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短信轰炸器下载,帮个忙(21

美国下一代战略轰炸机B-21浮出水面 —访著名航空专家傅前哨
我的图书馆
美国下一代战略轰炸机B-21浮出水面 —访著名航空专家傅前哨
版权声明&& & & & 本文章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均为原创。个人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商业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兵工科技2016年2月25日,美国空军部长德博拉·李·詹姆斯在美国空军年会上宣布,美国下一代轰炸机正式命名为B-21,詹姆斯在会上还发布了一张想象图,在外观上很像B-2轰炸机,也是无尾飞翼构型。那么,从现有的资料来分析,B-21到底性能如何?能否彻底解决B-2因造价过于昂贵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未来一旦服役,会不会部署到亚太地区,会不会对我们构成严重威胁?带着这些问题,本刊专门采访了著名航空专家傅前哨先生。性能与成本记者(以下简称记):从公布的概念图上看,B-21采用的飞翼式布局同B-2有哪些差别,在飞行性能和隐身性能上会有哪些提升?傅前哨(以下简称傅):从现有的资料看,美国前后总共公布了两种不同的概念图,以前的方案有点像放大版的X-47B,而这次公布的方案看起来像缩小版的B-2,都采用翼身融合体的飞翼式布局,座舱、进气道和机翼的布置都非常类似。当然仔细看的话,它和B-2在外观上还是有一些区别的。最大的区别在机翼的后缘。B-2采用的是锯齿形的后缘,看起来就像两个“M”型字母,而B-21的后缘则变成了一个“M”。B-2设计成两个“M”显然是出于隐身方面的考虑,主要是为了减小后向的雷达反射截面积。所以单就隐身这个角度分析,B-21的一个“M”显然不如B-2的两个“M”好。但从气动性能的角度看,B-21的机翼展弦比应该是增加了,比B-2的展弦比明显大一些,加大展弦比的目的是什么呢?主要为了提高升阻比。一般而言,在动力装置、全机重量不变的情况下,飞机的升阻比越大,航程就越远,留空时间就越长,这对于战略轰炸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图注:此前美国媒体公布的LSR-B概念图,外形酷似放大版的X-47B图注:此次正式公布的B-21外形类似缩小版B-2图注:B-2和B-21最大的区别是在机翼的后缘。B-2采用的是锯齿形的后缘,看起来就像两个“M”型字母,而B-21的后缘则变成了一个“M”&美国很多媒体认为,B-21的隐身能力要比B-2强很多。我个人的看法是,B-21的隐身能力想要大幅度超过B-2比较难。为什么呢?飞机的隐身研发水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气动外形的设计,第二是几何尺寸的大小,第三是隐身涂料的特性,第四是武器装备的内设,第五是机体材料的选择,第六是机体细节的处理(如舱门、窗口盖的形状,缝隙、锁扣和外露部件的精修,各种天线的布设等),当然,还有座舱玻璃的镀膜等很多技术要求。轰炸机、战斗机的外形和机体细节的设计在决定隐身性能方面占的比例最大,约在50~70%左右,涂料等大概占百分之十几至二十几,然后才是材料(轻小型无人机不一定是这种情况,尺寸小、材料合适也许就能满足遁形的要求)。很多人认为把飞机的吸波涂料搞好了,就能实现隐身了,其实不完全是这么回事,第三代战斗机的改进型很多都涂敷了隐身涂料,但是再怎么涂,也只是使雷达反射截面积(RCS)有所降低。顶多将飞机的RCS减少至1平方米左右,绝对做不到0.01平方米的量级。所以一架飞机的隐身性能如何主要还是看其基本外形、局部细节、座舱镀膜、进排气口布置等环节的设计水平。当然,对隐身飞机而言,吸波涂料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只有将各顶隐身技术都用到极致,且做好综合平衡工作,才有可能开发出一款性能优异、超越对手的隐身飞行器。下面我们来谈谈B-21轰炸机方案的设计。看了美国人公布的B-21的想象图,我个人的总体感觉是,与B-2相比,B-21在气动外形的设计上并没有太多的创意和特别重大的突破。当年神秘的B-2战略轰炸机首次公开露面时,它所造成的视觉冲击力是极为强烈的。其外观之新颖、奇特,技术之尖端、超前,可说是一时无两,独树一帜,的确给人以相当程度的震撼。当时许多专家在承认该机的隐身能力首屈一指的同时,对这么一种无尾飞翼布局航空器的飞行性能和飞行品质,抱持怀疑态度(因为其飞控系统的研发难度太大了)。后来的事实证明,B-2所采取的技术措施是可行的、到位的。近年来相继问世的一些无人驾驶隐身战机均选择了类似的设计思路和布局方案,如美国的X-47B、英国的“雷电之神”、欧洲的“神经元”等,当然,也包括中国的“利剑”。因此,时隔二三十年后,当五角大楼兴致勃勃地将一款缩小版的B-2飞机—B-21摆在大家面前时,人们早已没有了惊艳、新鲜的感觉。不过,话又说回来,若无一点进步,美国军方也不会大把地烧钱来干这件事。那么,B-21的优势何在呢?