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弹箱上(多——45)让子弹飞什么意思思?

时代的印记(45) 父亲的最后一粒手枪子弹
我的图书馆
时代的印记(45) 父亲的最后一粒手枪子弹
父亲最喜欢的一把毛瑟手枪和一把勃朗宁手枪早在文革初期就按照中央规定上交了。近日,整理父亲的遗物时,看到了一张证明,证明他在文革中向组织交回了一粒手枪子弹。这是父亲的最后一粒手枪子弹,我猜想,或许是子弹掉落在箱子底部,当时没发现,或许是父亲特意留作的纪念品。
广西布告,即“七·三”布告(证明中误写为“七·二三”),指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一九六八年七月三日布告。布告说,最近两个月来,在广西柳州、桂林、南宁地区,连续发生了一系列反革命事件。中央认为,这是一小撮阶级敌人破坏无产阶级专政、破坏抗美援越斗争、破坏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反革命罪行。
陕西布告,即“七·二四”布告,指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一九六八年七月二十四日的布告。主要是严厉制止日益蔓延的破坏交通、抢劫军用列车、冲击解放军机关、杀伤解放军指战员和大规模武斗。
&&&&&&&&&&&&&&&&&&&&&&&&&&&&
七·二四”布告
别小看这粒小小的勃朗宁手枪子弹,它可以夺去一个人的生命。在战争年代是司空见惯的小事一桩,但在文革中武斗最盛的时期,可是一件非同小可的大事。老父亲最听党的话,翻箱倒柜找到了那粒子弹,将它上交给了组织。上交子弹后,父亲在两年间没有得到书面证明,最终是在最讲认真的父亲的督促下,当时的经手人于1970年补开的。
文革前,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党政军高级干部家中有枪的很多,拥有数支不等的也大有人在,其中有战争年代缴获的战利品,有战友、上下级相互之间的馈赠品,有个人立功受勋的奖励品,有喜好把玩武器的收藏品,也有各种形式如友好国家、组织授予的纪念品等等。当时能够持有枪械,是对持枪者个人的一种肯定,是资格的见证,是地位的象征。
当时建国已经17年,由于解放后国家一直对枪械实行严控,流失散落在民间也即老百姓手中的枪械并不多,有的也只是汽枪猎枪、自制土铳之类,尤其在北京城区管控更甚。这个清查对象其实主要是针对党政军高级干部的个人持有枪械,即所谓家庭私藏枪械,军队干部按制度正规配枪的不在此列。
对这次清查收缴党政军高级干部的枪械,粟裕大将之子粟戎生回忆道:“1966年,‘文革’开始了。根据中央的规定,私人手中的武器一律上交。爸爸监督我把他收藏的各种枪支精心地擦拭好,然后再三叮嘱接收的同志:‘你们可要保管好。运动完了我还会要回来的。’当时我已有5年军龄,很同情爸爸,一个老军人在战争年代同枪结下的感情,确实难以割舍”。
1940年,曾参加南昌起义的新四军干部在皖南合影。前排左起:周子昆、袁国平、叶挺、陈毅、粟裕。
贵为大将之首的粟裕,战功赫赫也在所难免,可见这次清理收枪行动的力度之大。凡事皆有例外,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出现百密一疏,力度和广度如此之大的高干枪械清理收缴行动也没能做到尽善尽美,从外交部的外交官柯华的三支枪的情况来看,外交官的地位有点特殊,看来“外交豁免权”不仅在国外,在国内亦能使之成为漏网之鱼。
