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但丁必须死SSS这么酷狗唱歌拿sss容易吗

鬼泣5存档|鬼泣5全收集/技能/魔化/SSS通关/无限魔人/但丁必死档下载 _ - pc6下载站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谈谈《神曲》中“但丁”进行“死亡之旅”的原因
要:在《神曲》中,“但丁”为何要进行“死亡之旅”?本文主要在文本的基础上,对这一行为作了分析。从表面上看是因为“但丁”的痛苦,加上维吉尔的引导和对贝雅特丽齐的爱,以及基督精神的影响而进行“死亡之旅”的。但从更深层上去认识是但丁本人带着对人类和现实社会的责任感,以理性去思考现实和人生的象征,最后并阐述了“但丁”这种进行“死亡之旅”的终极意义。
关键词:《神曲》 “但丁” “死亡之旅”&
理性&&& 人
但丁的《神曲》是关于诗人在地狱、炼狱、天堂这“三界”的游历,而这“三界”实际上都是人死亡以后的去处,也就是说,“但丁”所进行的是一次在死亡之国的旅行。然而从作者开始创作《神曲》的时间上来看,但丁正值42岁;从作品中“但丁”游历三界的时间来看,他也不过只有35岁,与实际年龄也相差不多。所以《神曲》一开始便留给读者一个问题:但丁为什么要在他的生命壮年时去让“自己”在文学作品中做一次“死亡之旅”。关于这个问题,我想我们首先不能把《神曲》中的“但丁”简单理解为现实的但丁。本文主要从文本出发去探求“但丁”进行“死亡之旅”的原因。
一、根源于痛苦,直接原因在于维吉尔的引导
&《神曲》开篇写到:35岁的“但丁”陷入一座黑暗的森林,“要说那是一片如何荒凉、如何崎岖、如何原始的森林地是多么难的一件事呀!”《神曲》这个开篇一下子就把作品定格在了灰暗的色调上。“黑暗”、“荒凉”、“崎岖”、“原始”,这些词语正反衬出“但丁”此时孤独、无助、痛苦的心灵,所以他希望找到一条脱困道路。突然他看见远处山顶上的一抹阳光,于是他明确了方向,脚步“飞奔的心灵”向它前行。不料,却出现了一只矫捷、斑斓的豹子拦住了出路,接着一只“带着剧烈饿火的狮子”“似乎要向我向上扑来”,更可怕的是,一只“有着无边欲望”的瘦削的母狼正觊觎着“但丁”。可怜的“但丁”在母狼的紧逼下步步后退,离生的希望越来越远。本来就已经陷入了昏暗的环境,但这时狮、豹、狼偏偏又阻挡住了寻生之路,这无疑是给痛苦的“但丁”雪上加霜,于是他开始绝望了,这种绝望是“但丁”对生的希望的彻底破灭。
正当“但丁”绝望之时,面前忽然出现了一个幽灵。当“但丁”弄清面前的这位就是他久已仰慕的古罗马诗人维吉尔时,“全身筋脉震惊”,“但丁”感动得快要哭了。维吉尔说:“你刚才真是危险,那只母狼秉性那么乖戾和凶恶,她竟无法满足自己贪得无厌的食欲,吃了之后,她比先前更为饥饿。”[1]维吉尔又说:“你要离开这里就必须走另一条道路。”[2]在“但丁”看来,没有比靠近母狼更凶险的地方了,他毫不犹豫地跟着维吉尔匆匆离去。他们来到一座大门前,只见门上黑沉沉地写着一排可畏的铭文:
你们走到这里的,
把一切希望捐弃吧。[3]
原来,维吉尔将“但丁”带到了世人都感到畏惧的生死临界处——地狱之门。“但丁”犹豫了。
“但丁”的犹豫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这时身陷“昏暗的森林”,处于绝望的痛苦中,而他所崇拜的“圣哲”出现时,他也完全没有想到
“圣哲”会将地狱之门当作他的求生之门,但维吉尔接着说出了其中的原委使“但丁”陷入思考。
&维吉尔说,是“但丁”最爱的人——贝雅特丽齐请他来帮助但丁脱离困境的,贝雅特丽齐是圣女,可她没有忘记但丁,“但丁”遇到危险的时候,她委托维吉尔来救他,而且她知道,“但丁”生活在“芸芸众生”之中有着太多的痛苦,也有着太多的困惑,“但丁”需要解救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而且是他的心,通过地狱就是拯救“但丁”心灵的最好途径。在这里,“但丁”将看到人世间许许多多不公正的人和事,将会在这里得到公正的审判,如果“但丁”能走出地狱,他将在炼狱和天堂找到使他摆脱痛苦的答案。
有了这样的途径和答案,他知道了维吉尔是受圣女之托时,他对维吉尔的信任提高了,他从基督的精神中看出了维吉尔的“使者”身份,再加上维吉尔对“但丁”大声责问:“为什么,为什么你还迟疑?为什么你心中怀着这种怯懦的恐惧?为什么你还不大胆而豪放?”[4]所以“但丁”
