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实战视频有多厉害 太极有多厉害

太极拳到底有多强大?你不知道的太极技击!
我的图书馆
太极拳到底有多强大?你不知道的太极技击!
技击是太极拳作为一个拳种最基本的组成成分,但多年来并不为人熟知。“太极拳有无真功夫”一直是存于许多人头脑中的疑问。
& & 人之所以能够直立行走运动,全赖力与力之间的平衡,是通过神经中枢调动肢体产生支撑力从而达到人体重力间的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人体必然难以维持平稳站立而跌倒。普通人因缺乏训练,在与他人直接的身体对抗中很容易被外力所制,既而难于平衡。而太极拳拳法训练归根结底就是通过贯彻“静、轻、慢、切、恒”的要求,从盘拳架入手,去僵催柔,重新整合人的神形意气,使之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充分调动人身潜能,在技击中节节贯串,在维护自身平衡的前提下迅速有效地打破对手的平衡,制服对手。
& & 那么太极拳练习者是如何增强自身平衡能力进而在技击中有效打击对手的呢?
& & 太极拳凡“绷、捋、挤、按、采、列、肘、靠、进、退、顾、盼、定”十三式,这十三式基本囊括了人体运动的轨迹。人在运动时,固有的平衡被打破,重心随运动方向不断变换,人体必须在运动的同时不断调整使之建立新的平衡。其间维持平衡的肢体与身体整个的运动方向与力度上存在相对的虚实、动静变化。
& &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盘拳架过程中强调的慢,就是要让练拳者充分体会由平衡到不平衡进而建立新平衡,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过程带来的身心感受。“虚领顶功,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说到底是要求练拳在运动中维持平衡。通过运动中去僵催柔的变化,神形意气相合,从而达到表里精粗无微不利的境界,做到中正安舒。
& & 盘拳架的过程,既是增强自身平衡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通过自身平衡能力的过程,也是通过自身的感受而知己知彼的过程。太极拳练习者对人体筋骨皮肉的结构和运动要有整体的把握,并且练到极致,能以皮肤神经末梢感知来自对手的外力方向及力度,达到“全身无处不是手”的境界。
& & 人体的运动时,重心移动越快,维持平衡越难,所以太极拳法讲究神形意气相合,讲究用意不用力,讲究“松柔圆缓匀”。就是说在技击时不留破绽,不给对手可乘之机。相反,与对手过招时,抓住手出招进由重心移动而带来的平衡变化的有利时机,后发制人。
& & 在对手因重心移动打破固有平衡之后,建立新的平衡之前,以粘的方法与对手来势意气相通,感知对手的运动方向和力度大小,用吞吐拿放的手段在化解来招攻势的同时,施以微力,不让对手建立新平衡,使对手重心处于运动时顺势制服对手使之跌倒。“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丝毫不给对手以再次出招打击我的机会,而处于慌忙维持自身平衡的窘迫状态。
& & 当对手察觉我方意图,试图挣脱时,我方即以连绵不绝之意“随屈而伸”,“大丢大顶”,“小丢小顶”“丢丢顶顶”,“不丢不顶”,还是顺对方重心移动方向施以薄力,使对手始终无法建立新平衡,无法站稳。可以说,太极拳的技击是用对手自己的力量打败他自己。因此,与太极拳练习者过招的人有这样的体会:出手越快,输得越快;出手越狠,输得越惨,简直就是自己打自己。而这正是太极拳技击的真谛。
& & 凡技击,不外乎制约与反制约。制约谓之攻,反制约谓之守。能攻善守,攻守平衡者方能所向无敌。
& & 洞悉了人体平衡的原理,掌握了人体运动时由重心移动而产生的维持平衡过程中力与力之间的关系,才算懂得了技击的要义。笔者祖父曾说,跤场里有好手。常言亦有“打人容易摔人难,摔人容易放人难”的说法。看来谁能更好地维持自身平衡,进而破坏对手的平衡,谁就能成为竞技场上的胜利者。
