够统一的初级阶段,仍然存在较大的内战风险。一党制是政治统一的高级阶段,内战风险较小。曾大江认为多党制在理论上只是利于权力监督,但实际上更容易被操纵,造成“假民主”的事实。大财团同时资助多个政党的竞选,无论谁执政都将执行有利于该财团的政策。多党制要么是大财团之间的“经济民主”,要么是政治动荡和国家分裂的基本原因。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的现状以及中国被美国干涉内政的事实就是中国没有完成从多党制到一党制的进化造成的。中国的两党制(共产党在中国大陆执政,国民党在中国台湾执政)是台海战争风险的基本原因。美国的两党制(共和党和民主党轮流执政)是垄断资产阶级掌握美国国家政权多次发动侵略战争和制造经济危机的基本原因。  一国一制、民主选举制度、权力监督机制和一党执政是消除剥削之前最先进的统一的政治体制。一国多制、民主选举制度、权力监督机制和多党执政则是人类文明共和国在2300年之前必须不得不采用的政治体制。  基本观点:平等是消除战争的核心理念  曾大江认为不存在绝对的平等,但是全社会各个阶层都能接受的相对平等是能够实现。在阶级社会,被剥削阶级是能够接受或忍受剥削阶级在一定程度上的剥削的。尽管奴隶只是会说话的牲口,但是中国的夏商周三个朝代都出现过短暂的“治世”。封建地主取代奴隶主成为新的剥削阶级就是通过减轻对奴隶的剥削(让奴隶成为农民)的方式获得被剥削阶级的支持而实现的。在封建社会,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出现都说明被剥削阶级是能够接受或忍受剥削阶级在一定程度上的剥削的。即使在封建社会的末期,清朝也出现过“康乾盛世”。资产阶级取代封建地主成为新的剥削阶级也是通过减轻剥削获得被剥削的工人和农民的支持来实现的。虽然资本家的每个毛孔都流着血汗,但是以中产阶级为主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是发达国家。  曾大江认为相对平等的尺度过大就是不平等和不公平。当剥削超过了一定的限度,被剥削阶级不堪忍受时,阶级战争就爆发了。奴隶起义和农民起义不是被镇压,就是被利用。改朝换代的结果不是新的奴隶国家代替旧的奴隶国家,就是新的封建王朝代替旧的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主要原因都是官僚统治集团的腐败导致整个剥削阶级对被剥削阶级的剥削超过了阈值,从而引发阶级战争。战争的结果往往都是原有剥削阶级中的开明势力重新组建官僚统治集团。相对清廉的官僚统治集团使得整个剥削阶级对被剥削阶级的剥削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如果实现了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全社会各个阶层都能接受的相对平等,那么就会出现所谓的“治世”。  中国短命的秦朝和隋朝都是国家大兴土木、滥用民力,使得剥削阶级对被剥削阶级的剥削过于沉重,从而引发农民起义,进而灭亡的。打着“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口号的其他中国封建王朝大都是因为王朝后期官僚统治集团的腐败而灭亡的,而元朝的蒙古官僚统治集团公然把居民分为三六九等,人为地把不公平赤裸裸地强加给被剥削阶级,不能长久是必然的。  曾大江认为一个国家内部的战争不是由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引起的夺权战争,就是由剥削过度引起的反压迫战争。反压迫战争不发展成被压迫人民的夺权战争,就会发展成被旧统治阶级中的部分势力利用的夺权战争。军事力量的统一和武器装备技术门槛的提高使得现代国家实行多党制成为可能,而不容易因为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引发内战。同样是因为军事力量的统一和武器装备技术门槛的提高使得现代国家的被压迫人民难以发动反压迫战争。军事力量的统一和武器装备技术门槛的提高增强了现代国家内部的稳定性。  在一个已知范围或一个区域内,多个利益体统一为一个利益体是消除该已知范围或该区域内的战争的基本方法。消除一个利益体内部的战争的基本方法就是实现各个阶层都能接受的相对平等。和平地统一多个利益体的基本方法也是实现多个利益体都能接受的相对平等。武力统一多个利益体之后,必须实现各个阶层都能接受的相对平等才能保证这个新建立的统一的利益体的长治久安,否则就会土崩瓦解。  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和短时间武力兼并多个国家的大帝国土崩瓦解的主要原因都是没有实现新帝国各个阶层都能接受的相对平等,而是企图依靠武力凌驾于原来的其他国家和民族之上。新帝国不把原来的其他国家的人当成自己人,原来的其他国家的人自然也不会认同新帝国。这样,新帝国的土崩瓦解就只能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曾大江认为如果武力征服后造成了加重剥削的事实,那么必然会以失败告终。如果武力统一后造成了减轻剥削的事实,那么就有可能长治久安。在阶级社会,不断减轻剥削,不断促进更加公平的相对平等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本方法。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战争征服了殖民地,但加重了剥削,使得殖民地纷纷反抗,最终独立,而没有实现统一。冷战后,美国始终企图加重对其盟国和非盟国剥削,从而导致全世界的反美情绪上升和反美事件增加。  以“***上国”或“上帝的选民”自居的心态是无法实现全人类的统一的。平等地对待世界各国和各族人民,旨在减轻和消除剥削,更加平等,提高所有人的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的行动才能实现全人类的统一。  预见未来:与之为取是化异为己的基本战略  曾大江认为给予其他利益体无私的和无偿的帮助是把多个利益体统一为一个利益体的基本战略。一个强大的国家征服相对弱小的国家之后,必须大力提高当地的生产力水平和当地的居民生活水平才能实现真正的征服,实现化异为己,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一个强大的国家总是企图掠夺和剥削相对弱小的国家,只能增加敌对国家的数量和质量,最终让自己由盛转衰。  以美国为首,日本和英国为辅的帝国主义集团总是企图掠夺和剥削其他国家和民族,并且经常发动战争来达到掠夺和剥削其他国家和民族目的。帝国主义的掠夺天性决定了其反人类的本质和灭亡的命运。帝国主义的掠夺天性决定了帝国主义无法征服全世界,更无法实现全人类的统一。  人类文明共和国只能由采用与之为取战略的一个或多个强大国家首先建立,然后让其他国家自愿加入,最后实现全人类的统一。  创新思维:以军事实力为后盾,用金钱实现化异为己  以军事实力为后盾,用金钱实现化异为己,让异己确信战则必败,统一还可以得到经济利益。金钱只是“和平统一扶持计划”中的一个优惠条件,是购买中下层阶级的意愿的法宝。单纯依靠金钱去实现化异为己是不现实的,必须多管齐下。  曾大江认为对于一个拥有1000万人口的国家,要吸引该国加入人类文明共和国,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向该国每个人发放1万元人类币的现金(1万元人类币可以购买100克黄金),只要该国全民公决投票通过加入人类文明共和国(认同人类文明共和国宪法和选举制度,解散该国军队,由人类解放军履行该国防务)。这样人类文明共和国只需要花费1000亿人类币就可以统一一个拥有1000万人口的国家。注意,全民公决通过后,那些没有参加投票和投反对票的人也将获得1万元人类币的现金。不必担心再次独立或分裂的问题,因为人类解放军会粉碎任何独立或分裂的企图。  对于地球上的绝大多数人来说,只要他投赞成票就可以获得100克黄金(1万元人类币),他一定会投赞成票。这样就可以利用人性的弱点,采用与之为取的策略,和平地统一全人类。如果全世界有100亿人,那么花费100万亿人类币和平地统一全人类不是什么高昂的代价。曾大江认为用军队去征服实际上也是金钱铺路,战争是燃烧金钱。把燃烧金钱变成发放金钱不是什么坏事,只是在实施时不要那么直接和露骨而已。例如:“和平统一扶持计划”一共有100条,第100条才是“如果加入人类文明共和国,每个公民都将获得1万元人类币的慰问金”。必须给那些投赞成票的人99条可以选择的理由,因为很少有人会承认是因为第100条而投的赞成票。实际上,如果没有第100条,很多人会认为前面99条都是与自己没有直接关系的。必须照顾到人类渴望立竿见影的现实主义心情。  对于那些拥有武装力量且试图分裂或不独不统的地区,同样可以用金钱购买回来。例如:中国台湾。中国台湾有2300万人,如果台湾愿意解散军队,由解放军履行台湾防务,台湾其他的一切均保持不变,那么每个中国台湾居民将获得8万元人民币的“回归祖国慰问金”。这样只需要花费1.84万亿人民币就可以和平统一台湾。2007年中国大陆财政收入高达5.13万亿人民币。仔细算一算,如果爆发台海战争,美国和日本介入,战前、战中和战后的各种花费以及战争中损失,1.84万亿人民币够吗?用1.84万亿人民币和平统一台湾绝对是代价最小时间最短且立竿见影的方法。8万元人民币的“回归祖国慰问金”可以一次性发放,也可以每年发放1万元人民币,分8年发放。时间上可以选择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或中秋节发放。不必担心再次独立或分裂的问题,因为履行台湾防务的解放军会粉碎任何独立或分裂的企图。当然,“回归祖国慰问金”这一条政策也应该是“和平统一扶持计划”的第100条优惠政策。  