首先,它的几何尺寸比B-2要小一些,再加上采用了新的宽频谱隐身涂料,因此其雷达反射截面积应该比B-2有所改善,在更宽的频谱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隐身能力,但该机的雷达反射截面积(RCS)很难做到比B-2再降低一个数量级。其次,B-21的可靠性、维修性指标应该比B-2高一些,起码不会像B-2那么娇贵。保障性的改善,预示着出勤率的提高。第三,它的产量大、成本低,能够无顾忌地使用,大范围地部署。这后面一条,才是当下的美国空军最为看重的。质量、质量,光有量没有质不行,光有质没有量也不行,缺少哪一方面最终都会影响到战斗力的生成。此为五角大楼从物以稀为贵的B-2飞机身上得到的最大的经验教训。记:在2015年《防务新闻》曾报道,美军将以每架5.64亿美元的均价向诺斯罗普·格鲁曼购买100架LRS-B,也就是B-21。这个价格同B-2相比,称得上是非常廉价了,在外形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您认为B-21在技术方面有哪些降低造价的途径?傅:B-2最大的问题就是太贵了。一架B-2价值22.6亿美元,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币值,其价位快赶上当时的一艘核动力航母了。导致B-2昂贵的一个问题就是产量太低,只有20多架。20多架能够干什么用,最早的时候,只要B-2执行任务,就必须一架飞行,另一架做为备份库(用于拆件维修、保障),甚至是两架对一架,也就是一架飞行两架当备份库,因为它的零备件产量、库存都非常少,没有厂商愿意生产极少量而又高精尖的备件,不但麻烦,而且制造成本还很高,这就导致了B-2的零备件保障非常困难,所以它的出动率比一般的战略轰炸机要差得多。你可以算算,从上个世纪80年代诞生到现在,B-2一共用过几次。而且B-2的基地主要设在美国本土,它要攻击全球的目标,往往需要大量的空中加油机为它实施加油,像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B-2大都是从美国本土升空,跨洋越洲飞行,抵达目的地后投几枚弹便立马返回,平均执行一次任务要花费1.5亿美元,这么做也太昂贵了,美国再有钱也玩不起。因此B-2隐身轰炸机的参战主要就是作秀,而且是高价的作秀,看看可以,不能多用。这次美国空军公布的B-21隐身轰炸机的单价为5.64亿美元,跟B-2相比已经是大幅度地降低了,但是很多人都在质疑这个价格。一架F-22停产时候的公开价格是2亿美元,加上研制费用之后就得要3个多亿。只用5个多亿怎么能造出体形重量更大的一架隐身战略轰炸机来?而美国国防部现在却信心满满认为可以压到这个价格。为此,该机就必须采取很多的措施:首先,B-21若想减少购置和使用成本就必须提高产量,保障采购量,使之达到或接近赢亏平衡点。美军计划采购100架,要是达不到这个数量恐怕又会重蹈B-2的覆辙,产量低了就会导致生产费用的大幅度上升。其次,简化设计,以缩短研制周期,缩减研发费用。前面提到的B-21的机翼后缘选择一个“M”的造型,也可能是出于简化结构和外形设计,降低制造成本的目的。因为这样做不必为太多的机翼过渡段的光顺处理伤脑筋,生产起来也较为方便。第三,将一些现成的技术和设备移植到B-21上,大量采用已在现役飞机上广泛使用的成熟、可靠的部件,比如起落架、液压系统、机电装置、航电系统等等,如果有成熟产品,直接搬过来用就完了,不需要再专门去研发生产。某些需要经常更新和升级的设备甚至可以直接采购货架产品。B-21轰炸机的动力装置肯定也是找现成的拿来用。而且发动机的数量从4台变成了2台,这也会大大降低其开支。不过,美国军工采购的一个通病就是,竞标的时候,各大军火商均信誓旦旦地保证所有的指标都能满足要求(包括研发和制造费用这条硬杠杠),而一旦拿到标了,其各项成本便会一涨再涨,根本刹不住车。F-35战斗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所以,未来B-21战略轰炸机的价格能不能真的维持在5.64亿美元这个水平上,我个人认为是非常困难的,不妨走着瞧。再有,现在很多情况还不清楚,100架和5.64亿美元这个数据是怎么计算出来的,产量的赢亏平衡点是多少?80架?100架?还是120架?取100架这个整数,恐怕是美国军方某些人拍脑瓜子想出来的。一旦亏损了怎么办?谁负责?美国的大军火商很少做亏本的买卖,就算超支了往往也不自己承担。那么上涨后的费用由谁来买单呢?五角大楼!而美国的国防开支又是从纳税人那里拿来的。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在此,我们可以回顾一下F-22、F-35隐身战斗机和B-2隐身轰炸机的情况:F-22的研制费由最初的180亿美元,增至中期的215亿美元,后又涨到400多亿美元。1990年的时候,该机的预计售价为5060万美元,之后便一路上涨,两年后的1992年,突破了亿元大关,达到了1.19亿美元,本世纪初翻到2.58亿美元。由于其总产量由原先的339架压缩至180架左右,算上研制费,其单机成本已飚升到3.6~4.3亿美元(总开销达790多亿美元)。B-2隐身轰炸机开始时的预计成本为7.5美元,由于研发费用上涨和产量减少等原因,美国的纳税人总共为21架B-2支付了470多亿美元的购置费。