柯华的三支枪是怎么回事呢?柯华是广东潮汕人,其父早年下南洋,家境殷实。1935年入读燕京大学,参加过“12.9”学运,抗战后到延安,长期从事宣传文化工作。建国前身为“文官”,建国后身为“外交官”的柯华,居然也有三支枪,还是两长一短,其中一支是卡宾枪,这实在是不一般!而且,这三支枪都大有来头。
柯华的这三支枪不是主动上交的,而是被抄家抄出来的。“文革”初期柯华由于与甘野陶、龚普生三人联名写了一张大字报支持陈毅,被外交部的造反派打倒,并被抄家。柯华在回忆录中写道:“抄家时,他们要把我放在家里的三支枪拿走,一支是卡宾枪,一支是左轮手枪,还有一支双管猎枪,这三支枪陪着我度过了几十年,我很心疼。那支卡宾枪是林彪送给我的,我带着它去的延安。尽管当时林彪红得发紫,但我不愿意告诉造反派这是副统帅林彪当年送给我的枪。我也不想说,那支左轮手枪是在西北战场缴获国民党军长刘戡的佩枪,也很有纪念意义。至于双管猎枪,是周总理送给我的。周总理知道我喜欢打猎,让卫士长成元功把这支当年苏联元帅朱可夫送给他的枪转送给了我,上面刻有朱可夫和周恩来的名字。”
柯华的三支枪被抄走后的命运不得而知。
左一是陈毅元帅,中间是周总理,右一是柯华。
今天当一次“标题党”,标题是子弹,但子弹实在是乏善可陈,我想说的却是枪,主要说说毛瑟手枪。
手枪小巧精致,深得军人的喜爱,但毕竟作用距离近,体积小,又是全自动射击,不适合作为主要武器消灭敌人,所以作为自卫武器都是装备特殊作战部队和指挥官。我军战争年代长期没有军衔,士兵只能依据某些外貌特征来判断军官的级别,主要是按佩枪种类来辨别,例如在解放战争时期,班长一般拿冲锋枪或是卡宾枪;排、连、营长一般是驳壳枪;团长以上的军官主要配勃朗宁等小型手枪。
&照片中的军人是出关到东北的老八路,人手一把驳壳枪。
驳壳枪的学名叫毛瑟手枪,是德国毛瑟公司研发的一种可以连发的手枪,有效射程120米,有单发和连发装置,配有装弹量为10发和20发两种弹匣,枪身短小,20多厘米,便于携带和隐蔽。德国毛瑟兵工厂从18世纪末开始,在近40年中先后生产了约100万支各种型号的驳壳枪,旧中国作为一个巨大的市场,接纳了其中70%以上的数量。正像人们一看到单发装填的老式步枪,就能想起"三八大盖"一样,绝大多数中国老百姓对“盒子炮”、“二十响”再熟悉不过了。这是因为数以百万之众的各国以及各种版本的驳壳枪,大部分都集中到了旧中国,并且已经融入了中国战争特别是中国革命战争史的缘故。&&
驳壳枪真正被使用者所喜爱的是在中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鉴于教训,限制了对发展中国家武器的限制,连发步枪类不允许进入发展中国家。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正处在水深火热中,各派军阀相互倾轧杀伐,急需要武器进行作战,而当时的日本控制西方向中国出口军火,但做为手枪的驳壳枪不在此列,所以可以大量进口,因此驳壳枪成为各派武装的首选,北洋政府,张宗昌等均曾大量购入过此类武器。 
20世纪30年代初,驳壳枪的全自动型M1932快慢机出现,火力接近微型冲锋枪的水准。而这时欧洲各国已经开始少量装备真正的冲锋枪了。M1932快慢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位置尴尬,更加难以得到欧洲各国的青睐了。那么,价格昂贵的驳壳枪为什么又在当时极度贫穷的中国得到了军人、土匪等等各方的一致推崇,并且大量购买和装备呢?因为当时中国军队普遍缺乏重武器和自动武器,不要说榴弹炮,就连迫击炮和机枪都十分缺乏,冲锋枪几乎没有。由于中国长期战乱,自动武器进口受限制,财力也不允许大量购买,所以交战各方普遍是用各式单发手动步枪对射,而且由于训练的不足,实际交战距离很近。在这样的交战方式下,弹容量达到20发,且能半自动或全自动射击的驳壳枪,就成了交战的利器了。而且驳壳枪虽然作为手枪来说比较贵,但远比机枪和重武器便宜,进口也比较方便,自然得到普遍欢迎。