创新思维:完全统一是一切战略的终极目标  曾大江认为在一个已知范围内,如果存在多个利益体,最终的情况只能有三种:  1、统一为一个利益体;  2、彻底灭亡其他利益体,留下一个利益体;  3、所有利益体全部彻底灭亡。  多个利益体共存或和平共处只能是暂时状态,绝不会是终极状态。虽然人类文明多个利益体共存的状态已经延续了一万年,但是不会延续到永远。  曾大江认为全人类迟早是要统一的,这是不以任何人和任何国家的意志为转移的。任何明智的国家都应该制定有利于全人类统一的国策,并在全人类统一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如果一个国家的战略不以全人类的完全统一为基本构想和终极目标,那么这个国家在全人类统一的过程中将备受煎熬,在统一之后也将长期处于边缘化的状态,甚至彻底消失。  发现外星文明之后,人类文明的基本构想也只能是与外星文明融合。即使人类文明与外星文明发生了战争,但是与外星文明融合的基本方向不能动摇。因为人类文明与外星文明最终选择只有4种:  1、融合为一个新的文明;  2、人类文明被外星文明消灭;  3、外星文明被人类文明消灭;  4、人类文明和外星文明都消亡。  灭亡外星文明是不符合文明精神的,人类文明不灭亡外星文明就只能与外星文明融合。外星文明不灭亡人类文明就只能与人类文明融合。因为,当人类文明和外星文明彼此发现对方之后,人类文明和外星文明就同属于一个已知范围了。  曾大江认为当人类文明和外星文明跨过遥远的星际彼此发现时,一定会一见如故、相逢恨晚,文明的孤独感和寂寞感将让他们欣喜若狂。跨过海洋的殖民者会搞掠夺和屠杀,但跨越星际的文明不会。因为,文明的程度有天壤之别。  化异为己是有限的,而宇宙是无限的。因此,人类内部的战争会消亡,人类文明与已知的外星文明之间的战争会消亡,但宇宙中战争不会消亡。宇宙中永远存在战争风险。
楼主发言:50次 发图:0张 | 更多
  第二节 化敌为友:战略和解是一切战略的基本方向  基本观点:精神因素引发战争的能力不弱于物质因素  利益由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两个方面构成。一个人的自私和意愿形成个人利益。一群人的集体自私和共识形成集体利益。一个国家的人的自私和意志形成国家利益。  摩擦、冲突和矛盾来自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两个肝胆相照的朋友可能会因为一个文学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政治信仰相同的两个国家的执政党交恶的原因可能就是政治信仰相同。君主集权的时代,君主的意志几乎就等同于国家意志。  古今中外,总有一些实质上的“国中之国”在不但不向中央政府纳税,还得到中央政府资助的优越情况下发动反叛战争,企图独立。独立后的“国中之国”在物质利益上注定是得不偿失的,但是那些“国中之国”的人就是愿意放弃“面包”换取所谓的“独立”。曾大江认为总有一些战争是在“群情激昂”时发动的,而不是在仔细计算利害得失和胜败概率之后理性地发动的。  君主可能“因怒而兴师”,将领可能“以愠而致战”。1914年,德皇威廉二世用德意志帝国的全部资源作抵押,给维也纳开了一张随便填写的空白支票。1939年,英国在没有能力给予波兰任何有效的保护的情况下,毅然给予波兰坚决的保证。这些物质必然中的精神偶然对战争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在人类的战争史上,的确存在一些精神目的大于物质目或精神满足大于物质收获的“圣战”。  基本观点:战略冲突是现代战争的宏观原因  争夺生存环境、生活资料、领土、矿产资源、石油、市场、殖民地和主导权等问题都是战略问题。曾大江把战略定义为:利益体为保证自身的生存和促进自身的发展所制定的计划和所采取的行动的总和,包括战略目标、战略计划和战略行动等多个方面。国家战略就是一个国家为保证其生存和促进其发展所制定的政策、计划和纲领的总和。  曾大江认为如果每个国家都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制定国家战略,那么国家间的战略冲突就不可避免。存在战略冲突的国家就是现实的或潜在的对手。如果存在战略冲突的国家不改变其国家战略,那么战略冲突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家的发展逐步由潜在的冲突变成现实的冲突。  存在战略冲突的国家可以通过和平谈判,修改国家战略,达成战略和解,从而消除战略冲突。但是,这是极其漫长和困难的。  战争是解决战略冲突最直接最有效最常用的方式。战争之后,交战双方都会主动地或被动地强化或削弱或改变原来的国家战略。暴力或非暴力的政权更迭的也将导致一个国家的原来的国家战略的强化或削弱或改变。  战争、政权更迭、和平谈判和战略协同是消除战略冲突的四种方法。战略协同是从化敌为友迈向化异为己的基本方法。  创新思维:战略和解是一切战略的基本方向  生物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任何人对陌生人都会有本能的警惕心理。任何国家对不了解的国家都存在不信任的成分。国家间的官方交往、民间交流和自由贸易是消除互不信任的基础。人的好奇心使得舆论界总是倾向于发布一些骇人听闻的消息。偏执和私利加剧了舆论的倾向性,使得国家间总是存在或多或少的误解或误读。人类警惕和猜疑的本能,再加上舆论界的煽风点火,使得存在战略冲突的国家间非常容易在舆论上产生了威胁和反威胁的恶性循环,进而导致军备竞赛,最终酿成战争。军备竞赛不是以战争结束,就是以一方或双方的崩溃来告终。公正客观和友好的舆论是消除互不信任不可或缺的法宝。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的崛起让英国人认为,为了英国的安全,德国舰队应该被消灭。德国人则感到他们处于刺刀的包围之中。忧虑、猜疑和恐惧的心理在舆论上产生了威胁和反威胁的恶性循环,最终酿成战争。  曾大江认为历史在进步,却又在不断的重演。现在美日鼓吹“中国威胁论”,中国必然要提防美日。这样又在舆论上产生了威胁和反威胁的恶性循环。互联网上这种威胁和反威胁的舆论此起彼伏。军事财团和金融资本可以从军备竞赛中获利,因此他们乐于制造各种“威胁论”。  战略和解的第一步就是舆论上的和解。如果不能跳出舆论上的威胁和反威胁的恶性循环,那么战略和解将遥遥无期。  只有向外开拓才能消除物质利益上的战略冲突。当国内资源不足时,国民宁愿团结起来去掠夺别国的资源,也不愿为抢夺国内有限资源而自相残杀。抢夺已知的有限的资源,不如携手开拓未知的资源。为石油而战,不如携手开发新能源。在地球上寸利必争,不如携手开发星际空间。  在一个已知范围内,可以获取的物质利益一定是有限的。如果有限的利益不能满足这个已知范围内的各个利益体的基本需要,那么就一定会发生战争。如果有限的利益满足各个利益体的基本需要后还有剩余利益,那么化敌为友或化异为己就有了可能。存在剩余利益是化敌为友或化异为己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这个条件,那么化敌为友或化异为己都将是徒劳。拓展已知的范围,让已知的利益都能满足各个利益体的长远需要,这是化敌为友或化异为己的充分条件,是消除物质利益上的战略冲突的充分条件。争夺已知的利益不如开拓未知的利益。已知是有限的,未知是无限的。科学技术是向外开拓的基本保障,科学无国界和技术产品无限制是向外开拓,特别是开拓未知世界的基本保障。真正的自由贸易不仅没有关税壁垒,也没有科技壁垒。限制低技术产品的进口是符合自由贸易精神的,但限制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是违反自由贸易精神的。  自由贸易和联合向外开拓可以消除物质利益上的战略冲突,达成物质上的战略和解,官方交往、民间交流和友好的舆论可以消除精神上互不信任和战略冲突,达成精神上的战略和解。  一个国家为保证其生存和促进其发展所制定的政策、计划和纲领等都必须以促进自由贸易、科学无国界、技术产品无限制、舆论友好和各阶层广泛交流为基本方向。一切战略都必须以战略和解为基本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早日消除人类内部的战争,实现全人类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人类文明与外星文明的融合。  因为在一个已知范围内,如果存在多个利益体,终极的情况只能有三种:统一为一个利益体;彻底灭亡其他利益体,留下一个利益体;所有利益体全部彻底灭亡。曾大江认为任何战略都必须指向第一种终极情况,而不能尝试指向其他两种终极情况。  预见未来:战略协同是战略和解之后的战略原则  国家战略在不同的阶段互补、相近或冲突的程度不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国家战略,导致国家间的关系不断发展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希望德国在42年内保持贫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和德国一笑泯恩仇。  战略协同就是战略互补和相互促进,消除战略冲突和避免战略重复。一个国家要避免重复建设,全人类也必须避免重复建设。美国登月之后,其他国家也登月,对于全人类来说就是重复建设。在全人类没有统一之前,重复研究、重复发明和重复建设都是不可避免地大量存在的。欧洲强子对撞机的建设就初步体现了科学无国界的精神。  国家战略互补或互为依托的国家就是天然的盟友。面对共同威胁的国家会自动进行战略协同,形成战略同盟,以更好地应对威胁。用暴力或非暴力的方式更迭敌国政权,可以把敌国变成自己的战略附庸或形成战略同盟或进行战略协同。  曾大江认为为了全人类的统一、人类文明共和国的建立和消除人类内部的战争,世界各国必须进行战略协同,修改其原有的国家战略,把推动全球战略和解,促进全人类的统一作为其国家战略基本方向,至少是其国家战略的一部分。
