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筷子有关筷子的传说评课有哪些

《筷子的传说》相关知识
    您的位置:
筷箸文化意趣多
  筷子古称箸,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已出现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也就是说,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此外,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也不少,一说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一说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用玉簪作筷,还有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的传说。
  中国是筷箸的发源地,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国的用箸习俗皆由中国传入,我国乃世界用箸进餐国家和民族的母国,可是千百年来一日三餐筷不离手,习以为常,如今人们仅把它当成吃饭的工具,并未把这小小的筷子看作是我国四大发明之外的又一大发明。
  事实上,筷子的发明使用,对中华民族智慧的开发是有一定联系的。尽管是一双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筷子,但它能同时具有夹、拨、挑、扒、撮、撕等多种功能;而与看上去“动刀动枪”式的西方餐具相比,成双成对的筷子又多一份“和为贵”的意韵。在民间,筷子被视为吉祥之物,出现在各民族的婚庆、丧葬等礼仪中。当我们仔细品味筷子的妙用时,更增添对祖先的崇拜之情。
  华夏筷子五大类
  最原始的筷子是竹木质的,因此人们使用最多的也数竹木筷。古代竹筷品种可谓千姿百态,有灰褐色条纹的棕竹筷最高档,但如今已绝迹于市场。我第一次在一古玩店见到,即爱不释手,以高价买下仅有的8双收藏。同时,紫竹筷、湘妃竹筷也是稀有品种,目前也已难觅。湖南的楠竹筷放在清水中根根竖立不卧浮,有神奇筷之称;而杭州西湖天竺筷也成为这个风景名胜的一大特产。竹筷还有便于雕刻的特点,四川江安竹雕筷创制于明末清初,多次在国际上获奖,50年代,工艺师曾经刻过一双狮头活眼含宝龙凤竹筷献给毛泽东主席。毛泽东十分喜爱,叫秘书回信致意,同时表示按中央规定不能接受礼物,请他们以后不要再给他个人送礼。后来,他把这副筷子转送给了前苏联领导人。
  木筷品种较多,红木、楠木、枣木、冬青木,皆可制筷,而质地坚硬的乌木筷身价最高。广州有家80多年历史的筷子店,至今仍以手工制作,如有种狮子头紫檀木筷,更是独一无二的精美工艺品。
  如今很少有人用金属筷进餐,但古代富豪人家流行过金属筷。1961年云南祥云大波那铜棺木出土3根圆铜筷,经碳14测定为公元前495年左右春秋中晚期文物。铜筷不宜吃饭,以后逐渐被银筷取代。
  我国出土银箸数量最多的一次是1982年,在镇江东郊丁卯桥出土的950余件唐代银器,其中银筷达40余双。银筷测毒说其实不可靠,但银筷有杀菌作用,科学家发现,1公升水中只要含有微量的银离子,即可杀灭大部分细菌。制作精美的银筷至今仍受欢迎,但人们已把它当工艺品看待。价格昂贵的金筷是皇宫贵族奢侈的象征,史载唐玄宗曾赏赐宰相金箸一双。哈同、杜月笙等海上闻人也用“金台面”待客。
  中华筷中还有用象牙和取材于牛、驼、鹿等兽骨制作的筷子,用海龟甲壳制成的玳瑁筷等等。有些聪明的工匠用精雕细刻的功夫将牙骨巧妙地镶接,使之成为艺术品。另一类玉石筷也是筷中珍品,故宫珍宝馆就陈列着不少慈禧太后用过的金筷和玉筷。“化学筷”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30年代上海就有赛璐珞筷子,近年又出一种乳白色的“像牙筷”,虽说与象牙相似,但仅仅是“像”而已。这是一种塑料密胺筷,因价廉物美广受欢迎。一些名家为宾馆酒家的“像牙筷”题字,使之也成为收藏品。如上海华亭宾馆落成时,正巧胡耀邦同志在上海视察,“华亭宾馆”几个字就由他题就,以后这几个题字被缩小印在了宾馆的筷子上,这一情节鲜为人知,但此筷却弥足珍贵。
  名家说筷趣多多
  筷子虽为寻常物,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清代美食家袁枚说过:“美食不如美器。”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曾经在法国里昂设中餐宴会招待客人时说:“早在3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也用过刀叉,不过华夏民族是酷爱和平的礼仪之邦,宴会上出现刀叉会被人视为凶器,影响友好欢乐的气氛。再说,中国的烹饪技术大有改善,不需要就餐时一块块割肉,所以从商周时代就改用匕和箸进餐了。”
  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在日本接受采访时说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且不怕高热,不怕寒冻,真是高明极了。比较起来,西方人大概到十六七世纪才发明刀叉,但刀叉又哪能跟筷子相比呢?”正是三句不离本行。
  教育家陶行知发现大家同在一个盆碗中捞汤拣菜不卫生,1939年创办育才学校后就制定了卫生教育条例,其中有规定“用公筷分菜”。丰子恺先生因嫌洗筷麻烦,喜爱不登大雅之堂的剖筷,50年前他就说过:“我在日本留学时在饭店里用过一种消毒剖箸(一次性筷子),就餐前用纸袋套好,吃后一扔了事。我非常推崇这种既方便又卫生的剖箸筷子。”但丰先生有所不知,一次性筷子近年来发展迅速,对林木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损害。目前北京一个城市每天约用300万双一次性筷子,要消耗100立方米木材。环保专家已发出建议,要保护环境,节约木材,应采用生长迅速、资源丰富的竹子来制造一次性竹筷。
