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的作者作者是谁?

河中石兽的作者
河中石兽的作者
范文一:《河中石兽》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注释】1.临:靠近。2.干:岸边。3.山门:寺庙的大门。4.圮:倒塌。5.并:一起。6.阅:经历。7.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8.设帐:讲学,教书。9.究:推究。10.物理:事物的道理。11.木柿:木片。12.湮:埋没。13.颠:通“癫”,疯狂。14.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15.啮:本意是16.坎穴:坑洞。17.如:依照。18.臆断:主观判断。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大家都信服地认为他的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是疯狂的;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 人们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对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寓意】《河中石兽》是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石兽掉入河里,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自身重量等原因,所以寻找石兽要从它掉入处的上游去找。文章寓意:遇到问题要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主观臆断,只有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否则就有可能出错,甚至闹笑话。《河中石兽》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注释】1.临:靠近。2.干:岸边。3.山门:寺庙的大门。4.圮:倒塌。5.并:一起。6.阅:经历。7.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8.设帐:讲学,教书。9.究:推究。10.物理:事物的道理。11.木柿:木片。12.湮:埋没。13.颠:通“癫”,疯狂。14.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15.啮:本意是16.坎穴:坑洞。17.如:依照。18.臆断:主观判断。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大家都信服地认为他的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是疯狂的;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 人们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对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寓意】《河中石兽》是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石兽掉入河里,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自身重量等原因,所以寻找石兽要从它掉入处的上游去找。文章寓意:遇到问题要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主观臆断,只有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否则就有可能出错,甚至闹笑话。
范文二:《河中石兽》同步测试班级:
卷面满分:60分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本文选自
(朝代)人。(3分)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6分)棹
臆3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
;讲学家判断其在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6分)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12分)阅:
但: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6分)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⑵众服为确论。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3分)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7、翻译下列句子。(4分)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⑵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8.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4分)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之”指代9.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6分)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山门圮于河(倒塌)B、棹数小舟(划船)C、一寺临河干(河床)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1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4分)《河中石兽》答案 1、《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清
2、略3、河水的下游;顺流而下;埋没在河沙下;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河的上游;石性坚重,沙性松浮,,,,遂反溯流逆上矣。(意近即可)
船桨,这里意为划、摇
本义是咬,这里是冲击的意思
只,仅仅 5、被
7、翻译(1)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深层原因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地推断吗? 8、(1)指讲学家所说的话(2)代石兽
