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泰森没能推动中国练太极老人 徐晓东

太极拳一词最早见于
太极拳一词最早见于
范文一:如果我们随意问一个太极拳爱好者“太极拳是什么”,这位仁兄肯定会瞠目,这还不知道吗?“太极拳就是……就是……”哎,你还别说,真要说出个子丑寅卯来,还真会令人结舌。事情往往就是这么怪。太极拳到底是什么?我看十有八九的人答不出来(当然包括笔者在内),因为历来官方的、民间的、各种武术及太极拳书籍都没有统一而又权威的说法。《现代汉语词典》“太极拳”条目:“流传很广的一种拳术。动作柔和缓慢,既可用于技击,又有增强体质和防止疾病的作用。”《辞海》“太极拳”条目:“拳术的一种,也是医疗体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有陈、杨、吴、武、孙等流派。其套路和推手在手法(?、捋、挤、按、采、?、肘、靠)和步法(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方面基本一致,但在架式和劲力上,各派有不同的特点。太极拳动作柔和缓慢,贯串圆活,练时要求思想集中,精神专一,呼吸和动作配合,做到深、长、匀、静,对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改善内脏器官的机能有良好作用,是广大群众特别是年老体弱者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有效手段。”两部辞典解释不尽相同,但却有着共同之处:一是太极拳是一种“拳术”,二是动作特征柔和缓慢,三是对健身有好处。再翻阅众多太极拳书籍,第一句大都是“太极拳是我国古老的拳术”之类的话。以上这些解释能反映太极拳的本质特征吗?显然不能!不过,人民体育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的,由前中国武术协会主席徐才任主编,副主席张山、人民体育出版社编审周荔裳任副主编的《武术学概论》,对太极拳作了进一步的解释。该书在第五章“武术与中国古典哲学”的第四节“太极哲理与太极拳”中说道:“纵观太极拳理论受到太极学说的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观点:“第一,吸取太极学说无极生太极的宇宙本体论(生成论)作为太极拳的本体论……无极而太极这一观念是太极拳的根本观念,把握了这一点,才能把握到太极拳的精髓。“第二,太极拳理论中贯穿始终的阴阳变化观念是受到道家哲学的影响,同时,也是直接来自《太极图说》……故太极拳用于养生则祛病延年,用之于技击则刚柔互用以克敌制胜。“第三,太极拳理论中所反映的‘形神同一观’亦与《太极图说》有一定联系。”由于这本书除了主编、副主编外,还有国内十多位武术界、自然科学界、社会科学界对武术理论颇有造诣的专家、学者参与编撰,可以说这是目前对太极拳最具权威的解释。即使如此,笔者仍认为他们的解释不是定义的解释,并没有反映出太极拳的本质属性,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内涵和外延不明。内涵和外延是定义的两个基本要素,内涵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外延指本质属性涵盖的对象。就此,笔者不揣冒昧,试以说之。笔者认为,太极拳是以中国古代太极思维为引导的,以人类自身意念、气机为统驭的,以松沉圆缓、缠丝环绕、刚柔相济的肢体语言体现技击机势的健身防身的拳术运动。这个定义首先说明太极拳是一种运动,而不仅仅是“拳术的一种”。太极拳是什么样的运动?太极拳是有明确思想指导的运动,其指导思想就是中国古代关于太极的思维。其次,太极拳也是一项意识、气机运动,它必须用人类的意念、中气贯串统驭。再次,太极拳是利用人体四肢和身体器官松沉圆缓、刚柔相济外在的肢体形态表现出攻防技术和祛病延年功效的健身防身运动。这三个特征的表述,基本反映了太极拳的本质属性,即太极拳的内涵。凡是符合这一本质属性的都可称其为太极拳。当今流行的陈、杨、武、吴、孙、和(赵堡)六大太极拳门派都符合以上本质属性,也都在太极拳外延包括的范围之内。笔者浅陋地试图给太极拳下个定义,无非是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同仁关注并共同修改完善之!原文地址:如果我们随意问一个太极拳爱好者“太极拳是什么”,这位仁兄肯定会瞠目,这还不知道吗?“太极拳就是……就是……”哎,你还别说,真要说出个子丑寅卯来,还真会令人结舌。事情往往就是这么怪。太极拳到底是什么?我看十有八九的人答不出来(当然包括笔者在内),因为历来官方的、民间的、各种武术及太极拳书籍都没有统一而又权威的说法。《现代汉语词典》“太极拳”条目:“流传很广的一种拳术。动作柔和缓慢,既可用于技击,又有增强体质和防止疾病的作用。”《辞海》“太极拳”条目:“拳术的一种,也是医疗体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有陈、杨、吴、武、孙等流派。其套路和推手在手法(?、捋、挤、按、采、?、肘、靠)和步法(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方面基本一致,但在架式和劲力上,各派有不同的特点。太极拳动作柔和缓慢,贯串圆活,练时要求思想集中,精神专一,呼吸和动作配合,做到深、长、匀、静,对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改善内脏器官的机能有良好作用,是广大群众特别是年老体弱者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有效手段。”两部辞典解释不尽相同,但却有着共同之处:一是太极拳是一种“拳术”,二是动作特征柔和缓慢,三是对健身有好处。再翻阅众多太极拳书籍,第一句大都是“太极拳是我国古老的拳术”之类的话。以上这些解释能反映太极拳的本质特征吗?显然不能!不过,人民体育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的,由前中国武术协会主席徐才任主编,副主席张山、人民体育出版社编审周荔裳任副主编的《武术学概论》,对太极拳作了进一步的解释。该书在第五章“武术与中国古典哲学”的第四节“太极哲理与太极拳”中说道:“纵观太极拳理论受到太极学说的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观点:“第一,吸取太极学说无极生太极的宇宙本体论(生成论)作为太极拳的本体论……无极而太极这一观念是太极拳的根本观念,把握了这一点,才能把握到太极拳的精髓。“第二,太极拳理论中贯穿始终的阴阳变化观念是受到道家哲学的影响,同时,也是直接来自《太极图说》……故太极拳用于养生则祛病延年,用之于技击则刚柔互用以克敌制胜。“第三,太极拳理论中所反映的‘形神同一观’亦与《太极图说》有一定联系。”由于这本书除了主编、副主编外,还有国内十多位武术界、自然科学界、社会科学界对武术理论颇有造诣的专家、学者参与编撰,可以说这是目前对太极拳最具权威的解释。即使如此,笔者仍认为他们的解释不是定义的解释,并没有反映出太极拳的本质属性,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内涵和外延不明。内涵和外延是定义的两个基本要素,内涵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外延指本质属性涵盖的对象。就此,笔者不揣冒昧,试以说之。笔者认为,太极拳是以中国古代太极思维为引导的,以人类自身意念、气机为统驭的,以松沉圆缓、缠丝环绕、刚柔相济的肢体语言体现技击机势的健身防身的拳术运动。这个定义首先说明太极拳是一种运动,而不仅仅是“拳术的一种”。太极拳是什么样的运动?太极拳是有明确思想指导的运动,其指导思想就是中国古代关于太极的思维。其次,太极拳也是一项意识、气机运动,它必须用人类的意念、中气贯串统驭。再次,太极拳是利用人体四肢和身体器官松沉圆缓、刚柔相济外在的肢体形态表现出攻防技术和祛病延年功效的健身防身运动。这三个特征的表述,基本反映了太极拳的本质属性,即太极拳的内涵。凡是符合这一本质属性的都可称其为太极拳。当今流行的陈、杨、武、吴、孙、和(赵堡)六大太极拳门派都符合以上本质属性,也都在太极拳外延包括的范围之内。笔者浅陋地试图给太极拳下个定义,无非是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同仁关注并共同修改完善之!