自上个世纪初毛瑟手枪传入中国后,很快受到国人无比的青睐。不管是正规军、游击队,还是地主豪强的私人武装、打家劫舍的绿林豪杰,都以能够佩戴毛瑟手枪为荣。不论其装备的数量,还是发挥的程度,都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军队所无法与之相比的。可以说,不管是德国还是西班牙还是日本,他们生产毛瑟手枪的主要出口地,就是一个——中国。有一个事例不难说明这一点,因为中国仿造的毛瑟手枪在质量上还无法与列强相比,同样是佩戴毛瑟手枪,是不是德国造,已经成为一个带枪人身价的象征,这大概就和现代人开什么车,是不是原装车才算牛气一样的道理。于是德国毛瑟厂商投其所好,在后来生产的毛瑟手枪上,不仅有毛瑟厂的厂徽标志,还用汉字打上“德国制”三个字以为标榜,其生产和销售的目的,不言自明。
毛瑟手枪的商标
中国人对毛瑟手枪的态度可以用美国人对柯尔特左轮所表达的爱慕之情作比拟。谁要背挂一支木盒托的毛瑟,必定非常惹人注目,甚至招来忌妒。这也难怪,因为毛瑟手枪是一种信得过的随身武器,在战斗中,使用非常成功。20世纪买了毛瑟的中国人临终时总要给儿子交代一句“要爱护毛瑟”,过了些年儿子又传给孙子,据说有些家庭一支毛瑟手枪竟然用了40多年。
出现在中国的毛瑟手枪主要有5个型号:Mmm毛瑟手枪;7.63mm警用型毛瑟手枪;Mmm毛瑟手枪;M1916式9mm毛瑟手枪;Mmm毛瑟冲锋手枪。
上世纪三十年代,希特勒上台后,大力发展军事力量,为此需要大量的钨、钼、锑等稀有金属,而中国富有此类物质,当时急于剿灭红军的国民党政府就与德国签订了用资源换武器的协议。蒋介石引进了大量的德国军事顾问,用出卖战略资源换来的德国枪械装备部队,部分军官曾到德国受训,也带回了大量的毛瑟手枪。&
& 20世纪30年代生产的10万支最后型号的驳壳枪大部分销到了中国,它就是德国毛瑟M1932
7.63mm冲锋手枪,是德国毛瑟兵工厂于1932年定型生产的M1898
系列自动手枪的最后一种产品,我国对其称谓多样,例如“二十响驳壳枪”、“盒子枪”、"盒子炮"、“自来得二十响木壳”、“快慢机”等等。我军老一辈军人大多称其为“快慢机”,且每每谈及无不津津乐道,并赞叹有加:“&长苗镜面、满带烧蓝、外加快慢机,打起来活像一挺机关枪的二十响驳壳枪!”&&
&&&“快慢机”是德国M1896
7.63mm自动手枪(即固定弹仓的十响驳壳枪)的改进型,可称得上是一件极为精美的艺术杰作。其制造工艺极为精密,不仅采用优质的原材料,而且集中了毛瑟公司近40年制造驳壳枪的经验、智慧和技术手段,并经过严格检验之后才出厂。即使与当今现代手枪相比,“快慢机”的品质都是无可挑剔的。二十响“快慢机”&
我们先从它的外观来品味它的精典,典型标志就是它那铮亮的外观。这个时期,德国枪械的发蓝技术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快慢机”的表面,远看是深黑色的,但当你把枪拿在手里端详的时候,由于光线的变化,全枪的色泽呈现晶莹剔透、黑里透蓝景象。这在其他枪上是不多见的。德国驳壳枪在其大量生产的四十年历史中,内部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因此可以说原始设计几尽完美,没什么可改进了。分解一支驳壳枪基本不需要工具,只要有一颗驳壳枪的子弹就可以将枪分解。
德国毛瑟手枪的生产装配车间
