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学佛可以去除微信号玩游戏被防沉迷的心,不再沉迷游戏

如何让青春期孩子不再沉迷手机游戏?_五版_金华晚报_金华新闻网
关注我们:
如何让青春期孩子不再沉迷手机游戏?
家长吐槽不断 甚至有的孩子为游戏和妈妈翻脸
提示: 在采访中,很多家长都问笔者有没有玩过手机游戏,他们不明白为何游戏那么好玩。正所谓“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家长的不理解造成一味的打压和否定,这对一些孩子来说,反而会适得其反。
在采访中,很多家长都问笔者有没有玩过手机游戏,他们不明白为何游戏那么好玩。正所谓&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家长的不理解造成一味的打压和否定,这对一些孩子来说,反而会适得其反。
如何让孩子不再沉迷游戏?除了要给游戏装上防沉迷等硬件措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也应该做得更多,更好的沟通、更多的理解或者更频繁的陪伴,也许都是防沉迷游戏的良药,笔者相信这些远比杨永信的电击靠谱。
&我的孩子玩游戏玩得太狠了,到底该怎么办?&这几天,不断有家长拨打本报新闻热线或者直接来访反映还处于小学高年级或者初中年龄段的孩子,每天拿着手机,玩一款非常流行的手机游戏《王者荣耀》。甚至有家长告诉记者,为了不让孩子玩游戏,家长砸过手机,断过网络。可是孩子竟为了游戏和家人翻脸吵闹。该如何让孩子走出沉迷手机游戏的误区,成了不少家长的头等大事。
&没想到儿子为了玩游戏居然骂我&
&我儿子为了玩《王者荣耀》,居然骂了我,这件事我这辈子都忘不了。&昨天,市民钱女士来到市民援助中心本报值班室向记者诉苦。钱女士在市区从事苗木花卉经营,本来生意还不错。她和丈夫离异,现在一人带着儿子生活。但儿子让她非常头疼。
&我儿子小学五年级以后开始迷上了手机游戏,其间为了让他放下游戏,连心理学专家都请了,还带他去杭州看过。本来有所好转,但到了中学,他突然又迷上了手机游戏,玩得天昏地暗,前几天居然和我说不想读书了,以后就靠玩游戏也能过日子。&
钱女士极力反对儿子不读书的想法,并在和儿子争吵时,把儿子的手机没收了。让钱女士没想到的是,儿子为此突然破口大骂,还说要不认她做妈妈了。钱女士为此感到很伤心。
她说:&难道一款手机游戏比我这个亲生母亲还亲吗?&钱女士告诉记者,她无法理解儿子的想法,并且认为都是游戏让儿子的情绪变得如此极端。
东阳熊孩子瞒着家人为手游充值7000多元
日前,东阳市也发生过一起熊孩子充值手游引发的纠纷。有家长和记者投诉,他突然发现自己的账户里少了7000多元,经过不断核实最后才发现,这笔钱居然被儿子拿去充值玩手机游戏了。
家长告诉记者,儿子在读小学四年级,现在同学之间都在流行玩《王者荣耀》,为能在游戏里更早地买到英雄和皮肤,儿子就偷偷拿他的手机充值游戏。&开始也不知道,他说拿我的手机看新闻,我也没在意,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拿我的手机充值,一个月就用7000多元。&
家长表示,他本人对游戏一窍不通,非常希望能通过渠道向游戏运营方退款。
家长应考虑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
记者尝试和钱女士的儿子小林进行了手机微信沟通。他自称要学那些网络里的游戏高手,把游戏技巧练习好了,以后也能赚钱。记者告诉小林,现在很多电子竞技高手都是大学本科毕业,有的即便当初没有学习好,现在也正在积极充电,希望小林能正确认识规划自己的人生,即便真有心要成为一名电子竞技高手,也需要付出刻苦的努力。
小林表示他会仔细考虑这些问题,但他烦的是,妈妈一点不理解。&我妈越是反对,我就越想去尝试,也许就是逆反心理作怪。&
钱女士说,她还是准备请一些心理辅导老师来和儿子沟通,希望能和儿子说通这些道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像小林这样因为青春期的逆反心理,不断沉迷游戏和家长的教育对抗的孩子挺多。对于这类孩子,家长除了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更应该改变自己的观念,不要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的兴趣爱好或者人生规划,而应该做好科学的引导。
沉迷游戏谁之罪?