  第二节 化敌为友:战略和解是一切战略的基本方向  基本观点:精神因素引发战争的能力不弱于物质因素  利益由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两个方面构成。一个人的自私和意愿形成个人利益。一群人的集体自私和共识形成集体利益。一个国家的人的自私和意志形成国家利益。  摩擦、冲突和矛盾来自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两个肝胆相照的朋友可能会因为一个文学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政治信仰相同的两个国家的执政党交恶的原因可能就是政治信仰相同。君主集权的时代,君主的意志几乎就等同于国家意志。  古今中外,总有一些实质上的“国中之国”在不但不向中央政府纳税,还得到中央政府资助的优越情况下发动反叛战争,企图独立。独立后的“国中之国”在物质利益上注定是得不偿失的,但是那些“国中之国”的人就是愿意放弃“面包”换取所谓的“独立”。曾大江认为总有一些战争是在“群情激昂”时发动的,而不是在仔细计算利害得失和胜败概率之后理性地发动的。  君主可能“因怒而兴师”,将领可能“以愠而致战”。1914年,德皇威廉二世用德意志帝国的全部资源作抵押,给维也纳开了一张随便填写的空白支票。1939年,英国在没有能力给予波兰任何有效的保护的情况下,毅然给予波兰坚决的保证。这些物质必然中的精神偶然对战争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在人类的战争史上,的确存在一些精神目的大于物质目或精神满足大于物质收获的“圣战”。  基本观点:战略冲突是现代战争的宏观原因  争夺生存环境、生活资料、领土、矿产资源、石油、市场、殖民地和主导权等问题都是战略问题。曾大江把战略定义为:利益体为保证自身的生存和促进自身的发展所制定的计划和所采取的行动的总和,包括战略目标、战略计划和战略行动等多个方面。国家战略就是一个国家为保证其生存和促进其发展所制定的政策、计划和纲领的总和。  曾大江认为如果每个国家都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制定国家战略,那么国家间的战略冲突就不可避免。存在战略冲突的国家就是现实的或潜在的对手。如果存在战略冲突的国家不改变其国家战略,那么战略冲突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家的发展逐步由潜在的冲突变成现实的冲突。  存在战略冲突的国家可以通过和平谈判,修改国家战略,达成战略和解,从而消除战略冲突。但是,这是极其漫长和困难的。  战争是解决战略冲突最直接最有效最常用的方式。战争之后,交战双方都会主动地或被动地强化或削弱或改变原来的国家战略。暴力或非暴力的政权更迭的也将导致一个国家的原来的国家战略的强化或削弱或改变。  战争、政权更迭、和平谈判和战略协同是消除战略冲突的四种方法。战略协同是从化敌为友迈向化异为己的基本方法。  创新思维:战略和解是一切战略的基本方向  生物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任何人对陌生人都会有本能的警惕心理。任何国家对不了解的国家都存在不信任的成分。国家间的官方交往、民间交流和自由贸易是消除互不信任的基础。人的好奇心使得舆论界总是倾向于发布一些骇人听闻的消息。偏执和私利加剧了舆论的倾向性,使得国家间总是存在或多或少的误解或误读。人类警惕和猜疑的本能,再加上舆论界的煽风点火,使得存在战略冲突的国家间非常容易在舆论上产生了威胁和反威胁的恶性循环,进而导致军备竞赛,最终酿成战争。军备竞赛不是以战争结束,就是以一方或双方的崩溃来告终。公正客观和友好的舆论是消除互不信任不可或缺的法宝。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的崛起让英国人认为,为了英国的安全,德国舰队应该被消灭。德国人则感到他们处于刺刀的包围之中。忧虑、猜疑和恐惧的心理在舆论上产生了威胁和反威胁的恶性循环,最终酿成战争。  曾大江认为历史在进步,却又在不断的重演。现在美日鼓吹“中国威胁论”,中国必然要提防美日。这样又在舆论上产生了威胁和反威胁的恶性循环。互联网上这种威胁和反威胁的舆论此起彼伏。军事财团和金融资本可以从军备竞赛中获利,因此他们乐于制造各种“威胁论”。  战略和解的第一步就是舆论上的和解。如果不能跳出舆论上的威胁和反威胁的恶性循环,那么战略和解将遥遥无期。  只有向外开拓才能消除物质利益上的战略冲突。当国内资源不足时,国民宁愿团结起来去掠夺别国的资源,也不愿为抢夺国内有限资源而自相残杀。抢夺已知的有限的资源,不如携手开拓未知的资源。为石油而战,不如携手开发新能源。在地球上寸利必争,不如携手开发星际空间。  在一个已知范围内,可以获取的物质利益一定是有限的。如果有限的利益不能满足这个已知范围内的各个利益体的基本需要,那么就一定会发生战争。如果有限的利益满足各个利益体的基本需要后还有剩余利益,那么化敌为友或化异为己就有了可能。存在剩余利益是化敌为友或化异为己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这个条件,那么化敌为友或化异为己都将是徒劳。拓展已知的范围,让已知的利益都能满足各个利益体的长远需要,这是化敌为友或化异为己的充分条件,是消除物质利益上的战略冲突的充分条件。争夺已知的利益不如开拓未知的利益。已知是有限的,未知是无限的。科学技术是向外开拓的基本保障,科学无国界和技术产品无限制是向外开拓,特别是开拓未知世界的基本保障。真正的自由贸易不仅没有关税壁垒,也没有科技壁垒。限制低技术产品的进口是符合自由贸易精神的,但限制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是违反自由贸易精神的。  自由贸易和联合向外开拓可以消除物质利益上的战略冲突,达成物质上的战略和解,官方交往、民间交流和友好的舆论可以消除精神上互不信任和战略冲突,达成精神上的战略和解。  一个国家为保证其生存和促进其发展所制定的政策、计划和纲领等都必须以促进自由贸易、科学无国界、技术产品无限制、舆论友好和各阶层广泛交流为基本方向。一切战略都必须以战略和解为基本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早日消除人类内部的战争,实现全人类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人类文明与外星文明的融合。  因为在一个已知范围内,如果存在多个利益体,终极的情况只能有三种:统一为一个利益体;彻底灭亡其他利益体,留下一个利益体;所有利益体全部彻底灭亡。曾大江认为任何战略都必须指向第一种终极情况,而不能尝试指向其他两种终极情况。  预见未来:战略协同是战略和解之后的战略原则  国家战略在不同的阶段互补、相近或冲突的程度不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国家战略,导致国家间的关系不断发展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希望德国在42年内保持贫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和德国一笑泯恩仇。  战略协同就是战略互补和相互促进,消除战略冲突和避免战略重复。一个国家要避免重复建设,全人类也必须避免重复建设。美国登月之后,其他国家也登月,对于全人类来说就是重复建设。在全人类没有统一之前,重复研究、重复发明和重复建设都是不可避免地大量存在的。欧洲强子对撞机的建设就初步体现了科学无国界的精神。  国家战略互补或互为依托的国家就是天然的盟友。面对共同威胁的国家会自动进行战略协同,形成战略同盟,以更好地应对威胁。用暴力或非暴力的方式更迭敌国政权,可以把敌国变成自己的战略附庸或形成战略同盟或进行战略协同。  曾大江认为为了全人类的统一、人类文明共和国的建立和消除人类内部的战争,世界各国必须进行战略协同,修改其原有的国家战略,把推动全球战略和解,促进全人类的统一作为其国家战略基本方向,至少是其国家战略的一部分。
  第三节 不战而胜:和平手段是一切战略的第一选择  基本观点:实力即真理  曾大江认为谋略只是实力的倍增器,没有实力或实力不够,谋略就是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无论是化异为己、化敌为友,还是不战而胜、一战而胜,都必须以实力为基础。  一个国家的实力由其全体国民和所有资源构成。曾大江认为一个国家的实力等于其国民数量与人均创造力之积,再加上资源力,即:国家实力=人均创造力X国民总数+资源力。在正常情况下人均创造力与国民总数之积应该占到80%以上的份额,而资源力不应该超过20%。  基本观点:威慑和遏制难以实现不战而胜,反而会增加敌意  强者使用威慑战略只能让弱者发奋图强,可以迫使弱者暂时隐忍不发,必将导致弱者伺机而动。威慑一定会导致反威慑。威慑和反威慑的恶性循环则更容易导致战争的恶果。强者可以通过经济制裁、武器禁运和强迫货币政策等多种方式来遏制弱者的发展,但是遏制的结果一定是增加敌意,而不是化敌为友。遏制一定会导致反遏制。  曾大江认为威慑和遏制的本质是想通过敌对方式实现敌对状态下的不战而胜。与之为取则是通过友好的方式实现化敌为友和化异为己。实现不战而胜的基本原则是增强自身实力,向外输出实力,即通过培养创造性国民建立绝对优势,对外采用与之为取策略。对内剥削和对外掠夺的侵略方式是违背不战而胜的基本原则的。  美国对朝鲜和伊朗的封锁和制裁是遏制。美国通过“广场协议”让日本荒废了十余年,也是在遏制日本的发展。美国通过军事联盟控制和遏制其盟国的发展,通过美元的不断贬值剥削世界各国。