&作为一种历史的见证,毛瑟手枪参与了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国民革命军北伐,国共十年内战,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一直到朝鲜战争,几乎无役不与,它和中国现代史紧密的缠绕在一起。翻开旧照片,从西北的黄土高原到东北的老山密林,从中原大地到江淮水乡,到处都有它的踪迹,它伴随我们度过了艰难的岁月,毛瑟手枪之情,绵绵无尽。
在当时的中国,不仅仅高级将领的卫队和基层指挥员配备,就是作战部队也大量装备。以国民党中央军骑兵旅的轻高射炮连和装甲汽车连为例,前者编制官兵148人,配备毛瑟手枪56支,后者官兵134人,配备毛瑟手枪89支,由此可见毛瑟手枪编配比例之大。据一些曾参加抗日战争的前国民党军人回忆,中国军队的近战火力密集度较日军为强,就得益于毛瑟手枪的大量配备。
国军大量装备着驳壳枪
国军女兵手枪队装备着驳壳枪
淞沪会战中,国民党军队将使用毛瑟手枪的士兵集中编成手枪队,于日军近距离巷战,或将使用该枪的士兵化装成平民,以短促火力,袭击日军散兵,造成日军极大恐慌。
擅长近战的西北军中,更是重视毛瑟手枪,从军到旅的各级长官,都直接控制着从团到连规模的手枪队,每到战斗的关键时刻,手枪队便成为一张王牌。1926年国民军与晋军战于晋北,石友三部曾一次集中3000人的敢死队,每名队员一把大刀,一支盒子炮,可见其装备数量之多。中原大战之前,西北军还曾编有手枪旅,后来由西北军分化出来的韩复榘第三路军中,也长期保持着手枪旅的建制。几千人的部队,全部以手枪作为装备,这在世界军事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同样是以近战为主要作战方式的红军中,毛瑟手枪也被大量使用。宁都起义后任红军第五军团军团长的季振同,起义前任国民党军第七十四旅旅长,该旅前身即为西北军冯玉祥之手枪旅,起义时,绝大多数官兵仍保持着手枪旅的三大件:驳壳枪、步枪、大刀,后来该旅全部加入了红军。红二军团成立前,贺龙的红四军有一支手枪大队,段德昌的红六军总指挥部也有一支手枪队,配备的武器主要是驳壳枪。
红军手枪队的战士
在中国反帝反封建和反侵略战争中,人民武装大量的夺取敌人的武器来武装自己,国民党军队将驳壳枪作为制式武器装备,使用甚广,我军在战争年代缴获也很多,因此人民军队里也大量装备这种驳壳枪。
&父亲的戎装照
父亲戎装照片上挎的驳壳枪是他红军时期在湘鄂西与白军作战时,从敌人那里缴获来的战利品。这支枪曾陪同他走过雪山草地,踏过万水千山,数不清的敌人倒在了这支毛瑟手枪的枪口下。
手提大刀,腰别驳壳枪的八路军勇士们。
许多出身行伍的我军高级指挥员,在多年的戎马生涯中与毛瑟手枪结下了不解之缘,驳壳枪在我国革命战争中,受到从士兵到将军、元帅的普遍青睐。日,朱德与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率领国民革命军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朱德同志在起义时指挥作战中使用的就是7.63mm警用毛瑟手枪。这支毛瑟警用手枪后来刻有“南昌暴动纪念朱德自用”的字样,它被誉为“中国革命第一枪”,是军博的“镇馆之宝”。在井岗山斗争时期,每遇战斗最紧张时,朱军长往往持毛瑟手枪亲自带队冲杀。
朱总司令的警用毛瑟手枪