范文二:我是一位忠实于《少林与太极》杂志的新疆读者,几年前迷上太极拳,跟着本地的一帮太极拳爱好者一起习练,掌握了二十四式、四十二式太极拳,三十二式、四十二式太极剑,三十六式太极刀,杨式、陈式竞赛套路等太极拳套路,不仅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还渐渐总结了一些经验。今借贵刊一角,谈谈本人的点滴体会,望对初学太极拳的朋友能有所帮助。一、依照要求把姿势做正确无论是老师亲身传授,还是通过书本、光盘自学,都要依照要求把姿势做正确。目前全国各地都有太极拳协会或太极拳活动站点,有一大批热心于太极拳运动的教练师傅们孜孜不倦地教授群众学练太极拳。但个别学练者在学拳初期不刻苦、不认真,不求动作准确到位,只是机械地伸伸胳臂、蹬蹬腿,以至形成不正确的习惯定势,以后再想改就没那么容易了。因此各位太极拳爱好者在学拳初期一定要严格纠正错误动作,按照起、承、转、合的方法将动作做对,不能有不到或过火之处。身形自然正直、不偏不倚、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肩坠肘、裹裆护肫、气沉丹田,这都是练好太极拳的基本要求,在学拳初期就应做到。架子学完后,必须每日抓紧时间练习,不能间断,遍数越多越好,练习中要反复检查思考动作有无差错,只有这样才能使练拳走架水平突飞猛进。二、一定要放松要想做到绝对放松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起码应该做到不刻意用劲。陈式太极拳发力也是要讲求松活弹抖的,不可用蛮力。初学太极拳要尽量做到全身放松,肌肉和关节都没有僵硬的地方,下腹部始终松弛自然微鼓,不能紧张用力:不要有杂念,要以意识来指挥。每招劲起于脚跟(反弹力),用意念引导内劲到腰、到脊椎、到肩、到肘、到指,久之力到之处必有胀麻感,手心(劳宫穴)必有突跳感。这就是“意领劲行”。如此可使四肢百骸血液畅通,每练完一遍拳浑身都有轻快之感。如此长久锻炼,自能祛病延年。三、要呼吸自然,不可运劲憋气初学太极拳的人只要求精神集中、专心练习动作,不可太强调呼吸,否则容易顾此失彼、增加思想负担,不但呼吸练不好,就连动作也难练。因为任何紧张情绪都会影Ⅱ向呼吸的自然深长。在拳架动作熟练后,就要注意动作与呼吸的配合。太极拳动作与呼吸配合的基本规律是,在变换姿势时吸气,掌或拳向前进击时呼气,所谓起吸落呼。在初练太极拳时要求自然呼吸,随着动作的熟练呼吸的深度逐步自然加深,这时腹部起伏逐渐明显,吸气时小腹内收,呼气时小腹隆起,此即我们所说的“逆式呼吸法”,也称丹田呼吸。初练时不刻意追求动作配合呼吸,取自然呼吸法为好。但到练拳有基础后,就要做到能呼吸然后能灵活的阶段。呼吸配合太极拳动作,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简单说就是“以裆带手”、“以身领手”,也就是通过“运裆”,由裆胯来带动全身四大节八小节的运作。太极拳之活与不活全在胯,它不仅带动了肢体的动作,同时带动丹田起伏旋转并有节律收放,收(胯走内圈)则为吸为阴,放(胯旋外圈)则为呼为阳。呼吸与动作节律合拍,不快不慢,恰如其分,无过不及,这种呼吸可以不用意念来指导,所以不会感到呼吸的疲劳或者因动作与呼吸节律失调而造成憋气。四、要注重太极内功的修炼练习太极桩功可以提高内力,无论是以健身还是以技击为目的,勤练、苦练桩功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站桩虽然较枯燥乏味,但却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之一。大多数太极拳爱好者不肯专注于桩功,主要是过不了“换力”这一关,年岁稍大一些者就更吃不了这个苦。其实通过站桩可以换却以前的虚气浮力。虽然刚开始练时两腿疲软,但经过两三个月的练习后则新力生就,下盘较常人稳固得多。
范文三:【摘 要】太极拳是东方文化的瑰宝。以符合人体运动规律的演练形式强身健体,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符号象征,学好练好太极拳组织培训十分重要。【关键词】太极拳 太极拳培训太极拳是东方文化的瑰宝,蕴藏着东方哲学的深刻内涵。以符合人体运动规律的演练形式强身健体,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符号象征,学好练好太极拳组织培训十分重要。一、太极拳培训的主旨要求1.培训的目标是:强生健体 抗暴自卫 陶冶情操 修身养性 益智养生;2.培训的目的是:给老人以健康 给中年人以强壮 给女人以健美 给孩子以茁壮;3.培训的主题是:我学习 我快乐 我运动 我健康;4.培训的指导思想是:营造太极文化氛围 提高城市品位;5.培训的总体思路是:采取集中与分散的培训方式,确立传统与竞赛套路为内容。二、太极拳培训的具体措施1.采取集中与分散培训的方式,扩大人数:我们太极拳培训中心已有培训点十个,为了扩大受训人数,我们支持这些自立门户的队,就家近选点组队,对于这些队开始时总教练深入新点,帮助指导;为了规范动作,对于所有点的队长和教练员,每周集中培训一次;总教练和教练员深入各点指导、示范,以便发现人才,进行重点指导,为参加比赛做准备;每一季度各点集中到统一地点进行集体展示,为的是提高学习兴趣,模拟赛场,最后总结点评。2.确立传统和竞赛套路为内容,因材施教:因年龄、性别、各人爱好不同,在尊重个人意愿的基础上依据个人身体条件,建议所学内容;根据特长建立结对子活动,或举行拜师仪式,因材施教或学传统套路或学器械;根据省、市、县乃至国家赛场情况,学习向冷门、偏门发展,以便提高获奖的几率,主要是练绝活,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学习一门独特拳法或器械,当然基本的套路练习是不可少的,重在健身。3.兼顾老中青少多层面,重在普及:目前练习太极拳者,中老年居多青少年人较少,应该做好宣传工作,首先使练习太极拳的益处深入老年人的心中,现身说法,老手拉小手,使他们的孙子辈走入太极拳场;现在中小学寒暑假、星期天都不再补课,培训中心应该制定计划,使太极拳进入校园,使太极拳从娃娃抓起,使太极拳真正得到普及。4.布设城、乡多区域,拓展延伸:现在虽然修炼太极拳的人数不断增加,但是,农村相对薄弱,随着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发展,把太极拳拓展延伸到乡镇乡村时机已经成熟,全民健身活动初具规模,在政府的支持下本着先培训骨干教练员,教练员再培训乡镇乡村人员,把太极拳运动拓展延伸到乡村。5.健身与竞技互补,增添效能:为了使太极拳发扬光大,除了有套路队之外,在基础好的队进行推手训练,把各点的队长教练员优秀的队员进行推手培训,每季度进行一次推手表演,每半年进行一次推手比赛乃至散手擂台赛,使太极拳的技击功能发扬光大,使太极拳的潜能得以凸显。6.