从1971年到2008年的37年间,黄金从35美元/盎司涨到900美元/盎司,美元就是在美国的操纵下不断贬值的。美国这种对内剥削和对外掠夺的发展方式是注定不能长久的。  基本观点:必须拥有压倒性的军事优势,使敌人确信战则必败  要让敌人不战而降,必须使敌人确信战则必败。弱者会使用被动威慑、部分主动威慑、部分被动威慑或分级威慑等来慑止强者的进攻,遏止战争。强者必须拥有压倒性的军事优势,使得弱者的任何威慑都不攻自破,让弱者确信战则必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进攻的不战而胜。  曾大江认为如果没有压倒性的军事优势,又想实现进攻的不战而胜,就必须伐谋伐交。离间和分化敌人内部,联合更多的敌人的敌人,使敌人在内部濒临崩溃(内部分裂或发生内战)的同时又面临两线或多线作战的困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进攻的不战而胜。如果敌人内部团结,即使面临两线或多线作战的困境,也难免一战,而无法实现不战而胜。  要让敌人不战自退,必须使敌人确信得不偿失。弱者拼命,强者自退。弱者惜命,强者必胜。弱者只有拼命,才会让强者确信得到的远不如失去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防守的不战而胜。所谓拼命就是不择手段给强者造成损失,而不考虑最基本的人性。  曾大江认为如果弱者不想拼命,又想实现防守的不战而胜,就只能伐谋伐交。与其他的强者结盟或引入其他的强者是最基本的考虑。争取他国的舆论同情和让他国施加舆论压力是最基本的伐交。贿赂、离间和分化强敌是必须尝试的方式。只有同时做到以上三点才能实现防守的不战而胜。  如果发生弱者进攻强者的事件,那么强者一定出现了战略失误,而弱者一定是在铤而走险。弱者的唯一出路就是成为强者。  基本观点:糖衣炮弹可以化神奇为腐朽  曾大江认为任何腐败的国家或文明都不可能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敌方的腐败分子都是已方的亲密战友。可能己方间谍与敌方的腐败分子素未谋面,但是敌方的腐败分子坚持不懈地削弱敌方的实力,长年累月地限制和遏制敌方的发展,为己方赢得战争的确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古今中外“改朝换代”的前提条件几乎都是前朝的腐败。  积极地为敌方培养腐败分子,向敌方灌输腐败思想,用糖衣炮弹发动一场针对敌方的腐败战争。腐败不仅仅是政治腐败,还包括学术腐败和经济腐败等。最坚固的堡垒往往是从内部被攻破的。先让敌方变得腐朽,然后轻轻一推,敌方就会轰然倒下。腐败战争是实现“不战而胜”和“先胜而后求战”最佳方式之一。  为了不让敌方的腐败战争得逞,必须及时发现和清理己方的腐败分子。对于金钱这种糖衣炮弹应该巧妙利用,用于己方的建设。当敌方发现自己的糖衣炮弹不但没有让对方腐朽,反而帮助对方发展时,敌方就会被迫停止发射糖衣炮弹。  从内部矛盾看,腐败分子仅仅是蛀虫而已,但从敌我矛盾的军事角度上看,坚持不懈地削弱己方的实力,长年累月地限制和遏制己方的发展,肆无忌惮地浪费己方的资源和资金的腐败分子就是当之无愧的叛徒。  只有认识到“腐败分子就是叛徒”才能打赢腐败战争。只有认识到“腐败就是背叛”才能消灭腐败。  创新思维:用企业去占领市场而不是用军队去占领土地  经济侵略比军事侵略更加强有力。如果一个国家的一个行业只有一个企业或两个企业,那么这种企业就是垄断企业。如果像建设一支军队一样去运营一个垄断企业,那么这个企业就称为单极企业。  曾大江认为发动经济侵略的最佳方法就是用国家权力在每个行业都塑造一个或两个单极企业,并用国家权力保证单极企业占有本国90%以上的市场,调集本国最优秀的管理人才、科技人才、营销人才和其他所有资源为单极企业服务。首先在国内的每一个行业都形成垄断或双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然后以国家实力为后盾,让每个国家级的单极企业去开拓世界市场,力图让每个国家级的单极企业都成为世界级的单极企业。如果单极企业掌握了敌国甚至全世界的经济命脉,就可以迫使敌国甚至全世界所有的国家变成“朋友”,至少是“不战而胜”。  要实现这种“无敌”的经济侵略必须有清廉的政治、领先的科技和超强的军事实力做为后盾。经济侵略是实现不战而胜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对付经济侵略的简单方法就是在各行各业制定属于本国的国家标准和实施《反垄断法》。对付经济侵略最有效的方法是用己方的单极企业去对抗敌方的单极企业。  预见未来:移民战争——同化敌人而不是征服敌人  同化和融合在本质上都是融为一体。只是融合听起来比较平等,同化听起来有点强迫的味道。语言同化和婚姻同化是同化的两大战略。同文同种是融为一体的基本标志。多数民族经过一代人的努力就可以在婚姻上同化少数民族,经过两代人的努力就可以在语言上同化少数民族。  曾大江认为如果有清廉的政治、领先的科技、发达的经济和超强的军事实力为后盾,那么就可以鼓励生育,发动移民战争。最伟大的人民战争就是移民战争。通过工作性移居、工作性暂住、定居性移民和婚姻性移民等方式向敌国移民或吸引敌国移民,使得进入己国的敌国公民被同化,进入敌国境内的己国公民的数量超过敌国居民的数量。坚持不懈地这样做,把敌国民族变成日益稀少的少数民族,并最终实现同文同种。  所谓融合就是找到法律、伦理、道德、文化和信仰等精神上的共同之处,在舆论上放大共同点和忽略不同点,并日益磨合和兼容不同之处;双方相互学习对方的语言;双方对等通婚;经济、军事和政治等逐渐融为一体。  曾大江认为建立绝对优势、进行经济侵略和发动移民战争都是通过和平方式实现不战而胜、化敌为友和化异为己。拥有军事优势、投放糖衣炮弹、进行威慑和遏制也可以实现不战而胜,但是不能实现化敌为友和化异为己。
  第四节 先胜后战:集中战斗力,以石击卵  基本观点:集中战斗力是最简单而又最重要的军事原则  冷兵器时代,集中战斗力的主要形式是集中兵力。热兵器时代,集中战斗力的主要形式是集中火力。信息化战争,集中战斗力包括集中探测力、集中通讯力和集中摧毁力三个方面。例如:我方3颗卫星、2架预警机、3艘军舰和1个地面雷达站同时发现了1架敌方飞机,那么探测力的覆盖率就是9:1,但是我方只有2艘军舰上的防空导弹可以击落敌机,这样摧毁力的覆盖率就只有2:1,然而只有1艘军舰接到了击落敌机的命令,这样通讯力的覆盖率就是1:1,最后导致摧毁力的实际覆盖率只有1:1。这样就没有把信息优势转化为摧毁优势,没有实现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集中战斗力。  又如:我方只有1颗卫星发现了100架敌方飞机,通过信息共享,我方有300枚空空导弹、400枚舰空导弹和300枚地空导弹可以通过卫星制导攻击100架敌方飞机。这样就形成了10:1的摧毁力优势,但是仍然没有实现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集中战斗力。因为只有1颗卫星发现了敌方目标,如果那颗卫星被摧毁,那么摧毁力优势就立即丧失了。这种10:1的摧毁力优势是脆弱的和不稳定的。  集中战斗力要求获得不可逆转的和不可抗拒的摧毁力优势。例如:我方10颗卫星、10架预警机、100架战斗机、10艘军舰和20个地面雷达站同时发现了100架敌方战机,通过信息共享,我方有300枚空空导弹、400枚舰空导弹和300枚地空导弹可以攻击100架敌方战机,通过信息共享和自我协同,我方100架战斗机、10艘军舰和地面防空力量达成一致(敌方100架战机较为先进,只用我方100架战机去拦截,难以实现零伤亡。因此,200枚空空导弹和100枚舰空导弹齐发,让100架敌机只能求自保,而无暇攻击我方任何目标)。这样,就实现了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集中战斗力,我方可以在零伤亡的情况下确保摧毁敌方100架战机。  曾大江认为集中战斗力是把己方的战斗力同时集中在同一个或同一群敌方目标上,而不是把己方目标集中在一起去攻击敌方目标。集中战斗力是在时间和空间上集中攻击敌方目标,而不是在时间和空间上集中己方目标。冷兵器时代,要想集中攻击敌方目标就必须首先集中己方的兵力。因此,在表现形式上就是集中己方目标去攻击敌方目标。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集中战斗力就是把己方探测力、通讯力和摧毁力同时集中在同一个或同一群敌方目标上,形成不可逆转和不可抗拒的摧毁力优势,确保摧毁或控制敌方目标。  基本观点:集中战斗力的目的就是要形成以石击卵的压倒性军事优势  以强击弱是最简单的军事原则。在战略上要以强击弱,在战术上要以强击弱,在战斗中要以强击弱。在战略上处于弱势,就必须集中战斗力在战术上以强击弱。在战术也处于弱势,就必须集中战斗力在战斗中以强击弱。  冷兵器时代,以强击弱的形式就是集中兵力以多击少,以众击寡。在热兵器时代,以强击弱的形式没有多大的变化,就是集中火力以多击少,以众击寡。“用一个师去歼灭一个营”是信息化战争之前集中战斗力以强击弱的典型写照。在信息化战争之前,质量差距可以通过数量优势来弥补,即以量胜优。信息化战争条件下,质量差距就无法用单纯的数量优势来弥补了,只能以质胜优。  例如:一架预警机和两架第三代战斗机可以击落两架第四代战斗机。因为,预警机在200公里外就可以发现具有隐形能力的第四代战斗机,从而指引第三代战斗机发射空空导弹将其击落。而第四代战斗机在200公里外还没有发现预警机和第三代战斗机。同理,一架预警机和两架第三代战斗机可以与一架预警机和两架第四代战斗机进行抗衡。然而,第三代战斗机却难以和第四代战斗机单挑。因为第三代战斗机还没有发现第四代战斗机时就很可能被击落了。  曾大江认为之所以两线作战是不可取的,是必须避免的,是因为两线作战在战略上就违背了集中战斗力的原则。