该型战略轰炸机的身价也因此而站上了世界军机价格的顶峰—22.6美元。F-35的例子更为恶劣。五角大楼一开始鼓吹这是一个省钱的项目,许多盟国纷纷跟进。但结果是:项目成本却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高。美国军方在立项阶段曾经给它划了一条不允许逾越的红线:空军型单价为2800万美元、海军型3800万美元,海军陆战队型3500万美元。现在的研制费用已比原定预算超支68%。五角大楼目前的计划是,花费3912亿美元购买2443架F-35战斗机,平均单价高达1.6亿美元。2012年5月,日本订购了42架F-35,需要向美国支付100亿美元,包括飞行员培训费等各项花销在内,每架F-35的平均支出竟高达2.38亿美元。有这么多的前车之鉴,B-21会不会做得好一点?我判断,很难达成五角大楼预计的目标,除非出现奇迹。美国的大型军工产品超支、涨价,基本上已成为一条铁律,B-21即使能够研制出来,其单机购置费突破5.64亿美元是肯定的,只不过涨得多一点还是少一点罢了。记:很多文章分析,B-21的尺寸很有可能要小于B-2。这必然会导致航程和载弹量的减小,美国的战略轰炸机为什么越做越小?傅:现在B-21的具体设计参数和性能数据还没有公布,有人认为它的起飞重量大概是120吨,而美国《航空航天技术周刊》去年的一篇文章甚至透露,B-21的起飞重量可能只有68~80吨,载弹量在5.5~9.1吨之间,作战半径只有4000千米左右。即使达到120吨,也是目前美国战略轰炸机里面最轻的,美国远程战略轰炸机已经发展了四代,其中第二代B-58的问题比较多,只服役了十年左右就退役了。XB-70更是没来得及服役就中途夭折了。目前现役的只有三代:第一代的B-52战略轰炸机的最大起飞重量可达220吨以上,载弹量30吨左右,最大航程16000千米。第三代的B-1B战略轰炸机的最大起飞重量为216吨,载弹量40吨左右,航程12700千米。第四代的B-2隐身轰炸机最小,起飞重量只有160多吨,机内载弹量18吨,航程大约12000千米。而目前正在研发的B-21轰炸机的重量和航程将比B—2还小。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空中加油能力的不断完善。在研制B-52的时候,大型空中加油机还没出现,需要飞机本身载重大、带油多,才能飞得远。而现在的空中加油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战略轰炸机执行一次全球轰炸任务,加油机可在途中为其提供多次空中加油保障。另外一个方面,尺寸越小,隐身性就越好。美国的战略轰炸机从B-1B开始,已经在考虑隐身问题了,尽管B-1B不是真正的隐身轰炸机,但在隐身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工作,B-52的雷达反射截面积极大,高达150平方米,B-1A的原型机出来的时候雷达反射截面积大约是十几平方米,为B-52的1/10,接近一架小飞机的水平。B-1B经过进一步的改良,其雷达反射截面积又降至B-1A的1/10。研制B-2轰炸机的时候更加强调隐身,一切围绕着隐身转,其他的性能都可以牺牲,但隐身突防能力一定要保证。而新一代的B-21轰炸机也将隐身能力放在第一位,航程不够就用空中加油的方法来弥补。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控制成本的问题,要想降低造价,一个不得已的办法就是减小它的重量。因为一般飞机的单价是与它的重量尺寸直接挂钩的,比如F-15和F-16,这两种战斗机采用同样的发动机,一个是单发,一个是双发;一个轻型,一个重型,重量差了将近一倍,F-16正常起飞重量14吨,F-15正常起飞重量20多吨。而价格方面F-16最初的售价在1800万美元左右,F-15大概是3700万美元。军用飞机的重量决定着它的价位,这是一个普遍规律。隐身涂料记:除了造价昂贵之外,B-2的一大缺点就是隐身涂料太娇贵,美国在B-21上采用新一代隐身涂料在性能上会有哪些改进?图注:B-2隐身涂料的涂敷工序非常复杂,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它的成本&傅:隐身涂料改进的地方,第一是可以做得比较轻。早期的吸波材料除了吸收电磁波,把入射的电磁能转变为热能外,其厚度也是有严格要求的,涂层薄了不行(当然,太厚了也不行),电磁波穿透进去之后,碰到机体表面,有一部分还会折返回来,其相位和入射波应该正好相反,这样两者便可相互抵消,以达到减弱回波信号的目的。因此,吸波涂层的喷涂或刷涂都非常讲究,涂层不均匀或厚度达不到要求都是会降低吸波作用的。为了保证吸波涂层的均匀性,机务人员在进行维修保障时,不得穿着鞋子直接踩在隐身飞机的机翼等部位上,否则的话,一旦造成磨损或出现划痕都会影响隐身的效果。再有就是涂层的基础材料和配方,决定着吸波涂层的重量,像美国的F-117A隐身攻击机所采用的吸波涂料主要是铁氧基的,其比重高于普通的铝合金等航空材料,基本上就像是在蒙皮外面糊了一层铁皮,重量很大。我见过那东西,确实很沉。因此,为了减重,不能在所有的飞机表面部位都涂它。而现在的隐身飞机大多改用纳米吸波材料等更为先进的隐身涂层,可以做得比较轻、比较薄,且吸波效果还更好。