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印度印度古老的瑜伽术图解,日本的禅宗以及中国的武术都属于放松训练.对吗

真正的中国武术!
我的图书馆
真正的中国武术!
真正的中国武术应该是这样的!
过去一百年,日本的空手道已经传播到了全世界;
最近十几年,韩国的跆拳道馆在中国已遍地开花;
在未来几年,在中国的印度瑜伽馆也会越来越多。
过去几十年,中国传统实战武术却被中国人慢慢遗忘......
取而代之的,确实体育竞技武术和影视表演武术,也就是大家说的花架子。大众根本无法了解真正的中国武术。
作为一个实战武术爱好者,在过去几十年,武术给了我自信,我我将站到我个人经历,结合我过去的实战经验和总结感悟,与大家共同深入探讨一下关于中国武术这个话题。
在武术中武德和技击法是相矛盾的,但又必须把它们合二为一。在技击训练时强调:肯、忍、狠、谨、稳、准六字诀。招法中含有笑里藏刀的阴险,杀人不见血的无情,声东击西的狡诈。心里要有无所畏惧的胆略,无坚不摧的信心,超越生死的勇气。这样的训练如无德人掌握了是社会的危害,习武者必须修心养德。
武术的第一基本功是放松,不是压腿、拉筋、翻跟头。放松是训练出来的,桩法就是放松训练,这种松是相对的松而不懈、紧而不僵,找到身体上下左右前后六向的临界点,就是身体力量归零,怡神达意、舒适自然。所以站桩不但不累还是一种休息。
中国武术所制订的武术标准,”高、难、美、新”套路技术的规范设计,其实是有悖武术本质的。王芗斋先生论述:人造之拳架子,为一般门外汉、当差表演、拳混子谋生工具,毫无用处,且对神经肢体脑力诸多妨碍,损害一切良能,故习此者难有智识。
武术功法是蓄养能量,反对挑战极限,高难度的花架子既没用又不能养生,初学进入者要选择真正功夫,会真功夫的老师中真正能实战的传统武术逐渐失传,武术走向了套路表演。
真正的传统实战武术很不具观赏性,一般只有一个回合,伸手见高低,拳打两不知。如何区分表演和实战武术,很简单,两只手合在中线上护住从鼻尖至心窝一线的为实战,两手分开敞开中线摆POS的为表演武术。你不会看到任何食肉动物,在攻击猎物时把两只前瓜打开
武术是上天赐给中国人特殊的礼物,是智者的修为。真正的(非表演)武术动作朴实而简单,运动中所包含着东方人体学、宗教修持法与人文关怀,是一个以身体运动为载体的大文化,从中获得难以言表的身心愉悦。
从中国武术运动养生理论的角度,绝大部分奥林匹克的运动都是紧张激烈的运动。挑战极限使肢体内藏承受超负荷的压力。争强好斗培养出急功近利的心理意识。金牌奖金都是以健康代价去换取的。我们看看那些无论获冠军的还是没拿过奖的退役运动员有几个是健康的。工作事业和他们年轻时的付出也不成正比。而中国武术家运动寿命很长,到老年身体非常好,是平时注重练功的蓄养。
武术内功主要指的是呼吸方式,在横隔膜以下呼吸叫腹式呼吸,也就是气沉丹田。内功修炼立要来源于道家的炼养法中的:存思术、内观术、导引术。太极拳主要来源于导引术,以呼吸引动肢体运动,用一些太极桩法先找到横隔膜以下的感觉,呼吸分三个过程吸、止吸、呼。止吸时隔膜肌一圈用手按是硬的就对了。
具体到练功每个人每种功夫千差万别,不可刻意统一规范,不能把武术变成广播体操。武术是主动、整体、对称运动,我练主要是动作内牵外连、对拉拔长、在空气中体会水的阻力,用意识连通对应穴位。
武术站静桩是修炼身心的重要基本功,它是一个把精神意识在身体上物质体现的过程,在不动的状态下能让四肢麻胀身体出汗。思维要扫除万虑、默对长空、内念不外游、外缘不内侵、虚灵独存,周身内外激荡回旋、悠扬相依,其乐无穷。
功和拳实际是不能完全分开的,有些拳法是偏重功法.,有些偏重打法。一般所指的功都是注重呼吸的基础功法,蓄力不发,反复梳理筋骨,使之通达安徐,身心得到合谐律动,并能瞬间调动一切能量。