集中战斗力以强击弱在战略上是集中在一个战略方向或一个战略敌人上,在战术上是集中在一个或一群敌方目标上。  信息化导弹战的集中战斗力以强击弱的主要方式就是集中使用导弹去攻击同时在探测范围内和导弹射程范围内的敌方目标,确保摧毁敌方目标。智能化光速战的集中战斗力以强击弱的一种方式就是集中使用激光和粒子束,以多束激光齐射和形成激光网等方式,攻击同时在探测范围内和导弹射程范围内的敌方目标,确保摧毁或破坏敌方目标。  曾大江认为集中战斗力的目的就是要形成以石击卵的压倒性军事优势,确保摧毁或控制敌方目标。  基本观点:一体化作战是集中战斗力的必然要求  各个军种或各支部队各自为战,显然是在亵渎集中战斗力的基本原则。各个军种或各支部队协同作战,只是机械化战争条件下的集中战斗力的要求。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各个军种或各支部队必须一体化作战。军种(陆海空军等)、军区和编制(师团营等)的概念都将消亡,最终将统一为作战单位。作战指挥结构扁平化,所有作战单位直接由总指挥部统一指挥,一体化作战。一个作战单位可以是1个士兵,也可以是100个士兵,可以是1架飞机,也可以是100架飞机,可以是1个机器人,也可以是100个机器人,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临时组建的。一个作战单位可以拆成两个作战单位,两个或多个作战单位可以合并成一个作战单位。执行或可以执行同一个具体战术任务的所有作战资源构成一个作战单位的全部。例如:2架飞机去执行同一个具体战术任务,则2架飞机属于一个作战单位。100架飞机集中待命,并没有去执行任何任务,但是这100架飞机都可以执行同一个具体战术任务,则这100架飞机属于同一个作战单位。  不可再分的作战单位称为作战基元,例如:一个人。又如,一把装有子弹的手枪,子弹和手枪不能再分,因为单独的子弹无法达成正常的作战效果,没有子弹的手枪也不能达成正常的作战效果,虽然可以用枪托把人打晕,但是用枪托把人打晕不是手枪的正常作战效果。  作战单位可以由单个作战基元构成,也可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作战基元构成。曾大江认为总指挥部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必要直接指挥或控制每一个作战基元,只需要直接指挥或控制每一个作战单位即可。  曾大江认为所有作战单位统一指挥一体化作战是集中战斗力的必然要求。  创新思维:集中战斗力在本质上是集中一切力量和手段  决策力、指挥力、后勤力、探测力、通讯力和摧毁力等都是战斗力的构成要素。因此,集中战斗力在本质上是集中决策力、指挥力、后勤力、探测力、通讯力和摧毁力等各种战斗力构成要素。在谋略、外交和舆论上也需要集中。两线作战首先分散了最高统帅部的战略决策力和指挥力,同时也分散了外交力和舆论攻击力。  曾大江认为集中战斗力首先是战略层面的集中,然后才是战术层面的集中。在战略上集中一切力量于同一个战略目标,在战术上集中直接构成战斗力的各种要素于同一个战术目标。曾大江认为决战就是在决定性的时间和空间集中决定性的战斗力于决定性的敌方目标。  集中战斗力就是集中时间、空间、力量和手段等一切要素去达成战略或战术目标。  预见未来:集中战斗力的物理本质就是集中能量  2100年之前,人类将主要依靠电磁波这种能量形式的载体进行探测和通讯,激光也是电磁波。粒子束、电磁炮和导弹都是通过释放能量摧毁或破坏目标。即使在使用光速飞船、暗物质、天体武器、空间隧道和时间隧道的未来,集中战斗力的物理本质仍然是集中能量。集中能量摧毁物质,集中能量达成目标。  集中战斗力是集中己方的能量去摧毁或控制敌方的物质。更全面的表述是,集中战斗力是集中己方的精神力量和物理能量去摧毁或控制敌方的精神意志和物理物质。谋略、外交、舆论、士气、决策力和指挥力等都属于精神力量。探测力、通讯力和摧毁力等主要是以物理能量的方式发挥作用。敌人的肉体、武器装备、工事和各种设施等都是物理物质。能量是无形的,物质是有形的。曾大江认为集中战斗力的另一个含义就是以无形集中之己攻击有形分散之敌。信息化战争的集中战斗力就是以探测力、通讯力和摧毁力等无形的集中去攻击有形的敌方目标。
  第五节 先胜后战:高速机动战斗力,以快击慢  基本观点:机动战斗力包括转移战斗力  冷兵器时代,骑兵是机动能力最强的兵种。把军队从一个战场调到另一个战场,就是转移战斗力。“任敌几路来,我只一路去”是冷兵器时代反包围作战以弱胜强的典型战法。例如:A方60万大军兵分3路合围B方首都,企图一举消灭B方。B方有且只有10万军队。B方集中10万军队利用A方三路大军进军速度的差异,打时间差,在A方三路大军进军的途中,出其不意地设伏截击。首先击溃一路A军,然后迅速转移战斗力,再击溃另一路A军,最后击败第三路A军。  第二次世界大战,装甲师被当做机动能力最强的部队使用。装甲师可以切割、包围或消灭一个步兵集团之后,迅速转移战斗力,再去切割、包围或消灭另一个步兵集团。  第三次中东战争,空军成为机动能力最强的兵种。以色列空军10小时内对阿拉伯国家25个空军基地进行了三波空袭。空军转移战斗力的能力达到了巅峰。  骑兵转移战斗力的速度就是战马的速度。坦克机动的平均速度不到每小时50公里,其转移战斗力的能力不超过一昼夜800公里,因为人需要休息,坦克需要加油。战斗机转移战斗力的能力不超过一小时2000公里,因为战斗机的载弹量有限,而且需要返航。例如:一群战斗机可以在袭击了一个机场后,又立即去袭击2000公里外的第二个机场,但不能再去袭击2000公里外的第三个机场了。因为载弹量有限,而且需要返航。  坦克是一种以0.06倍音速机动且一昼夜可以转移800公里的战斗力。飞机是一种平均以2倍音速机动且一小时可以转移2000公里的战斗力。对于导弹来说,不存在转移战斗力的问题。导弹是一种平均以4倍音速机动且不需要转移的战斗力。激光武器是一种以光速机动且一分钟就可以转移一万公里的战斗力。例如:携带激光武器的卫星可以在1分钟内摧毁一个目标,然后转移战斗力,去摧毁另一个在1万公里外的目标。  因此,曾大江认为机动战斗力包括转移战斗力。  基本观点:战斗力动量等于战斗力质量乘以战斗力速度  战斗力质量由战斗力集中的程度决定。集中战斗力后,战斗力机动的速度就决定了战斗力的动量。集中战斗力和高速机动战斗力之后,战斗力的意外程度就决定了战斗力的作战效果。集中战斗力并不能保证取得预期的作战效果:集中进攻的速度慢了,敌人可以撤退以保存实力;集中防御的速度慢了,敌人既可以分割包围又可以一网打尽。集中战斗力和高速机动战斗力也不能保证取得预期的作战效果。如果在敌人意料之中,敌人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就像流星撞进大海一样,无关痛痒。如果完全在敌人的意料之外,就像炮弹打玻璃,打碎没商量。如果敌人准备不足,就像反坦克导弹打坦克装甲,也许会打穿,也许打了一个洞但没有打穿。曾大江认为集中战斗力、高速机动战斗力和战斗力突袭,即集中性、机动性和突然性是取得作战效果的三个基本保障,三者是相辅相成和互为依托的。  创新思维:I=(MaVa/tb—MbVb/ta)XT  曾大江认为作战效果I=(MaVa/tb—MbVb/ta)XT。A方集中战斗力Ma和高速机动战斗力Va只能提高战斗力的动量MaVa,但不一定能够提高攻击力MaVa/tb。A方战斗力的突然性1/tb越大,B方反应的时间tb就越小,B方承受的攻击力MaVa/tb就越大。只有A方的攻击力MaVa/tb大于B方的防御力MbVb/ta时,才会产生有利于A方的正值作战效果I,否则就会产生有利于B方的负值作战效果。作战效果I等于双方攻击力与防御力之差乘以交战的时间T。  曾大江认为作战效果的达成率L= I /MV,即作战效果除以战斗力的动量。  信息化导弹战的简单计算模型:A方精心准备一年(ta=8760小时),集中1万枚常规导弹(Ma=10000),同时以10倍音速(Va=10)向B方发动进攻。B方毫无准备,只是在预警卫星给出30分钟预警(tb=0.5小时)后,才匆忙应战。B方发现只有1000枚拦截导弹可以发射(Mb=1000),于是同时发射1000枚拦截导弹,以3倍音速(Vb=3)去拦截A方导弹。30分钟后,作战效果I=(.5—0)X0.5=(.34)X0.5=99999.83。作战效果的达成率L高达99.99983%,接近100%了。A方大获全胜,1万枚常规导弹全部命中目标,B方的战斗力在30分内彻底丧失了。原来,A方精心准备一年对B方的各种情况了如指掌,1万枚常规导弹中有200枚携带了常规电磁脉冲弹头。当A方导弹群距离B方国境还有1000公里时,200颗常规电磁脉冲弹头就开始陆续发挥作用,使得B方所有卫星和雷达都不能向拦截导弹提供准确的拦截数据,拦截导弹上的制导装置也不能发挥作用。而A方的1万枚常规导弹在起飞前就确定了各自的目标。这样一来,B方所有的指挥中心、机场、导弹基地、军港、发电厂和军工厂等在30分钟内就被A方彻底摧毁了。  基本观点:激光武器是2100年之前集中性、机动性和突然性最好的武器  曾大江预计在2100年之前人类制造的宇航飞船的最大速度不超过每秒1万公里,空天战斗机在大气层内的平均速度不超过每秒10公里。对于每秒30万公里的激光来说,任何目标的速度都慢如蜗牛。  普通坦克和舰艇的平均机动速度不到每秒30米,飞机的平均机动速度为每秒680米。空军优于陆军和海军的根本原因就是空军战斗力的机动速度是陆军和海军的22.7倍。在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Ma=Mb,tb=ta=T),空军对于陆军和海军的作战效果I=(680M/t—30M/t)XT=650M,作战效果的达成率L=95.6%,最简单的理解就是100架飞机攻击100辆坦克,在100辆坦克被全部摧毁的情况下,最多只损失5架飞机。武装直升机没有厚厚的坦克装甲却能够成为坦克的天敌的根本原因也是武装直升机的战斗力的机动速度是坦克的4倍以上。  导弹的平均机动速度为每秒1360米。因此,导弹攻击飞机的作战效果达成率不应该低于50%,即两枚导弹必须击落一架飞机。因此,只要坦克和舰艇装备防空导弹和防空雷达就可以与装备反坦克导弹或反舰导弹和相应雷达的飞机作战。虽然飞机仍然占据优势,但是飞机的作战效果的达成率将由95.6%下降到50%,即两辆装备防空导弹和防空雷达装甲车与一架飞机作战不会吃亏,或者一辆雷达车和一辆防空导弹车与一架飞机作战不会吃亏,或者一艘舰艇与一架飞机作战不会吃亏。但是,集中性、机动性和突然性是相辅相成的。只考虑飞机的机动性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空军战斗力的机动速度是陆军和海军的22.7倍,使得空军在集中性和突然性上也大大优于陆军和海军。从而使得空军对陆军和海军的作战效果达成率远远不止95.6%,而是达到99%以上。因此,陆军和海军都需要空中保护。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更是开创了从空中征服一个国家的先例。北约只进行空中打击就迫使南联盟屈服了。  曾大江认为可以这样理解,飞机对于坦克和舰艇的胜率是95.6%;导弹对于飞机的胜率是50%,对于坦克和舰艇的胜率是97.8%;激光对于飞机的胜率是99.9998%,对于导弹的胜率是99.9995%。但是用激光去穿透1米厚的坦克装甲则是困难的。