当前,最火爆的手机游戏《王者荣耀》再一次成为舆论的众矢之的。在笔者看来,这几乎成为一种循环。从笔者小时候开始,背锅的是小霸王游戏机,到了后来是《魔兽世界》等网络游戏,现在则是手机游戏。背锅的罪人一直在变,可是内容和主题一直没变:孩子沉迷网游不能自拔,家长痛不欲生,专家顿足捶胸。
不可否认,现在部分游戏厂商为追求利润,确实对游戏加入了很多超越未成年人认知底线的改编,同时针对手机游戏这类新事物,防沉迷系统的跟进也非常缓慢,这些都是造成孩子沉迷游戏的原因。但是通过和众多家长的对话,笔者也发现,不少青春期叛逆期的孩子沉迷游戏,不过是为了躲避家长因为代沟造成的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 本报记者 徐健辉 文/摄
来源: 作者: 徐健辉 责任编辑:如何排除学佛中的弊端
如何排除学佛中的弊端 在学佛的道路上,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如法的弊端,我们要怎样排除学佛中的弊端呢?首先要摆正我们学佛中的位置,第一,我们要认识的教理与事修的关系,对寺院、经书、佛像、仪轨的认识,要有一个起码的基本了解。 寺院一般分为四大类型:第一种是信仰型,第二种是朝拜型,第三种是仪轨型,第四种是教学型,在我们中国所有的寺院当中,我们把它分为这四个种类。 所谓信仰型,是指一般寺院作为代表佛教形象而没有具体内容,也就是寺院里面没有具体的佛事活动和内容,只把它当成一个形象而设的具体的一种象征,大家信仰它,去烧烧香、拜拜佛等,它没有定期的庙会和特色性的佛事活动,最多就是有几个民间信仰的香客去拜拜佛而已,像这种信仰型的寺院,一般只作为参观和进香的地方。 第二种就是朝拜型的寺院,在我们国家比较普遍,它是指有具体的朝拜内容,还能举办大型的庙会,供给信众朝圣进香、许愿、祈求平安吉祥、福寿安康,作为精神寄托的场所。 第三种是仪轨型的寺院,它主要是以做各种佛事活动和法仪,来顺应愿望的场所。比如说做普佛、放焰口、供斋、供天等等的一些佛事活动,还包括水陆法会等佛事活动,像这样的寺院,一般都以做佛事活动而着称,所以,就把它称为仪轨型的佛教活动场所或寺院。 第四种就是教学型的寺院,它是体现佛教的真精神,是以佛教教义来教化,培养僧才、讲经说法、弘宗演教为主要目的的佛教圣地。 以上所说的这四种寺院,我们作为一个真正的佛弟子,就要认识它的性质和形式,来作为我们选择习修的地方,但是,我们把佛教的寺院性质弄清楚了,我们还要分清楚我们该学什么? 佛教流传二千多年来,释迦牟尼佛涅盘以后,通过很多次的集结,把佛所说的话搜集起来,整理出来,流传到现在集成三藏十二部,是佛陀对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一种教育,它的一切的内容,都是在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个人生是什么呢?人生就是指我们自己,宇宙就是指我们生活的这个环境条件。 对我们学佛的人来说,要把佛教的三藏十二部,三千八百多卷经书都要去学完,就是穷尽一生的精力,把所有的精力都放进去,都未必能够做到。而且从古到今都很少有人能够办到这一点。 我们过去的高僧大德翻译经典,都是分类进行的,不是一个人把所有的经典一次性的翻译出来。所以,要把三藏十二部经典,三千八百多卷经书都去学一遍,就是用毕生的精力,你都很难办到。至于哪一部经典好,哪一部经典适合我们自己学修。我认为,每一部经典都好,每一种经书都有它详尽的道理,来阐释宇宙人生的真理。 而中国这几千年来,我们那些祖师大德们和学者们,对佛教的经典都进行了详尽的注释。比如《楞严经》有《楞严经》的注释。那么我们学佛的人,要如何来选择自己的习修,大家就要根据自己的资粮和缘分来做决定,并不是要把每一种经书都去学一遍,事实上你也办不到,就是关于佛教经书的学习问题。我们要选择哪一种经书来学修,要根据我们自己的资粮和缘分来做决定,才能够达到学佛目的。 那么,怎样认识我们寺院的佛像呢?又以哪一尊佛像,来作为学修的目标和学修的根本?这个问题,在我们中国佛教几千年来,一直都各说不一,各有各的道理。 就造像来讲,由于区域之间和各地的风土人情的差异,人们的信仰,各个教派的传承不一样。因而,所塑的佛像也不一样。比如泰国的佛像与我们中国的佛像,在造型上又有区别。