只练功不练拳,不能使功力得到调动发挥是死功,最后不会应用,就象天龙八部电影里小和尚被强迫注入了北冥神功,但不懂拳法不会使用。武术是具体的操作,必然以技术形式完成,不能有一点虚的东西,江湖骗子会把它神秘化,艺术作品会把它夸张化,有些学者会把它高深化。虽然武术最终追求的是道,但没有一个拳种是有道无术的。在具体的技术中达到高境界,体悟道的智慧。
空手道跆拳道的普及是有一套完整的商业运作体系,中国没有任何意识来抵抗外来文化的侵略,却拿自己的文化不当回事。另外从事武术的人缺乏现代商业意识,守着江湖门派当老大相互抵排、缺乏整体的民族意识。
日本的空手道就是唐手,我们的祖先在琉球一带传播又称琉球唐手。日本人用四百年的时间才学习演化成今天的样子。十九世纪初以空手道命名,后发展为四大流派。是当今武术各种类在世界上推广最成功的,已经形成了从形式规则到经营运作一套完整的运动文化体系。
几年前我们提出武术时尚化,不要总用神秘莫测的之乎者也来阐述本来就传统的文化,要把博大精深变得浅显易懂,时尚化首先要简单化。
上世纪中叶我国发展实战武术,直到散打的出现才填补了中国实战武术的空白。但散打离中国武术本质甚远,需要加入传统武术技术理念改造进一步完善。
中国传统实战武术近现代历史不得不提武术家孙禄堂,他把形意、八卦、太极融为一体。孙禄堂晚年正值国力衰败,外国列强肆意欺侮的民族危亡之时,他年近半百击昏挑战的俄国著名格斗家彼得洛夫。年逾花甲力挫日本天皇钦命大武士板垣一雄。古稀之年一举击败日本五名空手道高手的联合挑战。只有中国传统武术的训练方式,才能在古稀之年仍然雄风不减。他还写了很多拳学著作。
但凡称为“博大精深”的事物,都难以把握全面的精准。所以中国武术绝不是标准化的体育项目,而是一个庞大的身体运动的文化载体。传统武术在当今是一个百废待兴的行业,大部分武者不是在公园小树林教拳,就是在娱乐界做武替,生活其乐融融。但是我们发现有一批执着于传统武术传承的人,坚守着这一片小小的阵地,靠的是一种超越金钱名利的尚武精神,随着文化的回归,相信真正传统武术会有其应有的地位。
很多从事传统文化的人对时尚都不屑一顾,认为浮浅,是外国人和年轻人的东西,比不了国粹有深度。但为什么国粹都要振兴?时尚的东西浮浅却有这么多人热捧?时尚就是生命力创造了这个时代的文化。要振兴就是要陶汰其糟粕,想保留就要用时尚化的形式改造它,没有割裂传统的绝对时尚,也没有不可改造的传统文化。
中国武术是传统文化里的精华,我们要树立自信心,挖掘改造我们所拥有的世界一流文化,但必须承认近一百年世界的某些方面的话语权在西方,我们高喊振兴还需与国际接轨 。
世界上真正的武术第一基本功都是放松和安静即松静力,其目的是运动高速度、聚集暴发力。近代李小龙是把传统武术和现代竞技结合非常成功的武术家,他创立的截拳道从发力原理到运动曲线,都把东方哲学理念发挥到极至。可惜英年早逝,传统武术中蓄养与现代竞技训练这一课题未能完成。
李小龙出自传统武术,在美国接触过西方拳术,关键他是学哲学的,所以只有李小龙才能在短暂的生命中创立出截拳道,使中国武术走向世界,如果他今天健在,中国的武术格局不是现在的状态。
道家所研究的是对生命的养护,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炼养技术体系。武术是把这种炼养法植入为训练方式,成为它的技术特色。太极主要应用的是导引术,用肢体运动与呼呼吐纳相配合的内家拳种。
中国这些文化都不能速成,这就是在当今快餐时代,很难传播的社会原因。否定中医是愚昧的,武术中很多功法就来源于经络学。我亲眼见到脑血栓患者西医束手无策,而中医针灸扎好了。
