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玩了虚荣我才知道中国智障千千万人有多少

中国近1亿人面临智障问题 不是不人道而是不知道_新闻中心_新浪网
不支持Flash
中国近1亿人面临智障问题 不是不人道而是不知道
  中广网北京5月16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7时49分报道,今天(16日)是第20个“全国助残日”。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一个特殊的群体:智障人士。目前,国际推崇的康复理念是让智障人士尽量和普通人在一起进行日常活动,在社区当中实施康复,来增强沟通和互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在老师的指导下,智障学生正在贴画纸。(图片来源:大江网)
  智障是一种缺陷,而并非精神疾病。在经过科学康复训练和教育后,他们的智力会得到很快的提升,有的甚至能够向正常人一样在社区生活。但是中国之声者杨超在调查中发现:小区居民抵制残疾人康复机构入驻的事儿在我国很多城市屡屡发生。
  他们有明亮的双眼,却拒绝和别人对视;他们有正常的听力,却对亲人的呼唤充耳不闻;他们被认为智障,却在部分领域能力超常。在位于北京天通苑的一家康复中心,记者看到了这样一群孩子。一直致力于智障儿童康复研究的王春红老师指着墙上一幅幅画,对我说,这些都是孩子们的作品。  王春红老师是“天赋园智障人士艺术调理康复中心”的创办者,去年这家康复中心曾在北京朝阳区的一个普通居民区租下一个独立的小院,可是就在所有手续都办完,缴纳了租金准备入住的时候,却遭到社区居民的强烈反对和阻拦,当智障儿童进入小区时,多次遭到小区居民的堵门抵制。主管部门专门组织了多次协调会,但还是不能改变居民的抵触心理。
  小区居民1:毕竟他是残疾人,残疾人跟正常人就不一样,这个小区里这么多老年人和孩子势必要受到影响。
  小区居民2:是挺可怜的,大伙儿老瞅着,心里难受不难受?小区里面气氛不好。
  在几次与居民发生冲突时,康复中心的孩子们就在一旁看着,谁也不知道他们能否听得懂,也不知道眼前的一幕对他们的心灵会造成怎样的冲击。其实智障并不是精神疾病,他们对世界也有自己的感知。
  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曲学利:在健全人眼里,他的行为好像比较粗鲁。实际上,因为智力的影响,他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行为,其实没有攻击性。
  中残联智残疾亲友会主席张宝林:他不可能对社区造成困扰,人家有房子、有院子,他们在那里面活动,怎么会给居民造成什么困扰?
  面对小区居民的强烈反对,王春红显得很无奈。
  王春红:有了场地,我们却进不来。一天到晚我只能做3个孩子,一共有12个孩子。一旦综合训练中断,用3倍的时间才能补回来。
  这样的一幕不仅只发生在“天赋园”,北京市崇文区残联曾花巨资购买了某小区闲置的售楼处,虽然残联一再表示康复中心里绝对不包括精神疾病患者,只是为肢体残疾和智力残疾人员进行培训康复,而且康复中心有自己独立的大门,但是仍然没有得到小区业主的认同,小区四百多户业主中有一半人签名反对康复中心进入小区。在杭州等地同样的事件也屡屡发生。为什么人们会对智障康复中心表现出这么强烈的排斥?中残联副主席马廷慧的一席话令人深思。
  马廷慧:不是大家不人道,而是大家不知道。我们宣传了,你们知道了,你们就多关心他们。
  12岁的明明来自河北唐山,他由爷爷奶奶陪伴在北京进行康复训练。他的出生改变了一家人的命运。12年来,全家人把所有的积蓄都花在了他的康复治疗上。爸爸妈妈要上班不能来北京陪伴他,就每天给他打电话。在明明训练的时候,患有高血压的奶奶搬个小板凳,透过门缝用满是期待的眼神静静的守候着他。虽然经常能感受到别人异样的眼光,虽然几次被普通幼儿园和学校退了回来,但爷爷始终认为,明明是个很不错的孩子。  明明喜欢京剧,甚至能够自己上网搜索京剧视频,然后一遍又一遍的看,有时还会模仿里面的动作。但他和其他孩子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注意力无法集中,不喜欢与人交流,语言能力差,只能说单个的词。但是在王春红老师对他进行康复训练时,他却表现出了很好的互动。
  王春红:这些孩子非语言的表达很美、很友善。普通人跟他们在一起的时候,觉得这些孩子挺好沟通的,他们有交流的愿望。
  和明明相处只有短短一上午,但记者却很自然的喜欢上了他,他特别真诚,对感兴趣的事非常专注,有时还会耍些小聪明。比如明明感冒了,老师蒸了个苹果给他吃,他并不喜欢,就和老师“周旋”起来。“别跑”
  明明:不要。
  老师:不要什么?
