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恐精英ol登录失败为什么失败

80后知识精英自称失败一代:我们买不起房子
来源:中国青年报
/rss/news/30/news_buying.xml
80后青年学者杨庆祥结合自己的个人体验、观察和思考,提出一个判断——“80后是失败的一代”。面对这种“失败”,他产生了很多疑问:“我们出了什么问题?是我们自己不够努力吗?80后,应该怎么办?”“我们的成长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我们享受了父辈难以企及的物质丰富与个人自由,但我们也遭遇了父辈完全陌生的痛苦,那就是飞涨的房价与贫瘠的收入之间的落差。”“父辈和我们自身都曾以为这一代可以走出一条新路,可以构建一个新的生活方式,至少在最低的层次上,可以构建一种新的表达自我的方式,新的价值观,或者新的审美,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如果用现实标准来衡量,1980年出生的杨庆祥,应该是个“成功”的80后。他名牌大学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中国当代文化和文学研究,工作3年评上副教授,在文学圈里被评价为“国内80后里最优秀的文学批评家之一”。但在这位年轻副教授眼中,高学历、知识精英、副教授、青年批评家,这些闪着些许光环的名头叠加起来,也不能遮盖他内心深处的某种“失败感”。步入而立之年以后,杨庆祥试图找到这种“失败感”的症结,于是他开始直面和剖析自己的成长经历。他还跳出自己的生活圈子,走近另一些人生轨迹不同于自己的80后,体验他们的生活,跟他们对话,听听同代人的心声。杨庆祥察觉到,作为一个80后,缠绕他的“失败感”,并不仅仅是他的个人体验,甚至可能是一代人的集体感触。他将个人经验、观察和思考写成一本书,并在书中直言:“80后是失败的一代。”正如书的标题,他还为自己和同代人提出了一个问题——80后,怎么办?在一个财富快速增长的社会,我们买不起甚至租不起房子,不能回报家庭和社会失败感曾经以极具现实主义的方式降临在杨庆祥身上。那是在2011年,他博士毕业留校任教后,不得不第三次从租来的“蜗居”里搬走。那天,杨庆祥收拾好行李准备回家过年,出门时遇到房东老太太,还很热情地跟她打了个招呼,告诉对方“我明年回来还住在这里”。回应他的却是老太太冷冷的“逐客令”,说她要把房子从他们几个“散客”那里收回来,再租给中介。那间14平方米大小的、短暂栖身却很快失去的房间,在当时的他看来,是自己在北京租到的“一个稍微正式一点”的房间。在此之前,他最开始租住在学校附近一个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筒子楼里,暂供他栖身的是一个12平方米的单间。月租800元,不能洗澡,也不能做饭,三层住户十几家共用一个厕所,厕所木头门上还挂着锁。住进老楼后,生活也变得不“现代”了,他每天骑车去学校吃饭、洗澡。这种日子坚持了3个月,熬到严冬来临,他只好放弃了。后来他“升级”了自己居住条件,那是个合租房客厅里的小隔间,大约12平方米,月租1000元。但“致命”的缺陷是,房间的一面是用毛玻璃隔起来的“墙”,因而隔音和隔光效果很差。夜里,如果有人突然跑到洗手间洗澡,或者走到客厅开灯拿东西,他就会被吵醒,于是只好用眼罩和耳塞把自己“全副武装”起来。就算如此,这个年轻大学教师也能忍受。不过,他“忍受”的机会也很快被剥夺了。在他住了大概半年后,中介公司和房东发生了纠纷,他被通知“换租”。对那时刚工作的杨庆祥来说,过上这种困窘的租房生活是“迫不得已”的。在2004年以前,中国人民大学的青年教师可以分到一个小房间作为“过渡房”。但那年以后,为了响应国家住房改革制度,这个政策取消了。而他每个月的收入又不够去租住太昂贵的房子。等到再次租房被“赶走”,杨庆祥的心情一下子变得“非常沮丧”。那天,坐在回安徽老家的火车上,他很“抓狂”,不停地打电话联系中介租房。焦虑的同时,他想到“我这个情况可能不是最糟糕的,可能还有很多同代人都在经历我这样的故事”。他经常能听到身边的同龄人讲租房时遇到的各种遭遇。租房,是在异地工作、没有住房的年轻人,几乎都会面临的生存问题,也往往是他们刚踏入社会就要上的一堂必修课。朋友李陀有一次跑到杨庆祥曾租住过的隔断间,当这个出生于1930年代的作家听说对面隔间住的是一对年轻夫妇时,突然很认真地问了一个问题:“那他们做爱怎么办?岂不是都被你们听到了?”那时,杨庆祥才意识这个问题,也突然“奇怪”地发现自己“很多次听到那对夫妻为了各种生活琐事吵架的声音,却一次也没听到过他们做爱发出的声音”。“在一个如此简陋的出租房里,或许他们已经没有了做爱的欲望吧。”杨庆祥感叹道,“也许他们只能让声音小一点,更小一点,或者干脆放弃。”他知道,“在北京有很多人的居住条件比我更简陋”。他和李陀一起去看人民大学附近的地下出租房,那些本可能是用于停车或者储物的空间,被建成一个个小鸽子笼一样的房间,潮湿阴冷,空气不流通,安全设备简陋。在地下室,一个80后女生跟两名作家说:“你们是来租房的吗?