民间挖掘与网络学习同步,寻求来源;理论与实践结合,增添内功:一些绝学秘而不传拳术仍然潜藏于民间,这是因为古往今来师傅口传心授有所保留,也因徒弟愚钝而没有悟到或徒弟只掌握其中之一二,民间的探访学习十分重要;一些秘而不传的绝学有的通过网络、书籍公开,采取现代化的手段学习掌握新公开的拳学是提高个人和整体能力的有效途径。太极拳之所以学者多而得道者寡,是因为多数人只注意外形,而不懂得内涵,欲得内功必须加强理论学习。为了体现太极拳的精髓,有必要对学员进行理论培训,运用浅显的语言把《易经》阴阳之理,《黄帝内经》藏象、经络、窍穴之韵,《黄庭经》内丹修炼之妙,《纪效新书》搏斗之法,《道德经》虚无之道和太极各派师祖之论介绍给他们,让他们在行功走架、站桩静修中体悟,不断增添内功。掌握太极理论并运用到行功和搏击之中十分重要。7.自学与沙龙并用,增强凝聚力;走出去也请进来,开阔视野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炼在个人。”光靠集体的演练是不够的,自学自悟自思十分重要,以理论为引导,以观摩、观看为依托,模仿、实践为基础,在自学中进步;拳友之间的切磋、交流很有必要,有时拳友、师傅一句话、一个示范、一个点拨使之豁然开朗,所以要以有组织的非组织的沙龙小团体,进行沙龙交流活动。中心应鼓励学员走出去并为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依据学员已有情况有针对性的提供,总之应适应学员的基础,过低、过高的培训没有价值;因学员的情况不同,很难走出去,因受时间、经济条件或因身体情况,有必要请省市县或国家级的名师、大师到中心进行教学指导,目的是开阔视野,找出自己的差距,确立新的目标,围绕目标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8.摸清底数做好服务,提升品位;注重普及与精英展示 ,激发兴趣:要摸清底数,然后进行分类,登记造册如年龄性别等基本情况和练习的拳种器械,所达到的程度、参赛获奖情况及段位;根据学员的具体情况,排定参加各种比赛;根据学员现有能力,鼓励学员考段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争取更多的人拿到段位证,只有获段位证和高段位人多了,学员的品位才能得以提升。为了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除了每半年的精英展示外,应巧抓机遇进行获奖展示活动,目的是激发学员参赛和考段的兴趣,提高培训质量,提升学员素质,为良性循环提供保证。在工作中我们会围绕培训的科学性、可行性、可操作性不断修正,正如一位拳友所说:“计划再好也只是虚的,真正得到落实才能取得效果。”我们会一步一个脚印的围绕着计划逐步实施,一定能取得优异成绩。
范文四:数周前曾向王师请教太极拳乃至中国武术实战之事,时间很短没能畅谈。闲暇之时也常思考这个问题,每次总是彷徨,于中华武术是否真的有很强的实战能力迷惑不已。想借咱们这个club探讨一二。大多数人接触武术更多的是金庸、古龙的武侠世界,抑或是各种名目繁多的功夫片。霍元甲击败西洋大力士、黄飞鸿的无影脚、叶问一个打十个的咏春拳,个个看了让大家很提气,或多或少给中国武术蒙上了高深莫测的色彩。在很多人心目中,中国武术很厉害,除了影视武侠作品中武功绝顶的大高手,间或也能听到某某大师如何如何、或是我认识某人能如何如何。但是现实世界怕是很无情的,河南台的武林风举办过很多期,大家想必对其打斗过程想到失望,无论你你来自少林武当、还是峨眉崆峒,打起来都是一个类型,从中看不出多少招式的精妙。我们平日学拳时提到的招式的用法在武林风的比赛中还没有看到过。如果有人说这些上台的人都不是高手,而且现在武术都被我党整的没落了,那么让我们来看看1954年时成名高手的对决是什么样的(有录像为证,大家可以上网找录像看):1954年在澳门有一场轰动一时的“吴陈比武”(吴式太极拳宗师吴公仪对阵澳门白鹤派高手陈克夫),此场拳赛掀起了香港的武术热潮,继而直接造就了后来风靡华人世界的大牛们。怎么回事呢?比赛本身在香港成为头条,赛后《新晚报》主编为了报纸销量,力劝下属趁比武热改行写武侠小说吸引读者,还把这个下属的一个朋友拉进来一起写,这个下属就是梁羽生,那个朋友就是金庸,这部小说就是《书剑恩仇录》。典故说完,再看比赛本身,如果你看过短片,定会同意我如下的观点:“两边打的都很烂,谁输谁赢看不出来”。于是我很失望,失望之余,我感觉有必要得出一个结论: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它”的打斗就是这种鸟样子的,同牛羊用犄角顶、老虎上嘴咬的内涵相同(物种特性而已)。人类比动物聪明,搞定对方有很多办法,但要说到原始的打架,无论如何也打不出功夫片中精彩的招式来的。武术肯定来源于实战,提炼了实战中精华的部分,这点毋庸置疑。文艺作品夸大了武术的效果,这大家都懂的,至少没见哪个人去苦寻九阴真经来练。但剥离掉夸大的成分,这些套路又能有多少应用到实战上?应用到的部分威力又有多大呢?是否真的有高人牛逼到10多个壮汉不能近身?同世界上的高手相较是否能取得优势?我想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薄看法,欢迎拍砖(谢绝人身攻击)
太极拳与其它拳种:按传统的讲法练武可以强身健体,修身养性;按现代的讲法,练武可以锻炼人的灵活性、协调性以及身体的抵抗力。无论是何种套路,都会让人的四肢、腰部活动开,对锻炼身体自然是有好处的。但是有的套路对练习者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翻腾跳跃比较多,但同时必定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是指正确练习对身体造成的损失,而非意味伤害),任何长期的剧烈运动都会对人体造成损失,武术也不能例外。太极拳尤其是杨式太极拳为何能在众多的武术派别中脱颖而出、在社会上如此的广为传播,一方面是其特有的道家文化,另一方面就是其保健作用,既能让人得到锻炼,又不会给人体带来太多的伤害,老少皆宜。但因其动作慢,又老人练习者众多,故被大多数年轻人误解,这也是一种无奈。