就我们中国来讲,藏区的佛像造型与汉地佛像又有区别。就汉地来讲,我们内地的南传佛教与北方的佛教,从佛像的塑造形式和表现艺术上来讲,它也是有一些区别的,但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所表达意义是一致的。 所以在佛像问题上,究竟以哪一尊佛像来作为我们学修的目标,要根据自己的缘分和传承来决定。每一尊佛像和每一尊菩萨,都是大觉悟者和我们学习的指导者,都是依止的对像。谈到佛像问题,我们现在很多居士说:“我念了阿弥陀佛、念观音菩萨,我又念了文殊菩萨,那么,哪尊菩萨好呢?”我说都好,所以,在学修对像的选择方法上,关键在于缘分,在这里所指的缘分,就是你自己的福德资粮所具备的程度,来决定你的缘分。 至于佛教的仪轨,由于传承和各宗各派的教义不一样,在这里呢,就不一一叙述。 这里我着重要提及的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佛教的一切经典,都是指导我们的,它是我们的基础,但有了这些基础,如果不去如法的习修,只是把它当成一种学问来研究,当成一种信仰来作为依托,对于修行的人来说,这是没有结果的。所以,这是我们大家值得思考的问题哟,因为这个三藏十二部经典,三千八百多卷佛教经典的道理,都是阐述宇宙人生的真谛,是祖师大德们已学修证悟的道理,来显示我们学佛人。佛说的,高僧大德说的,经典上讲的东西,让我们去研究、学习,他要起到的主要目的,是让我们产生一种学佛的信心。所以,我们学得透彻一点,认识清楚一点,信心就足一点。而他只能是产生一种信心和认识,如果我们不去按照佛所说的这些话,经典上所说的这些道理和祖师大德们所说的教导,来指导我们的修行,如法进行习修。那么三藏十二部经典说得再好,祖师大德对那个经典的内容,解释得再彻底,你知道得再透彻,没有贯穿到你的修行当中去,实际上,都与你不产生任何关系,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 要学好佛法,要解决我们的根本问题,首先要做到的是,依教奉行,不离根本。什么是依教奉行?也就是我们在学修当中,要依师说不听旁说,要依师见不听旁见。我们皈依授法以后,要依执师所说的道理和方法去习修,坚定不移,专一精进,方可成就觉果。对旁人的说教解释,只可作参考,取有益处作加行,而不能离师教而信旁言。这一点,是着重要给大家提醒的一个问题。 佛教从来都非常重视依教奉行,而不信旁言。只要你能依教奉行,这一生就有望成就。如果你不依教奉行,去听旁言,多数都会被旁言所惑,扰乱我们的静心。例如,你们在座的居士来跟我皈依、授法,那么我们之间就是直接的师徒关系,我就是直接指导你们修行的根本上师。而你们所要接受的,就是我的说教,我的见解和我的指导方式。如果你不按照我所说的话去做,那你就没有依教奉行。其实,我向你们说的话,向你们讲清楚了修行道理,你们不听,而去听其他人的解释,那就没有依教奉行。我对你们说了,我的责任就尽到了,你不照我所说的那样去做,那么,就你自己负责任了。 现在呢,普遍存在一个什么问题呢?在我这里讲了法,回去过后,很多人都不来见我,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借口,就是说:“哎呀,师父太忙了,我们问一些师兄就行了。”我认为,你能够问那些学得好的师兄,也是一件好事情,也是一件美事。但是,如果他们讲的,没有达到像师父这样的圆满和等量,那么,绝大多数的解释,都带有他们自己的意见和意识。如果,他们是真正地按照师父所传教的东西来解释,那么你走的偏路,所犯的错误还不大。如果还带着他们自己的意见和意图认识问题,那你就犯大错了,不但离开了修行轨道,轻师慢法。不要说成就,我认为,只能把你的思想搞乱。 自从你们皈依以后,学法灌顶以后,我们师徒之间就建立了三昧耶戒关系,什么叫三昧耶戒呢?三昧耶就是誓言戒,誓言就是发誓的语言。你如果真正的按照上师的要求和教导去习修,那么,上师对你的修行是终生负责的。你不按照上师的方法去习修,就脱离了这个轨道,就等于离开了上师对你的保护圈和加持圈,你就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魔障的干扰。这一点务必请大家要切记,在学佛修行的路上,一定要依教奉行,不听旁说,如果没有上师亲授依持,就以佛经实行,以佛法为师,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佛教的历史上,经常都在讲:“离师无法,离法无果”。