在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余秋里将军的一段回忆,这段回忆说的是在1936年3月,长征途中时任红二军团六师十八团政委的余秋里奉命进攻云南镇雄县章坝村附近一个国民党军的阵地。面对的敌人是白军万耀煌纵队的指挥部。他先派了一个排从侧翼进攻,这个排一去不复返,他又命令发动正面进攻。他说:“我听到那么多轻机枪的扫射声,大吃一惊。后来我意识到,这种被我当成轻机枪的武器其实是毛瑟冲锋手枪-—一种二十响连发手枪。”在余秋里的红军生涯中,他从来没下过“不成功则成仁”一类的死命令,“但是,那天我下了这样的命令。”他说。敌人几乎摧毁了他的指挥所。他甚至把炊事员都动员起来参加战斗了。十点钟,一粒毛瑟手枪子弹穿进了他的左臂,打断了的左臂垂在身边,露出了骨头和筋腱。战斗进行的非常惨烈,最后,阵地攻下来了,十八团缴获了八支敌人刚刚装备的“快慢机”驳壳枪。
余秋里将军
&时任红6师政委的廖汉生将军在回忆录中谈到:过去我们的驳壳枪都是打单发的,这次缴获的20响驳壳枪既可以打单发,又可以打连发,手指头勾住扳机不松,哗哗哗……,20发子弹全打出去,像机关枪一样。
1937年6月,时任红二军团6师政委的廖汉生将军在红军改编前照的最后一张红军照。
&&&&长征中红二方面军之一部的合影照片,照片中的红军指战员大部分都配备着驳壳枪。
&前排中间站立最高者是吴德峰,原六军团保卫局局长,后任红二方面军保卫局局长。
红六军团团以上首长合影。从照片中可以看到其中大部分人都携带着驳壳枪。
红二十五军中也曾编有手枪团,是军长徐海东很惹眼的一个亮点。持毛瑟手枪奇袭、突击,在红军的战例中非常普遍。
抗日战争中,徐海东将军(中坐者)任八路军115师344旅旅长。
长征途中,张国焘闹分裂,朱德、刘伯承被困在四方面军张国焘手中,生命安全几遭不测。朱德身上,一直有两支毛瑟手枪和一支小手枪与之形影不离,刘伯承则随身带了包括两支毛瑟手枪在内的五支手枪。张国焘最后没敢下手,固然怕包括四方面军在内的广大红军指战员不会饶他,但两位名将的骁勇声威和他们那从不离身的毛瑟手枪,怕是文人出身的张国焘不能不有所忌惮的。
红军西路军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将军牺牲时,双手各持一把匣子枪,死在其枪口下的马匪军不计其数。
董振堂将军
在各次战斗中缴获的“快慢机”实际上成为红军长征中的重要装备之一,在娄山关、大渡河、泸定桥等一系列战斗中,创造了惊人奇迹的抢渡大渡河的十七勇士、飞夺沪定桥的二十二勇士在突击行动时,便每人配备了一支毛瑟冲锋手枪。突击队员们依靠其炽烈火力,一再成功将红军带出了绝境。
红军装备毛瑟手枪最多的当属四方面军,在和胡宗南部的战斗中曾有多次缴获,这些武器后来在西路军的倪家营子、石窝等一系列悲壮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长征中时任红30军代理军长的程世才回忆,1937年4月,在走出祁连山后,发生了西路军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战斗——白墩血战。当时西路军余部被两个旅的马家军骑兵分割包围,当敌人马队已冲到三十米内的危急关头,程世才和警卫战士硬是凭借7支“快慢机”的火力,从1700名敌骑的两路包抄中杀开一条血路,最终带着最后的将近500人突出重围。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徐向前、聂荣臻、萧克分别被任命为八路军129师、115师、120师的副师长,他们随身携带的武器就有Mmm毛瑟冲锋手枪。他们率领八路军的将士们驰骋抗日疆场,表现了一代元戎勇迈无敌的英雄气概。
八路军129师副师长徐向前在抗日前线
&&&&&&&&&&&&&&&&&&&&&&&八路军115师副师长聂荣臻在抗日前线
左一为八路军120师副师长萧克,左二起朱德、贺龙、刘伯承、任弼时。
新四军军长叶挺在皖南事变的突围战斗中,最危急的时刻,也曾手持毛瑟手枪亲手射杀敌兵。