12、道理: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否则会得不偿失。原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范文三:流 光 岭 中 学课题 课型 新授 河中石兽 主备人七年 级语文课导 学 案(2015 年 3 月版)姓名___________时 第 2 课时 学期总序号 37班级杨和平 审核人 赵辉1、熟读课文,理清故事层次,把握课文内容和故事说明的道理。 导学目标 2、理解课文中人物捞石兽所用的方法不成功或者成功的原因。 3、明确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能抓住富有特色的字、词分析人物性格。重点 难点明确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能抓住富有特色的字、词分析人物性格。 理解课文中人物捞石兽所用的方法不成功或者成功的原因。 1、熟读课文,注意语调、停顿、语气,试用“∕”给下面句子划分停顿。 (1)阅 十 余 岁 , 僧 募 金 重 修 , 求 石 兽 于 水 中 , 竟 不 可 得 。 (2)尔 辈 不 能 究 物 理 , 是 非 木 杮 , 岂 能 为 暴 涨 携 之 去 ? (3)必 于 石 下 迎 水 处 啮 沙 为 坎 穴 。 2、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以为顺流下矣 3、翻译下列句子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课 前 预 习预 习 指 导 与 反 馈②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课堂活动设计导 入 1、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疑问随笔自 学 交 流2、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概括各段大意。1、故事中主要说了哪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 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下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2、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展 示 质 疑3、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怎样理解这句话?3、文中两次写道了笑: “讲学家闻之笑之” 、 “老河兵闻之又笑之” ,这两 次“笑”各有什么含义?3、文中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各自表现出的性格特征是什么?4、课文中所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点 拨 拓 展对同一个现象,产生不同的认识,这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请你举一个 例子,并简单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1.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 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总 结 测 评 “之”指代 1. 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 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 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 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 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 。 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门圮于河(倒塌) 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反 思 ) B.棹数小舟(划船)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范文四:明确:寺僧:“阅十余岁”“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说明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二)难点释疑冲石原理图1.明确:。最2. 明确: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的判断。3. 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应如何理解呢?明确:(三)写法探究1. 层层铺垫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作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 ”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家“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2. 思辨色彩本文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符,其阐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 的,所以人们能信服;老河兵的观点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事情的结果也验证其看法的科学性和推理的合理性。3. 细节描写细节描写为本文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如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四)拓展延伸明确:结构: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启示:等。(一)根据活动内容拟写主题、标语 活动设计类题,常虚拟一个学生熟悉而感兴趣的活动形式,然后策划设计活动主题、活动目的以及活动步骤扣住主题,用简洁、优美的语言写出具有宣传鼓动作用的话语,其基本特征是语言简洁、具有宣传性和鼓动性,要做到语言简洁、优美,就得注意句式的选择、词语的选用、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句子的逻辑等。主题如:《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寻觅春天的踪迹》《好读书,读好书》《让世界充满爱》。(二)根据活动内容或主题写出活动目的答题要领:1.紧扣活动主题。2. 具有一定的针对性。3. 在材料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4. 表述清晰简洁(可用“为了,,,,,通过,,,,来,,,,”这样的句式来表达)。(三)设计活动形式设计活动形式时首先应明确该活动的主题、目标,从而选择切合实际的活动形式。该活动形式应能够体现活动的主题或内容。如以“××”为主题开展“,,,,”。在这里提供常用的几类活动形式:1. 亲自体验解决问题的方式:(1)上网、上图书馆查找资料;(2)调查采访;(3)开展主题班会。2. 竞赛活动方式:(1)演讲比赛;(2)诗歌朗诵会;(3)作文竞赛;(4)书法比赛;(5)辩论会;(6)故事会。3. 展览类:(1)办手抄报;(2)办画展。4. 讲座类:(1)知识座谈会;(2)讨论会;(3)名家讲座;(4)交流活动。5. 趣味活动类:(1)对对联;(2)猜灯谜;(3)成语接龙。(四)根据活动形式、主题设计简要的活动方案或简单介绍活动步骤首先确立活动的主题和形式,再根据其设计活动方案,介绍活动步骤。注意内容要合理,可行性强,易操作。活动的具体步骤以及设计这一步骤的理由,如对联知识讲座的关键步骤是让主讲者与学生互动对对联,可以增强活动的互动性和趣味性;邀请家长参加竞猜灯谜的关键步骤,可以让学生和家长共同体验学习的快乐。(五)针对活动内容提出建议或发表看法首先要注意区分活动方式和活动方案的概念。活动方式主要是指本次活动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如主题班会、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方案主要是指活动的计划或活动的程序,一个详细的方案应该包括活动主题、活动目的、活动准备、活动过程、辅助性活动、注意事项等。例如:策划某次调查活动,应包括下列内容:1. 活动的名称;2.活动的目的;3.活动的步骤。其中活动步骤又包括:(1)调查前:订计划、确定调查对象,人员分组、分任务。(2)调查中:收集资料,做好记录。(3)调查后:整理资料,集中交流。(4)写调查报告:分析问题,得出结论,提建议。二、典例精讲活动一:【版块二】
