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到第3代的它离终极主神进化史移动设备还有多远

上,苹果对 Mac 产品线全面更新,配置升级,外观不变。
这是味同嚼蜡的敷衍,还是神器加身的涅盘?
我们将用三篇评测文章,还原最真实的 MacBook、MacBook Pro 和 iMac。
硬件发烧友的老黄历中印着一个传说:新出的笔记本,要到第三代再买。
在力求设计感和轻薄的当代,这样的偏见其实还是有一些道理的,几代更新后,最初工业设计中的弊病已经被充分暴露,厂家也会根据用户呼声加入一些改进。
而对于苹果这样的开创者而言,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时间的滋养,会大大提升人们对新概念的接受度。
12 寸的 MacBook,自从 2015 年发布会抢镜之后,就一直面临爱之深责之切的争论,如今进化到第 3 代的它,离终极移动设备还有多远?
关注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回复「MB」,即可回顾爱范儿对
2016 款玫瑰金 MacBook 的详细测评。
“优化”过的酷睿
7 代,能否补上性能短板?
MacBook 在外观设计依然维持原样,经典的楔形设计配上苹果当下最薄的轻盈身态,除了没有 TouchBar 之外无可指摘。
这让我们可以专注于讨论内在的问题,过往两年中,MacBook
被集中吐槽的问题有三:CPU 性能过低、键盘手感不好和扩展性能较差。
由于采用了无风扇的被动散热模式,MacBook
只能被迫选择 Intel 每年移动芯片中最低能耗,但也基本是最低性能的 m3 处理器,因此每次 CPU 的升级对 MacBook 来说都是救命稻草。
Mac 产品的更新一样,此次 MacBook 的 CPU 也同步升级到了 Intel 最新的第 7 代酷睿处理器,核心代号“Kaby Lake”。
因为战略缘故,这代酷睿处理器成了故事最多的一代,在之前,Intel
以“Tick-Tock”的钟摆式策略升级 CPU,一代升级架构,一代升级制程,交替进行。按照这个规律,我们本应该在 7 代酷睿上体验到跨时代的 10nm 工艺制程。但是在
2016 年,估计是 Intel 自己也觉得 10nm 工艺不好搞,再加上竞争对手实在是不给力(很久了),于是决定把 Tick-Tock 策略废除。
新的策略,不再是左右摇摆的钟摆,而是一个往复循环的三角,从此之后,Intel
将采取“制程-架构-优化”的迭代策略,我们今天拿到的 7 代酷睿,就是第一代“优化”的作品。
在核心架构、制程和主板接口上,7
代“Kaby Lake”和 6 代“Skylake”保持完全一致,但 Intel 表示在工艺上还是有了优化,采用了更高的鳍片与更宽的栅极间距,这有助于降低 CPU
的内核能耗,使得这代 CPU 很容易提升频率。根据 Intel 的数据,7 代酷睿相比 6 代,同样能耗下的性能提升了 12%。
款 MacBook 的 m3 处理器主频 1.2GHz,比上代的 1.1GHz 提升了 100MHz,虽然主频只提升了 9%,但是实测性能令人惊喜。我们采用了
Mac 平台上常用的 GeekBench 进行了性能评测,并加入了跨平台的 CineBench 供 Windows 用户比较,彩蛋是,我现在的主力机,2015
款的 MacBook Pro 13 寸也加入了比较。
从结果看,2017
款 MacBook 的 CPU 性能在不同的测试中的提升幅度高达 16%――44%,各项数据直逼 2015 款 MacBook Pro 的酷睿 i5。
WWDC 上苹果着重强调了新 Mac 产品线在 SSD 上的性能提升,与 MacBook Pro 只有高端机型得到优化不同,本次主流配置的 MacBook 也享受到了新
SSD 的好处(当然也是因为之前老款 MacBook 的 SSD 太慢了),写入性能提升了大约 37%,读取性能提升了大约 55%,但与 2015 款 MacBook
Pro 的 SSD 性能差距还是比较明显。
另外,新的处理器增强了对高清视频的解码能力,在对比使用中,2017
款 MacBook 在观看高清视频的时候明显发热更低,也意味着更长的电池续航时间。
实际体验就是,在我上周从
2015 款 Pro 切换过来之后,在工作过程中,基本上保持着浏览器开 20 个页面,挂着微信和 QQ,同时打开 Ulysses 写稿的状态,间或使用 LR
进行图片剪裁和美化,丝毫没有感觉到性能上出现退步的情况。
鉴于在多个电商平台中,刚刚退市的
2015 款 Pro 还是很多人当前购买 Mac 的首选,而 2017 款 MacBook 的性能已经逐渐追赶上它,可以很负责任的讲,如果你日常的工作需求集中在文字处理领域的话,2017
款 MacBook 绝对可以胜任你的需求。
加上帮手的蝶式键盘,能否挽救铁板手感?