特别是密宗最重这个原则,如果你离开了师承,你是得不到真正的法益,你多看几本书,最多了解点理论。因为师承的传法,他是从释迦牟尼佛开始,向你传承,中间的传承是没有间断的,他是一脉相承的,他可以跟法界直接相通,有无量的加持力。你离开了师承就没有这种力量了,就只有靠自己。因为,我们现在的众生,一般业力都比较深重,很少有人用自己的力量,可以排除你的烦恼和障碍。所以,要借佛力和祖师大德们的共同力量,才能够解脱我们俗世间的这种业力。 所谓离师无法,离法无果。在对于依止上师学法以后,一切修行都应该在上师的指导下进行,离开了上师的教导,而偏信旁人的知见,轻师慢法,离经叛道,从古到今,都没有一个人能够成就。关于佛教中所说的五十三参,对参的概念是,即是参学参考。但是,你不能脱离根本,不能够本末倒置,只要自始至终抓住你自己的根本,依教奉行。不要说五十三参,你就是五百三十参都是可以的。但是,你要拈量一下,你自己有没有这个定力,你有没有这个福报把握自己?如果你没有这个福报把握自已。你最好还是认认真真的依教奉行,专一精进,一心不乱,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成就。你要学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善财童子是什么人呐,他累生累劫的福报多大,我们现在的人,福报多大啊?是不能与善财童子相提并论的。我前一次讲开示的时候,专门谈到这个问题,我们现在学佛的人,如果没有福报,正如能海上师说:“你没有资粮,你是定不了道的。”我们资粮不够,在修行当中,不要说你去五十三参,只要一参你心就乱了。资粮够的人,福报够的人,八风吹不倒。资粮不够、福报轻的人,不吹他都会自倒,站也站不稳。 上师教你的东西,你不认真去习修,只要听到人家花言巧语一讲,人人都是善心,个个都在帮助你,那么你的心早乱了。这点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我们学佛的人的一种弊端,是很多人存在的弊病,总喜欢听热闹。在一些学修的佛弟子当中,有些先学了几天的人,又喜欢去炫耀。在一些新来皈依学法的人当中,自告奋勇去介绍,但是,这种介绍,如果你没有自始至终按照上师的意图和说教去解释,加上了你自己的一些知见,有些还是邪见,去跟他们讲。那么你介绍多少人,你就害了多少人,不但扰乱了人家的静心,而且还断了人家的慧命。所以旁言在我们学修当中一定要慎重,旁言可畏呀。比如,有好几次,我在讲法的时候,那些居士一来,还没有见到我,他们的耳朵就装满了旁言。这个是这么说,那个是那么说,好多人还自告奋勇地去向别人介绍一番,有的甚至说得神叨叨的。前次,有个弟子,在我这寺庙住了三年,他什么也没学到,就学到了一张油嘴。按照佛法来讲,佛法三根本要义的边他都没沾到,到处去向别人炫耀,可是,在来我们寺院的居士当中,好多人还认为他神通广大,还吹某个人肚子里的瘤子,都是被他一讲就没有了,这些人都听他的去了。所以,旁言一般都是花言巧语,都是带着自己的意图,自己懂得了那么一点点,就成天瞎吹,从而扰乱了这些学者的静心,断了这些人慧命,这是非常危险的。 所以,我们学佛的人,一定要依教奉行。依教奉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自始至终按照佛所说的道理去行持,佛经上所说的道理去修行。而佛经上那么多道理,究竟按照哪一个道理去修行呢?那就要依师承办事,师父是怎么讲的,你就怎么行,千万不要去自出心裁。特别是知识分子喜欢看书,喜欢看书是好事,书看得多,懂得多,道理也是越多越好。但你要把这些道理运用到自己身上来实践。如果没有运用到身上来,你就是能够把三藏十二部经典都全能背诵,全能解释,这你与佛法都毫没产生关系,因为毕竟是人家祖师大德和佛说的话,不是你说的话,你没有体会到佛教的真实含义。 学佛中最大的障碍之一,那就是所知障,即知识障碍。社会上有种说法,读书读成书呆子,念佛念成佛呆子。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发愿也不真实,方向也不明确,方法也不正确,很难得到适应自己习修的方法。