战斗在东北白山黑水间的鄂豫皖苏区及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委杨靖宇将军能够在二百步距离上用毛瑟手枪左右开弓打落苹果。他在被敌包围后,孤身一人,手持毛瑟手枪与敌对射,使数百想活捉杨将军的猖狂之敌迟迟不敢靠前,最后只好在远距离上将其射杀。
壮烈殉国的杨靖宇将军
许世友是我军历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将军,许世友一生只对一种枪有感情,这种枪就是被人们称为驳壳枪的冲锋手枪。许世友的枪法有口皆碑,他一生随身携带的驳壳枪曾击毙敌人千余。1943年春天,许世友与田普举行婚礼。婚礼上,众人提议许将军一展枪法。本来,大家以为将军会以一物体作靶子到室外表演的。谁也没有想到,他走到新娘前,把来宾献的花分成了三份,分别放在田普的两肩和头顶,亲切地安慰说:“请你来给我当个助手,你一定不要害怕,咱俩来表演,为来宾助兴!”大家不知许世友准备干什么,没想到,他离开新娘后,冷不防拔出驳壳枪。随着“叭叭叭”三声枪响,新娘田普还没有回过神来,花儿已从她双肩和头顶落下。大家一时瞠目结舌,在场的宾客兴奋地鼓起掌来。几十年后,田普还在为当时的情景感到后怕。许世友将军去世前,他要求土葬,并一定要将这支驳壳枪随他下葬。经过层层上报,中央领导批示:“特殊人物,特殊办理。”于是,将军的驳壳枪随同将军一起静静葬在他母亲的坟旁。
抗日战争中的许世友将军
抗战时期,乔装奇袭、伏击、村落战、地道战、挑帘战等小部队的作战行动是敌后抗日游击战的主要战法,对于活动在敌后的我各抗日游击队、武工队来说,既便于携带,又有很强火力的毛瑟手枪,就更是勇士们的必备利器。在重武器与自动火器严重不足和重视轻装机动的游击队中,毛瑟手枪成了游击队员得心应手的最好伙伴,就象左轮手枪对于美国西部牛仔一样,毛瑟手枪也已成为我敌后武工队员的最明显的标志了。&
八路军武工队
毛瑟手枪加大刀,远近结合的战法令日寇闻风丧胆,图为八路军准备伏击敌人。
&&&&&&&&&&&&&&&&&&&&&&&&&&&&&&&&&&&&&&&&&&&&&&&&&&&&&&&&&&&&&&&&&&&&&&&&&&&&&&&八路军某部
东北抗联某部
1939年夏,东北抗联第一路军警卫旅。
在红军和抗战时期,我军的基层指挥员,很多人都是使用缴获的“二把十响驳壳枪”,其中也有国民党兵工厂仿造的“二把十响驳壳枪”。“快慢机”冲锋手枪多装备于精锐的突击分队。德国毛瑟M1932
7.63mm冲锋手枪,作为驳壳枪中的精品,缴获以后,往往带有礼品性质被逐级上送,其中也不乏送到总部和中央军委,供首长或警卫人员使用。在延安和西柏坡时期,毛主席还曾风趣地说“我们走到哪里,老百姓一看都知道,因为我们背'盒子炮'的多”。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以及建国初期的作战中,主力部队的部分营连级指挥员,还有一些侦察、突击队员开始普遍使用"快慢机"。它对于我们的革命战争所起到的作用,已远远超出了其本身的价值。
在那个年代,毛瑟手枪还是高级将领之间互相馈赠的礼品。抗战时任东北挺进军总司令的马占山将军驻节绥蒙,与蒙族军官联络感情时,也往往用毛瑟手枪作为赠品,很受蒙族官员的欢迎。
抗战时期,与新四军驻地相邻的川军第一二七师师长陈离,曾以四支二十响毛瑟手枪作为礼品,赠与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以答谢新四军对其训练游击干部的支持。
在冀中,为了与敌后的国民党军建立统战关系,军区司令员吕正操曾将自己心爱的二十响毛瑟手枪赠与河北民军副总指挥乔明礼。当时吕很舍不得,政委黄敬一再做吕的工作,并答应将自己的二十响手枪给吕,吕出于统战需要,才将枪赠乔。后来乔对八路军有好感,终于在抗战胜利后与高树勋将军一起,站到了人民的一边。