第二是涂料的吸附性要好,其物理化学特性也有严格的考核指标。吸波涂层敷在机体表面上之后,要进行长时间日晒雨淋的老化检验,涂料不能变质,也不能脱落,在强日光的照射下,在雨水的浸泡下,在高速气流的冲刷下,在发动机高温的烘烤下都不允许掉皮。F-35都已经出了这类事情了,在飞行过程中,其后机身上方的隐身涂层受机体震动和发动机高温引起的热胀冷缩的影响,出现了大面积的掉块。这对该机隐身性能的影响特别大。目前美国的洛·马公司正在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除了隐身涂层的吸附性好之外,还有一顶与之相反的要求:去除性也要好。这一点确实是有些强人所难,但又必须做到。因为隐身涂层经常要重新喷涂或者要修补,如果涂料的去除性不好,怎么也搞不干净,抠得表面坑坑洼洼的肯定不行。涂料从研发到使用到去除,要做一系列的试验,这也是隐身涂料成本大幅度提升的原因之一。第三是扩大频谱范围。原来的雷达吸波涂料针对的是比较窄的波段,主要针对厘米波雷达,在厘米波波段,隐身飞机的雷达反射截面积可以缩小到0.01平方米,但到了分米波波段,该机就有可能变成一个半隐身飞机,雷达反射截面积会升到0.7~1平方米这么一个水平。面对米波雷达,它的RCS将涨到了5平方米以上,彻底变成一架非隐身的飞机了。所以未来的雷达吸波材料必须想办法逐渐扩展到能够在分米波波段降低雷达反射截面积。至于米波波段,现有的隐身措施和吸波涂料不管怎么加宽,对米波雷达依然是难以隐身的,需为其开发新的技术手段。第四是改善保障能力和可维修性。由于隐身飞机的维护工作要比普通飞机复杂得多,所用工时长得多,其使用费用和维修费用也随之增高。B-2飞机隐身涂料最大的一个问题就出在维修保障上。每次飞行之后,隐身涂料的维护项目都要占用很多的工时,而且要求必须在恒温、恒湿、洁净的机库里面进行,许多工作必须由生产厂商的技术人员来完成,一般部队的机务人员是做不了的。前面提到涂料的涂敷有很多讲究,一个是均匀度,再一个是厚度,还有一个粘附性,技术标准要求很高,差一点都不行。每次飞行结束之后,都需对舱门的缝隙进行处理。在实施飞行前准备时,还要用相应的带隐身涂料的胶带把各种舱门的缝隙贴上,这项工作非常麻烦。B-2上面有很多舱门,如弹舱门、起落架舱门、检查窗口盖、加注窗口盖、通电窗口盖等等,这些舱门的缝隙大小不一。如果每次都要贴缝,是很影响时间的。所以,未来B-21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想办法让隐身涂料的维修保障工作难度更接近于F-22。F-22相对皮实很多,不少条件差一点的地方也能去。当然它对隐身涂料的维修也是有要求的。F-22不管部署到哪里,都需要有相应条件的机库和地堡,长期停放在外场肯定不行。B-21的外形尺寸大,其表面积是F-22的好多倍,即使该机的维修性有改善,其吸波涂层的保障工作依然是比较麻烦的一件事。图注:隐身飞机还需要对舱门的缝隙进行专门处理&第五,隐身涂料的类型有多种,基本原理也有差别,B-21有可能选择最新型的电磁波吸收方式。既然其气动外形与B-2相差无几,那么它会沿袭B-2的隐身方案吗?我们先来看看B-2所采用的隐身技术。这款战略轰炸机的机体结构和蒙皮,使用了大量的对电磁波反射率很低的复合材料,其外表还涂敷有一种浅灰色的涂层,这种涂料对于雷达、红外和可见光等探测器均具有一定的隐身能力。与F-117A隐身攻击机相比,该机的吸波涂层性能更佳、比重更轻,并且在某些部位还能充分利用等离子体技术来达到隐身的目的。等离子体通常被人们称作物质的第四态(其它三态为固态、液态、气态),它主要由大量的自由电子和正离子组成,实际上是一种宏观电中性电离气体(即带正电的粒子数量和带负电的粒子数量相等),其在导电、导热、扩散、粘滞性、抗磁性、波动传播和辐射等方面,都与普通的气体不一样。这种高度电离化的气体具有较强的导电能力。飞机利用等离子体隐身的原理是这样的:通过某些方法,使气体的分子或原子被电能、热能、放射能完全分解和电离,成为由带电粒子所组成的状态,在飞行器的四周或一些关键部位形成一层等离子体鞘。等离子体与电磁波相互作用,就能影响无线电波的发射、接收和绕射。这样,敌方的探测雷达就难以评估目标的特性,如大小、速度、相对距离等等。在机体四周形成一层等离子体鞘的方法很多,例如,在机身和机翼的外表涂敷带有放射性的同位素涂层,通过同位素放射的高能离子,使周围空气形成等离子屏;以高超音速飞行,进入黑障;在机体的某些部位,安装等离子体发生器等等。那么,B-2飞机采用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等离子体隐身方式呢?该机在某些部位采用了以“电磁空气动力学”为基础的“主动隐身”技术。所谓“电磁空气动力学”,实际上是静电学与空气动力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新的学科。二者融合的结果,产生了许多新奇有趣的现象。当飞机在空中飞行时,使用高压静电发生器在其机翼前缘加上正电荷,而在喷气发动机的燃气流中掺入负离子,这样从机翼前缘到发动机喷口处,二者间的电位差就会高达几十万伏到1000多万伏。飞机周围的空气受到如此高的电压的影响而被电离,由此产生一层包裹着机体的等离子体鞘。有人将B-2隐身轰炸机形容为一个巨大的飞行电容器,其机翼前缘为正极,尾喷口为负极,在正负两极之间设置的是介电蒙皮材料。