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棱堡的多层防御体系系是一个怎么样的体系

古代防御战最浓重的一笔
来源: &&&&
  宋蒙(元)战争从公元1235年全面爆发,至1279年崖山之战宋室覆亡,延续近半个世纪。它是蒙古势力崛起以来所遇到的费时最长、耗力最大、最为棘手的一场战争。发生于1259年的钓鱼城之战,则是其中影响巨大的一场战事。  1234年宋、蒙联合灭金后,南宋出兵欲收复河南失地,遭蒙军伏击而失败。1235年,蒙军在西起川陕、东至淮河下游的数千里战线上同时对南宋发动进攻,宋蒙战争全面爆发。至1241年,蒙军蹂躏南宋大片土地,而四川则是三大战场(另两个为京湖战场&&今湖北和河南一带、两淮战场&&今淮河流域一带)中遭蒙军摧残最为严重的一个地区。  这年蒙古大汗窝阔台去世,其内部政争不断,对南宋的攻势减弱。南宋由此获得喘息之机,对各个战场的防御进行调整、充实。1242年,宋理宗为了扭转四川的颓势,巩固上流,在四川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创建了山城防御体系,即在四川的主要江河沿岸及交通要道上,选择险峻的山隘筑城结寨,星罗棋布,互为声援,构成一个完整的战略防御体系。钓鱼城即是这一防御体系的核心和最为坚固的堡垒。  钓鱼城坐落在今四川省合川县城东5公里的钓鱼山上,其山突兀耸立,相对高度约300米。山下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汇流,南、北、西三面环水,地势十分险要。这里有山水之险,也有交通之便,经水路及陆上道,可通达四川各地。钓鱼城分内、外城,外城筑在悬崖峭壁之上,城墙系条石垒成。城内有大片田地和四季不绝的丰富水源,周围山麓也有许多可耕田地。这一切使钓鱼城具备了长期坚守的必要地理条件以及依恃天险、易守难攻的特点。  1251年,蒙哥登上大汗宝座,稳定了蒙古政局,并积极策划灭宋战争。蒙哥为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的长子,曾与拔都等率兵远征过欧、亚许多国家,以骁勇善战著称。1252年,蒙哥命其弟忽必烈率师平定大理,对南宋形成包围夹击之势。  1257年,蒙哥决定发动大规模的灭宋战争。蒙哥亲自率蒙军主力攻四川。蒙哥以四川作为战略主攻方向,意欲发挥蒙古骑兵长于陆地野战而短于水战的特点,以主力夺取四川,然后顺江东下,与诸路会师,直捣宋都临安(今杭州)。  1258年秋,蒙哥率军4万分三路入蜀,加上在蜀中的蒙军及从各地征调来的部队,蒙军总数大大超过4万之数。蒙军相继占据剑门苦竹隘、长宁山城、蓬州运山城、阆州大获城、广安大良城等,迫近合川。宋开庆元年(日,蒙哥率诸军从鸡爪滩渡过渠汇,进至石子山扎营。3日,蒙哥亲督诸军战于钓鱼城下。7日,蒙军攻一字城墙。一字城墙又叫横城墙,其作用在于阻碍城外敌军运动,同时城内守军又可通过外城墙运动至一字城墙拒敌,与外城墙形成夹角交叉攻击点。钓鱼城的城南、城北各筑有一道一字城墙。9日,蒙军猛攻镇西门,不克。这日,蒙古东路军史天泽率部也到达钓鱼城参战。3月,蒙军攻东新门、奇胜门及镇西门小堡,均失利。从4月3日起,大雷雨持续了20天。雨停后,蒙军于4月22日重点进攻护国门。24日夜,蒙军登上外城,与守城宋军展开激战,但蒙军的攻势终被宋军打退。5月,蒙军屡攻钓鱼城不克。蒙哥率军入蜀以来,所经沿途各山城寨堡,多因南宋守将投降而轻易得手,这是碰上的第一场真正的硬仗。  钓鱼城久攻不下,蒙哥命诸将&议进取之计&。术速忽里认为,顿兵坚城之下是不利的,不如留少量军队困扰之,而以主力沿长江水陆东下,与忽必烈等军会师,一举灭掉南宋。然而骄横自负的众将领却主张强攻坚城,反以术速忽里之言为迂。蒙哥未采纳术速忽里的建议,决意继续攻城。然而,面对钓鱼坚城,素以机动灵活、凶猛剽悍著称的蒙古骑兵却不能施其能。  被围攻达数月之久的钓鱼城依然物资充裕,守军斗志昂扬。一日,南宋守军将重15公斤的鲜鱼两尾及蒸面饼百余张抛给城外蒙军,并投书蒙军,称即使再守10年,蒙军也无法攻下钓鱼城。相形之下,城外蒙军的境况就很糟了。蒙军久屯于坚城之下,又值酷暑季节,蒙古人本来畏暑恶湿,加以水土不服,导致军中暑热、疟疠、霍乱等疾病流行,情况相当严重。据《元史》记载,蒙哥于6月也患上了病,而拉施特《史集》更明确说是得了痢疾。7月,蒙军自钓鱼城撤退,行至金剑山温汤峡(今重庆北温泉),蒙哥逝世。据《元史》本传及元人文集中的碑传、行状等所载,不少随蒙哥出征的将领战死于钓鱼城下,由此可以想见钓鱼城战斗之酷烈及蒙军损失之严重。  钓鱼城作为山城防御体系的典型代表,在冷兵器时代,充分显示了其防御作用,它成为蒙古军队难以攻克的堡垒。蒙哥败亡后,钓鱼城又顶住了蒙军无数次的进攻,直至1279年守将王立开城投降,钓鱼城才落入蒙古军之手。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古代战争馆特意制作了钓鱼城古战场的沙盘模型,以展示其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重要地位。
分享给朋友->南宋才是蒙古征服史中最强劲的对手!