  预见未来:2100年之前的基本趋势就是更快。  就目前看来,“激光+导弹+雷达”是最佳的武器搭配。飞机、坦克和舰艇都应该采用这种搭配。这里的雷达不只是起探测和制导作用,还负责联网通讯和信息共享。曾大江预计2050年到2100年的基本情况是:激光、粒子束和微波武器构成“光速三剑客”;电磁炮射导弹则以每秒20公里到50公里的速度威胁着各种目标;10倍音速到30倍音速的飞机和导弹仍然驰骋空天;1倍音速的地面效应坦克和舰艇还是没有摆脱对空中力量的依赖;0.5倍音速的超空泡潜艇和磁流体潜艇依旧畅游海洋;电磁波继续掌握探测和通讯的大权。  “光速三剑客”(激光、粒子束和微波)的粉墨登场是人类科技发展的必然。电磁炮射导弹的出现则是电磁炮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光速三剑客和电磁炮射导弹的威胁下,其他飞机和导弹的速度达不到10倍音速以上就是活靶子。地面效应是地面力量和水面力量的必由之路。地面效应坦克和地面效应舰艇在本质上就是贴近地面或海面飞行的飞机。超空泡和磁流体则是水下力量的必由之路。地面效应可以让陆军和海军的战斗力机动速度达到每秒340米左右,再加上防空导弹和防空雷达。届时,每秒680米的飞机的作战效果达成率将下降到20%,即损失80架飞机可以摧毁100辆地面效应防空坦克,本质上就是损失80架比较灵活的导弹飞机可以摧毁100架比较笨重的导弹飞机。  曾大江认为可以这样理解,光速武器(激光、粒子束或微波)对于电磁炮射导弹的胜率为99.98%;电磁炮射导弹对于飞机的胜率为93.2%,对于地面效应坦克和舰艇的胜率为99.32%;由于飞机、坦克和舰艇都将装备“光速武器+电磁炮射导弹+雷达”,所以飞机对于坦克和舰艇的胜率将下降,但是飞机的速度在10倍音速以上,而地面效应坦克和舰艇仅为1倍音速左右。因此,飞机对于坦克和舰艇的胜率为85%。  基本观点:系统对抗中集中性、机动性和突然性更加重要。  前面只是从坦克、舰艇、飞机、导弹和光速武器的速度特性上探讨了其优劣,并没有考虑到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系统对抗性。系统与系统对抗的本身就把集中性、机动性和突然性推到了一个高峰。曾大江认为机械化联合作战(陆海空)的集中性、机动性和突然性可以等效为每秒30米的战斗力机动速度。机械化信息战系统(陆海空天电)的集中性、机动性和突然性可以等效为每秒340米的战斗力机动速度。信息化导弹战系统的集中性、机动性和突然性可以等效为每秒1360米的战斗力机动速度。  智能化光速战的战斗力机动速度就是激光的速度——光速,但由于卫星和空天战斗机的平均速度只有每秒10公里,所以智能化光速战系统的集中性、机动性和突然性只能等效为每秒20000米的战斗力机动速度。光速化空间战系统的集中性、机动性和突然性可以等效为每秒30万公里的战斗力机动速度。  曾大江认为可以这样理解,机械化信息战系统对机械化联合作战的胜率是97%;信息化导弹战系统对机械化信息战系统的胜率是75%,对机械化联合作战的胜率是97.8%;智能化光速战系统对信息化导弹战系统的胜率是93.2%,对机械化信息战系统的胜率是98.3%,对机械化联合作战的胜率是99.85%;光速化空间战系统对智能化光速战系统的胜率是99.993%。当然,这里有一个假设条件,即双方的战略战术水平相同。如果战争双方的武器装备完全一样,战略战术水平又完全相同,那么双方的胜率都是0。如果战争双方的武器装备完全一样,但战略战术水平不同,则完全可能出现“信息化导弹战的简单计算模型”中的情况,即一方的胜率为99.99983%,而另一方的胜率几乎为0。  创新思维:作战效果53.3%由战略战术决定,46.7%由武器装备决定。  曾大江认为集中战斗力,即获得集中性,50%取决于战略战术即谋略的运用,50%受到武器装备即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高速机动战斗力,即获得机动性,80%取决于武器装备即科学技术条件的水平,20%受益于战略战术即谋略的运用。战斗力突袭,即达成突然性,90%依靠战略战术即谋略的运用,10%受到武器装备即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曾大江把前面的公式进行等效变换,用于计算谋略m和科技k对作战效果的影响。作战效果I=(MV/t)XT=(0.5m+0.5k)X(0.2m +0.8k)X(0.9m+0.1k)  =0.009m3+0.045m2k+0.041mk2+0.004k3。可以这样理解,作战效果53.3%由战略战术即谋略决定,46.7%由武器装备即科技决定。例如:偷袭敌人的机场,怎样偷袭、什么时间偷袭、用什么武器偷袭、先打跑道、还是先打机库等都由谋略决定,但是实施的过程中飞机或导弹被敌人提前发现了偷袭就会失败;炸弹仍到跑道上但没有仍准,不能将其彻底破坏,敌机还能勉强起飞;导弹打机库,但是打偏了;……这些直接影响到作战效果的情况都由武器装备即科技决定。  在战争胜负这个问题上,谋略和科技又各占多少比例?曾大江认为战争胜负由政治、军事、经济、科技、外交、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因素决定,但是具体的一场战争的胜负30%由战略战术(谋略)决定,20%由武器装备(科技)决定,50%由其他因素(政治、经济和外交等)决定。如果武器装备和其他因素相同或相似,那么战争胜负就100%由谋略决定。如果其他因素相同或相似,而武器装备水平差距过大(相差两代或两代以上),那么战争胜负就90%地由武器装备决定,10%地由谋略决定。因为拥有先进武器的一方,其谋略水平也不应该很低。
  第六节 先胜后战:战斗力突袭,出敌不意  基本观点:欺骗、隐蔽、高速是达成突然性的三大法宝  曾大江认为欺骗(包括伪装)、隐蔽、高速是达成突然性的三大法宝。战略欺骗的最高境界是让敌人认为你是他最亲密的盟友。出敌不意的最高境界就是在战争时间、地点(包括目标、方向、维度等)、规模、样式、进程和结局六个方面同时达成在敌人意料之外的效果,其中时间、地点、规模和样式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无论进攻还是防御,无论战斗还是战役,无论前沿还是纵深,无论海陆空战还是电子战,都必须力求在时间、地点、规模和样式四个方面出敌不意。  采用敌人认为不可能的方式,以敌人认为不可能的规模,在敌人认为不可能的时间,向敌人认为不可能受到攻击的地点(包括目标、方向、维度等),发动攻击,以敌人认为不可能的过程进行攻击,以敌人认为不可能的结果结束攻击。  所谓欺骗就是在意图、行动和技术等方面让敌人产生错误的认知。所谓隐蔽就是在意图、行动和技术等方面让敌人无法察觉。所谓高速就是高速集中战斗力和高速机动战斗力,让敌人发现了我方的行动却无法阻止。例如:用电子欺骗技术让敌人的雷达上显示出16个架战斗机是欺骗。伪装的导弹阵地也是隐蔽。超低空飞行让敌人的雷达无法发现是隐蔽。使用隐形飞机也是隐蔽。轰炸机在电子干扰机的干扰护航下对目标进行轰炸,敌人虽然发现雷达受到干扰却无法阻止轰炸机的行动。激光打击卫星对目标进行攻击,目标发现自己受到激光攻击时就已经难逃被摧毁的命运了。  曾大江认为欺骗和隐蔽是让敌人产生错误的认知或无法认知,高速是在敌人已经认知的情况下确保敌人无法阻止或阻挡。欺骗和隐蔽是让敌人“亡羊”,如果敌人反应迅速还有“补牢”的机会。高速则让敌人丧失“亡羊补牢”的机会。第二次世界大战,如果苏联的战略纵深与波兰和法国差不多,那么苏联也将失去“亡羊补牢”的机会。  预见未来:2100年之前,光速打击卫星是突然性最好的武器  曾大江认为如果能够做到欺骗敌人,隐蔽战斗力,集中战斗力和高速机动战斗力,那么对敌攻击的突然性就很好地达成了。2100年之前,携带激光、粒子束和微波武器的卫星是突然性最好的武器。和平时期,光速打击卫星就在轨道上运行,随时可以零延迟地发动光速打击。光速打击卫星集隐蔽性、集中性和机动性于一身,是突然性最好的武器。敌人可以知道光速打击卫星的位置但无法知道其何时发动攻击(隐蔽战斗力),多颗光速打击卫星可以同时打击同一个目标(集中战斗力),光速打击卫星是以光速打击目标而且可以在一分钟内转移能量打击另一个目标(高速机动战斗力)。空天战斗机需要起飞,不能零延迟地发动进攻,而且一起飞就可能被敌人发现。导弹的速度有限从发射到命中需要时间,在这段时间中可能被敌人的光速武器或导弹击毁。留在轨道上的空天战斗机在本质上就是卫星。这里所谓的卫星就是无动力状态上以某个轨道绕地球运转,有动力状态下随时可以360度高速机动,即留轨战斗机。  基本观点:意外性包括突然性  曾大江认为意外性包括突然性,让敌人感到突然就是让敌人感到意外,但让敌人感到意外并不一定会让敌人感到突然。