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玩游戏爱玩游戏,还比同龄人玩的牛,管了好多次感觉是在扼杀小孩子玩游戏的天性

推荐培训机构
<em id="authorposton12-9-19 11:00
&#22238;40
本帖最后由 善良的青青 于
10:01 编辑
第一章&&起步太猛,容易摔倒
孩子的早期教育—会影响到孩子以后的学习习惯、态度以及思维方式等—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早期教育引导不当,就会使孩子产生厌学心理,甚至造成一些不良的后果。
因此,不论采取何种早教方式,或是选择何种教育理念,根本的出发点都是引导孩子成为快乐学习的主人。一方面想让孩子尽可能多地超过他的同龄人,一方面用孩子的一些成绩来炫耀,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也是很多父母在教育方法上的失误。
孩子的成长过程是循序渐进的
时下有一句很流行的口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应着这句话,做父母的纷纷为孩子制订了各种学习计划,请家教,报培训班,上贵族学校,争先恐后,忙得不亦乐乎。
还有一句话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于是,不论自己怎样辛苦,做父母的都要想尽办法,为孩子做好一切超前教育,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开端。
教育孩子确实是一件大事,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也可以理解。教育好孩子,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开端,也确实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父母想尽办法,让孩子去按照成人为他们设定的各种模式去学习,去参加各种他们喜欢或者讨厌的学习班,这样急功近利的教育,就一定能给孩子一个美好的将来吗?
也有父母说:“没办法啊。如果我们给了他快乐的童年,那么,我就没法给他一个好的未来了。”拳拳之心,让人生出很多感慨。但孩子的性格千差万别,这样的教育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不免让人心生疑问:这样下去,会不会拔苗助长?这种教育方式会不会让我们得到当初所想要的结果?
前些年,我曾在报纸上看到有小孩能记住圆周率后面的几百位数字。当时觉得那个孩子很了不起,现在想来,我却为那些作秀式的教育感到悲哀,想想他该是牺牲了多少孩子应有的玩乐时间,才记住那些毫无意义、我永远也无法记住的毫无规律的数字?一方面想让孩子更可能多地超过他的同龄人,一方面用孩子的一些成就来炫耀,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也是很多做父母的在教育方法上的失误。
现实生活中,很多起点高的孩子,到后来并不一定跑在最前面。很多时候,他们甚至跑在了众多孩子的后面。
王安石在他的《伤仲永》中讲述了一个天才小孩最终变得和常人无异的故事。其实,现在很多小孩的成长之路也和仲永类似。孩子初生之时,父母往往为他的每一分成长感到骄傲,生怕他受到一丝挫折。当他稍长,父母总是不惜余力地为他的前途作无数的设想,尽自己所能去为他扫清前进路上哪怕是一丝的障碍物。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
人生之路,并不是越顺利越好,也不是起点越高越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起步太猛、起点太高,遇到的挫折也就越多。有些孩子因为前面过于顺利,没有遇到什么挫折,也就没有多少应付挫折的经验。当困难来临时,他们往往不知道应该怎样应对,结果一下子就被击垮了,从此一蹶不振。
有两个人去沙漠里植树。等树种下后,其中一个刚开始还给树浇水,但浇了几天水以后,就不管了,任由树木自己生长;而另外一个人对自己种下的树苗一直精心管理,他每天给树木浇水,定期给树木施肥。后一个人种的树长势非常好,他心里常常笑话另一个种树的人,因为那个人种下的树生长得非常缓慢,而且显得非常矮小。
可是,等到了夏天,突然刮起了一场大风。大风过后,那些精心养护的树木竟然全部被连根拔起,而另一个人种的树却损伤很小。
平时种树种得精心的人感到诧异,于是另一个人告诉他:“我种的那些树因为平常不浇水,为了找到生长所需的水分,就拼命把根一直向地下扎,所以大风刮不倒它们。”
父母教育孩子是否可以借鉴一下在沙漠中植树的经验呢?成长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是越快越好。要长成参天大树,就得经历自然界的风吹雨打。那些温室里培育出来的花草,或者是人工管理得好的树木,往往在面对风雨时显得弱不禁风。古语中有“大器晚成”一说,这是很有科学道理的。很多成大器的人并不是天生具有过人的天赋,也不是靠别人给他很高的起点,他们大都是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清朝中兴四大名臣之首的曾国藩就是一个例子。毛泽东曾说过:“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蒋介石一生最佩服的人就是曾国藩,他曾说曾国藩“足为吾人之师资”。但是这样一位让两位对中国近代史有决定性影响的人物都对其高度评价的曾国藩,却并不像普通人想的那样,从小天资聪颖、才智过人。
据说曾国藩年轻时,有一天晚上秉烛夜读,一个小偷潜进了他读书的房间,想等他睡着了再下手行窃。可是曾国藩一篇文章翻来覆去地读了好多遍,就是无法记住。小偷等了几个时辰,曾国藩还没有把那篇文章记住。最后小偷等得不耐烦了,从梁上跳下来,站在曾国藩面前,把那篇文章流利地背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
曾国藩的智力并不较常人高,甚至连一个鸡鸣狗盗的小偷背书也比他快。但是那个较他聪明很多的小偷,到死也只是一个名字也没留下的普通人,曾国藩却成了清朝中兴的四大名臣之首。在中兴四大名臣中,曾国藩也并不以聪明和才智过人见长,他是靠着谨慎和稳健,一步步走到他位极人臣的人生巅峰。
曾国藩小时候家境并不是特别好。他在考进士的时候,也曾经历过落榜的打击,而且还因为进京赶考盘缠用尽而不得不在回乡途中去找同乡借路费。但是他并没有气馁,而是在父亲的鼓励和支持下,勤学苦读,最后终于金榜题名,一步步走上了他的成功之路。
由此可见,起点并不是成功的关键,人生的路很长,需要的是一步步地走好每一步,才能获得成功。在教育孩子时,父母对孩子的平常生活习惯的培养,要比逼着他们背若干的唐诗宋词,或者是记住圆周率要重要得多。
三岁决定孩子的一生?
现在的80后父母只养一个孩子,但比以前养一大群都难。
在现今应试教育体制下,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孩子的早期教育也备受关注。许多父母在孩子还未出生时就对他们进行熏陶,希望给孩子的智力发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于是,对婴幼儿进行深度潜能开发、个性培养、健康呵护的一系列亲子教育悄然兴起。还有大量的诸如《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3岁决定孩子的一生》等等学习指导书籍,弄得父母精神紧张,眼花缭乱。还有的父母进行胎教,当孩子还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就开始让他们听英语、背单词。
3岁真能决定孩子的一生吗?