“萎靡的精神”像闭合的小花在阳光照耀下“完全开放”。“但丁”“像获得释放”似的开始说:“多情的她啊,她救助了我!……我已恢复了我的愿意。请先行,因为我只有一个意志……他把我领到幽冥的事物中去。”[5]于是他听从了维吉尔入地狱的建议。“但丁”的痛苦使他误入歧途,他迷失了方向,他犹豫于生与死的边缘,而维吉尔的出现和对他所做的一番解释使他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死亡之路。
二、爱的原因
当死亡成为一个的必然结局时,他根本不存在对死的选择问题,而要考虑的是用什么样的心境去面对死亡。“但丁”选择了死亡,勇敢地走进了地狱之门。如果说“但丁”的选择是根源于痛苦,维吉尔的出现是他走向地狱的直接原因的话,那么他的最终动力则是来自于爱,爱使他有了面对死亡的勇气,爱坚定了他进行“死亡之旅”的决心。
1.对贝雅特丽齐之爱
&&维吉尔是受贝雅特丽齐之托带领“但丁”走向“三界”的。从字面上看,这种爱出于圣女贝雅特丽齐,其实这种爱则是出于一种更崇高的爱——基督之爱。基督的爱是博大的,他为了人类的原罪,甘愿化成肉身,并为了代人类赎罪,甘愿被钉在十字架上,基督之爱更体现了“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但丁”对基督教精神有着深刻的理解,而“但丁”从贝雅特丽齐的爱之中感受到的也正是这种精神。
&&当然,仅仅是贝雅特丽齐的爱怜还不足以让“但丁”联想的基督神,但是因为贝雅特丽齐是圣女,而且还是“但丁”的精神恋人和儿时的梦中情人,对于她,“但丁”心中涌动的是一种世俗的关怀,因此,“但丁”最初体会到贝雅特丽齐的关怀也仅仅是一种世俗的关怀,这种关怀虽不能完全解除“但丁”面对地狱的恐惧心理,但贝雅特丽齐的原因是不可忽略的。
2.圣母、圣女对他的关怀
当维吉尔看清“但丁”恐惧地狱的原由时,他再次提到另外两位女性对他的“宏恩”,一位是圣母玛丽亚,一位是圣女卢齐亚。
&&圣母玛丽亚关心“但丁”,是因为她看到“但丁”有着正义的本性,只是有些依恋尘世,还不能看破生死的奥秘,现在他碰到了危险,对于这个可救药之人,玛丽亚是不会不闻不问的。于是,她叫唤了卢齐亚,嘱咐她道:“现在那个对你忠心的人需要你,我就把他托付给你。”[6]这里所讲的“严厉的戒律”是指:“上帝预定论”,只有上帝才有权决定谁能得救。而现在,圣母玛丽亚要去救赎痛苦中的“但丁”,就得“破除那严厉的戒律”。当然,玛丽亚没有直接去拯救但丁,她让“但丁”所崇敬的圣女卢齐亚去拯救他。卢齐亚年轻时很漂亮,为了不使美色引起男子的欲望,她弄瞎了自己的眼睛,殉道后,她成为害眼病者的保护神。“但丁”害有眼病,所以他最崇敬卢齐亚。但卢齐亚觉得让贝雅特丽齐出面更为合适,于是她对贝亚特丽齐说:“他那样地爱你以致他离开芸芸众生,你听不到他那悲痛的哭诉么?你看不见他在那大海不能对之骄矜的河流上正在和死亡搏斗么?”[7]贝雅特丽齐听到“但丁”与死亡搏斗的消息后哭了,维吉尔说,她担心来不及救助“但丁”,于是“她就使我更赶快来到这里”,“既然三个这样蒙福的圣女在天庭那样地关怀你,我的言辞又向你保证了那么多的幸福,你还有什么胆怯的,难道还没有鼓起你的勇气?”[8]
“但丁”在这样痛苦之即,最大的安慰莫过于他所崇敬的人对他的爱的关怀,而贝雅特丽齐、圣母、卢齐亚便都充当了这样的角色,再加上维吉尔的积极引导,最终使他走上了“死亡之旅”。
三、对基督教精神的深刻理解
1.接受上帝的审判,求得新生
&作者但丁一生笃信基督,对基督教精神有着深刻理解。在《神曲》中,它的开篇仿佛就是一个“末日的号声”,与《圣经》中《马太福音》的某些章节有一种无形的契合。《马太福音》写道:“那些日子的灾难一过去,日头就变黑了,月亮也不放光,众星要从天上坠落,天势都要震动。那时,人子的兆头要显在天上,地上的万族都要哀哭。他们要看见人子有能力,有大荣耀,架着天上的云降临。他要差遣使者,用号筒的大声,将他的选民从四方,从天这边到天那边,都召集了来。”[9]
&《神曲》的开篇与这段描写很相似。“但丁”那时也正面临着灾难的日子。他在象征性的森林里,觉得日头变黑了,月亮也不放光了,好象整个天空都要塌陷了。而此时维吉尔受贝雅特丽齐之托去拯救“但丁”,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正相当于人子差遣的使者。凡此等等,说《神曲》的开篇就是《圣经》的一个文学版本并不为过。正因为如此,“但丁”选择了死亡,勇敢地跨进地狱,接受了上帝的公正审判,或者说接受了上帝的救赎,其实是在说明他渴望在上帝的救赎中获得精神的升华和终极意义的新生。
&&当《神曲》以类似于“末日号声”和“死荫幽谷”的形式开篇时,人们仿佛感觉到“末日审判”即将来临,这时,人很快就感觉自己被笼罩在生的期盼和恐惧之中,而这种期盼和恐惧恰恰是基督教所要营造的核心情感之一。
2.选择死亡,惊醒世人