___活动二:
___。材料①:材料②:游亮点。材料④:430 80字)答案:活动一:【示例】书海导航(【示例】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解析:书心得”。1. 湮2. 3. 4. 为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之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话) .其反激之力(结构助词,的) .5. 特殊句式倒装句
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省略句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二、技巧总结如何预习文言文——文言文六步预习法文言文相对于现代文来说,讲述的内容离学生生活的现实较遥远,学生不容易理解,且文言文中的一些文言词的用法和句式学生也很难掌握,文言文的学习对初入中学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课前的有效预习对提高课堂效率至关重要。如何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让学生有效预习,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了解作者,熟知背景。拿到一篇文章,首先要了解作者的情况,可以根据手头的参考书或上网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活的朝代,当这篇文章内容的学习和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三)诵读课文,体会感情(四)结合工具书,疏通课文(五)带着问题,理解文意一、课内考测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山门圮于河
() .(2)阅十余岁
.(3)曳铁钯
.(4)尔辈不能究物理
)..(5)湮于沙上
.(6)如是再啮
) .(7)不亦颠乎
) .(8)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
) .2. 翻译下列句子。(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译文:(2)尔辈不能究物理。译文:(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文:(4)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译文:3. 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闻之笑曰
B. 当求之于上流C. 一老河兵闻之
D. 其反激之力。使赵,佯(3)赵括既代廉颇 (
.(4)悉更约束(
) .9. 翻译下面句子。(1)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译文:(2)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译文:⑧⑥④⑤10. 赵奢认为儿子赵括能做大将带兵打仗吗?他为什么这样认为呢?请选用原文回答。11. 读了这则短文,你认为赵括战死、赵军惨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2. 从这则短文中你受到怎样的启发?1. (1)倒塌
(3)牵引,拖着
(4)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5)埋没(6)侵蚀、冲刷
(7)通“癫”,疯狂
(8)按照2. (1)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2)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3)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4)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3. D(A、B、C三项中的“之”均作代词用,D)4. (1)清
《阅微草堂笔记》(25. 6. 7. (示例)家的哲理。8. (1)认为
(4)改变,更改9. (1)(2,10. 。11.12. 结合起来,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或【译文】(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赵奢说∶“用兵打仗,,那么赵括亲自指挥精兵搏战,秦军杀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数十万赵军投降了秦国,秦国全部将他们活埋了。
范文五:河中石兽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
一书,这是
所作的一部
小说,全书主要记述
,其中也有不少
。2.本文作者是
,学者,是
的总篡官。二.词语积累。1.解释重点字词。沧州南一寺临(
),山门 圮(
)于河, ...二石兽并(
)沉焉。阅(
)十余岁(
),僧募(
).....金重修,求(
)石兽于水中,竟(
)不可得,以为顺流下(
)...矣。棹(
)数小舟,曳(
)铁钯,寻(
)十余里,无..迹(
)。 .一讲学家设帐(
)寺中,闻(
)笑曰:“尔.....辈(
)不能究(
)......木杮,岂(
)暴涨携(
)之去? 乃(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
)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
)河求之,不亦颠(
)乎?”众服(
) ..为确(
)论。一老河兵闻之(
),又笑曰:“凡(
)河中失(
)...石,当(
)求之于上流。盖(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
)力,必(
)于石下迎水处(
)....沙为(
)。渐激渐深,至(
)石之半,石必倒掷.....(
)坎穴中。如(
)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
)反溯(sù)流(
)逆上矣。求之下流,....固(
)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
)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
)天下之事,但(
)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欤? ..2. 注音:圮
溯3. 古今异义古
今干阅物理是已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4)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5)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三.理解性默写。1.讲学家和老河冰都说到了“
”,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
”,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
。”2.默写出文中讲述道理的句子。四.内容点击。1.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其各自的依据是什么?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3.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4.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启发意义?5.这篇课文在内容上层层铺垫,情节和课文内容加以分析。一.1.《阅微草堂笔记》
狐鬼神怪故事
关于考据的文字2.清
《四库全书》二.1.2.