但是中国的中医武术等文化很难标准化,让很多江湖骗子钻空子,造成了不好的影,引起非议是正常的。所以需要真正懂得传统文化精髓的学者,用现代科学语汇传播传授,使好的中国文化得以保留。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无论学习什么,领进门的老师很重要,老师都没进门学生就更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中国实战武术大分类为两种:一种将门武术,一种宗门武术。
将门武术:冷兵器时代战场上撕杀格斗用的,多为器械。只充许一些将军家族或地方团练和孝武科举的少数人习练,战时国家征用。历史记载有戚继光的戚家军、岳飞的岳家军、杨家将等。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宗门武术:只有中国的武术来源于道观和庙宇,是修行者在修炼过程中总结出来了。在深山老林闭关修炼时,既要保持体能又要防御野兽的攻击,长期观察野兽动态,以炼养法、禅定、丹道术等修行手段,融合出一种阴性的武术体系,一开始这种武术就是对抗野兽的,所以凶残程度可想而知,只有中国武术有仿生机制。由于和宗教有关后人相对将门武术命名为宗门武术。
泰拳和中国的宗门武术同出一辙,泰国是巴利语系的小乘佛教,分为田园派和山林派,泰拳起源于山林派,是修行者在热带雨林里对抗野兽的,泰国人把它用于战场和竞技格斗,一直延用宗教手法训练拳手。在泰国泰拳的普及率就象巴西足球,打拳是男人改变命运的最好手段。而中国人是养生和实战双收,渐渐淡化了武术的凶残,而玩味其中理趣。就象中国人把文字这种工具上升为书法,即有可读功能又是艺术。
很多武术大家都是因为体弱才习武。中国武术不是让你练成彪悍粗壮的武夫,练功主要是提升原动力,使身体通达。孙禄堂、叶问、王乡斋等大师,从照片上看都是精干、硬朗偏瘦的老头,不是去作职业拳手,无所谓年龄多大,养生、体会武术习练理趣,对抗乐趣是一般人习武的目的。
公园里找老师,看上去气质不张扬,祥和淡定、武人文相这是好拳师的特征,好的武术看上去不好看,动作有些怪异,持重内敛。
初学要面对面和明白老师学,开始和老师多聊聊了解他修养,这不是不尊重,双向选择,初学者如一张白纸,如果学了错误的习惯纠正很难。
泰拳和中国传统实战武术,同都来源于宗教修行法,原理也很相似。发展到今天泰拳雄霸拳坛五百年。可是中国武术确实向大家所说的没上台面,但不能否定我们祖先没有这种东西。
小周天是道家内丹修炼的第二个程序。
第一步筑基:使精、气、神达到精足、气满、神旺的三全状态。
第二步炼精化气:贯通任、督二脉打通小周天。注意是”贯通”二脉。反复使气自会阴,尾闾上达泥丸,再下降丹田,反复运转叫河车通,坎离交媾。所说的气是受意识控制,通过内观产生,并不是具体的空气,是一种能量的运行,提升人体本身的原动力。
武术里常说: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灵。练了很多功夫招式最后到了运用,就是一两下,但是这一两下绝对是最适合自己的。比如从上小学开始就学知识,走向社会练本事,这么多知识本事哪个适合自己,就要从中精选出简单实用有效的那一招。找到这一招并不容易,一旦找到就会通达顺畅。
现在分不清武术和娱乐,社会上认为的武术家都在娱乐圈,导致练武术的年轻人成功标准就是成为影视武打明星,其实与真正武术背道而驰。当今武术的出路从生存、出名、发财的角度看确实是影视,所以武术当前要思考探讨的是真正武者如何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印度瑜伽与少林武功(黄心川)
我的图书馆
印度瑜伽与少林武功(黄心川)
少林武功的创始人是达摩抑或跋陀,在目前学术界有着种种的说法,但他们的活动无疑地与印度佛教的禅定理论和实践有着因缘关系。印度佛教的禅定渊源于远古时代流传下来的巫术或宗教实践——瑜伽术,在瑜伽成为印度婆罗门教正统派哲学之一后,与佛教仍然有着若即若离的关系。印度古典瑜伽大概与佛教同时或稍后一个时期传入我国,并与我国的道教、儒家、医学、武术和民间气功等相交流,这些交流在少林武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拟对少林武功与印度瑜伽的关系作一初步的探索。