您当前位置:
成吉思汗一直瞧不起不会骑射只会享受安逸的汉人,也自始至终未把南宋当作是强劲的对手,在其刚起兵时,他一直视金人为其最强劲的对手,只是金兵让他失望了,中原一百年的生活早已消磨了女真人尚武的风气,居庸关一役金兵大败,溃不成军,而后成吉思汗占领金朝中都,金人只得向其纳贡称臣,随后的第一次西征,成吉思汗也未遇对手,只是在征服西夏时的灵州大战中遭遇西夏主力像样的抵抗,直至他死时,他也不会料到,他最轻视的汉人会是蒙古征服过程中最强劲的对手,最难啃的骨头。
  & & 1227年,成吉思汗死,他的儿子窝阔台根据他临死前的战略部署,开始灭亡金国的军事行动,即假道南宋,合围金国,假道南宋的任务由拖雷率领的三万铁骑来执行,而南宋既不敢拒绝又觉让人假道有失颜面,在半推半就之间与拖雷发生冲突,只是宋军毫无战斗力,根据《元史》记载,仅陕南一带双方交战后,宋军阵亡士兵和被屠城的百姓就达数十万,此后宋军再无勇气低挡,拖雷顺利抵达湖北,趁金兵后方空虚北上,直逼汴梁,从而大乱与蒙古主力对峙的金兵阵脚,最终蒙古军攻陷汴梁,金朝大势已去,而拖雷仅以三万骑兵就如入无人之境,极大震动了南宋朝野。
  金哀宗的哀求
  & & 早在汴梁陷落前,金朝皇帝哀宗就辗转逃到蔡州,此时,曾受尽金人羞辱的南宋与蒙古达成协议,双方联盟合围蔡州,灭金后,蔡州一带大片土地划归南宋,金哀宗也只有向南宋苦苦哀求,讲明唇亡齿寒的道理,希望南宋与金结盟,共同抵抗蒙古,只是过去的耻辱和大片土地诱惑早已使南宋皇帝失去了判断能力,断然拒绝了哀宗的要求,随后,蔡州之战打响,宋军首先攻破蔡州城,金哀宗自杀,金朝灭亡,时间是1234年。
  南宋的北伐
  & & 在灭亡金朝后,蒙古军主力北撤,而南宋的宋理宗刚刚亲政一年,急于光复中原,下令宋军趁蒙古无暇南顾,开始北伐,以收复洛阳,汴梁,商丘三京,实际情况是中原地区经过蒙古洗劫,已是满目疮痍,宋军一路所收复的城市包括汴梁,洛阳都几乎空无一人,北伐宋军根本得不到给养补充,很快陷入困境,而蒙古为阻止南宋北伐,居然掘开了黄河大堤,水淹宋军,此后,故意引诱宋军深入的蒙军趁机合围,北伐宋军大败,从此只得转入战略防御。
  第一次蒙宋战争,蒙古遭受重大挫折
  & & 1235年,窝阔台发动了打到多瑙河的第二次西征,同时,以南宋背约为名,分兵两路,大举犯宋,东路主攻襄樊,江淮,西路主攻四川,刚开始,蒙古军就遭到宋军的顽强抵抗,军事进展缓慢,直到第二年才有所突破,西,东两路军分别攻占了阳平关和襄阳这两处战略要地,抵抗的宋军有些招架不住,蒙古军开始在湖北沿江集结,准备横渡长江,宋廷则受到极大震动,派大将孟珙救援,孟珙很快连破蒙古24寨,大败蒙古军队,取得江陵大捷,粉碎了蒙古军南渡的企图,从而打破了蒙古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
  & & 此后几年,宋军在孟珙率领下与蒙古军展开了惨烈的拉锯战,双方互有输赢,难分高下,至1239 年,大将杜杲在庐州大败蒙古东路军主力,蒙古东路军伤亡惨重,被迫撤出宋境,而孟珙则进入反攻,连败蒙古军队,收复襄樊诸郡和信阳,基本解除了蒙古大军在东路对南宋的威胁,同年,主攻四川的蒙古军队势如破竹,进逼三峡,孟珙率部迎敌,至1240年初,大败西路蒙古军,取得大垭寨大捷,并收复夔州,两路围攻南宋的蒙古军队全面受挫,到1241年,蒙古大汗窝阔台病死,西路蒙古军队从四川撤离,至此,长达六年的蒙宋战争,以蒙古的失败而告终,这也是蒙古征服史上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蒙哥对南宋的军事大包围
  & & 1241年,蒙古大汗窝阔台病死后,内部纷争汗位,大汗之位迟迟不能定,虽然后来窝阔台的儿子贵由继承了汗位,也只两年就死了,在此期间,蒙古军曾进犯过四川,但被南宋大将余阶击败,直到125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拖雷的儿子蒙哥取得蒙古大汗之位,在他稳定了地位以后,就发动了针对西亚和中亚的第三次西征,并着手制订亡宋计划。
  & & 为避开长江天堑,蒙哥的弟弟忽必烈主张,从甘肃出兵,经川西,灭亡位于云南一带的大理国,从而完成对南宋的军事大包围,这个计划最终得到大汗蒙哥的批准,1252年,忽必烈率10万大军开始了灭亡大理国的长途奔袭,至1254年,俘获大理国末代君主段兴智,大理国灭亡,蒙古完成了对南宋的军事大包围。
  第二次蒙宋战争,蒙古大汗命丧
  & & 第一次蒙宋战争结束后,抗蒙名将孟珙,杜杲相继病逝,实乃南宋一大损失,而蒙古在完成了对南宋的大包围后,于1258年发动了第二次蒙宋战争,蒙古大军共分三路,中路军由蒙古大汗蒙哥亲自率领,南下四川,直扑重庆,南路军从云南出发,经广西,直扑长沙,北路军由忽必烈率领,直扑鄂州,三路军计划在鄂州会师,然后顺江东进,直取临安,企图一举灭亡南宋。
  & & 由大汗蒙哥率领的中路军是三路军的主力,开始的时候进展非常顺利,一举攻克了成都,此后宋军节节败退,四川大部失守,蒙军顺嘉陵江南下,妄图攻占重庆,合州位于重庆北边门户,抗蒙名将孟珙曾在这里经营过,并在合州旁的钓鱼山修筑堡垒以加强合州的防御能力,孟珙死后,其部将王坚也不敢怠慢,一直在加强防守,因此,当1259年蒙哥率领的蒙古军来到合州后,马上就遇上了挫折,此后,双方在合州展开了激烈的攻防战,相持了几个月,蒙古军一直不能前进半步,心情焦急的蒙哥亲自率兵攻城,被石炮击中,当晚死在营中,中路军士气低落,只得撤退。
  & & 忽必烈率领的北路军也久攻鄂州不克,而忽必烈又急于回国抢夺汗位,正好南宋权臣贾似道背着朝廷前来议和,正中忽必烈下怀,双方签定议和协议后,忽必烈便率蒙古军撤退争汗位去了,至1260年,所有入侵南宋的蒙古军全部撤退,第二次蒙宋战争以蒙古大汗蒙哥战死,三路大军无功而返告终,但贾似道私自与忽必烈议和,为以后埋下了祸根,蒙古内乱与南宋奸臣当道。
  & & 蒙古大汗蒙哥战死于合州后,他的两个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为争汗位打了起来,1260年,急忙从鄂州前线赶回来的忽必烈和他的弟弟阿里不哥分别在开平和蒙古国首都和林自称大汗,双方因此展开了长达四年的内战,1262年,掌管山东的汉族军阀李檀又起兵反叛,并与南宋取得联系,蒙古局势一时非常混乱。
  & & 蒙古内乱本来是南宋的好机会,可是南宋这几年都干了些什么??奸臣贾似道本是市井一混混,凭借外戚身份,竟位极人臣,专横跋扈,在鄂州前线,本来忽必烈急于回蒙古争汗位,南宋是掌握主动权的,而贾似道竟私自与忽必烈签定对南宋极其不利的和约,回临安后,其又编造打败忽必烈的谎言,更博得皇帝的信任,贾似道此人外强中干,表面嚣张,内心非常惧怕蒙古人,其残害正直的大臣,尤其是一些抗蒙将领都被他关进了监狱,抗蒙名将向士璧,曹世雄更是被贾似道害死在狱中,而他还大肆启用一些只会拍马的庸人。
  & & 趁蒙古内乱和贾似道营造的太平气氛,杭州的君臣又过起了醉生梦死的生活,岂料大难即将来临,南宋之亡,始于贾似道,
  襄樊保卫战
  & & 忽必烈在平定李檀叛乱后,于1264年又彻底击败阿里不哥,从而结束了蒙古4年的内乱,而反观南宋,在贾似道一手遮天下,名将被杀,军政日趋腐败,于是,忽必烈将灭亡南宋作为头等大事,也就在这个时候,南宋四川守将刘整见其他将领被害,为求自保,率所部向蒙古投降,刘整本为孟珙部将,深得孟珙所传,而其所部水师更是精悍,也因此蒙古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水师,而后,为表忠心,刘整又向忽必烈提出了先取襄阳,再攻临安的亡宋战略,被忽必烈采纳。
  & & 1268年,蒙古以阿手术为主将,刘整为副将率领蒙古军队和降蒙的南宋水师攻打襄樊,襄樊保卫战拉开序幕,襄樊自1239年被孟珙收复以来,一直被南宋苦心经营,城防相当坚固,兵多粮足,蒙古军开始进攻重点是樊城,用尽各种办法,都无法破城,1271 年,忽必烈又从四川增兵,襄樊两城所受压力越来越大,到1272年,襄樊已被围五年,粮食已基本耗尽,但两城军民依然斗志昂扬,元兵始终无法破城,同年,南宋大将李庭芝派张贵,张顺率3000士兵,携带城内急需物资,成功突破元兵的包围,冲进了襄阳,这是五年内第一支进入襄阳的援兵,极大鼓舞了全城军民的士气,此后,襄阳宋军与外围的宋军取得联系,双方约好共同夹击元军,只是有叛徒向元兵投降,出卖了这条计划,致使襄阳宋军遭到元军埋伏,损失惨重,再也无力反攻,至此,襄樊保卫战对蒙古已是极为有利。
  & & 1273年,元军终于攻破了樊城,守将范天顺,牛富自杀与城共存亡,襄阳已孤立无援,守将吕文焕向元朝投降,历时6年的襄樊保卫战以襄樊失陷而告终,南宋的门户被彻底打开。
  谢太后投降
  & & 早在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就称皇帝,改国号为元,1274年,忽必烈下令元兵自汉江入长江,沿长江东下,一路上南宋将领纷纷投降,到1276年,兵临临安城下,谢太后和宋恭宗出城投降,南宋气数已尽。
  & & 厓山,悲壮的决战,恭宗投降后,南宋余部一直在坚持抵抗,大将李庭芝还在坚守扬州,陆秀夫,张世杰在福州拥立端宗为帝,文天祥则在江西一带发展反元势力,一度控制了不少城池。