& & 太极拳由实践中来,还需回到实践中去,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其发展的活力。历史发展到今天,太极拳以其修身养生健体的特殊功用为提高现代人身体素质、提升现代人生活质量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而太极拳的技击及其训练方法亦可为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提供借鉴之处。因为运动的原理本来就是相通的。也只有这样,太极拳才能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获得更大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人类的文明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太极网微信号:cntaijiwang 关注太极网公共平台,及时了解太极拳界新闻,太极拳赛事,太极拳理论成果。欢迎投稿,免费宣传!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比咏春太极还更厉害,中国流传至今最厉害的武功竟是
导读:[align=left]
&p class=face14g&
&p class=face14g&
&p class=face14g&
&p class=face14g&
&p class=face14g&
[align=left][size=16]
&p class=face14g&
&p class=face
无论是《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小说,还是金庸古龙的武侠世界里,都涌现出一个个个性鲜明的武林高手,然而这些都是文学艺术,都是虚设。其实中华武功源远流长,一直以来真正的武功以拳术居多,下面就来扒一扒中国最厉害的十大拳术:TOP 10 大小洪拳&p class="face14g"&我们村一个老拳师,祖传大小洪拳,年轻的时候在郑州二七广场给七八个地痞打架,打的地痞满地找牙,洪拳的厉害之处可想而知。洪拳属于中国传统拳术中的南拳之一。关于其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洪拳是清代南方民间秘密结社三合会(洪门)假托少林所传习的一种拳术;另一种说法由元、明间陕西地方拳术红拳加上其他拳术演变而来,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其中第一种说法广为接受。洪拳流传区域甚广,如两广、两湖及四川陕西等地,在香港、澳门、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也颇有影响。在台湾洪门由郑成功在台湾创立的“金台山”开始流传,在南中国发展组织,练习武术,宣传反清复明思想。TOP 9 螳螂拳&p class="face14g"&螳螂拳是中国著名的中国传统武术流派之一,象形拳的一种。它是山东四大名拳之一,也是首批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列入系统研究整理的传统武术九大流派之一。螳螂拳产生于明末清初,相传由明末清初抗清人士王郎(山东栖霞人于七)所创。螳螂拳的形成发展,是凝聚了明末清初众多武术流派之长而成,仅依拳谱所载就有“十八家拳祖姓名”之说,可以说螳螂拳是中国古代武术文化的载体,研究这种拳术对于了解明清之际的武术有很大的帮助作用。TOP 8 通背拳&p class="face14g"&中国传统武术拳种,流派繁多,起源不一,流传于北京、天津一带的通臂拳,相传为清末时祁信所创。祁家本以杆法见长,遇河南人马先生精于拳技,便以杆法换学拳技,后又遇赵先生擅刀法,遂刀杆互换,形成了祁门特有的“十二连杆”法、“八步十三刀”法、“一百零八单操手”法,祁家通臂拳始成名于江湖。祁家通臂拳第六代传人季玉林先生认为:兵器是手的延长,一丈多长的大杆不同于枪法,属马上武艺,始于冷兵器时代的长矛作战技术,操练时手的把位异于小花枪的“叠拿”持枪,讲究“后屯把”,即后手不握杆梢,离杆梢一肘远,若在陆地上操练,即会失去原本的真实技击含义,况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已没有实际的实用价值,无须予以保留。而刀法,是单手兵器,其中很多单操的刀点,可以予以保留,稍加训练,可以使学人随意用任何物体代替兵器,形成器械技击。因此,从表面上看,是舍弃了刀枪,而实际上,丰富了器械的范围,不仅限于刀枪,使学人能够得到连自己都意想不到的器械技击技能,并使祁家通臂拳更加与时俱进,且不失武林先辈之本意。TOP 7 罗汉拳&p class="face14g"&罗汉拳是汉族传统拳术中南拳[1] 之一。因少林门人供奉释迦牟尼,并视此拳取十八罗汉之姿,故称罗汉拳。主要手法有隔、迫、冲、闪、点、举、压、钩、抄、抛。腿法讲究腾、滚、扫、弹。罗汉拳要求上下相随,步随手变,身如舵摆,灵活多变,出手注意“夺中”和“护中”,劲力要求刚柔相济。拳谚讲:“要想罗汉好,三正里面找。”所谓“三正”,是指的手要正,身要正,马(即步)要正,这是基础功夫。练好“三正”,才能保持稳定,罗汉拳中较大的套路有“六十八式罗汉”和“一百零八工罗汉”等。