意外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完全意外,一个是意料之中的意外。例如:敌人知道战争不可避免,双方都在排兵布阵,但敌人不知道我方发动进攻的时间,我方在敌人认为最不可能发动进攻的天气情况下发动了进攻。战争在敌人的意料之中,战争时间却在敌人的意料之外。又如:敌人知道我方要进行斩首,却不知道我方使用何种方式进行斩首,常规导弹、核弹、纳米尘埃、暗杀、次声炸弹等都有可能。斩首在敌人的意料之中,斩首的方式却在敌人的意料之外。  军事谋略的本质特征就是诡道和权诈。诡道和权诈的目的就是诱使敌人犯下战略失误或战术失误,从而打败敌人。只有敌人对我方的情况、意图或行动的判断失误,才能让敌人感到意外。军事谋略的目标就是使敌人在战争时间、战争地点、攻击目标、攻击方向、攻击维度、战争规模、战争样式、战争进程或战争结局等方面中的至少一个方面感到意外。如果一切都在敌人的意料之中,那么军事谋略就彻底失败了,毫无战略战术可言。  军事谋略的目标就是使敌人在国际外交、内外舆论、民心向背、军心士气和战争意志等精神层面处于不利地位,使敌人在国民经济、战备物资、军工生产和兵源补充等物质层面处于困难的境地,使敌人在电磁空间、光速交战、导弹攻防、微观世界、太空、天空、海洋和陆地等维度的作战层面处于被动地位。必须让敌人在以上17个方面中的至少1个方面感到意外,最好是感到突然。  在战略上必须达成集中性、高速性和意外性,在战术上必须达成集中性、高速性和突然性。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战略集中,经济高速发展则体现战略的高速性,实现和平崛起则会让全世界感到意外。纳粹德国以军事工业为中心是战略集中,军事实力高速增长则体现战略的高速性,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则让全世界感到意外。俄罗斯在奥运会期间集中力量迅速把格鲁吉亚军队赶出南奥赛梯,就体现了军事战略上的集中性、高速性和意外性。纳粹德国闪击波兰、击溃法国和突袭苏联既体现了军事战略上的集中性、高速性和意外性,又体现了战术上的集中性、高速性和突然性。
  预见未来:下一次辉煌的军事胜利不是导弹闪击战就是光速闪击战  曾大江认为辉煌的军事胜利,就是在双方和外界看来双方的综合实力大致相当,但一方大胜一方迅速溃败,或者弱者大胜强者迅速溃败。装甲闪击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取得了辉煌的军事胜利。英法德苏的综合实力、军事实力、科技水平、武器装备的质量和数量都大致相当,但是在战争初期德军大获全胜,英法联军和苏军迅速溃败。  海湾战争,强大的多个国家对付一个中等国家,双方在综合实力、军事实力、科技水平和武器装备的质量上都存在巨大的悬殊,最多就是投入作战的军队的数量上大致相当而已。因此,海湾战争中美军的巨大胜利不能称为是辉煌的军事胜利。  海湾战争让电磁闪击战丧失了取得辉煌军事胜利的机会。海湾战争在原有的陆海空三维战场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作战维度——电磁空间。海湾战争让全世界认识到电子干扰的巨大威力,并由此引发全球范围内的军队信息化浪潮。因此,下一次实力对等的战争中,想让敌人95%以上的雷达都不能工作,完全获得制电磁权和制空权,是不可能的。因为,从1991年以来,世界各大国都在竭力避免重蹈伊拉克的覆辙。  海湾战争中电子战振聋发聩,导弹、精确制导炸弹和防区外打击令人耳目一新。曾大江认为由于电子战达到了振聋发聩的程度,所以电磁闪击战丧失了取得辉煌军事胜利的机会。由于装甲闪击战达到了振聋发聩的程度,所以坦克被封为陆战之王。当然,装甲闪击战早就丧失了再次取得辉煌军事胜利的机会。因为,一种作战样式只可能在振聋发聩的那一次战争中取得唯一的一次辉煌的军事胜利,并从此丧失再次取得辉煌军事胜利的机会。  曾大江认为由于导弹和防区外打击只是耳目一新,并没有达到振聋发聩的程度,所以导弹闪击战还有取得辉煌军事胜利的可能性。激光、粒子束和微波武器都还不成熟,因此光速闪击战取得辉煌军事胜利的可能性更大。对于很多人来说,“同时发射1万枚或10万枚常规导弹,不动用一架飞机、一艘军舰和一辆坦克,在30分钟内彻底摧毁敌人的抵抗力”是难以想象的,是不会自己实施的,更不会预防。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国家元首按下一个按钮,不动用一架飞机、一艘军舰和一辆坦克,也不发射一枚导弹,300颗光速打击卫星在1分钟内彻底摧毁敌人的抵抗力”更是不可思议,更不会自己实施,绝不会加以预防。  尽管曾大江明确地指出了电磁闪击战已经丧失了取得辉煌军事胜利的机会,但是还会有人企图用电磁闪击战去取得辉煌的军事胜利。尽管曾大江明确地指出导弹闪击战和光速闪击战可能取得辉煌的军事胜利,但是还会有人为导弹闪击战或光速闪击战取得辉煌的军事胜利提供全部的条件。因为一种战争样式在没有振聋发聩之前,总是被人嗤之以鼻,而一种战争样式一旦振聋发聩,就会被人奉为经典。殊不知,一种战争样式一旦成为经典,就丧失了振聋发聩的机会。  振聋发聩就是战略意外和战术突袭的最高境界。不仅要让你的敌人感到震惊,还要让全世界振聋发聩。记住,振聋发聩就是最大的意外!  基本观点:知己知彼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曾大江认为出敌不意的前提条件是知己知彼。知己知彼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相对军事优势越大,对知己知彼的要求就越低。相对优势越小或处于劣势,对知己知彼的要求就越高。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在物理上的知己知彼越来越容易,特别是拥有技术优势时。人类精神财富的积累使得精神上的知己知彼越来越困难。用反隐形雷达探测到隐形飞机容易,知道隐形飞机的作战企图就不那么容易了。对于作战来说,只需要将隐形飞机击落即可,不需要知道已经被击落的隐形飞机曾经计划干什么,实际上也很难知道。因此,信息化战争只是要求在物理上知己知彼,而不能做到在精神上知己知彼。  一般情况下,攻击范围总是小于探测范围。如果目标在探测范围之内和攻击范围之外,那么可以观察目标或者扩大攻击范围。例如:发现2000公里处的敌机,而地空导弹或舰空导弹只有400公里的射程。于是,立即出动战斗机携带射程500公里的空空导弹,飞到500公里处,就把攻击范围由原来的400公里,扩大到了1000公里。如果目标进攻攻击范围,是立即攻击,还是继续观察,见机行事?如果继续观察,目标突然发动进攻,岂不是猝不及防?例如:100架敌机已经进入我方攻击范围,而我方没有立即发动进攻,100架敌机突然连续发射800枚导弹攻击我方目标。我方至少需要900枚导弹去拦截敌人的100架飞机和800枚导弹,明明100导弹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要等到用900枚导弹去解决问题。由于难以知道敌方目标的作战企图,因此一旦目标进入攻击范围就必须发动攻击。因此,信息化战争要求先敌发现,先敌进攻,先敌摧毁。先敌发现,先敌进攻,先敌摧毁可以保证实现最低程度的突然性。  因此,对于“雷达+导弹”攻击模式来说,雷达探测距离越远越好,导弹射程越远越好,导弹速度越快越好。2020年之前,飞机、舰艇、防空导弹基地和导弹车等都以“雷达+导弹”攻击模式为主。对于“雷达+激光”攻击模式来说,雷达探测距离越远越好,激光攻击范围越大越好,激光照射到目标上的功率越高越好。2100年之前,陆海空天力量都将以“雷达+激光”攻击模式为主。采用粒子束和微波武器也属于“雷达+激光”攻击模式。因为“雷达+激光”攻击模式就是“光速探测、光速通讯、光速摧毁”的代名词。  预见未来:战术上的突然性必然发展成为战术上的即时性  曾大江认为各个军事力量在“先敌发现,先敌进攻,先敌摧毁”上的竞赛的结果就是“时刻发现,时刻进攻,时刻摧毁”,即最低程度的突然性发展成即时性。建立全球卫星探测网,就可以时刻发现任何可疑目标。建立全球导弹攻击系统,就可以时刻发动进攻。建立全球光速卫星打击网,就可以时刻摧毁目标。全球天基智能化光速战系统就可以实现“时刻发现,时刻进攻,时刻摧毁”。全球智能化光速战系统的核心就是全球光速打击网和全球导弹攻击网。  曾大江认为全球探测网、全球通讯网、全球导弹攻击网和全球光速打击网融为一体之时,就是把信息化战争从机械化信息战阶段的“先敌发现,先敌进攻,先敌摧毁”推进到“时刻发现,时刻进攻,时刻摧毁”的智能化光速战阶段之日,即把战术上的突然性发展成为战术上的即时性。  曾大江警告:任何一个大国从现在起就必须着手建设全球探测网、全球通讯网和全球导弹攻击网,并在激光武器以及粒子束和微波武器成熟后立即建设全球光速打击网,否则必将逐渐陷入绝对军事劣势的深渊。全球卫星导航是全球通讯网的一部分。把洲际导弹上的核弹头换成常规弹头和让卫星携带常规导弹升空是建设全球导弹攻击网最简单的开始。只是洲际导弹容易引起误判,从而酿成核战争的悲剧。