大家都知道,一代伟人毛泽东,他小时候经常被父母命令去山上放牛,为此还被小伙伴们戏称为“牛司令”。学生时代的毛泽东一直品学兼优,但他的父亲毛贻昌想让他休学,送他去湘潭城里的一家米店做学徒。那家米店的老板毛槐林是毛贻昌的堂兄,关系一直很好。毛贻昌希望儿子在经商上搞出点名堂来,日后成为一个财东。毛泽东当然不愿意去,在去外婆家看望舅父、舅母时,将这一情况及自己不想去的心思告诉了舅父。在舅父的努力劝说下,毛泽东才得以继续上学,并成为了一代伟人。纵观古今中外,许多科学家、发明家,从小被老师和同学嘲笑愚笨,结果出类拔萃,成为一代名人。
因此,孩子的早期教育固然重要,会影响到孩子以后的学习习惯和态度以及思维方式等,但是,如果早期引导不得当,就会使孩子产生厌学心理,甚至产生一些不良的后果。因此,不论采取何种方式,或是选择何种理念,根本的出发点都是引导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
现在很多孩子在学习上容易依赖别人、缺乏主动性,这就需要父母们积极引导,调动孩子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意识,化被动为主动,激起他们学习的欲望。但是,很多家长不知道教育和引导孩子的正确方法。
一位做亲子教育的朋友告诉我,亲子教育针对的孩子年龄相对较低,有的孩子还不会说话,所以沟通起来相对比较困难。但朋友总结出一套方法,她看着孩子的动作,基本可以猜到孩子的想法。她喜欢通过唱歌、跳舞的教育方法来开发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和父母交流的能力。这位朋友在教育孩子方面经验可谓非常丰富,但在刚刚踏入这一行时,也有过很多困惑。
在一次上课的时候,这位朋友发现一个两岁多的孩子从不蹦跳。在和家长联系沟通之后,朋友了解到孩子的情况。原来,这个孩子一岁多的时候,在游戏中曾经狠狠地摔过一次,所以从此不像其他的小朋友一样又蹦又跳。父母也曾为此带孩子到医院检查,医生说孩子没有毛病,可他就是再也不敢蹦跳,这让他的父母感到非常头疼。对舞蹈很擅长的朋友就告诉孩子的父母,这是由于一次不经意的摔倒而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形成了一个可怕的阴影。
80后父母的育儿方式比较时尚,不少有条件的家庭会选择把孩子送到早教中心去上早教班。关于“为什么要给宝宝上早教”这个问题,我曾专门问过一些参加过早教或准备参与早教的父母,他们大多表示是不想让自己的宝宝输在起跑线上。这些父母多是抱着能让孩子多学点东西的观念,他们对早教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让孩子更聪明、多认一些字的层面上。
关于这点,“婴之杰”的早教专家韩老师表示:这些都是父母对早教的误解,如果抱着错误的观点和想法让孩子去早教中心,也许会出现相反的效果。韩老师说,“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对早教的误解。如果硬要把人生比作一场马拉松的话,早教绝不是让孩子在起跑刚开始的几步领先别人,早教应该是让孩子在起跑前进行全面的热身运动。只有把全身的筋骨都舒展开来,才能避免在人生漫长的长跑中受伤。
误解1:早教就是早期的幼儿园
家长忙于工作,孩子年纪太小幼儿园不收,便出现了一些托管性质的早教园。这样的早教中心,其日常管理与幼儿园无异,不过课程以行为习惯养成为主,强调快乐、自由地学习。一些9月1日之后出生的三周岁宝宝,往往会被送到这样的早教园,因为家长希望他们提前进入幼儿园状态。
虽然都是玩,但早教中心并不是幼儿园。家长在潜意识中往往受“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思想的影响,对孩子的成长有了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值,他们将孩子的早期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早期的智力开发。
幼儿的健康成长所需要的不仅是识字、计算,还有怎样做人、与人相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向上的性格。韩老师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是幼儿更需要的。对于孩子来说,游戏是最好的学习方式,生活是最好的学习内容。
误解2:早教效果价钱说了算
现在众多早教中心收费并不低。一般的亲子课程一次课约100元,时间在一小时左右;有的托管早教园一周五天,一学期收费6800元。收费不低主要由于早教课程要为不同孩子量身定制,并采用较为先进的教育理念、方式等。而一些家长只看重价格高低,认为越贵的早教中心效果可能更好。
对于这种观点,部分早教中心的管理者认为,费用高低虽然是选择早教的参考标准之一,但综合考量更重要。选早教在关心其硬件配置的同时,还要留心他们的师资力量,以及品牌历史、知名度等,不妨多询问参与早教的家长,通过反馈作出适当选择。另外,早教园只是提供一些比较好的教育理念。其实,早教也可以在家里进行。家长多花些心思与孩子沟通,也可以在行为习惯、音乐、认知等方面培养孩子。但是,父母本身得储备相应的科学的早教育儿知识。
误解3:早教是让孩子更聪明
在早教中心,一位家长咨询问题很直接、简单:来这里会让孩子更聪明吗?事实上,类似的问题在实际中也不少,很多家长更是直截了当地问:早教中心能让孩子学会多少个单词?教不教唱歌、舞蹈这些内容?他们似乎把教育孩子的希望都寄托在早教中心上。
对于早教的效果,家长往往会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例如教学的内容,并不是教给孩子具体的知识,而是通过各种游戏来锻炼孩子的能力和培养性格。至于会不会让孩子更聪明这个问题,韩老师说,早期教育绝不是神童教育。早期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全面培养孩子的基本素质,为将来打下基础,这才是进行早教的正确目的。
误区4:什么样的知识吃香就让孩子学什么
当年聂卫平成了棋圣,一举成名,于是大批的家长纷纷把孩子送进如雨后春笋般成立的各种围棋培训班;之后钢琴王子李云迪获得肖邦钢琴比赛第一名,于是家长们又赶紧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的孩子去学弹钢琴;然后是舞蹈班、歌唱班、诗歌朗诵班等等,甚至有的家长一下子为孩子报好几个培训班。他们的想法是遍地开花,说不定孩子到时就能在其中哪一个行业里一举成名。但就是没有家长想到,要让孩子好好地游戏,给他们一个快乐的童年。
小白兔不会游泳,它的父母很担心,于是送它去游泳培训班学习;而小鸭子跑不快,它的父母就每天早晨让它起来练习跑步。父母送孩子进各类培训班时,往往会忽视孩子的天性。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在教育弟子时就用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意思就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性格特点来进行教育,以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实际上,很多孩子天生的才能是需要时间来发现和培养的。强行让孩子去学习一些他们并不感兴趣的东西,往往会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有时还会产生负面的效果。
width:100%">
说的有道理,现在的教育有太浓的功利色彩了,期待后续
width:100%">
说的很好。
width:100%">
亲,青青,我说咋在校版没找到,原来在这里啊!
width:100%">
lucyliu1105
我喜欢这句:人生是长跑,孩子要慢胜。
width:100%">
善良的青青
拖泥带水 发表于
亲,青青,我说咋在校版没找到,原来在这里啊!
亲,你终于找到我了:hug:
width:100%">
人生是长跑,孩子要慢胜。这句话说得真好。过早地站在了人生的顶峰,将来就走下坡路了。
width:100%">
道理是对的,都懂的,现实操作起来能淡定的家长寥寥……
感谢青青带来的分享……
鲜花鸡蛋&&在 19:40&&送了3朵鲜花&&并说: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送朵鲜花鼓励一下
width:100%">
太阳花2010
楼主的贴子好长啊,我还没看完,下次慢慢看
width:100%">
善良的青青
本帖最后由 善良的青青 于
10:01 编辑
第二章&&每一个孩子都应该享受童年教育孩子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草丛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长大的童年……”印象中的童年应该是无忧无虑、天真快乐的,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生存压力不断加大,很多父母早早地就开始为孩子担忧。周立波曾说过:“中国的父母认为孩子如果有了一个快乐的童年,就会有一个辛苦的成年和悲惨的老年。”就是在这种心态下,父母把自己的担心变成了实际行动,即使这些行为转到孩子身上成了一种负担。于是出现了这样一种怪现象:父母一面在心里疼爱着孩子,一面又逼着孩子做各种他们愿意或者不愿意的事情。其实,造成这样的结果,一半是因为父母为孩子的未来担心,另一半是因为父母在跟风和攀比。从孩子生下来,父母就开始对孩子精心培养。哪种食物对孩子的智力有好处,怎样的行为会影响孩子的未来,什么样的培训班比较流行……父母往往是不顾一切,想让孩子去学习更多的东西。很多条件并不是很好的家庭,为了孩子,可以作出任何牺牲。父母对孩子的疼爱和培养本来是人之常情,可是这些疼爱和培养一旦超过了正常的尺度,无形中就会对孩子形成一种压力。也有一些父母,当孩子在某一方面取得一些成绩时,往往会有意地在外人面前让孩子展示这些本事。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利的,它一方面增长了孩子的虚荣心;另一方面,这其实违背了教育的本意。教育的本意应该是让人快乐地接受他们想要知道的知识,但在巨大的压力下,很多父母却违反了教育的初衷。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孩子,他们的父亲都要他们从小学习书法。其中一个孩子的父亲告诉他,他写的字会拿给客人看,所以他一定要写得认认真真;而另一个孩子的父亲告诉他,他写的字都会扔掉,他只要快快乐乐地练习写字就行了。前一个孩子听了父亲的话,果然每一次写字都写得认认真真,当然,他的字拿给客人看时果然得到客人无数的赞扬。而另一个孩子,他的字写出来后,根本没机会给任何人看就进了废纸篓。后来两个孩子都长大了,结果却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前一个孩子并没有在书法上有任何成就,而另一个孩子却成了有名的书法家。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呢?教育专家的解释是:前一个孩子把学习当成了一种炫耀,在他的内心中,写字就是为了得到人们的夸奖,他练字的动力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对他来说,并没从练字本身得到多少快乐;而另一个孩子,因为他的父亲一开始告诉他的就是,他可以从练字中得到快乐,他学习的动力来自他的内心,所以他能够一直坚持下去,终于能够有日后的成就。快乐地主动学习,比被灌输一些并不是孩子自己想要的东西,更容易让孩子接受。在孩子的教育上,有很多类似的例子。一般我们会以为,成就感会是成长的动力。事实上,对大多数儿童来说,兴趣和快乐才是学习最大的动力。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人生更有价值、更幸福和快乐,而不是为了追求一时的炫耀和面子。所以,教育孩子,顺其自然才是最重要的事。顺其自然不是放任孩子去做任何事情,而是教育要尽量顺应孩子的天性,让孩子能够在快乐和幸福的心情下学习和成长。那种让孩子奔走于各种学习班,依照成人的想法给孩子灌输各种知识的想法其实是很不可取的。孩童时期,其实也是一个情商培养的时期。大部分人的人际交往能力、抗挫折能力等等情商方面的能力,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而这些能力的形成,更需要快乐、自信的成长条件。那种让孩子不堪重负的教育方法,带来的只是阶段性的成绩,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也有家长问: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就是让他们不顾一切地玩乐吧?