罗汉拳发源于著名的河南嵩山少林寺,有十八罗汉手,在武林中响负盛名。清明期间由名手孙玉峰传入广东,后由于其精妙的拳法和套路而广泛流传。故今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比流行。罗汉拳,相传创自天竺僧人达摩。梁大通丁未,达摩赤足入中原,在少林寺演说禅宗,见众僧个个面黄肌瘦、精神不振,甚有萎靡盹睡、病体夭折者,慨然曰:“出家人虽不以躯壳为重,然亦不容不澈解于性,使灵魂离散也。欲悟性,必先强身,则躯壳强而灵魂易悟也。”于是创罗汉拳十八手,授以僧众,修炼不过数月,则个个精力充沛,此其起始也。在当时所谓罗汉拳者,只此十八手,亦并无先天后天之名目。至金元时,白玉峰披剃入山,得此十八手,乃融合变化,阐幽发微,增为一百十八手,以符一百一十八罗汉之数。至些始将达摩所传之十八手,进号曰先天罗汉拳元始十八手,而白氏一百十八手,则谓后天罗汉拳也。TOP 6 咏春拳&p class="face14g"&[align=left]咏春拳是一门中国传统武术,是一门制止侵袭的技术,是一个积极、精简的正当防卫系统、合法使用武力的拳术。较其它中国传统武术、更专注于尽快制服对手、以此将当事人的损害降至最低。[/align]咏春拳是以“中线理论”等理论基础为内容、而颇具特色的南拳拳术,强调使用正确的观念、意识及思维方式,来导出肢体的灵活应用;其内容主要包括“小念头”“寻桥”和“标指”等,主要练习方式为双人对练的“黐手”“黐脚”等;辅助器材有贴墙沙包、三星桩等;训练器械有木人桩、刀、棍等。关于咏春拳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和历史版本。而发展至今的咏春拳实质上是经过历代咏春先师逐步发展完善而成。虽然有许多人认为咏春拳源自川滇边区,流行于福建,而扬名于广东佛山,但是由于文字资料的缺乏,有关咏春拳的历史只在群众中口头流传,再则就是野史小说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说法就互有出入,故有关咏春拳的起源,一直都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TOP 5 心意六合拳&p class="face14g"&心意六合拳,又称心意拳、六合拳,是我国著名的集搏击、健身、防身、养生于一体的优秀拳种,中国传统拳术之一,中国武文化和东方神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心生意,又由意转化为拳招.心意六合拳又称守洞尘技。顾名思义,由于此拳术是由心生意,又由意传化为拳招,故又名心意拳。心意拳相传为明末清初的武术家姬际可所创的。由于外族入主中原,当时的际可便产生了强烈的反清思想,后来到了河南少林寺后,因武术精湛,便留在那教学,居留期间又对明朝盛行于少林的五行拳深入研究。后有一天忽见两鸡相斗,便遂悟其理而创了心意六合。后来,心意六合拳自洛阳人士马学礼得际可真传后,数百年来形成了河南心意六合拳一大支流。TOP 4 形意拳&p class="face14g"&[align=left]形意拳,又称行意拳,中国传统拳术之一。虽然起源说法不一,但广泛认可的最初创始人是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今永济市)姬际可(1602年—1680年)。形意拳创立之初叫心意六合拳,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现行流传的形意拳为道光年间河北深州人李洛能在心意拳的基础上改革创立而成,形意拳讲究内意与外形的高度统一 。后世尊李洛能为形意拳祖师。[/align]李洛能所创建的形意拳,基本内容为三体式桩功、五行拳和十二形拳。三体式为形意拳独有的基本功和内功训练方式,有“万法源于三体式”之称。五行拳结合了金、木、水、火、土五行思想,分别为劈拳(金)、钻拳(水)、崩拳(木)、炮拳(火)和横拳(土);十二形拳是仿效十二种动物的动作特征而创编的实战技法,分别为龙形、虎形、熊形、蛇形、骀形、猴形、马形、鸡形、燕形、鼍形、鹞形、鹰形.TOP 3 八极拳&p class="face14g"&“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八极拳,中国拳术名称。“八极”意为发劲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处。其动作朴实简洁,刚猛脆烈,多震脚发劲动作。八极拳的“八极”一词原为古地理概念,源于汉《淮南子·坠形训》“天地之间,九州八极”。“八极”用于武术,则取意于“八方极远”之地。清末民初时,因王中泉,张景星,李书文,王连峰,霍殿阁,刘云樵,吴会清等人而闻名中国。八极拳现在盛行于中国北方及台湾。