  & & 李庭芝在扬州虽遭元军围困,也一直不投降,后粮草用尽,于是突围,想去福州与陆秀夫会师,在泰州被元军打败,李虽被俘,仍不投降,最终被元军杀害,文天祥在江西的壮大引起了元朝的重视,元军主力南下江西,文天祥不敌,只得退到广东,后在广东潮阳被南宋叛奖张弘范落网,虽然元朝百般诱惑和威逼,天祥至死不降,并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千古传诵的诗句和《正气歌》这样的光辉诗篇,最终,天祥也被杀害了。
  & & 在福州的南宋小朝廷,后来不断南迁,途中端宗去世,陆秀夫又立九岁的赵昺为帝,而南宋小朝廷一直坚持在广东沿海抗元,1279年,元军与宋军在厓山展开了最后的决战,混战几天后,宋军不支,张世杰与陆秀夫决定撤退,此后,宋军的船队被元军冲散,陆秀夫不愿被俘虏,眼含泪水背着小皇帝跳海自杀,残余的宋军和官员也纷纷跳海殉国,至此,南宋彻底灭亡,1279年,元朝统一中国。
  & & 南宋抗蒙50多年,比他强大的金不到30年就灭亡了。如果拿南明抗清短短的20年则更明显了,可见南宋的防御体系并不单单依靠了长江天险这么简单,军事防御体系上有他自身的优点。
  & & 为何南宋能坚持那么久,我总结了以下原因:
  & & 一,南宋的指挥官大多比较优秀,判断形势正确,指挥得当。能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去化解不利局面。且将才辈出,没有一将死国家灭的局面出现,这和南宋朝廷重视人才和宽松的政治环境是分不开的。从端平入洛至崖山,宋抗蒙先后出现孟拱,余阶,李庭芝等名将。没有出现人才断续的情况。
  & & 二,南宋的军事防御体系很有特点,以长江天险为中心,控制着两淮作为东线的缓冲,和水路交通。中路的襄阳为屏障,西面的大散关,和尚原。后期是以重庆为中心的山城防御体系。他的防御体系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东路以控制水路为主,中路水陆都有,因此襄阳是重要的战略据点,沿陆路可以下江凌夺取渡长江的船只和控制渡口,并且可以封锁长江上游。沿水路可以顺汉水而下到达鄂州。当然古代水路比陆路快的多。西面的重庆山城防御体系,利用多山的条件,建筑堡垒,切断交通。狙击了蒙军从西路的进犯,事实上最成功的也是山城防御体系,除了打死蒙哥汗,直到襄阳失守,长江中游全线溃败之后的第三年,四川的各山城据点才相继失陷。
  & & 第三,南宋的募兵制和归化人制度。不同于北宋的犯罪,囚徒为主的兵制,南宋的兵源主要来自于招募的志愿兵,朝廷每年化在招募的费用上就占了很大一块财政开支。通过招募的兵源要经过严格的挑选和训练,这样就保证了兵源的战斗力。北宋的箱军基本上是没有战斗力的,因此边防军战斗力很差,优秀的士兵都集中在中央禁军,这是北宋的强干弱枝政策结果。南宋最强的是各边防大将招募的边防军,中央禁军不仅从战斗力无法于边军比,而且数量上也不多,如宋高宗时期,中央禁军才8万人,而仅岳飞,韩世忠,刘光世等大将的兵力就超出这个数。之后的南宋各时期基本上沿用了高宗时期的政策。
  & & 此外,南宋朝廷也非常重视来自于北方的汉人流民,把他们统称为归化人。由于身体素质和民风的原因,中国古代向来是北方人打仗比南方人勇敢,南宋在扬州,襄阳,成都设立多个归化营,增强军队实力。并且通过归化人,招降在金或蒙的汉人将领和军队,达到反正的目的。
  & & 第四,南宋的民兵体制。民兵的作用就是动员全体人民作为抗击的工具,是把人民武装起来的一种组织,南宋出于军事威胁的现实,中国封建时期再也找不到比南宋更重视民兵制度的时代了,几乎在每个行政区域,南宋都建有多支地方民兵军队,平时剿灭盗匪维持治安,战时支援前线。到襄阳失守的后期,由于正规军的覆灭,民兵几乎成了抗蒙的主要军队。由于民兵,南宋基本上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几次大规模战役中也有民兵的参与,比如张顺,张贵兄弟突破蒙军包围圈,援救襄阳就是民兵组织。
  & & 第五,南宋非常重视武器研发和制造。南宋时期为了对付机动性,速度快的蒙古游牧骑兵和凶悍的金国士兵,创造了多种攻守城工具,并且花巨资不断加以改进。如车船,带火药的连弩,这些武器不同程度上减少了自己的伤亡,给敌人以重大杀伤。南宋的制造工艺也及其严格,据《宋史》介绍,南宋的制造武器有着非常严格的程序,稍有残缺达不到要求就弃用。
  & & 第六,南宋创造了很多以弱胜强的与时俱进的军事战手术理论,并将之运用于实践中,比如刘奇的守城战就是多种军事战手术的综合,包括城外河中下毒,城墙外制造排垒,道路中埋设地雷,地道战。火药的运用,夜袭战,迷惑战,心理战的结合。这种战例很多,具体的可以看《南宋二十四军功》。
是啊,面对“孱弱”的南宋,蒙古不但半个世纪未能统一全国,不但遭受了诸多打击挫折,还折了一位蒙哥大汗。。。。.其实历来中原王朝的整体实力就远远强于北方游牧政权,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人口占绝对优势,文化之发达、经济基础之强更是胡人没法比的,经济构成更是多元化。强弱之分不能只看某些战役的表现,而且中原王朝确实也给游牧民族造成过重大的,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
游牧骑兵灵活机动性强,或许在战场上有一定优势,可中原王朝政治黑暗、腐败才是被征服的主要原因吧,呵呵。
  差不多半个世纪
后来的元朝更为政治黑暗、腐败吧!!元朝一百多年就被灭掉了。
若不是宋的黑暗,腐败,奸臣当道······
第六,南宋创造了很多以弱胜强的与时俱进的军事战手术理论,并将之运用于实践中,比如刘奇的守城战就是多种军事战手术的综合,包括城外河中下毒,城墙外制造排垒,道路中埋设地雷,地道战。火药的运用,夜袭战,迷惑战,心理战的结合。这种战例很多,具体的可以看《南宋二十四军功》。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了
不完全,蒙古人对于南宋的战手术很不熟悉这个也是一点,后来蒙古军的指挥官很多都有汉人,还有汉化的蒙古人
因为现在西方强大,所以大家都认为蒙古西征的战果很了不起。其实西方相对于中国的强大,是在科学技手术被运用到武器制造业以后。在十三世纪,西方军队无论组织指挥还是作战手段都无法与当时的中国相比,称之为业余队对专业队也不为过。蒙古人主要是靠马匹解决了长途行军与补给的问题,使得这支专业队有了大败业余队的机会。
  实际上,面对对峙多年而且都已衰败的宋金,元朝用了近三十年灭金,又花了四十年灭宋。一统江山后的几次对外用兵都无功而返。可以说,除了长途远征,元朝的武功实在没有特别过人之处。
自宋金开战以来,宋军主要取得了和尚原、仙人关、顺昌、郾城和颍昌五次大捷,都击败了金国统帅完颜宗弼亲自率领的金军主力。
  秋冬季节,弓劲马肥,骑兵可以纵横驰骋于平原旷野地区,此时最有利于女真骑兵作战。但女真骑兵不耐暑热多雨天气,在夏天需要退到北方避暑。发生在公元1131年的和尚原之战和发生在公元1134年的仙人关之战都是山地战,吴玠率领的宋军可以凭借险峻的地形与金军对抗,金军主要是“以失地利而败”。然而,到了公元1140年五月底至六月上旬,宋将刘锜充分利用暑热天气,在顺昌府,以逸待劳,以少击众,击败金军,取得顺昌大捷,遏制了金军的攻势,开创了宋军在平原地区大败金国女真骑兵部队的新纪录。
  如果说,顺昌之战尚有女真人不耐暑热的天时,以及金军劳师动众、远道而来的不利因素,加之宋军可以倚仗城池固守等因素,那么公元1140年的岳家军大举北伐,则是在闰六月之后的七月发生,又是在平原旷野地区进行。
  公元1140年七月上旬和中旬,在最有利于金国女真骑兵发挥威力的天时和地利条件下,岳家军在兵力尚未集中的情况下以寡击众,在平原旷野地区的进行的野战中获胜,先后在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中击败金军主力,并集结兵力,乘胜进军至距离东京开封府仅四十里的朱仙镇。这标志着宋金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纵观北宋末年到公元1141年第二次宋金和议之前的宋金战争史,作为一个基本史实,其整体形势是宋军愈战愈强,而金军愈战愈弱。
  在绍兴十年金国败盟之后,宋军取得了空前的胜利,这标志着金强宋弱的形势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一点连向来畏敌如虎的宋高宗赵构也看得清清楚楚。如绍兴十一年初金兵再犯淮西时,宋高宗赵构就认为:。
  绍兴十年岳飞北伐之时,南宋使臣洪皓正被金国扣留,“距金主所都仅百里”。洪皓在《使金上母书》中写道:。如果“直捣黄龙”中的黄龙府指的是金军的老巢,那么这个地方已经提前感受到了震惊和恐慌。
  在岳飞生前,金军中流传着一句关于岳飞的著名评语:。
  在岳飞遇害二十年之后,金国皇帝完颜亮再次发起攻宋战争,当时金军中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岳飞不死,大金灭矣!!”