瑜伽是梵文Yoga一词的音译,这个词的词根是Yuj,原意是给牛马“装上道具”,以后引申为联系、结合、冥想、活动、心的统一等等多种涵义。我国旧译为相应。从狭义上看,瑜伽是印度婆罗门教——印度教正统派哲学(“六派哲学”)的一个派别;从广义上看,它是一种系统锻炼身心的理论和实践方法。瑜伽为印度各大宗教乃至世界宗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所摄取、运用并给予了不同的解释。《瑜伽经》称瑜伽有“抑止心的作用”,也就是说一个修行者通过瑜伽种种行法,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使个体意识与宇宙意识相结合,从而获得解脱。佛教《唯识述记》二释:“言瑜伽者名为相应。此有五义,故不别翻。一与境相应,不违一切法自性故;二与行相应,谓定慧等行相应也;三与理相应,安、非安立二谛理也;四与果相应,能得无上菩提果也;五得果既圆,利生救物,赴机应感,药病相应也。此言瑜伽,法相应称,取与理相应,多说唯以禅定为相应。”这当然是从佛教唯识论立场上去解释的,但也表示出瑜伽原有的一些涵义,因此,佛教的唯识宗在印度被称为瑜伽行派,印度和中国的佛教密乘也常常被概称为瑜伽宗。
瑜伽有着古老的渊源。据考古发掘证明:公元前三千年左右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就有瑜伽的实践。在莫亨约·达罗和哈喇帕古城出土的遗物中曾发现有一颗印章,这颗印章刻有盘坐冥想、沉思或其它姿式的神像,还发现有一些作瑜伽坐法的刻印。后来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并与当地的土着结合以后,印度的婆罗门教吸收了瑜伽作为他们宗教实践的补充,这在古老的吠陀本集和奥义书的赞颂中可以得到证明。在公元前6至5世纪佛教与耆那教兴起时,瑜伽也被吸收到他们的宗教实践中去。瑜伽的系统论述出现在公元3至5世纪之间编纂的《瑜伽经》以及后人为之所作的大量论释中。在中世纪初期,瑜伽与婆罗门教另一个哲学派别数论相结合成为婆罗门教——印度教正统派哲学体系之一,另外在实践过程中派生出了多个派别。在中世纪后期,瑜伽向波斯、中亚和中国等地传播,它被伊斯兰教所吸收并成为沙菲派宗教实践内容。瑜伽在上一世纪传入欧美后,被称为“超觉静坐”等等,引起了宗教界、体育界、学术界、医学界等等的广泛兴趣,风靡全世界。
瑜伽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五花八门的派别,这些派别主要是根据实践的方法划分的:
(1)王者瑜伽(rjayoga),也称主宰瑜伽,即对心及其一切活动完全控制的瑜伽。与佛教的禅宗相似。
(2)信仰瑜伽(bhaktiyoga),对神和师长悉心奉献的瑜伽,与佛教的净土宗与净土真宗相似。
(3)行动瑜伽(karmanyoga),精进瑜伽,业瑜咖),通过对社会的奉献活动而获得证果,类似禅宗参加耕作活动。
(4)知识瑜伽(jnnayoga),通过哲学、理论的思索,使精神凝聚,达到修炼目的。类似佛教的禅宗。
(5)咒语瑜伽(mantrayoga),通过读诵咒文而获得解脱,与佛教的密宗有着密切的关系。
(6)灵体瑜伽(kundalinīyoga),用气息(风)的力量,引发脊骨中潜藏的灵体或力量,由下而上直达顶端,打开脉结,获得无尽智慧和成就。类似佛教的密宗。
(7)拉耶瑜伽(layayoga,三昧瑜伽)通过修炼,消灭气息和意识,亲证三昧。