后传入日本、韩国及其他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丹麦、意大利等地。八极拳为中华武术拳种之一,取其以六种开法(六大开)作为技法核心、破开对方门户(防守架子)之意。称“八极”者,系沿用古代有“九州之外有八寅,八寅之外有八纮,八纮之外有八极”的说法,寓“八方极远”之意。八极拳以其刚劲、朴实、动作迅猛的独特风格流传至今,早年因地域不同而被称作“巴子拳”、“八忌拳”、“八技拳”、“开门八极”、“开拳”等。但近代根据其发劲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处的特点,以“八极”二字定名。&p class="face14g"&TOP 2 太极拳 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汉族传统拳术。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由于太极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种,流派众多,群众基础广泛,因此是中国武术拳种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相传黄河流域是河出图、洛出书和伏羲悟太极、画八卦的地方。《易传·系辞》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汉族人文始祖伏羲看到河洛交汇现象,依据“河图”、“洛书”信息,触发灵感,从而创造出了《易经》,产生了太极文化。所以,自古人称“天下太极出河洛”。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排第二实至名归。TOP 1 中国最厉害的武功,既不是太极拳也不是八极拳,而是另一种厉害的功夫,他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拳术。它将武功与导引吐纳溶为一体,内外兼修。不仅有强身健体之功用,而且能够锻炼攻防搏击的技能,受到了老百姓的喜爱,享誉武林。其注重身法的灵活性,要求练者在不断走圈中,改变敌我之间的距离及方向,避正击斜,伺机进攻;出手讲究随机应变,发挥比拳和勾灵活多变的特性。其手法有推、托、盖、劈、撞、搬、截、拿等,此等厉害的武功究竟是什么呢?在微信平台“探索世界之最”上回复“功夫”对此有详细剖析, 他以实战为主,同时在强身健体,却病延年上有独特的功效。根据老拳谱记载,此拳系尚有十八趟罗汉手、七十二暗脚、七十二截腿,但很少传世,此系统所有器械,有刀、枪、剑、戟等,练法仍体现随走随变、械随身走、身随步换、势势相连的特点.
猜你感兴趣
热门评论4楼12楼你错了,中国古代的武术本是出自打仗时的近身格斗,讲究的就是攻击性,而且是致命攻击性, 许多招数往往是冲着要害去的,是冲着要取对手性命而去的,但这种招数并不适合平时的锻炼身体和切磋,所以,往往成为所谓的最高秘籍,秘不示人,只有掌门才可以拥有,而武术门派的传承过程中,又有许多约定俗成的规定,所以在传承的过程那些具有攻击性许多招数常常就失传了,就演变成了现在只适用于锻炼身体的套路了。就算还有一些具有攻击性的招数,在强调竞技体育的现在也不适合,因为竞技体育有许多保护性的要求,尤其是对于要害的地方是禁止攻击的,比如锁喉,这在竞技体育中是严格禁止的。至于你说的拳击,我问你,用拳头打你的眼睛与用手指插你的眼睛,哪个更有致命性?问题是在竞技比赛时对手可以用手指插你的眼睛吗?50楼感谢楼主将《八极拳》排名第三,第几无所谓,可以告诉大家的是,八极拳内外同修,比太极拳来得快。八极拳 形意拳 通背拳相差无几,属于同一类型,南拳本人不懂,不妄加评论,就说这些吧。22楼武术本身就是杀敌的,讲的就是致命攻击。传统武术是已经走入死胡同,不是因为只重招数不重视实际,而是因为有许多招数是致命的,是冲着人的要害去的,而现在是竞技体育,是有许多保护性的要求的,严格禁对于要害的攻击的,传统武术确实上不得擂台,除非是签生死状的擂台。现在所谓的大师不见得是高手,而真正的高手都是在民间的。116楼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谈太极拳到底有多厉害(续)&[原创]
谈太极拳到底有多厉害(续)
<font SIZE="3" FACE="楷体_GB年4月
最近读到一篇发表在《精武》杂志2004年第一期的文章,叫《走出太极拳技击的误区》,觉得写得不错。这篇文章里,提到了陈长兴的《用武要言和战斗篇》(以下简称“要言”,有关陈长兴的一点介绍请参看我的博文),于是找到认真研读了一下,有所悟,不由感慨陈式太极拳的博大精深。现在将精武杂志的这篇文章,以及陈长兴《要言》的原文和我给出的翻译附在本文后面,供大家参考,翻译得不对的地方欢迎指评!