如果条件允许,我建议你们不要住在这儿,住久了会生病的。” 令杨庆祥意外的是,女生说那句话时面带笑容,“丝毫没有抱怨之意”。作为一个有思考意识的学者,面对自己以及部分同代人居无定所的窘境和“屈辱感”,杨庆祥产生了很多疑问:“我们出了什么问题?是我自己不努力?个人奋斗不够?”这位试图用知识来改变命运的80后不得不承认:“我充满了沮丧感甚至失败感。”他眼中的现实是,“也许这一失败首先是个人的,在一个财富如此快速增长的社会里面,我们买不起甚至租不起房子,不能回报家庭和社会”。我们为自己摆脱了原来出身的阶层而感到幸运,但从那时开始,我们仿佛变成了一个悬浮的群体,找不到自己的身份归属。那年寒假,杨庆祥在家里做了两件事,一是继续跟中介打电话租房子,二是把自己的“失败感”写成文章。他袒露了一个80后体会到的社会痛感:“比起我们的父辈,我们的成长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我们享受了父辈难以企及的物质丰富与个人自由,但我们也遭遇了我们的父辈完全陌生的痛苦,那就是飞涨的房价与贫瘠的收入之间的落差。“那些至今还蜗居在北、上、广等大都市的一代年轻人,见证了在巨大的成功中所暗藏的痛苦,也许这是成功所伴随的部分代价。”杨庆祥在北京上学和奋斗的十年,恰好赶上房价快速攀升的年份。他亲眼见证了那个“财富”疯狂增值、转移的过程:“2004年我到人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时候,周边的房价在每平方米4000元左右,但5年后的2009年,已经疯涨到了每平方米30000元,稍微好一点的小区已经在每平方米45000元左右。2010年被称为房产市场最严格的‘调控年’,但从10月份开始,房价却逆市反弹,我所在的小南庄一带,1980年代的二手房从10月份的每平方米30000元,涨到了12月份的33000元。”“也就是说,如果你在10月份买下一套100平方米的旧房子,在两个月后转手就可以赚到30万。30万意味着什么?”他反问。作为一个年轻的文学精英,杨庆祥有种“梦醒了”的感觉。他越来越意识到,“我们这代人正生活在巨大的‘幻想’之中”。在此之前,他以为有一种可能展示在80后这代人面前,那就是“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在社会上谋得一份有保障的职业,来完成身份的另外一种转化”。在他看来,这种“身份转化”,对绝大部分80后来说,是从他们原生家庭的阶层——工人或者农民,转变为“城市小资”,也就是去追逐所谓的“小资梦”:独立、自由和有尊严的生活。义务教育和高校扩招似乎提供了这种希望,杨庆祥的个人奋斗,正是沿着那条轨迹行进的。他自我总结道,“1999年‘受惠于’高等教育的扩招进入一所本科大学学习,2004年又‘受惠于’研究生的扩招而获得研究生的学习资格”。“至少在1999年我进入大学的时候,我与我周围那些朴素的同学一样松了口气,我们为自己摆脱了原来出身的阶层而感到幸运。”他说。不过,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逐渐意识到,“80后进入了一个最尴尬的历史境地——从那时开始,我们仿佛变成了一个悬浮的群体,找不到自己的身份归属”。这位当代文学研究者,从大量文学作品中找到映照现实的“隐喻”。他在作家方方写的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中看到了这样一个80后形象:出身贫寒的青年涂自强,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他以及他身边的所有人都以为这是一次命运的突变,觉得自己从此会走上一条“新路”,会成为一个“成功者”。但小说家为“涂自强”安排了另一种结局。“实际上从一开始,他就生活在一个相对固化和定型的社会秩序中”,结果失败变得不可避免——没有爱情,没有稳定工作和收入,缺乏基本的生活和医疗保障,最终因身患绝症而终结了自己短暂的一生。小说的情节是极端的,生活在现实里的杨庆祥从中获得的共鸣是,“像涂自强这样没有先在资本的人的失败似乎是注定的”。“跟80后这代人成长步伐几乎同步的是,财富和资源日益集中,阶层也开始固化。”杨庆祥认为,“这正是这代人面临的历史困境”。很少能够听到这一代人自身的告白文章写完后,杨庆祥没想着要发表,因为有些担心。“别人很容易质疑我,你是博士,又在人民大学教书,至于惨到这个程度吗?”他说。从事文学研究的杨庆祥自感,作为一个习惯思考的人,自己可能比别人“更敏感”。他一直记得在地下室见到的那位笑容满面、语气里没有抱怨的女生,“她可能觉得住在地下室没什么问题。这样问题就来了,她觉得那是理所应当的,但我觉得并不应该是这样”。2013年暑假,杨庆祥跟几个编辑聊天,曾经做过三联书店总编辑的董秀玉问起“80后不知道有没有什么想法”,他提到自己写了一篇文章叫《80后,怎么办?》。董秀玉看完之后觉得“挺有意思的”,因此有了“可不可以做个讨论”的想法。杨庆祥的这篇文章最先发表在《天涯》杂志上,题目被改成了更“励志”的《希望我们有路可走》。合在一起发表的,还有另外两篇80后讲述成长过程和精神履历的文章。