  明明:不要苹果,就是不吃苹果。
  记者:你觉得明明能够到哪一步?
  老师:他能够到5岁的智力,起码情绪会很稳定。
  正如不同的植物需要不同的土壤,对于智障人士的康复,只要方法得当,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可以恢复得很好。据统计,中国现有1200万智障人士,加上与他们有直系血缘关系的亲属,估计共有将近一亿人的生活与智障问题息息相关。对智障者个性和尊严的尊重,是整个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给这些折翼的天使、无助的家庭一点理解、一点尊重、一个欣赏的眼神、一个接纳的微笑,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做得到。中国人虚荣心是怎么来的 - 博客频道 - CSDN.NET
YidingHe's Blog
“对自己要求越高,对别人要求则越低。”
过于看重别人对自己的想法,跟虚荣心是一个意思。在这种情况下,我只关心别人是否称赞我,他称赞我的程度是不是比他称赞别人要高。至于他为什么称赞我,我
是否值得他称赞,这不是我关心的。甚至别人称赞的不是我,我也一厢情愿的认为自己沾了光。具体的例子我也不好意思举了。──那么这种虚荣心是怎么来的呢?
我做一个尝试性的解释,希望能抛砖引玉。
我们知道封建社会中人们是分等级的。但等级的划分比我们想像的要细密得多。首先是所有人被划分成三种九流,共 27 类(
)。也就是说不同行业的人之间是有高下之分的。其次,同一个行业中的人也有高下之分,比方师傅徒弟,妓女老鸨。同样是做徒弟的,也有师兄师弟之分。
而且在家庭当中,任意两个家庭成员之间也有上下级的关系。即使是几乎同时出生的双胞胎也要区分大小(别人总会问: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如果两个人地位太接近,那么就用一句 &长兄如父& 来把两人地位拉开。
这种严密的等级划分,体现了 &三纲& 的思想。除了皇帝以外,每个人都要有一个(或多个)上级,每个人都会有一个(或多个)下级。
在这种等级制度下,一个人的价值不取决于他本身的真正价值,而是由他的地位决定的,并且他的地位在任何时候都要能够表现出来。一旦比他地位低的人表现得跟他平起平坐,他就会觉得自己的价值受到了质疑,会不遗余力的维护自己的地位,于是下面那位迟早要吃亏。
一个人的地位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我一个人往那里一站,能显示出我的地位吗?不能。地位是相对的,所以必须在跟别人打交道的过程中,通过别人对我的态度来体现。当这种思想根深蒂固的时候,这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虚荣心和要面子。
那么跟西方人相比,西方古代也是等级社会,但是,一)等级划分没有那么严密;二)宗教的影响力很大,冲淡了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基督教称&兄弟姐妹&,
信徒都是平等的);三)家庭成员之间的等级区分也比较模糊;四)从很早开始,欧洲人就追求人的真正价值,向往健美的身体、睿智的灵魂,他们并不认为一个人
的地位决定其最终价值。由于这四方面的原因,西方人不那么好面子。
总之,中国人的爱虚荣、好面子,来源于几千年严密的等级制度。只要人们不改变对自身价值的看法,不摆脱封建等级制度对人们思想的枷锁,这种爱虚荣、好面子就还会继续下去。
排名:第1819名
(1)(28)(30)(5)(2)(20)(109)
很有用的东东  从大家都买表,说说中国人的消费虚荣心。记得八十年代的时候,人民物质生气比较贫困,手表,自行车等都是奢侈消费,等过些年,后来九十年代出现了电子表,表越来越普及了,到后来,手机出现了,戴表的人越来越少了 ,到些些年,戴表的人又越来越多了,但是戴表不是为了看时间,而是为了显示身份,从而出现各种贪官的表哥事件,这些人为什么要戴这么贵的表呢,就试试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让别人从戴的表上面就可以知道自己是有身份的人,从而不敢小瞧自己。  对于贪官和土豪戴名表奢侈品,我觉得还能理解,但对于屌丝来说也喜欢戴名表我觉的有些难理解,因为屌丝可能在吃一顿好饭上都要纠结半天,省吃简用 ,但是却要花几千上万的去买一块并不实用的表戴在自己的手腕上,这种消费观洽洽是代表的是一种虚荣消费,为什么苹果手机在中国卖那么火,因为贵啊,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所以出现一上市就出现排长队够买的现象。还有人不惜卖肾,就是为了买一个苹果手机用。从种种消费现象都显示着国人虚荣的心里。
楼主发言:4次 发图:0张 | 更多
  有没有人呢?  