这种想法同样是错误的,我们这里所说的“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并不是说给他们一个放任自流的童年。儿童时期,因为孩子在心理上基本上是不成熟的,所以孩子在很多事情上,没有很强的辨别能力。这就需要家长多给孩子指引,要想法找出孩子的兴趣所在,顺应他们的兴趣去教育他们,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兴趣和快乐是最好的老师天才来自于兴趣。著名的作家张爱玲,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在她很年轻的时候,她的文学作品就已经红遍上海滩,而且时至今日,她的文学作品仍受到很多人的推崇。她取得的这些成就,除了她自幼就对文学抱有浓厚的兴趣,更和她父母从小就对她在文学方面的培养和鼓励分不开。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是李鸿章的女婿,是清末著名的清流派的代表;父亲是官场遗少;而母亲也是官宦人家的女儿,曾经留过洋。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中,张爱玲拥有同时受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熏陶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从小就显示了自己非凡的文学方面的天赋。当张爱玲3岁的时候,她的母亲就教她吟诵诗词。天性聪颖的她,一首诗词只念几遍就会背诵了。而且很多时候,她还会仿照古诗自己写一些小诗。7岁的时候,张爱玲就能写一些小故事了。9岁那年,小爱玲画了一张漫画,父母看了都说好,她就把漫画寄到报社,结果几天后,竟然收到了5块钱稿费。她的父母高兴地鼓励她:“这些钱,你可以用它们去买你想要的东西。”这是张爱玲收到的第一笔稿费,她当然高兴极了。上中学时,张爱玲开始接触张恨水的小说,被书中的情节和人物吸引的同时,她萌发了自己写小说的想法。然后,张爱玲就照着红楼梦中的人物,给他们换上同时代人的服装,用同时代人的语言,开始写小说。每写好一个章节,她都要拿给她父亲看。她父亲往往欣然命笔,拟上回目。后来,这本书写完了,被订成上下两册手抄本,书名叫做《摩登红楼梦》。就这样,在父母的鼓励下,张爱玲一步步走上了她的作家之路。她的文学作品历经几代,至今仍然影响着很多人。我们可以想象,生在那样的官宦世家,如果张爱玲没有遇上一对开通的父母,而是从小逼着她去学习一些应酬需要的礼仪,比如弹钢琴、学习一些琴棋书画之类的,很可能一个天才的作家就会被这样地错过了。教育学家指出,儿童时期是一个人想象力最丰富的时期。在这期间,如果对孩子的教育能够顺应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自由地发展,其实就是给了孩子一个最好的发展空间。如果说想象力是孩子未来创造和发展的翅膀,那么,快乐、自由的教育方式就是给这对翅膀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翱翔的空间。有了广阔的天地和快乐的心情,想象的翅膀才能展得更开,孩子的未来才能够飞得更高更远。怎样让孩子快乐地学习?虽然对孩子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在儿童时期,孩子总是缺少一些辨别能力。所以在教育孩子时,除了对他们天性中对某些事物自然流露的兴趣进行鼓励和支持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和技巧,指引孩子向着正确的方向来展。比如,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带领孩子玩游戏等等方法来引导孩子。好的故事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英国的诗人W.H.欧丁曾经在《纽约时报》书评栏目评论《格林童话集》时写道:“如果你认为这本书只能作为送给孩子的圣诞礼物是不对的。无论结了婚的还是独身的,对成人来说也是,从教育意义来说,这本书是首先要买的。一旦读过这本书,爱上这些故事后,你就应该对当代的无益的娱乐不耐烦了。”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很小的时候听过的一些故事,会一直伴随着我们,直到年纪很大的时候,还能够清楚地回忆起来。事实上,因为时间、空间和经历的局限性,在童年时期,大多数孩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他们所听到的东西来决定的。所以,家长在为孩子讲故事时,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细节。1.故事的挑选挑选故事首先要注意它的快乐性,要让孩子在听到这个故事时,有分享的欲望。除此之外,故事还要通俗易懂,不能超出孩子的理解能力。我曾经听见有人给孩子讲故事,一个小故事讲下来,中间孩子们问了无数个问题;而且其中的很多问题,讲故事的人本身也无法用清楚的语言来给孩子们解释清楚。这样的故事,对孩子究竟有多少帮助,很值得怀疑。另外,讲给孩子听的故事,也要有适当的知识性。这和刚才所说的好像有些矛盾。但是,我们讲故事给孩子听的本意,就是要让孩子在快乐中学到一定的知识,所以,适当的知识性是必要的。当然,在讲故事的中间,我们也要对其中一些孩子不知道的事情,用孩子能够听懂的语言来作出解释。2.讲述故事的方法小孩子喜欢听故事,但如果讲述方法不得当,并不能保证这些故事能够吸引住他们。在给孩子讲故事时,一定要对故事的节奏感作一个好的调整。另外,要尽量保持故事的吸引力。就如说评书的,他们都知道在故事的高潮部分恰到好处地另起一章,然后加上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给孩子讲故事时,同样可以使用这种方法,这样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不会在听故事时觉得索然无味。在给孩子讲故事时,还可以利用故事中的人和事,对孩子作一些启发性的提问。家长可以在旁边稍作提示,这样做有助于孩子增强想象力,对孩子建立好的人生观起到帮助作用。另外,切勿用故事宣传道德说教。很多成年人在讲故事时,会在中间加上道德观等。比如,当他们讲说谎的小孩被狼吃掉的故事时,就同时会对小孩强调:那个孩子是因为说谎而被狼吃掉的。还有,他们会对孩子刻意地宣传故事中做好事会如何如何,做坏事会如何如何。家长的本意是教给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可是这样的说教和现实脱节了。常常有孩子在面对一些不好的人和事时问家长,为什么他们在做了这些坏事后,没有得到故事中那样的结果。这时候,家长往往会很尴尬。还有些家长觉得,不应该让孩子过早地面对现实中残酷和不好的一面。这种想法也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讲故事的同时,也把现实对孩子作一个解释,让孩子明白,生活中不但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要让孩子知道怎样去分辨这些,同时用正确的想法去面对这些。除了讲故事外,我们还有很多种方法可以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例如,带孩子进行一些游戏,周末时带他们去一些他们没去过的地方等等。这样也可以让孩子对大千世界有个认识,同时也可以利用孩子对新鲜事物的兴趣,趁机给他们讲一些地理、历史和其他典故方面的知识。维佳的爸爸在维佳四岁时发现,维佳做事特别以个人为中心。在维佳看来,妈妈就是帮自己煮饭的,而爸爸就是每天早晨出门去挣钱给自己买好玩的玩具和好吃的食物的。在为孩子的未来担忧之余,他和妻子商量,用暑假的时间带维佳去外面旅游。后来,他们去了很多地方,在这中间,维佳看到了他在城市里面不可能看到的高高的山,看到了宽阔无垠的大草原。做爸爸的甚至找机会让维佳骑了一次可爱的小山羊。当然,这次旅行也让维佳认识了许多不同地方的小孩子,在他幼小的心里,第一次意识到原来世界是这样大,有着这样多不同于自己平常见到的人和事。这次旅行后,维佳不再事事以自己为中心了,他开始明白,自己只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对小维佳来说,这次旅行只是他人生中一次很短暂的经历,但是我们相信,这次经历可以改变他的人生。快乐也可以创造快乐是什么?每个人对快乐都有不同的解释。一个父亲带着孩子去农村生活了一段时间,回来后,父亲对孩子说:“你现在知道了吧,世界上有一些人过着怎样贫穷和悲惨的生活。”孩子回答:“是啊,我现在知道了,那些农村孩子拥有那样大的树林,我们生活的花园是多么小啊。他们的门前有那样大的一条河,而在我们这里,只有小小的、排污水用的下水道。还有,他们一出门就可以看到无边无际的蓝色天空和洁白的云朵,而我回到家中,抬起头来看到的只是一小片灰蒙蒙的天。”一直生活在压力中的成年人,并不会比一个孩子更明白快乐的真谛。如果你想要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你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快乐。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快乐,你就可以为你的孩子创造快乐了。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去海边玩耍,孩子看到沙滩上的沙子时高兴得欢呼雀跃,马上跑过去。可是做妈妈的却一直在旁边不停地提醒着孩子,不要弄脏了刚刚换的新衣服,不要把脸上弄得全是沙泥。毫无疑问,这个妈妈在提醒孩子时,其实在用她自己的人生观剥夺孩子的快乐。和成年人不同的是,孩子的快乐观和成年人有很大的区别。我现在还记得小的时候,我最喜欢下雨天,因为下雨天到处都有那样多的水。记得小时候下雨后我最爱玩的一个游戏就是用泥巴在一些有水的地方筑起一个个小水坝,把那些水拦在里面。当时我心中的想法是,有朝一日那些小水坝里的水积累多了,就会变成一个大大的水库。当然,后来的我并没有因此成为一个水利工程师,但是这并不妨碍我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快乐是没有目的性的,快乐不是我们坐在一条小船上,就会想到日后去大海上劈波斩浪;快乐也不是我们刚刚骑上小木马,就决定了日后一定能够骑着高头大马指挥千军万马。快乐只是一个孩子成长阶段的底色,它不能决定一个孩子的将来会从事何种职业,但是它能对孩子将来的性格形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给孩子创造更多的快乐,如果不能给他创造快乐,千万也别剥夺他的快乐。当下雨时,孩子在雨中欢笑奔跑时,请相信,这时候的他是快乐的,你可以在一边默默地注视他。不要担心他会因为淋雨而感冒,因为相对于自由和快乐来说,一场小小的感冒对一个孩子是微不足道的。孩子喜欢冒险,对一个孩子来说,偷偷地一个人躲进一片小小的树林,然后在里面听着大人到处呼喊寻找他们,都是一种很大的冒险。所以,当你的孩子有类似的经历时,千万不要责骂他们,否则你就会把他们好不容易通过冒险找到的快乐变成一种做错事的负罪感。千万不要因为危险而不让孩子去水中玩耍。在水中玩耍对孩子而言是一项挡不住的快乐事情,这个时候你要做的应该是一起陪他们玩耍,同时保护他们,而不是强迫他们从水中离开。当孩子用剪刀把家中的蚊帐剪开一个大口时,请相信他们是在创造而不是在破坏。虽然最后的结局是由你来收拾,但是这时你千万不要责骂他们,也许一个创造天才就是在你的责骂中变成了平庸儿童。孩子的很多行为,在成年人看来是不可接受的,但是往往这些成年人不能接受的行为,对孩子来说,其实是一些非常快乐的事情。儿童并没有和成年人一样的是非观。很多事情上,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对孩子来说,做他们高兴做的事情就是他们最大的快乐。做孩子最大的支持者,相信你的孩子是最棒的,相信一个快乐的童年对他而言是最重要的,让孩子明白,你爱他,他的快乐就是你最大的幸福。
弱弱地说一下,这段转载的文字中有处失误,张爱玲很小的时候,她的母亲就离开她们姐弟以及她所痛恨的那个封建家庭还有她那个只会花天酒地的父亲,只身到国外去了,压根没法在幼年时鼓励她的文学创作热情&
width:100%">
善良的青青
:victory::victory::victory:
width:100%">
剑桥的遐思
本帖最后由 剑桥的遐思 于
19:34 编辑
谢谢你给我帖子配的音乐,很好听!&
width:100%">
有道理,一直告诉自己要淡定
width:100%">
善良的青青
本帖最后由 善良的青青 于
09:59 编辑
第三章&&你无权干预他的世界观
给孩子一些自己选择决定的权利
有研究者对孩子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令人大吃一惊:高达55%的孩子有各种情绪上的障碍。这是一个令人心惊的数字,是什么造成这种状态呢?