谈完太极拳的健身,再来聊聊个人对太极拳实战的认识。说到太极拳的实战,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慢腾腾的怎么能打人? 而喜欢太极拳的人又容易有另外一个误区,笃信以慢打快、四两拨千斤,因为有太极理论宗师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为证“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皆是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其实,窃以为任何拳种包括太极拳,实战应用必定是要快、狠、准,但练习太极拳套路要慢,为何?因为练拳练的是对身体的控制(包括气息肌肉的和顺、腰胯的打开、虚实的转换、对力的感觉等等),但绝不是说真实战起来同样慢腾腾,否则即使对方的千斤之力露出破绽,你的四两力跟不上、不到位也是枉然。无技巧情况下的对攻,有力打无力、手快打手慢是硬道理;王宗岳并没有否认这一点,他也承认这是“先天自然之能”,太极拳只是让人在力量、速度不足的情况下如何用巧劲制胜;就像围棋中对杀不利的情况下就善用腾挪转换,战争中正面打不过就打游击;但绝对不是说就一味靠巧劲,明明自己力量速度占优还想着四两拨千斤,如若那样,也就没有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了。而且取巧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围棋中只靠腾挪不敢对杀是不行的,战争中只靠游击战是不能打赢抗日战争的。总之,要针对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而非偏信教条。套路到实战:中华武术门派众多,套路浩如烟海,套路中的每一招都是在假想实战。比如我们太极拳中最开始的起势,看起来很简单的一个起势,要练好不容易,而且里面也蕴含了攻防的含义(当然是假想的:如有人按住你的双手,那么用起势的动作摆脱对方,让对方失去重心后仰)。武术教练如果不能说清楚每一个招式的攻防含义,会被人嘲笑没水平;而每当完美的演绎(一般会有弟子来示范配合一下)了一个招式的攻防,就会迎来忠实拥趸钦佩信服的目光。我不得不承认,能在演示一个招式动作时很好的发力、或是很好的制约住对方是真功夫,觉对是要苦练才能达到的。那还是悟性高的,对我这种悟性,再练一百年也达不到那种境界。我练不到不代表我不能质疑,我经常思索这看起来像实战的演示和实战到底有多少不同,或是有多少相似性?苦逼的是我想来想去总是悲催的认为这离实战仍然有相当的距离,别的不说,这种演练缺少了最基本的因素:就是打架的氛围,其目的是和谐的演出这个动作,而不是真刀真枪的干。举个例子,我上驾校练车的时候过单边桥怎么过怎么有,但是考小路的时候偏偏掉了下来。要知道,真比武的时候是双方高度紧张和注意力集中的时候,水平相当的情况下很少有机会让你舒服的施展漂亮的招式(那时候能否想的起来怕也是问题)。各类的比武视频有力的证明了一点。不论是太极拳还是其它武术,无论把招式的技击含义演绎的多好,真正能在实战中打出来的很少(至少从流传出来的视频看是这样)。这就好比教练平时教我们练习射门,都是在练踢点球(拳架),但是从来不练习跑动中射门(技击对抗),我们自己更是从来没有或是很少在比赛中去射门(实战);那么在这种训练体系中出来的人如何能在高强度对抗的球赛中进球呢?我不敢说套路是花架子(虽然看上去确实像),也没有见过历史上的杨无敌、董海川、孙禄堂等人如何打败各路高手的,但我也没有看到当今各种武术大师们谁能在实战中打出套路中的技击手法的,甚至我至今仍没有看到现而今的各种武术大师们的实战视频。小平同志教育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传统武术也许很强大,但是缺少实战的证明,从日复一日的套路中是否能够练出真功夫(能实战)来,我会持怀疑态度。有不少人会说,我认识的谁谁如何如何,不信你去较量较量。我没有实战的功夫,不敢去。我承认的是常年练武术比同等身体条件下不练习的人可能强点(也仅是可能,因为真打起来比拼的除了技巧还有气势、狠劲、运气等等)。但我的观点是练习套路到实战是两个范畴,甚至套路并不是实战的必要条件(比如我可以练习散打、摔跤、拳击等),也不是最优的途径(甚至可能是很低效的途径)。
武林高手真的存在吗?我同意王师的看法,现在的武术在没落,已经没有大师了。冷兵器时代,练武有切实的需求,动作灵活了战场上不容易被击中,生存几率大一些。“旧社会”生存不易,练武谋生的人怕别人抢了饭碗,因此门户之见很深,但也练功练的勤,一天几个时辰、冬夏不休。除了套路之外,想必实战交手的机会较现在多很多,名气大了就有人不服,想挑战,毕竟谁都想扬名立万。我想如果杨露禅当年不是有真功夫、能够实战,也不会被请进王府的。但那也定是他盛年之时,俗话说拳怕少壮,人老不以筋骨为能,盛年之后他的战斗力必定急剧下降,这是不用去考证就能知道的事实。因此张三丰式的高龄牛逼选手是不存在的。时过境迁,我们无法准确知道杨无敌的战斗力到底几何,是不是十几条大汉不能近身,是不是一发力把对手震出丈余… 这是经常中国武术界常用的描述高手的字眼,我一向怀疑现实中是否有人能徒手搞定对方五、六个以上的同等身体条件的成年人(被围住且没有白痴到一个个排队上的情况下)。我喜欢看动物世界,经常有流浪的雄狮去挑战狮群首领,很多时候来了两头流浪雄狮兄弟,狮群首领就表示压力很大了,要是来了五、六个以上,就算狮子王要有点招架不住吧?大学时篮球场打架,我们计算机系7、8个矮个男生和校篮球队的一个近2米的猛男发生冲突,结果对方被打的连招架之功都没有了,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草原上成群鬣狗的威力。关于中国武术是否能实战的问题,网上的文章铺天盖地,誓死捍卫者有之、嗤之以鼻者有之、将信将疑者有之、深感失望又心存幻想者也有之。有不少人从现代搏击角度出发,指出中国武术练习的种种不符合搏击的不科学之处,或者至少不是最优。我是赞同这种看法的,如果单纯是为了提高实战的战斗值,而不是喜欢武术的文化而练习武术的话,把练习套路的时间花在锻炼人的力量、速度、灵活性、技击技巧上,那战斗值效率的提升要快的多。比如苦练散打、现代搏击术、拳击、摔跤,多去健身房练习力量、耐力等等。因为说到底,实战是看临阵双方的力量、速度、攻击力(出拳或腿的力量)、护甲(抗击打能力)、耐力(一个回合三分钟下来气喘如牛就不行),凶狠程度(气势)以及技巧(比如反关节擒拿、四两拨千斤等)。这里面有很多是天生的,后天可以增强,但也只是有限的增强,比如力量、速度、耐力等,基本上要靠爹娘传给你了。有点是靠后天的练习,比如技巧(这也是咱们中国武术特别强调的地方,基本上套路招式都是在讲技巧)。打斗是一个综合技能的较量,如果一方的某项特别突出,比如身体素质,那他就是不练习后天的东西比如技巧,他的战斗值也会很高。举个极端点的例子,一头成年北极熊和泰森PK,在给北极熊戴上不伤人的拳套的情况下泰森也一定不是对手。所以我完全同意练习武术可以提高自己的战斗力(有限的提高身体素质,可能大幅的提高技巧),但是这可能不是最优的(前面已经反复讨论过了)。而且必须要正视身体素质这个硬条件,对方虽然有破绽,我们也发现了对方的破绽,同时也击中了对方,但是我的攻击力量不足,而对方的抗击打能力又很强,那么我对他的伤害就很小;反之,我百密一疏,不小心被他打中一下,杯具的是他的力量过猛、超出了我的抗击打能力,那么我就被KO了。我们的影视剧中常见这种场景,一般都是中国武师对阵外国力量型选手,但结局都不错,都是我方靠武术的精妙获胜。但现实太无情了,真实的世界中,无论是UFC还是K1,东方人(包括中日韩)很难参加到重量级的比赛中,遑论取得好成绩。国内媒体大肆报道的散打王们有几个敢于在UFC的八角台中打上一场?我们的报道更多的是某某国际擂台赛,中国选手击败泰拳或是什么国家的选手获胜。