杂志的《编者按》里写道:“将他们编辑到一起,并非出自认同他们对自身经验的解读与判断,而是因为很少能够听到这一代人自身的告白。”《编者按》里还交代了发表这组文章的现实背景:80后以一种叛逆、自我、自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十余年过去,这些已经跨过或正在奔往而立之年的80后,如何处理个人与现实的复杂关系,在历史的链条中寻找到恰当的定位,将自身的身家性命安放?后来,诗人北岛看到了杨庆祥的文章,跟他说“觉得文章挺重要的”。于是,这篇文章再次发表在香港的《今天》上。文章发表后的反响有点超出杨庆祥的想象。一个不认识的人在他微博上留言说,论坛上有很多讨论,要他赶紧去看。有人骂他,也有人支持他,“什么都有”。有的骂得很厉害,“说你凭什么代表80后”;有人说“你毕业3年就是副教授了还这么矫情”;还有个观点“比较有代表性”:既然在北京生活那么苦,为什么要赖在北京,回到二线或者三线城市不是更好?面对“凭什么代表80后”的质疑,杨庆祥为他所讲述的“80后”作出界定——“是指经济基础一般,工人、农民或者小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那群80后”。他自感“无法为80后代言”,而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为引起讨论。作家阎连科在香港科技大学读到杨庆祥的文章很是惊喜。“终于有一个人把这一代人的问题集中进行了梳理和思考,你可以不赞成,甚至反对他,但毕竟有人站出来总结他这一代人了。”阎连科说。作为一个1950年代出生的作家,阎连科在公开场合直言不讳地批评80后“很少自主发声”。对曾被寄予希望的这代人,他显露了极大的失望。“几乎看不到80后真正站出来呐喊:我们为什么处在这个社会,我们为什么买不起房子,为什么找对象出现了问题,为什么结不起婚,为什么我们的工作出现了很多问题。”阎连科指出杨庆祥文章里的不足,在他看来,如果要描述80后这代人,至少不应该忽视另一个80后群体——农民工。来自官方的统计是,这个群体的数量已经达到1亿。阎连科提醒杨庆祥说,“现在你谈论的是作为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接受过完整的硕士、博士教育的人的想法。但其实你要有底层的经验,你应该关注比如说农民工群体,他们是怎么生活的,他们肯定更困难”。这番话启发了杨庆祥,也勾起了他对过往生活经验的回忆。2006年夏天,他在广东东莞跟当农民工的朋友一起生活过两个月。当时,驱使他南下的动机是,他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命运曾经有过“分轨”,如果不是因为考上大学,自己“本来就是他们中的一个”,应该跟同龄人一样,“在工地上搬砖,戴着安全帽,被工头呼来喝去,拿饭盒打二两饭,吃不饱”。
楼盘价格 :
|凤凰网会员团购优惠
区域商圈 :
凤凰房产长沙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低密综合体
公园式阔景美宅
梅溪湖宜居大宅
全通透产品
13000元/m?
2室1厅 | 120m?
48小时热文排行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精英为什么失败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精英为什么失败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21:45:55|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精英为什么失败
官方公共微信精英失败之后--《南风窗》2014年08期
精英失败之后
【摘要】:正在经历所谓"百年和平"之后,在人们以为这将是生活常态的时候,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又100年过去了,人类对大战为什么爆发还没有达成共识,而现实,却似乎和100年前有着令人不安的相似。同样地,时代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发生着各种大转型和大变动,又一波全球化的浪潮汹涌席卷,全球货币体系再次被质疑,民粹主义开始抬头……政治精英、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D815【正文快照】:
在经历所谓“百年和平”之后,在人们以为这将是生活常态的时候,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又100年过去了,人类对大战为什么爆发还没有达成共识,而现实,却似乎和100年前有着令人不安的相似。同样地,时代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发生着各种大转型和大变动,又一波全球化的浪潮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铁军;[J];国外理论动态;2000年01期