两年前,我写过一篇《谈太极拳到底有多厉害》,总结了太极拳的技击理论存在的问题,推断出太极拳的技击价值不大的结论。读了《要言》后,发现原来写的文章中有许多不对的地方,当然,在这篇文章的下面有好多评论反驳我的观点,但是他们反驳所给出的理由都没有说对。读了《要言》,我似乎发现了一些什么,仔细思索,我发现之前写的文章思路是合理的,可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就出在“守规矩与破规矩”上,当时只想到守规矩的层面,没想到破规矩的层面。拳术讲究守规矩与破规矩,当守规矩做好以后,就要破规矩,不被规矩所拘泥,这是拳技进步的一个重要阶段。
下面我结合《要言》,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告诉大家真实的、可以技击的太极拳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太极拳练得时候要慢练,用的时候快用,是这样吗?
答:不完全正确。太极拳为什么要慢练?慢练是为了守规矩,缩小运动中的误差,达到气血运行通畅,打通经络。但是,守规矩做好以后就要尝试打破规矩,世上没有哪一种拳是以慢取胜的,陈长兴《要言》提到:“起手如闪电,电闪不及合眸。击敌如速雷,雷发不及掩耳。”“发手要快,不快则迟误。打手要狠,不狠则不济。脚手要活,不活则担险。”就是强调了快的重要性。但是要想用的时候快,练得时候就要追求速度。当然前提是守好规矩,所谓规矩,马虹老师指出:“规矩主要是模仿外形,使自己有一个比较规矩而地道的外形。比如拳架子,只有外形练得规规矩矩、地地道遭,才能顺利地、不断地充实它的内涵,才能保持传统拳艺的固有风貌,才能为自己日后深入持久的修炼打下一个可靠的基础。”那么快练怎么练?我想应该是在日常练完拳架之后,花一点时间拆单式快练,发劲,要有快这个意识,另外有条件再找朋友练推手、对练散手。想要出功夫,就要刻苦练功,既要练速度也要练力量。但是值得强调的一点,就是发劲太多有可能会对身体不好。根据万文德先生的口述,他说陈照奎在郑州教拳期间把一路拳中的七个发劲增加到几百个发劲,后来陈照奎告诉万文德这种练法伤身体,走了弯路。不过大家不用担心,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发劲练习适可而止就行,况且陈照奎每天练拳几十遍,我们一般人达不到这个量。
2、太极拳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是以弱胜强的拳法,对吗?
答:不对。没有哪一种拳术是能在实战中以弱取胜的,太极拳刚柔并济,人们往往强调太极拳的柔,却不注重太极拳的刚。四两拨千斤,首先要有千斤的力做基础,并不是只有四两力。陈照奎讲:“力量占七分,技巧占三分。”陈照奎的力量就是过人的,也注重锻炼肢体力量。《要言》也讲:“打手要狠,不狠则不济。”只不过这个力指的是活力、有弹性的力,不是拙力、死力。把拙力化掉是需要不断练习、不断学习、不断体悟的,也是比较难做到的。
3、太极拳讲究“彼不动,己不动”,是不是意味着太极拳不主动出击,不懂得抓住战机?
答:不对。《要言》讲:“拳术如战术,击其无备,袭其不意,乘机而袭,乘袭而击。”“察来势之机会,揣敌人之短长,静以待动,动以处静。”说的就是要抓住时机,遇到对方无备的时候,要主动出击。“彼不动,己不动”应该是指还未察觉到有利于自己的战机的时候,我方应该不要妄动。应该这样讲:彼未动,我择机先动;彼欲动,我先动。还是要快,通过训练要达到比对手更快,更敏捷,更灵活。马虹老师在《国际太极拳交流大会名家辅导》的讲座里讲:“推手比赛我就划了一个问号,太极拳讲究彼不动、己不动,两人都不动怎么赛?”我认为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彼不动、己不动不应该这么理解。
4、应对敌人凌厉的快拳攻击,太极拳是不是就无能为力了?