但是,只有在K1或是UFC中获胜的才是真正的高手,悲剧啊~~还有一种说法是现在的搏击都限制了武术中最厉害的部分,比如撩阴手、插眼睛等等,所以没法打。这个说法怕是站不住脚,看过UFC的就会明白,武术中那些“花哨”(对不起,我还是用了这个词,但实在找不到更合适的了)的阴损招式怕是根本没机会使出来,扭打在一起的时候倒是有可能,那同样对方也可以插眼睛、掏鸟蛋的(别对我说老外不会,在我们还是小男孩的时候就会这些招数了),你在身体、力量、速度都处在下风的情况下想俯身(身体动作幅度很大,否则打不到)去攻击对方要害,还没够着早就被对方重拳击倒了。但是这些都没啥,人不是野兽只知道野蛮的原始对抗,承认人种上的不同一点也不丢人,我们身高、力量不足,但是我们聪明、手部灵活,各有优劣。只是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中国武术不是天下第一,也不存在那样搏击技术天下第一。武功也好、拳击也罢,没有好坏之分,输赢只是练习的人自身的问题(当然从纯粹技击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在训练方法上、提高战斗力的角度上来讲,是有效率高低之分的)。我们的武术强在深厚的文化沉淀,强在止戈为武,强在修身养性,更有太极拳这样璀璨的明珠,足以傲视天地间了,这绝对不是四肢发达的西方能够发明的了的。一味的强调武术的技击超强,但又不敢实战,只会被世人认为是YY。
范文五:拳术者,中国武术中徒手技法之总称,简称拳。广义概念中包括各种徒手技法和器械套路等。初为早期人类为了猎取食物和生活资源,同时为免受野兽及其他族群的侵袭而采用人体所有效部位,如肩,肘,腕,胯,膝等部位甚至器械防御攻击,以及逃遁之方法,并予以总结传承。同时也使身心高度合一,物质精神不断融合,逐步达到更高层次的修行方法。从本门内部心传口授和现存史料情况来看,商周时代之拳术多称为“手搏”。春秋战国时期称为“技击”。齐国为了选择勇武人才,充实到军队,每年春秋两季都要举行全国性之“角试”。汉代出现了观赏性和健身性之象形舞,如“沐猴舞”,“醉舞”和“五禽戏”等。这些都属于早期的象形拳术。宋代,拳术套路盛行。明清乃至民国时代是武术大发展时期,拳种林立,还涌现出了许多武术大家和难得之拳法论著,如张三丰之“太极拳经”,王宗岳之“太极拳经”,戚继光之“纪效新书”,刘殿琛之“形意拳术挟微”,黄白家之“内家拳谱”,薛颠之“象形拳法真诠”,“形意拳术讲义”等等。凡各种拳术均各有其特长,如太极拳,长于柔化。形意拳长于勇速,八卦之步,谭腿之腿,长拳之敏捷纵跃等,都有其独到之能。初练者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循循善进,不可偏废,不可强求,否则将达不到练习拳术的目的。我们现在练武术,练的还是以前的基本内容,只是练习的目的不局限于象古时那样攻防制胜了。而当今武术技术的发展和主要功能用于健身、表演和身心修练,从而忽略了一些原始,传统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一些晨练的人们以习练太极拳为健身的项目,不难看出当中有些“新太极”在队伍后比划,而“老太极”们则很悠闲,陶醉在太极拳的招式中。虽然“老太极”们招式都一样,也很娴熟。但是练拳速度各有差别。时而快时而慢,没有一个均衡的速度在演练。在太极拳习练时速度过慢气息则会散漫,不但周身有呆弱像,而且必然会表现出无精打采,暮气沉沉的状态。动作过快则各个招式都会使人感到处处滑过,漂浮而不沉着,做不到处处都能恰到好处。所以,动作过慢非但呼吸和动作不易协调,不能一气呵成,精神也不宜贯注,动作不灵活,有呆像,容易形成懒散松懈的神态。所以,在习拳时动作的快慢很重要,应以呼吸自然,不感觉呼吸奔促,动作没有断续与停顿,气势不散漫为准。本人在多年习练太极拳中,慢慢发现:实际上太极拳的练习和使用有非常大的差别。不搞懂这个问题,很难说是真正的理解太极拳,学不能致用或不知道怎么用,可以说是现在很多人练习太极拳的最大的遗憾。“老的”传统太极拳在演练的时候,看起来实在不像是一种可以实战的拳法。不仅慢,而且动作似乎也不够直接,拐来拐去,美感全无,更不赋予表演性。所以很多人都把这种真正的“国粹”嗤之以鼻!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太极拳也随之被看成一种中老年人的活动项目。间或有年轻人,也都是按照舞蹈的路子走,追求的是好看和潇洒。这种情况,在北京的各大公园里可以说比比皆是。如果太极的用法就是这种样子的话,基本上真的就是“找打拳”了。坦率说,真打实战的话,一个初练拳击一两个月的新手,就可以击败这些照猫画虎,比着拳招练习数年甚至数十年的“老太极”了。真打起来谁跟你这样慢慢的玩?其实,照这种样子练拳的话,别说十年不出门,一百年也练不出来的。因此很多“太极门人”,都只能与本派的弟子们“过招”,在互相“喂招”中,假想自己的拳“很有实战价值”。那么到底怎么练习能真正和实用结合一体呢?我认为,与所有的技击一样,主要追求的还是力量和速度及其角度。习练太极的过程中,主要作用是利用这些有形的一招一式,通过慢慢的反复体验,来练习去除全身的僵硬,逐渐做到全身通畅,关节灵活,筋骨强健。太极拳在练习的时候,身体要求是舒展大方。可是在使用的时候,身体要求却相反――像是一绷紧的弹簧一样,身体似乎是被压着的;但随时准备弹起来。根本和漂亮好看不沾边。整个身体倒是像是正在捕食的豹子,或者说是捕鼠的灵猫。讲究手不空出,只在接到对方的劲路之后才发生变化。最佳的运用范围,往往与对方靠得很近。在这样的距离上,练外家拳的人由于需要用腰腿摆动的力矩来获得肌肉力量的杀伤力,因此就根本无法贴身发力。而真正练习太极拳的,说的就是“力不出圈”,专门练习在身体的重心周围发力,通过长时间的艰苦训练,发出来全身的力量。这种专门在别人无法发力的近身距离内,以别人无法发力的身体姿势,来发出超强力量,才真正做到了“出人意料之外”。因此,一旦出手,对手就只有一条路――被打飞或者当场被击垮在地。而且出手后,身子依然保持卷曲的样子,随时准备下一次的出击。所谓的“太极者,长拳也,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中间是没有断点的。因为太极的用法一旦出手就是连绵不绝的凶猛攻击,不断封杀对手的攻击机会,不让对方有还手的机会。太极在实战中,给人的感觉反而是“特别快速和威猛”,根本不像是“软绵绵,慢吞吞”的内家拳,而像是极刚极猛的“外家拳”。这种打法,是“一触即发”,快得令人惊异:在交手的一瞬间,整个身体就走完了一个完整的劲路,达到所谓的化发一体,力量和速度都很惊人。但是从外形一般人是看不出来这种内在劲路的变化,甚至连交手的当事人也不知道就被莫名其妙的打倒了。所谓的“疾如风,快似电,打倒还嫌慢!”。本人觉得这就是太极一派真正的用法。所有的练习,我认为应当围绕这些特点,循序渐进,慢慢深入,才能真正达到更高的境界。由于本人学识材浅,斗胆提出一些可能“不切实际”的看法,望有识之士提出不同见解,本人会虚心接受并向之请教!