在“但丁”看来,人们不会因为有了悔改之意就可以变成一个真正的上帝的公民,因为亚当是罪恶的,而亚当的罪恶的子孙也是不敬畏上帝的人。“他们亵渎上帝和自己的父母;亵渎人类;亵渎那地点,那时间,那里种下了他们和他们的子孙的根源。”[10]当然,但丁本人对此是有感而发,特别是当人们发现《神曲》是在针砭现实时,就会注意到,那些“亵渎”的人在佛罗伦萨、在意大利比比皆是。而但丁在《神曲》中也毫不客气地写道:“奴隶般的意大利,你哀痛之逆旅,你这暴风雨中没有舵手的孤舟,你不再是各省的主妇,而是妓院!”[11]但丁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了多年,他深深体会到有一种生不如死的感觉,因而他让文中的“但丁”选择了死亡。
但是“但丁”进行“死亡之旅”,我们也不能将其看作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选择反而是一种挑战,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从人子耶稣选择死亡的行为中看出但丁选择的意义。耶稣的行医传道不过短短二三年时间,但他的人格和言行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可是影响越大越是引起了罗马当局的注意。当局认为耶稣的言论对现政的稳定造成了威胁,于是耶路撒冷当局配合罗马当局逮捕了耶稣,其实耶稣知道在耶路撒冷殉难是不可避免的,也有人告诉他当局想杀他,可是,他却说:“我必须前行,因为先知在耶路撒冷之外丧命是不能的。”[12]耶稣甘愿以自己的死来为人类赎罪,以自己的死把在罪孽中的人类警醒起来,所以,他是在生与死的选择中,主动选择死亡的。
&&但丁本人的经历也与耶稣非常相似。当他1300年被选为佛罗伦萨的执政官以后,他就知道自己踏上了一条不归之路。他面对佛罗伦萨的党派之争、宗派仇怨、社会混乱而力举革故鼎新,除恶务尽,结果遭到各种恶势力的反对和陷害。但丁原本是可以逃避厄运的,可他不愿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使命,结果被政变当局以莫须有的名义将其逮捕,并将其流放。
所以《神曲》中“但丁”选择死亡,去接受审判,以此来警醒世人,这是对基督精神的实践,同时也是对本人的一种曲折反映。
3.成为不朽,灵魂与基督同在
&&在谈这个问题时,我们先对基督教中的“复活”做一个了解。“复活”是基督教生死观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行善的复活得生,作恶的复活定罪。”[13]换言之,人会复活,在这世界行善的,就会因此而生;反之,如果作恶的,仍会复活定罪。根据基督教的信念,因为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流血清洗了人的原罪,所以耶稣复活了。如果人们相信耶稣并且行善了,死后也可以复活。而对于作恶的人,就是复活了也会定罪遭受处罚。
&&作者但丁基于对基督
“复活”意义的理解,所以在《神曲》一开篇就描写那些作恶者受罚的情景:“这里喟叹哀哭和深沉的号泣,响彻了晚星的天空……奇怪的语言,可能的叫喊,痛苦的言词,愤怒的语调,低沉而喑哑的声音,还有掌击声,合成了一般喧嚣,无休止地永远在漆黑的空中转动,如同旋风中的飞沙走石一样。”[14]而且,这些作恶之人的命运是最凄凉最悲惨的,因为“天堂把他们逐出,为了使自己的美不受损害;幽深的地狱也不收容他们,因为罪恶之徒还可以向他们自己夸耀。”[15]可以说,这些罪恶的灵魂连选择生死的权力都没有了,他们只能领受永劫不复的惩罚。
&&而“但丁”是作为善的化身出现的。正如勃鲁内托所说的,“但丁”这棵“神圣种子”“在草木之中复活起来了”。[16]勃鲁内托是佛罗伦萨有名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他对“但丁”说:“你的美好的事迹使你获得了崇高的荣誉。因此,上天对你如此仁慈,使你在末日来临前感受永恒天体的旋律。”[17]对此,“但丁”也有同感。他说,只要努力行善,上天就不会将他“遗弃在人类的天性之外”。[18]虽然,个人的行善不会被人理解,甚至有人反对,但这并不是行善的错误,而是因为“在酸的山梨中间,甜蜜的无花果树是不适于结果的”。[19]但是,只要一点点地努力,那么,他就会使自己成为不朽。所以“不朽”是“但丁”所要追求的。