事物的道理
一门学科是
表判断的动词已
停止3.4.三. 已经
范文六:1、本文选自 ,作者
人。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棹小舟(
) 曳铁钯(
)3、 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 ,依据是 ;讲学家判断其在 ,理由是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是因为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 )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 曳: )⑶湮于沙上(湮: )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 )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众服为确论(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7、翻译下列句子。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⑵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⑶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8.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之”指代9.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C、不亦傎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1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河中石兽》答案1、《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清 2、略 3、河水的下游;顺流而下;埋没在河沙下;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河的上游;石性坚重,沙性松浮,,,,遂反溯流逆上矣。(意近即可) 4、⑴经历⑵船桨,这里意为划、摇;拖着⑶埋没⑷本义是咬,这里是冲击的意思⑸只 5、略6、B 7、略 8、⑴指讲学家所说的话⑵代石兽 9、CB 10、C 11、D 12、略 13、⑴告诉,对,,,,说⑵快步走 14、⑴前一个“之”,助词,无实义,后一个“之”代禾苗。⑵代禾苗 15、⑴宋国有一个听说自己的禾苗不长而拔禾苗的人。⑵禾苗已经枯萎了。 16、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符合事物的本身规律。(意思相近即可)1、本文选自 ,作者
人。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棹小舟(
) 曳铁钯(
)3、 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 ,依据是 ;讲学家判断其在 ,理由是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是因为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 )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 曳: )⑶湮于沙上(湮: )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 )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众服为确论(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7、翻译下列句子。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⑵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⑶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8.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之”指代9.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C、不亦傎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1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河中石兽》答案1、《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清 2、略 3、河水的下游;顺流而下;埋没在河沙下;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河的上游;石性坚重,沙性松浮,,,,遂反溯流逆上矣。(意近即可) 4、⑴经历⑵船桨,这里意为划、摇;拖着⑶埋没⑷本义是咬,这里是冲击的意思⑸只 5、略6、B 7、略 8、⑴指讲学家所说的话⑵代石兽 9、CB 10、C 11、D 12、略 13、⑴告诉,对,,,,说⑵快步走 14、⑴前一个“之”,助词,无实义,后一个“之”代禾苗。⑵代禾苗 15、⑴宋国有一个听说自己的禾苗不长而拔禾苗的人。⑵禾苗已经枯萎了。 16、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符合事物的本身规律。(意思相近即可)
范文七:《河中石兽》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扫清文中的字词障碍,熟悉课文内容。2、积累文言实词,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重点知识: 扫除字词障碍,理解课文大意。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说明一、作者引入新课1、讲一小故事:
1、倾听有关纪晓岚的故事 由作者纪晓岚这位大才子的小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 有关纪晓岚的儿时的趣事
2、讲一讲自己所知道的有关
说明这一“满清第一大学士”
“风流才子”--纪晓岚的故事。兴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其才
(自由发言,分散回答)、华了。
3、参照注释,知道有关 些必要的文学常识。 趣,从而也掌握一2、组织学生讲一讲
《阅微草堂笔记》的文学常识3、引出《阅微草堂笔记》
共24卷,记述狐鬼神怪和见闻琐事。二、朗读,感知课文1、
老师范读、领读课文:学生跟读,反复朗读课文,朗读的停顿和节奏 。读清读顺的基础上为下面的学习做准备。掌握字的读音:圮
湮等中最重要的手段,2、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后学生在自行朗读,复述课文中所讲故事。课文讲述了寻找两座掉入水中的石兽的故事。三、合作学习,交流讨论1、引领、点拨学生扫清课文的字词理解障碍。先自己参照书下注释,边读边对照注释翻译,遇到问题及时做标记。以小组合作的 形式,来解决疑难2、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后分小组讨论:问题,降低难度,试翻译课文,弄懂大意。把自己的疑难问题拿到小组内来
进而培养学生这种讨论解决。
阅读浅近的文言文关键词:
的能力。古今异义词:干
已①圮:坍塌
②曳:牵引
③湮:埋没,,,,
3、课堂交流,资源共享。
再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四、积累文言字词以考试的形式,积累文言
有问有答的:字词的解释
的情况下,增置此
在课堂有剩余时间选派一学生为主考官
啮:咬,这里指沙子被水的反作用力
环节,使学生对课
提出问题,同学回答
上所学的知识进行溯:逆流而上。
巩固,强化训练.,,,,课后作业:A、B级学生继续认真阅读课文,写一篇小短文,说明能够在上游找到石兽的道理。
C级学生抄写并翻译课文。
范文八:25、《河中石兽》导学案——总( )课时设计人: 高新利