范文六:24式简化太极拳 口令词第一组一、 起式1、 两脚开立,与肩同宽; 2、两臂前举 3、沉胯屈膝按掌。二、 左右野马分鬃1、悬胯揽掌,抱球收脚 2、转身上步 3、弓步分手;4、坐腿撇脚转身 5、抱球收脚 6、转身上步7、弓步分手;8、坐腿撇脚转身9、抱球收脚 10、转身上步 11、弓步分手。三、 白鹤亮翅1、 跟步抱球2、坐腿转腰3、虚步分手亮掌,左脚点地。 第二组四、 左右搂膝拗步1、右臂前摆,两手交叉;2、转体摆臂收脚3、屈臂上步4、弓步搂推5、坐腿转身撇脚6、摆臂收脚 7、屈臂上步8、弓步搂推,眼看前手;9、坐腿转身撇脚10、摆臂收脚11、屈臂上步 12、弓步搂推掌。五、 手挥琵琶1、 跟步按掌2、坐腿引手3虚步合手,脚跟落地。 第三组六、 左右倒卷肱1、转体撒手翻掌2、退步屈臂到耳旁3、后坐虚步推掌,左手收在腰旁;4、转体撒手翻掌5、退步屈臂到耳旁6、后坐虚步推掌,左手收在腰旁;7、转体撒手翻掌8、退步屈臂到耳旁9、后坐虚步推掌,左手收在腰旁;10、转体撒手翻掌11、退步屈臂到耳旁12、后坐虚步推掌,左手收在腰旁。七、 左揽雀尾1、 转体展臂2、收脚抱球 3、转体上步 4、弓步前捧 5、转体旋臂 6、后坐下捋 7、转身后捋8、转体搭手 9、弓步前挤 10、弓步平分掌 11、后坐引手 12、弓步前按。八、 右揽雀尾1、转腰坐胯,扣脚捋带2、收脚抱球 3、转体上步 4、 弓步前捧 5、转体旋臂 6、后坐下捋 7、转身后捋8、转体搭手 9、弓步前挤 10、弓步平分掌 11、后坐引手 12、弓步前按。第四组九、 单鞭1、 坐腿转身扣脚左云手2、右云手、勾手、收脚 3、转身上步 4、弓步推掌。十、 云手1、 坐腿转身,勾手松开
2、左云翻掌并步 3、右云翻掌开步4、左云翻掌并步 5、右云翻掌开步 6、左云翻掌并步。 十一、 单鞭1、 右云翻掌勾手 2、转身上步3、弓步推掌。第五组十二、 高探马1跟步翻掌 2、坐腿屈臂3、虚步探掌。十三、 右蹬脚1、 穿手收脚 2、上步翻掌3、弓步分手4、提膝抱手 5、分掌蹬脚。十四、 双峰贯耳1、 收脚并手,提膝翻掌向上 2、落脚后捋3弓步贯拳。 十五、 转身左蹬脚1、 坐腿转身分手 2、提膝抱手 3分掌蹬脚。第六组十六、 左下势独立1、落脚转身摆手勾手 2、屈膝开步 3、仆步穿掌 4、弓步挑手 5、左脚碾地,提膝挑掌。十七、 右下势独立1、落脚转身摆手勾手 2、屈膝开步 3、仆步穿掌
4、弓步挑手 5、右脚碾地,提膝挑掌。第七组十八、 左右穿梭1、落脚转身撇脚 2、收脚抱球 3、上步分手 4、弓步架推掌;5、身体后坐,转身撇脚 6、收脚抱球7、上步分手 8、弓步架推掌。十九、 海底针1、向前跟步 2、坐腿抽手 3、虚步下插掌二十、 闪通臂1、 起身提手收脚2、上步翻掌3、弓步推掌第八组二十一、 转身搬拦捶1、后坐转身扣脚摆掌2、收腿握拳 3、摆脚搬拳 4、转身上步拦掌 5、弓步打拳。二十二、 如封似闭1、插手翻掌 2、沉胯坐腿向后引手 3、弓步前按。 二十三、 十字手1、分手转身扣脚 2、弓腿画弧3、收右脚、两脚成开立步 4、两手合抱,右手在外。二十四、 收势1、翻掌分手 2、垂臂落手 3、并步还原。24式简化太极拳 口令词第一组一、 起式1、 两脚开立,与肩同宽; 2、两臂前举 3、沉胯屈膝按掌。二、 左右野马分鬃1、悬胯揽掌,抱球收脚 2、转身上步 3、弓步分手;4、坐腿撇脚转身 5、抱球收脚 6、转身上步7、弓步分手;8、坐腿撇脚转身9、抱球收脚 10、转身上步 11、弓步分手。三、 白鹤亮翅1、 跟步抱球2、坐腿转腰3、虚步分手亮掌,左脚点地。 第二组四、 左右搂膝拗步1、右臂前摆,两手交叉;2、转体摆臂收脚3、屈臂上步4、弓步搂推5、坐腿转身撇脚6、摆臂收脚 7、屈臂上步8、弓步搂推,眼看前手;9、坐腿转身撇脚10、摆臂收脚11、屈臂上步 12、弓步搂推掌。五、 手挥琵琶1、 跟步按掌2、坐腿引手3虚步合手,脚跟落地。 第三组六、 左右倒卷肱1、转体撒手翻掌2、退步屈臂到耳旁3、后坐虚步推掌,左手收在腰旁;4、转体撒手翻掌5、退步屈臂到耳旁6、后坐虚步推掌,左手收在腰旁;7、转体撒手翻掌8、退步屈臂到耳旁9、后坐虚步推掌,左手收在腰旁;10、转体撒手翻掌11、退步屈臂到耳旁12、后坐虚步推掌,左手收在腰旁。七、 左揽雀尾1、 转体展臂2、收脚抱球 3、转体上步 4、弓步前捧 5、转体旋臂 6、后坐下捋 7、转身后捋8、转体搭手 9、弓步前挤 10、弓步平分掌 11、后坐引手 12、弓步前按。八、 右揽雀尾1、转腰坐胯,扣脚捋带2、收脚抱球 3、转体上步 4、 弓步前捧 5、转体旋臂 6、后坐下捋 7、转身后捋8、转体搭手 9、弓步前挤 10、弓步平分掌 11、后坐引手 12、弓步前按。第四组九、 单鞭1、 坐腿转身扣脚左云手2、右云手、勾手、收脚 3、转身上步 4、弓步推掌。十、 云手1、 坐腿转身,勾手松开
2、左云翻掌并步 3、右云翻掌开步4、左云翻掌并步 5、右云翻掌开步 6、左云翻掌并步。 十一、 单鞭1、 右云翻掌勾手 2、转身上步3、弓步推掌。第五组十二、 高探马1跟步翻掌 2、坐腿屈臂3、虚步探掌。十三、 右蹬脚1、 穿手收脚 2、上步翻掌3、弓步分手4、提膝抱手 5、分掌蹬脚。十四、 双峰贯耳1、 收脚并手,提膝翻掌向上 2、落脚后捋3弓步贯拳。 十五、 转身左蹬脚1、 坐腿转身分手 2、提膝抱手 3分掌蹬脚。第六组十六、 左下势独立1、落脚转身摆手勾手 2、屈膝开步 3、仆步穿掌 4、弓步挑手 5、左脚碾地,提膝挑掌。十七、 右下势独立1、落脚转身摆手勾手 2、屈膝开步 3、仆步穿掌