&&“但丁”在这里所说的“不朽”,是指行善之人的肉体虽然死亡,但他却与基督的精神同在。基督教宣扬人的肉体活着是因为上帝在自己内心活着,这种基督精神已经深深融入到了“但丁”的心灵深处,并且在“但丁”看来人分为灵魂与肉体两个部分。从肉体这部分来说,他是可朽与不朽之间的中介,因此他就具有双重的选择:其一是追求肉体的或者是尘世的幸福;其二是永生的幸福,它体现为能够看到上帝,追求的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也就是说,要实现不朽,只要按照上帝的教导,就可以做到了。
“但丁”认为自己是不朽的,他把自己放在了不朽者的行列,因为“我成为这些大智中间的第六个”(前五位不朽者是荷马、贺拉斯、奥维德、卢甘、维吉尔)。[20]“但丁”说他们是“伟大的诗人”、“至尊的诗人”、“他们在天上获得殊恩”超越了他们在人世间的“光荣的名字”。[21]在这里,“但丁”毫不吝啬地将最美好的词汇送给他们,其实他也是送给自己。但丁追求不朽,也相信自己会成为不朽,这在于他对基督教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也在于他高尚的人格和思想。
四、认清现实;以理性精神去思考人,解决人的问题
不管是因为痛苦、爱、还是基督教精神的原因,都是从作品本身去分析的,但丁创作《神曲》的意义也远非于此。前面已经说过,文中“但丁”进行“死亡之旅”的根源在于痛苦,而痛苦则是源于现实和人生的残酷。但是对于但丁本人这个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诗人来说,并不仅仅是因为痛苦和笃信基督而创作《神曲》的,而是为了思索现实,思索人生。但丁也曾说:“仅从字面意义而论,全部作品的主题是亡灵的境遇……但是从寓言的意义来看,则其主题是人……”[22]所以我们只能把文中的“但丁”看作是作者本人的反映。文中他以主人公的身份走进“三界”,展示罪恶,其实是但丁本人对社会、人生深沉的思索。
1.对现实的思索
以“森林篇”为例,迷失于森林中又遭遇猛兽挡道的诗人处境之危难,正象征人类由于受欲望的驱使,迷失正途,不能自拔而陷入凶恶边缘的现实处境,提示了受本能欲望驱使的人类社会的堕落与沉沦。这一描写也令人不禁联想起但丁所处的那个时代。当时的意大利正值文艺复兴的前夜,封建割据,诸侯并雄,政教昏暗,经济衰落,道德式微,可谓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为民族计,但丁投身于政治活动,在经历了政党之争的失意后,他放弃了先前在《帝制论》中主张“外王之路”的思想,在长期的放逐和流亡生涯里,诗人对民族命运的思考与探索进一步上升到全人类的高度,提出了“内圣之路”的伟大设想。所以《神曲》的象征世界是与现实有密切联系的,是现实世界的诗性反映;对“三界”罪恶的描写与展示的目的实际上也就是要表达作者对现实的一种深沉的关切与思考。
2.对理性与人的欲望关系的思考
作者但丁深知只从客观上去为现实寻找出路是外在的,要从根本上改变现实关键要解决人的问题。在但丁看来,是人的欲望造成了贪婪、嫉妒和骄傲,所以他很自然地就把所有的问题集中在了人的“欲望”这一主题上。在《神曲》中,诗人“但丁”是作为一个象征意象出现的,他是充满各种欲望本能,迷失了正途的人类的代表。另外,文中还有很多因欲望泛滥而走向罪恶,最终不得不接受惩罚的人。作者但丁旨在说明:欲望是人先天具有的本能,它是上帝赋予人的自然天性,这种本能欲望本无所谓善恶,而在于它的盲目、泛滥与失控。
那么,怎样才能既肯定人性欲望的合情性存在,又免使这一情欲走上岐途呢?维吉尔形象的象征意义即在于此。维吉尔原是古罗马诗人,在《神曲》中,他代表着人的理解力和判断力,是理性与科学的象征。也就是说,人之为人的显著标志在于人是一种具有理性思维和科学智慧的主体存在。作者但丁虽然否认人性即罪恶,但他同时又指出:人之爱欲如果不加以引导而任其泛滥,就会导致堕落与犯罪;相反,由于理性精神的高扬,人就能够将其欲望控制在适度合理的界限之内,减少盲目性,增加自觉性,不断地超越和完善自我。这就是为什么文中“但丁”陷于困境之中,而维吉尔能够挽救他免堕地狱遭受沉沦之苦的根本原因。维吉尔的形象说明理性具有辨认是非善恶,匡正行为的功能。在但丁看来,正是理性的缺乏和丧失才导致了人类社会的灾难,人伦道德的失落。《神曲》“三界”中各层次亡灵们的罪孽,以致于最后他们堕入不同场所接受的惩罚,都是他们丧失理性的后果。以《炼狱篇》为例,炼狱分为七层,是人的七种情欲的修炼之所。但丁认为,人的七情六欲乃是爱的不当造成的,爱的反常发展使人们产生了骄、妒、怒;爱的太过又造成人的贪婪和淫欲。总之,没有理性的参与,情欲的泛滥将不可避免,而情欲泛滥的程度则决定着一个人所犯罪行的程度。所以,理性对人的欲望起着重大作用。
3.理性是实现人生意义的重要工具