审核人:兰爱萍【学习目标】1. 熟悉并理解这篇短文的内容及其包含的道理。2. 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3. 积累文言词语。【学习重点】1. 借助故事阐述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2. 寻找石狮的不同方式及其理由、结果。3. 对讲学家和老河兵的认识、评价。【课前预习】1. 借助工具书读通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2. 搜集作者生平资料和故事,了解《阅微草堂笔记》。小资料:纪昀是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24岁便中进士,31岁已成为翰林院大学士。其渊博的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官至礼部尚书。其作品与其渊博的学识一样,涉猎广泛,内容杂博,包括了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方面。在他的作品中,纪昀记录了许多他的亲身经历,详述了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的一切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预习检测】一、填空1.2.3.用文中的句子写出4.僧募金重修 5.棹数小舟6.曳铁把 7.是非木柿8.湮于沙上 9.不亦颠乎10.啮沙为坎穴 11.可据理臆断三、翻译下列句子12.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13.尔辈不能究物理。14.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第 93 页坞墙二中语文组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15.,,,,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16.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自主学习】(1)比较文中的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狮的位置、理由及结果。(2)试分析三人寻找石狮的方法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3)比较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提示:寺僧:“阅十余岁”,“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说明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从文章中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拓展延伸】1. 课外阅读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进一步了解纪昀其人其文。2. 思考文章为何把讲学家当作嘲讽的对象。【练习反馈】(20分,15分钟)1. 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山门圮于河( ) 棹数小舟( )曳铁钯( ) 为暴涨携之去( )湮于沙上( ) 啮沙为坎穴( )石必倒掷坎穴中( ) 据理臆断( )2. 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1)一寺临河干 临:___________ 干:___________(2)山门圮于河 圮:___________(3)阅十余岁 阅:___________ 岁:___________(4)尔辈不能究物理 究:___________3. 指出下面加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1)如是再啮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但知其一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4. 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闻之笑曰 B. 当求之于上流C. 一老河兵闻之 D. 其反激之力5. 翻译下面的句子。(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后反思】
范文九:25、《河中石兽》导学案【清】纪昀班级: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学号:_______家签:__________【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找出层次间的关系,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是教学的重点。 2、文章中相关语句在翻译上有一定难度,故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1.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2.查阅有关资料收集【纪昀轶闻】和大家一同分享 三、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2、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朗读课文。 四、借助注释和词典翻译课文。 【译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山门 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焉,助词,无义。阅十余岁,
僧募金重修,
求二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下,往下游去。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 物理。
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耳,助词,表示肯定。沿河求之,不亦颠乎?”沿,顺流而下。 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
又笑曰:“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盖,表原因的发语词。水不能冲石,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
至石之半,
石必倒掷坎穴中。 倒掷,摔倒。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
遂反溯(sù)流逆上矣。求之下流,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
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五、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预习课后训练题。 2、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内容。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圮(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词语积累 临:一寺临河干
圮:山门圮于河
阅:阅十余岁
物理:尔辈不能究物理
确论:众服为确论
臆断:可据理臆断欤
求:求石兽于水中
是:如是再啮
竟:竟不可得
但:但知其一
)盖:盖石性坚重
表议论的发语词,无实义 尔辈:尔辈不能究物理
以为:以为顺流下矣
然则:然则天下之事
通假字不亦傎乎
傎:同“(
)”,疯狂。二、思考问题1、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三.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概括各层次大意。第一层:交代石兽(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
)四、故事中主要出现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对事情的看法如何?1.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寻找经过人物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第四种寻找的地点结果2、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第一种
)的关系。
)的关系,忽略了(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五、分析最后一层,概括文章的中心。 1、概括文章的中心:六、布置作业。参考译文沧州以南,一座寺庙位于黄河的岸边,寺庙庙门倒塌在河里,(面前的)两座石兽一起沉到河水里。经过了十余年,庙里的僧人募捐重新修建庙门,在河水里寻找石兽,最终没有找到。(寺僧)认为顺着水流往下游去了。(于是)划着小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余里,没有踪迹。一位学者设立学堂讲学,听到寺僧寻找石兽的事,嘲笑的说:“你们不懂得事物的规律,这不是木块,(石兽)怎么能被大水带着去呢?应该是石头坚硬沉重,泥沙松软轻浮,(石兽)湮没于泥沙上了,逐渐逐渐越陷越深罢了。顺着水流寻求不是糊涂么?”大家听了都认为(这种说法)非常精妙。 一个年老的船工听说了讲学家的说法,讥笑说:“大凡石头掉到河里,应当到上游去寻找。大概石头质性坚硬沉重,泥沙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的反冲力必定作用在石头的迎水面的下端,把泥沙冲刷成坎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石头(向前)倾斜在坎穴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再向前滚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滚动不停,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求固然糊涂,到泥沙中寻求,不是更加糊涂么?”按照他的话(在上游去找),果然在几里以外找到了。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的道理,不知道其中根本的道理的人和事很多啊,根据主观臆断可以么?