  ,金章宗在招诱南宋大将吴曦叛变的诏书中写到:
岳飞的部将和幕僚简介
就在南宋恢复宋金战事之后的创伤时,北方的国际形势发生了大变化。绍定五年的三峰山之战后,金军大部主力被蒙古军击溃,名将完颜彝等阵亡。金国恒山公武仙逃生之后,又跑到了南阳的大山里面收拢溃兵,竟然数月之间就得众十余万,声势大振。而金国新任君主金哀宗,认为汴京残破不堪,于绍定六年把金廷先搬到归德府,又迁到蔡州。他为做坚守之计,便下诏命武仙勤王。武仙则以蔡州难守,就想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计划,有些类似耶律大石入中亚建立西辽:夺取南宋的四川作为落脚之处;如果夺取不了,就改夺进军路上的宋军粮饷。
  这一年,金国恒山公武仙派手下武天锡进攻光化,打开入蜀的通道,号称聚众二十余万。孟珙率军迎击,逼近敌垒。一鼓攻破其营寨,壮士张子良阵斩武天锡,拿下他的首级。孟珙初战告捷,斩首五千级,俘四百余人、户十二万。授江陵府副都统制,赐金带。虽然旗开得胜,但武仙的主力仍然在光化境内,是个大麻烦。京湖制置司问孟珙下一步行动,此时京湖制置使是当朝权相史弥远的侄子史嵩之。孟珙早就胸有成竹,他告诉史嵩之:武仙会进军吕堰,我们只要八千人就足够退敌。
  果然,宋军刘全部、雷去危部在夏家桥挫败金军后,武仙转而进军吕堰。孟珙大喜道:“吾计得矣。”当武仙行军到吕堰的时候,遭到了木查、腾云、吕堰三砦宋军的三面围攻,孟珙部这时也迅速南撤以接应守军。这时武仙才发现地形不利,“进逼大河, 退逼山险”,只好撤军。结果被斩首五千级,俘民夫三万余。孟珙接着向北迫近邓州。邓州守将伊喇瑗害怕重蹈武天锡的覆辙,奉表请降。孟珙入城后,显示出大将风范,“瑗伏阶下请死,珙为之易衣冠,以宾礼见。”
  七月,武仙手下的爱将刘仪投降孟珙,提供了武仙驻军的情报。针对武仙九砦屯守于马蹬山,他建议步步为营前进,先夺取离金砦,再孤立其他二砦。孟珙采纳建议,第二天,派遣部将进攻离金砦。宋军假扮成金军混进了敌营,然后到处放火制造混乱,很快占领离金砦。当天夜里,宋军又突袭了王子山砦。守砦金将是位小元帅,正在醉酒酣睡,梦中直接丧命,把王子山砦拱手送出。
  孟珙闻报,率军直击马蹬山。他命部将正面攻击,却故意在西边留出一条路,设下伏兵。历史记载这场战斗火光漫天,死尸遍野。金军溃退到西边,又遭到伏击,损失惨重,最后一万两千多人投降。之后孟珙回军进攻已经孤立了的沙窝等砦。一日三捷,部将又攻破默候里砦。至此,马蹬山的九砦还剩两个。刘仪再奉孟珙之命,招降了剩下的板桥砦的两支守军。武仙认为岵山地势险峻,居高临下应该还有一线生机。于是他带着人马开始爬山。孟珙早就料到武仙要移军岵山,命人事先埋伏在山脚。武仙军爬到一半,突然伏兵四起,金军被打的晕头转向、血流满山,“山为之赪”。辎重丢在半山腰,大将兀沙惹被杀。
  这下孟珙彻底把武仙的希望打没了。不过武仙十分倔强,不仅拒绝劝降,还打算退往商州继续抵抗。孟珙也不含糊,在一天早晨向石穴砦发动总攻。由于下过雨,山中还没放晴,部将非常担心。孟珙大笑说:“这不就是当年李愬雪夜擒吴元济的大好时机吗??”他亲自策马指挥,宋军激战数个时辰后大破敌军。武仙只好狼狈的换上士兵的衣服,带五六个人逃走,剩下的七万多金军纷纷投降。武仙本人后来在逃窜的过程中被蒙古守军擒杀。金国打开入蜀通道的计划彻底破产,最后一支十万级别的野战兵团灰飞烟灭。班师襄阳后,孟珙转修武郎、鄂州江陵府副都统制。
  武仙军的覆灭,也使围攻蔡州的蒙古军少了一个大负担。但是,金国仅存的战斗力依然旺盛。
  绍定六年九月,蒙古军都元帅塔察儿被金军击败于城下,士气低落。塔察儿就一面远远地修筑堡垒以防金军突围,一面派出使者王檝向宋廷发出联合灭金的邀请,同时还希望宋军能支援一些粮食,因为蒙古军所到之处可谓寸草不生。
  早在成吉思汗时,蒙古就希望和南宋结盟,共同攻打金国。但宋朝人都记得“海上之盟”的教训,双方虽有使者来往,却并没有形成实质上的盟约,更谈不上出兵。不过现在形势逼人,金国被灭已经是迟早之事。
  绍定六年十月,宋廷在权臣史弥远的决策下,决定联蒙灭金,命令京湖制置司出兵。于是派江海、江万载叔侄带孟珙领兵2万、运粮30万石踏上了灭金的征程。
  金国集结了两万骑兵前来阻击,意图阻止宋蒙联军的形成。孟珙鼓噪前进,一举击溃前来阻击的金军,追杀到高黄坡,斩首一千二百级。十一月初五,宋军进驻蔡州城南,孟珙入蒙古军营与塔察儿相会。蒙古人是崇拜武力的民族,因而塔察儿对孟珙消灭武仙大加赞扬,拉着他一起打猎、喝酒,最后两人干脆结拜为兄弟。
  双方开始合作。一天,金军忽开东门出战.想杀出重围。孟珙断其归路,擒拿偏裨将校80余名,其余多淹死在汝河里。孟珙断定蔡州城内已经断粮,诫嘱宋军:“当尽死守住阵地,严防金军突围。”他还与塔察儿画地为守,以防交战时宋蒙两军误伤。
  十二月初六,宋军经过殊死战斗.进逼蔡州城南边外围立栅。初七,孟珙命诸将夺取制高点柴潭楼,经过反复争夺,宋军攻拔该楼,俘敌五百余人。蔡州倚仗柴潭水为固,城上楼架设有巨型弩炮,宋军将士不敢近前。孟珙身先士卒开挖柴潭堤,放潭水入汝河,用薪柴填平潭池,宋军顺利过潭攻城。与此同时,蒙古军也决开蔡州城西的练江,逼近城下。柴潭和练江是蔡州城墙外的天然屏障,守城金军为夺回天险,驱赶城中老弱孩童人,大锅熬成热油,以此为“武器”,往城下浇烫宋蒙士兵。孟珙以人道主义出发,派出道士劝阻了这种行为。入夜,金将义率500死士出南门拼命,宋军进攻受阻。听说友军有难,塔察儿令汉军万户张柔率敢死队20余人逾沟突城,被城中金军用钩连枪抓去2人。张柔也被钩住。孟珙见状,立即率前锋冲出,飞剑斩断钩子,救得张柔一命。不知道日后灭宋的张弘范,还是否记得这位父亲的救命恩人??