在《神曲》中,理性更多的是作为衡量生活的一个标准,符合理性的就是合理,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神曲》中的地狱就为这些丧失理性的人而开设的。
“但丁”主张能动理性,而鄙视被动理性。“但丁”刚进地狱就看到许多痛苦的人群。他问维吉尔这些人是谁,维吉尔回答说:“处于这悲惨的命运中的,是那些人的凄凉的幽魂,他们在人世过了无毁无誉的一生。”[23]“无毁无誉”就是没有积极的作为。这些人在世时“只顾自己”,不能拒绝意欲的引诱,过分迷恋权力、金钱和情欲,他们不但对社会和个人无益,反而有害,这与但丁所主张的人应该是为世界的一切做尽可能多的意义的观点相反,所以被动理性带来的个人私欲是要摒弃的。
在《神曲》中,作为能动理性象征的维吉尔,他在与“但丁”同行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正义和积极的姿态,一而再、再而三地鼓励“但丁”克服恐惧和困难,向着更高的目标行进。所以,每当“但丁”碰到难题就情不自禁地请教维吉尔:“尊敬一切科学和艺术的你啊”,“有过什么人依靠自己的或别人的功德,从这里走出去而以后蒙庥的么?告诉我,夫子;告诉我,先生。我敬爱的导师啊,你已有七次以上使我重获安全,并救我脱离当前的大难。”[24]维吉尔也确实起到了理性指引和救难的作用。他不仅使“但丁”摆脱了迷惘,明白了人生的意义,也使“但丁”更加崇拜理性,并把它当作解决人生意义的重要工具。
从这个意义上说,“但丁”进行“死亡之旅”的根本原因也就在于此。但丁是一位有强烈“入世”精神的诗人,对现实人生的思考也是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但他在现实时中有了痛苦和迷茫时就难免用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神曲》中但丁以自己的身份出现,进行“死亡之旅”,这其实是他在痛苦的经历中去思考现实和人生的见证,通过这个“经历”,他也得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答案——理性,这也是但丁作为一个诗人的伟大之处。
五、对“但丁”进行“死亡之旅”意义的终极探寻
从整个文本可以看出,“但丁”是迷失在人生的里程中途,就像他在《神曲》中开篇写的那样:
“就在我人生的里程的中途,
我在一座昏暗的森林中醒悟过来,
因为我在里面迷失了正确的道路。”[25]
就在这片昏暗的森林里,又偏偏有三只拦路野兽,幸亏遇见维吉尔的引导,最终走上了天堂。可是,他明明是要寻求生之路,却为何偏要去死亡之国呢?我们现在摒除“但丁”本人在文中的选择,单就从文学史的角度对“但丁”选择死亡之路的意义做进一步的探讨。
我们发现这是西方文学的传统。古希腊人是首先面对人们必死的归宿这一生命存在的有限性来确立人生态度的民族。《伊利亚特》中的英雄萨尔佩冬说:“我的朋友啊,倘若我们躲过这场战斗便可长生不死,还可永葆青春,那我自己也不会置身前列厮杀,也不会再要你冲向战场,去争得荣誉。但现在死的精灵正挨在我们身边,数千阴影,谁也逃不得,躲不过它的击打。所以,让我们冲上前去,要么为自己争得荣光,要么把它拱手让给敌人!”[26]赫克托耳在向对手挑战时说,如果他得胜,就交还死者的遗体,让希腊人把死者埋在海边——“将来,有人路经此地,驾着带坐板的海船,破浪在酒蓝色的洋面,眺望这个土堆,便会发出感叹:那里埋着成千上万个战死疆场的古人,他们是勇敢的壮士,曾倒死在光荣的赫克托耳手下。将来,有人会如此说告,而我的荣誉将与世长存。”[27]《伊利亚特》中充满对生命的有限的感叹:“可怜的凡人,他们像树叶一样,一时间风华森荗,如火的生机,食用大地催产的硕果;然而好景不长,他们枯竭衰老,体毁人亡。”[28]今生匆匆,所以在所必争;生命可贵,所以必须珍惜。正是面对人生的短促和必死性,荷马的英雄们才看到荣誉的永恒与可贵。
有什么样的人生观,首先要看他有什么样的“生死观”。古希腊抒情诗人品达对生命的永恒性保持怀疑态度,所以他才发出这样的咏叹:“啊,我的灵魂并不追求永恒的生命,而是要穷尽可能的领域。”[29]具体地说,让“但丁”以游历幽冥世界的形式来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样一种表达模式,在但丁之前也有非常著名的典范。比如荷马史诗《奥德修纪》和古罗马最伟大的史诗作品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作品的主人公都有与死亡面对的经历。显然,但丁是受了这样的传统的影响。