此种设计,对于吸收电磁能量和干扰雷达波信号的返回比较有效。但在技术上,B-2“幽灵”式轰炸机也存在一些缺陷,例如,在其外表敷设的低可探测性涂料,虽然对某些波段的雷达具有较好的隐身性能。但这类表层对生产工艺和维修保障的要求很高,稍有不妥之处,便会对使用效果带来有害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如果其复合材料蒙皮受到损伤、舱盖的锁扣没有完全扣紧或起落架舱门有间隙,飞机的隐身特性便要大大降低。即使肉眼看来是完好的,但只要蒙皮存在电磁的不连续性,就可能干扰飞机的表面电流,使之产生难以隐身的回波。还有,在雨天或潮湿的环境中停放和飞行,B-2飞机机体外表吸波层的电磁特性,会因受潮而发生变化,使其隐身能力大打折扣。为了保证B-2的正常使用,美军不得不把它们的存放点和训练基地选在本土气候比较干燥的地区(密苏里州的怀特曼空军基地)。只有当战争爆发或形势紧张时,才偶尔将它们派往海外。为了保证良好的隐身效果,即使在战争期间,B-2也主要以本土的特定机场为基地,以满足其对维修保障的要求。这样一来,其作战使用,便会受到许多制约。B-2在雨天情况下隐身效果会明显降低,在大雾或者潮湿的天气下效果也不好。针对上述这些问题,B-21肯定会改用新的技术措施和新的隐身涂料,以免重蹈B-2的复辙。影响其在海外的大规模部署。航电系统和电子战能力记:B-21在航电系统和电子战系统方面会有哪些提升,以适应美军未来体系化作战?& 傅:随着航电系统不断升级换代,B-21的整体航电水平肯定会超过B-2轰炸机,这一点毫无疑问。B-2诞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那时的航电系统的整体水平跟现在比已相差很远。虽然B-2也有升级的计划,但航电的基本架构在那里摆着,不可能有质的飞跃(除非大动干戈,耗费巨资进行改造)。图注:随着航电系统不断升级换代,B-21的整体航电水平肯定会超过B-2&B-21有可能配装新型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先进的光电探测系统,以提高其对地/对海探测和扫描功能,形成完整的情报监视侦察能力;它还会进一步提升综合航电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增强人机交互的能力和与其它平台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等等。这些都是必然的。另外,该机的很多机载设备将选择采购货架产品的路子,这样不但有助于降低研制成本,未来的改进改型也比较容易,例如,一旦采用民用计算机,做成插件式的、嵌入式的,那么今后软硬件的升级换代都将变得非常方便。B-21的电子对抗手段肯定会比现役战略轰炸机有所改善。轰炸机的自我防护能力很差,目前主要靠电子干扰系统来进行自卫。提升电子对抗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发展大功率的射频武器,像F-35配备的有源相控阵雷达那样,平时用于目标探测、武器制导,必要时将雷达所有阵子的电磁能量聚集在一起,既能对远距离的目标实施电子干扰,又能对近距离的目标进行软杀伤。B-21轰炸机比普通战斗机大得多,其雷达波聚集成束后的射频能量将更强,软杀伤的效果会更佳。从发展趋势上看,B-21甚至有可能安装激光武器。现在的大功率激光器要想挂装在战斗机上还很困难,体积、重量、能源等问题不易解决。随着技术的进步,固体激光器正不断小型化,而发射功率则持续提升,未来配备作战飞机是完全可行的。B-21应该会预留这样的窗口,机载激光武器逐步成熟以后,很可能会在个头比较大的战略轰炸机上率先使用。以解决这类军用飞机自卫能力弱的问题。有人?无人?记:美国去年曾透露下一代轰炸机将采用无人/有人双模式,您怎么看待这一趋势?& 傅:我认为未来的某一天或许会出现这种情况。现在无人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尖端,智能化水平已达到较高的阶段(三级或四级)。比如去年美国X-47B无人战斗机在航母上的着舰,就展现出了非常高的水平,因为该机不是在机场降落的,其技术难度提高了很多倍。机场是固定的,着陆点也大致是固定的,无人机比较容易实现自主降落。而舰载机起降时,航母必须逆风高速航行,要追着一个不断移动的点准确落地,其过程非常复杂,需要非常先进、完善的无线电助降系统与之匹配。从技术发展的层面来看,未来的某些军用飞行器向无人化方向转移是有一定可能性的,但在使用上仍存在着大量的问题需要解决。随着地面和机载导航系统、飞行控制系统的日益精进,许多无人机已经实现了自主起降,一些先进的旅客机也完全具备自动起降和自主巡航飞行的能力,但问题是哪个旅客敢坐没有驾驶员的飞机出行?你是相信人还是相信“机器人”?开发大型的无人驾驶作战飞机也是同样的道理——心理上能否承受,是否放心?把握有多大?我的看法是,在战略轰炸机上,“无人”取代“有人”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什么呢?因为战略轰炸机的价格太高,载弹量太大,有时甚至还要挂核弹,这样的东西目前还无法完全交给机器人去掌控。一旦失事的话,损失是无法估量的,一旦出事的话,后果是极其严重的。