  筷箸文化应弘扬
  我在1949年参加解放军后赴朝鲜参战,一位负重伤的排长牺牲前送给我一双从家乡带来的骨筷,我珍藏至今,也可视为我集筷的前兆吧。20年前我开始正式收集、研究古筷,并宣传中华筷文化,至今乐此不疲。我已经收集了古今中外950余种、1500多双筷箸,还有300多种附件。藏筷馆向公众开放,接待了许多中外名人和观众朋友。
  我曾经在一所小学问过20位5年级学生:“筷子是哪个国家发明的?”仅有5个同学回答“中国”,其余皆说不出正确答案,实在是令人吃惊。日本虽不是筷箸发明国家,但多年前已经将8月4日定为筷箸节,每年此日,主妇纷纷购买新箸,焚烧旧筷,以感谢筷箸为人类进餐作出的贡献。筷子节那天,家长和老师还教小朋友用箸方法,大力提倡从小用箸,以免受西方刀叉影响,而渐失用箸的优良传统。
  为弘扬箸文化,激发青少年爱筷爱国热情,在我和一些热心朋友的多次倡议、联络下,上海豫园商城小商品公司、宁波士林工艺品公司和上海民间民俗藏筷馆联合发起并主办筷子文化节。这是我国千百年来第一个为筷子而兴办的节日,去年首度举行,就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参观筷展者达10万之众。适逢金婚和银婚的老夫妻,还获赠镀金筷和镀银筷,意喻“情牵久久”(九九年)、“快快(筷)活活”,像筷子一样成双偕老。今年第二届筷子节活动内容更丰富多彩,其间有红木精品筷展、高档礼品筷展、精美工艺筷筒展和现代竹筷大联展等四大展览,还有不少让群众参与的娱乐活动。
   []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摘自《新民晚报》网站。中国筷子文化
我的图书馆
中国筷子文化
馆藏&97174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口口相传还是古籍记载?筷子究竟是谁发明的?
从古至今中国人都是用筷子进餐,筷子看起来只是两根简单的小竹棒,实际上具备了夹、扒、挑、拌等多种功能。作为筷子的发源地,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相传至今也有些许与筷子有关的典故,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与筷子筷子起源的传说吧。
大禹与筷子
这个传说流传于东北地区。说的是尧舜时代,洪水泛滥成灾,舜命禹去治理水患。大禹受命后,发誓要为民清除洪水之患,所以三过家门而不入。他日日夜夜和凶水恶浪搏斗,别说休息,就是吃饭、睡觉也舍不得耽误一分一秒。
有一次,大禹乘船来到一个岛上,饥饿难忍,就架起陶锅煮肉。肉在水中煮沸后,因为烫手无法用手抓食。大禹不愿等肉锅冷却而白白浪费时间,他要赶在洪峰前面而治水,所以就砍下两根树枝把肉从热汤中夹出,吃了起来。从此,为节约时间,大禹总是以树枝、细竹从沸滚的热锅中捞食。这样可省出时间来制服洪水。如此久而久之,大禹练就了熟练使用细棍夹取食物的本领。手下的人见他这样吃饭,既不烫手,又不会使手上沾染油腻,于是纷纷效仿,就这样渐渐形成了筷子的雏形。
妲已与筷子
这个传说流传于江苏一带。说的是商纣正喜怒无常,吃饭时不是说鱼肉不鲜,就是说鸡汤太烫,有时又说菜肴冰凉不能入口。结果,很多厨师成了他的刀下之鬼。宠妃妲已也知道他难以侍奉,所以每次摆酒设宴,她都要事先尝一尝,免得纣王咸淡不可口又要发怒。有一次,妲已尝到有几碗佳肴太烫,可是调换己来不及了,因为纣王已来到餐桌前。妲已为讨得纣王的欢心,急中生智,忙取下头上长长玉簪将莱夹起来,吹了又吹,等菜凉了一些再送入纣王口中。纣王是荒淫无耻之徒,他认为由妲已夹菜喂饭是件享乐之事,于是天天要妲已如此。妲已即让工匠为她特制了两根长玉簪夹菜,这就是玉筷的雏形。以后这种夹菜的方式传到了民间,便产生了筷子。
这则传说,不像第一个传说充满着神话色彩,而比较贴近生活,有某些现实意义,但依然富于传奇性,也与史实不符。考古学家在安阳侯家庄1005号殷商墓中发掘出的钢箸(筷),经考证其年代早于殷纣末期的纣王时代,显然,筷子既不是纣王发明,也非妲已创造,应是更早的产物。
虽然“传说”主要是通过某种历史素材来表现人民郡众对历史事件的理解、看法和感情,而不是严格地再现历史事件本身,但大禹在治水中偶然产生使用筷箸的最初过程,使当今的人们相信这是真实的情形。妲已制筷传说显得更纯朴和具有真实感,也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更多资讯请关注中国竹制品网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第4页/共4页
1005号殷墓发掘出的铜箸,经考证其年代早於殷纣末期的纣王时代,所以显然筷子既不是纣王发明,也非姐己创造,应是更早的产物。
促成筷子诞生,最主要的契机应是熟食烫手,上古时代,因无金属器具,再因兽骨太短、极脆,加工不易,於是先民就随手采摘细竹和树枝来捞取熟食,当年处於荒野的环境中,人类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草丛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过於树木,竹杆。正因如此,小棍细竹经过先民烤物时的拨弄,急取烫食时的捞挟,蒸煮谷黍时搅拌等。筷子的雏形逐渐出现,这是人类特殊环境下的必然发展规律,森勇华从现在筷子的形体来研究,虽然材质已大为不同,金属筷、塑料筷、木筷竹筷等,种类上,中、日、韩三国筷子形态也有所区别,但它还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即使经过三干余年的发展,其原始性依然无法改变。
第4页/共4页
寻找更多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筷子的传说教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