答:不然。太极拳应该快,应该灵活,应该察来势之机会,揣敌人之短长。此外在技法上应该不拘泥,比如我们听得很多的一种技法:敌人从左前方向我冲拳,我从左边外侧接,或走下捋,或走高捋。但是如果敌人不是直拳,而是摆拳呢?或者拳很快来不及接怎么办?《要言》讲:“不拘提打,按打、击打、冲打、膊打、肘打、胯打、腿打、头打、
手打、高打、低打、顺打、横打、进步打、退步打、截气打、借气打以及上下百般打法,总要一气相贯。”就是说打法要灵活,不要拘泥于哪一种打法,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掌握,不要为了用而用,正如《要言》所说:“借法容易,上法难,还是上法最为先。”说的是简单地借助一些拳法容易,运用好拳法难,能够运用好最为重要。化打是太极拳的一个特点,但是也要以不拘泥为前提。此外,《要言》还强调注意与敌人的距离:“拳打五尺以内,三尺以外,远不发肘,近不发手,无论前后左右,一步一捶。”“远便上手,近便用肘,远便脚踢,近便加膝。”距离是拳术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根据距离,结合灵活迅捷的打法,即使对手拳快,也能应对,比如可以格挡,格挡也是为了避其实就其虚。对付勇猛的敌人,《要言》讲:“击手勇猛,不当击梢,迎面取中堂,抢上抢下势如虎,类似鹰鹞下鸡场。”要敢于“迎面取中堂”,而不拘泥于太极八法。当然,灵活是训练出来的。
5、太极拳实战的时候,会不会看起来动作繁复、不简洁?
答:不是。《要言》讲:“手不向空起,亦不向空落。”是说动作要直截了当,不冗余。比如掩手肱拳这个式子,练的时候要先扎一个架子,技击含义是找好距离再出拳,而用的时候呢,就不要这个架子,直截了当以腰为核心,肩、肘、拳节节贯穿打出去。
6、太极拳的打击有效性差,不足以制敌,对吗?
答:不对。相反,太极拳的打击效果应该很强,因为太极拳是一动而全动,节节贯穿,《要言》讲:“拳由心发,以身催手,一肢动百骸皆随;一屈,统身皆屈;一伸,统身皆伸;
伸要伸得尽,屈要屈得紧。如卷炮卷得紧,崩得有力。”强调整体劲,这样的打击是最有效的。
7、很多人说太极拳擒拿功夫好,而拳脚功夫差,是这样的吗?
答:前面提到,《要言》讲:“拳打五尺以内,三尺以外,远不发肘,近不发手,无论前后左右,一步一捶。”太极拳的技击是很注意与对方的距离的,远则用拳,近则用肘,并不是说距离远了就不能攻击了,要灵活运用、不拘泥才对。
8、其他拳种有对实战心理的训练,而在太极拳里没有听说过,太极拳没有这方面的理论吗?
答:不是。太极拳也很注重心理素质,《要言》讲:“发身,要鹰扬勇猛,泼皮胆大,机智连环。勿畏惧迟疑,如关临白马,赵临长板,神威凛凛,波开浪裂,静如山岳,动如雷发。”“胆战心寒者,必不能取胜。不能察形势者,必不能防人。”“能教一思进,莫教一思退。胆欲大而心欲小。”强调的就是要勇敢、不畏惧,如果畏惧就不能取胜,要胆大心细。具体地,实战心理怎么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增长功夫,所谓艺高人胆大,身上有功夫,胸中才有成竹,另外可以参照其他拳种对心理素质的训练,比如截拳道,在这一点各拳种应该是相通的。
9、以上这些战术方法怎么看起来不像太极拳,哪里体现太极拳的特点呢?
答:这些战术方法都是建立在太极拳扎实的基本功之上的,练太极拳要以丹田为核心,捶自心出,一动而全动,节节贯穿,体现缠丝劲,即使在实战中也是能够体现其特点的。至于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这些技法,是要在“灵活不拘泥”的前提下体现的,要以灵活为先,因为并不是所有情况都能引进落空敌人,要相机而动、灵活应对,才不违背陈长兴的技击之法,一味拘泥于某一招法,反而违背了太极拳的技击之道。
10、以上种种理念,运用起来感觉会有困难,怎么办?