所以我认为,在B-21轰炸机上也许会首先出现一个“智能副驾驶”或“计算机副驾驶”,这位“副驾驶”是干什么的呢?它的主要职责是在复杂情况下减轻飞行员的负担,起到分忧解难、严格把关的作用。它可执行和“接管”许多工作,如主动控制飞机的各个活动翼面的偏转,使飞机作稳定或机动飞行;及时调整飞机和发动机的状态,以获得最佳的性能和经济效益;帮助机上乘员监控各系统的工作,应急处理突发情况,为飞行员提供航路修正参考、敌情分析、武器选择、话音告警、飞行状态控制等关键信息,辅助其决策。这样,飞行员就可对飞机实施无顾忌的操纵,把主要精力放在作战上。随着机载探测技术、通讯技术、智能技术的趋于成熟,数字化的“计算机副驾驶”也会日渐成长,更多地分担飞行员的工作。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飞行员越来越像是个监督员,而不是操纵员。终有一天,“计算机副驾驶”将取代飞行员的位置,成为“正驾驶”。到那时,有人驾驶的轰炸机就会变成无人驾驶的轰炸机了。其发展脉络大致是这样的:开始时可能还会是双驾驶员,即两名飞行员加一个“智能副驾驶”(机器人)。接下来可能就变成单驾驶员了,即一名飞行员加一个“智能副驾驶”。随着“智能副驾驶”的权限越来越大,再发展下去可能就无需人来操纵飞机了,飞行员变成了监管员,全部的操控都由“智能副驾驶”来完成。到了最后,就是彻底的无人化——把飞行员请下飞机。不过,即使实现了所谓的无人化,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仍然需要真正的人来驾驶(只不过这名飞行员已不在飞机上,而是转到了地面的操控舱里)。上面这些只是就常规飞行而言的,若说到打仗,如执行轰炸任务,那么,最后作出决断,按下投射按钮的必须是飞行员。不管这名飞行员位于机舱内,还是坐在遥远的地面控制台前,扣动“扳机”的权力都不能交给那位冰冷的机器人——“智能副驾驶”。因为它虽然有“智能”,但是没“道德”,很可能会犯下滥杀无辜罪,甚至调转枪口打自己人。除非设计师事先给空中机器人输入了“道德软件”,才允许它承担更多的军事工作。相应的军用机器人的道德标准和编程,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规范,也没有多少人在从事此顶研究。因此,要想让B-21真正处于无人驾驶状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战使用记:日前,美军提出要把B-52战略轰炸机与F-22隐身战斗机配合使用,一个负责突防,一个负责轰炸,未来B-21会沿用这一作战模式吗?傅:美国空军最近提出了一个“军火库飞机计划”的设想。该计划的目的不是要发展一款新型的“军火库飞机”,而是构思了一种新的作战模式。其核心内容为:用F-22“猛禽”隐身战斗机与B-52“同温层堡垒”战略轰炸机搭班子,配合作战,B-52作为一个武库机,或者说空中军火库使用。为什么要将第四代的隐身战斗机与第一代的战略轰炸机进行组合呢?主要是此种空战编队样式有助于双方截长补短,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F-22与B-52,一个隐身,一个非隐身;一个载弹量小,一个载弹量大。把它们搭配在一起可形成新的战法:F-22隐身战斗机前出当尖兵,为后面的B-52战略轰炸机探路、开路,为其提供相应的战场态势等情报,并清除威胁目标。而B-52则根据数据链传来的信息,有针对性地投射不同种类的精确制导武器,如巡航导弹、空对地导弹、“杰达姆”炸弹、钻地炸弹等,对各种固定的、活动的、地上的、地下的敌方目标实施打击。大规模、多目标和远程攻击能力是F-22所不具备的,“猛禽”战斗机以制空作战为主,装载的主要是空空弹,其机身两侧的弹舱只能容纳小型的近距格斗空空导弹,无法挂载对地攻击武器,而机腹的隐身弹舱内也仅能装两枚小直径的炸弹,而且是GPS制导的,只可打固定目标。虽然该机也能挂载激光制导、光学制导、雷达制导的武器,但这些精确制导弹药的尺寸太大,塞不进弹舱内,只能外挂在机翼下或机腹两侧,如此一来,其隐身能力就基本丧失了。对地攻击武器数量不足、能力不强是F-22的一个致命弱点。弹药不够怎么办?靠别的飞机来携带!一个可行的办法是与其他的战术飞机协同作战,即:把隐身和非隐身战斗机进行合理搭配。第三代战斗机虽然不隐身,但它们的载弹量比较大,可以弥补第四代战斗机之不足。当然,这些战术飞机挂载的对地攻击弹药与B-52战略轰炸机比起来又差得很远了。载弹量高达几十吨的B-52确实够得上“军火库”的称号,该机的弹舱内和机翼下都能挂武器,不仅负重能力强,载弹数量多,而且还能携带大型和超大型的弹药,比如空射巡航导弹、重型穿地炸弹等等,这是第三代和第四代战斗机都比不了的。因此,五角大楼就想到了这么一个 F-22与B-52优势互补的办法。“猛禽”和“同温层堡垒”这对搭档,也并非设想的那么完美,它们仍存在着某些缺点和不足。例如,B-52属于非隐身飞机,个头大、机动性差,目标明显,在高烈度战场环境下容易被敌方的雷达等警戒系统探测到,并遭遇拦截和攻击。而且,一旦发现了B-52,那么对手便可大致判断出,隐身的F-22就在其附近,防御一方将会随之加大对“猛禽”的搜索力度,想办法让其显形。如果未来能够用F-22与B-21进行组合,那就是两种隐身飞机的协同作战了,虽然B-21的载弹量没有B-52那么大,但也可以携带多枚大型空对地攻击武器,其轰炸能力应该是足够的。