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车改装燃料qq飞车怎么改装赛车才能得到更好的提升

热门搜索:
  在改装的世界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术语,动力输出不改变的前提下,车身重量减少,就意味着推重比增大,直接提升加速表现。这是非常显而易见的一个理论,改装玩家很多时候都是围绕着“”而下功夫,改件备受推崇。因为正是赛车的获得大批车迷的认可,才驱使生产各种高性能车型,随后改装市场上也有各种以为卖点的改装品。朝着方向走并没有什么不妥,如果以“节能减排”角度考虑,是值得鼓励和推广的用车文化。
  赛车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为了更快的圈速,那么赛车的岂不是无底深洞?而改装车概念是借鉴赛车的做法,同走路线的改装车是否也有必要踏进这个深洞?不,这是一个误区!
  复合材料的引入,让赛车的意念萌生。或许不少人会脱口而出,复合材料不就是碳纤维吗?不是!上世纪50年代,已经有赛车开始使用玻璃纤维材料作为车身板件,而F1领域里最早使用复合材料的是1965年的M2A,使用了一种名为Mallite的车身板件。Mallite复合材料源自航空领域,构造为两片铝合金板块之间夹着软木,优点是重量轻、强度高。得益于Mallite的三明治结构,发生撞车时可以更大限度地分散撞击力,不过撞击变形后,Mallite比传统的铝合金车身更难修复。因为Mallite中间夹杂软木,所以这种材料不能弯曲自如,意味着Mallite车身板件不能做出更符合空气动力学的曲线,这对F1来说是非常大的弱点。所以刚开始使用Mallite的前几年,确实带来高强度和优势,然而空气动力学的进步让Mallite的缺点凸显出来,最终Mallite在F1领域消失。
  图:1965年的M2A只是一款测试车,从1966年才开始参加F1,图中所示为M2B和,其中M2B继承了M2A的Mallite复合材料车身。
  图:在Mallite复合材料应用在F1之前,1962年第一辆单体壳车身构造的F1赛车Lotus25诞生,不过铝合金材质的单体壳车身并没有彻底降低F1的车重。顺带一提,单体壳并不是专属于汽车领域,飞机、火箭、摩托车甚至乐器也有单体壳的设计形式。
  碳纤维单体壳车身的诞生,才让赛车趋向成熟。碳纤维的强度是钢材的两倍,但重量只是钢材的五分之一,如果车架由碳纤维制成,必然会带来革命性的改变。1981年率先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单体壳车身,MP4/1成为第一款使用碳纤维单体壳车身的F1赛车。1992年采用打造F1赛车的严苛态度生产民用车,F1成为第一款使用碳纤维单体壳车身的量产车。如今稍微高规格的赛车都使用碳纤维单体壳车身,从根本上降低车身重量,赛车的也因此趋向成熟。
  图:第一款使用碳纤维单体壳车身的F1赛车/1。
  图:左为的碳纤维单体壳车身,右为F1赛车的碳纤维单体壳车身。
  不过碳纤维单体壳车身的诞生并不单纯为了,还带着一个强烈的目的,提升赛车的安全性,进一步保护车手的安全。例如F1的碳纤维单体壳加入了蜂窝状结构,以增加结构强度,让车身可承受更大的撞击力度。这些年FIA的工作方向是非常明显的,致力提高赛车的安全性,尤其对于没有车顶的F1赛车,每个赛季开始之前,FIA都会对新赛车进行一系列严苛的测试,其中包括碳纤维单体壳车身的碰撞测试,如果测试不通过,车队就没有资格参赛。赛车是高危运动,车手时刻面临生命威胁,FIA严苛监管也是无可厚非,所以赛车根本不可能无节制地,在安全和轻量之间,只能选取一个平衡点。
  图:F1赛车的碳纤维单体壳车身必须在季前接受FIA的碰撞测试,车身做得再也没有用,如果测试不过关,车队根本没有参赛资格。
  图:2007年F1加拿大站Robert Kubica的撞车事故,他驾驶的-索伯F1赛车在300.13km/h下以75&撞向护栏,撞击时重力加速度的峰值达到75G,即便如此,F1赛车的碳纤维单体壳车身使Robert Kubica躲过一劫,如果换作是空间管阵式车身,恐怕会酿成致命悲剧。
  改装领域中,不少品牌商家会使用新材料和先进技术,将推到新高度,例如镁铝合金锻造,甚至镁合金锻造,只要够轻就可以了,反正民用车的车重不受规限。然而绝大部分汽车赛事中,规则有明确的最小车重限制,不可能让赛车无节制地。不过吊诡的是,使用材料打造的赛车,通常轻于规则允许的最小车重,技师会在赛车上加装压舱物,直至车重达到规则允许的最小值。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还要用材料,直接用普通材料达致规则的最小车重不是更好吗?在赛车上加装压舱物是有目的的,技师可以将压舱物安装在特定位置,改变赛车的负载分配,带来更好的平衡,以提升赛车的操控性能,这种做法在方程式赛车上非常普遍。