德国毛瑟M1932
7.63mm冲锋手枪
“快慢机”不仅是对毛瑟M1932
7.63mm冲锋手枪的爱称,也本质地反映了它可通过转换特有的快慢机柄,实现单发和连发发射方式的选择。
驳壳枪从字面上讲是指枪把与枪的壳子可以接驳,该枪配有木质枪套,除具有保护和携行手枪的功能外,必要时可将木枪套驳接在手枪握把上,作为枪托抵肩射击,有效射程达150m。长弹匣装在枪上后,弹匣底盖与握把底部平齐,当驳接枪套时整个枪如同一支小型冲锋枪。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驻陕办事处门外站岗的八路军警卫战士肩扛着驳壳枪
与毛瑟M1896驳壳枪固定弹仓显著不同的是,"快慢机"在保留前者从抛壳窗用10发桥形弹夹装填枪弹的功能之外,还采用了可卸式供弹具,包括10发(短)弹匣和20发(长)弹匣两种。短弹匣装在枪上时,弹匣底盖与扳机护圈相齐,主要是为了便于携带(包括装入枪套内携行);不论弹匣长短,都可用10发弹夹从抛壳口压填枪弹。
红军战士腰间别的驳壳枪用10发桥形弹夹装填枪弹
毛瑟手枪与勃浪宁手枪相比,确实为名符其实的“盒子炮“,毛瑟手枪由于火力强大,在射击时枪口跳动比较明显,一般连开二枪,第三枪的子弹基本上就打不着人了。但在战争实践中,中国人发明了一种冲锋手枪射击技术,用以控制全自动射击时枪口上跳问题,方法很简单。许多有经验的军人常常把枪面向右倾斜45°,或将枪面向左倾斜90°进行概瞄射击,这样连发射击的枪弹,就会借着枪管沿枪身轴线的上跳,很自然地成一个扇面横扫出去,结果在水平面内形成了散布射,这要比枪口上跳好得多,“跟着感觉走”的快速射击命中概率还相当高。就是这么个易如反掌的办法,西方竟无一人想到,这是中国人创造的一个奇迹!无怪乎那些老外们惊叹:这么一个伤透了脑筋也没有解决的难题,被中国人轻轻地动了一下手腕,就解决了。也许毛瑟公司在开发此枪的时候,也绝不会想到会有中国军民将其功能发挥的如此淋漓尽致。
因毛瑟手枪枪管长,瞄准基线长,许多优秀的射手根本不用缺口和准星,《平原游击队》电影中的李向阳右手的一支毛瑟手枪就被锉去准星,方便拔枪。神枪手们射击只是根据手感概略瞄准,便能打落空中的飞鸟、抛掷的铜钱,这些早已不是夸大的传说了。抗战刚刚胜利时,国共美三方军调小组到新四军第五师驻地调停内战,曾流传着小组中的美军代表和师长李先念赛枪的故事。其时,美军代表用卡宾枪射击空中用降落伞飘落的小型靶标,而李先念则用毛瑟手枪射击向空中抛掷的砖头瓦块,枪枪命中,令在场各方人员惊叹不已。
1940年初,李先念将军率新四军挺进纵队进入鄂中地区。
抗战胜利后,大量的美制汤姆森冲锋枪、M3冲锋枪和英制斯登冲锋枪进入中国,装备国民党军队,并被人民解放军大量缴获和使用。冲锋枪在此时的中国战场才姗姗来迟地承担了本来早该由它承担的火力任务,加之此时的作战形式也已经由以小规模的游击战为主而变成以大兵团的运动战为主了。随着冲锋枪的普及,毛瑟手枪开始逐渐的退出主战场,但仍然一直持续到解放初期的剿匪战斗中。
&&&&照片为1964年夏耀堂将军在成都的全家合影,他身后的警卫员手持着将军的毛瑟手枪&
&毛瑟手枪的光芒日渐黯淡,以至最后彻底隐身在博物馆里,它已经不仅仅是一把枪,它代表着一种文化情结。从北伐、长征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毛瑟手枪几乎见证了现代中国革命的全部历程,无数真实的或虚构的人物,用毛瑟手枪书写了无数的传奇故事。如果说左轮手枪书写的是美国牛仔的传奇,那么,毛瑟手枪上映射的则是中国人民革命英雄主义的史诗。