这种直面生命的有限性而思考人生价值的文学传统在西方还有着深广的思想背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研究哲学是练习死亡。”[30]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三段论:“所有的人都要死的,而活人就是可能性中的死人,因而人应该通过知识与深思去追求不朽。”[31]斯多噶学派的哲学家也认为只有随时准备去死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32]欧洲中世纪教父哲学的杰出代表奥古斯丁有一句话使人震撼:“我看到的一切只有死。”[33]真正体现这一思想传统的应该说还是西方基督教神学,基督教全部的神学思想都是围绕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这一伟大事件而确立的。[34]但丁正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让《神曲》中的主人公进行“死亡之旅”的。
实际上,在西方思想史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一些杰出的思想者回到“人是要死的”这一人生最基本的事实面前,接受时代和现实对传统人生价值观的挑战,重新探索人生的意义。但丁也是如此。在《神曲》中,诗人游历地狱、炼狱和天堂,在幽冥世界里遭逢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魂灵,实际上是但丁本人在重新衡量他们的人生价值的份量:谁上天堂,谁下地狱。但丁在用一种属于自己的价值尺度,再根据他们的人生实际做着价值审判。正是在这种“审判”的过程中,但丁对人生意义的探索才逐步体现出来。所以《神曲》所表现的就是但丁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迎接挑战,探索人生意义,为当时及后来的人们确立人生目标和方向所作出的巨大努力,这也是“但丁”进行“死亡之旅”的终极意义所在。
注&&& 释:
[1]、[2]但丁.神曲[M].王维克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第4页.
[3]但丁.神曲[M].王维克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第12页.
[4]、[5]但丁.神曲[M].王维克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第10页.
[6]但丁.神曲[M].王维克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第9页.
[7]、[8]但丁.神曲[M].王维克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第10页.
[9]段绮.圣经故事[M].江苏:译林出版社,1994年:第18页.
[10]但丁.神曲[M].王维克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第46页.
[11]但丁.神曲[M].王维克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第21页.
[12]段绮.圣经故事[M].江苏:译林出版社,1994年:第50页.
[13]段绮.圣经故事[M].江苏:译林出版社,1994年:第101页.
[14]、[15]但丁.神曲[M].王维克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第12页.
[16]、[17]、[18]、[19]但丁.神曲[M].王维克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第65页.
[20]、[21]但丁.神曲[M].王维克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第18页.
[22]伍蠡甫、翁义钦.欧洲文论简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61页
[23]但丁.神曲[M].王维克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第12页.