  端平元年,宋军在蔡州城外欢度新年,城内的金国人却已经撑到了极限。正月初五,“黑气压城上,日无光”。初九,宋蒙联军发起攻城,遭到顽强抵抗。蒙古军在西城的外城凿了五个大洞,军队蜂拥进入内外城墙之间的开阔地,直到晚上竟没有进展,只好撤出城外。在南门的宋军战斗多时,也没能登城。
  初九夜,金哀宗见大势已去,召集百官,表示要禅位于城东门守将、元帅完颜承麟。就这样,人类历史上最凄惨的一次禅位仪式开始举行。在亡国前夕,女真人仍旧执著于自己的民族延续,不得不让人佩服。如果当年汴京城里的宋钦宗能有这种气概,北宋还会灭亡吗??
  正月初十清晨,与禅位在城内举行的同时,城外的宋军统帅江海向宋军下达了总攻令。部将马义架云梯率先登城,万余人踊跃而上,南门楼上竖起了大宋旗帜,宋军率先杀入了蔡州城!!登城的宋军杀到西门,打开门后放入蒙古军队。城里展开了激励的巷战,这是宋、蒙古、金唯一一次三国大交锋,熊熊大火燃烧着宫殿和街道,三方都在为各自民族的使命而战。随即金哀宗自缢而死,大将完颜仲德率领众军投河自尽。而接受了禅位的完颜承麟在最后时刻举行典礼,给金哀宗上谥号,接着就被涌入的宋蒙联军杀死。城中的战火熄灭后,金国的降臣带着孟珙找到了金哀宗的尸体,尸体已经焦黑无法辨认。孟珙把尸体一分为二,一半归宋,一半归蒙古。并分了金国皇帝的仪仗器械和玉玺等宝物。金国彻底灭亡。
  南宋灭金的过程中,还有一段轶事广为流传,那就是在一幅春宫图上,一些士兵围着,有一将军正在强暴金后,而画上那人明显就是宋军将领孟珙,至于画的真实性虽说有待探讨,但总算能让长期受金朝“强暴”的南宋人民YY一把了。
  孟珙立下不世之功,一雪靖康耻、臣子恨,完成了岳飞等前辈的夙愿,给百年来受尽战争苦难的百姓英烈复了仇。回到襄阳,擢为武功郎、权侍卫马军行司职事、建康府都统制。孟珙虽然武功郎官品较低,但是职事官的侍卫马军行司属于中央禁军三衙之一,体现了宋廷对他功劳的认可。
金国灭亡后,刚刚亲政的宋理宗派太常寺簿朱杨祖前往河南府,祭扫北宋诸帝陵寝。不料谍报显示蒙古军在孟津、潼关一带开始屯军。使者想从淮东出发,此时踌躇不前。孟珙认为:“淮东之师,由淮、泗溯汴,非旬余不达,吾选精骑疾驰,不十日可竣事;逮师至东京,吾已归矣。”他和几位使者昼夜兼行,到达洛阳,干净利落地完成祭拜后安全回到襄阳。
  正当孟珙在襄樊组建镇北军以防备蒙古南侵时,枢密院命令他赶赴行在临安议事。宋理宗对孟珙非常器重,召见后夸奖道:“卿名将之子,忠勤体国,破蔡灭金,功绩昭著。”孟珙则说:“宗社威灵,陛下圣德,与三军将士之劳,臣何力之有??”宋理宗很高兴,又咨询中兴大计。孟珙答:“愿陛下宽民力,蓄人材,以俟机会。”
  端平元年六月,宋理宗发动端平入洛,想抢夺中原土地,不料被蒙古人打的大败。他对宋蒙形势的发展陷入迷茫之中,问起与蒙古的和议,孟珙的回答掷地有声:“臣介胄之士,当言战,不当言和!!”这是一个武将最标准的回答。宋理宗听了后,就给孟珙很多赏赐,并任命他知黄州,节制黄、蕲、光三州及信阳军的兵马。
  端平三年,孟珙到任黄州后,加紧“增埤浚隍”,招徕流民开荒,安顿诸军,从而使黄州防务更加稳固,为后来黄州之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孟珙可能不知道,他即将担起保卫大半个南宋的重任。
  端平二年,蒙古在南宋的川蜀、荆襄发动了全面入侵,双方的战事十分激烈。这一年,蒙古军显示出了它强大的战争能力,在荆襄战场上连破襄阳、随州、郢州及荆门军、枣阳军、德安府,南宋的整条京湖防线千疮百孔。
  端平三年十月,蒙古军中路在主将塔察儿的率领下又猛攻南宋的蕲州。宋理宗忙的焦头烂额,急命在黄州的孟珙救援蕲州。想想几年前蔡州城下的兄弟之情,现在孟珙却和塔察儿却要刀兵相见,颇有点各为其主的沧桑感。塔察儿对孟珙的能力一清二楚,不愿跟他过多纠缠。孟珙刚到,塔察儿而就撤围而去,准备转攻江陵。这是蒙古铁骑第一次兵临长江。
  江陵是长江中流的一座重镇,南宋的襄阳府丢失后,京湖制置司便移治此处。蒙古军如果攻占这里,既可以西攻川蜀,又可以沿江东进,还可以南下湖湘,后果不堪设想。宋廷命令沿江、淮西制置使组织救援,“众谓无逾珙者”。孟珙也二话不说地出发。
  这时蒙古军在枝江、监利编造木筏,准备渡江,形势逼人。孟珙的部下,包括他本人在内都是荆襄一带人。听说老家被人踹了,部将们十分义愤填膺,要求“返家复仇”的呼声非常高。孟珙深知力量悬殊,强按住心中怒火,先集中力量封锁江面。接着他施展疑兵之计,以少示众,白天不断变换旗帜和军服颜色;晚上就虚张火把,沿江排开数十里,摆出一副大军来援的样子。蒙古军不知虚实,顿时惊慌不已。孟珙便趁机传令出击,大战一场,连破敌二十四座营寨,抢回被俘百姓两万多人,并将蒙军的渡江器具一并焚毁,取得了胜利,遏制住了蒙古的进攻态势。蒙古军无奈之下,只好撤军。由于孟珙扭转了长江中游的战局,封爵随县男,擢为高州刺史、忠州团练使、知江陵府兼京湖安抚副使。不久,又授鄂州诸军都统制。
  嘉熙元年十月,蒙古军再度南侵,在宗王口温不花、大将张柔率领的主力进攻黄州。黄州所在的长江江面非常窄,利于渡江,是淮西的军事重镇。张柔部在黄州城西的大湖中夺取大批船只,顺流下达长江边。孟珙奉老上司史嵩之的命令,紧急从鄂州率水师火速驰援。双方恰巧在江面遭遇,面对老伙计,孟珙毫不手软,利用宋军艨艟斗舰猛撞蒙古船阵,冲乱敌军船队,杀开一条血路后进入黄州。由于这一次蒙古军来势汹汹,宋军又首战不利,本已绝望的黄州军民听说孟珙来援,士气大振,齐声欢呼道:“吾父来矣!!”