  大家说说自己的消费心理吧,能不能让我们都学会理性消费呢。  
  手表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  
  本人就收了一大堆表
  @救美淫雄 4楼
23:29  大家说说自己的消费心理吧,能不能让我们都学会理性消费呢。  ------------------------------  一只表可以戴一辈子,手机能用一辈子吗?
  当你真的戴了手表后看时间的功能就回归了,有时候有手表看时间很方便。量力而行就行。  
  有个人移动终端手机一切搞定
  @精诚亲爱 10楼
23:38  有个人移动终端手机一切搞定  ------------------------------  品味!
  高级机械表的性能可靠,在特殊行业还是有用的。  
  手表(石英表除外)注重机械美
  @西南亚当 8楼
23:37  @救美淫雄 4楼
23:29  大家说说自己的消费心理吧,能不能让我们都学会理性消费呢。  ------------------------------  一只表可以戴一辈子,手机能用一辈子吗?  -----------------------------  一只普通的电子表不但可以看时间,而且还很准确,但是你看到现在有多少人还戴电子表的呢?  
  @西南亚当 8楼
23:37  @救美淫雄 4楼
23:29  大家说说自己的消费心理吧,能不能让我们都学会理性消费呢。  ------------------------------  一只表可以戴一辈子,手机能用一辈子吗?  -----------------------------  @救美淫雄 14楼
23:50  一只普通的电子表不但可以看时间,而且还很准确,但是你看到现在有多少人还戴电子表的呢?  ------------------------------  电子表戴不了多久的,七十年代就有了的,可现在还有谁在戴?机械表就可以!
  @西南亚当 8楼
23:37  @救美淫雄 4楼
23:29  大家说说自己的消费心理吧,能不能让我们都学会理性消费呢。  ------------------------------  一只表可以戴一辈子,手机能用一辈子吗?  -----------------------------  @救美淫雄 14楼
23:50  一只普通的电子表不但可以看时间,而且还很准确,但是你看到现在有多少人还戴电子表的呢?  ------------------------------  图中的浪琴怀表,可有一百多年了,电子表能行吗?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 书评周刊 &
苏芩:中国人读书有“虚荣心”
日 13:28来源:凤凰网读书
苏芩:时下最火的情感女王之一,著名情感心理作家,&新女学&发起人,新浪、腾讯、搜狐女性情感专家,历任媒体主编、全国多家电(视)台、平面媒体情感专家顾问。
凤凰网读书:迄今为止,对您最有影响的书是什么?为什么?
苏芩:影响我最深的是《红楼梦》。
除去小说结构、写作技巧这些不谈,《红楼梦》写的是命运,读红楼,会给人一种&先知&般的感觉,你看着那一个个如花的生命在绽放、却又无比清楚的知道她们转眼便会迅速枯萎。读红楼会让人心的容量变大、人会更宽容,当开始懂得命运这回事儿,人会变得坦然、无畏。
凤凰网读书:您有什么样的阅读习惯,比如习惯在什么时候读什么书,主要的阅读场所,等等。
苏芩:我尤其喜欢在飞机上读书,因为经常要出差,每周要乘几趟飞机,在飞机上的两小时,常常是阅读效率最高的时候。拿本书去读,枯燥的旅程会感觉很短暂。而且由于阅读时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会忽略掉乘机时飞机颠簸所造成的身体不适。
凤凰网读书:您阅读的书籍以哪类作品居多(如历史、文学、文艺、生活、财经、科普&&)?
苏芩:比较喜欢的图书以历史和文学读物为主。
凤凰网读书:有读者认为:现代女性的情感问题明显比我们妈妈辈、奶奶辈的情感问题多--您觉得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苏芩:情感难题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副产品。
物质的满足感必然会带来更多对精神愉悦的追求。这其实反映了人们更加关注&自我&,当人们的自我意识更强烈时,对情感生活的需求就会更多元化。需求更多,问题自然也会更多。
凤凰网读书:您择书的标准有哪些?是否有对读者的建议?(从阅读习惯角度出发)
苏芩:永远要读自己有兴趣的书。
中国人其实对读书始终有一定的&虚荣心&,觉得要读名著、读有名的书、读大家都读过的书,这才有面子。但实则这种跟风式的读书观就是有问题的。
很多人带着完成任务般的心态读完了不少本书,多年前我曾经也办过不少此类蠢事,后来发现这些书读完之后,本身并没有什么收获。
所以目前我只看自己感兴趣的书,其他的,不论是多么顶级的名著,如果不感兴趣,也没必要去浪费时间。
凤凰网读书:请您给凤凰网网友推荐几本值得一读的书。
苏芩:《绿山墙的安妮》、《许三观卖血记》、《佐贺的超级阿嬷》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马培杰]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社会娱乐生活探索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性福潜规则:少妇的招数
读书名博: |
&&&&&&&&&& |
一周图书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人买车的虚荣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