在很多家庭中,孩子是家中的小皇帝,大人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他们。但是这种情况的另一面是,孩子的很多事情都没法自己做主,小到一日三餐、穿什么样的衣服,大到学习什么、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如何规划,都是由父母来决定的。
很多小孩子会说,我希望能快快长大,那样就可以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做自己想做的事,听起来很简单的一件事,但是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愿望。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很多家长把自己为孩子所做的一切当成理所当然。他们认为,为孩子做好一切,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疼爱。
当家长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的生活当中,为他们决定一切的时候,他们没有注意到孩子们漠然的眼神。
一切都是父母决定的,在孩子们的内心中,自己只是一个任人摆布的木偶。他们按父母的意志去上学,按父母的想法进行自己的日常活动。他们认为自己的想法被忽视了,他们对生活没有热情。
很多孩子并不如父母想象的那样快乐。是的,他们不需要像成人一样为了生计去劳作,为了未来去思考。但是,孩子有和成人不一样的快乐观。对孩子来说,一次小小的冒险,一次和自己日常生活不同的经历,给他们带来的快乐要远远大于安逸、平静的日常生活。
很多孩子都会有这样的愿望:我希望自己早日长大,那样我就可以怎样怎样了。令父母们惊讶的是,很多孩子愿望中想做的事,都是父母不允许他们做的事。
做父母的应该意识到,他们自以为是地为孩子安排的一切,并不一定是正确的。给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间,给他们一些选择的权利,是培养孩子独立面对生活的能力中很重要的一项。
父母事事为孩子做主,不给孩子选择和自己作决定的权利,而到了孩子长大了,要开始独立面对社会时,又总是抱怨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太差。不知道做父母的有没有想过,造成这种情形和他们从小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有关。
研究表明,儿童的性格在两岁的时候就开始成型了。也就是说,从两岁开始,父母就应该试着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要让他们学会自己去做一些事情,而不是事事都由自己来为孩子作决定。当孩子逐渐长大,做父母的就要在一些事情上多听听他们的意见。做父母的可以帮助他们作些判断,如果感觉孩子的决定正确,就可以让他们自己作决定。如果父母认为孩子作出的决定不正确,也不要武断地去否定,而是要告诉他们,他们的想法有什么地方不对劲,让孩子自己去学着理解和改正他们的想法。
过分的溺爱是对孩子形成世界观的一种干预
父母教育孩子,总是觉得给孩子的爱不够。用一句老话来说,真的可以说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但是恰恰是父母这样的爱,容易养成孩子依赖的性格,让他们日后缺少独立生存的能力。
在动物界中,动物对幼崽的爱护一点也不亚于人类的父母。我曾看到过很多关于狼护崽的故事:一些人把狼的幼崽抓回了家,而导致整个村子遭到群狼的围攻。这样的故事屡见不鲜,可以想象狼对它们的孩子是怎样爱护的,可是大家知道狼怎样教育它们的后代吗?
据一些长期跟踪、调查狼的生活习惯的专家们观察,当小狼刚生下来时,父母对它们的照顾是无微不至的。可是当小狼稍长,父母给它们带回食物时,就由它们自己去抢食。在一群小狼中,比较弱小一些的经常抢不到食物。时间久了,这些小狼会因此而饿死,但是狼父母从来不会在旁边干预。也许它们知道,自己的孩子迟早要单独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自己现在对小狼的帮助只会让它们日后更难适应外面的世界。
动物们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从小培养它们的孩子认识世界的。
反观我们人类,很多孩子在长大以后,还不能独立生活。一些住校的学生,十七八岁了,甚至不知道怎样洗自己的衣服。这些全是父母错误的教育方法导致的后果,从小就代替孩子做一切事情,结果是让孩子连很多日常的事情也不会做。
关心孩子,但不要过分地溺爱,要让孩子有机会去独自面对生活,去独立处理一些他面对的事情。做父母的也许会心疼,但是你要记住,这样才是对孩子最大的关心。
孩子未来的路很长很长,这些路最终要由他自己去走。与其现在帮他去做,让他在以后的日子不知所措,不如现在就让他去面对。
有句古话,“虎毒不食子”,老虎对自己的孩子其实是很关爱的。但是恰恰是老虎,在对小老虎的培养上,也有一种很有趣的现象。
当小老虎在妈妈的照顾下,逐渐长大的时候,老虎妈妈就要考虑让它们独立生活了。从这时开始,老虎妈妈捕回食物后,不会再给小老虎吃。它们自己把猎物的肉吃掉,还会把骨头也扔掉。如果小老虎因为耐不住饥饿,过来想分享一些食物的话,迎接它的往往是妈妈巨大的虎掌。
就这样,小老虎在无奈之下,不再生活在父母的照顾下,而是离开父母,去找地方捕食,开始独立生活。
老虎妈妈这样做是因为它们明白,小老虎总有一天要自己独立生活。如果自己一直照顾它们,当有一天它们独自面对大自然时,就会不知所措。
做父母的也应该像老虎妈妈教育小老虎一样教育自己的孩子,要适当地培养他们独立生存的能力。这样做比到处找关系替他们找一个好的职业和替他们存下丰厚的家产更为重要。
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现在的父母总是一边抱怨孩子的自理能力差,一边又在很多事情上替孩子做好,根本不给孩子自己练习做事的机会。
前些天,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很有趣的节目,讨论的是现在的家猫是不是已经丧失了捕捉老鼠的能力。节目中,一家研究所的工作人员首先找来几只不同年龄段的猫,然后,把用绳子拴着的老鼠分别放在它们面前。实验结果很有趣:第一只猫看见老鼠,对老鼠视而不见,而老鼠刚开始对猫还有些恐惧,后来就干脆不怕了,最后,上蹿下跳累了,干脆在猫面前闭着眼睛睡起觉来。另一只小些的猫更有趣,它试着闻了一下老鼠,结果,老鼠吓得猛地跳起来。但小猫比老鼠更胆怯,看着跳来跳去的老鼠,它竟然吓得蹲在墙角,一动也不敢动了。第三只猫和第一只猫一样,任老鼠在它面前跑来跑去,它就像没看到一样,而是自顾自地跳到了窗台上看外面。
这个实验结束,女主持人的理解是:现在的家猫已经失去了捕鼠的天性。但是,男主持人说,应该是猫吃得太饱,所以不想吃老鼠。然后,工作人员进行了下一步实验。
在接下来的实验中,研究所的工作人员让那几只猫饿了几天,然后把一些死老鼠放在它们面前。结果,几只饿极的猫一看到老鼠,就猛地扑上去,叼起老鼠就撕咬起来,没多大一会儿,就把几只死老鼠吞进了肚里。接下来,工作人员又把几只活鼠拴在这这些猫的前面。这时,出现了和实验最初截然不同的情况。那些猫一看到老鼠,就显得十分兴奋,一下扑上去,死死咬住了老鼠。最后的结论是,家猫不捕老鼠并不是因为它们被长期家养而失去了捕鼠的天性,而是因为它们在主人的精心喂养下,根本不缺少食物,所以不需要去捕鼠。
因此,当父母抱怨孩子们太不懂事、缺少必要的生活能力时,是不是应该自我反省一下?孩子生下来后,就被一大家人包围着,每个人都把他看成心肝宝贝。有段时间,甚至特别流行“小皇帝”这个词,在“一切为了孩子”的口号下,孩子成了大人生活的中心。
所有的一切,都有人安排得妥妥当当;所有的事情,都有人预先为其准备好。孩子根本不会感受到生活的压力,在这样的状态下教育出来的孩子,怎么能够独立地面对世界?
很多父母向人诉苦:管好孩子真的太难,他们一刻也不敢疏忽离开。只要让他独自去做什么事,他肯定会出问题。这样说的父母,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会成为这个样子,这和大人的教育方式有没有关系?