(8)行瑜伽(hatayoga,力瑜伽、诃陀瑜伽),通过身体的运动(苦行),特别是控制吸气(ha)、呼气(tha)达到修行的目的。与藏密行瑜伽相似。
古典瑜伽在上述各种实践中着重行瑜伽与智瑜伽两种,前者主要对自律行为,如善恶、苦乐、爱憎、欲求等等和身体的活动,如坐法、控制呼吸等的修炼,称为外修法;后者是对道德、身心和精神等等综合修炼,尤其重视禅思的活动,称为内修法。瑜伽的修炼常常被分为八个阶段或八支分行法。它们是:
(1)禁制(夜摩),包括非暴力、真实、不盗、不淫、无所有(不贪图别人所有)五种禁戒;
(2)劝制(尼夜摩),包括清净、知足、苦行、读诵、敬神等五劝戒;
(3)坐法,身体的姿势和精神状态,如莲花座、英雄坐、杖坐、吉祥坐等;
(4)调息,调整呼吸,有吸气、呼气和止息三种作用;
(5)制感,制止心的各种活动;
(6)执持,心专注或凝聚一处,不使驰放;
(7)禅定,即静虑;
(8)三昧。
瑜伽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贯彻在整个佛教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释迦牟尼在其成道以前曾师事瑜伽的先行者阿逻罗·迦罗摩和邬陀迦·罗摩子,从他们那里学习过禅定,并经过苦修亲证了“无所有处”和“非想非非想处”。佛教后来把他们修持的层次规定为“四禅八定”,佛教主要的理论是四谛和八正道,这套学说主要讲一切皆苦,这对古典瑜伽有着重要的影响。毗耶娑在注释《瑜伽经》(Ⅱ.15)中也认为世界是“众苦所集”,引起苦的原因是无明,无明是“四颠倒”(《瑜伽经》Ⅱ.3;Ⅱ.5),摆脱道路是正见。当然,他们的正见与佛教有着不同的解释。大乘佛教讲般若,主张“定慧双修”,“定慧双修”也就是讲“止观”,止(奢摩他,smata)是排除盲想,使心专注一处,统一精神。观(毗婆舍那,viPasyan)就是慧,在止的凝聚力中所产生,所谓“由定入慧”,这和瑜伽所说,通过总制(执持、禅定、三昧),抑制心的作用,从而生慧一样(《瑜伽经》,Ⅲ-5)。另外,大乘佛教把修行分成若干阶梯(地),瑜伽也有心地之别,两者都把修行的最高境地称之为法云三昧。值得注意的是:在大乘佛教中也出现过不少亲证瑜伽的着作,如《瑜伽师地论》等等。印度佛教进入密宗的金刚乘、俱行乘和时轮教后与印度教的密教(特别是性力派)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难解难分。两者都修三密,当然在崇拜的对象和某些具体方法上还有一些不同。根据西藏所传印度密宗的经典和部派,可分为:所作坦多罗、行坦多罗、瑜伽坦多罗、无上瑜伽坦多罗,这四个部派的主张和行事与印度教的诃陀瑜伽极为相似。由于佛教和印度教在宇宙观、社会伦理学说和修行解脱观上是不同的,因之印度古典瑜伽派与佛教瑜伽有着明显的不同方面,佛教主张缘起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依缘而起,因此对主体的人来说不存在一个主宰作用的灵魂(人无我),对客观世界说来也不存在一个主宰者或神(法无我);但古典瑜伽派看来,世界是在神或自在天的指导下由不动的神我和能动的原初物质(自性)所结合起来而发展的,两者都认为要消除造成烦恼的无明,但佛教消除烦恼是要达到涅,即认识到缘起的无常、无我、自性空等等,而瑜伽认为修持三昧是要证悟原初物质(自性)和神我本来不是一个东西,使人从原初物质,亦即现实世界的系缚中解脱出来而达到自在的境地。佛教和古典瑜伽都谈到了戒、定、慧,要人们注重道德、身体和精神的训练,但是两者各有所侧重。佛教着重修心,他们把修持分成若干层次,层层剥去,步步深入,直至断灭心识作用,但是他们不象瑜伽那样着重外修,也不很重视外修对内修所起的作用(佛教密乘中某些派别是和印度教结合的产物,因此较注意外修)。古典瑜伽特别重视身体的姿势和坐法的训练,在诃陀瑜伽中发展成八十四种功法。