4、弓步挑手 5、右脚碾地,提膝挑掌。第七组十八、 左右穿梭1、落脚转身撇脚 2、收脚抱球 3、上步分手 4、弓步架推掌;5、身体后坐,转身撇脚 6、收脚抱球7、上步分手 8、弓步架推掌。十九、 海底针1、向前跟步 2、坐腿抽手 3、虚步下插掌二十、 闪通臂1、 起身提手收脚2、上步翻掌3、弓步推掌第八组二十一、 转身搬拦捶1、后坐转身扣脚摆掌2、收腿握拳 3、摆脚搬拳 4、转身上步拦掌 5、弓步打拳。二十二、 如封似闭1、插手翻掌 2、沉胯坐腿向后引手 3、弓步前按。 二十三、 十字手1、分手转身扣脚 2、弓腿画弧3、收右脚、两脚成开立步 4、两手合抱,右手在外。二十四、 收势1、翻掌分手 2、垂臂落手 3、并步还原。
范文七:解说词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经历过血与火的熔炼,凝聚着华夏儿女的无穷智慧。它悠久的历史犹如一窖烈酒,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沉积后,迸溢出缕缕清香,味淡而绵长,清冽却醉人。太极拳,书法,中华名族文化的两朵奇葩,中华民族的骄傲。它们拥有着一样悠久的历史渊源,一样的文化底蕴,一样持久的魅力。历经岁月的千年淘洗,不仅没有被消磨,没有黯然失色,反而越显其光华,成为中华文化最为璀璨的两颗掌上明珠。太极拳讲究“劲断意连,进退顾盼,用意不用力”,书法则有“笔段意连,错落有致。”书法是一种自然放松张开的艺术,太极拳也具有快慢相随,刚柔并济的特点,两者结合,妙用无穷。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是根植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独特的名族音乐。听,那是筝的声音,筝,是以音像效果命名的乐器,中国人讲究“和”,而古筝弹奏出来的是和谐之音,它以五声音阶定弦,以左手按、滑、颤、揉使曲子变化无穷,而双指按滑或颤滑则产生余音绕梁的效果,同时,古筝的造型,也符合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古筝自有使人低回不己的魅力,有一股糅合的沉郁苍茫和清逸潇酒的气氛,像碧波、象游丝,在花树亭台间飘动着,弥漫着。听,那是琵琶的声音,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是我国民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表现力最丰富的意见传统弹拨乐器。古往今来,上至宫廷,下至民间,琵琶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乐器,不知道有多少人为这件乐器而倾倒。在中国文学史上,也留下大量赋咏琵琶的诗词。从这些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琵琶艺术在中国具有异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十分丰润的音乐滋养。那是一种淡化了的模仿,一种不偏不倚的温情,,,,在苍茫的天地之间,一匹匹骏马,从地平线之端,缓缓驰来,那纷飞的鬃毛犹如风剪的杨柳,一只只仙鹤,驾着祥云翩翩而至,那舞动的翅膀,如天女洁白的衣裙。不论是骏马奔驰,还是白鹤晾翅,那种姿的舞动,都在展示着一种青的姿态,诠释着一种青的灵动。那种全副心的释放,那种全心投入的凝注,以至无忧无虑,无喜无悲,正所谓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生命的旋律,在纷飞的天空下涌动,在的绿意中舞蹈。此时佳境,虽不能以仙境冠之,则禅境亦再好不过,丝竹不可耳,案牍不能劳形,快乐与忧伤于此汇,刚强与柔弱在此聚集。
随着节奏的舞动,伴着思绪的纷飞,往昔岁月便在心中叩响,如诗,如梦,如幻,如悟,轻轻的洗过心扉,仿佛早已望的抚慰,又仿佛终生祈求的仁慈。我们耳畔仿佛听到历史从旷古传来的阵阵召唤,我们的眼前仿佛游着浮云一片,我们的思绪仿佛回到悠远缠绵的乌江之畔。一样的清凉,月一样的明亮,梦一样的甜美。轻轻的你走了,正如你轻轻的来,你轻轻的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如行云流绵绵不断,外似平静,内则精运行。像滚滚东去的长江,淘尽无数英雄,如丝丝洒落的雨,润物悄无声息。高山流自有琴瑟相依,金戈铁马伴着锦旗招展;别了,那滚滚大漠的孤烟;别了,那冷冷清清的庭院,升的朝已经平复我们昨的忧伤,无垠的蓝天已经展开我们飞翔的翅膀。青草遍地,森林无边,月同辉,流潺潺。天空依旧高远,大地依旧辽阔,我们正年轻!