  图:为了比赛的公平,赛车不可能无节制地,每项专业的赛事都有最小车重限制。
  图:跟民用车相比,赛车优胜之处不在于绝对的,而是重量分配做得更好更平衡,因为赛车不需要考虑车内空间的实用性,压舱物可以安装在任意位置。
  图:赛车上用来调整赛车平衡的压舱物。
  图:不同性质的赛车,压舱物的布置不尽相同。图中为赛车的方块压舱物,这类赛车的压舱物布置很特别,尽可能高,尽可能靠近车尾。
  图:在房车赛中,不但要遵照最小车重规则,获胜的赛车还要额外加磅,才能参加下一站比赛,目的是让车手之间的竞争更大。对于房车赛而言,不是最重要的,赛车之间的近身搏斗才更重要,观众看的不是速度,而是火星四溅的贴身对碰。站在这个立场来看,赛车非得吗,显然不是。
  图:DTM被誉为披着房车外壳的F1,可见DTM速度之高,不过DTM赛车并不是异常轻量,以2016赛季为例,通常加磅后赛车重量已经超过1,100kg,但DTM赛车的速度仍然飞快。加磅规则下,DTM赛场没有常胜将军,车手之间的争夺比较激烈。2014年F1大老板Bernie Ecclestone曾倡议将DTM的加磅规则引入F1赛事,让比赛更刺激,不过该倡议没有成事,F1至今还没有加磅的规则。
  图:车迷眼中非常的F1,其实已经不再神级轻量。自从禁止赛中加油后,F1赛车必须满载油起步,拖着一百多升的燃料,还哪来的轻量。2017赛季F1的最小车重又增加20kg达到722kg(连同车手在内),最大载油量也增加到105kg。在这样的规则下,曾经以绝对轻量优势而傲视群雄的F1,如今已长出啤酒肚。赛车真如你想象中的神级轻量?不一定。
  最后,我们不能忽视一个重要因素,赛车的空气动力学效应。上世纪60年代之前,赛车不怎么讲究空气动力学,当时主流的空力理论是减小风阻,因为那时的赛道都以大直道为主(例如旧版Spa和),所以赛车的车身通常是流线的子弹形,轮胎则是又高又窄,为的就是减小空气阻力和提高极速。随后旧赛道的格局有所改变,大直道中央加了减速弯,车速被降低了,而且随着多弯曲折的新赛道涌现,小风阻的理念不再适合赛车,更大的空气下压力和机械抓地力才能让赛车以更高速入弯,跑出更快圈速,如今的赛车空气动力学便是这样发展过来的。
  在静止状态下,赛车的重量很轻,起码比民用车更轻。然而在高速行驶状态下,赛车上的空气动力学套件发挥作用,产生大量的下压力,尤其是方程式赛车,可以产生2-3倍于车身重量的下压力。也就是说,赛车的是相对的,超强的空气下压力为轻量车身提供了可行性,如果这么轻量的一辆车缺少相应的下压力,在高速行驶状态下必定是极不稳定的。同样道理,民用车可产生的空气下压力不大,极端的是不适当的,轻则影响高速稳定性,重则有行车安全隐患。
  图:空气下压力很小的民用车,行驶稳定性也需要靠自身车重来维系。然而赛车的下压力大得多,尤其是F1赛车,高速行驶时可以产生相当于两三倍车重的下压力,即便车重比民用车低得多,但高速稳定性比民用车高得多。
  编辑点评:赛车的所谓只是相对的,同时有一套完整的规则为其提供坚实的可行性,而不是拍拍脑袋“指哪瘦哪”。而且,赛车的目标很单一,就是为了更快。再说民用车与改装车,需要兼顾的东西太多,照搬赛车的理论,只能部分适用,如果过于极端的话,可能会弄巧反拙。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2145文章数
汽车最新实拍图片、官方图片。
与车有关?娱车有关!从汽车科技聊到文化。
汽车产业深度报道,权威信息解读。
用数据告诉你传播、品牌背后的真相,提供独立、专业的价值标准。
广泛的综合性交通多媒体发布平台。
解读前沿汽车科技,剖析精密造车工艺。[][][][][][][][][][][][]
最新文章热门文章
[][][][][][][][][][][][]
[][][][][][][][][][][][]
07-2207-1607-1507-14
今日推荐有奖活动
《天龙八部手游》不删档 杨宗纬演唱主题曲
三大派齐出镜《射雕》手游全门派视频曝光
万众瞩目2017年英雄联盟MSI在虎牙直播为你喜欢的战队加油
这里有一波《小熊爱消除》的LINE正版周边等你领取
日期名称状态下载号
05-18内测05-18内测05-18内测05-18公测05-18封测05-18内测05-18内测05-24内测05-26公测05-26内测06-09公测
12345678910
日期名称号
05-1505-1205-1105-1105-1005-1005-0905-0805-08
京公网安备 86 京ICP证140355号 京网文【-109号
未成年人家长监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qq飞车赛车改装在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