年,苹果首次在 MacBook 中引入了全新的蝶式键盘,无论怎么突出其按键面积大、敲击稳固的优点,还是难掩最大的尴尬:键程过短。一时很多网友吐槽,认为敲击 MacBook
的手感好比敲击钢板。
MacBook Pro 推出,全面换装了二代蝶式键盘,彻底标志着蝶式键盘将成为未来一个时代 MacBook 系列的标配。这次 2017 款 MacBook 也换装了二代蝶式键盘,只是键程比
Pro 上的短一点。
从外媒提供的拆解图可以看出,二代蝶式键盘对键帽四角的支撑做了强化,敲击的感觉就是手在下按的过程中,受到了一点更具韧性的支撑,如果说上一代
MacBook 是手指直接敲在铁板上的话,这一代就是在手落到钢板之前加入了一个胶垫,在保持干净利落的同时,手感好上一些。
作为一个长期使用机械键盘,并且长期作为
ThinkPad 经典机型粉丝的文字编辑来说,我自认为对键盘的手感要求还是很高的。一周的使用中,我累计用 MacBook 输入了两万多字,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不适,唯一的感觉是,可能是因为键盘的确认感不强,总会下意识低头看上一眼。
2017 款 MacBook 的键盘手感,我给出的建议是,如果您经常进行短促快速的输入,并且并不是唯键程论的话,这款键盘的手感还算独树一帜,或许还会觉得挺有意思。如果反之,那还是建议您先去
Apple Store 试用一下。
2016 款 MacBook 的对比中,我还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地方,2017 款的触摸板的 ForceTouch 反馈力度的调教也发生了变化,2016 款的更脆而
2017 款的更韧,你会感觉它们与各自键盘的特质简直如出一辙。
对于缺少接口的怨念,如今是否依然存在?
我之所以要在前面努力辩白自己不是一个果粉,就是怕大家在这一段一起打我脸。
这一段,我们说说接口。
近一年的时间中,我对于
Type-C 接口的感情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和工作同时刺激了我,一方面,买房之后在家里布置摆设,发现最麻烦的事情就是布线,另一方面,在家和单位要经常接驳不同的外设,常常因为笔记本/设备不具备某一接口而出现无法使用的情况。
在我们总抱怨某某设备接口“不全”的同时,是否想过,本身这么多杂七杂八的接口才是一切混乱的源泉。
从这个角度讲,
Type-C 小巧、通用,甚至功能强大,比如,如果你有一台比较新型号的 Dell 显示器的话,只需一根 Type-C 线缆,就可以同时完成给笔记本供电和传输视频信号两个功能,而传统
USB 设备则可以接驳到显示器后面的 Hub 中,笔记本到哪只需要一根线缆即可搞定全部连接。
以上讨论仅限于产品本身,可能很多人还要面临平时要与多种外设打交道的情况,这时候我只想表达两个看法,一是一种新接口的推广,一定少不了用户的支持,如果没人去用而妄图接口成为主流是不现实的,比如国内
OV 厂现在还在新旗舰上用 Micro-USB 其实我在内心是鄙视的,二是,现在 Type-C 接口的转接器已经很便宜了……
但这机器唯一不能容忍的,在于只提供了一个
&Type-C 接口,这让我刚才的一切辩白都显得苍白无力,在绝大多数场合下,人们还是习惯给笔记本接上电源使用,即便你购买了转接器,转接器上的 Type-C
&接口也会被电源占据,也就是说,除非你的 MacBook 永远单兵作战,但凡你要使用显示器就得插个转接器。
在这一刻,我多么希望
MacBook 把机身右侧的 3.5mm 耳机孔删掉,换成另一个 Type-C 接口啊。
除此之外,MacBook
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做工扎实的机身、色彩艳丽的屏幕、续航持久的电池,都在笔记本中处于上品,对了还有一点要提,MacBook 的音响效果很好,这么单薄的机身中能发出来那么浑厚的声音,让它这几天成为了我晚间微信夜聊的主力装备……
Plan B,离终极移动设备还有多远?