双隐身飞机的搭配肯定会给对手的防空系统带来更大的压力,因此,防御一方必须积极寻找应对之策。图注:在美国的未来作战规划中,隐身轰炸机可与隐身战斗机配合使用,双隐身飞机的搭配肯定会给对手的防空系统带来更大的压力&记:美国前不久刚刚宣布,将把B-52升级服役至2040年,也就是说B-21服役之后,美国空军将同时拥有4款战略轰炸机(还包括B-1B),那么这几款轰炸机的作战定位各自是什么?傅:这种四世同堂的情况,说明了什么?尽管航空技术在不断进步,但最终决定武器装备生命力的,还是其设计思想符不符合现代战争和未来战场的需求,其技术的改进和性能的提升能否与时俱进,性价比是越来越高还是越来越低。可以说,B-52是美国二战后研制最成功的喷气式战略轰炸机(没有之一),因为它满足战略轰炸机最基本的要素:航程远、载弹量大、携带的武器种类多。该机的远程大规模打击能力和使用灵活性,甚至比美国后续研发的几代战略轰炸机都强。随着精确制导弹药的发展,战略轰炸机已不需要直闯敌区了,完全可以在火力圈外发射空对地导弹和远距离滑翔炸弹。老平台搭配新武器,使B-52的作战适用性超过了B-1B,更高于B-2,几乎是无可替代的。它的技术非常成熟,还在不断开发新功能。如果不是由于机体过于老旧,飞行寿命有限,它们甚至可以服役至2040年之后。B-52以前是作为战略轰炸机使用的,在冷战期间的局部战争中,它们的主要任务是对区域目标进行地毯式轰炸或者是实施战略核攻击。到了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期间,该机的定位悄然发生了改变,成了一款能够执行大量战术攻击任务的武器平台。B-52的留空时间长,航程远、载弹量大、配备的弹种多,可以在战场上空长时间徘徊,一旦发现了随机出现的目标,特别是时间敏感目标,便能迅速作出反应,在最短时间内对其实施打击。而这样的能力,是那些航程短、带弹量少的战术飞机(如攻击机、战斗轰炸机等)做不到的。类似的功能,B-1B轰炸机经过改造、升级和配备新型弹药后也基本具备,但它的使用成本明显高于B-52。B-2轰炸机的隐身能力虽然很强,从理论上讲,它的战场生存率应该最强,但该机受制于可供其使用的基地太少(美国本土一个,关岛一个,英国一个),从万里之外飞到战区后,还能有多少余油够它执行巡逻待战任务的?再加上该机投一次弹后,其雷达反射截面就会有所增大(没人可以在空中为它补缝),因此,B-2根本就不适合承担B-52目前所执行的战术打击任务。至于那位尚未诞生的B-21,正如我们刚才所说的,如果它的吨位压得太低的话(60~80吨),那就可能降格为中型、中远程战略轰炸机了。从载弹量、活动半径等指标上看,该机的大小跟我国研制的轰-6K相差无几,只不过其隐身突防能力要强得多。所以B-21的作战定位可能会有所变化:主要承担战役打击任务,兼顾战略轰炸和战术攻击使命。记:你怎么评价从B-52到B-21这几款战略轰炸机?傅:从美国目前的情况看,技术先进但数量少、价格贵的B-2隐身战略轰机尚不能取代第三代的战略轰炸机B-1B,甚至也不能用它们替换年过花甲的第一代喷气式战略轰炸机B-52。目前计划开发的B-21新一代隐身战略轰炸机的情况如何,能力怎样,还有待观察。图注:B-2轰炸机实施地毯式轰炸&轰炸机尤其是战略轰炸机,素为大国之重器。要不要发展战略轰炸机,如何发展战略轰炸机,一直是发达国家的政府及军方高层争论的话题和决策的难题。铸造威震四方的“九鼎”,是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无数金帑的。研制什么样的轰炸机,关键不在技术而在决策,以及科学的可行性分析。决策正确,能以较小的代价,达成理想的目标,而如果设计指导思想出现差谬,其结果很可能是灾难性的。所谓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就是这个道理。民用飞机讲究的是经济效益,而军用飞机强调的是作战效能和军事经济效益,其基本原则都一样:既要好用,又要便宜。只有性价比高的产品,才会获得用户的垂青,才能长盛不衰。美国的XB-70、B-1B、B-2等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的喷气式战略轰炸机,在设计思想和技术发展上,均存在舛误,为追求某些性能指标,使飞机变得越来越复杂。其结果是:综合作战性能虽有所进步,但单机价格成倍增长,使用维护费用也大幅提升,最终导致性价比降低,军事经济效益变差。它们的结局,要么被束之高阁,要么艰难度日,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与XB-70、B-1B、B-2等复杂的高技术、高性能的轰炸机相反,朴实无华,相对简单的B-52虽然多次被美国军方列入“下岗”和“退休”的名单,但它却总能凭借其较低的使用成本、丰富的“作战经验”、不断进行的“吐故纳新”修练、极强的任务弹性和无人可及的军事经济效益,而稳坐钓鱼台。20世纪末,美国空军经过论证后决定,在未来30年内,空中战略力量将由三代不同型号的远程轰炸机构成,其中,B-52为80~90架,B-1B为90余架,而最新型的B-2仅装备21架。2001年7月,美国国防部又决定将现役的B-1B淘汰约1/3。