范文八:杨氏四十九式太极拳培训班开班仪式主持词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学员、朋友们:大家早上好!“全民健身,首选太极”在这万物复苏的季节,为进一步深入贯彻“全民健身条列”,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充分激发广大群众参加习练太极拳的热情。今天,我们在此举办杨氏49式太极拳培训班开班仪式。参加今天开班仪式的领导和嘉宾有:县老体协主席薛雪山、县委老干部局党委书记李传红、县教育科技文化局主任科员夏卫民、县老体协副主席、秘书长续联亮、县康安福医药公司总经理韩家刚,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今天的开班仪式有七项议程,下面进行第一项。奏《国歌》;第二项:请太极拳协会会长王艳红致欢迎词;第三项:请康安福医药公司总经理韩家刚讲话;第四项:请县老体协薛主席讲话;第五项:请太极拳协会秘书长茹瑞红宣读培训纪律并介绍教练员; 第六项:教练员代表高天军发言;第七项:学员代表
发言。开班仪式到此结束。下面请全体教练员演练杨氏49式太极拳
范文九:太极口拳令8词式 : 势,起1.卷 式肱,2 搂膝,拗步,3 野,分马,鬃 ,4手云 ,,金鸡独5立,6 ,右蹬脚左7,,雀揽,8尾,十字手 ,收 势。61式
:1起势,2,左,右野马分,3鬃白,亮翅鹤4,,右搂左拗膝步 ,5进步,搬捶拦 6,如,封似闭 7,单鞭,,8 ,手琵挥琶 ,,9左倒右肱卷,01左,右梭穿,1,1底海 ,1针,闪2通臂 1,,云手,31 4揽雀尾,,15,十 字手,1 ,6势。收24
:式、1起 2势、右野马分鬃左3、 白亮鹤 翅、4右左搂膝拗 步5手挥琵琶 、、左右6倒卷 7、肱揽雀左尾8 、揽 雀尾右 9、单鞭10 云、 11手、鞭单 21高、探马13 、右蹬脚1 、4峰贯耳 1双、转身左蹬脚 51、6左下势独 1立7右下、 独势 立1、8右左梭 穿91、底针 2海0、闪通 21臂、身搬 转拦捶2 2如、似封闭2 3、十字手 42、收势32式
:1起势..右揽2雀尾3.左单鞭.4. 左琵琶.势5.进步拦捶 搬.6封如闭似 .7膝搂拗 步8.右鞭 单9 云 手 右1..野马0分 鬃1.海1针底 2.闪通1 1背.3右雀尾揽14. 身转身撇捶15 捋.式挤16 .拍右 脚7.1分左 脚8.右1蹬 脚19 进步栽捶
02.右穿梭 左21.肘捶底 22.转肱 2倒3右.势 下24金鸡独. 立2.左5下 2势6 步七星上 7.退 步2虎 28跨转.摆莲身29 .弓射弯虎 3.0左雀尾揽 3 1十 手字 32.势收0 式 :4 1起.,2势揽.雀,3.尾鞭,单.提手上势,4.白鹤亮5,6.搂翅膝步拗7,.手琵琶,挥.8拦捶搬,9如.似封闭,10 斜.势,飞11.底捶,肘12倒.肱,13.卷左右穿,14.梭 左野马右分鬃1,.5云手16.单,鞭17,.高马探1,.8蹬右,脚 19.峰贯双,2耳0.左分脚2,1转.身蹬右,2脚2海底.,23. 针通背闪,2.4白蛇信,吐5.2右拍,脚2.左右伏虎势6,7.右2下势
28,金鸡.立, 独92 指挡捶,, 30.雀尾揽,3 1.鞭 单,3,2 左下势,33.上七星,步3.退步4跨虎,35.转身摆莲36.弯,弓射虎 37,搬拦捶.38,.封如似,39闭十.字手4,0.势。收42 : 式1.势起,.右拦雀2,3尾左单鞭.4.提手,5.白鹤,翅亮,6.搂拗步,膝.7身撇,8捶捋.势,挤9.步进拦搬捶 ,1.0如封闭,1似1开合手,1.2.单鞭右,13肘.底,14.转 捶身推,掌15.女玉梭,1穿.6左右蹬脚,7.掩1手捶,肱8.野 马1鬃,19分.云,手0.2立打虎,独12.分脚右22.双峰,贯耳 ,3.左2分,脚42转.身脚拍2,.5进步栽捶,6.斜飞势,22, 单7下势鞭,82金鸡独.,立9.退2穿掌步,30.虚步掌压,31. 立独掌托,23.步马靠,3.3转大捋,34.歇身擒步拿,35. 拳穿下,36势.步七上星37.,退跨虎步38,.身转莲,3摆.9弯 弓虎,射0.左4拦雀,尾41十.手字42.,收势。48式
: 1白鹤.亮,翅2左搂.拗步,3膝左单鞭.,4.琵左琶式5.捋,式挤,.左搬拦捶6,7.左棚挤捋,按8.斜靠,9身, 肘捶,10.倒底肱,卷11转身.掌,12.推右琵式琶1,3.搂膝 载,1捶4白,吐蛇信1,,5拍伏脚虎,61.撇身左,17.捶 穿掌势下,81.立撑掌,1独9.单右鞭,0.右云手,212左右. 鬃分,2.2高马探,2.右3登脚2,.4双贯峰,耳25.左蹬脚,2, 掩手撩6拳,7.海底2,28.针闪臂通,9.2右左分脚,3.搂0 拗步,3膝.1上步擒,3拿.如封2似,闭3.3左手云34,.右身撇捶35,.左右穿梭,6.3退穿步,37.掌虚步压掌38,独.立托掌, 93马.靠,4步0.身大捋,转14.掌撩下势,24.步上七, 星34.独立跨,4虎.4转摆身,4莲.5弓射弯虎,64.右拦搬捶 47,.棚捋挤右,4按8十字手,,势收。
范文十:太极拳表演串词主持人男:充满着爱,充满着文明礼仪,这便是我们中华民族。主持人女:一个古老的民族,传承着他所特有的东西。主持人男(可以比划着):开、合、发:以柔克刚,以静制动,无形似有形。 主持人女:两仪分三才,三才显四象,四象变八卦,此阴阳之理,变化莫测。 合:下面请欣赏×××带来的《太极表演》《太极拳表演》主持人衔接词:主持人1:一系列动作,连贯而有神韵,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没想到×××有才华的人还真多呀!主持人2:那是,在××××充满着自由和欢乐,拿出您的智慧,发挥您的想象,有才华,请尽管施展,这里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舞台。主持人1:就像一首歌,把它连贯起来,它也有着别样的味道,下面请听**带来的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瑰宝,数不胜数;其中,太极文化,当属根本。 请问大家:什么是太极?(主持人稍微停顿一下,然后,用手边比划边说)对,通俗地说:太极是个圈,阴阳在里边。阴阳是什么?天是阳,地是阴;男是阳,女是阴;一是阳,二是阴;站着的是阳,坐着的是阴;(主持人,哈哈一笑)也就是说:阴阳是相对的。古人曰: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因而,太极中的阴和阳,始终不停地在相互转换。正所谓:阴极生阳,阳极生阴。我们还知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所以说:阴阳又是合一的。当我们想方设法地去了解:阴阳是如何在相互对立、互相转换、合一互动时。也就在不知不觉地赋予了太极的文化内涵。那么,太极文化对我们来讲,有什么用呢?(主持人略微停顿,接着说)它可以帮助我们解读大自然中,万物万象的因果关系。虽然,人心是难测的,世界是多变的,宇宙是浩瀚无垠的。但是,古人只须用一个阴阳的概念,就可以把万物万象的复杂性,梳理得简简单单、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主持人再停顿一下,继续说道)首先,运用太极的理念,把大自然中,千变万化的各种事物,归纳为阴、阳两大类。然后,再通过文化的解读,去洞察阴阳转换的微妙时机。仅仅如此,简单而已,我们就能明白一切事物的因果关系了。所以说,知道了太极文化,便可知晓大自然中,万物万象的运转规律,也就能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太极拳,以太极文化为基础,创立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它既可以健身,又可以防身,还可以修身养性,也可以欣赏品味。下面,请大家欣赏太极拳表演,掌声有请:黄峻溦老师。上场,敬抱拳礼,主持人旁白:黄峻溦老师,中国武术六段,国家高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他自幼好武,早期习练“截拳道”,之后,专修“传统陈家沟太极拳”。 黄老师现在表演的是:陈氏太极拳——新架二路。此拳,由陈家沟陈氏第十七世祖——陈发科大师所创。整套拳的动作: 快慢相间,如灵猫捕鼠;发劲刚猛,如金狮抖毛;气势磅礴,如鹰击长空。(接背景音乐,林子祥:男儿当自强)结束语:谢谢黄老师的精彩表演!以前,我们可能都认为:动作慢悠悠的,才是太极拳。也许还曾疑惑:太极拳,那么慢,能有什么用呢?太极拳,到底好在哪? 现在,我们又该疑惑了:这么快,这么猛的,是太极拳吗?还有,太极拳,又是如何完成:阴与阳的转换呢?黄老师是我们原乡美利坚的太极教练,他功夫纯正,理论完善。如果,您有太极情结,可一定要抓住这次机会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人打太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