关于佛教大小乘禅法传入我国的经过,目前我国已有一些学者从事这方面研究,并已在某些方面取得了共识,但对印度瑜伽在我国的传播,仍然是一段不明的历史,至今还没有理出个头绪。笔者认为,印度古典瑜伽大致与佛教大小乘禅法同时传入我国的,当时,有很多人不易分辨两者的不同。因此,把印度古典瑜伽的某些实践看作是佛教的。例如我国早期翻译的佛教小乘禅法经典如《大安般守意经》、《中阿含·念处经》都述说与瑜伽类似的三昧修行法。
佛教的禅法最早传入我国始于公元148年由来华的安世高所译出的《大安般守意经》,这部经传播了小乘“四静虑”和“数息观”等禅法。最早介绍印度古典瑜伽的部分内容可能是在后魏(472)吉迦夜所译出的《方便心论》。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孝文帝敕建少林寺,请印度僧人跋陀任住持,跋陀与勒那摩提共同译出了《十地经论》,这是我国较早出现宣传分阶段修禅的着作,其中无疑地也杂有瑜伽的内容。其后,菩提达摩来少林寺修禅,在中国建立了禅宗、达摩宣传“理入”和“行入”的思想和实践。有人把少林寺的武术归初于达摩也是有根据的。相传达摩传《洗髓经》和《易筋经》,《洗髓经》已被禅宗二祖慧可(487-593)遗失。关于《洗髓经》的内容历史上只提到名字,后人无从臆测。但根据印度教《湿婆本集》解释:禅那(dhnana)是一种精神集中的作用,这种作用由人的脑髓所管理,脑髓在梵门(brahmarandha)之中,是一种细微的物质,从梵门经下方会阴至六轮:根持轮(位于骶骨部分)、自依处论(已舍轮)位于前列腺区;满宝珠轮(圣居轮)位于腹部;无触轮(不打轮)位于心脏;清净轮(除杂轮)位于喉部;神命轮(受令轮)位于顶穴区,每重脉轮都有若干脉,联贯周身大小诸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类似我国道教所主张任、督两脉在躯体中所起的功能。因此,在瑜伽看来,修习禅定,也就是要使脑髓或灵体通过一定的路径进行活动,打开脉结,获得智慧和成就。少林气功也重视脑髓的“清洗”或活动。从佚经的名称,我们可以猜度这是一本受到瑜伽影响,讲修持禅定的着作。
《易筋经》一直在民间流传,但所传内容并非一致,或则繁杂而寡要,或则简略而失真。这可能与师传有关,也可能与我国流传的各种气功理论相混杂有关。《易筋经》传授的功法,大致可分别为外壮、内壮、动功、静功、炼形、炼气、炼意等等,这与印度古典瑜伽提出的“八支行法”即内修、外修坐法(炼形)、调息(炼气)、炼意(禅定)大体相似。《易筋经》阐述的十二势与达摩所创立的十八罗汉手明显地受到印度瑜伽,特别是唐时传入的、阐述瑜伽实践的天竺按摩法和宋时传入的婆罗门引导法的影响,这将在后节中要详加叙述。明徐东皋所着《古今医统》是一部总结我国气功实践的论着,它不仅总结了老子导引十二法,赤松子导引十八法,钟离导引十八法,胡见素五脏导引十二法,也总结了婆罗门导引十二法。徐东皋解说的十六法,其中涉及的十种坐法,明显地引进了瑜伽的内容。
少林“禅武归一”或“禅武双修”的思想和实践,虽然是由跋陀、达摩等人所倡导,承袭了印度佛教禅定的传统,但在其发展过程中明显地摄收和总结了中国道、儒、医、民间武术等宗教实践和锻炼身心的经验,也受到了印度瑜伽的影响,这种影响荦荦大者可简述如下:
(1)少林武术最重要的特点是提倡“禅武归一”,亦即内功与外功、动功与静功相结合的原则。达摩在论及这个问题时一再强调动静无分的原理,他说:“灵魂欲其静而悟,躯壳则欲其健而通,非静则无以证悟而成佛,非健则无以行血而走气,故须勤劳得中,使筋畅神怡。而后灵魂无拘口瘁弱之苦”。关于动静结合的原理缘源于印度教和佛教中的“经行”(Cankrama),印度宗教徒在修炼中由于长期坐禅,经常出现昏沉和烦恼的现象,因此,佛教和印度教都允许僧人在一定的时间和场所作些活动,但这种活动都有严格的规定,据说达摩提倡“心意拳”或“十八手”最初也是为了这个目的,后来逐渐习惯地成为禅宗的日常行事之一,甚至规定午夜还要起来“经行”。