一些福报轻的人,我仅举一个例:有一个弟子,还不只一个弟子是这样,书读了不少,并是大学生、研究生,他对于佛法,讲得是车是车道,马是马道,门门是道。这好哇,智慧充满,得到了智慧第一,成就了智慧。如果我们成就了智慧以后,还能够克服三心,那么你这一生保证成佛。哪三心呢?虚荣心、贪心和嗔心。如果说我们已经成就了智慧,我们还有这三种心,那么我们这些智慧,一但遇到外界环境的诱惑,而我们那些所谓的智慧就会被它们毁灭。你知道得多,危害就大。为什么呢?你的智慧,被虚荣心、贪心和嗔心借用了。如果就自己本身呈现的虚荣心、贪心和嗔心,危害还不很大。如果你在虚荣心、贪心和嗔心的上面,再戴上一个佛法的帽子,那么他就更有欺骗性了,危害就更大了,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值得深思的问题。就等于说,全说假话的人,没有人相信,如果在假话当中,再经常说几句真话,你就真假难分了。还有一个最通俗的比喻:如果大家都知道是毒药,你绝对不会吃,如果是在蜜糖里面放点毒药,你就要吃了,因为你不晓得里边放了毒药,还是甜的。学佛也是这样,发心也是这样,一定要信真愿切,全身心投入。 如果我们将佛法学好了,把我们的智慧和知识,运用到度化众生,而不是为了自己,把我们的功德回向给众生,那他的功德就很大。所以,我们将所学的东西,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那危害就很大了,所以,在提到学佛中弊端的时候,大家一定要认清楚这个问题。 学佛一定要真诚。我前次讲了学佛要具备十心,今天就不再重复这十心的含义了。但是,学佛要真诚这件事,一定要强调,要实际。你既然作为一个佛子,又懂得了佛的道理,又开发了这些智慧,由于没有培好福,业障生起,由业所牵,一见到外面那些状况,就被那种现象牵引回去了。我看这个问题,在很多修行人当中都存在,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谈到学修的问题,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明确的,就是善心和菩提心的关系。我们发心向善,修桥铺路,布施六度,可利于民众他人,也可以积人天善报。但是,它与菩提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比如,我们平常大家都行善、发心,我们知不知道?行善和发心与菩提心,区别在哪个地方呢?我认识其中一个弟子,他善根很好,看到哪个叫花子过来,心痛得很,看到哪个人生病,也很心痛,看到哪个人有什么不舒服,他也心痛。这是一种善心,这种善心可以积人天福报,如果你再加上四摄、六度,那么你的福报更大了。就光是四摄、六度,我们都执行了,都去习修了,都还没有完全具备菩提心的这种境界。所以,对于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个六度法门,我们如果认真去习修了。在发心的问题上,若没有把它区别开,都还没有构成真正的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这是关系到我们修行能不能够成正果,能不能达到目的一个关键问题。在《大日经》里,它把密宗的基本思想概括为三句话,哪三句话呢?“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践如来果,是密法的核心,也是一切法的根本。不管你是念阿弥陀佛也好,修禅宗也好,它都是修行的根本。如果我们不发菩提心,我们就得不到无量的功德和智慧,就无法扫除累生累劫的业障。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它就会对我们产生一种障碍。如果我们不发菩提心,就具足不了功德,我们没得功德,也定不了道,所以这是个很关键的问题。 什么是菩提心呢?所谓菩提心,就是圆满无上的智慧之心,就叫菩提心。它是建立在慈悲和空性的基础上的,又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两者的统一体。所谓无缘大慈,对待所有的众生,无论是有缘的,或是无缘的,我们都要以大慈对待,要以慈心对待,把所有的众生,当成我们身上的一个细胞一样发悲心,去关心他们,保护他们,把我们的功德回向给他们,你就阐发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如果我们把自己身上割掉一块肉,我们就感到心痛。