答:《要言》讲得很透彻:“时时操演,朝朝运化,始而勉强,久而自然。”开始练习的时候会感到生涩、不能运用自如,坚持练习,天长日久就会形成习惯,渐渐地能够随意而至。功夫的进步在于日积月累,不要急于求成。
以上是结合《要言》中的话进行的阐述。当然,《要言》中也有几处“古人云”的话,《要言》即使不全是陈长兴写的,也一定是陈长兴所认同的,也一定是太极拳所认同的、属于太极拳的技击理念,这些理念很重要。由此看来,太极拳怎么会不厉害?应该是很厉害!写到这里,我觉得有愧,之前我的文章《谈太极拳到底有多厉害》可能会让一些人看了丧失对太极拳的兴趣,现在我再看太极拳,原来它是如此的博大精深。
练太极拳从拳架到应用的提高,要经历守规矩、破规矩的过程。我认为,马虹老师是守规矩的典范,他讲求练拳的规矩,传拳一丝不苟,尽最大努力保留陈式太极拳的原汁原味,这是难能可贵的,是多少太极拳大师所不及的。但是马虹老师没有能够破规矩,马虹老师是没有实战能力的,当然这也与马虹老师年岁较大有关。现代人练太极者也没有一人能把功夫练到陈照奎、陈照丕那样,我在想这是为什么?应该说是因为刻苦不够,加上方法不成体系造成的。
我想,我辈应当在守好规矩的前提下,敢于打破规矩,以宗师前辈的理念为指导,勇于尝试,共同探索太极拳出真功夫的法门,这样太极拳就会越来越向前发展。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破规矩?我有感于马虹老师在《陈式太极拳的健身性、技击性和艺术性》一文中的话,现摘抄如下,供大家思考:
“陈老师常说:‘没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么技巧也不顶用,关键是出功夫。’怎样出功夫?他强调把练套路、练推手与练单式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出功夫。他说:‘推手是检验架子的试金石,走架子又是推手的基础,练单式则是出功夫适应散打的关键。’陈老师特别强调练单式,他说:‘有些式子动作的用法,在推手中你不能用,如肘法、腿法以及对人体要害部位的击打、擒拿、点穴等功法,有些快速发劲动作,在套路中也不能一个接一个地练,那样会把人累得喘气。’因此,他主张把套路中的各种发劲动作抽出来作为单式练习,练习发放各种技击劲力。只有这样遇到情况才能真正用得上。他说:‘那种宣传平时打得越慢越好,打起来自然会快的说法是骗人。’另外,在推手、练拳劲力的变化上,运劲的技巧上,内外三合以及劲分三节等等方面,他都有独到的见解。他把太极拳的推手只看作一种锻炼方式,是一个锻炼阶段,最后才是散打。他不赞成只练定步推手,主张多练动步推手与单式散手。当然,散手也要体现缠丝劲,体现引进落空合即出、边引边进、松活弹抖等太极拳的独特技击法。此外,他还强调练基本功,例如练百把气功桩、抖杆子、拧棒子(太极尺)以及其它各种腰腿功等。”
&破规矩以后再往下一个层次,我想就该是武德修养了,有武艺而不恃强凌弱,与人交手能够做到点到为止,这样就真正把武术的本质意义内化了。
附:《用武要言和战斗篇》原文及我的翻译
&&& <img NAME="image_operate_84703"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iddle/bb812cb0ac&690"
ALT="谈太极拳到底有多厉害(续)&[原创]"
TITLE="谈太极拳到底有多厉害(续)&[原创]" />
用武要言和战斗篇
(转引自:陈正雷《陈氏太极拳全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年)
用武要言讲:拳由心而发。拳要由意念带动,要知道自己、了解对手,随着战机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战术。
四肢的运动,脚的起落、身体的转动、粘连游走、跳跃闪身、引进落空、掤捋挤按,这些运动都由意念而动。
出拳头击打的范围是1米至1.6米之间,距离对方远了不要用肘打,距离对方太近了不要用拳头打。无论前后左右,出拳的范围在一个跨步左右,打击对手要击打到身上,最好是让对手看不明白是怎么击打来的。
拳术就像战术一样,要选择对手没有防备好、没有预料到的时侯,抓住机会进攻对方。注意对方虚实的变化,避过对手的攻击,击打对手的薄弱地方。对付敌人围攻,要像龙虎一样灵活,对付一个敌人,要像大炮一样凶猛。