  黄州原为孟珙的大本营,这里的城防措施都是由他亲自主抓,很难被敌军攻克。孟珙每日亲临城头,督促宋军防御,看望伤病员,还斩杀四十九名畏敌退缩的士兵,最终稳住了宋军的阵脚。
  黄州保卫战首先在江面展开,孟珙派遣部将水军攻击蒙古水军,宋军奋勇作战,迫使蒙古军阵势大乱,退缩到长江北岸,并俘获战船两百余艘。蒙古水军的渡江计划完全破产。于是蒙古军便转移攻击目标,进攻黄州东堤,想切断黄州与水军的联系,孟珙挑选精兵壮士组织敢死队,经过奋战又重新夺回并守住东堤。这样,蒙古军便不得不直接攻打黄州城。由于口温不花增派西域兵和原西夏地区的归附军连续不停地进攻,黄州处于危急之中。为了破坏蒙古军的攻城之势,孟珙派部将刘全等兵分七路,趁夜里悄悄出城,兵分七路突袭蒙古军。作为老朋友,张柔也很给孟珙面子,他的营寨防备严整,使宋军偷袭失败。而其六路宋军获得胜利,使蒙古军营盘大乱、军心动摇。
  蒙古军整顿之后,便再次发动昼夜不停的轮番进攻。蒙军使用了火炮轰击黄州,把黄州城墙上的城楼全部烧毁,但是由于黄州的坚守,城头随时补上缺口,使蒙军无法趁机攻上城头。蒙古人又冲到黄州城下挖城墙,想直接在城墙上挖洞杀进城,孟珙派人预先在蒙军挖墙地方的城内,再筑一道城墙,并在被挖城墙的内侧挖大坑当陷阱,号称“万人坑”。当蒙军最终挖开城墙冲进来时,前面还是坚固的城墙,并且前军在后军的推挤下纷纷掉进坑里而被宋军用石头檑木砸死。到了第二年的春天,死伤“十之七八”的蒙古军终于撤退。孟珙又一次扭转了南宋的被动战局,授宁远军承宣使、枢密副都承旨,不久升京西湖北制置使,实际上已是南宋中部战场的主帅。
  嘉熙二年,刚升任湖北路安抚制置使的孟珙便积极谋求进兵,收复中路重镇——襄阳府。南宋朝廷同意了他的计划。于是宋军就在荆襄战场展开了反攻。
  同年十二月,宋将张俊收复郢州,贺顺收复荆门,刘全在冢头、樊城、郎神山三次击败蒙军。三年初,收复信阳军。在各路宋军接连胜利的鼓舞下,原先趁蒙宋两军均放弃襄阳的空虚而占据襄阳城,随后又投附蒙古的地方军阀刘廷美,这时就密约宋军都统江海夹击襄阳蒙军。由于有内应,宋军顺利推进到襄樊地区,收复樊城。四月,江海率宋军从荆门出发,沿途招集官民兵农,做对收复襄阳后的长期经营准备。在宋军的强大攻势面前,襄阳蒙将刘义捕获了游显等人后向宋军投降。至此,宋军收复了整个荆襄地区。
  不过,孟珙心里非常清楚,这么轻松就收复襄阳,并不代表宋军有多么的强大,而是因为蒙古根本就没把襄阳看在眼里。在他踏入襄阳之后,就马上给朝廷上表称:“襄、樊为朝廷根本,今百战而得之,当加经理,如护元气,非甲兵十万,不足分守。与其抽兵于敌来之后,孰若保此全胜??上兵伐谋,此不争之争也。!!”此时孟珙的老上司史嵩之刚刚被拜为右丞相兼枢密使,非常支持孟珙的工作。于是孟珙就以蔡、息两州的降兵组成忠卫军,以襄、郢两州的“归正人”组成先锋军,补充襄阳兵力。襄阳开始逐渐恢复了元气,重新成为军事重镇。
嘉熙四年初,盂珙通过收集情报,探知老朋友张柔率军在河南地区屯田,同时在邓州、顺阳积聚造船木材。他一改“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老方法,学习蒙古人的方法,主动出兵骚扰,破坏蒙古的攻势准备。
  盂珙命令张英出随州,任义出信阳,焦进出襄阳,分路连续袭扰蒙军,让蒙古军无法安心屯田。同时派遣部将王坚偷袭顺阳,将蒙古军积聚的造船材料全部烧毁,又派遣部将张德、刘整分兵攻入蔡州,将敌人的物资仓库烧了个一干二净。蒙古人完全没想到,一向被动挨打的宋军居然能搞起积极防御。可以说,宋军取得了一次对蒙古军后方基地的进攻性作战的重大胜利,把敌人的攻势扼杀于萌芽中,史称“邓穰之战”。
  当京湖战局有所缓解后,孟珙又奉命紧急驰援岌岌可危的上游四川战场。自从1235年起,蒙古每年都入寇四川,仅成都就遭到两次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四川从南宋税赋半壁变成一片瓦砾。嘉熙三年秋,蒙古大将塔海、秃雪率兵号称八十万,再度杀入四川,并迅速推进到了川东,攻破开州,抵达万州长江北岸。宋军急忙屯兵于长江南岸。不料蒙古军故意先在万州长江北岸列出大批船只,做出了一副强行渡江的姿态,又命汪世显在上流设下伏兵。次日,蒙古军开始渡江,宋军出动数百艘战船阻拦,汪世显则率领伏兵乘小船直接冲入宋军的船队,顿时将宋军水师杀得大败,蒙古军顺势将宋军追击到川东重镇夔州,直逼夔门,其余蒙古军则从万州渡过长江,沿南岸急速向夔门挺进。
  同年底,孟珙率领万余湖北精兵来前往夔州路布防。此时,孟珙的兄长孟璟为湖北安抚副使、知峡州,也向他求援。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孟珙深知绝对不能轻易分兵援助,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区域防守。他准确判断出蒙古军主力汪世显部必取道施、黔两州渡江,于是派兵2000人驻屯峡州,以兵千人屯归州,另拨部分兵力增援归州重要的隘口万户谷击败,斩获无算。孟璟于归州西大垭寨更是经历一场激战后大获全胜,蒙古军丢盔弃甲后撤至夔州,之前缴获的物资又统统还给了宋军。这便是史上著名的“大垭寨之战”。
  这时候孟珙本人还没有亲临前线,他正率领本部人马向西移动。等孟珙闲庭信步地到了前线的时候,夔州已经收复。就是那本该用于防守的几千宋军,把十多万蒙古野兽硬生生砍了回去。战后,孟珙的爵位晋升为随县子。
  嘉熙四年九月,在宋军成功救援夔州和袭扰河南后,宋理宗授孟珙宁武军节度使、四川宣抚使兼知夔州。节度使头衔在宋朝是武将极高的荣誉职称,当年岳飞年仅31岁建节,使其他将领都十分眼红;这次,45岁的孟珙凭借杰出的战功获得了宋廷的高度认可,继岳飞、毕再遇后成为了南宋第三位旗帜性大将,并且承担了建立四川防御体系的重任。
  孟珙兼管四川后,招集麻城、巴河、安乐矶、管公店沿边久经征战之士,以他的节度名组成“宁武军”;回鹘人艾忠孝率壮士马匹来降,孟珙创建“飞鹘军”。宋朝由于奉行不杀大臣的国策,对于失职的前线将领处罚也不是很重,形成了很恶劣的风气。一次,权开州梁栋借口乏粮擅离职守,孟珙把梁栋押解到夔州后当即斩首,以明“不许失弃寸土”之令。经过孟珙大力整顿,以及两年后新任四川制置使余玠的治理,四川战局焕然一新,恢复战斗力的宋军一直坚持到宋亡数年后。孟珙于京湖战场展开的军事行动 孟珙于京湖战场展开的军事行动
科普,看看楼主 所谓的“南宋归化人制度”:
《绍兴和议》使宋朝永久失去了原来北宋的山西和关中养马的马场,从此岳家军的背嵬战士和几万精锐骑兵成为南宋一朝的绝唱,宋朝直至覆灭,都只能靠步兵和北方游牧民族的精骑对阵。后来南宋的“隆兴北伐”和“开禧北伐”,以步兵逆击金国精骑大败而归,原因之一就是这个《绍兴和议》导致南宋骑兵力量可以忽略不计,无法和绍兴初年的南宋军队实力相提并论。
  秦桧还不遗余力地摧残南宋的国防力量,迫害南宋的抗金将士,致使南宋军备废弛多年,军心涣散、军纪腐败,军力日益衰弱。