教育家蒙台梭利有一个“独立成长论”,她认为独立是所有生物自然发展的内聚力量。做父母的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如果想让孩子有一个好的未来,就应该摒弃那种事事帮他做好的方式。那样做虽然为孩子提供了比较优越、舒服的环境,却让孩子失去了独立性。要知道,依赖一旦成为习惯,就很难改掉。
一代更比一代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现在的孩子
国外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女孩子要出远门,她年老的祖父对她叮嘱了很多事情。他告诉这个女孩,在哪个地方和她主动搭讪的人,一定会怎样怎样骗她;当她走到哪个地方,会遇到一个要卖帽子给她的人,他是一个坏人;在车上坐她旁边的人,会不怀好意地打她行李的主意……年迈的祖父向孙女讲了很多很多,孙女也记住了祖父的话。
然后,孙女上路了。她在路上果然遇到了祖父所说的那些人和事,只是结果和祖父说的不一样。每一个她遇到的人都是那样友好,她的旅途并没有如她的祖父所说的那样风险重重。最后,她有了一次愉快的旅行经历。
故事很幽默,也很常见。做父母的总是无时无刻不在担心孩子。他们认为,这世界有太多的危险,而孩子们对世事一无所知,危险会随时随地降临。
这其实是一种很偏颇的想法,虽然有时候老一辈的经验很有用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经验都适用于现代的生活。现代社会的变化日新月异,如果做父母的只知道向孩子灌输那些过去的经验,而不让他们去接触社会,会让孩子失去很多锻炼和发展的机会。
父母总是对孩子的一些习惯感到担心:孩子爱看动画片,他们担心,这样的孩子怎么能成才;孩子爱吃快餐,他们担心,总吃这些没有营养的东西不利于成长;孩子痴迷一些儿童爱玩的游戏,他们更是担心,这样影响了孩子正常的学习怎么办?
其实,这些担心大可不必,孩子们自有他们喜欢的生活方式和世界。马云曾经在他的一次演讲中说过: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会比70年代的强,90年代的会比80年代的强。事实上的确是这样的,老一辈人总是叹息一代不如一代,而事实上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社会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当然,孩子的独立意识有助于他们的发展。但是,他们的辨别能力却因为社会经验的不足而不够。所以,父母在尊重孩子的独立想法的同时,也要对他们作正确的引导。也就是说,孩子可以决定他们做什么,怎么做,同时,父母也应该告诉孩子自己的意见。
有的父母开口就会说:这样小的孩子,他懂得什么,怎么能够让他去作决定。错,科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其实在两岁时就发育正常了。也就是说,两岁的小孩子,他们能想到的东西,并不是我们所以为的那样贫乏。他们最缺少的是经历,是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而不是缺少想象和理解能力。
所以,告诉孩子事情是怎样的,让孩子自己去作决定,比帮他们作决定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有些父母觉得,孩子是自己的,就应该事事听从自己的安排。这种观点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有害的。前面说过,正常的小孩在很小的时候智力水平就几乎和成年人一样。所以,孩子们应该拥有他们自己的内心世界,拥有自己的想法,拥有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权利。
其实,孩子并不像成年人想象的那样简单。有些父母骄傲于自己的孩子听话,从不惹是生非,不给自己添麻烦。父母这种骄傲的背后,牺牲了孩子很多心灵上独立成长的机会。
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原本很听话的儿童突然做出一件十分出格的错事,让做父母的措手不及。这些事情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做父母的对孩子根本没有正确关心,他们没有留意孩子真正的想法。也就是说,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只是表面的。孩子有他们自己的世界观,有他们的想法,所以父母在作决定时,最好多听听孩子的意见。更好的方法是,父母可以由孩子自己来决定他们要做的一些事,父母应该相信孩子的判断力。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很多父母在心中赞叹司马光的聪明和机智时,可以想象另一种情形。如果当初司马光的父母在教育他的时候,总是事事都要他小心行事,比如只要看到他碰到什么东西就赶紧大声地说:“你小心点,不要把那个弄坏!”我相信父母用这种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肯定不会有司马光那种机智。也许,当时他首先想的就是,那缸要是砸破了,到时大人追究起来怎么办?在这样的想法下,即使他想得出来砸缸这种办法,举起石头来也会瞻前顾后,等他下定决心时,也许缸里面的小伙伴已经失去了被救助的机会。
在教育孩子时,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个词:可塑性,意思就是说—孩子的可造就性。一直以来,不光是做父母的,甚至很多教育工作者都爱提到这个词。他们片面地曲解了“可塑性”的意思,认为在孩子的教育上,可以用成人的意志去塑造孩子。于是他们就按照自己的想象去为孩子设计未来,并不理会孩子的想法。
也有些孩子在这样的教育下,变成那种成人眼中很成功的样子,就如古语中所说的“少年老成”,看上去懂事有礼,像一个小大人一样。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样的孩子大多做事畏畏缩缩,没有自己的主见。对他们来说,按照大人的意思去做事,听老师的话,就是好小孩。
这样的教育究竟能够塑造出怎样的人才来,很让人怀疑。想着这样的孩子像木偶傀儡一样,全然没有小孩子应有的朝气,事事听从老师的意见,从来不惹麻烦,他们将来走向社会,该怎样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更别说这些孩子怎么创新并有所建树了!教育不应该是这样的,教育应该是让每个孩子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性,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孩子就像一棵小树一样,树木的天性就是努力伸展自己的枝叶,枝干尽量向天空生长。如果孩子如花园中的树木一样,按照人为的意志去让它们生长成各种形状,那样的树木也许在一些人的眼中是很美,但是相比那些森林中的大树,或者是那些山顶上迎风而立的青松,我认为后者更挺拔、坚强,在遇到风雨的时更有力量。
因此,教育孩子,一定要顺应他们的天性,让孩子能自由自在地快乐成长。
width:100%">
善良的青青
本帖最后由 善良的青青 于
09:58 编辑
第四章&&优秀,不是比别人能“秀”赶场女孩是虚荣妈妈的“表演工具”案例:星期天,我接到一个搞少儿音乐的朋友的邀请电话,说他要带自己的学生到某社区参加一场少儿演出,希望我能参加,顺便为他的音乐社作一下宣传。我们到场的时候,演出大厅已聚集了许多家长和小朋友。其中一个叫王飞飞的小朋友,表现得特别出色、惹眼。小女孩长得清秀可爱,虽然有许多家长围观,她仍然能十分大方地在众人的目光中翩翩起舞。而在小飞飞的旁边,站着的是她的妈妈,一个叫陈冲的女士。陈女士一边得意地看着女儿的舞姿,一边对旁边的人炫耀说:“我这女儿,乖,从三岁起就开始学舞蹈,现在都学了四年了。看到了吧,她跳得多专业!在我们小区,我女儿是跳得最棒的一个,她可是我们小区的大名人呢!哪里有什么活动,差不多都要邀请我们家女儿前去表演呢……”也许是受到了母亲的鼓励,小女孩跳得更欢了。这时,一个小男孩挤出人群,靠近了小女孩,可能是想更清楚地看她的表演。没想到,小飞飞突然停止了跳舞,用和她年纪极不相称的神情,对小男孩不屑地说:“请离我远点,小瘪三……”小飞飞出其不意的谩骂,惊呆了旁边的围观者,也明显地伤害到了小男孩。小男孩不甘受辱,站起来狠狠地推了小飞飞一下,转身噙着眼泪跑开了。而更让人们诧异的是这位做妈妈的表现,她一把抱住了女儿,竟然责骂刚才的男孩无礼,并安慰女儿说:“我们家飞飞越来越优秀了,懂得拒绝那些下流的东西了……”话音未落,就引起旁边许多家长的不满,纷纷向这对骄傲的母女俩投去白眼。陈女士对女儿的教育,很明显存在着误区。所以,散场的时候,我想找到陈女士,和她谈一下孩子的行为教育问题,但找遍了人群,却没发现这位母亲的身影。旁边一个人告诉我们说,还没等演出结束,飞飞的妈妈就带着女儿离开了,说是要去参加一个什么朋友聚会,飞飞的舞蹈表演是压轴戏呢……我想起飞飞的母亲在开场前说的话,明白这位母亲已经陷入了一种怪圈。这位妈妈不但误解了“优秀”的概念,更加错误的是把女儿的所谓“优秀”当成显摆的工具了。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培养出了超出女儿年龄的虚荣,也对女儿误导了真善美的概念,让虚荣和清高把女儿和外界隔离了开来,对飞飞的成长十分有害。果然,那位朋友在后来一次谈话中告诉我,飞飞在生活中几乎没有朋友。可她的母亲对此根本不在意,总觉得女儿是最优秀的,所以她把注意力大部分都放在如何带女儿去参加各种表演上,并寻找一切可以让女儿露脸的机会。而飞飞在这样的环境中,小小年纪就学得十分势利,对同龄朋友表现得骄横无礼,小朋友们也越来越远离她。陈女士教给女儿的,不是人性中应该有的善良和其他美德,她在孩子懵懂之时,就不停地给孩子灌输那些虚荣的观念。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我们不敢想象孩子的性格和人生会是什么样子,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她的人生绝对是有欠缺的。少儿时期,大人可以发现孩子的一些特长,在这些特长上精心培养,以便让孩子将来在人生的舞台上有更多的选择,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利的。但如果把孩子的某些天分当成可以炫耀的资本,并因此忽略了对孩子其他方面的培养,比如德育方面的教育,那就是父母的严重失误了。就如那位聪明的飞飞,才刚刚七岁,就那么世故、骄横。这种和她年纪不相称的世俗和功利的确让人心惊,但飞飞的母亲却丝毫没有注意到这些。她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的错,她像许许多多的年轻父母一样,抱着望女成凤的心情,想让孩子表现得更优秀一些,想让孩子尽早地适应这个社会,但这种做法却偏偏适得其反,反而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和童心。