<img style="TexT-ALiGn: DispLAY: block" src="/DownloadImg/0/" height="563" width="403" alt="时代的印记(45)&父亲的最后一粒手枪子弹" title="时代的印记(45)&父亲的最后一粒手枪子弹">
父亲非常喜欢他的两支枪,过去在军队,赶上军务繁忙时,有警卫员帮着擦拭。转业到了地方,就自己擦拭。随着父亲年龄增大,他擦枪的频率逐渐降低,以后就难得一见了。和所有天生就喜欢舞枪弄棒的小子们一样,我把看父亲擦枪当做一种视觉享受,这可不是玩具枪,太漂亮了!乌黑锃亮的真家伙,看得人眼馋!尽管枪弹是严格分离的,父亲也很少让我摸他的枪。赶上父亲心情好,恩准我拿起枪来比划一下,那支勃朗宁花口撸子小巧玲珑,很趁手,而那把驳壳枪沉甸甸的,我那时人小手劲不够大,单手握持感到比较吃力。
1966年5月,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中央文革下令:中央和地方的党政军高级干部私人拥有的枪支弹药必须清理收缴封存。上交之前,父亲最后一次擦拭了他心爱的两支手枪,这是他戎马生涯的见证。作为军人,枪已经成为他整个生命的一部分。
&&&&&在那场既触及灵魂又触及皮肉的文化革命中,不少老干部遭受迫害,挂牌批斗,游街示众,刑讯逼供,无所不用极其。我曾亲眼在西安街头目睹了国务院副总理习仲勋脖颈上挂着“三反分子”大牌子,以“喷气式”姿态被押在大卡车上游街,他倔强地扬起头,器宇轩昂。许多不堪凌辱的老军人由于收藏的枪支子弹已经上交,只能选择自戕的方式,以死明志。服安眠药自尽的人最多,有李立三、陈昌浩、周小舟、阎红彦等,数不胜数;张琴秋是跳楼自尽的,父亲的红二军团战友唐金龙将军则在家中以手枪自毙,饮弹离世。
话题太沉重,有点跑题。还是回到驳壳枪上。
中国最脍炙人口的老电影《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等,表现的基本上是小规模的游击战斗,使用的轻兵器主角则始终毫无例外的就是驳壳枪,这是敌后人民战争的缩影。记得当年看过这些战斗故事片后,校园里立刻掀起了一股“盒子枪旋风”,除了崇拜手持双枪的李向阳,侦察英雄杨子荣,威风凛凛的刘洪和王强,同学们也痴迷上了那威力无比的“盒子炮”。有动手能力强的小伙伴教同学们手工“造枪”,记得是用三块叠好的纸板拼起来&,再卷一个纸筒当枪管,一把“盒子枪”就造好了。我们全班男生人手一“枪”,在全校会操时,我们的“手枪方队”接受校长和老师的检阅,受到了热烈欢迎。
手工“盒子枪”示意图,当年我们作的可比这要精致得多。
&军人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和社会的革命传统教育培养了我们爱枪的情结。
&&& 在崇军尚武的氛围中,我们长大了。文革中,我们子承父志,参军入伍,成为了毛主席缔造和指挥的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实现了儿时的愿望,拿上了“真家伙”。
巾帼不让须眉
苦练杀敌本领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
&&感谢朋友们浏览!
部分资料来自互联网,感谢原创作者!
&&&&&&&&&&&&&&&&&&&&&&&&&&&&&&&&&&&&&&&&&&&&&&&&&&&&&&&&
馆藏&18878
TA的最新馆藏[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吃香蕉挨子弹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