(2)瑜伽的修行方法分为内修和外修两支。在八种行法中,前五支被称为外修,着重对道德、精神和身体的训练,它包括着禁制(不害、真实、不淫、不贪),劝制(清净、轻安、苦行、读诵、敬神),坐法,调整呼吸,制感等。所谓身净可以远离执着;后三支被称为内修,它包括着执持(心专注一处)、禅定、三昧。少林武功也分为内功和外功。有些流传的《易筋经》有上下两卷,分别讲述内功和外功,内功主静,外功主动。少林武术中还传有《十二势图》与《十二段锦》,《十二段锦》着重讲精神等等的训练,即内功,《十二势图》着重讲锻炼身体之用,即外功。但少林和瑜伽对内功或外功的解释也有些不同之处。在少林的某些着作中常把调整呼吸(运气)、坐势(“端座势”“双盘势”“插花势”等)、站势、队势列入内功之列。少林武功很注意对僧人和俗信者道德的修持,僧人除执行佛教戒律外,还要信守少林内部的规定。这种规定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少林武术在达摩数传之后,得到广泛的传播,由于习武者人多品杂,有些不良之辈不能信守佛教的戒律和规定,把佛门慈悲救世之场变成了弄拳习棒追逐私欲之地。因此金元之际觉远上人树立了十戒。(“健体魄”、“戒逞私”、“敬师长”、“不得恃强凌弱”、“忍辱救世”、“不可逞愤相较”、“戒酒肉女色男风”、“不可轻以技术相授”、“戒恃强争胜,贪得自夸”等)。迨明末清初之际,又重订戒约十条,其内容由轨范个人的行为扩大至社稷国家的责任,如“恢复中国为志意”“如演习马步,以退后三步,再前三步,以示不忘中国之意”“恢复河山之志为我宗第一目的……如不如此者,谓之少林外家”“济危扶倾,忍辱度世”等等。瑜伽所提倡的禁制和劝制与少林戒约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少林武术为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还提出了很多独特的要求。甚至提倡和渲染儒家的忠义思想和道家的无为飘逸的风尚。
(3)关于对身体的训练,印度瑜伽在后期发展中出现了很多的派别,他们十分注意身体的坐法与势法,有些派别竟把坐法扩大到八十四种。如果把《易筋经》十二势与印度12世纪出现的《诃陀瑜伽之灯》所列的势法相比较,可以看出:在运气与身体姿势方面有些相似,少数名称也雷同,如少林“倒拽九牛尾势”与瑜伽“牛头功”,“韦驮献杵势”与“勇士功”或“金刚功”,“出爪亮翅势”与“孔雀功”等都很相似。值得注意的是,少林十二势中提到“韦驮”,“韦驮”即印度教圣典“吠陀”(Veda)的异译,这部经典,一直被瑜伽派奉为他们的根本经典,少林僧人在功法中提到这个经典,也可以看出瑜伽对他们的影响。唐时道教徒、着名的医学家孙思邈所着的《备急千金要方》最早记有天竺按摩法,当时密乘的着作已传入中国,但《备急千金要方》记载得很简略,只有一些姿势与印度诃陀瑜伽相类似,因此,少林武功中哪些势法受到天竺按摩法的影响,还需要深入研究。婆罗门导引十二法最早见于宋时张君房所着《云笈七签》。这时密教在印度已很盛行,诃陀瑜伽已传入汉地,少林武术也由十八手发展至七十二手,因此婆罗门导引十二法中有些名称与印度诃陀瑜伽派经典着作《格楞陀师说本集》(Gheranda