[24]但丁.神曲[M].王维克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第35页.
[25]但丁.神曲[M].王维克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第3页.
[26]、[27]、[28]荷马.伊利亚特[M].陈中梅译.广东:花城出版社,1994年:第155页,第507页.
[29]加缪.西西弗斯的神话[M].杜小真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87年:书前提词.
[30]A·E·泰勒.柏拉图——生平及其著作[M].罗良译.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87页.
[31]、[32]毕治国.死亡哲学[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47页,第63页.
[33]奥古斯丁.忏悔录[M].周士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56页.
[34]阿奎那.国家之间的精神共存[A],阿奎那政治著作选[C].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83页.
参考文献:
[1]但丁.神曲[M].王维克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
[2]朱耀良.走进神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7月.
[3]朱维之、赵澧.外国文学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
[4]曹祖平.《神曲》沉潜的人类探求精神[J].南通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6月,第20卷第2期.
[5]吴俐.《神曲》的个人拯救情结[J].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3期.
[6]段绮.圣经故事[M].江苏:译林出版社,1994年11月第一版
Shallowly discussed why Dante have to move towards the death
in “the Divine Comedy”
&&&&&&&&&&&&&
Abstract: In "the Divine Comedy" center, why does
Dante have to move towards the death? This article mainly in the
foundation of text has made the analysis to this behavior. From the
surface looked is because "Dante’s" the pain, in addition to the
Virgil’s guidance and the Benedight's love, as well as the Christ
spirit influence but carries on "travel of the death". But coming
up from the in-depth the understanding is because of Dante about
human and the realistic society's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it is
symbol about the rationality pondering the reality and the
life,finally elaborated "Dante" this kind of trend death behavior
ultimate significance.
Key words: the pain &loves of
the Christ&&
rationality&& person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酷狗唱歌拿sss容易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