陈水生;黄颖;;[J];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彭蓓蕾;伍小涛;;[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李克诚;;[J];南风窗;2012年24期
张树华;;[J];人民论坛;2013年06期
龙异;;[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王克良;柏良泽;;[J];政治学研究;1989年02期
王海腾;;[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杨锦麟;;[J];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29期
胡奎;[J];新闻周刊;2002年3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郎友兴;;[A];村民自治进程中的乡村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1年
闻丽;;[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任映红;张鸣;;[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王勇;;[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美国战略预测公司总裁
乔治·弗里德曼;[N];光明日报;2011年
乔治·弗里德曼 赵纪萍
编译;[N];社会科学报;2011年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包刚升;[N];东方早报;2012年
杭州师范大学历史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赵雷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陆振华;[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同济大学德国问题研究所/欧盟研究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浙江省委党校党建研究所所长教授 全国党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1年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李春成;[N];北京日报;2014年
赵凤琦;[N];中华读书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景明;[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程丽娜;[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雪峰;[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王鹏;[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谭翀;[D];河南大学;2004年
李槿;[D];安徽大学;2013年
邓世仑;[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李亮;[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黄伟;[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张曦;[D];青海大学;2014年
李士振;[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李琦;[D];华东政法大学;201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更多公众号:Rushing2016历史、文学与社会。年轻人,请相信,我们不是孤军奋战!最新文章相关作者文章搜狗:感谢您阅读精英为什么会失败?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由网友投递产生,如有侵权请联系 ,会第一时间为您处理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反恐精英登录失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