身体上中下三节(胸、腰、胯、四肢)的运动都由一气(丹田核心)贯通,身体四肢的运动要符合规矩,出手便不打空,要灵活敏捷。
古人说:能拉开距离、能接近、能刚、能柔,能进,能退,像山岳一样稳重,像阴阳变化一样难以预知,像大地一样广袤,像大仓里的粮食一样充足,像疆土一样广阔,像日月星辰一样炫耀,能够洞察敌人来势的时机,能够揣摩出敌人的优势和缺陷。用我的静对付敌人的动,用我的动对付敌人的静(注:动静是相对的概念,静不是不动),这可以称为拳术。
用武要言讲:简单地借助一些拳法容易,运用好拳法难,能够运用最为重要。
战斗篇讲:对手勇敢凶猛,不应当击打对方的四肢,应该迎面击打对方的面门,像猛虎一样对敌人上下攻击,就像老鹰下鸡场一样迅猛。“翻江拨海不须忙,丹凤朝阳最为强;云背日月天交地,武艺相争见短长。(这首诗看不懂)”
用武要言讲:步伐跟进的同时,身体也要跟进,身体和拳脚同时到才是对的,拳法的诀窍从哪里来?在于明白其中的道理。
古时候有“闪进打顾”的方法,什么是闪,什么是进?进就是闪,闪就是进,不必追求远处的。什么是打,什么是顾?打就是顾,顾就是打,就是把拳发出去。
古人讲:意念就像火药,手就像弹丸,敏捷而发鸟就跑不了。身体就像弓弦,手就像竹箭,弓弦一响鸟就被击落。出手就要像闪电一样,闪电之快让人来不及眨眼,攻击敌人就像迅雷一样,迅雷不及掩耳。向左击,向右击,出手由意念而动,向前打出,腿脚上的力量要像火苗一样迅速。
当往左上步时还要往右进步,当往右上步时还要往左进步,移动步伐时候要脚跟先落地,十个脚趾稳稳抓住地面,步伐要稳稳当当,身体要稳重。把对方发出去就松开手,打到对方身上就是握拳状,上下一气均匀贯通,进退以身体(腰)为总核心,进退的分寸不多也不少,不近也不远。拳由心而发,用身体(腰)带动,一动全身动,一收全身收,一伸全身伸(即整体劲),伸要伸得到位,收也要收得紧,就像炮一样,收得紧发得猛。
战斗篇讲:不要拘泥于提打、按打、击打、冲打、胳膊打、用肘打、用胯打、用腿打、用头撞、用手打、高打、低打、顺打、横打、进步打、退步打、截击对手、借对方的力打以及众多打法中的哪一种,总的来说不管什么打法都要一气贯通。
身体的移动要占据有利的地方,这是战斗的重要诀窍。骨头关节要运用正确,不正确就没有力量,手要灵活,不灵活就会不由控制,出拳要快,不快就延误了战机,出拳要狠,不狠就不成功,手脚要灵活,不灵活就危险了。思维要机警,不机警就会被对手欺骗迷惑。
移动身体,要像鹰一样勇猛,灵活胆大,机警连绵。不要畏惧和迟疑,要像关羽在白马坡(关羽曾在白马坡斩颜良),要像赵云在长坂坡一样勇敢,威风凛凛,似劈波斩浪,静如山岳一样,动起来就像炸雷一样迅猛。
用武要言讲:敌人来势一定要察觉和分析,脚踢前面,拳打胳膊下面,前进要侧着身,起身(跳跃)前要先向下伏身。
对方踢脚,我用膝挡,对方打拳,我用肘拨开。对方直来的攻击我从横向破解,对方横来的攻击,我向上托或向下压。左边来的劲往右引,右边来的劲往左引,距离远就用拳打,距离近就用肘击,距离远就用脚踢,距离近就用膝打。
出拳要占上风,审察地形环境,手要快,脚要轻灵,观察形势要像猫一样行步,意念要集中,眼睛要敏锐,身体和手同时到达才是成功,如果手到了身体没有到,打击对手没有效果,身体和手都到了,打击敌人就如同斩草一样(还是说的整体劲)。
战斗篇讲:善于击打的人,先看对方的身体部位,再动手。往上面打咽喉,往下面打裆部,往中间打两肋。远至一丈近至一寸都可以击打。
用武要言讲:练拳的时候没有敌人要视同有敌人(假想敌),对战的时候有敌人要视同没有敌人一样。出手要不见手,出肘要不见肘(指出手击肘要快),出手的时候脚落下,脚落下的时候要出手。
内心的意念要先行,身体要攻击敌人,步伐(速度)要超过敌人,头要抬起,胸要显出来,腰要立起来(尾闾中正),丹田要运动起来,从头颈、从脚下,都要一气贯通。
战斗篇讲:心里害怕的人,必定不能取胜;不能洞察战机的人,必然不能防御敌人。
先于对方行动的是师父水平的,迟于对方行动的是徒弟水平的,要勇敢向前不畏惧,不要退缩向后不敢前。胆要大,心要细,运用的巧妙在于一个专注的意念,运化二气(指先天之肾气和后天之脾气),运行在三节(指身体的上中下三节),外现在四肢运动,符合宇宙自然之道。要每天坚持练拳、运化二气,开始练的时候有些勉强别扭,慢慢就形成了习惯。拳术的道理和学问,就是这样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极拳高手实战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