Samhit)所提到的极为相似,如少林“龙引”与瑜伽“蛇功”Bhujangasana,我国古代把蛇常译为龙,这里指的是眼镜蛇)、“黾引”与“黾功”(Kurma),“仙人排天功”与“仙人功”(“成就者功,Sidhasana)、“凤凰鼓翅功”与“孔雀功”(Mayurasana)、“鹤举”与“鹳功”,“寒松提雪”与“莲花功”等,二者的名称虽然很相似,但是在功法与身体姿势方面则很多是迥异的(参见《诃陀瑜伽之灯》Ⅰ-20,22-24,30,32)。在少林武功中有人常常把他们的武术概括为龙、虎、豹、蛇、鹤等五式,这与诃陀瑜伽所提到的名称和势态有很多契合的地方,这种模仿动物的行动以此锻炼身体是一种可以见到实效、合乎科学的方法。我国古代就有“五禽之戏”。但彼此都强调要模仿龙、虎、蛇、鹤的活动,这可能是相互交流的影响。关于达摩的十八法,在《少林拳术秘诀》一书中有详细的论述。郭希汾先生在其所着的《中国体育史》中在论及中国气功与印度瑜伽的关系时曾说:“予按印度婆罗门教徒,有按摩十八势、婆罗门导引法十二法。以一定之时间行之,其结果有身体强健之经验,则达摩十八手或即按摩法、导引法之变相欤”。①郭先生虽然对十八法没作具体的论说,但根据我的研究,他的推论是有科学根据和正确的。
(4)最近,澳大利亚的格·皮特森先生(G·Peterson,归宗少林后,法号释德潮),从海外携回少林密宗失传的拳艺,经释德水、释德潮和胡勇刚三人依据残缺不全的古拳谱,整理后发表在1995年第4期《少林与太极》杂志上。从这个《古拳谱》中我们可以看出少林禅宗也有一套自己系统的功法。这套功法主张禅武双修,动静结合,气沉丹田,周天运行。练武要仿照龙、蛇、虎、猴、鸡等动作,强调外功对内功的作用。现将古拳谱的要点摘录如下:
“禅武双修为上乘,武学文化禅中藏。
双手绕头防贯耳,蹲马沉气丹田旺。
周天运行气走通,双拳下裁护我裆。
黑蟒出调丧敌胆,罗汉推山赛霸王。
盘龙扫尾把敌伤,猛虎探爪威力强。
进步切掌迎面锤,金丝缠腕绝无双。”
少林禅宗的主张与佛教密宗无上瑜伽和印度教灵体瑜伽派的主张大致相似。他们都主张动功与静功、内修与外修相结合,通过“三脉五轮”或“三脉六轮”运行气息,打开脉结,周遍全身,引发潜藏的力量或灵体,获得智慧和成就。
(5)瑜伽派主张调息是外功训练的基本手段之一。他们认为,调息有吸气、呼气和止息三种作用。练功时要注意气息在身体内出入的范围(处),呼吸之间的间隔(时),呼吸的次数(数),呼吸要长而细微,逐步进入禅定的境界。少林武功也认为:“养气之学乃至学之紧要关键”,“欲学技击先学数息……数息之功,即不动心之道,臻至境界而后可称上乘……盖以气息由于呼吸,呼吸由于肺部而鼻为出入之门,凡技击学步之始,先使气脉沉静,直达气海(又名为丹田)……听气之出入,抛却万念,默记其度数……此数息之法也”。②从上述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两者对禅定基本手段的认识是一致的。
瑜伽的后三支(执持、禅定、三昧)被称为总制,着重对瑜伽行者的精神训练。少林对僧众的训练也从禅机入手,从心理上入禅,这种内修或静功的训练正如《气功阐微》一书中所概括:“以入定为功夫,以参证为法门,能于此而有所悟入,而后性静心功,脱离一切挂碍,无挂碍始无恐怖矣”,这可见两者的相互影响。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少林武功不仅追踪印度佛教禅定的理论与实践,而且也受到印度古典瑜伽的重要影响。由于少林武术是一个博大精湛的体系,有着无数的门派和路数,本文只能略窥其门径,作一初步的探索,错误和遗漏很多,望读者匡正。
①②《少林宗法》,载《少林拳术秘诀》,中华书局,1915年版。
(原文刊于释永信、吴立民主编《中国嵩山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6月版)&&
馆藏&18688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印度传统武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