回到标题,谈谈
Plan B 的含义。
乔布斯回归之后手绘出的四象限,给苹果的主力产品都找到了归宿,而乔布斯亲手从牛皮纸袋中掏出的的
MacBook Air,则一直担负起填满“非专业、移动”这一象限的重任。
从这两个角度看,MacBook
这个系列一开始就是作为 Air 的替代者出现的,无论是一以贯之的楔形机身、轻薄定位,还是解决了 Air 死穴的超窄边框、视网膜屏幕,都当之无愧成为 Air 杀手,而其实
MacBook 的成本并没有售价上体现的这么夸张,以苹果对 Unibody 工艺的熟悉和对供应链的把控来讲,MacBook 的良率和成本都早已可控。
而导致现在这种产品线状况的,其实是市场本身。因为苹果品牌的带动和
iOS 生态的影响,很多人对 Mac 的感情可以用“向往”来形容,而最便宜的 Air 系列自然成了最适合体验入手的系列,于是,Air 这款在硬件爱好者看来已经垂垂老矣的设备,却在市场榜单上不断体现着活力。
MacBook,也从本来面向主流的定位,被挤到了偏高端的位置,基本的用户画像都是:多金的,就想要一个苹果品牌的轻薄笔记本的人,TA 们在提出这个要求之后,毫无例外的直接抱走了一台
既然市场乐意,苹果自然更乐意把两个产品线都卖到比计划溢价更高的位置去,而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有一天市场对
Air 产品线出现了不满,苹果会毫不留情的替换掉这条产品线,并派出自己的救火队员。
只是对这个队员的人选,苹果自己就有两个方案,而
Plan A,更像是 iPad Pro。
10.5 寸 iPad Pro 放在 2017 款 MacBook 旁边的时候,你会惊讶它们竟然有基本完全相同的屏幕高度,仿佛傲娇地在等着你做出二选一的抉择。
Pro 的上探,有利于扭转 iPad 产品的颓势,有助于 iOS 生态的繁荣,最关键的是,很多人并不忌讳在拥有一台 iPad 之后,再购买一台 Mac。
我曾经也是
iPad 的忠实拥趸,我购买过 iPad Pro 发布之前的所有 iPad,而之所以如此频繁的更迭设备,其实是感觉到 iPad 与自己的需求永远相差一点点。
继续辩白一下,我的需求只代表很少一部分人,这些人需要一个移动设备,能够几乎在任何场合都能方便的携带和被调用,同时还对文字输入有一定的要求,接受不了各种奇葩的键盘组合方式或者手感,最关键的是,不想被苹果
iOS 的定期升级的逆优化给绑架,也不想在苹果每次换代的海量功能前被诱惑的失去理智。
于是,我发现
MacBook 几乎是我们这类人的终极移动工具,体积和重量能够让他每天出现在我的双肩包中而不感到厌烦,足够方便在飞机经济舱的小桌板上使用,无风扇的设计带来了零噪音的便捷,而非常低的发热让我乐于随时把它在看电视或者睡前的阅读时光放在一边,而当任何工作状况出现的时候,我并不会因手头设备的局限而无法展开工作,因为,它至少是一台称职的电脑。
在之前,很多人会因为类似的考虑而最终入手了微软的
Surface Pro,但现在,三代更新后的 MacBook 提供了一个更为优雅的选择。
而算经济账的话,MacBook
的生命周期要比 iPad 长的多,系统升级带来的性能衰减也要远优于 iOS 设备,从每天使用的时长讲,这笔投资或许要划算得多。
本文转载自爱范儿
楼主邀你扫码
参与上面帖子讨论
你尚未登录或可能已退出账号:(请先或者商品名称:
评价得分:
其他谈论话题
多品类齐全,轻松购物
快多仓直发,极速配送
好正品行货,精致服务
省天天低价,畅选无忧用实力说话向年轻进化第三代C5到店实拍
文章有更新通知您!
[汽车之家 实拍] 可谓中国中级车市场的一员老将,自从上一代C5进入中国以来已有将近八个年头,近年来诸如、这样的竞争对手早已完成了换代升级,自然也不能示弱,终于推出了第三代C5车型,这款新车型从外观到内饰都有很大的改变,是否能够打动消费者呢?下面一起来看。一、外观采用最新家族设计贯穿一体式前脸配备全LED自动前大灯尾灯造型独具匠心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
收藏成功!
文章有更新通知您!