  第七节 先胜后战:分解敌人的战斗力,弱化敌人  基本观点:分裂敌人是弱化敌人的最佳方式  先胜后战就是强化自己,弱化敌人,取得“先胜”的必然结果,履行“后战”的必要程序。前面六节论述的主要都是如何在战略和战术上强化自己,本节将论述如何在战略和战术上弱化敌人。曾大江认为弱化敌人首先要在战略上弱化敌人。政治分化是弱化敌人的第一选择。如果敌人只有一个政党或没有派系,那么就要制造多个政党和多个派系,造成政党之争和派系之争。如果敌人有党派之争,那么就要想方设法让其政党之争和派系之争愈演愈烈。政治分化的目标就是让敌人内耗,发生内战,甚至分裂。政治分化最简单的手段是离间,最隐蔽的手段是捧杀。例如:出资帮助两个对立的政党参加竞选。他们获得资助的条件就是更加猛烈地攻击、污蔑和贬低对方,以赢得竞选。这就是捧两个政党杀一个国家的捧杀的例子。如果敌国的军队没有统一,那么一定要资助其中的一方或双方打内战,至少是宣布独立。曾大江向来主张化异为己第一,化敌为友第二,不战而胜第三,如果前面三种努力都失败了,就必须不择手段先胜后战。  曾大江认为阶层分化是弱化敌人的法宝。阶层分化的目标就是把敌国分化为统治阶层、富有阶层和中下阶层,制造三个阶层之间的对立,把统治阶层妖魔化为腐败毒瘤,把富有阶层妖魔化为吸血魔鬼,把中下阶层矮化为地狱居民,煽动中下阶层起义,鼓励统治阶层镇压起义,中下阶层掠夺富有阶层的财富,统治阶层没收富有阶层的财富,把敌国变成刀山火海。阶层分化的一个简单方法是在敌国的困难时期集中舆论力全天24小时突击揭露、夸大和捏造敌国的阴暗面(权力腐败、残酷剥削、残忍屠杀、暴力猖獗和糜烂生活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曾经捏造淫秽内容污蔑纳粹高级将领。  曾大江认为意志分化是弱化敌人的良药。意志分化的目标就是让敌人相信统一、放弃敌对、妥协、屈服、停战或停止抵抗的好处远远超过敌对、继续战争或继续抵抗的好处,至少是让一部分敌人相信。意志分化的一个简单方法是把所有的罪责推到或把矛头指向一个人、少数几个人、一个党派的一部分人、一个党派、一个政权或一个阶层,让其他人不愿意为别人或继续为别人而遭受损失,从而达到意志分化的目的。  政治分化、阶层分化和意志分化的本质都是利益分化,包括物质利益分化和精神利益分化。物质利益分化的原则就是制造零和逻辑、负和逻辑和递减逻辑。精神利益分化的起点就是观点不同,把观点不同升级为观念不同、党派不同、阶级不同,进一步升级为对立和水火不容,并把精神利益分化与物质利益分化融合在一起,形成尖锐的利益分化。  基本观点:困苦敌人是弱化敌人的重要手段  封锁和制裁是困苦敌人的基本方法。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之所以没有发生大的战斗,就是因为海湾战争后长达10余年的制裁和封锁已经让伊拉克的实力非常弱了。同样必须把封锁和制裁理由归结到一部分人身上,以分化敌人。封锁一定要严,制裁一定要狠,才能有效果,负责会让敌人同仇敌忾。敌国什么不能自给就封锁什么,敌国什么有余就制裁什么。让敌国在各个方面都有点困难或比较困难是不可取的,务必让敌国在某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极端困难。因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短时间的迅猛封锁和制裁是战术上的集中封锁和集中制裁,长时间的封锁和制裁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是战略上的集中封锁和集中制裁。只针对一个或几个目标进行封锁和制裁也是集中封锁和集中制裁。集中封锁和集中制裁也是集中战斗力的一部分,因为集中战斗力的本质就是集中一切力量和一切手段。可以认为战斗力有战略战斗力和战术战斗力之分。对多个国家进行威慑和遏制是违反集中战斗力原则的。对多个国家进行威慑和遏制的实际效果就是威慑不了谁也遏制不了谁,只是增加了敌意,只能被看成是敌对行动。只有集中威慑和集中遏制才能达到在战略上弱化敌人的目的。  在战争前可以用破坏活动和零星打击让敌人更加困苦。例如:雇佣敌国的犯罪分子破坏敌国的发电厂和水厂或误炸敌国的发电厂。在战争中,增加敌人困苦而又人道的做法就是摧毁敌国的发电厂或电力网络,让敌国全国停电。没有电人不会死,但是长年累月的停电会让现代人感到困难。曾大江认为现代人或许不会向短暂的毙命一枪屈服,但很可能会向长时间的停电屈服。让敌国丧失战争潜力最快捷的方法就是摧毁其所有发电厂或全部电力网络。随着人类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没有电就等于没有电视、电话和电脑,信息化越发达的国家向长时间停电屈服的速度就越快。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使人类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的同时,又使得人类承受战争损失的意志日益脆弱,还使得战争的破坏能力与日俱增,使得人类日益害怕战争,使得发动战争的一方更加渴望绝对军事优势以确保自身的零损失或微损失。  基本观点:打击敌第二梯队和楔入敌战斗队形是分割敌人的基本方法  曾大江认为,在高技术战争条件下,打击敌第二梯队和楔入敌战斗队形是分割敌人的基本方法。集中战斗力重点打击敌第二梯队,阻滞、打乱或牵制敌第二梯队,孤立第一梯队,以便粉碎第一梯队。楔入敌战斗队形,分割敌战役部署,以便各个击破。例如:敌人一个航母战斗群来袭,200架舰载机全部起飞。此时,首先用远程巡航导弹或改进的弹道导弹去打敌机群后方的航母舰队,然后派出两批飞机,一批飞机300架去拦截敌机群,另一批飞机200架绕过敌机群直接去攻击敌机群后方的航母舰队。最后,残余敌机返航时,300架飞机追击,200架飞机掉转机头截断返航敌机的退路,全歼敌航母战斗群。又如:偷袭敌方空军基地,首先100枚弹道导弹发动进攻,然后100架战斗机发动进攻,最后100架轰炸机彻底摧毁敌方空军基地。  曾大江认为,相对于机动灵活的飞机,舰艇和空军基地就可以看成是第二梯队。相对于前沿部署的部队,后续的增援部队和第二道防线的部队就是第二梯队。局部战争中,相对于战场,敌人的后方大本营或本土就是第二梯队。楔入敌战斗队形可以用空中力量也可以用地面力量和海上力量。隐形飞机、无人潜艇和坦克部队是楔入敌战斗队形的首要选择。
  创新思维:全维度全纵深打击态势  曾大江认为全维度全纵深打击的目的是造成敌人时时处处都遭到打击的事实,让敌人既无法集中战斗力又无法机动战斗力,时时处处被动挨打。全维度包括时间、空间、电磁空间、太空、天空、海洋和陆地等维度。全纵深包括空间上的全纵深、战斗力构成上的全部因素(指挥部、军事基地、军工厂、发电厂和基础设施等)和目标重要性的全部级别等纵深。全维度全纵深打击的目标只与该目标的重要性有关,与其所处空间位置和维度形态无关。空间上的全纵深是指战场的全纵深,而不是敌国的全纵深。局部战争的全纵深不是敌国的全纵深,全面战争的全纵深就是敌国的全纵深。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对于美国来说是局部战争,但对于另一方来说就是全面战争。曾大江认为全维度全纵深打击的本质就是分解敌人的战斗力,让敌人的战斗力分散而无法集中,且分散得无法机动和转移。  集中战斗力是集中我方战斗力集中打击敌方目标。要防止敌方集中战斗力,就必须让敌人处处防守,处处薄弱。因此,必须造成一种全维度全纵深打击的态势。在战争前,要营造一种全维度全纵深打击的态势,让敌人不知道怎样防守,也不知道怎样进攻。在战争中,要造成一种全维度全纵深打击的态势,让敌人无法集中战斗力又无法机动战斗力。  首先集中力量攻击敌人最薄弱的维度中处于我方攻击能力之内的目标。与全球信息化军队作战首先摧毁卫星,把全球信息化军队打成局部信息化军队。与电子战能力弱的军队作战首先摧毁或干扰雷达,把敌人打瞎打聋。海湾战争前,如果伊拉克能够主动寻歼多国部队的地面力量,特别是在多国部队完成集结之前,那么多国部队的损失会大得多。在可能发生的美国侵略伊朗的战争中,伊朗应该主动寻歼在伊拉克境内的美国陆军,突袭伊拉克境内的美国军事基地。一般来说,敌人最薄弱的维度不是太空、电磁空间,就是地面力量,敌人不是太空防御能力弱就是防空能力弱。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面对过饱和的导弹攻击,不存在什么有效的防御办法。  在集中力量攻击敌人最薄弱的维度中处于我方攻击能力之内的目标的同时,进行全维度全纵深打击。70%的战斗力用于集中攻击首要打击目标,30%的战斗力用于造成全维度全纵深打击态势。例如:敌人拥有卫星500颗,军事基地100个。与敌人进行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首先使用反卫星导弹、反卫星激光武器和反卫星卫星摧毁300颗卫星,集中7000枚常规导弹摧毁5个本次局部战争中最重要的敌军基地,同时使用3000枚导弹破坏10个本次局部战争中比较重要的敌军基地。导弹群可以按照制导导弹、电子战导弹和摧毁导弹1:1:20的比例进行配属。制导导弹装备先进的雷达、先进的制导系统,甚至预警雷达,负责为同行的制导系统相对简单的廉价导弹提供制导服务。电子战导弹(包括反辐射导弹)装备电磁脉冲弹头或电子干扰仓,负责干扰或摧毁敌人的雷达系统和导弹拦截系统。摧毁导弹负责对敌方目标进行硬摧毁。当然,每枚摧毁导弹都可以携带小型电子干扰装置。用导弹群攻击航母舰队和军事基地是非常有效的,也可以攻击机群和拦截导弹群。只是攻击机群和拦截导弹群的导弹群的成本要高些。  预见未来:导弹攻击系统和光速攻击系统是2100年之前最实用的全维度全纵深打击系统  曾大江认为由于科学技术和成本的限制,2030年之前导弹攻击系统的主力只能是5倍音速的无人机携带的空射导弹。例如:100架5倍音速的无人机飞到1000公里处发射1000枚5倍音速的射程1000公里的各型空射导弹,由此获得5倍音速的2000公里导弹群攻击能力。导弹群必须由制导导弹、电子战导弹和摧毁导弹等构成,并进行一体化作战。又如:100枚陆基常规弹道导弹、50架无人战斗机、100枚海基巡航导弹和100架无人轰炸机同时起飞去袭击一个2000公里处的海军基地。当50架无人战斗机在1000公里处发射500枚导弹后,就形成了三个导弹攻击层:100枚陆基弹道导弹是前锋,500枚空射导弹是主力,100枚海基巡航导弹殿后。当700枚导弹把海军基地打瞎打残后(电子战导弹负责干扰和摧毁雷达系统),100架无人轰炸机赶到,把海军基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求一款耐玩的单机游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