范文十:《河中石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章中重点实词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阅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找出层次间的关系,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2.过程与方法:借助冲石原理图,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借助注释、工具书与上下文的意义训练学生自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形象直观地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及其原因。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参考注释与上下文意理解文章中重点语句的含义;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三、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讲授法、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二)作者简介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号石云,观弈道人。清乾隆年间的著名学者,清直隶河间府献县崔庄(今河北省沧县崔尔庄)人。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纪昀一生的主要经历,倾注于主持《四库全书》的编纂以及《四库全书总目摘要》的撰写上。他本人的著作,流传至今的,有《纪文达公遗集》和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文言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内容多为妖怪鬼狐故事、奇闻轶事,也有随笔杂谈等,短小精悍,风格质朴简淡。【教学设计意图:积累作者、作品等常识,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三)合作朗读1.聆听课文朗读,体会语句的停顿和意义。2.自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把握朗读节奏和情感。3.合作交流,结合课下注释,初步了解文意。【教学设计意图:通过听读、自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内容与情感。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把握文意。】(四)整体感知(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及其上下文的文意学习文言字词等知识,疏通文章大意)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字词学习临:靠近。
河干(???):河边。募:募集。
圮(??):倒塌。
求:寻找。
并:一起。
阅:经过,过了。竟:终于,到底。●参考译文 棹(????):划船。
曳(??):拖着。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正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人们)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拽着铁钯,(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主要内容写石兽落水,寺僧按一般人的想法顺流找石兽。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字词学习设帐:讲学,教书。 闻:听说。闻之:听说这件事。之,代词,指顺流打捞石首这件事。尔辈:你们。
究:推究。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是非木杮(???):这不是削下的木片。是,这。木杮,削下的木片。岂:怎么。
湮(???):埋没。颠:通“癫”,疯狂。 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参考译文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应该是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又松又轻,(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是正确观点。●主要内容此段叙述讲学家的观点及众人盲从的心理。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字词学习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倒掷:摔倒。
失石:丢失的石首,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首。 坎穴:坑洞。 啮(???):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不已:不停止。
遂:于是。
溯(??)流:逆流。
如其言:依照他的话去(做)。●参考译文一位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底下向着水流的地方将沙土冲刷成坑穴,(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穴里。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开外找到了(石兽)。●主要内容具体叙述老河兵关于河中寻石兽的道理和方法。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字词学习但:只。
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参考译文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主要内容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以反问的方式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总结:①课文中的古今异义②一词多义:之【教学设计意图:夯实学生文言字词的积累,尤其是古今异义与一词多义,并翻译、把握文章内容。训练学生自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五)精读课文,理解研读1.课文是怎样的结构?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展开戏剧性的情节,分别通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并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作者自己的观点。2.文中描述了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3.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因为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所以他能找到正确的答案。冲石原理图平面图剖面图4.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这个结论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何启示?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教学设计意图:提高学生深入细致分析文章的水平,把握作者的主旨及短文的现实意义。】(六)品味鉴赏1.说说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各自寻找石兽的道理和方法,分析他们有这样认识的原因。(1)寺僧:按一般的思维模式和惯例,认为水的流动会把石兽带到下游。(“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2)讲学家:自认为“究物理”,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的理论知识推断石兽在原地“渐沉渐深”了。(“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3)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根据多年经验认为: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当求之于上流。 (有实际经验。)【教学设计意图:深入分析三种人寻找石首的方法及其原因,理解文章主旨。】2.人物形象如何理解庙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庙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臆断”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教学设计意图:在文意疏通的基础上理解三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从人物的想法与行动中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3.写作手法(1)语言平易,风格简淡。作者吸取了先秦记事散文的优点,叙述精到明快,没有多余的修饰。例如第1段写打捞石兽,连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3个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简洁之至,又很生动。(2)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作者先写打捞石兽无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服为确论”——岂止众人,连读者也几乎以为这就是定论了,谁知作者又引出了老河兵的“又笑曰”,谜底这才揭晓!(3)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符,其阐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的,所以人们能信服;老河兵的观点处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事情的结果也验证其看法的科学性和推理的合理性。(4)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如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学的心态;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学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5)寓意于事,立意高远。作者的趣味所在,不是渲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而是引出最后的深层思考。【教学设计意图:学习并归纳本文的写作特色,为学生日常习作打基础,积累有关写作方面的知识与方法。】(七)课堂小结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从中,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凡事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八)拓展阅读课外阅读《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九)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训练题。2.归纳本课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