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报告查看是否合格是看ctwa与pc-twa吗

||||网络114走向全面创新,引领下一代互联网模式,所有创新均拥有国家知识产权,请勿模仿!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指引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指引参考价格:面议/电议服务区域: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
1&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1.1检测类别 1.1.1评价检测 一般连续采样测定3个工作日,每个工作日上、下午各1次。每次同一点不同时间内测定,采取样品不得少于3个,测试结果取其均值(放射、噪声等物理因素测试结果除外)。 1.1.2日常检测 日常检测一般采样测定1个工作日。 1.1.3监督检测 监督检测根据监督和执法的要求确定采样测定的方法和内容。 1.1.4事故检测 事故检测根据现场情况确定采样点,检测至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低于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或最高容许浓度为止。 1.2检测点设置原则 1.2.1有害物质(有毒物质、粉尘)采样点设置 采样点的选择 a.采样点应设在有代表性的劳动者接触地点,尽可能靠近劳动者,但不影响劳动者的正常操作,且应避免生产过程中待测物质直接飞溅入收集器内。 b.选择的采样点必须包括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劳动者接触时间最长的采样点,并应作为重点测试点。 c.在采样点上设置的收集器应在劳动者的呼吸带。 采样点数目的确定 a.工作场所按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凡逸散或存在有害物质的工作地点,至少应设置1个采样点。 b.在一个有代表性的工作场所内有多台同类生产设备时,1~3&台设置1个采样点;4~10台设置2个采样点;10台以上至少设置3个采样点。 c.在一个有代表性的工作场所内,有2台以上不同类型的生产设备,逸散同一种有害物质时,采样点应设置在逸散有害物质浓度大的设备附近的工作地点;逸散不同种有害物质时,将采样点设置在逸散待测有害物质设备的工作地点,采样点的数目参照b确定。 d.劳动者在多个工作地点工作时,在每个工作地点设置1个采样点。 e.如劳动者工作属于流动性,在流动的范围内,10m以下设置1个采样点,10m以上设置2个采样点,以此类推。 f.仪表控制室和劳动者休息室,面积在20m2以下的,设置1个采样点,面积在20m2以上的,设置2个采样点。 1.2.2噪声测试点设置原则 稳态噪声:工作场所声场发布均匀(测量范围内A声级0.5m。 稳态噪声:每点测3次,取平均值。 非稳态噪声:根据声级变化(声级≥3&dB&(A))确定时间段,测量各时间段的等效声级,并记录各时间段的持续时间。 脉冲噪声测量时,应测量脉冲噪声的峰值与工作日内脉冲次数。 测量应在生产正常情况下进行。工作场所风速超过3m/s时,传声器应戴风罩,还应避免电磁场的干扰。 非稳态噪声要根据各时间段的等效声级与时间,换算成全天等效声级。如果工作时间不是8h,则要规格化到工作8h的等效声级,公式见GBZ/T&189.8。 如果每周工作时间不等于5d/w,则要换算到每周40h的等效声级,公式见GBZ/T&189.8。 记录表格:CX-32-14&工作场所噪声测量记录表 1.3.3高温测量 测量前应校正。 用蒸馏水,不能用自来水。 测定前或者加水后,需要10min的稳定时间。 测点位置 测点应包括温度最高和通风最差的工作地点。 劳动者工作是流动的,在流动范围内,相对固定工作地点分别进行测量,计算时间加权WBGT指数。 测量高度:立姿作业为1.5m;坐姿为1.1m。作业人员实际受热不均匀时,应分别测量头、腹和踝部,立姿为1.7m、1.1m、0.1m。WBGT计算公式见GBZ/T&189.7。 测量时间 常年从事高温作业,在夏季最热月份测量;不定期接触高温作业,在工期内最热月份测量;从事室外专业,在最热月份晴天有太阳辐射时测。 作业环境热源稳定时,每天测3次,工作开始后及结束前0.5h分别测1次,工作中测1次,取平均值。如在规定时间内停产,测量时间可以提前或推后。 作业环境热源不稳定,生产工艺周期变化较大时,分别测量并计算时间加权平均WBGT指数。 测量持续时间取决于测量仪器的反应时间。 时间加权WBGT见GBZ/T&189.7。 记录表格:CX-32-68&工作场所高温测量记录表 测量条件 测量应在正常生产下进行。 测量期间避免人为气流影响。 WBGT指数仪应固定在三脚架上,同时应避免物体阻挡辐射热或人为气流,测量时不要站立在靠近设备的地方。 当环境温度大于60℃时,可遥测。 2&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2.1使用 主要设备需编制操作规程(即作业指导书),明确保管人。 设备使用前,应检查设备状态,进行校准或核查。 使用贵重精密大型仪器者,必须经过培训合格并取得仪器操作上岗证,方可进行操作。 使用环境条件应满足检测设备使用说明书的要求,必须做好使用记录。现场用设备到达现场应对设备性能状态和校准状态进行检查并记录。 2.2维护 使用者必须做好设备的保洁、清洗、状态检查等日常维护工作。 当设备出现故障或显示结果可疑或检定证明其有缺陷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贴上停止标签,存放到规定的地方,由相关科负责联系维修,修理后的仪器需检定或自校合格后方可恢复使用,修理情况应做记录。当仪器出现故障或检定确认有缺陷时,须检查此缺陷对过去进行的检测是否造成影响,如已造成影响应立即通知受影响的客户进行纠正。