理由是,这种飞机的设计思想已经过时(必须以低空、高速的突防方式,穿越苏联的雷达防线,对敌方的目标进行核打击)。在制造、维护和使用方面,该机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机载计算机、电子对抗系统等机载设备不能正常工作,致使停飞时间过长,维修费用过高。B-2轰炸机的隐身突防能力虽然很强,但它的勤务保障更困难,维修和使用费用更高,因此,美国人只会拿它显摆,并不委以重任。到2014年的时候,美国空军战略轰炸机的规模进一步缩减,各机型的数量分别为:B-2A隐身轰炸机20架,B-1B超音速轰炸机63架,而B-52重型轰炸机则为76架。看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美国空军的轰炸机群,还得由老式的“同温层堡垒”唱主角、挑大梁。到它们退役时,B-52家族的寿命将接近100岁!这是一个奇迹,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美国的第二代、第三代和第四代喷气式战略轰炸机的设计基本上是失败的(至少是不够成功的)。属于第一代喷气式战略轰炸机的B-52,原先是作为高空远程核轰炸机设计的,但几十年来,它们一直与时俱进,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自己,其所携带的武器也从核弹、常规航空炸弹,更新为精确制导弹药和空射巡航导弹,成功地实现了由临空战略轰炸向远程精确打击和提供近距空中支援的角色转变。美国五角大楼的官员们对“同温层堡垒”宠爱有加,认为它是美国空军三种现役轰炸机中使用最为灵活的一种。在一向追求高大上的美国,这么一款古董级的老飞机竟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B-52在各代轰炸机中的地位不降反升,所占的比例不减反增,的确是个值得深刻反思的事。由此可见,航空装备的发展与兴废存亡,技术和性能并非决定一切的因素。不管军用飞机采用什么样的先进技术和设备,都必须看其最终的结果—综合作战效能。只有符合现实的和未来的空军作战思想,经得起战争的考验,且军事经济效益较高的兵器,才能有强劲的生命力。至于我们今天谈论的B-21战略轰炸机计划,目前还难以给出一个准确的评价。因为该机能否“出生”,生下来是个什么样的?其身价几何,能力如何?是否真能用它去顶替B-52这匹老马,是否能够避免重走B-2的老路,都还是未知数。记:B-21一旦服役,会不会部署到亚太地区,一旦部署,我们有什么应对策略?傅:从美国的战略调整情况看,B-21如果真能研制出来,并投入使用,肯定会经常跑到亚太地区活动,甚至有可能常驻某些亚太区的基地。但它来不来,何时来,对我们的影响都没有某些人吹嘘的那么大。B-2也好,B-21也好,这些隐身的轰炸机部署在亚太地区,比如第一岛链、第二岛链,对别的国家可能会起到很强的威慑作用,但对中国、俄罗斯等大国的威胁则要大打折扣。图注:美国目前已经将B-2部署到亚太地区,未来B-21一旦服役,也很可能会被部署到亚太,不过对中国的威胁并不大&隐身轰炸机在空中也许是隐身的,在地面则是不隐身的,飞机是隐身的,机场跑道是不隐身的,可以有很多手段对付。若真的打起仗来,这些隐身轰炸机能不能起飞,升空之后还回得去吗?这是在作出战争决策之前需要好好掂量掂量的。而且,能够供B-2、B-21使用的基地也就有限的那么几个,用陆基、海基、空基中程精确制导武器打机场的难度可要比拦截隐身飞机的难度小得多了。隐身轰炸机在有限的这几个机场内配置的数量越多,最终的损失可能就越大。此类攻击手段我们过去没有或数量较少,但现在早就成龙配套了。光是中近程的地对地导弹就完全可以覆盖周边的大型固定目标(如机场、港口等),还需要动用更多的力量从空中去拦截隐身目标吗?打人之前,必须先想想自己会不会挨打。隐身轰炸机要想避免在地面上挨揍,最好的办法是躲在地下,深挖洞,修建非常坚固的大型、超大型的地堡。但这需要投入多少费用?花的钱可能比你造那几架飞机还要贵。导弹的生产成本要比隐身战略轰炸机的价格低得多,对付这些隐身飞机的办法也多得多。随着装备技术的进步,目前具备发现、跟踪、锁定隐身目标的方法、手段、措施日益增多、增强,性能不断完善。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战术水平提升得非常快,无论是空中的机载雷达还是地面的光电探测系统,它们的综合监控能力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看得清、攻得远、打得准、威力大的武器装备是捍卫国家安全的利器。实践证明,只有自身的力量强大了,才能够震慑住对手,最终制止流血的战争。记: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Ω&&&兵工科技&&&&&&&&&&&&&&&&&&&&&&&&&&&&&&&&&&&&&&&&&&&&&&&&& 微信号:binggongkeji官方博客:.cn/binggongkejizazhishe
馆藏&35351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手机短信轰炸器免费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