汽车之家精彩活动推荐
汽车之家温馨提示您:留言中请不要恶意攻击国家、其他用户及工作人员,不要发布任何广告性质的留言,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永久封杀违反以上规定的ID。流畅沟通、观点鲜明、善意提醒是我们推崇的良性留言氛围。
新车指导价:
车身颜色:更多颜色更多颜色
发动机:&&&&
变速箱:手自一体&&车身结构:&&
加速(0-100公里/小时)
刹车(100-0公里/小时)
油耗(100公里)
总评分数:
测试文章:《》
评测编辑-黄荣嘉:
&&&&外观内饰的变换让新款的C5颜值明显提升,相比过去的特立独行风格,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新增配置也为车型加分不少。从实测成绩来看,新款C5的表现中规中矩,乘坐舒适性依然是新款C5的核心价值所在。如果单看车型本身,我或许只能给它7分,因为紧凑的车内空间和一些不够人性化的小细节扣了分。但如果再结合价格来看,测试的这款顶配车型也才21.99万,如果终端再给点优惠,那性价比还是不错了,所以我又给它补回了1分。
评测编辑-梁海文:
&&&&新款雪铁龙C5给我印象最好的地方仍是底盘,扎实稳健的行驶感受是其突出的特点,对路面的振动过滤都比较到位,弯道中又能提供足够的支撑,值得肯定。动力方面,动力输出比较平顺,但会少了一点激情,全力加速也不会感到明显的推背感。加速和制动的成绩在同级别中处在中等水平,9.5L/百公里的油耗水平也是中规中矩。综合来说,雪铁龙C5不是注重运动激情的车型,而是偏向舒适休闲的风格,更适合在城市代步出行使用。
评测编辑-陈海佣:
&&&&C5在我看来是一辆开着挺舒服的车,底盘调校是我比较喜欢的风格,非常稳,减振表现一如既往的出色。日常代步的话,6AT的平顺性也没毛病。这次升级包括外观、内饰以及配置提升,可在它身上仍然有些不够人性化的设计,这会提升大家适应的时间成本,体验欠佳。整体来看,它还是我们熟悉的C5,个性鲜明不从众。
6分以下:不做推荐|6-7.9分:合格产品|8-9.2分:优秀产品|9.3-10分:强烈推荐
加速(0-100公里/小时)
刹车(100-0公里/小时)
油耗(100公里)
总评分数:
测试文章:《》
评测编辑-侯云峰:
&&&&动力够用、油耗不错,并且舒适性在同级别中数一数二。我现在还年轻,对于车辆的动力、操控有较高的要求,如果我过了30岁,那我会选择C5。我给9分,1分扣在后排空间上。
评测编辑-苑璐:
&&&&初段加速有点肉,中后段还不错。底盘表现扎实,座椅乘坐舒适,噪音也挺低,这些是C5的优势。它的劣势在于后排空间不如许多同级别对手。
评测编辑-时睦华:
&&&&之前我担心涡轮增压发动机会对驾乘舒适性有影响,不过1.6T发动机在C5上被调校得很顺,动力输出的感觉更像是自然吸气发动机。在此基础上,它的动力也比2.3L车型好不少。所以我觉得,1.6T的C5是最值得买的。不过呢,C5车型偏老,设计感已经有点跟不上时代了。
6分以下:不做推荐|6-7.9分:合格产品|8-9.2分:优秀产品|9.3-10分:强烈推荐
加速(0-100公里/小时)
刹车(100-0公里/小时)
油耗(100公里)
总评分数:
测试文章:《》
评测编辑-韩路:
&&&&C5比我想象的强了不少!东风雪铁龙终于带着一款6AT、多连杆后悬挂的车来了。虽然我们之前日子里觉得东雪非常不思进取,但是这次C5从产品端给反馈出来的结果还是挺让人满意的。
评测编辑-王苦公:
&&&&PSA集团在国内从来没有一款车能像C5这样主流并能打动人心的车。又大气又舒适,从里到外也都很好看,技术也跟得上时代,法国车奇怪的个性终于能符合主流价值观了。我看好C5,并且也推荐。
评测编辑-孟庆嘉:
&&&&终于使上6速自动变速箱了!我很欣慰。在这套全新的动力组合下,C5驾驶的驾乘感明显多了份安逸和细腻。另外,漂亮的外形,很大的空间以及不错的性价比已经让我对它有几分心动。
6分以下:不做推荐|6-7.9分:合格产品|8-9.2分:优秀产品|9.3-10分:强烈推荐
雪铁龙C5相关视频
大家都在问
文章有更新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终极大神进化论txt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