2.3设备的检定和校准 凡对校准或检测的准确性或有效性有影响的新购入的采样或检测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必须经检定或自校准合格。检定或自校准不合格的,不得使用。 当需要利用期间核查以保持设备校准状态的可信度时,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 3&现场检测与评价的要求及注意事项 3.1基本要求 准确、可靠、客观、真实。 3.2采集空气样品的基本要求 3.2.1应满足工作场所有害物质职业接触限值对采样的要求。 3.2.2应满足职业卫生评价对采样的要求。 3.2.3应满足工作场所环境条件对采样的要求。 3.2.4采样过程中应保持采样流量稳定。长时间采样时应记录采样前后的流量,计算时用流量均值。 3.2.5在采样的同时应作样品空白,即将空气收集器带至采样点,除不连接空气采样器采集空气样品外,其余操作同样品。 3.2.6采样时应避免有害物质直接飞溅入空气收集器内;空气收集器的进气口应避免被衣物等阻隔。用无泵型采样器采样时应避免风扇等直吹。 3.2.7在易燃、易爆工作场所采样时,应采用防爆型空气采样器。 3.2.8采样过程中应保持采样流量稳定。长时间采样时应记录采样前后的流量,计算时用流量均值。 3.2.9在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的过程中,应注意防止样品的污染。 3.2.10采样时,采样人员应注意个体防护。 3.2.11做好采样记录。?? 3.3正确运用卫生标准 3.3.1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的应用 应用个体采样器采样所得到的浓度值,主要适用于评价个人接触状况;工作场所的定点采样(区域采样),主要适用于工作环境卫生状况的评价&。 职业接触限值是PC-TWA和PC-STEL的,应检测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当接触浓度变化较大时,还应分别在接触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时间段检测短时间接触浓度。 进行职业检测和评价时,制定有PC-TWA的有害物质,必须检测CTWA CTWA是8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采样检测时间越接近8h,检测结果越准确、越真实。因此,最好进行全工作日采样检测。 制定有PC-TWA,没有PC-STEL的有害物质,在有过高的波动浓度情况下,还需在最高浓度采样点或时段采样检测CEL(超限浓度);在没有过高的波动浓度情况下,可不采样检测CEL。化学物质的EL&=&1.5~3×PC-TWA,粉尘的EL&=&2×PC-TWA,具体倍数见GBZ&2.1。 CSTEL和CEL是15min平均浓度,要求采样检测时间越接近15min,检测结果越准确、越真实。因此,最好进行15min采样检测。 3.3.2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的应用 ???&该职业接触限值旨在防止劳动者接触过高的波动浓度,避免引起刺激、急性作用或健康损害,要求在检测CTWA的同时,对浓度变化较大的工作地点,进行CSTEL的检测评价。 当评价该限值时,即使当日的CTWA符合要求时,任何CSTEL仍不应超过PC-STEL。 制定有PC-TWA和PC-STEL的有害物质,在有过高的波动浓度情况下,还需在最高浓度采样点或时段检测CSTEL;在没有过高的波动浓度情况下,可不采样检测CSTEL。 3.3.3最高容许浓度(MAC)的应用 该职业接触限值是对急性作用大、刺激作用强和(或)危害性较大的有害物质而制定的最高容许接触限值。工作场所中有害物质的浓度必须控制在最高容许浓度以下,而不容许超过此限值。 职业接触限值是最高容许浓度的,根据生产工艺,分别在劳动者工作时接触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时间段检测。 进行职业卫生检测和评价时,制定有MAC的化学物质,只需采样检测CMC。 CMC是工作日内任何时间都不能超过的瞬间浓度。采样检测时间为≤15min。 3.3.4粉尘容许浓度的应用 对粉尘危害应尽量测定呼吸性粉尘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进行评价,尚不具备测定呼吸性粉尘条件时,可测定总粉尘浓度进行评价。 3.3.5物理因素评价 对物理因素危害的评价,要注意不同接触时间所对应的卫生标准。 3.4检测方法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方法应按国家颁布的标准方法和有关采样规范进行检测,在无上述规定时,也可用国内外公认的测定方法执行。 3.5现场调查 为正确选择采样监测点、采样方法和检测方法,必须在采样检测前对工作场所进行现场调查。