那么损害一个众生,就好像是在我们身上割掉一块肉一样,而有这种悲心。所以,我们发菩提心,就是为了众生的利益,要发起一种求取无上菩提的真诚意愿和行持。 这个菩提心还要分三种:一是愿菩提心,二是善菩提心,三是胜义菩提心,一个是愿、行、果,都要把它归到发菩提心这个根本道上来。我有个弟子就说,要如何才能把我那个亲人的业障消除掉,我要做些什么?我回答他,最好的办法就是发心,发什么心呢?就是发菩提心。把我们的修行,把我们的功德回向给他,还不如回向给众生。如果,把我们所有的功德都回向给众生及冤亲债主。这样,那些众生和冤亲债主都会受到感激,他们都会共同发心来救度你的亲人,这样就有种强大的功德和力量,来消除他的障碍。 我们学佛的目的是什么呢?我认为学习的目的还是多种多样,有的是为了除病,在通过这次学佛以后病就好了,有的是为了消灾,有的是为了免难,有的是为了长寿,也有为了通过这次学修证到一些神通,证得一些智慧,将来能了生脱死。但,是否能了生脱死呀?我看还未必。我们学佛的人,都能够真正达到学习目的,我建议,首先是你们要发心,把它归纳一下,成为一种共识。这样我们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怎样发心?怎样共识? 学佛是我们非常好的殊胜缘份,百千万亿劫的殊胜缘份,大家走到一起来了,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而且得到了密法传承,这种殊胜的因缘,我们要发大愿,要发心,通过习修以后,证得无量智慧和觉果,把我们的所有功德回向给众生,让大家都来分享。我们学佛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独解决我们自己的痛苦和业障,我们是为了用自己的功德和智慧,回向给众生,愿所有的众生都能够得到智慧和觉果。学佛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而是要把我们的功德回向给众生,让所有的众生身心都健康。如果我们大家都发了这个大愿,你心胸就宽广了,障碍就减少了,福慧就增长了,诸佛菩萨都拥护了。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这样想,都这样做,我们的发心就会感化世人,大家都一心向善,一心发心,共同发心,共同用我们的智慧和我们的力量,来建设我们现在所住的这一块净土,而且还要把我们整个娑婆世界,都变成净土。这样,让世界和平,人民安宁。就不是一句空话,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付出的一份力量,每一个人都应该要做的一点贡献,首先要从我们自己开始发愿、发心、回向功德做起。把我们的功德都回向给众生,人天欢喜,诸佛护持,你的功德就能得到圆满的成就。 学佛的目的,是为了成佛。如果人人都能够这样做,依教奉行,生起出离心,发菩提心,我们大家的见解都非常清静,我们的功德都能圆满,我们的智慧都能充满,这一生就能成就觉果。不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问题,而是这一生就成就佛果的问题,往生以后还要慢慢的习修,到成佛还很遥远。
查看: 648|
佛缘网站的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及人力,以下法宝流通的收益将用于佛缘网站的建设。感恩您的支持!
非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备案: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金湖一里6号409室 邮编:361010 联系人:陈晓毅
电话:(值班时间:9:00-17:30) QQ群:8899063 QQ: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沉迷玩游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