一个孩子,正是天真烂漫之时,如果他们的世界里少了鲜花开放,少了应该有的天真烂漫,没有了“嗡嗡”唱歌的小蜜蜂,没有了穿着花衣在春天里飞的小燕子……我们不能想象,这样的孩子心理会健全,他们的心灵里怎么会有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同时也是孩子们人生路上的第一位导师。聪明的父母们,想让孩子优秀而健康地成长,就应该懂得尊重孩子的本性,别把优秀当成作秀,为了满足一时的虚荣心,而不惜采用杀鸡取卵的方式,把孩子本性中的天真、善良和美好品德给生生地扼杀了。优秀的“双面人”中国第一代“小皇帝”“小公主”们,如今已经成长为年轻的父母,开始培养新一代的独生子女。他们和从前的父母们一样,对自己的孩子爱到骨子里。他们像从前的老辈人一样,几乎把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了自己的孩子身上,希望自己能培养出一个比自己更优秀、更超群的下一代。平心而论,这些年轻的父母们想法值得肯定,但具体到实际的教育上,有些父母的做法却让人不敢苟同。他们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孩子的教育上,闹出了很多让人痛心的事。一个优秀的孩子,不光有健康的躯体、聪明的头脑,他还应该具有独立的人格、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但现在的年轻父母们呢?他们把对优秀的理解肤浅地停留在孩子“读了多少书”“几岁之内认识了多少字”等内容上。他们一切本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条原则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其实,这些父母真正忽略了作为一个优秀的孩子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品德:自立、自强、包容、关爱。因为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许多年轻的父母们不但没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反而培养出了让他们自己都目瞪口呆的孩子,这实在是得不偿失的一种教育方式。案例:“唉,真是郁闷,我真不知道该如何教育他了。我只是希望让他更优秀一些,没想到却把他教育得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自理……”大呼郁闷的女士叫虹,是一个八岁男孩的母亲。虹的孩子叫周立志,刚刚过了八岁生日。从孩子出生那刻起,当妈的就决定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小“神童”,一个“超级天才”……为了让孩子从小就与众不同,当妈的真是费尽了心思。孩子刚牙牙学语,虹就开始教儿子背古诗、《三字经》等,尽可能地把儿童启蒙读物买来,一齐上阵;稍大一些,她又送儿子进了“天才英语起步班”,当妈的说,没准孩子将来会出国留学,所以外语得从小抓起;孩子五岁的时候,她又把孩子送进了奥数神童班……一切一切,虹为孩子几乎倾尽心血,把自己能做的都做了。孩子也的确争气,在妈妈的精心栽培下,孩子从学前班开始,成绩就一直名列前茅。这样聪明的孩子,虹该高兴才是,但让她叫苦连天的却是孩子在其他方面的缺陷。孩子从不做值日,为此,老师经常批评他。没办法,只好在轮到孩子值日时,妈妈或者爸爸去代劳。而在家里,孩子更是比小皇帝还像小皇帝。八岁的孩子了,每天早上穿衣服还要妈妈帮忙,不会洗碗,不会拖地,不会整理自己的书桌;有时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让父母帮忙系上在学校就散开的鞋带……“我真怀疑,我的孩子是不是比别人智商低呀?”虹苦恼地说。为了让孩子学会自己动手,她几乎用尽了办法。她坚持早上不给孩子穿衣服,但孩子磨磨蹭蹭会迟到。害怕孩子上学迟到的母亲,只好再次拿起衣服帮孩子急忙穿好。一个八岁的孩子,在学校里学习表现非常出众,但回到家里却像一个从不抬手的泥塑像,这的确够让家长揪心的。但仔细询问了小立志的成长过程,却不得不说,孩子的一切,都是当家长的一手造成的。孩子小时候,为了让孩子学习那些所谓的精英教程,当妈的就千方百计地哄着孩子,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甚至怕累到了孩子,替孩子承担了一切他本该自己动手的事情。结果,自然而然地把孩子培养成了一个除了看书、学习,对其他一切事情都漠不关心的“冷漠少年”。虹的错误在于,认为孩子只有在知识上有所成就,能够超过小朋友们,才算是优秀,而忽略了一个孩子本身成长的自然规律。她把所有的关注都倾注在了孩子的学习上,而对于本该随着孩子的年龄一起成长的动手能力给生生地扼杀掉了。做父母的希望孩子优秀,抽出更多的时间来教育孩子学习,这本身没有错。但是,教育孩子动手,学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其实也是优秀教育的一种。而孩子的优秀,也并不只是表现在他学了多少知识、他会多少种语言上面。在生活中,像小立志这样的孩子并不在少数。这些孩子有着优秀的学习成绩,但在动手能力、自立方面,却很让人担忧。有些孩子十几岁了,竟然不认得田里的农作物,去基地学习,看着麦苗说成是韭菜。这样的孩子,谁又能说他们是“优秀”的呢?一个优秀的孩子,他的优秀是表现在整体素质上的。任何一方面的残缺,都不能让他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孩子。为了让孩子比别的孩子跑得快一些,一些家长看到什么补习班、神童班,也不管孩子多累,也不管适不适合,都给孩子报上。于是,这些新一代的“贵族”们,只得在父母的陪同下,上刑场一样赶赴各种各样的技能室、培训班,接受着那些看似最为温情的“酷刑”教育。在这种高压教育下,的确有一些孩子按着父母的意思走向了所谓的“成才”之路。这些孩子在别人羡慕的眼光中,在大人们为了让他们学得更多而心甘情愿地付出辛苦时,会觉得这是自己应该享受的待遇,而不明白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关爱和爱心。他会拒绝本该自己动手去做的事情,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超级懒惰症”。所以,要想培养出一个真正优秀的孩子,就要放眼孩子的全面教育,别只盯在孩子的知识上。因为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也不知道关爱和美德的人,学再多的知识,也是一些聪明的“残疾”,哪里还能谈得上优秀呢?疯狂教育“秀”得过了头不可否认,当前的许多家庭,因为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寄予孩子的希望就会更高,更渴望孩子成为“优秀”的奇才。于是,许多家长们热心于教育投资,甚至不惜自己勒紧了腰带,也要供养孩子学习。但这样做,有时并没有让孩子真正“优秀”起来,反而给孩子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伤害。这是因为许多家长在孩子教育伊始,就始终坚持一条原则: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阿芳和她孩子的故事,我是听朋友们讲的。每每谈起他们,朋友都很同情,说真难为了这个可怜的女人……三年前,因为丈夫有外遇,阿芳和丈夫离婚,带着儿子牛超独自生活。阿芳是一个很要强的女人,离婚的痛苦让阿芳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儿子身上。她发誓一定要把儿子培养成才,让失去父爱的孩子能有一个辉煌的人生。对孩子寄予厚望本无可厚非,但阿芳的育才计划使其陷入了一种极端。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阿芳给孩子制订了严格的学习计划。孩子从三岁起,就被阿芳送入各种学前班,进行提前教育。这当然要花费阿芳大部分的薪水,而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护士。要支付生活的全部开支,再大笔地投入教育,生活就显得捉襟见肘。有一次,一个同事到她家去,惊讶地发现阿芳的一日三餐竟然简单得让人难以想象,全是馒头泡汤,或者是米饭青菜。有人劝阿芳,别这样苦自己,再说你报这么多培训班,孩子也吃不消呀!但阿芳却拿出孩子在各个培训班里获得的各种证书,说:“这一切的付出值得。只要孩子能有出息,自己受再大的苦也值。”为了让孩子早日成才,阿芳用尽了全部的精力,并给其安排了严格的作息时间,同时还严厉地规定,孩子必须完成每天所学的内容,否则不许吃饭。有一天,阿芳的家里传出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夹杂着阿芳的怒骂。邻居们敲开门,只见阿芳的脸气得发白,而孩子正满脸眼泪地跪在地上。原来,因为孩子一道题没写好,阿芳罚他不准吃饭。孩子实在太饿了,就趁她上厨房的那会儿,抓起桌上的馒头就吃,结果,被阿芳狠狠地揍了一顿。虽然邻居们劝开了阿芳,但孩子却因紧张惊吓和过度劳累、饥饿,一下子病倒了。孩子住院期间,阿芳的同事们去看望孩子,没想到孩子却天真地对她们说:“阿姨,住在医院里真是幸福呀,再也不用紧张地写各种作业。我最大的理想,就是永远住在医院里不出来……”看着人们愕然的目光,阿芳也一脸委屈:我还不是为他好,想让他有一个好的将来……很多家长对孩子寄予无限希望,但是,凡事做得过了头,就是病态了。孩子自有自己的人生。作为父母,可以对孩子有所期望,但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头上,给孩子造成过大的精神负担,从而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希望孩子成为科学家,那么,首要的工作就是培养他对科学的兴趣;你想让孩子成为歌唱家,也得看孩子是否有这方面的天赋。父母不能凭着自己的心思,一味地把孩子看成是一件父母可以随意打造的物件,填鸭一般强行灌输给孩子接受不了的东西,或者让他接受超出他承受能力的学前教育。打着教育的幌子,人为地让孩子提前进入各种社会角色,只会增添他的厌世心理。而这些强迫性的引导和给予,看似对孩子很负责,其实是恶意地强暴孩子的人生。此外,教育孩子,也并不是作秀给别人看。“我家的孩子如何如何优秀……我家的孩子是个如何如何的天才……”大多数这样做的家长,其实说穿了,是一种虚荣心在作怪。这些父母,心里总是在暗暗攀比,眼睛总是盯着别人的孩子,羡慕别人的孩子如何优秀,生怕自己的孩子赶不上,所以逼迫着孩子迎头追赶。这是孩子的悲哀,其实更是做父母的悲哀。因为这些父母们自己心里对“优秀”的概念就是模糊的、不明确的,所以在教育孩子时,难免出现严重的失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可以参考一些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其实,很多成功的人,在幼年时,可以说大部分未接受过那些所谓的天才教育,他们只是凭着对某一件事情的强烈兴趣与爱好,自己去研究、钻研,才在他们喜欢的领域取得了傲人的成绩。