必要时可进行预采样。现场调查在用人单位有关人员的陪同下进行,调查内容主要包括: 3.5.1&确定检测与评价范围 3.5.2根据检测与评价范围,收集用人单位下列技术资料 a.用人单位的组成和总平面布置图; b.各车间劳动定员、工作班制、工种或岗位划分、工作性质(固定式或流动性等)和工作活动范围; c.生产工艺流程(图)、原辅材料(名称、MSDS、成分、年和日用量)、中间产物、产品(名称、成分、年和日产量)、车间生产设备(名称、数量、参数)、设备布局(图); d.职业病防护设施(名称、数量、参数); e.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名称、技术参数、更换周期)。 3.5.3根据已收集的资料,初步分析用人单位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接触情况,内容包括: a.根据现场调查和生产工艺,明确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工作地点、接触的工种或岗位;当难以确定时应进行预检测和定性分析。 b.明确有害因素存在状态、产生和扩散规律、环境条件等。 3.6采样或检测设备准备 3.6.1检查将使用的空气收集器、空气采样器和空气检测器等的性能和规格。 3.6.2检查固体吸附剂管和滤料的空白、采样效率和解吸效率或洗脱效率。 3.6.3使用定时装置控制采样时间的采样,应校正定时装置。 3.6.4现场工作人员应根据现场生产状况和职业病危害情况,配备必要、有效的个体防护用品(衣帽、口罩、眼镜、手套、鞋、耳塞等)。 3.7质量控制 3.7.1影响职业卫生检测工作质量的因素 影响职业卫生检测工作质量的因素非常多,主要包括: 质量体系因素; 人员因素; 仪器设备因素; 标准物质和关键试剂因素; 环境条件因素; 检测过程本身因素; 实验室内部质量管理因素。 3.7.2影响采样准确性的因素 采样、保存的误差来源 样品分析时的误差来源 3.8检测数据处理 3.8.1有害物质检测数据处理 检测数据处理原则 a.职业接触限值为整数的,检测结果原则上应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职业接触限值为非整数的,检测结果应比职业接触限值数值小数点后多保留一位。 b.当样品未检出时,检测结果为低于最低检出浓度。 c.当样品空白未检出时,检测结果为未检出。 d.当样品空白检测结果低于所有样品含量最低值的10%时,检测结果为测定值,现场检测数据有效。 e.当样品空白检测结果高于所有样品含量最低值的10%时,检测结果为测定值,现场检测数据无效。 职业接触限值为MAC a.CMC≤MAC为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并给出最大值。 b.CMC>MAC的为不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应列出具体数据,指明岗位、操作地点和操作时间段,并给出超标倍数。 职业接触限值为PC-TWA a.样品检测结果显示数据异常,应分析原因并按照相应的规范进行数据的取舍。 b.CTWA≤PC-TWA为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并给出最大值,如浓度波动较大,则要测量CEL,任一CEL超标,即判为超标。 c.&CTWA>PC-TWA的为不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应列出不符合的具体数据,指明岗位,并给出同一工种和同一有害物质的超标率和超标倍数。 职业接触限值为PC-TWA和PC-STEL a.&CTWA与CSTEL均≤PC-TWA和PC-STEL为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并给出最大值。 b.&CTWA与CSTEL任一项>职业接触限值为不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不符合时应列出不符合项。 CTWA不符合时应指出不符合指标,列出具体数据,给出同一工种和同一有害物质的超标率和超标倍数。 当CSTEL不符合时,列出具体数据,并指明工作岗位、采样地点和时间段,给出超标倍数。 3.8.2物理因素检测数据处理安徽省金标准检测研究院手机:(联系我时,请说在网络114看到的,谢谢!)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香樟大道211号&&手机拍摄二维码电子名片相关服务信息安徽省金标准检测研究院诚信:A&企业性质:服务商企业主营:职业卫生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卫生预评价&职业……员工人数:51-100人办公面积:400.00平方米联系方式:金小姐企业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香樟大道211号职业病危害检测人员复习题 - 其他考试资料-
当前位置:
职业病危害检测人员复习题
馆藏:21402
下载此文档
同系列文档
Baidu Button END -->
官方公众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机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