  对于坚持抗金的将领,秦桧不断地加以打击和迫害。南宋的抗金名将,如岳飞、韩世忠、刘锜都遭到迫害,其中岳飞、岳云、张宪等人被冤杀,韩世忠等人被解除兵权赋闲,刘锜等人则被贬斥远方;岳飞部将牛皋不满秦桧的黑暗统治,秦桧让其党羽田师中用毒酒将牛皋毒死。
  签订绍兴和约时,南宋把商州割给了金国,商州守将邵隆坚决反对割让商州,被秦桧贬官叙州后毒死。为悼念邵隆的爱国品行,叙州军民“皆悲哭之”“为之罢市”;
  抗金将领李显忠杀出重围,自敌占区回归南宋,金人称其“私遣过界”,“秦桧怒”,随即罢去李显忠的军职;
  当时还有一位身陷敌占区的河北进士梁助,昼行夜状,历尽了千辛万苦回到南宋。梁助归宋后“上书言河北事极详”,并认为“金人必举兵。秦桧怒,直决之”,把他“押赶惠州编管”
  收回诸大将兵权之后,秦桧大量选用一些奸贪驽钝的庸人去接管各路宋军,“其任将帅,必选驽才”,驽将治军“不治兵而治财,刻剥之政行,而附摩之恩绝;市井之习成,而训练之法坏”。
  经过秦桧及其党羽的破坏,南宋初年军队的抗敌锐气丧失殆尽。在秦桧专权期间,大部分宋军将士逐渐由能征善战的军人转变成贪财好利的商人,“二十年间,披坚执锐之士,化为行商坐贾者,不知其几”。
  秦桧还不断缩减宋军的编制与规模,甚至经常克扣军饷。于是南宋军备废弛、军心涣散、军纪腐败,守将缺人,军力日渐衰弱。
  值得注意的是,绍兴和议达成之后,金国女真统治者“以书来索北人之在南者”,南宋朝廷“不敢不如命”,很快下令将“海州、泗州、涟水在南百姓”“根刷过淮北”。后来,秦桧又写信给金国统治者,“许以所索陕西、河南人次第而遣”。
  绍兴十四年,宋高宗、秦桧又“命州县根刷,前后归朝人发还金国”。但金人还不满意,于是秦桧又“命尽发前后所得大金、契丹及归朝人五万,还于大金。”
  秦桧这样做的目的既是满足金国的要求,更是为了“阴谋内弱军势,绝后来归降之心。”
  此外,对于淮河、大散关以北的民众,因不堪忍受金国统治者的压榨或因饥荒而冒死南归者,宋高宗、秦桧一概拒之于国门之外。
  宋高宗、秦桧下令给宋金交界处的南宋地方官吏说:“毋招集流亡,恐致生事。当时,金国连连灾荒,陕西一带百姓“无以食,争西入蜀”,但因为秦桧命令,宋庭不敢接纳,以致这些百姓“皆散去饿死,其壮者,北人多买为奴婢。”
  有人会问,宋高宗、秦桧将南归的北方人强行遣送回去,跟军政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南宋前期的主要将领,如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吴玠、刘锜等人,都是北方人,“中兴诸将皆北人”,而他们的手下将士,也多是北方精壮汉子。事实上,这些逃到南方的北方流民,是宋军的中坚力量。
  而宋高宗、秦桧做出亲痛仇快的举动,无疑是断绝了宋军精壮兵员的来源,导致后来宋军战斗力大为消弱。而且,他们的举动,也让北方的百姓和义军心寒,不敢南来,大大巩固金国的统治,削弱了南宋的边防。
  这种恶果,充分体现在绍兴三十一年的宋金战争上。经过秦桧及其党羽将近二十年的压制和破坏,到了金国再次发起攻宋战争的绍兴三十一年,南宋军备已废弛多年,宋军将士也早已失去绍兴十年时的那种进取之心和雪耻之志,此时算得上是兵无精兵,将无良将。
  结果,在名将刘锜的指挥下,虽然集中了江州、池州、建康、镇江四支大军,但宋军在两淮还是一败再败。毫无疑问,刘锜此时手中的兵马,已非昔日骁勇善战的八字军,而是被秦桧之流腐化削弱后的军队。刘锜纵有千般能耐,此时也无济于事了。
  《绍兴和议》确定了完颜昌提出的、秦桧大力提倡的“南自南,北自北”,即原籍在《绍兴和议》规定的南宋境内的汉人归南宋,原籍在《绍兴和议》规定的金国境内的汉人归金国。从此北方汉人不但完全在名义上成为金国臣民,而且不能南逃,否则将被遣返。这造成了北方汉人没有选择地成了宋的敌国子民,以致宋朝实力的一进一出:
  1.南宋初年的名将,包括中兴四将中的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以及刘锜、吴玠、杨沂中均为华北汉人。从小接受的是忠于宋朝的教育,忠心保卫的是宋朝,在抗金多年以后,终于有击败完颜宗弼等金国主战派并收复失地的实力;
  2.1279年灭宋的元镇国大将军张弘范和其父张柔是河北的金国汉人,从未接受忠于宋朝的教育,一路击败南宋优势兵力,崖山海战灭宋后张弘范在崖山写下“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字。
  秦桧专政期间,是宋朝最黑暗、专制、腐败的时期之一;南宋日后的繁荣,大半是建立在宋孝宗的励精图治之上,与秦桧赵构之流毫无关系。
  绍兴三十一年前后的南宋,经过秦桧及其党羽将近二十年的折腾,已经变得国困民穷,“国之府库,无旬刀之储,千村万落,生理萧然”,宋金国力对比发生了显著变化。
  经过秦桧及其党羽将近二十年的压制和破坏,到了金国再次发起攻宋战争的1161年,南宋军备已废弛多年,宋军将士也早已失去绍兴十年时的那种进取之心和雪耻之志,此时算得上是兵无精兵,将无良将。结果,在名将刘锜的指挥下,虽然集中了江州、池州、建康、镇江四支大军,但宋军在两淮还是一败再败。毫无疑问,刘锜此时手中的兵马,已非昔日骁勇善战的八字军,而是被秦桧之流腐化削弱后的军队。刘锜纵有千般能耐,此时也无济于事了。
  绍兴三十二年,南宋时人王之道在奏章中指出:“吾之宿将,比自讲和以来,初无尺寸之劳、毫发之功。二十年间,享其富贵尊荣。……黄金白璧,歌童舞女,充知私室,朝游暮宴,其奉养倍侈,有非言之所能尽者,孰肯披甲胄、冒锋镝、奋不顾身以拘国家之急哉??”
  南宋大臣袁燮在奏章中指出:“自秦桧当国,阴与虏结,沿边不宿重兵。”
  南宋大臣叶适在《题姚令威》中提到:“初,完颜亮来寇,举朝上下无不丧胆,直云:虏百万何可当,惟有退走尔。”
  公元1161年,在金国国力和军力得到恢复之后,金国皇帝完颜亮再次率领金军全线出击,大举南下攻宋,各路宋军一触即溃,金军越过宋军的淮河防线,长驱直入,很快就打到长江北岸。
  绍兴三十一年,听说金国皇帝完颜亮率大军气势汹汹地打到长江北岸,宋高宗赵构马上吓得尿裤子,赶紧备船,准备逃亡海上。多亏了临危不惧的爱国文臣虞允文指挥宋军残部凭借长江天险据守,加上金国后来发生内讧,完颜亮被其部下杀死,金国陷入内乱,南宋总算又逃过一场劫难。
自绍兴五年岳飞平定杨幺割据势力以来,至宋金议和之前,南宋境内,再也没有发生过农民起义,即便是在宋金战事最激烈的绍兴十年前后,南宋也没有发生过农民起义。然而,在绍兴十一年宋金达成第二次绍兴和议之后,由于秦桧专权期间的黑暗统治与残酷压榨盘剥,南宋百姓纷纷起来反抗,农民起义再次风起云涌,遍及江南各地。
  近年来看了许多为秦桧翻案文章,说秦桧议和,有利于南宋百姓,甚至说什么“秦桧能够使残破的宋朝有机会修养生息,使宋朝的人民体验和平、富足的生活上百年”!!