所以,想让孩子成才,父母千万别在“秀”上大做文章。别以为孩子会几种外国语言,就是超群优秀;也别认为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家的孩子学的东西多、学得好就是优秀。想让孩子优秀,就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爱好和兴趣,让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优秀是心灵开出的花朵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但怎样才算优秀,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却有不同的注解。有的父母觉得,孩子的学习超过别人的孩子就是优秀;也有的父母认为,孩子从小学习各种技能,不输在起跑线上,就是优秀……因为有着这样的心思,这些父母们,几乎像打造机器一样,打造着幼稚的孩子,还美其名曰是打造“天才神童”,是为孩子的一生考虑。在这个世界上,人们可以怀疑一切,但唯独不能怀疑父母对孩子的爱。这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也最无私的一种爱。但是,当父母们借着“爱”的名义,去对孩子施加孩子的年龄所不能承受的重任时,这种爱就变了味,就变成了一种温柔的伤害。这些父母,往往一味地按着自己的意愿,制订所谓的教育计划。他们从来不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确,认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源于爱,当然也就是正确的。其实,这些父母往往是错误地理解了“优秀”,把优秀当成走秀的T台。这样,不但对孩子的成长无益,甚至还会把一个也许本应该优秀的孩子整成一个“残缺”。高尔基曾说过一句话:“爱孩子,那是母鸡也会做的事,可怎么爱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在动物界,许多动物妈妈们为了自己的宝宝能更适应恶劣的生存环境,在宝宝很小的时候,家长就开始教它们捕食和抗拒天敌的种种办法。现在的家长,大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这是爱的表现,但他们在如何让孩子变得更优秀的问题上,却表现得十分盲目,甚至有些极端。许多家长错误地认为,一个优秀的孩子,就是用知识堆积出来的。于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就强迫孩子去参加各种类型的学习班,总觉得给孩子灌输得越多,孩子似乎才越优秀。这样,父母就不自觉地把自己陷进“秀”场里,为了这些“秀”而做出种种违背孩子天性以及违背孩子健康成长规律的事情来。这是一个让人值得仔细品味的盲目行动。在公园或者丛林里,人们对于一棵幼树的最大期望,就是它赶快长大,绿树成荫。而对于那些花花草草,也是希望按着它们的自然规律来开花结果。期望一朵花开得更美丽,期望一片草坪长得更平整,这些都是非常自然也很容易达到的期望因为人们的这些希望,不违背植物的生长规律,不破坏它们的天性。但在生活中,很多父母们的做法就有些过火了。他们往往对一株幼苗似的孩子,打着爱的名义,去做一些自以为正确但其实是违背自然规律的栽培和灌溉,这无疑是拔苗助长。真正的优秀是内外兼修。外表的光环和优秀只能愉悦一时,而内在的优秀与健康的人格,才是孩子终生受用的资本。在现实中,这样的父母并不少,他们把自己的错误理念当成教育孩子的范本。为了让孩子优秀,甚至逼迫孩子去学习各种他们不能承受的知识,不但违背了孩子的成长规律,还给孩子的身心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打开电视看新闻,有关孩子早熟、性格孤僻偏激的报道层出不穷,让人暗自心惊。是谁让这些孩子们失去正常的孩子天性,变得如此让人忧心?答案还是父母。这些孩子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之初就走进了误区,把“优秀”的含义错误地理解成走秀,以为优秀就是人前人后地卖弄,就是能够赚取人们羡慕的目光。这些父母没有想过孩子正处于身体和心灵发育的重要阶段,忽略了孩子德智方面的教育。其实,真正的优秀是德才兼备,是知识的丰富、内心的涵养、品性的修直。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天性是天真烂漫,在孩子的人生起步之时,就应该抓住孩子的这些特质,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充满自信、真正乐观向上的孩子。古往今来,那些青史留名的,或者人们津津乐道的,哪一个不是德才兼备的人?就如央视著名主持人杨澜,提起她,除了羡慕她在工作和事业上的成功,人们更欣赏的是她的人品和涵养。她温文尔雅、美丽知性,在工作上却又果断干练、雷厉风行。正因为她有着深厚的内在修养,所以才赢得人们发自内心的称颂。法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卢梭说过这样的话:“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12岁。在这段时间,如果不能摧毁种种错误和恶习,它们就会发芽滋长,及至以后采取手段去改的时候,它们已经扎下了深根,以致永远也不能把它们拔掉了。”所以,年轻的父母除了猛抓孩子的学习,更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品格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width:100%">
善良的青青
第五章&&人生必须经历折辱
折辱教育是给孩子的最珍贵的礼物
日,高考的硝烟还没散去,一条新闻就震惊了所有的人:湖南一考生因迟到被拒进入考场,愤而从六楼的宿舍跳下。惊呆了的人们还没反应过来,广州紧接着也爆出同样的新闻,一考生走出考场后,感觉考得不理想,也从高楼纵身而下……
是什么原因,让正值花季的少年做出如此震惊世人的一跳?而孩子们毫不考虑后果地纵身一跳,又撕裂了多少人的心,带给辛辛苦苦养育了他们十几年的父母多么深的疼痛?轻生的孩子也许根本就没有思考过这些,所以,才有了那么轻率的纵身一跃。
高考固然重要,难道生命没有高考重要?人的一生会有许多困难和坎坷,高考不过是人生的一站。当一个人连一个小小的坎都跨不过,都需要自己用付出生命去对抗时,我们除了说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还能再说什么?
这些轻生的孩子们,再一次让许多父母感到焦心,感觉到教育好一个孩子,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和许多年轻的父母们谈起孩子的教育问题,这些父母们十个有九个都会一脸愁苦地说:“真累死了,现在的孩子咋这么不省心呢?什么都得操心,唉……”
现在的家庭,生活比过去富足得多,一个家庭也只有一个孩子,但却让做家长的感觉比以前养一大堆孩子都难。这是为什么?说来说去,除了目前的教育大环境的影响,还因为父母为孩子考虑得太多了,总觉得这也没满足孩子,那也没让孩子满意,心中总是有愧疚感。
这些父母不停地考虑自己给予了孩子什么,却从来没有想过,父母们给予孩子们的实在是太多了,多得甚至都让孩子忘记了自己的责任—自己也应有关爱和付出。其实,为孩子考虑太多,给予孩子太多,不但严重束缚了孩子的想象力,也束缚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更让孩子从小就失去了关爱心和责任感。这样的孩子,就如一朵温室里的小花,看似很优秀,其实却十分脆弱和柔嫩,禁不得一点点的风吹雨淋。
前不久,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对全球二十多个国家的孩子所作的一项调查,就很能说明问题。调查中说,中国的孩子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这是一组让人心惊的数据,也是很值得父母和教育界深深反思的问题。
给孩子一个温暖而幸福的生长环境固然重要,但若把这看成孩子成长的唯一要素,害怕孩子受到一丁点的挫折,那就是溺爱了,而溺爱是扼杀孩子优秀潜能的最大帮凶。此外,在太过顺利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们没有受过挫折的摔打,就不会懂得幸福的真正含义,也不会处理突发事件。而当他们一旦遇到某种挫折时,他们的心理防线就会彻底崩溃,就会承受不了,就会采取极端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于是,悲剧就时有发生。
因此,聪明的家长应该适时地让孩子遭受一些折辱,来培养孩子的承受能力,以及适应各种环境的应变能力。让孩子经历一些折辱,不但可以丰富他的人生,也可以让孩子在折辱中明白生活的艰辛,明白人生有挫折是正常的。因此,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他们会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会努力让自己战胜挑战和磨难。
折辱教育,看似有些不近情理,但对孩子的成长却是极其有利的。
老刘是一家公司的老总,孙子刘畅刚刚九岁。一家四个大人,就这么一个小宝贝,刘畅在家中的地位就像一颗夜明珠一般,被一家人捧着宠着。因为家庭富有,从小刘畅吃的、玩的、穿的,家人都给他买名牌。最初,大人们没发现刘畅的毛病,当他慢慢长大时,家人才发现,这孩子太浪费,对什么都不知道珍惜,不喜欢的东西,哪怕再贵重,也会随手就扔。
有一次,老刘又看到孙子把前天才花几百元钱买来的一件T恤往垃圾箱里扔,实在忍不住了,就责备孙子说:“这么贵的T恤丢了多可惜,你不喜欢送给别的小朋友,人家也能穿呀。要知道,我们在小时候,别说名牌了,就是有一件新衣服穿,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没想到孙子还没听完他的话,就一下跳起来,大声叫着说:“你那时是什么时代?现在是什么时代?整天给人讲老皇历,你烦不烦呀!不懂得生活还装!”把老刘气得浑身哆嗦。
老刘心想,得给孩子上上课了。暑假前夕,爷爷告诉孙子公司要组织出外旅游,刘畅就央求爷爷带自己去,老刘高兴地答应了。
很快到了暑假,老刘就带着刘畅出门了。为了不让家人打搅自己和孙子,临走之前,老刘特地交代家人,不要给自己打电话,自己要和孙子好好玩几天。
半个月后,爷孙俩回来了。家人一看,呀,才半个月时间,这爷孙俩就整个瘦了一圈,还黑了许多。更让家人瞠目结舌的是,晚饭刚一端上桌,刘畅就像一个饿鬼似的,也不挑食了,也不责备妈妈做的菜不好吃了,坐下就狼吞虎咽地大吃起来。吃完了饭,他竟然还主动帮妈妈去洗碗。
一家人目瞪口呆,老伴问老刘,这孩子怎么一下就成懂事的大孩子了?