  然而,这些结论,在史实面前,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所谓百年和平,是完全不存在的,绍兴八年,宋金第一次签定和约,绍兴十年,金国统帅完颜宗弼单方面撕毁条约,大举南下,进攻南宋;绍兴十一年,宋金第二次绍兴和约签定,绍兴三十一年,金国皇帝完颜亮撕毁条约,大举进攻南宋,长驱直入,一直打到长江北岸,请问这所谓的&百年和平环境&从何而来??
  此外我们需要明白一点,赵构和秦桧制止北伐,并不是留骂名后世的主因。当然,这点本身自然是应该谴责的,但他们最值得谴责的是:制止北伐之后,并没有内修朝政,外建武备,只盼依靠割地岁币来乞活。这个才是最大的谴责之处。
  也就是说,如果说赵构和秦桧是出于双方实力上考虑,而制止岳飞北伐,那么,接下来的事情,难道他们不是应该如勾践或者李世民一般,训军爱民,励精图治,提高自身实力吗??然而,很遗憾,他们并没有这么做。
  古今中外,无数血淋淋的教训告诉我们。和平并不需要条约保障,而需要实力保证。金真有实力灭亡南宋,再多条约也没有用。南宋要立足江南,也根本不需要条约,不要忘记南北朝时期,南朝什么时候向北国签和约啦??
  面对屡屡单方面撕毁和约的强大敌人,赵构和伟大的秦大丞相不修兵甲,不改善内政,只盼望割地,只盼望送钱,换取敌人的欢心。绍兴和约中,把许多本来还在宋军掌握中的战略重地,关乎国防命运的顺昌、和尚原、邓州等地方,白白割让给金国。真是理性和现实啊!!
  他们割让了前线战略重地,如将精锐岳家军削减,却又没有减轻百姓的赋税。也就是说,百姓在战争时所承受的负担,在“和平”时期也没有减轻。这议和,作用何来??
  绍兴和约签订以后,宋金之间暂时休战,宋军军费削减很多,但由于南宋权贵们要花费以上种种巨额开支和过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如为了把临安经营成为富丽繁华的安乐窝,在那里广造宫殿,大造宫邸,修湖凿山。 秦桧“夺上心,粉饰太平,沮砾士气,今日行某典礼,明日贺某祥瑞”,而对于战备之事,却是“士马销亡不问,干戈顿弊而不修”,使得那些“士大夫豢养于钱塘湖山歌舞之娱,无复故都黍离麦秀之叹”,“此桧之罪,所为上通于夭,而不可赎也!!”。 正是由于每年都要贡纳巨额的岁币给金国,加上南宋君臣过着纸醉金迷的奢侈腐朽生活,频繁地“上下宴安”,以“钱塘为乐国”,挥霍无度,其结果必然是要加重南宋人民的负担。
  在秦桧当政期间,压榨重重,南宋国困民穷。正如胡铨所说:“自桧当国二十年间,竭民膏血”,国之“府库,无旬刀之储,千村万落,生理萧然。”。这个“萧然”景象,便是某些网友所说的和议下的“繁荣”!!
  在过去战争期间,赵构秦桧之流,曾以“济军用”为名,向人民预借赋税,但战争结束后,是否归还或者减免赋税呢。恰恰相反,赋税不仅减免,还增加了。“预借之税,今尚未免,巳预借之弊,折纳太重,近于重敛”。有些州县在折纳税绢时,甚至“每匹有至十千者”,民不堪命。
  政府本来有官田,在战争结束后,本来应该减免租的,结果如何呢??绍兴十二年高宗下诏,命诸路常平司卖官田时要租佃人“增租三分,如不愿增者,许人划佃”。
  请问某些为秦大丞相辩护的网友,战争都结束了,为何百姓负担并没有减少呢??如果是百姓无法负担军费开支,为何现在他们还要承担比军费开支更重的赋税呢??
  其原因其实很简单,这些东西,都流入秦大丞相的口袋了。秦桧其家“富敌于国”。秦府的府库财富,超过了高宗的“左藏数倍”。凡宫廷所稀缺的物品,他家都应有尽有啊!!
  由于秦桧“贪墨无厌”,“喜赃吏,恶廉士”,故此在秦桧治理之下,南宋多是贪宫污吏。贪官污吏们为了媚事秦桧,便以刻剥百姓为急务。即如史书所论 “涪敛以待过往,科率以奉权贵。”。在他们征收赋税时,则强迫人民“合零就整钱,如绵一钱令纳一两,绢一寸令纳一尺之类,是正税一分,阴取其九”。甚至,当时各地都是“官收一岁之赋,而民输两倍之积。” 《系年要录》卷170)。当时的南宋百姓,是何等悲惨!!哪里谈得上“富足”二字!!
  若这些赋税只是临时增加也罢,最可怕的是,这些赋税一但增加,就没有回头的可能。甚至出现赵构愿意,秦大丞相还不愿意的情况呢。绍兴二十三年,江西帅臣张守奏请减免当年百姓历年积欠的预买、和买之费,高宗欲准其所奏,但“时秦桧为相,方损度为月近,且日虞四方财勇之不至,怒而不行”。并在各地,还增加了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如两浙百姓责要缴纳绵、绸、税捐、茶捐、杂钱、白米六色,和别科米麦,“有一亩地纳四五斗者”;京西地区,根据隐田,“增添租米,加重于旧”;湖南“有土户钱、折托钱,醋息钱、麦引钱,各色不一。”总之,“自桧再相,密谕诸路暗增民税七八”,并令各地,“间乞减免,理宜禁绝”,于是“民力重困,饿死者众,皆桧之为也。”卷5)
  从上述种种迹象来看,自绍兴和约签订之后,南宋百姓生活不但没有改善,税收非但没有减少,反倒进一步贫穷,进一步增加。
  如此残破黑暗景象。,真亏得某些网友有胆量公然宣称的“秦桧能够使残破的宋朝有机会修养生息,使宋朝的人民体验和平、富足的生活上百年”!!
  由于秦桧的黑暗统治,当时百姓也纷纷起来反抗,当时只福建各地的农民起义,就有“数十百部,部数千至数十百人”;有管天下、伍黑龙、卓和尚、何白旗.满小红、朱明领导的义军。还有宣州的摩尼教徒在俞—的领导的起义,而当时宣州知州不是别个,正是秦桧之弟秦梓!!
  此外,还有江西刘花、何花等人的起义。起义波及广东的循州、梅州、潮州、惠州等地。接着,海南岛的“琼、崖、詹、万四州”百姓、浙江台州地区的百姓),江西传州的摩尼教徒,福建建州颐宁县的饥民,浙江衡州的饥民,江西吉州地区的农民,都纷纷揭竿而起,杀富济贫,屡挫官军。
  自绍兴五年岳飞平定杨幺割据势力以来,至宋金议和之前,南宋境内,有过如此规模的起义么??没有!!那些认为议和带来和平,从而给百姓带来福泽的人,难道你们不想想,为何这些起义,不在战事最激烈的绍兴十年前后发生,而在议和之后发生呢??这其中,又意味着什么呢??
  论述到这里,我想已经足够了。秦桧执政期间,是宋代最黑暗、专制、腐败的时期之一。南宋日后的繁荣,大半是建立在宋孝宗皇帝的励精图治之上,与秦桧赵构之流毫无关系。若以后世南宋的繁荣,来为赵构秦桧屈辱和议辩护,真是张冠李戴,教人发笑了。秦桧祸国殃民,罪证如山,纵巧舌如簧,纵难洗其罪名矣。
  秦桧的祸国殃民之罪,实在数不声数,本文也只是略举一二,未尽全貌。本文也只是略举一二,未尽全貌。本文内里许多内容,都出自曾琼碧教授的《千古罪人秦桧》。超星有这本书,各位不妨去看看。
使用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川山城防御体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