老刘嘿嘿笑着说:“我根本就没去什么名胜景点,而是带着孙子回老家了。”
老刘的话,差点没把老伴给气死。因为老刘的老家地处穷乡僻壤,老刘从小受苦,连顿饱饭也没吃过;现在虽然好多了,但生活条件仍远比城里差远了。没想到老刘真想得出,竟然带着孙子到那穷地方去。
但老刘不管老伴的脸色,接着给家人讲,在老家这半个月,爷孙俩是自己养活自己的。每天自己做饭,自己上山拣柴。每天吃完了饭,老刘就带着孙子去乡亲们家串门,让他亲眼看看山里的孩子、山里的人家是如何生活的。在这里,没有人再把刘畅当成夜明珠一样捧着,他也吃不到城市里的麦当劳和肯德基,更没有他以前顺手扔掉的水果和零食,甚至洗衣也得自己去井里打水。将近一个月的体验生活,让孩子明白了生活的不易。
放着幸福的日子不过,让孩子忍受蚊虫叮咬,去穷山村体验生活,老刘的做法貌似残酷,但对孩子的成长却十分有益。生活太幸福的孩子,根本体验不到不幸是什么滋味,自然也不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而让他去体验一番,他就会明白什么东西都来之不易,就会懂得珍惜。更重要的一点是,因为身受艰难贫困,使得他有了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
孩子就是要父母疼爱的,但真正的爱孩子,不是一味地满足他所有的要求,也不是把他像温室里的花蕾一样层层包裹,生怕他受一丁点的风寒,遭受到一丁点的磨难。懂爱的家长,总会在孩子的人生路上,在他刚起步之时,就让他接受一些折辱教育。这样不但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还可以培养他的适应能力。
这些教育会在孩子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以后的生活中,当孩子看到生活中更多的困苦、更多的阴暗,或者他的人生路上有了坎坷、波折时,他就会从容、淡定,明白生活本来就不会一直是五光十色、灿烂一片,他就容易看得开,不会死钻牛角尖。
所以,如果真爱孩子,就适当地在他起步之时给他一些折辱教育,这会是他人生的一笔财富。许多年后,当他回首往事,他会感激这些赐予,并在心里更加尊重他们的亲人。因为他们的亲人懂得,在他们刚开始人生之时,就送给他们享用一生的最珍贵的礼物。
“残酷对待孩子”的背后是温柔的亲情
朋友曾告诉我一件他们小区发生的事情,是关于一个母亲和她的孩子的:
孩子叫董艾,刚刚七岁,他天生聪明,就是有些淘气过度。
有一次,董艾和小区里的小伙伴玩捉迷藏,一下撞倒了小区门口的一个水果摊。立刻,水果滚了一地,还摔坏了许多。小贩当然不乐意,于是找到董艾的妈妈秦菲,让她包赔损失。秦菲十分干脆,让小贩算好多少钱,然后做出了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举动。她说,事情是董艾引起的,所以责任得让董艾自己来承担,让他每天放学后去给小贩帮忙,直到赚够赔偿的钱为止。
结果,董艾整整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在小区门口帮助小贩卖水果,才赔上了小贩的损失。而在这一星期里,好多小伙伴走过小区门口时,都暗暗笑话董艾是“超级小水果贩”;许多大人也对董艾指指戳戳地议论,纷纷谴责这位“不近情理”的母亲。
是呀,不就是几十元钱嘛,值得让孩子如此辛苦还丢人现眼吗?许多人议论纷纷,甚至有人私下打听:董艾的母亲是不是后妈?
这位母亲的行为貌似很不靠谱,但细细思忖,却不得不佩服这位母亲。她在教育孩子明白一个道理:自己做的事情,要自己负责。在让孩子明白这些道理的同时,其实也让孩子体验了一下生活,让他明白做小生意的不容易。这就是这位母亲教育孩子的高明之处。看似残酷、不近情理,其实是一个做母亲的一番良苦用心。
现在的许多孩子,大多生活在富足而温暖的家庭,家长给予他们所能给的一切,看似很幸福、很温暖、很富足,但其实,他们是最苍白的一代。他们缺乏锻炼,缺乏磨砺,更缺乏爱心。许多家长,都一厢情愿地想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但许多家长只是片面地把优秀理解成为只要学习好,就能搞定一切。因此,为了这个目标,他们给孩子请家教,送孩子进补习班,甚至有些孩子在一个暑假里,竟然进了四五个补习班。这些孩子像走马灯一样去接受各种知识的教育,却从没有哪一个学习班是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进行一次“做人”的教育。
看似是关爱孩子的一生,但却把孩子拴在一条永远也跑不到头的学习战车上,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教育,把孩子从人生起步开始就搞得疲惫不堪,难道这是爱?事实上,在忽略孩子其他方面教育的同时,孩子的折辱教育更是奇缺。
像董艾的母亲,在教育上应该算是一位智者,至少,她让孩子从小就明白什么是责任。这样的孩子,责任心会陪伴着他走过一生。而孩子从小没有被太多的宠爱包围,他就更容易看到别人的存在,不会那么自高自大地以自我为中心。
那些生长在山上的小树,或者野外的丛林,它们没有被人为地专门培育,经常遭受风吹雨打,但它们的生命力却十分顽强,即使把根扎在没有土壤、没有水分的岩石缝中,也能顽强地生存下来。
这些树木,生命力顽强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人照顾它们,没有人去关爱它们,一切都得靠自己。所以,它们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反倒磨炼出了超出园林中其他同类的生存能力。而大自然给予它们的风吹雨打、雪打霜侵,其实是一种最厚重的爱。正是这种看似残酷的爱,才让它们的生命力格外顽强,才使它们得到更多的锻炼。
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这样的生命力?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坚强得能抗得住各种打击和折磨?但只给孩子温暖和富足,不让他们体验折辱,那他们就永远像园林中的树木和花草。孩子就如一棵柔嫩的小苗,需要温暖的阳光、细柔的轻风,同样,他们也需要磨炼他们意志的困境和磨难。
看一个孩子优秀与否,分数不是唯一的标准。报纸上经常有这样的报道:许多离家求学的大学生,在假期回到家里,带给父母的不是久别的思念,也不是用自己的零花钱给父母买一些父母喜欢吃的食品或者小礼物,他们带回来的是大包小包待洗的衣服。看到自己辛苦养育了那么多年的孩子这样对待自己,相信哪个父母的心里也不会有幸福、甜蜜的感觉,但这是谁的错?作为父母,是不是该好好地反思一下呢?
一个孩子若没有优秀的素质,说重了其实就是一个不健康的、存在着某些缺陷的“病态人”。而造成孩子们病态的原因之一,正是家长们在孩子的教育上疏忽了“折辱”教育。只有太过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而忽视了更重要的生存之本的东西,结果就本末倒置了。
说到这里,我们再回到本节的开始。后来,我还无意间看到了董艾和他的妈妈。董艾和她的妈妈秦菲一起,被邀请到电视台做一期儿童节目。参加这期节目的孩子很多,只有董艾脱颖而出,各方面的才能都远远超出了其他小朋友。
主持人问秦菲是如何教育出这么一位优秀的儿子,秦菲的母亲语出惊人:“在情感上,他是我最亲近的人,但在教育上,我从来没有把他当成一个孩子来对待!”?
此语一出,全场哗然。秦菲接着说:“现在的孩子,可以说是缺‘爱’的孩子,父母给予得太多了,当爱成了泛滥时,其实是一种严重的欠缺。因为,父母不知道孩子们真正需要什么,只是一味地给予。可当被给予得太多的时候,孩子就只变成由别人摆布的木偶。我的孩子,在他没有能力挣钱养家的时候,我提供给他住、吃、穿。但是,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必须得他自己来做。”
虽然人们对董艾母亲的教育观点持有不同意见,但却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位有着大智慧的母亲,因为在她看似残酷的教育后面,是一位母亲最深厚的温情和爱。
width:100%">
平淡的生活
看的我好累,不过,越看越停不下来了!
还有续集么?
呵呵,没有续集了&
width:100%">
人生关键就是几步,这几步该胜的时候还是要胜,否则不可能胜
width:100%">
太支持了,这样的声音要多一点啊,期待中!
width:100%">
困惑~有木有
慢慢看,,慢慢品
width:100%">
地址:湖北武汉武昌区积玉桥金地国际花园别墅区TH7-101&电话:027-(周一至周六09:00~18:00)&传真:027-&&值班QQ: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熊孩子玩游戏花30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